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英雄豪杰之苏乞儿,奸雄英雄。谁好

试论曹操的奸雄形象
本论文在栏目,由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更多论文,请点查看
试论曹操的奸雄形象
[摘要]&曹操是古今奸雄第一奇人。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处世上,是一个集阴险毒辣、诡诈多疑、伪善多变等丑恶特征于一身的人物;在用人上,“以权术相驭”; 在军事上,具有雄才大略,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
[]&&&& 政治& 处世&& 用人& 军事&
&之所以被推崇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人:一是被誉为“古今贤相第一奇人”的“智绝”诸葛亮;二是被称为“古今名将第一奇人”的“勇绝”关羽;第三便是本文将作探讨的“古今奸雄第一奇人”――“奸绝”曹操。徐夤《咏魏》诗中写道:“奸雄事过分明见,英识空怀许子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要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在政治层面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曹操的谋士荀出了个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大喜,从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使汉献帝有了安身之地。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阴谋。 “许田打围”则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许田打围过程中,曹操用天子的宝雕弓、金t箭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t箭,误认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曹操发觉了献帝的衣带诏后,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五人并其全家上下七百余人斩首。至此仍余怒未消,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于汉献帝面前。至此,曹操的奸诈、野心表露无遗。
&在史书评价中,曹操是一个“奸雄”,是一个“逆臣”。 “奸雄”是罗贯中借许邵之口给曹操定下来的。《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异同杂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太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t’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于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句,成为真正在人们心目中扎下根的给曹操的评语。人们既推崇其“能”,又洞察其“奸”。“奸雄”者,奸诈之英雄。“奸雄”并不仅仅是位英雄豪杰,但也不是一般的奸臣。他的“奸”,始终是能臣之“奸”,而不是鼠目寸光的小人的奸;他的“能”,是“奸雄”的“能”,不是胸襟开阔的君子之“能”。在辞典中查“奸雄”的定义,其中就囊括了“权诈百出”、“才智拔群”的含义。在中,曹操是一个以奸为里、以能为表的人物形象。
&&&& 二、在处世层面上,曹操是一个集阴险毒辣、诡诈多疑、伪善多变等丑恶特征于一身的人物。
&曹操既扮演了“英雄”又扮演了“权奸”。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可见,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曹操的奸恶,最为显著的表现是他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此时的曹操非但没有悔意,还大言不惭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也最能体现曹操的奸恶。而对曹操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的例子,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第七十三回这样写道:“曹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拨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至此,不少人以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其中的奥妙,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对杨修更加厌恶,继而起了杀心。到了后来,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之心愈发剧烈,终以“惑乱军心”之罪斩了杨修。还有设计离间父亲与叔父之间的关系;去刺杀董卓被发现,立即跪献宝刀,然后马上脱逃;与袁术交战缺粮,他叫粮官用小斗发粮,结果激起众怒,他又说服粮官自献人头以平众怒;等等。曹操的思想感情瞬息万变,权诈百出。这一则则故事,编织得天衣无缝,蕴意深刻,把曹操那副奸相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苏轼因评:“曹操阴贼险狠,特鬼蜮之雄耳。”曹操不仁,所以他始终未能获得“天命攸归”的舆论。曹操兵围汉献帝,失人臣礼,始终带着“汉贼”的帽子打天下,难怪他只能得一半天下。&&&& 三、在用人层面上,曹操更是“以权术相驭”的能手。
&中的诸多情节,如:发檄讨董卓、温酒赐关羽、爱才收许褚、亲拜请程昱、宝刀刺董贼、煮酒论英雄……全部都是正史所无,是特为曹操量身订作的表现他的雄才大略的情节。他有权谋、多机变、纳贤士、知能善任、重义讲信,否则怎有郭嘉、典韦之流愿效命于他呢?若非曹操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又怎有屯土山关公约三章、长阪坡子龙单骑对万军而无毫发之伤、被陈琳痛骂却不杀之等等事情。体现出曹操是“奸雄”而不是“奸臣”。他奸中有雄,雄中有奸。为了网罗人才,曹操一再打出“仁义”的大旗。在行刺董卓不成外逃后,曹操回家乡竖起义旗,“上书‘忠义’二字。”这是一面很有吸引力的旗子。没过多久,“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施厚恩以结其心”,是曹操笼络人心的又一手段。曹操对关羽即是如此。关羽归降后,“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羽髯长,曹操就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看到关羽马瘦,又将赤兔马送给他。关羽每有战功,曹操还封以重金。如此等等,只为笼络人心,可惜曹操未能留住关羽。&&&& 四、在军事层面上,曹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
&曹操一生南征北战,经历了无数次险象环生的事变,但每次都能安然而还,险中求胜,他具备政治家处惊不变的心理素质。曹操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大战,尤其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为最。官渡之战及其前后的几次战役实际上代表了曹操个人综合素质的顶峰,无论是军事斗争还是人才争夺,无论政治较量还是心理交锋,曹操每次都能克敌制胜。
&曹操其人在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是相当有造诣的,但是由于时运不济,正如周瑜之叹一样,“既生瑜而何生亮”,若没有熟读兵书,通天文懂地利善于权变的诸葛亮,曹操一定会很快取得霸业。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十分重视曹操的军事才能的。文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并指出“不可与之争锋”,可见曹操军事才能是很有些功力的。
&曹操在历史上,他的军事思想中确实有一些辩证思想,他曾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 ,‘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也就是说力量的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了解敌情掌握时机,就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取吕布、败袁尚,平张鲁,征鸟桓一系列的成功就足以说明他的指挥才能、军事战略思想和善于使用谋士智囊进行决策。每当军机大事便会召集文武百官议事,听取不同意见,善于纳谏,并且十分重视谋士、智囊人物的作用。如官渡之战就是重用了原袁绍部下荀或、郭嘉等谋士的结果。
&在讨伐董卓的斗争中,曹操成了领导核心。在他的发动、组织、领导下,那些豪门士族、即十七路诸侯,都响应他的号召,纷纷前来与他会盟。这些事,初步显示了曹操的魄力。以后的斗争中,无不是其非凡军事才能的体现。曹操也很重视将士在战争中的作用。每次作战的关键谋略,以及巩固根据地、屯田解决军粮等,他都能充分听取属下谋臣将士的意见,这对战争胜利是极其有利的。另外,曹操还善于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在统军打仗时,曹操采用集中兵力、力避两面作战,攻、守方向总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当然,曹操也会犯错误。在统一北方后,他率大军南下,轻取荆州,骄傲自负的情绪日益滋长,终于导致赤壁之战的惨败。虽然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其骄傲轻敌、自负狂妄的思想绝对是一个重要原因。&&&&& 曹操这个文学形象,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一方面,他是一个“大奸大诈”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知人善任、不记前嫌、极富领导才能与作战方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奸雄”本质,也是在那个动乱年代的他之所以纵横中原的重要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被表现得象中的曹操这样深刻、这样充分、这样成功的典型。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中的曹操形象不会丧失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因为它并不附庸于历史人物的曹操而存在。
参考文献:
1、罗贯中:(明)
2、冉云飞、李奎:《大话古名人之――曹操》(评著)――巴蜀书社
3、万光治、徐安怀:《中国古代文学史》(主编)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姬忠勋:《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删除 E-mail:
网(--拼音首字母组合)提供,,
Copyright@ 2005-
版权所有 蜀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豪杰之苏乞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