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北京赛车大小稳赢方法一口的方法玩了几天,确实不错,但是其中的精髓还是没有领悟透

寻找新一轮增长|保险|新华|产品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寻找新一轮增长
  ◎撰文本刊记者郭伟超 许翠娟 胡琼
  三月,倒春寒,甚冷
  六大上市险企悉数发出2012年业绩后,更冷在转型的迷雾中求索了四载之后,国内保险业走到了转型的重要时刻
&&& 不同于往昔仅涉及渠道、产品等细分领域的转型或者求变,始于2009年的这一波转型蓄力之久、涉及领域之众、转型背景之复杂远超预期。
  跟随国家转型大势的背景下,保险监管部门先于行业提出转型,“新会计准则”、“标准保费”、“调结构”、“回归保障”等系列政策及口号鱼贯而出。新任保险监管领导班子组建之后,更是细化至多个领域,可以说是一场全方位的转型操作
  观察保监会成立后的国内保险业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其发展壮大几乎是以三次爆发为时间节点的: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保险机构稀少,保险公司广铺机构即可实现保费盆满钵溢,时为遍地是保费的黄金时期;21世纪初叶,保险行业凭借投连、万能、分红等理财型产品再度实现爆发性成长;2006年银保渠道壮大之后的故事,耳熟能详,这一新生渠道短短两三年内篡夺了个险渠道蝉联十几年之久的第一渠道之位
  论国内保险行业所遇之困境,发现其破解之法不外乎上述的时间、产品、渠道等秘密武器。如今渠道困境、产品同质化、行业形象差等多重压力傍身的行业困境,恐怕是保险行业始料未及的,细枝末节的改变也终是杯水车薪
  欣慰的是,“转型是场持久战”、“困难还在后面”的预判逐渐被顶层设计者以及市场经营主体所认识,多种应对、保暖之策逐渐现身市场。不过,尚需要更明确的方向
  每个重要时间节点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大历史。它不仅连接过去与未来,也将现在标注成意味深长的瞬间。或许,保险已经走进了这样的时刻
  上市险企业绩素描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具有鲜明垄断竞争特点的行业背景下,六家上市险企(中国人保、、、、中国太平、)因合计接近七成的市场份额充分感受着转型市场中的五味杂陈。
  寿险三重压
  盈利能力有待提升、银保业务下滑、投资收益受影响、增员压力大等诸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2012年成为国内寿险业已知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年报数据显示,六家上市保险公司业绩惨淡,净利润较2011年下滑近两成。受资本市场下跌和计提资产减值影响,寿险利润总体同比负增长33%,若不考虑所得税因素影响,利润总额同比下滑48%。
  其中最为说明问题的保费收入更是出现前所未有的低增长,六家上市险企总保费收入7431.77亿元,同比增幅2.22%。同期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44%。
  详察其中数据,换帅之后大举发展的太平人寿以15.89%的同比增速领先其他几家,获得保费收入364.55亿元;致力于综合金融产生巨大交叉销售效应的平安人寿则以8.24%的保费增速领先A股上市寿险企业,保费收入为1287.71亿元;只有寿险业务的新华保险保费收入为977.19亿元,同比增速为3.08%;至于寿险龙头――中国人寿在年底大量冲规模的情况下,保费增速终于“翻正”,达到1.41%,3227.41亿元;2012年业务质量得到相当改善的太保寿险同比增速则只有0.28%,934.61亿元;2012年始才上市的中国人保旗下的人保寿险则保费增速大幅下跌9.00%,保费收入为640.30亿元。
  观察上述数据,除人保寿险负增长之外,其余几家上市寿险公司皆实现了正增长。不过,也应该看出,除了太平人寿以及平安人寿外,其余几家仍处于保费增速低位。
  究其原因,营销增员困难,受宏观经济环境、银保渠道的持续承压,股票市场动荡使得保险公司投资结果不尽如人意是造成保费增长乏力影响净利润的三大因素。
  受银行保险监管政策的影响,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冲击,保费重镇――银行渠道持续低迷情况超出市场预期。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康典直言,“原本预计2012年市场可以消化银行渠道政策的影响力。”
  2012年,上市寿险企业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比几乎无一逃脱下滑命运,其中人保寿险银保保费收入占比下滑最快,同比降幅达23.2%,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其负增长的原因。此外,太保寿险、平安人寿、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则分别同比下滑22.3%、12.39%、10.73%、8%。
  从具体统计数据来看,人保寿险银保渠道保费收入为461.03亿元,同比下降23.2%,银保业务占比由2011年末的85.3%下降为去年年末的72%。太保银保渠道实现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2.3%至345.41亿元,其中新保业务收入182.45亿元,同比下降 40.2%,而缴费期5年及以上的业务收入29.26亿元,占新保期缴比例同比提升19.6个百分点。新华保险银行保险渠道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21.63亿元,同比降8%,其中首年期缴保费收入中5年及以上缴费期的期缴产品收入占比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至90%。平安人寿银保业务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2.39%至136.09亿元,首年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7.42%至23.5亿元。
  寿险的另一个主力渠道――营销员渠道的增员难题难以一时改变。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营销员佣金收入缺乏竞争力。增员困难在2010 年就集中体现在四家寿险上市公司营销员数量的负增长,增员难度持续加大。2012 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和新华保险的营销员数量分别增长1.2%、5.3%、3.6%和1.0%,与年初基本持平。
  财险承保利润下滑
  在风光数载之后,国内财险业逐步走下高景气神坛,盈利周期向下走的趋势开始逐步显现。
  年报数据显示,2012年四家财产险公司盈利水平虽然普遍维持稳定,但合计净利润增幅仅有5.6%。2011年这一数字为32.4%。其中,仅有人保财险实现正增长,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皆为负增长。
  其中原因,综合成本率的上升导致的承保利润下降为主要原因之一。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95.1%,比2011年同期上升了1.1个百分点,而其全年整体赔付率为63.6%,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则上升1.8个百分点,赔付成本上升;而太保产险2012年的综合成本率由2011年的93.1%上升至95.8%,产险的盈利能力下滑明显;太平财险2012年的综合成本率为99.8%。
  对此,上市险企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人保财险方面表示,2012年公司综合成本率上升,主要是因为行业竞争激烈,导致销售成本上升。中国平安解释,主要原因是竞争加剧,竞争对手都在加大投入,公司电销、交叉销售渠道等自有渠道影响不大,竞争主要体现在车行等外部渠道。
  上市财险企业的表现可以说代表了国内财险市场过往一年的发展概况。
  据报道,2012年,41家中资财险公司的平均综合成本率为97.03%,承保利润率为2.97%。相较2011年,2012年中资财险整体承保利润业绩下滑28.51%。
  而在这41家中资财险公司中,有多达20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即使2012年实现承保盈利的企业,相较2011年也多呈明显下滑。在所有中资财险公司中,2012年仅有8家的承保利润出现正增长。
  深究近半公司承保亏损的背后原因,无外乎于2012年财险市场的格外严峻。首先,因新车销售下滑、经济大环境影响,财险增量业务陷入低谷;其次,有部分正处于布局扩张中的财险新军,因快速铺摊子而消耗大量资本。
  不过,相对于寿险业的严寒,财产险公司的日子还算好过。至少从保费增速上而言,还是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规模。2012年上市险企的财险保费增速为13.89%。2011年国内财产保险保费同比增速为15.44%。其中,太平财险的33.90%保费增速位居期间首位,保费收入为77.68亿元;连续突飞猛进的平安产险的同比增速为18.54%,保费收入为987.86亿元;太保产险2012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92%,保费收入为695.50亿元;人保财险以11.33%的保费增速继续保持行业第一的市场份额,保费收入达1930.18亿元。
  投资收益疲弱
  尽管险资投资新政频出,但受制于资本市场不景气和政策效应滞后的影响,2012年保险投资收益率再创新低。据保监会最新透露的数据,2012年中国保险业实现投资收益2085.09亿元,投资收益率仅为3.39%,为近年来的低点。
  此外,截至2012年底,保险资金固定收益类投资(银行存款及各类债券)仍占到保险可运用资金余额的80%以上;股票及基金投资额为8080亿元,占比为11.8%;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不动产、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等另类投资的占比仅仅为8.4%左右。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日前指出,目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突出问题即收益和结构不能有效支持负债,年,行业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89%、6.41%、4.84%、3.49%和3.39%,大部分年度的收益率都低于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比一般5.5%左右的寿险产品精算假设,3 %左右的投资收益率仍均未达到精算假设要求,而未来各公司面临的资本市场投资环境仍然严峻。
  从上市险企公布的2012年年报同样可以看出这点,并且上市险企的投资收益率差于行业水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仅为2.8%,为同业上市公司中最低;而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由2011年的4%下降至2012年的2.9%;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总投资收益率则均为3.2%;中国人保的投资收益率4.2%;体量最小的中国太平反而以4.6%投资收益率高居上市险企第一位。
  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与2012年资本市场持续低位运行有关。2012 年以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投资环境未现明显改善,各公司均通过增加协议存款的方式提高固定收益类投资比例,下调权益类投资占比,同时增加不动产、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等另类投资,追求稳定的收益回报。
  值得关注的还有,总投资收益率呈现低位的原因之一为上述险企均作出了高额的计提资产减值。2012 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分别计提资产减值310 、65 、45 、53亿元,负面影响净利润表现。而目前各公司账面仍留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变动净额分另为8 、54 、-19 和-1 亿元,2013 年计提减值压力大幅减轻。
  转型应变术
  外部环境和行业自身发展环境均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市场主体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或许上市险企们的选择代表了国内保险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渠道篇之个险救急
  目前保险公司仍未找到良方化解银保渠道保费增长困境,不得不纷纷向其他渠道求存。自2011年以来,不少寿险巨头已将战略重点转向个险渠道,以降低因银保低迷对新单保费的负面影响。
  虽然多家上市寿险企业表示要发力个险业务,但效果却不尽相同。年报数据显示,较早做出“聚焦营销”战略选择的太保寿险,在营销新单保费增长方面成绩不错,2012年实现营销新单保费117.52亿元,同比增长8.6%,占总新保费比例从2011年的23.1%提升至31.5%。
  据透露,为了实施全面战略转型,中国太保启动了12个具体项目,其中9个项目已经进入试点阶段。比如,2012年太保寿险推出了“神行太保”智能移动保险平台,目前已经覆盖所有支公司以上机构,受益个人客户接近114万人,保障额度达到133亿元,同时有效避免销售误导;旨在提高理赔人员查勘定损效率以及客户黏度的“3G快速理赔系统”亦完成上线工作。
  根据转型计划,中国太保将主要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并发掘中小企业客户。据悉,中国太保已经开始为中高端客户建设员工制的销售队伍和服务热线。针对中小企业客户,2012年10月,太保产险在浙江省启动中小企业客户专属产品试点。截至2012年年末,该产品实现保费收入超过1500万元。
  中国人寿方面,2012年其个险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797.6亿元,同比增长11.9%。不过中国人寿个险长险新单同比下降2.6%,其中期缴新单下降2.0%。“下一步重点是把个险渠道作为核心渠道。”中国人寿董事长杨明生表示,亿元的续期保费中,有90%来自个险渠道。长期期缴产品对寿险公司持续发展有利,银保受制于柜面限制,不能做长期、复杂的产品,只能销售简易、标准化的产品。中国人寿将加强对个险渠道的建设。
  据中国人寿副总裁苏恒轩介绍,中国人寿新版基本法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推,2012年底已实现全国统一,效果初步显现,大专以上人员占比提高,新增人力扩大总人力增长,2012年底共有营销员69.3万人,同比增长1%,有效人力增长10%。
  以个险见长的平安人寿保费增速首度低于两位数,也是因之个险收入以及产能的下滑。2012年,平安人寿个险渠道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761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平安人寿营销员个人产能下滑23%,为上市险企之最。
  同比,一直倡导向个险转型的新华保险,其转型的效果也难言满意。年报显示,新华保险个险新单同比增长3.8%,其中期缴同比增长0.8%,但2012年新业务首年保费同比下滑21.1%。
  个人产能方面,2012年新华保险人力增长1.0%,人均首年保费为4159元/月,仅增长2.5%。
  针对人均产能问题,新华保险总裁兼COO何志光表示,新华保险个险渠道保持平稳,个险营销员产能只有小幅下滑,公司在个险营销员增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集中在城镇地区的、高质量营销员,以期能够推动高价值产品销售的增长,营销员总体数目有所下降,但团队质量有所提高。“目前公司已经建立了系统的促进价值率提升的关键指标体系(KPIs)。”
  值得关注的是,据知情人士透露,新华保险曾经的主要竞争对手――泰康人寿经过大规模的人事调整、个险转型等蓄力之后,其个险新单保费已于2013年初超越新华保险。
  渠道篇之倾力新渠道
  个险渠道之外,保险公司亦开始寻找开发新渠道。加快发展获取低成本的新渠道业务不失为缓解保险公司对银保渠道的依赖的良方之一,从各险企的年报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产险业务还是寿险业务,新渠道业务已经进入增长快车道,成为各公司愈益重视的拓展渠道,新渠道成了险企渠道家族中的新秀。
  2012年,太保寿险新渠道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127%;太保产险新渠道保费业务收入57.56亿元,同比增长94.5%,占产险业务收入16.3%,同比提高了7.1个百分点,其中电网销业务收入44.92亿元,同比增长128.4%。中国太保也在2012年初设立了太平洋保险在线服务公司,推进产寿险电销、网销等在线业务的整合。据悉,这是继深圳平安渠道发展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之后,保险公司成立的第二家新渠道独立子公司。据了解,除平安、太保外,还有包括中国太平在内的其他保险集团也在筹划成立专门的独立新渠道公司。
  另外,发力较晚的人保财险2012年电、网销渠道共实现保费281亿元,同比增长103%。中国人寿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拓宽了电销渠道的经营区域,同时丰富了网销产品并扩充了支付手段。
  不难看出,电销之后众多公司开始发力网络销售。上市保险公司之外,大地保险、阳光产险、泰康人寿、国华人寿等在内的超过40家保险公司已开通保险网销渠道。此前倍受关注的“三马”联合组建的“众安在线”也于今年初获批成立。
  据悉,不少保险公司在官网卖保险的同时,也在布局各大电商平台。从入驻淘宝网的保险公司来看,就有人保财险、中国平安、阳光保险、泰康人寿、华泰人寿、太平洋保险、大地保险、天平车险和国华人寿等数十家保险公司。
  2012年,苏宁易购、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纷纷出现多家保险公司的名字,网易甚至自建保险渠道用于销售保险产品,单天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保险行业网销渠道保费收入已超140亿元,多家保险公司的网销业务增速超过100%,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渠道。据IBM预测,到2020年国内保险业电子自助渠道将从2005年的0.16%上升到10%;保险网销市场未来10年的保费潜力将突破千亿元规模。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2012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市场的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来自于以下几方面:首先,经过了2011年的整体下滑,在国民经济企稳后保险市场迎来复苏;其次,标准化程度更高的财产险增速远超整体市场,为保险电子商务化提供了稳定的产品基础;第三,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步入成熟期,大型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企业纷纷通过扩展品类以及向传统金融市场的扩张来维持市场增速,这为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最后,面对传统渠道增速趋缓、销售成本上升的市场现状,保险公司及中介企业纷纷通过拓展以电销、网销为代表的新渠道来提升增量、降低销售成本。
  渠道篇之加码交叉销售
  有悲亦有喜,持续悲观的沉重氛围中,2007年才被放行的交叉销售业务,2012年无一例外地上交了满意答卷,为保险业务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实际上,自保监会正式放行产寿险相互代理业务后,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同时拥有产寿险子公司的保险集团,纷纷试水产寿险交叉销售业务。随着交叉销售模式的不断升温,多家保险公司纷纷加大交叉销售的支持,来自交叉销售的保费收入也因此快速增长。
  年报显示,太保产险于2012年初就下发了交叉销售工作方案,公布了总体工作方针、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措施,重点提升营销员客户体验和职场产能,以建立“一贯到底”的考核机制为抓手,完善交叉销售考核体系、培训体系和荣誉体系,着重提升职场经营、续保管理两大能力,夯实交叉销售的基础管理。经过“集团级”的关注后,太保交叉销售保费规模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寿代产”保费收入26.0亿元,同比增长30.5%。
  同样是源自集团层面的关注,中国人保的交叉销售也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人保集团财险、寿险、健康险的全险种优势,使人保的交叉销售包含产代寿、产代健、寿代产、寿代健、健代产、健代寿等六个维度。”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降彩石表示,人保集团对交叉互动组织模式进行了创新,产寿险公司互派专员,进一步深化交叉互动和业务协作机制,推动互动业务产能快速提升。与此同时,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中国人保集团有意开发更适合交叉互动的保险产品组合。
  据了解,2012年人保集团首次在产、寿险34家省级分公司大范围开展交叉互动互派专员工作,加强交叉互动培训与基础管理,对12家省级公司互派专员和互动工作进行了巡视督导,初步形成了渠道、人员、产品、考核等全方位的交叉销售互动体系。
  年报显示,2012年人保集团交叉销售贡献保费154.4亿元,同比增长45.9%,业务规模居行业之首,对集团保费的贡献提升到5.5%,成为业务发展的新亮点。
  相比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旗下子公司相互代理保险业务、财险和寿险渠道实现互通有无的保险巨头,中国平安不仅发展了同一集团下的产、寿险交叉销售,还把交叉销售的范围扩展至银行和证券领域,以期实现旗下保险、银行等子公司的资源整合。
  2012年,平安产险来自交叉销售和电话销售的保费收入增长31.7%,渠道贡献占比提升至41.9%。谈到交叉销售收入增长的原因,平安方面表示,近年来平安的交叉销售业务持续深化和推进,一方面得益于寿险营销员的交叉销售技能不断增强,在交叉销售方面的人均产能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参与交叉销售的代理人次在不断增加,该业务在内涵、外延方面均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值得关注的还有,交叉销售并非保险集团公司独有的保费利器,多家非集团公司亦将此视为一个渠道突破方向,彼此联姻。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保险市场中大致有10家非集团公司彼此联姻。其中,有5对拥有关联股东关系,分别是国泰人寿与国泰财险、中意人寿与中意财险,英大泰和人寿与英大泰和财险、泰康人寿与泰康养老、信达财险与幸福人寿;没有主要股东关联的寿险与财险公司获批开展互相代理保险业务的险企共3对,分别是新华保险与大地保险、阳光人寿与富邦财险以及合众人寿与天平车险分别获批互相代理保险产品资格。
  产品篇之盯上健康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投连险、万能险、分红险相继陷入低迷后,强调保障的健康险、意外险开始有所起色。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意外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58%;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4.73%,远高于人身险4.16%的整体保费增幅。
  在低迷的寿险行业中,健康险、意外险何以取得如此高速增长?有分析人士表示,主要原因在于客户对于医疗和重疾等险种极为旺盛的需求。健康险市场的潜力正被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认同,健康险公司、健康险部陆续出现在保险公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中。
  保险回归保障本源呼声日益高涨,在顺应监管层“积极开发和创新以重疾险为首的健康险产品”的意愿下,健康险或将成为保险公司的下一个突破口。
  “不能再走以前‘一险独大’(比如分红险)或模式单一的老路。”杨明生透露,未来,中国人寿将改变单靠利差的盈利模式,继续推出保障型新产品。
  据悉,2012年中国人寿一款名为“康宁终身”的纯保障型产品出现热销现象,仅一款产品年保费收入高达276亿元。资料显示,“康宁终身”的前身是中国人寿于1996年12月推出的国内第一款重大疾病险,1999年正式更名为“康宁终身保险”。该产品多年来不仅是中国人寿的主打产品,销量也一直雄踞国内重疾险市场的头把交椅。
  “2012年新华保险健康险业务有所上升,2013年仍然希望加大力度发展健康险。”何志光表示,2013年新华保险的健康险业务将保持20%以上的增速。
  年报显示,2012年,新华保险健康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4.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5%,增速大幅领先于整体保费增速。同时,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整体保险业务收入的比例由2011年的5.5%上升到6.6%。
  无独有偶,中国太保董事长高国富也透露,中国太保与德国安联正计划合作设立专业的健康险公司。相关文件已经上报中国保监会,目前正在审批中。
  记者发现,今年以来不少保险公司推出了健康险新品。例如中意人寿的“中意安逸行综合保障计划”、新华保险推出的“祥瑞一生终身保障计划”、光大永明人寿的“关爱终生综合疾病保险”以及友邦全佑一生“七合一”保障计划等皆为纯保障型的健康险产品。观其特点,新产品的保障范围一般都有所扩大,价格则相对下调,且附加险种灵活。
  产品篇之互联网产品
  互联网销售获得了更独立发展空间的同时,各家险企尚需针对性的产品。不过,尝试针对这一渠道进行产品创新的更多的是中小保险公司。
  2012年底,国华人寿在淘宝聚划算销售平台推出3款产品,短短3天内销售额就突破了1亿元,火爆程度令业界愕然和艳羡。几乎同时,合众人寿与弘康人寿也在淘宝上叫卖万能险。
  据了解,上述理财型保险产品的门槛都很低,国华人寿三款产品以及合众人寿的“好太太理财稳赢一号”起售点均为1000元/笔,弘康人寿的两款理财产品门槛仅为500元/笔。预期年化收益率方面,国华人寿“金钥匙1号”为4.4%,“金钥匙2号”为5.2%,合众人寿“好太太理财稳赢一号”为5%,弘康人寿“灵动一号”最低,只有3.01%,不敌一年期定存基准利率。
  虽然上述产品的内核还是万能险,但通过互联网销售复杂产品的举措不失为一步创新之举。国华人寿总裁付永进对记者表示,“保障需求也好,理财需求也罢,保险公司需要针对不同互联网用户群体的特点针对性开发出相适应的产品,而国华人寿此次就是针对互联网客户的理财需求为基础进行产品设计的。”
  “此次之所以押宝网易,正是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族群消费需求旺盛,支付能力、市场潜力巨大。”对于近来颇受舆论注意的光大永明押宝网易保险频道卖保险一事,光大永明如是回复,“接下来,我们会通过光大永明专业的资管公司和专业的产品开发团队,不断创新,并充分借助网销渠道方便快捷的特点,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有吸引力的保险产品。”
  相对于中小保险公司针对互联网渠道研发的产品,大型保险公司则以简单的、高利润的传统产品居多。淘宝中国平安网店主要销售车险和非车险,其中非车险包括旅游保险、境外保险、特殊人群保险、团体保险等29种产品。泰康人寿在淘宝上出售的保险产品主要为意外险和健康险。阳光保险资料显示,自淘宝旗舰店上线以来,其寿险销售的产品主要以短期意外险为主,包括旅游险、航意险、交通工具综合保险、自驾险、境外旅行救援产品。
  另外,网络退货险的出现可谓“保险做了一次网购的生意”。这款保险专门解决网络交易中的退换货风险,购买了该保险的买家或卖家,一旦发生退货,退货运费将由保险公司承担,能帮助买家和卖家最大限度地降低退换货成本,受到卖家和消费者的追捧。
  战略篇之寻找多元赢利点
  “将加快实现从目前保险业务的综合经营,进一步向金融综合经营推进,积极拓展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非保险的金融业务领域,增加新的盈利来源,形成多元、稳定、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面临着业务与盈利增速双双下滑的窘境,杨明生开出了方子,中国人寿迈出了保险综合经营向金融综合经营的第一步,但还不是一家真正综合性的金融集团。
  “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前提下,杨明生指出,中国人寿未来要统筹好城市和县域两个市场,确保在县域市场的绝对优势,努力在中心城市取得市场领先地位;并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以国内市场为立足点,逐步向国际市场延伸,不失时机地拓展海外保险市场。
  早已实现综合金融的中国平安则锁定“科技金融”概念。中国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在中国平安2013年的新年致辞中认为,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企业,并表示“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迅猛发展,正在逐步改良甚至完全重塑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
  对于未来,马明哲为中国平安设定了“两条腿”走路战略:一方面,确保现有业务持续加速、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打破原有的模式和思维,利用现代新科技的发展机遇,从产品、渠道、营销、服务等各方面大胆革新。
  中国平安执行董事及常务副总经理顾敏表示,在中国平安未来的发展计划中,互联网是很大的部分。“众安在线”仅是平安对互联网金融的尝试之一。
  2012年成立的平安金融科技公司的目标即是实现科技改变金融,为平安树立新的业务增长模式,成为一个“金融互联网”公司。为此,马明哲挖来了前eBay易趣CEO吴世雄以及马云老将陈卫俊。
  战略篇之借人事调整强化竞争力
  无论是保费收入,还是市场份额,2012年新华保险的成绩单都不能令之董事会满意。尽管“稳”之于经历过大动荡的新华保险来之不易,但一场大范围人事调整还是如期而至,新华保险的公司架构也随之而变。
  “2013年已经到了公司转型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康典直言,目前公司上下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实施转型战略的状态。
  2013年初,新华保险设立公司执行委员会,康典出任CEO一职,由新华保险总裁何志光兼任COO。同时,新华保险增设7个大区以及一批专业委员会。据悉,仅是7大区的设立,涉及调整的高级管理人员就超过10余人。
  据了解,一批曾担任经济发达省份市场“一把手”、且长期处于销售一线的管理人员被任命为区域总经理:苑超军、唐庚荣、李源、于志刚、王练文、唐玉明、肖灿军7人被分别任命为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的区域总经理。据了解,此前苑超军为总公司分管营销业务的总裁助理,唐庚荣、李源、于志刚三人为总公司新晋总裁助理,王练文为总公司法人业务总监,唐玉明为山东分公司总经理,肖灿军为总公司个人业务部总经理。
  对此,新华方面表示,设立职委会以及7大区的出发点,是为了加速推进公司战略转型、打破条块分割,并使管理重心能够下移,借此希望能强化市场竞争力。
  相对于新华保险因为转型等业绩压力而大举人事调整的初衷,中国太平的大范围人事调整或许是出于“三年再造一个太平”的宏伟目标。
  王滨就任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之后,对旗下企业人事进行了大幅调整,太平人寿、太平财险以及太平养老主要负责人均已更换。其中,原太平财险总经理张可接棒挂冠而去的郑荣禄出任太平人寿总经理;原太平养老总经理陈锦魁出任太平财险总经理;原太平养老总经理杨帆加盟泰康养老。
  2012年,中国太平利用列入中管之后的央企优势,不断加大“总对总”战略合作力度,先后与、、 3家银行签订总对总合作协议,又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多个大企业签约,在一揽子综合保险服务、产融结合的投资平台建设、海外业务等方面进行合作。
  受益于上述合作以及基数相对较小的原因,2012年中国太平总保费收入599.15亿港元同比增长20.1%,远超其他上市险企。其中,太平人寿的市场份额增加0.4点至3.7%;太平财险的市场份额增加0.2点至1.4%。
  中国保险业年度风云榜
  年度意见领袖午餐会
  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陆续到位
  一年多以来新的监管思路呈现出哪些特点
  对2012年的保险市场运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国保险业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其阶段性特征有哪些体现?其主要矛盾又是什么
  当前是应该继续大步前行
  还是要谨慎考虑下一步怎样调整
  清茶素酒,坐而论道
  郝演苏&&&&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2006年度意见领袖)&&&&&&&
  罗忠敏&&&& 中国保险学会原会长(2009年度意见领袖)&&&
  丁小燕&&&& 北京保监局局长(2010年度意见领袖)&&&
  林克屏&&&& 大童保险销售服务董事长(2011年度意见领袖)&&&
  庹国柱&&&&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系教授(2012年度意见领袖)&&&
  时间地点:日?荃园
  会议主持:《保险经理人》学术顾问林瑶珉
  新的监管思路下
  一年多以来行业的积极变化
  将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今年的讲话和去年的讲话进行对比之后,发现今年的思路实际是在强化,每个方面都在强化,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的思路能够一贯到底,见到成效。应该说,监管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呈现出很强的一贯性。
  投资渠道的放开对于促进行业发展是非常大的利好,虽然短时期内政策效应还没释放出来。
  新发布的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16字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12字梳理得很好,是具有可持续性的概念。
  丁小燕:第一,监管的方向更加明确,监管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而且呈现出很强的一贯性。今年监管的主要工作是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坚持:坚持“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改革创新等。落脚点是进一步保护消费者利益,着力整治市场秩序。这和2012年监管思路高度一致。
  这种监管思路的一致性与中央精神也是高度吻合。十八大精神是十七大精神的传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很多内容也是对去年的一个传承。
  有人说今年保监会的监管思路没有新意,但我将项主席今年的报告和去年的报告进行对比之后,发现过去的思路实际是在强化,每个方面都在强化,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的思路能够一贯到底,见到成效。这是2013年保监会监管思路最大的特点。
  第二,保监会在抓监管的过程中,找到了行业发展和监管发展的根本――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监管的核心价值理念。前不久,保监会对外公布了这两个核心价值理念,其中,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是“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监管核心价值理念是“为民监管、依法公正、科学审慎、务实高效”,这是向社会宣誓保险行业的价值理念、行业文化、监管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人们会认为保险行业没有内涵、没有文化。
  第三,从市场整体发展情况来看,2012年确实很难,但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平稳的,我认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正在朝着好的方向转化。这与监管层监管思路确定,监管要求、相应改革措施陆续出台都是相关的。
  林克屏:监管部门在促进行业改革和发展方面,这两年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调整结构,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和服务,推进营销体制改革,以及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开等,给予了我们很多指导。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险公司确实比以前更加好做了。
  罗忠敏:自去年以来我有一个明显的感受:保险公司基层在服务理念上有了明显提高,对于理赔、投诉等问题更加重视,“理赔难”问题也有明显改善,这是监管层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强调服务的一个重大进展。
  这次新发布的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我觉得梳理得比较好。正如丁局长所言,现在的监管思路具有较强的连贯性,相对于以往年年不同的监管思路要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郝演苏:消费者是“上帝”,现在监管层强调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是非常正确的。从维护行业形象和促进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消费者也是最重要的。消费者可以什么都不知道,但行业一定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消费者出现问题,那根源也是在行业监管和主体――没有对消费者进行很好的教育和引导。
  当然,必须要承认去年以来保险行业在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提升服务质量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但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2012年的产品收益不理想,尤其是银保产品的收益不好,这无疑会对行业形象的塑造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2012年,我认为监管层在促进行业发展方面做得很好,尤其是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开。这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促进了行业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国内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国家所有部委,只要“有钱”,都是在放行。
  关于“监管核心价值理念”“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我认为这是具有可持续性的概念。
  庹国柱:我认为2012年,监管层在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是放行投资,这对保险公司比较有利;二是在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所做的工作值得称道。虽然单纯从数字来看,保险消费者的投诉率有所上升,但这只能说明投诉的人数增多,而不能因此认为没有保护好消费者。
  主持人:监管层在2013年提出了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为民监管、依法公正、科学审慎、务实高效”,而在2012年,监管层提出的施政纲领则是“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虽然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但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中,“依法、公正、科学”比“严监管”更加契合实际,更加契合监管的身份定位?从这个角度出发,说明监管层的监管水平和理论水平也提高了。
  行业发展困难主要体现在产品问题上?
  因为没有“好”的产品,只能通过误导等办法,努力把“坏”的产品推销出去。产品问题是寿险业的顽疾,也是寿险业突破发展困境的最重要环节。
  如果保险产品不是满足消费者刚性需求的,那每次产品创新其实都是在救保险公司,而不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这样行业发展路子会越来越窄。
  现在保险产品的价格确实太高,保障范围又太窄。
  丁小燕:我们现在要特别关注保险行业的发展,因为无论是产险还是寿险都走到了瓶颈阶段,如果可以突破这个阶段,则会迎来一个更快速的发展,但如果不能尽快突破这个瓶颈,则有可能导致市场发生较大变化。
  寿险市场上,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产品问题的严重性――产品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例如销售误导,因为没有“好”的产品,只能通过误导等办法,努力把“坏”的产品推销出去。产品问题是寿险业的顽疾,也是寿险业突破发展困境的最重要的环节。业内人士都认同这一问题,但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主持人:按照项主席所说,产品问题是误导产生的根源,那就涉及到到底是什么样的产品导致了误导的发生。如果是满足刚性需求的产品,它就能从很大程度上减少对于消费者的误导。但如果产品不是满足刚性需求的,那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每次产品创新是在救保险公司,而不是在满足客户需求,这样行业发展路子会越来越窄。
  庹国柱:关于行业发展困难,我认为不能纯粹评价说“行业增长速度慢了”,因为这涉及到评价标准问题,标准无法确定,单纯以保费规模、市场份额来衡量行业发展情况,没有任何意义。
  罗忠敏:考察监管政策的效果,还要考虑效应滞后的问题,比如,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我现在忧大于喜:尽管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但仍处于瓶颈之中。如果不能突破这一瓶颈,保险行业会很快出现规模上的倒退。我们经常笼统地讲“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目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结构?可以支撑这句话的数据是什么?我们缺乏数据来说明行业结构是真正在进行调整的。
  再提回归保障的争议
  我主张要真正用保险的本源来审视保险行业现在的结构和产品问题,承认这个现实,把过去虚的、不是保险的东西,坚决退掉,哪怕是停止发展。
  寿险业用新单期缴来衡量持续性,通过标保以及偿付能力的几个指标进行调整。但关键是这几个指标能否表现出最合理的结构,这个尺子是不是最合理的?
  在目前的中国市场环境下,应充分满足刚性需求,把刚性需求做好做实。在市场化的情况下,主体可以自行判断。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监管层不一定要将期缴视为一个重要指标。
  回归保障或许是个伪命题。不应将“调结构”视为一种工作方针,而应该放手让市场来选择。
  什么样的结构是好的结构,什么样的公司是好的公司,行业发展成什么样子才是好的行业?
  罗忠敏:前段时间项主席也谈到,误导根源在产品上,我非常赞同这句话。这一年多来,我拜访了很多亲友,他们都表达了对于保险行业的种种不满。我问他们保险是什么,为什么要买保险,没有人回答说是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担心货币贬值,将保险视为一种理财工具,希望像炒股票、买基金一样,通过保险获得比银行利率更高的收益。
  保险本质是损失补偿,然而这些年来,我们的行业在宣传以及展业过程中却脱离了这一本质,造成了群众对于保险的误解。当然,这一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保险公司的问题,有销售人员的问题,也有消费者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是保险,为什么要买保险,因为对这一问题的认知直接影响行业发展的基础。
  我以前就主张要真正用保险的本源来审视保险行业现在的结构和产品问题,承认这个现实,把过去虚的、不是保险的东西,坚决退掉,哪怕是停止发展。
  庹国柱:什么是保障?理财产品就一定不是保障吗?投连险的出现就是考虑到长期寿险产品可能无法抵御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出现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投资,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在相同条件下,可能比保险公司按照预定利率帮助客户积累的资金要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怎么能说理财产品不是一种保障呢?人们想通过保险产品获得收益,用于教育、养老等方面,也是一种保障。
  我有时候觉得,“回归保障”或许是一个伪命题。不能说车险、意外险、寿险就是保障,而理财产品不是保障,就需要引导、需要调整结构。对于回归保障和调整结构,我是有看法的。其实现在整个行业的结构比预想的更差了。
  丁小燕:保障型产品和理财型产品的问题应该辩证得看,任何一个国家的保障型产品和理财型产品都不是绝对分开的,因为客户的需求是一揽子的需求,不能因噎废食。
  无论是业界还是监管层,对于回归保障的争议确实是比较大的。目前,寿险业用新单期缴来衡量持续性,根据标准保费以及偿付能力等几个指标进行调整。但关键是这几个指标能否表示最合理的结构,这个尺子是不是最合理的?
  争议可以存在,关键是回归保障中,什么是保障?我反对只将意外险等产品的赔付视为保障,真正的保障是多方面的,从来没有规定说“出事之后保险公司支付理赔金”才是保障,理财也是为了满足未来的需求。
  郝演苏:对年10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我发现财产险、健康险、意外险的保费收入都是很正常的在逐步提高,这说明市场存在保障需求,老百姓的保险意识其实是在不断提升的,刚性需求很强。但寿险的发展曲线起伏非常大,发展很不稳定,资本市场好的时候,则寿险发展好,这说明,寿险的发展深受资本市场影响。再对银行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如果从存款单数来看,五年期偏多,但从存款余额来看,一年期占多数。所以我认为寿险行业发展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环境不好,老百姓对于未来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缺少稳定的预期。
  可以说,在中国资本市场,缺少价值投资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期缴业务就是有问题的。2008年到现在,我国经济的增长没能给资本市场以支撑。例如,“两桶油”本身是盈利的,但如果买了“两桶油”的股票就会比较麻烦。然而在美国,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股市在上涨,老百姓在赚钱,保险公司有专业的投资理财队伍,所以更赚钱。
  对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也并不好看,从这点来看,现阶段买理财型保险产品是难以获得理想收益的。
  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一味强调期缴产品是不可取的,是会损害消费者利益的。
  我在香港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公开数据显示,内地访客到香港购买的保单几乎都是人民币保单,但这些保单的价格、保障范围、收益的长期稳定性等和内地都是不一样的。市场状态不同,造成的结果不同,香港的保单收益和经济走势是可以对应起来的。
  我的结论就是,在目前的中国市场环境下,应充分满足刚性需求,把刚性需求做好做实。在这点上,对于监管层和主体道理都是相同的。在市场化的情况下,主体可以自行判断。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监管层不一定要将期缴视为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金融学院给出的研究数据正好对应:我们发现,选择五年定期存款的人中,年纪大的比较多,而年轻人或者在岗的人,存一年期比较多,因为一年期利息少,临时取出损失也不大。但老年人因为缺少其他的选择,所以更喜欢存五年定期。可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或者对市场看得稍微清楚点的人,是不喜欢长期的。
  主持人:我补充一个数据,从保险公司经验出发,白领层次的人更喜欢买定期寿险,而不是长期的终身寿险。
  庹国柱:刚才郝老师提到在四类保险中,惟独寿险的发展没有反映出我们想要的结果,这就说明,从某种角度来讲,在目前内外部环境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调长期期缴产品本身就是一种误导。这个结论很残酷。
  外在的环境导致让老百姓买期缴产品就是损害老百姓利益,内在产品设计本身又已经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所以现在买期缴产品等于是内外都受伤。对于消费者而言,买趸缴的产品,可以快速抽身,这既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也符合外部形势。调结构中,有一个含义是增加期缴,这完全违背了规律。
  有记者就某些保险公司在网上销售理财型保险产品,迅速获得大量保费来征求我的意见,我的回答是:既然销售以及产品本身是合规的,公司愿意卖,有消费者愿意买,说明这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至于说它没有保障,我认为这是相对而言的,只要有1%的保障,各个环节都合法合规,就不应对其说三道四,就应该交给消费者来选择。
  现在很多业内人士寄希望于个税递延型产品,但现在很多明白的投保人会问,这个产品能否抵御通货膨胀,如果不能抵御,而只是个税递延的话,就没有买的必要。
  我认为不应将“调结构”视为一种工作方针,而应该放手让市场来选择。上世纪末年监管机构下令保险公司不准再卖高预定利率产品;2009年,又曾要求各公司不要卖银保产品。这其中的理性何在?
  林克屏:短期产品需要充足的资本金,如果全部趸缴,风险也是很大的。
  至于“调结构”,标准是什么?一个行业应该有一个行业标准。我现在问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保险公司是好公司?它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应该是行业认同和长期坚持下来的,有了标准,事情就好办了。
  我觉得评价行业发展情况,还应该考虑保险额度的问题,512大地震发生后,保险业赔付的金额不多,这能表示我们的保障水平高吗?银保渠道保费很多,保险额度却没有相应的提高,这其中就是有问题的。应该将保险额度逐步提高视为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
  庹国柱:其实有标准,只不过每个人的标准是不同的。
  郝演苏:什么是好的?放开市场,由公司自己来判断。
  市场化改革是当下最重要的命题?
  要把装在政府上的手装到市场上去。现在市场发挥的作用太少了,监管承担了一些本应由主体承担的责任,市场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
  市场化改革势必涉及费率市场化,而对费率的干预或许正导致了保险产品价格的偏高。
  可以说,过去十几年中,预定利率的设置其实是大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林克屏:作为市场主体代表,我对现阶段保险业发展最重要的呼吁就是,应该放权给市场。
  第一,相信主体,还权于主体。监管层应监管市场主体的偿付能力、客户服务等方面,一旦发生纠纷,则应交由法院来裁决。但现在的情况是,监管层担心主体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出问题,恰恰因为如此,保险公司不买账,遇到问题的时候,还会将问题推给监管部门。所以应该还权于主体,还权于市场。
  第二,既然要还权就涉及费率市场化的问题。监管部门担心保险公司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因此对费率进行干预,保护保险公司,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目前我们的保险产品价格偏高。以我们大童保险销售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的几款产品为例,我们利用保险公司的产品形态,再通过自己的精算师进行精算、定价,结果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保险公司给出的价格比我们的要高20-30%。我们的这种方式是非常封闭的,“我定价,我销售”。
  律师有律师事务所,审计有审计事务所,会计有会计师事务所,我也曾建议监管部门设立独立的精算事务所,对各公司保险产品进行审核。因为金融产品的定价直接涉及消费者利益,单单向监管部门报备没有什么作用。通过精算事务所的审核,对产品提出修改意见,保险公司不接纳修改意见的话,就有可能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这对提升产品设计很有好处。
  市场化改革涉及产品价格市场化和市场化形成机制两个概念。这两方面都要考虑。首先考虑市场机制的问题,还权于主体,主体要对产品负责,而精算事务所只负责确认产品的某几个方面是否合规,比如是否违反了精算规则等。
  丁小燕:以机动车辆保险为例,这么多年都在不断改革和修订版本,保险公司由于恶性竞争逐渐加大成本,监管部门则不断提高费率,造成了目前的费率高企,而保险公司还认为自己将要亏损。其实是保险公司在竞争中养活了很多不该得利的环节,这才是监管部门要抓的事。
  主持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一直在强调行业效率的问题。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投入获取什么样的产出?
  丁局长刚才谈到在车险的经营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必要的环节,加大了成本,最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回溯保险的起源,我们会发现,保险之所以能产生,并从海上走到陆地,是因为它能够降低买卖合同双方的交易成本。主体获得一种利益,再将额外利益反馈给消费者,这是市场机制所决定的。保险的意义就在这里。如果我们的成本越来越高,最后就是这样一种结果:把钱揣在自己的口袋里,比交给保险公司更划算。
  庹国柱:可以说,过去十几年中,预定利率的设置其实是大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主持人:就像李克强总理讲的,要把装在政府上的手装到市场上去。
  “面子也要,里子也要。”
  就是这样无法回避的现实!
  现阶段行业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已经超越了行业发展的阶段特征?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超越了阶段特征,又不能很好的引领,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就有可能翻车。
  市场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是应该继续大步前行,还是要谨慎考虑下一步怎样调整,或者下一步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
  监管既不能超越市场发展,也不要落后于市场发展,一定要和市场发展同步。
  主持人:一年多下来,监管思路无疑是清晰的,政策持续性也越来越好,但从市场的客观表现来看,无疑,行业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当然不能说现在的瓶颈是由于监管政策造成的,甚至可能像刮骨疗伤一样:我是神,我要治你的病,我先要惩罚你――这是一个正常的疗伤的过程。但我们也要理性反思现在行业存在的问题和监管思路的确立有没有关系?
  丁小燕:监管本身对市场、对主体、对保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它的认识过程也就决定了它能走到哪儿,能做出什么样的决策。
  现阶段行业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已经超越了行业发展的阶段特征?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真的超越了阶段特征,又不能进行很好地引领,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就有可能“翻车”。当然,保险业体量很大,不会真正“翻车”,但这样走下去确实会越来越难。
  项主席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监管既不能超越市场发展,也不要落后于市场发展,一定要和市场发展同步。
  市场现在处于什么地步?是应该继续大步前行,还是要谨慎考虑下一步怎样调整,或者下一步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
  罗忠敏:有一句话我一直在领悟:“面子也要,里子也要”,而这也正是目前没法回避的现实:面子、里子都得兼顾。我觉得还是要强调实事求是,直面现实,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我们是被谁绑架了?上了这个过山车,我们没有办法调整方向,也没有办法控制速度。
  庹国柱:这是监管自身的纠结。在对产险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我发现监管的松紧直接决定保险行业的走向,太严格,会阻碍行业发展,太宽泛,对行业发展也不利。
  监管思路的理顺非常好,明确了做监管是只监不管,不当婆婆,不当保姆,理念很好,贯彻起来却会非常困难。
  放手之后,如果行业出现大的变动,这份责任是没有人可以承担的。此外,还有“里子面子”的问题,对于监管人员而言,行业的增长速度,是其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所以在要里子的同时,一定也会考虑面子的问题。
  但是不管怎样,我也认同,今年主要是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坚持,这种坚持也是需要积累的。而且在坚持的过程中,保监会需要根据市场变化来一点点琢磨这些方针,不管是12字还是16字。
  丁小燕:几百万人的队伍,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大的风险,或许只能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但边走也要边看路。办法总比问题多,关键是调整过程中有些人要失去一些面子。项主席还有一句话,什么时候改革都不晚,但一定要改革。
  郝演苏:这是整个中国政府的架构决定的,不单是一个行业的事情。
  瓶颈阶段的突围之路
  保险业下一步的发展,我认为主要是四个字,“改革”和“法制”。从具体的方面来看,我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一个是产品问题,一个是行业的专业化分工问题。
  保险业的种种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顶层设计问题,而这又是个宏大叙事的难题。
  近期提出的监管核心价值理念16个字,无论是依法、科学都应当围绕法制展开,而不是单方面的、片面的保护某一方的利益。
  林克屏:在这个阶段,我认为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比如调整结构,提高保障水平,让保险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至于保险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我认为主要是四个字,“改革”和“法制”。
  目前保险业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机构设置、产品的设计和销售尚未实现市场化。目前,机构完全是按照计划经济设置的,这与现代社会是不相适应的。以网销为例,按照规定,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之后,相应的产品就可以到网上进行销售,通过该渠道,可以辐射全国任何地方,但这与保险公司的机构设置是矛盾的,可以网销的地方,却不一定有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这样就会产生一些问题。保险中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一些客户想要买到的产品却买不到。这就涉及到保险公司机构设置如何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称的问题。因此,我认为保险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必须通过改革解决问题。
  这种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顶层设计,而目前保险业的顶层设计问题基本没有解决。
  关于法制。对行业进行监管,对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保护,都要依法进行。对于销售行为,要依法管理;对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依法保护;对于保险公司的合法权益,也要依法维护。可以看到,目前的情况是,需要和客户诉诸法庭时,保险公司往往会放弃,“花钱消灾”,因为担心惹上官司之后会影响公司社会形象,也担心监管部门施加压力等。长此以往,极不利于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公司应当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目前,我们有《保险法》,但《保险法》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都是通过监管部门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具体实施起来、操作起来却很繁琐。所以我觉得应该对于目前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诠释,并依法治理这个行业。法制的问题不解决,行业会越来越弱势。
  行业发展,从具体的方面来看,我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一个是产品问题,一个是行业的专业化分工问题。行业专业化分工不解决,会产生很多问题。现在保险公司分两种:“大而全”和“小而全”,从产品生产到投资全部大包大揽,对于小公司而言,做一个核心系统都要花费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这就会产生很多困难。
  主持人:林总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市场机制的问题,让市场机制来解决行业中的一些问题。这在目前的发展环境中,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新发布的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中有一条就是“依法公正”。林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依法不应该是简单、片面去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需要一个非常稳固的机制。如果保险公司、保险行业最后都不存在了,也就没有所谓消费者的利益了,也就不存在维护不维护的问题。所以,消费者利益、市场主体利益应该兼顾,应该有更好的机制强调契约精神,使合同双方权益都能够得到保护,这才是公平和科学。
  郝演苏:还是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从多个方面,与消费者坦诚相对。苹果公司的客户服务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员工公司讲述了公司的观点:苹果是整机设计,如果零部件可以维修,那么零部件就可以造假,公司就无法向客户承诺零部件是否为原装,所以他们的做法是,产品要么报废,要么更换主板,这样表面增加了消费者的成本,实际上维护了苹果自身“高端”的品牌形象。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二组选复式稳赢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