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场川东北地区如何打赢扶贫攻坚战开发的总体战和攻坚战

打一场川东北地区扶贫开发的总体战和攻坚战&&——刘奇葆同志在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上
(2010年12月29日)&
川东北地区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胡锦涛、温家宝同志等中央领导十分关心群众脱贫致富,多次亲临视察指导,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川东北地区加快发展,长期以来在扶贫开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这次专门到川东北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召开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听取川东北地区5个市的意见,共同研究《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15年)》,认真研究支持川东北地区加快扶贫开发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实现跨越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川东北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刚才,听取了省扶贫移民局的情况汇报,听了5个市主要负责同志的发言,总的感到,各地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扶贫开发卓有成效,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川东北地区在基础薄弱、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认真落实省委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部署,各项重大工作扎实向前推进,紧紧跟上了全省加快发展步伐,值得充分肯定。交通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完工和加快实施,偏远闭塞的状况正在改变。产业发展加快,特色资源开发、特色农产品开发、特色旅游开发力度加大。民生改善成效明显,各项民生工程加快实施,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加快解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迈出了新步伐。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还创造了许多经验和成功做法。“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经验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一面旗帜,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仪陇县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的经验,受到胡锦涛同志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但是也要看到,川东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尤其是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需要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和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集中力量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四川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主要有3个地区。藏区已纳入国家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支持范围,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开发也按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川东北地区属于国家支持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是全省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的“三大片区”之一。加强川东北地区扶贫开发,是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区域协调的需要,也是加快老区发展、造福老区人民的需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川东北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力度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努力实现更大更好更快发展。&
一、牢牢把握国家支持扶贫开发的重大机遇,抓紧编制实施秦巴山区扶贫开发规划纲要&
今后5年,秦巴山区扶贫攻坚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也拥有比过去更多的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国家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秦巴山—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全国西部大开发规划和未来10年扶贫开发纲要的重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为我们推进扶贫开发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把更多的物力和财力用于扶贫开发,为我们推进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保证。多年的发展建设,川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社会事业等有了较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老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的企盼十分强烈,为我们推进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特别是抓住国家正在制定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规划的大好机遇,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对接,科学论证和精心编制我省秦巴山区扶贫开发规划,打一场扶贫开发的总体战和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变川东北革命老区的落后面貌。
&要明确秦巴山区扶贫工作思路,坚持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决策部署,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常规扶贫与特殊困难地区扶贫相结合,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项目扶持与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专项扶贫与强农惠农扶贫相结合,自身努力与积极争取支持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各界帮扶相结合。概括起来,就是要建设新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向小康。要坚持五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扶贫攻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解决群众住房、饮水、行路和上学、就医、就业、增收等问题。二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先难后易,把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区域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重点区域,把新村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科学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三是整合资源、综合治理。将新村、产业、劳务、移民和社会投入的扶贫资金进行适度整合,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统筹兼顾,持续发展。既要解决当前突出民生问题,又要解决制约长远发展根本问题,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五是自力更生、各方参与。既要充分发扬老区精神,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又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支持和参与,完善帮扶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确定今后5年扶贫攻坚的奋斗目标,要与我省“十二五”5年发展规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10年发展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相衔接,既要积极有为,体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体现老区人民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又要切实可行,符合川东北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符合发展实际。到2015年,要力争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得到显著加强,推动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抓紧做好相关扶贫规划的编制工作。省扶贫移民局要抓紧完善未来5年《秦巴山区(四川部分)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尽快着手牵头编制未来10年《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并与省发展改革委一道抓紧编制《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同时,要切实做好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相关纲要或规划的衔接工作,努力争取国家更多支持。
二、坚持把新村建设摆在首位,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在农村。新村建设是推进扶贫开发的综合载体,既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条件,又带动改善生产条件。要按照民生优先的要求,把新村建设摆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位,统筹考虑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着力打造新村和新型农村社区。要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以县为单位编制新村建设规划。要抓紧做规划,规划要高起点、高水平,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统筹考虑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考虑农村人口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要不停顿、不中断,坚持不懈抓下去;二是不能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按照成片连线、扩面连片、全面覆盖的步子,在制定好规划的基础上用10到15年时间完成这项任务。要坚决防止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这项工作,是对我们干部队伍作风的锤炼、执行力的考验和政绩观的检验。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要求,与连片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与各类移民搬迁相结合,与城镇和开发区建设相结合,整合叠加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以片带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要按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配套规划建设道路、饮水、用电、供气、通信、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生活性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建设教育、文化、卫生、商业、电视、宽带和基层阵地、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引导农户通过迁建、新建、改建、扩建、风貌改造等方式,进入聚居点生活,并与临近的城镇形成功能完善的新农村综合体,充分利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既降低建设成本,又提高新村建设质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过上现代生活。
三、加大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和条件
基础条件差、发展环境差,是秦巴山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要着力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基础条件和环境,为推进秦巴山区跨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按照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的要求,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向内尽快连通成都主枢纽,向外尽快打通北向出川新通道,缓解我省北向出川的压力,努力建设川东北较为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同时,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通达工程”,构建县、乡、村三级交通网络,力争乡镇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村、社全部通公路,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二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水利是制约秦巴山区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实施一批骨干水利和国土整治项目,做好病险水库的修复治理,加快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增强水利保障能力。三要加快农村电网改造,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加快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要解决好农村电网供电能力不足、农村电网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农业生产设施用电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四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现代化进程。要把城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与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改善民生统筹起来考虑。要合理引导人口迁徙,提高城镇化水平。要以市级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为重点,培育特色集镇、旅游集镇,构建具有川东北特色的城镇体系。要把有条件的县城作为城市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设施和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四、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关键是要有产业支撑。要从资源优势、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出发,大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精心谋划、落实一批大项目,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一是要充分利用川东北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要创新资源开发机制,处理好资源开发与带动地方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在做强做大产业的同时富裕一方百姓。二是要发挥绿色、生态的优势,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各具特色的效益农业。要建设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特色农产品基地,逐步形成产品规模优势。要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狠抓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做出特色,做响品牌。三是要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聚积内力、借助外力加快发展。要针对贫困地区发展水平不高的实际,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鼓励创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要走开放合作之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要依托历史人文和生态环境,加快旅游业发展。要扶持和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以旅游促开放、助民富,开辟更多的脱贫增收渠道。
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减少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基础教育水平。要重视学前教育,切实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要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落实好职业教育的免费政策,加快实施贫困农村免费职业教育的步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要积极促进就业。要开拓劳务输出市场,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要鼓励创业,通过创业辅导、创业直补和创业示范等扶持方式,拓宽致富渠道。要认真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村贫困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融入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开辟新的增收门路,不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三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做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要推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的统筹发展,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要落实优抚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妥善解决军烈属、老红军及其遗孀的基本生活问题。开展农村养老试点,建设农村养老敬老院,确保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四要切实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抓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卫生站(室)。要提高医护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性疾病防控工作,做到硬件全覆盖,服务上水平,管理一体化,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五要加强文化设施、广播电视和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好图书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不断满足信息化、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
六、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推动川东北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打好我省秦巴山区扶贫攻坚战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要完善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扶贫开发投入,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解决开发和建设的资金难题。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在项目支持、土地使用、环境评估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结合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要制定实施人才支持计划,为扶贫开发提供智力保障。二是要加大帮扶力度。要建立完善帮扶机制,动员省直各部门进一步给予帮扶和支持。省直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职责,发挥优势,密切协作,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实施项目时向秦巴山区倾斜,形成扶贫攻坚合力。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扶贫帮扶机制,继续组织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发达地区对口帮扶革命老区,为秦巴山区拓宽扶贫攻坚建设资金来源。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帮村、干部包户”活动是加强党的建设与推进发展相结合的有效载体,要在扶贫帮困中扎实深入实施,推动各级机关更好地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推动各级干部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同时,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秦巴山区建设发展。三是要调动群众力量。秦巴山区干部群众是扶贫攻坚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受益主体。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机遇意识、自立意识和苦干意识,在扶贫攻坚和秦巴山区发展建设中勇于担当、奋发有为。要把红军精神、革命老区精神作为推进秦巴山区发展的永久精神财富,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鼓励、动员群众参与扶贫攻坚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秦巴山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能够化关怀为动力,化激励为干劲,抢抓机遇,攻坚破难,开拓进取,不断取得扶贫攻坚新胜利,不断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你好,游客
巴中:向全国扶贫连片开发示范区挺进
发布日期:
四川新闻网
作者:李明刚 向国华
&& 阅读: 次
四川巴中:向全国扶贫连片开发示范区挺进
 四川新闻网巴中9月29日讯 &2007年9月,巴中市通江县成为四川省第一批“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试点县。   2009年10月,四川省通江县沙溪―瓦室、巴州区上八庙―青木片区启动连片扶贫开发。   2011年8月,通江县铁厂(乡)―诺水河(镇)再次获得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资金6020万元。   每一笔扶贫资金,在巴中都发挥了“酵母”作用,项目实施地不断“强筋壮骨”。 &&& 目前,该市已完成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投资8.6亿元,项目区农户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2443元增加到3856元。今年,巴中将新启动实施60个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覆盖190余万人。&&& 新机制:从资金“打捆”到力量“整合”   扶贫开发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而且试点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只有靠自己探索实践找出一条可行之路。  “过去为何年年扶贫不脱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撒胡椒面,缺乏整体谋划和整合力量。”巴中市委书记李刚这样认为。  如何发挥资金的牵引作用?巴中市把试点资金作为“粘合剂”,使各类涉农资金围绕扶贫开发有序“集结”,使原本分散的资金形成了“拳头”效应。  按照项目扶持、群众参与、社会帮扶的多元化投入方式,巴中市将相关部门的支农资金统筹整合向试点片区倾斜,实行统一规划项目、统一下达资金计划、统一调度整合资金、统一报账审核的“四统一”管理机制,形成目标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定在连片区的资金整合捆绑机制。  仅通江空山第一期试点补助专项资金950万元,就引出了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9大类45个涉农项目资金7941万元,加上安排财政配套资金330万元、社会资金250万元和群众自主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达到了1.1亿多元。  同时,一场被称作干部“新上山下乡运动”的措施在项目实施区也迅速展开。该市14个职能部门分线各负其责,抽调200多名干部组建工作队,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入驻项目村达到不脱贫不收兵。&&& 新成效:从“输血”救助到“造血”共赢  200亩水产养殖休闲区、150亩大棚蔬菜种植区、200亩葡萄园区和500亩杂柑展示区……在巴州区恩阳镇,这样的特色产业园目前遍布整个项目实施区域。扶贫必须扶产业,才能变‘输血’为‘造血’。”   作为项目实施区域之一的巴州区渔溪镇,因地制宜,瞄准市场,在全镇布局了莲藕种植示范村、核桃种植带等“造血”功能强的中长期产业。  通江县项目实施区域建起了茶叶产业路,把以前分散的永安镇华家坪茶场、火天岗茶场以及铁溪镇的罗村茶场连成一片。由小环线连接起来的茶场面积已经超过了4万亩,通过发展富硒茶叶产业带,预计三年后规模将达到10万亩。  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通江茶叶产业带有1万余名村民把土地全部拿来入股,康梦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肥料。茶叶投产后,一亩茶鲜叶加上公司10%的红利,每年至少可收入5000多元。  省内外不少企业看中了茶叶发展潜力。陕西客商、四川清栎公司、金玉农业等纷纷与当地茶农协商扩园、投资在茶叶产业带修建茶叶保鲜厂和茶叶加工厂。  “工厂建在园区里,不仅茶农不愁销、收入稳定,而且企业也有利可图,实现了双赢。”通江县长赵万先说。  巴中实施连片扶贫开发,以整片推进为基础、以产业扶贫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引进业主带动,发展大户推动,建立专合组织互动”等发展模式,形成产业开发的规模效益,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新愿景:2016年扶贫连片开发基本实现全覆盖  10年前,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不过1000元;到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47元,年均增长13.6%。  去年岁末,四川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在巴中召开,会议决定打一场川东北地区扶贫开发的总体战和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变川东北革命老区的落后面貌。  目前,编制的《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纲要(年)》、《巴中市农村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等规划已出炉。预计到2016年,巴中市将与全省同步全面实现小康。  初秋,笔者来到巴州区恩阳镇何家坝村了解到,实施扶贫连片开发后,四川农业大学在这里规划6个特色产业功能区,并作为农民的教研基地和实用技术培训基地。  村民赵兵学到实用技术,一跃成为莲藕种植能手。和他一样,不少农民收入增加了,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把村子收拾得十分干净亮丽,住起来和城里一样了。 &&& 群众的收入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是巴中推进扶贫连片开发最大的收获。 && “到‘十二五’末,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坚持‘全域巴中’理念,实现城乡统筹扶贫,编制完善市中心城市――县(区)城市――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的四级规划体系,统筹城乡发展。”9月26日,在中共巴中市第三次党代会也响亮提出。  据悉,按照发展规划,经过五年努力,巴中扶贫连片开发基本实现全覆盖。到时,巴中将成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
& |& & |& & |&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金色通道杂志社
联系电话:
传真: 技术支持:金色通道杂志社
本站中文域名:扶贫.中国
地址:广西南宁市民乐路一号
邮编:530012 QQ:高坪区国税局“十二五”工作规划 - 南充市高坪区人民政府
您的所在位置: >>
>> 发展规划 >> 信息详情
高坪区国税局“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 工作规划
高坪区国税局“十二五”工作规划
| 背景色:
来源:区国税局
点击数:156 次 发布日期: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区经济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的重大战略期。面对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期,全区国税工作将大有作为,我们务必在深刻认清国情、区情、税情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攻坚破难、扬鞭奋进,推动全区国税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冷静分析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并未结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从国内看,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从全区看,全区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严峻的挑战: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发展相对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链条较短,产业竞争力亟待提升;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比较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尚待增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二是要紧紧抓住国税事业发展的新机遇。忧则兴,预则立。形势复杂多变,机遇转瞬即逝。全国经济增长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增长速度由东部领跑转向西部领先,东部地区土地、能源和劳动力等瓶颈制约日渐突出,西部地区在市场、资源、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产业大规模“西进”、企业大规模内迁已成现实。中央从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对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新十年西部大开发政策涵盖面更宽、含金量更高、针对性更强,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川东北地区扶贫开发的总体战和攻坚战已经打响,成渝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省上把南充作为全省重要的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资源利用转化基地进行规划布局。到“十二五”末,高坪全区将建成丝纺、化工、机械、家具建材四大产业集群。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户,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43.9亿元;建成物流园区7500亩,实现年物流业务收入190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9亿元,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达到250亿元以上。跨越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临,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用敏锐的眼光和务实的工作去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转化机遇,借助大机遇促进税收事业大发展,依托大发展实现税收工作大跨越。三是要准确把握当前国税工作的新要求。去年底,李克强副总理对做好税收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坚持依法征税、和谐征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积极推进税制改革,优化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更好地发挥税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积极作用。总局肖捷局长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必须抓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的核心业务,必须推行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必须完善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保障机制。省局提出 “十二五”时期全省国税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思路是继续坚持“强基础、突主业、优服务、争一流”。基本取向是把加快发展作为总基调,把抓大收入规模作为总目标,把抓优征管服务作为总任务,把抓强干部队伍作为总支撑。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税收收入、征管服务、基层建设、队伍建设“四个新跨越”。重点任务是着力推进税收调控重点转变、税收收入增长方式转变、征管服务方式转变,全面实施税收收入翻番工程、征管服务创新工程、人才开发培育工程、基层扶弱解困工程和全员廉洁安全工程等“五大工程”。全市国税系统“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认真落实省局“强基础、突主业、优服务、争一流”和市局“大抓收入、大抓征管、大抓队伍”工作思路,联动推进收入、法制、征管、服务、队伍五大建设,力争早日把南充国税系统建设成“川北收入大局、工作强局、加快发展的带头示范局、全省国税系统的一流局”,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贡献力量。今年全市国税系统要重点围绕“五个坚持抓好”开展各项工作。即坚持抓好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收入跨越,坚持抓好以规范执法为关键的依法行政,坚持抓好以精细管理为特征的征管主业,坚持抓好以纳税遵从为目标的税收服务,坚持抓好以从严治队为重点的队伍建设。上级的工作要求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准确把握,务求落实。根据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和上级局对国税工作要求,结合高坪国税工作实际,我们确定了区局“十二五”时期的基本思路: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依法治税为核心,按照市局“大抓收入、大抓征管、大抓队伍”和积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人才财富”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经济税源、征管质量、班子队伍、政务效能、内外环境、税务文化”“六大”建设,打造“法制型、效能型、阳光型”“三型”和谐高坪国税,实现高坪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目标是:“一个突破、三个提高、两个优化”。一个突破:“十二五”时期,全市国税系统5年税收总收入突破8亿元,为“十一五”税收总量的1.74倍;“十二五”末期税收收入突破2亿元,比“十一五”末接近翻一番,年均增长15%左右,努力实现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增长。三个提高:一是征管质量效率进一步提高。以狠抓征管基本面、夯实征管基础、完善税种管理、整治薄弱环节、优化纳税服务为工作重点,全面实行一体化工作格局,构建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税新格局,努力把高坪打造成全市征管和服务的示范局。二是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能力和廉政建设,认真落实新进大学生公务员培养和稽查能手培育办法,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国税干部队伍。三是政务管理和效能进一步提高。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考核调动职工积极性。要整合全局行政后勤资源,努力提高为税收主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两个优化:一是内外环境进一步优化,和谐国税再添新成果。二是纳税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税收工作的满意度、美誉度、和谐度和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全区国税系统还必须认真把握以下三个要求:一是要落实好上级的各项要求和安排部署。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继续坚持“三单三制两考核”的内部工作管理模式,督促上级的各项工作安排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二是要始终遵循国税工作的基本规律。要处理好完成收入任务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征管与优化服务这两个基本关系。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上要紧紧抓住“收入、征管、队伍、政务和环境”五个重点环节(收入是中心,征管是基础,队伍是根本,政务是保障,环境是条件),既分块治理,又统筹兼顾,推动全局工作的协调发展。三是要确保干部队伍的安全稳定。坚持“13131”基本思路,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反腐倡廉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实现“三个确保”、“三个安全”和“五个无”目标。
主办:南充市高坪区人民政府 & 承办:南充市高坪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维护:南充市高坪区电子政务中心
蜀ICP备号 &
& 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8.0 分辨率浏览本站 & 您是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准扶贫攻坚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