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带上上古卷轴5面具代码吗?

图文语录 - 成长是戴上很多面具 - 语录详细内容 - 后花园网文 - 经典语录
图文语录 - 成长是戴上很多面具
(左方向键)&(右方向键)&(回车键)&(B键)&&(N键)&(S键)&&&浏览次数:195&&&&收集时间: 6:21:03&&&出处:&&&
  有人说,成长是戴上很多面具,逐渐变得麻木。  于是我踏过河流,走过桥梁,看过天亮,遇到很多人,始终没学会。  我们会或多或少的,学会说话和隐藏,但有时我还是不想敷衍。  日落时懒得隐藏情绪,聚会时懒得掩饰逗逼,听歌时就跟节奏摇摆。  不是交际不重要,而是要跟那些让自己像自己的人在一起。  ---卢思浩
本站所有语录类别&&&&&&&&&&&&&&&&您可能还会对以下语录感兴趣(随机显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到底,还是成长 作文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当“知了知了”的叫声停止了喧嚣;当一片片的梧桐叶恋恋不舍地从树上飘落;当繁花似锦的夏天悄悄从幕前退到幕后,世界再次寂静,寂静悄悄爬上树梢,忧伤静静拥抱世界。原来在不知不觉中的我们又走到了季末。是谁曾武断地对我们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当青春的秘密悄悄占满小小的心房,当童年的欢声笑语不再,当两小无猜的玩伴渐渐远行,如烟般的愁绪在心里潜滋暗长。记忆中的欢笑被锁在内心的最角落,不知何时蒙上一层厚厚的尘。这些微妙的变化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可避免的长大了?尽管我们并不愿意接受它。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不得不认真开始思考,思考所谓的重要问题——人生,未来,规划。生活不需要纯净的透明,繁杂的色彩将它狠狠涂满,不再留白。只有小心翼翼地将心事收藏,独自承受!青春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它炼就多少人,击垮多少人,无法统计,无法估量。我们亦没有选择。诞生注定我们必将遇见它,挑战它,或胜利,或失败,或直接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这个年代的过程被称为,成长。在纯真的儿童年代,我们太渴望成长,成长。在我们简单而又透明的世界里,长大意味着自由,无拘无束。那时的我们太渴望知道天是有多高,地能有多宽,世界有多精彩。只是在单纯的我们一味构想未来美好的蓝图时,似乎忘了在成长中还会伴随一种叫责任的东西,它能将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想逃又无处可逃。老一辈的人总是带着羡慕的口气说,“你们呀,可真是幸福的人儿呀,能出生在这个年代。想当初的我们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看着他们沉浸在各自的回忆里,我不经陷入茫然:我们真的是最幸福的吗?长辈们总是早早的向我们的大脑输入一些只属于他们那一辈的程序代码,找一个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我们心甘情愿的接受他们所希望的一切。可我们,背上厚厚的行囊,独自远行,听着“越长大越孤单”,泪水悄悄挣脱眼眶……总是喜欢将最真实的自己小心隐藏,害怕他人发现;总是习惯伪装坚强,以免被他人伤害;总是小心谨慎的对待别人,担心在不禁意间伤害了他人。为了未知的明天,结束童年简单的生活,带上虚伪的面具,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自己不喜欢而又不得不做的事,听着大人因此而夸你成熟和长大,然后看似很幸福很幸福的生活着,生活着。以至于后来连我们都忘了,我们是在戴着面具生活。不得不承认,在面对生活的压迫时,我们最终还是屈服了。春去秋来,夏尽秋至,不过转瞬;来匆匆,去匆匆,时光打马而过。曾经的单纯,欢笑和泪水,渐行渐远。到底,不管我们多么抗拒,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还是不可避免的长大了。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有人说,成长是戴上很多面具,逐_鹿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6,085贴子:
有人说,成长是戴上很多面具,逐收藏
有人说,成长是戴上很多面具,逐渐变得麻木。于是我踏过河流,走过桥梁,看过天亮,遇到很多人,始终没学会。我们会或多或少的,学会说话和隐藏,但有时我还是不想敷衍。日落时懒得隐藏情绪,聚会时懒得掩饰逗逼,听歌时就跟节奏摇摆。不是交际不重要,而是要跟那些让自己像自己的人在一起。
司通科技致力于金融交易软件开发,为经纪商提供微盘系统搭建全方位服务!
有时候你会特别渴望找个人谈一谈,但是到最后你会发现,往往都谈不出个所以然,慢慢地你领悟到,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办法用言语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即使告诉了别人,别人也理解不了的。所以,有些话,只能放在心里,让时间告诉你一切。
说的真好,我一句也不明白
成长需要沉淀
这是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小的时候,很喜欢那种孙悟空的面具,硬的薄塑料压成,在两边简单地打了两个洞,拴上一根橡皮筋,便可佩戴。戴上那种面具,手拿"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摘下面具,就是成长
2014年1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小的时候,很喜欢那种孙悟空的面具,硬的薄塑料压成,在两边简单地打了两个洞,拴上一根橡皮筋,便可佩戴。戴上那种面具,手拿一根细木棒,仿佛自己真成了孙悟空一般,在同伴中颇有点与众不同的感觉,内心也就很有了“傲视群雄”的滋味。只是那时,我还不知道这就叫面具,而是依照家乡方言称之为“鬼脸壳儿”。 中国论文网 /9/view-6271250.htm  长大后,我才知道了它正式的名称叫面具,也知道了面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人们常用佩戴面具的方式来扮神,期望用神的力量来达到驱邪避灾的功效。只是,现在难见到人们在重大仪式中使用面具了,面具似乎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失去了原本的功用。当然,当下的人们依然是使用面具的,只不过大多是在舞会、狂欢节等场合,为人们的娱乐增加效果――有了面具的遮挡,人们在参加活动时似乎有了更多的安全感,生活也似乎因此变得更加愉快,更有意义了。   但这些都是有形的面具,在现实的生活中,处处充斥着无形的面具。只是,这些无形的面具似乎负面影响更大――在带给使用者安全感的同时,也阻断着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流与信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如猜忌、怀疑等消极影响。教师群体也不例外,也常因有着无形面具的影响而出现很多消极的现象。   有人曾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成长?”这个问题颇大,也很难回答,因而,我只得借助“面具”这一概念进行回答――“摘下面具,就是成长”。   一、摘下对学生的面具   案例:   这是一个走上工作岗位只不过短短一年时间的班主任。这样才参加工作不久的班主任,并不真正了解班级管理工作的意义何在,在他看来,对孩子有着爱心就是当好班主任的关键。于是,对班级的孩子,他呵护备至:每天坚持帮孩子值日;孩子不完成作业,他以最友善的态度对待;孩子出现违纪情况,也只是将孩子叫到办公室,仔细叮嘱不要再犯……   但一年后的他,却为班级管理烦透了神。因为他渐渐感到在孩子面前他成了保姆,成了帮佣,少了那份教师特有的威信。帮孩子扫地?常扫着扫着,就剩下他一个人了。作业没做?稍多说了两句,就会有孩子顶嘴:“不是说过忘记了嘛!”一点都不将他放在眼里。他对此很是苦恼,但却又感觉无计可施。谁叫自己是老师呢!   有教师指点他:“当老师的诀窍是,别让孩子猜出你的心思。所以别整天跟他们混在一起,老师就得有老师的样儿,混在一起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拿你不起劲的。”说的也是,看那些年长一点的同事,几乎没有孩子来烦他,而他这儿,只要他一进办公室,一个课间的时间准会有几批孩子来打小报告。“老师,他拿了我的笔不还。”“老师,他打我。”“老师,他追着我不放。”……而常常,还没等他回应,孩子就一溜烟儿跑开了。刚开始时,他挺享受这种状况的,认为这是孩子对自己的亲近,可现在他渐渐感觉到,这是孩子对他的不尊重。也许,就是同事说的那样,自己对孩子太好了,才让自己如此被动。   于是,后来的日子里,他开始学着与孩子拉开距离。拉开距离的第一步,就是不再在课间仍然呆在教室里与孩子聊天。对于班级事务,他也规定先由班干解决,解决不了的才由班干向他汇报。   刚开始时,孩子们并不适应,仍然跟到办公室来打小报告。但对于这样的孩子,他都报以毫不留情的训斥:“回去,跟班干说去,别来烦我。一天到晚就知道打小报告……”几次以后,孩子渐渐感受到了变化。偶尔,还会有孩子疯过了头,冲到办公室门口,不过,通常还没开口就醒悟过来,赶紧跑了出去。时间一长,办公室门口没了他班上孩子探头探脑朝办公室里张望的身影了,甚至,办公室门口嬉戏的孩子中也找不着他班上的孩子了。   面对班干,他更是严厉。有几个班干工作不力,总是将班级那鸡毛蒜皮的事儿交给他来处理,他都第一时间进行了撤换。“班干,这么一点能力都没有,还是别当了好!”对那些被撤换的孩子,他这样说道,同时,这些话也是说给其他在场的班干听的。   一段时间的整治后,他发现果然大有成效。在班干的管理下,班级秩序井然,也没有了那么多让他烦神的事儿了。最关键的是,他看到了孩子们对他那毕恭毕敬的神态,内心也就多了份自信与愉悦,甭提感觉有多好了。不是吗?以往要叫一个孩子到办公室,还得追着孩子屁股后面“三请四邀”,来了也不见得多听话。现在多好,只要站在教室门口喊一下名字,不出分把钟,孩子准会低眉顺眼地出现在办公室门口……   日子一天天波澜不惊地过着,他也获得了与那些年长老师一样的清闲与尊严。一切,都是那样轻松自在,又是那样美好愉悦。这样的心境一直持续到一天早上为止。那天早上,他发现班上有一个孩子没有到校。   当发现那个孩子没有到校时,他问了与那个孩子同村的名叫大林的孩子。大林开始时支支吾吾地说自己不知道,但经不住再三盘问,终于告诉了他那个孩子缺席的原因――昨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缺席的孩子与几个常欺负他的辍学少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被那些辍学少年下狠手打伤了!而在其他孩子断断续续的议论中,他才知道,这样的事儿早已发生过多次,班上很多孩子都曾遭遇过这些辍学少年的欺负!而他,居然是全班最后一个知道这个情况的人!   反思:   这个班主任便是曾经的我。当年的我,在不知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如何管理班级的情况下,选择给自己戴上了面具。   先是“友善”的面具,但这副面具渐渐让我感到厌烦。因为,不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喜爱,使我的“友善”沦为对孩子的一种刻意的讨好,在难为了自己的同时,也并没有让孩子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喜爱。   开始时,仗着孩子对教师那种天生的敬畏感,师生之间的相处还算是比较融洽,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孩子对我越来越熟悉、了解,那种孩子对教师的天生敬畏感也一点一滴地消失了。于是,我的“友善”成为了对孩子的放纵。都说班主任可分为三种,“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那时的我,当属于“放任型”吧。   当放任到一定的程度时,为了让自己能够从那无休止的琐事中逃离,为了班级能够还算正常地运行,更是为了解脱自己,我又急匆匆地从“放任”转向了“专制”。
  专制管理下的班级,可谓运行良好。各负其责的管理方式,使我顺利地抽身而出,获得了久违的轻松。只是,这样刻意阻断孩子与我之间的交流,也相当于在我与孩子砌上了一堵高墙。墙那边的孩子,的确因为“猜不到”我的心思而规规矩矩起来,但同时,墙这边的我也因为看不到孩子的表情,而少了那份对他们应有的了解,使得班级发展与孩子的身心安全多了一份隐患。   现在想来,我刻意拉开距离后,所采用的方式并没有树立自己想要的威信。孩子那毕恭毕敬的表情,只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恐惧所引发的,与我想要的那种威信毫不相干。相反,这样的做法倒可能给教师带来更多的麻烦。这样的例子除了我经历过,身边也曾见到过。   我有一位同事,平时对孩子强调的是绝对服从。带低年级时,她的班级还算是比较平静。那时,我常见她叫孩子到办公室来,面对她的讽刺也好、惩戒也罢,孩子都是绝对顺从,毫无反抗之意的。但她的那个班升到五年级时,我忽然发现她所带的班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班级纪律乱到了极致,孩子明目张胆在她的课堂上塞着耳机听音乐,互相掷纸团,趴着睡觉……而她,也变得爱在办公室里不时发表自己的“高见”了。“算了,他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想学就学点,不想学就算了,当老师,犯不着惹那些麻烦的。”……   后来我才知道,之所以有这样巨大的变化,是因为在一次师生冲突之后,她班上的几个孩子逃学了,而她对此束手无策。以后,每每有所冲突时,都会有孩子选择逃学。在与校领导外出寻找了好多次之后,她放弃了自己一直坚持的“学生要服从老师”的理念,放弃了自己应尽的职责,任由孩子那些不合情理的行为蔓延。   经历了这么多,我才渐渐明白,作为教师的我们,最恰当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不是故作宽容,对孩子的所有言行都热情赞同;也不是力求强势,对孩子冷淡相待,而是要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贴近孩子的心,在感受孩子内心酸甜苦辣的同时,也让孩子能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在孩子面前戴上面具,其实是拒绝与孩子的磨合。而这种拒绝磨合,迟早会带给自己与孩子本可避免的疼痛与伤害。   最终,我选择了再次改变,以寻求与学生之间最为适当的距离,最为恰当的相处方式,最为得当的交流方式。   二、摘下对家长的面具   案例:   报名第二天,我又见到这位家长,他正在向班主任求情:“老师,真对不起,送孩子回家时马虎了,将她的作业丢苏州了。我保证孩子真的做完了。”“做没做完拿作业来说。”班主任头也没抬,仍忙着自己的事儿。“真丢苏州了。也怪我,催他急了,作业忘记塞到书包里了。您看,我这是第二趟来了,您原谅一下,帮她把名给报了吧。”家长看看自己的孩子,而孩子,正胆怯地望着班主任呢。这孩子我知道,成绩挺不错的,平时表现也很不错,常听班主任提到她。   “有时间跟我说这些,还不如想办法将作业拿来。都这样不带作业,只告诉我孩子做完了,那不乱套了?”班主任依然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己的事儿。   就这样,一个苦苦恳求,一个坚守原则。最终,与班主任软磨硬泡了整整一个上午,家长还是没拿到自己想要的报名单,只得悻悻地带着孩子离开了。出办公室时,我清楚地看到家长脸上那竭力克制着的怒火。   周末过后的星期一,孩子爷爷领着孩子来了。“老师,她爸爸那天下午就回苏州了。作业已经快递过来了,明天就能拿到。”老人赔着笑脸对班主任道,“今天能不能麻烦您先给她报上名,将书领了?”“作业明天能到就明天来领吧,反正也不急在这一天。”同事依然拒绝了这个恳求。于是,又是好长时间的恳求与拒绝。最终老人只得将孩子留在了学校,自己无功而返了。“你先到班上去,明天作业来了我们再报名领书。在班上别调皮,要听老师话,要认真听课……”临走前,老人絮絮叨叨地嘱咐着孩子,眼神中满是怜惜与无奈。   过后,有同事忍不住劝班主任道:“不就是假期作业没带嘛!先给她将名报了,作业寄到后再交给你就得了。”同事放下了手中的笔,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水道:“作业不作业的其实无所谓,我在意的是家长的态度。你也知道的,如果对家长这也不计较那也不在乎,最终他们不仅不会领你情,还会认为教师好欺负,就会不将教师放在眼里,甚至爬到教师头上来显威风的。”   好在第二天,孩子果然将作业带来了,也顺顺利利地报上了名,领到了渴望已久的课本。   但这故事并没就此结束,如果故事能够这样结束的话,倒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结尾。麻烦就麻烦在,一段时间以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出问题了。   那天,孩子爷爷气冲冲地找同事来了。“你怎么能叫别人家的孩子打我孩子?!”老人冲同事吼道。同事一头雾水:“怎么回事?我什么时候叫别的孩子打你家孩子了?”“我就知道你看我家孩子不顺眼,开学时就那样刁难我家孩子。你自己看看,你自己看看,头上的这个大包不是你叫别人家的孩子打的嘛!”果然,拨开孩子的头发,可以见到一个小小的肿块,并不像老人说得那么严重。可为什么老人口口声声说这就是同事指使别的孩子打的呢?   争执了几分钟后,老人愤愤不平地丢下一句话就走了:“别急,你等着,我打电话给我儿子,让他回来到教育局去告你!”   同事去调查了一下才明白,问题出在昨天中午时分。昨天中午是学校例会,学生安排自习。同事临上去开会时发现班级纪律不是太好,有孩子回头与后排的孩子说悄悄话,于是他便向孩子们打招呼道:“别回头了,遵守纪律,再回头后面的同学就会请你吃‘栗子’了。”偏偏,坐这孩子后面的那个孩子是个实心眼,在这孩子回头的时候,真的狠狠敲了她一个“栗子”。   反思:   经常与同行聊一个话题――班主任对家长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如果这个问题作为某一次班主任业务考试的内容,我相信绝大多数班主任会回答,“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同盟者,要善待家长,多听取家长的意见。”或是回答,“家长与教师之间是人格平等的关系,因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与家长处好关系,让家长能够信任教师。”等等。可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下所见到的家校关系,却往往与这样的理念相距甚远。为什么呢?
  有同行曾发表过这样的意见,“对家长就应当强势一点。要不,他们会对你的工作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你做得再好,都不可能让所有家长满意,因而,与其听他们唠唠叨叨,还不如自己一直都强硬点,这样,才好按着自己的意愿去打造自己理想中的班集体。”不能说这样的认识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因为在现实中,的确有那么些家长过于计较,他们不管班级现实情况,也不管对其他孩子是否公平,对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以为自己的孩子谋求最有利的学习条件。   有同行则这样认识,“现在的家长都惹不起,能躲就躲着点。没事坚决不与他们多说什么,有事就发个通知,不过多接触。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不接触也就少了很多是非的。”也不能说这样的认识一无是处,在现实的工作中也的确有那么些家长蛮不讲理,遇上一丁点事儿都会闹得满城风雨。他们不能容忍教师工作中的一丁点儿失误,也非常善于利用教师的失误来贬低教师,使教师处于尴尬的位置,从而达到使教师对自己有所顾忌,好为自己孩子争取更多方便的目的。   但不得不说的是,因着少数家长种种让教师难以接受的原因,而刻意给自己带上强硬、疏远的面具,对大多数家长过于冷淡或生硬,是并不明智的。因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是相互的,教师的态度在很多时候会影响家长对教师的判断。一旦家长因教师的态度而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就会在影响家校教育合力的同时,带给教师潜在的麻烦。当教师不愿试着理解家长的时候,也就很难使家长站在教师的立场去看问题,体谅教师所面对的困难了。   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建立最为适宜的家校关系?最好的办法是摘下面具,以最为坦诚的态度与得体的言行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对家长的友善。如果能够使家长感受到这些,那么可以预计,家长也就能学会体谅教师,对教师的工作给予最大的支持。   记得有一次,我班小娜的手被同学不小心压了一下,指甲盖出现了青紫。我主动给家长打去电话,表达我的歉意。没想到,电话那头孩子奶奶很是大度:“没事,小孩子在一起,哪有不磕磕碰碰的!”这种大度着实令我感动――在家校关系总体紧张的今天,能遇上这样并不询问事情原因、经过,而直接表示理解与原谅的家长,是非常难得的。   家长为什么对我这么宽容?我想,除了家长生性比较宽容外,也与我能够谦卑、真诚、友善地面对家长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平时,当遇上家长时,我常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听听他们对我工作的意见,谈谈孩子近期的状态,说说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当家长感觉到教师对孩子的了解非常准确、全面,细致入微,也就能体会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与喜爱,他又怎么会不信任教师,不原谅教师偶尔出现的失误呢?   因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待家长应持真诚、友善的态度,不能因要保护自己而戴上冷淡的面具。戴上面具与家长交流,就会让家长多出一份担忧,多出一份陌生感,也就让家校之间多了一道不应有的隔阂。而如果这种隔阂过深的话,当教师的工作出现失误时,家长就会因保护孩子而给教师带来众多麻烦。   说到这儿,得将前面案例的结果与大家说说。最终,我那位同事选择了登门道歉。在与孩子爷爷聊了一个多小时后,同事终于因为解释到位、态度真诚而取得了孩子爷爷的谅解。甚至,在同事回校前,老人还特意到菜地弄了一大袋子蔬菜,非得让同事带回家不可。也是,又有哪位家长愿意非得与教师闹僵不可?绝大多数情况下家校之间闹僵了,是因为家长与教师之间互不信任,都在戴着面具交流而造成的。   三、摘下对同事的面具   案例:   见过这样奇怪的一个班。这个班居然同时有两套都在运行的班委,有两套排座方式――班主任的语文课与其他课程一致,但数学课堂上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于是,我们也就常能见到一些很奇怪的现象。比如,每到上数学课的前几分钟,总能听到那个班“人欢马叫”,不用说,那是孩子们在调整座位。   因着这样的情况,也就常能见到家长到学校来找班主任或数学老师来算账。这不,又有家长来找身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了。   “老师,怎么一上语文课你就将我孩子调到后面去了?是不是我孩子哪方面做得不好得罪你了?”这家长,脾气挺大,语气也挺冲的。“不是我将你孩子调到后面去了,而是你孩子本来就在后排,是数学老师上课时将他调到前面来了。”班主任解释道。   “那数学老师能让他坐前排,你怎么就不能让他坐前排?”显然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让家长满意。但对这样的指责显然同事也不能接受:“有没有搞错,我才是班主任。我不能像他一样只凭自己的喜好,我得为全班学生负责!”   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了起来,十多分钟都僵持不下。好在办公室里其他同事见势不好,都在连哄带劝地做工作,总算将这场风波暂时平息下来。   当然,这只是多次因这个原因而引发的纷争之一,除了语文老师这儿,数学老师那儿也常有家长去“拜访”。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位搭班的老师似乎都较上了劲儿,丝毫没有让步或作出改变的迹象与意图。   对此,班主任很是苦恼,又在办公室里抱怨开了,说与数学老师“对不上眼”有太多麻烦。“整天想办法害人。好好的孩子们选出的班委不用,自己重组了一套;孩子们制定的规则不用,自己设计一套;现在更烦人了,排好的座位也不用了,非得上课时调整座位!真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面对这样的抱怨,同事们都劝他与数学老师好好聊聊。对于这个意见,他表示很无奈:“没用的,他不会听我的,说了也是白说。”   但听着这样的解释,我却感到有些不对劲儿。为什么强调搭班的数学老师要听自己的话?这样的话语中间,是不是也可以看出,语文老师给自己带上了不应戴的面具?   俗话说,人上一百,五颜六色。说的就是人的个性的丰富性与差异性,教师队伍也一样。每个教师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征――有的直率,有的含蓄;有的顾大局识大体,有的更加自我;有的细致入微,有的不拘小节……面对这么多性格各异的合作者,我们又怎么能只有让别人听自己话这一种想法呢?
  是的,遇上“对不上眼”的搭班教师,作为班主任是苦恼的,工作会多了许多障碍,也多了很多不应有的麻烦。但反过来想一想,数学老师是不是也有很多的苦恼,有不被尊重的感觉,而不得不以这样并不适宜的方式表达出来?   不错,班级的班干也好,规则也罢,都是由学生选举、制定出来的,甚至座位安排也是由学生参与按规则排定的。但其中数学老师参与了吗?他的意见有没有通畅的表达渠道,有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   更让人忧虑的是,两个人都拒绝与对方交流,又都坚持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进行对抗――数学老师以种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班主任以自己的坚持来表达对此的不在乎。坚持依旧戴着面具所导致的最终结果,除了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外,也使得家长对教师的意见越来越大。而同时,孩子们在两人的较量中也显得无所适从,从而影响班集体的正常发展,影响孩子们的成长。看看这个班的现状就明白了。在教师的影响下,孩子与孩子之间也形成了很深的隔阂,打架、吵架时有发生;孩子与教师之间相互抱怨,常有孩子不服从管教的现象出现;家校之间的矛盾更不必说了。   至于更加直观的班级卫生等方面,更能直观地看出这种混乱与不和谐所带来的恶果。教室里,地上随处可见废纸,桌椅的摆放也歪歪斜斜,劳动用品摆放非常随意……两套班干系统,在这个班所引发的不是积极的竞争,而是班干责任心的缺失。   反思:   办公室里故事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而已。但深陷其中的教师,他们内心的煎熬却是不难想象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过于复杂纷乱的校内人际关系,也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想,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过于复杂,是有着众多因素的,而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与威信,所以给自己带上厚厚的面具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不是吗?认真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教师群体,就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现实的工作中,有很多教师内心有着种种对某一教师的不满,但很少见到他会选择用坐下来与对方好好谈一谈的方式来化解问题。他们更愿意选择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某些做法给对方带来不便,从而表达自己的不满。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拉不下面子,怕被对方拒绝而感觉“掉价”。   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所以才有着前面案例中班主任将猜测当结论的表述,“没用的,他不会听我的,说了也是白说”,也才有了数学老师将行动当表达方式的事实,“两套班委”“两套排座”。哪怕面对再多的困难他们也无怨无悔,坚持着自己的表达方式,目的只有一个,保护自己的尊严与威信。最终,既没有在对方那儿获得想要的尊严与威信;也难以避免一些本不应该有的难堪――与家长的频繁而激烈的争执。其实,在教育这相对单纯的行业里,平时与同事的相处本是并不困难的事儿,利益面前让一让,荣誉面前想一想,平时工作谈一谈,心里想法问一问,又有什么处不好的呢?只是因为种种无形面具的存在,让教师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在影响自己情绪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伤害。   曾听朋友说到过这样的两位老师。前一位老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当时学校在组织校内评优,在互评这一环节时,这位老师将自己的考核得分写成98分,而将其他所有人都写成70分,希望自己能够被评为优秀。结果,后面事情败露,引发了其他所有同事的愤慨。最终,他不得不尴尬地向同事们道歉、解释,说是自己渴望能够拿到这个优秀名额。但很多同事都表示不接受这样的道歉与解释:“想获得优秀名额可以,可以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来获得,或是明确恳求大家让一让。这样的行为坚决不接受。”而与他搭班的那些同事,反应更是激烈:“对于这样的人,如果可以的话坚决不要与他教一个班……”可以想象,以后他与同事的相处会有多么难。   而另一位老师则不同。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无论是班干的选择还是学生的评优,或是学生参加比赛时的辅导老师署名等等,事无巨细他都会征求搭班教师的意见。即便是搭班的老师们表示他不需要这么麻烦,自己决定就行,他也乐此不疲。自然,工作看似繁琐了很多。可是,这位老师却说工作实际轻松了很多,因为即便在工作中他有所疏忽的事儿,搭班老师也会自觉自愿地帮助他解决。比如饮水机要换水,孩子之间发生争执等等。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与人之间相处就是这样。如果教师之间因为所谓的利益、地位或是尊严、威信,互相戴着面具交流,自然也就容易出现猜忌、矛盾甚至相互拆台了,如此,工作起来又怎么会不吃力、不纠结,不产生深深的疲倦感呢?   也得为前面的案例结个尾。最终,班主任与数学教师之间因种种非正常交流引发了种种矛盾,矛盾的最终结果是,一个班级没带到毕业两人就分开了。原班主任主动去了别的班,数学老师继续留在原班,两人也就不需要继续在一个班级耗着了。   但,这就是故事的最终结尾吗?好像很难说是。因为,如果继续任由自己带着厚厚的面具来处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以后的工作中,他们可能还会带来一些对自己、对孩子、对他人的伤害。而如果在工作中所收获的,不是令人愉悦的友善与快乐,而是令人失落的纠结与麻烦,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又是多么令人痛苦的事啊!   四、摘下对自己的面具   案例:   有一位外校老教师,担任班主任,平时也喜欢写写文章,所以与我较为相熟。偏偏我又与他的几个同事也相熟,也就知道了下面的这些故事。   这位老师爱写教育类文章不假,但他拒绝一切形式的对他文字风格的批评,更谈不上对他文章内容的指指点点了。而且,他还有一个很与众不同的特点,只要写了文章,必定要给同事们“拜读”。当同事说到他的得意之处时,他会喜形于色;稍提他的不足之处,脸上乌云密布。时间一长,同事们都知道他的性格,也就随口说上几点优点,博得他高兴一下,好少受一些他的脸色。只是,每每他参与各种论文、案例评比铩羽而归时,大家也都没有了办法去安慰他,只得耐下心来看他阴沉的脸,听他不断抱怨评委的水准与眼光了。   对于学生,他也是极有自己特点的。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第一节课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我能教你们是你们的幸运,要知道,我这水平教你们可是大材小用。我以往教的学生……”只是,一段时间以后,他便会发现孩子们并不是他所想象的一般崇拜他,而孩子们的学业成绩也没能体现出他的“水平”。于是,他也就总会在孩子年级升高之后发出“孩子越大越笨”的感慨,对孩子的评价也常是“你咋就这样笨呢”。
  他的同事们给予他的评价是“愚钝”,或是说他“缺乏反省意识”。但我知道并不是这样。他并不愚钝,也不缺乏反省意识,因为我曾听他亲口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窝囊,教了几十年书,就这样浑浑噩噩的,什么都没做好!”有着这样意识的人,怎么能说他“愚钝”“缺乏反省意识”呢?他的问题,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戴上了一副自尊而优秀的面具。这副面具,他本想要戴给他人看的,只是戴长了后,他也就认为这副面具就是他本来面目了。   戴上这副面具,便挡住了外界的风风雨雨,让他能够沉浸在他自己所营造的虚幻状态,满足了他渴望别人赞扬与崇拜的内心需求。但同时,这副面具也挡住了他的视线,挡住了他成长的可能,使他处在抗拒外在建议与批评的紧张状态下,将虚幻错误地当成了现实。   有一次,学校要派一个人外出参加学习,这个机会便给了他。各种渠道的反馈都表明,他在学习过程中的发言是失败的,让人难以接受的。因为,他所秉承的理念也好,说话的逻辑也罢,都是漏洞百出的。但他本人,却在回来后的汇报中,颇为自得地宣称,自己发言半个多小时,全场一片寂然,都在认真做着笔记。“他们都说我的发言比那些专家还到位。”他这样评价自己,让在场的同事都哭笑不得。但,谁都不想再给他任何一点提醒了。   这样戴上面具,不能真实面对自己的结果,是他真的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什么真正的成长――几十年没评过优评过先,没晋过级加过薪,所带班级的管理落后其他班级甚远,所教学科的成绩也较其他班级差多了。自然,家长对他也是很有意见的,常在背后抱怨孩子“运气不好”。   是的,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自信、自强,给自己应有的肯定与鼓励。但这种肯定与鼓励不能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不能是自我陶醉,而应该是切切实实通过自己努力工作而获得。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一定要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成长、自我提升,做出一个教师应有的成绩,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肯定与认可。而如果只愿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崇敬,只愿听到虚假的赞美,甚至不惜自己制造虚假信息来博得认可,是很难让自己真正成长,获得真正认可的。   只是,遗憾的是,通常我们对于这样的教师都会有着一种无力感。几十年养成的性格,让一般的同事很难对他有什么实际的影响了。更多的时候,即便给予他一定的提醒也是无用的,因为他早已经形成了自动识别并屏蔽一切建议与提醒的意识了。   反思:   一个人的成长,说到底是自我成长,而在自我成长的途中,我们既要对自己的成长抱以期望,更要让自己脚踏实地。如果给自己戴上厚厚的面具,就可能使自己在内心拒绝学习、交流,从而变得凌空虚蹈,固执而不切实际。   我也有过这样的固执与不切实际。当同事精心准备公开课时,我会不屑一顾,“不就是一节课嘛!我才不想这样做秀呢!”当同事论文获奖时,我会自我安慰,“写这个没意思的,能将课上好才是真的好!”而当学生总体成绩并不理想时,我又会给自己找台阶,“成绩虽然可能不太好,但学生能感受到快乐就行了!”……   只是,在有着固执与不切实际的同时,潜意识中我也感受到了因此而带来的空虚与不安――这样的固执与不切实际,是没有自豪感与成就感作为支撑的,只要稍稍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只是,我一直都鼓起不了勇气去做出实际的改变,因为我知道,实际改变中需要付出努力与辛苦,而这些努力与辛苦,远远不是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所需要的那样少――在实际的改变中,会有一个接一个的困难要面对,有一件接一件的事情要解决,有一天又一天的时间要坚持……   好在,面对内心空虚所带来的煎熬,我最终下定决心进行改变。原以为这个过程会是血淋淋的、刻骨铭心的,但一天天走过来,却发觉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只需要每天坦坦荡荡面对自己的内心,学会盘点每天的所得所失,学会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仔仔细细做好每件事,真真实实面对每个孩子而已。   但我知道,如同曾经的我或现在的那位老教师一般,舍不得摘下面具勇敢改变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看看这些就知道了――孩子成绩不好,第一反应是“他家里怎么一点都不管他学习”;同事偶有收获,第一反应是“我才不稀罕呢,我只是不想而已”;学校推出新举措,第一反应是“又开始折腾人了”……   不反对教师有自己的个性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但作为教师,也不能对一切变化都持否定态度,甚至以为自己的判断就是真理。如果总是处于这样的状态,说明他已经戴上了面具,而这面具不仅仅是给他人看的,更是为自己找借口,来掩饰自己对于改变的害怕与紧张的。   曾与很多朋友聊过这个话题,朋友们都认为,如果面具仅仅是戴给别人看的,摘下来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当时过境迁或是自己感觉安全了时,面具也就可能自然而然摘下来,他人的劝说与疏导,对此也是比较有效的。可如果面具是戴给自己看的,一时半会就难以摘下了,甚至,戴长后就真的成了性格中的一部分。而这样的情况,外力是很难给予帮助的,因为外力越大,就越容易刺激到面具的使用者,让他误认为这不是他人给予的帮助,而是讽刺与打击,从而更加用力地按牢自己的面具。   关于这点,我也是有过教训的。我曾劝说过自认为关系还不错的一位同事不要过于愤世嫉俗,但引发了对方强烈的反感。事实证明,我的劝说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刺激他频繁而激烈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别的同事准备“六一”节目,他表示鄙视,“折腾孩子一个多月,就为了拍领导几分钟马屁。”别的同事主动打扫了一下办公室,他表示不屑,“就这种软骨头,只会讨好别人。”当同事教育孩子,他表示愤慨,“自己都做不好,还强调让别人做好。”……   这个同事的事儿就不再往下说了,只想说说前面那位老教师现在的情况――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写写文字给老同事或新同事们“拜读”,对新接手的孩子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告诉孩子们他们是如何“幸运”。只是,他真的从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吗?他眼前的孩子们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幸运吗?   后记   “摘下面具,就是成长”,听起来很玄,其实只表达了一种极为朴实的个人认识――坦坦荡荡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学习,点点滴滴提升。   “摘下面具”,说来容易做来难。因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具的存在,而更多人不愿也不想为之而努力。“成长”,也就成了这些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了。   那么,有空多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在以什么样的面目示人,想想这面目到底是自己真实的面目,还是自己为了防御某种已知的、可能的或现实的伤害而戴上面具后呈现的面目。   要知道,“面具”是难带给人真正的安全的。要想让自己的教育生活更安全、愉悦、健康、积极,就要摘下面具,以真心、诚心、善心、爱心去打动自己所面对的人,去面对自己!这样,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安全、愉悦,才能让自己更加健康与积极。   摘下面具,就是成长,是空话,也是真理。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县湾镇第二小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古卷轴5面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