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系统有一款田径跑步需要用到器材跨栏游戏,不是用手指划的,全靠身体转动完成

跑步初学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知乎25606被浏览3629456分享邀请回答1.4K8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8619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11 个回答被折叠()您当前的位置:
您上次已阅读到《》,
字体样式: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字体颜色:
双击滚屏:
书名:田径运动比赛欣赏&&作者:东方文学网网
全来源:/txt/1.html
新书推荐:
  田径运动是最为普及的体育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发达国家和田径强国,田径比赛时万人雀跃,啦啦队摇旗呐喊的助威声并不亚于足球观众的狂热,运动员拼搏之激烈决不弱于扣人心弦的拳击比赛。而在我国,田径运动水平不高,观众数量也很少。有人说田径比赛枯燥、单调、没看头,其实,那是因为还没有对田径运动有个充分的认识。田径比赛项目繁多,共有四十多项,在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金牌居运动会各项目之首,是参赛各国在奥运会上进行金牌大战的主“战场”,所以有“得田径者,得天下”之说。但是,夺取金牌并不是田径运动的唯一目的,田径运动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田径运动比赛表面上是运动员之间的争夺,但其实质是人类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地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拼搏。在这种拼搏的过程中,需要运动员表现出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耐力以及最坚强的意志。运动员在这种争夺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代表了我们人类自身运动能力的进步,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胜利。同时,运动员在这种争夺中所表现出的进取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也给人们以共同的启示和激励。  认识决定情感,只有对田径运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才能真正对田径运动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欣赏田径比赛。前面已经介绍了田径运动技术原理,下面介绍一下各项田径运动技术特点及比赛时运动员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从而使大家从田径比赛的“热闹”中看出“门道”,从“门道”中发现田径运动的魅力,最后爱上田径运动。  走、跑项目比赛欣赏  神行太保之技——竞走   1。起源与发展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竞走活动最初出现在英国,十九世纪时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流行。竞走运动是如何产生的?早在十九世纪以前,英国有许多徒步旅行家,他们以旅行观光和锻炼身体为目的,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  他们行装简单进行徒步旅行,这些徒步长途旅行活动往往是数人同行。在长途步行过程中,他们总结出一些行走的姿势和方法。这些姿势和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步子大,走得轻松,速度快。这是现代竞走运动最原始的雏形。后来,一些徒步旅行者把这种行走的姿势和方法加以推广,进行了一些改进和提高,成了当时英国长途徒步旅行者行走的主要方法之一。十九世纪流行于英国的竞走活动并不是一种体育运动形式,而是长途徒步旅行者一种省力和轻松的行走姿势。后来,为了使更多的徒步旅行者掌握这种姿势和方法,一些有经验的徒步旅行者在公共运动场地上进行了公开表演,一些人跟随着学习和练习。这样,逐渐形成了竞走活动。  1870年,英国的托玛斯在伦敦一个运动场上表演了竞走,他以2∶47′55″的时间创造了第一个20公里场地竞走纪录。据传托玛斯就是一个长途徒步旅行者。他走的姿势十分优美,不仅走得轻松,而且速度很快,因此博得了观众的赞赏,据说从托玛斯作了第一次竞走表演后,英国的许多人就开始学习竞走。  其实,托玛斯并不是第一个进行竞走活动的人,在此以前,英国的一些地方就曾举行过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竞走活动。  近代有人报导,非洲一些地方的黑人,能连续40个小时,中途不停顿地跋涉200公里的距离,而且到达目的地后,还不感到疲倦。其原因可能是除了他们的身体条件外,行走的姿势一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人在澳大利亚发现,那里的土著人的行走能力非常强,他们发现一些土著人在5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能在沙漠上走50多公里的路,平均每小时10公里。这些土著人行走时的姿势十分奇怪,如同在水上飘浮一样,几乎完全利用双臂的摆动和身体向前的惯性力向前滑动,所以他们走起来不仅很省力,而且速度快。人们在长期的行走过程中总结出许多走得最快、最省力,坚持时间最长的各种姿势,以适应长途跋涉等的需要。  竞走活动从英国兴起后,很快传播到法国、西班牙和奥地利等国家。当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超长距离的竞走比赛风靡一时,例如1893年,曾经举行过从奥地利的维也纳到德国柏林长达578公里的竞走比赛。除此而外,还有巴黎到里昂的竞走比赛,马赛到马德里的竞走比赛等。这个时期里,超长距离的公路竞走比赛多于场地比赛,人们对场地竞走比赛并不十分感兴趣。当时竞走的姿势也没有严格的规定,计算成绩的方法也很不统一,有的按时间计算,也有的按里程计算。本世纪初,国际比赛中的十项全能运动之中就有中距离880米的竞走比赛。1906年庆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十周年大会时,曾举行了1500米和3000米的竞走活动。到1908年,竞走才列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现代竞走运动要求走时两脚不得同时离地,前脚跟着地时,腿膝必须伸直。比赛分3公里、10公里、20公里、50公里和1小时、2小时竞走等项目。  它是一项发展耐久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的运动项目。  目前,截止到日,男子20公里竞走的世界最好成绩是1∶18′35″2,是由瑞典选手约翰森于日在法纳创造的;男   子50公里竞走的世界最好成绩是3∶38′17″,是由前民主德国选手韦格于日在波茨坦创造的;男子2万米竞走的世界纪录是1∶18′13″,是由墨西哥选手坎多于日在卑尔根创造的。女子10公里竞走的世界最好成绩是41′30″,是由澳大利亚的萨克斯比于日在坎培拉创造的;女子5000米竞走的世界纪录是20′17″19,是由澳大利亚的萨克斯比于日在悉尼创造的;女子1万米竞走的世界纪录是41′56″23,是由前苏联的莱亚斯金娜于日在西雅图创造的。  目前,截止到日,中国竞走项目的全国最好成绩、全国纪录:男子1万米竞走的全国纪录是40′11″15,是谭朋军于日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创造的;男子2万米竞走的全国纪录是1∶20′24″4,是由李明才于日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竞走锦标赛上创造的;男子20公里竞走的全国最好成绩是1∶21′15″,是由李明才于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创造的;男子50公里竞走的全国最好成绩是3∶46′41″,是由孙晓光于日在郑州举行的全国竞走锦标赛上创造的。女子5000米竞走的全国纪录是20′37″7,是金冰洁于日在合肥举行的全国竞走锦标赛上创造的;女子1万米竞走的全国纪录是42′46″7,是崔英姿和陈跃玲于日,在济南举行的全国竞走锦标赛上创造的;女子5公里竞走的全国最好的成绩是21′39″,是宋丽娟于日在乌海举行的全国竞走邀请赛上创造的;女子10公里竞走的全国最好成绩为42′50″,是王妍于日在大连举行的全国田径冠军赛上创造的。  2。比赛欣赏竞走是一脚支撑和两脚支撑交替进行的。竞走技术的特点是:动作自然,有节奏感,摆臂有力,步频快,步幅大,脚跟先着地,支撑腿在垂直部位时伸直,后蹬迅速有力,骨盆主要沿身体垂直轴转动,同时也沿身体的前后轴转动,身体重心轨迹接近直线。竞走技术涉及身体各部分的动作,主要有脚的着地点与着地方法,膝、髋、躯干和两肩、两臂的动作。  竞走时,腿部动作是竞走技术中的主要动作。后腿通过从脚跟到前脚掌直至脚趾尖的全脚掌滚动,产生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对步长关系极大。在后脚抬离地面前不久,前腿的脚跟必须着地。这种所谓双脚支撑阶段是正确竞走动作的一个典型特征。脚落地时要尽可能地柔和,并且要在腿未完全伸直之前落地。这样就极大限度地减小了前进的阻力。前腿落地之后。后腿轻松地向前送,大腿不要抬得过高,以便使身体走得平一些。如果脚向前摆动时过高和过远,容易产生“跳”的动作。  竞走运动员的上体姿势是正直,或者向前微倾。有的运动员过分前倾容易变成跑,从而可能将被取消比赛资格。上体后仰也是错误的,这是运动员在比赛时所表现出的腹肌和背肌软弱的现象,会产生丧失必要的与地面接触的危险。  在观看竞走比赛时,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的双臂是摆到身体中线的,这一自然摆臂动作最为合理。如果肩部过分抬起,就会引起身体重心上抬,从而容易使双脚离地。  在竞走比赛中,一名竞走运动员的放松能力和步的结构在很大的程度上   取决于骨盆的良好柔韧性。竞走运动员要努力使自己的双脚落地几乎成为直线,这就要求每一步摆动腿前摆的时候,骨盆都应向对侧完成一定的扭转。  除了像跑时也会出现的身体扭转现象之外,竞走时还会出现更为明显的肩带和髋带平面的水平移动现象。这种联合动作可以体现出运动员的个人风格。  对优秀的运动员来说,这种体现个人风格的联合动作是非常自然协调的。优秀竞走运动员身体重心的上下起伏和左右摇摆较小,身体重心轨迹接近直线向前移动。重心轨迹上下起伏,不但与技术有关,而且与速度也有联系。竞走速度慢,重心升降大;竞走速度快,重心轨迹容易接近直线,竞走中所有的动作都应力求使身体重心轨迹近似直线向前移动。  在观看竞走比赛时,有时看到裁判员对某个运动员举起小旗,那是怎么回事?  规则规定:竞走是两脚交互迈步前进,而与地面保持不间断的接触。在任何时间都不得两脚同时离地。运动员迈步时,后脚必须在前脚落地后才能离地;每步中,向前迈进的脚着地时,腿必须有一瞬间的伸直(膝关节不得弯曲)。特别是支撑腿在垂直部位时必须伸直。  竞走比赛时,如裁判员发现某运动员的动作不符合规则规定,会立即给以警告,警告只有一次,裁判员举起白旗,通知犯规运动员。如运动员经警告后,再出现犯规情况,则取消比赛资格,并由检查长举红旗通知该运动员,退出比赛。在最后一圈发现犯规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警告或不加警告,一次即取消其比赛资格,如取消比赛资格的通知因故未能及时发出,可以在比赛终了后立即补行通知。  在田径场上举行竞走比赛时,被取消比赛资格的运动员必须立即离开跑道。在公路上举行时,被取消比赛资格的运动员必须立即取下号码标志。当我们看到裁判员举起小旗时,正是对犯规的运动员发出通知。这样,能保证运动员按照统一的规定进行比赛,也能促使运动员平时从严从难要求自己,进行严格的训练和练习。  速度、耐力、智慧的较量——短跑、中长跑  1。起源与发展古代时期,赛跑做为一种生存的基本技能用于追猎活动,而且为了种族的生存,前代人又把这种技能传给下一代,使“走”在速度和动作技术上不断得以提高和发展。后来,随着阶级的产生,战争的出现,走跑又做为挑选士兵和训练军队提高战斗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这方面中外有许多史料记载。  据记载古代阿尔巴尼亚人的赛跑是非常著名的。阿尔巴尼亚的贵族们通过赛跑和其他民间游戏,挑选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战士。公元九世纪时,在王公的亲兵中也着重训练士兵们的快跑速度,他们常常进行长距离的赛跑训练,使亲兵们能迅速地攻击敌人的阵地。除了军事训练的长跑外,在民间也流行着许多赛跑的运动游戏形式。  古代希腊的赛跑运动兴盛一时。希腊的城邦国家斯巴达要求男女青年都要受到正规的军事训练。青年到二十岁,就开始了军营生活,直到六十岁为止,每日出操,进行严格的训练。斯巴达尚武的风气不仅适用于男子,也适应于青年女子。其中赛跑是古代斯巴达人军训的重要一项。到了希腊雅典全盛时期,雅典城外还建造起两个著名的运动场,一个叫阿加得米,另一个叫庐基厄模。这两个地方常常举行包括赛跑在内的各种体育活动,为奥林匹克的竞技大会挑选人才。   早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前,古希腊和其他一些欧洲古国就已经开展了赛跑游戏比赛。古希腊的跑步比赛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的游戏竞赛,其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素质,使身体健壮、有力、匀称和灵活。另一类是训炼士兵的跑步竞赛,其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出跑得快的武士。所以到了公元前776年,在奥林匹克村举行的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把短跑列为唯一的正式竞赛项目。以后的历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赛跑的项目逐届增多,除了短距离跑外,还设有长距离跑,除了一般的赛跑外,还有携带武器跑和负重跑等。  到了十九世纪,赛跑这个古老的运动项目又重新兴起。英国的乔玛斯。阿尔诺特(ThomasArnkld)对现代的赛跑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现代赛跑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1828年,他曾制定过一个赛跑运动的规则,并将这个规则运用在英国的一些学校里。英国第一个赛跑运动俱乐部出现在1848年,此后,出现了职业性的赛跑运动员。在这个时期,英国曾经举行了多次赛跑竞赛。十九世纪的后半叶,英国的一些大学生首先举办了包括赛跑在内的田径运动会。美国开展这个项目的比赛大在1875年左右。  1896年,在希腊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上赛跑只有数项,以后逐届增设,不但有短跑,而且还有中跑和长跑,另外还有接力跑、障碍跑、跨栏跑、越野跑等项目。  短跑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一个传统项目。早在公元前766年,希腊奥林匹克村举行的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只有短跑一个项目。到了公元648年才有了跑、跳、投掷及五项运动,所以说短跑是世界体育史上最古老的一个竞赛项目。当时短跑比赛的距离为192。27米,正好是运动场的长度,所以也叫场地跑。但希腊人把它神化了,说它是“大力神”脚长的600倍。据说在阿尔菲河岸的峭壁上,刻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由此可见,跑步在古希腊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进行短跑比赛的起跑线就是运动场的边界,跑道没有分道标记。关于起跑姿势,则是千姿百态。比赛虽谈不上什么精彩,但竞争气氛激烈。据说获得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的是一个名叫科罗布斯的炊事员。现代短跑运动的起跑有过种种姿势:十八世纪末,短跑比赛时,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员喊一起“跑”,比赛就算开始了。后来又出现了“分手起跑法”和“双方同意起跑法”。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才开始使用枪声代替喊声。  起跑的姿势也多次变更,起初是“站立式”,后来出现了“卧倒式”和“蹲踞式”等等,直到1926年才出现了起跑器。  中距离跑大约是由短距离扩大而形成的运动项目。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有800和1500米的比赛。第一个取得这两个项自比赛冠军的是澳大利亚运动员弗拉克。他的成绩是2′11″和4′33″2。  长距离跑是192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一次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当时只有5000米和10000米两个项目。芬兰运动员科莱迈宁取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他的5000米成绩是14′36″6。  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至1908年第四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虽然没有设长跑项目,但有马拉松跑(距离分别为40公里、40公里260   米、42公里195米)。在第八届和第九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马拉松比赛距离为42公里195米并正式确定下来,这是目前距离最长的一个超长跑竞赛项目。  现代的赛跑运动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上世纪末,1910年前后,首先在中国沿海的一些基督教青年会和一些教会学校里开展起来。从日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起到日中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止,参加赛跑的人数不多,成绩也很差,而真正展开赛跑项目的比赛活动是在解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赛跑项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些项目可称雄亚洲,但距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2。比赛欣赏(1)短跑比赛欣赏短跑是径赛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的项目,包括100米、200米、400米,以及少年60米跑。  短跑的生理特点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极限强度的运动。练习短跑对内脏神径和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锻炼作用,对发展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效果。  短跑技术是由起跑、起跑后疾跑、途中跑和终点跑四个紧密联系的部分组成,全程的成绩取决于起跑的反应速度、起跑后疾跑的加速能力、途中跑继续加速和保持高速的能力,以及终点跑速度下降的能力。  男女100米短跑是典型的“飞人”项目,是争分夺秒的时间竞赛。只有竭尽全力地拼命奔跑,绝不允许有微小的迟缓失误。起跑的任务是迅速准确地反应信号,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获得向前的最大冲力,为起跑后的加速跑创造有利的条件。  短跑的起跑方法,根据《田径竞赛规则》的规定,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  在大型比赛中,运动员在起跑时都要使用起跑器。但起跑器的安装方法,根据运动员个人的身高、体型、训练程度和技术水平,各有不同。如今在现代起跑技术中一般只采用接近式和普通式两种蹲踞起跑方式。这两种方式是根据起跑器之间以及起跑器和起跑线之间的踞离来区分的。此外,还有一种为人所熟悉的拉长式蹲距起跑方式,较长时间以来已不再有人采用。前起跑器抵足板与跑道的夹角一般为45°—50°,后起跑器抵足板一般为70°—80°。  起跑技术的动作过程包括“各就位”、“预备”、“鸣枪”三个环节。  起跑后的疾跑是从蹬高起跑器,到途中跑之间的跑段。其任务是在较短的距离内,尽快地发挥较高的速度。在观看比赛时注意,优秀运动员在起后第一步不大,一般为三到四个脚掌长,也就是说,脚总是落在身体重心后面,这样做有利于以后的加速跑和途中跑。如果,第一步过大,上体抬起过早,就会影响运动员的途中跑效果,从而影响全程跑的成绩。疾跑前几步的技术特点是:上体前倾较大,后蹬积极有力,蹬地腿蹬离地面后,大小腿折叠程度较小,前摆幅度大,但在着地时膝关节弯屈较大,腿与地面夹角和途中跑时相反,呈明显锐角。整个疾跑阶段,两臂摆动幅度较大,步频急剧增加,随着上体的逐渐抬起,步长也逐渐加大,当达到个人最高速度的92—95%时步长已趋稳定,即转入途中跑。  疾跑的距离,一般是20—25米,男子一般用13—15步,女子一般用15—17步跑完。   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的一段。其任务是继续发挥和保持高速度跑。在起跑后的疾跑中,由于积极加速,使人的情绪和肌肉都处于紧张状态,因此,进入途中跑时,一般是顺势做2—3步的自然跑进,以消除多余的紧张情绪和有关肌肉的紧张状态。为途中跑继续发挥和保持高速度跑创造条件。一般在分析途中跑技术时,按跑的动作结构分为后蹬与前摆、腾空、着地后缓冲三个紧密联系的动作阶段。  最重要的阶段是后蹬阶段。向前跑进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后蹬力的大小和方向。如果踝、膝和髋关节最佳地伸直,那么后支撑阶段在技术上来讲是正确的。这一阶段踝关节和髋臼连接线与跑道之间的夹角应为50°—55°,上体一般情况要保持接近垂直,稍稍有点前倾(角度约为85°—90°)。在后蹬阶段之后,紧接着的是腾空阶段。后腿的大腿在后蹬之后和开始前摆之前,首先要微微向后上方运动。直到小腿由于后蹬反作用力的效应向上摆到接近水平位置的时候,大腿才开始向前运动。小腿继续向臀部方向摆。当大腿垂直地指向跑道的时候,小腿必须贴近大腿。这一阶段是关键性的技术要素。  这时,充分折叠的腿就像一个以髋为轴的短钟摆,因此,能以极快的速度向上方摆动。优秀运动员在这一动作阶段的前摆速度可达20米/秒。充分折叠的腿的这一快速前摆的速度几乎可达到短跑平均速度的两倍,因而可以大大加强另一条腿的后蹬效果。  在前摆时,当大腿在高抬膝阶段达到最高部位时,小腿放松前摆,接着大腿下压。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特征是小腿前摆阶段结束的时候,脚尖向上翘。  紧接着,大腿、小腿和微微翘起的脚以一种打击的、扒地的或者抓地的方式有弹性地落向后下方的跑道。这时开始了着地缓冲阶段,用前脚掌外侧小趾附近的地方落地。由于运动员体重的作用,使得从外侧向里压在整个前脚掌上。这一支撑阶段的时间是衡量跑步技术的重要指标,它取决于对体重有弹性的支持。所有世界著名短跑运动员由于腓肠肌发达,因此在这一阶段能很好地支持他们的体重,在支撑脚与地面垂直时,只用前脚掌接触跑道。脚跟和跑道之间的距离根据个人的情况从几毫米到3—4厘米不等。这样,在积极“扒地”之后,就用前脚掌蹬地。结果使积极的落地动作能顺势延续下去,使运动员的髋较少下沉,身体重心能较快地越过支撑垂面,较早地进入后蹬阶段。从而使整个支撑阶段的时间缩短,使对跑速来讲必不可少的、决定性的后蹬阶段冲力以较快的速度产生。  至于臀部动作,在跑的时候为了支持腿部动用,双臂是以本人最快速度和适当的角度,紧贴着身体沿奔跑方向来回摆动。摆动时肩部姿势要平稳一些。上臂和下臂之间的夹角随着来回摆动而变化:前摆结束时是80°—85°,摆至髋臼时可略微打开(约95°—140°),后摆结束时重新回到95°左右。一般讲,夹角越小,双臂前后摆动的速度就越快。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臀部动作的速度与腿部动作的速度之间有直接联系。臀部肌肉不要过分僵硬。双手是轻松地张开,或者放松地握拳,拇指和弯屈的食指相连。头部应当放松,有利于肩部和颈部的肌肉放松。此外,面部肌肉要放松,嘴要张开。  终点跑是全程跑中最后一段跑程,其任务是动员全部力量,尽量保持途中跑的高速跑到终点。其技术基本上与途中跑相同,但由于疲劳的出现,最后速度总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也难以保持正确的技术。为了保持正确技术跑过终点,最后15—20米,运动员要保持躯干稍有前倾姿势,并加大摆臂幅度来调节跑的节奏。在跑距终点线一步时,上体急速前倾用胸部或肩部撞线。   200米和400米跑技术上基本与100米跑技术相同,但由于其全程跑中有一半以上距离是在弯道上跑进的,为了适应弯道跑,在起跑器的安装,起跑后的疾跑和弯道跑进时,都有技术上的不同特点。  在观看200米和400米比赛时,我们发现运动员把起跑器安装在跑道的右侧,而不象跑100米那样安在跑道中间,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物理学原理,物体在圆周上运动时要产生一种“甩劲”——离心力。就像我们骑自行车拐弯时要向内倾斜一样,我们要克服离心力的作用。运动员在跑弯道时,身体也相应内倾以克服离心力,因而形成了运动员在弯道跑时的技术动作。  很明显弯道跑要比直道跑时多耗费点力气和时间。当然这是对跑速不利的,尤其在刚刚起跑时要设法避免。因此,如果在起跑开始的一段先跑一直线就可以既省力气,又少耽误时间。于是人们便把起跑器安放在右侧靠外的地方,这样从起跑器到前边里道的切点这段距离就形成了“一条直线”,既可以减少离心力的影响,又符合“两点间直线最短”的原则,不致于开始就绕弯,特别是起跑和疾跑的动作正是很激烈紧张的阶段,如果思想上再想着克服离心力的问题,就会增加负担。相反在起跑开头一段先跑一直线,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尽快发挥跑速上面。所有这些说明,起跑器安放在右侧靠外的地方是有利于克服离心力带来的麻烦,易于发挥跑的速度。  400米跑时,由于距离较长,因此合理分配体力是400米跑的主要特点,其前后两个200米成绩差,一般在2—3秒之间,训练水平越高,差数越小。  400米跑时,人体内缺氧量大,应注意有节奏的呼吸。  (2)中、长跑比赛欣赏中、长跑的技术特点是:中、长跑运动员基本上都采用站立式起跑。站方式起跑技术上的要求低于蹲踞式起跑,这是因为运动员易于保持直立的身体姿势。“各就位”时,运动员走到起跑线旁边,站立姿势要轻松,前后脚距离就和普通蹲踞式起跑时差不多,体重或者放在两腿之间,或者放在前腿上。“预备”时,大多数运动员都加大腿膝关节的弯屈度,上体前倾。在鸣枪起跑之后,随着双腿蹬伸以及后腿的前摆,身体要适当地前倾。加速跑阶段的重要性越大,身体就更要向前倾。一般地说,加速跑的重要性随着比赛距离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中、长跑时,所有动作都要节省体力。合理的技术应排除不经济的和拘谨的动作。脚落地的方式既取决于步长,又取决于速度。中、长跑运动员的落脚点在身体重心垂直投影点附近。比赛距离越大,脚落地时就越平。中跑运动员开始时用脚掌的中外侧接触地面。紧接着体重有一刹那的时间落在全脚掌上,在前支撑阶段膝关节轻微弯屈,在后支撑阶段则蹬直。跑动时上体只是轻微地前倾,甚至根本就不向前倾(85°—90°)。双臂弯屈到在节奏上能够很好地配合跑步动作的程度。至于双臂是平行地前后移动,还是略微在身前斜线摆动,则都一样。肩部轻微地跟随双臂一道摆动对中、长跑,尤其对长跑运动员来说,是没有坏处的。  战术是长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我为主的匀速跑、紧跟强手的跟随跑、扰乱对手的变速跑、专项耐力强的领先跑,还有随机应变的领先跑与跟随跑交替进行的。中、长跑是比技术、比意识,你追我、我追你,交替领先,决不是因为距离长而显得乏味,而是斗智斗勇,饶有兴趣的。  我们在观看短跑和中、长跑比赛时,尤其是在观看短跑比赛时,会经常看到运动员抢跑的犯规现象。规则规定,鸣枪前,如运动员的手或脚离开自   己的位置,即判犯规。但是,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有的运动员在枪响前,他的手、脚均未离开自己的位置,起跑也在他人之后,但却被判为抢跑犯规,这是怎么回事呢?田径竞赛规则规定:“各就位”或“预备”口令发出后,如运动员用声音或动作影响其他运动员起跑,可判为起跑犯规。上面所述的运动员虽然没有在枪响前抢跑,但他可能是用声音或起跑的假动作,影响了其他运动员,造成他人抢跑,因此裁判员判他抢跑犯规。  短跑项目(400米以下,包括跨栏项目)是分道跑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必须在各自的跑道内向前跑进,直到终点。如果在比赛中,运动员跑歪了,踏到了分道线,那么是否就被判为犯规呢?那不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看运动员踏线时,是在直道上还是在弯道上。如果在直道上,无论他是踏上左分道线还是右分道线,甚至进入别人的跑道,如果没有防碍其他运动员的比赛,就不算做犯规。因为他在其中并没有得到利益。如果运动员在弯道上,他踏到右边的分道线,或者甚至进入右侧的跑道,自己发现后又马上回来了,并没有防碍别人,则不算犯规。如果运动员在弯道跑时,踏上或越过左侧分道线并跑进时,则不论是否防碍他人都判为犯规。这是因为:第一、左侧分道线不在该运动员本跑道宽度之内;第二、运动员所跑弯道的距离,从第二道开始,都是以离左侧跑道线右边20厘米处计算的。如果踩着左侧的白线,实际上等于缩短了半径,实际跑的距离就会少于规定的距离,因此规则规定这种情况要判为犯规。在比赛时,弯道旁边都站着检查员,就是负责检查运动员在弯道跑时,是否踩上左边的分道线或更往里进了。径赛项目进行中,检查员发现运动员有踩线、串道和阻碍行为等情况,都要及时如实报告检查长,以便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犯规。  1500米以上的赛跑,发令员为什么在运动员快跑完时还要放一枪?  1500米以上的长距离赛场,运动员在标准田径场上要跑三圈以上的距离,参加长跑的人数往往较多,水平又不同,有时跑在前面的人能落下后面的人很长一段距离,甚至有“扣圈”的情况。为了让运动员心中有数,除记圈员随时向运动员报告“还有几圈”以外,当领先的运动员只剩最后一圈时,发令员便再放一枪。这就是提醒运动员和观众,那个领先的运动员只剩下最后一圈了。同时,这对运动员也可起到鼓舞作用,激励他们抓紧时间,作最后的努力来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另外,也可提醒所有的终点裁判员、计时员、记圈员等立即作好计时和判定名次的准备。因此,这一枪就是“还有最后一圈!”  的意思。这时往往更加激起观众的热烈掌声,也往往更加快了运动员们的冲刺速度。  向体能极限的挑战——马拉松跑  1。起源与发展提起马拉松,人们便会自然地联想到现代运动会上的马拉松赛跑。但是,如果有人认为马拉松赛跑也同其他一些项目一样,是由古代的游戏活动和竞技项目发展而来,那就是个大误会了,事实上它的由来是与古代希腊历史上的马拉松战役有着密切的关连。  公元前490年,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派遣大批精悍的军队远征入侵希腊,妄图一举占领它,把它变成自己的属地。在强敌压境的时刻,雅典人民并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屈服投降。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保卫自己的城邦国家,他们决心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抗击敌人。一万一千余名精壮的希腊将士在杰出的弥尔提亚戴斯的统帅带领下,御敌于马拉松河谷,以尽可能保卫   家乡,使之不受蹂躏。双方在希腊首都雅典东部的马拉松镇展开了一场激战,最后希腊军队终于击败了四倍于自己的强敌。此次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希腊人抗击波斯侵略军的信心。为了把胜利的喜讯尽快地报告给雅典城的同胞,弥尔提亚戴斯派出了自己的传令兵菲地皮底斯。刚刚从战场上回来的菲地皮底斯欣然地接受了命令,他来不及卸掉军装,便携带着武器,飞步向雅典城方向跑去。在胜利消息的鼓舞下,在完成使命的坚强信念的支持下,他不顾口舌干燥,饥饿疲劳,一口气跑到了目的地。当他面对数万焦急等待音讯的同胞,竭尽全力喊出:“欢乐吧,我们胜利了!”的时候,整个雅典广场顿时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人们欢呼雀跃,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伟大胜利。就在此刻,这位把胜利和欢乐带给雅典同胞的传令兵却由于长距离的奔跑,疲备不堪地躺倒在地上长眠不醒了。  1896年4月第一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的前夕,法国语言学家米歇尔。布里尔曾赴希腊考察,对马拉松战役中的传奇英雄菲地皮底斯非常钦佩。  布里尔有感于这一英雄事迹,写信给他的同胞,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秘书长顾拜旦,建议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赛中,专门增设一项长跑比赛,以纪念这位英雄。建议被采纳了。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东道主希腊就把这个比赛安排在当年菲地皮底斯跑过的路线上,定名为“马拉松赛跑”。当时希腊对这项比赛非常关心,因为田径项目开赛后,希腊接连遭到失败,还未拿到一项冠军,而马拉松赛跑,是他们寄予希望的唯一一个项目了。比赛于4月10日进行,参赛的有四个国家的十七名运动员,气氛十分热烈。当时雅典只有十三万五千人,而观看这次马拉松赛跑的竞达十万之多,真可说是“万人空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看台上的观众都急不可耐地等待看到谁将获得这一比赛的胜利。当身着浅蓝背心的希腊人斯皮里东。鲁伊斯第一个冲入运动场时,全场雀跃,欢声雷动。希腊国王竟激动地从观礼台上跳下,越过跑道去迎接鲁伊斯,并授予他“民族英雄”的称号。当时鲁伊斯的成绩是2∶58′50″。  前几届奥运会,马拉松的距离并不相等。第一届是40公里,以后几经更改,最后于1924年,才按伦敦奥运会决定的42。195公里固定下来。  从首次马拉松赛至今已有九十六年的历史,在这九十六年中,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马拉松运动已经风靡世界各地。据了解,世界上经常举行马拉松赛的有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声誉最高的是波士顿马拉松赛。至今已有九十二年的历史,运动员来自世界各国,近年来参赛人数达万人之多。  美国纽约的马拉松赛也较著名。在欧洲,规模最大的有法国巴黎的埃松赛和英国的馏莎赛,前捷克的柯西寄赛也很著名,亚洲日本的个人大赛、福冈赛和朝日赛也享有盛名。以及八十年代以来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许多马拉松赛名将,在这些国际大赛中创造了世界最佳成绩。  七十年代以前,马拉松赛跑只有男子参加,进入七十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妇女跨入马拉松运动的行列。国际田径联合会组织过多次女子马拉松赛跑。日,在瓦尔德尼尔组织了一次国际女子马拉松比赛。当时此项的最好成绩是挪威女选手瓦伊特茨创造的。1981年,新西兰女运动员艾莉森。罗在美国纽约的一次比赛中,仅用了2∶25′29″跑完全程。1980年国际田联已经确认马拉松跑为正式比赛项目。国际奥委会也决定从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起,增设马拉松跑项目。目前,截止到日,女子马拉松的世界最好成绩为2∶21′6″,是挪威选手克里斯蒂文森于   日在伦敦创造的。  目前,截止到日,男子马拉松的世界最好成绩为2∶6′50″,是由埃塞俄比亚选手登西莫于日在鹿特丹创造的。  中国马拉松运动开展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关怀下,这个项目才逐渐开展起来。1958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内蒙运动员郑■倍以2∶21′29″的成绩获第一名。1965年内蒙古运动员张云程又创造了2∶16′37″4的全国最好成绩,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但是,十年动乱期间我国马拉松的成绩停滞不前,1976年后马拉松跑重新得到发展。1980年3月,云南选手许亮参加法国埃松国际马拉松赛,以2∶13′32″的成绩获得第五名,把我国马拉松最好成绩一下提高了3分多钟。许亮在1981年参加法国埃松马拉松赛时,还以2∶19′20″的成绩夺得了银牌。中国女子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是于1981年4月第一届“上海杯”  马拉松赛会上,有两名上海女选手参加了比赛。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上,中国第一次把女子马拉松跑列为全国比赛项目。1986年10月温衍敏以2∶35′50″的成绩夺得“泰山杯”女子马拉松赛的冠军。  目前,截止到日,中国男子马拉松的最好成绩是2∶11′58″,是由蔡尚岩于日在伦敦国际马拉松赛上创造的;中国女子马拉松的最好成绩是2∶27′6″,是由中国女选手在日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田径赛中创造的。  2。比赛欣赏马拉松跑的技术和长跑技术大致相似。但是,由于它的距离长,并且是在地形不一的公路上进行,因此有其不同的特点。跑时要放松,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这在马拉松跑的技术上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平坦的公路上跑时,有两种跑的技术类型。一种是腿的后蹬用力程度稍大,大腿前摆稍高,跑的步子较大,步频相对慢些;另一种是后蹬用力较小,大腿前摆不高,身体重心平稳,腾空时间短促,步频快,步幅短。世界优秀马拉松运动员,采用后一种技术的越来越多。因为这种跑的技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在平坦的公路上跑时,上体应正直或微前倾,两臂做幅度不大的自然摆动。由于是在较硬的路面上跑进,因此,两脚应用全脚掌柔和地着地。  马拉松跑是一超长距离的艰苦的比赛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消耗很大。因而比赛规则中规定,在距起点5公里处设第一个饮食站,提供饮食,此后每隔5公里设一饮食站,两个饮食站中间设用水站。运动员在非大会指定的饮食站接受食物、饮料,要被取消比赛资格。如有人伴跑或用车辆带跑;抄近路、缩短跑程;未经裁判允许,中途离开跑线后,又继续跑;中途接受技术指导,经警告又重犯等,均属犯规。  跨跃道道险关的争夺——跨栏跑  1。起源与发展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都是由劳动人民发明创造出来的,经过不断总结、改进,而逐步发展、演变成今天这样。  跨栏也不例外。  远在太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每天都要和飞禽走兽打交道,不论在追捕狩猎还是躲避猛兽时,都要飞快地奔跑,并在奔跑中常常要跳越一些天然的障碍物,这恐怕就是最原始的跨栏跑了!   现代的跨栏运动竞赛项目起源较晚,它产生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关于跨栏运动有一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英国还不是一个工业国。那时候,他们国家的许多人是以放羊为生的。年轻的牧童们在空闲的时候,常常凑在一起玩耍和活动,他们发明了一种新游戏,就是用跑和跳两种办法越过一段距离,谁先到达终点,谁就为优胜者。但是这样比赛起来,有的人为了跑快,就不肯用力气往上跳,后来就规定必须过一定的高度,才能继续往前跑。当时他们决定以羊圈栅栏为障碍物,参加比赛的只有跃过羊圈的栅栏才能继续前进。当时,英国的羊圈栅栏一般多是3。5英尺高,他们就按这个高度造了几个简单的架子,大家跳着赛跑。这些原始的木架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栏架。一直到现在,男子100米高栏的栏高还是3。5英尺,也就是106。7厘米。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英国有一个人,因为他不爱好运动,所以身体肥胖笨重,行动很不灵活。他养了一群羊,晚上把羊圈在羊圈里,羊圈的栅栏是木制的,不很高。一天晚上,一只狼跳进羊圈里,把一只羊拖走了。这时,牧羊人正在羊圈里,他急忙去追赶狼,但是他跳了几次都没有能够跨过羊圈的木栏。牧羊人懊悔极了。从此以后,他每天练习跨越羊圈栅栏的动作,在其他人的效仿下,形成了一种健身娱乐游戏,从而产生了跨栏运动。这不过是一些传说故事,当然并不能信以为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相信的:起源于英国的跨栏运动与牧放羊群的羊圈木栏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1864年在英国首先把跨栏跑列为田径正式比赛项目,并规定跑程为120码,栏架高度3。5英尺,栏间距离10码等。1890年国际体育组织把英制统一改为公制,跨栏跑跑程定为110米,其栏高折合为1。067米,栏距9。14米。到1935年采用了“L”形栏架,并在规则中对栏架的结构和规格,作出明确的规定,一直沿用到现在。  随着跨栏跑条件的演变,促进了跨栏跑运动的发展,其技术也不断地得以改进和提高。  1837年英国埃通大学首次举行了跨栏跑比赛。当时这一项目,尚未被承认为正式比赛项目,技术也很差,还保持着收腿跳过障碍物的自然动作。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就有了跨栏跑比赛,规定全程为100米,八个栏架,栏高1米。跨栏跑技术虽然有所改进,但仍很不完善,前腿弯着绕过栏架,因此成绩不高,第一名仅为17″6。  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跨栏跑改为110米高栏,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改变了跳栏动作。创造了“跨栏步”技术的雏形。该届奥运会冠军的成绩,一跃而为15″4。而后,由于跨栏跑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美国运动员陶恩斯以14″2获得了冠军。  二次大战后,110米栏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到1959年,前西德运动员劳尔,在过栏时,上体加大前倾,头部几乎触及摆动腿的膝部,过栏时身体重心轨迹更接近于平直,从而创造了13″2的世界纪录。  七十年代以来,国际比赛较普遍地采用了塑胶跑道,对跨栏跑成绩的提高起了积极的影响。1973年美国运动员米尔本以13″1的成绩,打破了劳尔保持了十四年之久的世界纪录。两年后,法国运动员德鲁特又以13″的优异成绩再创110米栏的新纪录。美国运动员内赫米亚,采用并改进了米尔本的过栏技术,同时配合良好的栏间跑节奏,在1981年创造了12″93的世界纪录。目前,截止到日,110米栏的世界纪录为12″92,是由   美国运动员金多姆于日在苏黎世创造的。  男子400米栏始于法国,1888年第一次举行这一项目的比赛时,栏架高度为76。2厘米。到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增加了400米跨栏跑项目,栏高仍为76。2厘米,第一名成绩为57″6。由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才改为400米栏中栏(栏高91。4厘米)并沿用至今。到1984年底的世界纪录是47″02,由美国运动员摩西创造的。美国运动员摩西在400米栏赛中,表演出色,他13步跨一栏,富有节奏的步伐始终不变,而且越跑越快,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以47″64的成绩夺得了这项冠军,并打破了世界纪录。摩西在这一项目上垄断了近十年。目前,截止至日,400米栏的世界纪录为46″78,是由美国运动员扬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创造的。  女子跨栏跑运动开展较晚,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上才将女子80米低栏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该届奥运会第一名成绩只有11″7。五十年以来,女子80米低栏曾经创造了10″2的世界纪录。国际田联于1967年做出决定,用100米栏取代80米低栏,栏高栏距和起跑到第一栏距离均有所加高和加长,栏架数也相应增加到十个。到1984年底的世界纪录是波兰运动员拉布什腾于1980年所创造的12″36。目前,截止至日,女子100米栏的世界纪录是12″21,是保加利亚的运动员顿科娃于日在斯特拉扎戈拉创造的。女子400米栏是1973年才成为国际比赛的正式项目,采用了男子400米栏架设置的距离,但栏高为76。2厘米。1984年前苏联运动员波娜马廖娃保持的世界纪录为53″58。  目前,截止至日,女子400米栏的世界纪录是52″94,是前苏联运动员斯捷潘诺娃于日在塔什干创造的。  新中国建立后,跨栏跑成绩和其他田径项目一样,都有了迅速的提高。  到六十年代中期,我国男子110米栏和女子80米栏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到1965年我国有男、女五名运动员进入该年度世界前十名。不少优秀跨栏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十年动乱后,各项跨栏成绩有所回升,但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截止至日,我国110米栏的全国纪录是13″73,是李彤在1991年扎幌国际田径赛上创造的;男子400米栏全国纪录是49″94,是高永红在日的南京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创造的。女子40O米栏的全国纪录是55″12,是陈菊英在1990年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创造的。女子100米栏的全国纪录是12″73,是刘华金于日在第十一届亚运会田径赛上创造的。  2。比赛欣赏(1)110米和100米跨栏跑跨栏跑从起点至终点,按技术结构和各自的任务,可分为:蹲踞式跑和上第一个栏的技术、跨栏步技术、栏间跑技术、终点跑技术和全程技术各个环节。栏间距离,栏架的高度和跨栏的规则影响着跨栏技术。男子110米高栏和女子100米栏对跨栏技术有不同的要求。跨栏成绩与相同距离平跑的时间差,男子为1。8秒—2。3秒,世界优秀的运动员接近1秒。我们在观看、欣赏跨栏比赛时,通常是根据技术结构、特点及运动员的动作外形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评定的。  起跑至第一栏的距离,男子为13。72米,跑7步或8步;女子是13米,一般跑8步。第一栏攻栏瞬间,优秀运动员的起跨攻栏速度为9米/秒左右。  我们在观看时可能注意到,跨栏运动员起跑后身体姿势和短跑运动员有所不   同,而且起跑后到第一栏这段距离所获得的速度没有短跑快。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跨栏运动员的步长受到人为限制,为了跨越栏架,而采用高重心起跑加速方法的缘故。起跑加速段主要靠增加步长来提高跑速的运动员和那些两腿修长,并且蹬地力量很强的运动员,在起跑至第一栏间通常跑7步,有时在比赛中运动员也有跑8步的。跨栏运动员起跑时,动作的外部特征主要是大腿抬得高和大腿间的夹角较大,着地动作不如短跑积极,上体保持适度前倾。  什么是跨栏步技术?跨栏步就是运动员踏上跨点后起跳,身体腾空,越过栏架,到摆动腿的脚着地这个腾空跨步。一个跨栏步包括起跨攻栏、腾空上栏和下栏三个紧密相连的技术环节。我们评说跨栏运动员的技术时,经常使用两个术语:摆动腿和起跨腿。那么,哪条腿是摆动腿,哪条腿是起跨腿呢?摆动腿就是大小腿折叠后前摆过栏准备着地的腿,起跨腿是支撑蹬地起跨的腿。  在比赛时,运动员为了缩短腾空时间,在栏前要保持高重心,攻栏前的步长缩短。攻栏时,摆动腿较早地伸直,加速下压,尽早进入支撑。摆动腿在髋关节处弯屈时精确的顺序性,是跨栏跑的摆动特点,在水平方向的过程中,大腿膝关节处是伸直的。攻栏、过栏和下栏时摆动腿动作的连贯性是很重要的。攻栏腿越过栏板后,腿部摆动动作转为积极向下向后。  起跨腿的动作要与摆动动作相一致。蹬离地面后,且按顺序先屈膝,后屈髋,接着大腿完成“侧平拉”动作。这些动作是与摆动腿伸直的瞬间同时完成的,此后,摆动腿过栏并迅速地过渡到蹬地腿。为了尽快地完成第一步栏间跑,完成“侧平拉”的大腿应积极向前摆出。  臀部动作起平衡和协调作用。攻栏时,摆动腿的异侧臂积极前伸。下栏时,起跨腿用侧臂肘腕靠近躯干经体侧向后摆动。过栏过程中,躯干具有下列的特征:栏前蹬离地面瞬间与过栏后蹬地瞬间躯干的倾斜度是相同的,并且攻栏的姿势与栏间跑第一步蹬离地面的姿势相同。这些特征是良好技术的标志。在瞬间的过栏过程中,开始躯干前倾的角度是增加的(摆动腿过栏瞬间,躯干前倾度),接着,下栏时躯干前倾的程度是减小的。栏架愈高,躯干前倾的程度愈大。  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尽管栏间跑技术有向短跑技术靠拢的趋向,但栏间跑的技术与平跑技术间仍有区别。过栏和准备过栏影响栏间跑的第一步和第三步。栏间跑的第二步接近平跑动作,但它的步长比平跑时小(2。00—2。10米)。栏间跑时重心较高,但大腿的动作幅度减小。栏间跑速度的保持,主要是依靠加快步频。栏间跑步长间总的规律是:第二步或者是起跨距离(起跨点距栏架的距离)最大,而第三步的步长有某些降低。  跨栏跑的终点冲刺跑和短跑一样。  (2)400米栏跑  过栏技术和有效的栏间跑节奏是400米栏跑的主要特点。400米栏跑的栏间距离是35米,男子一般跑13—15步,女子一般跑15—17步。运动员在比赛中通常采用“综合”的方法,在某一段栏间跑的步数减少,而在另一段跑的步数多。由于过栏时用左右两腿攻栏的缘故,所以某些运动员的栏间跑的步数有时为单数步,有时为双数步。  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第一栏和第二栏跑的步数,选择起跑至第一栏的节奏。因为,栏间跑采用13步的节奏时,起跑至第一栏跑20步—21步;栏间   跑采用15步的节奏时,起跑至第一栏跑22步;而栏间采用17步的节奏时,起跑至第一栏跑24步。上述这些方法是依据速度分配的战术需要而选择的。  第一种方法(混合节奏),前半程跑得比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前半程和后半程的速度差别较大(2秒—3秒);第二种方法,跑的节奏比较均匀,前、后程速度比较接近(相差0。8—1。6秒)。混合式节奏的主要困难是:栏间跑的步数和步长都在变化,同时还要在后半程保持跑的速度。  在栏间跑节奏相同的情况下,运动员在比赛的前半程往往速度比较快,同时优秀运动员能够保持高的步频,直到终点。400米栏跑的技术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弯道跑的过程技术。弯道上用右腿起跨过栏,比较有利。  我们观看跨栏比赛,常常看到运动员过栏时把栏架碰倒。这时,我们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栏架究竟允许不允许碰倒呢?运动员碰倒了栏架是否犯规被取消资格呢?  《田径竞赛规则》中是有这样的规定:运动员有意地用手推倒或用脚踢倒任何一栏架者,即取消其比赛资格。但是凡不属于这种情况的运动员在跨栏时将栏架碰倒,不论多少,都不影响被录取的资格,成绩均属有效。为什么这样规定呢?因为跨栏比赛就要“跨跃”一个栏的高度,如果一个运动员不跨过面前的栏架,而有意识地把栏架用手先推倒或者用脚先踢倒再跑过去,这就根本没有跨过栏架,也就失去了“跨栏”比赛的意义,当然应该判为犯规。相反,在跨栏比赛时,运动员在过栏时确实做了跨栏动作,只是由于缺少比赛经验,临场过分紧张或者技术还不够熟练等原因,无意地把栏碰倒就不能算作犯规了。其实,碰倒栏架会影响成绩的,因为规则规定,每个栏架都不得少于10公斤重,并且必须以3。6—4公斤以上的力量才能把它碰倒。所以运动员跨栏跑时,如将这么重的栏架碰倒,只会影响他向前跑进的速度,对他并不利。而且碰倒栏架越多,影响速度和成绩越大。因此,规则规定不予取消比赛资格。这样一来,既防止了投机取巧行为的发生,又鼓励了运动员们放下包袱,大胆跨进。另外,跨栏中,两臂或手摆动到栏架外面,如影响邻道运动员时,应判为犯规。  战胜艰难险阻——3000米障碍赛跑  1。起源与发展障碍赛跑在十九世纪中叶出现于英国,1864年牛津大学曾举行过障碍赛跑。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障碍跑的距离是2500米和4000米。1920年第七届奥运会才确定3000米的跑程。当时英国运动员霍詹斯以10′0″40的成绩获第一名。  截止到1992年年底,该项目的世界纪录是8′02″08,是由肯尼亚运动员基普塔努伊创造的。我国从1956年才开展这个项目,目前该项目成绩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我国运动员该项目的最好成绩是8′34″32,是由高树海在第九届亚洲田径锦标赛上创造的。  2。比赛欣赏在3000米障碍跑中,运动员要跃过28次障碍栏架和7次水池。过栏的方法可以用跨越法,也可用“踏上”法,3000米障碍跑技术与400米栏跑的技术相似,二者间的区别仅仅在于障碍跑的速度较慢,另外,栏架的结构不同。因此,运动员攻栏时起跨点较近(距障碍架160公分),过栏时腾越的轨迹较高。准备不充分的运动员常常采用“踏上”法过栏,攻栏距离在90公分—110公分之间,躯干前倾,摆动腿弯屈踏上障碍架。为了在障碍架上   降低身体重心,积极前移,要求迅速而有力地屈膝。  水池前设置的障碍架,都用“踏上”方法越过,但是,这时攻栏的距离较大(120公分—130公分)。运动员从障碍架上跳过水池。有些运动员采用单足跳的方法越过水池(落地的那只脚就是蹬障碍架的脚)。有些运动员双脚都掌握了过栏和跳越水池的技术。障碍间跑的技术,与长距离平跑技术相同。  在3000米障碍赛中,运动员通过栏架时,可以跨过,可以用手支撑腾越或用脚蹬上栏顶然后跳下。在越过任何一个栏架时,如有一脚从栏外迈过,或从水池后沿栏架上跳落时踏在水池两侧边上,均为犯规,取消其录取资格。  障碍赛跑的水池设在跑道里面或外面均可,但起点线至第一栏应有足够的距离。如果水池设在跑道里面,则跑道每圈长度为390米。整个跑程为7圈加270米。水池是每圈的第四个障碍物。  团结协作争取胜利——接力跑  1。起源与发展接力项目起源于非洲,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接力赛是从非洲黑人接力把砍伐的木料从高山深谷运送出来演变而来的。非洲黑人砍伐木料后,用接力的办法运出山地。搬运过程中,有时还彼此进行速度比赛,这样便形成了接力赛跑最原始的形式。后来,这种接力运送木料的方法逐渐演变成砍伐工人的一种游戏形式。迄今非洲某些山区在节假日还进行这类游戏。这类游戏的方法和现代接力赛跑方法大体相似,只有场地和用于传递的器械不同,一是山地,一是平地或田径场道;一是肩扛木头进行接力传递,一是用现代的接力棒进行接力赛跑。后来,这个非洲民间游戏被传入欧洲,欧洲人把这种游戏加以改进,把粗大的木头改为木棒——接力棒,进行竞赛性的接力赛跑游戏;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一种运动项目,成了接力赛跑。  另一种说法是,十七世纪时,葡萄牙的一艘军舰在几内亚湾班达美河口停泊,舰上的葡萄牙人发现当地人聚在一起进行一种有趣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分成若干组,每组4人。比赛前各组有一个人拿着空坛。比赛开始,拿着空坛迅速向距离50米外盛满水的的坛子跑去,将水灌入空坛,然后拿着坛子跑回交给本组的第二人,这样一个一个跑下去,直到全组跑完,最先跑完者获胜。葡萄牙人将这种游戏带入欧洲,后来,很快成了当时学校中一项活动,以后又演变成田径运动中的接力赛。  接力比赛,项目繁多,有4×100米、4×200米、4×400米、4×1500米。女子中还有一种3×800米。但国际赛中,基本上只有4×100米和4×400米两个项目。  在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前,接力赛跑形式多种多样,有用接力棒的,也有用红布带或其他东西作为传递物的。赛跑距离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两组商定一个距离,就可以开始比赛。由于当时开展这一活动还不太普遍,1896年在希腊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没有把接力赛跑列为比赛项目。1908年,第四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首次出现了4×400米的接力赛跑比赛。在比赛中,美国队获得了冠军。到了1912年,男子4×100米接力赛跑才被列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英国队获得冠军,瑞典第二。  目前截止到日,男子4×100米、4×400米接力赛跑的世界纪录都是由美国人在日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创造的,成绩分别是:37″40和2′55″74。女子接力赛出现较晚。1928年首次在奥   林匹克运动会上进行了女子4×100米的比赛,加拿大队获得了冠军。成绩是48″4。女子4×400的竞赛开展得更晚,1969年前苏联莫斯科队首创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成绩是3′47″4。目前截止到日这两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分别是41′37″和3′15″17。4×100米的纪录是由前民主德国队于日在坎培拉创造的;4×400米的纪录是由前苏联队于日在汉城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创造的。  2。比赛欣赏接力跑是田径运动径赛中的一个集体项目。练习接力跑,既能发展运动员快速奔跑的能力,又能培养运动员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此项目是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最喜爱的田径运动项目之一。目前,国内外大的比赛通常举行的正规接力赛跑项目有:男子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女子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  (1)4×100米接力跑技术  接力跑的技术包括短跑技术和运动员之间协调配合的传、接棒技术。接力跑的良好技术表现为各棒运动员均能在快速跑进中完成传接棒的动作。除四名运动员的跑速外,传接棒的技术是整个接力队取胜的关键。  那么在传接棒时有哪些方法呢?传接棒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上挑式,这种方法是接棒人的手臂自然向后伸出,手臂与躯干形成40°—45°角,掌心向后,虎口张开朝下,传棒人将棒由下向前上方送入接棒人的手中,待接棒人握好棒后,传棒人再松棒。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接棒人向后伸手动作比较自然,容易掌握,缺点是第二人接棒后,已握在接力棒的中段,传三、四棒人接棒时,接力棒的前端已所剩无几,容易掉棒;二是下压式,这种方法是接棒人的手臂向后伸出,手臂与躯干形成50°—60°角,手腕内旋,掌心向上,拇指与其他四指自然张开,虎口朝后,传棒人将棒的前部由上向下传到接棒人的手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接棒人握住棒的一端,在下一次传棒时就便于把棒的另一端送到接棒人的手中,缺点是接棒人的手腕动作紧张,不自然;三是混合式,这种方法综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第一棒运动员以右手持棒起跑,沿跑道内侧跑弯道,用上挑式将棒传给第二棒运动员的左手中,第二棒运动员接捧后沿跑道外侧跑,以下压式将棒传给第三棒运动员的右手,第三棒的跑法和传棒的方法和第一棒相同。  我们在观看接力跑比赛时,有时会看到运动员在交接棒时,出现传棒的运动员追不上接棒的运动员,或者两个进行交接棒运动员紧贴在一起的现象,有时甚至还可以看到“掉棒”的现象发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运动员没有掌握好传接的时机,没有确定好起跑的位置。  传接棒的时机一般是接棒人站在接力区的后沿或预跑线内,待看到传棒人跑到标志线时,接棒人便迅速地起跑。当传棒人跑到接力区内距接棒人还剩1。5米左右时,便向接棒人发出“嗨”或“接”的传棒信号,接棒人听到信号后迅速向后伸手接棒。一般传棒人完成传棒动作时,距接力区前沿3米左右最合适。  传接棒时机和地点,主要由接棒人起跑标志线来决定。起跑标志线是运动员接力跑各棒次的标志线,是接棒人起跑的标志。它是根据传接棒时人的跑速和传接技术的熟练程度而确定的。为了保证传、接棒动作能在快速奔跑中完成,要准确地确定标志线。  那么标志线具体是怎样确定的呢?如果接棒人在接力区前10米预跑线   处出发,跑到接力区末端27米处传接棒,而运动员之间的距离为1。5米,则标志线的距离为:传棒人最后30米平均速度×接棒人起跑27米所需时间—(27米—1。5米)。例如,假设传棒人最后30米的平均速度为每秒9米,接棒人起跑27米的时间为3″5,那么标志线的距离为:9×3。5-(27-1。5)=6米。  在4×100米比赛中,除交接棒技术的时机要掌握好外,各棒次的人员安排也很重要。棒次的确定是根据四名运动员相对特长安排的。一般情况下,第一棒应安排起跑好,并善于跑弯道的;第二棒应是专项耐力好,善于传接棒的;第三棒除要具备第二棒的条件外,还要善于跑弯道;把速度最好而且冲刺能力最强的运动员安排在第四棒。  (2)4×400米接力跑技术4×400米接力跑,由于跑速在最后有明显下降,传接棒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是根据传棒人最后跑速来决定传接棒的方法。4×400米接力跑多采用换手传接棒技术。接棒人用右手接棒,跑到最后一个直道时再换到左手,也可用右手接棒后立即换到左手。一般都要用左手传棒,右手接棒,在弯道上沿跑道内侧跑进。  4×400米接力跑各棒次运动员的分配也富有战术意义,第一棒运动员应安排起跑快,实力较强的运动员争取领先;第二棒运动员应安排机智和善于抢道的运动员,第二棒领先与否影响到三、四棒时的站位,第二、三、四棒运动员都应善于领先或追赶跑。特别是第四棒运动员应是全队实力最强的运动员,以利于争取最后的胜利。  在4×400米和4×100米接力跑比赛中,接力棒的交接必须在20米的接力区内完成。在交接接力棒时,如果发生掉棒现象,是否算犯规呢?《田径竞赛规则》规定:在接力区传、接棒时,不得抛掷。如接力棒在接力区内落地,必须由原失手的运动员重新拾起。这就是说,在接力区内进行传接棒时,如传棒者在没有将棒传出之前或者没有将棒传好,而出现接力棒掉落地上的情况时,必须由传棒者拾起来,再传给接棒人,不得由接棒者拾起;倘若传棒者拾起来,再传给接棒人,不得由接棒人拾起;倘若传棒者已将接力棒传给了接棒者,而接棒者不慎将棒掉落地上,那么则应由接棒者自己拾起,不得由传捧者拾起。在接力区外将棒失手掉落地上,可以在不防碍别人前进的情况下自行拾起,继续前进,这样是不算犯规的。但是不管在何处,如果在拾起所落的接力棒时,阻碍或影响了其他队的运动员跑进,一般则要判为犯规而取消全队的录取资格。  另外,传棒的运动员在完成接力棒的交接时,或在完成交接后没有继续在自己的跑道上跑过,而跑到其他队的跑道,如果阻碍其他队的队员前进,则取消其整个队的录取资格。  跳跃项目比赛欣赏  向更远的目标腾跃——跳远、三级跳远  1。起源与发展跳远和三级跳远的发展历史都比较久远,有资料介绍,在古代奥运会的五项运动中,就有一项是跳远,跳远与三级跳远都在第一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追溯跳远技术与比赛方法的演变,确实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  公元前在古希腊运动会上就举行过跳远比赛,但那时没有沙坑,也没有起跳板,只是把地面的土挖松,然后摆上一块“门槛”,运动员必须踏在这块高于地面的门槛上起跳。当时不丈量具体跳多远,而是在落地点划一条横线,跳远者要越过横线,并且要求姿势优美。当时的规则是:运动员落地时身体不能后退,运动员的手中还必须握着石头或金属重物。  公元394年,罗马狄奥多西皇帝废止了古奥运会以后,在民间及军队仍常进行类似跳远赛的活动。十九世纪后,随着体育的复兴,跳远也被列为田径比赛的项目。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就有跳远比赛。当时,世界最好成绩达到7。21米。但是,这次奥运会冠军美国人克拉克的成绩仅6。35米。  1901年,英国爱尔兰人奥康纳跳7。61米,后被国际田联承认为第一个正式世界纪录。  起初,运动员模仿猴子的跳跃动作,创造了“蹲踞式”跳法。美国黑人运动员欧文斯于1935年用这种姿势突破了8米大关,跳出了8。13米的好成绩。后来,又发明了“挺身式”和“走步式”。1968年10月,美国黑人运动员比蒙,在墨西哥城举行的奥运会上跳出了8。90米的惊人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比蒙的这个纪录整整保持了23年。23年后,也是美国黑人运动员鲍威尔于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田径锦标赛上,以8。95米的成绩打破了比蒙的纪录,创立了新的世界跳远纪录。  有记载的第一个女子跳远世界纪录为5。98米,是日本选手人见娟枝于1928年在大阪创造的。1948年在第十届奥运会上,女子跳远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近十几年来,女子跳远成绩提高很快。目前,截止到日,女子跳远世界纪录为7。52米,是前苏联选手契斯嘉科娃于日在列宁格勒创造的。  中国跳远运动成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仍和世界水平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中国男子跳远全国纪录为8。36米,是陈尊荣于日在静冈国际田径赛上创造的;女子跳远全国纪录是6。92米,是刘淑珍于日在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创造的。  男子跳远,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有这类比赛。古希腊人把跳得远作为衡量一个人体魄是否健壮有力、动作是否敏捷灵活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从有了跳远比赛项目,人们在练习跳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次跳远动作,这种动作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跳跃项目。所以,三级跳远作为运动的正式比赛项目,首先出现在希腊不能说是没有根据的。1859年在希腊举行的一次运动会上,第一次出现了三级跳远的比赛。其实,早在这次运动会之前,在希腊的一些地方就已经流行多级跳远的运动形式了。在各地的比赛中不仅有三级跳远,还有四级、五级甚至更多级跳远的形式,但是多数仍为三级跳远。  因此,在1859年希腊运动会上,才把三级跳远作为比赛项目。从此,三级跳远作为跳远的一个新的项目出现了。十九世纪中期的三级跳远与现今这个项目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那时的起跳和落地无严格的规定,只认为这种运动形式是简单地跨大步的跳跃运动。虽然如此,当时已经创造了13。71米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由于希腊和其他一些欧美国家在十九世纪后期开展了这个项目的活动。  所以1896年在希腊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三级跳远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美国运动员康诺利以13。71米的成绩获得了这个项目的冠   军。到1911年,第一个正式的三级跳远世界纪录出现了,成绩是15。52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三级跳远比赛中时有运动员受伤,因此有人提出取消这项比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加强训练,运动员掌握熟练技术,是可以避免伤害事故的,这才把它保留下来。  翻开三级跳远的世界纪录进展来看,巴西是这个项目创造好成绩最多的国家。从1950年至1975年,巴西运动员先后七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有两个运动员尤为突出:一个是阿。达西尔瓦,他曾四次破世界纪录,两次获得了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项目的冠军;另一个是巴西运动员约。奥利维拉,他在日在墨西哥城的一次比赛中创造了17。89米的优异成绩。  目前,男子三级跳远的世界纪录为17。97米,是美国黑人运动员班克斯于日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创造的。到现在为止,这个纪录已保持八年之久。  女子三级跳远起步较晚,以前有人认为三级跳远不适于女子,这是女子的生理机能、解剖结构决定的。后来,对女子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进行了重新评定,认为女子可以进行三级跳远运动。现在,世界有许多地区都已开展了这项运动。目前,截止到日,女子三级跳远的世界纪录是14。93米,是由前苏联运动员克拉维茨于日在莫斯科创造的。  三级跳远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初,1914年,中国把三级跳远列为十项全能运动项目之一,1923年才开始了这个项目的单项比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项运动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普及,运动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中国男子三级跳远的全国纪录是17。34米,是由中国选手邹振先于日在罗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田径赛上创造的。  截止到日,这个全国纪录在中国已经保持近12年的历史。  中国女子三级跳远的全国纪录是14。55米,是由李惠荣于日在日本扎幌创造的。  2。比赛欣赏跳远是与发挥运动员的最大速度和速度力量能力相关联的、非周期性运动项目。在这一跳跃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是那些身材较高、体重相对较轻、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发育水平较高的运动员。  优秀运动员在助跑时,一般跑20—24步(女子18—23步),在助跑临近结束时速度达到10。0米/秒—10。7米/秒,这就可以以9。2—9。7米/秒的速度开始跳起腾空阶段。跳远中,难度最大之处在于:运动员要具备以高速度进行起跳,紧接着以19°~24°角腾起的能力,则就可以使得运动员腾起高度达到50—75厘米(相对于运动员在起跳结束时身体重心位置高度而言)。在起跳时起跳脚支撑阶段达到最大用力(700—850公斤)。起跳的持续时间为0。11—0。13秒。  在跳远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动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  目前,优秀运动员的助跑距离为39—50米(女子33—45米),以19—28步(女子18—23步)完成助跑。助跑距离的确定取决于一系列因素:身高指标、跳跃训练水平、运动员速度能力水平。在助跑结束阶段(最后6步),步长和速率达到最大值。正是在这一助跑阶段,根据运动员最后6步所跑距离和完成时间,可以获得评定其跳跃节奏结构的客观指标。助跑最后一步步   长和倒数第二步步长的差数,也是一项评定其节奏结构的重要指标,这一差数,应当不超过3/4个脚掌长度。这证明运动员在起跳前达到最大动作速度。  起跳腿踏向起跳板的状况,在许多方面决定着支撑反作用力的表现程度。例如,起跳脚落点较远,由于制动力较小,会增大与身体向前运动矢量相反方向的用力,并延长用力作用时间。这样,就会为增大腾起角度和腾空高度创造条件,然而,会使水平速度明显降低。  在起跳腿落脚较近的情况下,起跳腿的伸屈会有延迟,支撑时间缩短,降低用力程度,这样,就会对运动员的腾空轨迹产生不良影响。  在跳远中,最为有效的动作安排方式,是在起跳腿膝关节(成170°—175°角)和髋关节(成165°—180°角)几乎完全伸直时落地,距离身体重心投影之前30—40厘米,成65°—70°角。  在腾空中,运动员的运动,应当保证身体平衡,使双腿着地时落得更远。  在我们观看的比赛中,运动员的空中姿势一般用以下几种方式:“走步式”  (2。5和3。5步),“挺身式”和“蹲踞式”。  “走步式”是一种最为合理的跳跃方式,可使运动员缩短准备起跳的时间,在腾空中保持身体平衡。这一方式的特点,在于在腾空阶段完成与跑步相接近的动作。一般在起跳时能够充分发挥力量的运动员,都采用这种姿式。  “挺身式”跳远技术的特点在于腾空中摆动腿落向下方时上体挺起。身体成这一姿势,可以使躯干前面的肌肉拉长,因而为运动员更好完成团身动作,并使双腿前伸更远创造先决条件。  以双腿膝关节大幅度弯屈而完成的跳远方式,称为“蹲踞式”。  在跳远中,落地的效果在很多方面取决于在空中完成团身的特点。两腿膝部向前上方,向前倾的上体高高抬起,两臂略屈,向前→下→后方运动,可使运动员能够为保持双腿姿势以便在着地时向前落更远而消耗较少的力量。团身之后,运动员要前伸脚掌,伸直躯干,臂部前引。在与沙坑接触之前,双腿膝关节实际上已经伸直,脚尖上勾。三级跳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田径项目,由三个依顺序完成的部分——“单脚跳”、“跨步跳”、“跳跃”  所组成。在全程助跑接近跳跃的过程中,在起跳时,运动员的机体,其支撑器官会感受到很大的负荷,其负荷要比运动员本身体重高4—6倍,高水平运动员的这一负荷要达到1000公斤。因此,练习者不仅要具备完善的跳跃技术,而且在速度、力量、柔韧性和动作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方面,也要达到很高的发育水平。  运动员腾空飞行的远度,取决于其在完成三次跳的过程中每次起跳之后的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对三级跳远运动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助跑速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助跑最后几步的速度达到10。3—10。5米/秒。在完成“单脚跳”、“跨步跳”、“跳跃”的过程中,运动员不得不改变身体的运动方向,这就损失一部分水平速度(每个动作损失0。6—0。8米/秒)。为了将水平速度保持到三级跳远的第三跳,必须以适宜的角度起跳。  在比赛中,每个运动员都要选择“单脚跳”、“跨步跳”和“跳跃”这三跳长度的适当比例,还要选择每一跳适宜的腾起角度。根据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三步比例以及第一跳的起跳角度,运动员的技术类型一般可分为“高跳型”和“平跳型”。  三级跳远技术包括助跑、起跳和按顺序完成的三次跳跃:“单脚跳”、“跨步跳”和“跳跃”。所谓“单脚跳”即由起跳腿起跳,起跳腿着地;“跨   步跳”是起跳腿起跳,摆动腿着地;“跳跃”是摆动腿起跳,两脚落入沙坑。  通常,在三级跳中,距离最长的是“单脚跳”,然后是“跳跃”和“跨步跳”。  三级跳远助跑的特点,在于其步数、助跑距离、助跑速度和助跑节奏,为了达到较高的助跑速度,助跑距离为30—35米,跑12—22步。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采用较短的助跑距离,每个所采用的肋跑距离,可以根据运动员个人状态、助跑道表层覆盖物的类型、天气条件和风向等在30—60米范围内加大或缩短。  以均匀加速的起跑方式完成助跑,助跑开始时的预备姿势。如同跳远助跑的预备姿势,开始跑动,要保障开头几步的步长规格化,保障在不过于拘谨的条件下快速助跑。在开始时的几步里,以上体大幅度前倾,双臂有力摆动,大腿前送和脚掌推动来保障速度不断提高。在助跑过程中间,上体逐渐伸展,加大两臂和两腿的动作幅度。这时,以从上往下的动作积极落腿,以前脚掌着地。上体前倾度较小,有利于大腿送出,并有助于较好地向前运动的跑动。在助跑结束阶段,随着步长的增大,跑动速率不断提高,这有助于达到最大速度。完善的三级跳远技术,要求以相同的步长完成助跑的最后2—3步,在倒数第二步不要下蹲,对“单脚跳”不要有任何准备。以快速动作向起跳板落腿,角度为68°—70°,运动员身体腾起角度为14°—18°。  起跳之后,运动员成“跨步”姿势,这就进入了“单脚跳”阶段。对于“单脚跳”开始动作来说,其特点是摆动腿位置较高,躯干伸直,略向前倾。  在“单脚跳”中间阶段,运动员将摆动腿和双臂下落并向后引,同时,将起跳腿前送。大腿间夹角较大(约120°),这样可以使较为伸展的腿快速落腿,以全脚掌着地,并与跑道形成较大的倾角(为65°—66°)。在地心引力和水平速度的作用下,起跳腿膝关节略屈(约40°),髋关节略屈(约25°)。  随着起跳腿着地,开始第二次起跳。起跳腿做扒地动作。在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腿部和双肩的相应摆动动作,躯干呈垂直姿势,这样可以降低制动力,有助于身体向前运动。起跳角为60°—62°。摆动腿前伸,两臂和躯干也向前送,运动员成“跨步”姿势。腾起角为11°—13°。在腾空中间,运动员略微团身,以便能做更大幅度的引摆。为此,他要将摆动腿大腿抬得更高一些。在着地前摆动腿以扒地动作积极落向前下方,臀部前送,两臂肘关节屈,从两侧大幅度后引。落腿着地角为63°—65°。随着落腿着地,两臂和另一腿(屈腿)积极前伸。上体呈垂直略前倾状态。  以摆动腿起跳,起跳角为60°—63°,腾起角增大到17°—22°。通过积极的摆动动作,起跳腿和两臂伸向前上方,两肩送向前上方,成“跨步”  姿势。此后,运动员将摆动腿收向起跳腿,两腿上抬,两臂后引,上体前倾,运动员成团身姿势,如同跳远中的团身动作一样。在脚跟触及地面时,两臂从两侧前伸,膝盖略微弯屈,在继续向前飞行的同时坐在自己的脚印上。有些运动员以“走步式”跳远中的动作来完成三级跳远最后一个动作。  跳远比赛和三级跳远比赛都是以三次试跳的最好成绩作为最后决定成绩。丈量成绩时是从运动员身体任何部分着地的最近点量起。比如有的女子运动员的发梢在沙坑中留下的痕迹最近,那么丈量就从此痕迹处开始。完成试跳后运动员向后走出沙坑则试跳无效。空翻姿式在跳远和三级跳远比赛中都不允许使用。在观看三级跳远比赛时,运动员第一跳须用起跳脚落地,第二跳须用摆动脚落地,第三跳是用两脚落入沙坑内,若发现运动员在各跳过   程中以摆动的脚触地,那么,他将被判罚失败。  挣脱地心束缚的努力——跳高  1。起源与发展跳高的起源也是人类原始生活的基本技能,到了中世纪,跳高是训练“骑士”的手段。古代人曾经有过多种形式的跳高活动,但是作为一个体育运动项目,跳高则出现在十九世纪的中期,1864年英国人首先进行了这个项目的比赛。现代跳高运动的第一个记录是英国人弗。古奇创造的,成绩是1。676米。当时比赛的方法和运动的规则都很简单,竖两根木杆,木杆间横拉一条绳,运动员从平地起跳,再落回到平地上。后来,人们在跳高的比赛中和练习中,常常发生摔伤或折腿的事故,所以才增设了沙坑,使跳高者下肢和身体落在较软的沙坑里。  现代的跳高运动历史较短,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十九世纪以前,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里,例如德国、英国和法国,跳高原来是体操运动的一个项目。  因此,国际上也有人说,现代的跳高运动是从体操中派生出来的。十九世纪初期,德国流行过一种直线助跑的体操跳跃,当时主要不是看运动员跳得有多高,而是看运动员跳起和落地的动作是否干净利落,敏捷轻巧,并富有优美感。后来,跳高逐渐从体操运动中分离开来。跳高成为一个独立的运动项目后,首创最高纪录的就是英国人弗。古奇。成绩为1。676米。当时跳高比赛采用的姿势都是“蹲踞式”。  随着时间的流逝,跳高技术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从最原始“蹲踞式”  发展为“跨越式”,英国人早在1830年用这种姿势曾经跃过1。83米。到了1896年,第一届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跳高冠军的获得者埃。克拉克把“跨越式”的姿势加以改进,发明了类似“剪子尖”的动作,他使用这种姿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到了1900年,第二届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伊。巴克斯捷尔最后完善了“剪式”的跳法,创造了1。90米的第一个奥运会纪录。日,美国运动员杰奥尔赫。霍林运用当时人们称为“滚式”的跳法,第一次突破了两米大关。1923年,前苏联运动员贝。伏佐洛夫表演了过竿的新术——“俯卧式”。日,美国的约翰逊和奥尔布里顿同在纽约用俯卧式跳过了2。07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1968年,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又创造出一种新式跳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了纪念这位新跳法的发明人,人们把这种跳法叫作“福斯贝里背摔式”,或者叫“背越式”。在这次运动会上福斯贝里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成绩为2。24米。目前,截止到日,男子跳高的世界纪录为2。44米,是古巴运动员索托马约尔于日在圣胡安创造的。  世界女子跳高运动开展得较晚,1928年才被列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在此以后,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女跳高运动员。女子跳高以罗马尼亚和前民主德国运动员创造世界纪录的次数最多。目前,截止到日,女子跳高的世界纪录为2。09米,是保加利亚运动员科斯塔迪诺娃于日在罗马创造的。  中国的跳高运动在解放后得到迅速的发展。男子从解放前的1。87米提到  2。39米,女子由解放前的1。40米提高到1。93米。男子跳高的全国纪录是1984年朱建华创造的,女子的全国纪录是由金铃于1989年创造的。  2。比赛欣赏跳高是非周期性的速度力量运动。跳高有五种姿势:“跨越式”、“剪 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这几种方式主要区别在于运动员过杆时的动作形式不同。最为合理的姿势是“背越式”和“俯卧式”,在大型国际比赛中,高水平运动员广泛地采用这两种姿势。少年儿童在初学阶段和进行跳高比赛以及进行体育达标时,常常采用“跨越式”跳高。  跳高运动员的运动特点,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提出了特殊要求。由于在起跳中必须施加力量,所以跳高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相当重要。这种用力的特点,决定着那些相对力量发展水平较高的跳高运动员是有一定优势的。  在跳高过程中,动作幅度较大,这就对发展柔韧性提出了很高要求。各项动作也十分复杂,具有一定难度,不具备一定水平和灵活性的运动员很难取得好成绩。因此,跳高运动员,应当身材较高,体重较轻,在速度、力量、柔韧性和意志品质方面均达到一定水平。  只有采用合理的动作技术,才能在跳高比赛中取得高水平的运动成绩。  跳高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  (1)“跨越式”跳高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跳高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最为不合理的跳高姿势。  因为采用这种姿势跳高,运动员身体重心在横杆上方要很高(20—25厘米)。  这种姿势,采用5—7步助跑,从摆动腿方向与横杆成30°—45°角进行助跑,以不断加速跑向起跳点。通过在助跑最后一步降低身体重心来准备起跳。  这时,在距离横杆投影点60—70厘米处进行起跳。  在起跳开始阶段,运动员的上体后倾,与起跳腿成一条直线,两臂向后引摆。将摆动动作和起跳动作很好地结合,并且在助跑垂直面完成这些动作,可以保障这些动作在跳跃中达到很高的效果。  在完成腾起第一阶段后,在起跳的最后阶段,运动员应将上体前倾,两臂下垂。摆动腿在杆上越过之后,要积极下垂,这样有助于臀部和起跳腿在杆上的代偿性升高。为了在运动员身体腾起最高时使臀部和起跳腿收离横杆,摆动腿和双肩应引向横杆方向。通常以摆动腿着地。  (2)“俯卧式”跳高这种姿势是一种颇为有效的跳高方式。从起跳腿方向与横杆成25°—30°角,以7—8步完成助跑,起跳点距离横杆投影点60—80厘米。随着接近起跳点,助跑速度不断提高,达到7—7。5米/秒。跳高助跑技术与普通跑步技术的主要差别,在于动作幅度较大,表现在两腿上大腿向前伸出较远。  在助跑最后两步(3步、4步)准备起跳。在任何一种助跑方案中,在通过摆动腿时(倒数第二步和最后一步),双腿要超过双肩,这种动作目的在于形成向上起跳的适宜姿势。在倒数第二步结束,摆动腿膝关节屈成90°时,运动员的身体重心达到最低位置。随后从支撑腿积极向前上方运动,使运动员可以开始变身体重心向上的运动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起跳中的用力将作用于向上运动着的身体,这就可以提高腾起初速度。  影响有效起跳的基本因素,是作用于运动员的力量方向(支撑反作用力)  同运动员身体重心。在支撑反作用力和完成摆动动作所产生力量的作用影响下,脊柱和膝关节会产生弯屈(制动阶段)。此后,摆动腿被动,起跳腿和躯干快速伸展。起跳的整个动作,是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完成的(0。19—0。24秒),在起跳结束时,运动员快速由退让性工作状态(制动阶段)转为克制性工作状态的能越高,其起跳效果越好。  腾空后,运动员的身体在空间是沿抛物线移动,其线面应与助跑垂直面   相吻合,并在起跳时奠定了腾空中合理运动的基础。在腾空中,运动员绕身体的纵轴、左右轴和前后轴做旋转。在起跳中,通过将同一侧臀部引向自己的摆动腿积极向前和向上运动,就已开始绕垂直轴旋转。两臂也积极参与身体绕垂直轴的旋转运动。  通过摆动腿和臀部沿横杆向运动员身体重心移动方向的运动,摆动腿髋关节伸直,而起跳腿在髋关节和膝关节屈起的同时,脚跟引向摆动腿大腿,这样可以缩短杆上转动半径,加快转动速度。相当重要的是,要使摆动腿尽可能更长时间地固定在旋转轴(纵轴)上。在杆上状态时,可以完成双肩积极过杆向下的动作,这可以引起臀部代偿性向上运动。在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尽可能将起跳腿的膝盖和脚掌快速向外转动,目的就在于要使起跳腿过杆。  落地技术,在有海棉包的情况,运动员往往不改变转动速度,以背着垫。  (3)“背越式”跳高目前,“背越式”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一种跳高方式,跳高运动的世界纪录就是以这种姿势创造的。  采用这种姿式跳高,助跑为9—11步。在开始时,以90°角垂直横杆进行助跑,在最后4—5步,运动员做弧线跑,以离横杆较远的腿与横杆成25°—30°角起跳。准备起跳时的节奏与俯卧式运动员所采用的相似,但仍有些区别。“背越式”运动员并不专门做摆动腿下蹲的动作(或下蹲不明显),而是保持较高的重心。运动员在倒数第二步通过迈腿时,身体还是保持着内倾的姿势,尽可能更小地降低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为最后一步起跳技术的有效发挥奠定基础。助跑中的弧线跑,迫使运动员向弧内倾斜,因此,运动员是以偏斜姿势跑向起跳点,这种姿势适于上跳,这时,不用完成像其他跳高姿势中那样复杂的动作调整。在技术上,弧线助跑起跳是“背越式”跳高优于其他跳高形式的最为主要的特点。  在准备起跳时,起跳腿几乎以全掌外侧部分落地支撑,没有经过脚跟的滚动,起跳点距横杆垂直面90—100厘米。这时,运动员成侧对横杆的姿势,而躯干接近垂直。摆动腿屈膝关节做摆动,加快起跳速度(0。15—0。19米/秒)。两臂迅速有力上摆。随后在腾空中的所有旋转动作,基本奠定在运动员支撑时动作之中。大腿向前、略微向内摆动,小腿向外摆动并引起相应一侧臀部运动,有助于绕垂直轴旋转(背部向横杆转动)。为此,靠近横杆的手臂,其摆动动作要比另一手臂更为积极。绕额状轴的旋转,是利用弧形助跑所产生的离心力来实现的。  “背越式”跳高腾空中的所有动作,都是随着肩后部进行的。胸部积极向上做高于横杆和越过横杆的运动(这时,头部和双肩是所有移动活动的主导部分),有助于躯干以鞭打式过杆。这时,双腿膝关节屈,大腿分离,成低姿,两臂可以顺着躯干摆放,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提高绕横轴旋转的速度。在比赛中,也有的运动员在杆上两臂和髋做相对运动,这样可以提高髋关节的重心,同时也形成了空中稳定姿势。在臀部通过横杆上方之后,开始将臀部引离横杆。这时,双肩要继续向着地点前进,躯干略微反屈,头部略抬,两腿膝关节伸直。  身体跃过横杆时,背先着垫。  勇敢者的运动——撑竿跳高  1。起源与发展 撑竿跳高起初也是人类同自然界竞争的一种基本技能,当人们遇到壕沟、小河或是难以穿越的荆棘时,往往用根木棒支撑地面,一跃而过。后来,有的骑士手持长矛撑地而起,纵身上马。在古罗马海军利用撑竿跳跃,跳上敌舰,与敌人进行激战。据史料记载,公元554年在爱尔兰传统的“塔里顿节”集会里,就有人手持长杆撑越水沟、围墙等障碍物,并看谁跳得高、跳得远。后来,这种活动又流传到苏格兰、英格兰及欧洲大陆。  十八世纪中期,德国学校体育教材中首先出现了撑杆跳高的内容。此后,在欧洲其他国家的体育教学中也都把撑竿跳高作为运动科目,进行传授和训练。十八世纪后期,俄国的教育家贝茨基把撑竿跳高列为体育教学的重要训练项目之一,当时,有个陆军军事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特别突出,在这所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曾经采用了很多具有体育教学意义的内容。  在十九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了撑竿跳高的比赛,当时的撑竿跳高是把装有金属三股叉的又长又重的木杆插在地上,然后运动员迅速沿竿上爬,当竿子将要倾倒时迅速越过横竿。1817年有第一个撑竿跳高的纪录,成绩是2。92米。当时撑的是木竿,起跳过横竿,然后身体落在横竿的另一边地面上。这样的跳法很容易使运动员受伤,因此,后来在地面上挖了一个土坑作为插竿点,在横竿的另一端松了土或在地面上铺上一层沙子,防止运动员在插穴时滑杆和落地时摔伤。1866年英国第一次把撑竿跳高作为一个比赛项目,有个名叫威廉的人,在这次比赛中跳过了3。05米,这是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第一届奥运会进行了撑竿跳高比赛,美国的霍伊特获得了冠军,成绩是3。30米,比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低19厘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从中国和日本运进了竹子,宣告以木杆作撑竿时代的结束。竹子弹性好,又比木杆轻,加之十九世纪末期美国人克拉普发明插技术,这些对提高撑竿跳高成绩起了积极的影响。1907年开始正式使用竹竿,五年以后成绩破4米大关。1942年撑竿跳高世界纪录已达到4。77米,这是用竹竿作撑竿的最后一个纪录。从1912年到1942年整整三十年撑竿跳的“竹竿时期”共有十人十六次创世界纪录。使用金属竿时期,成绩提高缓慢,金属竿是由铝合金制造的,弹性较差,所以限制了运动成绩的提高。1961年开始用尼龙竿作撑竿,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荐一款跑步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