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曾子一声唯误了阎浮提多少人

[转载]性命圭旨(未完)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尽在心源。
千圣一心,万古一道。
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做如是观清净种,照无色界几千尘。
真心一点原于此,无生无灭无始终。
精神合道自长生,道驭精神真不死。
种妙应须无以观,更将有向窍门看。
可明物母明明说,两颗明珠转玉盘。
菩提本性本如如,万法通兮透太虚。
自有灵明开般若,机缄露处见真如。
默默无言微更微,无言之内有真机。
自家窍妙自家会,万里青天一鹤飞。
秘密藏,腔子里,朱砂鼎,赤龙精,神明之舍,道义之门,何思何虑之天,不识不知之地;止其所,自在处,光明藏,天玄女,灵明之窍,活泼泼地,虚灵不昧之神,色空不二之一。
真汞,丹元,神水,日魂,主翁,天君,灵台,灵关,丹台;金乌,玉液,灵府,朱汞,姹女,守灵,灵山,乾马。
第一节口诀& 涵养本原救护命宝
欲修长生,须识所生之本;欲求不死,当明不死之人。故曰:认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那不死的人,道家呼为铁汉,释氏唤作金刚,即世人本来妙觉真心是也。此心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其体不生不灭,其相无去无来,究之于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穷之于后,天地之后莫知其终,高而无上,广不可及,渊而无下,深不可测,乾坤依此覆载,日月依此而照临,虚空依此而宽广,万灵依此而变通。三教大圣,教人修道,是修这个,成仙作佛,也是这个,戴角披毛,也是这个,圣凡二路,由此而分,出生死再无别途,登涅槃唯此一法。
然世间万汇,未有一物不被无常所吞,独有这个无生灭可缚,无色相可窥,端端正正,停停当当,分分晓晓的,而人自不悟其所本来也。不悟者何?为有妄心。何谓妄心?盖为一切众生,从无始已来,迷却真心,不自觉知,故受轮转,枉入诸趣。原夫真心无妄,性智本明,妙湛元精。由妄瞥起,俄然晦味,则失彼元精,粘湛发知,故转知为识,形中妄心,名之曰识,心本无知,由识故知,性本无生,由识故生,生身种子,萌蘖于滋,开有漏华,结生死果。今人妄认方寸间有个昭昭灵灵之物,浑然与物同体,便以为元神在是,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识神,劫劫轮回之种子耳。故景岑云:学道之人不悟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嗟夫!世人以奴为主而不知,认贼为子而不觉,是以世尊教人先断无始轮回根本者此也。此根既断,则诸识无依,复我元初常明本体,然而大道茫茫,当从何处下手,是以齐襟必举领,整网要提纲。昔尹师指出:
&& 修行正路一条,教人打从源头上做起。
&& 若源头洁净,天理时时现前,识念自然污染不得。譬如杲日当空,魍魉灭迹。此一心地法门,是古今千圣不易之道,故老子曰:
&& 若夫修道,先观其心。观心之法,妙在灵关一窍。
人之受生感气之初,禀天地一点原阳,化生此窍,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虚至明,乃我人生主宰,真所谓有之则生,无之则死,生死盛衰,皆有这个。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
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论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论其形也。盖此窍乃神灵之台,秘密之符,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秘,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窍也。
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欲息轮回,莫若体乎至道;欲体至道,莫若观照本心;欲照本心,应须普眼虚鉴。常教朗月辉明,每向定中慧照,时时保得此七情未发之中,时时全得此八识未染之体。外息诸缘,内绝诸妄,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肢不动,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识,各返其根,则精、神、魂、魄、意之五灵,各安其位。二六时中,眼常要内观此窍,耳常要逆听此窍,至于舌准,常要对着此窍。运用施为,念念不离此窍,行住坐卧,心心常在此窍,不可刹那忘照,率尔相违,神光一出便收来,造次弗离常在此。即子思所谓不可须臾离者是也。先存心,以虚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随处随时,无碍自在,正合《龙虎经》云:至妙之要,先存后忘。此又口诀中之口诀也。
然要迸除六识,尤在知所先后,意虽为六识之主帅,眼实为五贼之先锋,故古德云:心是枢机,目为盗贼,欲伏其心,先摄其目。盖弩之发动在机,心之缘引在目,机不动则弩住,目不动则心住。
&&《阴符经》曰:机在目。《道德经》曰:不见可欲而心不乱。《鲁论》曰:非礼勿视。朱子曰: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金笥宝箓》曰:眼乃神游玄牝门,抑之于眼使归心。眼守此窍不离,即如来正法眼,合涅槃心之密旨,故《楞严经》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又《观经观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关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毕竟沉沦。《道德经》首章云:常有欲以观其徼者,观此窍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者,观其窍中之妙也。昔皇帝三月内观者,观此也。
太上也曰: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观心非易,止念尤难,是以念头起处,系人生死之根。
古仙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也徒然。《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也不熄灭,住我想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便摄来,令住正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于此。虚靖天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当知妄念起于识根,斗境成妄,非实有体,在众生时,智劣识强,但名为识;当佛地时,智强识劣,但名为智,只转其名,不转其体,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见立知,妄尘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见无见,则智性真净,复还妙湛,洞彻精了,而意念销,自六识而下,莫不皆销,即文殊所谓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既无六根,则无六尘,既无六尘,则无六识,既无六识,则无轮回种子,则我一点真心,独立无依,空空荡荡,光光净净,而万劫常存,永不生灭矣。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当,何等直截!何等简易!但能培养本原,观照本窍,久则油然心新,浩然气畅,凝然不动,寂然无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此所谓皮肤剥落尽,一真将次见矣。
功夫至此自然精神朗发,智慧日生,心性灵通隐显自在,自然有一段清宁阖辟之机,自然有一段飞跃活动之趣,自然有一点原阳真气,从中而出,降黄庭,入土釜,贯尾闾,穿夹脊,上冲天谷,下达曲江,流通百脉,溉灌三田,驱逐一身百窍之阴邪,涤荡五脏六腑之浊秽,如服善见王之药,众病咸消,若奏狮之筋之弦,群音顿绝,所以云:一心了万病,不假药方多。
是知一切诸圣,皆从此心方便门入,得成祖佛,为人天之师,凡夫不能证者,由不识自心故。故曰: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六道群蒙,皆此门出,历千劫而不返,一何痛哉!所以诸佛惊入火宅,祖师特地西来,乃至千圣悲嗟,皆为不达唯心,出要道耳。如《宝藏论》云: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为玄玄,巧出于紫微之表,用在于虚无之间,端化不动,独而无双,成声出妙响,色吐华容,穷睹无所,寄号空空,唯留其声,不见其形,唯留其功,不见其容,幽显朗照,物理虚通,森罗宝印,万象真宗,其为也形,其寂也冥,本净非莹,法尔圆成,光超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转变天地,自在纵横,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谁闻不喜?谁闻不惊?如何以无价之宝,隐于阴入之坑,哀哉!哀哉!其为自轻。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宝也,焕焕煌煌,朗照十方,阒寂无物,应用堂堂,应声应色,应阴应阳,奇物无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见,侧耳不闻。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为也圣,其用也灵,可谓大道之真精,其精甚灵,万有之因,凝然常住,与道同伦,天下最亲,莫过心也。百姓日用而不知心,如鱼在海而不知水,故佛经云:一切众生,从旷劫来,迷到本心,不自觉悟,妄认四大为身,缘虑为心,譬如百千大海不认,但认一小浮沤,以此迷中复迷,妄中起妄,随境流转,寓目生情,取舍万端,无时暂暇,致使起惑造业,循环六道,密网自卫,不能得出,究竟冥初,皆一妄迷真之咎耳。故灵润曰:妄情牵引何时了,辜负灵台一点光。夫灵台一点光者,即真如灵知心也,最玄最妙,通圣通灵,极高明,极广大,化万法之王,为群有之体,竖彻三界,横亘十方,自混沌未辟之前,而已曾有,虽天地既坏之后,而未尝无,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故曰:三界唯心。对境不迷,逢缘不动,能所互成,一体无异。若能达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觉尽无始妄念,摄境归心,出缠真如,离垢解脱,永合清净本然,则不更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金出矿,终不更染尘泥!似木成灰,岂有再生枝叶?一得永得,尽未来际,永脱樊笼,长居圣域矣。虽然,此最上一乘大道,若根器利者,一超直入如来地,若根器钝者,将如之何?必由下学而上达的功夫,渐次引入法门可也。使之行一步,自有一步效验,升一级,自有一级规模,亦是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若不知入门下手功夫,安能遽到了手极则地位?若未能尽心,而安能知性?未能明心,而安能见性?夫明心尽心之要者,时以善法扶助自心,时以赤水润泽自心,时以境界净治自心,时以精进坚固自心,时以忍辱坦荡自心,时以觉照洁白自心,时以智慧明利自心,时以佛知见开发自心,时以平等广大自心,故知明心是生死海中之智楫,尽心是烦恼病中之良医。
若昧此心,则永劫轮回,而遗失真心,若明此心,则顿超生死,而圆证涅槃,始终不出此心,离此心,别无玄妙矣。后面虽有次第功夫,不过是成就这个而已。噫!莫看易了,至人难遇,口诀难闻,故张平叔云: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殊不知经中口诀自载,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开说破,使人凑泊不来,况多为譬辞隐语,使学者眩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余甚悯之,今将丹经梵典中之口诀,一一拈出,留与后人,为破昏黑的照路灯,辨真伪的试金石。
太玄真人云:父母生前一点灵,不灵只为结成形。成形罩却光明种,放下依然彻底清。
空照禅师云:这个分明个个同,能包天地运虚空。我今直指真心地,空寂灵知是本宗。
自然居士云:心如明镜连天净,性似寒潭止水同。十二时中常觉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智觉禅师云:菩萨从来不离真,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三茅真君云:灵台湛湛似冰壶,只许元神在里居。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合清虚?
天然禅师云: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主敬道人云:未发之前心是性,已发之后性是心。心性源头参不透,空前往迹费搜寻。
无心真人云:妄念才兴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既乱神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高僧妙虚云:惺惺一个主人翁,寂然不动在灵宫。但得此中无挂碍,天然本体自虚空。
太乙真人云:一点圆明等太虚,只因念起结成躯。若能放下回光照,依旧清虚一物无。
《华严经颂》云: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一念。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
海月禅师云:六个门头一个关,五门不必更遮拦。从他世事纷纷乱,堂上家尊镇日安。
水庵禅师云:不起一念须弥山,特立当头着眼看。拈一缕丝轻绊倒,家家门底透长安。
大沩《智颂》云:真佛无为在我身,三呼三应太惺惺。若人不悟元由者,尘劫茫茫认识神。
无垢子偈云: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凭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
惟宽禅师云: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到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至公和尚云:顿悟心原开宝藏,隐显灵宗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
呆堂禅师云:应无所住生其心,廓彻圆明处处真。直下顶门开正眼,大千沙界现全身。
段真人云: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张远霄云:不生不灭本来真,,无价夜光人不识。凡夫虚度几千生,杂在矿中不能出。
薛道光云:妙诀五千称《道德》,真诠三百颂《阴符》。但得心中无一字,不参禅也是功夫。
无垢子云:学道先须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方悟凡心即佛心。
逍遥翁云:扫除六贼净心基,荣辱悲欢事勿追。专气致柔窥内景,自然神室产摩尼。
《弄丸集》云:天机奥妙难轻吐,颜氏如愚曾氏鲁。问渠何处用功夫?只在不闻与不睹。
张三丰云:真心浩浩无穷极,无限神仙从里出。世人枕着小形骸,一颗玄珠迷不识。
《解迷歌》云:欲要真精无漏泄,须净灵台如朗月。灵台不净神不清,昼夜功夫休断绝。
北塔祚云:切忌随他不会他,大随此语播天涯。真净性中才一念,早是千差与万差。
横川珙云:洞水无缘会逆流,见他苦切故相酬。西来祖意实无意,妄想狂心歇便休。
草堂禅师云:断臂觅心心不得,觅心无得始安心。心安后夜雪庭际,满目瑶花无处寻。
佛国禅师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梅林。
&&《华严经偈》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即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宝积经颂》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
&&&圆悟禅师云:佛佛道同同至道,心心真契契真心。廓然透出威音外,地久天长海更深。
世奇首座云: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
张拙秀才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中峰禅师云:从来至道与心亲,学到无心道即真。心道有无俱泯绝,大千世界一闲身。
张无梦云:心在灵关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
马丹阳云:若能常守弯弯窍,神自灵明气自充。
刘海蟾云:中央神室本虚闲,自有先天真气到。
正阳翁云:要识金丹端的处,未生身处下工夫。
白沙先生云:千休千处得,一念一生持。
彭鹤林云:神室即是此灵台,中有长生不死胎。
永明延寿云:有念即生死,无念即泥洹。
故敬斋云:无事时不叫心空,有事时不叫心乱。
道玄居士云: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
罗念庵云:毋以妄念戕其心,毋以客气伤元气。
沙衣道人云:心若在腔子里,念不出总持门。
白乐天云:自从苦学空门法,消尽平生种种心。
净业禅师云:动不忘于观照,静不忘于止息。
《韬光集云》云:心在是念亦在是,动如斯静亦如斯。
&&&冲妙云:身不动而心自安,心不动而神自守。
徐无极云:性从偏处克将去,心自放时收拾来。
佛印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春。
陶弘景云:修心要做长生客,炼性当如活死人。
无着禅师云:明即明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
《华严经》云:若能谛观心不二,方见毗卢清净身。
《华严颂》云:始从一念终成功,悉依众生心想生。
&&&丘长春云:当时一句师边得,默默垂帘仔细看。
慧日禅师云:一念照了,一念之菩提也;一念宴息,一念之涅槃也。
&以上数语,皆成仙作圣之要,入道入德之门也。昔阿难多闻总持,积岁不登圣果,息缘返照,暂时即证无生。盖凡夫之心,终日趣外,逾远逾背,惟返照者,检情摄念,摄念安心,安心养神,养神归性,即魏伯阳所谓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是也。咦!炼矿成金得宝珍,炼情归性合天真。相逢此理交谈者,千万人中无一人。
附:退藏沐浴工夫
《易》之洗心退藏于密这句话头,唐宋神仙谓之沐浴,近代诸人标为艮背,总只是这个道理,这个窍妙。原夫心属于火,,而藏以背之水者,洗之之义;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后者,退之之义也。故初机之士,降伏其心,束之太紧,未免有烦躁火炎之患,是以暂将心火之南,而藏背水之北,水火互相交养,自然念虑不生,即白玉蟾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是也。然沐浴虽为洗心之法,艮背虽有止念之功,二理是则是矣,皆未到实际之地,此向上一着,千圣秘而不传,后世学徒,所以罕闻罕遇,人若明得此窍,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古仙有言曰: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以其上通天谷,下达尾闾,中通心肾,招摄灵阳,救护命宝,此非修行径路而何?吾人未有此身,先有此息,此身未灭,此息先灭,此有非修行正路而何?原人受生之初,在胞胎内,随母呼吸,受气而成此缕,与母联属,渐吹渐开,中空如管,通气往来,前通于脐,后通于肾,上通夹脊泥丸,至山根而生双窍,由双窍下至准头,而成鼻之两孔,是以名曰鼻祖。期时我之气,母之气,通天地之通太虚之气,窍窍相通无有隔阂,及乎气数满足,裂胞而出,剪段断脐带,()地一声,一点元阳,落于立命之处,自此后天用事,岁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人生自幼至老,未有一息驻于其中,三界凡夫,尘生尘灭万死万生,只为寻不着来时旧路耳。
太上立法,教人修炼而长生者,由其能夺天地之正气。人之所以能夺天地之正气者,由其有两孔之呼吸也。所呼者,自己之元气从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气从外而入。人若根源牢固,呼吸之间,亦可以夺天地之正气,而寿绵长;人若根源不固,精竭气弱,所吸天地之正气,随呼而出。身中元气,不为己之所有,反为天地所夺。何也?盖为呼吸不得其门而入耳。一切常人呼吸,皆从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与祖气相连,如鱼饮水而口进腮出,即庄子所谓众人之息以喉是也。若是众人呼吸,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留入命门,得与祖气相连,如磁吸铁,而同类相亲。即庄子所谓庄子所谓真人之息以踵是也。踵者,其息深深之义,既得深深,则我命在我而不为大冶陶铸矣。今之人,有调息、数息、抑息、闭息,皆是隔靴瘙痒,不得到于玄窍。
此窍初凝,就生两肾,次生其心,其肾如藕,其心如莲,其梗中通外,拄地撑天,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中馀一寸二分,谓之腔子里是也。乃心肾往来之路,水火既济之乡。欲通此窍,先要存想山根,则呼吸之气,渐次通夹脊,透混元,而直达于命府,方才子母会合,破镜重圆,渐渐扩充,则根本完固,救住命宝,始可言其修炼。
按了真子曰:欲点常明灯,当用添油法。尹师曰:涵养本原为先,救护命宝为急。又曰:一息尚存,皆可复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续尽灯而复光明,即如得返魂之香,点枯荄而重茂盛。所以云:油干灯灭,气绝身亡。然非此窍,则不能添油;非添油则不能接命;命不接,则留性不住;性不住,忽一旦无常到来,则懵懵然而去矣。
&故吕公曰:啬精宜及早,接命莫教迟。果然是接之则长生,不接则夭死。盖人禀天地气数有限,不知保养,自暴自弃。如刘海蟾云: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居,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和神乃去。阖辟之机一停,呼吸之气立断。呜呼!生死机关,其速如此,世人何事而不肯回心向的道耶?况此着工夫,最是简易,不拘行住坐卧,常操此心,退藏夹脊之窍,则天地之正气,可扯而进,与己混元真精凝结丹田,以为超生之本,盖以天地无涯之元气,而续我有限之形躯,不亦易乎?学者只要认定此窍,守而不离,久久纯熟,则里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销其杂虑,降其动心,止其妄念,妄念既止,真息自现。真念无念,真息无息,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恒存,性存命固,息念俱销,此性命双修第一步也。
&嗟乎!人生如无根之树,全凭气息为根株,一息不来,命非己有,故欲修长生者,必固其气,气固则身中之元气不随呼而出,天地之真气恒随息而入,久之,胎息定,鄞鄂成,而长生有路矣。此段当与第三节蜇藏气穴同看。&
附:玉液炼形法则
初学之人,平素劳碌,乍入圜中,一旦安逸,逸则四肢不运动,安则百节不流通,以至脉络壅塞,气血凝滞,此通关荡秽之法,不能无也。此法先用行气主宰,照在玄膺一窍,此窍可通气管,即《黄庭经》所谓玄膺气管受精符是也。少顷,则津液满口,如井水然,微漱数遍,徐徐以意引下重楼,渐达膻中,尻尾、中脘、神阙,至气海而止。就从气海分开两路,右大腿,从膝至三里下脚背,及大拇指,又转入至左涌泉,由脚跟脚弯循大腿而上,至尾闾合做一处,过肾堂夹脊双关,分送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手掌,一齐旋回,过手腕,由胸傍历腮后,从脑灌顶,复下明堂上腭,以舌迎之,至玄膺而止。此为一转,毕,稍停,又照前行功,则壅滞之处,渐次疏通,不惟贯穿诸经,亦能通达诸窍,即《心印经》所谓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是也。
&盖吾人灵明一窍,六合而内,六合而外,本无不周,本无不照,其不能然者,为形所碍耳。直要炼到形神俱妙,方才与道合真。夫行气用眼者,何也?施肩吾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昔人谓目之所至,心亦至焉,气亦至焉,斯言近之矣。炼形用液者,河也?道家谓之荡秽,玉液是津,玉池是口,《皇帝内景》云: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审能修之登广寒。盖液中有气,气中有液,液气相生,日充月盛,为金液之基,作润身之宝,况能穿关透节,无处不到。古歌曰:华池神水频吞咽,紫府元君直上奔,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
&夫玄膺一窍,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溉灌一身,皆本于此,故太上云:舌上玄膺生死岸,子若遇之升天汉。《法华经颂》云: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心内醍醐滴滴凉。此乃小玉液炼形法也。人之孔窍,所以通乎其虚,达乎其气,而周流于一身之内焉。一或有所蔽塞,则为瘀谈,为壅血,而一身脉络不能相通,便生疾病。今以此法,日行三五次,但得气血流通,百脉和畅,病既去矣,止而勿行。此与退藏救护,是为表里二段,并行而不相悖。夫涵养本原,虽是去情识,实除生灭心,心无生灭,身无生灭,定矣。欲除生灭心,必自无念始,无念之积习纯熟,足可致无梦,无念之静定纯熟,足可致无生。无梦乃现在之大事也,无念乃末后之大事也。
&无生则不造,无梦则不化,不造不化,即不生不灭也。夫学道之士,不患不成,惟患不勤,苟能专精而勤,未有学而不得也。设使立志不坚,信道不笃,朝为而夕改,始勤而中辍,悦于须臾,厌于持久,欲望与天齐寿,不亦难乎?《内观经》云: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若使不难,则满市皆神仙矣,安足为异耶?盖修道者,如农夫之去草一般,务拔其根,则吾心天真种子,自然发生矣。况此一字法门,彻首彻尾,甚易行,甚易验,小而试之,可以却病延年,大而用之,可以超凡入圣,在学者用功深浅何如耳。
第二节口诀&&
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祖窍真际,举世罕知,不得师传,俨以暗中射垛。盖祖窍者,乃老子所谓玄牝之门也。《悟真篇》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所以紫阳言,修炼金丹全在玄牝。《金丹四百字序》云:玄牝一窍,而采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炼在此,沐浴在此,温养在此,结胎在此,至于脱胎神化,无不在此。修炼之士,诚能知此一窍,则金丹之道尽矣,所谓得一而万事毕者是也。然而丹经大都喻言,使学者无所归著,前辈指为先天主人、万象主宰、太极之蒂、混沌之根、至善之地,凝结之所、虚无之谷、造化之源、不二法门、甚深法界、归根窍、复命关、中黄宫、希夷府、总持门、极乐国、虚空藏、西南乡、戊己门、真一处、黄婆舍、守一坛、净土、西方、黄中、正位、这个、神室、真土、黄庭,种种异名,难以悉举。然此一窍,在身中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肾,非肝非肺,非脾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谷道,非两肾中间一穴,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关元气海,然则果何处耶?纯阳祖师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穷取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且以生身之理言之,父母一念将媾之际,而圆陀陀,光烁烁,先天一点灵光,撞于母胎,如此O而已。儒谓之仁,亦曰无极;释谓之珠,亦曰圆明;道谓之丹,亦曰灵光:皆指此先天一气,混元至精而言,实生身之原,受气之初,性命之基,万化之祖也。及父母交罢,精血包罗于外,如此@而已,即我儒所谓太极是也。
&由是而五脏,由是而六腑,由是而四肢百骸,由是而能视能听、能持能行,由是而能仁能义、能礼能智,由是而能圣能神、能文能武,究竟生身本原,皆从太极中那一些儿发出来耳。
&《参同契》曰: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气托初。气一凝定,玄牝立焉。上结灵关,下结气海。灵关藏觉灵性,气海藏生气命。性命虽分龙虎二弦,而性命之根,则总持于祖窍之内,故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何以谓之玄牝之门而曰天地根也?岂非吾身之天地,吾身之玄牝耶?吾身天地之根,吾身玄牝之根耶?吾身玄牝之门,吾身天地之门耶?而天地之门之所从出者,独不有所谓先天地生而为天地之根乎?故天地之根,乃天地之所由以分,天而分地也。而玄牝之门之所从出者,独不有所谓先玄牝生而为玄牝之根乎?故玄牝之根,乃玄牝之所由以分,玄而分牝也。何以谓之玄也?岂非从有名之母中发出来也!何以谓之玄之又玄,岂非从无名之始中发出来也!无名之始,释氏指为不二法门。子思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庄子曰: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而欲悟性以见性者,其将求之昭昭而有伦乎?抑亦求之于冥冥而无形乎?冥冥无形,莫窥其朕,吾儒所谓无声无臭,释氏所谓威音王已前是也。然则何以谓之王?而其所以主张威音者,太极也,故谓之王。
&余于是而知学仙学佛者,但觅其王之所在而尊之尔。既尊王矣,而又且并其王而无有之,是溯太极而还于无极也。无极者,真中也,故曰:圣盛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孔子时中之中,子时未发之中,《易》之黄中通理之中,《度人经》之中理五气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之守中之中。然“中”字有二义: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真中也。以器其可得而允执也,故曰有定在,然岂特在此一身之内为然也,是虽一身之外,而遍满天地,亦皆吾心之中也;又其特在此天地之内为然也,是虽天地之外,而遍满虚空,也皆吾心之中也。《易》曰:周流六虚。然周流于六虚之外,而非不足,退藏于一身之窍,而非有馀,故曰:一窍能纳太空虚中。道经云: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中,适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若人身,一小天地也。而心脐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中心之中,适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此窍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八脉九窍,经络联辏,虚闲一穴,空悬黍珠,是人一身天地之正中,乃藏元始祖气之窍也。若知窍而不知妙,犹知中而不知一。昔人有言曰:心是地而性是王,窍是中而妙是一。一有数种:有道之一,有神之一,有气之一,有水之一,有数之一,有一贯之一,有协一之一,有精一之一,有唯一之一,有守一之一,有归一之一。归一者,以其一而归乎其中也;守一者,以其一而守乎其中也。有中则有一,一而非中,则非圣人之所谓一也;有一便有中,中而非一,则非圣人之所谓中也。故孔子之一,以其中之一而贯之也;尧、舜之中,以其一之中而执之也。伏羲氏之河图而虚其中者,先天也,乃吾身祖窍之中也。孔子曰:先天而天弗违。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即释氏所谓茫乎无朕,一片太虚是也。神禹氏之洛书而实其中者,后天也,。乃吾身祖窍之一也。孔子曰:后天而奉天时。老子曰:有名万物之母,即道家所谓露出端倪,一点灵光是也。然而河图中矣,中而未始不一,洛书一矣,一而未始不中,中包乎一,一主乎中,岂非精微之妙理、无为之神机耶?《道德经》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洞玄经》曰:丹书万卷,不如守一。一者生生不息之仁也。《中庸》曰:修道以仁。《论语》曰:天下归仁。《礼记》曰:中心安仁。《周易》曰:安土敦仁。予尝譬之果实之仁,中有一点者,太极也,而抱之两者,一阴一阳也。《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故易也者,两而化也,太极也者,一而神也。以此一点之神,而含养于祖窍之中,不得勤,不得怠,谓之安神祖窍,非所以复吾身之乾元乎?
以此一点之仁,而敦养于坤土之中,而勿忘,而勿助,谓之安土敦仁,非所以立吾身之太极乎?又若莲子之属,中有一条,而抱之两片者,非所谓一以贯之邪?一而二,二而三,三生万物,故张紫阳云:道是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昔文始先生问于老子曰:修身至妙至要,载于何章?老子曰:在于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何谓守中?曰:勤守中,莫放逸,外不入,内不出,还本原,万事毕。故老子所谓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惟精惟一者,《易》之所谓精义入神者是也;允执厥中者,《记》之所谓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者是也。夫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谓天君者是也。夫何为哉?以守至正而已矣。命由此立,性由此存,此两者,同出异名,原是窍中旧物,如今复返窍中,则蒙庄所谓南海之倏,北海之忽,相遇于混沌之地矣。修丹之士,不明祖窍,则真息不住,而神化无基,药物不全,而大丹不结。盖此窍是总持之门,万法之都,亦无边傍,更无内外,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无心求,以有心守之则着相,以无心求之则落空。若何可也?受师诀曰:空洞无涯是玄关,知而不守是工夫,常将真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动,寂寂惺惺,内外两忘,浑然无事,则神恋气而凝,命恋性而住,不归一而一自归,不守中而中自守。中心之心既实,五行之心自虚,此老子抱一守中,虚心实腹之本旨也。
&张紫阳云: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
&&&吕纯阳云:守中绝学方知奥,抱一无言始见佳。
& &徐佐卿云:
倏忽遨游归混沌,虎龙蟠踞入中黄。
&&&如如居士云:坤之上,乾之下,中间一宝难酬价。
&李清庵《中和集》云:两仪肇判分三极,乾以直专坤辟翕。天地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王玉阳《云光集》云:谷神从此立天根,上圣强名玄牝门。点破世人生死穴,真仙于此定乾坤。
&谭处端《水云集》云:阴居于上阳居下。阳气先升阴气随。配合虎龙交媾处,此时如过小桥时。
&河上公《过明集》云:杳杳冥冥开众妙,恍恍惚惚葆真窍。敛之潜藏一粒中,放之弥漫六合表。
&张紫阳《悟真篇》云:震龙汞自出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
&张景和《枕中记》云:混元一窍是先天,内面虚无理自然。若向未生前见得,明知必是大罗仙。
&葛先翁《玄玄歌》云:乾坤合处乃真中,中在虚无甚空阔。蔟将龙虎窍中藏,造化枢机归掌握。
&罗公远《弄丸集》云:一窍虚无天地中,缠绵秘密不通风。恍惚杳冥五色象,真人现在宝珠中。
&天来子《白虎歌》云:玄牝之门镇日开,中间一窍混灵台。无关无锁无人守,日月东西自往来。
&张鸿濛《还元篇》云:天地之根始玄牝,呼日吸月持把柄。隐显俱空空不空,寻之不见呼之应。
&高象先《金丹歌》云:真一之道何所云,莫若先敲戊己门。戊己门中有真水,真水便是黄芽根。
&丁野鹤《逍遥游》云:三教一元这个圆,生在无为象帝先。悟得此中真妙理,始知大道祖根源。
&萧紫虚《大丹诀》云:学人若要觅黄芽,两处根源共一家。七返九还须识主,工夫毫发不容差。
&李灵阳《祖窍歌》云:个个无生无尽藏,人人本体本虚空。莫道瞿昙名极乐,孔颜乐亦在其中。
& &陈致虚《转语偈》云:
一者名为不二门,得门入去便安身。当年曾子一声唯,误了阎浮多少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阎浮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