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走进了个误区,穿甲符文流效果是加技能伤害么?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新!变现功能上线
现在,只要登录微口网账号,点击“我要变现”,就能领取任务,轻松推广商品,坐收丰厚佣金,只要一分钟操作,就能获取50%超高提成!
合适的商品更容易推广,你可以根据公众号定位,选择调性最适合推广的商品;如果没有公众号,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者符合自己品味的商品。
优秀的产品文案能让我们赚更多钱,你可以直接使用我们平台提供的文案素材;如果你不想用,那么你可以自己随心撰写合适的产品文案。
关于购买链接
你可以将购买链接粘贴在“阅读原文”处;或者分享购买链接/二维码至社交平台或社交群内。只要有用户通过此链接购买了商品即可获得丰厚提成!
转藏至我的藏点99坦克新穿甲弹射穿近1米钢板
来源:搜狐军事
原标题 [俄称中国主战坦克配极速穿甲弹攻击力超美军30%]
原文配图:解放军主战坦克。
俄罗斯《军事评论》杂志揣测,中国最新型99式坦克可能配备了威力强大的极速穿甲弹,击穿敌方坦克的装甲厚度达850毫米;另外,它还配备了小功率激光武器,使敌方的坦克兵失明,从而可对别国的先进主战坦克实施压制。
新型穿甲弹技术炉火纯青
俄罗斯《军事评论》杂志揣测,99式坦克是中国在陆军装甲武器领域的重大成果,其作战性能已达到世界一流主战坦克的水平,在攻击力方面,它拥有“撒手锏”。
报道揣测,中国已完成从借鉴国外坦克设计到自主研制国产坦克的转型。许多俄罗斯军工专家都认为,中国99式坦克与前苏联T-72M坦克有相似之处,而前者的性能有了很大提升。从99式坦克装备的125毫米口径滑膛炮身上,可找到前苏联2A46型125毫米火炮的影子,但前者所采用的炮弹借鉴了以色列的技术。以色列曾向中国出口M711型炮弹,它的长度和直径之比为20比1,其发射初速度为1700米/秒,可击穿600毫米厚的装甲。
报道揣测,解放军在炮弹方面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他们在M711型炮弹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款新型穿甲弹,其长度和直径之比达到30比1,发射时的初速度提高到1780米/秒。这一项改进就使它的穿甲能力从原来的600毫米大幅增加到850毫米。
新型穿甲弹使99式坦克主炮的攻击力比前苏联2A46火炮提高了45%,比德国“豹2”和美国M1A1两款坦克使用的RH-120火炮的攻击力高出30%。它可对大多数现役主战坦克造成一定的威胁,包括美国和俄罗斯两国陆军的先进主战坦克。
《军事评论》揣测,除了装备威力强大的穿甲弹,解放军还致力于在其他方面强化99式坦克的攻击力。
99式坦克炮使用的转式自动装弹器借鉴了前苏联同类产品的技术,中国工程师对其原型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使其装弹速度快了近一倍。作为辅助武器的双联装7.62毫米机枪位于坦克炮的右侧,其弹药基数为2000发,可自动发射。还有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在车长舱口上方,弹药基数300发。另外,其炮塔两侧还各装了一套5管烟幕弹发射器。
小功率激光炮独一无二
《军事评论》揣测,解放军还在99式坦克还配备了激光武器,“这在世界各国的主战坦克中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激光武器被称为JD-3主动激光防护系统,它由LRW激光束预警系统和LSDW小功率激光炮组成。该系统能捕捉敌方坦克的激光探测仪的信号,然后用激光束锁定目标坦克的位置,再用小功率激光炮发动攻击。它攻击的力度足可摧毁敌方坦克的光学设备,甚至使敌方的坦克兵失明。该系统的有效打击范围在3000米左右,如果使用功率放大器,其有效打击距离可增至5000米,甚至在1万米的距离上也能使敌方人员失明。该系统还能用于己方坦克之间的激光通信。
报道称,99式坦克把激光技术发挥到极致。其火控系统配备了独立的观瞄装置,坦克兵通过激光测距仪和热成像仪,可在彩色显示器上锁定目标,再瞄准开火。该型坦克还搭载了其他新式装备,包括数字弹道计算器、传感器、多功能彩色控制面板、卫星和惯性导航系统等。
报道揣测,99式坦克的防护能力与其他主战坦克相比也不落下风。它与苏制T-72坦克的最大的区别是车体加长了1米,其后部加长的部分装备了功率较大的柴油机,车体的前部则加装了更大的炮塔和更厚的装甲,这种装甲与俄制T-90坦克的装甲相似。另外,最新型99式坦克的防护能力有所增强,其主装甲上加挂了防护模块,后部加装了新型反应装甲,坦克炮塔加装了更厚的防弹板。多层防护使它不会被敌方的穿甲弹或聚合弹药轻易击伤。
原标题:99坦克新穿甲弹射穿近1米钢板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搜狐军事,版权归属原作者]
安徽资讯APP
扫一扫,安徽尽在您手中
万家热线今日合肥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每天10分钟,通晓合肥事
1119人关注
10370人关注
3164人关注
还在为装修东奔西走吗?还在为买不到建材而苦恼吗?还...
一年中最疯狂最捣鬼的万圣节之夜
即将如约而至
2017年已经实打实过去四分之三了,你的小窝装修了吗? ...
即日起关注,公益医疗公众号“智享优医”,回复关键词...
今天是中秋节,中秋祝福语送出去了没?今晚中秋夜将有三场中秋晚会播出:央...
今日万家热线
扫描关注今日万家热线微信公共号
短信快捷登录
合作账号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万家账号
发送验证码  插旗子
  楼上的兄弟都贴完了   我就捡要点说说吧
他没有提到的   69式原来是预计59的换代产品  采用的100mm滑膛炮
就是围绕这门炮设计的  线膛炮精度高 但是由于膛线存在 使得镗压提高技术上存在困难 对膛线的磨损极其严重
  当年兔子的工艺远远达不到现在的水准 高镗压线膛炮根本造不出来  另外一个问题是   线膛炮发射尾翼脱壳穿甲弹时候
尾翼稳定和膛线导致旋转是矛盾的 解决的办法是在弹丸上加装滑动弹带来降低旋转速度,但不能完全消除旋转,只是消除旋转对长杆弹芯的影响。这个技术对于兔子当年来说,绝对是天顶星科技。  要克制红色铁锤 唯一办法就是用尾翼脱壳穿甲弹。而100mm线膛炮根本无法发射。高镗压+尾翼脱壳穿甲弹 只能用滑膛炮解决    可以简单理解为 59-1换上100mm滑膛炮就是69
填坑那位兄弟手太快了!
    追上大部队了
  69式装备部队后 问题一大堆   从可靠性到防护 对比59式没有提高 乃至倒退 就火控系统比59好一些  100mm滑膛炮由于火药残渣滞留严重 必须不断的擦拭炮膛 导致部队怨声载道   也是当年火药工艺的问题  也可以看出 设计一辆坦克是多么的不易
虽然只是从59上改进而已   换成好理解的 就是捷达车升级到捷达春天  结果 69-2依然换回了100mm线膛炮 但是还增加了旋转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终于突破了这个瓶颈  安装了坦克自动装表式简易火控系统。该系统包括TLRLA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作用 距离300~3000米)、BCLA弹道计算机、TGSA坦克炮瞄准镜和双向稳定器四个部分组成  军方并不满意 69-2 具体就是可靠性问题
装备的并不多 部队还是以59和59改进为主  69-2被大量出口两伊
    69-2坦克
  LZ,滑膛炮也是有膛线的,就是膛线特别浅,特别稀。兔子当年没解决的是炮钢问题与内弹道问题。80年代西方与兔子基情最浓的时候,兔子跑去进口了瑞典的炮钢技术与弹药技术(可以想象兔子的狡猾,直接找莱茵公司人家才不给你呢!)。现在兔子用的125就是用这个技术改出来的,与老毛子自用的125炮的关系大概就是口径相同了。
    69-3  前面说过 引进了L7以后 这门火炮也用来装备69式 诞生了69-3
  它装有带热护套的105mm线膛炮、安装了自动灭火抑爆系统、潜望式微扰动简易火控系统、二代微光夜视夜瞄装置及VRC-8000型电台和VIC-1型车内通话器。底盘部分的性能和结构与69-2主战坦克相当。  基本就是59-2A的火控水准   该坦克后来有所发展,火控系统增装了热像仪,炮控系统采用了电液复合式双向稳定器,还增装了车长超越射击装置。在炮塔前部两侧焊装了烟幕弹发射器支架,在炮塔周围增装了栅栏式屏蔽。达到了59D的水准  由于改动太多,直接被命名为79式
当然 定型已经是84年了    79式 终极69改
  到80式开始 前面的兄弟帖子里写的非常详细了  我就不多说了
  @guokeyu
11:02:58    圖208:實戰演習中的 ZTZ-99。這個隊形太密集了罷?    ...........  -----------------------------  你这是贴台湾的帖子,还是你自己就是台湾人?
  @wudiddx
11:54:27  LZ,滑膛炮也是有膛线的,就是膛线特别浅,特别稀。兔子当年没解决的是炮钢问题与内弹道问题。80年代西方与兔子基情最浓的时候,兔子跑去进口了瑞典的炮钢技术与弹药技术(可以想象兔子的狡猾,直接找莱茵公司人家才不给你呢!)。现在兔子用的125就是用这个技术改出来的,与老毛子自用的125炮的关系大概就是口径相同了。  -----------------------------  正解 鹅毛的125滑的镗压 穿甲力尚不如德系120mm的RH120(及其各国变种) 除了工艺落后 还有长杆穿甲弹水准的严重低下。出口伊拉克的超级猴版T72,居然给的是短杆脱壳穿甲弹,还是钢芯!其火炮威力,还打不过105的L7线镗  鹅毛的解决办法就是炮射导弹。用破甲战斗部达到长杆穿甲弹的威力,相对容易点。125mm与其说是追求火炮威力,不如说是为了便于发射炮射导弹  现在随之爆反装甲的发展,还有多层栅栏的屏蔽,对破甲金属射流有了很高的防御力。没有过千的破甲深度,没有反坦克导弹前端的长杆引爆,你都不好意思上战场。  鹅毛就悲剧了,125mm的炮射导弹,除了对付坚固工事外,对付现在坦克的防护乃是一悲剧。口径限制了威力。发射穿甲弹打不过别人,炮射导弹挠痒痒,装甲工艺和火控系统停滞不前。就靠窗帘来干扰反坦克导弹制导,剑走偏锋。  再来一次地面战的话,鹅毛还真不是欧美的对手了。质量木有了,数量也木有,怎么打?  我们的125滑膛,底子还是莱茵RH120扩大版,和鹅毛的2A46半毛钱关系都木得
  前面的那个帖子还有很多问题:主动防御系统。其实世界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硬杀伤主动防御系统只有老毛子一家,以色列也有一个,但是人家取消梅卡瓦了。至于兔子家的那个,有没有主动防御系统有很多争论,但是肯定不是硬杀伤主动防御系统。这样的主动防御系统,说实话效率有待检验。  还有一些要说明的是98式坦克,正式说来,是没有这一款坦克的,他正式的称呼应该是99基型车,该型号完全不符合陆军的第三代坦克要求,说白了,是阅兵坦克,而且因为结构等种种原因,不具备改进到更先进型号的能力,所以只造了十几辆,阅兵结束后,就被丢到部队等待报废。  99坦克总共有4种型号:基型车,99A1 99A2 三期大改。三期大改才是完全符合陆军要求的99式的最终定型型号。根据照片,三期大改的炮瞄镜盒的体积相比其他三款大幅增加,这是下反式炮瞄镜换上反式炮瞄镜的显著体现。LZ在上一个帖子提到的那个新的火控系统的最终应用应该就是三期大改。
  @M相干
10:17:39  楼主啊,说到这个珍宝岛战役,还有个故事,当时苏联的坦克,打不了怎么办?于是中国就开始找专家破解,这个专家在哪里找到,好像是在农场里,因为被下放,(这个专家是德国留学,而德国法西斯和共不是天敌么,所以这个专家悲剧了),那么专家怎么破解坦克,他把防空炮拿过来,把对着天上的炮口对着坦克,于是苏联坦克被破坏。  ============================================...........  -----------------------------  火箭筒有后坐力吗?
  解释一下HESH弹
L7配套的  就是牛牛的独门绝技
碎甲弹  这弹弹就像给薄皮氧气瓶 里面装满了塑性炸药  发射出去后 打在装甲板上弹体碎裂 塑形炸药黏贴在装甲板上 然后...轰...  不会出现大倾角装甲上 穿甲弹出现的跳弹问题
  这TMD就是一坨鼻涕  一把特大铁锤 敲在装甲板外面
里层全部震碎 碎片四射  想象下
对着墙壁一锤子猛敲
墙壁另一面的墙皮碎裂脱落  只是这个力量要大上N倍   就算没被碎片砸死 也会给震晕  尤其是多用途
对工事啥的 比高爆榴弹更好用  这就是今天牛牛还在用120线镗炮的原因
实在念念不忘    脓鼻涕 恶心死你的碎甲弹  到了今天,坦克统统是复合装甲和间隙装甲了。一榔头敲下去,顶多对第一层装甲碎裂 对第二层无效
就像一块奥利奥夹心饼干掉地上碎了一面 里面还有奶油呢 另一面还完整呢  可怜的牛牛 真是顽固
为了个碎甲弹 死抱着线镗不放手   用坦克去打工事
这活还不如交给轮式突击炮来干呢
    破弹原理图
  这是早期的对付装甲的四大弹种  高爆和被帽穿甲弹 都是二战技术 也就在第一代坦克早期使用
例如原始的59  破甲又叫聚能装药 形成金属射流
火箭筒 反坦克地雷 导弹 乃至炮射破甲弹都是这个原理
  最后的就是脓鼻涕碎甲弹啦
  加个书签。
  @真的帅的不明显:不是的,英国人用线膛是想用破甲弹,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破甲弹比穿甲弹的穿深要深,不过复合装甲防破比防穿更有效╮(╯_╰)╭。所以英国人又被逼着玩滑膛去了。
  @一杯残茶
21:46:13  怎么不从老毛子当初的多炮塔水柜——T26开始谈起?  -----------------------------  @chenqink  22:11:29  而且说多炮塔,不是T28就是T35,中国没用过啊,T26是轻型货。  -----------------------------  T26是仿制英国维克斯6吨坦克的,早期型的T26就是和维克斯6吨一样的双炮塔。
  据说目前国内坦克火炮依旧以105mm的为主,是不是?
  @wudiddx
12:27:05  @真的帅的不明显:不是的,英国人用线膛是想用破甲弹,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破甲弹比穿甲弹的穿深要深,不过复合装甲防破比防穿更有效╮(╯_╰)╭。所以英国人又被逼着玩滑膛去了。  -----------------------------  毛熊也是走这条路 只不过是另一个极端而已 玩炮射导弹 吼吼...  兔子也能打炮射导弹   不过看过几本论述 有几篇提到兔子的战术  100mm 和 125mm炮射导弹 主要是用来扰乱敌军队形 先敌开火 还有对抗直升机的  登陆作战中,第一波重装备肯定上不去。上去的是步战和相对较轻的59改 炮射导弹是弥补火力不足使用的  从头到尾没有靠这个来做反坦克的主力
  真可惜,一个好贴被guokeyu这个家伙毁了,有种自己去开贴啊,跑人家这里凑什么热闹,装B
  搬椅子等看,楼主加油,多多爆尿
    穿甲弹的进化  1.普通穿甲弹
2.次口径穿甲弹
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4.尾翼稳定长杆脱壳穿甲弹  根据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弹体越细,阻力越小。但是考虑到火炮口径是一定的,科学家们想出了用一个轻质弹托把穿甲弹弹体夹在中间,弹托的口径与大炮口径一致,穿甲弹被做成细长的杆状,出膛之后弹托由于阻力的作用自动脱落,弹体沿着炮管指向继续飞行,这就是“脱壳”一词的由来。为了保证细长的弹体在飞行过程中的平稳和精度,在制造穿甲弹时,在尾部安装有四片尾翼,成十字形排列,故称“尾翼稳定”  所以,不需要膛线来稳定,弹体旋转只会起反作用。线膛炮打尾翼稳定穿甲弹的难点之一就是如此。  如果大家拿钉子钉木头就知道 越是细长尖锐的,同样力气下就越是钉的深。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出膛脱壳瞬间
  3333333
  作者:billyzhou123
发表日期: 9:04:00 回复
  @真的帅的不明显 2-21 22:50:26  ----------------  楼主啊,说到这个珍宝岛战役,还有个故事,当时苏联的坦克,打不了怎么办?于是中国就开始找专家破解,这个专家在哪里找到,好像是在农场里,因为被下放,(这个专家是德国留学,而德国法西斯和共不是天敌么,所以这个专家悲剧了),那么专家怎么破解坦克,他把防空炮拿过来,把对着天上的炮口对着坦克,于是苏联坦克被破坏。   ====================================================  这个说的是刘先志,中国著名的力学专家,说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现在不好考证,但可能大体上有这回事,只是具体细节没那么丰富。
  LZ继续
  兔子的99表示:谁看不起我,我就请谁尝尝钨合金脱壳穿甲弹什么滋味!
  @真的帅的不明显
12:21:30  解释一下HESH弹
L7配套的  就是牛牛的独门绝技
碎甲弹  这弹弹就像给薄皮氧气瓶 里面装满了塑性炸药  发射出去后 打在装甲板上弹体碎裂 塑形炸药黏贴在装甲板上 然后...轰...  不会出现大倾角装甲上 穿甲弹出现的跳弹问题......  -----------------------------  这碎甲弹二战时英国就有了,据说那时还有个外号叫牛屎弹,弹头是黑色,打在坦克上就像坨牛屎粘在上面一样。。。。。  复合装甲和多层装甲出来后这玩意就不管用了
  @guokeyu
10:12:56  這張從上面拍攝的照片告訴我們幾件事情:1.砲塔是方形;2.車長(坦克的右側)和炮長(坦克的左側)專用的紅外線成像儀清楚可見;中國坦克特有的激光壓制系統在炮長的後方。    圖194:ZTZ-98 主戰坦克在東北的冬天。......  -----------------------------  摆拍啊,有没有
  越是细长尖锐的物体
就越是穿透力强  但是 大家知道 弹芯本身的硬度和韧度
决定了弹芯的强度
  越是细长的东西 就越是容易折断  拿一根针穿透厚布 特别长的反到容易弯曲折断 稍微短点的能够穿透 这就是例子  所以,弹芯的长径比有其物理极限。很考验一个国家的冶金工艺水准。  早期的是15:1
中期的是20:1
现在的顶级水准大概是30:1  基本都是碳化钨或者贫铀合金的弹芯  贫铀合金由于放射线,对人体有害。目前,只有平等博爱人权至上的白头鹰公开采用。  8过,世界上钨矿资源丰富的,只有兔子和毛熊。白头鹰也是有苦说不出。  在伊拉克,近十年来的癌症发病率,已经证实了其污染性。  德国L55 120MM口径坦克炮发射的钨合金穿甲弹能够在2000M距离上击穿960MM均质钢甲,是北约军事体系中最杰出的代表;而在中国,坦克设计师宣称99式坦克配备的125MM火炮发射钨合金穿甲弹在同样距离上具有850毫米的穿甲能力,发射贫铀穿甲弹是穿深为960MM。  不过由于被击中钢板硬度不一以及出于军事保密的原因,各国宣称的穿甲弹威力并不出于同一测试环境之下,所以也很难判定孰优孰劣  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是易受气流的影响, 这就要求战车的火控系统能根据第一炮的弹着点迅速做出修正, 打出第二炮, 如果第二炮还不中, 那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就凭伊拉克的猴版的猴版的T72,给他15-20:1的高级弹弹,他也打不中    要你命3000
  下面介绍特殊的私生子   坦克里面的奇葩
  和上文所提到的122下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89式120自行反坦克炮  有兴趣的排队 我抽颗烟组织下文字先
  借LZ这个帖子,说点小东西,漏洞不少,科普之下,闲聊之上。  第一要说的就是穿深公式,有很多人都拿着一个谁“发明”的穿深公式来说那种弹可以穿多少。要说明的是,穿甲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材料、力学、流体学...等等超多的学科。现如今,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机构,任何个人可以使用任何电脑(或者随便什么东西)来模拟这个过程。更谈不上什么穿深公式之类的天顶星技术。如果以后谁再提起什么穿深公式,请你默默的把鞋脱下来,狠狠用他的脸来验证下他的公式。  还有就是复合装甲的发展,复合装甲发展至今,总共有三个类型,按发展顺序与技术水平排列为:非约束式、半约束式、完全约束式。  非约束式装甲是最先被发明的,第一代“乔巴姆”就是非约束式,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一技术已经扩散。那个时期的主流装甲参数基本为防破600左右,防穿400左右。  西方现在使用的主流复合装甲为半约束式,第二代“乔巴姆”与美国的贫铀复合装甲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详细数据不详(保密呢!)大概在防破800-1000左右,防穿600-800左右。  最后出现的是完全约束式,其防护原理是苏联发明的,该类型装甲是复合装甲防护原理集大成者,经典代表就是中国的99,(同样使用了该技术的T80能在40吨的重量的基础上达到炮塔防御能力与挑战者2最新型差不多)。顺便再提一句,目前只有中国与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将完全约束式装甲使用在坦克上(不过一般认为由于苏联解体,美国与英国获得了完全约束式装甲的相关技术,但是认为没有必要,所以就没有进一步改进其坦克装甲)。
  @wudiddx
13:18:48  借LZ这个帖子,说点小东西,漏洞不少,科普之下,闲聊之上。  第一要说的就是穿深公式,有很多人都拿着一个谁“发明”的穿深公式来说那种弹可以穿多少。要说明的是,穿甲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材料、力学、流体学...等等超多的学科。现如今,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机构,任何个人可以使用任何电脑(或者随便什么东西)来模拟这个过程。更谈不上什么穿深公式之类的天顶星技术。如果以后谁再提起什么穿深公式,请你默...........  -----------------------------  哈哈哈,这个要强顶的
  直播啊
  70年代,毛熊的T—72式坦克开始大量装备苏军。而当时解放军现装备的所有坦克和反坦克炮均不能击穿T—72及其后继型坦克,且反坦克炮均为牵引式,机动性很差。因此,发展中国大口径高膛压自行反坦克炮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文革结束后,军工部门已经意识到了世界第三代装甲技术的发展之路——重装悍炮。当时陆军最迫切需要的是能拥有对抗苏军先进坦克的有效武器。设计人员在强化坦克防护能力的同时,将坦克火炮的威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提高火炮威力的途径在于增大火炮口径、提高弹种(尤其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威力。在此基础上,相应的增加和改善用以提高射击精度的火控系统。在高膛压火炮立项之初,设计人员首先分析了该火炮的主要作战目标和80年代坦克发展的可能,探讨了击穿厚度为204毫米/68度复合装甲(T-72的车体首上装甲厚度)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并留有能够对付80年代敌坦克防护发展的余地。另外,还对不同口径、膛压、火药力、内膛结构进行了全面的理论计算和分析。  经过论证,大部分的科研人员认为应将120毫米口径作为新一代坦克和反坦克火炮的制式口径。  沿用了中国研制120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前期工作的成果(即122坦克的120火炮早期预研工作)同时为满足反坦克炮的要求又进行了改进。为了充分利用火药能量,火炮身管采用了长身管结构,这样就在发射同弹种情况下,提高了火炮初速。当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常温初速接近了1,800米/秒。 还增加了双层铝质轻型热护套,以提高火炮的精度。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配备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与榴弹,均采用带金属短底的半可燃药筒的整装式弹药。据有关资料分析,发射穿甲弹时对150毫米/68度均质甲板的有效穿透距离超过了3,000米,直射距离大于2,500米,千米立靶密集度公算偏差不大于0.26米X0.26米。采访“军中第一炮”——王治功大校时,当谈到有关解放军大口径穿甲弹的威力时,王治功大校充满自信的说:从掌握的资料看,没有哪个国家的动能穿甲弹能够超过人们装备和即将装备的水平,在这一领域人们是领先的。   
  令人震惊的是,当如此高性能的120滑膛研制成功后  80年底军费大缩减,第三代坦克研制计划取消  一下子炮失去了装车对象  为了保住即将到手的劳动成果,某厂私自决定将120毫米坦克炮装在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321型底盘上,进行了120毫米坦克炮和穿甲弹的工厂定型试验。试验的结果之好,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后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协调,1986年兵器部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下文明确了某厂为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总装厂。
  这才诞生了这个私生子     私生子
    --------------  有回秘密从罗马尼亚弄了部T72。 不过轮船在黑海神秘爆炸沉没。  苏联解体前(?), 四川一家拖拉机厂用2万卡车猪肉换了2千没炮塔的T72。
  @guokeyu  这个童靴,你相当的不厚道,其实你可以自己开帖讲,何必在人家的帖子里装大尾巴狼呢,就象小时候几个人一起看电视,看得正起劲的时候,我表弟老说:我知道,我知道,后面怎么balaba......  这是心智不健全的表现啊  @真的帅的不明显
楼猪你继续自己的撒,可以去版务申请删除上面那个的留言
  楼主继续
  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设计和研制从1978年提出到1984年结束,经历了6年的时间,其火炮和穿甲弹系统经过了工厂联合鉴定试验,总体性能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或者说达到了8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穿甲威力不仅优于已掌握的苏T—72坦克炮,而且还优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普遍装备西方国家的Rh—120型120毫米坦克。由于,在设计之初采用了大药室结构(世界120毫米坦克炮之最)  在经过改良后,发射最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炮口动能并不比德国加长身管(55倍口径)的120毫米坦克炮小。从另一方面讲,通过该炮的设计研制带动了我国高强度炮钢技术、液压自紧技术、身管内膛镀铬技术,热护套技术、高膛压测试等技术的发展。这些实用技术不但为我国高膛压火炮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我国兵器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外,通过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研制,使我们完全掌握了较为成熟的自行反坦克炮设计思想,这给开发轮式底盘的自行反坦克炮(或称轮式突击炮)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经验    80年代未起,89式120毫米自行火炮几乎和88式坦克一同开始列装部队,很快出现了一个令装甲部队尴尬的事实:作为主要突击和防御力量的88式坦克上采用的105毫米坦克炮的威力根本无法和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相比,也就是说,在机械化师中威力最强大的不是装备数量最多的主战坦克,而是数量不是太多、作为辅助防御和突击力量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凭借超强的火力(不是厚重的装甲),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成为了装甲部队中名符其实的“斐迪南”。从某种意义上讲,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实际上可能会充当“灭火队”的作用,即在师级的防御或进攻作战中,作为辅助突击力量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可能会被派到最危险的地段“灭火”。自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装备部队以来,在机械化师中担任主角的实际上并不是88式坦克(有的机械化师中甚至只有59式坦克),作为配角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比主角88式坦克更能胜任最危险的任务。这种尴尬局面一直延续到96式主战坦克的入役而渐渐淡去。
  一发现,已经是四环了,赶上大部队鸟!
  mark一下,好贴留名  我是个性签名,想禁用或更改请到google商店的安装页面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以便更改或取消  上天涯社区,用Chrome浏览器扩展 天涯助手,谁用谁知道!
  补充一个专业级的好文 超长   超大陆军版主红外线6904的专业文章
科普和专业两相宜
  比我写的好  慢慢的贴来
  第一部分,关于西方坦克尾仓与俄系坦克车体储弹的争论   第一 尾舱,M1的尾舱何时能发挥作用?我说一下实际中弹后的情况,首先,侵彻物倘若能够穿透主装甲切伴随有剩余杀伤能力(剩余一段弹芯,剩余较强的射流)是有足够的能力穿透尾舱和战斗舱之间那薄薄的一层门板的,继而引爆 Dan Yao 。而此时门板已经被穿透一个孔洞,殉爆的冲击波会顺着这个孔洞进入并轻而易举的撕裂这层门板(应力破坏,道理不解释)继而进入战斗舱杀伤成员,此时有无尾舱以无任何意义。   第二 根据自二战以来的统计,炮塔的中弹概率高达45%,而车体正面只有21%炮塔要高出近一倍,可见炮塔储弹的危险性有多大。此时很多人会问,那尾舱所谓的隔离泄压的作用何时才能发挥?本菜给出如下条件,只有满足如下条件时,炮塔尾舱隔离泄压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A,首先尾舱隔离门确保关闭状态切未被任何侵彻物穿透。B 炮塔侧面被击中时,必须保证侵彻物未穿透隔离门且泄压装置正常泄压 。C 若想达到B条件,则必须 Dan Yao 必须从两侧向炮塔后部侵彻,倘若是从侧后方向前方侵彻,则有极大的概率穿透隔离门进而导致整车阵亡。D M1的尾舱内未配备灭火抑爆系统,倘若爆燃的火球突破已经有破损的隔离门进入战斗舱,则战斗舱内的灭火抑爆系统已经无法发挥作用,成员生存的概率极低。。。。。  第三 车体正面加强的问题,西方的坦克重量已经到了极限,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在不削弱其他装甲的情况下想大幅提高车体正面防护能力,基本不可实现。。。。   第四所谓的水套,不是防止 Dan Yao 被击中后殉爆(因为那根本无法阻止)水套的作用是防止 Dan Yao 在车内起火而灭火系统无法扑灭的情况下,延缓 Dan Yao 的 Bao Zha 时间,让成员有时间撤离。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倘若灭火抑爆系统都失效,水套能起的作用更多的只是撤离而非挽救,因为迟早要 Bao Zha ,只能延缓几分钟而已(前提是还有成员活着且能够自由行动的情况下)   第五 按照危险几率计算,车体苏制和土鳖的坦克只有一条途径能够引起整车报废且成员死亡 即 车体正面被穿透, Dan Yao 被引爆且灭火抑爆系统失效。 相比出了西方坦克则是 炮塔正面被穿透引起殉爆(穿透隔舱门引起殉爆),车体正面被穿透引起殉爆,炮塔侧后方被穿透(向隔离门方向穿透)且引起殉爆。看了这个对比,不知道到底哪种的储弹方式安全。。。。。。   这里面还没计算炮塔和车体中弹概率的高低。。。。。要是按照21% :
45%的概率计算。。。。真的不知道究竟谁更安全。。。。。   尾舱的作用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前面说了, Dan Yao 放在尾舱里,中弹概率高达45,而那个所谓的隔舱门,发挥作用的几率也是很低的,所谓的关上了而又没有被打穿,只能是斜向45度侵入的 Dan Yao 造成殉爆时发挥作用   毛子坦克经常飞天一是灭火系统性能不佳,二是发射药比起西方的更容易爆   在土鳖方面:土鳖的99的尾舱越来越大,是因为里面放了大量的XX(不是炮弹)一样   苏制 Dan Yao 的易燃性是其一大问题,其次就是其榴弹的战斗部装药,也是一大问题,此外,毛子 的液压机构设计和布局受到空间限制过于拥挤和不甚合理,导致产生很多可燃物和起火点,再加上早期苏制灭火抑爆系统性能低劣,不能有效阻止车内火势的蔓延,所以有较高的殉爆率是正常的,只要对可燃药筒的外包装进行处理同时尽可能的减少车内起火点并安装有效的灭火抑爆系统,是能够极大地提高坦克的安全性的   此外土鳖以上这几点都基本做到了。。。。。目前只是遗憾还没看到更新的半可燃药筒,希望在明年的某展示中能看到   殉爆高,是装甲被穿透同时灭火抑爆系统性能差导致的,不是说 Dan Yao 储存的问题导致的。。。。。。
  包括M1,车体内都有 Dan Yao ,这些 Dan Yao 一旦被引爆,炮塔一样上天,这个和技术是不是过关没一点点关系。。。。。。至于说个头小,炮塔小,这是坦克设计思路问题。采用尾舱装弹,除非车体内不放备份 Dan Yao ,否则被击穿车体以后下场是一样的。。。。。而炮塔的中弹概率高达45%,车体正面仅为21%,你说哪个安全?   啥炮弹没有殉爆危险?勒克莱尔,豹2,鬼子的90神马的,车体储存的 Dan Yao 就不会殉爆了?几十发放一起爆了,和转盘的有啥区别   关于昨天坛友T-80的   这个..........85IIAP的主装甲还是很杯具的,不要说85IIAP,连后来挂了陶瓷砖的85III都不如T80UD,80UD使用的是蜂窝陶瓷复合装甲,是和80y同一等级的,比85II好了很多,在小巴原来选型的时候,85III炮塔主装甲被击穿,防护丢分严重,而80UD则未被击穿,四大项我们输了三项,所以最后没有中标   A4也被(80y)打穿过,否则,德国人也不会在技术上和英国人闹翻.(A4安装的出口型乔巴姆)..............注:打穿A3的是72 ,使用的BM32,打穿A4的是80,使用的是BM42,两者间隔3-4年   这个不是他说的,是出现在同贴里且观点相同的:   豹2A5?你是说那个比A4多了个铁板胸罩的东西防护会逆天吗?   豹2,玩你的机动性,防护上还是歇菜吧。   至于所谓T80的所谓悲剧燃气轮机,看看更悲剧的虎豹吧,或者M48那一票弟兄们?   在没装备M60之前,美军坦克也就跑个200多公里就趴窝了。   多大的行驶里程,就打多大的仗,后勤保障是吃屎的啊。   M1A1这个油老虎身后跟着一帮加油车推进您就无视了,都是燃气轮机,都是300多公里就趴窝。   谁也别笑话谁,   至于自动装弹机位置就更可笑,把但要放在最安全的地方才最重要。   炮塔是最危险中弹几率最高的地方,美国人选择了简单的加厚炮塔装甲,变态的加厚。于是有了M1。   至于豹2,被击中后,你觉得车体里的那几十发炮弹会 Min Zhu 的选择安全吗?   苏联人在最危险的正面可以面对陶式反坦克导弹攻击。至于侧面被RPG击穿。   您觉得豹2又或者M1A1被同一位置击中会好到哪去?   T72和T62才是当年T34的角色,T64和T80乃是尖刀的刀刃,精锐中的精锐,T72和大量的T62,T55,T54之类就是炮灰,用来消耗西方的坦克和反坦克火力,然后精锐的T64/80之流再从撕开的口子里长驱直入,用田忌赛马的方式搞死西欧。。。从坦克装甲研究者角度谈梅卡瓦:军事小说家跟记者吹出的神话(这句不是他说的)   开始:能够被一发穿深350的RPG打穿首上导致瘫痪的三代坦克。。。。。。实在算不上什么好坦克。。。。。   土鳖研究过梅卡瓦,至于说三代车初步确定方向时,国内确实有一股要求动力前置的,不过好像最早提出这个的问题的是本菜吧?否定是祝老的决断,因为那帮鼓吹动力前置的人是没有办法确保首上防护能力的。。。。。。其次土鳖自认为缺乏未来战争中的战场完全控制能力。。。。。。。。   至于说梅卡瓦的装甲,看过梅卡瓦生产线的都知道它的那破烂装甲是啥成色,模块化就有这个好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透   梅卡瓦的设计在目前的条件下就是错误的,只是因为以色列周边没有像样的坦克炮和弹,否则,吓死以色列人也不敢这么搞,就梅卡瓦的那种烂货,伊朗从土鳖这买的105都能正面贯穿其炮塔,这种坦克离开了以色列那个小圈子有什么实际意义?   捧梅卡瓦是以色列人故意蒙蔽,不拿出装甲的成分和结构,而且故意修改了一些设计数值(比如以色列对外宣传上一直夸大首上厚度等等),土鳖早些年国内有一股潮流吹捧梅卡瓦,是因为不了解没吃透,被所谓的“亲西方高技术”蒙蔽了眼睛,过了这些年,以色列所谓的“亲西方获取的高技术”被一一拆穿之后,自然就一目了然了,本来梅卡瓦就不是什么好货,实在是“梅卡瓦坦克造得好,没有以色列的广告做得好”对于现在已经把三代车技术基本吃透而且已经开始自行发展四代技术的土鳖来说,把梅卡瓦踩在脚下也是理所应当的。。。。。不过矫枉过正,是中国人的一个弱点,这个是必须承认的。。。。。。。。另:本菜从一开始就没有迷信过梅卡瓦,因为基本的装甲防护知识告诉我们,梅卡瓦的装甲外形和结构设计是不可能拥有三代坦克的防护能力的,国内当年那些吹捧梅卡瓦的人,大多数也都是对于装甲技术不甚了解的分系统设计师,做出那种行为,也是正常的。。。。。。   梅卡瓦的设计不是灵机一动而是被逼无奈,放眼世界,哪个国家的设计师愿意使用超级倾角?那么浪费车内空间的设计,不是被逼上梁山又是如何?梅卡瓦,只能说是命好,没有遇到拥有较大威力(注意是较大威力不是大威力)的坦克炮和炮弹,否则,梅卡瓦就会像T72一样,成为被摧残的典范   梅卡瓦不算是世界三代坦克,那种设计只能用在以色列,而不能用在其他地方,否则,就会成为下一个T72.。。。。。而且,即使在以色列,面对伊朗,梅卡瓦一样胆战心惊。。。。。。一个连105都要肝颤的坦克能被成为合格的三代坦克吗?一个车首能被一发RPG打穿并且瘫痪的坦克能算是合格的三代车?要是以色列没有军援,没有那种较强的战场控制能力,梅卡瓦敢这样设计?   别拿小国的思维和土鳖比,以色列的那种设计思路,只能用在以色列,土鳖可是放眼全世界的,用中国一个省的设计思路去比较一个泱泱大国,是不是有点。。。。。。。别说中国,连土耳其都看不上的烂货,那种拙劣的设计可见一斑。。。。。。
    丰乳肥臀的梅卡瓦
  戈兰高地是一群猪和一群受压迫的狼打,典型的人的因素,这也扯到装备了?那怎么不看看开着夜视的猪打得没有夜视的狼屁滚尿流的时候呢?   对于破甲弹,有角度问题吗?对于二代105以上的尾翼弹,78度算大吗?额看过梅卡瓦的首上,不足120毫米,外壳是40-50的RHA,里面是纤维板,这种垃圾材料和厚度对于350以上的射流有啥作用?   倘若全部用RHA,梅卡瓦的全重会超过80吨。。。。。。   月饼的99早期型号一样比现在的MK4更厚更结实。。。。。。好歹那时候已经用了陶瓷了,比纤维板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提高抗穿不在于炮塔外面挂什么,而在于夹层里换什么。。。。。   在面对聚能装药的时候,等效厚度首选可不是钢装甲了。。。。。而随着复合装甲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等效比已经超过1:1了,尤其是面对聚能装药,1:2甚至1:3 1:4能达到。。。。。。。所以,等效厚度首选地已经不是RHA了   对于脱穿,现代约束型陶瓷装甲的等效能力已经超过了1:1,不过倒退25年,还是RHA的等效厚度较好。。。。。   梅卡瓦这东西确实被神话了,当年搞梅1的时候,整个西方都没有合适的复合装甲,乔巴姆那时候英国人自己还没有用上,更不可能 ChuShou ,美国人也还在摸索,而以军方又要求防护第一,保护成员的生存放在第一位,这让设计者绞尽脑汁也无法满足正面的防护要求,最后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炮塔采用超级大斜面,通过倾斜钢板增加防护厚度,但是这个办法对车体正面的防护无能为力,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一改常规,把硕大的发动机搬到正面充数,这样一来,整个动力舱都可以算作“正面装甲”了..............这样一种无奈的设计居然在国内还成了一种崇拜羡慕的风气...............   早期的MK1用的就是匀质钢装甲,为了达到设计防护值,只好不停地增重,结果在70年代就搞出来一个重达58吨的一个怪物,MK1是典型的间隙装甲,其间隙层数居然有五层之多,车体正面也有三层甲板构成,在车体甲板的间隙中还安装了燃料箱加以利用。58吨的结果就是当时以色列周边没有坦克能打穿MK1的车体正面(这个没办法,装甲层就接近300mm.,再加上一个厚度超过1.2米的动力舱也就是发动机)换做今天的脱穿也一样够呛能打穿...............   的炮塔设计成楔形是被逼无奈,以色列人一直没有好的装甲技术,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侵彻通道的距离,加大对侵彻物的消耗,所以从MK1的多层钢叠加到最新的MK4都是这个思路,所谓的合理搭配顶多就是个废物利用...........看看其他有着先进装甲技术的国家,哪个用这么大角度的楔形?楔形的弊端就是炮塔空间的极度浪费,大量设备都必须安置在车体内,降低了空间的有效利用效率.........而且所谓的弹开动能弹,放在70年代早期还有可能,从后来的尾翼稳定弹出来以后,再想弹开基本上就是痴人说梦............倾斜的唯一作用就剩下增加消耗距离.............而且梅卡瓦所谓的载人,增加载弹,都是发动机前置的副产品,而且由于炮塔空间狭小,大量的设备被挤到车体里布置,再加上基数 Dan Yao ,实际上能够用于增加装载的空间极其有限...............   以色列的这种坦克设计基础思路和别的国家的都不一样,所谓的防护好,仅仅是被命中后生存概率略高一些,付出的代价却极其惨重,至于说前后左右都能放住RPG那就是扯淡了..............没有什么坦克能做到完全防护,就梅卡瓦那个后门和车体侧后60度以内,不可能抵御住破甲威力在300mm以上的RPG的打击............动力前置是早先的设计,用发动机楞冲装甲,这也带来一个巨大的隐患,车体正面的主装甲无法做的很厚,不可能容纳下8-0年代后期出现的各种新型装甲,而且由于坡度巨大,对装甲所能采用的复合结构设计造成极大障碍..........     为虾米我总觉得这角度梅卡瓦很有科幻巨兽的感觉
    以色列人不是不想用好的装甲,第一是买不到好的,梅卡瓦那种结构的车根本没办法用美国的半约束贫铀装甲,更不可能用乔巴姆,这些装甲即使是以色列买也一样买不到原装正品,而出口版的水平德国人在豹2A4上面已经吃过苦头了........第二是梅卡瓦的动力前置设计导致车体正面无法安装新型复合装甲,想用用不上.................再加上以色列自身工业基础是受限的(不否认某些技术领先或者自主,但是对于整体完备的水平来说,缺陷还是极大地)搞不出满足要求的装甲,只好用笨办法来增加防护............也别说梅卡瓦适合巷战,就那个破首上,一发破甲威力在400的单兵火箭就能击穿,同时毁伤发动机导致梅卡瓦丧失动力,失去动力的坦克在巷战中是啥后果,自己回去琢磨................   梅卡瓦的车体后部作战的时候塞得慢慢的,光 Dan Yao 就占了一半多,炮塔做成那样,空间小的可怜,而且梅卡瓦为了放置后效,每发弹都用水套包裹,炮塔里实际上根本储备不了几发...........不要用挑战者M1之类的炮塔空间去衡量梅卡瓦,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梅卡瓦的炮塔侧面防护、(正面60度以外的侧面)也没多高,那些地方只有匀质钢,没有什么纤维板(对比照片仔细看),能顶住破甲威力在400的RPG也算是见鬼了.............此外,梅卡瓦要是携带步兵或者基数以外的 Dan Yao ,就必须把包装水套去掉,这样一来,一旦被击穿侧后,殉爆就是正常的事情了,看看LZ第一张,就是下场   说梅卡瓦是最适合巷战的坦克不准确,只能说是最适合巴勒斯坦巷战的(前提还得是对手只能用老旧的RPG7)看看几年前的真主党,用短号和陶(仿制货)打的梅卡瓦屁滚尿流,成员死伤一大片,几十辆车被毁..........这仅仅是单兵导弹的战果,要是遇到T80或者车臣那种环境,梅卡瓦的战损率和成员的伤亡率一点不比别的车差。。。。。。。。所谓的人员伤亡真实的情况要比美军的M1高出很多。。。。。。。。。。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发动机在正面起到防护作用,诚然,发动机在前面,寻常 Dan Yao 是很难打穿整个动力舱,但是即使打不穿动力舱,打穿发动机上那只有100多mm的装甲还是不难的,也就是说,威力略大的 Dan Yao 都能在正面一发就让梅卡瓦失去动力,被迫退出战斗,以军是靠步兵保护受损坦克以便于拖回来维修,这种战术和设计是建立在敌人无能的基础上的,换做车臣或者是阿富汗,恐怕就没有这么理想的战场情况了吧。。。。。。。   最后就是这种大倾角设计的装甲很难在改装中采用陶瓷复合装甲或者是目前已知的其他先进结构的复合装甲,陶瓷装甲可不是倾斜了就增加防护能力的东西。。。。。。。。。而目前梅卡瓦全系列所使用的都是纤维板+橡胶的叠加结构,这种东西面对90年代中后期的 Dan Yao 基本上就是渣。。。。。。。。说难听点,用DM43 Dan Yao 打梅4的炮塔都可以毫无阻碍的穿透。。。。。在土耳其丢了大脸的犹太人再也不敢拿着梅卡瓦去参加国际投标了。。。。。。。。。。。。而且以色列一直对土鳖向伊朗出口105弹耿耿于怀,原因何在?要是梅卡瓦真的刀枪不入还会在乎区区105弹?   在装甲上,以色列就是买不到好的,全世界,目前除了英国 ChuShou 过原装的乔巴姆给美国之外,别无他例。。。。。。。也别扯什么合理设计之类,说得直白一点,那就是没办法采用大角度之后的副产品,看看梅卡瓦的炮塔空间,就知道为什么车体后面留那么大一个空了。。。。。。。。。。所谓的合理设计,不过是遮羞布罢了,日本人的装甲时自己搞的,棒子的也是自己搞的,美国人别说卖,连起码的实验条件都不提供。。。。。。。。。。有些东西,老子是不会给干儿子的。。。。。想当然的话别说那么多,什么全面防护,就说正面,梅卡瓦的那个炮塔也是世界前十名里最差的。。。。   别说什么存活率,看看真主党用单兵导弹打梅卡瓦的结果,光犹太人自己承认的就几十个人,再打打折扣算算水分,梅卡瓦的神话不攻自破,别再扯什么成员存活率。。。。。   不用钢芯弹,一发RPG7就把梅卡瓦动力舱打瘫了
  小炮塔投影是因为装甲太重,不缩小投影面积整车就80吨了。。。。。防护比重占全车分量大,还是没有先进装甲,靠钢板和纤维板堆在一起充数,占据了大量的重量。。。。。。。。结果被国内的一些人一吹就成了最注重防护的东西。。。。。。   给以军坦克兵一辆挑战者试试,保证没人再愿意用梅卡瓦。。。。。。一辆炮塔正面能被陶(还是仿制的)打穿的坦克,就不要再吹什么防护至上了。。。。。。。。。可笑的是当年国内还有一批人鼓吹土鳖三代要搞发动机前置,结果防护论证会上被5X所的曹老大一通臭骂顶回去了。。。。。土鳖国内还是有一批明白人的。。。。。。   铁链子的作用不是提前引爆战斗部,又是一个被误传了多少年的东西,挂铁链的目的是通过铁链的不稳定摆动在RPG进入的时候干扰弹体,使引信不能以正常角度碰撞从而无法起爆,即使是最老的RPG7的战斗部在提前引爆后(提前60CM)依然能打穿180mm的钢板,而梅卡瓦的炮塔后部座圈上方绝没有这个厚度,靠破坏炸高来防护RPG显然是不现实的。   以色列人为什么想停掉梅卡瓦系列的发展和装备,就是已经认识到了这种设计将改进潜力损耗殆尽,没有机会了,一旦改变原始设计初衷,发展出来的就不是梅卡瓦而是全新的车了。。。。。   梅卡瓦只有一辆被击穿是犹太人的谣传,82年黎巴嫩之战,梅卡瓦就已经被72废了多辆,前二年打真主党,被打爆了几十辆,乘员伤亡50多人(这还是官方数据,按照犹太人打折的水平推算,实际战况要比这惨的多)所谓的防护和生存也就没人再提了。。。。。。跟着以色列自己宣布停掉梅4的改进,考虑撤销梅卡瓦。。。。。。。。   填充沙子(不能使普通沙子而要填充石英砂)能够起到破坏和阻碍射流的作用,但是对脱穿意义不大,加水基本无效,举个例子,梅卡瓦的正面装甲间隙中安装了夹层邮箱,内置的燃油对聚能战斗部的防护系数的0.58(这个系数还是将邮箱自封层和阻燃丝网计算在内),对脱穿的防护系数小于0.1(基本视作无效)............
  又回到毛子上了:   苏联坦克的防护并不弱,这是近20年被西方洗脑洗掉的东西,截止到88年,苏联坦克防护依然领先,直到21世纪之后才被超越,一切建立在苏联坦克防护薄弱的基础上的理论,出发点就错了。。。。。。。。   40多吨的t80Y(加爆反)和60多吨的M1A1HA在正面防护水平上是基本持平的,在抗穿上80y甚至还要略高一些。。。。。。不是说车重了防护就一定NB   又跳到土鳖上了:   80y土鳖自己打过.........M1是土鳖三代设计应对目标之一(后来成为大改的首要目标),自然也有一个设计目标数据..............额个人认为这个数据还是很真实的.............   苟不苟同无所谓,但是要知道80y对土鳖的刺激有多大.................至于说国外媒体更不要轻信............我们见过的谎言还少吗?本菜好歹也拆见过80装甲里的金属管,对于那种东西多少有点较为直观的认识...........   至于说80y的刺激有多大,整个三代计划都受到影响............既然说到这了,就说一点,土鳖在某年某月对某型车全面开打,结果五轮过后,某型车基本无恙,某些人士的眼镜摔碎不少...........   土鳖在装甲上的创意比毛子更搞...............连借鉴都算不上................现在的99已经很能鄙视一下T90了,就是96A也可以轻松地鄙视大改之后的72B..................     T80
  在90年代末期之前,我们是落后于毛子的,但是我们的基础很好,这就看出来一个大国,尤其是有着完备工业体系国家的优势所在,可能对某些东西暂时不明白,但是只要有人一点拨,很快就能开出一片花来,装甲就是这样,尽自前几十年的浑浑噩噩,但是一经旁人指点,迅速的烧起了燎原之火..............   终于回到梅卡瓦了:   1.以色列尽管有一定的先进军事工业能力,但是受到国家整体限制,尚缺乏完善的基础工业,尤其在材料工业上,一直是依靠美国的,但是在装甲上,目前在国际市场能够买到的大多都是AL203和氧化硅玻璃纤维之类的复合装甲,没有哪个国家会 ChuShou 先进的装甲和工艺,这么多年过来,除了英国人将乔巴姆完整的卖给美国以外,在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而尽管美国和以色列关系很好,但是在装甲上,也不会将贫铀甲给以色列   2.看看梅4的巨大楔形就知道,这个坦克依然没有采用陶瓷装甲,必须依靠增加侵彻通道长度来提高对侵彻物的消耗。反观其他国家的三代,没有再采用如此大楔形的炮塔,原因就是较好的解决了装甲的问题,无需如此浪费炮塔空间的设计。   3.关于梅卡瓦车体的问题,现在为了应对大长径比的脱穿,车体正面也必须预留绝大的空间用以安装复合装甲,而梅卡瓦的设计很难预留超过200mm的厚度,而这个厚度远不够安装复合材料的。这是推论,而梅卡瓦参加过土耳其的测试和谈判,根据北方某单位所掌握的信息,当时以色列人一直在防护水平上支吾,始终在强调整体防护和成员安全性,却一直不给出防护的实际数值,直到最后被另一个投标   公司拆穿(这个属于商业斗争了,在这里不做评论)   4.关于改进潜力问题,梅卡瓦的原始设计对改进形成了极大地阻碍,倘若某天以色列的到了较为先进的陶瓷装甲(或者像棒子的K1那种氧化铝陶瓷),就必须开始对梅卡瓦进行超级手术,改变炮塔形状,甚至改变发动机布局..........尽管这样能够有效提高防护系数,但是这么改过之后,也就不叫梅卡瓦了..............   5.梅卡瓦至今还没有采用陶瓷复合结构,炮塔没有,车体也没有,炮塔从纯钢改进成添加了纤维板和特种橡胶的夹层,车体据我所了解的,还没有添加复合夹层,主要是在正面布置了夹层油箱,在梅4的改进上车体正面添加了某种泡沫材料,待我了解到详情之后,会发帖讲说的。   综上所述,梅卡瓦是一种设计合理(仅限于犹太人思维和环境的)在没有好的装甲技术的前提下,为乘员提供了尽可能安全的坦克,也通过巧妙地工程设计弥补了防护技术的缺陷,这是我国设计人员要学习的,但是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先进复合装甲技术的今天,梅卡瓦的设计思想和大部分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落后了,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巧妙地技巧和一些设计思维的闪光点,作为中国的军迷,我们现在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尤其是99大改定型之后)小小的轻视一眼梅卡瓦..............   陶瓷材料不是倾斜放置就能提高防御能力的,相反倾斜角度过大的话,就需要在陶瓷的背面加强结构强度(这样就要付出极大地重量代价)防止在遭到侵彻后出现应力扩散裂痕...............   187b那种炮塔实际上是受到整体重量的限制,尽可能的提高正向两侧的防护角度,减少侧甲所需要的厚度以及重量,但是缺陷就是空间受到一定损失..............99的炮塔设计的较为均衡,没有重量的限制,较好的综合了各种性能............(这就又回到土鳖了)
  马克一下
  哇,楼主还在继续也
  @M相干
10:17:39  楼主啊,说到这个珍宝岛战役,还有个故事,当时苏联的坦克,打不了怎么办?于是中国就开始找专家破解,这个专家在哪里找到,好像是在农场里,因为被下放,(这个专家是德国留学,而德国法西斯和共不是天敌么,所以这个专家悲剧了),那么专家怎么破解坦克,他把防空炮拿过来,把对着天上的炮口对着坦克,于是苏联坦克被破坏。  ============================================...........  -----------------------------  第一次听说火箭筒还有后坐力,真是地摊文学水平啊。。。。居然还有2b看哭了,没文化真可怕
  然后又提一下毛子:   80y的正面LOS厚度接近600,按照防护系数1.0计算,也足够了,加上重型爆反的效果,600应该是很正常的.............   T84用的是187A炮塔,在基础设计上和T90的一样,区别在于夹层数量的多少和布置方式。90的正面是三层预制模块,84是三层钢两层非金属,不是预置形式的。   早期的64陶瓷球并不是约束型,而是非约束型,如何区别约束非约束就是看防护原理,比如这个陶瓷球阵列,通过聚亚安酯的固定使陶瓷球对侵彻物形成强制消耗,而约束型陶瓷装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回爆原理”,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直到80年代才出现约束型陶瓷装甲................   然后是上面的一些原理解释:   反装甲 Dan Yao 的目的是穿透装甲并利用侵彻中产生的碎片,高温金属,残留担心和剩余射流对车内的人员,设备, Dan Yao 等进行杀伤和破坏,尤其是引起二次效应,至于你说的对装甲的破坏来说,通常认为,射流对复合装甲的整体结构破坏能力要弱于弹芯,主要是弹芯所携带的巨大动能以及穿透时的能量传递可能会导致装甲的结构性破坏.........理论是这么认为的,实际中究竟会发生什么其他情况,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对于约束型陶瓷装甲来说,由于陶瓷本身的约束体就是应力结构,所以,不再需要特意加强整体结构强度,大体上说厚度系数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比如T80y的管状约束陶瓷装甲,就不再适合用这个理论分析了.........   挑2到现在还在用平板夹层的陶瓷装甲,防护确实很低,仅仅比玻璃纤维的T72强点...................不过换句话说,玻璃纤维抗穿也不是饭桶,土鳖80年代做了太多的实验,不同编织形式的纤维组成对穿甲弹防护也不尽同,比如土鳖国产的玻璃纤维布   ,防护系数也很高的,绝不是某些砖家嘴里的不堪一击..............   约束,半约束,非约束,是装甲结构的叫法,同时也是机理的叫法,约束和非约束详尽的东西在NAAS86/87/88上都讲过,三言两语很难讲清楚,在这里只说一下半约束,半约束是介于约束和非约束之间的一种形式,对陶瓷或者其他非架构材料进行紧固但是并不对个体材料进行完全约束,这是一种强制消耗的手段,通过对夹层材料的紧固使其在面对侵彻物时减少动作范围,对侵彻物进行强制对抗消耗,通常用于改进或者增强原有的非约束结构,但是增强之后,受到动作幅度下降的影响,装甲对抗射流的能力要有所下降,但是可以增强对穿甲弹的防护能力,通常的半约束手段有聚酯,纤维网包裹,泡沫材料灌充等........半约束通常都用于改进或者加强,不用于新建车辆的建造,目前用于新建车辆的仅有使用了聚酯陶瓷加强结构的美洲狮的最高级别防护车辆。更广义的讲。美帝额M1在逐年的改进中也使用高强纤维材料对原来的陶瓷夹层进行了紧固,尽管是出于对结构强度的提高,但是无形中也增加了对消耗材料的紧固,也算是半约束加强的一种形式吧...........   重型爆反抗击穿甲弹的原理是靠提拉/下切动作,即当弹芯穿透抛板的同时引爆 Dan Yao ,抛板在炸药的推动下快速的移动,这样就对穿过抛板已经“吊”在里面的弹芯有一个提拉/下切(通常重型爆反都有两块以上的抛板)的动作,弹芯此时具有巨大的径向动能,受到侧面的猛烈撞击(炸药爆速都在数千之多)会导致弹芯自身应力不均,穿甲能力降低,而多抛板的结构会对弹芯形成多次的打击,虽然很难切断现在的高硬度杆体,但是会造成杆体的应力强度损伤和降低,在穿透主装甲的时候容易被复合装甲毁伤,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不能单一的依靠爆反进行动能弹的防护,也没有哪款爆反能够单独的防护动能弹,而是要和主装甲配合,在设计上也要针对主装甲的结构有选择的设计爆反的工作原理.
      爆反示意图
  楼主帅哥无人踹,我兔威武不奇怪。
  整点土鳖的   第一部分,当年的悲催岁月   85III的主装甲很悲剧(不是一般的杯具,而是相当的杯具)。。。。。。说出来怕无数精英骂额。。。。。。   比如M111,当时被吹得神乎其神,土鳖千辛万苦买回来了测试以后发现,这东西还不如正在研制即将定型的100新弹,而苏制坦克的防护则是土鳖国内较为震惊的,整个80年代以T72首上为目标的设计值基本上是个非常低的数值,很多设计者都是一头冷汗,幸亏当时没有和苏联发生冲突,否则可能出现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而90年代对T80Y的测试甚至影响了土鳖自己的三代车的原始设计,可见其的性能并不是所谓的不堪一击,要知道土鳖当时火力最强的89-120面对80y的碳化硅炮塔都十分勉强,只有这种震撼才能让设计人员大幅修改了三代车的设计初衷。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能亲眼目睹 Zhen Xiang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事情最后的结果来看起因,这样得出的结论是要比道听途说来的更为准确。前面说的M111就是最好的例子,苏军测试了M111以后仅仅给首上扣了一层25毫米的钢板就解决了问题对于炮塔则没有改动,这说明什么?呵呵,说明M111也只能在中等距离威胁一下车体而已。这是个典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拿出来一起研究一   其实土鳖的120以550的深度都不能保证完全穿透80y的炮塔,可见BM42并不是很多人嘴里的"废柴”,72BU(就是铸造版90)的防护本就好于80,这个是正常的   至于说80y的刺激有多大,整个三代计划都受到影响............既然说到这了,就说一点,土鳖在某年某月对某型车全面开打,结果五轮过后,某型车基本无恙,某些人士的眼镜摔碎不少...........   穿插对棒子的吐槽:   K1坦克虽然是美国设计,但是由于是缩小版本,存在非常大的问题,首先就是一味的追求缩小体积,导致车内空间严重不足,在使用105炮的时候已经是非常拥挤,换装了120以后更为悲剧,以至于不得不大幅减少备弹数量来缓解空间不足的问题,倘若要更换L55级别的火炮,恐怕炮塔空间很难容纳下全新的反后座和新的火炮部件。其次是设备的升级同样需要更大的空间,M1A2升级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空间,以其巨大的体积计算尚且有些吃紧,何况K1这个小家伙。土鳖的99在改型时为了应对各种设备的增加不得不改进了炮塔后部的结构(例如,仅电力设备就比原有系统增加了XX个蓄电池组),焊接了一个超长的尾箱,同时在车内增加了两个体积不小的设备舱,K1的内部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对其进行所谓的“数字化改进”和“升级火力”都是非常难以进行的,而动力舱,K1当年在选择动力时,就进行了有名的“减缸降效”的活动,升级动力。。。。要打一个问号。。。。。。最后就是防护,这是K1致命的软肋,原有的设计就是仅能够抵御2000米得115弹的打击,因此,装甲厚度已经到了极限,而无法通过增加厚度来进一步提高防御力,所以,棒子搞K2其实实在是无奈之举,K1设计的时候就和鬼子的90一样,没有预留(或者说没办法预留)足够的升级潜力空间,另起炉灶也就不奇怪了。。。。。。   棒子的一贯德行。。。宁可穷的吃泡菜,也要面子上好看。。。。。结果就是,面子也没好看,泡菜都快穷的吃不上了。。。。。   棒子的坦克部队在前线作战,后面要跟着:美国人的电子设备保障分队,火力保障分队, Dan Yao 补给分队,装甲模块修复保障分队;德国人的动力维护保障分队,火力分队, Dan Yao 补给分队(K2专用),然后要跟着法国人的装弹机保障分队,以色列人的灭火抑爆系统保障分队。。。。。    思密达的无敌圣器K1坦克     思密达的K2坦克
打遍全宇宙无敌手
  LZ乃高人也,让我等敬仰不已。。。
  对泥轰的吐槽:   日本至今不能生产高性能炮钢,所使用的坦克炮神官毛坯和内膛加工均是由德国工厂进行生产,这个车所用的依然是沿袭了90坦克的L44坦克炮,没有任何突出之处,而在 Dan Yao 方面,日本更是技术匮乏,至今依然在组装和使用德国DM23和33,从历年国际武器交易信息看,没有进口新型 Dan Yao 的合同,所以说这个炮的穿深依然是500级别的,这个深度,面对周边国家的三代车,说它打不动说错了吗?其次,日本虽然没有公开其装甲技术,但是其整体水平还停留在非约束状况,日本也承认90式坦克的防护仅仅是位列世界中流水准。日本在本世纪初提出要研制以钛合金和碳纤维为基础的约束陶瓷装甲技术,而这项技术在十五年前就已经在苏联和东亚某过开始应用,按照目前国际装甲水平的发展判断,以40吨车重想抵御穿深在600以上的脱穿的打击,是不可能做到的。有些东西,即使没有官方资料,但是我们是能够得出结论的,说这个车防不住,也没有说错什么吧。。。。。。   觉得没深度?那就深入一点,看这个车的首上(日10式)沿用了欧式设计,靠78度跳弹进行防护,车体主要是首下迎弹,首下设计的角度较为靠近垂直,加之负重轮的位置判断,首下应该是非复式结构。这个位置的中弹概率为10%左右(具体的我以前讲过统计数据,这里不重复)而近乎垂直的结构决定除非采用大厚度非约束结构的硬质芯板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这个和苏制坦克大多采用22度首上的装甲结构原理一样,本菜也多次讲过,可以回去翻以前的帖子)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巨大的重量   以所谓的模块化设计是不能替代主装甲防护的,车体装甲更是如此。说完了车体,看看炮塔。楔形前端,想必是空心结构,和豹2那个罩子一样,要是实心结构,那就成了大倾角结构,而这个结构是不能采用目前的复合装甲结构的(这个问题更是讲了无数遍)所谓的模块化,都是在主装甲外面挂上形形色色的附加件,称之为模块化。。。。。靠这个去顶大 Kou Jing 脱穿?不是白日做梦是什么?看看炮长镜到炮塔前部的距离,就算鬼子搞成了钛合金约束陶瓷装甲,有了1.0的系数,这个厚度才多少?相比现在三代坦克动辄600的厚度,别说日本的装甲技术逆天,也别说火星,更别说日本在装甲技术上落后世界水平N年,就这么个烂货,还有人吹捧?   (泥轰坦克炮)没有核心技术,性能的提高就要依赖于莱茵,而没有好弹,炮性能再提高,也打不出好成绩,在坦克火力方面,世界五大流氓还是比较垄断的。。。。。。   Dan Yao 就更不说了,连炮钢都搞不定的,弹芯就更没戏了,再加上其他基础行业的支持,除非全面发展否则根本搞不定。。。韩国就是例子,至今120炮弹还停留在组装阶段。。。。。   就DM23那个破蛋,别说炮塔,连99的车体都打不穿,在复合装甲时代,吨位重就是牛的基础和资本   另:有些东西,虽然我们不一定有详尽的技术资料,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推测和分析出其技术水平,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是一定的,就像我们知道了一辆车的重量,体积,油箱容积等等参数以后,就能推测出该车的航程,油耗等。装甲设计是有技术规律可循的,例如无数网友不感冒的99的首上22度大倾角,其实不是工业设计师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装甲结构,看10的炮塔,本菜讲过多次,真要是实心楔形结构,只能说这个车的防护很垃圾,因为其倾角决定了其芯层的硬度不能超过面板,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的导致防护效果严重降低。这就是一般性设计原理,不懂得,回家去看书学习,不要在这里怪言怪语,    尼轰的10坦克
  一般精度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炮管即宣布报废,我的数据比较老,这些年有什么发展不太清楚,前些年是德国的寿命较高,精度下降值较为平均,美国的初期下降值很低,但是打到一定程度会突然下降的厉害,土鳖和毛子的寿命相比欧洲要低一些,具体原因不好说,感觉可能是工艺的差距吧,个人观点。记得L44的极限可以打700发穿甲弹,但是我表示怀疑,个人认为一般打到400-500发精度就很差了,大致如此,有问题我们随时交流   哦,忘了,线膛炮比滑膛要低得多。。。。。。牛牛的120要是打全装药脱穿,200多发就开始有明显的精度下降,这是先天条件决定的   高膛压坦克炮,目前只有五大流氓能搞,这不是简单的某一个行业就能做到的,,必须具备完整的,成体系的并且有多年积淀的基础才能搞出来,日本的工业,有太多的短板和缺陷。尤其是在军工方面。所谓的自产分的种类太多了,鬼子至今还在进口莱茵的炮管毛坯和 Dan Yao ,所谓的自产,大概就和阿三生产T90是一个道理。。。。。   问一个问题,小鬼子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之前号称自行研制105和120坦克炮的身管技术来自什么?了解了这个问题,就不要问鬼子为什么还要进口德国的坦克炮和身管毛坯了。。。。。   五大流氓,最板的是公鸡。。。。。   那麻烦告诉我鬼子80年代末自行研制的120和105坦克炮的身管技术来源于啥再过来说鬼子的技术第一好不?估计要是你知道了,会气得把制钢所炸掉的,告诉你,所谓的炮钢,鬼子和世界先进水平地下天上的差距。光身管技术,就够小鬼子再奋斗20年的,还必须有人提供基础设备才可以。Consarc给小鬼子提供的ESR150T今年才能投入使用,才刚刚做到双头双位,电渣重熔单壁自紧,这八个字代表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冶金,机械加工等等几十个行业的顶级水平,能造海军炮,那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的事情了,不代表后来的技术制钢所也都掌握   其实不妨揭个短,被无数国内童鞋吹捧的小鬼子的90式坦克的火控。。。。。。也仅仅是实现了稳线,而没有实现完全稳像。。。。。。。所谓的自动跟踪,不过就是个简单的角速度器罢了。。。。。。。热像也只有2000的视距,识别距离仅为视距的XX%,不知道这些扔出来,是不是会让很多人觉得窘迫万分,难以接受呢?这还不算那故障率高达1X%的装弹机,夏天爬大坡没事就爆爆缸的两冲程发动机,那冬天太冷了不敢开出加温车库的悬挂。。。。。。。。不知道这玩意怎么能成为明星涅?是90不行还是很多人的眼神不行呢   其实还没有揭完涅,嘿嘿,比如那个YAG测距仪,不是啥高科技,就是普通的钇铝石榴石激光器,结果鬼子不知道怎么搞的,搞的这玩意和热像频率有些接近(导致冲突?不清楚原因)。。。。。结果就经常出现热像看得到,测距仪测不到的搞笑场面。。。。。   是啊,就是富士火力上,狠狠地扇了自X队的耳光,去查查吧,公开新闻。五辆车,首轮故障三辆,次轮故障一辆,最后取消演示。。。。。另外,3000动对静命中就算好火控?嘿嘿,土鳖90年代初的某次大演习,79坦克动对动三发三中,不知道这算不算火控先进的证据。。。。。。区区稳线,就不要提了,上世纪90年代也不算先进的。。。。。。   98年,四辆车退三辆,剩下一辆打完次轮也退了。。。。。   军工,是一个国家工业金字塔塔尖的那颗钻石,有些国家,拥有金字塔某一面塔身的光鲜,却没有拥有完整的斤金字塔。有些国家或许塔身有些残缺,但是塔尖的钻石却璀璨夺目,这就是完整工业体系的体现。   不开玩笑了,本菜说下日本鬼子搞10的真实目的好了,首先,10坦克的设计是立足于本土防御,其一:鬼子考虑其周边国家目前尚不具备强大的两栖投送能力,即使发生对日本的两栖登陆作战,第一波和第二波(即非港口卸载投送)应该是两栖坦克和中轻型坦克(入土鳖的96或者是俄罗斯的T62/72),在此情况下,10坦克可以借助电子设备的优势和信息化的优势对敌人进行攻击并消灭敌人。因其重量较小,在全岛机动受到的限制较小,对于多方向被袭击(日本的地形决定)容易进行快速部署和出击。其次,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不死,一直试图在海外拓展自己的空间,发展能够被本国运输机(在研)快速空运的坦克,对于维护未来可能出现的海湾利益是有一定作用的。最后,就是前面说的,在美国爸爸的掩护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治安,消灭小规模恐怖分子,小型局部不对称战争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些思路,有些日本能说,有些,则不能说,其实10不是个什么新思路的坦克,依然是传统的思路设计的,根本算不上所谓的四代或者是 ggggggg 性设计。。。。。   看问题要全面,不要动辄就以点概面,不要像小学生一样揪住一点或者是只看一个局部就认为这就是全面,10坦克,依然是传统的坦克设计,只是在附属任务里多考虑了一些诸如城市战,快速空运等问题,算不上什么 ggggggg 性设计     尼轰的90坦克
  顶  
  第二部分,有限度的爆料:土鳖的崛起   不过在99大改的新炮新弹面前,所有现役坦克的炮塔正面都是渣。。。。。   90坦克的装甲哪里能承受550毫米穿深的 Dan Yao 的打击?当年定型生产的时候,M1A1HA的炮塔正面才勉强能抵御穿深500的 Dan Yao ,高达近700的厚度才勉强做到这个程度,90那两个“微乳”(连个乳罩都不带的贱轮)哪里能抵御21世纪出现的大穿深的105 Dan Yao 。近十年的105搞定90正面,分分钟的事情。想搞定96A,可就难喽!   50年代,土鳖确实一直进口炮钢。。。。。。。放在今天,再说土鳖进口炮钢,真的是穿越了。。。。   进步是肯定的,其实从土鳖10年内彻底搞定L7的完全自主生产和改进(加长型),并且大幅提高火力的能力看,土鳖这方面的实力是非常强的。估计当年要是有59-120卖出去,现在土鳖也搞定了120-L44的生产了。。。。。除了寿命要比欧美的差一些以外,在性能上,我们是不输的   说两个问题,第一土鳖八十年代就已经在炮钢材料理论上有了自己的突破,而且美国人也承认,土鳖解决了去杂机理的争论,而此时的德国人还在纠结是真空还是电渣,意大利和日本人还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如何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最后发现这是很失败的设计),其次,购买所得的电渣炉,通常都是去功能化的,啥意思应该明白吧?保加利亚,巴西都有高性能电渣炉,但是却一样做不了管坯,就是因为它的设备是去功能化的。第二:除去设备因素,再就是材料学的问题,炮钢成分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配方二字,难倒了多少国家多少的冶金专家。。。。。。   99三期灭掉鬼子的任意一款坦克都没有问题,而且,以鬼子的120+DM33的活力,想在正面击穿99,基本就是痴人说梦。。。。。。。什么叫不如?转盘装弹机比90的那种尾舱的安全多了,居然还有人说90坦克的安全设计。。。。。。   挖潜,125分装比120定装大得多。。。。。尤其是在提高初速上。。。。   不过在99大改的新炮新弹面前,所有现役坦克的炮塔正面都是渣。。。。。   (如果了解了99大改的性能) Ku Cha 都要紫了.....
  苏制坦克习惯设计为首上迎弹,手下中弹概率极低,就想西方使用首下迎弹一样,首上概率极低。这个不存在什么裤裆软硬的问题,真要是比较软硬,苏式车体正面防护能力的设计一直强于西方坦克。   根本不可能,这么厚的陶瓷要多少背板支撑才能发挥作用?截止土耳其招标,M1首下未添加陶瓷,仅为多硬度混合钢板。   M1首下神马都没有,只有钢板和橡胶而已   理解什么是贫铀装甲吗?那玩意可不是贫铀合金块,要是那,坦克兵就都绝后了。。。。。贫铀装甲也是陶瓷结构,贫铀合金在里面起的是结构加强而不是消耗的作用   美帝的思路基本上就是一片混沌(开始研制M1时候),开始搞垂直装甲(这是被豹II忽悠的),然后又想搞首上大厚度迎弹,(这个被谁忽悠的太明显了)拿到乔巴姆了,发现样车炮塔结构不能装,需要加大厚度。好不容易装上去了,重量太大,又开始琢磨炮塔配平的问题,全整完了,一看,日,好恶心。。。。。没办法,索性开始全面调整结构,整容!最后就成了正品M1早期样车的模样。。。。。好痛苦的历程。。。。   其实M1A1火控迷惑之处在于丫的居然把炮塔搞了一个独立稳定,要是不不注意这一点,就真的把该火控看成类似扰动机制了。。。。。另:当时只有M1搞了炮塔独立稳定控制,豹2都没有搞。。。。。。白话文之:美帝是用炮塔的稳定部分替代了方向独立稳定的能力,即为将炮塔角速度传感器替换掉了,从而达到类似指挥仪的效果。。。。。真不知道美帝怎么想的。。。。   是,炮随镜,但是水平方向是单独解算并入火控的,一度有人认为M1A1的迷惑之处是镜子虽然是相对于炮塔是固定的,但是却让炮塔同步于镜子并行。这玩意的思想很怪,后来就都淘汰了。反正额至今依然认为这个时期的M1A1不能叫指挥仪火控,只能是类指挥仪式的。   继续,刚才是对M1的一些总结,然后是白头鸡的其他情况:   美帝搞过复合装甲,用过锯末,聚氨酯,一些硬化橡胶还有些其他的,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研究,仅仅停留在材料选型上,至于说防破高达等效4倍RHA,这个基本不可能,80年代的M1都做不到这个水平,战后怎么可能会有?单项技术?应该说毛子出了电子技术以外,火炮,装甲都要强于同时期的西方,通过整合,将整体性能调整到全面领先,这才是厉害之处。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在T80y之后,苏联悲剧了,自然,武器装备也就杯具了。。。。   美国战后的复合装甲发展没有成体系发展,而是根据从德国搜缴到得资料进行了试验,于52年进入样品试产,主材为氧化硅,还是有聚氨酯以及锯末的成分,并最终制成了36个嵌有不同类型复合层的炮塔并于58的夏天进行了全面的射击实验,最终结论为:在和RHA具有相同质量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比RHA更优良的对射流的防护能力,而能够获得与RHA非常接近的抗穿甲弹的能力,而非所谓的高出XXX%。但是这个结构的装甲,在重量和体积上没有任何优势,最终未能得到有效应用(主要原因还是防护系数过低导致的)美国在完成了德国的资料深入研究后,没有建立复合装甲全套科研体系,导致了整个50-70年代末复合装甲技术发展极其缓慢,西方大致情况也是如此,只有牛牛在德国的研究基础上(尚不知是美国提供的还是自己搜缴的)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科研,并最终在30年后收获了西方第一款实用化的复合装甲-乔巴姆   苏联的坦克动力和西方比,技术上确实要落后,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除了64最早的5TD有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以外,苏联所有现役车辆的动力都能够完全并有效地满足车辆的机动要求和可靠性要求,从这个角度看,是不能说苏联的技术是落后的,因为他有效地满足了作战的需求。别说苏联火力落后,第一个搞出量产服役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是毛子,滑膛炮大规模服役的也是毛子,自动装弹机+分装尾稳弹的还是毛子,西方却一直拿着L7改来改去,直到70年代后期才勉强超过300以上的穿深,这是什么概念?苏联的电子技术落后,但是不能掩盖其工业实力的光辉,我们不鼓吹,但是我们也不能抹杀,要中肯的看待问题,吸取教训和经验,为我们自己的国防工业打造出一流的产品   乃不知道?德国人在二战后期就进行了氧化硅,陶瓷,橡胶,混合硬度板的组合研究,并制造出了试验样品(出没出样品至今还有极大地争论,本版不证实该消息,仅供参考)但是在完成了初级理论基础后德国投降,大部分资料被美国搜缴,苏军随后也获得了部分样品和少量资料。美军很快就对德国的资料进行了验证,45年美军对一辆M4进行了改装,加装了由石英砂(矿粉状态而非成品氧化硅),锯末,橡胶等成分制成的复合结构组件,并进行了实弹射击,但是没见到其公布效果数据(估计不理想),这也算是美帝最早的复合装甲实验吧。   然后是从技术角度对一直被误导的西方90年代前的神话进行科普:   设计理念和整合能力,实现手段是什么?给一个140毫米的炮,按照60年代的水平,能搞出115滑的效果吗?任何设计和整合,前提都要有足够的技术实力的支持,你的这种论点基本属于自我说服自我,而没有实际意义。别的不要比,同时期的的105线(西方)的威力和115(毛子)比,如何?西方为什么不搞滑膛和尾稳脱穿?为何不搞全面的复合装甲化?说难听点,就是技术实力差距,而不是那么多可笑的搪塞理由。   什么叫变相的承认?拥有更先进的技术,能够制造更先进的来压倒对手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是设计者追求的方向和目的让他们放弃上一代的产品转而走向更先进的东西,怎么成了变相承认技术差距?(西方)一个破105,改来改去,到了70年代末才勉强稳定在300多一点的水平,西方是不是要变相承认自己的火力太垃圾呢?乔巴姆的发展和具体内容,本版文章里早就做了说明,乔巴姆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大厚度大重量的基础上的,这一点上,比起约束型复合装甲, 本身就是一种落后,迫使坦克重量急速上升,这是不是也是变相的承认技术的差距了?     全球解放军的标志
  我竟然看完了YST的。。。
  西方不想造大 Kou Jing 滑膛炮?不想在60年代就拥有300级别的 Dan Yao ?搞不定罢了!抱着105胆战心惊的看着红色集群晃来晃去,这时候恐怕没哪个坦克兵会想:苏联人换炮是为了变相的承认他们的火力不行吧?   莫非人为105很好?105要是动能,发射药膛压都有优势,为啥一直在220左右徘徊了那么久?为啥不在75年以前就把火力提高到300级别?为啥一直抱着220的 Dan Yao 胆战心惊的看着红色铁流四处转悠?220的威力也算好的吗?什么叫不是大不了的问题?西方又不是没搞过滑膛+尾翼稳定,结果呢?还不是草草收场,最后还是死守着105混?L11就很有效吗?西方的困惑在于旋转稳定技术没有搞定,滑膛也没有搞定,所以才一直拿着105改来改去,真以为60年代的西方坦克技术有多少先进?   即使是120线,也同样受到旋转稳定技术的困扰,在60年代一样很孱弱,只能靠大 Kou Jing 勉强撑着,但是T64陶瓷装甲一出来,120线的武功也被废了。   所谓的 Bao Mi 问题导致火力升级慢,还是自我说服自我安慰的一种想当然的思路、、、、   80年代中后期,苏联经济已经几近崩溃,而西方从70年代末开始加大投入,这中间出现了超越的现象,太正常不过了,要是用这个时候说西方基础研究有多好,根本就是个笑话,豹2到了90年代还在用混合钢板的装甲,不是德国人不想换,实在是技术实力不够,美国的贫铀装甲,那是建立在碳化硼的高昂造价和英国人提供的乔巴姆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和这个时候病猫一般的苏联比,美国人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的   不是很好,而是L7很适合那个年代的坦克装车而已,也没人说L7一开始就能和对手的火力持平,220的深度保持了多久才有所突破?不是不想换,而是没办法。。。。   (腹黑土鳖)酋长搞回来一看,我X,整个一黑心包子(除了皮厚一无是处),T64搞回来一看,我X,幸亏当年没和毛子翻脸,否则,根本搞不定的东西。   不计算经济因素?什么叫一不小心?至苏联解体,苏军列装的新型 Dan Yao 都能够有效穿透同时期的对手装甲, 这还不叫领先?抛开经济因素,苏联的四代坦克对豹子,M1,挑战者不又是一次压倒性优势?没钱了,80y都买不起了,没钱了,经费拨款都受到了严重限制,没钱了,四代车选型都难以为继,这样的条件下,还被叫做一不留神?   别逗了,120滑出来的时候,连T72M的炮塔都打不穿,到了DM33时代,才400多的深度,DM13和23就不要提了,这东西要是说一出来就全面领先,那就是笑话了,按照苏联陆军的发展计划,95年就要开始列装四代坦克了,135以上火炮,等效1000毫米的复合层,弹托弹体加工领先,这都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了,苏联经济从何时开始紧张的涅?乃既然谈经济因素,自然应该知道的吧?   120滑直到829A1的出现,才能勉强对付72B和早期的80,对80y炮塔正面是基本无效的。。。。这东西也叫全面领先?乃不要移花接木,把动辄几年的时间一语带过,这玩意太快了   真以为西方没下功夫?829为啥叫银弹?MTU每年天价的科研费用往外堆才出来那么个好东西,乔巴姆则是潜心30年搞出来的,别忘了,西方所谓的先进技术可不是一家搞出来的,而是N多个国家堆彻的。   毛子的一些情况   (T-80火控)1A45,装龙舌兰2热像仪,能够在30KM运动中设计时速不超过70KM的地面目标和时速不超过200KM的低空匀速目标,配备双轴陀螺稳定瞄准镜和主炮稳定装置,同时配备横风传感仪(含大气数据仪),耳轴数据装置,药温装置,核心为数字化弹道计算机,标准状态下(为苏联测试标准),首发命中率(动对动)为75%以上,乃觉得这个东西够不够用?   苏联火控各部件的东东和性能乃知道吗?以为保留红外大灯就代表没有热像?就代表还在用老旧的扰动火控?保留一个应急大灯就代表没有指挥仪火控?真是搞笑的思维   有些人命名故意忽视了坦克的重量,同样1200马力的发动机,用在55吨(西方普遍重量)和44(T系列)吨的车上,功率比一样吗?大马力有何用?   苏联的原计划就是用188替代62和72,用187以及后续项目少量替代T64,这二者的区别就是低端炮灰和高端炮灰,四代车才是新的尖刀部队。实在是80年代的苏联经济几近崩溃,连80Y都没钱购买了,更别说其他了,真是搞笑的思维,用这些炮灰坦克和顶尖的豹2M1去拼单项性能,真成了田忌赛马了。   其实现在的T90严格说只是个没出路的产品,本就不是按照高端车设计的,硬要武装起来撑门面,尽管这样,经历了20年的停滞,依然比第一集团的东东不差什么,这还看不出当年的积淀?抛开其他因素,让其他坦克停滞20年不要发展,什么成色?个人觉得毛子再发展一代坦克也是可以的,毕竟90AM已经把潜力几乎挖尽了。。。。    三哥的T90 猴版
  尽管T64的问题在NAAS86期里面讲过了,这里还是重新讲一下,T64在设计过程中,装甲是分成两个分支进行发展的,前者是混合金属,实际应用为最开始的铝合金夹层,这种夹层是利用铝的特性破坏金属射流来达到防护聚能战斗部的目的,后来发现使用铝合金夹层的炮塔正面厚度太大,一度超过了600MM,这是不能被整体设计所允许的,为此,又发展了第二种混合金属装甲,就是高硬度混合钢,将厚度不一的高硬度钢制成板状在进行整体封装,最后在铸造炮塔的时候放入正面预留的凹槽里,这种装甲对破甲弹(由于钢板之间是有间隙的,可对射流进行发散和折射)和穿甲弹(是侵彻弹芯在穿透多层钢板时产生应力疲劳最终解体)都有良好的效果,根据苏军的测试,可以抵御破甲深度为400-500MM的聚能战斗部和穿深在300mm左右(模拟弹)的打击,甚至一度被选中作为T64的正式装备,但是这种装甲的重量系数严重超标,导致验证车的全重接近45吨,最后还是被否决。而早期生产和装备部队的T64基本上都是采用铝合金装甲,但是保留了更换的能力。   而在这同一时间发展AL203氧化铝陶瓷复合夹层遇到了工艺上的困难,主要是烧结成型的成品率较低,同时成本却极高,装备陶瓷复合装甲的样车是和使用钢制夹层的样车同时参加军方测试的,而且取得了比钢制夹层更好的效果,而唯一阻碍量产的就是成本问题,这个问题直到60年代末(1969年2月)才取得突破,同年开始对已经装备的T64开始改装,同时由于其他部件的可靠性不高,一直在进行改进,直到了70年代才开始大批量生产改进型的T64B以及后续型号。采用陶瓷夹层的T64防护水平是当时最好的,尽管115炮发射的穿甲弹难以在2000米处击穿酋长,但是却可以使用破甲弹在2000米处摧毁酋长,而酋长的120线尽管 Kou Jing 较大,但是其发射的穿甲弹和破甲弹均无法在2000米处击穿T64的陶瓷炮塔,T64陶瓷炮塔抗穿甲弹的能力在400mm以上..........当T64换装了125炮之后,火力逐渐追平了酋长,而酋长的装甲基本上还是装甲钢,仅仅依靠厚度防护,早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64和72没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下城堡2穿甲弹图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