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3天罡乾武器加11 乾玉虚宫延道天罡剑+8是多少攻击

&|&&|&&|&&|&&|&吾游QQ群:
国内游热推:
出境游热推:
周边游热推:
吾游网首页 &gt
太极湖、玉虚宫、博物馆一日游
太极湖、玉虚宫、博物馆一日游
编号 &经典纯玩路线,玩的潇洒,玩的实惠
吾 游 价:¥148起 &&起价说明
最大优惠:少¥0
1、网上预订此产品使用吾游券,每位成人可抵扣0元吾游券。
2、如网上预订本产品,旅游结束后发表点评,再赠送【0元x成人数】点评奖金。
优 惠 价:¥140 起
(使用吾游币后价格) 注册会员即送200吾游币
满 意 度:100 已有13人点评
出 发 地:十堰&&&&&提前报名:建议提前1天以上
付款方式:
近期已有3人出游
133****1206 成功预定2人游!
133****1206 成功预定2人游!
189****9386 成功预定2人游!
189****3355 成功预定2人游!
150****8304 成功预定2人游!
137****5495 成功预定2人游!
136****7826 成功预定2人游!
139****7072 成功预定2人游!
182****0556 成功预定2人游!
182****0556 成功预定2人游!
182****0556 成功预定2人游!
138****9688 成功预定1人游!
159****7078 成功预定2人游!
139****2798 成功预定2人游!
155****8730 成功预定2人游!
点击选择出发日期
儿童价标准
·推荐理由
·特别优惠
餐饮:午餐
景点介绍:
武当博物馆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文化广场。日开馆迎客总投资1800万元,总面积582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4418.7平方米,共分3层,设武当建筑、仙山名人、武当道教、道教造像、武当宫观道乐、武术与养生、武当民俗等8个展厅。
武当山太极湖在武当山北麓脚下,在蓄水后的丹江口水库武当山脚下的一小部分,筑坝形成一片湖面,该项目含陆地建筑面积,占地约67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350万平方米,总投资逾200亿元,致力于把该区域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养生于一体,中国最大、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道教指玉虚为玉帝的居处。这里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规制谨严,院落重重。现存建筑及遗址主要有2道长1036米的宫墙、两座碑亭、里乐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云堂以及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遗址。这些残存的遗址,到今天仍有很强的感染力,颇值得观赏。
行程安排:
07:30在六堰科器大厦集合,导游举导游旗接站。
08:30左右到达武当山博物馆。参观武当山博物馆从建筑艺术、道教简史、宫观道乐、道教造像、武当武术、医药养生、仙山名人、民俗文化等展厅,全方面了解武当文化。
10:00到太极湖景区,游览被冠以&水上桂林&之称的武当太极湖景区,可以荡舟碧波,在湖中岛屿枕水听涛,更可以冲浪飞逝,纵情山水。
12:00分集合武当山银街就餐。
13:30集合前往武当山最大的宫殿之一---玉虚宫参观。先后参观宫墙、碑亭、里乐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云堂以及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遗址。
15:00返回十堰,结束行程。
提示:以上行程为参考行程,最终行程以旅行社打印行程为准!
成人148元/人 不含门票88元/人
小孩68元/人 含导服,车费和保险
服务标准:
1、门票:太极湖船票
2、交通:全程空调旅游车
3、用餐:含中餐,十人一桌,十菜一汤
4、导游:全程优秀导游服务
5、保险:每人三万元的旅游意外险
注:如有人数减少,车辆和导游费用为固定费用
周边游合同:
1、订单确认后请在24小时内付款(特殊情况除外)。
2、大家按约定时间准时到达集合地点,过时不候,敬请谅解!务必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
3、导游联系方式最晚将在出行前一天20:00前以短信形式通知或电话联系,敬请留意;如您在出行前一天20:00尚未收到短信或导游为联系,请速来电咨询:。
4、如您在出发前7日至4日(含第7日)解除合同,您需要支付旅游费用总额50%的违约金;如您在出发前3日至1日(含第3日)解除合同,需要支付旅游费用总额60%的违约金;如您在出发当日解除合同,需要支付旅游费用总额80%的违约金。如按上述比例支付的业务损失费不足以赔偿旅行社的实际损失,您应当按实际损失对旅行社予以赔偿,但最高额不应当超过旅游费用总额。敬请谅解!
5、自由活动说明:请以行程中注明的时间或合同为主。
6、以下行程中车程、景点游览、自由活动时间仅作参考,各项不可抗力及意外原因均可使参考时间发生变动(如堵车、天气原因等)。在不减少行程中景点的前提下,导游或领队可视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行程中景点游玩顺序,请以当日实际情况为准,调整导致费用变更的,多退少补。
7、如遇国家政策性调整门票、交通价格,按调整后的实际价格结算。
8、赠送项目因交通、天气等不可抗因素导致不能赠送的、或因您个人原因不能参观的,费用不退。
9、我社双方因不可抗力(包括地震、台风、雷击、水灾、火山爆发等自然原因,以及战争、政府行为、罢工、爆炸、疫情、堵车等不能预见的原因)不能履行或不能继续履行已生效订单约定内容的,双方均不承担违约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但我社会尽量帮您挽回损失。因我社延迟履行已生效订单约定内容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10、本行程在保证承诺的服务内容和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在签订合同时经您同意,会与其他旅行社的客人拼成一个团统一安排行程,景点门票为旅行社折扣价,如持优待证件(如老年证、军官证、教师证等)产生折扣退费的,按实际差额由导游在当地现退。
11、请配合导游如实填写意见反馈单,不填或虚填者将影响后续投诉处理。行程中遇到问题请及时保存凭证或证据,方便您返回后反馈我司进行核实处理。
12、18周岁以下及70周岁以上游客需由家人陪同,60周岁以上游客需提供家属联系人手机。
13、友情提醒游客:您的旅行可能会遭遇高速公路因车辆众多而堵车、景区交通可能因突然的游人增加而运营不力、道路拥挤从而需要长时间的等候、延误您的游程,饭店因游客的增加而影响您的就餐时间。以上情况发生请游客多多谅解与配合。
14、漂流、登山、滑雪、游泳、潜水、探险、蹦极等项目,均存在危险。参与前请根据自身条件,并充分参考当地海事部门及其它专业机构相关公告及建议后量力而。
浏览该线路的用户还浏览了
如何预订和付款
出境游和港澳游常识
预定旅游产品的问题
如何签订旅游合同
会员帮助中心
扫描微信二维码
24小时客户服务电话(免长途费): 400-086-2468 地址:十堰港辉大厦A207室 (文化广场对面)
Copyright &
湖北我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十堰市百事通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shiyan.cc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鄂ICP备号BCDEGHJLMNPRSTWYZ
跟团游自助游邮轮景点门票自驾游当地参团当地玩乐酒店
国内目的地推荐
出境目的地推荐
免签/落地签
湿身那片海
满意度88%已关注人数: 4536人
抱歉,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产品!
对不起,您最多只可以添加三个产品,请先删除对比栏中的一些产品后再添加。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产品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产品
您还可以继续添加产品
清空购票夹
居延海旅游相关
扫描下载途牛APP
最新预订:
7天前用户***526092预订金牌导游带团,含(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大报恩寺,阅江楼,滨江),主城区上门接,纯玩0购物,每单即领取精美伴手礼&&&&
15天前用户***075976预订含旅行三宝(电话卡)、白班机0自费、升级2晚海边沙滩酒店、沙发里6合1、B行程多一整天自由活动、含浮潜、可拼房、蜜月布置&&&&
15天前用户***预订金秋限量,一站式游览,纯玩MINI团,陆地航空座椅,全景拍摄大佛,观睡佛魅影&&&&
15天前用户***711725预订船进更舒适 东站接送 纯玩无购物 走进植物王国&&&&
15天前用户***娃妈预订3晚连住市区,精选酒店,可29元升级鼓浪屿船票,畅想自由,良辰美景,预定即可领取伴手礼(产品热销)&&&&
15天前用户***529885预订走人家 游大坝 赏西陵峡风光 无购物 天天发班&&&&
15天前用户***597587预订含3正2早,海洋王国及大马戏门票,赠横琴湾水世界门票&&&&
15天前用户***y预订自选当地交通接驳
2晚张家界 1晚凤凰 可选住当地特色酒店 门票自选 电子取票 轻松畅游湘西&&&&
15天前用户***253126预订[五一]含飞天滑索,人气导游服务,纯玩0购物&&&&
15天前用户***预订2晚张家界 1晚凤凰 入住客栈 体验民宿 门票自选 电子取票 轻松畅游湘西&&&&,何其年之长也?”
写《过秦论》的西汉贾谊在《新书·益壤》中云:“黄帝者,炎帝之同父母兄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无道,故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东汉王充《论衡·率性》云:“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大率诸侯,诸侯归之,与炎帝争为天子,教熊罴貔貅貙虎,以战于阪泉之野。三战得志,炎帝败绩。”
这是古代学者还不知道炎黄之世,我国正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而有这种说法。思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文,推荐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对人类史前社会的研究成果,该文说,母系社会时期“一个部落分为几个氏族,通常是分为两个(氏族)。”(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54页,下同)1又说“氏族的任何成员都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维系氏族的纽带(所在)。”(同上82页)
“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些最初的氏族每一个又分裂为几个女儿氏族,对这些女儿氏族来说,母亲氏族便是胞族;部落本身分裂成几个部落……部落联盟至少在个别场合下把亲属部落联合在一起。”(同上15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8月上海第2次印刷。
该文又说,母系社会“留在血族团体内部的,只有各代女儿的子孙;儿子的子孙则归入其母亲的氏族。”氏族社会“依照这种婚姻中必然占统治地位的观念而构成一个公认确定的女祖先……在这种家庭形式下父亲血统不能确定,所以只承认女系。”(同上81页)
该文没有提到中国什么时代是母系社会,根据上述两段文字的说法,中国炎黄之世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炎帝、黄帝同出于一个部落中有婚姻血缘关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两个氏族,还都是属于有蟜氏女祖先氏族的成员。只知道父亲是少典氏女祖先氏族的成员,而不知父亲的名字;儿子留在母亲所在有蟜氏氏族内,当然知道母亲的氏族和母亲的名字。故炎帝临魁不是如《资治通鉴外纪》说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儿子,而是神农氏姊妹的儿子;帝承也不是帝临魁的儿子,而是帝临魁姊妹的儿子。古人没有揭开母系氏族社会的面纱,以封建社会父传子,子传孙模式解释那个社会的问题,是解释不通的。
《史记·秦本纪》载:“秦之祖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可见,秦祖先也出于少典氏和有蟜氏两个氏族。帝颛顼、大业是有蟜氏氏族的成员,而大费则是少典氏氏族的成员。大费生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父母的名字就都能确认了。后来秦、晋世为婚媾,称“秦晋之好”即其遗迹。齐国姜氏也是少典氏之后,周王、鲁公世娶于齐,姜、姬世为婚媾也其遗迹。
有蟜氏,是以一种名叫“蟜”的毒虫为图腾的氏族。
《中华大字典》“夭蟜”一词的解释,说是龙的样子。中华民族祟拜的“龙”或许是由“蟜”演化而成的。
《山海经》说:蟜国的人长相似人,生活在昆仑山的北面。
《中国历史》、中央电视台《上下五千年》说炎、黄是两个部落是不对的。
四、部落联盟的酋长、首领是女性,还是男性?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文说:“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男女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他只存在于两性之间。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妇女管家,制备食物和衣服——做饭、纺织、缝纫。”(同上155页)又说,“氏族推选一个酋长(平时的首脑)和一个首领(军事领袖)。酋长必须从本氏族成员中选出……军事首领,也可从氏族以外的人中选出……往往选举他(酋长)的兄弟做酋长,或选举他的姊妹的儿子作酋长。所有的人,无论男女,都参加选举。不过选举须经其余七个氏族确认,才正式就职。”(同上81页)
可见,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酋长和军事首领不是女性,而都是男性。八代炎帝和黄帝等都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男性部落联盟酋长。该文说,印第安部落“有讨论公共事务的部落议事会。它是由各个氏族的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这些人是氏族的真正代表,因为他们是随时都可以撤换的;议事会公开开会,四周围着部落的其余成员,这些成员有权加入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决议则由议事会作出。按照惯例,每个出席的人都可以随意发表意见,妇女也可以通过她们所选定的发言人陈述自己的意见。”(同上88页)该文说,美洲印第安人部落里,“妇女在克兰(氏族)里,乃至一般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大的权力。有时,她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撤换酋长,把他贬为普通的战士。”(同上44页)
五、阪泉之战是流血战争吗?
《史记·五帝本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1,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候,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说:印第安塞纳卡部落有狼、熊、龟、海狸、鹿、鹬、苍鹭、鹰八个氏族。(同上81页)类似轩辕氏熊罴的名字。大约平时用以名氏族中小单位,战时用以名军,军就是这个氏族所出的士卒。
1神农氏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衰,非指炎帝本身,即汉班固所谓‘参卢’,晋皇甫谧所云‘帝榆罔’是也。
《列子·黄帝》也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猛兽飞禽一齐上阵,其战争规摸之大,战斗之酷烈可以想见。
《吕氏春秋·荡兵》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比司马迁早出生三四十年的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兵略训》中载:“黄帝尝与炎帝战矣。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东汉高诱为之作注说,“炎帝,神农之末世也,与黄帝战于阪泉,黄帝灭之。”
依照上述诸家的说法,现代著作中说,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打了三次大战,炎帝失败,炎帝族向黄帝投降,炎黄两族联合起来,诛杀了蚩尤,赶走蚩尤余部,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阪泉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战争。
可是氏族社会时期,部落处理内部和外部冲突方面,《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有一节精辟的论述:“部落联盟至少在个别场合下把亲属部落联合一起。这种简单的组织,是同它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完全适应的,它无非是这些社会条件所特有的、自然长成的结构;它能够处理在这样组织起来的社会内部一切可能发生的冲突。对外的冲突,则由战争来解决;这种战争可能以部落的消灭而告终,但决不能以它的被奴役而告终。”(同上154页)
炎黄既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帝榆罔和轩辕氏又都是有蟜氏氏族的成员,榆罔是部落联盟酋长,轩辕氏是该部落联盟中一个有熊小部落的酋长,他们之间不管发生什么争端,完全可以在联盟内部解决,决不会发生战争。炎黄如果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部落,发生战争就以其中一个部落的消灭而告终。氏族社会还没有投降或被奴役的社会经济基础。
现在还不知道少典氏和有蟜氏两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组成的部落叫什么名字,我们把在八代炎帝当部落联盟酋长时期叫她炎帝部落,把黄帝当部落联盟酋长时期叫她炎黄部落。
炎黄本是一个部落,不可能发生战争。那么,对阪泉之战的性质就应从部落解决内部冲突方面寻找答案。“战”字有多种解释,《中华大字典》:“战,斗也。”清人段玉裁注:“斗者,两士相对,兵仗在后也。”《新辞源》:“战,引申为比优劣,角胜负。”应该说,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阪泉之战用“三战,然后得其志。”很有分寸。没有采用庄周、列御寇、吕不韦、刘安、王充之说,所记没有一点刀光剑影、杀气腾腾、血肉横飞、尸骨遍野的景象。三战,就是部落联盟用角力形式来选部落联盟酋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文中说,氏族社会,竞技是部落的一定崇拜形式。(同上88页)选大力士当部落联盟酋长就是必然的了。
可以想见,当年在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的阪泉大地上,炎帝部落民从四方云集,这里是用角力形式选拔部落联盟酋长的大会场。在全体部落联盟代表参加和全部落成员围观下,炎帝榆罔和轩辕氏进行角力,角力三次,轩辕氏三次取得胜利。司马迁写的“得其志”,正是轩辕氏取得部落联盟酋长地位后,受到部落民拥戴兴高采烈的样子,从此开创炎黄部落的新纪元。大力士、运动健将受到古今中外的爱戴。
如果,阪泉之战真是一场流血战争,炎帝部落死了很多人,炎帝屈膝投降,炎黄哪里还有联合的基础。也就玷污了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的说法。
六、阪泉在什么地方?
现在传说有三处阪泉。
《晋太康地理志》载:“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这个涿鹿不是现在的涿鹿县城,现在的涿鹿县汉代叫下洛县。这个涿鹿城是黄帝统一中原后所建的都城,名字叫阿、汉、魏、晋涿鹿县治,在今涿鹿县矾山镇西北5里,现己没有人烟,成为一片果园。阿城,周4里,占地面积400亩,为夯土墙,有东南、西南2门。这是一座最古老的都城,比山西、河南的夏、商都城年代早得多。阪泉是水面有200多平方米的大泉子,泉水清澈,可供矾山镇居民用水,还可灌田2万亩。
另有一说,《大明一统志》载:“阪山,在延庆州城西北十五里,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即此,其下有阪泉。”在今延庆城西北15里上板泉村。
还有一说,阪泉在今山西省运城市解池附近。但没有说炎黄在这里发生过战争。
于是就有了延庆、涿鹿两县对阪泉所在地的争议。延庆方面与北京文史专家硬要否定涿鹿的阪泉,肯定延庆的阪泉。须知,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晋人为之作注说,阪泉在涿鹿,而明代才有说阪泉在延庆,史实不容否定涿鹿的阪泉。有人依据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载:“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北五十六里。”认为妫州怀戎县在旧怀来县城,其东56里,已在延庆县界内。殊不知,唐代有两个妫州治,唐初妫州及怀戎县治在今涿鹿县城西南26里保岱镇,张守节指的正是保岱的妫州,其东56里就是矾山的阪泉。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妫州治从保岱徙至旧怀来县城,即旧清夷军城。
涿鹿的阪泉和延庆的阪泉相距只有100多里,五千年前的古老历史,传说有两个阪泉不足为奇、何必非得抹掉对方呢!尤其阪泉之战不是流血战争,寻找阪泉之战的战场毫无意义。不如共同探讨延庆、怀来、涿鹿三县这个桑干河、妫河交汇处是中华古文明摇篮的问题。
七、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是那一年当上部落联盟酋长的?
阪泉角力,轩辕氏取得胜利,当上部落联盟酋长。那一年,按照我国台湾历史学家柏杨的推算,黄帝轩辕氏在位的元年是公元前2698年,到公元2000年是4698年。炎帝神农氏共传八代,合计在位426年,或说520年。照上面推算,炎帝神农氏在位的元年是公元前3123年,或说公元前3217年。到公元2000年是5123年,或5217年。
应该说,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只有延庆、怀来、涿鹿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八、黄帝死后葬于桥山,桥山在什么地方?
历史传说记载黄帝陵有5处,黄帝登仙处1处:
1、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前110)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桥山。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公孙卿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思慕葬其衣冠。”这是今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
2、《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今甘肃正宁县北)东八十里子午山。”《元和郡县志》:“子午山也曰桥山,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处。”《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
3、后魏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拔焘祭黄帝陵于桥山。这是今涿鹿县小矾山乡赵庄北的桥山。《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今涿鹿县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岸)上。”可见三国魏以及后魏认为此处是黄帝陵。明锺惺编、冯梦龙鉴定《夏商合传》载,夏王少康“乃登乔山,黄帝葬处也,祀之,为黄帝台焉。今在北京保安州。”保安州为今涿鹿县,明为直隶京师的直隶州。明人也认为黄帝陵在涿鹿。
4、《水经注·河水》载:“走马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唯弓剑存焉,世故称黄帝仙矣。”这是陕北的黄帝陵。
5、《长安客话》:“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今平谷县东北十五里,冈阜隆然,形如大冢,即渔子山也。其下有轩辕庙。”《平谷文物志》载,渔子山亦叫鳖山。黄帝陵已遭破坏,墓坑中遗有一块大扁石,状如鳖壳,厚约35厘米,重约3吨。1993年对轩辕庙进行了考古发掘,上下叠压清、明、辽金、汉4代文化层。说明从汉代至清代一直在此祭祀黄帝。另外在轩辕庙西南2里发现汉代平谷县城。
《魏土地记》曰:“弘农湖县(今河南阌乡县东40里)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青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颈下垂肉叫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逐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胡。”
怎么会有5处桥山黄帝陵呢?《读史折衷》说得好:“轩辕陵在桥山,载纪所同。特桥山匪一,上郡、妫州皆有之。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冬十月,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桥山,此上郡之桥山也。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六月丁卯十六,南次石亭,幸上谷。壬申二十一,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祀黄帝,遂至广宁。泰常七年(422)九月,幸灅南,遂如广宁,幸桥山,遣使者祀黄帝,因东幸幽州。太武帝神□元年(428)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祀黄帝。此妫州之桥山也。晋郭璞(景纯)注《山海经》云,帝王冢墓皆有定处,而《山海经》往往复见,盖圣人久于其位,仁化广及,绝域殊俗之人各自立位而祭,起土为冢,是以所在有焉。景纯之论,可谓善言古者矣。后之读史,偏执成见,以《史记》为是,必以《魏书》为非,然黄帝既都涿鹿,安在妫州不可营葬乎?”
桥山黄帝陵和阪泉一样,辩其真伪毫无意义,只有建设好各自的家园获得世人承认为第一要务。
九、诛杀蚩尤
蚩尤作乱,侵陵炎帝部落,黄帝辕轩氏当了炎黄部落联盟酋长以后,立即带领炎黄部落对蚩尤部落发动战争。炎黄与蚩尤是两个部落,这场战争正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所说的,“对部落的冲突,则由战争来解决;这种战争可能以部落的消灭而告终,但决不能以它的被奴役而告终。”(同上154页)
《资治通鉴前纪》说:“九黎之君,号曰蚩尤,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或说七十二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作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角氐
人,人不能向。”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漫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这次战争发生在涿鹿之野,黄帝的阵地在今涿鹿县矾山镇西北5里的阿城,这里是黄帝的国都,汉代的涿鹿县治。蚩尤的阵地在今矾山镇东南3里的蚩尤城。
蚩尤城分为三寨。传说蚩尤在蚩尤城山坡上摆下一个八卦阵,施行法术,祭请风伯雨神。黄帝军攻入阵中,本来万里无云,风丝不动,天气晴朗,霎时狂风大作,疾雨如注,雨后大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黄帝军队迷失了方向。黄帝大将风后把早已制作好的指南车推出来指明方向,风后、力牧、大鸿三路大军直向蚩尤寨攻去,一举击溃了蚩尤兵。现在这里还有个叫八卦村的村子,传说就是蚩尤布八卦阵的地方。东风大渠下面山坡上有一块很明显的园形平地名叫定车台,传说就是当年风后置放指南车的地方。
蚩尤部落丢掉阵地向西南逃窜,黄帝军队紧追不舍,看看追到矾山镇西南七里处,已到了山根,荆棘遍地,无路可走,蚩尤无奈便在山坡上竖起七面白旗,请求免战。黄帝也在阵前竖起七面赤旗,以示决战。于是一场激战开始了,蚩尤部众多被杀死,蚩尤只带少数逃跑了。现在矾山西南还有上七旗、下七旗两个村子,是蚩尤和黄帝分别树立七面旗子的地方。
传说黄帝在今河北或山东捉住蚩尤,就在当地杀了。《史记·索隐》:“晋人皇甫谧说:黄帝使应尤杀蚩尤于凶黎之谷。或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因名其地曰绝辔之野。”黄帝杀了蚩尤身首异处,葬在两个地方。三国魏人王象、缪袭等撰《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今山东)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也在山东)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
传说:“蚩尤殁后,天下扰乱,轩辕画蚩尤形象,以威海内,众谓蚩尤不死,万邦弭伏。”因为蚩尤有威力也受后人尊敬。蚩尤遗部逃到中国南方去了,就是后来黎苗族。
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战争,传说内容有多少是可信的值得研究。
十、延庆发现新旧石器遗址及新石器
古人类学家考证,距今200万年前的猿人已懂得用石头当工具追打野兽,猎取食物,人类使用石制工具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之石器时期,石器时期前一个阶段的石器是打制而成的,就是把石头打击开就当作工具用,称之旧石器时期;后一个阶段的石器是磨制而成的,称之新石器时期。旧石器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大约从距今200万年至距今1万年前的199万年间都属于旧石器时期。距今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属于旧石器初期文化;距今1.8万~1万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晚期文化;新石器时期是从公元前1万~前2千年,大约经历了8千年的时间,新石器时期比旧石器时期人类文明发展快多了。
199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在延庆县普查到新旧石器遗址9处,是蔡木沟、路家河旧石器遗址,沈家营砖厂、姜家台新旧石器遗址,古城、红石湾、千家店村北、千家店西店、古家窑新石器遗址。
蔡木沟遗址在蔡木构村西南坡中段,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米,文化层厚0.3米。此处为北来的黑河与西来的白河二水交汇处。日上述两单位研究人员在红土层内采集到打击石器及红陶片。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会同上述两单位在村西南土山上发现旧石器200多件,其中在土层中挖出100多件,有石片、石核、石钻、石刀、砍砸器等。其中有较为难得的石核10多件。初步断定这批石器是距今5~6万年前旧石器中期原始人的遗物。这次发掘出的旧石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在我县还是第一次,填补了北京考古一项空白。
1984年时,延庆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有新石器17件。其中石斧14件,分别出土于:下辛庄中学5件,永宁3件,延庆城胜利街、旧县、小孤山、金牛山、阎庄子、千家店河南村各1件。柳沟西山坡出土石锄2件。中羊坊北山坡出土石锛1件。出土地遍布全县。石锄和现在的铁制大锄一模一样,就是比铁锄厚得多。石锛上钻有一个规矩的园孔。永宁出土的那件大石器长1尺多,磨制得非常精细光滑。先民们没有铁制工具硬是制出这么精美的工具,不能不令人叹服。
2008年延庆县建成博物馆,馆藏新石器已收集到60件。
以上遗址和遗物应该是炎黄部落生活过和使用过的遗存吧!
1、炎黄是一个部落,不是两个部落。炎帝、黄帝之父都是少典氏,不知父名;二帝之母都是有蟜氏,而知母名,这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状况,故炎帝之世至黄帝即位,中国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黄帝四妃,生子二十五人,是黄帝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2、阪泉之战不是流血战争。3、黄帝陵不只一处。4、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城新建大殿,列炎帝、黄帝、蚩尤为三祖之说没有依据,中华民族应是炎黄一祖。
一、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华侨、华裔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炎黄这两个字是什么时候结合在一起的?
炎、黄两个字是“阪泉之战”结合在一起的。西汉司马迁编著《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辕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二、阪泉之战,轩辕氏的对手是谁?
阪泉之战,是轩辕氏和第八代炎帝榆罔之间的战争。帝榆罔,汉人班固叫他参卢。有人认为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神农氏之间的战争是不对的。《资治通鉴外纪》载有八代炎帝在位年数。
第一代炎帝神农氏在位120年或说140年。
第二代帝临魁在位60年或说80年。
第三代帝承在位6年或说60年。
第四代帝明在位49年。
第五代帝直在位45年。
第六代帝厘在位48年。
第七代帝哀在位43年。
第八代帝榆罔在位55年。八代炎帝共在位426年,或说520年。
三、炎帝、黄帝是两个部落,还是一个部落?
《资治通鉴外纪》载:“炎帝神农氏,母曰任己,有虫乔 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氏之正妃。”
“黄帝,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宝,即炎帝母家有虫乔 氏之女。”炎黄二帝父家都是少典氏,母家都是有虫乔
氏,可见炎黄二帝不是两个部落,而是出于同一个部落的同一个氏族。
《国语·晋语·重耳婚媾怀嬴》云:“昔少典氏娶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用军队互相征战),异德之故也。”《史记·五帝本纪》注云:“黄帝少典之子。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
写《过秦论》的西汉贾谊在《新书·益壤》3060页中云:“黄帝者,炎帝之同父母兄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无道,故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东汉王充《论衡·率性》3379页云:“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大率诸侯,诸侯归之,与炎帝争为天子,教熊罴貔貅貙虎,以战于阪泉之野。三战得志,炎帝败绩。”
这是古代学者还不知道炎黄之世,我国正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而有这种说法。思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文,推荐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对人类史前社会的研究成果,该文154页说,母系社会时期“一个部落分为几个氏族,通常是分为两个氏族。”82页说“氏族的任何成员都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维系氏族的纽带所在。”154页说:“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些最初的氏族每一个又分裂为几个女儿氏族,对这些女儿氏族来说,母亲氏族便是胞族。部落本身分裂成几个部落,部落联盟把亲属部落联合在一起。”
该文81页又说,母系社会“留在血族团体内部的,只有各代女儿的子孙;儿子的子孙则归入其母亲的氏族。”氏族社会“依照这种婚姻中必然占统治地位的观念而构成一个公认确定的女祖先……在这种家庭形式下父亲血统不能确定。”
该文没有提到中国什么时代是母系社会,根据上述两段文字的说法,中国炎黄之世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炎帝、黄帝同出于一个部落中有婚姻血缘关系的少典氏和有虫乔氏两个氏族,还都是属于有虫乔
氏女祖先氏族的成员。只知道父亲是少典氏女祖先氏族的成员,而不知父亲的名字;儿子留在母亲所在有虫乔氏氏族内,当然知道母亲的氏族和母亲的名字。故炎帝临魁不是如《资治通鉴外纪》说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儿子,而是神农氏姊妹的儿子;帝承也不是帝临魁的儿子,而是帝临魁姊妹的儿子。古人没有揭开母系氏族社会的面纱,以封建社会父传子,子传孙模式解释那个社会的问题,是解释不通的。
《史记·秦本纪》载:“秦之祖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可见,秦祖先也出于少典氏和有虫乔氏,帝颛顼、大业是有虫乔氏氏族的成员,而大费则是少典氏氏族的成员。大费生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父母的名字就都能确认了。
有虫乔氏,是以一种名叫“虫乔”的毒虫为图腾的氏族。
《中华大字典》“夭虫乔”一词的解释说是龙的样子。中华民族祟拜的“龙”或许是由“虫乔”演化而成的。
《山海经》说:虫乔国的人长相似人,生活在昆仑山的北面。
《中国历史》、中央电视台《上下五千年》说炎黄是两个部落是不对的。
四、部落联盟的酋长、首领是女性,还是男性?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文155页说:“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男女“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妇女管家,制备食物和衣服——做饭、纺织、缝纫。”81页说,“氏族推选一个酋长(平时的首脑)和一个首领(军事领袖)。酋长必须从本氏族成员中选出……军事首领,也可从氏族以外的人中选出……往往选举他(酋长)的兄弟做酋长,或选举他的姊妹的儿子作酋长。”
可见,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酋长和军事首领不是女性,而都是男性。八代炎帝和黄帝等都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男性部落联盟酋长。该文88页说,印第安部落“有讨论公共事务的部落议事会,它是由各个氏族的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这些人是氏族的真正代表,因为他们是随时都可以撤换的;议事会公开开会,四周围着部落的其余成员,这些成员有权加入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决议则由议事会作出。按照惯例,每个出席的人都可以随意发表意见,妇女也可以通过她们所选定的发言人陈述自己的意见。”该文44页说,美洲印第安人部落里,“妇女在克兰(氏族)里,乃至一般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大的权力。有时,她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撤换酋长,把他贬为普通的战士。”
五、阪泉之战是流血战争吗?
《史记·五帝本记》3页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1,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候,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87页说:“印第安塞纳卡部落有狼、熊、龟、海豹、鹿、鹬、苍鹭、鹰八个氏族。”类似轩辕氏熊罴的名字。大约平时用以名氏族中小单位,战时用以名军,军就是这个氏族所出的士卒。
1神农氏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衰,非指炎帝本身,即汉班固所谓‘参卢’,晋皇甫谧所云‘帝榆罔’是也。
《列子·黄帝》也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猛兽飞禽一齐上阵,其战争规摸之大,战斗之酷烈可以想见。
《吕氏春秋·荡兵》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比司马迁早出生三四十年的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兵略训》中载:“黄帝尝与炎帝战矣。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东汉高诱为之作注说,“炎帝,神农之末世也,与黄帝战于阪泉,黄帝灭之。”
依照上述诸家的说法,现代著作中说,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打了三次大战,炎帝失败,炎帝族向黄帝投降,炎黄两族联合起来,诛杀了蚩尤,赶走蚩尤余部,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阪泉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战争。
可是氏族社会时期,部落处理内部和外部冲突方面,《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154页有一节精辟的论述:“部落联盟至少在个别场合下把亲属部落联合一起。这种简单的组织,是同它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完全适应的,它无非是这些社会条件所特有的、自然长成的结构;它能够处理在这样组织起来的社会内部一切可能发生的冲突。对外的冲突,则由战争来解决;这种战争可能以部落的消灭而告终,但决不能以它的被奴役而告终。”
炎黄既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帝榆罔和轩辕氏又都是有虫乔
氏氏族的成员,榆罔是部落联盟酋长,轩辕氏是该部落联盟中一个有熊小部落的酋长,他们之间不管发生什么争端,完全可以在联盟内部解决,决不会发生战争。炎黄如果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部落,发生战争就以其中一个部落的消灭而告终。氏族社会还没有投降或被奴役的社会经济基础。
现在还不知道少典氏和有虫乔
氏两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组成的部落叫什么名字,我们把在八代炎帝当部落联盟酋长时期叫她炎帝部落,把黄帝当部落联盟酋长时期叫她炎黄部落。
炎黄本是一个部落,不可能发生战争。那么,对阪泉之战的性质就应从部落解决内部冲突方面寻找答案。“战”字有多种解释,《中华大字典》:“战,斗也。”清人段玉裁注:“斗者,两士相对,兵仗在后也。”《新辞源》:“战,引申为比优劣,角胜负。”应该说,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阪泉之战用“三战,然后得其志。”很有分寸。没有采用庄周、列御寇、吕不韦、刘安、王充之说,所记没有一点刀光剑影、杀气腾腾、血肉横飞、尸骨遍野的景象。三战,就是部落联盟用角力形式来选部落联盟酋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文中88页说,氏族社会“竞技是部落的一定崇拜形式。”选大力士当部落联盟酋长就是必然的了。
可以想见,当年在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的阪泉大地上,炎帝部落民从四方云集,这里是用角力形式选拔部落联盟酋长的大会场。在全体部落联盟代表参加和全部落成员围观下,炎帝榆罔和轩辕氏进行角力,角力三次,轩辕氏三次取得胜利。司马迁写的“得其志”,正是轩辕氏取得部落联盟酋长地位后,受到部落民拥戴兴高采烈的样子,从此开创炎黄部落的新纪元。大力士、运动健将受到古今中外的爱戴。
如果,阪泉之战真是一场流血战争,炎帝部落死了很多人,炎帝屈膝投降,炎黄哪里还有联合的基础。也就玷污了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的说法。
六、阪泉在什么地方?
现在传说有三处阪泉。
《晋太康地理志》载:“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这个涿鹿不是现在的涿鹿县城,现在的涿鹿县汉代叫下洛县。这个涿鹿城是黄帝统一中原后所建的都城,名字叫阿、汉、魏、晋涿鹿县治,在今涿鹿县矾山镇西北5里,现己没有人烟,成为一片果园。阿城,周4里,占地面积400亩,为夯土墙,有东南、西南2门。这是一座最古老的都城,比山西、河南的夏、商都城年代早得多。阪泉是水面有200多平方的大泉子,泉水清澈,可供矾山镇居民用水,还可灌田2万亩。另有一说,《大明一统志》载:“阪山,在延庆州城西北十五里,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即此,其下有阪泉。”在今延庆城西北15里上板泉村。
还有一说,阪泉在今山西省运城市解池附近。但没有说炎黄在这里发生过战争。
于是就有了延庆、涿鹿两县对阪泉所在地的争议。延庆方面与北京文史专家硬要否定涿鹿的阪泉,肯定延庆的阪泉。须知,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晋人为之作注说,阪泉在涿鹿,而明代才有说阪泉在延庆,史实不容否定涿鹿的阪泉。有人依据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载:“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北五十六里。”认为妫州怀戎县在旧怀来县城,其东56里,已在延庆县界内。殊不知,唐代有两个妫州治,唐初妫州及怀戎县治在今涿鹿县城西南26里保岱镇,张守节指的正是保岱的妫州,其东56里就是矾山的阪泉。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妫州治从保岱徙至旧怀来县城,即旧清夷军城。
涿鹿的阪泉和延庆的阪泉相距只有100多里,五千年前的古老历史,传说有两个阪泉不足为奇、何必非得抹掉对方呢。尤其阪泉之战不是流血战争,寻找阪泉之战的战场毫无意义。不如共同探讨延庆、怀来、涿鹿三县这个桑干河、妫河交汇处是中华古文明摇篮的问题。
七、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是那一年当上部落联盟酋长的?
阪泉角力,轩辕氏取得胜利,当上部落联盟酋长。那一年,按照我国台湾历史学家柏杨的推算,黄帝轩辕氏在位的元年是公元前2698年,到公元2000年是4698年。炎帝神农氏共传八代,合计在位426年,或说520年。照上面推算,炎帝神农氏在位的元年是公元前3123年,或说公元前3217年。到公元2000年是5123年,或5217年。
应该说,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只有延庆、怀来、涿鹿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八、黄帝死后葬于桥山,桥山在什么地方?
历史传说记载黄帝陵有五处,黄帝登仙处一处:
1、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前110)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桥山。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公孙卿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思慕葬其衣冠。”这是今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
2、《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今甘肃正宁县北)东八十里子午山。”《元和郡县志》:“子午山也曰桥山,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处。”《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
3、后魏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拔焘祭黄帝陵于桥山。这是今涿鹿县小矾山乡赵庄北的桥山。《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今涿鹿县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岸)上。”可见三国魏以及后魏认为此处是黄帝陵。明锺惺编、冯梦龙鉴定《夏商合传》103页载,夏王少康“乃登乔山,黄帝葬处也,祀之,为黄帝台焉。今在北京保安州。”保安州为今涿鹿县,明为直隶京师的直隶州。明人也认为黄帝陵在涿鹿。
4、《水经注·河水》载:“走马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田寺,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唯弓剑存焉,世故称黄帝仙矣。”(见《水经注全译》90页)这是陕北的黄帝陵。
5、《长安客话》:“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今平谷县东北十五里,冈阜隆然,形如大冢,即渔子山也。其下有轩辕庙。”《平谷文物志》载,渔子山亦叫鳖山。黄帝陵已遭破坏,墓坑中遗有一块大扁石,状如鳖壳,厚约35厘米,重约3吨。1993年对轩辕庙进行了考古发掘,上下叠压清、明、辽金、汉4代文化层。说明从汉代至清代一直在此祭祀黄帝。另外在轩辕庙西南2里发现汉代平谷县城。
《魏土地记》曰:“弘农湖县(今河南阌乡县东40里)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青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颈下垂肉叫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逐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胡。”(见《水经注全译》118页)
怎么会有五处桥山黄帝陵呢?《读史折衷》说得好:“轩辕陵在桥山,载纪所同。特桥山匪一,上郡、妫州皆有之。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冬十月,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桥山,此上郡之桥山也。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六月丁卯十六,南次石亭,幸上谷。壬申二十一,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祀黄帝,遂至广宁。泰常七年(422)九月,幸灅南,遂如广宁,幸桥山,遣使者祀黄帝,因东幸幽州。太武帝神□元年(428)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祀黄帝。此妫州之桥山也。晋郭璞(景纯)注《山海经》云,帝王冢墓皆有定处,而《山海经》往往复见,盖圣人久于其位,仁化广及,绝域殊俗之人各自立位而祭,起土为冢,是以所在有焉。景纯之论,可谓善言古者矣。后之读史,偏执成见,以《史记》为是,必以《魏书》为非,然黄帝既都涿鹿,安在妫州不可营葬乎?”(见《日下旧闻考》2284页)
桥山黄帝陵和阪泉一样,辩其真伪毫无意义,只有建设好各自的家园获得世人承认为第一要务。
九、诛杀蚩尤
蚩尤作乱,侵陵炎帝部落,黄帝辕轩氏当了炎黄部落联盟酋长以后,立即带领炎黄部落对蚩尤部落发动战争。炎黄与蚩尤是两个部落,这场战争正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154页所说的,“对部落的冲突,则由战争来解决;这种战争可能以部落的消灭而告终,但决不能以它的被奴役而告终。”
《资治通鉴前纪》说:“九黎之君,号曰蚩尤,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或说七十二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作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角氐
人,人不能向。”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漫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这次战争发生在涿鹿之野,黄帝的阵地在今涿鹿县矾山镇西北5里的阿城,这里是黄帝的国都,汉代的涿鹿县治。蚩尤的阵地在今矾山镇东南3里的蚩尤城。
蚩尤城分为三寨。传说蚩尤在蚩尤城山坡上摆下一个八卦阵,施行法术,祭请风伯雨神。黄帝军攻入阵中,本来万里无云,风丝不动,天气晴朗,霎时狂风大作,疾雨如注,雨后大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黄帝军队迷失了方向。黄帝大将风后把早已制作好的指南车推出来指明方向,风后、力牧、大鸿三路大军直向蚩尤寨攻去,一举击溃了蚩尤兵。现在这里还有个叫八卦村的村子,传说就是蚩尤布八卦阵的地方。东风大渠下面山坡上有一块很明显的园形平地名叫定车台,传说就是当年风后置放指南车的地方。
蚩尤部落丢掉阵地向西南逃窜,黄帝军队紧追不舍,看看追到矾山镇西南七里处,已到了山根,荆棘遍地,无路可走,蚩尤无奈便在山坡上竖起七面白旗,请求免战。黄帝也在阵前竖起七面赤旗,以示决战。于是一场激战开始了,蚩尤部众多被杀死,蚩尤只带少数逃跑了。现在矾山西南还有上七旗、下七旗两个村子,是蚩尤和黄帝分别树立七面旗子的地方。
传说黄帝在今河北或山东捉住蚩尤,就在当地杀了。《史记·索隐》:“晋人皇甫谧说:黄帝使应尤杀蚩尤于凶黎之谷。或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因名其地曰绝辔之野。”黄帝杀了蚩尤身首异处,葬在两个地方。三国魏人王象、缪袭等撰《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今山东)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也在山东)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
传说:“蚩尤殁后,天下扰乱,轩辕画蚩尤形象,以威海内,众谓蚩尤不死,万邦弭伏。”因为蚩尤有威力也受后人尊敬。蚩尤遗部逃到中国南方去了,就是后来黎苗族。
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战争,传说内容有多少是可信的值得研究。
十、延庆发现新旧石器遗址及新石器
古人类学家考证,距今200万年前的猿人已懂得用石头当工具追打野兽,猎取食物,人类使用石制工具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之石器时期,石器时期前一个阶段的石器是打制而成的,就是把石头打击开就当作工具用,称之旧石器时期;后一个阶段的石器是磨制而成的,称之新石器时期。旧石器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大约从距今200万年至距今1万年前的199万年间都属于旧石器时期。距今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属于旧石器初期文化;距今1.8万~1万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晚期文化;新石器时期是从公元前1万~前2千年,大约经历了8千年的时间,新石器时期比旧石器时期人类文明发展快多了。
199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在延庆县普查到新旧石器遗址9处,是蔡木沟、路家河旧石器遗址,沈家营砖厂、姜家台新旧石器遗址,古城、红石湾、千家店村北、千家店西店、古家窑新石器遗址。
蔡木沟遗址在蔡木构村西南坡中段,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米,文化层厚0.3米。此处为北来的黑河与西来的白河二水交汇处。日上述两单位研究人员在红土层内采集到打击石器及红陶片。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会同上述两单位在村西南土山上发现旧石器200多件,其中在土层中挖出100多件,有石片、石核、石钻、石刀、砍砸器等。其中有较为难得的石核10多件。初步断定这批石器是距今5~6万年前旧石器中期原始人的遗物。这次发掘出的旧石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在我县还是第一次,填补了北京考古一项空白。
1984年时,延庆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有新石器17件。其中石斧14件,分别出土于:下辛庄中学5件,永宁3件,延庆城胜利街、旧县、小孤山、金牛山、阎庄子、千家店河南村各1件。柳沟西山坡出土石锄2件。中羊坊北山坡出土石锛1件。出土地遍布全县。石锄和现在的铁制大锄一模一样,就是比铁锄厚得多。石锛上钻有一个规矩的园孔。永宁出土的那件大石器长1尺多,磨制得非常精细光滑。先民们没有铁制工具硬是制出这么精美的工具,不能不令人叹服。
2008年延庆县建成博物馆,馆藏新石器已收集到100 余件。
以上遗址和遗物应该是炎黄部落生活过和使用过的遗存吧!
十一、祭黄帝陵文
黄帝娶四妃,有子廿五人,说明黄帝时我国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日《北京晚报》载,陕西省公祭轩辕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向全球征集2009年清明节公祭黄帝陵祭文,截止日期为日。下面是本人拟的祭文。
祭轩辕黄帝陵文
维中华历岁次己丑,三月辛未朔,己卯初九(公历日)清明之节,海峡两岸、香港、澳门、华侨、华裔,全体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以最隆重祀典致祭于黄帝轩辕氏之陵曰:
维我中华,源远流长,炎黄一祖,骨脉血浓。
炎帝部落,氏族分二,少典有蟜,婚媾互通。
炎帝神农,相土高下,因天之时,分地之利。
揉木为耒,斲木为耜,教民播种,五谷始兴。
遍尝百草,创制神药,万民化之,尊为神农。
传代八世,传年五百,殆至榆罔,统驭无能。
诸侯互征,蚩尤为乱,兵戈不息,生民涂炭。
有熊酋长,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
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天生圣明,修德振兵。
熊罴貔貅,貙虎狼豹,八军1战士,威武壮雄。
观察五气,艺植五谷,抚育万民,度量四方。
诸侯归心,部民拥戴,榆罔不服,角力竞争。
阪泉之野,部民云集,榆罔轩辕,对阵角力。
轩辕神力,三角三胜,部民欢呼,轩辕得志。
黄帝即位,蚩尤来伐,征师诸侯,战于涿鹿。
制造大雾,弥漫三日,指南车出,方向明辨。
晴空万里,横扫凶残,擒获蚩尤,诛于凶黎。
奠都阿城,合符釜山,统驭中原,万国来朝。
风后为相,力牧为将,以代结绳,仓颉造字。
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大挠甲子。
容成造历,隶首造数,伶伦荥猨,始奏音律。
始作宫室,始造屋宇,始作舟车,巡行万里。
始制冠冕,始服衣裳,始营殡葬,万民安居。
元妃嫘祖,育蚕缫丝,文明之邦,礼仪备具。
东至于海,而登丸山,西至空桐,而登鸡头。
南抵江湘,而登熊耳,北逐荤粥,唯我炎黄。
设井立田,宾服万国,欺凌路塞,斗讼心弭。
人民不夭,百官无私,城郭不闭,邑无盗贼。
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谷丰登,草木淳化。
兽不妄噬,鸷不妄搏,远夷之国,咸来献贡。
巍巍黄帝,在位百年,有龙垂胡,登仙而去。
德化广被,四海追念,各自立位,起冢为祭。
群臣思慕,择地桥山,葬其衣冠,建庙崇祀。
炎黄子孙,繁十三亿,泱泱大国,世界屹立。
喜逢盛世,华夏复兴,五十六族,集会黄陵。
饮水思源,公祭先帝,列祖列宗,一体来享2。
1、《列子·黄帝》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87页说:“印第安塞纳卡部落有狼、熊、龟、海豹、鹿、鹬、苍鹭、鹰八个氏族。”故列轩辕氏有熊罴等八军的名字。
2、此文内容多采自宋刘恕著《资治通鉴外纪》以及《史记》。
清夷水水系和后魏时期延庆地理志
延庆的妫河古名清夷水,是灅水,即桑干河的支流。郦道元写的《水经注》卷十三《灅水·清夷水》一节较详细地记述了延庆川区古代的水系和地理。
《中国地名大辞典》和《延庆州志》说居庸县治在延庆城东。这是因为清光绪五年(1879)编《延庆州志》总编栾城拔贡张惇德没有看懂《水经注》造成的错误。其实《水经注》记得清楚,有两个居庸县治,一个是汉居庸县治,在今延庆县城,又是魏上谷郡治;一个是后魏居庸县治,在今延庆县城东北30里旧县。
《水经注》大约成书于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间(477~499)或稍后。郦道元亲自到过延庆,其记载翔实可靠。现在将清夷水一节予以注解,括号以内均为本人注解。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灅水(桑干河)又东南,左(东)会清夷水(妫河),亦谓之沧河也。
水出长亭南,西迳北城村故城北。(长亭位置不明,按其方向指从清泉铺、四海两乡分水岭凤驼梁流下来的水,经水口子、王家堡西流,现在是季节河,成了沙河套,古代当是常流水,北城村故城地址不明。)
又西北,平乡川水注之,水出平乡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平乡亭位置不明,平乡川水指头司、彭家窑、王家山流来的水。两水汇于永宁西南2里盛世营,州志上叫闵河。)
清夷水又面北,迳阴莫亭,在居庸县南十里。(阴莫亭大约在金牛山东吴坊营的位置上,其北十里是旧县,故定旧县为后魏居庸县治。)
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水。(牧牛山即金牛山。)魏土地记曰:‘沮阳城(怀来大古城北7里)东八十里有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山在县(汉、魏居庸县治)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拓跋珪)庙。’(汉魏居庸县治在金牛山西30里,即今延庆县城,西南距沮阳50里,这是延庆县城为汉居庸县治的一证。)耆旧云,山下也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驳身(一种颜色夹杂着别的颜色叫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其名,今山下导九十九泉,积以成川。(《延庆州志》说:金牛山下百泉,汇为暖泉河,西南流与黄龙潭流出的龙湾河,同为妫河上源。《光绪州志》编者张惇德误定牧牛山为团山。)
西南流,谷水(源出团山北麓下,名溪河,南流入龙湾河,约长10余里。)与浮图沟水(即古城河,也名神山院河,由峡曲折出口伏地,至大柏老西北复出,东南流入龙湾河,约行10余里。)注之。水出夷舆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夷舆县故城在古城村东北半里,西汉上谷郡属县之一,王莽废为朔调亭,东汉并入居庸县。)
沧水又西南,右(北)合地裂沟。古老云,晋世地裂分此界,间成沟壑,有小水,俗谓之分界水,南流入沧河。(《晋书·五行志》惠帝元康四年,公元294年,二月、八月,“上谷两次地震,居庸地裂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人有死者。”(此地裂沟约在曹官营、临河之间,是一片乱苇塘。临河村张艳春,木匠,说:“乱苇塘在村东北,有水,走向西南,横穿村中间南流入妫河,我小时候还是那个样子,现在水已干涸,村东北乱苇塘开成农田,穿村之沟建成房屋和道路。)
“沧河又西,迳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治。(前一个称居庸县,这一个称居庸县故城,可见有两个居庸县城。)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刘虞与公孙瓒的战争发生在公元193年,东汉献帝刘协初平四年。)有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迳其县南,南注沧河。(粟水今名沽河,即三里河之水,州志说也名穀河,穀、粟,是义转、穀、沽是音转,因这一带土地适种谷子而得名。源出双营西米家堡之南水泉,流4里许叫三里河,经王庄、县城入妫河,行约7里许。下城当在今双营位置上,是对古城夷舆为上城而言。枕水指延庆城西北枕沽河。西距沮阳50里,东距牧牛山30里,粟水与沧河在此交汇,延庆县城正是汉、魏居庸县治,因其已废,故称居庸县故城。这是第二例证。)
沧河又西,右(北)与阳沟水合,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迳居庸县故城北。(阳沟水即蔡河,源出鲁庄,西流经靳家堡、下板泉,西南经下卢凤营至原常里营入妫河,约行20里。延庆县城西北不会再有第三个居庸县城,此居庸县故城北盖泛指在今延庆城西北。)
“西迳大翮小翮山南,(大翮小翮山即今海坨山。)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温汤水口即松山温泉,其山距延庆城20里;上板泉距延庆城15里。距海坨山5里,这是延庆城为汉、魏居庸县治第三例证。)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也。”
右(西)出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此水炎热,倍甚诸汤,下足便烂,人体疗疾者,要须别引消息(稍凉)用之,耳不得言。(烫澡的人不得小声耳语说烫,越说烫越烫,现在还有此传说。15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发了佛峪口松山温泉,用以疗疾,郦道元曾到此烫过澡,故体会深刻。)大翮山东,其水东南流,左(东)会阳沟水(蔡河),乱流南注沧河。
沧河又左(南)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记曰:牧牛泉西流与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称矣。(从下屯流来的水叫清夷水,与金牛山流来的沧河会于清夷水口,清夷水口即谷家营北之沙河口,是个很大的河口,民人在此取沙。下屯河由东桑园河湾、小呼滹河湾、东红寺河湾等汇成,穿下屯而过,经岳家营、兴宝庄、大路、谷家营,在谷家营北之沙河口入妫河。古代延庆古城一带的少数民族,中原称之夷,幽州的统治者取道于此,清剿古城一带的夷人,遂有清夷水之名。古代此水流量很大。此水系应列在阳沟水之前。)
清夷水又西,灵亭水注之。(灵亭水是佛峪口沟流出的水,叫温泉河。)水出马兰西泽中,众泉泻溜归于泽,泽水所锺,以成沟渎,渎水又左(东)与马兰溪水会。水导源马兰城,(马兰,汉名上兰。公元前195年,汉高帝刘邦十二年,周勃破燕王卢绾军于此。其城当在今张山营镇东门营。五道湖、童家沟流出来的水,经东门营西门外。东门营原有土城,周约2里,东西2门。)城北负山势,因阿(阿当近讲)乃溪,民居所给,维仗此水,南流出城,东南入泽水,泽水又南迳灵亭北,又屈迳灵亭东,次仲落鸟翮于此,故是亭有灵亭之称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夷水。(灵亭具体位置不明。温泉河源出佛峪口里汤泉观东山麓下,西流3里许有胡叫河来会,顺峡蜿蜒南行出口,经张山营西,东南流,经原怀家堡,至黑龙庙入妫河,约行30里。州志载,黑龙河在州城西三十里,本名马兰溪水,源出黑龙庙村,村西有清水泉,西南流入妫河。)
清夷水又西,与泉沟水会,水导源川南平地,北注清夷水。(泉沟水即大柳河,源在延庆城西南20里养鹅池,西经刘浩营入怀来界,流入妫河。)
清夷水又西,得桓公泉。(即怀来县南水泉村之南水泉,也名镜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在河北卢龙县)西征,束马悬车,上卑耳之西极,(山西平陆县有卑耳山。)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根据近年延庆发掘出数百座山戎墓葬,出土包括金虎牌、金马牌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结合《管子》说山戎令支国和代国毗邻,延庆应是令支国的主要根据地,齐桓公北伐山戎曾来到延庆。)
清夷水又西,迳沮阳县故城北,秦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调,县曰朔阴。(沮阳在怀来大古城北7里。)阚马因(后魏敦煌人,撰有十三州志。)曰,涿鹿(矾山西北5里古阿城)东北至上谷城六十里。魏土地记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水又屈迳其县西,南流注于灅水(桑干河),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洪。(官厅水库大坝以下一段峡口。)
清夷水系与现在妫河水系完全一致,这就再现延庆一幅古地理图。
水系:长亭水,源出清泉铺乡凤驼岭。平乡川水,头司、王家山流来的水。沧河,金牛山、黄龙潭流出的水,即妫河。牧牛山水,金牛山水。谷水,即溪河。浮图沟水,古城河。地裂沟水,在曹官营。粟水,即沽河。清夷水,下屯河。阳沟水,蔡河。灵亭水,温泉河。马兰溪水,黑龙河。泉沟水,大柳河。桓公泉,南水泉。惟一遗漏是从黑汉岭、刘斌堡,经里仁堡在新华营流入妫河之水,名神树屯河,也名屠家营河。
山脉:牧牛山,金牛山。大翮小翮山,海坨山。土亭山,汤泉观东山。
城池:北城村故城,在清泉铺乡或永宁镇东部。居庸县故城,即汉魏居庸县治,魏上谷郡治,为今延庆县城。《水经注》称故城,说明其城已废。公元350年三月前燕慕容儁取蓟城(今北京)而都之。八月,代郡人赵榼帅三百余家叛燕,归赵并州刺史张平。慕容儁恐其复叛归赵,徙广宁(今宣化一带)、上谷(今延庆、怀来)二郡民于徐无(今河北玉田),城盖废于此时。居庸县城,后魏居庸县治,今旧县。夷舆县城,今古城东北半里。下城,约在今双营。马兰城,今东门营。沮阳故城,今怀来大古城北7里。
亭:说亭是地方行政组织,十里一亭,亭相当于乡是不对的。洛阳出土后魏上谷郡中正、燕州治中从事史侯掌墓志,侯掌是上谷郡居庸县崇仁乡修义里人。可见地方行政组织是郡、县、乡、里四级。十里置一亭,设在大道口,行旅住宿的地方,亭长主管缉捕盗贼。刘邦当过沛上亭长。《后汉书》说:“亭长持二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亭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长亭,约在清泉铺乡。平乡亭,约在永宁镇南部。阴莫亭,在吴坊营的位置。朔调亭,古城东北半里。灵亭,约在张山营镇海坨山下上板泉村。
“妫”文化源流初探
“妫”字的意义是烂漫、矫健的意思。舜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称之妫墟。山西永济县南60里有妫汭;陕西安康县西北有妫墟,说是舜所居;陕西城固县西北,亦传为舜所居。《城固县志》说,妫墟在县西北20里,其地有二井,一苦一甘,名叫双井,相传为舜所居。
尧、舜是中国上古最贤德的两位君主,司马迁写的《史记》把尧、舜列为五帝中的两位。尧、舜一心为公,不谋取私利,尧把天下让给舜,舜把天下让给禹,成为万古美谈。其实尧、舜不是帝王,是上古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两位最明智的氏族社会部落联盟酋长。
尧在位已70年,想找一位合适的人接替自己的位子。有人向尧推荐舜,舜的父亲是盲人,母亲早死,父亲娶了继室,生弟名象。父亲、继母和弟弟都不喜欢舜,多次要谋害舜,舜对待父母和弟弟没有反感,久而久之,感化了他们,全家很是和睦,附近的老百姓,闻风效仿,社会风气为之一变。那时舜还在田间耕种,尚无妻室。
尧说:我也听说这个人了,看看他怎样治家的。尧把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嫁给舜,舜纳尧二女于妫汭。妫汭在今山西永济县南60里。永济县有妫水、汭水的名字。后来,尧把部落联盟酋长的位子让给了舜。
隋末唐初,有个叫高开道的,今河南信阳人,世以煮盐为业,少矫勇,走起来可以追上奔马。从河间人格谦为乱,有众十余万。格谦败死,高开道收其余众,兵势复振,进逼渔阳郡,有众万人,有马数千匹,自称燕王,建都渔阳(今密云县境)。
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怀戎和尚高昙晟造反,乘县令设斋赈济灾民,在斋会上杀了县令和镇将,自称大乘皇帝,立尼姑静宣为邪轮皇后。自已认为人单势孤,没有武将为膀臂,就到渔阳召高开道,立为齐王,高开道率部五千人归昙晟。没有几个月,两个意见不合,高开道杀了昙晟,并有其众。
武德三年(620),窦建德围攻幽州,即今北京。幽州总管罗艺向高开道告急,开道率部二千骑援罗艺,建德惧开道骁勇,引兵而去。高开道因罗艺遣使向朝廷请降,朝廷以高开道为蔚州总管,赐姓李氏,封北平郡王。窦建德率众二十万寇幽州,大败而去。
武德四年(621),窦建德败死,刘黑闼领余众复起兵反唐。幽州总管罗艺讨刘黑闼,反为所败。这年,幽州闹灾荒,大饥。罗艺遣老弱出居庸关(隋唐居庸关置在今上关)到怀戎县就食于高开道,开道都厚遇之。
罗艺大喜,于是发民三千人,车数百辆,驴马千余匹,出居庸关到怀戎接运谷子。高开道全部予以扣留,和罗艺告绝,复称燕王,北连突厥,南结刘黑闼,多次入寇,恒、定、幽、易诸州都被其患。
此时,全国割据势力多已平定,唐王朝统一已成定局。武德六年(623)七月辛已十七,高开道部下宏阳、统漠二镇降唐。宏阳也作弘阳,在延庆城西南三十里,据榆林堡人说,堡之西南二里原来名叫千家店,后毁。1998年延庆县文物部门在此发现辽、金瓷器片,此地或许就是宏阳镇。统漠即今怀来县土木。
高开道见天下皆定,想投降,自己因降而复叛,不敢投降,又恃有突厥援助,遂无降意。开道部下多是山东人,思乡心切,都想离去。武德七年(624)二月已未十九日高开道部将张金树杀了开道向唐朝投降。诏以怀戎县置北燕州,复北齐旧名,以张金树为北燕州都督。
怀戎县、北燕州,其地在今涿鹿县城西南26里保岱镇。汉代为上谷郡之潘县(潘读去声,音判)。汉高帝刘邦七年(前200)封兄子刘信为羹颉侯,都潘县。潘县城中有个大泉子,名叫潘泉,纵广数十步,东出城流入协阳关水,雨水大泉水则流出,天旱则不流,成了死泉子。
《史记·集解》:“晋人皇甫谧考证说,“舜所都,或言蒲阪(在山西),或言平阳(在山西),或言潘。潘,今上谷也。”尧既把两个女儿下嫁给舜,舜的父亲总想害死舜。舜父瞽叟叫舜去打井,井打成了,瞽叟和象一同用土填井,不想舜从旁边一个空井逃了出来。《史记·注》引《括地志》说:“舜井在妫州怀戎县外城中。其西又有一井,耆旧传云并舜井也,舜自井出。帝王纪云,河东有舜井,未详也。”《魏土地记》说:“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舜的传说,人们就把潘泉水改名妫水。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改北燕州为妫州,取妫水为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妫州治在涿鹿县西南70里,是错误的。本人曾就此问题致函涿鹿县委史志办公室,复信说:妫州治在涿鹿县西南26里保岱镇,此地釜山拱卫,可谓自然珠宝地带,传说舜建都于此,名曰宝带,后演变为保岱。
保岱现有堡里、拐角、后庄、坝口四片村子,外面尚有土城遗址,中间有个大泉子,四边有小泉眼,由于打大口井抽水,泉渐干枯。水向东流,名叫南沙河。这里已无“妫”的名字。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东北契丹部落李尽忠、孙万荣造反,朝廷讨之大败。突厥默啜可汗请为太后子,并为其女求婚,请求归还河西降户,愿率部为国讨契丹。后来默啜乘间袭破契丹根据地松漠,虏李尽忠、孙万荣妻子而去。太后进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乃悉驱六州降户数千帐以与突厥,并给谷种四万斛,杂采五万段,农器三千事,铁四万斤,并许其女婚事。其后,默啜袭破契丹松漠新城,其时李尽忠已死,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余部及奚、霫皆降于突厥,默啜兵力大盛。
圣历元年(698)六月甲午初六,武则天命淮阳王武延秀入突厥,纳默啜女为妃,由左豹韬卫大将军摄春官尚书阎知微等带上金帛巨万以送之。武延秀是武则天侄子武承嗣的儿子。
阎知微与突厥早有勾结,前次入突厥册默啜为可汗,知微见了默啜,又是舞蹈,又是跪下吮默啜的靴鼻,一付奴才相。阎知微潜约默啜扣留武延秀,进攻中原。武延秀到了黑沙南庭(突厥王庭,在今呼和浩特附近),默啜对阎知微等说:“我想以女嫁给李氏,谁嫁给武氏儿,武氏儿不是天子之子。我突厥世受李氏之恩,闻李氏尽被诛杀,唯有两儿(李显、李旦)在,我今发兵辅立之。”乃拘延秀于别所,立阎知微为南面可汗,使他为唐民之主。
默啜自率十万骑向南袭静难(在今陕西),平狄(在山西代州北)清夷等军。静难军使慕容玄崱以兵五千降之,虏势大振,进寇妫、檀(今密云)等州。
默啜袭击的城涉及到本文的有两个,一个是清夷军城,范阳节度使九军之一,有兵万人,马三百匹。武则天垂拱中置,垂拱共四年,即公元685—688年,垂拱中即垂拱二年或三年,公元686或687年。其城在今废怀来县城。一个是妫州,即今涿鹿西南26里保岱。文中没说突厥攻破两城没有,敌人突然袭击,两城一定残破。
武则天不得不重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老百姓听说庐陵王为皇太子,踊跃参军打击突厥兵,默啜引兵退走。
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诸蕃悉往听命,甚有轻中国之心,不时侵扰北边。朝廷重新调整北方幽州边疆防御部署,其中《新唐书·地理志》载,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徙妫州治于旧清夷军城。”就是一例。也就是把妫州治从涿鹿保岱徙至废怀来县城。
公元702年以前,延庆曾是北齐的居庸县,延庆的山叫大翮小翮山,或大夏小夏山,或居庸山;延庆小平原叫夏阳川,延庆的南大河叫清夷水,延庆与“妫”字毫无关联。自从妫州治徙至废怀来县城,大约不久清夷水就讹为妫河了,就是故意把清夷水错叫成妫河。夏阳川也就改名妫川了。
《新唐书·地理志》说:“居庸故关北,有防御军,古夏阳川也,有狼山。”延庆县城西南五里谷家营出土一合唐云麾将军(从三品)、守右金吾卫大将军(正三品)、试太常卿(正三品)、防御军防城副使张乾曜墓志,说张乾曜殁于军城,葬于军城西南五里古原。证明延庆城为唐代之防御军城。不过这个城是什么时候建的,别的军城都是专用名字,此城为什么用通用名字,这个城和废怀来县城的清夷军城有什么关系?从抗击默缀入侵找到了答案。默啜入侵,圣历元年(698)以幽州都督张仁愿为天兵东道总管以击突厥。默啜攻陷赵、定,拥众回至幽州,仁愿率兵出城邀击,流矢中手,贼亦引退。则天遣使劳问,赐以医药。长安二年(702)三月庚寅二十三日突厥破石岭(山西定襄县有石岭关,甚险固。),寇并州。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使,充山东防御大使,节度沧、瀛、幽、易、恒、定、妫、檀、平等九州之军;以幽州都督张仁愿统诸州及清夷、障塞(在今密云)军之兵,与季昶犄角。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幽、平(治卢龙)、易、檀、妫、燕(治顺义)六州防御,统一指挥军事力量,以拒突厥。
可见,置在延庆的防御军城乃长安二年(702)张仁愿专知六州防御时所建,同时又把妫州从涿鹿保岱徙至废怀来县城以为犄角。也只有像张仁愿,后来力排众议在河外筑三受降城,使突厥一蹶不振的一代名将,能取防御军这样的名字。
既然称废怀来县城的清夷军为旧清夷军城,那么延庆城的防御军城必是新防御军城。所以,天宝九年(750)封丘(在河南)县尉高适送兵到清夷军,就是到延庆城,不过《全唐诗》把清夷军误写成青夷军。其前,开元十八年(730)幽州长史赵含章发清夷军击奚,破之,斩首二百级,自是奚众稍稍归降。此清夷军也是延庆城之防御军。至德二年(757)李光弼破安庆绪将蔡希德兵于太原,收清夷、横海等军,擒贼将李弘义以归。上元元年(760)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以军讨大同、横野(在蔚县)、清夷、范阳及河北残寇。以上清夷军也指延庆城的防御军。可见,唐代延庆城在抗击突厥、保卫中原方面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以上历史可知“妫”是怎么从山西、陕西流传到涿鹿保岱,又流传到怀来、延庆的,《辞海》说妫州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怀来、怀安、涿鹿及北京市延庆等县地。其说是错误的,当时突厥强大,边境交错,城乡荒废,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前的妫州只辖今涿鹿一带,长安二年后的妫州,辖今怀来以及以北兵力所及的赤城一带。不辖今延庆,延庆开元二十八年(740)已置为儒州。
开元年间,国力鼎盛,物阜民丰,玄宗李隆基好大喜功,乃于天宝元年(742)将州升格为郡,而在郡治所在地置县。改妫州为妫川郡,在郡治所在地废怀来县城置妫川县。好景不常,安史之乱,国力削弱,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废妫川郡复置妫州,妫川县也废。妫川郡和妫川县前后只存在17年。《隆庆志》、《延庆州志》、《延庆州乡土志》以及新编《延庆县地名志》说,延庆县唐代置过妫川县,都是错误的。
妫水、妫河,《辞海》、《辞源》、《中国地名大辞典》都有定义。妫水,其一指涿鹿保岱城中从古潘泉流出来的水,东流入协阳关水,今名南沙河。其二,中亚水流量最大的阿姆河,古希腊文献称之乌浒河,中国《史记》、《汉书》称之妫水。(见《史记·大宛列传》)
妫河,古名沧河、清夷水,俗名南大河,也叫清水河。近年延庆有人叫它妫水河,引出了妫水河大街、妫水河公园等,多加一个水字是画蛇添足。
京包铁路康庄站西边有个工程小站,没有站台,慢车在此停留,旅客可以上下,叫妫水河站。当地叫成渭水河站,想是当年“妫”字本读为“规”,错读成“渭”了。
本文要点:1、延庆县城是唐代防御军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幽州刺史张仁愿所建,为抗御突厥默啜、捍卫幽燕的重要军城。也是新清夷城,玄宗天宝九年(750),高适送兵使清夷军即此城。2、武则天为什么没能取代李氏天下,原因在于默啜入侵中原,地方官吏和广大民人怀念李氏,不愿为武则天守土御敌,武则天不得不顺应时势重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居庸关北有防御军,古夏阳川也,有狼山。”防御军城在什么地方,史志没有明文。
1975年延庆县城西南五里谷家营出土一合唐代大将军墓志,证明防御军城即今延庆县城。墓志上合45×44厘米,厚6厘米,下合49×47厘米。上合中间刻有“张公之铭”四字,周围刻捧十二生肖古装人像十二个。下合为墓志铭文,楷书,字体俊秀,文辞流畅。墓志现存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延庆县文化馆老馆长王砚平介绍:1975年谷家营村副书记丁长生在村东200米处建猪场,在第二排第五个猪圈里发现墓穴,里面有砖,伴随这合墓志挖出一个彩色瓦罐,此罐被王宽拿去(王宽已去世)。墓志先后由林有财、林有智保存。1978年文化馆搞文化展览,林有和提供情况,展览后归馆藏,发给林有和奖金8元。此项发现填补了《新旧唐书》和我县文史一项重要空白。
本人曾到谷家营调查,村人说出土墓志的墓坑里净是乱砖头,说明此墓早已被人盗掘。村人说:50多年前日寇占领时期,村北妫河岸边发现一个大墓,村民谷德子在墓里挖得一对玉红辣椒,还有石马、银器、诸葛弩等,一时收古玩的人到村中收购。这个墓不知和张公之墓有无关联。从志文内容看,张公之祖和父均葬于此,张公子孙也必葬此,此处当是张氏的大墓地。
墓志铭文如下,为阅读便利,短注夹在文中,长注附于文后。
唐故南阳张公墓志铭并序。云麾将军(武散阰,从三品)守1右金吾卫大将军(正三品,掌宫禁宿卫)、试太常卿(正三品、掌宗庙祭祀)、防御军防城副使。若乃保姓命氏,爰自于轩皇(黄帝轩辕氏)。袭庆传荣,祚于汉相(张良),公世居魏2,官绪在燕(今北京),松槚寄兹,今二世3矣。祖讳义臣府君,勇毅超众,武略绝伦,辅主安边,勋高柱国。殁易州武遂府(在今河北枣强县东北)折冲4。考讳留僧,器宇深邃,节行孤高,蕴辒钤之谋5,应弓旌之召6,殁朔州尚德府(今山西朔县)果毅7。公讳乾曜,孝悌承家,忠勇奉国,材当御侮,职副专城,赫奕一门,光荣九族。娶汝南(在今河南)平氏夫人,即皇朝左司郎中讳迁8之贵孙也。闺兰贤淑,母仪可遵,如山如河,为龟为镜9,有四子五女焉。长子荣绪,幼而志道,长归释门,惠炬内明,戒珠外朗。次子朝绪,克敦诗礼,恭守谦冲,爰辞廷阑,以从公府,署经略军(经略军在幽州,即今北京)驿使官。季子荣逸等,偕趋严训,侍奉朝昏,暇龄10奄倾,色养11斯替。夫人不幸于贞元(德宗年号)十四年(798)闰五月先殁于泉扃。公享年有八十,至元和(宪宗年号)八年(813)正月六日殁于任所之私第。以其年三月甲寅朔,七日庚申迁袝(合葬)于军之西南五里古原,礼也。恐年代榷(音確)变,陵谷有迁,不刊燕珉(指墓志),何纪终矣。而为铭:青山峨峨兮有立无来,绿水浩浩兮有去无回,叹佳城兮有闭,悲泉户兮无开,唯功名之可纪,乃勒铭于玄台。
1 守:犹摄,暂时署理职务。唐代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任职责较高的官员为守官。
2 公世居魏:张乾曜原籍南阳,常期居住在开封,开封是战国时魏都。
3 松槚寄兹今二世矣:槚即楸树,常和松树一起种在坟墓前。是说张乾曜的祖、父两代也卜葬于此。
4 折冲:唐诸卫折冲都尉府置折冲都尉一人。上府为正四品。
5 蕴辒钤之谋:蕴,藏;辒,皇室;钤,兵家韬略。是说藏有忠于皇室的韬略。
6 应弓旌之召:应皇室的召命。
7 果毅:唐诸卫折冲都尉府置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上府为从五品下。
8 左司郎中:左司郎中是尚书省下属的主要官员,从五品上。郎中相当于现在中央各部的司长。张乾曜的夫人是左司郎中平迁的孙女。
9 为龟为镜:龟,龟卜;鉴,镜子;比喻借鉴。
10 遐龄奄倾:遐龄,高龄;奄,精气闭藏;遐龄奄倾,年高体弱,行动不便。
11 色养:谓以悦愉的颜色尽对长辈的奉养之道。
根据出土墓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张乾曜墓在防御军城西南5里古原,谷家营在延庆县城西南5里,故延庆县城是唐代防御军城。
2、安史之乱以后,幽州卢龙为藩将割据,当时突厥、回鹘衰亡,奚、契丹微弱,幽州兵力强大,又自守边约,不轻易外侵挑起战争,社会安定,故张乾曜把祖、父灵柩迁此卜葬。
3、当时妫河南岸谷家营没有村落人烟,是一片荒原,故称古原。妫河唐代以前叫清夷水,妫川唐代以前叫夏阳川。军事要塞狼山之名唐代就有了,此时属延庆城之防御军管辖。
4、张乾曜任防御军防城副使时,幽州卢龙节度使是刘济、刘总父子,张乾曜以朝廷三品官到边城任职,为什么?或许张系刘氏属下,官职乃刘氏报朝廷所任命。防御军是否有防城正使,抑或正使由幽州卢龙节度使兼任,“职副专城”是这个意思。
唐代军城都是专称,如清夷军、静难军、平狄军等,唯有此城名防御军,用通称,是特殊一例。墓志虽为唐宪宗元和年间之事,防御军城之建却不在元和年间,从《新旧唐书》考察当建在武则天时突厥默啜可汗大举侵犯中原之际。此次战争见第三章延庆战争《防御军城抗默啜》一文。
默啜退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大抵与颉利可汗时略等),诸蕃部悉往听命,甚有轻中国之心。
长安元年(701)八月,突厥默啜寇边,命安北大都督相王(李旦)为天兵道元帅,统诸军击之,未行而虏退。
长安二年(702)春正月,突厥寇盐、夏二州。三月庚寅二十三,突厥破石岭(忻州定襄县有石岭关,甚险固),寇并州(今太原)。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防御大使,节度沧、瀛、幽、易、恒、定、妫、檀,平等九州之军,以瀛(当是幽)州都督张仁愿统诸州及清夷、障塞军(在今密云,管军五千,见《日下旧闻考》2251页)之兵,与季昶犄角。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幽、平(治卢龙)、易、檀、妫、燕(治今顺义)六州防御,统一指挥军事力量,以拒突厥。
延庆防御军城之建当在张仁愿任六州防御之时,是在汉居庸县治废址上建的,只有像张仁愿这样的名将能取防御军这样的名字。
《新唐书·地理志》载:“长安二年,徙妫州治于旧清夷军城。”
清夷军为范阳(幽州)节度使九军之一。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在幽州城内)、威武(檀州)、清夷(妫州)、静塞(蓟州)、恒阳(恒州)、北平(定州)、高阳(易州)、唐兴(莫州)、横海(沧州)九军。清夷军是唯一一支置在塞北的军队,在旧怀来城内,管兵一万人,马三百匹。武则天垂拱年间(685—688)置,因城建在清夷水(今妫河)北岸而得名。
默啜入侵之际,置在旧怀来城的清夷军和置在今涿鹿西南26里保岱镇的妫州,首当其冲,虽未言被攻破,必残破不堪。长安二年(702)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幽、平、易、檀、妫、燕六州防御,统一指挥军事力量,以拒突厥,乃在今延庆城建防御军城。同年把妫州治从今涿鹿保岱徙到旧清夷军城,也就是旧怀来县城来。有旧清夷军之称,必有新请夷军,新清夷军城必是防御军城,防御军城也建在清夷水的北岸。要塞狼山先属旧清夷军,后属防御军即其明证。
同样,长安二年(702)前的清夷军指旧清夷军,今旧怀来县城;长安二年后的清夷军指新清夷军,即防御军,今延庆县城。
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已酉二十六,契丹牙官可突干反,杀其王李邵固,率其部并胁奚众降突厥。奚王李苏鲁不能制,出奔渝关(今山海关),苏鲁妻东光公主韦氏、邵固妻东华公主陈氏奔平卢军(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其秋,命幽州长史赵含章发清夷军(延庆县城之防御军)击奚,破之,斩首二百级,自是奚众稍稍归降。
驻在今延庆城防御军的名额不会少于清夷军一万名的数目,兵员来自各地丁壮。天宝九年(750)冬,封丘(在今河南)县尉高适送兵范阳清夷军,作《使清夷军入居庸关》诗三首,就是送兵到今延庆城。
防御军在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后称之清夷军,为其南征西战出力。至德二年(757)二月,李光弼破贼蔡希德于太原,斩首七万余级,收清夷、横野(原在蔚州)等军,擒贼将李弘义以归。也指原驻在今延庆城的防御军。
云麾将军是武散阶,从三品上。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唐代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凡四十五阶。散官与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一致。低级散官而任较高级职务者,称守某官,高级散官而任较低级职务者,称行某官。待遇则仍按其散官之品级。
现收集唐代官拜云麾将军者,有的名书法家为之书碑。辽南面官制完全仿唐。也有云麾将军之名。
武德四年(621)契丹别部酋长孙敖曹遣使内附,诏令于营州城(今辽宁朝阳)傍安置,授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旧唐书·北狄》5350页)
敬君弘,绛州太平人,武德中为骠骑将军,封黔昌县侯,掌屯营兵于玄武门,加授云麾将军。(《旧唐书·忠义上》4872页)
铁勒骨利干部,北距大海,去京师最远,自古未通中国。贞观中遣使来朝贡,遣云麾将军康苏密往慰抚之,仍列其他为玄阙州。(《旧唐书·北狄》5349页)
张柬之,结右羽林将军杨元琰与李多祚等,定计诛张易之兄弟。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食邑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旧唐书·良吏下》4811页)
张知謇为房州刺史,时中宗以庐陵王安置房州,制约甚急。知謇与董玄质、崔敬嗣相次为刺史,皆保护之,供拟丰赡,中宗德之。及神龙元年(705)中宗践极,自贝州追知謇为左卫将军,加云麾将军,封范阳郡公。(《旧唐书·良吏下》4809页)
开元二年(714)有云麾将军、检校右骁卫将军兼北庭瀚海军经略使、金山道副大总管郭虔瓘。(《旧唐书》3187页)
李秀,幽州人,玄宗时以功拜云麾将军、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封辽西郡开国公。开元四年(716)卒,葬范阳福禄乡。北海李邕撰碑并行书,天宝元年(742)正月立。碑在良乡学宫,已断,在今文天祥祠。(《日下旧闻考》2138页)
云麾将军、左卫将军李思训碑,左陕西蒲城,或说此碑也是李邕所书。李思训开元初为左羽林大将军,寻转右武卫大将军,开元六年(718)卒,赠秦州都督,陪葬桥陵。思训尤善丹青。(《日下旧闻考》2138页)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忠嗣以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兼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兼充河东节度,又加云麾将军。(《旧唐书》3198页)
李光弼以破吐蕃、吐谷浑,进云麾将军,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表为副。(《新唐书·李光弼传》4583页)
李国臣,本姓安,后为朔方将,积劳擢云麾大将军,赐姓李。(《新唐书·李光弼传》4592页)
张茂宗,贞元三年(787)许尚公主,拜银青光禄大夫、本官驸马都尉,以公主幼待年。十三年(797)属茂宗母亡,遗表请终嘉礼。德宗念其兄茂昭之勋,即日授云麾将军,起复授左卫将军同正、驸马都尉。(《旧唐书·张茂宗传》3860页)
刘从谏,宝历元年(825)自将作监主簿,起复云麾将军,守金吾卫大将军同正,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充昭义节度副大使,知节度观察等留后。(《旧唐书》4231页)
会昌二年(842)九月诏,契丹新立王屈戍,可云麾将军,守右武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旧唐书·北狄》5354页)
辽南面官制完全仿唐。
辽卢龙节度使北平王赵德钧,次子延密,河阳节度使,起复云麾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太尉。(《京华旧事存真》242页《赵德钧夫人种氏墓志》)
宋折惟忠,云中人,知府州事,累拜云麾将军。仁宗天圣中契丹与西夏会兵境上,声言嫁娶,惟忠探得其实,率麾下往备之,得无患。
古崖居—洞沟石窟
一、延庆、怀来发现多处人凿人居洞窟
1984年北京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在本县张山营镇海坨山和其西河北省怀来县发现八处人凿人居洞窟,其中延庆六处,怀来二处。其特点是凿在荒无人迹的山沟峭壁上,洞内凿有石灯台、石灶台、石炕、石马槽、大石桌等,绝非释道棲神之所。其中洞沟一处最大,怀来县童家沟五道壶次之。其余各洞窟分布在各山谷间。
1、洞沟石窟,前后沟共有洞窟117个,中间还有一个两层大洞。
2、朝阳洞,在张山营镇烂角村西北2里。洞窟一连3间,内有石灯台、石柜台、石炕。
3、焦家洞,在张山营镇烂角村西3里。洞分上中下三层。当地传说宋朝杨家将焦赞的后代曾居此,故名焦家洞。
4、七眼洞,在张山营镇佛峪口水库西半里。有洞17个,洞里有石炕。从南面远处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幻西游乾天罡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