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内功心法出自哪里?

咨询电话:187-
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
一、运用周身经脉诀
   早功:
   日将出即起,面对太阳光,吸气三口,即将口闭。提起丹田之气到上,即将口闭之气与津液咽下。然后将身往下一蹲,两手转托腰眼。左足慢慢伸直,三伸,收转左足。又,右足伸直,三伸,收转右足。将头面朝天一仰,又朝地一俯,伸起腰,慢立起。两手不用,就拿开。立起之时,将右手慢慢掌向上,三伸,往下一耸。又,左手慢伸起,将掌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然后一步一步作一周围,一步步完,将两足在圈内一跳,静坐一刻,取药服之。
   午功:
   正午,先盘膝坐,两手按膝,腰直起,闭目运气,一口送下丹田。念日:&本无极之化身,包藏八卦有真因。清通一气精其神,日月运行不息。阴阳甲乙庚辛,生克妙用,大地回春。扫除六贼三尸,退避清真。开天河之一道,化玉之生新。圆明有象,净彻无垠。养灵光于在顶,出慧照于三清。不染邪崇之害,不受污秽之侵。水火既济,妙合地、天、人。学道守护五方主令元神四时八节宰治之神养我魄,护我魂,通我气血,生育流行。天罡地煞,布出元精。二十四气十二辰,妙应灵感,观世音、太上老元君、道祖侣真人、一一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化作太极护法韦陀。日月普照来临。&(念七遍)开目,运动津液,徐咽下。将左手按腰,右足伸出。右手按腰,左足伸出。伸出后,将两足并合,往前一伸,头身后一仰,立起。将两掌擦热,往面一擦,擦到两耳,左手按左耳,右手按右耳,两手中指上下交,各弹三下,往项下一抹到胸。左手擦心,右手在背腰中一打,然后两手放开,头身往下一勾,再以右手往前头一拍,抬起腰身。左手腹中一抹,然后前足换后足,往前跳三步,退三步。口中津液,作三口咽下,朝西吐出一气,复面东吸进一气。闭鼓气一口送下,此导阴补阳也。
   晚功:
   面朝北,身立住。左右手,捧定腹。两足并,提起一气。运津液,待满口,一气咽下。两手左右伸如一字,掌心朝外竖起,将少蹲,作弯弓之状。左手放前,对定心。右手抬过头,掌朝上,四指捻定,空中指直竖。右掌朝下,捻大少指,中三平竖。两手相对,如龙头虎颈抱合之相。头于此时侧转,面向东,往前一起一蹲,走七步,立正,将两手平放,以右手抱左肩,左手抱右肩,蹲下,头勾伏胸前,两目靠闭膀中间,呼吸一回。将两目运动,津液生起,以舌尖抵上腭,上下齿各四五下,将津液徐徐咽。两手一抄,踪起一步,右手向上一抬,放下。左手往上一抬,放下。轮流三次。左足搭右足,往下一蹲,立起。右足搭左足,往下一蹲,立起,将腰扭转一次。乃呵气一口。收转气,两手在膝盖上各捻两三下,左边走至右边,右边走至左边,共八十步,此要对东北走,东北对西南走。完,坐下,略闭神一会,将两手对伸一下,站起,再服晚药。以清水漱净口,仰众到寅,再住,翻动睡之。此通养神功,败魂聚魄也。
二、打坐浅训
  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也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于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象重生之身一般。
   太凡打坐,须将神抱往气,意系往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炼耳。
   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唯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二句可浑讲,亦可析讲。浑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析言之,则虚是虚无,极是中极,静是安静,笃是专笃,犹言致吾神于虚无之间而准其中极之地,守其神于安静之内必尽其专笃之功。
  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觅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真心之性格最宽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以真心理事,千条一贯。以真心寻道,万殊一本,然人要用他应事,就要养得他壮大,就要守得它安闲,然后劳而不劳,静而能应。丹诀云:&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后复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谁云闹中不可取静耶?
  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内。乃可不打坐于枯木寒堂,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
  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然后入山寻师,了全大道。彼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混日之徒耳,乌足道哉?
  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崩。火不外荧,则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崩,则无精涸之症,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精交结,乃可以却病,乃可以言修矣。
  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有百两不换一分。道人何必与世人争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属火,气亦火种,忿恚一生,气随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连母带子,一齐飞散,故养气以戒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日:&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炼心之法,自小及大,如今三伏大炎,一盏饭也可,再求饱不可也。一片凉可也,再求大凉不可也。数点蚊不足畏也,必求无蚊不能也。自微及巨,当前即炼心之境。
  苦中求甘,死里求生,此修道格论也。
  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然真精动于何时,真神生于何地,真气运于何方,真性养于何所,是不可不得明辨以析者而细言之也。
  凡下手打坐,须要心神两静,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于中自形于外,是以君子必慎其独也。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长功夫者。
  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三、打坐歌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阿一阿鼎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已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本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天机妙,非等闲,泄漏天机罪如山。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丹。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四、积气开关说
  其端作用,亦如前功,以两手插金锹,用一念归玉府,全神凝气,动俾静忘。先存其气,自左涌泉穴起于膝胫,徐徐上升三关,约至泥丸,轻轻降下元海。次从右涌泉穴,俾从右升降,作用与左皆同。左右各运四回,两穴双升一次,共成九转,为为一功。但运谷道轻提,踵息缓运,每次须加九次,九九八十一次为终。其气自然周流,其关自然通彻。倘若未通,后加武诀,逐次搬行。先行狮子倒坐之功,于中睁睛三吸,始过下关,后乃飞金精于肘后,掇肩运耸,自升泥丸,大河车转。次撼昆仑,擦腹搓腰八十一,研手摩面二十四,拍顶转睛三八,止集神叩齿四六通。凡行此功,皆缩谷闭息。每行功讫,俱要嗽咽三分,方起摇身,左右各行九纽。此为动法。可配静功,互为运行,周而复始,如此无间,由是成功。上士三昼夜而关通,中士二七以透彻,下士月余关亦通。功夫怠惰,百日方开,若骨痛少缓其功,。倘睛热多加呵转。一心不惰,绪疾无侵。其时泥丸风生,而肾气上升。少刻鹊桥瑞香,而甘露下降。修丹之士,外此即诬。若非这样开道,岂能那般升降而炼已配合也哉?
五、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外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六、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七、太极行功说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根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练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八、太极行功歌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呵、嘘、呼、四、吹,加嘻数成六,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四,四时手双托。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死药。
九、太极拳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不丢顶。
十、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动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持鬼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始能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毒,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十一、行功十要
  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弹,齿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护,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
十二、行功十忌
  忌早起科头,忌阴室纳凉,忌湿地久坐,忌冷着汗衣,忌热着晒衣,忌汗出扇风,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凉水着肌,忌热火灼肤。
十三、行功十八伤
  久视伤精,久听伤神,久卧伤气,久坐伤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至饱伤胃,多恐伤肾,多笑伤腰,多言伤液,多睡伤津,多汗伤阳,多泪伤血,多交伤髓。
关键词:张三丰炼丹 练丹秘诀
来馆注意事项
服务时间:08:00--21:00
办公电话:
办公手机:187-
Q Q&客服:
办公邮箱:《太极内功心法》身体各部要领详解
我的图书馆
《太极内功心法》身体各部要领详解
摘要: 何谓“虚灵顶劲”??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气沉田即在运动中把人体能量,沉藏于丹田。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使周身 ...&&&&&&&&何谓“虚灵顶劲”??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气沉田即在运动中把人体能量,沉藏于丹田。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使周身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的意思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虚灵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真正的顶劲。顶劲上领,不可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血压升高,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其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因此,理论指出:“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无,无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虚灵顶劲气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中医理论认为,下丹田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故古代养生家认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先吸后呼,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而百脉皆通,气血畅通百病皆除;又认为,将心意守住丹田,丹田即生气生血,气血充足,身体健壮而百病皆愈。所以,气沉丹田,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本功。&&&&&&&在太极拳揉手(推手)中,头要自然向上领起,上虚下实,气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时下盘稳健,周身中正,动作忽隐忽现,如物漂于水。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第二大要领:含胸拨背意内敛&&&&&&&&&&含胸者,胸微内含;拔背者,尾闾下垂,百会上领,拉直脊柱;意内敛即精神不张扬。其具体做法: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而且对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即往下沉,两肩中间脊骨鼓起上提,这便是拔背。所以拔背能使肩背的部分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能使脊柱和脊柱两边的膀胱经获得很好的锻炼。&&&&&&&意内敛就是太极拳古典著述所说的“全凭心意用功夫”。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并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作形象比喻。按现代运动学的观点,全身神经系统皆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指挥。盘拳走架或揉手时.意有所感’,气必致动,这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心”,接到各感官系统传来的‘‘信息”,在一瞬间作出判断、处理,并将结果(指令)通过神经系统迅速地传导到各运动部位而做出的相应反应。&&&&&& 第三大要领:沉肩坠肘松筋骨&&&&&&&&&&沉肩者,肩松沉也;坠肘者,肘下坠矣;松筋骨,即松筋松骨。&&&&&&&&沉肩指肩要松沉,肩松开下垂,即将两肩井穴下沉,两肩必须平齐,不可端起,反之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沉肩须将肩胛骨松开,使肩胛骨肌出现一个低洼,能使手臂增加长度,增大曲伸缠绕的灵活性。坠肘,就是肘要有往下松坠之意,垂肘的前提是沉肩,所以肘不能悬起,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肘关节是起重支点,肘与膝合又是外三合的重点;坠肘就是要使肘关节松开,上肢气血更加流通。若能做到“肘不贴肋”,便有“松开我劲勿使屈”的强性和韧性。如白鹤亮翅,其手臂上举虽然超过肩部,而肘尖仍然使其有下垂之意,若是肘尖向上抬,那就是挨打的架子。坠肘是肱二头肌的轻度转动,使尺骨与桡骨进行绞剪式运动,通过对血管的交替挤压与放松,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肘要松垂,保持略低于腕的位置,要符合屈中求直和处处屈蓄有余的要求。沉肩坠肘能保护胸肋部的要害部分,并使攻防两宜。&&&&&&&松筋骨,要松开四肢百骸、八段九节。筋骨不松,经络受阻,意气受滞,则功夫不但不长,人到中年还会导致疾病缠身。如何松筋骨,其关键的关键就是松腰胯。&&&&&& 第四大要领:松腰开窍旋之足&&&&&&&&&松腰者,腰松开也。腰松开了,一动全身无处不动。古人日:“命意源头在腰隙。”又日:“腰如车轴气如轮。”开窍者,打开也。&&&&&&&&&&松腰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先松胯,然后松膝、松踝,最后是松足,也就是“旋之于足’’了。所以.“松腰开窍旋之足”这一要领,是针对腰胯与整个下肢而言的,并不是只讲腰与足。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在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太极的功夫在脚下,必须练好脚下的功夫。&&&&&& (一)足:足要求两脚虚实互用(五趾抓地则脚心虚,五趾舒展则脚心实),双脚各大小关节要逐一松开。&&&&&&& (二)踝:若要达到脚下轻灵,踝不松开是很难实现的。采取瑜伽锻炼和古代道家养生家所通常采用的双盘和金刚坐是松踝的好方法。&&&&&&&& (三)膝:膝是大腿与小腿之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转膝及上下蹲起等都是松膝的好方法。&&&&&&& (四)胯:站大马步桩是松胯的重要方法。&&&&&&&(五)腰:松腰有很多方法:如无极桩、直腿坐、俯身拱腰等法。腰松了,练拳时就能做到以腰为轴,旋转自如;腰松了,则对养生很有帮助。&&& 第五大要领:以意引气缠丝以意者,心意也;缠丝劲,进如螺旋,退如抽丝。即螺旋劲,也叫抽丝劲。&&&&&&&&&&以意引气的螺旋缠丝运动,亦合乎养生保健的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互为表里,交联环绕,通过内缠丝外螺旋的运动,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节三焦.平和阴阳,内壮脏腑,而又柔和骨节、肌腱、韧带,外强筋骨、皮肉。以意引气缠丝劲,只要精心修炼,日积月累,千锤百炼,刚柔相济,练就心如明镜,身似金刚,从“千变万化”达到“万紫千红”。&&&&&&&&&&&&初学者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架学好,这其中,步法走弧形,手法松柔圆活,内旋时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随腰;外开时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领手,轻轻地将劲运于手指,使关节在弧形变化中回转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第六大要领:分清虚实调阴阳&&&&&&&&&分清者,清楚也;虚实者,变化矣;调阴阳,即调和阴阳。人之有形,不离阴阳,更有虚实的变化。在形体上,脚分虚实,腿分虚实,手分虚实,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人的心理、思想、精神、意识在不同的层次中都有虚实之分。虚实的变化,即是阴阳的调和。&&&&&&&太极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久练不疲,张弛轻重,均匀转换,不致困顿。比如,在左右旋转时,如果重心移至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重心移至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站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所以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腰,转换在腰,首先就要松腰、塌腰和虚腰。松腰的反面是收腰,腰椎骨节和肌腱、韧带能放松,松开则不收;塌腰的反面是瘪腰,腰部能松开下塌(配合敛臀)则不瘪;虚腰反面是束腰,虚者空也,腰部能不硬不软、折中而得虚空则不束。要塌腰须敛臀,能敛臀则能塌腰。塌腰、敛臀自然尾闻中正,骶骨有力,后腰命门自然松开,配合会阴内收和虚灵顶劲,则脊柱自然竖直,上下前后合住劲,转动时自然无所偏倚。&&&&&&& 第七大要领:上下相随内外台&&&&&&&&&&上下相随,即人体以腰为定点,腰以上为上。腰以下为下,腰脊为联系上下体的主动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则中间自然& 相随。&&&&&&&&上于两膊相系,其一在于两臂之间须相系.其二在于两腿与两臂相系。两臂相系即肩与肩、肘与肘、手与手之间似有无形的筋相辅,左右相系,对称相连,互相吸引。&&&&&&&&下于两腿相随,其一在于两腿之间须相随;其二在于上动下随,下动上领。其内涵就是上虚下实,下虚上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其一在于上下动而中间应,其二在于中间动上下和。比如云手,其内涵就是手动、足动、胸腹腰脊一齐动,手到足到身体到,一动无有不动,上下内外一气贯通。上虚而中间应,即胸腹腰脊随手足动,其关键在于以胸腹腰脊的虚实、松活和中正为前提。中间动全凭腰脊带动,其关键在于以肩活动为臂的转关枢纽、以胯活动为腿的转关枢纽。总之,中间不动,阴阳合德;中间一动,阴阳分清;一上一下,上下相随;一开一合,开合相乘;一动一静,动静相因;一屈一伸,屈伸相宜;一虚一实,虚实分明;一左一右,左右相连;一内一外,内外相合。&&&&&&&内外合者,即内外相合。要使上下相随,必须内外合一。内外合一首先是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外三合称为周身六合。内外相合就是在周身六合的基础上,使皮肉筋脉骨、五脏六腑、心神意气相合为一。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才能使太极运动周身一家。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神意贯顶;属于外者,周身轻灵,由脚而腿而腰,沉肩坠肘,气达指端,节节贯通。& 《拳论》云:“发令者心,传令者手,观色者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其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每招每式,必须要做到以手为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手掌旋转以大小指划圆,以手指中冲穴领其周身运动。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全身无处不动,像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滔滔不绝,动中有静,静中有韵,明朗豪爽;说停,周身都停,身体稳健似巍峨屹立的高山,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故动静分明,静中有势。&&&&&& 第八大要领:松慢圆匀沾连粘&&&&&&&& “松慢圆匀沾连粘”,实际上讲的是两句话,即“松慢圆匀,沾连粘随”。这一要领无论在养生中还是太极揉手(推手)上都是比较重要的。&&&&&&&(一)松:学习太极的人都会练太极套路,然而大多数却不懂得松八段九节。&&&&&&&所谓八段,是指脚、小腿、大腿、脊背、大臂、小臂、手、头;所谓九节,是指踝、膝、胯、腰、颈椎、肩、肘、腕、指(趾)关节。松开八段九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 ①初学阶段:呼吸自然,周身顺随。&&&&&&&②端引:什么是端引呢?以出手为例,一般的练法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掌指,即由根到梢把手推出去。这样练肌肉是紧张的,关节是闭合的,端引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用手指尖把胳膊引导出去,出腿时用脚趾尖把腿引导出去,以头引导全身,即所谓“虚灵顶劲”。&&&&&& ③专项放松:比较有影响的太极拳都有专门的放松训练,比如陈式太极拳就传有放松操。而笔者所练太极拳,负IJ通过定势松八段九节。每个定势松开之后再换下一个定势。这样练就非常艰苦了,运动量要增加三至四倍,还要注意松而不懈。如何区别松与懈呢?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萎靡不振。&&&&&&&松而不懈的关键是如何看待紧,只强调松而不言紧,就达不到松的目的。松紧是一对矛盾,是太极之两端,没有紧,松就不存在。松的结果,弹力自生,才能在揉手中用松弹劲把人轻松地发出丈外。&&&&&&& (二)慢:对于慢,作为初学者,首先要做到形&&&&&&体动作的慢。放松慢练,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有利于调整身体各部位的身形要求,仔细检查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慢并不是单纯的故意追求缓慢,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开始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前人说:“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又说“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 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逐渐增大,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三)圆:圆包括形体动作的圆活与气势的圆活。&&&&&& ①形体动作的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圆满灵活运用到揉手(推手)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不丢不顶,处处圆转饱满,轻灵活泼。太极大家对圆活是十分强调的,如“周身节节串”,“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等等。&&&&&& ②气势的圆活。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以说“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必须掌握“气势”和“十方支撑”。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所谓十方,是指人体 前后、左右为东西南北四正方,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四斜方(四隅方),合起来为八方,八方在平面图中可表达,加上头顶与脚下一条竖线即上、下两方,共为十方,这就是古人所讲“十方虚空、十方界”。&&&&& (四)匀:匀,是指自始至终,动作气势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就神意而言,匀,是指心无杂念,如平静的湖面,清澈透明而均匀绵软。&&&&&& (五)沾:原义是胶性,有粘的作用。这里是比喻与人接手后,我的接触点如有粘性,能将对手粘住,使其不得解脱,这是对劲力作用的一种描述。例如,揉手训练时,我出左手按对方前胸,对方伸右手横截我左小臂,此时对方用右手用力而右臂僵硬半身成为刚体,我乘势左手背外撑上提,挂住对方右腕,对方身必被我提起,我如后带,对方则会被我拉向左后侧,跌出。这就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我顺人背谓之粘。&&&&&& (六)连:在“沾、连、粘、随”四字中,“连”字最重要,意义最广,“沾、粘、随”都直接与“连”字有关,失去“连”字,其余三字便无从表现,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它还有一特殊属性,如“接手”可谓连,“断而复连”就指重新接手相连,或谓退却时手不走空。&&&&&& (七)粘:沾是粘的条件,而粘是沾的作用与表现。在揉手(推手)中,双方精神、意念都要高度集中,在交手的关键时刻,若一方跑了念头,那就要挨打了。在揉手(推手)的整个过程中,沾是形的基础,连是气的关键,粘是神的根本,随是整体的应用。&&&&&&&(八)随:“随”好像与“连”字有一定的混淆,其实不然。“连、随”二字与主动、被动有关。连取主动,随属被动,转换时各不丢手,要用沾劲粘住对方。所以,此“沾、连、粘、随”四字中,应理解为是一个攻守的全过程。综上所述,松、慢、圆、匀和沾、连、粘、随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是体与用的关系。何谓体与用的关系?即松、慢、圆、匀是习练太极拳所要达到的要求和需要进入的状态,沾、连、粘、随则是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后,在揉手、技击中所表现出的水平和境界。&?&&&&& 第九大要领:招势相连法万千招势者,一招一势也;相连者,绵绵不断矣;法万千,指每招每势都可千变万化地运用。&&&&&&&招势相连在太极拳的整体锻炼中,从起势到收势。一势连一势运转不停,一气呵成,如揽雀尾的“按”,不是一个劲地往前按,而是在将要完成动作之时,要用精神状态连于下一个动作,如果连得不好就会出现“断续”。&&&&&&&&&招势相连的具体做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如在上一动作将终,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那么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势,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则自始至终,绵绵不断,招招势势,周而复始,变化无穷,所以《拳论》才有“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说法。?&&&&&& 第十大要领:动中求静太极现&&&&&&&动中求静,指在太极拳的锻炼中要体会虚静的状态;太极现,指太极练到虚极之境,自然现出神奇(实际上不神奇)。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一如的整体运动。从本质上来说,太极拳的静中求动是静待其动。静待其动有三层意思:一是在行拳之前于无极状态中静待机(时机)动;二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时静待下一势的动,即动而复静;三是在揉手时静待“彼”动。&&&&&&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有动,即虽动而静,视动犹静。待招势动作纯熟、通顺、连贯、协调以后,要平心静气地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静心想着,阴阳开合;静心听着,天机流动;静心看着,浩气旋转;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从而实现始于无形,归于无迹的太极之境界。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守德太极拳内功心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