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三调,三协调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些

我的图书馆
——万行法师开示
春节期间,好多信徒和居士问我打坐的姿势问题,今天晚上我再重复一遍打坐的“三调”。
你们是否注意过一种现象:一些高僧大德即便过了百岁,也是耳聪目明。而一般世俗的人过了七八十岁就耳聋眼花,思维迟钝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要了解这个道理,首先要了解我们生理的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有一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们人体大约有四公斤血,腰部以下就占了大约五分之三。我们工作的时候,腰部以上的部位用得最多,可是血却供应得最少。因为血下行容易,上行难。血下行之后靠什么力量反弹上来呢?靠心脏泵的力量。为什么我们一跑步就气喘吁吁,心怦怦跳呢?因为心脏加速跳动就会不断地泵血,血的流速加快了就会产生氧气。我们身体的氧气是因血流动而携带的,血流快了,携带的氧气就多,血流慢了,携带的氧气就少。而运动需要大量氧气,就需要加快血的流速,所以我们的心脏就会加速跳动。
懂得调呼吸的人,当他的心脏加速跳动,气喘吁吁的时候,就会使劲往外呼气。呼气的时候,肚子一定要呼瘪。肚子瘪就相当于把气从里面往外推,肚子越瘪,推的力量越大,推得越干净,当吸气的时候,也就吸得越多,沉得越深。丹田里的气越多,沉得越深,就会透过尾闾穴往后背的督脉反弹。我们身体的能量是前面降,后面升。也就是从任脉下降,从督脉上升。因为身体的气血是循环的,只有前面沉得多,后面上升的才多,头脑的供氧才足。头脑的氧气足了,视觉、听觉才会好,思维才会敏捷,不至于一过七十岁就耳聋眼花,思维迟钝。
在调呼吸之前,调姿势尤为重要。因为姿势坐得是否端正,决定了呼吸是否顺畅。如果你不会盘腿,就随便地坐着,让身体放松也可以。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盘腿静坐。是单盘还是双盘,是右腿放在上面,还是左腿放在上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腿盘好之后,身体要往前倾,让臀部悬空,也就是尾巴骨要悬空。如果直挺挺地坐着,重量就落到了尾巴骨上。身体的重量长期落在尾巴骨上,前面的气血就降不下去。就算降下去了,也没办法通过尾巴骨往上升。身体往前倾,肚子自然就往里收,当气往下一沉,就从尾巴骨转到后背的督脉去了。而且由于身体往前倾,身体的重量就落在膝盖上,而不是臀部。
人体有几条主要的经脉:任脉和督脉、左脉和右脉。当腿盘好了,就把肩膀有意识地往下沉,让脖子稍稍往上伸,臀部微微往后翘。为什么在禅堂里静坐,每坐完一支香都要跑香?跑香的时候,两条胳膊前后非常轻松地甩动,就把肩膀甩开了,肩膀就会塌下去。只有肩膀塌下去,中脉里的气才会往上走。肩膀一抬,中气就下陷。肩膀一塌,中气就上升,你说话就很有底气,说话的声音就在头顶上嗡嗡地响。一般人说话,声音都从嘴巴里,或者喉腔里,或者丹田里发出来。但是一个修行好的人,他的声音是从头顶上发出来的。就像一个喇叭一样,喇叭口朝天,声音就往上走;喇叭口对着地,声音就往下走。有一定禅定功夫的人,他的中脉通了,一用力说话,因为他的“喇叭口”是朝上的,声音就在头顶上响。
现在的家庭里都摆着沙发,往沙发上一坐一靠,力量就落在了尾巴骨上。刚开始半坐半躺的感觉很舒服,坐上一二十分钟后,人就发困了。为什么越坐越困呢?尾巴骨压住了,气血不往脑袋上升了,脑袋就缺氧,人就昏沉了。你就纳闷:怎么躺在床上睡不着,往沙发上一坐就睡着了?什么原因呢?就是这个原因。在沙发上睡着了,回到床上却睡不着了。因为你一回到床上,臀部没有压力,气血就供应到头部,头脑就清醒了,你也就睡不着了。
古人强调“正襟危坐”,也就是端端正正地坐着,臀部微微地往后翘,前面的气自然就往下沉,后面的气自然就往上升。七步莲花功里的第三个动作——河住江翻,就是前面的能量往下降,后面的能量往上升,供应给大脑,大脑就不会缺氧。
当身体的姿势调好以后,有一个检测的标准,就是脖子挨着衣领,视线落在前面一米五左右的地方。远了,头就昂起来了;近了,头又低下去了。我们脖子两边的大动脉是往上供血的,如果大动脉出问题,头部的血管就会淤滞堵塞。如果静坐的时候,脖子仰起来,两条动脉的血液运行速度就会加快,脑供血足了,脑细胞就活跃了,头脑就会兴奋。
有一个方法治颈椎病,就是让你仰着脖子数星星。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得颈椎病呢?因为大家都是低着头干活,看电脑,看书,打键盘。头低多了,脑供血就慢了,不足了。有专家跟踪过,我们每天的活动,低头的时间多于仰头的二十三倍。所以要保护颈椎,就要经常仰着头数星星。
姿势调好之后,舌头要怎么放呢?有的人说要舌顶上腭,有的人说不要。其实法无定法,每一种法都是为了对治一种现象,当这种现象消失了,这个法也就不需要了。每一个法就相当于一味药,病治好了,药也就不需要了。年轻人静坐的时候,不需要也不允许舌顶上腭。因为年轻人的生理机能非常旺盛,再舌顶上腭,脑上腺就会分泌,生理的欲望就会产生。舌顶上腭是针对过了更年期的人,这时候舌顶上腭,脑上腺就会分泌,脑细胞就会活跃、兴奋,人就会变得年轻。所以更年期之前的人,打坐不需要舌顶上腭。所谓的舌顶上腭是有诀窍的,舌头要往后卷,用舌背顶着上腭。这是为下一步开顶打基础。
接下来是调呼吸。吸气的时候,肚子要吸鼓。呼气的时候,肚子要呼瘪。当舌头回头顶着上腭的时候,吸进来的气是直接到丹田的。用鼻子往外呼气的时候,气从丹田到胸腔,到咽喉,但不是从鼻子呼出去,而是到头顶,再从头顶降下来,从鼻孔呼出去。吸气的时候也是从鼻子吸到头顶,从头顶降到肺部,然后再降到丹田。所以气无论是吸进还是呼出,都要经过头部,让头脑保持清醒和通畅。就这么一点点诀窍,就决定了你会不会开智慧,你的脑袋会不会缺氧,脑细胞会不会提前死亡。这个诀窍在过去是从不外传的。
接下来是调意念。我们的头脑是有事想个不停,没事也胡思乱想。想了几十年,现在我告诉你:要静坐了,不要胡思乱想啊。其实这恰恰暗示了你,导致你更胡思乱想了。如果我不说这句话,可能你还不会胡思乱想,我一告诉你这句话,你的头脑反而比往常更活跃,想得更多,更乱。既然头脑喜欢想问题,想了几十年,停不下来,干脆我们主动找一件事情给它想,让它定在这件事情上。也就是所谓的以一念吃掉万念,它就不胡思乱想了。你想让头脑停止思想是不可能的,一个活人永远都会想,只有死人不会想。既然都会想,我们可以让它不想一百、一千、一万,而是把它收回来落在一个点上,专注在一个点上,想一。当他能专注在一个点上了,再把这个“一”推翻掉,这时候真的说不想就不想了。这时候所谓的不想,并不是不知、不觉。把这个“一”推翻了,你们说还剩下什么?
答:觉知。
师:对了,剩下灵明的觉知,整个人变成了一面镜子。一个人没有了念头,按常规的思维,是不是头脑傻乎乎的,里面像关了灯一样,变黑暗了?恰恰相反,当这一念推翻了,里面是一片光亮。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无论哪个方向有声音、有信息,都会往里面投射,以视觉效果显现出来。正因为我们有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念头,外面的声音和有形有相的东西才投射不进来。当我们什么都不想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丢失,全都投射进来了。
这是属于灵明觉知的状态,还不算入定,是入定的前奏。入定的层次很多,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定境。不同的教派、不同的法门,在调姿势、调呼吸方面基本上都没有区别。但是在第三步调意念的时候就开始分道扬镳,有区别了。无论信什么教,只要打坐,都是这个姿势。调呼吸也不会有分别。因为无论你信什么教,练什么功,你的生理不会改变。打坐的姿势不能违背生理的结构和运行规律。
至于调意念,每个师父的看法都不一样。有的师父告诉你专心念佛;有的叫你专心观想,也就是形象思维,比如你与观音菩萨有缘,他就让你在心里观想观音菩萨的模样,或者观想你自己就是观音菩萨坐在这里;有的叫你固定一个姿势,结一个手印;有的叫你背诵经文;有的一上来就叫就你不要胡思乱想,把这一念也推翻掉,就守住一个空,保持这个空的画面不散乱,不破坏,一旦破坏,马上警觉,再回复到空的状态,保持空的画面……
无论哪种方法,都是让你保持一念。这一念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觉照。真正的觉照(指高层次的觉照,而不是刚开始用功所谓的觉照)是感觉不到有一个刻意的用功者,也就是所谓的用功而没有用功者,念佛而没有念佛者,打坐而没有打坐者。如果你还有一个:我在用功,我在打坐,我在念佛……那说明你用的是初级功法。那么你会说:我没有用功,坐在这里什么都不知道。那你又错了。正确的应该是没有用功者,但又不散乱,还保持清醒灵明的觉知。真正的入定并非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入定后,用现在科学的语言来讲,你的能量场就弥漫出去了。你定得越深,你的磁场就弥漫得越远,范围越大。比如我的磁场、信息场弥漫在整个东华寺,你们来到东华寺,就等于进入了我的磁场范围,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有些人认为所谓的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那不是究竟的定,只是禅定的初级阶段。确实有个阶段入定了,什么都不知道,没有用功者,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里面没有了消息,外面的消息进不来,也不知道外面有消息,这叫做“内外无音讯”。但这绝不是正定,不是我们修行真正要的定。真正的定是内外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内,哪是外,你和大家、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了。这时候你的感觉感知是非常灵敏的。身心越清净的人,感觉越敏锐。
为什么身心都要清净呢?有的人心理上很清净,但生理上不清净,身体有病,不健康,气血瘀滞,有风寒风湿,皮肤肌肉硬邦邦的,感知力不够。有的人很健康,生理上很清净,但是头脑反应迟钝。
当我们的心能专注在一个点上时,身心的能量、磁场就不往外释放了。你的心一定,周围的力量就会向你聚拢。向你聚拢的力量越多,一旦你需要往外释放的时候,你的力量也会越多。收的越多,释放的就越多。那么,如何让周围的能量向你聚拢呢?通过念佛、打坐、观想、数呼吸、结手印等等,有很多方法。但是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方法是把你的意念集中在眉间,透过眉间往外看。也就是关闭两只肉眼,打开中间那只无形的眼往外看。所谓的“有眼无珠”指的就是中间的这只眼——天眼、佛眼、法眼、慧眼。
印度所有的神像在眉间画的都是一只竖着的眼睛。到了我们中国,无论是瑜伽士还是佛像,画的都是一颗红痣。好在二郎神的额头上画的是一只眼睛,证明了佛的观点是对的。所谓的“一目了然”指的就是这只没有眼珠的眼睛。有眼珠的两只眼睛看的是娑婆世界,是三界以内的东西。而这只没有眼珠却能一目了然的眼睛,看的是四维、五维空间以外的事情,天以外的事情。一个是先天的功能,一个是后天的功能。既然我们先天有这个功能,这两个后天的功能就要少用,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把它们关掉,把这个先天的功能打开。
所以静坐的时候,先把心集中在慧眼这个地方往外看,我们身体的能量就会聚集到这里。当能量蓄满的时候,就会从顶门冲出去。你们会问:那我干脆直接把意念守在顶门上,让它从这里出去,不是更快?这样做容易出问题。你必须把基础打好了,力量才会往上走。基础没有打好,直接往上走,容易出问题。古人确实有这样做的,但首先要看你是不是修到了一定阶段。刚开始在基础修炼阶段,要从眉心开始。当你修到一定阶段,师父看你差不多了,就会对你说:“今天你跟我一起打坐吧,我带你坐一炷香。”这时候他就会告诉你直接从顶门修,从顶门出去。你再结合刚才所说的舌顶上腭,念咒语才真正有用,那个东西才会从顶门出去。如果现在我叫你念咒语,直接从上面开顶出去,你根本出不去。你回去一念咒语,没有感应,就说这个法不究竟,没有力量,万行上师也没有力量。不是这个法没有力量,也不是万行没有力量,而是你自己没有力量。
很多人问我怎么修行,我一看他那么散乱,心想:我把这个法传给你,你没有感应,还说我这个法是假的,我不能给你传法。所以我就告诉他:“好好念佛,好好拜佛,好好诵经。”我不是糊弄他,而是先给他一个小法,让他把散乱的心收回来,修上一年半载、几个月。当他能把心收回来念佛、拜佛、诵经了,有基础了,我再教他怎么调姿势、调呼吸、调意念、开顶。一个太散乱的人,我就是把方法告诉了他,他修了以后也是不会有感应的。
在静坐的过程中,无论是胸闷,还是上焦上火,比如,眼睛红肿、鼻腔干燥、耳鸣、长青春痘等,都是上焦上火了,有一个对治的方法,就是往外呼气,把肚子呼瘪,把热气从嘴巴里呼出去,泄掉。这样它就不会憋在头部,从脸上、五官上表现出来。如果你的中焦有问题,胸闷、打嗝、烦躁等,也是通过这个方法往外呼气。或者你的下焦有问题,比如肚子胀,或者生理欲望强,也是往外呼气。这一个方法能治百病。实际上上焦、中焦、下焦出现的禅病并不是病,而是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现象。这个方法也可以用来对治日常生活中三焦出现的这些问题。因为所有的病都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里面淤滞不通,堵住了,我们往外呼气就是给身体腾出空间,当气血有了循环空间时,这些所谓的病或者现象就消失了。
无论大家是否静坐,早晨起来洗漱后,在吃饭之前,要养成站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往外呼几口气的习惯。越呼气,身体里面越空,气血的循环就越好。气血分布均匀了,才不会淤滞。
问:请问腰酸痛怎么调理?
师:凡是腰酸、腿酸、脖子酸等,都是身体虚,气血亏损。而痛是因为气血淤滞,不畅通。酸和痛是两个概念。酸,说明气血还是通的,只是气血虚,就像水管里的水不足,只有五分之一在流水,五分之四是空的,所以就腰酸、腿酸、背酸。如果水管里面是满的,淤滞、堵塞了,就会痛。如何对治呢?刚才教的调姿势、调呼吸以及我教的七步莲花操就能解决酸和痛的问题。
问:打禅七的时候,我不能全身放松,一放松,人就会倒。是不是需要坚持一段时间?
师:打坐一次最少要坐四十分钟。因为我们的气血一般是四十分钟循环一圈,走完一个过程。低于四十分钟没有多大效果,或者根本不会产生效果。
问:关于法、财、侣、地中“地”的问题,修行是不是需要专门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修?在红尘中,在我们自己家里修可以吗?
师:可以,以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你的修行方式。比如你家人不允许你到寺庙里来,或者不允许你到山上去修行,你就在家里修,以家为寺庙也一样啊。
问:当打坐冲刺的时候,也就是能量往上走的时候,以及能量往下走的时候,是不是都有一个大病的过程?
师: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你修得不猛,比较慢,不是一天修十几二十个小时,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有些闭关的人一天坐十几二十个小时,力量产生得比较猛,当他的身体还没有产生质的变化时,因为承载不起,就会生病。所以禅堂里打禅七,一般坐一个小时,最长一个半小时,就要起来跑香。而那些住茅蓬、住山洞闭关的,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不动,除非要上卫生间。就像我闭关的时候,早晨吃完饭后,双腿一盘就开始打坐,一直坐到中午十二点、一点。只有当肚子饿了,或者想上洗手间,或者这一段的境界走完了,就像电影放映完一样,才出定,把腿放下来走一走,活动活动。有时候坐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还没有来境界,烦了,坐不住了,也会下座走一走。有时候坐得好,一坐就好几个小时,就像盘着腿看电视剧一样,如果剧情很精彩,一集四十五分钟感觉就像几分钟一样过去了,一连看了好几集,盘着腿也不知道痛。如果不精彩,腿就盘不住了。所以打坐的境界对于初学者还是比较重要的。
问:师父,我带着三个小孩子学习,当我带着他们读书的时候,读着读着,经常把自己读进去了。这时候我是守住这个境界,还是跳出来继续给他们读呢?
师:你读进去了,就继续在里面读吧。
问:那就不管孩子了?
师:你能够进去,你的磁场就会辐射、感染这些孩子。磁场、能量场就像细菌一样,是会感染的,会穿透每一个人。比如东华寺思道的和尚多,每个人散发出来的都是思道的磁场,没有思官、思财、思色,假和尚来了是住不下的,他就是住下了,住上一百天,他不思道也变得思道了。人家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是一家人,进了一家门,只要住上一白天,也变成了一家人。因为大家的磁场交换了,我的磁场、你的磁场,变成了一个磁场。所以你来到东华寺,东华寺的人思不思道,你不用问,来感受感受这里的气氛、氛围就知道了。
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团体、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家庭,磁场都是一样的。我们说:“哎呀,这一家怎么都是当官的?这一家怎么都是做生意的?”因为这一家的磁场是一样的,就是一个磁场。但是,如果兄弟姐妹分开一段时间,彼此的磁场就开始变化了。因为人是受地气影响的,而地气又决定了人的思维、观念、价值观和磁场。所以当我们待的地方变了,我们的磁场也就改变了。
比如我创建东华寺,把东华寺定位为禅宗道场,不是经忏道场。所谓的经忏道场,是做佛事,给活人念经消灾,给死人念经超度,商业味很浓的道场。如果大家都不做佛事,怎么满足信徒的需求呢?比如我们韶关好多寺庙都定位为禅宗道场,以修禅、打坐、冥想为主。而有些寺庙因为环境的需要,人口多,就定位为经忏道场。每个道场都有自己的定位,就像每个人都扮演某个特定的角色一样。有些信徒到了东华寺,说:“怎么万行上师不是个商业和尚,一行大师是个商业和尚呢?”我说:“他是菩萨,才敢扮演商业和尚。我是个罗汉,不敢扮演商业和尚。如果他不扮演商业和尚,我就得扮演商业和尚。既然他扮演了商业和尚,我就扮演修行和尚。”就像东华寺的管理一样,有的人考虑经济问题,有的人考虑管理,有的人考虑文化,有的人考虑思想,有的人考虑绿化……每个人的分工不同,都有一个扮演的角色,都在发挥自己的长项。如果大家都唱红脸,就没有人唱黑脸。但是在管理上必须有人唱黑脸,扮演恶人的角色。所以我经常告诉大家:你们都去做好人,我来做坏人。可是,如果大家都扮演黑脸,这个道场就没有人情味了。大家都唱红脸,都做好人,出现问题没有人站出来说话也不行。
只有菩萨才敢唱黑脸,扮演坏人、恶人的角色。而凡夫俗子整天把自己装得像菩萨一样,文质彬彬的,很和蔼、亲切,说话很柔和,一看,就是一个迂腐的人。寺庙门口的四大金刚、四大天王都是菩萨扮演的。凡夫不敢扮演这样的角色。圣人的想法是:只要众生需要,大家好,牺牲我个人的形象算得了什么?但是凡夫不这么想,不管你们死活,不管你们是不是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只管我个人的形象不被破坏,我的形象大于一切。菩萨的思维跟我们恰恰相反。为什么菩萨是无我的呢?他不考虑个人的形象,只要能把事情做好,达到好的效果就行。所以做菩萨不容易,往往都是被人误解,只有菩萨才了解菩萨。佛教说判断一个人不要从他的行为上,而要从他的起心动念和动机来判断。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看透别人的起心动念和动机呢?往往都是通过表面现象来判断一个人。
问:师父,请慈悲开示在家居士应该如何有智慧地孝敬父母,谢谢!
师:孝敬父母的方法很多,途径也很多,总体说来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从物质上孝敬他们,一个是从精神上孝敬他们。如果目前你的父母在物质上还没有保障,你就从物质上去孝敬他们。如果你的父母在物质上已经有保障了,你就从精神上去孝敬他们。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父母现在物质上基本上有保障了,他们只希望我们兄弟几个能经常回去看看他们。其实每次我回去看他们,还把他们忙得不亦乐乎,给我做饭,做小时候吃的烙饼,把我母亲累得够呛。但是,虽然她累,但她觉得幸福啊。我说:“好吃!好吃!”每次吃完都把我胀得不行。为了让母亲高兴,吃完了我还要带一些回来。带回来后我想:这给谁呢?这都是我小时候在农村吃的东西,现在的人都不吃了。但是孝敬父母就得这样。大家千万不要想着:我学佛了,把功德回向给父母就是孝敬他们了。实际上那是你的需要,你要考虑的是你父母的需要。他们可能根本就不认可你所做的,觉得你还不如给他们一些实用的东西来得实惠。既然谈的是如何孝敬父母,就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投其所好。
问: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感觉有一股气从后尾巴骨上到脊梁骨,再上到头顶门,顶门呼扇呼扇地跳动。但是这股气出不去,又反到胸口,心口疼了四年,有时疼得嗷嗷直哭,上大夫那儿去治也治不好,最后是到了东华寺才好的,而且人也变得有劲了。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请上师为我开示。
师:你的这种现象从修行角度来说是好事,也是正常现象、正常反应。如果你修行的时间比较多,修得比较猛的话,这种情况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
答:我没有修过。
师:你们一定要把修行的概念放开、放大,千万不要认为你穿着宗教的衣服才是修行,我穿着西装、旗袍就不是修行了。错了,你穿什么衣服,是什么身份并不重要,入什么教也不重要,关键是你的心态重要。你的心态调好了才是修行。心态没有调好,你信什么教,穿什么服装,都不能证明你在修行。你们是否注意过一种现象?社会上有很多人没有信任何教,没有参加过任何宗教仪式,从来不去寺庙,但是他们的灵敏度、直觉力比我们修行人还要高,还要强。甚至我们偶尔谈谈我们打坐的境界、睡觉的境界、思维的境界,他说:“你说的这些我都有。”我们一听都蒙了,都要吐血了(众笑)!我们修了二十年才有的境界,人家不信教,但这些境界都有!你怎么解释这种情况?你能说他们没有在修行吗?
比如万行当了二十六年和尚才遇事不惊。可是人家毛泽东、邓小平不信教,没有打过坐,遇到任何事情,就是天塌下来也不会惊,中国的十大元帅也是如此,你们信不信?你说人家有没有修行?人家没有通过任何形式上的修行,但是人家在红尘中历事修心,借事修心。我们盘腿打坐、诵经是在历事修心、借事修心。人家在战场上打仗,或者在商场上用智慧与同行竞争,是不是在历事修心、借事修心?历事多了,人才会成长。历事越多,修行的境界越高。一个人只要想修行,想成长,离开了人,离开了事,没有任何人生经历,一切都免谈,他是不可能成长的,也不可能有什么感悟、收获。凡是成功的人、成就的人,或者开悟的人,都经历了很多事。人生成长靠的是经历,而不是靠年龄的增长。
所以我经常感叹:我一年接触几十万人,要说多少话,考虑多少问题,简直就成了一个机器人了!但是,我想进步,想开悟,想有自己的思想,就需要大家来碰撞我。大家不来碰撞我,我就拿书本来碰撞自己,一年要读很多书,看很多“百家讲坛”的节目。因为看“百家讲坛”比看书掌握知识更快。所以我主张东华寺的和尚多看“百家讲坛”这类好节目,多看好的书籍,多去经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人生才会充实、丰富,我们的感悟和体验才多,否则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贫乏、苍白,甚至虚度了。人生没有经历就没有内容。有一种学佛人自以为聪明,什么事都交给别人做,自己什么都不做。他没有阅历,怎么会有感悟?怎么会有幸福感?怎么可能领悟到真理?怎么可能成长呢?没有经历就没有充实、丰富的人生,就不会有圆满的智慧。
问:师父,我练“观音请圣”时,晕倒了几次,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气憋太久了,囟门堵住了。练功的时候,不能用力憋太久,只要有憋气的意念就行了。不要听人家说憋五秒、八秒、十秒,你也跟着做,每个人的肺活量不一样。刚开始我教大家念六字真言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我师父告诉我吸一口气要憋多久,我就告诉你们要憋多久。现在想起来,我错了,我把我师父告诉我的方法原原本本地告诉你们是不对的。所以现在我教大家念三字明、六字真言,不谈气要憋多久,停留多久。告诉了你们,你们就会拿我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是会出问题的。但是当我们面对面的时候,我听你讲话就知道你讲多久要换一次呼吸,我就可以告诉你练功的时候气要憋多久。一般停一至二秒就好了。
馆藏&80335
TA的最新馆藏当前位置: &
精准漂相&调三钓三&的技巧详解
作者:一个好人
时间: 11:13:19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push({id:'1136993',container:s,size:'660,170',display:'inlay-fix'})})();
调三钓三是基于而来的它主要解决了的两个问题。第一饵料比重过小和对象鱼过小同时它又是动态平衡理论的鼻祖。先对调四钓二做个详细介绍现在我详细的将调四钓二的方法系统的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有所体会和提高。首先大家先要理解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动态平衡,大家知道饵料附钩以后从沾水开始是逐渐融化的,也就是说从饵料入水以后饵料的崩解逐渐减轻浮力逐渐增大重量逐渐减小。然后我给大家介绍调四,这个调四的方法现在的钓鱼界任何人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对其精髓部分做个剖析。
我们在控制浮漂的四粒的说起,从杆先向下我们依次给4粒做编号为ABCD那么调四以后首先在附饵的情况下找好A豆的位置也就是控制到有饵四目的位置;然后继续在附饵的状态下向下推动浮漂找到2目位置也就是D太空豆的位置的确定;这个时候我们发现A豆和D豆的位置距离竟然有8-12厘米大小,这个原因是由于双钩处于高低钩的差距影响到的那么问题出来了既然有A&D这么打的差距我们究竟是怎样取决钓法呢?原来的台湾理论不太考虑这个环节就是单纯的钓2目,原因是一个饵料团的重量压2目那么2个饵料团的重量情况之下一饵到底一饵料悬空饵料和浮漂处于最灵敏的状态,但是现在的饵料比重较小饵料对象鱼的个头也较小那么单纯的钓二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另外大家都知道早晨的鱼处于旺盛的摄食状态早上调四钓二显得过于灵敏容易发生一提杆就的情况而中午下午的鱼摄食比较差而且鱼类的活动又比较轻调四钓二的状态下浮漂动作有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浮漂动作特别&肉&。所以呢我们通过推动浮漂的调整在四目和两目中找最佳的入口和最佳的浮漂动作,这种情况我们叫&最佳的&也就是饵料和浮漂的调整到了最理想的状态既能满足最佳的入口又能反映最佳的浮漂信号。
调四钓二的方法现在我认为仍然是很理想的钓鱼方法,主要来应付个体稍大的淡水鱼类群体,有一定的局限性,钓者必须控制饵料状态比重和浮漂视漂部分的浮力才能有效的得到鱼获。调四钓二仍然是钓鱼的基础理论钓者非常熟悉后才能逐步提高技术,建议钓者仔细研究一下AD豆的位置,下面我在给大家介绍调三钓三的时候便于理解。
在讲之前先给大家说一个理论,比较容易进入误区的,灵敏和迟钝都是相对的,浮漂的反映大小也是矛盾且相对的,钓者都追求灵敏那么怎么样就算是灵敏呢?举例调六钓二和调四钓二那个灵敏?当然是调六灵敏!但是调六和调四的时候浮漂发生的动作移动那个更易观察呢?众说不一我来给大家解释!举例我们都举行过拔河比赛,两队处于僵持的时候我们在另外一段加一个力。这个力的大小就是一尾三两大小鱼的力量那么我们发现这个力很难打破拔河队员的平衡就是发生移动这个移动距离很小不容易被观察!那么我们再举例如果是两个蚂蚁在拔河大小力量体质都是一样的情况下,我们也给它加一个外力也是一条三两鱼的外力,这个平衡的状态会怎么样呢?可想而之。那么调六的时候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浮力和一个比较大的重量的集合体,调四的时候呢相对调六就是比较小的浮力和重量的集合体,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外力当然调四的状态下发生的浮漂的位移距离大便与观察。那么我们把平衡理论的基础也透漏一点做个初步印象。一个天平一段是浮漂一段是和饵料(包括太空豆入水的线等等)就相当于我们附饵后抛入水中,这个时候我们的调整是非常合适的这个天平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在天平的任何一端落个羽毛(也就是一个很小的力)这个平衡都会被打破(这个位移的距离是和鱼的吸力有很大关系吸的力量大相对的冲击力就大发生的位移就大),这样看来动态的相对平衡是我们追求的最灵敏状态。
什么饵料情况下浮漂最灵敏呢?所有的钓者都知道就是一个饵料到底一个饵料轻触底的情况下!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开始说调三钓三。调三大家都会不说了我们研究钓三,在那个位置下我们能精准的做到一饵底一个轻触呢?(由于是讲的比较理想的状态饵料重量忽略不计)前面讲的调四钓二的和调三钓三的AD两豆任然是这个的基础(我们把浮漂的视漂部分的浮力也理解为理想状态)
根据前面讨论到的问题,我们现在开始调整一支孔雀羽软尾(0.4或者0.5的视漂老崔用的是黄头达摩)在无饵料状态下调整为三目上沿,然后在状态下(饵料比重为轻或者中)调整为三目一线(一线的目的是为了初学着能看到小弱口也就是一些钓手说的1/4目弱口)中国人够聪敏的把!即解决了视漂的可观察性又解决了一饵到底一饵轻触底的问题(为什么留给各位观众,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不久将会走入高手的行列结合AD豆的问题仔细研究一下,调四钓二是调的多钓的少调三钓三是调的少钓的多?为什么?)再一个问题就是我强调了0.4和0.5的视漂问题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浮漂?下面就说说软尾浮漂和硬尾浮漂的区别。硬尾浮漂的视漂部分排开水的体积比软尾少,就是说视漂部分的浮力较小所以在外力的作用下重力加速度明显。鱼吸饵的条件下反映比较快位移距离大易于观察。软尾的浮漂视漂部分的浮力大鱼吸饵料时比硬尾的反映也就是位移距离要小,但在若口和小口的条件下也就是较差的时候我们发现鱼&衔&饵的时候也就是鱼吃到饵料后抬头软尾的浮漂反映速度较硬尾的距离大且迅速。再下面我向大家解释一个现象,我给熟悉的朋友称为&酒杯效应&,群里喝酒的朋友很多都能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给一个刚倒满的酒杯里面我们再小心的倒入酒发现酒已经满出酒杯但不会下流,再倒一点仍然不会流出!那么我们把一支调好的软尾和一支调好的硬尾(假设都是3目)放入鱼缸,都停留到了3目位置非常准确!现在我们用手指轻柔的压2-3毫米发现出了问题软尾较为迅速的反弹起来比较准确的停留到了3目的位置,硬尾那只浮漂观察后发现好长一段时间后才返回到了原来的位置那么钓很弱很弱的鱼的时候送飘现象就不会发生到硬尾浮漂上;再回到原来的试验中,这次我们将反着试验轻柔的将软尾和硬尾轻轻拉起来2-3毫米,这个时候会怎么样呢?发现硬尾较为迅速的回到原来的位置而软尾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不能会到原来的位置,这样看来钓较滑的鱼的时候硬尾浮漂就显出他的不足了。这个试验也给我们一个提示较为灵敏的浮漂调整需要&上和下&都回到原来的位置。那么我们在商店买到的浮漂是在高灵敏浮漂中挑选较为稳定的浮漂作为比赛用漂。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push({id:'1082892',container:s,size:'300,250',display:'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push({id:'1082890',container:s,size:'300,250',display:'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push({id:'1082900',container:s,size:'300,250',display:'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滤波器调试基本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