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智慧:怎样让孩子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事例游戏

《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谓佛法者,则为非佛法,是名佛法者。
释迦摩尼佛自成道以来,明明说法四十九年,一部大藏经,还不能完全包含其所说的法,但为何佛又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答案还得从《法华经》找。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这部经可不简单,自古云:成佛法华,富贵华严,开慧楞严。而且,中国天台主要教义就是《法华经》,故天台宗也被称为法华宗。
看过佛经的皆知,佛说的大部分经典皆是有弟子、俗家居士以及有缘之人请教缘起的。比如某某人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后求问:“世尊。我欲问佛。云何、、、、、、?云何、、、、、?”而后,佛祖都会比求问者更高兴地赞叹:“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可以说,佛是毫不吝法,还就怕求者不问不听呢。可是法华这部经典,佛祖却是顾虑再三,金口难开,而且再三复止求问者舍利弗,并说偈语: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佛为什么觉得那法华不但于诸增上慢者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呢?须知,佛所说的诸增上慢者,都是些长期从佛受化的比丘尼等,可以说修为也颇高!
看此情况,舍利弗当然是为“诸增上慢者”开脱,又请教再三(欲知无上妙法,须先让佛祖开金口,当然要豁出去了)。
看来佛也抵不住死缠烂打,最终答道:“汝已殷勤三请。岂有不说的道理。你今认真地听。并要善思念我所讲的。我当为你分别解说。”
可就在佛说此话时,会中有比丘等五千人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佛则默然不止,并解释道:“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过失。所以离开了。”
以上这句话,就是答案了。佛法者,权也,非实!而诸学佛法者,执着佛法,唯法独尊,即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何谓也?未得实,只得佛法,只得皮相,却谓己已得。未证实,虽依法行事,然唯法独尊,丢了自家真实,却谓己已得。此是诸增上慢人。
佛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实在不是说自己从没有说过法,也不是说大家都不要佛法了,而是想说:“佛法,犹如筏,而非彼岸。如人欲从此岸到彼岸,虽必须用筏,然目的地是彼岸。众生大多执了筏忘了彼岸。甚至,到了彼岸,还要背筏而行,忘记本来的目的地。”
本贴是欲用佛法以解决现实之烦恼、困境,然上面所言,却似乎矛盾,但有心者可看出,并无矛盾。上述所言,欲开明宗义,示本帖用法之准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开权显实,即是本帖用法的规矩!
世俗之人常言:“佛法是出世法,于入世,并无大作用。”此言只说对了一半,佛法不但是出世法,也是入世法,乃圆法也。
且先看世间有成就之人与佛法的因缘。
范仲淹与佛教
提起范仲淹,则无人不知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范文正公,真圣人也!
  然范仲淹不止是个圣人,还是个牛人。庆历四年,他竟然偶然发现《藏经》所未录的一卷佛经,名为《因果识见颂》,这可是佛祖所说的法啊,当年唐三藏欲得佛经,是千难万难,至天竺求法,九死一生,而文正公,确有佛缘,竟能轻松地、偶然地发现未被录的佛经,不可说不牛。他也颇为吃惊,并为其作序,自称“一句一叹,一颂一悟,以至卷终,胸臆豁然,顿觉世缘,大有所悟”。大作广告云云:“方知尘世之中有无边圣法 ,《大藏》之内有遗落宝文。”可见其对佛教之推崇倾心。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相交莫逆,经常一起参禅论道。一日,苏东坡静坐之后,若有所悟,便撰诗一首,遣书童送给佛印禅师印证: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从书童手中接过诗作,莞尔一笑,拿笔批了两个大字,叫书童带了回去。苏东坡见书童归来,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的境界,急忙打开诗作,却赫然看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大字,不禁怒火中烧,立刻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已在岸边恭候多时。苏东坡见禅师,大声质问:“大和尚!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么可以恶语中伤?”    
禅师若无其事地反问:“我骂你什么了?”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看过,哈哈大笑:“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呆立半晌,终于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引自百度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先看苏东坡的禅诗,颇有佛气。  
苏东坡稽首的是“天中天”,就像元音老人推崇“心中心”。佛经中,释迦摩尼佛眉出毫光的时候,也就是开讲大法的时候,这好比现在的演唱会,开唱的时候,先要来一下闪光。所不同的是,佛所放的毫光是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而演唱会的闪光只能照亮演唱者。毫光照大千,正是此意。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不管是八风还是是大,其为客,性为主,性哪有被客牵引的道理。  
苏东坡是个好诗人,然却做不得主人。其友佛印和尚只用了个屁,就此把他打过了江。佛印和尚不是吃饱了没事做捉弄苏东坡。行点化而已!估计就此以后,苏东坡可“端坐紫金莲”。  
无独有偶,唐朝的不空三藏国师也是行此机缘教化的高手。有一天代宗和不空三藏在讨论佛法,当时的丞相名叫鱼朝恩,他对佛法已了解很多,也一同在座。谈论之间,鱼丞相问国师:「佛说一切众生都原有佛性,那么无明从何而起?」不空三藏说:「你不配问这个问题!」鱼朝恩听了这句话之后大为不悦,可是在皇帝的面前,不敢发作,只好忍著气,满脸气愤,不空三藏缓缓的说:「无明即从此而起」。   
这些个得道高僧,应机点化,冒犯、捉弄等,皆可成其权,为实所用!  
  林则徐与佛教    
林则徐青年时即与佛结缘, 23岁时 , 曾手书《佛说阿弥陀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和《大悲咒》、《往生咒》五种经咒,共贮一函,上题 “行舆日课 ”、 “ 净土资粮 ”八字,并作为每日必诵的早晚功课,其经本有四寸多长, 三寸多宽,每面六行,每行十二 字,以便于随身携带。所书经咒,笔力遒劲 ,端严秀美,一丝不苟,足见其 对佛教的虔诚与恭敬。   
另附其著名的《 十 无 益 格 言 》: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父母不孝,奉视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为富不仁,积聚无益;     
巧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淫逸骄奢,仕途无益。     
可以说,自佛法传入东土,无数的中华儿女便与佛法结下深缘,受其影响者不计其数!  
  自爱,幸福的开始    
求名求利,人之所欲,实乃正常不过的事情,然众人虽求,求之不得却不计其数,就是求到者,因其求法不对,最终也并无幸福,不是心病,就是身病,真幸福的富贵者,少矣。  
其实,太多人不懂如何是爱?尤其不懂如何去爱自己。可以说,如果懂得自爱,你也就登上了幸福的列车,带你驶向成功!  
佛说自爱经  
这本经典是由一位国王所问缘起的。  
这位国王亲奉佛祖,私认为自己能做得国王,皆是蒙受佛恩,享此洪福。经上说,这位国王往诣佛所,下车却盖。解剑脱履,拱手直进,五体投地稽首足下,长跪问佛:“普天下人,都说要自爱。请佛祖开示,自爱的要义是什么?”  
佛说:“你问的非常好。若人处世,心所怀的是恶毒的念头,口施出的是恶毒的语言,所做的是邪恶的事业,三事酝酿于心,道于口,行于身,则造恶多端。受其恶毒者即有怨恨,则想方设法地报仇,以至于冤冤相报,求无出期。所谓自爱者,爱其心,使其常存善念;护其口,使其常发慈语;动其身,使其常行善事。所谓不自爱者,谓乐危亡之祸而不求悔改!”  
这位国王就进一步问道:“佛祖善教,我等该如何自爱?”  
佛的回答,可概括如下:  
一、 首先心要有所归!  
可以说,常人心猿意马,是造成痛苦、失败的最大根源。我们经常以猿、马、流水等来比喻心,谓心没有个总持,随波逐流,随客异主,四处造业,不得安稳。  
心有所归,若万行无个总持,揽制万念万行,则道德不成,事业也必无成。  
佛开出的药方是三归,即是归于佛,皈依法,皈依僧。这看起来是出家之道,实不是也。  
其实,佛即是法身。法身即自性,六祖说自性可生万法。归于佛,即是要让自家的自性清净!而法,即是报身。我们常说的思想,即是法身。思想要圆满!至于僧,即是千百亿化身,我门的身体,日常行住坐卧,化身而已。化身有千百亿,善随方便。所以说,这三自归,是不分在家出家的。  
总之,万念万行,皆有所归,此乃自爱之本。  
二、 慈爱众生,平等共济,结恩于众,无怨于众。  
此乃行法,即大舜的“善与人同,乐取与人以为善。”  
三、 亲亲仁仁。  
可借佛祖偈语,阐明自爱之宗旨。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作恶,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恶念、自私、贪取、勇力是自爱吗?能获得幸福吗?佛举了个生动的例子。  
说时有两名商人,一人念想:“佛身庄严,巍巍至上。佛犹如帝王,沙门犹如忠臣,佛陈明法,沙门则宣诵。所以国王才明白事理,可知佛是要尊重的!”  
须知佛有他心通,知道这位商人有如此善念,就久久地看着他。弄得此人心喜如狂,如获至宝。  
而另一名商人则念想:“这位国王竟如此愚惑,身为国主还有何求呢!佛就像牛,其弟子就像车,牛牵着车,东西南北的跑。佛就如此而已,国王去身奉佛是荒谬不堪的!”  
佛也知道这位商人有此恶念,必获殃,怆然愍怜他。这边佛经没有交代如何怜悯他,估计也是长久地盯着这位商人。致使这人心里发毛。  
结果呢,有一个国家的太子死掉了,无人继位,心发善念的商人被阴错阳差地拜为国王。而心发恶念的商人却因饮酒过度,卧于路中,惨遭车碾。  
而后,这位当上国王的商人就去请教佛祖,说道:“我本是个商人,无德无能,何缘获如此福报?”  
佛告诉他:“昔日你听佛讲何为自爱,你心想 “佛犹如国王,沙门犹臣下”,你种下此因,所以今获其果。而一人和你同为商人,心想“佛犹如牛,其弟子如车”,他种下恶因,现已被车碾而死,所以说,不是你勇敢进取能得到王位,也并非侥幸,更不是自私、贪取所能获得!为善福随,履恶祸追,响之应声善恶如音,非天、龙、鬼、神所能为,也非先灵所能为,造于你的心,成于你的口和身啊!”  
可见,自爱只是为善。心善则行善。从心而觅,感无不同。尊心为本,配于行善,则谓真自爱!  
  楼主速度更新撒
  @007非非想  04:02:48    顶  -----------------------------  谢谢!
  @yangxup200  20:01:51    楼主速度更新撒   -----------------------------  兄弟,正在写哦,o(∩_∩)o...
  发财之道  
台湾星云大师大力推崇人间佛教,刚开始极受佛教界争议,就是世间人,也不是很领情,然从现在的效果上看,还是极其成功的。其实,星云大师说佛教的前途在人间,是极其正确的,岂不见六祖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在世俗中习练佛法,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学佛的途径。  
发财之道,该是那些励志书籍所谈的重点。如果一本励志书不谈如何发财,我看没有一个人会买下它。如果一本励志书谈如何发财,那是它的本职;那你信不信佛曾告诉诸弟子发财之道?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本经典,它好比手机中的战斗机,可以算是励志书中的宝典。  
《佛说福利太子因缘经》  
说有一天,诸位比丘集会讨论:“世间之人,如何修作可以多获义利?”  
这时,阿难就发话了,说:“若人有好的色相,则可以多获义利!”  
众所周知,释迦摩尼佛有三十二相,潘安的美貌不及佛祖百分之一。阿难尊者,是佛祖的堂弟,可能是家族基因吧,这阿难也是具足三十二相,相貌极好,所以说阿难说“若人有好的色相,则可以多获义利”是极为合理的。  
阿难说完以后,闻二百亿尊者言:“若人勤奋精进,则多获义利!”  
这位尊者,可能好多人不认识,但是,说起他的一个故事,可能大家就晓得了。  
闻二百亿尊者出身在富贵人家,而且本是个非常有名的音乐家。出家后,闻二百亿尊者修行可谓最刻苦、精进了,比苦行僧还要苦行僧,搞得身体衰弱,极度虚脱,但还是开不了悟。后来,他自己都觉得这样下去身体是会垮掉的,而且修行也毫无进展,就请教佛陀。佛陀对他说:“你出家用音乐来帮助我宣化,长养你和大家的信心,这是很好。但你现在又欢喜独自勇猛的修行,除坐禅以外,别的事都引不起你的注重。我想问你,你弹琴,假若弦子太紧的时候怎样呢?”  
“佛陀!琴弦太紧是会断的!”闻二百亿回答。    “太松呢?”    “没有声音!”    “修行也是和弹琴一样,”佛陀慈悲譬喻说法道:“不要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太松都轻易出毛病。把心放得平和些,凡事都有程度。”     闻二百亿遵奉佛陀的指示修行,心就安静下来,不久就开悟证得阿罗汉果。  
想必这个故事大家非常熟悉吧!  
随后,阿泥楼驮就说了:“应该是工巧(手艺,技术员),若人修作,则可以多获义利!”想必这阿泥楼驮未出家前,应该是个巨匠,好不鲁班之类,而且比较有钱!  
最后,舍利子道:“智慧,有智慧的人可以多获义利!”舍利子又常称为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绝对是个神童,据说他八岁的时候便升上论师宝座,语惊四座,受到诸大论师的佩服及国王的赞叹。在佛陀僧团里,其有“智慧第一”的美誉!  
话毕,四人懵了,所说差别太大了,不知谁说的最有道理。于是,就请教佛祖去了(有个名师真好,不懂就可以问,难怪佛祖说生佛世难!)。  
佛祖这回是先立结论,而后给予解释。结论就是下面的偈语:  
色相工巧与精进。智能于中为最胜。  
若诸有情修福因。所获福果又极胜。  
佛陀的意思是舍利弗说的智慧在四人所说当中最为胜,但是,福,比这四者更为胜!  
  接发财之道      
佛陀是最好的理论家,他老人家说法,绝对会让你如饮甘露,欲罢不能。哲理、故事双下手,这帮学生也就身临其境了!故事开始了!  
从前,有位国王,名为眼力。大家只要知道,这是以为仁王就行了。一日,眼力和王后戏乐,生一子,名为色力。后又生三子,这第二子精进具足,第三子工巧具足,第四子智能具足。生完这四子后,这王后又做了个胎梦,恐怕又得生了???  
  继续 继续!
  接发财之道      
次日,王宫中竟有种种珍宝从天而降(如若是在中国的王宫,可就不是珍宝,而是灵芝了),毋庸置疑,这是天降祥瑞!  
国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紧召来相师,问说:“今日出现如此殊特之相,想必是?”  
相师对答:“恭喜大王,贺喜大王。大王当知,王后有子,是乃圣人托胎,其子有大福也!”  
话毕,大王喜出望外,而且这王后自从怀了太子以后,性情大变,完全是另外一个人,做了如下几件不可思议、甚有功德的事。  
一是大赦天下,释放牢囚禁系。  
二是游园林。  
三是祈天说法,坐师子座。天竟响应,王后感动地一塌糊涂,乃作偈语:  
人当修作诸福因。如彼所作勿间断。  
随其乐欲施作时。由福藏故获妙乐。   
满足十月,日出之时,太子诞生了!随后,天雨妙华,种种珍宝,华树结果,和风甘雨,旃檀香水,遍洒清净,总之,新世界来了,旧世界去了,果然是圣人出世,天地覆新!  
国王、眷属及其佐臣等观如是吉祥胜相,咸生叹异。众人觉得此祥瑞有福有力故,遂立太子名为福力。  
福力太子聪明好学,通习诸书,叫做随学即能穷究奥妙,至长大以后,可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太子内心清净,一切所行,自利利他。常行布施,无所积集。一切能舍,大舍遍舍。于法自在,哀拯有情。所谓不分贫富贵贱,皆能慈心爱之!  
一日,福利太子与其诸兄,集会讨论:“世间之人,作何修作,多获义利?”  
大太子色力说:“若人修作色相,则具足妙色。所谓秀色可餐,为人所喜。则人人喜欢,追求瞻奉。因此可多皆人缘,得诸供养,多获义利!”  
二太子精进具足者说:“若人勤奋精进,多获义利!若人虽有好相貌,然不勤奋精进,也不能得到其所愿。唯有勤奋,农夫植种,方有丰收。商贾经营,方能获利。学子苦读,方可进士。学人研习,方能通教。比丘修习,方得禅定!可以说,一切事业,皆要依靠勤奋精进。所谓天道酬勤,勤能至富!  
三太子工巧具足者说:“若无手艺、技术,则勤奋用于何处?勤奋岂不是无用武之地!若人能精通技术,学得独门绝艺,则多获义利!”  
四太子智能具足者说:“虽美貌可人,若无智能,则为愚痴男女;虽勤奋不已,若无智能,则如苦工,虽获义利,却只能养家糊口;虽有技术,若无智能,则同机器,无脑指挥!所以说,智慧能成就一切事业。若人修作。多获义利。  
  关注楼主每日更新,不要太监哦
  尔时,福力太子言:“四太子所言甚实,不管是色相、工巧、精进,若无只能摄持指导,则不能多获义利。但是,如若此智能没有福力,所有你所做的,将不能成!为何福有如此大力呢?  
因为,福能获美貌色相,福具精进勤奋,福亦可以获智能。福能作一切事业!”  
福力太子话毕,四太子各持己见,难信其言。于是,福利太子复言:“我想我们各去他国,随所在地,证验我所说的!”  
就这样,五人化了妆,各去一国。  
大太子相貌出众,以此妙色,人共瞻仰,皆生喜悦,以是随获福盛!  
二太子精进具足,发现一水流飞快的深河里有一极大旃檀香树,却无人敢取,二太子勇力取得了此树,便以此来做买卖,渐成富裕。  
三太子工巧具足,以技术随做诸事,由此渐富!  
四太子颇有只能,以巧智故,帮人解决问题,而且能亲和有钱人,使他们感到欢喜,以此渐富!  
而这福力太子,则以其有福故,施作利益众生之事。  
一日,福力太子入一贫穷家舍,这破舍忽然出现吉祥胜相,金银财宝,虚空涌出,充满房间。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马上传遍了整个国家,人民都尊奉福力太子的大福威力,咸生信仰!并普为众人讲法,所谓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而后,福利太子又做了些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比如身布施,就是舍身饲虎之类的事情。当然喽,福力太子舍去了,以其真心利人故,马上其身体就会恢复原状!  
当是时,有一国国王老年而终,国之辅臣,见福力太子行此如此不可思议之事,见其种种吉祥胜相,乃共奉福利太子为王,继承王位。  
福利太子治国有方,一派盛世气象。  
人民炽盛。安隐丰乐。  
息诸斗诤。却除他敌。  
悉无贼盗。饥馑疾病。  
爱护人民。犹如一子。  
华果树林。悉皆茂盛。  
时令不愆。稼穑丰阜。  
雨泽顺时。大地受润。  
随后,四兄弟闻此,乃共往福力王所,集会三日。福力王乃为四兄和众人说福和非福。  
非福者常苦恼。非福者常负重。  
非福者常为奴。非福者常愚钝。  
非福者常苦恼。非福者常负重。  
非福者常邪慧。非福者多丑陋。  
非福者多迷糊。非福者受轻谤。  
非福者诸所为,虽多勤劳不能成就。  
非福者多贫穷,常为他人所看不起。  
非福者多生病,虽为小病常不能好。  
非福者一切时,所有财宝常被侵损。  
福者善护持一切    福者所行不懈倦   
福者常获所欲果    福者能具忍辱力      福者广布大名称    
福者多闻有智能    福者临终无疾病      
福者临终受天乐       
福者诸所作皆成    
福者外境无触害   
这福力王以其福力,行不可思议诸事故,四方咸仰,大小国家共奉他为天下共主。福力王都统阎浮提界王政,以十善法普为化导,人民安隐快乐,大同世界也!    
故事到此,佛告诉诸位比丘:“那时的福力王就是今我啊,大太子色相具足者即是今阿难比丘啊,二太子精进具足者即是今闻二百亿比丘啊,三太子工巧具足者即是今阿泥楼驮比丘。四太子智能具足者即是今舍利子比丘。。”  
佛又道:“诸比丘,福力王于累世积修福业,行愿广大,众缘和合,乃得受如是大福报。你们当知道,所有众生所做的行业,不是由外缘决定的,也不是外界物质所构成的,而是随你的蕴所欲所愿所习所事而起的。”乃作偈语:  
假使经百劫。不坏诸业因。    
因缘和合时。有情随受果。  
佛真实地告诉我们,果报不从外边来,乃随你所欲所愿所习所事而起!不要再浪费光阴了,从今而后,无时无刻,普发善念,做诸福事,则事业可成矣。  
孟子说:“修天爵而后人爵从之。”  
范文正公:“欲得上位,当崇德不倦!”  
  @yangxup200  16:17:37    关注楼主每日更新,不要太监哦   -----------------------------  兄弟当尽力为之,o(∩_∩)o...
  @l1-08-15 01:29:06    继续 继续!   -----------------------------  谢谢兄弟!
  政治家和官家  
政,正也。治,清水泼台,洗净污垢,新也!政治家,正己而后正人,民得其则少烦恼,喜事多。  
官家,可不是政治家了。有人说官家贪污腐败,有人说官家独裁统治,有人说官家强奸民意,其实,可以一句话说,官家,就是那些干者“削不足而补有余”之勾当的为官者!  
在古代,政治家给自己套上一个笼子,让民做主。所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如虞舜,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视民如父母。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其宫室,实乃茅房矣。  
在古代,官家则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视民如草,任意践踏!  
蔡京、严嵩、、、、、、  
在民主社会,人民主动给他们套上笼子,他们带着“脚镣”,喜悦地为民舞蹈!  
而在独裁社会,官家口宣民主,皮相下却全是独裁强意,其无耻、其丑恶嘴脸,甚于古之官家!  
看佛陀说政治家和官家  
  楼主消失了?
  @yangxup200  13:48:08    楼主消失了?   -----------------------------  没有 今天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佛祖所说的“灯再快灭之前的那一瞬间会更亮,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如是。”我想把这些写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接政治家和官家      
《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这句话和孟子的“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的意思大概,只是孟子主张“性善”,乐观、浩气,所以,他说人之道,是思诚,这个思,是个动词,所以,能不能做到诚,还得看个人主观能动性。而老子就比较悲观,比较绝对化了,直接毫不客气地说:“人之道,就是弱肉强食!”  
孔子,圣之时也。又说,孔子是集大成者。这是孟子给孔子的终极评价,这个时,就是机,知机枢者,近乎神!  
那么,政治家,担负的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等重任,而且还要有效果,不是嘴上啷啷,成个愤青,所以,知时对政治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杰出地政治家,知人之道和天知道的盈亏消长,从而能捉住时机,有时力挽狂澜,扶危墙于不倒;有时则催陷廊清,建筑一片新天地!所以说,政治家,道德、政治、经济、勇气等,这些个能力和品质,缺一不可!  
  灯灭愈明  
在《佛说法灭尽经》中,佛说:“我法要灭时就就像油灯快灭时的那刹那光明会更胜,然后转眼便灭。”  
普及一下科学小知识。  
问:为什么在停电的一刹那,电灯会闪一下才灭?  
答:电路里有个电容,在电路连通的时候回路里是个充电的过程,在断开的瞬间回路里的电再放出来,放出来的电加原来的电,电流就比原来的要大,所以会比正常的时候更亮,然后再熄灭。  
问:为什么蜡烛熄灭前会变得更亮?  
答:蜡烛燃烧时,  
一,固体石蜡的气化需要温度和能量,这个热量是由火焰提供的;  
二,新鲜的,已汽化的石蜡燃气进入火焰,在入口处形成了较低温的“还原焰”,并在火焰中心处产生大量的“不完全”燃烧的(低温)CO和原子碳。  所以,当蜡烛将要熄灭时,无石蜡被气化,无还原焰,火焰整体温度升高,燃料气体完全燃烧,亮度变大。  
这些都是自然现象,社会发展也有此规律,大家可以思考下哦,很有意思!  
  应观法界性,一切为心造。我觉得我们学佛不是为了更加证明那些消极现象的不合理性,而是要明白万法唯心,更要用好的心态回向法界。
  @yangxup200  16:33:53    应观法界性,一切为心造。我觉得我们学佛不是为了更加证明那些消极现象的不合理性,而是要明白万法唯心,更要用好的心态回向法界。   -----------------------------  先生所言甚是。本帖也是本着“好心态回向法界”的原则。然我等在世俗中生活,要善分别善恶,不能对不合理的添油加醋,当然也不能无视不合理的,要了了分明。《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就是对“善恶了了分明”最好的宣传,隐恶扬善,乐观乐法,这是世俗之人修行的功课。
  佛意几何  演义几何  楼主用意  奈何奈何
  了了分明就可以了
  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当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时,由于日落时的光线反射,天空会短时间发亮,然后迅速进入黑暗。过去没有电灯,人们点香油灯或煤油灯,当灯里的油即将燃尽时,也会突然一亮,然后熄灭。那是因为最后的一滴油,失去了油的附着力或拉力,上升得特别快,所以会突然一亮。现在用电灯,在灯丝寿命将尽时,钨丝燃烧,电灯也会突然一亮,于是灯泡报废。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回光返照现象。  
而人临死之前也存在回光返照,即临时之前忽然稍微精神振作。  
人在临死前为什么会回光返照呢?医学科学告诉我们,主要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所致。肾上腺是一对非常重要的内分泌腺体,按结构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其中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应急”,它能通过抗炎症、抗毒素、抗休克、抗过敏等作用,迅速缓解症状,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肾上腺髓质则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皆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因此能够挽救休克。  
——摘自百度百科  
上述所语,皆是回光返照。但是,回光返照毕竟只是成、住、败、坏的一个特殊临界点。即在事物败转坏的那个点,事物败至临界,会出现暂时的回光返照,而后即刻坏死。  
而还有一个重要临界点,它介于成和住之间,是成到住的转折点,可以形象称这个临界点为黎明破晓时。  
  @源清亘古  18:47:17    佛意几何    演义几何    楼主用意    奈何奈何  -----------------------------  先生此偈颇有意思。  佛意有三  演义有一  楼主有意  无可奈何
  黎明破晓时,你须在黑暗中等待  
黎明破晓之前,光明虽慢慢渗入到黑暗之中,然我们感觉不到,总是觉得前途还是暗淡,有的人更按捺不住,其实只是因为没有智慧,看不见光明已经快到来了,而破晓那一刻,光芒突照,无限希望顿时生起!  
善始善终者,可谓高明者。  
商鞅变法,扭转历史,公遗千秋,其法其事至今为人所研究乐道,然商君不得善终,每每读到其被四分五裂,不禁感叹万千!  
壮哉于谦,土木之变,力排众议,决策自如,北京得于保卫,国家免于战乱,然最后却以“谋逆”罪惨遭冤杀,天地动容!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若看商君和于谦的肉体归宿,那是不得善终。然若看他们的历史归宿,我们却发现,他们不但有终,而且名垂千代,所谓舍生取义者!  
肉体上,两者都是“成”了,没有做到“住”;法上,两者却都是“成”了,而且又“住”。  
若想从“成”转“住”熬过“破晓时”非常重要。  
那如何度过这个“破晓时”呢?  
《易经》乾卦明明确确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自强不息,但又小心翼翼,时刻修正自己和警惕敌对势力,此乃逼近破晓时必须做的。而后就可以“或跃在渊,无咎”。喻虽脚踩临界点,但也没有什么过错,危险。  
看看佛祖如何化解此临界点!  
《罗云忍辱经》  
这本经书,其大意可用本经中一句话概括,即为——“怀忍行慈,何愿不获”。  
  现在,又是故事时间!  
有一天,佛祖的弟子鹙露子和罗云(这鹙露子还是罗云的师傅),持钵入城化缘乞食。  
时有轻薄者,看见了释迦坐下弟子,嫉妒生心,即兴恶毒,便取地上的沙土,撒于鹙露子的钵中,又叩击罗云的头部,顿时,血流污面。若是常人,恐怕暴力事件在所难免。然奇迹就发生了,鹙露子对其弟子罗云说:“我们是佛弟子,心不含毒,当以慈心愍伤众生。世尊常说,忍者最快乐。我们自己摄持此心,以忍为宝。放纵自心作恶多端,是自投火。骄傲轻人,愚蠢的人认为勇健,其不知此是害己。为佛弟子,常当自伏其心,忍恶扬善。”罗云亦自云:“愚者为恶,恣意妄为,我若以恶制恶,则亦发恶念,如此转轮相报,无有出期。我当默默忍受,以修行,以成高德。佛至真之教犹如利剑,此辈愚蠢之人犹如臭尸,剑割臭尸,尸不知痛,非剑不利,是死尸无知也。”  
  接上    
师徒二人归还僧团,吃饭洗钵,洗手漱口,一起去了佛所,并陈告佛陀事情本末。  
佛陀告说:“恶人兴恶心,乃是衰己。轻薄者命终,当入地狱,求无出期,其果报甚是惨重。”  
佛陀说:  
“忍辱者,心常平安,众祸俱消,志愿成真,颜貌庄严,身强少病,荣华富贵。此皆是忍辱慈悲济众所致。”  
说:“宁愿头顶须弥山,生命瞬间化为无有,也不破忍为恶;宁愿投于巨海,被鱼鳖所吞,也不破忍为恶.”  
说:“佛法与世俗之法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  
世俗之法,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佞相仇。邪常嫉正。所谓正邪不两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而我出世之法,为无欲之法,固世俗嗜欲之人难信难行!”  
说:“  
忍有大力,龙象之力,万万不如其一!  
忍为安宅。灾难不生。  
忍为大舟。可以渡难。  
忍为良药。能济众命。”  
说:“  
怀忍行慈,世世无怨。  
心中恬然,终无毒害。  
忍者所志,何愿不获。”  
“怀忍行慈,何愿不获”。此乃无为而无所不为之法。  
有人只怀忍,忍受侮辱,退让不止,却不知道怀忍是韬光养晦,是为了培养无所畏惧的行慈之心,而非一味的忍辱却不知忍辱之趣向,终成一懦夫而已。  
无为者,常怀忍,集中精、气、神,作行慈、行正之事,看似没有跟恶势力做正面对抗,然因其行慈,自固其本,善力也就越来越强,相比之下,恶势力也就被“非暴力”的消灭了!无为而无所不为!  
可以说:  
佛力无所畏,独做狮子吼。  
怀忍能行慈,集力渡众生。  
志愿你我他,皆共成佛道。  
斗争之法有三:  
一、 以怨报怨。  
即以牙还牙,以恶制恶。此为世俗常见之法。用此法的人,常是“屁股决定脑袋”、“习气决定理智”,无明叠身,被触益怒,所谓被人激怒,鼻子即可被牵走,难为主人,无有智慧,常处险境,岌岌可危。  
二、 以德报怨。  
正如孔子所说,若以德报怨,那该以何报德呢?就犹如一味地怀忍,却不知行慈教化,则为懦弱,于事无益!  
三、 以直报怨。  
佛说:“直心是道。”  
直,公理的意思。  
所以孔子说:“以直抱怨。”佛教所谓做“金刚怒目”者。  
老子说:“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者,公道。有为者,人欲。  
可以说,真正的出世法是以直报怨,真正的入世法也是以直报怨。以直报怨,是圆满之法,所谓出世入世皆可依止!  
  顶起,加油楼主!
  人有来世吗?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摘自《长恨歌》    
白居易的名篇,描述了李杨二人绵绵无期的缘情,可谓入木三分,恩怨交加,让人不胜唏嘘!  
金钗、钿合分两半,一人一半,虽飘落千里之远,钗在,钿在,你我就会同在。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金钿,心连,六道之中,定会相见。  
天长地久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宇宙会毁灭,但此情绝无了断之时,绵绵长存,永恒,似乎可以憋见!  
可惜啊,可惜!  
人有来世,但无重复!  
孟婆汤饮,即忘前生。  
任你金钿,任你心坚。  
六根即触,恩怨皆无!  
花非前花,人非旧人。  
绵绵无绝,只有寄托。  
化蝶双飞,此为真实!    
人有来世吗?  
答案是有!  
那为何今人不知自己之前世呢?  
看看佛祖的开示吧!  
  @zxiaolong  12:39:51    顶起,加油楼主!  -----------------------------  谢谢先生!
  @zxiaolong  12:39:51    顶起,加油楼主!  -----------------------------  谢谢先生!
  @zxiaolong  12:39:51    顶起,加油楼主!  -----------------------------  谢谢先生!
接上      
《佛说见正经》  
有一比丘,名为见正。他曾听佛说过人是有来世的,就此起了疑问。  若说人有后世,那人死去了,也没回来相告,何以就这么肯定人有来世呢?  见正往见世尊,正欲问此,未发言佛已知晓。  
佛乃言:  
若一树木,以一颗种子,接受四大(即地、水、火、风)的涵养,渐至巨盛,余荫泽盖。  
初始种子。种子发芽。  
芽复生茎。茎复生叶。  
叶复生花。花生果实。  
遂成大树。树复生果。  
果复成树。展转变易。    
非故不离故。而名非常名(所谓道可道,非可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任何事物,都在变易。西哲有云:“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佛陀话毕问:  
此已成树,俱花、果、茎、节、根、干,若要使树做回种子,可能吗?  
弟子答:不可。  
非故不离故。而名非常名。佛祖此段申发不易、变易之道。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若执不易,不见变易,人一机械而已,宿命者,堕入有见!  
若执变易,不见不易,则否定历史,诡辩无常,堕入断见!  
佛生慧,可以看。
  受教了,坐待楼主
  ▄【┻═┳一--------------真相! 决不放过你!!!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商周文明 汉唐雄风 亚洲第一共和...    是我五千年的怏怏古国    任岁月褪去红妆 依稀昨日 大国沧桑    国命轮回 重新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龙的子孙又一次陷入迷茫……    透过重重迷雾 在那似灭不灭的微光中 能否探寻迷雾背后的真相!!!         诚邀有兴趣的朋友加入“Ψ煮酒论史Ψ”QQ群,与大家一起煮酒把史论。               群号:          ▲▲我们努力打造同类历史群中最有深度,最具活力的历史交流平台▲▲        本群是已有3年历史的老群了,最近刚升级成为500人超级群!        历经3年的发展,群里已汇集了众多资深历史学者,气氛活跃!  
  有见、断见一起持是什么见?
  @iraqhussein  22:27:12         佛生慧,可以看。  -----------------------------  谢谢先生!
  @御剑飞升  22:43:35    受教了,坐待楼主   -----------------------------  谢谢先生。说教实不敢,共勉交流即可!
  @可可龙  22:54:11    有见、断见一起持是什么见?   -----------------------------  兄弟,有见、断见一起持,只能说是达到了辨证思维。从最初级的点思维,再到线思维,再到辨证思维,显然是进步了。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分别里产生。辨证思维试图以思想来解决分别的矛盾,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一的看问题,但毕竟还是思想,非直观一体。  佛经里对这些思维皆有论述,尤其是因明学(相当于逻辑)。  有一句话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句话真的可以概括佛教哦!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讲功德。释迦摩尼多次讲到,他能成佛,他能一相地看待世界、生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累世累劫积功积德而来。可以说功德是资粮,有这个资粮,不愁不能自净其意。  自净其意,即是脱离辨证的、相对的世界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皆是方便大家自净其意。不过,刻意地自净其意,往往效果不好,有的甚至走入魔道!这时候,功德就起作用了,你的功德多,自净起来,也简单,这是不难理解的。所谓功德,即是公器。你心里面装公多,那些私德就少,就更接近一体(法界),自净起来,回归法界也就简单多了。所以佛教从不刻意要求人出家,而是功德到了,机缘到了,出家在家,都可自净其意,脱离六道,脱离相对的世界。  言语,实在是相对的。我们说持二见,其实我们已经分别了,已经有一个不持二见在,还是堕入了辨证的思维,逃脱不得。一相法,需要功德,需要实证。即便是成道的人,跟我们说,我们的无明马上就会给它头上加头,陷入矛盾。所以要“不立文字”,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接上    佛告诸弟子:  生死也是如是啊。就是这个识神,使得六道轮回,无有出期。  注意:识神,你叫他能量也好,信息也好,它是有染着的。即是自性上染着的尘垢。六道众生,活在尘垢中,虽底下有明镜,但就是看不见。  分析识神,还得用十二因缘来解构理解。  本由痴出。痴生行。行生识。识生字色。字色生六入。六入生更乐。更乐生痛。痛生爱。爱生受。受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缘。  痴:即是无明,所谓层层尘垢,皆有无明发起。头上安头,无可奈何!  行:头上安头,作分别想。本宇宙和自己是同一法性,现在有了别人、外物,就有了自己,有了分别!分别,即是种种行。行就是分别,没有分别,就没有行动。世间之事,皆是分别!  识:有了分别,就有了分别的执着念想。比如这个好啊,这个坏啊。这个是漂亮的,这是是丑陋的。所以说行生识,即是分别生识。  名色:识(各种分别的思想)就生了名色。名是称呼,有了分别的念头,你就想给分别的对象起个称号,一边辨认!有了称号以后,你就更执着了,你想让它成为实有,已是能量就被“执着”为物质,即色。  六入:有了名色,你就要感受名色。名用“意”来感受,色用“眼、耳、鼻、舌、身”来感受,这些个工具,即是“意、眼、耳、鼻、舌、身”,即六入。所以说,名色有了,就有了六入。  触:有了这六入,六根,就要“触摸”色,“感受”名,就有了这实际的动作,即是触。所以说,六入生触!  受:这六入和名色一触,就有了接纳、感受。  爱:有了感受后,由于感受不同,有的好,有的坏,就有爱恨。这个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这就是垢上加垢了。所以爱很可怕,它是对前面的“受”再分别、再执着。  
  很抱歉,对“识”的解说有误,识的意思应为“识别”,行是种种分别,种种分别以后,就能识别分别了。严格说,这时候还没有好坏的想法。到爱的阶段,才有好坏的想法。
  接上    取:有了自己所贪爱的,就有了取,想得到!  有:有了取,就有舍。自己喜爱的,就取过来,就占有。自己不喜爱的就不取,不占有。  生:至此以后,就生生不息。  老死:有生就有老死。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  而这个识神,就由这十二因缘,在六道中轮回。  识神由业力所牵,更换了父母,更换了形体,更换了六情,更换了苦乐,更换了风俗等,便不识前生前识,犹如树不可还作救核!  到此,见正比丘算是了解些许,然此比丘好疑,是块好材料,他想:  若说人已投胎,受六阴所蔽,那不能回来相告亲人是有道理的。但是,为何那些还没投胎的,也没回来相告啊?    见正比丘的疑问,其实就是隔阴之谜!(为何要喝孟婆汤呢?)  隔阴之谜  佛对此用了譬喻。耶稣大凡讲道,对众人都是用比喻,其实是有道理的。凡人执着于世间所见所闻,用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来比喻,则听者倍感亲切,容易理解。  未死之人:比喻为石头。表示还没有锻炼,是原材料。  中阴:比喻为铁。别从石头中锻炼而得。(中阴身,就是人死后还未投胎的超电磁性存在)  投胎转受他体:比喻为铁器。铁器形状不一,然皆有铁塑造而成。  人死后,识神就跑出来,住在中阴身里,就犹如石头炼化成铁,这铁不可能复还为石,所以,住在中阴身的识神,同理,也没法回来。这就是隔阴。  至于识神从中阴身再入母胎,就犹如铁作铁器,形体不一,不可复还,所以,住在母胎的识神,同理,也没法回来。这就是入胎即迷,并不是喝了孟婆汤哦(说喝了孟婆汤,只是形象而已)。  概括起来,有以下六种缘由,使得已故之人不可回来相告!  一、 死后住在中阴。不得复还。  二、 入胎即迷,不得复还。  三、 出生万分疼痛,导致“失忆”(每个小孩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间的)。  四、 呱呱坠地后痛忘失以前的识相,生起新的所见所想。  五、 出生后就贪着食物,忘失旧识。  六、 慢慢长大,熏习于新环境新事物,忘掉过去。  
  《想做主吗?就请入法华。想分享做主的喜悦吗?那就请转法华》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佛祖晚年开权显实,示众生作“主”的无上经典,被奉为经中之王。  传说佛祖诞生时,向四方行七步,举右手而唱咏偈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此后,从悟道始,弘法四十余年。前说三乘法,为方便法门,契合小根之人。后说大乘之法,法华出妙,为众生说“主人”之道。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得从《法华经》中觅得!  
  法华心觅:本末究竟之法    在法华经第二《方便品》中,佛陀对其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做了定义。  即所谓何为诸法实相呢?知诸法实相,行诸法实相,作得了主否,全靠此了!  佛祖如是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等。”  如是本末究竟!这十个“如是”太重要了,在此要解释一下:  如是相:  学佛者,经常口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堕入空中,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成了个石人!不是不要相,是要如是相!  世间之人,亦有此相。逃避生活,逃避烦恼,堕入空想,毫无益处!  此上二者妄想弃相,其实了不可得。  亦有唯物主义者,与此上二人正好相反,完全认相为祖!所谓物质产生思想。所谓人虽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不是第一性,是被动出来的,是第二性。唯物主义,害人不浅!  那该如何待“相”呢?如是!  
  楼主消失了?
  @可可龙  21:11:53    楼主消失了?   -----------------------------  建议先生看看《法华经》,或是池田大作的法华著作,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近本人事情繁多,暂时隐身。
  谢谢楼主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弃是一种智慧的事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