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战国三大悲剧剧浪漫英雄,到底谁最帅

日本三大悲剧英雄
他们都生活在乱世的末尾,拥有军事上的卓越成就,然而最终的结局都是十分悲惨,可以说日本历史上的三个时期的幕府是踩着他们三人的尸体建立起来的。
镰仓战神——源九郎义经
源义经(1159年-日)父亲源义朝在平治之乱中为平清盛所败后,源义经在7岁时被送到京都鞍马寺学习。之后他投奔奥州,受到奥州藤原氏当主藤原秀衡的庇护。长大后,源义经与兄长源赖朝一齐举兵讨伐平家,在著名的战役源平合战中战功彪炳,威名显赫。但也因功高震主为源赖朝所猜忌,最终兄弟反目成仇。源赖朝得到后白河法皇的院宣后,在全国发布通缉命令追捕义经。义经在走投无路之下再度投靠藤原秀衡,可怜的义经最后在高馆自尽。
早年经历&&
源义经,幼名“牛若丸”或称“牛若”,出身于名门河内源氏,为源氏领袖源义朝的第九子(异说)。其母亲常盘原为近卫天皇中宫九条院的侍婢,以千中选一的美貌著称,后来成为源义朝的侧室。  1159年,牛若诞生后不久,父亲源义朝即于平治之乱中为平清盛所败,随后于逃亡途中,于尾张遇害,一族亦非死即逃。平清盛看中常盘的美貌遂纳常盘为妾,并赦免常盘生母及牛若兄弟等4人。牛若在7岁时(1165年)被送到鞍马寺(京都市左京区)学习。之后由一位称为圣门坊的僧侣处得知自己的身世。传说牛若年幼时在深山中遇到武艺高强的乌天狗,后来便经常去向其学习武艺。住持东光坊某日发现牛若不但夜遁习艺而且图谋打倒平家后大惊失色,虽欲强迫牛若出家,但牛若不肯,最后姑且先起法名为“遮那王”,命牛若静心学习,忘却俗世。1174年在商人吉次信高的帮助下,遮那王逃往奥州藤原秀衡处,在途径尾张父亲去世的地方时,遮那王元服(成人仪式),并改名源九郎义经。据说藤原对其非常好,甚至如自己的儿子般同等对待。这也是后来义经又逃回奥州的原因。  1180年8月源义经的异母兄源赖朝(由良御前所出)举兵讨平。消息传到奥州,源义经与藤原秀衡商量后决定兴兵助阵。源义经率领家臣武藏坊弁庆、伊势三郎及藤原家臣佐藤继信、忠信兄弟等共300余骑,日夜兼程前往驰援。其时正值富士川之战,然而平家大军不战而败,战事一下子就结束了,源义经于战后才抵达源赖朝在黄濑川的阵地,因此未能参战。源赖朝见到平治之乱失散以来即未曾谋面的亲弟弟已由襁褓婴孩蜕变成威风凛凛的大将,心里非常欣慰与感动,兄弟两人皆流下真情的泪水。源赖朝以河内源氏先祖源义家得亲弟弟源义光襄助而成大业为例,誓言与源义经一起消灭平家、共报父雠,再振源氏家门。之后源义经跟随源赖朝退回镰仓,全力经略关东,厚植实力。
传奇的军事生涯&&&
  源赖朝的堂弟木曾义仲和源赖朝同年举兵,并且势如破竹,横扫北陆,为讨平的源氏势力中的另一主流。但由于木曾义仲的父亲源义贤在与源赖朝父亲源义朝的政争中,为源义朝长子源义平所杀,与源义朝家有杀父之仇,故不与源赖朝相善。1183年,木曾义仲于俱利伽罗峠之战大破平家10万大军后,同年7月率兵入京,平家弃都西逃。此时木曾义仲的声势如日初升,人称“旭将军(或朝日将军)”。然而由于先前养和大饥馑的影响,木曾义仲的6万大军军粮无觅,遂开始劫掠京师,以致人心大失。其后在追击平家的数次战役中更屡为平家所败,元气大伤。同年,收到后白河法皇勤王密令的源赖朝派遣源范赖(义经的另一个哥哥)及源义经统率5万大军征讨木曾义仲。1184年1月,众叛亲离的木曾义仲于宇治川之战中寡不敌众,在逃往北陆途中于近江粟津遇袭阵亡。至此,源赖朝势力成为天下讨平的唯一主力。
一之谷奇袭  平家一族先前弃京逃往九州后,势力便逐渐回伸,更趁源氏相争之际坐收渔利,不但在赞岐屋岛建立行宫,山阳道及濑户内海等亦大半为平家所控制,前线重回摄津福原,大有重新上洛之势。1184年1月,木曾义仲败亡后,源赖朝乘新胜之锐,命源范赖及源义经进军福原。2月,源范赖与源义经兵分二路夹击,以源范赖为主力,源义经率1万余骑由摄津蓝那走鹎越,潜入一之谷(一ノ谷)。2月4日源义经以夜袭击败播磨三草山的平资盛、平有盛势力,并命土肥实平追击山中残部。2月7日源范赖5万主力进攻生田的平知盛守军,清剿山中残部后的土肥实平亦转攻塩屋的平忠度,但源平两军激战数回后即陷入僵局。源义经采声东击西之计,命安田义定领1万骑进攻梦野的平教经、平盛俊,自己则仅率40余骑转入山中,迂回到平家本阵后方。黎明时分,源范赖方再次发动攻击,听见杀阵声的源义经便率军由急坡纵马而下,迅速攻入平家本阵,平家阵脚大乱,开始奔窜败退,平家大军死伤惨重。不久残军逃到港口,乘船渡往屋岛,而源氏因为没有水军,故没有追击。此战平家大将阵亡者甚众,如平通盛、平忠度、平经俊、平清房、平清贞、平敦盛、平知章、平业盛、平盛俊、平经正、平师盛、平重衡(被捕,1185年处刑)等,平家势力遭受莫大沈重的打击。源义经也是因这一战而声名鹊起。一之谷之战后,源赖朝召源范赖回镰仓,加封三河守,但立下大功的源义经却遭到冷落,不但不召回镰仓行赏,更只命源义经为代官,留守京都。战功赫赫的源义经在留守京都期间受到后白河法皇的赞赏,日法皇封源义经为“左卫门少尉兼检非违使(俗称为判官),从五位下”,但源赖朝对于源义经未先征询自己的同意而擅受朝廷册封的行为十分震怒。
  1184年9月,源赖朝刻意冷落源义经,只派源范赖征讨平家。源范赖为绕到平家背后,取径山阳道,但为平家识破,源范赖大军遭平行盛截断,关门海峡亦为平知盛封锁,陷入兵粮不继的困境。1185年1月,源赖朝迫不得已,命源义经领军前往救援。2月,源义经自京都起程前往摄津渡辺港,整备军舰,目标直指平家屋岛阵地。但正当出航之际,暴风雨来袭,军监梶原景时及部下、船长们皆认为此时不宜冒险。源义经力斥众议,安排5艘船各150骑,随即出航。源义经舰队乘风破浪,比想像中更快抵达四国,但也由于风浪的影响,偏离了预定航道,在阿波的胜浦靠岸。然而源义经上岸整军后,即策马疾驰,翌日清晨便已进军至屋岛前方村落。源义经眺望平家阵营,发现平家红旗浩浩,军容整盛,并且还有数艘舰艇在港。源义经自知不能力敌,只能智取,于是便在周围村庄放火,假立源氏白旗多数,制造大军袭来的幻象。平家见状大惊,以为一之谷奇袭再现,仓皇夺船奔走。源义经趁势抢滩上岸,迅速冲入本阵放火。不久,平家发现中计,掉头回击,弓矢齐飞。战事陷入胶着,双方暂且按兵不动。不久由于平家误信源范赖率大军增援的情报,加以屋岛基地已受创严重,平家决定放弃屋岛,向西撤退,屋岛之战结束。此战造成濑户内海拱手让与源氏,河野通信等水军势力及中国、四国的武士集团也一一向源氏输诚,平家已经面临山穷水尽的局面。
坛之浦决战
  平家自屋岛撤退到长门的彦岛据守,而源范赖和源义经亦在对岸布阵对峙。双方已有海战的觉悟,开始纠结战船,平家500艘,源氏840艘。日清晨6时许,在关门海峡的坛之浦(坛ノ浦)开战,由平家主动展开攻击。由于平家擅于海战,而且潮流对平家有利,机动灵活,所以一开始平家即占了上风。相反地,逆流进军的源氏舰艇如陷泥沼,成为平家箭阵的活靶。此时源义经心生妙计,下令集中狙杀平家的水手及舵手,但据说此战术违背了当时不成文的战争规则。失去机动能力的平家舰队反而比源氏更加动弹不得,正午过后,潮流改变,源氏顺势接近登船,展开白刃血战,战情也随之逆转。激战过后,平家眼见大势已去,平资盛、平有盛、平经盛、平教盛、平行盛等大将陆续投海身亡。平家领袖平宗盛及子平清宗、妹平德子虽然企图跳海自尽,但为源氏士兵所救。而年仅8岁的平家血脉安德天皇(平德子所生)则由祖母二位尼挟抱跳海身亡。值得一提的是,传说射死源义经爱将佐藤继信的平教经为了追杀源义经,曾逼得源义经连跳8船而逃(即著名的“八艘飞び”)。英勇的平教经最后是挟著两个源军勇士跳海,壮绝而亡。另外,平家猛将平知盛为免不能绝命,遂着重甲,负锚碇,投水而死。日暮时分,坛之浦之战结束,平家灭亡。
悲剧的结局&
&坛之浦决战是源义经一生辉煌的顶峰,在这之后他的生涯可说的上是急转直下。由于义经的功劳太大遭致了源赖朝的畏惧,加上义经在政治上的幼稚表现(轻易的就被法皇拉拢)以及他人格上的缺陷导致了兄弟之间的分裂。1185年11月,源赖朝带兵进京,11月11日法皇应源赖朝的要求下达讨伐源义经、源行家的院宣。讨得院宣的源赖朝飞檄诸国设置守护、地头,全力缉拿。源义经知道源赖朝已布下天罗地网,决定化整为零,只带家属、亲信逃往吉野山。逃离吉野山后,源义经一行在奈良和京都的山野间四处躲藏。源义经明白如此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亦无再起之日,于是决定投奔当年鼎力相助,犹如再生之父般的奥州镇守府将军藤原秀衡。历经重重险阻及考验,源义经一行终于在第二年抵达奥州平泉。如父亲般的藤原秀衡仍旧给予源义经大力援助,并安排源义经在高馆(又称衣川馆)驻居。得知源义经投奔奥州的源赖朝开始文攻武吓,但藤原秀衡不为所动,以不惜一战的决心力拒源赖朝的引渡要求。源赖朝暗忖藤原秀衡实力可畏,只得按兵不动,从长计议。然而好景不常,日藤原秀衡即因病逝世。这对源义经而言是莫大的打击,源义经自谓:“丧亲之痛犹未过之。”虽然藤原秀衡临终前再三叮嘱其子藤原泰衡、国衡、忠衡务必同心协力对抗镰仓幕府,并以主君之礼侍奉源义经,然而在老谋深算的源赖朝不断地威胁利诱下,家督藤原泰衡为了挽救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藤原一族,终于决定讨伐源义经。4月30日清晨,藤原泰衡命家臣长崎太郎率500骑突袭驻居高馆(又称衣川馆)的源义经。源义经家臣们发现后迅速迎战。源义经则以战死于藤原泰衡的家臣手下为耻,不愿出战,独自进入佛堂中诵经,做自尽前的准备。源义经的家臣们为了保护主君能平静赴死,抱着必死的觉悟,舍命决战,各自斩杀多人后壮烈战死或自刃。传说弁庆见大势已去,入殿向正在诵经的源义经诀别,相约黄泉路上为伴,随后重返战场,挥刀如舞,人马无别,顿时血雾弥漫,遍地尸骸。敌军近战不得,于是弓手尽出,万箭齐发,刹那间弁庆身上插满羽箭。但只见弁庆仍不见死态,长刀乱斩,状貌骇人。突然,弁庆大刀一收,宛如佛教的仁王(护法金刚)塑像一般傲然而立,嘴角似笑未笑,身躯则不动如山。敌军未知弁庆生死,一时间亦无人敢上前探查。后来弁庆被一匹马撞倒,众人方知弁庆早已身亡(此即著名的“弁庆立往生”)。诵完经的源义经回到寝室,手刃乡御前与4歳的女儿龟鹤御前后引刀自裁。源义经波澜万丈的31年生涯以悲剧落幕。
源义经无疑是源平合战期间最优秀的军事统帅,他的军事能力在当时几乎无人能敌(貌似平知盛也很强,但是平家很团结,不会有人在背后下黑手,而且几次战役都是源义经胜了)。他最擅长的战术就是少量的精锐骑兵千里突袭敌军背后突然袭击(一之谷和屋岛都是这样战斗的典型)。这种战术在日本是很少见的(日本人很像欧洲人,打仗大都是两军对阵然后进行正规的合战,很少变化),因此也被当时的一些人所敌视,不过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却是十分幼稚的。而且他似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很多人不太喜欢他。他拥有这么大的名声的另一个原因是死在了自己的哥哥手里,不过他之所以拥有这个悲剧的结局还是他的性格使然。源义经死后,源赖朝统一了日本,然而在源赖朝刚刚死后不久,幕府的权力就被源赖朝妻子的家族所掌握,试想源义经如果当时没死,源氏政权应该也不会旁落,源义经和源赖朝倘若死后有知恐怕两人会相拥而哭吧。
七生报国——楠木正成
所谓七生报国是指楠木正成临死前的一段故事:正成向胞弟正季问道:“说来善恶的一生是按临终的一念来解脱的,九界(佛教十界中除去佛界的九个世界,即菩萨、缘觉、声闻、天上、人间、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当中你的愿望是哪一界?”“我的唯一愿望是七生(轮回七次)同样生于人间,消灭朝廷的敌人。”正季哈哈大笑说。“罪孽深重的你我都这样想呀!那样的话让我们一起更换生世来达到这个夙愿吧!”正成神色非常高兴地说。于是为了“七生报国”,兄弟两人互刺而死。接着楠木正成一族13人和部下六十人尽数自尽。那天是日,楠木正成42岁。
楠木正成(),日本南北朝时代武将。
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幕府将军掌权,天皇成为傀儡。后鸟羽天皇以后的历代天皇继承其志,伺机倒幕。1324年(日本正中元年),一向企图打倒幕府、恢复天皇统治的后醍醐天皇授意公家大臣日野俊基、日野资朝等密谋讨幕,事泄失败(即“正中之变”),但讨伐北条幕府的秘密活动没有中断过。1331年(日本元弘元年)4月,后醍醐天皇暗中策划倒幕,事泄,日野俊基被杀(即“元弘之变”)。8月,后醍醐天皇宣布“移驾”,携带象征皇位的三神器和亲随逃往笠置山,分派近臣到近畿诸国号召武家勤王,得到各地不满北条不公的武家的支持,有着浓厚勤王思想的楠木正成率兵出战。
楠木传说   
最早记载楠木正成的名字是《太平记》卷三,其中写道:元弘元年(日天直临幸笠置山,以本殿为皇宫,向天下招募勤王的武士,但没有一个人来应募。天皇很觉烦闷,后来不知不觉睡善了,做了一个梦: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常绿树,枝叶茂盛,伸向南面的那条树枝长得特别好,在其荫凉下顺次坐着三公百官;朝南的上座,坐垫铺得很高,没有人坐。天皇感到奇怪,这是为谁而设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时候,两个扎发警的儿童忽然出现,跪在天直面前用袖擦泪说,天下之间暂无皇上栖身之处,但在那树苗下有朝南的座位,这是为皇上而设,请暂且坐在那里吧。两童予说半便向天上飞去。不久天皇梦醒了。天皇认为这是天托给他的梦,便详解梦境,在“木”字旁边加个“南”字,使之成个“楠”字。天亮后天皇便问该寺的僧人,附近有没有姓楠的武士。僧人说有个人叫楠多门兵卫正成,武艺高强,是敏达天皇四代孙,左大臣桔诸兄的后裔。于是天皇立刻下令将楠木正成召来。
镰仓灭亡  
同年9月3日,正成到笠置山行官参见天皇,翌日奉护良亲王等返回赤坂,准备迎驾。不料,北条大将金泽贞冬不久就攻陷了笠置山,天皇等人被捕。接着幕府军分四路(一路是大佛贞直,二路是金泽贞冬,三路是武田信武、四路是足利高氏)攻打赤坂。赤坂城南面靠山,东南是断崖峭壁,只有北面一条通道,地势险要。虽然正成只有数百兵力,但士气高涨,占据地利,又屡出奇策,使幕府军的进攻迟滞不前。但幕军设法切断了城中粮道,终于攻下赤坂城,护良亲王、四条卿、正成等分别潜逃。护良亲王亡命大和的十津川。正成逃往金刚山,秘密往来于河内、纪伊、和泉之间招兵买马,图谋再起。&&
元弘二年(1332)3月,北条高时与持明院派系的公家大臣拥立光严天皇,废后醍醐天皇为上皇,流放到隐歧海岛,尊良亲王被流放到土佐,尊澄亲王被流放到赞歧,同年6月,护良亲王在伊势熊野策划倒幕。同年秋,楠木正成再次举兵,一举夺回赤城。
此时各国勤王军奋起,护良在吉野,赤松圆心在播磨,河野一族的得能、土居在伊豫分别举旗。&&
闰二月后醍醐天皇在武家协助下逃出隐歧,九州地方的菊池武时、阿苏惟时,奥羽地方的结城氏也举兵反对北条氏,勤王声势大涨。楠木正成夺回赤坂城以后,回到金刚山,营造千剑破城(即千早城),以它为根据地与北条氏对峙。后来幕军攻陷赤坂城,乘势攻打干剑破城,楠木军死战不退,附近武家又奉护良之命切断幕军的粮道,幕军不得不退却,千剑破城解围。&&
元弘三年(1333)4月,奉北条之命讨伐乱党的源氏统领足利高氏一族临阵倒戈,归顺天皇。5月8日,足利高氏、赤松则村、千种忠显等攻下六波罗,收复京都。同月,新田义贞兵分三路围攻镰仓,足利的亲家、幕府执权·赤桥守时拒绝归顺足利、新田联军,力战而死;26日,北条高时及幕府要臣多数自杀,镰仓幕府灭亡。6月5日,后醍醐天皇还都,废光严天皇,施行新政,建武中兴开始。&&
楠木正成从后醍醐天皇亡命笠置山到完成复辟,始终忠心耿耿紧跟天皇,为扩大勤王军而费尽心机,立下大功。但正成极其谦让,将功劳让给菊池武时。他说:“元弘忠烈者,劳功之辈虽多,何存身命者也。独依救诧坠一命者,武时人道也,忠厚尤为第一。”
论功结果,足利高氏为首功,官居从四位,赐名尊氏。楠木正成赐封为河内、摄律、和泉三国守护,非违使兼左卫门少尉,官位是从五位上。有家族武士对这次恩赏表示不满,而正成毫不计较,仍然辅佐天皇,或在杂诉决断所处理事务,或保护天皇行幸京都岩清水神社,或讨伐北条氏的残党。
新的敌人——室町幕府
  建武新政并没有取得后醍醐天皇预料中的效果,他为了保证天皇的权力,杜绝幕府统治的重现,有意偏袒公家势力,造成勤王武家大族的不满。
1335年(建武二年)7月14日,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纠合残党在信浓起兵,奥州等地武家蜂拥响应,北条军势如破竹,攻入武藏等国,后醍醐天皇认为这是提高公家势力的良机,不顾足利尊氏等武家首脑的反对,命护良系大臣北畠亲房率军征讨。护良亲王认为足利心怀不满,非常危险,在京都策划兵变,企图讨伐足利尊氏,事败后被天皇逮捕,送交足利看押在镰仓。不久北条军攻陷镰仓,尊氏之弟足利直义在撤退前派人杀死护良,造成了足利与天皇之间不可弥合的列横北条时行进入镰仓。足利尊氏对建武新政早有失望,心怀不满,镰仓危急时天皇又禁止其出兵救援,镰仓失守后尊氏再次请求授兵权出征,不果。于是他率领足利家族私兵擅自离开京都前往三河足利封地,迎战北条。随后自封征夷大将军、总追捕使,8月在相模川打败北条时行,收复镰仓。&  足利尊氏起事以后,对公家一统天下的新政心怀怨恨的武家、忠于足利的各地源氏等势力立刻集中到尊氏旗下,声势浩大。后醍醐朝廷则剥夺尊氏的官爵,调动忠于公家的武家势力如新田义贞等前往镇压,官军初胜,后在相模箱根的竹下败于足利军。
  1335年12月底,足利尊氏率领大军攻打京都,满朝震惊,公家大臣慌乱无措,各地武家纷纷投入足利帐下,唯有新田、楠木等出兵保卫京师,新田率官军主力防守正面,楠木率领大和、河内、和泉、纪伊、伊贺各国的军队扼守宇治,千种、结城、名和氏防守势田。
足利尊氏的先锋与正成军遭遇,在宇治桥上战斗五昼夜,结果正成败退,足利尊氏长驱人京。延元元年(1336)1月尊氏一度攻入京都,后醍醐天皇逃至督山。但此时北畠亲房的东征军及时赶回,与新田、楠木等军腹背夹攻,打退了足利军。接着正成和义贞又在摄津国兵库击败尊氏,尊氏和直义逃往九州。
最后一战&  1336年5月,足利尊氏在九州、四国等地武家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号称20万大军,战船7000条,分水(尊氏)、陆(直义)二路直逼京都。后醍醐天皇大惊失色,立即诏楠木正成回京。
楠木正成认为:以我方劣势抵挡敌方优势是无谋之举,应当暂时避开敌人的锐锋,让天皇转移到督山,自己回河内,把足利尊氏的大军引进京都,同时封锁淀川河口,断绝敌人粮道,阻止物资输入,使敌陷于困境,然后督山和河内二面夹攻。这个计划因为显得非常没有面子,遭到坊门清忠为首的公卿大臣的反对,后醍醐天皇也不甘心在尊氏面前退让,没有采纳,而是令其出战。在这一刻,楠木正成似乎已经觉察到了自己的命运。他率军行至樱井驿,将11岁的儿子正行遣返回乡,嘱咐后事,决心拼死一战。&&
新田与楠木联军在和田岬-凑川一线布防,足利尊氏制定佯动作战,令先锋细川定禅的船队插上自己从光严天皇处获得的旌旗,冒充帅船通过和田岬以后,突然向神户方向前进,新田义贞信以为真,放弃海岸阵地追击,尊氏率兵在新田和楠木之间突入,新田误认为足利主力已经登陆,认为大势已去,退到神户,尊氏的水军主力乘机在兵库登陆。&  楠木正成预料此战必败,但为了回报天皇的恩典,决心死战到底,他率领700余骑在凑川的西宿布阵,支援新田义贞。此时新田义贞率领25000骑在和田御崎布阵,迎战尊氏的主力,肋屋义助以5000人守轻岛,夫馆氏时以3000多人在灯炉堂的南滨配合,但义贞和正成两阵之间有兵库港相隔,无法互相支援。&  日,正成、正季兄弟两人和足利直义在凑川(今神户市)对战,经过数次战斗,直义大军反而受到楠木正成孤军的迫击,直义的坐骑被箭射倒,曾一时陷于险地,最后不得不向须磨的上野方向撤退。
足利尊氏亲帅吉良、石堂、上杉等6000骑前往救援。楠木军与其激战数小时,伤亡惨重。尽管如此,正成仍然不屈服,率领残兵继续抵抗。到最后身负数伤,精疲力竭,无奈跑进凑川北部一村庄的老百姓家里,检查身上受伤,竟有11处之多,部署仅剩73人,而且全部负伤,实在不能再战。正成、正季兄弟两人互刺而死。接着楠木正成一族13人和部下六十人都进入客厅自尽。足利尊氏对正成之死也很感动,派人将其头送到河内水分的遗族那里,葬于河内长野市观心寺。
&  军神楠木正成,其军事上的才能其实比不上源义经和真田幸村,源义经和真田幸村一生几乎从未遭逢过败绩,而且楠木正成指挥的兵力一直都不多。他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忠君报国的思想。自古以来,楠木正成的忠诚勤王事迹受到日本人的赞扬和好评,他的死受到后世人的崇拜,这点当然与他的人品分不开的。楠木正成是典型的忠君爱国人士,这在幕府统治时期是比较少见的。要知道,幕府统治的基础就是武士,是压制皇权的。源义经和真田幸村也是代表武士阶层统治国家的代表,武士们忠君忠的是大名领主,是他们的上司而不是天皇,因此日本古代下克上的事情时有发生。楠木正成之所以著名很大原因还是日本政府的宣传,毕竟他这种忠君报国的思想是很适合教育民众的。西乡隆盛曾作诗缅怀楠木:&殷勤遗训泪盈颜,千裁芳名在此间。花谢花开樱井驿,幽香犹逗旧南山。
日本第一兵——真田幸村
日本第一兵是日本第一武士的意思,由于真田幸村在大阪之战中的奋战,德川家康差点就被斩于阵中。德川家康对于幸村的奋战,给予极高的评价,称其为“日本第一强兵”。而幸村的武勇故事也远播全国,连岛津家文书《萨藩旧记》也评价其为:"真田乃日本第一之强兵,自古未有与之匹敌者也……"&&
真田幸村(),真田幸隆之孙、真田昌幸之次子、真田信幸之弟、日本战国末期名将。关原合战与父亲同在西军,战后被流放于纪伊九度山,逃脱后,投奔到大阪城。在大阪城战役中率士兵与德川家康的大军浴血奋战,最终寡不敌众,战死。
早年经历&&
真田家族是日本中部地区信浓国的土豪,幸村的祖父真田幸隆是当时120万石的大名武田信玄的家臣。父亲真田昌幸仅是家中的三子。永禄十年(1567),昌幸的次子真田信繁(幸村)出生于甲府,幼名御弁丸,后改源次郎。当时几乎正是武田家最为强盛的时代,由于昌幸对武田家的武田信繁非常尊重,他在源次郎元服以后也取名信繁(后改名幸村)。1573年武田信玄病逝,从此武田家日益衰落。仅仅两年后继任者武田胜赖在长筱之战中败给织田信长,真田家主真田信纲和二弟也死于此役,从此真田家由三子真田昌幸继承。天正十年(1582)三月十一日,武田胜赖与长子竹王丸信胜,夫人北条氏,武士四十一人,女五十人在天目山自杀,甲斐武田氏灭亡。听闻这个消息的昌幸,悲叹三日后臣从了北条家,也开始了昌幸“表里比兴”的历程,据说真田昌幸曾在武田家灭亡的六个半月内四易其主,充分显示出其枭雄的风范,青年时代的信繁颠沛流离,因为这个时期,为了保存真田家的领地,真田昌幸可谓费尽了心机,不断地与北条家、上杉家、德川家等周边的有力大名互殴、结盟、从属或者背叛。而作为次男的幸村无疑是人质的最好人选,先是在上杉家后来则去了丰臣家。1589年,由于沼田城的归属问题和在昌幸诡计的挑拨之下("名胡桃城事件”),丰臣秀吉开始“征讨小田原”——讨伐北条,并同时向各地的大名发布了总
动员令,此时,在真田军中已经二十二岁信繁也随军参战,这也是现存的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信繁的初阵,真田昌幸队与前田、上杉军在轻井泽合流后,来到碓冰峠,由于在峠道上大军的移动和展开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松井田城城主大道寺政繁派八百名北条士兵在碓冰峠要道上阻击北陆支队,在真田军与大道寺发生遭遇战中,信繁也突入敌军,并有所表现,这也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信繁的初阵。总体来说,22岁才第一次参加战争不算很早,而且也并没有什么大的表现。按照当时人的看法,幸村的一生可能也不会有什么波澜了,毕竟战国乱世结束了,很长时间可能也不会再有战争发生了。然而,丰臣秀吉在统一了日本后并不满足,在他晚年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并妄想攻入大明。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实力大减,这就缩小了他与一直虎视眈眈的德川家的实力差距。
&关原之战&
&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丰臣家臣内部以石田三成为首的“文吏派”与福岛正则首的武断派两派矛盾进一步公开化,1599年,当前田利家的死讯传出后,武断派之中的加藤清正和福岛正则等七人袭击石田三成,石田三成被逼辞去五奉行一职,回到近江的佐和山城隐居。此后,德川家康势力抬头,并开始压制五大老中的前田利长和上杉景胜,上杉景胜家臣直江兼续回信给德川家康,逐条反驳力斥所有指控,而这封信就是天下闻名的“直江状”,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故意被“直江状”所激怒,决意征伐上杉景胜,其实他是等待石田三成出兵。1600年,日本再次陷入动荡,石田三成与德川家康为了争夺天下之主的地位再起兵戈,战场就在离真田家领地不远的美浓关原。在这场生死存亡的争斗之中,全日本的大名都面临着抉择,真田家也不例外。真田家内部发生了分裂——真田昌幸与幸村父子加入了西军,而昌幸的长子信幸由于是德川方重臣本多忠胜的女婿,而断然加入了东军,并且连名字都改为了信之,以示与其父断绝关系。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结果是真田昌幸政治手腕的体现,因为这样一来,无论东军还是西军获胜,真田家都将得到保全。1600年9月5日,由于真田昌幸、幸村父子神出鬼没的偷袭,仅仅以一千左右的兵力,把德川秀忠率领的三万八千大军困阻在中山道上,使之没能及时赶到关原的主战场。这样的结果,使得关原的德川家康陷入兵力上的绝对劣势。但天下大势不可逆转,由于石田三成的众叛亲离,西军终于一败涂地。战后,作为战败者的真田昌幸、幸村父子不得不接受德川家的惩罚。本来,在信浓山中饱受耻辱的秀忠想要处死真田父子以泄愤,但由于立下战功的真田信之的舍命求情,最终将判决改为没收真田家领地,并将真田父子二人发配往纪州高野山,后来又改为在纪州九度山软禁。九度山的生活,是艰辛而又痛苦的。虽然在德川家为臣的真田信之经常派人送来衣服食品等物,但真田父子的生活还是十分困难,以至于有时竟然难以维持,不得不借款度日,这对于曾经名噪一时的领主真田昌幸来说,真是难以接受的现实。在软禁期间,真田父子仍然经常讨论兵法战略以及天下大势,还希望有一天能够再度起兵扬名海内,但时间一天一年的过去,1611年6月4日,真田昌幸就在这困苦的生活和失望的等待中盍然辞世,而真田幸村此时的心中则充满了对德川家的怨恨之念:“有朝一日必取两代将军之首,扬真田之名于天下……!”就在这样的怨恨和梦想之间,14年的岁月过去,真田幸村的青春年华悄然溜走,艰难的生活使他早生华发,一天一天的衰老下去了……
大阪冬之阵&  1614年仲秋的一天,一名大阪城的密使来到了九度山中,带来丰臣家的旨意——邀请真田幸村出山,为丰臣家作战,对抗德川家康的攻势,幸村接受了丰臣家的邀请。当年十月初的某一天,幸村召集村人召开酒宴,当所有人酣醉之时,幸村则带着少数家臣逃离了九度山,随行的还有自己13岁的长子——真田大助幸昌。&&
1614年十月上旬,幸村一行人出现在大阪城中。由于其父昌幸的名声,幸村在大阪颇受欢迎,很快就被任命为军队长,以军师的身份频频出席高层军事会议。由于他的许多出城野战的想法过于冒险,与大阪高层意见不合,因而没有被完全采纳。而在大阪城南三之丸南面建造的防御城堡"真田丸"则是幸村比较成功的策略之一——大阪城的西面是濑户内海,北面是天满川、淀川,东面则是大和川的支流,地形复杂,提供了一定的防御力。相比之下,大阪城南则多数是宽阔的平地,防御力较弱。因此,幸村提出在大阪城南面建造一座出城(指修建于城墙之外的小城,可以作为防御工事)。最后,这座出城,在幸村的主持下,于大阪城南平野口正面、惣构东南面建筑完成。这座被称作"真田丸"的建筑物是一座扇形的城砦,三面挖掘了壕沟,树立了双重的栅栏,城中设置了箭塔、瞭望和楼阁,每一点八米就开了六个枪眼,是一座坚固的防御工事。真田丸的建造,不但弥补了大阪城南相对薄弱的防御力,同时为大阪军出城野战之时,能够迅速的占领城南的篠山高地创造了便利条件。&&
1614年11月,大阪城周围战争的气味越来越浓烈。真田幸村为了争取主动,派小股部队离开真田丸,在其南面的小桥地方的篠山警戒。另一方面,1614年11月11日之后,德川军徐徐的缩小了对大阪城的包围网,向大阪城南步步逼近,在据大阪城一点五公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当年12月,七十五岁的德川家康亲自视察了阵地之后,认为正面强攻大阪会使本方遭受很大损失,于是对联军将领之一的前田利常说道:“对于大阪城,强攻之策不可取。请贵殿在本队的阵地前挖掘壕沟,并在后面累起高台,通过大炮射击打破对方的防御工事。”前田利常得到命令,当天就指挥本部人马展开行动,挖掘壕沟构筑土台。但这一切行动,都被真田丸内的望楼上的哨兵观察得一清二楚。真田幸村很快理解了前田军的意图,为了阻止敌人的行动,幸村向前田阵地正对面的篠山增派了士兵,并命令他们向前田军修建土台的工匠和士兵射击。这样的袭击一连持续了数日,每天都会给前田军造成近百人的伤亡,前田利常的工程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只得作罢。&&
12月3日,了解到这一情况的德川秀忠感到无法再忍耐下去,于是派遣近侧谋臣本多正信作为使者来到前田阵中,向利常下达了主动出击的命令。本来被真田军骚扰得不胜其烦的前田利常当即整饬人马,与另一路诸侯本多政重一起,于第二天凌晨两点向篠山阵地出发。两队人马本来预想在篠山会发生激烈的抵抗,却没想到真田幸村早已把部队撤回了真田丸。前田利常急忙派遣横山长知与山崎长徳两队人马追赶,但两人不了解地形,在黑夜里迷了路,队形散乱士气低落,一直来到了真田丸之前还没发现真田军的踪迹,因而也没有对真田丸展开攻击。紧接着,本多政重队也来到真田丸之前,准备展开攻城。当城外的德川军已经整顿下来,幸村便派一名士兵战在城墙上向外面骂阵,听到这种挑衅的言语,前田家的众将都压抑不住心头的怒火。前田军部将奥村栄頼率先带领本队士兵冲上真田丸的城墙,但很快被真田军密集的火枪射击打退,前田军死伤无数,奥村栄頼本人也身受重伤。紧接着,本多政重也率队展开攻城,但同样被真田军的枪林弹雨打了回来。这之后,前田军第三队大将富田重政赶到,也加入了对真田丸的攻击,仍然不能攻破城墙。前田利常非常愤怒,下令全军停止进攻,撤出篠山,把本阵驻扎在了木野村。&&
发现真田丸战斗打响,德川联军中的井伊直孝与松平忠直两军也不甘落后,向真田丸西侧的八丁目口方向进军,进攻大阪城,并突破了城外的第一重栅栏。与此同时,丰臣军中也发生了事故——石川康胜的士兵碰倒了火药箱,引发了剧烈的爆炸,而城中作为德川军内应的南条元忠也伺机作乱,想把德川军放进城来,但幸好被守卫发现,当即予以逮捕,几天之后处以了斩首之刑。而城外与南条元忠勾结的藤堂高虎并不知情,见城中火起,当即指挥本队向谷町口发动进攻。随着藤堂、井伊、松平三路人马开始攻击,大阪城南驻扎的德川联军各路人马也纷纷展开总攻!但大阪城中的著名军师、浪人兵法家后藤基次早已预料到了德川军的进攻路线,并预先做好了兵力调配和防守计划,从八丁目到谷町口一带守备的如铜墙铁壁一般,德川军根本无法攻破!在激烈的战斗中,年轻的武将木村重成身先士卒,率队与冲至第二重栅栏之前的井伊、松平两军先锋交战,甚至亲自跳进护城沟豪中与敌军的士兵厮杀。同时,井伊军的侧翼也遭到了来自真田丸的狙击,以至于腹背受敌,不得不狼狈撤出栅栏,留下了五百多具死尸。战斗一直持续到正午时分,大阪城中的后藤基次、长宗我部盛亲、北川宣胜、明石全登等队与真田丸的守军一起以猛烈的火力向城外反复射击,德川军死伤甚重。但由于德川方的各路人马都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再加上碍于颜面,谁也不愿先行撤退,仍然不顾一切的冲锋,战局几乎变得难以收拾。最终,还是德川家康派来使者下令撤兵,而德川家的谱代重臣井伊直孝也率先领兵撤退,其他各路人马才纷纷撤出战场。&&
这一战,德川军战死超过两千人,事后,德川家康、秀忠对盲目出击的松平忠直、井伊直孝两军的将领进行了严厉的呵斥。这场被称作真田丸攻防战的战斗,也是大阪冬之阵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以丰臣方守城获胜而结束。而胜利的取得,则应该归功于真田幸村机智的诱敌之计,后藤基次敏锐的洞察力和运筹帷幄的指挥,以及木村重成等将领奋不顾身的作战。&&
真田丸之战结束后,真田幸村的武名在德川方士兵中留下了恐惧的烙印。家康也意识到强攻大阪城很难奏效,把战术方针改变为围困。战事从此陷入了胶着状态,双方都不愿主动出击,而是静静的等待。大阪冬之阵在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对峙之后,丰臣方终于在德川方的炮击威胁下签订和和谈条约——包括拆除大阪城外全部防御工事。这样的结局令那些历尽千辛万苦进入大阪城奋战的浪人武将们扼腕叹息,而看到自己辛苦建立的城防体系以及"真田丸"被德川方拆除,幸村父子更是痛心不已。
大阪夏之阵&&
正如真田幸村、后藤基次等人当初所预料的,和谈不过是德川的障眼法。第二年夏天,也就是1615年4月,德川家康终于再次下达了讨伐丰臣家的命令。这一次,丰臣家的领导层不得不下定决心决战到底。由于大阪城外的防御工事和壕沟都已被破坏殆尽,丰臣军决定主动出击作战。然而由于指挥不利,在4月中无论是对大和郡山城的攻击还是对纪伊和歌山城的攻击都以失败告终,还折损了塙团右卫门直之等猛将。&&
4月30日,为了应对步步逼进的德川大军,大阪城举行了重要的军事会议。会上采纳了后藤基次的方案。即德川方主力很可能由大和路进攻,而小松山则是其必经之路。小松山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在那里设伏也许会有机会一举击毙家康本人,从而扭转整个战局。丰臣家的高层还充分的考虑了真田幸村的意见,于是决定由木村重成、长宗我部盛亲等将领率领城中近一半的军队(两万余人),从河内路出击,防备德川军从八尾地方进攻。同时,把大和路的部队分为两部分——后藤基次、薄田兼相作为第一队,在小松山埋伏,真田幸村、毛利胜永作为第二队,在天王寺布阵,作为后援,如果第一队作战不利可以及时撤退以保留兵力。  总的来说,大阪方这种首鼠两端的用兵方法很令二位军师不以为然——在这种紧要关头都不能果断用兵孤注一掷,本来就兵力不足还要分兵数路,只能导致被各个击破。但军令如山,各路将领也只能分头行事去了。  
&5月5日傍晚,丰臣方大和路方面军的后藤基次、真田幸村、毛利胜永三员主将在平野的后藤阵地把酒话别,约定第二天凌晨在道明寺会合,共同伏击德川军。随后,真田、毛利返回天王寺阵地,后藤基次则独自作着出征的准备。没想到,当夜天将大雾,毛利和真田两队在集合过程中发生了混乱,在加上本来就对当地地理不熟,行军十分缓慢。当第二天(5月6日)上午十点左右,毛利胜永队到达藤井寺村(在石川西岸、小松山以西)时,已经传来后藤基次、薄田兼相战死、前军全面溃退的消息。毛利军立即停止了前进,又过了一个小时,真田幸村及渡边纪两队才姗姗而来。真田、毛利两军的迟到,可说是后藤基次战死的主要原因,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即使后续部队加入战斗,最多也只是能击败德川军的先头部队,并不能达到一举击毙德川家康的目的。&&
但真田幸村并不甘于就此败退,而是从藤井寺村向南进发,以求接应前军的残兵,并在古市村一带遇到了伊达家的先锋精锐部队——由片仓重纲率领的骑马铁炮队。面对名扬天下的真田幸村,片仓重纲显得初生牛犊不怕虎,当即指挥部队进攻,由骑兵队、步兵队和骑铁队正面突击,步兵铁炮队在两翼分散射击。面对片仓军骑铁部队的进攻势头,幸村命令部队后撤避其锋芒,待其接近后再一齐攻击,同时铁炮队向左右延伸,成雁形阵形射击。双方很快展开混战,枪炮隆隆,杀声震天。伊达军的装备精良,在这一战中所使用的铁炮达800挺之多,火力很猛。在乱战中,幸村的长子真田幸昌和大将渡边纪先后中弹负伤,退出战斗,但真田幸村仍然指挥对攻一步不退。最终,片仓队由于从夜里就连续作战,士兵比较疲劳,为了避免昂贵的骑铁队受到过大损失,重纲下令撤出了战场。真田幸村本想乘胜追击,无奈敌军的增援部队出现,本方损失也不小,也向西撤回了藤井寺村。下午四时,从河内方面传来了长宗我部、木村两军战败的消息,藤井寺村的丰臣诸军也不得不向大阪城撤退,真田幸村与毛利胜永一齐担任了殿后的任务。而德川军各路人马由于连续作战比较疲惫,并没有进行追击,丰臣军得以安然撤兵。期间,真田幸村面对不敢追击的德川联军,留下了“关东雄兵百万,竟无好汉一人!”的豪言。
  1615年5月6日晚上,大阪城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在大阪夏之阵以来,丰臣军连受挫折,损失了众多优秀的将领,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得不背水一战了。当夜,真田幸村独自找到首席家老大野治长,讲述了自己最后的作战方案,即全军出击,在天王寺到冈山口一带与德川军正面作战,在击破德川军先阵之后在由丰臣秀赖亲自出马,长驱直入德川家大本营,一举击杀德川家康。会谈中间,毛利胜永也加入进来,对真田幸村的计划表示了坚决的支持。  幸村之所以一再要求秀赖亲自出战,主要是考虑秀赖作为丰臣家的当主、朝廷的右大臣,又是天下之主秀吉的亲子,一旦出现在阵前一定能鼓舞本方斗志,也许还会使地方阵营中部分受过太阁大恩的诸侯回心转意,瓦解德川联军的士气。而就秀赖本身来说,虽然已经成年(22岁),但从未上过战场,甚至没有出过大阪城一步,要他指挥大军作战是根本行不通的。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大野治长已经无计可施,只能一口答应了幸村的计划,以求各路将领能够用心作战,但淀姬是否真的能同意秀赖出战,或者说秀赖是否真的能亲自来到战场之上,他心里也完全没有把握。  5月7日上午10点左右,德川、丰臣两军一南一北,与大阪城南的天王寺——冈山口一带对圆了阵势,日本战国最后的大决战一触即发。这一战,丰臣家总兵力五万左右,而德川联军则超过十五万,兵力的差异一目了然。双方的阵营中,各色旌旗遮天蔽日,众多的武士斗志昂扬。真田幸村的部队再加上下属部将渡边纪、伊木远雄等人的部队共5500人,与另一名勇将毛利胜永的队伍一齐,位于天王寺战场的最前沿。真田幸村的队伍采用武田流兵法编制,以骑兵为主,士兵都身穿红色铠甲,背红地百边"六文钱"旗帜,在战场的阳光下如同烈火一般!真田幸村与其子、十五岁的真田大助幸昌也意气风发,心无牵挂的投入人生最后的大战。&&
决战在正午开始。首先是德川军的先锋本多忠朝队向丰臣军射击,而与其正面相对的毛利胜永军立即予以还击,随后两军展开了激战。在战争的开始,真田幸村并没有急于加入战斗,而是按兵不动,因为他有着明确的战术目标,那就是德川家康的项上人头!因此在毛利胜永与本多队激战之时,真田幸村没有指挥进攻,而是焦急的等待大阪城中的动静,希望丰臣秀赖能率领大军出城,能够打出当初太阁秀吉公那威震天下的金葫芦帅旗……但一切终究没有动静。随后幸村通过忍者的报告得知,由于淀姬的阻止,秀赖已经放弃了亲自出马的念头,并向德川方秘密派出了请降的使者。但面对全军将士,幸村依然激昂的表示,秀赖公一定会亲自出马,并派自己的儿子幸昌作为使者,回大阪城去请秀赖出战。他的这种安排,多少也可以让后人体会到这位勇将的舐犊情深吧。当幸昌离开后,幸村振臂一呼,烈火般的真田骑兵队开始行动了。  真田队开始进攻时,毛利胜永已经击败了本多忠朝军,突破了德川军在天王寺阵地的第一阵,正与第二阵、第三阵的各路诸侯激烈的混战。真田幸村抓住这一机会,从混战的阵地后面绕过,直接面对了第二阵的主将松平忠直本队。真田队的3500人此时已与大谷吉治、渡辺糺、伊木远雄队2000人合流,士气高涨,尽管面前的松平队有15000人之众,仍然勇敢的冲入阵中。两军很快陷入混战,难解难分。&&
虽然松平军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在士气和战斗力上也不处于下风,但松平忠直本人的战术指挥能力却远逊于真田幸村。真田幸村为了尽快突破松平忠直的纠缠,进攻德川军本阵,派出忍者潜入松平军后方,散布谣言说:“浅野军已经投降丰臣方了!”而此时,作为后备军的浅野军见到前方吃紧,正在向今宫方向移动,这使得真田军的流言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大成功,松平忠直的部队陷入了巨大的混乱,后面的德川家康见状,不得不派出旗本军帮助忠直收拾局面,而真田幸村趁势突破松平军的阵地,直杀入家康本阵之中!
  德川家康的本阵兵马虽有15000之众,但其中一部分前去帮助松平忠直收拾局面,另有一部分前往阻挡毛利胜永的攻势,使得真田军突如其来的进攻并没受到太大的阻力。而作为家康近卫军的马廻众多数是新招募的武士子弟,没经过什么阵仗,平时操练也不够,一见到烈火燎原一般的真田骑兵,自己先乱了阵脚四处逃散了。在这种情况下,家康也不得不仓皇后撤。当时,家康的身边只有近侧武士小栗正忠一人,窘迫之时,甚至想到了剖腹自杀……与此同时,毛利胜永也突入德川家康本阵,与真田幸村配合,在数倍于己方的敌军阵中反复突击,杀的七进七出。但由于家康在逃跑时命下令放倒了帅旗,使得丰臣军无法找到他的位置,这一看似不体面的做法,反而凸显了家康作为老练的指挥家高超的临战指挥才能。  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田军的伤亡越来越大,士兵由于长时间作战而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与此同时,松平忠直已经重新整顿了兵马,并攻取了真田幸村后方的茶臼山阵地,切断了真田军与后方的联系。腹背受敌的真田军,再也无力支撑,渐渐陷入混乱。真田幸村此时已经身受多处枪伤,浑身是血,虽然不是致命伤害,但已经严重消耗了体力,实在无法再骑马指挥作战,于是率领残兵退入当地的安居神社休息,并拒险而守。下午4点左右,德川军攻破安居神社,真田军全军覆没,大将真田幸村被西尾仁佐卫门砍下了首级,时年48岁。
人物评价&&
身材矮小清瘦的真田幸村,恐怕很难在个人武艺上造诣太高;他的超群之处,在于智谋而非武功。真田幸村实战经验并不多,但是却天赋异禀,对兵法战策有着极高的造诣。幸村有天赋的谋士之才,而且关原之战以后,他和父亲削发为僧,在高野山脉的九度山上隐居了十多年。在此期间,熟读日汉兵书,学习掌握了父亲的全部兵法。可以说,又兵卫是在沙场上熟谙韬略,而幸村却是在书斋里深通谋略的。日本古代的武将很少有精通兵法的,武田信玄仅仅靠着孙子兵法中的几句就创建了战国最强军团,源义经据说也只读过半部兵书。很多武将都是通过实战的经验和前辈的传授来打仗的,而真田幸村却是真正的长时间研读兵法,所以他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很有系统性的。与源义经和楠木正成相比,真田幸村似乎更受欢迎,可能就是那种以一己之力对抗天下却不泄气的勇气吧。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三大悲剧英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