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本无种缓急盗贼窃发急气生什么意思

用手机扫描以上二维码直接访问此文。
郭台铭的终极考验
  到了2010年1月,刚带领鸿海集团渡过经济危机低谷的郭台铭慨然承诺,尾牙从土城总部移师到台北小巨蛋,尾牙奖品有股票抽奖,年终奖金最高有8个月,考绩最不好的也可以领两个月的年终奖金。逆势加码,为的是维持历来赏罚分明的制度,同时更希望刺激鸿海职工新年继续打拼。郭台铭的高调举措弄得业界同行手忙脚乱,不得不加薪留人。      草根创业      在台商巨头中,祖籍山西晋城、出生于1950年的郭台铭以知难而上、精明能干而著称。此人有很强的草根情结,行事强横。   郭台铭是家中老大。小学时候,流行日本式的传统教育,每一个班的老师都有藤条、木板,如果学生功课没做好,老师就会问:要藤条还是要木板?学生可以选择挨揍的方式。郭台铭至今尊敬那些老师,认同尊重伦理的共同价值观。   由于家境贫寒, 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据老友回忆,服役期间的郭台铭非但没有如今的霸气和强势,而且常因为“动作慢”成为挨整的对象。当其他人睡午觉时,他常一个人举枪过头、绕着篮球场跑,要不然就是顶着太阳罚站。有人打趣:他现在会整人,是因为以前被整得很惨。不过,郭台铭总是没有怨言地接受惩罚,做完后就静静地坐下来休息。   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1973年2月,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初期由于经营困难,原股东逐一退出,企业就此成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   1974年的时候,鸿海的15名员工挤在租来的83平方米厂房里工作,以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为主。1975年易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1977年开始扭亏为盈,于是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建起自己的模具厂,其后又陆续投资建立了电镀部门与冲压厂。1982年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1980年代的个人电脑风潮中,郭台铭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逐步打造其连接器王国。1985年,郭台铭进军海外,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并创出“FOXCONN”品牌。   郭台铭发展了一套经营哲学。他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为了选好客户、达成目标,他曾在美国自己开车,住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跑了52个州中的32个,终于锁定IBM、英特尔、康柏、戴尔等国际大厂。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索性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为巩固与大客户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品牌、只做零件供应商。   “‘鸿’在天,‘海’在地,‘鸿海’就是一家要做天地间生意的公司!”从创立鸿海的第一天起,郭台铭的目标就很明确,即把公司发展成为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的企业。自1988年进入内地以来,郭台铭秉持“扎根中国,放眼全球”的策略,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电脑整机和零组件生产企业集团。1999年,并吞华升、广宇等企业逆向整合,使得鸿海精密发展成为鸿海集团。2002年,鸿海跃居台湾第一大民营制造企业,在《商业周刊》2002年“全球科技百强”中排名第三。郭台铭至今多次蝉联媒体评出的“台湾科技首富”。      男儿当自强      郭台铭曾经说过:“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   郭台铭常说,搞宣传没啥意思,鸿海靠的是苦干、实干、拼命地干。他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争取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每天坚持工作15小时,会议有时要开12个小时。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是家常便饭。急脾气的他甚至曾冲到生产第一线,卷起袖子操作机器。如果遇到客户退货,他除了生气骂人外,更会放下董事长的身份,亲自带着员工上门赔礼道歉。靠着这样的要求,郭台铭对鸿海产品质量极为自信。有一次在演讲会上,为了显示鸿海的手机最好,他在讲台上连摔3次手机,然后请台下的好友试拨他的电话。   郭台铭治厂如治军,重视纪律,讲究细节。他用人唯才,爱憎分明、奖惩分明。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与技术骨干给予巨额奖金,对竞争对手则一律以敌人视之。他实行类似军事化的管理,基层员工上岗前须接受5天的基本训练,包括稍息立正和整队行进等。对于高层主管,郭台铭随时会提问,如果答不上来立刻挨骂,这些千万富翁照样要在会议桌前罚站。平日里,郭台铭常问主管们:“你们尿尿黄不黄啊?”如果回答“不黄”,他立即劈头痛批:“那表示你不够努力啊!”与经理们吃饭的时候,他时常动几筷子就不吃了,忙着催厨房上菜。大家吃饱了,他再把剩下的菜倒到自己碗里一拌,胡噜胡噜吃下去。有人感慨:“看鸿海经理们的眼神,就知道他们对郭台铭死心塌地。”   出身草根的郭台铭至今保持了一股敢作敢当的“江湖气”。2008年4月郭台铭宣布退休。7月23日与曾馨莹订婚,订婚宴上他宣布,将捐出400多亿人民币的九成个人名下财产作为公益之用,创下仅次于李嘉诚的个人捐款纪录。到了2009年4月,正值金融危机肆虐,鸿海股价从2008年初的200台币高点到年底跌落至54台币,曾对股东拍胸脯保证“买鸿海股票绝对不会亏钱”的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对投资人道歉。为了对抗这波经济恶水,宣布自己重披战袍,恢复每天工作16个小时的生活,并发誓:“鸿海股价回来,才会退休。”到了2009年底,鸿海股价回升到140元水平,分析师预测其年合并营收将分别达2.47兆台币与2.96兆台币,2010年将第一次合并营收破2兆台币、挑战2.5兆台币。   2007年4月,郭台铭创办了永龄慈善基金会。2009年6月,在台湾永龄希望小学的首次毕业典礼上,他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勉励毕业生,认真地鼓励台下1.1万多名孩子:“只要努力念书,以后就可以像我一样当董事长。”他强调,“穷”不能作为失败的借口,不能失去个人志气,“穷”反而应是激励向上的动力。      背景:台商整合价值链      郭台铭的事业成功既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也是台商全球战略的成功。   鸿海的企业发展路径,与对全球IT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同步。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的价值链包括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企业价值链,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的产业价值链。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在价值链上的差异。企业需努力提升价值链运作管理,对由客户、企业以及供应商组成的产业价值链上的业务环节,进行优化、重组,消除非增值活动,使自身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970年代,台湾工业还处于欠发达水平。20年之后,台湾企业就开始在全球异军突起,重要原因就是,台商抓住时机整合产业价值链,从而具备了独特的全球竞争力。   对于台商而言,生产流程、营销渠道、应用技术、全球品牌,构成了整合产业价值链的四个突破口。每当整合者串联起一段价值链条,就能获取局部领域的全球竞争优势。比如说,亚太最大的3C产品通路商、联华神通集团的联强国际是“整合全球营销渠道”的样板,打造山寨手机产业链的联发科、聚焦数码相机的华晶科技则是整合应用技术的典型;宏基走上了打造全球品牌之路,鸿海则是台商整合生产流程的典型。   从电脑接插件制造开始,鸿海先是成为该领域世界第一,接着向部件以至整机制造迈进,充分利用内地的生产资源,最终成为台湾电脑业翘楚。   鸿海启动计算机连接器生产之初,已经拥有40%到50%的相同制造技术。为了做好连接器,鸿海向上整合,发展出令对手瞠目的模具能力。郭台铭用现代工具管理作坊式的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制造、模具组装流程,把三个步骤切割开,再用系统串联,由此打造了鸿海在连接器生产中低价、快速、灵活的核心竞争力。
  与鸿海相比,芯片代工业巨头台积电(TSMC)似乎处在食物链的高端,但就整合生产流程而言,两者一般无二;源自鹿港小镇的制鞋巨头宝成集团与鸿海同样理念相通,强调“极度细分”+“极度精简”,把生产线上的装配材料全部分解出来、确保供应,去除生产过程中一切不能增值的多余人员、时间、空间、物资等。
  基于对生产细节的驾驭,领先者有机会寻找重组生产流程的可能,从中谋取商机。郭台铭是“整合为王”的台商的代表。今后一段时间内,整合生产流程仍将是郭台铭的看家本领,也将继续维持鸿海的全球战略地位。
  整合创新:中西合璧
  台湾作家张殿文说:“如果鸿海只是一个会节省成本的公司,或是一个把成本隐藏在上百个子公司里的集团,它的成长规模将面临经济学的严酷考验。”
  领衔台商整合产业链的宏观背景意味着,鸿海虽然有时被诟病为“血汗工厂”,其实并不简单地以大规模低成本劳动力取胜。如罗马军团般存在的大量劳动力是鸿海集团的“壳”,生产工艺整合的创新才是企业得以扩大再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郭台铭等领衔的台商群体为什么注重整合,并且能够把全球整合的高难度功课做好?
  “先打破。打破原有的程式和结构,剩下一地零碎的元素,然后再把这些元素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东西。”这是“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的编舞心得。
  与中西合璧的林怀民神似,台商的整合创新同样受益于中西合璧的知识积累与创新。
  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对台湾工商企业影响颇深。尤其是后者,以客户、导师、技术及服务供应商、培训机构等多重身份,从生产工艺、管理流程、市场运作、研发技术到人力资源,全面改写台商的DNA,刺激台商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在以开放态度接受外部世界知识的同时,台商秉持传统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整合”模式的成功需要有待整合的资源,更需要有融会贯通的意识和智慧。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率先接受全球化洗礼的群体,台商的资源禀赋可谓得天独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也就有了机会。
  台商起步于弹丸之地,成长为产业价值链的全球整合者有一个过程。外向型经济发展产生了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蚂蚁雄兵”;进而产生了一大批在细分市场称雄的“隐形冠军”。隐形冠军扎根于细分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的整合者是隐形冠军发展的自然结果。
  鸿海从土城小厂到全球霸主的发展历史,就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鸿海吸收了源自日本模具企业的制造经验和美国IT产品的全球化标准,其全球无缝隙合作的CMM运作方式,从“自制零件、零件模块化、快速物流”组装,加上e化信息流连结全球客户,最终达到“交期准、品质好、成本低”的境界,高度浓缩了台商提升产业能级的全程努力。
  IT老兵的自我挑战
  郭台铭深信,“一个产业里,做第一名才可以稳定赚钱,第二名有点钱赚,第三名损益打平,第四名随景气沉浮,第五名往后要么等着被收购,要不就是被淘汰出局。”被他瞄准的产业,都会掀起惊涛骇浪。
  鸿海有多大的家业?早在2007年底,鸿海在内地就有约70万员工,其中约40万人在深圳;为了强化台湾营运总部的营运和研发能力、照顾员工居住,郭台铭计划投资过千亿元新台币建造一座新市镇,希望将其开发成结合养生、观光休闲、健康检查的养生村。面对台北县等地方当局积极争取,提供多块上千公顷土地供选择,郭台铭称“地点要视岛内各县市府配合度再决定。”
  时至今日,郭台铭的创新行动基于整合战略,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他谓之“科技的鸿海”。
  早在2000年,郭台铭就在捷克设立光通讯事业生产基地,2002年更投资创立群创光电公司,进入液晶显示面板制造领域,2003年收购芬兰公司扩大手机机壳生产。现在除了半导体产业外,鸿海的投资几乎遍及岛内高科技明星产业。他甚至创办了一家名叫“飞虎乐购”的B2C网站,试水电子商务。
  这名IT老兵的企业,在多个IT领域似乎有齐头并进之势。但是随着企业的多元化、产业升级,面对众多IT名企的防守,郭台铭的管理模式面临巨大考验。
  郭台铭试图调整鸿海的研发文化。以往在鸿海内部,“生产体系”工程师和“研发体系”工程师,在工作流程和成本结构上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郭台铭提出把研发管理部门和生产管理部门进行合并。2004年,鸿海聘请了世界一流的工程师进驻台湾的研发中心,希望研发符合未来消费趋势的产品材料。鸿海还成立了纳米实验室,原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也有郭台铭的投资。
  鸿海内部有一个口号――“赤字接单,黑字出单”。“赤字”指比别人价格低,而“黑字”指比别人利润高,简而言之,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接下订单,然后利用生产环节中的种种管理手段使成本大幅下降,从而保证利润。这一杀手锏在新形势和新行业很难延续传统优势。面对阴晴不定的蓝海,台商之王还能在“微笑曲线”上称雄多久?未来掌门人能否延续企业的高增长?一切未知之数,都是对成名已久的郭台铭的终极考验。
用手机扫描以上二维码直接访问此文。
系统分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是奸相还是能臣古来将相本无种史弥远-疾风资料库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是奸相还是能臣古来将相本无种史弥远
发布时间: 15:11&&&&发布人:
是奸相还是能臣古来将相本无种史弥远
是奸相还是能臣 古来将相本无种 史弥远()字同叔,南宋四明(今宁波)人。他出生在一个以孝义闻名乡里的官宦之家。高祖母叶夫人二十四岁守寡,生遗腹子史诏(弥远的曾祖父)。史诏幼读诗书,乐善好施,侍母至孝。徽宗时,朝廷要地方官把民间具备“孝、悌、睦、姻、任、恤、中、和”八种品德的人推荐到朝里当官。史诏被选中,但他坚决推辞,说自己要在家侍奉老母,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史氏了。明州(今宁波)的州官催他应召,他就带了母亲到大田山下水村隐居。徽宗知道后,特给他赐号“八行高士”,故乡里人都称他为“八行先生”。曾祖史诏生五个儿子,依次为师仲(祖父)、师才、师木、师禾、师光。五子都读书,祖父师仲屡试不中,就在家不去应试。只有史师才考中进士,绍兴二十三年时官至参知政事,但不到十个月就因与宰相秦桧不和而被罢官回家。祖父史师仲四十三岁时英年早逝,留下来未出嫁的长女、十九岁的长子史浩(弥远之父)、次子史渊、三子史溥、四子史源、五子史涓。这么一个大家庭全靠史浩在村校教书维持生计。家庭经济困难,以至于史浩赴临安考试的旅费都没有。史浩二十三岁娶贝氏,四十岁才登进士,五十八岁(孝宗隆兴元年)时拜右丞相。史浩生四子:贝氏于绍兴四年(1134)生子弥大,七年(1137)生子弥正。贝氏早亡,配周氏于隆兴二年(1164)生弥远,这时史浩年已五十九岁,又配陆氏于乾道二年(1166)生弥坚。弥远的大哥弥大比他大三十岁,二哥弥正比他大二十七岁,弟弥坚比他小两岁。史浩是南宋四明史家“一门三宰相”的头一个宰相。虽然他在朝为相的时间仅仅十四个月,但是他的人缘不错。他喜欢向朝廷推荐人才,如陆游就是他向孝宗推荐并当面赐进士出身的。他由于在相位时间不长,与其他同僚结怨不多,又得高宗的垂爱与孝宗的尊敬,赏赐超常。他在绍兴当官时能为当地民众做“利民”的好事,受到群众的拥戴,因此成了当地“土地庙”中供奉的“土地公”。俗话说:积德留于子孙。正是史浩这个“穷秀才”,举进士后成了“皇帝之师尊”,并进一步成了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太师,为史家在朝中编织成一张通天的官场关系网,在大臣中享受最高级别的光宗耀祖、荫补子孙的封建特权,从而为四明史氏的仕途发展开辟了宽阔的道路。附史浩简历 史浩(1106 年9 月—1194 年4 月) 任相时间:第一次4 个月1163 年1 月—5 月 第二次9 个月1178年3 月—11 月共14 个月徽宗 崇宁五年1106 年1 岁出生。宣和六年1124 年19 岁 丧父。 钦宗 靖康二年1127 年22 岁 私塾教书。 高宗 建炎二年1128 年 23 岁 结婚。 绍兴十五年1145 年40 岁 登进士,任余姚县尉。绍兴二十三年1153 年48 岁 任温州教授。 绍兴二十六年 1156 年 51 岁 由张九成推荐,为太学正。 绍兴二十七年 1157年 52 岁 为太学博士。 绍兴二十八年1158 年53 岁 为王府教授。 绍兴三十年1160 年55 岁诏建王为皇子,任建王府教授。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57 岁 诏建王为太子,任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 孝宗 隆兴元年 1163 年1月—5 月58 岁 拜右丞相。 隆兴元年 1163 年4 月—1168 年3 月58 岁至63 岁 在家闲居,共5 年。乾道四年1168 年3 月—1170 年4 月63 岁至65 岁 任绍兴知府,2 年。乾道六年 1170 年4 月—1172 年12 月 65岁至67 岁 在家守丧。 乾道八年 1172 年12 月—1173 年9 月 67 岁至68 岁 任福州知州1 年。乾道九年 1173年9 月—1178 年2 月 68 岁至73 岁 在家著书立说。70 岁封永国公。淳熙五年 1178 年3 月— 1178 年11 月73 岁 第二次拜相,在位9 个月,封卫国公。 淳熙八年1181 年4 月 76 岁 进少师,封鲁国公。 淳熙十年1183 年10 月78 岁 进太保,封魏国公。 淳熙十三年1186 年1 月 81 岁 进太傅。 淳熙十六年1189 年2 月 84 岁光宗即位,进太师。 光宗 绍熙元年1190 年85 岁回家。绍熙五年1194 年4 月 89 岁 薨于家。追封为会稽郡王。宁宗嘉定九年1216 年2 月 改封为魏郡王。 嘉定十四年1221 年8 月 追封为越王,改谥忠定。 向阳花木早逢春(1)史弥远是史浩五十九岁时生的第三个儿子,长得眉清目秀、天庭开阔、聪慧异常。史浩常说这孩子长得同自己一模一样。由于家庭条件很好,所以其父从小就聘请名师杨简对他进行教育。弥远的政治悟性很高,读《周礼》时说:这是一部周公治国平天下的书。如果安排官吏、布置任务,各官都能胜其所任,政治教化与礼法刑政的设置都能适合时势事理,何愁天下不太平呢?岂独周乎?读《春秋》时则说:这是一部关于天子如何执行赏罚的书。统治天下的人,赏罚的大权必须由“上”自己掌握,不能失之于“下”。天子如果自己不掌握赏罚的大权,那么也就没有权了,这才是天子的“春秋”。他熟悉历史,谈起话来谈古论今,头头是道。史浩常常赞叹:这小子将来可是一个“廊庙”之器(朝中的栋梁之臣)啊!所以随时随地对他进行怎样才能担当天下之重任的教育,把自己的学识与从政经验传授给他,从而使他在如何从政为人方面“得天独厚”。史弥远生长在公侯宰相之家,家庭富贵鼎盛,他完全可以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但他却完全不同于那些出身豪门的纨绔公子。他穿着朴素,不求美食,犹如出身寒门的子弟。他是史浩的第二个妻子所生,俗称“庶”出,同长兄弥大生的儿子史守之仅差两岁,叔侄同门。他性格内向,沉稳寡言,不骄不躁。十三岁那年,按规定可以享受“京秩”,但他却提出让给“仲父”,他父亲觉得很惊奇。十六岁时补承事郎。十八岁时转宣议郎,铨试时(量才授官的考试)得了第一,调任建康府粮料院,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到二十七岁,授大理司直,二十八岁迁太社令,二十九岁迁太常寺主簿。该年四月,父亲史浩去世,弥远在家守丧三年,至二十九岁复为大理司直。不久改任诸王府大小学教授。宁宗即位之后第二年(庆元二年),当时史弥远三十三岁,在论对目前应如何治国时,他提出,当前的国策应该选拔和表扬廉洁的官吏,疏浚河道,巩固堤防,充实仓库,公平赋税,鼓励农业,禁止末作,做好防涝防旱的准备;修筑城墙,增强武器装备,挑选良将,训练士卒,搞好粮食储备,加强边防警戒,做好战备。宰相京镗看了后,对这一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思想十分赞赏,当即对弥远说:你的才干远远超过了我,我的子孙后代就托付于你了!(京镗是韩侂胄的高参,在韩侂胄与赵汝愚的夺权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京镗由刑部尚书迁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赵汝愚罢相后,遣知枢密院事,庆元二年〔1196〕为右丞相。)由于史弥远得到京镗的重视,三十五岁被授枢密院编修、工部郎官,改刑部郎官。从“郎官”开始,弥远总算进入“京官”的行列。三十七岁那年,史弥远出任池州的知州。四年后,四十一岁提举浙西常平,负责浙西粮食的平价以籴、平价以粜等惠民利民工作。开禧元年,四十二岁的史弥远调回京城,授司封郎官,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迁秘书少监,迁起居郎。开禧二年,兼资善堂直讲。这一年对史弥远来说,是人生道路上很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韩侂胄已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坚意要出兵北伐,把所有反对他冒险出兵的大小官吏,包括像钱象祖这样的参知政事,统统排挤打击出局。宁宗实际上已被侂胄架空,大有沦为傀儡之势。在这种形势下,宁宗召群臣集议该不该出兵北伐,有谁敢来冒此风险,自己找死呢?只有史弥远一个人挺身而出,进言说:向阳花木早逢春(2)今之议者,以为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此为将之事,施于一胜一负之间,则可以争雄而捷出。若夫事关国体、宗庙社稷,所系甚重,讵可举数千万之命轻于一掷乎?京师根本之地,今出戍既多,留卫者寡,万一盗贼窃发,谁其御之?若夫沿江屯驻之兵,各当一面,皆所以拱护行都,尤当整备,继今勿轻调发,则内外表里俱有封圻。毋惑浮言以挠吾之规,毋贪小利以滋敌之衅,使民力愈宽,国势愈壮,迟之岁月,以俟大举,实宗社无疆之福。《宋史·史弥远传》卷414,第12416页。进言前弥远的朋友提醒他说,你这样做必然得罪韩侂胄,你不想想太夫人年事已高,这岂不让老夫人担忧吗?弥远回答说:“时事如此,言入而益于国,利于人,我得罪甘心焉。”《宋史·史弥远传》卷414,第12416页。 唐太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这件事,使宁宗看到了满朝文武之中,谁是能仗义执言,不怕韩侂胄威权的人。于是,宁宗立即封史弥远为鄞县男兼权刑部侍郎。第二年(开禧三年),又遣弥远为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从三品)。开禧三年(1207),由于韩侂胄贸然北伐失败,国家主力部队大部分受损。金兵占领了蜀口、京湖、两淮大片领土。金兵所到之处,打、杀、抢、烧,兵民死亡以千万计,国家军费开支超亿。诚如王居安所言:“自兵端一启,南北生灵,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荆襄、两淮之地,暴尸盈野,号哭震天。军需百费,科扰州县,海内骚然。”《宋史·王居安传》卷405,第 12251 页。 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韩侂胄急于求和,一连8次派人赴金营(濠州)协商和议的条件。金人提出割地、赔款、惩办发动战争的首谋等条件,韩侂胄把苏师旦等三人推出去作为战争的首谋,并答应函苏师旦的首级以谢金人,争取达成和议。但金人硬是要韩侂胄的首级。韩侂胄无路可退,为了保全自己,不惜牺牲千百万人的生命,执意要把战争继续下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宫中密谋如何“去凶”,即除去韩侂胄。谋划既定,要找一个最可靠的人联络宫外的人具体执行,这样就找到了史弥远。史弥远领了“密旨”,即可以调动军队的“虎符”,找参知政事钱象祖和李壁。钱象祖就拿了“虎符”找主管殿前司的夏震。夏震接到“虎符”就调动护圣亲兵五百人,于十一月乙亥日清晨,守候在宫门,趁韩侂胄上朝之机,截轿诛韩侂胄于玉津园。这事《宋史·宁宗纪》记载如下:十一月甲戌,诏韩侂胄轻启兵端,罢平章军国事,陈自强驸充位,罢右丞相。乙亥,礼部侍郎史弥远等以密旨命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诛韩侂胄于玉津园。以钱象祖兼知枢密院事,李壁兼同知枢密院事,以诛韩侂胄诏天下。《宋史》卷38,第746页。韩侂胄被诛当天早朝,钱象祖、李壁立即赴延和殿向宁宗汇报韩侂胄已诛。宁宗当天就给钱、李等有功之臣加官。两人本来都只是参知政事,同时加“知枢密院事”。史弥远则由礼部侍郎升签书枢密院事(连升两级)。弥远不接受,宁宗就改弥远为礼部尚书。仅过一个月,钱象祖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史弥远则从礼部尚书晋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再过一个月(嘉定元年正月),弥远晋升为知枢密院事;六月,史弥远兼参知政事。十月,钱象祖为左丞相,史弥远则晋升为右丞相。在韩侂胄被诛,史弥远任礼部尚书至右丞相这一年时间内,南宋朝廷做了四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与金国签订“嘉定和议”。这事是由宁宗自己直接处理的,出面代表南宋朝廷的是当时的右丞相钱象祖,史弥远是礼部尚书。开禧三年十一月初韩侂胄被诛。十二月初,以许奕为金国通问使,金国表示愿意归还大散关、隔牙关和濠州,和议有望。这时朝中初露麻痹松懈情绪。史弥远看到这个苗头,立即向宁宗上疏言:今两淮、襄、汉沿边之地,疮痍未瘳,军实未充。当勉励将帅,尽吾委寄之诚;简阅(检查挑选)士卒,核其尺籍之缺;缮城堡,葺器械,储糗粮。当聘使既通之后,常如干戈未定之日,推择帅守以壮藩屏之势,奖拔智勇以备缓急之求。《宋史·史弥远传》卷141,第12417。这疏言在和议未订之前,属于未雨绸缪,显示出史弥远作为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的高度的敏感性与前瞻性。嘉定元年(1208)一月,金国提出要韩侂胄的首级。宁宗不同意。三月,金国提出用韩侂胄的首级换淮、陕侵地,宁宗同意了,和议终于达成。第二件大事就是清除韩侂胄党。这件事自韩侂胄被诛那天开始,由宁宗自己把关,中央各部具体执行,抄的抄,查的查,罢的罢,管的管,杀的杀,一时成了一个政治运动。第三件大事是为“庆元党案”平反。这事对史弥远非常有利。因为“伪学党”中的重要人物如朱熹、赵汝愚、周必大、楼钥、杨简等人与史浩交谊甚深,杨简是史弥远的老师,为这批人平反与重新入朝,为史弥远执政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组织基础。第四件大事是重组中央执政班子。这事是宁宗亲自把关的。由于以诛杀韩侂胄的功臣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央执政班子”带有过渡性质,其中难免混入一些与韩侂胄有亲密关系或牵连的投机分子。在新的中央执政班子中,唯一在诛韩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而又与韩侂胄没有任何牵连的人就是史弥远。所以,他在这场“政治淘汰赛”中一枝独秀,仅仅在一年之内,就由一个副部级的礼部侍郎迁至正部级的礼部尚书,由礼部尚书至同知枢密院事,又由同知枢密院事遣知枢密院事,再从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最后升为右丞相,到了当朝一品。以上四件大事,都是宁宗自己的决策,史弥远则以既反对冒险又力主充实军备而步入中枢。宁宗这四大决策,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是顺应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走势的。二十六年辅政史(1) 史弥远是在嘉定元年十月拜右丞相的。本来,史弥远是个礼部侍郎、王宫大小学的教授,一个“教书匠”,对官场中的宰执来说,他对谁都不构成“威胁”。但到了右丞相这个位子就大不相同了。你这个小小的“侍郎”与“小教”,一下子到了天字一号的丞相,身居“尚书”以上的高官谁也接受不了,因此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昆命元龟”事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嘉定元年(1208),史弥远拜右丞相的“制书”是翰林权直陈晦起草的,其中有“昆命元龟,使宅百揆”之语。原兵部尚书、知福州倪思得知后就向宁宗告状,说“昆命元龟”一词是舜禅位给禹的用语,对人臣是不应当用的。今日任命弥远为宰相的制书里用了“昆命元龟”一词,是不是说陛下有意要禅位给史弥远呢?这下子事情闹大了。史弥远赶忙给宁宗解释他没有仔细审读陈晦的制书。宁宗下诏要大家分析。结果陈晦和真德秀商量后,就给倪思的“诉状”来一个全面反击,列举许多任相制书中都有“昆命元龟”的事例,如国初赵普拜相,制有“询于元龟,历选群后”,唐元和中裴度拜相,制有“人具尔瞻,天方赍予,昆命元龟,爰立作相”等等。这事最后的结果是,宁宗下旨:“陈晦援证明白,无罪可待,倪思轻侮朝廷,肆言诬罔,可特降两官。”(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16,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0 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弥远任相后碰到第二件事就是罗日愿谋变。他十月上任,母亲十一月逝世。他急忙离职赶回四明治丧。皇太子请宁宗在京城赐史弥远一个宅院,叫史弥远在京城宅院持服,以便咨询。宁宗同意。就在该月,左丞相钱象祖被罢相,去福州当官,中央执政班子中一个丞相也没有了。嘉定二年二月,宁宗遣内侍到四明叫史弥远回京城皇上赐给他的宅院居住。这时,京城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这就是史书上说的“罗日愿谋变”。罗日愿是韩侂胄的人,投靠韩侂胄得官,开禧北伐时充忠义军统制。在清查韩侂胄党人的政治运动中,浙西提刑司检法官刘铎交代问题时,涉及罗日愿投靠韩侂胄的问题,当时朝廷接受了临安知府史弥坚提出的“矫枉不宜过直”《余姚史氏宗谱·忠宣公墓志》,郑清之撰。的建议,尽量缩小打击面,只把刘铎流放到湖南,对罗日愿则不予追究。但罗日愿自己寝食不安,他住在临安沙皮巷,交结了一批地痞流氓;又与殿前司中军御前伴射训练官杨明、徐济等合谋,约定在史丞相从四明回临安过江那天,令前步军司军校张兴等藏亡命之徒一千多人于舟中,待百官迎接于浙江亭时举火为号,三路齐上,杀尽宰执、侍从和台谏,然后以兵拥三衙管军,直接自水门突入大内,杀内侍王俞、张延庆等四人,并劫持皇上,要宁宗上殿降诏赏军,以罗日愿为枢密使、徐济为参知政事。这是一个里应外合、有计划、有组织的政变阴谋。从二月开始策划,三月,徐济后悔,遣同谋学生黄君畴向朝廷报告,不能达。景德常知情告变,罗日愿等被一网打尽。五月戊戌夜,诏罗日愿凌迟处死。史弥远回到临安,宁宗诏起复右丞相。史弥远推辞,奏言说,出现罗日愿这件事,他这丞相是有责任的,要求宁宗予以处分,并说明之所以会出现罗日愿这次事变,是因为“陛下昨元恶(指韩侂胄),臣获密赞英断,故其余党切齿”(宋)佚名编,汝企和点校,《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1,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06 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 二十六年辅政史(2) 史弥远复相之后,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面对连年的水、旱、蝗、风、雹等自然灾害,政府有关部门能及时组织抗灾赈灾,修订自庆元六年以来的“宽恤诏令”,要各级官吏严格执行,减轻人民负担,重罪那些不执行朝廷赈恤之令的官吏。嘉定二年五月,他把户口的多少作为评价官吏好坏的标准,“以户口为殿最”《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1,第207页。。他十分重视国防建设,要三衙、江上、四川诸军主帅核实军籍,填补军队缺额,挑选将帅,严肃军纪,坚决取缔私役禁军与地方厢军,“申严诸军升差制”《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2,第232页。,加强边备。嘉定二年,扬州、楚州、衡州、郴州、吉州、南安军盗起,如李元砺,人数达十多万。朝廷用只惩巨魁、胁从不问、立功受奖、御民以宽的方针,很快予以平息。两淮与京湖开禧北伐时有忠义军几十万,养一兵每年达一百六十缗,军费开支浩大。因此发安家费放散忠义人归家,结果散而为盗。命每郡择一豪首,授以兵官,使之弹压,其盗悉平。在吏治方面,褒奖绩效彰著之臣,“配籍赃吏”《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2,第 218 页。。经过六年多的整治,社会安定,开禧北伐留下的创伤基本得到恢复。嘉定六年,蒙古进攻金国,金主求和,迁都南京(今开封),把朔北三十万战兵调驻河南。这时,南宋朝中发生了一场如何处理宋金关系的争论。真德秀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乘机出兵攻金,恢复中原;中策是断绝对金岁币;下策是依旧履行嘉定和议,向金岁币。乔行简则认为从长远看蒙古势力足以灭金,灭金后就会成为最危险的敌人,所以现应该支持金国抗蒙,继续履行和议。当初史弥远倾向于乔行简的观点。但朝中持真德秀上策的观点居多,太学生更是上书请斩乔行简。最后宁宗和史弥远采取了真德秀讲的中策,断绝对金岁币。而金国这时则采取“北和南战”的战略,赵永春的《金宋关系史》谓之“北边损失南边补”赵永春,《金宋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1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认为北方的蒙古难以对付,但对南宋这块豆腐是很容易吃的。嘉定十年四月,金国以南宋不贡岁币为由,对南宋发动了全面进攻,宋廷则立即授予四川、京湖、两淮制置使以便宜指挥之权进行抗金,并号召忠义军参战。五月,宋宁宗发布“伐金”诏书,宋金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战就是八年。南宋自孝宗开始,三次伐金。第一次是张浚隆兴伐金。宋出兵八万渡淮,不到两个月,于符离大溃。后金兵八万渡淮南下,败宋军于盱眙,射杀宋主将魏胜,占楚州,又占庐州,逼宋签订隆兴和议。第二次是韩侂胄开禧北伐,宋军七万渡淮作战,鄂州军攻唐州,前线溃败。后金兵十万五千大军沿淮南下,四万攻四川,占领两淮与蜀口广大地区。双方争战时间不到一年,逼宋签订嘉定和议。第三次是史弥远嘉定抗金,时间从嘉定十年至十七年,金兵四次大规模南下,每次都超过十万,嘉定十二年那次达二十万。南宋动员了几十万正规军、地方军和忠义军抗金。这期间金宣宗曾派吕子羽前来讲和,遭南宋拒绝。最后宋军把金宣宗几十万兵马打得“十不一存”,金国不得不单方面宣布“再不南伐”,宋方取得完全胜利。这是南宋抗金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终取得全胜的战争。二十六年辅政史(3) 在抗金的过程中,南宋朝廷发生了两件意想不到的大事。 一是华岳企图谋杀史弥远。华岳是武学生,以反韩侂胄而入监狱闻名。韩侂胄诛,复入学登第,为殿前司同正将。“郁不得志。谋去丞相史弥远,事觉,下临安狱。狱成,坐议大臣当死。宁宗知岳名,欲生之,弥远曰:‘是欲杀臣者。’竟杖死东市”《宋史·华岳传》卷455,第13378页。。二是嘉定十三年七月,太子赵曮去世,需要另立皇子。经过十个月的挑选,于嘉定十四年六月决定由原沂靖惠王子贵和为皇子,赐名竑。八月立十七岁的贵诚为沂靖惠王子。当时贵和皇子已经成年,有好几个妃子,生活作风放荡。他对“杨皇后专国政,史弥远用事久”不满,公开表示一旦他当了皇帝,就将把史弥远流放到广南的恩州或新州。宁宗与杨皇后对贵和的种种表现不满。因此史弥远和当时担任王府教授的郑清之商量,说皇子贵和挑不起皇帝这个担子,需要抓紧时间教育培养贵诚,以便取代贵和。嘉定十七年正月,宁宗对史弥远等三个宰执说:看来贵和这人不行,要另立皇侄为皇子。史弥远等说:陛下提出这事当然很好,但另立皇子这事“事大体重”,是否稍迟再议。宁宗说:那就到九月瑞庆节吧。这事《宋史全文》记载如下:嘉定十七年正月,宰执奏事,宁宗忧形于色,历言竑溺女嬖,狎群小,傲诞淫亵数事。且密谕曰:“皇侄端重英悟,可承宗祧,欲并立为皇子,续正元良之位。”宰执奏曰:“圣意坚定如此,宗社之福。然事大体重,容少迟,精审行之。”宁宗曰:“俟瑞庆节可也。”佚名撰,《宋史全文》卷31,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第2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但没想到还没到瑞庆节,八月丙戌,宁宗就生病了。起病后第七天(壬辰),宁宗召右丞相史弥远、参知政事宣缯、签书枢密院事薛极入禁中,在病榻上对他们说:“病已不可为。朕前与卿议立皇侄,宜亟行之。”《宋史全文》卷31,第3 页。于是下诏立贵诚为皇子,赐名昀。 宁宗在立贵诚为皇子后第五天去世。史弥远等照宁宗的意愿,由杨皇后做主,立赵昀为帝。杨太后来垂帘听政。皇子赵竑则被封为济王,出居湖州。理宗即位后,朝中文武百官对理宗的皇位没有发生异议。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由太后做主且垂帘听政,由太后自己来执政的。所以头五个月朝廷平安无事。想不到的是宝庆元年正月发生了湖州济王事变,“一石激起千层浪”,潜伏在朝廷里原来拥护济王、反对杨后与史弥远的反对派浮出水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湖州有“甲富天下”的潘丙、潘壬兄弟,想拥立济王为帝。一日,他们带湖贼(《齐东野语》说数十人,《宋史·李全传》说千余人)突入济王府,济王赵竑躲入水窖,被找到后,告诉他已联系好李全的兵马,反上临安,夺回皇位。济王同意了,当即龙袍加身,接受湖州官兵的朝贺,开官库分发赏银,并在城门口张贴布告,声讨史弥远擅自废立的罪行,将率领二十万大军水陆并进云云。第二天一早,济王一看,哪有二十万大军,来的不过是几百个渔民。这下子知道事情坏了。他急忙“调转枪口”,率州兵斩杀湖贼。湖州有个居民叫王元春,看到城门口的布告后,立即驾舟飞报朝廷。当时朝里是杨太后垂帘听政,接报后,很快作出决定,派殿前司将彭任带兵赴湖州镇压。彭任到州时叛乱已平。接着史弥远就派医生秦天锡赴湖州以给济王治病之名,谕旨让济王自处。二十六年辅政史(4) 济王死,朝廷于宝庆元年正月初六以“济王惊悸得疾,特赐钱三千缗,命守臣选医诊治,早薨,赐赙赠银绢千匹两,会子万缗充宣葬” 《宋史全文》卷31,第9 页。。当时杨太后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处理湖州事变,内情不得而知。由于当时朝廷没有给济王定罪,这在政治上就留下了一个严重的隐患。朝中原想借济王上台之后干掉史弥远的这批官员乘机而起,为济王鸣冤叫屈。魏了翁、洪咨夔、真德秀等人相继说济王不得其死,济王冤枉,应该给济王封赠,为济王立嗣等等。诚可谓:暗流涌动波将起,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政治暴风雨即将来临了。面对这种形势,精于术数的太后及时宣布撤帘。四月丁酉,皇太后手书“吾晚年多病,志在安闲,嗣君可日御便殿听政,今后更不垂帘”《宋史全文》卷31,第11页。。 接着理宗就在五月甲子(太后撤帘后第15天)诏:“内外文武大小之臣,有所见闻,具以启告。忠言正论,朕所乐听。事有可行,虚心而从;言或过直,无悼后害。封章来上,以副朕延纳之诚焉”《宋史全文》卷31,第13 页。。请大家提意见,意见对的,我虚心接受;如果不对,言者无罪。我想,这很可能是太后和史弥远搞的“阳谋”,引蛇出洞;也可能是理宗听了真德秀的建议诏“求直言”,从而为他们攻击史弥远和对理宗施压提供了一个机遇;当然也可能是双方都想借“求直言”之机击败对方的策略上的“不谋而合”。结果,攻击理宗、史弥远和杨后的“封章”纷纷而上。其中胡梦昱的“封章”最为“狂悖”,他把宁宗比作汉武帝,把太后比作骊姬,把济王比作晋太子申生、汉武帝的戾太子,把史弥远比作江充。把反对派的政治意图讲得最明白的是井研进士邓若水。他在封章里直率地说:“行大义,然后可以弭大谤;收大权,然后可以固大位;除大奸,然后可以息大难。宁宗皇帝晏驾,济王当继大位者也。”“弥远之徒死有余罪。”《续资治通鉴》卷163,第4435页。就在这紧锣密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六月十七日,理宗恭禀太后圣谕。“谓丞相忠贯日月,勋塞宇宙????受知二祖,光辅两朝。赞更化以正权纲,佐定策以安社稷,不动声色,中外晏宁,可谓社稷之臣”、“国之元勋”,“拜史弥远为太师,依前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魏国公。”《宋史全文》卷31,第13页。史弥远具扎五次辞免。太后这条圣谕,是太后和史弥远对反对派发起反击的信号。八月,诏真德秀除职予祠;九月,诏洪咨夔降三官,胡梦昱除名、勒停象州羁管;十二月,魏了翁罢新任、追二官、靖州居住,真德秀落职罢祠。宝庆二年二月,梁成大提出,真德秀有五“恶”:一是要求给济王封赠以掩盖济王叛逆的罪状;二是要求给济王立嗣以招祸端;三是改节圣语;四是牒示言路;五是谤讪朝廷,应与魏了翁同罪。诏真德秀削秩二等。三月,王长儒祠,徐瑄削秩三等,徙居象州,梦昱徙钦州编管。八月,理宗同意正济王叛逆之罪,诏将济王追降巴陵县公。斗争基本结束。这场斗争还波及江湖诗人,如曾极的诗句“秋雨梧桐皇子宅,春风杨柳相公桥”被指控为影射济王与史丞相,“于是江湖以诗为讳者两年”《齐东野语》卷16,第293页。。 二十六年辅政史(5) 这场暴风雨过后,理宗在史弥远诸臣辅政下开展了一场声势颇大的廉政建设、文化建设、军事建设、宽恤刑政和务必惠民等政策。但山东、淮东地区以李全为代表的忠义军中,山东的头头投降了蒙古,淮东四个忠义军的头头在金人的利诱下将楚州等地叛归金国,当了“郡王”。李全从山东南下收回楚州,并在龟山打败了金兵。但他只向南宋朝廷要钱粮而拒不接受南宋朝廷派去的官员的管辖,派去一个就干掉一个。江淮制置使赵善湘一再要求出兵诛灭李全,而史弥远则采取文武两手策略,总想用和平的方法劝说李全安分守己,告诉赵善湘不要出位专兵。最后李全不听规劝,发兵围攻扬州,史弥远才同意郑清之、袁韶等人的意见,断绝对李全的钱粮供应,发兵诛灭。绍定四年,赵善湘上露布言,统帅诸将,水陆并进,正月十五,诛逆李全于新塘。史弥远在绍定三年六十七岁时健康状况已不佳。该年年底理宗特诏史弥远“气体向安,朕尊礼元勋,未欲劳以朝请,可十日一次,赴内引入治事”《宋史全文》卷31,第 59页。。可以说从六十八岁开始,弥远基本上已不管事了。绍定四年九月临安大火,三省枢密院和太庙被烧。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冯榯、主管侍卫步军司王虎因救火不力、延及太庙各夺一官。史弥远等宰执五次具奏乞罢官。诏史弥远特降奉化郡公,薛极、郑清之、乔行简各降一秩。绍定五年十二月,皇太后崩。绍定六年十月,史弥远病重,逝世前十天进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会稽郡王。薨,封赐中书令,追封卫王,谥“忠献”。此时刚好是他“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七十岁。 据《宋史》载:史弥远身为高官,但很注意名节,按国家章法行事。他自置一本《人才簿》,记录着全国县令以上官吏的表现,用人时择优录取,哪怕是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照样委以重任。他对亲朋故旧不任意封官加爵。赵善湘是他的姻亲,八年抗金中功劳不小,日夜盼执政。但史弥远就是不开这个口,说:“天族于国有嫌,高宗有诏,止许任从官,不许为执政。绍熙末庆元初,因汝愚、彦逾有定策功,是以权宜行之(指汝愚任右丞相)。某与善湘姻家,又有岂敢?”《宋史·史弥远传》卷414,第 12418 页。弥远亲密友周铸、兄弥茂、甥夏周篆都是他的心腹,人们以为这三人一定显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铸到老只是个“布衣”群众;弥茂以执政恩入流;外甥夏周篆不过是一个以捧香恩补官、训武郎而已。家族内部如史渐有八个儿子,五子登科,也只有登进士的才给官,没有考中进士的就没给。《癸辛杂识》记载了一则《卫王惜名器》的史料,讲“史卫王挟拥立之功,专持国柄,然爱惜名器,不妄与人,亦其所长。”(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别集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4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说秀王师弥的弟弟师贡很想升官得“横玉围腰”的玉带之冕。他通过弥远的宠姬,要求弥远给他一条“玉带”。弥远知道他的意思,就叫她在自家的所有玉带中挑一条最好的给他。姬喜,立即挑了一条最好的玉带送去。殊不知这条玉带既不是皇上所赐,又没有准系玉带的资格证书,怎么可以擅自服系呢?所以《癸辛杂识》的作者周密说:“其吝惜名器皆此类,亦可尚也。”《癸辛杂识》别集下,第294页。 二十六年辅政史(6) 史弥远的为人,还表现在对学潮问题的处理。自汉武帝创办太学以来,太学生的“学潮”问题一直是执政者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进太学的这些学生,都是些高门大户、地位显赫的王孙公子,太学(后又增武学)是一个培养封建高官接班人的摇篮。正因为有这个背景,所以太学生往往参加政治斗争,成了一支有胡子的人在幕后指挥的“娃娃兵”。史弥远任相之前,韩侂胄执政时一次最大的“学潮”就是“庆元六君子”。韩侂胄本想“斩其为首者”,但宁宗不同意,韩侂胄就把他们抓起来流放五百里。史弥远任相期间,比较大的学潮有四次:一是嘉定三年京尹(临安知府)赵师睾因挞太学生而引起太学生、武学生伏阙请愿,当时史弥远不想轻易撤换京尹,诸生中郑斗祥等就造谣说赵为了讨韩侂胄的喜欢竟学“犬吠山庄”,说赵舞斋郎以取悦韩侂胄之四夫人,声势越造越大,朝内的台谏也相互配合,史弥远只好罢赵师睾的官。二是嘉定初年郑昭先任台臣(郑昭先于嘉定七年为签书枢密院事),程覃实为临安知府,当时规定只准大臣出外用“青盖”,其他人不准用。太学生就使用黑色的绢做成的短檐伞代“青盖”,巡逻兵以为这样做犯了禁令,抓了拿伞的仆人杖责,太学生就群起请愿,要求罢免程覃实。史弥远觉得这些太学生实在太恣横了,这么一点小事就要求罢免京尹,因此就没有把他们的请愿书向宁宗禀报。太学生和武学生就集体罢课回家,这下子震动了京师。杨后的哥哥杨次山知道这事后就通过杨后向宁宗禀报,宁宗就出御批令学官宣谕诸生立即复课,免去程覃实临安知府之职,仍任农卿。史弥远则宣布今后太学诸生,如果有谁放弃学籍罢课回家,可安排郡庠职事补这名额,事情才算平息。(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卷1,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60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三是嘉定七年,真德秀提出要趁蒙古攻金之机出兵恢复中原或断绝岁币,乔行简则认为形势已变,应鉴唇亡齿寒,继续岁币以支持金国抗蒙,结果太学生黄自然等就伏阙请愿,“请斩乔行简以谢天下”《四朝闻见录》甲集卷1,第 34页。。最后朝廷决定对金断绝岁币。四是嘉定十二年五月,廷臣讨论宋金关系问题,工部尚书胡榘主张能和则和。这本来是朝臣内部讨论的事,结果太学生就伏阙上书,请“诛胡榘以谢天下”《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5,第228页。。朝廷因此也就不再讨论这个问题。 从以上四次学潮以及史弥远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来看,他在政治上还是比较温和稳健的,似乎可以用“中庸”二字形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史弥远在为人方面公私分明。在去世前,他嘱咐儿子,在他身后应把皇上赐给他的宅第还给公家。为此,《宋史》特地给他记上一笔:“绍定六年(1233)十二月戊寅,史宅之缴纳赐第,诏给赐本家,仍奉家庙。”《宋史》卷41,第799 页。 附 史弥远简历 孝宗隆兴二年1164 年1 岁出生。淳熙六年1179 年16 岁 补承事郎。淳熙八年 1181 年18 岁转宣议郎,铨试第一,调建康粮料院,改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淳熙十四年1187 年24 岁 举进士。 光宗绍熙元年1190 年27 岁授大理司直。 绍熙二年1191 年28 岁 迁太社令。 绍熙三年1192 年29 岁 迁太常寺主簿。丁父忧。 宁宗 庆元二年1196年33 岁 大理司直,改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庆元四年1198 年35 岁 授枢密院编修,工部郎官,改刑部郎官。 庆元六年 1200年37 岁 知池州。 嘉泰四年 1204 年 41 岁 提举浙西常平。 开禧元年 1205 年42 岁授司封郎官,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迁秘书少监,迁起居郎。 开禧二年1206 年43 岁 兼资善直讲。封鄞县男,兼权刑部侍郎。开禧三年1207 年44 岁改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修撰,仍兼刑部侍郎。侂胄诛,迁礼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进封伯。嘉定元年1208 年45 岁迁知枢密院事,进奉化郡侯。进右丞相兼枢密使。丁母忧。嘉定二年1209 年46 岁起复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少师。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 年58 岁 赐家庙祭器。 理宗 宝庆元年1225 年62 岁仍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魏国公。 宝庆二年 1226 年63 岁 拜少师。绍定元年1228 年65 岁都城火灾,五疏乞罢,不许。降封奉化郡公。 绍定五年1232 年69 岁 复爵(魏国公)。 绍定六年1233 年70 岁拜太师,封鲁国公。未几,进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会稽郡王。十月薨,封赐中书令,追封卫王、谥忠献。宝佑元年1253 年身后20 年御赐“公忠翊运,定策元勋”碑。 公忠翊运定策元勋 二十六年辅政史(7) 史弥远逝世时理宗年纪已交“三十”。他逝世前九天理宗下了两道诏书,诏史弥远进太师,左丞相;逝世前八天诏“史弥远勤劳往事,垂及三纪,以疾解政,所宜曲加优礼。长子宅之权户部侍郎兼崇政院说书,次子宇之依旧直文华阁、枢密副都承旨,长孙同卿直宝章阁,次孙绍卿、会卿、晋卿并补承事郎,女夫赵汝楳军器少监,孙女夫赵崇榟转一秩与升擢差遣”《宋史全文》卷32,第 19 页。。接着又在史弥远逝世前六天诏:“以显谟阁待制、知福州真德秀兼福建安抚使。”《宋史》卷41,第799页。 这三个诏书后人颇多议论。因为他一方面给史弥远升左丞相,给史弥远的子女升官;另一方面又给史弥远的政敌真德秀复官。这种相互矛盾的做法究竟包含什么玄机,不好琢磨。人们也许可以在史弥远去世后十二天就宣布明年改元“端平”二字得到点启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理宗对史弥远是感恩的,所以史弥远逝世时辍朝三日,“赠中书令,追封卫王,谥忠献”。户部赙赠银缗以千计,内帑特颁五千匹两,遣使祭奠。灵柩回乡时,又遣礼部致路祭于都门外,赐纛、佩玉、黝。但当时没有给史弥远撰“神道碑”。理宗亲撰的“公忠翊远,定策元勋”碑是史弥远逝世后二十年才立的。这时理宗已到“知天命”之年了。也许是他回首往事,颇有感慨。想当初,他本想以一碗水“端平”开局,期定能开太平盛世之“端”。没想到,他一开步就在“收复三京”上摔了一大跤,七万八千大军(淮东之师五万,淮西之师二万八千,这是战兵。后勤兵员不计在内)北上取汴(今开封)。结果西取洛阳的淮西军二万八千人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三百人。总共死伤军民十余万。“收复三京”以大败告终。事见《齐东野语》中的《端平入洛》。理宗不得不下诏“罪己”。如果史弥远在,是绝不会发生这样的战略性失误的。史弥远健在时,临安从未有过大饥。但“端平”不久,嘉熙四年(1240)一月“临安大饥,饥者夺食于路,市中杀人以卖”《续资治通鉴》卷170,第4623页。。理宗只好下诏“罪己”。该年江浙与福建大旱,又加蝗灾,赤地千里,遍地饥荒,道殣相望,富者十室九空,甚至“阖门饥死,相率投江”《续资治通鉴》卷170,第4626页。。理宗又只好自己出来下诏 “罪己”《续资治通鉴》卷 170,第 4627 页。。当年,淮东李全之乱,矛盾全由史弥远处理,他的江山坐得安安稳稳、太太平平。但到他手里,端平三年(1236),由于他亲自任命的襄阳帅赵范处事不当,襄阳叛归蒙古,襄阳军四万七千,财粟三十万,军器二十四库全亡,《续资治通鉴》卷168,第 4586 页。弄得他又不得不下诏“罪己”。从“端平”更化开始,不到七年他就五次下诏“罪己”,这皇帝实在不好当。二十年来,理宗满以为自己一碗水端平,就可以左右逢源,取得对立双方的共同拥护。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其结果却是朝内“各分朋党,互持己见,交相捭阖,阴肆排倾”《续资治通鉴》卷173,第4119页。。内斗越演越烈。朝臣与“三学”呼应,大闹学潮,“三学之横”创历史之最。本来高喊维护皇权、“臣等不忧敌国之势盛,而忧陛下之势孤”(明)陈邦瞻撰,《宋史纪事本末》卷96,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72 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的人,一旦其代表人物上台,到了中书,马上就向他提出“政事当常出于中书,毋使旁蹊得窃威柄” 《续资治通鉴》卷171,第4662 页。。 二十六年辅政史(8)史弥远逝世的时候,南宋的国土无缺。但到了他的手里,外患频频,国土日蹙。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理宗才想起了当年的“顾命大臣”史弥远对自己是多么的忠心耿耿,对政事的处理是多么的稳健练达。所以这个时候为史弥远写这一碑文,虽然文笔不能称为“大家”“一流”,但却是他经过20 年反思后的产物,是他本人真实感情的流露。 关于理宗给史弥远亲制“公忠翊运,定策元勋”碑文一事,《宋史·史弥远传》和《宋史全文·理宗纪》都有明确的记载。自宋以来,这个巨大的石碑一直矗立在四明(今宁波)大慈山史弥远的墓前,至清乾隆时,碑已仆地,正面没土中,现已荡然无存。但有碑文至今仍然保留在《鄞县通志·文献志》与录善堂史氏宗谱中,为我们了解史弥远提供了一份极宝贵的历史文献。附 理宗给史弥远进太师左丞相的制命师傅师傅:宋代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正一品。导之教训,先生所以迪厥迪厥:启迪。厥:发,启发。。官老成重以典型天下,所以资其智乃眷旧学。时谓元勋,谋和祖宗之心,名载鼎彝鼎彝:古人祭祀用的鼎。古人录先祖之功德,刻于祭祀之鼎。之器。申颁赞策,播告中外。尔右丞相兼枢密使、魏国公史弥远淳大而清明,方严而信厚。出则秉乎旄钺旄:幢。钺:大斧。旄钺:专制军事的信物。,入则总我钧衡钧衡:管理国家大事。。文武兼备,其才夷险,能致其力,毕公之弼弼:辅助。四世三纪四世:孝宗、光宗、宁宗、理宗。三纪:古时十二年为一纪。“三纪”指史弥远为相二十六年。于兹。傅说傅说:殷周时的贤相。之总百相关文档更多&&/p-.html/p-.html/p-.html/p-.html/p-.html/p-.html/p-.html/p-.html/p-.html分享于 20:02文档数据举报文档介绍暂无描述暂无描述 还原&&文档分类待分类文档格式.txt文档标签史弥远 宰相 南宋 功过 史浩 进士
励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三章 自我价值第六节 励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第十八》)太史公司马迁将陈胜这样一个有大志无大才心胸狭窄的反叛者载入“世家”之中,而将韩信这样一个能忍胯下辱能将天下兵的汉初三杰载入“列传”,究竟是何用意?千古而下,论及楚汉争雄都离不开韩信,而人们记得陈胜却是因为三句话,“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史记·项羽本纪第七》)项羽小的时候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他的叔叔项梁非常恼怒。项羽说,学书懂得写名字就可以了,学剑学成了也不过能击败一人,我要学万人敌。项梁教他兵法,初学时大喜,后来却也不肯学完。(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对项梁来说,做事虎头蛇尾的项羽即便不是纨绔子弟,也不会是项氏家族的希望。然而,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立时扭转了项梁的看法。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第八》)“隆准”意指高鼻梁,“龙颜”是什么模样?“黑子”是不是黑痣无关紧要,“七十二”这个数字实在有趣,想必是有人逐个排查所得。“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行径类今之所谓地痞混混。“廷中吏无所不狭侮”,好捉弄人,乱开玩笑,若非“喜施”定然无人喜欢。“好酒及色”,应是雄性荷尔蒙分泌旺盛。萧何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才能够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说“贺礼万钱”,径自闯入吕公宴席,抱得美人归。秦始皇曾经说“东南有天子气”,刘邦斩白蛇之后听人说起这句话立刻怀疑说的就是自己(“高祖即自疑”),于是躲藏在芒砀山一带。不过吕雉总能找到他。为什么呢?吕雉说,“季所居上常有云气”。夫妻两个装神弄鬼默契非常。若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大丈夫当如此也”之志的刘邦算得上策划奇才,虽然没有项羽那样的家族背景,却通过一系列的传说使得自己成为众望所归。陈胜吴广起事后,刘邦率众围住沛县,一番晓谕,沛县父老杀了沛令迎接刘邦,想让他做沛令。刘邦说,我倒是不吝惜自己性命,但却担心自己能力浅薄没办法保全父老乡亲,另选贤能吧。“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刘邦推脱多次,没人敢带头,于是尊刘邦为沛公。历史就是这样,不是所有敢冒风险的人都会成功,但不敢冒险绝对无法成就大事业。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十一月,有星孛于张。光武遂将宾客还舂陵。时伯升已会众起兵。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杀我”。及见光武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伯升于是招新市、平林兵,与其帅王凤、陈牧西击长聚。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进屠唐子乡,又杀湖阳尉。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恚恨,欲反攻诸刘。光武敛宗人所得物,悉以与之,众乃悦。进拔棘阳,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汉军大败,还保棘阳。(《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最初的志向是“为官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反倒是他哥哥刘伯升有天下之志,嘲笑他像刘邦的兄弟。刘秀去长安学习《尚书》也许是被刘伯升激发了意气,但他没有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精力,所以“略通大义”。后来他去新野卖粮食,参加了一次聚会。在这次聚会上,李通等人按照图谶说将来刘氏会重新得天下,而且最有可能是刘秀得天下,当时国师也叫刘秀,众人都觉得“刘秀”是指国师刘秀,刘秀在一旁听了哈哈大笑,说为什么不能够是我这个刘秀呢?从此李通就下定决心跟随刘秀了。李通整个家族的人都几乎因战争而死光,幸运的是他押对了赌注,最终得偿所愿。天下大乱,地主豪族的诸家子弟不敢造反,认为刘伯升起兵会使他们死无葬身之地,然而,当他们看到老实人刘秀也参与起兵,这才逐渐安定下来。刘秀是个内秀的人。军中分财物不均,是他站出来重新分配才消除了祸难。王莽败亡的关键一战是昆阳大战,若非刘秀独排众议率领十三骑出城求援,若非刘秀劝说诸将丢下财物全体上阵,若非这个老实人奋勇杀敌激发了士气,怎么可能以少胜多?刘伯升被杀,他强忍悲痛从不在人前流露感情,最后终于得到过黄河的机会,逃离险境,招兵买马壮大队伍,得陇望蜀,一统江山。但若不是有大志向,又怎么能够做得到这些?历史,尤其是魏晋之前的历史,非常有趣。我们从中可以读到“志向”二字的威力,也可读到人的真心话。刘秀与尤来、大抢、五幡交战,连战连胜,于是乘胜追击敌人,不料轻敌大败,差一点被抓住,多亏王丰、耿弇舍命救护才得幸免,逃到另一个地方。军队中不见刘秀,诸将不知所措,大将吴汉说:“卿曹努力!王兄子在南阳,何忧无主?”这些人担心的不是刘秀死掉,而是没有人带头!相比于刘备与群臣的虚伪,不妨看看刘秀属下如何劝他做皇帝。最先是马武进言:“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且还蓟即尊位,乃议征伐。今此谁贼而驰骛击之乎?”——翻译过来就是:没有人为天下主,就算是孔子为相,孙子为将也没有什么益处,大王只管谦虚,江山社稷怎么办?若是不称帝,谁是贼谁是兵?然后是诸将上奏说:“汉遭王莽,宗庙废绝,豪杰愤怒,兆人涂炭。王与伯升首举义兵,更始因其资以据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统,败乱纲纪,盗贼日多,群生危蹙。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邯郸,北州弭定;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拿天命不可谦拒来迫使刘秀称帝,刘秀还是不同意。后来诸将又上奏,刘秀说:“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遽欲正号位乎?诸将且出。”意思是天下这么乱,我如果称帝岂不是让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我?主子终于说出心里话了,于是耿纯进言:“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什么意思?大家背井离乡追随大王为的是攀龙附凤混个好出身,如果大王迟迟不肯称帝,大家失去希望心灰意冷就会有离开大王的想法,谁也不想自找苦吃下了大投资却没有回报啊。如果大家都离开了,再想聚在一起可就难了。人心不能散,大王一定要想清楚早下决心。“志立乎上者,必得乎中;志立乎中者,必得乎下。”乱世之中,想要做那九五之尊的人纵使失败,也算燃烧了一回,史册留名,那些企图攀龙附凤的人,若是跟错了人,又不幸死得太早,来不及创立功业,便会成为历史尘埃湮没于时光长河之中,命大些的则会多次选择直至遇到真命天子。如今荣升门神之一的隋末秦初大将秦琼的事迹即为一例:(秦琼)从须陀击李密荥阳。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贪小名者,大名不立;贪小利者,大利不至;贪小富者,绝非大富之象;贪小贵者,绝非大贵之象。”(萧天石《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自利利人,利人自利,想要成就事业的人绝对不能“天地不限隔人,人自限隔天地”,而要将自己的一切才智能力奉献于人类之进步社会之发展。自尊的本能是人自我创造自我完成的推动力,但“自心自作,自性自度,自力自为,自命自造”,若是压抑自我尊崇的本能,而无“顶天立地做人,继往开来创业”的大志向大胸怀,就只能羡慕他人而难有寸功。“自尊本能”同南怀瑾先生在《跋萧著&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中所说的古今中外人类心理中普遍存在的“自我英雄意识与崇拜英雄观念”意义相同,时隔五十六年,英雄所见略同。听到“英雄”故事第一闪念是“可惜我不能”的人最好多照一照镜子,问一问自己“你可喜欢镜中之人”。不自信的人都有潜藏着的对自我形象的不满意。首先要转变对外在形象不满意的态度而更关注内在的力量,然后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发展的动力上而不是阻碍发展的种种顾虑上,最后才能通过实际的改变获得自信实现自尊的满足。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时代形象固然重要,切实的利益与精神愉悦的享受更加重要。“不满意”的背后隐藏着期望,期望不同于欲望,欲望是自身的本能冲动,不知什么时候会被激发但一般可由理智控制,期望来自虚荣的本能冲动,会随对实际情况的认知而调整。人最大的坏习惯是看不到别人的努力,只看到别人的成就,徒然增加自己的压力和不如人的感觉。不能自尊则无远志,无远志则无长力。不能持之以恒,何谈水滴石穿?“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请看下面对甲乙二人的描述。甲的人生轨迹:21岁做生意失败;22岁角逐州议员落选;24岁做生意再度失败;26岁爱侣去世;27岁时一度精神崩溃;34岁时角逐联邦议员落选;36岁时角逐联邦议员再度落选;45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47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52岁时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乙给自己制定的个人蓝图:19岁规划人生50年蓝图。30岁以前,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光宗耀祖!40岁以前,要拥有至少1000亿日元的资产!50岁之前,要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60岁之前,事业成功!70岁之前,把事业交给下一任接班人!甲是林肯,乙是日本首富孙正义(韩裔)。两人都可称为“伟人”。我们读这两种描述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呢?失败,失败,失败,还是失败,仍然失败,……突然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当选总统!想一想,为什么林肯会这样一次次跌倒了再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想一想,没上过几年学的一个穷律师,为什么不肯放弃梦想?想一想,林肯最后的成功是不是偶然的?联系孙正义的人生规划,想一想,林肯是否做过类似的规划?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否则他不会在27岁时一度精神崩溃。想一想,林肯难道不曾自卑过吗?当我们做出足够多的努力和准备后,成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惜的是我们总是希望成功就在行囊之中。不妨看一看下面这些人成功之前都经历了什么。辞去体面工作怀揣2000元钱到北京成为“北漂”一族,住在菜户营一间阴暗的地下室中,每天用竹竿捅开那台17英寸雪花飞舞的黑白电视观看赵忠祥的节目,为进中央电视台找熟人帮忙在大门外站了三天,第一份固定工作是早上到14楼打开水,中午到食堂买盒饭,打了半个月杂工后开始担任剧务,终于凭借扎实的功底和过人的才华得到赏识,做了主持人。一个孤独的年轻画家,除了梦想一无所有,贫穷的他没有钱租房,只好借用一个废弃的车库做画室。没有人与他交朋友,所以当他见到那双亮晶晶的小眼睛时友善地分享自己仅有的食物面包,与小老鼠交了朋友。后来他去了好莱坞,参与一部动画片的制作,但是他又失败了。他苦思冥想,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天赋,他不肯放弃,他要找到出路,最后,他想起了那只小老鼠。有一位年轻画家为一个富人画像,辛辛苦苦完成之后,富人改变主意,不肯支付原定的一万,只肯出三千。画家苦争无果,怒道:“将来必定让你以20倍的价格买走这幅画。”富人觉得年轻人为了挽回面子故意说大话,不以为然。十多年后,著名画展上有一幅标题是“贼”的人物画像,画像上的人与富人一模一样,富人听说了大吃一惊,只好出20万买下那幅画。有位年轻人最初想成为电气工程师,硕士毕业后在电信局工作两年后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职。他在Sebyse广州分公司工作了一年,再次离开。这一次他选择了一个非常小的网络公司,除了投资方,技术都由他做。后来公司的发展背离了他的梦想,于是他再次离职。1997年他决定创办网易公司。2001年的时候公司因误报2000年收入被纳斯达克股市暂停交易。后来公司又出现了人事震荡。他曾想出售公司,后来终于坚持下来。他三岁时才能够咿呀学语,十岁时才去上学,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笨孩子。然而,67岁的他在自述中如此写道:“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触’有关的作用)。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凡是人从小就看到的事情,不会引起这种反应: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会不会掉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他的父亲是一个赌徒,他的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亲醉了也拿他出气。高中辍学,他在街头做混混。20岁时他被偶然事件刺激惊醒,决定挽救自己的人生。一番思索后他决定去做演员,三年时间他被拒绝了1850次,最后有一个拒绝他20多次的导演决定给他一次机会。——上面第一个人是朱军,第二个是沃尔特·迪斯尼,第三个是毕加索,第四个是丁磊,第五个是爱因斯坦,第六个是史泰龙。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为什么我们不能从中得到力量呢?读励志故事需要技巧。“他们是他们,我是我”,如果家长总是夸奖其他孩子,我们极有可能会有如此反应。读励志故事也是这样。故事多多,全无相似之处,并非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开头所说的那样,“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是古谚所说的那样,“条条大路通罗马”。这里刚得到一个道理叫做“做人要有企图心”,那边就有人说“某院士最初选专业时只求能够吃饱饭”,怪不得只有仍在学校的人才不得不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我们相信哪一个?读励志故事最紧要的就是要能够看穿表面的不一致,找到不同故事背后内在的逻辑。从陈胜、项羽、刘邦、刘秀、马武、耿纯、秦琼那里我们得到什么启示?从林肯、孙正义、朱军、迪斯尼、毕加索、丁磊、爱因斯坦、史泰龙那里我们收获什么真知?1.“企图心”不可或缺。有“企图心”才能及早做准备,没有“企图心”必定精神涣散。未必人人能够心想事成,但必定没有人能够心不想而事成。一个人没有表现出企图心未必没有企图心,只不过更加隐忍罢了,比如刘秀。2.读故事时,成功要有方法,失败也要有理由。做事情时,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陈胜、项羽失败而刘邦成功,为什么?陈胜有鸿鹄之志,懂得利用鬼神蛊惑人心,也懂得利用扶苏、项燕之名号召百姓,但心胸不够开广见识不够,仅仅称王六个月便被御者(司机)庄贾杀了。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燕雀”虽然无知无能成事不足,但却败事有余,陈胜觉得那个靠着“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来依附自己的家伙可恶之极,无聊无耻没有一点自觉,这是人之常情,但他不该“斩之”。这样的事就算要做也不该在根基都不稳的情况下做。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同样是“轻威”,刘邦却不像陈胜那样不念旧情,而是采纳叔孙通的建议“起朝仪”,这一点不知高明多少。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起、王陵说项羽“仁而爱人”是指项羽对亲交故友有妇人之仁,比如,项伯几次三番为刘邦通风报信,甚至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时候以身翼蔽刘邦,他都置之不理,说他“妒贤嫉能”,则是指项羽对陈平、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没有足够的赏赐导致他们背离。“与天下同利也”,说的是刘邦能够有福同享,这与现代管理学中股权激励原理相同。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刘邦与萧何曹参是同事兼好友,自然首先分封,那些惹人厌的家伙只要想起来自然杀掉,这是人之常情,然而,那些下属们因此而离心离德也是人之常情,谁能不为自己考虑?所以,做领导的人绝对不能仅凭一己喜好憎恶行事,一切要服务于远大目标。刘邦比项羽高明之处在于从谏如流善听人言,一看形势不对头立刻请教张良。张良说,你最痛恨谁,立即分封,这样群臣诸将就都安心了。若是项羽必定不听这样的建议,刘邦二话不说照做不误。“人之常情”威力无比,我们应当学会利用,也要善于被利用,但不能无视。不考虑别人感受,最终只会让自己难受。豪雄如项羽尚且如此,我们怎么能够不小心谨慎?读励志故事也要从“人之常情”入手方能有所获。3.只言片语一知半解距离事实相当遥远。一个人几十年时间的奋斗几句话就能够概括?成功是因为主观符合客观,判断正确决策正确,失败则相反。我们读故事时或许觉得当事人“愚蠢”,但置换角色,我们未见得不会更“愚蠢”。4.虽然所学文化知识不同,人心却都相似。受人欺侮后奋发意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遭遇困境,心有不甘,苦苦挣扎,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新站起;或帝王或将相或豪杰或名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定位,属于自己的事业,全力以赴,“此身何惜,但求无悔此生”。5.天赋、时势、才学都重要,但才学是关键。我们没有选择天赋的权利,没有决定时势的能力,但我们有选择才学高低的权利,有通过才学识辨时势做出最佳选择的能力。如果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小时候被人当作不可救药的笨蛋,我们有什么感觉?我们会觉得那些人有眼无珠,而不会觉得“即使蠢笨如爱因斯坦也会因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而成才”。想要通过故事讲道理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只注意表面文章。如果读爱因斯坦的《自述》,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此人天赋极大,不过不为外人所知罢了。事实上呢,幼年时的爱因斯坦只是性格较为孤僻,尤其不善表达,并无明显天赋,他的成就靠的是深入钻研于人不曾疑处着手揭示世界本质。一个人成年后回忆幼年往事,免不了要为自己取得的成就寻找根源,这与中国古代太史为帝王做传总要找出其与众不同之处是一个道理。事后而论,过程比起点重要,结果比过程重要,对于当事人而言,过程最重要。爱因斯坦如果认为别人的看法是正确的,他还会有后来的成就吗?史泰龙如果将自己的堕落生活归罪于家庭,还会有后来的奋发自强吗?自尊自大是人最初始的本能,看不起人、嫉妒人、打击压制人则是这种初始本能的扭曲,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都被这种扭曲了的力量扼杀了天赋。每个不愿虚度此生的人都需要“超越自卑”。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坚持进步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成就。谁知道我们将来会有什么样的成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太消极,“人定胜天”又太狂妄。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才是最佳选择。如果目标远大,自然会加倍珍惜当下的机会。梵高因为不受重视而发疯,自残,最后自杀,死后无限风光,生前不曾享受快乐,我们当然不愿有那样的命运。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其实是一种病态的表现。能量守恒定律是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之一,有两个人同时发现这个定律,一个是医生迈尔,一个是小酿酒作坊的老板焦耳,前者因为受到讥讽而跳楼疯掉,后者受嘲笑后埋头于实验设计,最终说服了其他科学家。我们当然应该学习焦耳。“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只要功夫下到,何必强求结果?励志的目的应该不是世俗的成功,而是“做最好的自己”,是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真心英雄》)路就在脚下,人生的画板要由我们自己调色描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世上并无救世主,一切要靠我们自己。“不可无不可,一世之识;不可有不可,一人之心”,有此信念足以励志。“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励志的本义即是自强不息。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盗贼要急速还是暴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