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兄弟之生死同盟怎么评价?

如何评价刘备?
个人觉得刘备是三国里最复杂最难以描述人物。请知乎大神们重点评价一下刘备的军事能力,以及他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相关问题:
虽然三国的战事是一个茶余饭后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关于这个时期的军事史,我们掌握的材料微乎其微。我们固然知道一些兵器是什么样子的(如孙机先生有《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我们也知道一些抽象的谋略原则,毕竟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曹操注的《孙子兵法》。但是,兵器形态和谋略思想,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白。我会背《孙子》,也知道刀剑的样子,但我根本无法指挥战斗。这个空白,我们可以称之为军事文化——即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理解战阵并实际进行战斗的。脱离了军事文化,而讨论人物的军事能力或抽象的谋略思想,其实毫无意义。下文中我想要讲的是刘备军团的军事文化;并以此对刘备与曹操的军事、谋略能力进行再评价。难免许多猜测,但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文学中的形象还是至少宋以后的谋略文化都对当时的军事现实有许多遮蔽。1简单说,刘备从早年开始就熟悉战阵,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法:集中少量精锐骑兵或步兵,从合适的角度直接冲击对方主帅所在的本阵;或者撕开缺口斩杀对方主帅,或者对对方主帅造成心理上的恐慌;然后大军并进,合力收官。这似乎是很简单的擒贼擒王的道理。但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在世界范围内,这并不是常见的骑兵战法。在同时期的地中海世界、稍后的阿拉伯世界来说,这样的行为都过于冒险了。我们之后用具体的例子说明。第二,尽管这种战法对很多人来说过于冒险,对于后汉的北方边境武人来说,却是一种他们最习惯的战法。换而言之,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谋略。在二到四世纪的中国,北方边境的武人开始较大规模的进入中原的战事,这是他们的军事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刘备只是其中的一个个案。董卓、马超的西凉军团,吕布、张辽、徐晃的河东军团,本身就已经习惯边境的骑马厮杀,在面对中原战斗力较弱的军团的时候,直接冲击对方本阵成为他们最基本的策略。这种战术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冲击部队的战斗力,一旦能掌握一支精悍的先锋部队,那么,这种战术运用很容易复制。如《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操把统帅河东军的张辽与关羽编为一队,就组织起了一支强有力的先锋部队。请注意:这支部队的作战思路并不是侧翼迂回等骑兵战法,而是直接以对方主将为目标的斩首行动。也许比较阅读更能看出其中的区别,唐代《汝州刺史陈公墓志铭》有:寇军大至,公以马步军五百当强寇万人,立为奇兵,橫击其右,凶党退却,数月不前。这是一场九世纪初的战斗,已经是官渡六百年之后的事情了。陈公陈利贞统帅的是幽州军,和张辽、关羽的河东军一样,都是河朔的劲旅。陈利贞精选了骑步五百人,实践的是典型的侧翼冲击的战法。对方右翼被打乱,无法维系战阵,选择主动退却。当然,本阵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总体而言,这在中古中国是更加常见的精锐突击战法。即使没有精锐的骑兵,也可以组织小股步兵精锐,伏击地方侧翼,迫使敌退却,然后再加以掩杀。隋末的李密就非常熟稔这种战法。这似乎更符合我们想象中的“奇兵”。恰恰在三世纪,武人们崇尚一种更加的突击方式,以对方本阵为目标。或者一战成名,或者身死人手。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英勇或鲁莽,而是一种文化的趋势。这里有趣的是颜良。他全然没有像下文中的孙权那样仓皇撤退,他的死对于后来三国故事的听众来说也很奇怪,所以《三国演义》炮制出了赤兔马快的桥段。很有可能,颜良作为袁绍手下的河北精锐,也受同一种军事文化的润泽。既然曹军起精锐突击,颜良作为袁军精锐,自然要与之对攻。有可能,白马之战,并不是曹操的精湛部署,只是同一种军事文化下两军精锐的惨烈血拼。曹操在获得了张辽、关羽之后,如法炮制了张、关历来的战法,而张辽自己就得心应手,如《三国志·魏书·张辽传》: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衆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基本作战思路与当年斩杀颜良时的部署是一样的。以少量精锐部队突击对方本阵。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张辽在本地招募敢死之士,这些士兵是以必死的心态投入战阵的;但张辽根本不觉得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冲击。这固然有传记渲染的因素,但也可以发现,这样的冲击对河东的武人(张辽)来说也许是常态,而对于江淮的勇士来说则过于冒险了。孙权方缺少准备,而初涉战阵的孙权本人无疑被吓到了。于是无论是实际的战线,还是主帅的信心都呈现出崩溃的态势——让我们想起幽州城下的宋太宗。这里的关键是:我们不能将这种战术运用简单的归诸于曹操的谋略值或张辽的智力。2刘备对此也再熟悉不过了。刘备在逐鹿中原的时代,就取得过不少战术上的胜利。显然,在这些时候,刘备熟练地运用着这基本的战法,而他确实有资本这样做。《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幽州本来就是精兵之地,乌丸、杂胡的骑兵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五百多年后安禄山就可以借助这样的部队横扫中原。丹阳兵无论实际战绩如何,也富有精兵之名。刘备有这些精锐部队,他展开的战法应该与吕布、张辽、关羽等相若。因此,和吕布军一样对曹操军团构成了实质威胁。有趣的是,裴松之注引《英雄记》有: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这是《三国志》中我最喜欢的一条史料。吕布、刘备本来都出自北边——在唐代,则都属于河朔。超越于后世文学中截然不同的形象,吕布、刘备二人在背景上有相当的共性,于是相逢之处,才有了这样套近乎的空间。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曹植《白马篇》中,所谓“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实际上是吕布(并州)、刘备(幽州)背后武人群体的速写。而裴潜说刘备“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其实也是强调这些人的来自华夏边缘,不能统治中原,却可以在边缘地区自立。曹操对于刘备军团的恐惧和担忧,其实也是对于整个幽并游侠军团的担忧——单独将刘备捧为英雄只是当时人物臧否语境下的恭维。这种恐惧背后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对阵北方军团时,很难抵挡住其精锐部队的突击,由此,主帅就有阵前被斩杀的危险。遗憾的是,因为史料的局限,我们并不熟悉刘备早年转战中原时的细节,但许多后来的许多战役,可以让我们体会曹操的担心。如《三国志·蜀书·张飞传》: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基本思路和以上关羽、张辽如出一辙:集中一支精锐部队,突击对方本阵。这里的变化是,张飞选择了在狭窄的山道作战,张郃只能选择迎战。狭路相逢,事实上使这一战法更加简单,当然也就更加惨烈。一旦战力不济,也就步颜良后尘的。这样的行为并不能归为张飞个人的冒险,事实上也是其背后军事文化的体现——《白马篇》所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后来汉中破夏侯渊也是一样的,《三国志·蜀书·黄忠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这里没有演义中的诸如以逸待劳的谋略,实际战法异常粗暴。夏侯渊军很精锐,那好,我集中一支更加凝练的部队,鼓舞他们的士气,直接冲击夏侯渊的本阵。这显然是关羽、张辽、张飞战法的再现。甚至在细节上,相比张辽“大呼自名”,黄忠军“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可见气势上压制敌人也是这一战法的一个环节。关张在当时就有万人敌之名,也是和战法联系在一起的。3至此我们介绍了后汉时代广泛实践的一种战法。当然,我们对这种战法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尤其还经过了当时史家笔法的过滤——我们永远不能排除一种令人绝望的可能,当时的史家习惯把战斗写成那个样子。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乃至《三十六计》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错误的刻板印象,仿佛中国古代的战阵中到处都是精湛而复杂的谋略——相形之下,希腊、罗马乃至阿拉伯虽然不乏优秀的阵法,谋略则非常粗糙。事实恐怕不是这样的。三世纪甚至一直到十世纪,北方边缘地带的武人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南下中原,他们的基本战法简洁、明快,给中原步兵军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现在我们来讨论刘备军——也即北方“边地”军——战法的局限。首先他需要本军确实具有一支战力突出的精锐部队。如果这支部队战斗力有限,用它来突击对方本阵简直就是自取灭亡。换而言之,关张是这种军事文化下的佼佼者、幸运儿——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风险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主帅而言,如何防止对方突击则是一个根本问题。曹操对马超之战是一个经典战例。裴松之注引《魏书》有: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公谓诸将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这些议论的人意识到了关西军精锐如果发起冲击,必须要有先锋部队可以形成对攻。曹操有长期与吕布、刘备周旋的经验。他知道这是没游戏唱的,如果组织精锐进行对攻,结果是精锐惨败,本阵堪忧。所以他的实际做法是“坚壁勿与战”,翻译一下就是……“别和他们打,我们打不过的”。这就涉及到这一战法的第二个局限,即地形与地利。如果对方已经形成坚壁,甚至像孙权一样“以长戟自守”,那么对地方本阵就无法再进行冲击了。夷陵之战,陆逊对阵刘备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利用三峡一带错综复杂的地形,坚守不出。刘备失去关羽、张飞,实际也未出动赵云、魏延等悍将,实际上无法组织起局部的突击——所谓关张无命欲何如。受限于三峡一带的地形,以及本军精锐的乏力,刘备实质上无法构想出合适的战法。他率领一支游侠组成的军团,以突击对方本阵为核心战法。固然可以打出一些变化(如击破夏侯惇之战),但核心战斗力比较单一。随着游侠军团因年迈与故去渐次瓦解,当年的战术无法再现,也就只能陷入僵局。或许,他在出征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战前展开了全面的军事动员,求助于兵数上的优势。但就此,我们一无所知。此外,应对这一战法还可以采取广设疑兵、诱敌深入的策略。前者即避免暴露己方主力,后者则吸引对方突击部队进入已经设下的埋伏圈,在消耗其体力士气之后迫使其撤退。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馀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史书的写法充满了对曹操的褒美。实际的情况可能是,曹操面对吕布的突击并没有任何有效的办法。只能将主力隐藏在吕布不能够到的地方,从而避开吕布的精锐。甚至,伪装一些主力所在的地方,诱使吕布扑空。这固然是优秀的谋略,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无奈的做法。敌方可以对我军心脏发起高强度的突击,我军并不能抵挡,只能设计其他的方法化解。常年面对北方边地军团使得曹操有了“多谲”的名声。而这一时期,疑兵和埋伏之所以重要,或许也是因为主要战法的缘故。要之,我并不是要说后汉时期并没有战术意义上的谋略或策略,而是说这些计策必须要在当时军事文化的背景下才能理解。脱离了这一背景,其实就是意淫的做法。事实上,到了宋代,文人开始广泛地率领部队。此时他们也面临北方的精锐骑兵。在这些时候,他们开始重新挖掘中古的军事遗产,认为一些谋略也许是克制骑兵的手段。而在民间文化中,各种精巧的计策也甚嚣尘上,也就有了演义中左一计策右一计策的曹操诸葛亮了。4现在来做一个小结。在上文中,我们从军事文化的角度对个人的谋略或军事能力提出了再认识。我主张,尽管董卓、吕布、刘备、张辽,所属势力不同,后世形象各异,但他们属于同一种北方边缘的文化。我们经常把永嘉之乱、六镇兵变和安史之乱放在一起,作为中古的大变故。抛开种族与暴力的问题,就其中北方边缘地带的人口较大规模进入中原而言,东汉末是其先导。从对羌战争到镇压黄巾之乱,北方的边地人首先作为雇佣军人加入了汉军的战斗序列,然后又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开始逐鹿中原。这与罗马帝国后期相类似,作为辅助的蛮族军团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近来罗马史的学者也强调,所谓蛮族入侵是不存在的,五世纪只是作为雇佣军的蛮族军团的转型。就汉末而言,这些北方边地人的文化已经不可能追索了——像《安禄山服散考》那样的追索也不可能。但至少,在军事上,这些人物都崇尚勇气,崇尚个人的名声。他们熟悉一种突击战法,他们中的佼佼者都曾在战术层面收到很好的效果——因而名震华夏。曹操所谓的谋略,其实都是应对一种简单有效的战法的无奈之举。从战术上说,曹操的成功在于他艰难地与一种强有力的战法相周旋,不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刘备固然在战法上比较单一——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有效的战法。所以,陈寿评价刘备说:“机权幹略,不逮魏武”,这并不是全然公允的判断。绝大多数时候,刘备并不需要曹操的机权。对刘备等人来说,其“基宇亦狭”,其实有更深刻的问题。西方有句谚语说,汉尼拔知道如何取胜,但不知道如何利用胜利。这句话对于吕布、刘备等军事将领来说,也许也是成立的。即使面对曹操这样的对手,他们能够用自己熟悉的战法取得战术层面上的胜利。但胜利之后又当如何,许多时候他们却陷入无措。此时的中原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变迁,作为北方边缘地带的外来者,他们感到陌生,难以适应。公孙瓒与商贩庸儿为伍,刘备与糜竺,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中原的许多大族来说,他们终究是外来者——就如裴潜所说的。随着他们战法的局限因地形或人为因素而暴露,他们事实上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备选方案。或者陷入困境,或者束手就擒。而唯有刘备能以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辗转大河上下、大江南北,成就一番事业,并非因其战术上有所突破,而在于隆中制定的合宜战略——最终将局部突击的战术胜利,转化为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5结尾,我想交代一下和回答直接有关的文字及电子作品。军事文化这个词,直接得益于Rafe de Crespigny的专文“The military culture of later Han”(狄宇宙所编Military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他很早就利用三国时期的零星材料,试图勾勒当时的一些军事风尚。似乎,也受到陈寅恪先生河北胡化说的一些启发,是较少关注汉代北方与南方边缘地域的学者之一。对他感兴趣的话,可以移步我早先的一个回答:。但更主流的观念与上文所讲出入较多。日本学者如川胜义雄等固然指出孙吴的军事贵族与北方不同,但对于曹操、董卓等北方军事集团,主流的看法更注重后汉以来豪侠的风尚——就复仇、质任等现象,加藤繁、增渊龙夫等有很深入的讨论。在这个思路下,并州的张辽、关羽与豫州的许褚在文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这一预设似乎有所局限。上文中的基本思路还得益于于曾瑞龙先生对于宋代军事史的探索。宋代的史料几何级数地多于三国,所以他的探索是史学。而这里的所有文字,只是在《三国志13》到来的前夜,因往事而有的一种佐兴。
大耳朵的军事能力?这哥们打赤壁起,直到夷陵之战,一言以蔽之:战必胜,攻必取。南征四郡,四郡平。入蜀翻脸,兵不满万,孤悬敌后逆袭刘璋,璋遣将刘跂、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再凑上个投降的李严,七战七捷不过如是。汉中之战老曹倾巢出动,被大耳朵拍得险险乎全军覆没。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这便是大耳朵晚年的史书定位。若是只看后半截,神马唐宗明祖,一边玩儿去,天下名将数刘耷。问题来了,大耳朵为啥前后两截判若天渊?很明白,刘备集团事实成型于赤壁前后,所谓南州之士从之如云,而军师官职的出现也标志着参谋机构的完善,参谋机构完善之后,大耳朵也就横着走了。因此,大耳朵的军事才能估摸着倾向于综合归纳,察纳雅言一类,近似老祖宗刘邦,而非光武。参谋团的水平决定大耳朵的发挥,因此孔明才会叹息法孝直不在,致使东征倾危。顺带一说,曹操别看吹得响,和大耳朵半斤八两。在凑齐参谋团队之前,这位的军事履历比大耳朵光鲜不到哪儿去,晚年刚愎自用之后,更是各种花样作死,战略上一无是处,末了还闹了迁都一出。若不是内有司马宣王,外有孙十万乱入,这位的历史定位说不定就是个东汉常凯申。因此,刘备,吾俦也——还是相爱相杀才能了解深刻。至于大耳朵的政治功力,试举一例:孤身入许昌,在老曹阵营纷纷言杀,严阵以待之际,长袖善舞,奇谋百出,末了挥挥手,带走了一票军队捎带整个徐州,留个青梅煮酒的佳话,悔得老曹叩齿出血。真是单枪匹马,觑曹操君臣如同无物。类比类比老祖宗刘三,鸿门宴面对政治白痴项羽,有厚黑祖师张子房加持,还闹个仓皇尿遁,其水平去大耳朵何止万里?也就是老曹拳头大胳膊粗,靠着霸王硬上弓才扳回一局,若是天下太平,这俩朝堂政争,老曹也就是个被卖了还数钱谢谢不用找的角色。大耳朵诚有王霸之略,但倒霉生在士族社会成型,必须拼爹的汉末。刨去陈登,一路上就没遇见什么正经良佐,等真·男神出现,哥们已然小五十。天下三分,二分归曹,这儿才刚开井冈山副本。这么个厉害角色,居然被后世认为是无能无害小白兔,所谓无智名,无勇功之境界不外如是。君主如老曹者,排排队一大票。大耳朵这类型的君主,千古之下能有几人?当然,代行君事的权臣堆里能完身完名后世敬仰的也就大耳朵的真·男神。羽毛扇为啥窝在茅草庐里宅成了大龄青年,谁都不鸟?除了千古一帝,谁配和千古一相搅基?譬如以下这个自以为高富帅的屌丝就是反面教材: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三年前,如果问我谁是三国第一英雄,我一定毫不犹豫地答曹操。自从我了解三国历史,无论是从一开始的《三国演义》,还是后来的《品三国》,再到认真阅读《三国志》,曹操潇洒不羁、才华横溢和天生领导者的形象都森森地吸引着我。十三岁的独孤小月曾经问老爸:“谁是三国第一英雄?”老爸也毫不犹豫地答道:“曹操!”可是当我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越来越觉得,以前看不上的假仁假义、哭哭啼啼、一打就跑的大耳贼刘备,实实在在是个大英雄。刘备这个人,运气是很差的。家里穷,没有出名的祖宗弟兄,连亲爹都没了,在家里跟母亲贩鞋子织床单过活。这在东汉末年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那个年代极其重视门第,家族是非常强大的政治资本。曹操、袁绍、袁术、孙策、刘表、刘璋,举凡在三国年代曾经统治过一块地盘的,没一个不是有爹有兄弟有家族的。别看《三国演义》把皇叔吹得神乎其神,实际上世家大族连皇帝都不鸟,谁还把这不知真假的皇叔当根葱。刘备后来走到哪儿都有人尊重,这资本真是自己挣来的。出身不好,成为学术大师也是跳出阶层的一个好路子。那年代的当局跟现在一样,要权有权要钱有钱,唯独学术思想和学术人才不能垄断,只好屈尊跟有学问的穷小子们合作,好装点当局的门面。然鹅,刘备去卢植那里上学,留下的记录是“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原来你是这样的备备,一个普普通通还有点小虚荣的中学生。因为备备志不在此。他的理想很明确,要统治一块地盘,建立万世不易之基业。刘备先是因为征讨黄巾军有功,当上了安喜尉(县公安局长),碰上个督邮莅临安喜县指导,刘备求见他,不理。备备什么反应呢?“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刘备实在是个傲气的年轻人,不忍不恨,直接走到领导的别墅里,绑起来就是二百棍,然后扔掉绶带,跑了。然后就是一系列的战斗和逃亡。投奔公孙瓒;短暂地统领徐州;依附曹操,又被曹操追打,老婆孩子和关羽统统丢掉;跑去替袁绍效劳,曹操又打掉了袁绍,只好跑到荆州去靠刘表;刘表猜忌他,于是玄德也只好在刘表手底下混混日子。接着万年冤家曹操又来了,这次可不是为了吃掉刘备,而是要一鼓作气干掉刘表和孙权,拿下江南,迎娶二乔;此时的刘备,已经弱小到不够塞曹操的牙缝了。这一连串的纪录,用《三国志》的话说,叫“先主败绩”。用我的话说,备备的半辈子都耗在了打工+逃跑这两项事业上,也是难得。这时候,刘备已经四十七岁了。我们总是对自己的才华估值过高,对世界的残酷认识太少。总得意气风发地挨过几回锉,满腔热血地淋过几桶冰水,志得意满地扑过几回街,才能明白那些不屈不挠的人是怎样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人生实在不能算是一帆风顺、处处开心的旅程,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漫长的瓶颈里拼命往前爬,不够出色,默默无闻,不知道那个光明的瓶口到底还有多远。我就爬在这样的瓶颈里,就像之前的二十年一样。所以我常常想到刘备。从自由骄傲的少年时代,到漂泊不定的知天命之年;从群雄并起、充满机会的汉末,到曹操手握北方大地、孙氏牢牢据有江东,他无数次处在生死危险之中,始终与风雨飘摇相伴。快五十岁了,手中没有超过一万兵士,身边也只有张飞关羽赵云这些草根老将。将近三十年的时光,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从来没有动摇过,从来没有心灰意冷过——也许有,但他从未流露。他出身不好,没钱没地没人,天资也不是出类拔萃,比他强的人太多太多了。他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心情,一天一天地坚持下去,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冷眼和不顺,都一直坚持下去?刘备投奔过许多人,这些人有的欣赏他,有的猜忌他,有的看不起他,可是他每一次都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流露出被谁所养的谄媚气质。他在这些人的帐下干活,替他们驻守营地、攻击敌人,没钱没地盘,能够磨练的只有自己的人望和带兵打仗的手段了——后来刘备拿下刘璋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极其老到,据有蜀地后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两套班子也很有一套,而他之前根本没拥有过这样的政治军事集团,至少没组过政治班子。刘备在默默替人干活过程中的学习和积累可见一斑。自尊自重、不为自己的出身和一连串失败而自惭形秽,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地奔着理想而去,每一天都砥励自己、默默学习,坚持到底、百折不挠——这就是英雄,无与伦比的英雄,足以成为千万人榜样的英雄。如果说曹操是让人一见倾心、天生富于才华和魅力的领袖,刘备就是凭借勇气、意志和胸怀走出大好人生的平民英雄。如果再问我一句,三国第一英雄是谁?
我会说:“我选曹操,但我要做刘备那样的人。”因为我们都可以做刘备这样的英雄。以上。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陈寿《三国志.先主传》
军事能力一般,但绝不是没有,毕竟是鞍马生涯几十年,也曾经在博望以少胜多,夷陵之战初期也是节节胜利的。关于为什么成功,转一篇以前写的网文:刘备,为什么是个人物?他到底有什么特别?很多人之所以黑刘备,除了对《三国演义》捧刘备的一种逆反心理之外,更主要的是没想明白,就这么一个屡战屡败的落魄鬼,有什么了不起的?他枭雄?就觉着他熊,枭在哪了?但如果你记忆力没问题,相信一定对刘备在三国当时的风评多多少少有些印象,还记得吧 —— 刘备往往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和较高的礼遇。暂且不算孔融、吕布这种有求于刘备的人曾经对刘备很礼遇,即使是刘备败逃致某处,那里的瓢把子都很重视刘备,比如曹操,比如袁谭袁绍,刘表,甚至会出城十里去迎接他。 这样一个平凡人眼里的“丧家之犬”,为什么在大佬们的眼里,不臭反香?难道大佬们都有特殊癖好?都爱吃臭豆腐,松花蛋?想必不是吧?咱们不妨先列举以下刘备收获的评价:《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孙胜、贾诩:“刘备雄才。”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刘备),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锺会:“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昭烈皇帝:“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锺,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常璩曰:“先主名微人鲜,而能龙兴凤举,伯豫君徐,假翼荆楚,翻飞梁、益之地,克胤汉祚,而吴、魏与之鼎峙。非英才名世,孰克如之!”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辛弃疾: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有人常说刘备之所以成功,是靠诸葛亮。可是,如果刘备真是个熊包,诸葛亮,赵云这些三国时代第一流的人才,也不会跟着他对吧? 有人又说了,诸葛亮那是因为“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所以才选择刘备不选曹操孙权。 可是,你知道跟着落魄的刘备有多危险么?几次丢弃妻子,命悬一线,搞不好就陪着刘使君game over,死于乱军之中了!有这么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么?当一个随时可能会死的鸡的头?? 嫌命长是吧?很显然,这不是一种心平气和讲道理的观点。那究竟为什么,人才愿意追随常败将军?为什么,诸侯都礼遇常败将军呢?第一问,刘备是曹操之外的另外“一极”。对于人才们而言,曹操行事蛮横霸道,屠城,杀名士,种种不良纪录,另一部分人才首先就把曹操pass掉了,陈宫张邈反曹操,未尝不始于此。要知道,张邈那可是曹操的铁哥们啊。而刘备则恰好相反,连谋杀他的刺客都被刘备感动,表明身份后离去,“其得人心如此”,刘备简直就是男版白雪公主了。 刘备自己都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所以,刘备实际上是在为人才们提供另一种选择,反面营销。赤壁时连孙权都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孙权也发现,除了刘备还真没谁敢和曹操不停的碰、并且碰来碰去始终都没碰碎的。对于曹操而言,刘备即使不是最难啃的骨头,也是一块滚刀肉,切来切去就是切不断,弄不好还会卷了刃。刘备的韧性是三国一绝,倘若让曹操和孙权两位也遭逢刘备一样的长期惨淡,他们有无坚持下去的毅力,能否屌丝逆袭,无中生有在各大势力的夹缝中打出一个国来,恐怕答案不会很乐观。(要知道,曹操是个官N代,从小家世显赫,要钱有钱,要人脉有人脉。和四世三公的袁绍是发小;孙权更不用说了,一上位就有江东广阔富庶的大地盘,还有周瑜鲁肃张昭黄盖…一帮贤臣辅佐;刘备呢?卖草鞋的… 一个卖草鞋的做到皇帝,这概率比中彩票头奖还要低。但就这一点,曹操孙权能做到吗?真未必。)其实谁都知道曹操的才能足以匡定乱世,这一点没人否认,连刘备自己也承认能力不如曹操,斩蔡阳时,刘备说:“吾势虽不便,汝等百万来,未如吾何。曹孟德单车来,吾自去。”(蔡)杨等必战,为先主所杀。(历史上真正斩蔡阳的是刘备,鞭打督邮的、火烧博望的也是刘备自己,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刘备的性格,绝不是哭哭啼啼的,《三国演义》不是在美化刘备,而是高级黑!)。之所以人才们愿意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备,就是因为刘备是另外的一极,甭管你信他是真好人也好,还是你觉得他是装的也好,至少他表现良好,至少和曹操不一样。 当然,拥护汉室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你想说曹操才是汉室功臣,请参见荀彧与曹操决裂事件)。三国的三分,说到底,是人才的三分。 曹操的做法,注定了他把一部分人才赶到了对手一边,为刘备提供了市场。第二问,刘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对于诸侯们而言,刘备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谁都知道眼前这个家伙总打败仗,实力不济,但为什么还要礼遇他呢? 除了刘备名声不错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无法忽略这个家伙。天下诸侯,只有袁术瞧不起刘备,“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当然,袁术的智商如何,相信我不必多做解释。谁瞧不起刘备,就请他看看曹操那些人怎么评价刘备,而自己是和哪一路货色同一水平好了。诸侯们发现,刘备这厮虽然无立锥之地,但他始终是一股势力,他有一队铁打的班底,无论怎么打击,都打不散,拖不垮。即使一时散了,不久又聚在一起了,他组队伍竖大旗的速度,简直神一样的快,虽然规模暂时不大。 这就是刘备的核心价值,他的人格魅力,就像刘备小时候站在楼桑之下对着小伙伴们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一样,他是一个天生的领袖。刘备说过自己若有基础,天下碌碌之辈皆不足数,这不是狂妄,而是实话。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连曹操都说“刘备是和我并俦的人物,只是发展晚了”。所以刘备就像是一个性能不断加强的发动机,只差加油。 这一点,诸侯们都是心里有数的,陶谦送给刘备4千丹阳兵,就是看准了刘备有将而无兵,自己有兵却无将,二人正好互补,应该说陶谦是有眼光的,只不过他死的不是时候,徐州又强敌环伺,刘备虽得“油”但徐州此地,经略起来,实在先天不足。可是当刘备赤壁之后得到南郡,他的事业就起飞了,那些碌碌之辈果然不是对手,只有两个人除外。“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也因此刘备总给人以“枭雄”的印象,枭,就是猫头鹰。有学者认为,当时人觉得枭是一种恶鸟,喜欢“反噬”,其实刘备还真没反噬过谁,对刘璋也是明摆着的攻略地盘,只是刘璋睁眼瞎而已。刘备和吕布最不同的就是这一点。刘备只是正常跳槽,吕布则是谋杀,颠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枭雄”是“有野心的魁首”,首先肯定他是魁首,也就是领袖,一把手,再者,有野心,也就是有称“雄”之心。其实“枭”更直白也更恰当的解释,就是像猫头鹰一样,在旁边盯着你,你睡觉的时候,他不睡,睁着一只眼也要盯着你。 如果你是其他诸侯,你和别人拼的你死我活的时候,发现总有一双眼睛在一旁窥伺着你,你心里发不发毛?就算他一时对你构不成危害,你也不能忽略他,是不是?上文列举的名家评价刘备,什么“人杰”啊,“雄才”啊,说得就是这个意思。相信看过此文,备备黑们应该多多少少能理解一二刘备为何与众不同,不管你怎么看他,他就是这样浑身散发着领袖的光芒,你可以不承认,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人物们承认,曹操承认,诸葛亮承认。这就够了。通往前方的道路越是曲折,越是需要智慧与执着这两种坚持,如果说曹操是智慧型的,刘备就是执着型的。两者没有高下之分。而且对于我们这种没有曹操那种智慧的人来说,刘备的执着精神无疑更具备借鉴意义。
他出身显赫,从基层干起,他的足迹踏遍全国,所干之事惊天动地,他的手下能人异士无数,曾经十分接近权力中央,他的人生在巴蜀之地到达了巅峰。他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他的老婆能文能武能杀人,还和国外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带着小弟在江湖上有着许多英雄般的传说,曾经进入敌人的领地最后却又自己走了出来。他,就是 ——刘备!!
:“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裴潜:“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刘备以枭雄之姿。”看看当时的人杰是如何评价他的,郭嘉程昱是一流的谋士,曹操袁绍和孙权都是一个政治集团的领导者,又和刘备一起生活在这个乱世。他们看刘备的眼光,总不会有太大偏差。任何的历史人物,都是立体的。他们视野里的刘备,主要还是侧重于几个侧面。不屈不饶的老战士,深得众心的小集团领导者,旗帜鲜明的曹操敌手,一个素有政治野心不能为人下的枭雄,但信义之名却吊诡的遍布天下。但是刘备和曹操这种在乱世中能活到最后的人,还是有一定隐晦的相同的特质。一个是谨慎,有不安全感,心里始终有条绷着的弦。再怎么道德高尚的人,多来几次背叛和阴谋也受不了。比如张邈的反叛,不给曹操造成心理创伤那是不可能的。刘备所以要脱离曹操单混,一方面是确实有野心,此生尚未如愿。另一方面乱世还没有真实的结局,成为一个身份不定与人为奴的臣子实在憋屈,能富人者亦能杀人。二是惜命,一旦死于非命,一生功业俱非,还要连累家人属下。做大事的人,是不能不惜命的。实在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个人的生命安全实在关系重大。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能活到五十以上得多么谨慎惜命,尤其还是乱世。在这里点一下孙策,不到三十岁就挂了,26岁。就如范增所说刘邦,远离美酒妇人,此其志不在小。酒色刮骨利刃,任气大业之敌,唯有对某种信念的执着,才会让一个人如此珍惜自己的生命。乱世的常态在于纲纪的崩碎,规则的沦陷。天地之间充斥着阴谋,野性,肆意和杀戮。自上而下的秩序崩溃了,中央政府的政令失效,天下汹汹,道德沦丧。原本良性上位的阶梯崩塌了,邪教,乱兵,谋反,篡位都成了上位的方法。刺杀,阴谋,毒杀,屠城,都成了上位的手段。你狠,有人比你更狠。你狡猾,有人比你更狡猾。有主之物,无人敢动。无主之物,人心汹汹。提及东汉的政治,不得不提一个人,李固。当李固直言进谏的时候,胡广赵戒等人不发一言唯唯而已,这样的人怎么能保持不了自己的长寿和尊贵,在以后的岁月里家族越做越大?真正的骨鲠忠臣,那个也做不到四世三公,家族之树越长越大那一步。儒教大兴,风化之美的东汉,其实也有一个弊端。就是秉承孝与忠,通晓儒家经典的世家大族的做大。举孝廉制度,又很容易造成士人的矫饰而行,沽名钓誉,攀附权贵名流。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良将怯如鸡。凡是人性,都是要爱妻儿幼子,尊崇生生不息的。士族做大,又能通过恩荫谋取很大的利益,闷声发大财,这些人怎么会舍得去捅破选拔制度的弊端。也就是汉宣帝说的那样,制度本应杂王道用之,如果偏听偏信这些儒生的浮华之言,是要吃大亏的。有国无家的,有公无私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能做到有国有家就不错了。儒家经典上的再好听,也培养出了不少表里不一深谙与世俱变的老油条。一日登了天子之堂,到手的东西谁舍得丢掉?吃着朝廷俸禄,损公自肥。士族的做大,反过来又倒逼另外的势力,围绕在皇权周围的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就像是董事长秘书们与地方分公司总经理的明争暗斗。曹操,是浊流门阀,董秘派的出身,但是早早就攀附上了袁绍清流的大船。家里出钱出人,有曹洪夏侯渊这样的人可以依靠。社会上又有大哥袁绍那一群人互相应和,早早就当上了孝廉,他们给曹操早期的帮助是很大的。要不然,照着曹操早年那种文青的浪漫性格,早就被人砍死了。刘备,就算不能和曹操比了,但也差不了多少。可是生在了这种时代,他的本钱确实少,这也正好放映出了他的能力不俗,招牌擦得再亮,也吸引不了多少北方士族的投奔,另谋生路吧。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刘备若是有曹操那样的家庭条件,有一定的奥援如宗族和部曲,说不定比曹操还要热血,还敢搏,能不能培养出文学才能也不一定。不过,他的钱少兵微,本家宗族指望不上,更没有什么部曲和刘姓亲贵,就更要精打细算了。论军事能力,刘备的军事能力还算能看,毕竟也是滚刀肉一样久经战阵的老兵。当然,他肯定没有曹操那样的不可一世。毕竟曹操,是成长型的军事家。带过的兵,打过的仗,算计的军头要比刘备多得多,舞台也比刘备壮阔。先天的条件比刘备好,处于四战之地还是挺了过来,虽然在自己的基本盘里面也掺了不少的沙子。刘备去打仗,总还要合计一下自己这小集团的人马粮草吧,未虑胜得先虑败,未思进路得先思退路。将军就这几个人,万一出了事,那可真是孤家寡人了,说不定回去就被山贼给劫了。就那么多人马,刘备还能熬到赤壁,也是一种能耐。大兵团作战,调动诸军的能力存疑。真正带领大军之战也有,就是那个结局有点惨的夷陵之战。到底是没带过这么多的人马,也跟他老了意气有所松懈有关,老年刘备在川中建宫殿,娶新妇。漂泊半生,放松一把也不容易。这样想刘备的面孔就清晰多了,先天不足,后天努力。受限于时代背景和出身,有些东西是再怎么补也补不回来的。为人坚韧,有信义,不甘为人下,这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另一方面,谨慎惜命精明,又是枭雄的固有特质。
啊啊啊,忍不住把大学时写的一片文章拿出来了啊。没错,我就是喜欢刘备,我就是要夸他,你能咋的。汉室陵迟,海内倾履。盗贼蚁聚,杀民如草。群雄鹰扬,征战四方。哀哉,英雄拔剑兮十年苍生劫。悲哉,王朝更替兮白骨蔽郊野。寇贼奸枭,国难未已,外戚内宦,社稷将坠。遥想大汉,起立中原,无有山川之险,不见大河之守。四绕蛮荒,进退不得。内,天下初定百废俱兴。外,凶夷虎视窥伺神器。壮哉吾大汉,破匈奴于只手,悬头槁街。勇哉我先民,清四野于朝夕,废国置郡。比及分崩,酷烈不减。东灭山越,西破羌胡。北征乌桓,南抚孟蛮。嗟乎!四百年大汉天下,盛哉乎斯朝。千百万生民所系,壮哉乎此国。呜呼!帝国荣光不可谏,文叔神武犹可追。炎德将衰,孰救百姓于水火。正统不绝,谁扶红轮于将倾。夫强汉,四角镇之宗室以卫中央,天下乱则兴兵再演光武。董卓受诛而豪杰并起,献帝受挟则刘氏龙潜。益州刘焉、立牧西川。幽州刘虞,维城燕北。荆州刘表,跨蹈汉南。虽奉辞于外不得扫除寇难,欲靖匡王室久使汉皇陵迟。嗟乎,百姓之怨,三者不能济也。宗室微弱,帝族无位。大势滔滔,谁能挽之?幽燕形胜,礼慷慨之士。赵辽沉雄,敬任情之侠。黄巾起而豪杰出,流贼兴则潜龙现。汉室宗亲,涿郡草民。名称刘备,字讳玄德。空负刘姓而不见权势,虽言皇氏而未有官阶。同母织席为业,叔父资助为生。无孟德之势力,无本初之豪族。空怀壮志兮,岁月蹉跎。欲挽狂澜兮,势单力薄。遇飞羽兮志气相投,桃园结义美名传。感苏张兮英雄将起,用合徒众羽翼丰。破黄贼,拒袁绍。屯田东齐,仁心平原。救孔融于北海,助陶谦于豫州。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广播仁义以揽贤士。虽抱英济之器,而无角逐之材。流离失所,天意难测。得徐州而吕布夺,领豫州而曹公逼,借荆州而孙权攻。半生颠簸愧有髀肉之叹,功劳未建耻见求田问舍。顾已奋力,历年未成。孤负国恩,寐寤永叹。鞍马劳顿,倥偬数十载。持剑退进,废弛半生年月。思无穷而后憾,叹人生而自伤。肺腑枝叶,心存国家。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雄姿杰出,弘雅信义。英雄未老,当有建功之时。宝刀出鞘,正是见血方归。英才并力破曹操雄心,遥策运筹笑孟德徒劳。礼贤下士求苍生得救,遇天地风云而得良机。君臣同心,戮力西向。据益州,征汉中。斩夏侯,破张郃。横跨西南,威震华夏。扬鞭策马,汉室可兴。呜呼!兴继祖宗小人作祟,诛锄暴乱君子慎行。大业未成而半路夭折,匡扶大汉而天眷不再。既错天时,又失地利。鼎盛三国,难统天下!哀哉,夷陵一梦难延汉室正统,临终托孤问帝业谁可承。创业未半,中道崩殂。英雄暮年,辛酸不掩。蹑基履迹,枭雄不再!曹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书生以为然也。先主以枭雄之姿,起身微寒,而终有巴蜀之地,抗衡曹孙。诸如汉末群雄,二袁,公孙,张绣马腾之徒,家世门第,粮草器甲,险地良民,熟不强于先主。然先主终成大业,非为人谋,抑亦先主才器乎。假使先主掩有根基之地,起身同于孟德。以先主雄才,仁义雅量,广揽人心,精兵备器。则天下三分,未可知也。
我们常说评价一个人尽量不要去听别人的评价,因为很多都是个人意见,具有主观性和时效性。而要去看他做了什么事,身边都是些什么人,甚至还可以看看他身边的女人,然后才好做结论。东汉汉恒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刘备生于幽州刺史部涿郡涿县楼桑村(今河北省涿州市)。其祖父刘雄曾当过县令家境还可以,但到父亲刘弘这一代就衰落了。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由于刘备伟大的母亲历尽艰辛的坚持,刘备15岁时得以求学于当时著名学者卢植。从学两年,论学业刘备不是最好的,但他另有强项。懂得尊重人,喜欢结交各类豪侠,身边总有一些追随者。从卢植私学肆业后的六七年时间里,刘备没有做什么实事,只是四处厮混。关羽张飞这两个生死兄弟就是在这时结识的。黄巾起义时,刘备组织义兵,随政府军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因鞭打督邮弃官。后来朝廷中宦官、党人、外戚相伐,朝野混乱,刘备随袁绍手下军官来到了洛阳。后来董卓趁机把握朝政,刘备辗转来到了青州平原国当高唐县令。军阀混战期间,刘备投奔老同学公孙瓒,当个平原县令,给公孙瓒当枪使。刘备等人看出公孙瓒不能成事,趁曹操攻打徐州陶谦的时候借口支援,间接投奔陶谦。在陶谦手下驻守豫州境内的小沛,算是给陶谦守前门。军阀们各自为战的时候,陶谦病笃,临走前将徐州托付给刘备。入主徐州,是刘备事业开始的里程碑。这一年他已经34岁了。徐州四战之地,曹操袁绍袁术吕布开始在此处角力。混战中刘备收留了被曹操驱逐的吕布,并派他守小沛。吕布在刘备南下攻击袁术时背后捅刀,占领了下邳。刘备回师后与吕布议和,吕布又派他守小沛。吕布不讲恩义,进图小沛,驱逐刘备。刘备不得已求救于曹操,曹操发力收拾了吕布,把刘备等人带回许县,变相软禁。刘备在曹操眼皮底下装作闲人,在院子里种菜。两袁夹击下的曹操无暇顾及,刘备等来了离开的机会。借截击袁术的借口,刘备带着人马回到了小沛、下邳。曹操“放虎归山”后马上后悔了,出击刘备。刘备不敌,出投北方的袁绍。关羽和刘备妻子就是这时候被曹操俘虏的。袁绍与曹操的决战一促即发。袁绍派刘备兜后路到汝南郡夹击曹操,未果袁绍就兵败官渡。刘备兵少,在离许县不远的汝南也呆不住了,南下投奔荆州刘表。刘备又被刘表当盾牌,派驻新野。这段时间曹操忙着收拾袁绍残部,刘备在新野厉兵秣马,招揽人才。诸葛亮就是这时候开始追随他的。曹操收拾完北方后,马上准备转战荆州。这时刘表病危,临终要托付荆州给刘备,刘备推辞。刘表儿子刘琮接任,并火速决定投降曹操。刘备猝不及防,带着新野百姓十余万人向南撤离。曹操部队在当阳追杀到刘备军,刘备很狼狈地带着剩下的部众逃到夏口与刘表的另一个儿子刘琦汇合。这时刘备手下只剩一万左右。在诸葛亮的联络下,孙刘组成联盟迎接南下的曹操。猛人周瑜率领江东5万水军与刘备万余人合兵破曹操于赤壁。乘胜追击固防长江沿线后,由于刘备在整个战役中只是协助,没有话语权,战后被安排到南郡下辖的一个叫油江口(今湖北公安)的小地方驻守。刘备不甘心,只身前往京口见孙权,索要地盘。周瑜建议孙权扣留刘备,以除后患。鲁肃一方则建议借南郡给刘备,继续维护联盟对抗曹操。孙权批准了鲁肃的建议后,和孙权关系微妙的周瑜不干,赶到京口面见孙权陈述留荆州取益州的长策。年轻的孙权当面也批准了周瑜的安排。不久,周瑜在回去南郡的路上离奇病亡。刘备这样才借到了荆州南郡,开始走上事业真正的上升期。在刘备和孔明的悉心经营下,荆州大部收于囊下。进取益州也被提上日程。正好,这时迫于汉中张鲁的威胁,懦弱的刘璋决定迎刘备入蜀。刘备领军入川驻守葭萌关,却不进击张鲁,就地驻扎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多收刘璋钱粮并收买人心。刘璋大怒,两人撕破脸开战。此举正中刘备下怀,他就此杀入成都,益州易主。刘备各部趁势平定益州各郡后,这才挥军进击汉中。曹操在汉中接连失利,军队战线过长损耗日甚,退让汉中。公元219年七月,刘备进位汉中王。这一年他58岁。回到成都休整不到两月,荆州风云突变,关羽轻率进军樊城、襄阳,与曹仁激战。一贯被关羽轻慢的江东军趁机偷袭南郡得手,并下狠手阻杀了关羽及其残军。刘备失去荆州,也失去了相伴多年的兄弟,痛苦的煎熬让他连进帝位也没什么心情,不顾众人劝阻,一意伐吴报仇雪恨。221年,刘备率部四万人顺流而下,意收复荆州。江东又出来一个猛人陆逊,在夷陵用一把火烧了刘备联营。刘备一直逃到白帝城,才算脱险。这一下挫折打击下来,刘备自觉天命已到,不再回川。停养半年,后事尽托付诸葛亮,63岁的刘备撒手而去。这一年是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不由自主地被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所影响,曾坚定地认为刘皇叔是一位悲情英雄,曹操是大奸臣,而孙权是背信弃义的小人。这样咬牙切齿的过了多年,随着情况了解的深入,明白了刘备这皇叔的真相,也知道了演义里都是骗人的,还清楚了领徐州、破曹操、借荆州、取益州等系列事件的来龙去脉,心里清楚所谓的皇室血统、仁义道德很大程度上都只是手段而已。相反那个会吟诗观沧海、煮酒论英雄的曹大奸臣更显真性情。关键人家还有劝妻回家的铁血柔情、义释云长又大显国士之风,看来也不是绝对的大坏人。就这样,在年少气盛时,反倒以曹操为偶像,也梦想有一天可以像孟德一样敢爱敢恨,有一种哪怕背负天下人也要吹枯拉朽地天地间闯一闯、潇洒活一回的勇气。待到年长一点,曹丞相的光环也逐渐褪色--这年头哪个名正言顺想当流氓的还能出头?曹操是千百年才出一个的大流氓,要学他还真需要点天时地利人和。像我们这等凡夫俗子,还是不要奢望了。这时,再回头看看我们原本是靠织卖草席养家的刘备,凭刘家祖先已经两百多年的一点点光荣庇佑,大半生四处流离,寄人篱下,东拼西凑最后总算也建立了一点功业。一辈子过去虽然不算轰轰烈烈,也不敢说一辈子没做过坏事,但是却可以说曾经坚定不移地去做了那么几件自己觉得值得坚持的事情。一般人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不错了,特别是在容易好高骛远、朝三暮四的热血青年时代。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死兄弟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