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官魂 小耳卯 小说还写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教案》.doc32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18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教案》.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
专业必修课
平时成绩30% (笔记)
考试成绩70%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作品选》
阅读课外书,大师级作品的阅读
课 堂 纪 律
⑴不许在课堂上谈恋爱
⑵不许说话
⑶不许睡觉
学习现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文学是人生的余裕,是游戏和娱乐,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智慧的开发。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工具学科的同时,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对艺术品及文学作品的审美赏析能力。从而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
⑴现代文学的分期
①五四文学(文学革命)
②左翼文学(革命文学)
③战争文学
1949―现在 当代文学
⑵了解作家特点与文学思潮
六大作家 鲁 郭 茅 巴 老 曹
鲁迅 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
重要作家 沈从文
茅盾 巴金 文研会
戴望舒 英美系
⑶体验文化
文化是一种信息符号,这种信息符号不仅是体现在书面上,而是沉淀在在中国传统事物的各个方面
地域文化: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体现的就是一种京味文化。什刹海的胡同文化。赵园《北京:城与人》。
浙东文化 巴金
东北文化 认识真正的中国文化
张艺谋体现了一种西方人视野中的畸形的中国形象
中国难出大导演
宗教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随着作为代宗教形式的儒家学说(唯一神:孔子;祭祀场所:孔庙)的崩溃,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大夫)“天人合一”,主体虚位的养生精神状态已经消失。现代文学中的中国知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官魂最新章节列表_官魂无弹窗全文阅读_官魂燃文
& 官魂最新章节列表
人有七魄,官有二魂。
势魂与气魂…………
势魂,乃前世与父辈所修,不能强求。
气魂,则是后天积淀。
一个国际大贼,却意外的进入了步步惊险的官场。
只有二两气魂的他,如何在官场站稳脚跟呢?
先天势魂,模糊的他又将如何,以贼道,入官道呢?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官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推荐阅读:
《官魂》正文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二)
我的图书馆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二)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进而言之,鲁迅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失败的鲁迅。& &说到鲁迅,我在前面讲了,他是句号是逗号是感叹号是双引号是问号,他是时间的战胜者,他是经典,他是父亲和土地。其实,还有一个比喻应该是更恰当的:鲁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工。联系我在前面几讲中讲到的曹雪芹、王国维,可以说,曹雪芹相当于补天的女娲,他的《红楼梦》实际上等于为中国文化再造了一个世界。中国文化的世界不是丑恶的吗?不是颓废的吗?他干脆又再造了一个世界。他用他的再造来告诉我们,还有更美好的追求。这就是曹雪芹。而王国维是什么呢?是逐日的夸父。他像去追逐太阳的夸父一样,拼命地追逐真理,追逐问题的真正解答,直到投湖而死。那么,鲁迅是谁呢?鲁迅是怒触不周山的共工。他是一个事先就知道自己必败的文化勇士。所以,他是一个后悲剧英雄。有学者指出,曹雪芹和王国维都是悲剧英雄,所谓悲剧英雄是指的他和悲剧同在,他在反抗命运的时候也导致了自己的毁灭。在毁灭中造就悲剧,在悲剧中死亡,他们用死亡用生命换取了无限。而鲁迅是后悲剧英雄,所谓的后悲剧英雄是什么样的人呢?后悲剧英雄是在悲剧中承受根本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没有任何光明的前途。无可投诉,毫无回报,但是竟然毫无怨言地承担起全部的历史重量。这就是后悲剧英雄。鲁迅就是这样的后悲剧英雄。当他诞生的时候,这个文化已经在人性上是颓败的了,在历史上是颓废的了,已经无可救药了,但是鲁迅又不可能为我们民族指出一条光明的前途,他于是就怎么做呢?就和黑暗同在。他就永远向我们揭露黑暗的存在。在这个方面,鲁迅是最老实的。这个民族的文化早就已经有问题了,但是我们经常是闭目不视,顶多是像王国维那样,发现了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只有自杀。而鲁迅怎么办呢?转而与黑暗同在,他永远提醒我们,说这个地方完全是黑暗。犹如置身万丈悬崖,可是中国人还是视若无睹地往前走。掉下去多少人也还是走。只有鲁迅勇敢地用他的身躯挡在这儿,并且大声疾呼说:此路不通!所以鲁迅是中国文化此路不通的第一块最最灿烂夺目的路标。这样来看,什么是鲁迅呢?在无价值之中承担无价值这一重负,无法与新世界共生,那就与旧世界共亡。我觉得,其实这就是鲁迅。因此,这是一个失败的鲁迅。他用他和这个文化的共同失败这一结果来告诉我们中国文化失败这一严峻事实。那我们怎么说鲁迅呢?我们只能说:他是个失败的鲁迅。& &我曾经说过,二十世纪有两个群体是最值得我们推崇的,一个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群体,一个是德国知识分子的群体。俄罗斯的知识分子的群体在信仰维度上所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哪个知识分子群体所可以取代的。而德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哲学维度上给我们人类提供的思想的光芒到现在还在照耀着我们。俄国有个大学者说,什么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群体呢?“当他(拉吉舍夫)在《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中说,‘看看我的周围——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时,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便诞生了。”8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而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表现无疑真的是不堪入目。但是,中国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骄傲。这就是鲁迅。鲁迅的灵魂也“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鲁迅自己说他是“走异路,逃异地”,其实他是“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并且,他还用他的“受伤”刺痛了这个民族的每一根神经。没有谁比鲁迅的这一“刺痛”更加残酷了。所以,我们经常说的他是“民族魂”的继承者,其实并不准确,他其实是“民族魂”的掘墓人。鲁迅有一篇小说里有一个人物叫魏连殳,大家可能还记得吧,一个穷途潦倒的知识分子。他说,“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9我觉得鲁迅写的这个人物就是他的自况。失败者的成功,这就是鲁迅的自况。所以我说,鲁迅是一个失败的鲁迅。& &讲到这里,我一开始说的,鲁迅是心灵黑暗的在场者,鲁迅的作品是来自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声音,就比较好理解了。& &具体来看,鲁迅首先是一个心灵黑暗的在场者。到五四为止,中国文化有两大发现,其一是发现了“国将不国”,结果我们有了救亡的体系,有了启蒙的体系,有了翻身的体系。其二是发现了“人已不人”。而且,在“国将不国”之前早就“人已不人”了。这个 “人已不人”的发现者就是鲁迅。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发现。鲁迅说,中国这个民族,无坚信,无特操。中国这个国度,是一个无爱的国度,中国这个社会,是一个无爱的人间。这无疑说得非常确切。打一个比方,中国已成死水,闻一多写的《死水》是非常深刻的,而且,这死水只有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变臭变烂,但是我们中国人却久浴其中,不闻其臭,不闻其烂,只有鲁迅告诉我们,它已经变臭了,它已经变烂了,它早就已经是死水了。而且,只有鲁迅才敢于去搅动这个死水,以便让沉渣浮起。我觉得,这就是鲁迅的伟大。& &围绕着“人已不人”,鲁迅的发现有二:& &第一,中国文化“使人不成其为人”。这当然是我的概括,用鲁迅的话说,则是中国文化使人不“悟自己之为奴”。他不知道自己是奴才,他以为他自己是人;他不知道自己是雄性,他以为自己是男性;她不知道自己是雌性,她以为自己是女性;而且还洋洋得意,自以为是。鲁迅说,不以坏事为坏。不醒悟,不谢罪,而且还摆出道理来掩饰是非,把自己的过错加以隐瞒并摆出一副绝对正确的面孔。在鲁迅看来,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心灵黑暗的体现。而且,从“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到“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黑屋子”,鲁迅实在堪称“爱夜的人”,并且乐于领受“夜所给予的光明”。徐复观感叹:“读完了鲁迅的作品之后……只是一片乌黑乌黑”的感觉10,实际上,这正是鲁迅所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真的人”。而且,心灵的黑暗也并非20世纪的困境,而是中国有史以来的常态。& &例如,鲁迅经常讲“官魂”和“匪魂”。这是鲁迅的一大发现。我们经常讲中国文化是人为贵。中国文化最关注人。但是从鲁迅开始,他发现中国文化有雄性,有雌性,就是没有人性,有官魂,有匪魂,就是没有灵魂,还发现,中国有王国、帝国、天国、民国,但就是没有人国。从横向的角度来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人肉宴席”,你吃我,我吃你;从纵向的角度来说,中国是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梁启超说得更刻薄,他说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姓之家谱”。这是非常贴切的话。中国的二十四史是靠不住的,那就是二十四姓写的历史,根本靠不住。& &再如,我们看一看鲁迅的作品就会发现,鲁迅的作品描写的都是“人已不人”这个事实。《狂人日记》,是写中国历史的吃人本质,《孔乙己》是写中国社会的吃人现实。《药》是写国民被“吃”之后的灵魂愚昧,《风波》是写中华民国被“吃”之后的精神病症。《阿Q正传》,更是对被“吃”之后的病态的国民灵魂的最深刻的揭发。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对比,西方一战的时候,在德国有一个中学数学教师,躲在家里写了一本书。他预言:西方已经开始没落了。这本书叫《西方的没落》。就在这本书出版的前两个月,中国人鲁迅写了《阿Q正传》,也正式宣告了中国文化的没落。对比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鲁迅真是非常深刻的。《阿Q正传》里的阿Q,其实是鲁迅对于中国文化的一大发现。因为过去人们事实上都是赞赏阿Q的。我们三十六计的走为上,就是阿Q式,我们的好死不如赖活,也是阿Q式的,我们的禅宗,还是阿Q式的。我们的庄子,也是阿Q。我们的孔夫子,虽然不是阿Q,但是孔夫子如丧家犬的时候,他还是个阿Q。所以阿Q意味着中国文化的最隐秘的核心一角。可惜我们从来就没有发现,直到鲁迅,才在一个浙江人身上把他写出来了。这实在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在阿Q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悲剧。自以为改变了自己对于外在世界的感觉就是改变了世界。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剧。换一句话说,“瞒”和“骗”,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剧。鲁迅说其实中国人就是靠这个苟活的,而这种苟活,实际却使得中国人生不如死。而从深层角度看,这种“瞒”和“骗”又由于无信仰状态,因为没有信仰,所以他无所适从。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他就只有自我欺骗。所以阿Q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必然。这个愁眉深锁的德国教师就是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他说文化的命运就好象四季更替,在经历了春繁夏茂的兴盛后,终难免秋凉冬寒的没落。其实斯宾格勒的预言又岂止于西方,他的忧思更为深远地触及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未来命运,《西方的没落》称得上一本真正的“未来之书”。& &再看那个少年英雄闰土。这个农村孩子真是不简单,鲁迅在《故乡》里写他也写得很深刻。必须看到,鲁迅写中国人的一个角度是我们所有的翻身小说都没有的。所有的翻身小说,都是写地主老财怎么剥削农民,然后写杨白劳们怎么反抗。但实际上这种剥削和反抗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太真实的,因为中国的这种阶级剥削,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存在。因为在中国所谓“阶级”的概念是我们造出来去闹革命去发动群众用的。实际上在中国哪有那么一个很完整很独立的阶级,根本没有。中国有的就是一个人统治了全中国。就是一个独夫、一个皇帝统治了全中国。他叫你存在你就存在,他叫你不存在你就不存在。而鲁迅也确实目光如炬。他从来不写斗地主,也不写翻身。也不写地主怎么剥削农民,他写什么呢?就写这个社会所造成的心灵黑暗怎么残酷地改变了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和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闰土就是这样。最早的时候,你看鲁迅写他在月亮地底下,带着他去抓小动物的时候,在鲁迅的眼睛里,他是一个多么高大的少年英雄啊。那一幕写得多么漂亮!但是后来,鲁迅见到他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他喊鲁迅“老爷”,鲁迅的母亲说“啊,你不要喊老爷,还喊过去那个名字。”他却说,过去那样喊是错误的,哪能随便喊呢。“老爷”,还是“老爷”。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改变了一个又一个的少年英雄。& &孔乙己也是一样,其实孔乙己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而心地善良的人在中国只会得到孔乙己这样的下场。这就是鲁迅写孔乙己所给我们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启示。而且,鲁迅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呢?他是从全社会的冷漠的角度写的,这个民族因为没有信仰的高度,所以并没有真正的爱。它只爱得势者。失势者它是不爱的。它只爱强者,弱势它是不爱的。顺便说一句,尽管我们经常讲自己有爱心,但实际上我们的爱是最自私的,它导致的也只是最大的失败。我们来看一看鲁迅的描写。他怎么写呢?所有的人都把孔乙己的遭遇当作一个漠不关己的故事来听。你看:“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你看就没有人去问:疼不疼?怎么治病?现在他怎么生活?不,问的都是“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在这里面我们没有看到同情,看到的只有刺激。而酒客在讲孔乙己的故事的时候,注意的也都是新闻的角度,而不是美学的角度,甚至不忘记炒作性的评价几句:“发昏”,“谁晓得?许是死”,把孔乙己“吊起来打折了腿”,你看,都是从看戏的角度来讲的。而且,我们看一看《孔乙己》小说里的“笑”,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种中国人拿人取笑的冷漠,真是深入到了骨髓啊。& & &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 &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 &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个小伙计,他平时不能乱说乱动,但是笑孔乙己却可以被特赦。也就是说,他作为一个弱者,还可以笑话另外一个更弱者,无疑,中国人的冷漠就是这样被培养出来的。& & & &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 & & &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 &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 &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鲁迅真能写,“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而且是在别人的冷漠当中,而小伙计在笑声中是怎么逐渐地培养起自己的雄性意识与丧失掉自己的人性意识的?也存在一个过程啊。一开始只是附和着笑,但后来呢?“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这就已经非常冷漠了。后来,“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这就已经是一个从人性退回到雄性的国民了。鲁迅就是这样地写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冷漠的心灵黑暗的现实。& &再看祥林嫂,像曹雪芹所写的女性一样,鲁迅在写祥林嫂时所揭露的也是在我们这个民族里女性像野草一样,“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11,默默生长、枯黄、萎缩这样一个严酷事实。他写的是女性的悲剧。也是人的悲剧,我们不拿人当人看,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不拿女性当人看。试看所有的女性的处境:逢年过节,妇女们都忙活得不得了,可是忙的结果是什么呢?真正拜神的时候,却只限于男人,女人不能去。我们这个民族的对女性的冷漠,可见一斑。再看女性对女性的冷漠。这是我们在看《祝福》的时候最应该去看的。这种冷漠的“祝福”才是《祝福》的最最刺痛人的地方,让你哭都哭不出来。你看,女人们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赶来,然后怎样陪着她掉泪、怎样评论,到了最后觉得不好听了,都能背诵她的话了,又怎样头疼,然后,怎样连同情也不同情了。我们会发现,鲁迅是要告诉我们,人们只想听故事,没有人同情她。所以,鲁迅说祥林嫂“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注意,“咀嚼赏鉴了许多天”,你看看中国人,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同情心,他是在看笑话的,是“咀嚼赏鉴”,而且,又“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那么这个时候人们的笑容呢?祥林嫂的感觉很值得我们注意:“又冷又尖”,结果,祥林嫂知道,“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在这里,女人笑女人。就是雌性笑雌性。她自己是雌性但却笑别人。最后是祥林嫂,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完全被这个社会的“又冷又尖”的“祝福”所压垮的女性,她的最大悲剧在于没有对话者。没有人跟她对话。她是一个完全被这个社会的“又冷又尖”的“祝福”所挤压出去的最弱者。因此她希望有天堂,为什么呢?她以为有了天堂,她就可以有了一个最终的情感交流者。这实在悲惨。我们看俄国小说时就可以看到,人特别孤独的时候,没有人跟他说话,他就跟马说话12。可是,在中国连一匹这样的可以对话的马都没有。这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的最大的悲哀。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和酒店里的人们一起说笑“用手慢慢走去”的孔乙己?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和鲁镇的男男女女扎堆去听祥林嫂哭诉“阿毛的故事”?我们可不可以在遇见这些不幸之不幸者时,递去的不是一瞥既哀且怒的高傲眼神,而是一巾拭泪的绢或一只搀扶的手?这样的“说笑”并不幽默,这样的“同情”是凉透的“冷漠”。或许中国太多高高在上的启蒙领袖,而太少给卡西莫多送水的美丽女孩。你,可不可以?& &鲁迅也讲到中国的儿童。鲁迅讲过中国的女性,比如说在启蒙一开始,就专门讲过中国的女性问题,但是我觉得鲁迅讲中国文化使女性不成其为女性讲得不是很好。鲁迅对中国女性的观察确实也不是很深刻。因为鲁迅跟异性的交往,其实也不是很成功:他母亲强迫他接纳了一个妻子,这个妻子跟了他一生,她就是朱安。有些人开玩笑说,鲁迅在两性问题上确实比较惨,但是我要说,还有人比他更惨,那就是朱安。鲁迅承载了一个封建的婚姻,但是,鲁迅自己毕竟在这个婚姻里还不是损失最惨重的。损失最惨重的是他的妻子朱安。朱安有一段话说得真是非常触目惊心。她说她跟鲁迅的这一生就好象一只蜗牛,这只蜗牛一生就是要想办法要爬到院子的墙头上,但是却始终没有爬上去。13其实,她一生的悲痛真的是没有人知道。有一个例子非常典型,就是鲁迅被他弟弟赶出来之后,他跟朱安谈了一次话,他说:你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还住在我弟弟家;第二个选择是回浙江。结果朱安就没说话,她只是嚎啕大哭。于是鲁迅的母亲就跑来责怪他,说:你这样安排就等于是逼她自杀。显然鲁迅在考虑朱安的问题上也有问题,他的母亲倒是想得很周到,她说:你要是让朱安留在你弟弟家,是绝不可能的。如果回浙江,就是死路一条。因为在封建社会来说,这样就等于是被休了嘛,回浙江大家不都知道是被休了嘛?鲁迅这才恍然大悟,然后才又去跟朱安谈。朱安于是就说,我一辈子就给你当保姆,我给你家当保姆,我什么都不说了。只要你能够收留我。后来朱安实际上也正是这个结果。所以鲁迅对女性的观察,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不是非常得深刻,因为他连自己的妻子的女性成其为女性的问题都没有注意到,更没有解决。但是,鲁迅谈中国文化使儿童不成其为儿童,却实在谈得很好。在鲁迅看来,中国人对于儿童的歧视,是以成年人为主导的一种歧视。传统怎么看呢?儿童是传宗接代的工具,现在怎么看呢?“时刻准备着”的接班人。其实这两种观念都不是正常繁荣培养人的观念,不管是我的儿童还是国家的儿童,都毕竟是把儿童作为“传种”的工具和“主义”的工具,都是对儿童的最不人道的利用。而这种利用就使得我们的人性在最脆弱的地方都开始脆弱了。所以是极为不人道的。注意到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是鲁迅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的最深刻的洞察,是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灵黑暗的最大挖掘。鲁迅提出的五四时期的一个最著名的命题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4。传统文化都说我们怎么样做子女,到了鲁迅才说,“我们怎样做父亲”。意思就是我们能不能让不人道的对待儿童的办法在我们手里结束?这是在曹雪芹以后的更为伟大的角度。弱者只有两个,女性跟儿童。所以上次我讲过,打仗的时候,女性跟儿童都有权利不上。为什么?两者本来就是弱者。曹雪芹写了女性,鲁迅则接着写了儿童。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现代社会的成熟,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儿童”的发现。“儿童”过去只是在生物意义上存在,因此,并没有所谓“儿童”的概念。在西方,卢梭第一个发现了“儿童”,大家去看看他1762年出版的《爱弥尔》,有学者说它是儿童的福音书。鲁迅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可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就应该看到,儿童的问题到现在都没有解决。比如说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歌颂少年英雄,我就特别有意见。但也没办法。你比如说,我们的少年英雄有政治童工刘胡兰,王二小,还有草原童工,草原小姐妹。还有农村童工,刘文学,戴碧荣,等等,赖宁也是吧?这里面,我们再看一看年龄:刘胡兰15岁,王二小13岁,草原小姐妹中的龙梅11岁、玉荣9岁,刘文学14岁,赖宁14岁,这种歌颂有什么必要呢?我不能不说,其实,我们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很残忍的,这种残忍使得我们把儿童也当成了政治的祭品,我们没有把儿童当成人,而是把他当成是国家的一部分,当成是传宗接代的一部分,当成是主义延续的一部分。结果儿童也成了被我们利用的工具。这是我们最最不人道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就使得我们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无视任何的人性底线。我们到现在为止的儿童还在忙着补锌补钙,这种教育事实上就是最大的悲哀,实际上,应该补“爱”。所以在很多场合下我都说,最好的教材是安徒生童话,安徒生的童话为什么能够无胫而走风靡全世界?就是因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安徒生童话是最好的教材和唯一的教材。只有我们中国才不,我们用仇恨来立国立党立民。我们就是宣扬仇恨。什么《闪闪的红星》,什么《小兵张嘎》,鲁迅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其实,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最大悲哀。&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一个是日,在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友谊馆,这是一个我觉得中国人性史上必须面对的案例。这是少年儿童的一个集会。很多领导也去了。结果失火了。失火以后呢,老师就一声怒吼,说都不能动,要守纪律。小孩儿哪懂啊,就都不动,就看着那个红色的帷幕噼里啪啦烧着。其实老师在此时说不能动也只是要维持秩序,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小孩儿的生命更重要,后来一看火烧大了,不行了,就赶紧跑吧,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很不像话的大人,发出了一声在中国文化里才能听得见的吼声:“请领导先走。”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三十几位领导竟然真的就争相夺路而逃。事后证明,没有一个领导死于非命。有一个党委副书记,他地形很熟悉,于是先跑到厕所里,然后把厕所的门锁上,里面本来可以躲三十多个人,可是他把小孩儿都锁在外面了。最后他得以逃生,而且还跟别人介绍他的这次逃生经验。后来人们看到孩子们的死尸,在身体上看到了很多大人的高跟儿鞋的与皮鞋的脚印。奥威尔在《动物庄园》里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在中国,领导就比我们都更平等啊。还有一个例子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就是泰坦尼克号。82年以前泰坦尼克号也曾经有一次殉难。可是,泰坦尼克号的殉难让我们中国人脸红。失事的时候,船长想都没有想就说:“让妇女和儿童先行”!结果发现,900名船员里面有687名像船长一样地留在了泰坦尼克号上,也就是说有76%的船员葬身海底,死亡人数中50%就是他们。而且,泰坦尼克号里当时集中了欧洲的精英,但是在这次事件当中,没有一个有钱人的表现不合格。有一个欧洲最富的富人,他的资产可以建造11艘泰坦尼克号,他的妻子才18岁,他说我妻子怀孕,我能不能陪她到救生艇上去,回答说“不行”。他就马上就回到船上。还有一个美国梅西百货公司的创始人,这个百货公司是很有名的,我在美国时还专门去看过。有人建议说,哦,让他先走吧,因为他很有名,但是他也不走,结果他太太也不走。两个人一起死了。中国人有一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在泰坦尼克号事件当中,在船上的所有的世界巨富都没有去贿赂。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未必每一次遇到的了危难,西方人表现得都很好,但是我们确实看到了泰坦尼克号上西方那些所谓的有钱人的最出色的表现。这些西方的有钱人,在生与死的关头,他们的表现竟然非常出色,而且他能够表现出来人的尊严,能够不去考虑他是富可敌国的美国大富翁。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成功。而我却觉得,我有时候简直没有办法理解这些人,这是一群真正的另类啊,这是一个让我们完全不了解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人用他们的良知和美德向我们证实,大自然可以摧毁一切,但是不能摧毁爱和信念。& &下面我们来看鲁迅的第二个发现:使美不成其为美。& &在鲁迅看来,中国美学的最大缺点是什么呢?就是不以美为美。美学没有发现他所应该发现的东西,也没有批判它应该批判的东西。不是以罪恶为罪恶,不以羞耻为羞耻,也不以丑恶为丑恶。而鲁迅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还原了罪恶,还原了羞耻,还原了丑恶(而鲁迅没有做到的,是还原美好,以美好为美好,详后)。鲁迅把一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荒谬的审美体验破天荒地带给了中国人有史以来生存其中而且非常熟悉的美学世界。它意味着,通过一种在场的体验,毁去中国有史以来始终原以为“是”的牢笼,把中国有史以来就始终加以掩饰的荒谬存在真实地还原为荒谬存在,心灵黑暗的在场者,因此而成为新世纪美学的象征。而鲁迅的来自铁屋子的声音,也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在场者的声音。& &我们看看鲁迅的相关论述:& &“世上有如此不知肉体上苦痛的女人,以及如此以残酷为乐,丑恶为美的男子,真是奇事怪事。”15& &“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16& &“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17& &“不厌事实而厌写出,实在是一件万分古怪的事。人们每因为偶然见‘夜茶馆的明灯在面前辉煌’便忘却了雪地上的毒打”。18& &“他以为丑,他就想遮盖住,殊不知外面遮上了,里面依然还在腐烂,倒不如不论好歹,一齐揭开来,大家看看好。”19&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20& &而这无疑就意味着我在前面所说的从既定的启蒙者的在场体验中的退场。启蒙者事实上与传统美学异曲同工,都是通过对于自身人格优势的强调,把自己凌驾于启蒙对象之外和之上,并对之给予启蒙。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在场体验却并非如此,它是与启蒙对象共同置身“铁屋子”,不但无法启人之蒙,而且无法自救于“铁屋子”之中。彼此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惊醒'与'昏睡'之间。而且,由于“铁屋子”“万难破毁”且“绝无窗户”,因此他们的结局也就仍旧是共同的,,那就是“闷死”。显然,这种身在其中的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在场体验不仅与传统美学存在着截然的差异,而且即使从新世纪的美学革命、文学革命来看,鲁迅也是截然不同的“另一个”。所以他才强调,对于新世纪的种种所谓启蒙,自己“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只是给热衷于此道者“助助威”,内心咀嚼着的其实是与尼采一般“苦的寂寞”即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在场体验。有什么比“走完了那坟地之后”却仍旧不知所往和活着但却并不存在更为“寂寞”的呢?他一再提示,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加以疗治”,显然,他已经将自己排除在“疗治”者的行列之外,只是“暴露病根”和“催人留心”而已。恰似他在《狂人日记》的“识”中所说,“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此时的“余”也只是陈述“病情”,而早已不再以“医家”自居。话语立场和话语属性的转换,显现着鲁迅已经直接面对并进入了自身的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体验,并且就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心灵黑暗的在场者。& &鲁迅为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体验所做的最为精辟的比喻,是在“铁屋子”之后花费十年才找到的“野草”。在荒原与地狱之上,“野草”21是唯一的存在。这无疑是对中国有史以来的自身生存状态的一大发现。首先,“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与有着高大躯干、斑斓花叶和丰硕果实的乔木相比,野草的唯一存在显示着生命的荒芜。倘若生命只能以野草这样一种原始形式存在,并且作为唯一的存在形式存在,生命进化的悲哀与荒芜无疑也就显而易见。其次,“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则揭示了生命荒芜的真正根源。贫脊荒芜,始终没有生长出任何的希望,但是却偏偏以生命的外表来美化自己,偏偏以种种虚假的繁荣加以掩饰,“地面”的虚伪与无耻无疑也就同样显而易见。又次,“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造成生命的荒芜状态的,不仅仅是他人,而且也是我自己。以如此荒芜的生命状态面对生存,而未能为它播下乔木的种子,“这是我的罪过”。最后,“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鲁迅多次明确表示,他“是讨厌天国的”,而“只要枭蛇鬼怪”,“且去寻野兽和恶鬼”,而且偏偏要在地狱边生长野草。鲁迅之所以青睐野草,就在于它以直接的方式,向世界公开了生命的全部秘密。而且,如果它一旦毁灭,自然也就是与地面的荒芜同归于尽。这正是鲁迅所期待的, 也正是“野草”所期待的,因为“地面”根本就不配拥有生命,哪怕仅仅只是野草。& &应该说,鲁迅的发现令人镇静。我们中国人从来都以为我们的生命是很高贵的,我们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我们的生命是和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捆绑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从来都认为我们是“栋梁之材”,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只有鲁迅才第一次发现了,两千年来的国民的生命存在,其实就是“野草”,那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承担自己的自生自灭的命运,而且,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承担自己的悲剧结局。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改变,也无权改变。中国人过去特别喜欢讲“留取丹心照汗青”,然后他就觉得死亡的恐惧被消灭了。中国人现在经常讲“重于泰山”,然后他就觉得死亡并不可怕了。其实死亡仍然可怕。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生命,实际上,最严格地来比喻,就只是“野草”。这个比喻还原了生命当中的真实。而这样的一种生命当中的真实,我觉得在鲁迅之前是没有人发现的。你看看中国有谁歌颂野草呢?大概白居易歌颂过,但是他歌颂的还是那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野草,“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而不是鲁迅的“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的野草。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样的野草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进入了我们的美学,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大胜利。它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的所有的价值和权利。& &而所谓心灵黑暗在场者的声音,则是对于心灵黑暗的真实呈现。就批判现实的激烈而言,在鲁迅的时代,应该说并不以他为最,但是就对于心灵的黑暗的真实呈现而言,却无疑应该以鲁迅为尊。至于转向对内的否定一切,也应该以鲁迅为极至。勇敢地向自己也向世界说“不”,在中国的20世纪,无人能出其右。正如鲁迅所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22。冠冕堂皇的论述和说辞,装神弄鬼的历史目的论,历史进化的憧憬、美好未来的希望,世纪初到处贩卖的廉价的“黄金世界”,启蒙者吹嘘的“新纪元”、“新世界”、“新方案”和“新蓝图”,都是鲁迅所不屑的“做戏的虚无党”的所作所为。在他看来,中国有史以来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剿灭“叛徒”和“异端”,每一个思想家、文学家则无非都是“叛徒”和“异端”的围剿者。而他自己,则是唯一的例外。他直面黑暗的姿态,至今仍旧让我们让人惊心动魄。人性的黑暗随着历史的黑暗的揭露而被揭露,“病史”、“病症”、“病源”也随之而被深刻展现。在他身上集中了整个时代的全部黑暗,但是却没有传递任何的假福音——一点也没有。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说,鲁迅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的成功只是由于他的诚实,只是由于他没有像那些所谓正人君子或者“帝王师”那样去“瞒”去“骗”,而是去做抚慰“叛徒”的“吊客”,去如实地呈现心灵的黑暗(在一个只懂得说谎的国度,“诚实”就是最最伟大的思想),毅然以罪恶为罪恶,以羞耻为羞耻。& &那么,鲁迅喜欢什么呢?喜欢跳蚤,不喜欢苍蝇、蚊子,23为什么呢?他说咬就咬呗,你还叫什么,还发表什么诗词歌赋,还写什么唐诗宋词?意思是说中国文化尽说假话,你咬我一口也算了,还给我讲道理,为什么咬你?意义何在?还要给你讲讲三从四德,然后再咬。他不喜欢猫,而喜欢狼,不喜欢狗,而喜欢蛇,不过鲁迅从来没有提及龙。鲁迅对长城也是批判的,说:我们什么时候不为长城再添一块新砖?而我们到现在的审美意识都没有超过鲁迅。我们到现在还拼命歌颂长城,我们到现在还是秦始皇的后裔,而从来都不是孟姜女的子孙。其实孟姜女的子孙才有美学的血脉,秦始皇的后裔只是政治的传人。鲁迅则完完全全是孟姜女的子孙,因为鲁迅他把长城叫做“壁”,也就是墙。鲁迅只改了一个字,就把长城的美学内涵改出来了,长城就是“长墙”。24上次我跟大家讲过,长城实际上是用好死不如赖活的方式来战胜时间的。而鲁迅还原的,也是长城在这个方面的丑恶。这本来就是中国美学的真实啊。& &这样,鲁迅就用自己的审美强化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卡夫卡说得何其精辟:没有人能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这是地狱里的天使的歌唱,也正是鲁迅的歌唱。当然,用鲁迅的话来说,与其称之为一般的所谓歌唱,远不如说是“叫”,他就是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 ,叫出“无所不爱,然而不得所爱的悲哀”。没有人熟悉这种“叫”法,正如没有人知道“无所有”便是他的“赠品”,没有人知道“乌黑乌黑”就是他的所有。在《我的失恋》、《秋》、《希望》中,鲁迅对猫头鹰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并且追问:“只要一叫而人们大抵震怵的怪鸱的真的恶声在那里!?”25其实,鲁迅的向自己也向世界说“不”不就正是“只要一叫而人们大抵震怵的怪鸱的真的恶声”?借助于“叫”,鲁迅不识时务地向世人报告他所洞彻的、通常是很不吉利的发现,从而把他的体验撒向人间。领受这份财富并不容易,他也因此而成为异类。鲁迅他自己也说,他就是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就是要用这种黑色美学的方法提醒全民族:我们这个民族,没有爱,也没有所爱的对象。& &例如《伤逝》,如果我们知道鲁迅揭露的中国文化的现实是最黑暗最惨痛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没有爱,无所爱的悲哀。具体来说,是既没有爱的能力,也没有爱的对象。其结果,自然就只有《伤逝》。从五四以后,很多人都写过婚姻,但是我们往往都以为,封建婚姻就是爱的绊脚石,所以所有人写婚姻都是写冲破封建枷锁,追求婚姻自由。《小二黑结婚》什么什么都是如此,但是只有鲁迅和张爱玲目光如炬,只有他们两个不可超越。其他人写的爱情故事,真是狗屁都不是。张爱玲瞩目的仍旧是男性的颓废所导致的女性的颓废,在使女性不成其为女性的时代谢幕后雌性角色的何去何从?张爱玲告诉我们说,当社会解放以后,这些颓废了的女性能不能自然地融入这个社会?这就是她所关注的问题。张爱玲重点写的是哪些人呢?就是那些昔日贵族的女儿们,当她们沦入了平民时代以后,她们会怎么样去寻找她们的爱情?你仔细去看一看张爱玲的小说,就会发现,张爱玲只要写到这个地方,她的笔就是上帝之笔、神来之笔,没有人能代替她。所有我有时候觉得很奇怪,张爱玲23岁到25岁就成了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大师,她就是这么几年时间,是吧?那么,她为什么能成功呢?其实,就是因为她发现了这个最根本的秘密。因此,娜拉的出走在她仅仅被看做一个“潇洒苍凉的手势”,出走的归宿也无非是:“走!走到楼上去!——开饭的时候,一声呼唤,她们就会下来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这个民族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爱的意识,也没有爱的能力。没有白瑞德,也没有郝思嘉,所以一切都不可能啊。因此,我就是给你一个新时代你又能怎么样呢?充其量的本事也就是走到阁楼上,可是到吃饭时候你还得下来,你不下来,到时候一声呼唤也没有了,那你就只有被饿死。我觉得,张爱玲的揭露实在是很深刻的,那么,鲁迅的揭露呢,鲁迅对这一切的还原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是:没有爱的能力,也没有所爱的对象。一对青年男女,他们以为现在要解放了,他们以为现在可以冲破所谓的封建束缚,结果他们就去冲破了。但是冲破以后怎么样呢?当他们两个组成了一个家庭,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爱,他们也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能力把这个爱表现出来,我经常说有一首流行歌曲,那个歌词我是很赞赏的:心要叫你听见,爱要叫你看见。这就是意识,这就是能力,对不对?爱的意识,你要叫人家听见,爱的能力,你要叫人看见。可是我们中国文化从来就不造就这种人。上次我说过白瑞德,我说这个好男人有点坏。什么叫有点坏,就是有爱的能力啊,中国人是好男人有点儿乖,什么叫有点儿乖?没有爱的能力。于是他只好等着别人施舍。他说:你看我多老实啊,你还不爱我吗?这就是中国男人最拿手的一招。例如什么董永那样的故事,就是非常不可理解的关于中国男人的故事。你看中国那些七仙女,怎么就都会喜欢那些老实巴交的中国男人?没道理呀!可是你反过来想也就想得通了。那都是中国男人写的。如果真的让中国女人写,她肯定不会喜欢这样老实巴交,踢几脚都踢不出一个屁的男人。有什么好呢?但是让中国男人写就肯定是这样。因为他没有能力去真正追求一个美丽的女性,他只能是装乖。对此,我个人觉得,鲁迅还是有发现的。所以鲁迅问我们的问题是:她可以走出封建婚姻,但是她走不进幸福的爱情。娜拉出走以后怎样?娜拉出走以后找到爱情了吗?娜拉是否因为找不到爱情而又要想方设法回家?或者已经在路上冻饿而死。我想鲁迅最深刻的地方就在这里。我们看一看中国文人的爱情,基本上他们所说的爱情都是什么呢?婚前无爱。这是我们五四的一大成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写的婚前无爱。但是我们在鲁迅的作品里看到的却是:婚后失爱。就是婚后更没有爱。两个人之间成了永恒的战争。所以,涓生那句话说得是何等得勇敢:“我已经不爱你了!”确实,冲破封建礼教的时候,他们以为冲破封建礼教后得到的就是爱,所以他两个人当时何等勇敢啊,可是冲破以后呢,两个人却发现,很无聊。爱就像手指缝里的水银,每一天都在流失,结果发现手里什么也没捧到。女孩儿是死也不肯承认,但是涓生的勇敢在什么地方呢?他勇敢地戳破了这层窗户纸,我们根本就没有爱。我们没有爱的能力,也没有爱的对象。上次我跟大家讲贾宝玉跟林黛玉的时候,我说他们的爱情还是两个小孩儿过家家的水平。鲁迅的《伤逝》就是写他对于两个小孩儿过家家式的爱情的发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只写了一个外在的毁灭,所谓爱的环境的阙失;而鲁迅笔下的子君呢,她的悲剧在于内在的毁灭,是爱的能力的阙如。是根本没有爱的能力啊。这就是鲁迅的伟大。鲁迅通过子君的失败证明,中国人不但没有爱,而且在追求爱的时候,也没有爱的能力。这就使得很多人的幻想落空了。过去以为是封建社会让我没有爱,也没有爱的对象的,我只要把这个封建社会粉碎了,翻身得解放,我就会爱了。结果发现,翻身得解放以后,还是不会爱。为什么呢?一个没有爱,无所爱,也没有爱的能力的民族是永远与爱绝缘的。他永远与爱绝缘。所以,鲁迅讲的是一个中国爱的陨落的故事。结论是:在中国根本就没有爱。我们记得,《红楼梦》的时候曹雪芹还是认为有爱的啊,所以我跟大家强调过《红楼梦》是爱的寓言。而到了鲁迅呢,我只好说,是爱的悲剧。这真令人目瞪口呆,曹雪芹的梦想,也是梦想。所以我在讲曹雪芹时候说,曹雪芹写到最后应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呢?只有两个字:觉醒。在中国,爱是一个神话。在中国根本就还没有爱。而鲁迅所写的,就是——觉醒!& &在讲了鲁迅的《伤逝》之后,我忍不住要发一点议论。我现在有一个斗胆的猜测。我觉得中国如果就将来再出现真正伟大的新的《红楼梦》,那它肯定是写婚后有爱的。它肯定是要让中国人看一看,两个中国人在一起创造了什么样的爱的奇迹。我觉得我们中国人首先要在生活里把这个奇迹创造出来,然后再有大作家把这个奇迹写出来。到那个时候娜拉出走以后就有救了,而我们现在的娜拉出走以后是没救的。她的没救就表现在:爱就像手指缝里的水银,每一天都在流失,结果发现手里什么都没捧着。这个时候两个人就会互相埋怨,爱的悲剧就开始了。所以,婚后无爱,是鲁迅的一大发现,而婚后有爱则是中国人所期待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创造。注释:[8] 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27页,北京:三联书店,1995。[9]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10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 徐复观:《徐复观集》,58页,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11]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8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 契诃夫:《苦恼》[13] 朱安说过这样一段话:“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总有一天会爬到顶的。可现在我没有力气了,我待他再好,也没有用。”[14]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12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32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31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58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8]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17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41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2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1]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159—16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20—2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4]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5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5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未完待续,当前第二篇图文,共五篇图文)原载:美学研究==================分享文章:
馆藏&27785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官魂刘阳全文免费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