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的时候威吓减少敌人多少士气展示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查看: 1315|回复: 1
关原之战及石田三成战败的原因
有道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1467年应仁之乱爆发以后,足利幕府的威望一落千丈,地方大名纷纷互相征伐,日本进入百余年的战国时代。1568年,织田信长拥立足利义昭上洛就任征夷大将军,并且逐渐控制近畿全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霸主。日本在织田信长“天下布武”的印章下逐步走向统一,但是在日本即将完成统一的1582年,信长突然于京都本能寺被重臣明智光秀所弑。织田信长的另一位重臣羽柴秀吉得知信长死讯后迅速率军转往京都方向,于山崎之战中战胜明智光秀,锁定胜局。为信长报仇的羽柴秀吉成为了信长事业的继承人,一步步登上“天下人”的宝座。1585年羽柴秀吉受天皇赐“丰臣”姓,改名为丰臣秀吉,并就任关白一职,创立丰臣政权,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1598年,随着太阁丰臣秀吉的过世,日本再次濒临天下分裂的内战边缘。丰臣秀吉临终前嘱托五大老五奉行效忠于丰臣家的继承人——6岁的丰臣秀赖,但是作为拥有关东250万石领地的实力派大老德川家康并不满足于担当丰臣家的朝臣。丰臣秀吉过世后,丰臣家继承人年幼无知,德川家康夺取天下的时机终于成熟。此时,只有另一位大老前田利家才有制衡德川家康的威望和实力。但是1599年,前田利家也随太阁秀吉而过世。德川家康成为了丰臣政权的首辅大老,从此有恃无恐,更加独断专横。他私自改动一些大名的领地石高,未经丰臣家许可而同其他大名家进行政治联姻,扶植亲信,拉拢姻亲,做出众多违反太阁遗训的举动。家康的一系列举动在丰臣家重臣石田三成的眼里简直如同叛变的前奏。于是石田三成不断策划除去德川家康,以保丰臣家安泰,而德川家康更是千方百计想要挑起战事,扫除所有反对自己的势力。稍有觉悟的人都明白,决定天下归属的大决战正在一步步逼近。
德川家康夺取天下的重要契机,正是丰臣家内部长久以来的派阀之争。以内政工作获得提拔的吏僚派向来看不起在战场上厮杀的莽夫;以攻城掠地得到功勋的武功派更是看不惯在后方指手画脚的书生。以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长等人为代表的吏僚派,以福岛正则和加藤清正等人为代表的武功派,两派之间向来不和,而文禄·庆长之役更是加深了两派之间的矛盾。武功派指责吏僚派没有供应足够粮草供给,吏僚派抱怨粮草补给明明很充足,都是被朝鲜水师打沉海底,最后吏僚派不无偏颇的论功行赏更是让武功派咬牙切齿。丰臣秀吉和前田利家在世的时候都极力调和两派之间的矛盾,但是随着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相继过世,再也没人能够阻止两派之间的矛盾走向白热化。德川家康非常乐意看到丰臣家的内部矛盾不断尖锐化,于是利用加封领地、政治联姻等手段竭力拉拢武功派大名。家康打算借武功派之手消灭吏僚派,从而达到削弱丰臣家实力的目的。
就在如此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充满尔虞我诈的关原之战拉开了序幕。石田三成与大老上杉景胜的重臣直江兼续密谋于近畿和东北起兵夹攻关东的德川家康,而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对此早有觉察。家康认为石田三成的人缘不好,威望不足,无法对自己构成威胁,但是正好可以利用石田三成的起兵将反家康派的大名全部拉上战场,从而一劳永逸地全部予以歼灭。西军与东军在正式开战以前就展开了尔虞我诈的谋略战。话说当时的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都自称是丰臣家的忠臣,而互相指责对方为心怀鬼胎的逆贼。双方为了获得更多大名支持,都高举丰臣家的旗帜,以获得所谓正义的大义名分。由于双方都自称为丰臣家臣,讲述起来实在难以区分。所谓“西军”与“东军”的称谓都是后人为了便于区分所追加。以石田三成为灵魂人物,誓死铲除逆贼德川家康的联合军称为西军;以德川家康为总大将,决意铲除“奸臣”石田三成的联合军称为东军。西军名义上的总大将是身份更为显赫的大老毛利辉元,所以石田三成只能称为西军灵魂人物,但是西军实质上统揽全局的总大将应是石田三成。
话说上杉景胜为了引起德川家康的注意,在会津领内修筑城池、铺路架桥、召集浪人、整顿军备。得知上杉动向的德川家康对此非常不满,认为上杉加强军备的背后有谋反的阴谋,随即修书命上杉上洛做出解释。但是上杉家重臣直江兼续在回信中对家康的责问予以逐条反驳,认为根本没必要上洛解释,在信末更是对德川父子做出了挑衅。德川家康收到上杉家的回信以后勃然大怒,声言有生以来从没有收到过如此无礼的信件。但是家康内心却是暗自窃喜,他终于能够以此为口实发动一场划分天下的决战。所谓喜怒不形于色也正是如此吧,不愧是德川老乌龟。
德川家康以上杉景胜拒绝上洛为由,裁定上杉景胜包藏叛逆之心。日(阴历),德川家康率军离开大坂前往会津讨伐上杉景胜。7月2日,家康进入关东根据地江户城,对征伐会津进行详细的策划。家康离开大坂后,三成随即发出众多密函,拉拢志同道合的大名共同讨伐德川家康。石田三成成功地拉拢大老毛利辉元和宇喜多秀家加入西军,推举毛利辉元为西军总大将,并且承诺打败家康以后拥立毛利辉元为丰臣家首辅大老。众多反家康派大名纷纷加入西军阵营。石田三成聚集了超过10万人的兵力,终于在7月17日于大坂正式向德川家康宣战,并且以三奉行的名义向德川家康发出弹劾状,列举家康违反太阁遗训的累累罪状。
7月19日,宇喜多秀家、小早川秀秋、岛津义弘等人率领4万西军包围东军1800人驻守的伏见城,打响了关原之战的第一枪。7月20日,小野木重胜率1万5千西军包围细川幽斋500人驻守的田边城。8月1日,伏见城落。8月5日,石田三成修书要求留守清洲城的福岛家臣大崎玄蕃开城投降,遭拒。之后西军并未强攻尾张,而是转攻伊势。西军在德川家康离开近畿的大好时机,并未展开积极的前线攻势,而是悠闲地在后方进行清理工作,扫除近畿的东军据点。
7月21日,德川家康率3万军队从江户出发前往会津。7月24日,驻军小山的家康收到伏见城守将鸟居元忠的急件,得知石田三成起兵一事,西军已经开始攻打伏见城。7月25日,家康召集众随征大名举行评定,宣布石田三成起兵的情报。家康作出一副两难的表情,声言自己鞠躬尽瘁辅佐丰臣家,怎奈奸臣石田三成时常在少主面前进谗。此次三成更是趁机举兵叛乱,众东军大名的妻儿已经作为人质被石田三成拘捕。如果东军诸将有意回到大坂投效西军,家康绝不予以阻拦。结果这些大名都表示愿意跟随家康,共同铲除少主身边的奸臣石田三成。此次对东军影响深刻的评定史称“小山评定”。在这次会议上,难道家康真的情愿让这些大名离开自己,投效石田三成?显然他没这么愚蠢。家康明明想要留下这些大名成为自己夺取天下的工具,所以他做出一副为了顾全众大名妻儿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仁义模样,而三成却拿人质要挟众大名加入西军。仁义的家康的对立面是不仁不义的石田三成。这些大名本来就是与三成不和的武功派,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会更加憎恨三成,更加钦佩家康。家康将这些丰臣系大名玩弄于鼓掌之间,最终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
小山评定结束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26日,福岛正则、池田辉政等人率领的东军先锋3万5千人由小山出发,8月13日抵达目的地清洲城。家康则是在安排次子结城秀康率军继续监视上杉景胜后回到江户城,修书给各西军大名进行策反工作,并且成果显著。8月19日,家康的使者抵达清洲城,示意福岛等将领可以在家康到达清洲以前先行展开攻势。8月23日,池田辉政攻陷美浓歧阜城。随后东军攻取东美浓大部分领地,家康闻之甚为欣喜。9月1日,家康率3万军队从江户出发经东海道前往美浓,之前已命三子德川秀忠率3万8千人由宇都宫城出发经中山道抵达美浓会合。但是德川秀忠在9月4日经过信浓时受到西军上田城主真田昌幸的挑举,转而攻打上田城。真田昌幸是当时有名的谋略高手,他巧妙的运用战术,将3万8千德川主力足足拖延了5天。9月9日,德川秀忠方觉中计,在没能讨得便宜的情况下,下令停止攻击上田城,匆忙赶往美浓,最终没能赶上关原决战。
9月14日,德川家康抵达美浓赤坂,布阵于冈山,与屯兵大垣城的石田三成形成对峙。之前家康的策反工作获得了较大成果,吉川广家代表毛利辉元派遣使者前来表明毛利家不战的立场,小早川秀秋也表示愿意担当内应。大津城主京极高次已于9月3日叛离西军,并以3千兵力固守城池。至家康抵达美浓时,毛利元康和立花宗茂等人率领的1万5千西军仍在围攻大津城。
德川家康随即举行评定,商议对策。德川家臣大多认为应该等待德川秀忠3万8千的主力到达以后再组织进攻,但是福岛正则等丰臣家臣已经等得不耐烦,急于发动决战,恨不得亲手砍死石田三成。家康权衡利弊以后决定不等秀忠的部队到达,而是利用福岛正则等丰臣系大名的军队,以及西军中的内应部队与石田三成决一死战。作为野战达人的德川家康试图将石田三成引出大垣城进行野战。于是家康派忍者散布假情报,声言东军将会绕过大垣城直取大坂。
关原之战双方布阵图,来自网络
石田三成唯恐大坂有失,当夜决定于关原集结大军阻截东军西进。9月15日清晨5时,西军以鹤翼阵于关原布阵完毕,兵力8万多,号称10万。清晨6时,东军也随后于关原布阵完毕,兵力约7万5千,亦号称10万。两军在兵力上旗鼓相当,但是西军先行赶到战场,占据了有利地形。由于当天早晨大雾弥漫,所以双方布阵完毕后没有马上展开厮杀。早晨7时以后浓雾渐散,天空下起毛毛细雨。东军井伊直政和松平忠吉部队向西军主力宇喜多秀家部队开火,战事一触即发。双方同时于上午8时点起开战的狼烟。为宣泄长久以来的仇恨,东军部队如饿狼般扑向西军,其中尤以石田三成所在的笹尾山战况最为惨烈。黑田长政、细川忠兴、加藤嘉明、田中吉政、筒井定次及生驹一正等2万左右的兵力与石田三成6千兵力展开鏖战。石田三成凭借3门大炮的威力,以及重臣岛左近的奋战,非但没有显现颓势,反而一度使东军进攻部队陷入混乱。另外,西军的小西行长、宇喜多秀家、大谷吉继等部也一度击退东军的攻势。双方一进一退,互有攻守,战况呈胶着状态,西军凭借地形的优势稍占上风。一直到上午11时,战况还是没有太大变化。石田三成下令点起总攻的狼烟,命令西军所有部队向东军发起总攻。但是位于小池村的岛津义弘1500人,位于松尾山的小早川秀秋1万5千人,还有南宫山的毛利军3万人迟迟没有动静。就这样持续到正午12时,德川家康因为战局不明朗而烦躁起来。家康再三派人催促小早川秀秋叛变击溃西军右翼,另一方面石田三成也不断派人发送文书催促小早川秀秋攻击东军左翼。小早川秀秋的立场成为了这场战役的胜负关键。对于小早川秀秋的迟疑不定,家康非常恼火,于是派一支铁炮队向小早川秀秋队开火。没想到这个反常的威吓手段收到了奇效。小早川秀秋队遭受德川军恐吓性攻击后,立刻冲向西军右翼大谷吉继队,途中朽木元纲、小川佑忠及赤座直保等西军部队也跟着小早川秀秋叛变,一齐冲向西军右翼。最终大谷吉继寡不敌众,剖腹自杀,西军右翼崩溃。大谷吉继队的溃灭影响了小西行长和宇喜多秀家队的士气,两队先后陷入混乱,士兵无心再战,纷纷溃散。位于笹尾山的石田三成本队也最终溃灭,重臣岛左近和蒲生乡舍战死。下午4时,关原之战以东军的压倒性胜利而结束。
石田三成撤至伊吹山,试图逃到大坂重整旗鼓,在大坂城西军还能集结超过7万的军队。即使在西军全线奔溃的情况下,石田三成始终抱持着打倒德川家康的决心。但是最终三成还是没能如愿。9月21日,东军的田中吉政于伊吹山古桥村的一个隐蔽山洞中捕获石田三成。10月1日,石田三成在京都六条河原被斩首示众,享年40岁。临刑前,三成表示口渴想喝白开水,但是卫兵说附近一带没有水井也没人家,手边倒是有几个柿饼可吃。三成说柿饼生痰,对身体不好,卫兵都笑话他一个活不到明天的人还担心生痰。对于三成来说,即使生命即将结束,他也要保持着健康的身体到九泉下继续效忠太阁丰臣秀吉,以报答太阁将他从一个侍从一步步提拔为大名的恩德。
西军的石田三成与上杉景胜在开战前密谋同时起兵夹攻德川家康,在计划上不可谓不费心机,结果更是如愿将家康吸引到东北战场。家康首尾不得兼顾,形势对于西军非常有利。但是在日的关原决战中西军却是一败涂地。西军为何在一天内就被东军打败?这其中是否有什么必然的原因?这就得从石田三成起兵的时机以及战略部署等多方面来分析。
石田三成失败的首要原因是他的威望不足,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德川家康作为拥有关东250万石领地的实力派大名,自从织田信长桶狭间击败今川义元后的1562年就开始和信长结盟,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以后又成为丰臣秀吉的得力助手,历经姊川之战、三方原之战、长筱之战、小田原之战等众多重要战役,威名赫赫。而作为北近江19万4千石大名的石田三成自1574年才被丰臣秀吉提拔为侍从,历经各战并没有立下足以让人瞩目的功勋。武士的威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随着战功的提高而提高。相比之下,石田三成的威望显然与德川家康相差甚远。单从两人的领地规模来看,各大名都应该明白德川家康的胜算比较高,究竟更值得投靠谁也就很明朗了。
其次,石田三成没能说服主家丰臣家加入西军一方而仓促开战,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石田三成自身的号召力不够,但是可以抬出丰臣秀赖作为西军总大将,尽力说服秀赖生母淀夫人参与讨伐德川家康。跟随德川家康出征会津的武功派大名大多深受丰臣家恩泽,如果丰臣家命令他们讨伐德川家康,那么西军消灭德川家康易如反掌。年幼的丰臣秀赖根本没有足够的政治判断力,作为掌握丰臣家实权的两个女人——秀赖生母淀夫人和秀吉正室北政所,都把这次关原之战看作是家臣与家臣之间的战争,丰臣家始终保持中立立场。但是如果反家康派大名全部由于战败而被家康铲除,那么再也没人能够阻止家康取代丰臣家夺取天下。石田三成应该竭力向淀夫人阐明此战的关键性,如果淀夫人始终不肯答应参战,那么三成不应该盲目开战,而应该继续保存实力。
再次,石田三成的人缘太差,无法统御西军众大名,无法保持西军内部的团结。三成的性格过于耿直,行事风格过于顶真死板,不懂得变通,恃才自傲,无法采纳别人的意见。三成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难免让人觉得他有些目中无人,自然会得罪不少人物。日,岛津丰久被东军围困于墨俣城。眼看侄子被围,作为叔叔的岛津义弘非常紧张,要求石田三成派兵救援。但是石田三成为了避免在大战前损失兵力而拒绝出兵,岛津义弘只得亲率岛津军200人前往墨俣救回岛津丰久。石田三成见死不救的态度实在有损和岛津家的同盟友谊,相比德川家康在小山评定上的御人之术真是天壤之别。关原之战的前夜,也就是9月14日,西军召开军事会议。会议上岛津义弘提出夜袭东军阵营的建议,但是遭到石田三成严词拒绝。岛津义弘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将,所提建议自然不会是没有可取之处,石田三成却是缺乏作战经验的文官。即使岛津义弘所提建议不可取,三成也应该好言相劝,婉言拒绝。遭到三成断然否决的岛津义弘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于是乎第二天的关原战场上不管三成如何催促,岛津始终没有增援西军。不重视收买人心是石田三成的一个致命弱点。
虽然说石田三成威望不足,人缘也不佳,又没能抬出丰臣秀赖,但是如果战略指挥得当,还是有机会打败东军。石田三成原本已经顺利把德川家康从大坂引到东北,此时正好可以趁家康分身乏术,尽快攻取前线东军据点,控制尾张、伊势等要冲,屯兵尾张和美浓,将两军决战的地点定在尾张和三河的交界处。如此一来,西军的歧阜城也就不致于迅速被东军攻陷。
7月19日,宇喜多秀家等人率领的4万西军开始攻打东军1800人驻守的伏见城。7月20日,小野木重胜率1万5千西军开始包围细川幽斋500人驻守的田边城。攻城战中攻方能够动员超过守方3倍的兵力即是占了优势,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下,伏见城久攻不下,直到石田三成亲自督战,西军才于8月1日攻破伏见城;而田边城之战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城战,直到关原之战结束的前几天,9月13日,细川幽斋才在朝廷的居中斡旋下开城。伏见城乃是攻城达人太阁秀吉亲自规划设计的坚固堡垒,也难怪东军能够在10多天里以1800人拖住西军4万人。伏见城倚仗着高墙壁垒拖延时间,而固守田边城的细川幽斋则是当时传授《古今和歌集》的大师,朝廷中众多公卿都是他和歌界的友人或弟子,其中尤以八条宫智仁亲王最为担心细川幽斋的安危。朝廷不遗余力地从中斡旋,所以小野木重胜一直不敢展开积极的攻势,长期处于围城状态。既然田边城有朝廷庇护,西军捞不到好处,那么不如尽快撤兵增援前线。但是石田三成好像忘记还有这1万5千兵力一样,一直让他们待在丹后直到关原决战结束。此外,9月3日,京极高次率3000人叛离西军,撤往大津固守城池。9月7日,毛利元康和立花宗茂等人率1万5千西军围攻大津城,直到9月14日才攻陷大津,所以没能赶上第二天的关原决战。
东军以伏见城1800人拖延西军4万兵力10多天,以丹后田边城500人拖延西军1万5千人近两个月,以大津城3000人拖延西军1万5千人7天。由于东军成功地运用推延战术,西军田边城与大津城两处共3万兵力未能参加关原决战。伏见城留守兵力,大津城主叛变都是德川家康事先预定好的计划,用以分散西军兵力,拖延时间,但是我相信德川家康万万料想不到石田三成会用1万5千人长期围困500人驻守的田边城。以少量兵力拖延西军的大量兵力,正是德川家康的如意算盘。石田三成不但没能识破家康的诡计,还深陷其中,分散了大量兵力。在关原决战中西军由于右翼没有足够兵力抵挡小早川秀秋的叛军而全线奔溃,如果再有1万5千兵力击退小早川军,那么西军不可能惨败。
德川家康故意在伏见城留守兵力,又突然策反京极高次,都是为了分散西军的兵力,那么西军应该不要去理睬这些少量兵力驻守而又没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敌军城池。所谓“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必击、必攻、必争之处都是有利可图之处。用万余人几万人打下一个几百人几千人防守的非前线城池非常不明智。如果不放心这些城池守军动向的话,可以用与敌军相同的兵力予以监视。由于目的并不是攻取敌城,只是出于监视,那么相等兵力已经足够。如果敌军胆敢出城绕开监视部队骚扰前线作战部队,那么监视部队即可趁机攻取城池。敌军出城部队暴露野外,城池被夺,无坚可守,非常不利,所以这些少量兵力留守的城池一般不敢主动出击。
自7月17日西军正式起兵至8月13日东军先头部队返回尾张清洲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西军完全可以利用东军远在东北的大好时机,依次夺取伊势和尾张两国,同时掌握美浓的控制权。夺取伊势是为了防止东军由海路迂回到西军后方进行偷袭,夺取尾张则可以将两军决战地点定在尾张和三河交界处。夺取大量东军领地以后,西军必然士气大振,同时各西军大名的斗志也必然越来越高,西军凝聚力也不断增强,从而不易被东军策反瓦解。战争中所谓的各方立场一般是由利益多寡来决定的。除了石田三成这样耿直的忠臣以外,各大名基本上都是以自家的利益为准,选择加入哪个阵营。如果跟随西军能够最终取得胜利,扩大领地,那么大家都很愿意跟随石田三成,如果西军阵营出现有可能战败的不利因素,那么部分成员就要动起异心,此时东军再来个策反就很容易起效。趁敌军无法回救,积极攻取敌军前线据点,有利于创造对己方有利的战略态势,同时增强己方盟军的凝聚力。反之,如果悠闲地进行后方清理,疏于前线攻势则会白白浪费可趁之机,待敌军返回夺取战争主导权,则己方将陷入不利境地。
西军开战以后的战略失误导致西军丧失了迅速掌握战争主导权的机会。8月13日,东军返回清洲以后没有像西军那样消极备战,稍作休整以后,便于8月23日一天内攻下坚城歧阜城。歧阜城的迅速陷落无疑打击了西军的士气,也动摇了西军大名与东军对抗的决心,想必德川家康对西军的策反也从此更加奏效。
石田三成威望不足,人缘不佳,又不能说服丰臣家共同讨伐德川家康,综合起来说明他起兵的时机尚不成熟,没有足够把握打倒德川家康。三成本身是一个缺乏作战经验的文官,很难在战场上打败身经百战的德川家康。时机不成熟,偏偏飞蛾扑火。
1600年的德川家康已经58岁,而石田三成才40岁。按照当时“人生半百”的自然规律来看,家康已是行将入木之身。三成完全可以不必用战争来打败家康,而让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来战胜家康。德川家康的继承人德川秀忠是一个资质愚钝的庸才,到时候再慢慢削弱德川家也不迟。家康正是看到儿子的资质与自己相差太多,很难完成大业,所以非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夺取天下。而家康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通过战争来削弱丰臣家的实力,增强德川家的实力。这时候石田三成刚好冒了出来,为家康完成了这个心愿。石田三成一心想要除去德川家康,以保丰臣家安泰,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被德川家康利用而大大削弱丰臣家的实力。1615年的大坂夏之阵中,德川家康消灭了虚弱的丰臣家,最终结束了战国乱世。
石田三成的死敌德川家康之所以最后能够击败所有对手,开创265年的江户幕府,是因为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当他还是织田信长的盟友的时候,为了不违抗信长的命令,不惜杀妻灭子;当信长故去,本可以不再受人指使的时候,他又毅然臣服于丰臣秀吉。尽量避免主动与强者正面对抗,让时间去战胜强者,当强者一个个倒下,自己成为第一强者的时候,天下自然垂手可得。这就是人称老乌龟的德川家康的生存法则。暂时的屈服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智慧的显现。在自身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强行与强者硬拼,这是容易招致毁灭的鲁莽举动。只有先保证自己不被消灭,才有战胜对方的机会。如果自己先被敌人消灭,还拿什么来战胜敌人?如果石田三成能够好好从敌人身上寻找一下优点,为己所用,那么何至于不理智地与德川家康对抗?发现并正视敌人的优点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受益匪浅。
[ 本帖最后由 观弈书童 于
18:18 编辑 ]
次回预告:关原之战小早川秀秋叛变之谜
关原战场上东军与西军战得势均力敌,鹿死谁手取决于驻守松尾山拥兵1万5千人的小早川秀秋的立场。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身经百战的德川家康为何冒着激怒小早川秀秋的风险向小早川队开火?19岁年轻气盛的小早川秀秋想必很容易被这种敌意举动所激怒,但是最终小早川秀秋却倒向东军,帮助德川家康于半天内击溃西军。关于小早川秀秋叛变的原因,几百年来众说纷纭。这中间究竟有何玄机?且看下回解说。
[ 本帖最后由 观弈书童 于
18:19 编辑 ]
Copyright & KaFan &KaF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号 ) GMT+8,澶т簨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鼓舞士气的口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