捷安特碳纤维公路车车可不可以改装碟刹

查看: 14347|回复: 2
碟刹公路车时代来临?
new_ebaabb428d6c.jpg.jpg (262.09 KB, 下载次数: 0)
15:18 上传
jpeg-8.jpg.jpg (97.01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不能轻量化又增加风阻的新玩意,被许多人戏称为新年度的行销手法。毕竟,行之多年的C夹已是非常成熟的设计,因此油压(后称油碟)无用论时有耳闻,也因此说这是玩具也不能否认。然而,休閒或竞赛用,在本质上就是追求好玩,零件的存在都是为了玩游戏,本质上都是玩具的一种。
jpeg-1.jpg.jpg (30.85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初尝,就像已经有电脑的你再买了一台iPad,iPad能做的电脑都能做到,差别在于使用者体验;它的制动力比起C夹强大一些,但线性可预期的性能令人印象深刻,也让我回忆起首次用SHIMANO Di2电变的快感,用了不会让你骑得更快,但可以玩得更爽快。虽然骑著爬坡一点也不轻鬆,但下坡就能让能肆无忌惮的杀弯,让你重新发现,原来也有另一番乐趣。
jpeg-2.jpg.jpg (37.68 KB, 下载次数: 1)
15:17 上传
偏向休閒偶尔竞赛的爱轮氏,私心喜欢,但也清楚目前UCI器材规范对并未鬆绑,短期间要见到上赛道是不可能的,而通常不能上赛道的运动器材,也很难流行于市民组;然而,对于住在阴雨绵绵如台北的休閒骑士,能应付全天候及更严苛的骑乘环境,虽然重了些、价格也较高,但对于荷包够深的商务人士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jpeg-3.jpg.jpg (47.94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对休閒组有帮助,但对竞赛组的帮助相对较小。」基本上这句话就是本文的核心概念,但为了增加文章字数以提升深度及广度,以下为更深入的报导。
jpeg-4.jpg.jpg (58.04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提供可预期的强大制动力,力越强并不代表更容易打滑,无论使用哪种系统,大多是因为错误的观念导致危险,正所谓无论是左刹右刹还是,死刹一定滑。」
jpeg-5.jpg.jpg (54.95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SHIMANO于2014年新发表RS685支援油碟的机械变把,同时更新RS785卡钳,RX830为採用表面碳纤维叠层的无内胎11速。
的两大优势
提供全天候的长效以SHIMANO油碟而言,其搭载创新的ICE Technologies散热系统于碟盘和块,这是一种冷却降温的散热技术以达到性能的稳定性,以夹层式碟盘的三明治设计结构:铝/不鏽钢/铝,提供更好的散热性能并降低表面温度约摄氏100度,这意谓著在长下坡的制动能力会优于C夹;再者,目前高阶全面碳纤化,而碳纤维的散热效果相较于铝合金来得差,因此在长下坡导致轮框温度升高后,有可能发生烧框、失灵等问题,此刻就是解药。
,它抓得住我是对抗恶劣骑乘路况的专家,由于碟盘于车轮轴心,可以避免泥巴、雨水等沾附轮圈而影响性能,因此表现非常全面且一致。
油碟与C夹的性能相较?
油碟除了在手感及雨天的制动能力上胜过C夹,但其馀各项都偏向弱势,细项分析请见下表。
油碟与C夹的性能相较
系统油碟C夹重量重轻价格高低制动性能优普通雨天制动优差手感优普通及维修麻烦容易选择少多选择少多车圈过热低机率高机率空气力学差佳
jpeg-6.jpg.jpg (216.58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自从UCI于2010年对越野(Cyclo-Cross)开放后,现在许多CX菁英选手接受,未来,职业手会用油碟吗?
讨论到族群津津乐道的轻量化,可是失色不少,大致上同等级的与C夹车种相较,会增加大约800克,几乎是一支轻量化的重量,并且售价还比较高,空力表现也较差。
jpeg-7.jpg.jpg (84.63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品项较重(约)(于及后下叉处补强)300~400克传动零件(增加了卡钳、碟盘)150~200克(增加碟盘座)200~300克
那为何登山车可以普及?2003年,爱轮氏入手MTB,还记得那时候MTB还分为用及V夹专用,但时至今日MTB几乎不再有这种二分法,在高阶MTB中清一色都是搭配油碟,在将近10年的时间油碟横扫MTB,令人不禁想著,是否10年后也会全面搭配油碟?
实际上,爱轮氏认为这机率并不大,因为MTB与拥有不同的骑乘需求,例如MTB要克服各种路况,例如泥泞、砂土、雨天等,骑乘路况相较于柏油路王者的来得複杂,再者UCI对MTB的器材规范也相对宽鬆,并没限制MTB使用。
为何UCI禁止使用?就UCI官方而言,保护选手安全是主要考量,例如在集体出发的公路赛,若不幸发生集团摔车,因急刹而高度受热的碟盘就可能变成危险的人间凶器;再者,由于与C夹的制动特性并不相同,因此在集团之中也不能允许存在两种系统,还有对车队后勤维护、不同框高的选用等也都是问题,意即若UCI开放使用,那赛场上的器材风貌将是全面改朝换代。
相较于业者强烈希望UCI可允许上路,车队、教练、选手等竞赛人士对的需求并不高,就以选手要参加登山赛而言,他肯定会选择较轻量的C夹,就技师的观点也是选择C夹,拆装容易好。
jpeg-9.jpg.jpg (71.61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jpeg-10.jpg.jpg (81.8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SHIMANO油把须拆除变把饰板后才能调整行程,与MTB的即时行程调整在方便性上仍有一段差距。
SHIMANO R785油碟SHIMANO第1套油碟名为R785,属于无等级,原厂建议搭配Ultegra套件使用,R785的变把为Di2电变,将油槽整合在刹变把上头,外型上高耸一些还挺霸气的;卡钳则是延用于SHIMANO XT的设计。就在4月1日愚人节,外媒也提早曝光SHIMANO即将推出105,也将在今年8月推出名为RS685支援机械变速的油碟,相容于Dura-Ace、Ultegra、105等11速机械套件,让更广大的机械变速使用者更容易升级到油碟。此外,SHIMANO也以BR-RS785取代了前版本(BR-R785),升级后的卡钳改进了走线的设计,将原本直接连接于把手上的外接式油管卡钳,改成内接式油管卡钳(直出式接头)。
SHIMANO发展
jpeg-11.jpg.jpg (57.7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所谓走线的艺术运动是人与机械的完美结合,在机械传动套件上为了使变速及的作动更加顺畅,使得技师得找出摩擦力最小的走线方式,但就在推出电变及油碟后,那所谓走线的艺术就逐渐被人遗忘了。爱轮氏曾试骑过高菖车店黄显熙所组装的SHIMANO Dura-Ace 9000,那手感已经近乎完美,但就在我使用油碟后一切改观。
jpeg-12.jpg.jpg (124.11 KB, 下载次数: 1)
15:17 上传
「所谓油碟的手感,空行程时近乎无阻力般的丝滑,开始制动后提供可预期的力道,很像吃统一布丁软绵绵却又带有不同甜度的层次,当你以为刹到最深处,裡面还有一层焦糖啊!」
相较之下,C夹的制动比较像是0与1之间的机械开合,特别是在雨天骑乘时,当块刮除车圈的泥水,冷不防地来个骤停滑胎而让你乱了手脚,此时拥有Q弹线性手感的油碟,让你肆无忌惮的下坡,更不必担心雨天骑乘时会失灵。
jpeg-13.jpg.jpg (60.96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jpeg-14.jpg.jpg (124.51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碟盘比大小:140mm V.S. 160mmSHIMANO R785原厂搭配的是140mm碟盘,比起MTB标配的160mm碟盘来得小一号,在下坡实测,140mm提供的制动效果已是相当充沛,部分国外玩家也160mm碟盘来测试,在制动力上有明显提升,但爱轮氏认为140mm碟盘用于已是足够,小碟盘虽然制动力较为逊色,却也得到较大的微控空间(Modulation)。
重一些也贵一些前文提到在重量、价格、上都略逊于C夹,以下爱轮氏整理R785搭Ultegra 6870 Di2与Ultegra 6870 Di2相较,搭配R785会增加340克,价格也高了NT$5660。
重量及售价-重300多克贵5千多
零件R785搭Ultegra 6870 Di2Ultegra 6870 Di2重量1066克725克建议售价NT$54150NT$48490
重量为参考外媒网站,包括刹变把、卡钳、或夹器、碟盘共3件的总重。
售价则为不含踏板、、碟盘的全套组件,报价来自三司达。
jpeg-15.jpg.jpg (147.03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选择C夹后的轴心长为130mm,而为了能容纳碟盘,必须将轴心加宽至135mm,因此两种系统的并不可混用。SHIMANO目前旗下仅有RX31支援,这组重达2008克,在加速、爬坡的性能上表现平平;SHIMANO宣布在今年9月会推出WH-RX830,为一款油碟适用的无内胎11速,表面碳纤维叠层和17C宽轮框。2014台北车展见到如REYNOLDS、XERO等厂都推出高阶碳纤维,但在数量上与传统相较仍是小巫见大巫,像是轮王LIGHTWEIGHT就尚未推出。
jpeg-16.jpg.jpg (124.21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jpeg-17.jpg.jpg (75.27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后续支援产品少对于想升级的朋友而言,升级所需的零件几乎是买了半辆新车,你先得备齐支援的专用、传动套件以及,这三大零件可是上的三巨头,因此升级的代价颇高,以下列出3件升级套组就要价NT$113,470。
COLNAGO CX-ZERO Disc组(含、头)NT$87,000R785油碟 (含ST-R785刹变/BR-R785/油管/油)NT$17,470WH-RX31NT$9,000升级的代价NT$113,470COLNAGO及SHIMANO相关产品,Contact:三司达 04-
C夹/两用2014台北车展见到DARE、ORBEA等架推出两用式架,将后轮轴设定为135mm供用,若使用者要改为C夹也只需要更换加厚各2.5mm的后勾爪,如此巧思的确能缩短车友与的距离。
此外,大厂在近几年也主推油碟套件,TRP Hy/Rd採用不同于SHIMANO、的设计思惟,将油槽设计于卡钳处,意即使用者在不需要升级变速套件即可。爱轮氏实测过TRP油碟产品,虽然设计概念挺贴心的,但在手感上还是略逊于SHIMANO及,特别是变把的回弹速度慢了许多。
jpeg-18.jpg.jpg (146.96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来自车界的观点蒋光灿(CKT品牌创始者):职业选手会用C夹,但求新求变的消费者对的接受度很高,以CKT的订单而言持续成长。
黄显熙(高菖车店店长):现今C夹的制动表现就非常充足,以竞赛观点而言,欠缺存在的必要性。
小树自转车:不能在赛道上使用的零件,基本上也不会流行于市民组的。
业界:目前的订单持续增加,业界也在讨论是否共同採用贯穿轴(Thru-Axle)来取代传统。
周至德实测心得
油碟的性能稳定,可预测的线性手感;力道出多少,就可得到相对的力。
巅覆我刻板印象的是,油碟与C夹相较,因为可预测的力,反而更不容易发生锁死滑胎。我自己也骑MTB,SHIMANO R785的制动表现令人讚赏,搭配140mm碟盘也相得益彰,小碟盘虽然力矩较小,却也可得到更精准的调控。
小诟病是SHIMANO R785虽可调整行程,但需要扒开变把套并用工具调整,与MTB的免工具调整,相较之下并不太方便调整。
jpeg-19.jpg.jpg (104.52 KB, 下载次数: 0)
15:17 上传
爱轮氏观点若以追求速度、轻量化的竞赛族群而言,将笨重的组装在轻飘飘的的确是累赘,并且油碟的售价也不亲民,扩大了与入门者的距离。然而,如果你要入手第2辆车或是以长距离挑战为主的休閒车友,对你而言是享受而非训练,那能克服全天候的路况的确是大有帮助。
但我宁可在雨天不或是放慢下坡速度,也暂不考虑升级油碟。对MTB两用要升级而言是相对简易的,换个刹把、卡钳、即可;但对于来说可就麻烦多了,不仅要升级上述零件,连同都要换掉,并且目前高阶的相当匮乏,意谓著你选了,就丧失了玩的乐趣。
再者,目前的结构强度还不够应付于强大的制动力,特别是目前轴心仅有5mm或9mm,在高速急刹时都约略感受到操控的轻浮感,而MTB已走向强度更高的12mm、15mm贯穿轴(Thru-Axle),爱轮氏与BIKERADAR的资深记者James Huang聊到的强度问题,James深信贯穿轴是提升操控强度的第一步,业界也在开发使用贯穿轴的。
谈到,有时候也不全然的追求科学数据或速度;对某些好奇心较强的车友而言,求新求变的玩器材也是一大乐趣,就像已经有一部强大运算能力的电脑,为何还要买工作能力差的iPad,因为使用者体验截然不同。重新定义手感,让防守减速,转化为积极进攻。
优点:制动力一流,手感佳,全天候适用
缺点:较重、较贵、较麻烦,不符合UCI器材规范
转载请注明出处:/thread--1.html
好是好啊!就是价格现在不能接受
土毫玩的呵手把手教你如何更换山地车碟刹(图文)
核心提示:越野赛中到底用不用碟刹?这得问问欧洲那边的专业车手,因为他们不稀饭。不过管他呢,反正Sven
Nys是要用了。Shimano最近上传了&
越野赛中到底用不用碟刹?这得问问欧洲那边的专业车手,因为他们不稀饭。不过管他呢,反正Sven
Nys是要用了。Shimano最近上传了一组图片,上面就是Sven Nys在他的梅花上换碟刹的过程。本周末的越野赛,Nys就会骑这台带Shimano新R785
Di2液压碟刹加(目测)Dura Ace的战驹出场。
另外,图片中的车轮貌似是新货?
车刹采用矿物油,跟他们用在的款式差不多。有Ice Tech刹车块和SM RT99 Freeza散热盘片,够凉快吧?
这针筒,俺也想要啊。
据小编了解,Shimano还木有越野款带碟刹花鼓的碳纤管胎。而图中这个木有刹车轨的,是Nys专款还是未来产品雏形?
这个赛季结束后,Nys就会和梅花分手,因为2014他就是Trek的人了。暂时不知道他到时的战驹是啥,不过可以推测应该是碟刹的。
本篇资讯地址:
注:凡注有来源为:中国自行车网字样的文章,为本网站内容,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并加上本网链接http://www./,否则版权自负。来源非本网资源,纯属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任何意见和做法,仅供参考。
Processed in 0.131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58 M更多公众号:carbonbikes高端自行车资讯专注于定制顶级碳纤维自行车,及时关注国内、国际碳纤维自行车最新资讯,推送最新自行车产品及优惠信息,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Bianchi Intenso碟刹碳纤维公路车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网友投递产生,如有侵权请联系 ,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利达碳纤维公路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