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大乔上线时间和珅什么时候出 和珅具体上线时间介绍

播放列表加载中...
正在载入...
分享视频:
嵌入代码:
拍下二维码,随时随地看视频
纪晓岚与和珅的经典对白,和珅的话才是真理啊
上 传 者:
内容介绍:
纪晓岚与和珅的经典对白,和珅的话才是真理啊
我来说点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京网文[0号 |
| 京公网安备: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京)-非经营性-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403号
<img src="" width="34" height="34"/>
<img src=""/>
<li data-vid="">
<img 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img width="132" height="99" src=""/>
在线人数:
<li data-vid="">
<img 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img src="///img/blank.png" data-src=""/>
<img src="///img/blank.png" data-src="http://"/>
<li data-vid="" class="cfix">
src="///img/blank.png" data-src=""/>
<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li data-vid="" class="cfix">
src="///img/blank.png" data-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没有数据!
{upload_level_name}
粉丝 {fans_count}
{video_count}
{description}铁血聚合阅读 &
和珅(音:hé shēn)(日—日,即乾隆十五年——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
多年前,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陪伴了我的童年,纪晓岚这个人物成了我记住的为数不多的古代文官。戏中的铁三角,和珅被纪晓岚耍的团团转,经常让人忍俊不禁。
可是现在在翻看一些资料,才知道这部剧真是一个纯传奇作品。要说《宰相刘罗锅》扯,这部剧就更扯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还...
话说啊,乾隆年间有次闹了大饥荒。和珅去赈灾,看到施粥的锅,和珅往锅洒了一把沙子。周围的官员不理解,向和珅询问。和珅一语道破:『真正的灾民是不是会在意这些沙子的!』
这个故事很多人在很多场合讨论过,有的说什么经济学原理啊,有的说什么政治学原理,说...
[一些老片之所以经典,不仅在于其不胡编乱造的剧情,不仅在于其鲜明生动的人物塑造,也在于那些现今听来仍可能振聋发聩的台词。完片至今17年的首部《铁齿铜牙纪晓岚》近来又被网友翻出,其中纪晓岚和和珅关于赈灾的一段对话更是引来无数热议。片中对白短短几分钟,却矛盾迭现,文人治国理...
和珅的贪,不是朝夕之间,更不是不可告人,而是长此以往且甚为猖狂的。以乾隆皇帝治世之英明,不可能觉察不到。然而乾隆对和珅的倚重有增无减,便可知乾隆皇帝治世之英明,不可能觉察不到。
然而乾隆对和珅的倚重有增无减,便可知和珅虽贪,却也的确对皇帝尽忠、为国家出力,其才智不在与...
说起清朝的贪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和珅,据说和珅在乾隆年间,疯狂贪污敛财,所贪金额高达八个亿,也就是说,乾隆年间的五十五年至六十年的税收,被和珅贪污了一半,其实到清朝末期,还有个贪官,跟和珅不相上下,甚至还远超和珅。
奕劻,他是一位王琴,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的孙...
纪晓岚的学识过人,不可否定,但是很多电视剧上描写的纪晓岚和和珅斗法,就纯属虚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纪晓岚画像)
正史上从来没有记载纪晓岚和和珅如何斗争,因为他们当时的官职和实力不可能有斗争的机会。纪晓岚虽然比和珅大26岁...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惩办和珅吃了多少?
和珅,生于日,卒于日,即乾隆十五年到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和珅书法作品欣赏。和珅少年家贫,为文生员,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因机灵善辩,仪表俊伟,受清高宗赏识,历任显...
&/div&&div&
和珅他贪了多少钱呢?据嘉庆朝的《查处和珅案》及晚清薛福成的《庸庵全集》记载,初略估值总计约11亿两白银。这是一个啥概念?也就是说,清朝中期,每年的国库收入大约相同,而和珅的财富,大概相当于15年的国库收入。就是当年国库收入的15倍。这个庞大可怕的数字,乾隆皇帝究竟知不知...
有一种说法,说乾隆之所以喜欢和珅,系因为和珅系宫女转世而来,此段野史故事,可谓绘声绘色。  不过,和珅能够位极人臣,当然不可能靠什么前世因缘。  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和珅相当有才,其精明强干,办事能力尤其在体会领导意图方面相当不弱。  其善于察言观色的本事,用现在的话来...
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字一号巨贪绝对是和珅。那么,和珅是用哪些手段贪得这么大一个家业的?
  以权谋私
  这是和珅敛财的主要手段。和珅曾当过户部、内务府、崇文门监督最高长官,长期主管户部三库,这些部门都是和珅捞财的直接源泉。内务府负责宫廷使用、食物、武装守备等各方...
作为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大贪官,和珅所拥有的钱财数目是相当惊人的。甚至在2001年的时候,他还入选了《亚洲华尔街日报》的世界级富翁,足可见其钱财的数量已经到了让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了。在和珅被嘉庆帝下旨抄家后,统计出了一份关于和珅的家产清单,能让世人更清楚地知道他到底有多...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赏赐他白练一条,令其自尽。此时和珅一看到白练,知道死期已至。他对自己惨淡经营一生,家业富比皇室,到头来落得个如此悲惨下场,不禁万分慨叹。?这一次自己锒铛入狱,身陷囹圄,尝到了凄凉、冷清、饥饿、刑罚、痛苦等苦辣滋味。特别是...
清朝名臣和珅,以家财万贯富可敌国而出名。实际上,和珅也拥有许多娇妻美妾,尽享齐人之福。不过,在乾隆皇帝去世后,和珅却一下子失去了靠山。和珅死后,和珅的娇妻美妾的结局如何呢?和珅的妻子一共有两位,一位称为冯氏,很早就去世了,另一位称为长氏,在冯氏死后成为正妻,但一直没有什...
和珅私藏了一条东珠,被定为一条死罪。为啥,是不是太严重了,藏条珠子就死罪了。看来,这东珠是无比珍贵,即便和珅也不配拥有。东珠,满语为“塔娜”,产自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等流域的野生珍珠,所以叫“东珠” 。也叫“北珠、大珠、美珠”,用于区别“南珠”。朝珠是清朝皇帝和官员...
和珅是个大贪官,刘墉、纪晓岚是大清官,所以有人就制作时机,让清官和这个大贪官斗,斗得不亦乐乎,热闹非凡,最终把和珅斗倒。
惋惜那是电视剧里的情节,是“哄人”的。历史上,刘墉尽管瞧不起和珅,却从来没和他斗过,尽管他比和珅当官早,但和珅升官快,被乾隆爷欣赏不久,就当上...
和珅贪名太甚,后世谈论更多的则是他拥有的财产。在和珅死后200多年的今天,人们始终没能为和珅的身家估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2001年,《华尔街日报》做了“千年来世上最富之人”的调查,和珅与成吉思汗、忽必烈、明朝太监刘瑾、清朝商人伍秉鉴、民国要人宋子文等一起入选最...
乾隆在晚年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于是自命为“十全老人”。 十全武功指清乾隆时期的十次重大军事行动,分别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
实际上,有一个人就帮他做了以上的四件事...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乾隆帝趁着担任云南粮储道的海宁来京觐见,向他询问有关云南总督李侍尧违法之事。李侍尧劣迹斑斑,皇帝都有耳闻
和珅选择李侍尧的“家人”(古时称仆人为“家人”)张永受作为李侍尧案的突破口,刑讯张永受,他终于开口说话,交代了李侍尧以下罪状...
热点图文信息  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  这一年,距离和珅被赐自尽,已经整整十五个年头了。十五年前,伴随着乾隆的驾崩,由嘉庆一手导演的惩杀和珅的政治大地震,曾在整个帝国内掀起阵阵惊风,许多人为之拍手称快,许多人为之胆战心惊,许多人为之得封得赏,许多人为之黯然余生……  而如今,十五年时光的消磨,一切的一切应该归于平静了。  只是,但凡大的地震,不仅发生时响天动地,而之后的余波,依然能不断荡响着自己的回声,不会轻易消弭。  这一点,对于清朝国史馆的篆修官们,体会的尤其强烈。  按照惯例,和珅自尽之后,为和珅撰写列传的工作就提上了篆修官们的日程。这本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优秀的传统,自周朝开始中国就有了官方的史馆,而到司马迁写了《史记》之后,“修史”的传统更是被历朝历代发扬光大,在我们即将介绍的清朝,就是由专门的国史馆负责修史工作的,最多时有六百多人工作其中,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当然,这项传统所带来的结果便是:中国有着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最连续的历史记录。  不过,对于当时国史馆的篆修官们,可没心情考虑自己工作的历史意义,因为一个现实的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和珅的列传怎么编?  首先,作为一代权臣的和珅,几乎做过清朝所有掌握实权的官职,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一等忠襄公……这些显赫的头衔无不昭示着一个事实:和珅的列传不能不写。  其次,和珅对嘉庆来说,是永远绕不过去的阴影。嘉庆曾经昧心地说过将来要仰仗和珅,可是乾隆死后仅仅第二天便治罪和珅,诛杀和珅让嘉庆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无数好处,这些,都是嘉庆一朝不能说的秘密。于是,和珅的话题,在整个嘉庆朝都是一个火药桶。曾经有一个朝廷大臣上书说要查办负责查封和珅财产的官员,认为他们可能侵吞了和珅的财产。结果嘉庆看后大怒,说了一句:“难道你们把我看成了一个贪财的君主?今后朝臣不能再提和珅财产一事!  于是,和珅的话题,朝廷内外无人再敢提及,只有国史馆的那些篆修官们,不得不接下这块烫手的山芋,日思夜想着如何给和珅撰写列传,能让嘉庆满意。
楼主发言:244次 发图: | 更多
  记号  
  沙发,沙发
  顶,原来可见一斑是这个斑啊
  终于,在开始提到的嘉庆十九年,在篆修官们认为和珅的风波已经平息的时机,他们给嘉庆进呈了一份和珅列传,这份列传上凝结着这些篆修官十五年揣摩的成果,目的无非只有一个:希望嘉庆能够满意。  结果,嘉庆很生气。  嘉庆为此写了一长段批谕,内容大致归类如下:  1.和珅伏法已经十五年了,现在才将列传送上来,太慢了(太觉迟缓)。  2.在列传中,只是将和珅为官三十年做过的官职、履历依次排列,篇幅很少,却将和珅被逮捕后的各项谕旨(注:均是嘉庆颁布)详细叙述,是何居心,不可问矣。  3.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还是有一些功劳可写的(原有微劳足录),只是他贪鄙成性、怙势营私、狂妄专擅,所以我才不得以加以重罚。  结果,所有承办和珅列传的篆修官,都交到了刑部严加议处。最终,主要负责编撰的席煜被革职,押回原籍,并且让他闭门思过,不得外出,落了个被软禁的下场。  和珅,死后十五年,仍旧引发了一场小小的政治风波。
  到这里,发生在嘉庆十九年的这段历史,算是粗略地讲完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我想,至少我们能够看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颠簸不破的真理,把和珅打造成贪婪专权、怙势营私、十恶不赦的一副形象,是嘉庆本人的需要,却成了后世人们对和珅的集体印象。  然而即使是嘉庆,也曾说过和珅精明敏捷,还是有一些功劳的。  我们为何要抱着一丝成见注视和珅呢?成见,可能会让我们永远失去了解一个人的机会。  写这个帖子并不是为和珅“平反昭雪”,只是有一个单纯的愿望:  那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胡乱地在图书馆里借到了一本《和珅传》,于是,在一个夜晚,敞亮的自习室,印象中只有我一个人,静静的,无意中,带着和珅那副经典形象,走进了和珅的世界。  却被它震撼到了。  以往,我只看到了和珅成功与失败的一面,却没有注意到,一个曾经无依无靠的贫苦少年,成长为一代权臣,他在背后经历了怎样的付出。  单就和珅会拍马屁这一点,如果你还能记得上面提到的那几个篆修官,就应该知道,揣摩皇帝的心思究竟有多难,更何况和珅揣摩的是清朝最为精明的乾隆皇帝。  所以,我萌生了一个简单的愿望:尽量把我的震撼与大家分享。
  我期望呈现一个真实的和珅,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嘉庆虽然对篆修官们编写的和珅列传不满,但是今天看到的和珅列传仍是嘉庆所批判的那副样子,以至于若要还原和珅,必须借助清人所写的野史笔记,而这些野史大多经不起推敲,有的还存在着致命的硬伤,这些我只能尽量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在文中说明。  为了增加可读性,我会在史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否则可能会变成一部学究书,至于是否合理,随时接受大家的拷问。  这里,我真的想说一句,对于那些自认为自己的故事会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读者,一定要在生前写一本自传之类的东西,否则你会被后人打扮的不成样子。  而我也自觉无耻地加入到了打扮者的行列,希望泉下的和珅能够宽宥我的行为,毕竟史料有限,我只能尽力。  我所参考的史料,正史包括《清史稿》、《清史列传》、《满汉名臣传》等,野史笔记首推昭梿的《啸亭杂录》,昭梿是和珅的同代人,曾经参加过和珅妻子的葬礼,所以他的记载我把它奉为信史,其它的还有陈康祺的《郎潜纪闻》、薛福成的《庸庵笔记》等等,当然,还会参考许多今人的研究成果,为了不太占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期望用尽量真实的和珅,还原给读者我的震撼。  让我们就此开始吧。  一个人,  一生,  几十年,  几十万字。
  我是第一个来留言的吗?哈哈!  
  要加油哦!  
  @一朵青云 9楼
22:21:05  要加油哦!  -----------------------------  多谢支持哈~一定会努力更新完的~
  第一章。最幸福的三年  【0~2岁,乾隆十五年~十七年,年】  和珅的故事,就从两百多年前那个草长莺飞的夏日说起吧。  在今天北京西城区的西四北头条,当时那里有着一个不这么复杂的名字:驴肉胡同,在驴肉胡同东头的一所宅院里,伴随着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命降生在这里,当然了,他就是和珅。  这一年,是乾隆十五年(庚午年,生肖马),二十五岁登基的乾隆皇帝已经做了十五年的皇帝,此时他已经39岁了。  这一天,是公元日,农历五月二十八日。  小和珅的顺利出生,着实让宅院里的上上下下平添了十二分的喜色,尤其是这所宅院的主人常保,更是欢欣异常。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无论谁家头胎生了一个儿子,都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而像常保这样衣食无忧的高官家庭,更是如此。  小和珅的父亲常保,留下的历史资料非常少,只知道他曾做过福建副都统,这在清朝可是一个正二品的大官,属于封疆大吏级别。而小和珅的生母,则是河道总督(正二品)嘉谟庶出的女儿,同样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这样看来,小和珅的出身绝对不低,应该算是“高官二代”。不过,比起我们理解中的“官二代”来说,小和珅还有另外一项“天生”的政治资本。  原来,小和珅的五世祖尼雅哈纳,正是生活在清军刚刚入关的年代,在当时,辽阔的中华大地正被清军迅速地征服,尼雅哈纳也抓住了这个建功立业的时机,在征伐山东河间府时,他第一个登上了城墙,并且成功地留在了上面,最终清军很快攻下该城。  战役结束后,论功封赏,尼雅哈纳不但获得了“巴图鲁(勇士)”的称号,最重要的,还授予了他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可以世袭罔替(不废除)。  可见,尼雅哈纳在这次战役中立功不小,三等轻车都尉可是一个正三品的爵位,也就是说,尼雅哈纳的子孙只要是承袭了这个世职,那么他做官的起点就是正三品。  到了和珅的父亲常保这一代,已经是第七次承袭这个职位了。不过在这一代,尼雅哈纳的子孙又出现了一位英雄人物,名字叫做阿哈硕色,只是这位相较于祖先来说,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在从征新疆准噶尔的战争中“击贼身亡”,因此受到了嘉奖,并且赐给了常保家一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正六品)。  所以,随着小和珅的出生,只要他能健康地成长,那么就有一份正三品的三等轻车都尉和正六品的一等云骑尉等着他去承袭。  可以说,小和珅生来就是有官当的  这才真正叫做“官二代”吧。
  等更新  
  没了?  
  @真的狠害怕 12楼
01:16:26  等更新  -----------------------------  多谢关注~哈哈
  @君之一 13楼
11:48:47  没了?  -----------------------------  当然有啦~正在努力更新呢啊
  关注,加油哦!  
  楼主不更了?  
  @麻溜的小乌龟 16楼
00:13:05  关注,加油哦!  -----------------------------  多谢支持哦~
  @一朵青云 17楼
09:45:42  楼主不更了?  -----------------------------  必须更啊,下午再更新一段。
  大家看看这篇文章吧:/a//1096128.shtml  很强的一篇文章:为珅平反的!
  当时的中国,正是在清朝的统治之下,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缔造这个朝代的满洲人(即满族人),原本生活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地区,明朝末年,不无意外地卷入了中国的内乱,结果这些满族人发现,自己竟然是这场内乱中一枝独秀的武装力量,既然这样,那何乐而不为,于是,清朝,就在汉族人自相残杀的废墟上建立起来了。  大凡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总要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对待人数比自己多得多的汉族人民?  几百年以前,建立元朝的蒙古族统治者,面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简单而粗暴的答案,在这些蒙古人看来,自己是快马弯刀打下的天下,打心眼里瞧不起擅长诗书礼仪的汉族人,于是他们把人分成了四等,汉族人是最末两等,汉族知识分子则更惨,社会地位比妓女还低,仅仅比乞丐高一级,排行第九,这就是知识分子“臭老九”别号的最初来源。  这些措施的结果,便是这些蒙古统治者统治中国不到一百年,就被朱元璋赶回了草原放羊。  有了这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清朝统治者就变得聪明多了,不但全盘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理念,而且政府的组织结构也照搬明朝的那一套。比如,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南巡的时候,一般都要到山东去拜谒一下孔庙,甚至还要到明朱元璋的陵前拜上一拜,这些表面上的和实际上的措施,都昭示了清朝统治者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实:必须用汉族的传统和文化统治中国!  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这些满族人很可能会被同化在汉族人和汉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就像中国历史上那些只留下名字的少数民族一样。  然而,这是清朝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他们想了许多办法,试图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模仿蒙古文创立了满文,比如入关后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八旗制度,比如尽量给予满族人以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不过,越是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就越会同汉族人产生难以逾越的隔阂,于是就会觉得自己的统治好像是从汉族人手中“偷来的”似的,总有一天要还回去。这种心理从他们对待自己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清朝前期,作为满族人老家的东北地区,是严格限制汉人迁入的,在他们眼里,虽然自己成了中国的主人,可是没准哪一天自己会被汉族人赶走,到那时,大不了再回到东北放羊。  可想而知,抱着这种想法的清朝统治者,对待汉人是怎样的态度:既要依靠和拉拢他们,同时又对他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渗透到基因中的不信任。明白这一点,便能理解为何清朝如此盛行“文字狱”,为何整个清朝有“重满抑汉”的传统。
  不过,也正是这种“可能被赶回去放羊”的危机感,让清朝皇帝对自己接班人的教育格外重视。曾经热播过的电视剧《康熙王朝》,第一幕就描述了小玄烨(康熙)天还没亮就要起床读书的情景,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一幕,而且,直到康熙亲政时,仍旧持续了几年这样的读书生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十六七岁的康熙皇帝,虽然贵为大帝国的统治者,可是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上学,等到上午九点左右放学后,还要处理繁杂的政务……  正是这样严格的教育,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皇帝,一举将中国带入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之中。  到小和珅出生的这一年,正是康乾盛世最辉煌的顶点,盛世的标志便是在乾隆一朝,中国人口出现了爆炸式地增长。据统计,从乾隆六年到乾隆六十年,54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净增了1.535亿,这是惊人的数字,因为在清朝以前,中国历代人口最多时也不过一个多亿。  如果做一个粗略地估算,小和珅出生这一年,清朝共出生了284万人;小和珅出生这一天,清朝共出生7780人。  而小和珅,将会掩盖所有同龄人的光芒。
  大家觉得写得怎么样?多提一些宝贵意见~很需要啊~
  每天更新就行。期待  
  总之,当小和珅第一次睁开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国泰,民安,家和。最重要的,在他黑亮好奇的瞳孔中,他能看到母亲怜爱的目光,能看到父亲难抑的喜悦,能看到家里上上下下忙前忙后,却只围着他转……  此时的常保,看着自己这个粉嫩可爱的儿子,脑海中开始琢磨着给这个宝贝儿子取个什么名字呢?很快,小和珅就有了自己第一个名字:  钮钴禄?善保。  很陌生吧?其实,和珅这个名字是在他上学之后,由学校的先生给起的,在此之前,和珅的名字叫做善保才对,只是为了方便阅读,所以我一直用和珅这个名字。  而钮钴禄,则是和珅的姓。从这个稀奇古怪的姓氏,至少可以看出小和珅出身于少数民族,事实上,小和珅不仅是少数民族,而且是大清王朝统治下最幸运的民族:满族。  钮钴禄氏,是满族八旗氏族中的大姓,清朝的许多名人和文臣武将都出身此姓,比如当时清朝皇帝乾隆的生母,就是钮钴禄氏。  可见,小和珅,这个含着“官钥匙”出生的高官子弟,又镀上了一层“出身满族”的金光,在他的眼前,似乎一条熠熠闪亮的星光大道已经为他铺就好了。  不过,对于襁褓中的小和珅来说,这些对他还太过遥远,遥远的还让他不能理解。  在他此时的世界,有母亲的疼爱,有父亲的关怀,有一个温暖的家,这不就足够了吗。  幸福,本来就是简单的。  然而,对于小和珅来说,这份简单的幸福却是如此短暂,短暂到他未曾能够记住自己的这段幸福童年。  很快,不幸便要降临到小和珅的头上。  而这个不幸,对小和珅来说,仅仅是个开始。
  我提一个:卖弄文笔加煽情,人家就当历史小说看,这里都是对历史知识有严肃态度,反感历史电视剧的。
  @cocozz 27楼
09:51:07  我提一个:卖弄文笔加煽情,人家就当
小说看,这里都是对
知识有严肃态度,反感
电视剧的。  -----------------------------  不会都是这么认为的吧?  这个帖子绝对不是历史小说,比如小说题材中最广泛使用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我都是不敢写的,除非能够找到史料依据。  关于和珅的史料,光是搜集就是好几个月,现在我的案头上还是厚厚的一摞书和资料,都是为了尽量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和珅。  关于表现手法上,我不想把这个帖子变成一个罗列事实的学究贴,我希望用流传下来的有限的史料,感同身受地同和珅经历他所经历的,然后写出一个生动真实的、情感丰富的和珅,可能是我技巧用的过了吧。  呵呵,本来说是让提意见的,提了意见自己又辩解了这一大堆。不过还是不要误会的好,这个帖子绝对不是戏说的帖子。  最后还是要谢谢你的意见~
  不客气。  您还是陈述+塑造的小说套路,而不是陈述+分析的史学套路。您是不是打算舍弃大事件史料,而着重写个人史料?
  up,  楼主不要太监
  加油!  
  写的不错,  以前看【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王刚老师扮演的和珅好像说过;  和珅是【大内侍卫】出生?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看过和珅传这本书,我记得我是在书店看了好几个小时考完的,后来一直想找这本书,可是都没有。里面的和珅颠覆了王刚猥琐的和珅形象,他是贪婪的,但也是聪明绝顶、积极进取的,期待再次邂逅和珅。  
  第二章.不幸童年的开始  【3~8岁,乾隆十八年~乾隆二十三年,年】  小和珅三岁这一年,母亲又怀孕了,而且又是一个男孩。看来,三年前那喜气洋洋的一幕,又要在同样的地方上演。  可是这一次,噩运却降临到这个家庭。  临盆这一天,小和珅的母亲不幸死去,是死于难产,还是死于产后失调,现在已经没有资料记载下来。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小和珅的弟弟在这场悲剧中活了下来,取名叫和琳。  母亲死亡的噩耗传来时,仅仅三岁的小和珅自然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明白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在他眼里的世界,家里上上下下又一次忙上忙下,只是不再围着他转。  妻子的去世,对于常保来说不啻是个打击,在给妻子办完丧礼之后,常保所考虑的,却还是要再娶一任妻子进门。  古代的大官家庭,说他“三妻四妾、妻妾成群”,其实是不准确的。妻子对于每个男人来说,有且只有一个,而且和丈夫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关系,在家庭的地位一点也不比丈夫低。这点上,可以参考一下我们比较熟悉的皇室,皇帝虽然后宫佳丽无数,可是皇后只有一个,而且皇后有着母仪天下、主宰内宫的地位和权力,至少名义上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比皇帝低多少。  正如同皇帝册立皇后需要隆重的仪式,还要昭告天下、普天同庆一样,对于常保这样的高官,娶妻也要走一套繁杂的礼仪,而且绝对不能在自己喜欢的小妾甚至女婢中扶正一个当妻子,还是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然后再明媒正娶过来。  常保所续娶的这个妻子,同样是出身名门,她的父亲伍弥泰,此时已经被赐为诚毅伯,日后更是做到了吏部尚书(人事部长)、东阁大学士的高位。只不过他的这个嫁给常保的女儿,没有留下名姓,我们就叫她和珅的继母吧。  对于此时的常保来说,原配妻子去世的风波,到此算是结束了。
  前面曾经介绍过,常保的官职是福建副都统(福建军区副司令),自然需要到福建去任职,这也是常保需要续娶妻子的一个原因,因为自己远赴福建,自己在北京的这个不算小的家业产业没个人主持可不行,这下好了,自从小和珅继母进门之后,在常保看来,自己的家又完整了,自己又能一如既往地享受家庭的温暖,自己能安心地去福建任职了。  然而对于小和珅来说,家里的种种变迁,让他的生活从此不同了。  自从小和珅的母亲死后,虽然我们不知道常保将和珅兄弟俩交给谁去抚养了,但从和珅后来只字未表露过自己儿时的家庭来看,此时小和珅的继母,或者府中的任何一位女性,都没有给和珅一份母爱的照顾,甚至在一些野史笔记小说中,有着一些和珅的继母对待兄弟二人十分苛刻、甚至虐待的记载。  抛开这些杜撰的野史小说是否可信不提,就算继母没有对和珅兄弟俩到打骂的程度,但不是自己亲生的,也谈不上对他们无微不至地关怀的地步。  所以,当小和珅刚刚开始懵懂地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当他刚刚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只言片语印象的时候,呈现给他的,是一个有些冷冰冰的世界,一个缺少爱的世界。  也许只有每次父亲回家的时候,他才能感受到片刻的温暖,可是父亲远在福建,在那个年代,从北京到福建,即使用战争期间传递公文的加急速度,也要27天的时间,这样的距离,一年回家一次都是天大的奢望。  总之,用现在的话说,小和珅是在后妈的手中长大的。  不过,虽然小和珅的童年缺少关怀,但只要有父亲在,那么他在这个家就还是“少爷”的身份,自己的生活还是有人照顾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小和珅的这段童年时光,常保为他和弟弟和琳请了私塾先生,开始学习一些《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等初级读物,这些,都是常保富有远见的决定,他不想自己的儿子靠着祖荫吃饭。  转眼间,到了小和珅9岁这一年,父亲常保应该在此时回过一次家,因为这一年,常保做了一项让兄弟二人受用一生的安排:将和珅、和琳一起送入了一所学校接受系统的学习,这所学校的名称叫做咸安宫官学。  进入咸安宫官学学习,是和珅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所学校中,和珅得到了日后发迹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机遇,同时,这所学校也留给了和珅惨痛的回忆,正是在这段求学生涯,和珅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不幸。  而正是这不幸,才铸造了日后的和珅。
  @cocozz 29楼
21:54:00  不客气。  您还是陈述+塑造的小说套路,而不是陈述+分析的史学套路。您是不是打算舍弃大事件史料,而着重写个人史料?  -----------------------------  还是天下高人多啊,一针见血。我大概就是陈述+塑造的套路了。关于大事件,当然与和珅有关的大事件都会写啊~而且乾隆后期的大事大多数都跟和珅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焊条看书 32楼
23:15:39  写的不错,  以前看【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王刚老师扮演的和珅好像说过;  和珅是【大内侍卫】出生?  -----------------------------  是啊,不过侍卫也分等级的,和珅是三等侍卫(编制260人),级别不高,直到被赏识后才短暂做过御前侍卫~  一不小心就剧透了~哈哈
  @小马妈妈2014 33楼
23:19:11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看过和珅传这本书,我记得我是在书店看了好几个小时考完的,后来一直想找这本书,可是都没有。里面的和珅颠覆了王刚猥琐的和珅形象,他是贪婪的,但也是聪明绝顶、积极进取的,期待再次邂逅和珅。  -----------------------------  呵呵知音啊,我自认为找了所有市面上的和珅传,可是都不是我大学看的那本,有时候感觉自己可能是做梦的时候看的那本和珅传~
  以后配合着发些图像,大家看怎么样?
  第三章.天塌了。  【9~17岁,乾隆二十四年~三十二年,年】  咸安宫官学,其实是一所专门为八旗官员子弟开设的学校。  前面说过,清朝的皇帝大多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教育,一脉相承的,对于八旗子弟的教育问题,他们也同样十分重视。  于是,在清朝便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旗学”的学校机构,具体包括旗官学、八旗教场学、八旗蒙古官学、八旗义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等等,实质上,这些学校都是为八旗贵胄子弟开设的学校,用今天的观点看,这都是一些贵族学校。  和珅所就读的咸安宫官学,在所有旗学中绝对算的上数一数二的一所,这从咸安宫官学的地理位置上就可以看出来。  最早的时候,咸安宫官学就设在咸安宫,这也是它名称的由来。咸安宫,位于故宫西华门内,是明代建筑,在兴办官学之前,这里曾经见证过两段赫赫有名的历史。  一段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这里曾经是大太监魏忠贤的“对食”(可以理解为是魏忠贤在宫中的妻子)客氏居住的地方,熟悉那段历史的都知道,魏忠贤凭借着客氏(天启皇帝的乳母)才开始飞黄腾达,最终成为一代大奸,将明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任凭崇祯如何努力,也没有扯拽回来。  另一段发生在康熙后期,当时康熙那些皇子们的“储位之争”,已经上升成为一个重大的朝政问题,晚年的康熙也因此心力憔悴,当然更憔悴的还是曾经贵为太子、却被两废两立的胤礽,在胤礽被废黜的时候,康熙就将他禁锢在了咸安宫。  到了雍正年间,胤礽去世,咸安宫也空置下来,于是雍正下旨在此设立官学,这才有了咸安宫官学。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相中了这块地方,于是咸安宫改成了寿安宫,成了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的居住之所,于是咸安宫官学进行了两次搬迁,但是距离原址都不远,仍在故宫西华门内。  从咸安宫官学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这所学校的办学地点就位于清王朝最高权力的畿要之地,事实上,咸安宫官学也是唯一一所办在紫禁城内的旗学,足见这所学校的显赫地位。  一流的地位,自然要配备一流的师资,咸安宫官学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是当时的饱学之士。而他们所教授的,除了《四书五经》等等儒家经典之外,还包括满文、蒙文、藏文、诗词、书画。  不仅如此,这所学校还设置了武科的内容,包括骑射、摔跤和使用火器等等。没办法,游牧民族都有尚武的传统,这些武科的课程不但要学习,而且还是必修课。  所以,对于这所学校的学生,如果肯下一番功夫,都能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而只要是人才,对于这些高官贵胄的子弟来说,大好的锦绣前程也许就只等着他去伸脚就可以了。  将和珅兄弟俩送入咸安宫官学,也是常保为他们的前程编织的一段锦绣。  不过,对于当时年仅9岁的和珅来说,进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只不过是另一种新生活的开始,按照官学的规定,学生们都是走读,清晨入学,日落的时候散学回家,这样的学习生活,几乎与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一样。  常保在为和珅兄弟俩安排好这一切后,便要回福建继续任职了。  临别的时候,也许常保会把和珅喊到身边,叮嘱他要在学校好好学习,要好好照顾弟弟,要听继母的话,然后趁着和珅兄弟俩熟睡的清晨,起行赴职……  当然这样的场景只能是猜测,因为历史中没有留下这方面的记载。  历史是残酷的,它喜欢动乱战争,多于喜欢太平盛世;它喜欢死亡衰败,多于喜欢爱与温馨。在历史的记载上,太平盛世往往一带而过,动乱战争则面面俱到;爱与温馨往往一带而过,死亡衰败则面面俱到。  正如常保与和珅,历史上没能留下父子离别之时一丝的温馨瞬间,只是留下了这样的历史:  常保这一别,即是永别。
  记号  
  火前留名  
  最喜欢的就是历史类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是我的最爱!  
  快更新啊。  
  马克,养肥先  
  多谢上面的朋友支持哈~为了不影响大家的阅读,我就不一一回复了~  还是努力更新出好文章才是对大家最好的回复~
    咸安宫官学所在地,和珅曾经读过书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宫门三楹。
  抱歉大家,没想到这个周末这么多事~明天一定更新~
  作为和珅的父亲,常保的知名度似乎被儿子撷取光了,几百年以来,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留下了许多关于和珅的记载和演绎,可是对于常保,这个对和珅的童年,甚至人生都有巨大影响力的封疆大吏,正史几乎没有记载,而野史的诸多作者们,也没有把常保纳入自己的考察范围,以至于现在只能从零星的资料中模模糊糊地再现常保这个人。  据说,常保虽然身为福建副都统,可是为官清正廉明,并不贪渎,除了薪俸之外,很少有额外的收入。  从后面和珅的遭遇来看,常保的确算的上是一个清官,因为他没有为和珅留下足够生活的钱财,他那不多的薪俸(清朝官吏的薪俸很低),也许勉强能够应付他那种高官级别的生活水准(有妻有妾有奴隶,有马有轿有宅院)。  不过,作为父亲的常保,并非不想给和珅兄弟俩留下万贯家财,从他为和珅兄弟俩苦心经营的读书规划中,可以感受到常保对两个宝贝儿子浓浓的父爱。  问题只在于,一切都来的太突然了。  突然到常保还没来得及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因为他还年轻,长子和珅才9岁,按照古代结婚的年龄,此时常保最多也不过三十几岁,正是壮年。  只是可惜的是,常保因何死在了福建副都统的任上,已经成了一个谜,只能从他的身后事中推测出:常保的死,突然而迅疾。  人生在世,家庭的温馨美满是一切幸福的根本,如果不幸自己的至亲突然离去,我们称之为噩耗。  而如果这个噩耗要由踽踽老人或懵懂孩童来承担的话,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年仅9岁的和珅,便要用稚嫩的肩膀承重起这个大不幸了。  噩耗传来时,我们可以想见那一刻,对和珅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打击。  前一秒时,和珅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每天,都会与弟弟和琳坐在自家的马车上去学校,傍晚散学后又会坐着马车回来,在不学习的日子,那便是兄弟俩最快乐的时候,小孩子总是不缺玩耍的把式,到用饭的时候会有家里人来催促,天冷的时候会有人做好暖和的衣服送过来……  总之,在父亲为自己撑起的这片蓝天下,和珅享受着并不算奢侈的幸福。  如今,当确认这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之后,我想,对于这两个孩子来说,除了茫然无助地大哭之外,不会有第二种反应。  可是哭过之后,作为弟弟的和琳,可以拉着哥哥的手,满怀期待的看着哥哥,问问下一步我们怎么办?但是对于和珅,他又能依靠谁?又能去问谁下一步怎么办?  眼下的和珅,他所能做的,只能是面对,面对一个天塌下来的世界。  和珅所面临的这个世界,在野史上有如下的描述:  钮祜禄?常保任上的小妾们为了各自的子女,把常保的财产瓜分了之后,纷纷离散了,连常保的灵柩都没有运回北京来。  字字冰冷,句句心寒!
  楼主加油,我一直在看的  
  等待更新!  
  其实,对于一个饱经事故的人,看到这个场面,也还是能够理解。常保的去世,让这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按照古代的习俗,此时这个家会由和珅的继母主持,可是她又没有收入。入,已经不能敷出,所以,于公于私,这些小妾和佣人都得走一批。  当然,这些小妾和佣人走的时候,除了带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财产外,也要顺带着拿点其他的什么,比如看见老东家的烧火棍不错,趁着没人藏在包裹里,反正东家已经衰败了,自己得为自己多着想。  自私是人性的本质,它并不是贬义词,在几亿年的生命进化史上,面对残酷的自然选择,自私是不二的生存法则,而作为进化之巅的人类,不会那么容易克服自私的遗存。了解这一点,才会看透社会现实的本质。  然而年仅9岁的和珅,还不是面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年龄,他不能理解自己眼前的世界。在他的眼里,这些家人昨天还对自己百依百顺、满面堆笑,如今,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且还顺手牵羊地搜刮着家里本就不多的财产。仅仅前一天,这些人对自己还是嘘寒问暖、少爷长少爷短的,但此时,在自己最需要被关怀、被温暖的时候,反倒被晾在一边。  日后发迹的和珅,有了自己的庞大家产和万贯家财,但是据那时的记载,和珅虽然当时姬妾很多,可是从不给她们奖赏,每天只给她们吃稀粥而已。(其家姬妾虽多,皆无赏给,日飧薄粥而已。——《啸亭杂录》)  无数的作者,都会引用这一段描述,来说明和珅是一个本性吝啬、十足守财奴的形象。然而如果我们能了解到和珅童年的这段遭遇,是不是能够理解和珅这副“吝啬”形象呢?我更相信,常保姬妾离散时丑恶的嘴脸,给小和珅的心理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他日后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报复。  不过,在和珅人亡家破的时候,还是有一个仆人给予了和珅最需要的照顾,并且一直陪伴着和珅走完了最最艰辛的童年,这个仆人的名字叫做刘全,在所有的野史笔记中,刘全都是一副忠仆的形象,正是他在和珅门庭衰落后的不离不弃,日后取得了和珅绝对的信任和照顾,而且终其一生如此。  共患难,才能共富贵。
  回来了~开始更新
  不过对于患难中的和珅,面对着眼前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家,年幼的他还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也许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和珅只能拥着弟弟和琳,坐在蘸满月光的杂乱庭院中,痴痴地回忆着过去平淡美好的生活,以此慰藉着眼前的残酷。  对于和珅来说,他需要时间来接受现实。  当经历了几个类似的夜晚之后,当和珅接受了这个现实之后,和珅长大了。  他不得不开始把这个家庭扛在自己稚嫩的肩膀上,他不得不开始直面惨淡的生活。而当他开始这样做时,事情反倒简单了,因为生活本来就很简单,可以浓缩成下面这八个字: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此时和珅兄弟俩,日后的生活还要继续,他们需要吃饭、需要穿衣、需要上学……总之,需要钱。  但是继母没有收入,家里的积蓄肯定不够。  所以对于和珅,他只能去借钱。
  楼主加油
  什么是世界首富?什么比尔盖次,李嘉诚,,,,那些都弱爆了。  当属和坤也!!!!!!  加我的QQ:
与您一起共创美好的未来 。
  @靖阁 56楼
15:30:04  楼主加油  -----------------------------  多谢鼓励,晚上就更新一段~
  @liu楼
15:56:20  什么是世界首富?什么比尔盖次,李嘉诚,,,,那些都弱爆了。  当属和坤也!!!!!!  加我的QQ:
与您一起共创美好的未来 。  -----------------------------  多谢支持~应该是“当属和(珅)也”哈哈
  楼主加油,做几号慢慢看……  
  和珅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在世上唯一的亲人:外祖父嘉谟。这个人前面曾经介绍过,他是和珅生母的父亲,也是一位高官。在和珅3岁的时候,和珅的生母生下和琳之后便死去了,随后常保又续娶了一任妻子。按理说,此时和珅家族与嘉谟已经没有了姻亲关系,两家之间自然渐渐疏远了。  可毕竟血脉相连,走投无路的和珅,不得不求助于这个亲外祖父。  在清人陈康祺编撰的《郎潜纪闻》中,记载着和珅求助嘉谟的一段故事。  当时嘉谟任职的地方,距离北京两千多里,这么远的距离,和珅不能自己去,因为清朝时有规定:旗人不得私自外出,为此清朝还颁布过《逃人法》(当然主要针对汉人)。  所以,和珅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忠诚的奴仆刘全。  第一次,刘全千里迢迢、历尽舟车劳顿之苦,来到了嘉谟的任所,在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之后,嘉谟果然不负和珅的期望,给了刘全五十两白银。  可是五十两白银对和珅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俗话说: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此时当家的和珅可能最能体会这句话了,因为很快,五十两白银便花的差不多了。  于是,刘全第二次开始了借钱之旅。不过,可能是第一次借钱的顺利,让和珅以为外祖父对自己还是充满了厚爱的,所以这一次,和珅打算向嘉谟求助三百两。  结果,和珅估计错了,这一次,嘉谟大发雷霆,怒骂了刘全一顿,然后把他赶走了(怒詈遣之)。  当空手而归的刘全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和珅的时候,和珅再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打算亲自去找外祖父解释,也许外祖父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了,我要当面跟外祖父说明情况,自己现在的确缺钱。  于是,和珅亲自跋涉了两千多里,满怀期望地来到了外祖父的任所,结果,和珅所面对的,是下面的一段记载:  公怒甚,欲治以逃人之法。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嘉谟更加愤怒了(相比于上一次刘全来借钱),以至于要用《逃人法》治罪和珅。  幸亏当时嘉谟的一个叫做郭大昌的属下从中周旋,嘉谟才勉强给了和珅三百两白银,可是却让郭大昌把银子交给和珅,并嘱咐郭大昌说:“尽快把他打发走!”(即日为我遣之)  亲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年幼的和珅又一次体会到了。  可体会到了又能怎样,家庭的重担、身边的弟弟,都是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等着和珅去喂饱。而和珅,不也是一张嗷嗷待哺的嘴吗?他又能指望谁呢?亲戚不可能了,而祖先留下来的世袭三等轻车都尉,由于自己年龄太小,不能供职,所以不可能有薪俸。  为生计绞尽脑汁的和珅已经没有选择了,他只能把目标锁定在最后的去处:  父亲常保留下的家产。
  记号,楼主辛苦了
  @云水襟怀 63楼
23:11:32  记号,楼主辛苦了  -----------------------------  多谢支持,不辛苦~呵呵
  一直都对和珅很感兴趣。所以真的很佩服楼主。加油!  
  @zuoshanhang 65楼
10:45:13  一直都对和珅很感兴趣。所以真的很佩服楼主。加油!  -----------------------------  不敢当~呵呵。和珅的故事曾经给过我震撼,我只想把这种震撼传给更多人,希望我能完成这个任务~
  回复第39楼(作者:@附壤 于
22:11)  @小马妈妈2014 33楼
23:19:11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看过和……  ==========  北京什刹海恭王府门口老多卖和珅传的  
  @小珊宝儿 67楼
16:06:03  回复第39楼(作者:
22:11)  @小马妈妈2014
23:19:11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看过和……  ==========  北京什刹海恭王府门口老多卖和珅传的  -----------------------------  恩,那里就卖一种和珅传,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的,而且只有在恭王府才有卖。  我也是为此特意去恭王府买了一套,文笔很好,就是那是一种小说题材,演绎的成分很多,里面还有黄段子,所以不能当做资料参考~
  在野史笔记小说中,流传着一个和珅卖地求学的故事,虽然故事很有可能是虚构的,但却合情合理地反映出了当时和珅的处境。  据说,和珅的父亲常保,在保定有十五顷的官封地,在常保在世的时候,这十五顷地是由常保的一个属下赖五管理着的,赖五本来是常保的一个部下,深得常保的信任,由于常保常年在外,就把自己家的官封地交给了赖五。  可是这个赖五,人如其名,每年给和珅家的租银很少,常保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追究这些,常保死后,每年交给和珅家的租银就更少了。  此时求钱若渴的和珅,不能再坐视赖五的无赖行为了,他决定亲自去讨要租银,于是,在刘全的陪同下,和珅来到了保定,敲开了赖五家的大门。  迎接他的将是什么呢?  出乎和珅的预料,赖五一见到和珅,格外的热情,马上将主仆二人让到屋里,期间更是少主人长、少主人短的,对和珅是嘘寒问暖,而且还吩咐着妻子,要多做几个好菜好好招待一下少主人……  对和珅来说,已经好久没有体会到这种温暖了,看来赖五这个人还是不错的,自己的这次讨要租银的任务应该可以顺利完成了,自己那衰败的家庭终于见到了一丝曙光。  于是,瞅着一个空闲,和珅满怀期待地将自己的来意向赖五说明了。  立刻,屋里之前温馨、和谐、欢快的氛围,戛然而止。
  赖五那曾经堆满笑容的脸上立时铺满了愁容,整个人也立时萎靡的唉声叹气,接着便是一串串的抱怨:什么少主人有所不知,这几年天公不作美,打下的粮食都不够来年做种子用的;什么乾隆爷刚刚南巡经过这里,家家纳税比以往高了好几倍……总之一句话,不是我赖五不想给,是真的没钱。  赖五的转变让和珅吃了一惊,年幼的和珅还不能彻底理解赖五惺惺作态意味着什么,他仍旧恳求着赖五,向他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希望赖五可以可怜一下自己,说到最后,几近哀求。  可是,赖五仍是那副很想帮助和珅但却无能为力的愁眉苦脸。  和珅毕竟少不更事,赖五拙劣的谎言,只要看一下他家里的吃穿用度就能揭穿。而和珅身边的刘全,比和珅大几岁,对于赖五的情况比和珅知道的更多。此时,他再也看不下去赖五的无赖嘴脸,破口大骂,从当年常保在世时对你不薄,一直到今天你仗着常保去世,欺负和珅年幼,把赖五好好数落了一通。  既然撕破脸,赖五也就不再假惺惺的伪装了,他面目狰狞的说,我就是没钱,你们要是缺钱,就把地卖了啊!一边骂,一边吩咐家丁把和珅和赖五赶了出去。  到这时候,和珅才看清了赖五的嘴脸,分明是一个无赖!  气愤已极的和珅,一纸诉状将赖五告上了保定府,在他的眼里,自己有父亲留下来的田契,地肯定是我家的,但赖五不但霸占着,而且还不给租金,怎么说自己也是有理。  可是这次和珅又错了,保定的知府早就被赖五收买了,和珅不但没讨回公道,反而被知府训斥了一顿,并威胁和珅说,若是再“勒索庄客、扰闹乡里”,轻则棒打、重则拘捕。  和珅,这一次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真是走投无路了吗?  也许,当一个人真正感觉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才会开始明白,这个世界不会让你无路可走。因为路,远多于我们所能看到的。  现在的和珅,渐渐开始明白,自己曾经走过的,都是依靠家人、乞求别人的路,眼下,已经没有这样的路,既然这样,何不自己走出一条自立、自强的路!  和珅的确想通了。因为据野史描述,此时的和珅,出奇的平静,而且很快做出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  卖地,求学。
  lz加油。。一直对和珅很感兴趣,难得见到不扣帽子这么认真8的帖子~~
  楼主更的太慢了  
  @给小爷我笑一个 72楼
13:21:56  lz加油。。一直对和珅很感兴趣,难得见到不扣帽子这么认真8的帖子~~  -----------------------------  多谢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寅时虎 73楼
14:28:45  楼主更的太慢了  -----------------------------  嗯嗯~我会努力的,开始写了才感觉写东西确实很累啊~
  和珅卖地的行为,如果放到今天的话,似乎算不上什么,毕竟和珅还有一处房产(还是北京二环以内的一处独门独院)。  不过,那时的中国还是以农为本的时代,搞房地产是没有前途的,有钱有势的人家谁不想广置土地,做个地主。而对那些拥有土地的人家,如果不是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谁也不会卖地的。  那么和珅为什么要卖地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尽量恰当的比喻:  假如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叫张三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不过,张三的父母给他留下了两个遗产:一个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套房子(只有居住价值),另一个是繁华地段的一个商铺。  站在张三的角度,如果他愿意的话,大可以自己经营商铺,反正没有交租金的压力,稍微动点脑筋、做点买卖,那么生活最起码可以温饱。但张三却做出了一个决定:卖商铺,去高考!  因为在张三的心中,他有着更远更高的目标。  和珅也是一样。  虽然在历史上,不能确信和珅是否有过卖地的壮举。但历史上确凿无疑的是:在经历了父母早亡、亲戚反目、外人欺负的重重打击和磨练后,十岁出头的和珅没有倒下,反而立下了奋发向上的雄心壮志,因为在历史的记载中,我们能够知道:  在和珅最窘迫的时候,也是他读书最用功的时候。  我一直相信,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最辉煌、最值得给予鲜花和掌声的时刻,不是他捧起奖杯的那一刻,而应该是他被困难和挫折轮番打倒在地时,挺起胸膛、昂起头颅的那一刻,在那一瞬间,困难和挫折不会丝毫减少,身边更不会有人为他呐喊,唯一不一样的是,他的内心有了不屈的信念,也便有了成功的一丝曙光。  就像和珅,童年时的这些不幸遭遇,虽然曾让他痛哭过、绝望过、抱怨过、苦恼过,但在某一个时刻,和珅的心中开始萌发了这种不屈的意志。  那个时刻,也许是和珅在某一个月夜发呆的时候,也许是和珅面对外祖父嘉谟对自己咆哮谩骂的时候,也许是传说中的赖五把自己赶出来的时候,也许……  当然,我们不可能知道那一刻发生在什么时候,只知道:  那一刻,和珅决定在咸安宫官学砥砺求学,用自强对待命运的过分的挑衅。  那一刻,和珅的命运已经开始转机,他日后煊赫的财富、官阶、荣耀、名气,都在这一刻起步。  那一刻,无论他日后的功过是非、成败荣辱,我们都应该把鲜花和掌声、单纯的赞美,送给此时的和珅。  那一刻,十岁出头的和珅仍然要忍受贫寒、困苦、被人鄙视!
  更新快一点点吧!  
  @pengjun143 76楼
16:25:13  更新快一点点吧!  -----------------------------  嗯嗯,晚上就更新~
  楼主辛苦了,给你倒杯热茶。  (追帖的我也辛苦了o(∩_∩)o )
  楼主辛苦了,快点更新吧。都等着看呢,辛苦辛苦  
  写的好,很励志,但是如此会不会鼓励一个人去获取失去的东西,用尽各种手段。  
  总之,父亲去世的风波过后,和珅领着弟弟和琳又一次站在了咸安宫官学的门前。  年年岁岁门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重新踏入咸安宫教室的和珅,失去了曾经的天真烂漫、欢声笑语,取而代之的则是超越其年龄的成熟与坚毅。对和珅来说,委屈、抱怨并没有消散,他只是把它们埋藏在心底,因为他此时找到了希望,而这希望,就是咸安宫官学里那一卷一卷等待着和珅掌握的典籍。  不过,和珅尽可以用知识为自己的未来铺就一条辉煌的康庄大道,但眼下生活的困境,不会因此改善半点。  在一些笔记小说中,描写着此时的和珅,每天一早坐在家里的那个破马车上,然后由刘全赶着马车从西直门的家里,送到西华门的咸安宫,晚上的时候再坐着破马车回家,循环往复。  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常保生前的状态,但仅仅是表面上。  在昭梿(和珅同时代人)所写的《啸亭杂录》中,有一篇专门记载刘全的文章,而文章中的一句话,则留下了此时和珅窘迫生活的珍贵记载:  “幼时为人执鞭,家甚贫乏,至冬月着单衫,索索有声。”  无需翻译,我们也能从这句话中,拼接出一幅画面:寒风凛冽的冬日,身穿单衣的刘全赶着马车,冻得瑟瑟发抖……  和珅崇信的家奴如此,和珅自己当然也好不到哪去。  虽然在正史(清史稿)中,和珅此时的生活只用了“少贫无藉”一带而过,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细节了解到此时的和珅。  许多的史料,都直指一个事实:和珅几乎一生都被风湿病折磨。  乾隆五十二年,(和珅此时37岁),乾隆曾说过:“和珅又不时手足旧疾复发。”(乾隆实录)。连乾隆皇帝都对和珅的病清了如指掌,和珅的确病的不轻,而且乾隆说是“旧疾”,那么和珅很早就患病了。  据记载,和珅风湿病发作的时候,为了减轻病痛,每天晚上都要生剥一张狗皮,敷在两膝上,才能不耽误上朝,到了盛夏潮湿的季节,连上朝都困难了。  当然,和珅罹患风湿病的确凿证据,还是出自和珅之手。在和珅留下的唯一一本诗集:《嘉乐堂诗集》中,就有一首《病中吟》。  这是乾隆五十四年(和珅39岁),和珅风湿病发作时写的一首诗,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越过,毕竟这首诗很长。  但如果能耐着性子读完,相信一定会深刻地感受到那时已经风光无限的和珅,忍受着怎样的痛苦:
  已酉仲春月初五,子夜病发若患蛊。  右膝之筋肿且挛,转侧维艰倍痛楚。  呻吟待旦难造朝,走吿同僚日方旿。  圣恩予假命医来,朝服加身代拜俯。  煎剂薰灼挤并投,功不补患利二竖。  次日三日忽下行,红肿如汤沃右股。  延至四日左膝头,筋皆弛张较右努。  小筋历乱如弹丝,大筋决裂难手拊。  夜不能寐昼不宁,呼号无诉如失怙。  初九左手及腕肘,痛似箭镞钻心腑。  医巫环视技莫施,妻子傍徨泪如雨。  待御承恩慰问来,对之有泣而无语。  每岁病发夏秋间,三日五日即可愈。  何以今春症益增,多云去秋落水故。  驾幸御园日已多,病羁城内路修阻。  朝朝侍从忽暌违,恍如婴儿离慈母。  有时愤恨不欲生,泪浮枕簟心意怃。  夜便觉甚昼少安,晴则略减阴偏侮。  胡天不慭遗藐躬,连朝雨雪增戕斧。  月之二十病少瘥,卧舆到园勇气贾。  何期途次少风寒,僝体不克禁撑住。  卧乞二鼓疾又来,手足仍旧齐偻伛。  倦眼才昏痛叩醒,睡魔不敢力相拒。  饮食言动甚鞭笞,衾裯衣带如网罟。  痛余仰面问苍穹,自反何辜受荼苦。  视天梦梦天不言,忏悔災生因玉汝。  从此药饵日珍调,延至月杪痛稍可。  廿九晴明曙色佳,觐光念切私衷补。  扶掖瞻天拜跪艰,圣恩仍许假调处。  初四之夜筋又疼,坐听更筹抱膝数。  想是就愈欲婪尾,肱折成医语自古。  但祈从此日还无,指臂从心都健举。  舄可飞凫筋不强,属车豹尾年年扈。  病假援笔制长歌,置诸座右当训诂。  战战兢兢慎养身,启手启足凛蹈虎。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和珅不仅患有风湿病,而且很严重,“夜不能寐昼不宁,呼号无诉如失怙”,以至于乾隆皇帝都派来御医诊治,但是也束手无策。  风湿病,我曾上网查了许多相关资料,再结合和珅的临床反应,估计和珅罹患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成因,首先是遗传因素。  和珅家族世代行伍,前面曾经介绍过,和珅的五世祖在攻打山东河间府时首先登上了城墙,所以给后代留下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况且和珅的父亲身为福建副都统,也是货真价实的武将,如果再将血缘关系拉近,那么和珅的弟弟和琳,未来也是一个武将,甚至还从军过青藏高原的寒冷之地。能够从事这些职业,当然不可能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病。  所以,和珅的病,显然不是家族遗传。  那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另一个诱发因素:长期受凉、受潮。可能就是和珅患病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欢迎看帖的相关的专家,不吝赐教)  虽然不能确信和珅患有风湿病和他少年时的贫寒生活是否有联系,但是我宁愿相信:正是和珅这段贫苦的求学岁月,缺衣少柴,在冬季保暖措施不到位,才使得和珅落下了这个病根。  无论怎样,生活的窘迫已经磨灭不了和珅求学的意志,反而可能更加激励他奋进。和珅忍受了一切的委屈,而宣泄这些委屈的唯一希望,就是在咸安宫官学铸就一个辉煌的明天。  未来几年,咸安宫官学也会提供给和珅任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和珅所要做的,只是选择和吸收。  但事情会是这样简单吗?  当然不会!  咸安宫官学,并非一间图书馆,它里面有教师、有学生、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也便有了恩恩怨怨。  更何况这是号称当时中国最好的官学,赫赫有名的咸安宫官学!  越是显赫的地方,越有着等量齐观的黑暗!
  楼主能不能更新快一点?  
  @那晚你不在 80楼
20:26:48  写的好,很励志,但是如此会不会鼓励一个人去获取失去的东西,用尽各种手段。  -----------------------------  多谢鼓励~关于这个问题,还是那句话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和珅的身上还是有许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再说我相信没有人会把和珅当做励志的模板的,毕竟我们都知道他的结局~
  和大人抽你了哈,还不快更新!
  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容易啊!  
    当年的和珅,也是过着两点一线的读书生活~
  今天对不住大家了~晚上出了点事情,现在实在心烦意乱,刚才勉强写了一段,实在拿不出手~希望大家包涵~  我尽快调整状态,以后争取每天都有更新,没有的话及时告知大家,感谢一直看帖的朋友们!
  等待楼主!  
  @附壤 88楼
21:54:12  今天对不住大家了~晚上出了点事情,现在实在心烦意乱,刚才勉强写了一段,实在拿不出手~希望大家包涵~  我尽快调整状态,以后争取每天都有更新,没有的话及时告知大家,感谢一直看帖的朋友们!  -----------------------------  不急不急,慢工出细活。卤煮大才,辛苦了!
  盼更新
  坐落在紫禁城中的咸安宫官学,最初清朝皇帝开办这个学校的宗旨,是希望把这里变成培养满族人才的摇篮,所以这里有着一流的硬件、一流的师资,但学生的名额只有90个。  愿望是好的,不过实践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  鉴于咸安宫官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哪个京城官员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读书,可偏偏这所学校的名额有限,于是,在经历了一番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后,能够进入咸安宫官学读书的人,一般都有着深厚的高官背景,用现在的话说,都是“高官二代”。  这些高官二代,幸福地拥有着当时中国最好的学习条件,但问题是:他们不用学习也能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呢?  事实上,他们也的确不努力学习,这些公子哥们大多游手好闲,每天呼朋引类、提笼架鸟。对他们来说,生活中有太多的乐趣,唯独读书不是。  曾几何时,和珅兄弟俩也是这些公子哥当中的一员,在上学读书的金子招牌下寻觅着其它的生活乐趣,在一生荣华富贵的前景下享受着眼下片刻的欢愉和刺激。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当时的北京城只不过是又多了两个纨绔子弟。  历史终究将和珅推向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方向,无论是和珅被动接受,还是主动选择,他都与公子哥的生活渐行渐远,自然,也就与学校里的那些公子哥们格格不入。  只是有一个问题:和珅与他们都在同一个屋檐下读书。
  一群学生,同一间教室,也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江湖,而且是我们人人都经历过、颇有意思、颇值得研究的江湖。  如果把这个江湖中的人简单的分类:爱学习的学生称之为好学生,不爱学习的学生称之为坏学生,介于两者之间的按四舍五入归入上面两类。  那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好学生往往孤军奋战的自顾自的学习,而坏学生则往往容易形成一个团体,并且,整个教室的舆论大权,除了老师之外,往往掌握在坏学生手里。  记得我上高中时的班主任,同所有班主任一样,面临着一项世界性难题:如何在自己不在的时候保持班级的纪律。  开始时,班主任自然把这项重任委托给班长、学习委员这些好学生,但效果很不理想,反而弄得这些好学生一身委屈。后来,班主任想了一个办法:挑选班上最捣蛋的、彼此之间称兄道弟的几个“坏学生”,让他们轮流坐在教室前面,负责自习秩序。  结果,立时收到奇效。  直到今天,我都认为,我的伟大的班主任无意间找到了这项世界性难题的解决之道。(看帖的如果有老师,可以参考之)  啰嗦这么多,目的无非只有一个,希望用今天的经验,尽量还原当时和珅的生活。  在当时的咸安宫官学,由于都是高官的纨绔子弟,所以“坏学生”尤其多,他们彼此臭味相投,三五成群,俨然成了这个小小江湖中的第一大帮派。  在他们眼中,一身穷酸、只知道读书的和珅兄弟俩,自然成了嘲笑的对象。  嘲笑也就罢了,他们还要捉弄这兄弟俩。  有一个恶少,写了一首讽刺挖苦老师的诗,然后把这首诗拿给老师看,并且说是亲眼看和珅写的。  如此拙劣的把戏,只要对一下笔迹,真相就可以水落石出。但这个恶少是大官人家的孩子,老师惹不起。  可是既然有人写信骂自己,总得给自己找个台阶。于是,这首诗就真成了和珅写的了。  戒尺一下下打在和珅的手上,更是打在他的心上。
  今天帖子好冷清啊!难道都知道今天我更新不了了?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者荣耀未上线英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