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武器位置》武器强化不了,一强化完成点击右键后材料还是老样子。点多少

《森林》物品及合成图文详解_图文攻略_全通关攻略_高分攻略_百度攻略
1、物品概述物品是森林中生存的基础资源。不同类型的物品有不同的功能。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依靠玩家搜集整理和合理使用,就能大大提升求生几率。按E就能收集可以直接拾取的物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按I可以打开背包进行查看。很多物品,例如树叶、牙齿、石头、树枝等等,都是加工的原料。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而零食、餐盒、肉类和植物等则是维生的必需品。酒类则兼具了恢复精力和加工原料两种功能。了解物品可能的功能也是游戏的一大乐趣。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非成品的物品往往需要玩家主动收集。砍伐灌木、原木能够获取建筑原料。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捕捉野生动物则能获取食物来源。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森林专题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pagesplitxx]有得物品比较稀缺,例如电子板。游戏中很难找到。往往需要在偏僻凶险的地方才能寻获。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但是物品作用往往很大。有得物品可以直接食用。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也能采集保存,例如蓝莓。不过植物的采集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判断毒性。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还有专门用作生存战斗的物品。例如信号枪,可以骚扰和引开野蛮人。为玩家赢得逃生或潜入的机会。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同样功能的物品可能不止一个。例如棒球也具有信号枪类似的功能。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但是其获得相对容易,效果也没有那么突出。只有合理的收集并利用物品,才能发挥他们的功效。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森林专题[pagesplitxx]2、物品合成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物品合成是物品使用上的重要功能,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功能。利用背包里的合成制作垫就能进行物品合成。将多个不同的基础物品合成一个更高级的工具。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物品合成需要右键点击原料。例如点击衣物布料和酒瓶。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原料就被放置到制作垫上。如果可以进行合成,就会出现齿轮状图标。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右键点击就能生成新物品。再次右键点击新物品就能将其放置入背包。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森林专题[pagesplitxx]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布料和酒合成出了燃烧弹。这是能有效杀伤野蛮人和大型动物的高级工具。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当然,酒和布料可以通过初期失事飞机的遗物获得。但是毕竟有限,如何就地取材进行合成显得更加重要。这里可以首先利用树枝。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接着加入石块。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合成出的石斧具备了基础工具的功能。能够进行树木的砍伐也能当做武器使用。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最后是目前可以使用的第三个合成物品。利用酒、电路板和硬币可以合成炸弹。目前的终极武器,玩家的护身神物。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这就是森林中物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目前由于版本原因,物品种类和合成方式极少。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但是这项功能已经向我们展示出了它无穷的可能性。相信随着正式版的到来,物品妙用也会越来越多。笔者也会进一步补充物品信息和合成列表供玩家参考。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森林专题
相关攻略推荐迷失森林0.21矛怎么强化_百度知道
迷失森林0.21矛怎么强化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个矛【其实叫鱼叉】加上三根骨头,再加上2个衣物就成了矛。矛一直按右键可瞄准,然后一直按左键发出去。骨头呢?就是把野人的手或者腿放在火上烤【三个】,然后过一会肉没了骨头就出来了
采纳率:85%
矛+3骨头+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迷失森林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账号 电子邮箱地址
记住登录状态
还没有33IQ账号?
通过社交网站直接登录
条@我的评论,
条新私信,
条新评论,
17:16 提供
某日,警察在某个森林的小木屋里发现了一个死者,死者今年42岁,是一个作家。目前正在小木屋内闭门创作新的作品。发现人是给小木屋送生活用品和食材的快递人员。犯罪嫌疑人有三个人,他们都住在离小木屋不远处的一个宾馆内。 嫌疑人A:死者的妻子,美食类书籍的作者,最近因为和死者的离婚官司经常吵架。 & & 证言:他在星期三傍晚的时候和嫌疑人B电话闲聊,嫌疑人B跟她说他刚才去找过被害人催稿,结果在门外听见了被害人的呼噜声,于是没敲门就回来了。 嫌疑人B:死者的编辑,因为死者最近和编辑的意见不合,经常吵架。而且死者平常就十分霸道,编辑早已对他不满。
证言:嫌疑人A对他说星期二下午三点左右她曾经来找过被害人,但是被害人却没给她开门。因为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她也并没在意。正巧那天是雷雨天,所以她并没多停留便回到了宾馆。 嫌疑人C:死者的朋友,因为死者的朋友最近受到高利贷之苦,经常管死者借钱,但是死者不借,于是被怀恨在心。 &
证言:星期二中午他曾经在小木屋附近的宾馆内用电脑给被害者发邮件,但是由于雷雨天气使宾馆跳闸停电导致发送失败,星期三当他再去找死者的时候,却没人给他开门。 根据警察和法医的调查,死者的死因是头部受到重击,死亡时间是星期二到星期三,尸体的发现时间是星期日。发现尸体时尸体的头倒在桌子上,手里握着刀和叉子。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材料全部是小木屋冰箱内的食材。而从食物的新鲜度来看却应该是星期三之后做的。请你来解答事情的真相。 盛宴菜单:炸鱼 奶油炖煮 咖喱 土豆炖牛肉 干炒蔬菜 你能够出案件的真相吗?
您也可能感兴趣的题目
m.33iq.com
登录33IQ,提升智力水平,让你越玩越聪明!
33IQ v4.26.90.95
Copyright & iq.com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县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 (共5篇).doc 5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县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 (共5篇)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县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 (共5篇)
县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为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保护森林资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我乡林业发展,本着“盛世兴林、防火为先”的工作思路,根据国家《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和《重庆市森林防火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乡人民政府同各村委会签定2011年森林防火责任书。一、各村委要保证按照国家、市,县、乡有关规定,认真履行森林防火职责,严格执行防火制度,落实防火措施,在乡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现以下工作目标:1、森林防火实行领导负责制。村长是本村森林防火的第一责任人,村委书记为主要责任人。各村必须根据森林资源分布情况规定防火区,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责任制度,制定森林防火公约。各村必须直接同组、户和护林人员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实行驻村干部包村、村民和护林人员包山的干群联防机制。2、各村要切实加强森林防火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每村每年必须组织两次以上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宣传面必须横向到组、纵向到户,宣传知道率在90%以上。3、各村要及时组织森林防火巡逻队、扑救专业队,加强扑火队伍正规化建设,提高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4、各村要根据《宜居乡森林防火预案》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村级森林防火预案,成立年度森林防火应急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5、各村主要负责人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到重点防火林区、退耕还林工程林区进行森林防火安全大检查,积极排查隐患,及时整改。同时组织村组干部和护林人员参加森林防火业务知识培训,防火期内严格督助村组干部和护林人员加强巡山、防火力度,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十不准”,严禁一切野外用火。6、各村要严格控制火警、火灾的发生,严防“三无”情况的出现,即无群死群伤,无火烧连营,无重大森林火灾,确保本辖区森林受害面积控制在0.35‰以下。7、各村委会在森林防火期间,应该严格遵守火警、火灾报制度和森林防火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村林区一旦发生森林火警、火灾,必须第一时间报告乡森林防火领导小组,同时立即组织当地群众扑救。对于扑救不及时、领导不到位、处置不得力、瞒??、迟报、漏报,而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将按照《重庆市重特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办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一般森林火警案件由村委会人员配合乡镇调查处理,报乡森林防火领导小组备案,一般森林火灾案件由乡协县森林防火指挥部以及森林公安人员查处。三、对于发生在两个村以上交界以的森林火警、火灾,应同时由双方村里及时组织人员共同扑救,任何一方相互推诿,而拒绝扑救的,视为不作为。四、本责任书的执行情况直接作为该村年度考核工作实绩标准之一。五、本责任书一式两份,乡人民政府同村委会各执一份。宜居乡人民政府(签章)
责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委会(签章)
责任人_____________2011年
月 日#2楼回目录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县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 |
13:251、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为切实做好20XX-20XX年度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森林防火责任,确保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安全,根据《森林防火条例》以及国务院、省市政府有关规定和要求,签订本责任书。一、工作目标1、不发生人员死亡现象。2、不发生受害森林面积5公顷以上的森林火灾。二、工作责任(一)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建设1、成立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由镇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街道办主任)担任指挥。镇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街道办主任)是本辖区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2、落实森林防火目标责任制,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要与各村(居)签订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并落实好林区内各经营单位(个人)管护责任。3、森林防火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保障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经费的需要。4、召开森林防火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森林防火工作。(二)森林防火队伍建设5、配备瞭望巡护队员人,防火期内实行24小时巡护报告制度。6、成立支共人以上的森林消防中队,搞好防火安全知识培训和演练,防火期内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7、按要求完成处固定瞭望哨建设并投入使用,瞭望覆盖率达到90%以上。8、每处瞭望哨配备对讲机、望远镜等装备和必需的取暖、床铺等生活设施。9、每支消防中队要有固定办公场所,配备防火专用运兵车1辆以上,对讲机4部以上,每名消-防-队员人手1部进口风力灭火机、1把二、三号扑火工具、1部灭火水枪。10、每名瞭望巡护队员、消-防-队员都要配备全套防火服、手机、野外作业灯、水壶等装备。11、元旦之前,按照文件要求对所有片林完成防火隔离带的打烧工作。(四)森林防火制度建设12、严格执行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度。森林防火期内,无空岗现象。13、对消防中队和瞭望哨队伍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搞好日常管理。14、严格执行野外用火管理制度,严格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Nous&et&Logos.&Wenn&die&Philosophie&ihr&Grau&in&Grau&malt,&dann&ist&eine&Gestalt&des&Lebens&alt&geworden,&und&mit&Grau&in&Grau&l?sst&sie&sich&nicht&verjüngen,&sondern&nur&&die&Eule&der&Minerva&beginnt&erst&mit&der&einbrechenden&D?mmerung&ihren&Flug.&
里尔克论塞尚书信集前言
The Peppermint Bottle,
&&& 自魏公村到未名湖的帝都雅集院 http://www.renren.com//profile?ref=opensearch_normal&&&&&&& &
向陪都盛京舊友、蔓殊利亞貓頭鷹脇本陣、南粵國金字塔學社本陣致候。
里 尔克曾经被问到要他举出对他的诗歌形成有影响的。他在给Muzot的一封回信中回答,自1906年起,塞尚是他最高的榜样,在&大师死后,我处处追随他的 痕迹。&这不是单独的一个言论;它可以被许多其它证明画家对他的重要性的陈述补充。在一封信中,他说道在他凝视着塞尚的画的时候,一种领悟像燃烧的箭一般 射中了他:这儿有一个人在他的作品最内里的中心呆了四十年,这解释了超越他的绘画惊人的清新和纯粹之外的某些东西。因为在一种&明晰的火灾&中,里尔克认 识到没有这样的恒心,艺术家将永远呆在艺术的外围,只能有偶然的成功;这种领悟触及了里尔克痛苦地对人生和伟大作品的分裂的忠诚。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学会了 像水果果肉里的仁一样忍耐的男人的榜样几乎对他像神话一样,因此最后塞尚就像一个&荷马般的教主&一样萦绕着里尔克,他对黑暗下去的世界的警告有着预言一 般的份量。&因为人会认为他是先知,&里尔克在1916年写道,&可他们都离去的太早,这些过去的人们,他们会有能力在我们今天的国家面前哭泣。&同样不 同寻常的感觉,甚至更强烈,在一幅圣&维克多山画前对哈利&凯斯勒伯爵讲的话中:&自摩西以来从来没有人这样了不起的看到过一座山。&对诗人来说,这个画 家和他的作品形成了一个超出了艺术和美学标准的统一体:&只有一个圣人可以和上帝为一体就像塞尚和他的作品一样。&因此塞尚和他的艺术在给里尔克的诗人之 路投射引导之光的&守护神&中占据了一个中心位置。
一系列当代画家值得提到有联系的一直到毕加索和夏加尔。许多画家和里尔克是关系密切的 熟人或朋友:埃米尔&奥立克(Emil Orlik),比如说,他早年在布拉格时就认识,还有海德里希&沃格勒(Heinrich Vogeler)以及保尔&克利。他的俄罗斯之旅&&化石素描&云朵画家维拉德米尔&【1】是个序曲&&带他和许多俄国画家有了接触,其中有著名的现实主 义画家列宾(Ilya Repin)和印象派画家列维坦(Levitan)(与诗人的抒情善感更投缘),还有莱奥尼迪&帕斯捷尔纳克(Leonid Pasternak)。可是寻找上帝(the God-seeker)的里尔克,他察觉了俄国艺术中人和上帝的双重取向是它的本质核心,更多被Ivan Kramskoy、伊万诺夫(Alexander Andreyevich Ivanov)的宗教画吸引&&而胜过所有这些的是&上帝的历程比,&圣像画。克拉拉&里尔克有过描绘大概是这样:一个乌克兰农民被里尔克季度内向的外表 触动,他把一直是他的农舍的保护者的圣像送给了里尔克。里尔克对这些艺术品的喜爱主要不是其艺术性;在它们显示着艺术家和上帝的接近,是这个打动了他。
在 晚一些时候,诗人说他不知道怎么看画直到他遇到并和艺术家交谈;之前他搜寻很多画为了一种叙述的或抒情的内容而不是把它看作一件艺术作品:&我不成熟的眼 睛的证据。&他在Worpswede的停留,与海德里希&沃格勒的接近和友谊,给他带来了两个艺术家,她们成为他看艺术的老师:褒拉&贝克和克拉拉&维斯 霍夫。&我从这两个姑娘的看里学到了多少东西,特别是金发的画家,她又那样的棕色的全神贯注的眼睛!&褒拉介绍给他色彩的性质,而克拉拉的作品让他接触了 雕塑的语言,直接把他带进她伟大的老师罗丹的世界,他的创作在里尔克的诗的创作中投下了青铜的影子,有时几乎是覆没般的影响。
他和艺术家 的又一在很多诗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可还有更深刻的影响。在他持续追求&语言最小的单位&的努力中,艺术家的技艺对诗人来说成为一种几乎让人嫉妒的典范。 技艺,手艺,形成与塑造的过程&&比如,Orlik的木版画拒绝色彩&&很早就吸引了他的注意。此时,在罗丹的影响下,他的注意力敏锐了:&不管怎么说我 也必须发现最小的组成元素,我的艺术细胞,可触的表达一切的无形的手段&(致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e, 1903)。因此,不足为奇地是,想要明晰的这种努力会不是促使他以一种描述的办法对待主题。许多这样的想法从没有超出希望和计划的阶段;关于Ivan Kramskoy、伊万诺夫的文章就像法国画家Eug&ne Anatole Carri&re【4】一样根本就没写,或者是西班牙人Los Zuloaga【5】,对里尔克来说他时尚的艺术在格列柯的光辉前很快就失去了光彩。只有他与Worpswede画家的友谊,和他对罗丹的崇拜,在完成的 写作中成形。可是里尔克接触的众多当代艺术和艺术家,没有任何一个&&可能除掉罗丹,至少在某些方面&&有他和塞尚遭遇这样的决定性影响。
见 证这遭遇的一系列书信写于1907年秋天,在具有纪念意义的塞尚作品展览留下的第一印象中,画家死于一年前。那个时候,诗人称他为&奇特而伟大的老人&, 在十月的几周里,诗人在他的绘画前达到了&奇怪而幸运的领悟&。这些信显示了里尔克在这些画面前的沮丧。因为有些东西在这里被表达了,并超出了任何有艺术 动机的情况,这些信几乎不能和关于Worswede的书或关于罗丹的文章相比。可仍然,尽管它们缺乏一部专著的凝聚的形式,也不说它看似随意的特点,用心 的读者将不会不注意到这些自然地记录了诗人的惊讶和激动的信组成了一个完整自足的整体,并且没有任何后来的编辑改动。这和信件之间的主题联系没有任何关 系。一种强烈的艺术意图告知给表达之流,塑造它为一个几乎是有意地精确简炼的完整的整体。里尔克自己有这种强烈的感觉,后来,对这些他给妻子讲述的未曾事 先构想的,不自觉地私人的,和深深感受欢乐的话语的整体,他只称作&这&信件。因为它们基本上就是里尔克长久以来既渴望要写又躲避的关于塞尚的作品,在他 的晚年,不奇怪他表达了希望看见这些信以一本书的形式出版的愿望。在它们的即时和亲切中,它们不比寻常的表达的浓烈,它们对那不可言说的暗示,产生了闪电 般照耀的根本的领悟的暗示,它们确实符合它们所对待的主题。
对这些信件缜密的阅读会逐渐显示从开始到结束这些看上去独立的片段是如何巧妙 地相互交织:起初试探性的主题陈述的缓慢发端,逐渐扩展的渐强音和高潮,坚实的和弦(solid chords)与间歇性的停顿之间的噓气。一个想象的穿过巴黎古老的贵族区的一个宫殿的早晨的散步的著名描述对一个当代读者来说可能不过是措辞的珍奇修饰 而已,和其他很多里尔克早期作品里的锦缎刺绣没什么区别;可是一道多么宏丽的光投射在这介绍性的一幕上,当里尔克后来又回到它&&如果要和塞尚的挑战相 遇,这样的过去必须被了解&&.这个样的例子很多;有显示期望的未来的对传统的窥视,像里尔克在卢浮宫看到的夏尔丹;他看着巴黎石头般的视角并看着它们远 远退缩回埃及象形文印的朦胧之蓝里;可是他也看当代人,比如梵高和罗丹,他们更清楚地明确了塞尚的独一无二,看似题外话却加强了主题,就像音乐性的渐缓 曲。看的波浪达到一个高端在其中凝视可以横扫一切人性,然后在疑问的观察中消退,最终停止在特别的画前。最后,在提出塞尚之后可以追随什么的问题以后,里 尔克断定唯一的答案只有他自己的作品。
没有什么比写一个艺术历史的专著离里尔克的意图更远的了;他知道的很清楚他不在一个作出科学判断和 纠正客观事实的位置。可是因为塞尚对他&&不像以往任何其他艺术体验&&不再是一个&召唤&(evocation)而是一个纯粹的面对面:恰恰是因为这 个,他的领悟如此彻底地预知了很晚之后的塞尚的科学研究的发现,足以让艺术史家羞愧地逃避,像Katharina Kippenberg建议的那样。
里 尔克的全部发现在这里只能窥示一斑。主要是对&平衡&在这个艺术中的决定性角色的理解;自然的现实与形象的现实之间的平衡,是塞尚全部的努力,也是当他实 现它的时候,他比喻作&拢手休息&(folding of hands)【6】。里尔克很清楚这种平衡,这完美的等同(没有先前的对只是&表现&的不足的领悟是不可能的)在艺术史上绝不是小事件。这儿有一个声明, 最重要的,或许,在所有的信件中,它提出了高于美的阐释的想法:他提到了&一个无限响应的意识的规模&(scales of an infinitely responsive conscience)&&它不可动摇地将一个现实缩减到它的色彩内涵,以致这个现实在色彩之外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没有任何先前的记忆。&没有任何关于 艺术的写作比里尔克这句话更切近地说明了塞尚的成就。
就像里尔克与画家福尔默勒的谈话中证实的,他认识到了物与色彩的紧密联系,画对变动 的&主题&(motif)的回答,是塞尚绘画的主要特征。他不断地将艺术作品的这种响应指为自然现象。不知道画家对年轻的诗人加斯盖(Joachim Gasquet)【7】所讲的关于&等同&的那些不善言辞的话语,他多年努力的成果,里尔克洞悉这个发现的重要性就像他知道画中色彩的相互依存:&就好象 每个地方知道所有的他者。&然而,诗人并没有误解塞尚的&色彩逻辑&为一个技艺或技术的问题;他把他看作创作过程一个核心,深受智识的干扰,还不要说文字 的阐说。
塞尚给他揭示的只能被一个特别的巧合强化:他刚刚看了并仔细研究了一套梵高绘画的复制品。为了彻底了解之后他与塞尚的遭遇,比较 合理地是,甚至是有必要的,聚焦于1907年10月里尔克给克拉拉的第一封信里对梵高的描述&&特别是他自己后来做的联系,在几次短暂地和原作的接触之 后。在这种情境下,读者可以想起1907年出版的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fmannsthal)【8】的&回归的人的信&的最后两封。这些信关于梵高的色彩和表明一种震撼般的认可让人联想到里尔克对塞尚的反应。让人暂停 的这一显著的相似,然而,是这两种情况下当代艺术的主要的一种力量被一个诗人认识到。霍夫曼怀疑言辞的能力,被最简单的物的&表达的&力量征服,而里尔克 看见了&客观的讲述&(objective telling)的沉默的力量&&在那里即使是&丑&和&美&都失去了它们的意义,因为存在着的被揭示为存在者。事实上他那时开始不信任一个画家在他自己 的创作过程中知道一切的参与&&里尔克不只是想到梵高&&证明了他多么了解给一件艺术品任何一种隐而不示的负担,以自己的希望或愿望打动它,是在削弱艺术 并在它达到纯粹的成就的路上设置障碍。除了与艺术家艰苦地为自己而做到的,观众和塞尚的画之间不可能有其他的关系。
&诗人学会了怎么去 看。& 诗学者理查德&埃克斯纳(Richard Exner poetologist)【9】的话被霍夫曼斯塔尔关于色彩的信和里尔克关于塞尚的信证明。然而,当里尔克说出令人惊讶的话&突然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眼睛& (10月10日),这不仅仅是指艺术作品。他感受到的变化,他看的方式的新颖和不同,不只是用于对绘画的认识(更不用说外部的光事件)。是觉得感知的奇特 的转变在同时也是也是站在或前写它们的人的转变。或者是人的变化带来这种新的看?转变了的领悟的视野(horizon)包括,在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情境 中,语言的开垦,对永不再失去的边界的扩展。或许可以比较这个与在塞尚的画中可以观察到的绘画的革新&&特别是那些(就像里尔克谈肖像的话)让大多观众觉 得&侵犯&和&滑稽&的。它始于偶然却实际上是不寻常的词语形成,它抛弃了被日常使用制约的言论的规则,并闯入完全崭新的领域。里尔克知道这个过程,因为 他在10月22的信件中写道,&一个人想要非常接近事实&有多难&&而第二天又一次,他说准确地使用词语的所有困难,因为它们&感觉非常不快地用来表示纯 粹的绘画事实&并&在描述被画的男人时,只有更急切地返回自身,因为这是它们合适的属域开始的地方。&这里,时间上非常接近康定斯基的水彩,里尔克触及了 绘画的抽象问题。读者很少意识到的数不清的越界和侵入中,里尔克的语言征服了新的领地&&不是游戏,不是一个实验,而是为了最高的精确的顽强的努力。马尔 特蒙(Malte Laurids Brigge)关于诗人憎恨差不多的话语在这里再切合不过了。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被里尔克自己援引的例 子说明。在一封信中,他说道写一个关于蓝色的专著的可能性,从Rosalba Caarriera的水粉画和18世纪的特有的蓝开始,与是他提到了塞尚&非常独特的蓝。&在这些信中他对这种蓝做了各种描述,这些(描述)构成的表现能 力超出了以往每一种关于这个蓝色的说法。巴黎一个10月的早晨为他展现了一种&在任何地方都不像真的的蓝&(10月11日);两天之后,在沙龙的画前,他 说道&对这些红、这些蓝的好的意识。&由此,在穿过协和广场的时候,诗人注意到了&一片海洋般冰冷的约略的蓝(barely-blue),&而背景中的房 子隐约浮现在一种&蓝鸽灰里。&方尖碑,在它的花岗岩周围总有一种&金色的旧日的温暖的闪耀,&在它的象形文字的空洞里藏着一种&古老的埃及的阴影蓝&认 识的强度增加了,伴随它是体验蓝的丰富的细微之处:一种&自我包含的蓝&(在梵高那里)加入了在塞尚那里的&倾听的蓝&和&雷雨般的蓝&,还有天蓝和海蓝 只是传统的对这种颜色的提法。直到,在最终,从布拉格写的第二封信,一种&布瓦乔亚的棉布蓝&和&淡淡的云蓝&引出了单一一个颜色画家所画诗人所命名的的 全部范围:从&密密缕织的蓝&到&蜡状蓝&,&湿漉漉的深蓝,&&多汁的蓝&,到梵高的衣服作品里起伏的山坡的:&满是反抗,蓝,蓝,蓝。&
一 个人只要想这个在技术术语之外达到了多远,比如靛青和普鲁士蓝,就会认识到词语现在来自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语言范畴。在这里问题是里尔克在早些的一封信(6 月24日)中提到的紧迫性,被要求去&对极致而考验磨练自己&的意识,而同时被约束&在它进入艺术作品之前不要去表达这种极致&&&不管作品是幅画还是一 首诗。可是在完成的作品这里有一种自由的交流,就像里尔克在同一封信里讲的,一种真实,他在塞尚的信里即证明了也辩护了。这里给了我们对诗人的最终的责任 的一窥。在一个准备要对它的信仰的简写词和首字母缩写(logograms and acronyms)的文章宣称的时代袭来的时候,这些小的,人会想说,对塞尚的画的回应的卑微的脚步不过是闯入迄今尚未被探索的房间,创造语言,&生存的 房间&(the house of being),一个更适于居住的地方。
只有从这个优势角度一个人可以理解里尔克所说的&这幅画中的转 折点&和为什么他竟然会说不是这幅画而是这个转折让他全然沉浸。诗人非常明白他不只是在观察西方绘画的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艺术史史册中的一个事件。而 是,他更清楚地看见日复一日在这些画中揭示的过程要求一个人的参与,不光是一个人的理解;一个不给疏离的观察和比较的距离以任何空间的过程。十九世纪以往 仅仅是像已知的并且几乎被抬高到宗教一般的艺术享受再也不可能了,像后来里尔克告诉princess of Thurn and Taxis的那样。可是如果一种真正的&着迷&(raptness)存在,像他相信的那样,在一个掏空了它所有的象征和神话的时间之中?诗人没有把他接受 的教育作为一个教条;所发生的,并可能再次对任何人发生的,是他在阿波罗古老的躯体面前感受到的同样的认识的震惊:&你必须改变你的生命。&
其 中潜藏着那&转折的点&的含义&&是画还是艺术家的生命触动他更深基本上一个无聊而不充分的问题。更仔细地看会显示同样的问题在两者中都存在:古老的&生 活与伟大的作品之间的敌意&(像里尔克在他的&安魂曲&中写的那样),艺术家以堪称典范的献身所忍受的。塞尚显然知道这问题是什么,当他在他生命的最后三 十年里,把自己从一切可以&钩住他&(hook him,塞尚的表达)的事情中脱离出来,以及,有着他所有传统的约束和天主教信仰,他避开母亲的葬礼为了不损失一天的工作。&这像箭一样击穿了我&&像一 根燃烧的箭&(1921年致Baladine Klossovska)【10】)塞尚的例子为里尔克揭示了他自己的存在的冲突。他开始认识到他的生命必须全部属于他的工作,而且他必须永不再&欢喜而敬 畏&(delighted and awed)&&像在他的遗嘱(Testament)中说的&&除了通过他的作品。因此,在那个作品中支出了(expended)他全部的爱,有一天他该会 创造出如此纯净的事物就像&还从来没有如此像那个老人一样完美地达到过的东西。&
当塞尚说到罗丹是一个了不起的割石头的,他的人物挺成功 可是缺少一个想法,一个信仰,他不是指艺术理念。里尔克直觉地感觉到为什么这个画家不能再在这些甚至滋养了罗丹的&思想&中找到意义。不是人云亦云不属于 任何人的宏大言辞,塞尚必须重新从最底部开始,迫使自己到每天&在风景面前并从中吸取信仰&的辛劳中&&一个去教堂的异教徒没有给出一个名字的信仰。可是 根据他自己的言辞,他视色彩为神性的本质(numinous essences),在此之外他什么都不&知道&,而&上帝的钻石带&保持为白色&&或许我们的时代没有其他的艺术家更确切地适用于海德格尔的这句话: &为神我们来的太晚而为存在我们来的太早。&里尔克直觉到了塞尚的伟大中这种隐藏的苦闷中的某种东西,在他的信中讲到&圣人一般&时暗示出来。
在 那时,诗人还没有准备好去跟随塞尚的召唤,他把这体验为一个失败。一年后,里尔克在一封给妻子的痛苦的,自我贬损的信中承认(日)他已经 背离了那个挑战。马尔特蒙手记中的人物,他的&手记&和里尔克新的体验深刻相关&&在马尔特蒙手记中有段落逐字逐句引用了&书信&&&仍然站在他面前,没 有认识到,没有完成,尽管他已经明白了&管家的死是塞尚的生命。&可是里尔克发现这种综合和排列的能力在完成马尔特蒙手记时非常难以招至,却极其充裕地传 递给那个小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信件&。
关于塞尚对里尔克的诗歌的影响需要写一篇单独的文章(到哀歌及之后)。可是在这儿有一个事例有必 要提到,因为它在别处也被稍稍评论了。&给一个朋友的安魂曲&【11】的仔细的读者会在著名的关于朋友的&无所占有&(possessionless)的 凝视中重新发现关于塞尚的信中的一些想法甚至具体的构成,它是如此&真正的贫穷&(genuinely poor)以致在最终&它甚至不渴求你:神圣。&这里有深切的私人的联系:褒拉曾经体验了大师的作品如同&一场巨大的暴风雨,&早于里尔克几年&&要感谢 她他的眼睛才在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向着这个信息打开。&或许我不公平&&可是我看见的一切都是塞尚,&他在他最强烈的情感的日子里给她写道。可是安魂曲永远 把她置于他们共同感激的艺术之光中。
如果不提里尔克的妻子这些回顾可能是不完整的,他的存在和默默的参与在&信件&的每一处都可被感知。 事实上,&信件&表明,被任何情书更美,它们的接受者拥有一种诗人在他一生对人的陪伴的寻找中极少遭遇的品质:她是他的平等之伴侣(she was his equal)。如果&关于塞尚的信&需要题献,它应该是:&克拉拉&里尔克的所有。&
Heinrich Wiegand Petzet(海德格尔专家,出版过:Encounters and Dialogues with Martin Heidegger, )
Worpswede, 1961年9月
巴黎,1977年2月
[德國jojo]哀歌第一
喵印:&&& 兩難和困境&本文已发表在《启蒙的遗产与反思(知识分子论丛第九辑)》上,此处发的是个无注释版。
依据形而上学之本质而做的杜伊诺哀歌阐释哀歌第一作为对近代哲学&人是什么&问题的回答
&&&&如今恐再无比Reiner Maria Rilke更值得沉吟的西方诗人了。&&&&从 1923年《小说月报》十四卷十二号详细介绍开始,经郑振铎、吴兴华、冯至、卞之琳、梁宗岱诸家,到由现在的海德格尔研究附随带起的热潮,这 位诗人已被无数国人反复掂量,下心研读。然而细细想来,凭借整个中国学界如今对他的了解,已经能做出怎样程度的解读呢?似乎不比刘小枫薄情但却准确 的断言更多:我们读不懂。是的,也许除却如冯至先生的诗人以外,我们并不懂得里尔克。这不仅是事实描述,而且还是反讽:尽管在中国的接受境况比诺瓦 利斯(Novalis)好上百倍,里尔克却仍与之一样和中国学界不大相干。对我们而言,实在说来,他还只是一个生客。&&&&这当然不仅是国人的 问题。即使对于德国人而言,里尔克也始终是个迷一般的人物(俄国人似乎也不怎么能够接受这个曾经的旅居者),所以海德格尔才感慨地说:&我们不准备解释那 些哀歌和十四行诗,因为它们由之得以言说的那个领域,在其形而上学的机制和统一性上,还没有充分地依据形而上学的本质而获得深思。& 这种因时机不对而具有的不可解释性对于今日的德国人而言,还关系到里尔克的定位问题:这位诗人,这位拥有最别具一格的&此在经验& 的诗人,在何种程度上与形而上学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或者,依据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解释里尔克,不过是某种试图避免&累于物&(bem&hte Objektivit&t)而想出来的抽象的花招 ?&&&&对此的简单反驳似乎只需要指出形而上学的切实的鲜活就足够了,然而这恰恰是所有形而 上学的、在最终而非在最初出现的问题。形而上学的古老来源是ta meta ta physika ,是&&如同海德格尔无数次指出的&&物理学之后,也即自然之后。自然不仅是最源始的东西,最先者(arch&),而且乃是与形而上学有落差的东西,这一 落差通过meta被明显的标识了出来。并且,由于这样一种标识,自然反而作为一切形而上学的幽谷源头隐没不见了。自然的隐没乃是形而上学的功绩,但却并非 其任务,形而上学倒是必须致力于使自然的鲜活的重现,否则就将日益地脱离其内在的本原,而仅仅向着天上的事情成就自身,于是在世间而言,便的确只是神学的 婢女了。自然是形而上学的原初基底(Urgrund),就其隐没而言,乃是深渊(Abgrund),由于基础的隐没,形而上学就是无基底的 (Ungrund),因此形而上学作为奠基性的科学不必再有奠基。反过来,形而上学就是自然的纯粹道说,这种道说先于形而上学的历史规定着形而上学的开 展。此种从自然而来的规定乃是要在道说中成全自然,尽管这种成全并不再以先前的自然为目的(telos)。因为将此自然颠倒为形而上学的终极,乃是对形而 上学功绩的抹杀。在向着天上眺望的形而上学中,自然必将只是天穹,是神的居所。这样的自然于是不再是物理性的东西,而是神圣的东西。最终道说出神圣的自然 便是形而上学的荣光,在此荣光中形而上学将被本质性的克服(&berwenden)。荷尔德林就是歌咏此本质性之克服的先行的诗人。&&&&但在 此之前,在物理性的自然之后,形而上学必须获得自身的生机。这一生机不是在物理性自然中自发出现的,而必须反过来使得物理性的自然在无基础的深渊上作为基 础被建树起来。在近代哲学中,获得形而上学的生机的任务仍是对自然的基础的阐明,对基体(hypokeimenon, Substanz)的解释。这一任务在笛卡尔-康德的伟大革命之后开始于主体(Subjekt)的确立。主体的确立必须在近代形而上学中作为最基础的世界 构形被理解,但这却不是形而上学的真正任务的完成,而毋宁只是它向着天穹发出的第一声惊叹。此惊叹是一种赞美,同时是一种虔诚的自卑:大哉上苍,我何以居 然与你同在?我何以治理着世上的国,却仍不得不于你面前屈膝?但此惊叹却必须逗留在尘世中,并且倘若主体认识不到它的在世,且神也并非不是内在于这世界 中、将自身显像为智性看来的那样,那么主体也就只是认定了各自封闭着的物理性自然和神圣者,而没有觉知到唯因神圣者而成的贯彻性的生长。神在天穹中。天穹 是纯洁的。精神就是唯一的纯洁者。但内心的精神还没有从其敏觉的赞叹中走出来,向着世界整体继续生长。对主体的追问于是就在近代导向精神世界的整全,导向 精神的本性的生发。这一在世界中全然内在的精神的本性生发就是对自然的鲜活的建树。而在精神世界中为完成此建树而辛劳者,便是拥有世界精神的纯全主体&& 真正的人。对在鲜活的精神世界中人是什么的问题的解答就是近代哲学家制定出来的、形而上学的最终任务。这一任务是否已经完成,迄今仍在争议之中。&&&&里 尔克的哀歌便是在此种争议中成为话题,进而成为问题的。对里尔克哀歌的沉吟于是首先是对形而上学基本任务的理解。但这在多大范围内保持在形而上学的视野 中,在此尚不清晰。除非经历这些哀歌所道说的事情,形而上学的基本规划就不会从形而上学的历史中被见到 。经历必须是对生机勃勃的人性的体验。这并非是&诠释新被奠定的主体的美学实际及其在世行为& ,因为此人性所指并非先验主体,而是内在心灵。内在心灵就是&凭智识而知晓渊博,如同凭灵魂而知晓渊博者& 的鲜活的心灵,拥有渊博的内在心灵之人在精神本性上似乎只是无忧无虑的,且显得像是纯洁的、玩耍着的孩子,但何以居然有哀歌呢?&&&&哀歌 (elegos)在其最早的伊奥尼亚来源中,表示听天由命的悲哀(resignative Wehmut),作为在墓碑上的双行体碑铭(Epigramm)的哀歌便是对已逝者的称说(eleg&nai)。然而亚历山大里亚的卡利马修斯 (Kallimachos)、罗马的卡图努斯(Gaius Valerius Catullus)以及奥古斯都时代伟大的提布卢斯(Tibullus Albius)和普罗佩提乌斯(Sextus Propertius)却将之创造性地变成了爱情诗。哀歌于是从罗马开始,便不仅是沉痛的述说,而且是忧郁之抒情。歌德的《罗马哀歌》 (&R&mische Elegien&)乃是Erotica Romana,在其中,那抒情之我(Das lyrische Ich) ,那被构思之人代表歌德本人向着未知者表述爱情,于是就其诚挚真实而言,这也即是爱欲的表达。席勒、荷尔德林也喜爱此种表达。这里有德国哀歌的强大传统, 里尔克的哀歌就属于这样的传统。哀歌第一就是阿波罗之子利诺(Linos)早夭后爱人们的歌,就是死亡与情欲的一体&&死亡与爱情乃是属人的最值得沉吟的 事情:内在地有其死亡和爱情,并且知晓于此之人就应该是拥有内在心灵之人。但这些难道不仅仅是些断言吗?&&&&我们现在来试着解释统领全部哀歌的哀歌第一。在解释着的体验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到以上断言的确凿及其局限,其洞见及其迷误。按照哀歌第一本来的分段,我们首先读到以下的诗行:
Wer, wenn ich schriee, h&rte mich denn aus der Engel 谁,若我呼喊,能听我于 天使之Ordnungen? und gesetzt selbst, es n&hme 秩列,而即令是,其中一位突然einer mich pl&tzlich ans Herz: ich verginge von 揽我入心怀:我也会消逝于seinem 他st&rkeren Dasein. Denn das Sch&ne ist nichts 愈强大的临在。因为美无非是als des Schrecklichen Anfang, den wir noch grade 可怖者的开端,那我们仍正ertragen, 承受着,und wir bewundern es so, weil es gelassen 且我们惊异着,因它轻蔑地verschm&ht, 放任uns zu zerst&ren. Ein jeder Engel ist schrecklich. 我们被摧残。每一天使皆是可怖。
Und so verhalt ich mich denn und verschlucke den 而我便如此自持着且吞咽下这Lockruf 暗沉噎泣dunkelen Schluchzens. Ach, wen verm&gen 之诱唤。哎,谁我们还能需用?wir denn zu brauchen? Engel nicht, Menschen nicht, 天使不是,人不是,und die findigen Tiere merken es schon, 连灵觉的动物都已经察知da& wir nicht sehr verl&&lich zu Haus sind 我们不甚可靠的居家于in der gedeuteten Welt. Es bleibt uns vielleicht 这获释之世。些或还为我们留存irgend ein Baum an dem Abhang, da& wir ihn t&glich 斜坡上的随便一棵树,那我们wieders& es bleibt uns die Stra&e von gestern 每日复见。为我们留存昨日之街und das verzogene Treusein einer Gewohnheit, 与惯常的获纵容之信任,der es bei uns gefiel, und so blieb sie und ging nicht. 它为我们所感,且曾逗留不去。O und die Nacht, die Nacht, wenn der Wind voller 噢,还有夜,那夜晚,当满盈的Weltraum 旷世之风uns am Angesicht zehrt &, wem bliebe sie nicht, die 消损我们的容颜&,为谁她ersehnte, 不曾停留,那被渴慕的,sanft entt&uschende, welche dem einzelnen Herzen 温柔地醒觉者,将困倦地临近m&hsam bevorsteht. Ist sie den Liebenden leichter? 独绝的心。莫非她对爱人更轻易?Ach, sie verdecken sich nur mit einander ihr Los. 哎,他们不过对彼此隐瞒了运命。Wei&t du's noch nicht? Wirf aus den Armen die 莫非你还不知道?自手臂向着Leere 那些空间zu den R&umen hinzu, vielleicht da& 掷出虚空,那些我们呼吸着的;die V&gel 些或鸟儿die erweiterte Luft f&hlen mit innigerm Flug. 在愈内在的飞行中感到愈拓远的大气。&&&&&&&&&呼 喊&乃是哀歌第一中情感最为深沉之忧郁(Schwermut)的极端表达,作为向着天使的有力呼喊因此就是冲出情感之重力(Schwerkraft)的渴 望(Sehnsucht)。此种抵触性的冲破同时也是力图跃入无地基的太空,但按照Hella Montavon-Bockem&hl的解释,&出自深沉地最为内在的存在困境的助力性的呼喊(Hilfeschrei),以及在人类声音之标尺上另一极 端上的&暗沉噎泣之诱唤&同样被抑制、被吞咽,仅仅假设性地呈显。抒情之我不能隐瞒此种尝试,此种呼喊之激情&&作为有疑问的寻求的表达,根据其生存向 度,此呼喊在其急剧的无尺度性中对立于较高的、天使之秩列的富于尺度性,且虽鉴于强要-呼喊-的意愿,却压抑住此呼喊,因为对呼喊而言,这形而上学的秩列 作为被人类意愿的绝对尺度保持为不可达及者,且在迎向它时不可承受它,仿若将死去一般。& 呼喊于是从一开始就不是人和天使的中介般的东西 ,而是人的属己的灵魂困境。困境是说,人陷入了根本性的两难境遇:或者人承受着不知止境的死亡而向着天使奉献自身,这乃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此奉献来自对 自身本质处境的否定:人在其作为人的地位上乃是自卑者、忧郁者,自卑与忧郁乃是大地上人的最为深沉的立足之所,在其积极性上说,也是人唯一的力量之源。人 是堕落的东西,此种东西只有在固执于自身的、紧缚着的有限性中才能体现为强大者(to?deinotaton)。因为自远古而来,混乱阴沉的情感之重力就 始终试图突破自身,重新返回天上的善境。这种渴望于是不断为人提供出力量:来自深沉大地的忧郁的巨力在其堕落的境况中表达出对天上的&秩列&的欲望。这欲 望同时标志着人性的对于万物本质的优越性:在人的动荡中,人冲出了宇宙间镇静无知的万物的范围而成为世间的王,成为强大者,尽管他由此更加忧郁,并且日益 孤独地伫立在大地上 ;或者,人将&自持着&而吞咽此天使的&诱唤&,这乃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此吞咽的后果是人将彻底地变成无能者。天使是可怖的,此可怖的、愈强大的临在并 不是较强力的人更强力者,而是将人的无力坦白地展示出来者。 人由于无力而不再具有独特的地位,在其积极性上说,人将必然成为神圣等级中的一个等级、一种向量(ein Moment)。人由此似乎将是不再具备自身的有限性以及特异性者。没有一种神性的、独独对人的怜悯,这就是神圣者与人的关系:来自未知天穹的可怖者据其 高尚的地位轻易摧残了人所立足的地基,将人抛入无底的深渊,让人无尽地衰竭,然后变得良好 。人于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发出呼喊,此呼唤在哀歌第一中并非人与天使的和解(Vers&hnung),而是一种人被牵上扯下的表达:唯一纯粹的、富于意义的 声音。这并不仅是&存在于素朴之我与深奥之无我间的强烈的紧张& ,这是大地上突然出现的吞没活人的裂隙&&是天使初始的号角。&&&&但以上所 说并不足够清晰。人在困境中与天使绝然不同,天使之爱也绝非人所能见。&哀歌中的天使是这样一种本质:它承诺了在不可见者中对某种较高的实然层级的认识。 &&由此对我们乃是&可怖&,因为我们,对于其爱与变化,确还不能依据可见者。& 此不可见者对我们认识的保证&&如同里尔克自己所说&&不是信仰(天使并非来自基督教的天穹 ),而是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可怖的临在 。这种感受并非对实存的天使的感受,更不要说是种对之的知识了。它毋宁是人在世界中所能意愿到的、对天使的设想的最远边界,是人的视界极限。天使就是极限 之外的游荡者。所谓天使的冷漠的爱,也不过是此最远边界对人的若有若无的显现而已。就这种显现的必然性以及巨大而言,它促使人类本性中探求的力量开始起作 用,但那始终在更远处才存在。人并非真正见及天使,人毋宁只是好似听说过它。天使是造成压迫的诱惑,就其始终保持晦涩,但又始终似能所闻而言,也就是真正 &暗沉噎泣之诱唤&。此种巨大的、不可见的、诱惑性的天使与神有何关联,我们一无所知。我们可能只在望向天穹时才感到它庞硕羽翼的包围:在我们的世界之周 (如同在每个尘世之城的最高处)。如此这般的天使体验始于荷尔德林。而里尔克是荷尔德林的天使的传言人。自从旧约时代以及早期基督教的庞然大物被 Giotto改造成为可爱的、戏耍着的小天使之后,天使一直是甜蜜的。直到荷尔德林的《祖国天使》(&Engel des Vaterland&),它才重新获得其巨力,但同时丧失了其圣经意味。天使是荷尔德林笔下的祖国之大地的守护者。但同时也是里尔克笔下的不可见者。&&&&在 天使之下,人有了孤独感(Einsamkeitsgef&hl):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绝。人从其本质的原初处境开始就是特异于苍生的。一方面,在这种特异 性中,人意图向上跃入太空,却毫无可借力之处。因为无论天使或者人自身都不提供大地与天空之间的借力点,它们不可&需用&,甚至连爱人也并非共属的存在 (Zusammensein),而不过是两个孤独体的连接 ,&他们不过对彼此隐瞒了运命&。而另一方面,这种不可需用反倒把人逼回了唯有凭借其原初力量的境况中,逼回其本己的生存中。里尔克就此曾说道,人的&独 绝存在&(Einsamsein)乃是&不可动摇的存在,它出于自身而到达自身,&&有本己的生存以及本己的力量。& 歌德认为,此种&原初体验&(Urerlebnis)对立于&各种教养经验&(Bildungserlebnisse),乃是创造性个体的宗教的、提坦神 般的、爱欲的体验 ,Ulrich F&lleborn则指出,此种导向非理性的原初体验&在历史观点下是作为20世纪精神史的最意味深长者,在那里,通过人类非理性的绝对化,存在着的个体 的主体性的各个方面都被迫丧失了。& 如果暂时不去关注 &非理性&,原初体验首先意味着在教养中主体性的全方位丧失,也就意味着世界解释的可能基础的丧失。但这不应该被理解为世界崩溃,而恰恰应被看作世界的最 初酝酿。&获释之世&是我们&不甚可靠的居家&,因为那根本上将主体性已经成熟,并且可以借由各种世界款式(Kategorie)解释实际生存的在后境况 倒置成了最先的境况,但其实最先者只是我们意愿所及的、在我们感受范围中的东西,这种东西并非自在的、现成的东西,它相反乃是一种倾向 (Neigung),一种被压迫到远在死者之地之下的,也就是在世界生长底部的征服天穹的渴望。这种渴望就其作为无可需用的呼喊而言,乃是人最初表明其存 在的、纯粹富意义的无条件的行动(kategorische Handlung)。耶拿的费希特将之正确地称为&我在&的&本原行动&(Tathandlung) 。无条件的本原行动先于世界款式给出了世界状态以及世界边界的全部可能性基础。在这样的世界状态和世界边界的可能性基础中,人的原初体验就是意识的第一原 则。此种原则后来开展为人及其种族的不可胜任的使命。但在这里,人确立此原则只是由于天使的不可见,也就是天使的绝对放任:放任人去着手自身,将自身标识 为忧郁的、独绝的、有意识地渴望有力者,并由此不是任何一种无机物,植物或者动物。后来费希特在柏林还从上帝重新解释了这原则,但那已经不是忧郁之人的原 则,而是&极乐生活指南&。&&&&由于这种不可见者的放任,人于是在其堕落中同时有其自由感:人感到了与不可见者必然的联系,但不必有对之的认 识,而是只需要感受到不可见者乃是放任者,并且由此知道他在地上的、唯我独尊的王国统治权。通过对这种在上的不可见者放任的感受,人就把握了对自己的授 权。这就是&惯常的获纵容的信任&。由于天使保持为不可见者,此种授权就只是人自身意愿于此微妙联系的结果。人并非通过理解力,而是通过其无限提升的、意 愿着此微妙联系的意志才感受到了在上的不可见者的放任。因为意志在具有自身的可理解性之前,不过就是呼喊着的渴望。而感受作为尚未获得其世界款式的表达渴 望,仅仅是局限在其完全的纯粹性中的无条件的东西,而不是真实的东西。作为独绝的人的自由感因此就不过是一种世界整体的印象(回忆与梦),一种专属于人的 烙印,通过它,我们看到了人的堕落以及被奴役。自由感在自身中具有的悖论就是如此:人是自由的,仅仅因为人是低劣的。人的低劣在世界中体现为人永远不满足 于自己的王权,永远有着成为全能者的倾向并为此不断自主地强化自身,但因为人永远是有限者,所以他永远不可能达成他的愿望。尽管事实上,人的这一愿望可以 由于人向着至善的自我提升而日益淡化,但只要人还扎根在大地之上,只要人还没有认识到天使的本质,&&或者按照柏拉图式的说法,没有看到真正的光,&&他 就不可能从此悖论中挣脱自身,也就不可能停止呼喊。&&&&但现在问题是:呼喊着的渴望居然是实际存在的吗?这个问题如此严肃,以至于如果能指望 用一种佻巧的方式来回答它的话,那么连忧郁或者沉痛都将不过只是轻浮的说辞,人挺立其上的大地也因此不过是悬浮在半空中,连天使都不可能是&实然的较高等 级& 。因为呼喊着的渴望就是内在有其表达之意志的感受,这感受如果仅仅是被构思的,那么一切也就只是虚空的。这&莫非你还不知道?&我们所呼吸的空间,就是从 我们手臂间掷出的虚空。&&&&先于渴望的真实性,首先能看到的的确只是这样的虚空,它来自被构思的&我&,抒情的我。在这样的&我&的眼中,有 浮夸的世界。如&我&一般的人就居住在这样的世界中,无止境地呼喊着,渴望着,意愿着。这就是人的无限提升的意志。因为这无限提升的意志,人建树了他唯一 熟悉的世界。诚然,人创造的一切都在消逝,但此消逝乃与意志一道都是永恒的,这就是曾逗留不去的&昨日之街&。而只要人仍能意愿,对属于世界回忆的世界印 象的惯常感受就会逗留不去:那就是与昨日一模一样的东西。意志不是只有在其无力创造新的东西的时候才开始重复自身的创造(不要误解尼采),因为这似乎意味 着有最初的创新的意志。相反,意志总是保留着老样子:它从一开始就是旧日的,亲熟的(famili&r),在人统治的世界中始终如一的重力&&并不指向超 越的人,而是反过来拉扯人,不让他离弃尘世。但反过来,此种拉扯也是精神的提纯。精神不必是存在(zu sein)就已经是存在着的东西(das Seiende),这是&我在&的&本原行动&的本质秘密。但是,这种提纯了的精神本身就在有光照耀的真空中,也就是在自在的显示中,它并不一定需要一种 真实的、向着不可见者倾向,而只需要假设的天使。精神就是这样把天使作为世界解释的前提纳入了可理解的范围,对于具有此种精神的人而言,他一方面感到他与 在上者的不可分离,但却并非共属一体,这种奇妙的关联在夜晚特别异样地体现出来。而另一方面,人却本质上不&需用&此共属一体:只要在光明的白日,人就只 忙于按其意志将世界建立起来。当然,此种建立至多乃是在回忆与反思的中循环发生的。费希特最终不满足于这样的循环,所以他的知识学的原则似乎有超越的根 基。关于这一点,诺瓦利斯在其《费希特研究》中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但呼喊着的渴望居然是实际存在的吗?这样的问题不仅是艺术创作与世界真 实之关系的剪影,而且也是德国体系哲学的核心问题。实际存在的呼喊着的渴望应该是拥有真实自由感的人的原初体验,而拥有真实的自由感的人就是一切体系的拱 顶。在我看来,在近代哲学中,人的此种独具一格的地位的发现者是谢林。但我们在此首先并不能谈论人的发现,因为在谢林和费希特之间,还横亘着整个自然。自 然乃是物的居所。在以上的解释中,物是我们所错过了的最重要东西,比如&树&,比如&灵觉的动物&,比如&鸟儿&。这些事物&&里尔克曾经用&恐惧造物& (Dinge machen aus Angst)来说出它们&&与人,与可怖者有何关联呢?&&&&在1913年的西班牙,里尔克曾经描述过他 与树的联系。当他有一次中断阅读,靠在一棵树的齐肩高的树杈上时,他立刻感到自己&被全然地邀入自然&,并且察觉到&一种从未降临的感受:那是,仿佛从树 的内部,一种不可名状的动荡进入了他&,仿佛有抚过斜坡的风从树中生起,并不停地向他传来,&他想他绝不会被这轻柔的运动满足,他的躯体几乎如同灵魂般被 对待,并且处于一种受影响的状态中:这对身体举止别具意义的影响以前完全未曾被感到过。&对这一联系的描写归于&体验1&的标题,并且被总结为人&处于自 然的另一面&。 自然的另一面乃是自然的背阴面。在这样的自然中,人所感觉到的与物的内在联系被命名为&风&。风从&旷世&吹来,旷世本来是无人的世界。那么,人如何居然 能感到这风呢?&事物通过所有的感官侵入他:首先是眼睛,然后是耳朵,他学着单纯地服侍于它们:他学着看,他也学着听:那些在此的东西,以及那些首先并不 在此的东西:嘈杂的音响、形象、人的缺席&&有时候正是缺席给了他物的钥匙。& 嘈杂的音响、形象、人的缺席乃是在夜间发生的事情,在&夜晚&,自无人的旷世吹来的风&消损了我们的容颜&。此种无人的、物内在地存在于其间的境遇对于人 而言&&与天使的临在对于人而言同样地&&是恐惧 。被创作出的、描述此种出自无人的恐惧之物的物诗(Ding Gedichte),就是新诗(neue Gedichte)。《新诗集》中的&豹&,正是令人恐惧的夜行动物,它灵觉地感到了人的无助。物是外在于人的东西,但在夜里,它却从内部以风的方式温柔 地临近了独绝的人。人于是感到了物的支撑:在背后,也许就在宇宙柔软的中心(如同杜伊诺城堡本身 ),永恒地有着实体,如此这般的真理就是被&被渴慕的、温柔的醒觉者&,它悄无声息地并行于抒情之我的、梦一般被构形的意志世界。如果获支撑的人被邀入物 的处境,那么这就是&内在世界的诞生&。 这样的内在世界尚不是人的内在心灵,也并非创建出来的,而只是自然的生发。在内在世界中,人不再是独绝者,而是与动物,以及迅速生长着的植物分享着同样永 恒、强大联系的生灵:&鸟&。 这样的生灵于是在自身的缺席中获得了其存在,它&在愈内在的飞行中感到愈拓远的大气。&也正是在这里,谢林内在地与费希特的超越原则做出了区隔:人只有作 为自然的灵长,才能获得其真实的存在。此种真实的存在首先被标识为自然的阴暗领域,在这样的领域中,人与物原初地、无区别地联系在一起,而世界款式、乃至 内在世界也尚未出现。自然是如此迟缓凝重地延续着,没有历史,看不见纯粹的精神,也没有拥有自由感的人,心灵亦归于沉寂。就连本原行动的呼喊都尚未能够发 出。&&&&即使人的缺席同样不需要天使,甚至他们不再需要爱情(爱人只是被略一提及)。人将自身封锁在其内在性中,这一内在性看起来似乎不属于 人内在沸腾的特质,而相反属于镇静的人。绝对镇静的人就是死者。在他还没来得及体会爱情的时候,他就已经死去,仿佛一位早夭的青年。这难道就是人的全部命 运吗?&&&&我们还将暂时逗留在这样的内在世界中,对我们而言,其边界尚未得以勘察。而哀歌第一又会将我们继续引领到何种地步中去呢?
Ja, die Fr&hlinge brauchten dich wohl. Es muteten 是的,春天确曾需用你。众星辰Manche 苛求过Sterne dir zu, da& du sie sp&rtest. Es hob 你,求你寻踪它们。一卷海浪sich eine Woge heran im Vergangenen, oder 自往昔耸逼而来,或者da du vor&berkamst am ge&ffneten Fenster, 当你途经开敞之窗,一柄提琴gab eine Geige sich hin. Das alles war Auftrag. 献付了自身。这一切都是任命。Aber bew&ltigtest du's? Warst du nicht immer 但它你胜任?莫非你不总为期待noch von Erwartung zerstreut, als k&ndigte alles 而慢消散遣,像万物向你宣告eine Geliebte dir an? (Wo willst du sie bergen, 一位被爱之人(当巨大的漠然da doch die gro&en fremden Gedanken bei dir 之思就经由你出没,且时常aus und ein gehn und &fters bleiben bei Nacht.) 籍夜逗留,你将何处躲藏。)Sehnt es dich aber, so singe die L lange 但如它眷慕你,就会歌咏爱者;noch nicht unsterblich genug ist ihr ber&hmtes 她们已被称誉的感受尚不足以Gef&hl. 不朽。Jene, du neidest sie fast, Verlassenen, die du 那些,你几乎嫉羡的,被遗弃的,so viel liebender fandst als die Gestillten. Beginn 你发觉她们爱远甚于被抚慰的。immer von neuem die nie zu erreichende P 一再重新复始那永不可及之颂歌;denk: es erh&lt sich der Held, selbst der Untergang 想:英雄如此自持着,沉毁于他war ihm 仅仅是nur ein Vorwand, zu sein: seine letzte Geburt. 一种存在的托辞:他末了的诞生。Aber die Liebenden nimmt die ersch&pfte Natur 但精疲力竭的自然却将爱者in sich zur&ck, als w&ren nicht zweimal die Kr&fte, 纳回自身,仿若再无些气力dieses zu leisten. Hast du der Gaspara Stampa 承负。而你可曾足忆起 denn gen&gend gedacht, da& irgend ein M&dchen, Gaspara Stampa,那任一女子,dem der Geliebte entging, am gesteigerten Beispiel 她爱着的离弃了她,于此爱者dieser Liebenden f&hlt: da& ich w&rde wie sie? 之崇高范例觉得:我如她一般?Sollen nicht endlich uns diese &ltesten Schmerzen 这极古旧之痛苦最终于我们 fruchtbarer werden? Ist es nicht Zeit, da& wir liebend岂不应更丰硕?莫非不是时候,uns vom Geliebten befrein und es bebend bestehn: 我们爱着脱离了被爱者,且颤抖而存持:wie der Pfeil die Sehne besteht, um gesammelt im 正如箭矢经受弓弦,为在迸射中Absprung 已然集聚起mehr zu sein als er selbst. Denn Bleiben ist nirgends. 更甚于它自身之在。因为留顿无处。
&&&&在 哀歌第一的首段中,早期谢林与费希特哲学的绝大不同已经顺带得以经验:自然一开始就已经存在,这是自从雅各比将斯宾诺莎重新引入德国哲学之后必然登场的主 题。现在,人与自然的隐秘关联并未得以解释,分裂也并未统一:我们必须首先认可人-主体-精神与物-客体-自然的二元论。似乎除非我们将天使考虑为更高阶 的统一者,像谢林那样,以哲学科学的方式先行宣称精神与自然的始终并在,我们就很难回答以上遗留的问题。我们要这样做吗?要把天使直接归给上帝的灵吗?抒 情之我的世界建立乃是基于意愿更甚的意志之强力,这是海德格尔派里尔克解读的关键,它属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的时代。但反对派认为,里尔克 解释&绝非基于强力,而是基于物:人的赋形之力自极古早时起就已进入其中。& 在自然的阴暗领域中有可靠的物,它持存于无人的旷世,但只有作为对人的邀请时,作为惊醒意志世界迷梦的黑夜中的风时,它才随内在世界的诞生一并出现。物因 此需求于人,但并非需求人的占领(Besitz),而是需求与人的关联:&这可领会之事未被察觉,变化自身,人取代占领学会了关联。& 按照里尔克的指示,已经存在关联具有两种方向:或者作为内在具有其运动(风)的物自行开展出生机,而人就是这生机的领受者,此时充满生机的万物在自然的时 序中处于优先地位,也就是&春天&,而人则将这种开端意愿着继续下去,成为计算中熟悉的轮回的四季;或者作为在旷世中的可怖者&& &众星辰&乃是天使的征象&&物让人&追踪&。此时,自然背阴面的物就出现在天使原本所在的天穹中。在前一种可能性中内在的有时间,而宇宙方位则在后一种 可能性中。物同时通过这两种关联邀请人进入到自然的背阴面中,这并非凭借人的意志所成之事就在内在世界中居于最深处或者最高处。倘若按照海德格尔卓绝的存 在述说,物就是在存在的多义性中。这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七卷与第八卷的分野中,人们就已经得知了,而在晚期谢林引入的自然的动力系统与上帝的最积 极地位中,它获致了其整全的结构&&尽管仍然必须提醒,万物并非上帝或者天使,而仅仅是其征象,但这也已经意味着,无论如何,泛神论必须在上帝的全能中被 认真考虑。&&&&由于物的邀请,人的意志世界就复又动荡于的最深者与最高者、也就是大地与天空之间。其惯常的、不可靠的特性在最大程度上被展现 了出来。这种世界的绝对不安定性不是刚刚才具有的,而是先于人的本原行动的呼喊就存在的,它就是&自往昔耸逼而来&的那&一卷海浪&。往昔不是昨日,而是 世界的诞生日,而海水则是我们液态、不安定的世界形式。世界动摇的被展现是因为物&献付了自身&,这种&献付&在风中得以可能,就艺术而言,音乐就是这种 风的运动,比如&提琴&,比如俄尔普斯在冥间的活人之乐。&开敞之窗&是&献付&的可能性。但这统统不意味着人可以期待知道物,而仅仅意味着人与物建立了 关联。抱有对物有所知晓的&期待&,就是人&不可胜任&的&任命&:因为&不仅人在世界中是无家可归的,而且他的内里也没有家园,并且由此无人能够居家& ,而&我们所寻求的,仅仅是我们一开始就注定要寻求的& 。在关联中,人不再独绝,而是不为所知地被物所眷恋着,所爱着:&万物向你宣告一位被爱之人&。妄想单纯地保留人的独绝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形诸于天地的 关联&就经由你出没,且时常籍夜停留,你将何处躲藏?&这些万物无时无处不可怖地关联着你,从大地中茁壮生长,在天空中招摇闪耀。这一切在夜里都如此自然 地围绕着你,而一到了白天,它们就消逝得无影无踪。物的真实就是物-人之间的运动,物的童话性质则在于物的夜间魔力,而人对物的原初体验因此就同时被把握 为&真理的设置&与&奇幻之创造& 。里尔克将以上所说总结为,每一种运动存在(Bewegtsein)都来源于物又复归于物,这就是自由对众生的许诺 , 而这也就是人的真实自由感的真正源泉。可是,问题是,为什么这种物-人关联被叫做&思想&呢?对这个突然出现的词语,我们还没准备好应付。按照德国近代形 而上学的规划,它应该被归给精神历史的最初。&&&&可以肯定的是,在夜间出现的物-人关联&尚不足以不朽&。这在消极面而言是因为它并非内在世 界整体,乃至对处于白日之意志而言,它不过是一种肤浅的空想(Spekulation),其全部基础和过程展现都在于意志本身的设定与推动。&精神&的必 要性在此最易理解:没有思想以外的实体。如果是这样,先前作为真理被肯定下来的、被&歌咏&与&称誉&的,作为&爱者&的、邀请着人的自然-物又有什么力 量来反抗这种见解呢?难道它不仅仅只是&被遗弃的&吗?而意志设定的精神世界相反才是抚慰人心的。那么,在什么意义上,这些&被遗弃的&才&爱远甚于&那 意志设定的精神世界中的&被抚慰的&,并且为人&嫉羡&呢?&&&&在近代德国哲学中,属于人的此在的&精神&概念并非由康德所奠定,而是由雅各 比所发现的。 在《论斯宾诺莎学说》中,雅各比将&精神&决定性地规定为&造成人类全部鲜活自然&的东西 ,但并非认识论上的,而是&此在揭示与敞明&意义上的 。人的此在作为鲜活的个体,必须就是自由的个体。但这种自由对于雅各比而言,并不是在世界中可以真实获得的,因为世界乃是严格的因果关联体,在世界中就意 味着我们是有限者。自由的获得仅仅基于人类精神向着彼岸的&冒险一跃&(salto mortale)。因此,自由在世界体系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精神根本不是一个体系事实,而只是个体对彼岸上帝的相信。以为&思想之外别无实体&的莱布 尼茨-沃尔夫学院哲学是错误的,因为&思维不是实体的源泉,反之实体才是思维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在思维之先有某种非思维的东西作为第一性;某种东西 虽然不完全在现实性中,但按照表象、本质、内在自然看来,就必须被认为最先的东西。& 这里,雅各比所说的&现实性&,就是我们揭示为在我们的世界意愿中被亲熟的东西,而非物的真实。相反那由思维看来不真实的东西,被设定出来的东西,才原初 地是真的、鲜活的。这与我们前面说过的并无违背:&真&不是经由意志的保证,而是依靠看来是意志世界之外的东西&&自然&万物&,也就是实体,才内在地为 真。由于雅各比的努力,实体重新经过斯宾诺莎哲学的内在方式,作为自因(causa sui)而成为了思维的基础:上帝作为世界体系不可见的神圣者是实体,真实的存在,就是世界的原初基础,向着唯一上帝的&冒险一跃&(salto mortale)于是被雅各比放在了最关键处。这是否足以解释&箭矢&的&迸射&呢?诗行并没有如此快地进展至此,况且在德国体系哲学眼中,这&一跃&还 尚待转折回世界之中 。&&&&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看到了精神历史最初的思想,我们并知道:在物-人关联中,人从一开始就向着作为真实存在实体 的物展现为思想,因此那些&巨大而漠然的思想&不是指物,而是指向人-物。这里,决定性的转折已经发生。在这样的转折中,人成为爱者,成为自由地向着物表 示其爱恋的存在,人感到了与物的命运的关联并开始作诗。在诗歌中,人被&歌咏&与&称誉&,但却只是&被遗弃的&,因为他&嫉羡&物的至深,却一开始就不 是物。这种向着物的自由感受&尚不足以不朽&,在其积极意义上于是就是,内在世界整体必须勇于朝着物的至深被遗弃,而非沉溺于物的&抚慰&。此种超过人 (因为他不堪承负这一任务)的勇敢就是人&更甚&的&爱&。但转折并非意味着人与物的交互领会已经得以完成,相反,它们更加固执地只从自身发出邀约或者进 行追求,但并不是在同一条道路上,也并非在同一首诗歌中。&物诗&与&哀歌&的奇特循环就是&一再重始那永不可及的颂歌&。换言之,颂歌本身并不片面地歌 咏,它同时牵涉着两种互不从属,但却共属一体的往复运动,这一运动作为真正的开敞区域就是内在心灵的真正领地,也就是精神的全部领地。而内在心灵中 &一再重始&的,不仅仅是意志的创造,而且是物对人的邀约,以及人为了响应此邀约而在内在世界中痛苦地接纳了物的存在。为了完成此种接纳,内在世界的领地 不能属于天使,而首先就属于听从万物的人:&英雄&。&&&&&英雄是独一的。&里尔克在第五首致俄尔普斯的十四行诗中写到。&唯一&的断言建立 在人-物的单纯运动上,它始于精神为了建立自身的鲜活的真实性而特别积极地物化自身,精神因此一开始看来就是尚非物且向着物的:精神的自绝于世。在哀歌第 一中,唯一的英雄是一出场就面对其精神死亡的人 ,他的 &末了&就是精神的自绝:精神物化自身,自行变成实体。 作为爱着全人类的人物,英雄是爱着唯一者的爱人的反面,他没有真正的爱情。未尝爱果的英雄因此就是早夭的孩子般纯洁的。但英雄同时也是真正普遍的,整个世 界都映现在英雄的容光中,围绕着这个中心,只是不得长久:因为英雄鸟儿般飞逝了,半神的英雄时代在人类时代之先就已经过去了。但这种英雄的死亡&仅仅是一 种存在的托词&,因为他这时才开始进入哀歌,并成为哀歌之沉痛的基础。这就是一切人的力量的&诞生&之地,但也是&沉毁&之地,是力量的潜藏之地。由于英 雄的早夭,人只能借由英雄的塑像缅怀过往通神的时代,而雕塑正是无精神的、从不反叛的、孤独的&偶&(Puppe)。&偶&就是英雄末了的形象,是物化精 神的代表,英雄通过丧失为一般人,通过将自身做成地基-实体而成为&偶&。它本质上应该与孩子为伍 ,孩子就是柔弱的英雄后代。&&&&而&爱 者&不能藉由死亡为人类提供力量,爱人只能屈辱地活着,她的日益衰弱就是她个体存在的唯一理由。自从真实的力量被归到了它神圣的源泉&&英雄而潜藏起来之 后,人们就生活在内在世界无力的现实中。这不是曙光未现的时代(召来曙光是人所期待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切时代的黄昏,在此黄昏中,所有关于人的 形而上学的软弱都不可能借由强力意志以及价值的重估而被建树,因为人尚在为获得力量而祈求。爱是尚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的人不是强有力地生活在意志与表象的 独绝的世界中。当这世界在被精神的架空(epoch&)中显出了其根本上的深渊,由于真实力量的潜藏,人就只是柔弱的孩子而已。孩子就是精神看似不可能先 于物而朝向物的根本的无能。因为作为有所意愿的精神的全部地基都在物中。但精神却的确先于意志世界就表达出了对物的向往,这种力量&&有别于有所意愿者向 着天使的意志&&叫做爱欲,它标识出精神无力的寻求。&爱者&就是拥有不同于意志的爱欲之人,但由于她们这些&爱者&爱着,她们就不仅是孩子,而且是女 人。&&&&女人没有能力去达至完满的爱,而只是爱着,并且通过祈求表达出爱。这就是她唯一的精神本性,她的自然。&精疲力竭的自然却将爱者纳回 自身,仿若再无些气力承负。&在精神为了成为至深的地基而物化自身之后,那至深的地基就变成了至高的物,而精神看似无力从这种至高者中抽回自身(雅各比不 允许此种抽回),自然也似乎绝不能接受这样无力的追求。但尽管我们不能明了精神如何从实体中抽回了自身,将至深的实体变成了至高的东西,同时将自己变成了 优先于实体的、无力的&爱者&。我们却首先看到了一个如此这般的实在典范:仿如Gaspara Stampa,在被情人遗弃之后,才由于痛苦开始作诗,作诗就是那无力成为现实的爱欲的表达。任一如她&一般&柔弱之人都将在这&崇高范例&下&操劳于其 日益增长之感受,以至于重新沉入了命运的底部& 。命运的底部也就是必然性的坚实心脏,此时有自由感的人知道了她们与必然性内在的统一:她们命定的爱情的贫乏无力。爱着至高之物的人,也就是爱着有力量实 现出此至高物的独一者,这样的人将被爱者放在了不可达及的地位上,但这不是因为她们意愿如此,而是因为命定如此。无力之爱就是随命运、随孩子来的&极古旧 之痛苦&,它向那能作诗之女子的崇高地位不断靠拢,由于此种靠拢,人日益真切地感受到了与至深与至高之物的分离,她们&爱着脱离了被爱者&,这就是人内在 心灵所能知晓的渊博,它总会&更丰硕&,因为爱着总是&已然积聚起更甚于自身之在&:通过爱,通过表达其本质无力之创作,她不再只是个孩子。&&&&现 在回顾哀歌的进程:人在最初与天使关系着,但由于物的进入,这种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天使的不可见在物的征象中得以呈现,所以物似乎代替了天使的位 置成为真实的可怖者。但这种可怖却有别于天使的可怖,它出于对人的需求,就在人的原初经验中让敞开的关联被造成了。而相反的,向着这种敞开性而投身的人就 内在地感受到了这种开敞性,这就是人的真实的精神的自由感。从让敞开的关联被造成的物而言,这种开敞就是自然的真实魔力:背阴面的物从非世界之地、通过对 人的邀请而促成了世界的被造成;但就追随着此开敞的人而言,他们一方面必然从精神本性上就把自身作为一物,将意志世界的建立架设在至深的物之上,从而也就 自一开始就将意志世界的力量来源埋在了这至深之物中,而另一方面,她们又爱恋着这种唯一可以成为至高的物的能力,并由此愈是爱恋,就愈是从内心感到了分离 的遥远。此两方面都逗留在内在世界领域。但对分离的感受的前提在于:精神从其物化中重新抽回了自身并开始创作,这事究竟何以发生,此时却并不清楚。连带 地,作为精神抽回自身的时刻的箭矢&迸射&也就尚未得以解释,我们也不了解,为何在&迸射&后会&留顿无地&,莫非它不能停在至高处?莫非通过将爱人变成 信徒,让感情上升为宗教也不能?哀歌第一对此还说了什么呢? &&&&Stimmen, Stimmen. H&re, mein Herz, wie sonst nur声音,声音,听,我的心,仿如Heilige h&rten: da& sie der riesige Ruf 只圣者之曾听:巨大之呼唤将她们aufhob vom B sie aber knieten, 举离地面,但她们仍跪着,Unm&gliche, weiter und achtetens nicht: 不可能,有所进展而无所敬重:So waren sie h&rend. Nicht, da& du Gottes ertr&gest 她们于是曾正听着。却非,你能die Stimme, bei weitem. Aber das Wehende h&re, 承负的神之声,远非。但听风声,die ununterbrochene Nachricht, die aus Stille sich听无从间断的消息,它们自寂静而bildet. 自成。Es rauscht jetzt von jenen jungen Toten zu dir. 它正从青年的死者向你悉索而来。Wo immer du eintratst, redete nicht in Kirchen 无论你何时进入教堂,Rom,或者zu Rom und Neapel ruhig ihr Schicksal dich an? Neapel,她们的命运未曾于你Oder es trug eine Inschrift sich erhaben dir auf, 静穆述说?或者一篇碑铭巍峨wie neulich die Tafel in Santa Maria Formosa. 矗立于你之前,仿如你新见的&&&&&&&&&&&&&&&&&&&&&&&&&&&&&&&&&&&&&&&在Santa Maria Formosa的墓志铭。Was sie mir wollen? leise soll ich des Unrechts 她于我何所意愿?我应轻拭去Anschein abtun, der ihrer Geister 那不义的假象,她们精神纯粹的reine Bewegung manchmal ein wenig behindert. 运动常稍受阻防。Freilich ist es seltsam, die Erde nicht mehr zu 的确奇罕的,不再居住于大地,bewohnen,kaum erlernte Gebr&uche nicht mehr zu &ben, 不再运用几未学会的风俗,Rosen, und andern eigens versprechenden Dingen 玫瑰,以及其他特地应允着的物nicht die Bedeutung menschlicher Z 不再赋予人类之未来的意义;das, was man war in unendlich &ngstlichen H&nden, 那在人无尽惧怕之手中的nicht mehr zu sein, und selbst den eigenen Namen 不再存在,就连本己之名也wegzulassen wie ein zerbrochenes Spielzeug. 撇弃如一件破烂玩具。Seltsam, die W&nsche nicht weiter zu w&nschen. 奇罕的,愿望不再继而愿望。Seltsam, 奇罕的,alles, was sich bezog, so lose im Raume 看着一切,曾关联的,在空间中flattern zu sehen. Und das Totsein ist m&hsam 飘散。而死亡是艰辛的并且是und voller Nachholn, da& man allm&hlich ein wenig 愈充分之补足,那是人逐渐Ewigkeit sp&rt. & Aber Lebendige machen 追及的一丝永恒。&&但所有活人alle den Fehler, da& sie zu stark unterscheiden. 犯的错是,她们太过强硬的区分。Engel (sagt man) w&&ten oft nicht, ob sie unter 天使(人说)常若不知,他们是否Lebenden gehn oder Toten. Die ewige Str&mung 行走于活人或死者之下。永恒之流rei&t durch beide Bereiche alle Alter 始终冲过两岸卷去一切朝代immer mit sich und &bert&nt sie in beiden. 而响彻二者间。
&&&&&听& 见&声音&是属于内在心灵的精神从被物化的基底中抽回了自身,成为基底的无基底性&&它也是德国近代形而上学的中心问题。在德国近代哲学中,这种抽回要么 作为自我反思而走上黑格尔的伟大道路 &&这对于里尔克是不可能的,因为艺术家&不应该有对其洞见的意识& ;要么就向着神圣者而将自身标明为万物的灵长,但必须同时放弃成为能自我物化的英雄的可能,从而把物-存在放在第一位,并且认定,它也在神圣者的不可见的 深渊之上。后一条道路属于晚期谢林。在谢林与雅各比关于&神圣事物&的论争中,作为焦点的乃是神圣事物本身的歧义性:谁是至深的,谁又是至高的,而谢林将 上帝首先放在了至深的那一面。 作为荷尔德林的曾经的同伴,谢林已然矗立在里尔克的创作道路上。因此并非从尼采开始,里尔克才值得沉吟。从荷尔德林及其时代开始,值得沉吟的事情就一再被 沉吟了。&&&&现在事情很清楚:在雅各比引入的个体的精神达致至高的物之后,这种至高的东西通过英雄的死亡与孩子的诞生反过来需要真正至深的东 西,需要真实的、软弱的内在世界的基础。雅各比本人并不认可这种至高的东西能转回内在世界中,这只有通过晚期谢林或者黑格尔体系,这种折转(不是简单的方 向转换)才有可能。折转首先开创出泛神论:至高者无声无息地沉浸在万物中;然后,哲学科学断言,在万物中,真实的上帝将精神从物中完全唤出来,让它向着物 去成就物的存在,而他也反过来成为至深者。但人性上没有此种断言的可能,由于人本性上不是天使,不能看见作为将至深之物转化为至高之物的、真正至深的上 帝,或者连有关于此的消息也无从得知,于是人就只能通过纯粹精神的瞭望想见至高的上帝,这种瞭望就是谢林的&智性直观&。但对于里尔克而言,除去此种可 能,尚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可能:它同样始自&圣者&。&圣者&是拥有内心世界的纯洁能力者,那样的人就是孩子。里尔克认为,孩子作为至深的、上帝的鲜活形 象,作为神之子 ,也就是肉身入世的上帝本身。而孩子同样也是英雄的后代,在英雄那里有上帝的威容,这种威容尽管似乎首先湮没在万物中,它却仍有力量进一步促使人为了将自 身的面容从万物中超拔出来,而向着天使无止尽地进展自身。甚或天使也必须在更高的展进中成就此威容。尽管这说法对我们尚需被探讨,但它暂时已经为我们揭示 了那另一种可能:不是从人的智性,而是英雄与神子的关联来阐明此种至深者与至高者之间的转化。&&&&谢林哲学中没有实然的英雄,因为英雄的、能 物化的精神对于谢林是不可能的:物不是精神,精神来自深渊中无基础的上帝,反过来也向着最高处的上帝。所以对于谢林而言,实际上并没有对精神之诞生,这就 如对里尔克而言,看不见精神的终结。尽管二者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可跨越的鸿沟,但哲学科学仍力图胜任于鸿沟之接缝&&黑格尔为此而工作。这种努力工作是否 能够获得成功,迄今仍是问题。&&&&现在回到主题:里尔克怎样说明英雄与神子的关联呢?孩子是活人的最初,他没有创作的能力,因为尽管孩子也有 爱,但是那爱纯洁的,无区分的 ,随性的,而创作不:它必须夹杂着分离的痛苦。分离是至高者与至深者的自行分离,爱人们将被爱之人放在了至高的地位上,并以之为最初独一的形象(英雄-上 帝)开始创作。创作在最初就是力图本原地通过成为物而描述物的工作。描述在这里不是意愿更甚的意志,而是内心的爱欲的表达,唯有此种表达才关联着向着至高 者物化自身的英雄,关联着唯一能成为最唯一者的英雄。所以能创作的爱着就是力图向着真实的至高者抬举自身:&爱就是超越着的相逢& ,因此&巨大之呼唤将她们举离地面&。此一时刻,爱人们就成为上帝的追随者,哀歌也似乎将导向&新的宗教价值&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必须首先将这种超越的相逢理解为创作事件&&艺术工作,而艺术的表达是&玫瑰& ,它处于矛盾之中(玫瑰的第一个含义就是矛盾的事物 )。本质上的矛盾此处非常明显:一方面,女人是无力者,女人的无力来自孩子-圣者-上帝,孩子升起在至深的根基上;而另一方面,女人的创作是奉献给英雄- 唯一者-上帝,英雄是为至高者而死去的,于是女人的艺术创作就在一开始陷入了矛盾,她们本应被抬升,却&仍跪着,不可能,有所进展却无所敬重&。进展是向 着唯一者,向着获得力量的努力,而敬重却是来自无力的,因为无力才有敬重 。进一步的,这曾被听见的声音&却非,你能承负的神之声,远非&,因为除非能说出上帝就是一物,也就是说出至高者就是至深者,矛盾双方才可能得以和解。那 同时也就是内在世界的末日:因为爱欲因为得以满足而消失了,她们爱上的人通过奇妙的循环回到了她们身边,所以人和人,人和万物就在上帝的荣光中进入永恒, 神圣家族的使命与历史一道终结。 &&&&此处存在两种运动:其一已经得以说明,它是精神物化的运动,也就是造成现实化的运动,它从孩子-上帝出 发,经过女人的创作性的爱,在英雄的死亡中得以终结。 这种运动整个处于艺术的、美的领域,由于其在真实的精神的内在存在上不同于意志世界中抒情之我的、被构思的意识性(Bewusstheit),它也处于 &识在&(Bewusstsein)领域中,但由于其朝向远离上帝的方向,所以乃是一种&迸射&。其二则是精神自我重新从物中抽出的运动,由于它来自死 者,出于物,所以就是&风声&,&自寂静而成&。这种本原的精神重生完全不在人的领域,它与天使也是迥异的,而只属于作为神之子死去的上帝的重生 ,属于至高的奥秘。由于它&无从间断&,所以就是至深者与至高者的神秘的连续性。但此种连续性只是奇异的,不得而知的,它从来不为第一运动提供返回自身的 保证,所以当第一种运动在英雄的死亡中完成其现实性的奠基时,它现实地只朝向意愿更甚的世界进展自身:它&留顿无地&,而将天使作为其目标,却绝不能现实 地回转到上帝中,因为关于天使是否代表着上帝,里尔克从来都没有哪怕只字片语的说明:天使与上帝的关系处于真正的&非意识&(Unbewusst)领域 ,也就是并非内在心灵所能达及的领域,这与从英雄-上帝与物的关系领域性质上不同,后者&&按照谢林的规定&&只是欠意识 (Bewusstlosigkeit),也就是说,在本质上仍然处于精神领域中的。由此,如果向着上帝的回复就是宗教,那么宗教领域就是里尔克无力言说的 领域。这在积极意义上乃是对一切意识领域的超越。&&&&现在,哀歌进展到了&青年的死者&。但是,何谓&青年的死者&呢?我们不是把孩子归给了 活人的最初吗?孩子是像女人一样被养大的男人,这在何种程度上关系到里尔克的童年经验,不是我们此处要讨论的焦点 。我们所要关注的只是孩子与英雄的关系。在哀歌第六中,里尔克阐述了他们的相似性:孩子是早夭者,是上帝体内的英雄。上帝的亲临不是&父&的亲临,而是将 死去的、他亲爱的孩子的亲临 ,孩子的到来就是内在世界时间的开端,而至深的物就是时间的间隙 ,或者时间的褶皱,在它向着意志世界提供力量之后,就转变为由意愿所计划者,也就是有序列的时间的开端;但上帝同时也就是被爱者,于是作为爱着自身所在的 内在世界的上帝将自身提供给女人,让她们去爱他,由此,上帝就达成了自身的内在化与内倾化的功绩(Verinnerlichung- und Introversionsleistung):在内在世界中,有命运的家族代代相传。这种功绩在物的至深中隐没不见,这也就是:孩子的死亡。孩子于是在 活人的最初就将人导向死者,早夭的孩子就是尚未完成的孩子,这种尚未完成对里尔克而言就体现为本质上属于神的宗教领域的缺乏。在宗教领域中,上述功绩本应 复归给上帝,但在哀歌中,这却不可得以言说,但并非是无言,而仅只是上帝自身于此讳莫如深,&没有什么比上帝之嘴更沉默&。所以,当背阴面的物居然能发出 对你的邀请时,&命运未曾于你静穆述说&出什么吗?它莫非没有向你暗示那神秘的宗教领域,那早夭的孩子,&无论你何时走进教堂&?&&&&而&墓 志铭&又&于我何所意愿&呢?哀歌又意愿着你的什么呢?是道说出这死者的领域吗?不,这是矛盾的,因为死者是沉默的,属神的。这样的矛盾就是&玫瑰&的第 二意义:来自死者之地的玫瑰 ,幸运的人才能得到它所表达的寂静的消息。这些幸运之人都是垂死者,是将要在死亡中获得复生者,但这不仅是英雄在天上的国度中复生,而且是人在无尽的死亡 中得知了这样的国还将重临地上:以家族的形式。并且同样从孩子开始。还有喧嚣的世界,你所意愿的世界,在其上有着可怖的天使。&天使就是人的先行图像与对 立图像。& 尽管同至深者与至高者的关系一样,天使与上帝间的关联全然是不可意识的,但与前者不同,这种不可意识缺乏直接的关联,它尚不确定。而&不义的假象&就是居 然将天使与上帝等同起来,仿佛可怖者就已经是至高者一样,仿佛通过这种等同,至深者与至高者的关联就可以被现实地建立起来,从孩子经历物绕行到天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森林武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