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蜀山剑侠传txt下载的导演是谁

(thinksun)
第三方登录:全世界著名导演电影名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全世界著名导演电影名录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7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著名导演大全
1 &著名导演简介及作品
1 东亚地区导演
中国大陆导演
小津安二郎
2 印度与中东导演
拉吉·卡普尔Raj Kapoor
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
姆里纳尔·森Mrinal Sen
优素福·沙欣Youssef Chahine
阿巴斯·凯洛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3 拉美导演
埃米里奥·费南台兹Emilio Fernandez
内尔森·佩雷拉·多斯·桑托斯Nelson Pereira Dos Santos
温贝托·毛罗Humberto Mauro
格劳贝·罗沙Glauber Rocha
马里奥·索菲西Mario Soffici
莱奥博尔德·托雷-尼尔森Leopoldo Torre-Nilsson
路易·布努艾尔 Luis Bu&uel
4 欧洲导演
滕济兹·阿布拉泽 Tenguiz Abouladze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Pedro Almodovar
让-雅克·阿诺 Jean-Jacques Annaud
弗雷德里克·埃尔姆列尔 Fridrikh Ermler
让·爱泼斯坦 Jean Epstein
谢尔盖·爱森斯坦 Sergue& Eisenstein
林赛·安德森 Lindsay Anderson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泰欧·安吉洛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克劳德·奥当-拉哈 Claude Autant-Lara
埃马诺·奥尔米 Ermanno Olmi
马克斯·奥菲尔斯 Max Oph&ls
劳伦斯·奥利佛 Laurence Olivier
曼努埃尔·德·奥利维罗 Manoel de Oliveira
胡安·安东尼奥·巴尔登 Juan Antonio Bardem
鲍里斯·巴尔涅特 Boris Barnet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Sergue& Bondartchouk
迈克尔·鲍威尔 Michael Powell
路易·加西亚·贝尔兰加 Luis Garcia Berlanga
雅克·贝盖尔 Jacques Becker
吕克·贝松 Luc Besson
贝那尔多·贝托鲁齐 Bernardo Bertolucci
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罗伯特·勃莱松 Robert Bresson
约翰·布尔曼 John Boorman
贝特朗·布里叶 Bertrand Blier
路易·布努艾尔 Luis Bu&uel
阿兰·达涅尔 Alain Tanner
朱塞佩·德·桑蒂斯 Giuseppe de Santis
维克多利奥·德·西卡 Victorio de Sica
安德烈·德尔沃 Andr& Delvaux
让·德拉诺瓦 Jean Delannoy
卡尔·德莱叶 Carl Theodor Dreyer
路易·德吕克 Louis Delluc
雅克·德米 Jacques Demy
莫里斯·都纳尔 Maurice Tourneur
埃瓦德·杜邦 Ewald Andr& Dupont
斯塔朗·杜多夫 Stalan Dudow
亚力山大·杜甫仁科 Aleksandr Dovjenko
谢尔曼·杜拉克 Germaine Dulac
于连·杜维威尔 Julien Duvivier
马克·顿斯阔依 Mark Donsko&
让·厄斯塔什 Jean Eustache
佐尔坦·法布里 Zolt&n F&bri
雷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雅克·费戴尔 Jacques Feyder
马可·费雷里 Marco Ferreri
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保罗·费乔斯 Paul Fejos
路易·费雅德 Louis Feuillade
乔治·弗朗叙 Georges Franju
米洛斯·福尔曼 Milos Forman
维利·大众特 Willi Forst
亚力山大·福特 Aleksander Ford
阿贝尔·冈斯 Abel Gance
克劳德·高列达 Claude Goretta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
谢尔盖·格拉西莫夫 Sergue& Guerassimov
让·格莱米永 Jean Gr&millon
让·谷克多 Jean Cocteau
沃依切奇·杰兹·哈斯 Wojciech Jerzy Has
维纳·赫尔佐格 Werner Herzog
尤索夫·赫依费茨 Iossif Khe&fits
萨沙·吉特里 Sacha Guitry
彼特罗·捷尔米 Pietro Germi
马赛尔·卡尔内 Marcel Carn&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Mikha&l Kalatozov
阿尔贝托·卡瓦尔康蒂 Alberto Cavalcanti
杰兹·卡瓦莱洛维奇 Jerzy Kawalerowicz
安德烈·卡叶特 Andr& Cayatte
吕基·康曼西尼 Luigi Comencini
海尔穆特·考特那 Helmut Ka&tner
亚力山大·柯达 Alexander Korda
格列高里·柯静采夫 Grigori Kozintsev
科斯塔-加夫拉斯 Costa-Gavras
雷内·克莱尔 Ren& Clair
雷内·克雷芒 Ren& Cl&ment
克里斯蒂安-雅克 Christian-Jaque
本杰明·克利斯滕森 Benjamin Christensen
亨利-乔治·克鲁佐 Henri-Georges Clouzot
埃米尔·库斯杜里卡 Emir Kusturica
阿尔贝托·拉都达 Alberto Lattuada
保罗·莱尼 Paul Leni
马赛尔·莱皮埃 Marcel L'Herbier
塞吉奥·莱翁内 Sergio Leone
尤里·莱兹曼 Youli Ra&zman
卡莱尔·赖兹 Karel Reisz
弗立茨·朗 Fritz Lang
克劳德·勒鲁什 Claude Lelouch
阿仑·雷乃 Alain Resnais
让·雷诺阿 Jean Renoir
卡洛尔·里德 Carol Reed
大卫·里恩 David Lean
莱尼·里芬斯塔尔 Leni Riefenstahl
雅克·里维特 Jacques Rivette
迪诺·里西 Dino Risi
托尼·理查森 Tony Richardson
埃勒达·梁赞诺夫 Eldar Riazanov
麦克斯·林戴 Max Linder
厄恩斯特·刘别谦 Ernst Lubitsch
肯·卢塞尔 Ken Russell
埃立克·罗梅尔 Eric Rohmer
米哈依尔·罗姆 Mikha&l Romm
罗伯托·罗塞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
弗朗塞斯科·罗西 Francesco Rosi
约瑟夫·洛塞 Joseph Losey
路易·马勒 Louis Malle
古斯塔夫·马沙蒂 Gustav Machaty
弗雷德里希·威廉·茂瑙 Friedrich Wilhelm Murmau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Jean-Pierre Melville
乔治·梅里爱 Georges M&li&s
安杰·孟克 Andrzej Munk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 Andre&
Mikhalkov-Kontchalovski
马里奥·莫尼塞利 Mario Monicelli
谢尔盖·帕拉让诺夫 Sergue& Paradjanov
马塞尔·帕涅尔 Marcel Pagnol
皮埃尔·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乔治·威廉·派伯斯特 Georg Wilhelm Pabst
伊万·培利耶夫 Ivan Pyriev
莫里斯·皮亚拉 Maurice Pialat
伏塞沃洛德·普多夫金 Vsevolod Poudovkine
卡莱尔·齐曼 Karel Zeman
弗雷德·齐纳曼 Fred Zinnemann
格列高里·丘赫莱依 Grigori Tchoukhra&
利维乌·丘列伊 Liviu Ciulei
依斯特万·萨博 Istv&n Szab&
卡洛斯·绍拉 Carlos Saura
沃尔克·施隆多夫 Volker Schl&ndorff
莫里兹·斯蒂勒 Mauritz Stiller
埃托雷·斯科拉 Ettore Scola
沃尔夫冈·斯陶特 Wolfgang Staudte
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 Victor Sj&str&m
克劳德·索泰 Claude Sautet
雅克·塔蒂 Jacques Tati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 Tarkovski
列欧尼德·塔拉乌别尔格 Leonid Trauberg
贝特朗·塔维尼埃 Bertrand Tavernier
保罗·塔维亚尼 Paolo Taviani
维克多利奥·塔维亚尼 Vittorio Taviani
安德烈·泰希内 Andr& T&chin&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ois Truffaut
阿涅丝·瓦尔达 Agn&s Varda
奥塔卡·瓦夫拉 Otakar V&vra
安杰·瓦依达 Andrzej Wajda
让·维果 Jean Vigo
罗伯特·维内 Robert Wiene
吕切诺·维斯康第 Luchino Visconti
波·魏德堡 Bo Widerberg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康拉德·沃尔夫 Konrad Wolf
罗伯特·西奥德马克 Robert Siodmak
道格拉斯·西尔克 Douglas Sirk
阿尔佛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克劳德·夏勃罗尔 Claude Chabrol
格列高里·亚力山大洛夫 Grigori Alexandrov
米洛斯·扬索 Mikl&s Jancs&
尤里斯·伊文思 Joris Ivens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 Sergue& Youtkevitch
克日里斯托夫·扎努西 Krzysztof Zanussi
(按其英文姓氏排列,先姓后名):
伍迪·艾伦(Woody Allen,又译活地·阿伦)
蒂姆·伯顿(Tim Burton)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伊桑·科恩(Ethan Coen)
乔尔·科恩(Joel Coen)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
克林特·伊斯德伍德(Clint Eastwood)
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
阿弗莱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又译希治阁)
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
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乔治·沃尔特·卢卡斯(George Walton Lucas Jr,又译佐治·卢卡斯)
大卫·林奇(David Lynch)
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又译史提芬·史匹堡)
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
昆廷·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
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
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 
加拿大导演
丹尼斯·阿尔康(Denys Arcand)
戴维·克罗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
港译为大卫·哥连堡,台湾译为大卫康宁保)
张艺谋(日—),著名导演,陕西省西安人。  
1968年 初中毕业后在陕西干县农村插队劳动,后在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
1978年 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
1982年 于广西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师
1985年 因拍摄影片《黄土地》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因导演影片《红高粱》,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
冯小刚(1958年出生-),电影编导、导演。妻子是演员徐帆。
高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军区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
1985年,他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
《遭遇激情》
《大撒把》
《永失我爱》
《天生胆小》
《北京人在纽约》
《编辑部的故事》
《甲方乙方》
《不见不散》
《没完没了》
《万事如意》
《一声叹息》
《天下无贼》
贾樟柯,独立电影导演,1970年出生于中国山西省汾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小武》(1997)
《站台》(2000)
《任逍遥》(2002)
出生于1966年,中国独立电影导演,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处女作《冬春的日子》(1993)被BBC评为电影诞生以来的100部佳片之一,同时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影片。作品《十七岁的单车》(2000),据说是向意大利经典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致敬之作,获得5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冬春的日子》(1993)
《十七岁的单车》(2000)
《青红》(2005)
谢飞(日),出生于陕西延安,中国导演。
我们的田野(1993)
湘女萧萧(1986)
本命年(1989)
世界屋脊的太阳(1991)
香魂女(1992)
黑骏马(1995)
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1999)
益西卓玛(2000)
日出(2002)
毫门惊梦(2003)
侯孝贤,台湾电影导演,日出生于广东梅县,次年全家搬到台湾。
他的代表作有台湾三部曲,或称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1989年)、《戏梦人生》(1993年)、《好男好女》(1995年),以及《童年往事》(1985年)、《恋恋风尘》(1986年)、《海上花》(1998年)等。与他经常合作的作家有朱天文、吴念真等。他的最新作品是一部纪念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日语电影《咖啡时光》(2004年)。
蔡明亮195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砂劳越州古晋市。高中毕业后前往台湾,进入中国文化大学影剧系就读。
首部个人长篇影片是《青少年哪吒》。真正大获成功的,是第二部作品《爱情万岁》,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其后并获得许多国际性的电影奖项。
蔡明亮的作品意象丰富,水是他最常用的符号。作品中也常有同性恋的困扰和挣扎,堪称台湾电影史上第一个专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导演。
《不散》(2003)
《你那边几点》(2001)
《洞》(1998)
《河流》(1997)
《爱情万岁》(1994)
《青少年哪吒》(1992)
李安(日——)),台南人,自纽约大学念电影毕业后,因未得拍片机会而在家带小孩十馀年,直到中央电影公司找他拍摄推手一片,方才一战成名。
李安和侯孝贤一为学院出身,一为电影学徒,叙事形式也因而各分好莱坞/写实主义路线差异,但都是中央电影公司挖掘出的当代重要华人导演。
李安的电影通常票房不错,这点与台湾其他"前卫电影"导演往往得到许多国际大奖,却不易获得台湾本地大众票房上的反应,是相当不同的.
另一方面也因为其表达加入的现代性的观点,使李安的电影不似中国大陆80年代电影,被中国国内批评为以中国的奇风异俗满足西方世界的偷窥心态,
李安的电影的贡献再于其接受西方电影技巧训练后,以隐约的批判观点,表达个人自由的追求,但却不是用"与传统文化"决裂的激烈手段,虽然华人文化其实是不鼓励表达个人风格的.
喜宴(获得柏林影展金熊奖)
饮食男女(获得坎城影展开幕影片)
理性与感性(获得柏林影展金熊奖)
卧虎藏龙(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杨德昌,台湾电影导演。杨德昌1947年出生于中国上海,成长于台北,1969年毕业于新竹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学系。后赴美国,1974年在佛罗里达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在南加州大学学习电影并成为导演。杨德昌的电影主要描写台北城市生活,与侯孝贤的乡土电影形成鲜明对比。
《一一》(2000)
《麻将》(1996)
《独立时代》(1994)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
《恐怖分子》(1986)
朱延平为台湾80、90年代最重要的喜剧电影导演之一,作品高达百馀部,并在80年代捧红许不了这个迎合台湾乡土厘俗趣味的谐星,虽然被指责过度重复抄袭查理·卓别林的造型和喜剧风格,但仍然成为当时台湾最受欢迎的商业电影导演,后来陆续拍摄异域,七匹狼等作品,90年代挖掘到郝劭文与释小龙两位童星,并以新乌龙院再度缔造台湾电影票房奇蹟,但是由于过度重复郝释二人千篇一律的喜剧风格,以致于票房表现渐渐的一厥不振,近年来开始与纬来电视合作,以HD数位摄影机拍摄数位电影。
朱延平最受评论界反感的是,他的作品通常都有严重的重复与抄袭情形,另外过于老套不求创新也是他的作品在近年来逐渐失去观众缘的主因之一。
2003 来去少林 野蛮小子
1998 男生女生配
1996 情色 捉奸强奸通奸-之通奸
1994 新乌龙院
1988 大头兵
陈国富(Chen
Kuo-fu,1958年—),为当前台湾电影导演及电影监制之一,同时也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亚洲区制作部总监,负责哥伦比亚华语片制作与发展。代表作为《征婚启事》与《双瞳》。
导演作品双瞳&&2002
征婚启事&&1998
我的美丽与哀愁&&1995
只要为你活一天
天地英雄 2003 何平导演
爱情灵药 2002
王家卫(英文:Wong
Kar-Wai),1958年生于上海,5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1980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美术设计系。1981年进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训练班,并在电视台担任制作助理。1982年离开电视台,投入电影编剧工作,80年代共写过13个电影剧本,并获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1988年开始执导第一部电影《旺角卡门》。1997年获第50届康城影展“最佳导演”奖,是华人电影工作者第一位获此奖项者。
1989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张叔平(旺角卡门)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美术设计”张叔平、“最佳摄影”杜可风、“最佳男主角”张国荣、“最佳女配角”潘迪华(阿飞正传)
1994 威尼斯影展“最佳摄影”杜可风(东邪西毒)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化妆”张叔平、“最佳摄影”杜可风(东邪西毒)
斯德哥尔摩影展“最佳女主角”王菲(重庆森林)
1996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梁朝伟、“最佳剪接”张叔平、(重庆森林)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杜可风、“最佳电影音乐”Frankie Chan,Roel A. Gracia(堕落天使)
1996 第50届康城影展“最佳导演”(春光乍泄)
1997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梁朝伟(春光乍泄)
2000 第53届康城影展“最佳男主角”梁朝伟,“高等技术大奖”张叔平、杜可风、李屏宾(花样年华)
2000 欧洲影展“最佳外语片”(花样年华)
徐克(Hark
Tsui)(1951年2月—),本名徐文光,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生于越南,1966年移居香港,后到美国学习电影课程。1977年回港后,在无线电视从事编导工作。后转入电影圈发展,凭借《蝶变》一片展露头角。后组建电影工作室,凭《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黄飞鸿》等片蜚声海内外,为香港电影开创了新的时代。
1987年:《英雄本色》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1992年:《黄飞鸿》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
2000年:《顺流逆流》 威尼斯电影节未来电影数字奖
七剑(2004) 导演
散打(2004) 监制
僵尸大时代(2002) 监制
黑侠2(2001) 监制、导演
老夫子(2001) 监制、导演
蜀山正传(2001) 监制、导演
顺流逆流(2000) 监制、导演
Knock Off(1997) 港名:K.O.雷霆一击 导演
Double Team(1997) 港名:反击王 导演
小倩(1997) 监制、编剧、演员
黄飞鸿6之西域雄师(1997) 监制
黑侠(1996) 监制
黄飞鸿(TV)(1996) 监制
新上海滩(1996)监制
大三元(1996) 导演、编剧
花月佳期(1995)导演、监制、编剧
刀(断刀客)(1995) 导演、编剧
金玉满堂(满汉全席)(1995) 导演、美术、编剧
梁祝(1994) 导演、编剧
黄飞鸿5之龙城歼霸(1994) 导演、编剧
铸剑(1994) 监制
新火烧红莲寺(1994) 监制
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1993) 监制
东方不败2之风云再起(1993) 监制、编剧
黄飞鸿4之王者之风(1993) 监制,编剧
青蛇(1993) 导演、编剧
新仙鹤神针(1993) 编剧、监制
黄飞鸿3之狮王争霸(1993) 导演、监制、编剧
妖兽都市(1992) 监制
黄飞鸿2之男儿当自强(1992) 导演、编剧
双龙会(1992) 导演、编剧、演员
笑傲江湖2之东方不败(1992) 监制、编剧
棋王(1992) 导演
新龙门客栈(1992) 监制、编剧
财叔之横扫千军(1991) 导演、编剧
豪门夜宴(1991) 导演、编剧
黄飞鸿92之龙行天下(1991) 导演
黄飞鸿(1991) 导演、编剧、监制
倩女幽魂3之道道道(1991) 监制、编剧
镭射人(1990) 监制
中日南北和(1990) 监制
倩女幽魂2之人间道(1990) 编剧、监制
笑傲江湖(1990) 导演、监制
英雄本色3之夕阳之歌(1989) 导演
喋血双雄(1989) 监制
义胆群英(1989) 监制
秦俑(古今大战秦俑情)(1989) 监制
惊魂记(1989) 监制
天罗地网(1988) 监制
城市特警(1988) 监制
大丈夫日记(1988) 监制
铁甲无敌玛莉亚(1988) 监制,演员
最后胜利(1987) 演员
英雄本色2(1987) 监制,编剧
倩女幽魂(1987) 监制
英雄本色(1986) 监制,演员
刀马旦(1986) 导演、监制
皇家师姐(1985) 演员
打工皇帝(1985) 导演,演员
两只老虎(1985) 导演,演员
上海之夜(1984) 导演
最佳拍档之女皇密令(1984) 导演,演员
我爱夜来香(1983) 编剧、监制、演员
新蜀山剑侠传(1983) 导演,演员
最佳拍档之大显神通(1983) 演员
最佳拍档(1982) 演员
鬼马智多星(1981) 导演
地狱无门(1980) 导演
第一类型危险(1980) 导演,编剧
蝶变(1979) 导演
陈果(日-)是香港电影导演,他的代表作是《香港制造》、妓女三部曲:《榴莲飘飘》、《香港有个荷里活》和人民公厕。
Dumplings - Three... Extremes (三更2之餃子) (2004)
Public Toilet (人民公廁) (2002) (Fruit Chan's first movie in digital
妓女三部曲 (not yet been able to fi it literarily
means "The Prositute Trilogy"
Durian Durian (榴槤飄飄) (2000)
Hollywood Hong-Kong (香港有個荷里活) (2001)
Where is the toilet (人民公廁)
The 1997 Trilogy (九七三部曲) (1997) refering the year Hong Kong was
handed over to China from British rule):
Made in Hong Kong (香港製造)
The Longest Summer (去年煙花特別多) (1998), starring Robby Cheung and Tony
Ho(1997), starring Sam Lee and Neiky Yim Hui-Chi
Little Cheung (細路祥) (1999)
Finale in Blood (大鬧廣昌隆) 1993)
The First Mission (1985年)
周星驰(日—),祖籍浙江宁波,生于香港。电视及电影演员。以无厘头演技而成名,同时也是票房卖座的保证,影迷时常暱称他为星爷。初出道时在无线电视翡翠台主持儿童节目《430穿梭机》。2001年,导编演出了《少林足球》,以总票房60,739,847港元而成为香港历年票房最高的港产片。周星驰一直都对李小龙很尊重,所以他主演的电影有不少的镜头是特别向李小龙致敬,例如利用角色穿上李小龙式的衣服,或模仿他的武打动作。
周星驰参演电影VCD;从左上角开始:西游记第101回之月光宝盒、西游记大结局之仙履奇缘、鹿鼎记2神龙教、审死官、97家有囍事。
1997年:凭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获得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
1992年:凭审死官获得亚太电影展最佳男主角
1989年:凭霹雳先锋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所摄影视剧
2004年:功夫
2001年:少林足球
1999年:喜剧之王、千王之王2000、玻璃樽
1998年:行运一条龙
1997年:97家有喜事、算死草
1996年:大内密探零零发,食神
1995年:回魂夜、百变星君
1994年:西游记第101回之月光宝盒、西游记大结局之仙履奇缘、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破坏之王、国产凌凌漆
1993年:逃学威龙3:龙过鸡年、唐伯虎点秋香、济公
1992年:漫画威龙、家有喜事、逃学威龙2、审死官、鹿鼎记、鹿鼎记2神龙教、武状元苏乞儿
1991年:情圣、逃学威龙、赌侠II之上海滩赌圣、豪门夜宴、整蛊专家、龙的传人、新精武门1991
1990年:望夫成龙、一本漫画闯天涯、龙凤茶楼、风雨同路、咖喱辣椒、小偷阿星、师兄撞鬼、赌圣、无敌幸运星、江湖最的一个大佬、赌侠
1989年:龙在天涯、义胆群英、流氓差婆
1988年:霹雳先锋、最佳女婿、捕风汉子
王晶,香港著名电影工作者。原名王日祥,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系。父亲王天林是1960年代香港著名导演,曾执导《野玫瑰之恋》(1960)、《南北和》(1961)。
王晶曾在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任编剧。
王晶的电影精于商业计算、内容市井粗鄙,影响了他在香港电影业中名声。
金基德(김기덕,日-)是韩国的著名电影导演。他的电影往往跳出了商业电影的框框,使他成为世界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导演。而且,他的电影题材往往使观众在震撼之馀,带来生活上的反思。
2002年,他的《海岸线》成为了釜山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2004年,他凭着《慾海慈航》夺得柏林影展的导演奖,并于同年的维尼斯影展凭另一套新作空屋荣获导演奖。
1996年 - 鳄鱼 (악어
1997年 - 野生动物保护区域(야생동물 보호구역
1998年 - 雀笼小客栈(파란대문,即“蓝色大门”的意思)
1999年 - 漂流慾室(섬,“岛”的意思)
2000年 - 实际生活(실제상황
2001年 - 打回头的情书(수취인불명,即“收取人不明”)
2002年 - 烂泥情人(나쁜남자,即“坏男子”)
2002年 - 海岸线(해안선,釜山电影节开幕电影)
2003年 - 春夏秋冬(봄여름가을겨울그리고봄
2004年 - 慾海慈航(사마리아,即撒玛利亚的意思,荣获柏林影展导演奖)
2004年 - 빈집(即“空屋”的意思,李丞涓主演,荣获维尼斯影展导演奖)
黑泽明(黒泽 明;くろさわ あきら,
日-日﹚日本知名导演。执导过许多世界知名的电影,代表作品为「罗生门」、「梦」、「七侠七义」。他是日本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导演,也是日本近代电影史的重要人物。
1910年-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父亲曾为职业军人,他排行第七。
1928年-他初中毕业时,兴趣是绘划与文学。
1934年-开始接触电影。
1936年-加入日本东宝公司当副导演,同时也担任编剧。
1943年-初次执导了电影「姿三四郎」。
1971年-因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票房欠佳;企图自杀。
1985年-获得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终身成就奖
1990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1998年-获得日本每日映划赏终身成就奖、88岁时逝于东京。
1999年-以《一代鲜师》获得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获得蓝丝带赏终生成就奖
电影作品及得奖纪录年表
姿三四郎Judo Story(Sanshiro Sugata)﹙1943年﹚
美的寻求(最美)The most beautiful ﹙1944年﹚
姿三四郎续篇Judo Story II(Sanshiro Sugata,PartⅡ)﹙1945年﹚
采虎尾的男人They Who Tread on the Tiger’s Tail ﹙1945年﹚
我于青春无悔No Regrets for Our Youth ﹙1946年﹚
那个辉煌的星期天One wonderful Sunday ﹙1947年﹚-日本每日映划赏最佳导演奖
酩酊天使Drunken Angel ﹙1948年﹚-日本每日映划赏最佳影片奖、电影旬报年度最佳影片
静静的决斗The Quiet Duel ﹙1949年﹚
野犬Stray Dog ﹙1949年﹚
丑闻Scandal ﹙1950年﹚
罗生门In the
Woods(Rashomon)﹙1950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威尼斯影展意大利人影评奖、美国国家评论奖
白痴The Idiot ﹙1951年﹚
生之慾To Live(Ikiru)﹙1952年﹚-日本每日映划赏最佳影片奖、电影旬报年度最佳影片;柏林影展柏林参议院特别奖
七武士Seven Samurai ﹙1954年﹚-威尼斯影展银狮奖
生物的纪录 Record of a Living Being ﹙1955年﹚
蜘蛛巢城Throne of Blood ﹙1957年﹚
深渊 (沉沦)The Lower Depths ﹙1957年﹚
隐砦三恶The Hidden Fortress﹙1958年﹚
懒夫睡汉(恶人能睡)(恶汉甜梦) The Bad Sleep Well ﹙1960年﹚
大镖客 (用心棒) The Bodyguard(Yojimbo)﹙1961年﹚
大剑客 (椿十三郎)Sanjuro ﹙1962年﹚
天国与地狱High and Low ﹙1963年﹚-日本每日映划最佳影片奖
红胡子Rea Beard ﹙1965年﹚-日本每日映划赏最佳影片奖、威尼斯影展OCIC
Award、电影旬报年度最佳影片以及电影旬报年度最佳导演;蓝丝带赏最佳影片
电车狂(没有季节的小墟)Clickety-Clack(Dodeskaden)﹙1970年﹚
德苏乌扎拉(Dersu
Uzala)﹙197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牌奖、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以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意大利电影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影武者Shadow Warrior(Kagemusha)﹙1980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
、报知映划赏最佳影片奖、每日映划赏最佳影片奖以及每日映划赏最佳导演奖;意大利电影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法国凯撒奖最佳外语片、蓝丝带赏最佳影片、英国影艺学院最佳导演奖
乱Chaos(Ran)﹙1985年﹚-圣赛巴斯丁影展OCIC
Award、美国国家评论奖;日本每日映划赏最佳导演奖、每日映划赏最佳影片奖、意大利电影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外语片、蓝丝带赏最佳影片、英国影艺学院最佳外语片奖
梦Dreams ﹙1990年﹚
八月狂想曲Phapsody In August ﹙1991年﹚
一代鲜师 (不,还不行)Not Yet(Madaayo)﹙1993年﹚
北野 武(Takeshi
Kitano,日-)是,东京都出身的日本人的电影导演·演员·电视主持人。
他做了明治大学工学部中退不过,2004年9月接受了同大学特别毕业认定。2005年4月就任内定着为东京艺术大学教授。
岩井俊二(日- ),出生于日本仙台。日本电影导演。1987年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后,开始拍摄音乐电视、电视广告以及电视剧。1990年代开始拍摄电影。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意大利导演。1972年,到中国拍摄了一部长达三小时半的纪录片,名为《中国》(Chung
kuo)。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
《奇遇》,1960年 · 《夜》,1960年 · 《蚀》,1962年 · 《红色沙漠》,1964年 · 《放大》,1966年 ·
《扎布里斯基角》,1970年 · 《中国》,1972年 · 《职业:记者》,1975年 · 《奥伯瓦尔德的秘密》,1980年 ·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1982年 · 《云上的日子》,1995年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日-), 瑞典人,
电影导演. 在一个路德会传敎士的家庭出生. 其所拍摄的影片,著名的有《第七封印》等。
1953年,《小丑的夜晚》、《爱的一课》
1954年,《秋日之旅》
1955年,《夏夜的微笑》
1956年,35天完成《第七封印》
1957年,首次执导电视剧。编导电影《野草莓》、《生命的门槛》
1958年,《面孔》(美国上映时改名《魔术师》)
1959年,《处女之泉》
1960年,《魔鬼的眼睛》、《犹在镜中》直译为《穿过黑暗的玻璃》
1961年,《冬之光》
1962年,《沉默》
1963年,《这些女人们》
1965年,《假面》
1966年,《狼的时刻》
1967年,《羞耻》
1968年,《仪式》、《激情》
1969年,拍了一部纪录片
1970年,《接触》
1971年,54岁。《喊叫与耳语》(《呼喊和细语》);
1972年,《婚姻场景》
1974年,《魔笛》
1975年,《面对面》
1976年,4月,离开瑞典,过自我放逐式的生活。在慕尼黑编导《蛇蛋》
1977年,在挪威编导《秋光奏鸣曲》
1978年,60岁。与8个子女欢聚一堂。
1979年,《木偶生命》
1981年,《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宣布退出影坛。
1983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排练之后》;拍摄纪录片《卡琳的面孔》以纪念母亲。
1984年,导演莎剧《李尔王》。
1985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受祝福的人》
1986年,写完自传《魔灯》;导演莎剧《哈姆雷特》
马赛尔·卡尔内(Marcel
Carn&,日-日),电影导演。他一度被推崇为最伟大的法国导演,而后又遭到最严厉的抨击。今天,他的许多影片仍然到处被尊为杰作,而对他导演才能的评论却依然存在严重分歧。
卡尔内曾担任一些电影杂志的记者。1929年他拍摄了处女作、纪录短片《诺让——星期天的乐园》。后来他曾为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1931年)和雅克·费戴尔担任助手。
1936年他开始独立导演影片。他结识了诗人雅克·普莱卫,后者在此后的十年里是卡尔内绝大部分影片的编剧。继《珍妮》和《怪事》之后,两人合作的《雾码头》获得了巨大成功。普莱卫写的华美而富于诗意的对白、莫里斯·约倍特的配乐、特罗内设计的布景、肖弗坦的摄影、让·迦本和米契尔·摩根这对银幕情侣以及米歇尔·西蒙、皮埃尔·伯拉塞尔的优秀演技,使《雾码头》成为法国电影中登峰造极的作品之一。诗意现实主义流派虽不是由卡尔内缔造的,但其美学特点在该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随后,卡尔内又拍摄了《北方旅馆》和《天色破晓》。
二战期间,卡尔内与普莱卫转向中世纪的题材,拍摄了《夜间来客》和《天堂的孩子们》。后一部影片象一篇关于艺术与现实的伟大演说,将各种不同的戏剧,如闹剧、悲剧、哑剧、电影,甚至生活本身,作了比较。它由于高雅的风格、均衡的结构、杰出的质量和精美的形式,在战后国际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是诗意现实主义的颠峰之作。1979年法国电影技术与艺术科学院评选50年来的法国有声电影十大佳片,该片名列榜首,而《雾码头》名列第九。
但1946年由于《夜之门》的失败,卡尔内与普莱卫分道扬镳。此后他的导演才能越来越遭到质疑,评论界越来越多地把他昔日的杰作归功于普莱卫的剧本以及让·迦本、米契尔·摩根、阿尔莱蒂等人的演技。即使《苔丽丝·拉甘》这样的优秀作品也无法挽回他的声誉。1950年代中后期,卡尔内更是被日后成为“新浪潮”导演的一批年轻影评者视为“优质电影”的代表人物,对他大肆抨击。尽管如此,卡尔内依然继续拍片,直到1977年才退休,其导演生涯几乎长达半个世纪。1979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这是有史以来作为电影导演获此荣誉的第一人。
主要作品:
1936 《珍妮》 Jenny (编剧:雅克·普莱卫;主演:弗朗索瓦丝·罗珊)
1937 《怪事》 Dr&le de drame
(编剧:雅克·普莱卫;主演:弗朗索瓦丝·罗珊)
1938 《雾码头》 Quai des brumes (le) (编剧:雅克·普莱卫;主演:让·迦班、米歇尔·摩根)
1938 《北方旅馆》 H&tel du Nord (主演:安娜蓓拉、阿尔莱蒂)
1939 《旭日东升》 Jour se l&ve (Le) (编剧:雅克·普莱卫;主演:让·迦班、阿尔莱蒂)
1942 《夜间来客》 Visiteurs du soir (les) (编剧:雅克·普莱卫;主演:阿尔莱蒂)
1945 《天堂的孩子们》 Enfants du paradis (les) (编剧:雅克·普莱卫;主演:阿尔莱蒂)
1946 《夜之门》 Portes de la nuit (les) (编剧:雅克·普莱卫;主演:伊夫·蒙当)
1949 《海港的玛丽》 Marie du port, La (主演:让·迦班)
1951 《朱莉叶或梦的钥匙》 Juliette ou la Clef des songes (主演:钱拉·菲利普)
1953 《苔丽丝·拉甘》 Th&r&se Raquin (主演:西蒙·西涅莱)
1954 《巴黎的空气》 Air de Paris (l') (主演:阿尔莱蒂,让·迦班)
1958 《作弊者》 Tricheurs (les)
1976 《圣经》 Bible, La
乔治·威廉·派伯斯特(Georg Wilhelm
Pabst,1885年-1967年),电影导演。1885年生于今天捷克境内的奥匈帝国,1967年卒于奥地利维也纳。
1925 悲伤的街道 Freudlose Gasse, Die
1927 珍妮情史 Liebe der Jeanne Ney, Die
1929 弃妇日记 Tagebuch einer Verlorenen, Das
1929 潘多拉的宝盒 B&chse der Pandora, Die
年的西线 Westfront 1918
1931 三文钱的歌剧 3groschenoper, Die
1931 同志之谊 Kameradschaft(德国)/Trag&die de la mine (la)(法国)
1932 亚特兰蒂斯 Herrin von Atlantis, Die
1934 堂吉珂德 Don Quichotte(法国)/Adventures of Don Quixote(英国)
1948 审判 Proze&, Der
1955 希特勒的末日 Letzte Akt, Der
莫里兹·斯蒂勒(Mauritz Stiller
,日生于芬兰赫尔辛基,日卒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电影艺术先驱,电影导演。
斯蒂勒1912年进入斯温斯卡影片公司当导演。他与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是瑞典古典电影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剧情发展到摄影棚外去处理,拍摄天然实景作为背景来衬托农民、渔夫、伐木工等有血有肉的形象。代表作有根据女作家西尔玛·拉格洛夫小说改编的《阿尔纳的宝藏》(1919)、《古庄园》(1923)、《哥斯达·柏林世家》(1924)和浮华喜剧《走向幸福》(1920)等。之后,他应聘去好莱坞。但由于工作方式与制片厂体制格格不入而郁郁不得志。在导演了波拉·尼格丽主演的几部影片后,他返回瑞典,不久即病逝。莫里兹·斯蒂勒还以培养了影星葛丽泰·嘉宝而闻名。
1918 火红的小花之歌S&ngen om den
eldr&da blomman
1919 阿尔纳的宝藏Herr Arnes pengar
1919 渔村Fiskebyn
1920 横渡激流Johan
1920 走向幸福Erotikon
1923 古庄园Gunnar Hedes saga
1924 哥斯达·柏林世家G&sta Berlings saga (主演:葛丽泰·嘉宝)
1927 帝国饭店Hotel Imperial (主演:波拉·尼格丽)
亚弗列·希区考克KBE爵士(Alfred Hitchcock
KBE,内地译作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港译希治合),外号“紧张大师”,是著名的美国惊栗电影导演。
电视连续剧年表
1962年《The Alfred Hitchcock Hour》
1959年《Startime》
1957年《Suspicion》
1955年《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美国导演:
伍迪·艾伦 (Woody
Allen,日—,又译活地·亚伦),原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格斯伯格(Allen Stewart
Konigsberg),是一位20世纪后半期重要的美国电影导演和喜剧演员。如同查理·卓别林,他自编、自导、自演大部分他的影片。同样的,伍迪·艾伦最好的影片包含了幽默、细腻和感伤。但是伍迪·艾伦影片中的角色通常是一个自我关注,伴有神经衰弱,时常呓语连连并缺乏安全感的现代人物。几乎所有他的影片的场景都设置在曼哈顿。那里为他的故事线索提供了那个城市诡辩并有些许浪漫的形象。
伍迪·艾伦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他的父母马丁和内蒂生活在Flatbush,在那里他进入一所犹太学校读了8年书。之后,他又进入第99公立中学和密得伍德高中,在那里他出众的扑克牌天赋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并由于头发颜色的缘故他又被称作"红色"。为了赚钱,他开始为大卫·欧·艾尔伯(David
O. Alber)写笑话,并由他卖给报纸专栏作家。16岁的时候,他开始为秀明星写文章并且开始称自己为伍迪·艾伦。
中学毕业之后,他进入纽约大学读传媒艺术,但很快就放弃了。19岁时他与Harlene Rosen结婚并开始为The Ed
Sullivan Show,The Tonight
Show等写脚本。1957年,他得到了他第一个艾美奖;与此同时,他和Harlene离婚。
之后他又开始写作散文和剧本,于1960年成为一名站立喜剧演员(stand-up
comedian),并开始为颇受欢迎的电视秀偷拍照相机(Candid
Camera)撰写剧本,甚至还出现在数集之中。同他的经纪人们一起,他将他的弱点转化成买点,在他后期的电影当中塑造了极为出色的神经质、不安并且害羞的形象。
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1965年的What's New, Pussycat?。 而他第一部指导的作品则是1966年的What's Up,
Lily?。在这部电影中,一部已经发行的日本电影被配上了全新的英语喜剧对话。1967年,他在一部另类的詹姆士·邦德影片Casino
Royale出演一个角色。他第一部真正意义指导的影片是1969年的Take The Money and
Run;他的早期电影包括了:Bananas、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Sleeper和Love and Death。
这些影片依靠闹剧、视觉上的插科打诨和单句笑话(one-liners)。
1976年,他出演了(但并未导演)The Front,影片严肃地描述了1950年代中好莱坞的黑名单事件。1977年,他指导了Annie
Hall,一部标志着其向更诡辩的幽默而迈进的影片(此片获得了4项奥斯卡奖)。除此之外,他也指导一些正剧,如Interiors。他最成功的影片制作于由Annie
Hall开始的10年时间。其他名利双收的作品包括:Manhattan和Hannah and Her Sisters。
他1980年代的影片通常与俄国和波兰电影作比较;它们大部分都以悲剧结束,如The Purple Rose of
Cairo。他的戏剧,如September,常被认为是对一些欧洲导演的模仿,尤其是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到了1990年代他转向了较轻松的影片并以喜剧结束,如Bullets Over Broadway、Everyone Says I
Love You和其他。
1992年,当伍迪·艾伦的长期伴侣Mia Farrow发现他和她的养女Soon-Yi
Previn的秘密关系之后与他分手,伍迪·艾伦的个人生活变得非常公开。Farrow指责他有恋童癖(Previn比他小35岁),并且虐待他们7岁的女儿Dylan。这些事件最终成为那个时期他制作的电影Husbands
Wives的主要情节。在此片当中,伍迪·艾伦和Mia扮演一对10年关系即将结束的情侣,而伍迪的角色正好在吸引他的20岁女学生。Mia在What
Falls Away: A Memoir(ISBN )中论述了这些事件。
伍迪·艾伦和Soon Yi于1997年结婚,之后领养了两个女儿,都以爵士音乐家(Sidney Bechet和Manzie
Johnson)命名(Bechet Allen和Manzie Tio Allen)。
伍迪·艾伦以一年一部的平均速度继续编写并指导电影,并以票房总额超过1千万美元为比较成功。而他近年来的作品能够达到此项纪录的只有Small
Time Crooks
(2000),他与梦工厂合作的第一部影片。虽然票房惨淡,但他在21世纪的作品还是继续地吸引不同的有天赋的演员。例子有Stockard
Channing、海伦·亨特、Christina Ricci、华莱士·肖恩和David Ogden
Stiers等。他也继续为他在60年代和70年代塑造的那些神经质的人物而写角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角色被赋予其他的演员,如Kenneth
Branagh,和最近的Jason Biggs。
2002年伍迪·艾伦令人惊奇地出现在了奥斯卡奖颁奖典礼上。那是在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对纽约致敬的一部分。
伍迪·艾伦还是一位出色的单簧管演奏家,并至少从1960年代就开始了公众演出。他在纽约定期与一个以20世纪早期音乐和新奥尔良爵士乐见长的乐队一起演出。纪录片Wild
Man Blues(Barbara Kopple指导)记录了伍迪·艾伦和乐队在欧洲的一个巡回演出,以及他和Soon
Yi的关系。
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编剧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编剧
() .... 导演
() .... 编剧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 .... 导演
蒂姆·伯顿(Tim
Burton),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这个鬼才式的人物由于拥有封闭、孤独的童年生活而习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用绘画表达生活和对世界的看法。直到他在加洲艺术学院学习时得到了迪士尼的奖学金,这是用来赞助给年轻动画人以帮助他们成就梦想的基金。由此他开始正式成为迪士尼的动画师,之后成为导演。
蒂姆·伯顿热衷描绘错位,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常以黑色幽默,独特的视角而著称。
其主要导演作品包括:
大智若鱼(Big Fish) (2003)
决战猩球(Planet of the Apes) (2001)
断头谷(Sleepy Hollow) (1999)
星战毁灭者(Mars Attacks) (1996)
圣诞夜惊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1993)
蝙蝠侠再战风云(Batman Returns) (1992)
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蝙蝠侠(Batman) (1989)
詹姆士·弗朗西斯·卡梅隆 (英文名James Francis
Cameron,生于1954年的8月16日)是一位生于加拿大的美国
电影导演,他擅长拍一些动作片以及科幻电影。他导演的这些电影经常超出预定计划以及预算,不过幸好最后拍出来的电影都很卖座。詹姆斯·卡梅隆电影的主题往往试图探讨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詹姆斯·卡梅隆生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的一个名为 Kapuskasing的地方。他父亲Phillip是一位电子工程师,母亲Shirley
Cameron则是一位艺术家。全家于1971年移居到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的南部城市贝瑞阿。他曾在加州州立大学学习物理学,不过他只对电影工作感兴趣。他首先以编剧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后来又转向电影的艺术导演以及特效处理工作(例如在电影Battle
Beyond the Stars 以及Escape from New
York中),在1981年开始他的导演生涯之前,他还担任过电影Roger Corman的制片。
卡梅隆电影的突破开始于他的特效小组,该特效小组的工作开始于终结者 (该片的特效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过时,但是在当时算是非常先进了)。
而后来他导演的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更是大量使用电脑特技,该片最终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最佳化妆和最佳音效剪辑四项大奖。
卡梅隆在1997年导演的电影 泰坦尼克号同样大范围地使用了电脑特技,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泰坦尼克号成为当时投资最为昂贵、票房收入最高也是投资回报最为丰厚的电影。在这部平了奥斯卡获奖记录的电影所获得的十一项大奖中,有三项是属于卡梅隆的,分别是最佳导演、最佳制片以及最佳剪辑。
他最新的作品包括海底记录片Titanic和德国战舰俾斯麦号(Bismarck)。
他一共结过五次婚,包括1989-91的Kathryn Bigelow、1997-99的 Linda Hamilton
。现任妻子为Suzy Amis,他们结婚于2000年6月。
食人鱼2:繁殖(Piranha II: The Spawning) (1981)
魔鬼终结者(The Terminator) (1984)
异形2(Aliens (1986 movie)|Aliens) (1986)
无底洞(The Abyss) (1989)
魔鬼终结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1991)
真实的谎言(True Lies) (1994)
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
Dark Angel (2000 series)
乔尔·科恩(Joel Coen)和伊桑·科恩(Ethan
Coen)兄弟是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编剧、制片。由于其作品的编剧、制片及导演都是两人共同合作完成,故被称为“科恩兄弟”。他们的电影作品独具特色,其情节不落俗套,往往强调命运的某种不确定性。1991年的其作品《巴顿·芬克》(BARTON
FINK,又名《才子惊魂梦》)曾获当年法国嘎纳电影节 金棕榈奖。
他们的主要作品包括:
2003年《残酷难耐》(Intolerable Cruelty,Joel导演;Ethan 编剧 )
2001年《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2000年《逃狱三王》(Brother, Where Art Thou?又名《兄弟,你在哪里?》 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1998年《大保龄离奇绑架》(The Big Lebowski,又名谋杀绿脚趾,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1996年《冰血暴》(Fargo,又名《雪花高离奇命案》,Joel导演、剧本、编剧;Ethan 编剧、剧本 )
1994年《金钱帝国》(The Hudsucker Proxy,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1991年《巴顿芬克》(Barton Fink,又名《才子梦惊魂》,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1987年《抚养亚力桑那》(Raising Arizona,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1984年《血迷宫》(Blood Simple,Joel导演、剧本;Ethan 编剧、剧本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又译弗兰西斯·科普拉,日—)是美国的电影导演,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和《吸血惊情四百年》(Dracula)。
科波拉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电影,那时他已经拍摄了多部短片,其中还包括了色情电影。在1960年代后期,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与罗杰·科尔曼(Roger
Corman)一起制作低成本电影,并撰写剧本。
他为《巴顿将军》(Patton)写的剧本,赢得了奥斯卡奖。但是,他以电影制片的名衔所获得的成功,是在1970年代的《教父》和《教父2》里但任共同编剧和导演,两部影片都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后者更成为首部获奖的续篇电影。1974年继《教父》成功后,他的另外一部电影《The
Conversation》获得了嘎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以及奥斯卡的最佳摄影和最佳原创剧本两个奖项。
继它们的成功之后,他着手把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说《黑暗之心》(Hear of
Darkness)拍摄为电影,把影片中的时间背景设定在越战期间,电影取名为《现代启示录》。拍摄期间遇到各种问题困扰,包括:台风、滥用药物和精神崩溃。因为受到如此多的耽误,电影还被取了个绰号“不知何时启示录”。当电影最终上映时,同时受到影评人的赞扬和厌恶,而且差点使科波拉刚成立的“美国活动画片”(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破产。1991年的记录片《黑暗之心:制片人的启示录》(Hearts of Darkness: A
Filmmaker's Apocalypse),由艾琳诺·科波拉(Eleanor Coppola,科波拉的妻子)、福克斯·巴尔(Fax
Bahr)和乔治·希根路柏(George
Hickenlooper)执导,片中记载了制作《现代启示录》中的困难和全体的工作人员,还有艾琳诺拍摄的幕后花絮。
在经过对冗长的裁员,科波拉带着一些商业和关键的成功回来执导《教父3》。它是教父传奇的第三部,在1990年上映。
他在为1974年重拍的《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写剧本的同时,为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的突破性电影《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又译《美国往事》)做制片。
科波拉与乔治·卢卡斯一起为迪士尼主题公园导演了由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主演的影片《伊奥船长》(Captain
EO),创下了(每分钟算)最昂贵的电影记录。
科波拉的女儿索非亚也是一个影片制作人(参见《死亡日记》,The Virgin
Suicides,又译《折翼天使》和《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他的外甥尼古拉斯·凯奇(Nicholas
Cage)则凭自己的实力,成为倍受称赞的演员。
最著名的电影作品包括:
《巴顿将军》(Patton,1970年,改编剧本)
《教父》(The Godfather,第一部1972年,第二部1974年,第三部1990年,导演、制片、改编剧本)
《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0年,又译《美国往事》,制片)
《对话》(The Conversation,1974年,导演、编剧)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年,导演、改编剧本)
《吸血惊情四百年》(Dracula,1992年,导演、制片)
《斗鱼》(Rumble Fish,1983年,导演、制片)
《伊奥船长》(Captain EO,1986年,导演、改编剧本)
《造雨人》(The Rainmaker,1997年,导演、改编剧本)
《死亡日记》(The Virgin Suicides,1999年,又译《折翼天使》,制片)
华特·迪士尼(日—日),是美国著名导演,创办了华特迪士尼公司。他创作出了米老鼠等著名的卡通形象。在他的晚年,还创办了迪士尼乐园。
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美国电影导演。在他导演其电影处女作《异形》第三集(Alien
3)前他曾经只是“空中铁匠”乐队和麦当娜的MTV以及一些广告的导演。尽管其处女作很不成功,但是其后的两部影片《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因为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而广受好评。人们评价他是“一位不落俗套与常规电影语言分道扬镳的导演”。
主要作品包括:
2002年:《战栗空间》(The Panic Room)
1999年:《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1997年:《心理游戏》(The Game)
1995年:《七宗罪》(Se7en)
1992年:《异形》第三集(Alien 3)
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港译为彼德·积逊,台湾译为彼得·杰克森),电影导演、编剧和制片人。日生于新西兰。他在导演著名的《魔戒》三部曲之前只是拍了一些僵尸题材的电影。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西兰人,彼得·杰克逊的成功故事就像哈比人的冒险经历一样传奇。他成功说服好莱坞的投资人让他在新西兰拍摄《魔戒》,该片的成功使他名利双收。2004年,环球以2000万美元加分红的高额酬金请彼得·杰克逊翻拍《金刚》,这也是史上电影导演的最高薪酬。
彼得·杰克逊的妻子法兰·沃什(Fran
Walsh)和他志同道合,1987年结婚以来,她担任了杰克逊多部电影、包括《魔戒》的编剧。
《魔戒》三部曲具体包括:
2003年 魔戒三部曲之三:《王者再临》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影片
2002年 魔戒三部曲之二:《双城奇谋》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
2001年 魔戒三部曲之一:《魔戒现身》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日—日),
原名伊利亚·卡赞约格罗斯(Elia
Kazanjoglous),希腊裔美国话剧、电影导演。由他导演而成为名作的话剧包括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欲望号街车”和“玻璃动物园”以及阿瑟·米勒的“我的儿子们”和“推销员之死”。这些剧目分别奠定了田纳西·威廉姆斯、阿瑟·米勒在戏剧界、文学界的地位。
卡赞作为电影导演的贡献也毫不逊色。 他分别以“绅士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1947) 和“在水边”(On
the Waterfront,1954)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导演的其他著名电影包括:“欲望号街车”、“伊甸之东”(East
of Eden)等。
卡赞在1930年代曾短时间的加入过共产党。后来,由于对斯大林主义僵化意识形态的不满,他逐渐脱离了共产党。然而最具争议的是,在麦卡锡主义时期他采取的反共态度和在众院非美行为调查委员会(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作证、揭发他人的行为。在被他指证的人中包括演员约翰·加菲尔德。非美委员会调查最终没有发现任何证据。然而,加菲尔德却由此被好莱坞拒之门外,并在第二年,他39岁时去世。
1999年,卡赞获得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尽管好莱坞的很多人认为应该给予卡赞对电影界的贡献应有的评价,并将当年的争论搁置起来,这个奖仍然受到很大的争议。
史丹利·库柏利克(Stanley
Kubrick,日-日),美国的电影导演。他在完成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由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和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主演)四天后去世。著名作品《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闪灵》等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同时也是一位多面手,除导演外,他还常常担任电影的剪接、摄影、音效等工作。
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附设的餐室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兹记念。
主要作品列表
其导演的主要电影包括:
1999年《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
1987年《金甲部队》(Full Metal Jacket)
1975年《乱世儿女》(Barry Lyndon)
1971年《发条橙》(Clockwork Orange)
1968年《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4年《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
1962年《一树梨花压海棠》(Lolita)
1955年《杀手之吻》(Killer’s Kiss)
小乔治·沃尔特·卢卡斯(George Walton Lucas
Jr,日—),是美国的电影导演,最著名的是其史诗式作品《星球大战》和《夺宝奇兵》三部曲(注:编剧)。《星际大战》在1977年被某些人尊为首部“高概念”电影,尽管其他人觉得第一部应该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英语:Steven
Spielberg,港译:史提芬·史匹堡,台译:史蒂芬·史匹柏)的《大白鲨》。
卢卡斯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莫迪斯度。到1960年代,卢卡斯在洛衫矶的南加州大学里学习电影,南加州大学是最早致力于电影的大学之一。他在那里制作了多部短片,包括早期版本的THX1138,其后更成为他首部长篇故事片。毕业后,他与弗朗西斯·福特·科普拉一起创建了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期望在倍受压迫的好莱坞工作室制度外为电影制作者们创造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环境。American
Zoetrope的想法虽然并未获得真正的成功,但是从他的电影《美国风情画》和《星际大战》在财政上获得的成功,让卢卡斯可以在他家乡祖家北加州Marin郡,设立自己的制片厂“卢卡斯电影”。天行者音效(Skywalker
Sound)和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分别是卢卡斯影业中处理声音效果和视觉效果的子公司,它们已经成为他们领域最受尊崇的公司。卢卡斯电影游戏,之后被改名为卢卡斯艺术,在电脑游戏产业里也受到非常高的关注。
卢卡斯因拒绝在他的《星际大战》的片头里执行“片头设计规范”(当时,美国导演协会的规定是在影片的片头打出工作人员名单,而卢卡斯为了不影响《星球大战》开场字幕的科幻效果,所以把名单放在片尾。),被美国导演协会罚款。在付了罚款之后他退出了协会,并在二十年内不做电影导演的职务。
日,卢卡斯开始写三部星战前传。当年11月1日他停下他手中的制片业务和日常营运工作,利用公休补假来完成他的前传。
他领养了三个孩子:阿曼达(1981年生)、凯蒂(1988年生)和杰特(1993年生)。
最著名的电影作品包括:
THX年) (导演、编剧)
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年) (导演、编剧)
星际大战四:曙光乍现(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Star Wars,1977年)
(导演、编剧)
星际大战五:帝国大反击(Star Wars Episode V: The Empire Strikes Back,1980年)
(执行制片、共同编剧)
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年) (执行制片)
星际大战六:绝地大反攻(Star Wars Episode VI: Return of the Jedi,1983年)
(执行制片、共同编剧)
法柜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1984年) (执行制片)
圣战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年) (执行制片)
星际大战I:威胁潜伏(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1999年)
(导演、编剧、执行制片)
星际大战II:复制人全面进攻(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年)
(导演、共同编剧、执行制片)
“特效只是一种工具,述说故事的一种手段。没有故事的特效是相当乏味的。”("A special effect is a tool, a
means of telling a story. A special effect without a story is a
pretty boring thing."
“在一部电影的娱乐要素中,音响和音乐各占了50%。”("The sound and music are 50% of the
entertainment in a movie"
“梦想始于剧本,而终结于电影。”("The script is what you've dreamed up-this is what
it should be. The film is what you end up with."
“我只是试图奋斗终生;试图完成上帝的召唤。”("I am simply trying to struggle through
trying to do God's bidding."
在星球大战制作特辑里“当你正在做导演,你要早上四点半起床,五点吃早餐,六点离开酒店,驾驶一小时到拍摄点,八点开拍,下午六点左右收工。当你收工后,回到你的办公室,并制订明天的工作。你回到酒店时已经八九点,满怀希望地找到一点东西吃,然后你回到房间,并为明天的镜头如何拍而想拍摄的准备工作,接着就去睡觉。第二天早上所有东西又重复一遍。”(On
the making of Star Wars "When you're directing, you have to get up
at four thirty [A.M], have breakfast at five, leave the hotel at
six, drive an hour to location, start shooting at eight, and finish
shooting around six. Then you wrap, go to your office, and set up
the next day's work. You get back to the hotel about eight or nine,
hopefully get a bite to eat, then you go to your room and figure
out your homework, how you're going to shoot the next day's scenes,
then you go to sleep. The next morning it starts all over
“唯一要忍受的,是人们恰巧喜欢愚蠢的电影。”("It just has to do with people happening to
like dumb movies."
“我在销售计划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不是因为让它赚更多的钱,而是因为我想控制它。我因为社会、安全和质量的原因,想制订一个标准。我不想某人把‘星球大战’的名字用在一堆废话上。”"I
took over control of the merchandising not because I thought it was
going to make me rich, but because I wanted to control it. I wanted
to make a stand for social, safety, and quality reasons. I didn't
want someone using the name Star Wars on a piece of junk."
“目标是尝试让(电影)系统为你服务,而不是与你作对。很遗憾,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成功。”"The object is to try to
get the (movie) system to work for you, instead of against you. And
the only way you can do it is through success, I'm afraid"
“制作一部电影就像用筛子熄灭一场火。有如此多的元素,又是如此复杂。”"Making a film is like putting
out a fire with sieve. There are so many elements, and it gets so
complicated"
“更新就是一切。还有什么要求比恢复年轻更重要?”"To be renewed is everything. What more
could one ask for than to have one's youth back again?"
大卫·林奇(David
Lynch),美国著名的电影和电视导演、编剧、制片人、电视制作、作曲家和摄影家。其电影作品风格诡异,多带有迷幻色彩。
而他所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双峰镇》 曾经荣获1990年 电视评论协会大奖、1991年金球奖最佳男女主角奖、1991年
艾美奖8项大奖和1991年
美国广播协会最佳电视剧奖,并成为美国电视史上的里程碑。他的作品风格如此独特以至于常常被影评家称为“林奇主义”(Lynchian)。
其主要电影作品如下:
2002年《兔子》(Rabbits)
2002年Darkend Room
2001年《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
1999年《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1997年《妖夜荒踪》(Lost Highway)
1994年《迷离情骸》(Nadja)
1992年《在空中》(On the Air)
1992年《双峰:与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0年《美国史》(American Chronicles)
1990年《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1990年《双峰》(Twin Peaks)
1990年《心碎的梦想》(Industrial Symphony No. 1:The Dream of the Broken
1986年《蓝丝绒》(Blue Velvet)
1984年《沙丘》(Dune)(美国)
1980年《象人》(The Elephant Man)
1977年《橡皮头》(Eraserhead)
1974年《截肢者》(The Amputee)
1970年《祖母》(The Grandmother)
1968年《字母》(The Alphabet)
1967年《六个苍白的人影》(Six Figures Getting Sick)
其电影作品提名及获奖记录:
2002年其作品《穆赫兰道》获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2002年《穆赫兰道》获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2002年《穆赫兰道》获法国《电影手册》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
2001年因《穆赫兰道》获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01年因《穆赫兰道》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
2001年因《穆赫兰道》获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获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影片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获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获第12届欧洲电影奖国际银幕奖
1990年因《我心狂野》获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1987年因《蓝丝绒》获第59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86年因《蓝丝绒》获波士顿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奖
1981年因《象人》获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提名
1981年因《象人》获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
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美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因其多部电影作品反映了美国社会问题而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他具有杰出的导演才能,至今仍没有得到过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其代表作《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曾经获得1976年嘎那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另外他的《愤怒的公牛》(Ranging Bull),《盗亦有道》(Good
Fellas),《恐怖角》以及(Cape
Fear)等作品都是好评如潮;不过其晚年导演的一些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不及当年。其导演的主要作品包括:
2002年:《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
1999年:《穿梭鬼门关》(Bringing Out The Dead)
1997年:《小活佛》(Kundun)
1995年:《赌场风云》(Casino)
1993年:《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1991年:《恐怖角》(Cape Fear)
1990年:《好家伙(又名盗亦有道》(Good Fellas)、《米兰制造》(Made in Milan)
1989年:《纽约故事》((合导) New York Story )
1988年:《基督最后的诱惑》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
1986年:《金钱本色》 (The Color of Money )
1985年:《下班之后》 (After Hours)
1983年:《喜剧之王》 (The King of Comedy)
1980年:《愤怒的公牛》 (Raging Bull)
1977年:《纽约,纽约》 (New York, New York)
1976年:《出租汽车司机》 (Taxi Driver)
1974年:《爱莉斯不住在这里》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1973年:《穷街陋巷》 (Mean Streets)
1972年:《大篷车博莎》 (Boxcar Bertha)
1968年:《谁在敲我的门》 (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
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港译史提芬·苏德堡,台译史帝芬·索德柏),美国著名导演、编剧,1963年生于澳洲。1989年其作品《性、慌言和录相带》(Sex,
Lies, and Videotape)获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从而一举成名。2001年其两部作品《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毒品网络》(Traffic)均获得最佳影片的提名,最后凭借《毒品网络》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这在奥斯卡历史上是第一次。
其导演的主要电影作品有:
2004年,《12罗汉》(Ocean's Twelve)
2002年,《飞向太空2002》(Solaris)
2001年,《瞒天过海》(Ocean's Eleven)
2000年,《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
2000年,《毒品网络》(Traffic)
1989年,《性、慌言和录相带》(Sex, Lies, and Videotape)
1998年,《战略高手》(Out Of Sight)
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1946年—),美国杰出的电影导演和编剧,同时还是一名演员。其电影多是政治或战争题材,其中《野战排》、《刺杀肯尼迪》、《天生杀人狂》等都是公认的佳作。他的《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三部越战题材的作品被誉为“越战三部曲”。由于他曾经参加过越战并负伤,因而在其电影中注重利用暴力进行对社会的反思。这点与另外一名著名导演
昆廷·塔伦蒂诺 恰恰相反;后者的作品崇尚暴力美学,暴力在其电影中的目的往往只是娱乐观众。
其主要作品包括:
2004年,《亚历山大帝》(Alexander)
1999年,《挑战星期天》(Any Given Sunday)
1997年,《不准掉头》(U-Turn)
1994年,《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1995年,《尼克松》(Nixon)
1993年,《天与地》(Heaven and Earth)
1991年,《刺杀肯尼迪》(JFK)
1991年,《大门》(The Doors)
1989年,《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8年,《脱口秀》(Talk Radio)
1987年,《华尔街》(Wall Street)
1986年,《萨尔瓦多》(Salvador)
1986年,《野战排》(Platoon)
1981年,《手》(The Hand)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KBE爵士(Steven Spielberg
KBE,日—),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1965年考入加州大学长滩分校,攻读电影及电子艺术专业,入学三年后就借着一部名为《安伯林》的短片取得了一份好莱坞制片公司的长期和约。后来成为美国好莱坞著名电影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KBE爵士(Steven
KBE,日—),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1965年考入加州大学长滩分校,攻读电影及电子艺术专业,入学三年后就借着一部名为《安伯林》的短片取得了一份好莱坞制片公司的长期和约。后来成为美国好莱坞著名电影导演。
美国影艺学院欧文塔尔波格成就奖 (1986)
《辛德勒名单》获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奖 (1993)
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1995)
《拯救大兵瑞恩》获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奖 (1998)
昆汀·塔伦提诺(Quentin Tarantino)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导演,被誉为“电影鬼才”,他同时还是一位演员和编剧。其代表作《黑色追缉令》(Pulp
Fiction)曾经获得1994年嘎那国际电影节
金棕榈奖。他的这部作品对当代电影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后来的一些电影佳作如苏格兰电影《猜火车》、德国电影《罗拉快跑》、巴西电影《上帝之城》以及墨西哥电影《爱情是狗娘》等明显受其影响。他所导演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善于借鉴多种电影手法,把暴力娱乐化(即所谓的“暴力美学”),而不是像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等现代主义导演那样利用电影中的暴力来反思社会制度。然而很多人认为其电影才华在最初的两部作品中已经用尽。其主要导演作品包括:
2003年《追杀比尔上集》(Kill Bill: Vol. 1)
2004年《追杀比尔下集》(Kill Bill: Vol. 2)
1997年《Jacky Brown》
1994年《黑色追缉令》(Pulp Fiction)
1992年《落水狗》(Reservoir Dogs)
沃卓斯基兄弟(The Wachowski Brothers),是人们对美国著名兄弟导演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和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的称呼。这是因为他们电影作品的导演、编剧以及制片等常常都是由两人合作完成。其中他们共同导演的《黑客任务》三部曲已经成为科幻电影的经典作品。
他们的主要作品包括:
《黑客任务完结篇:最后战役》(The Matrix Revolutions,2003年)
《黑客任务:重装上阵》(The Matrix Reloaded,2003年)
《黑客任务》(The Matrix,1999年)
《惊世狂花》(Bound,1996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蜀山剑侠传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