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我为什么要玩交易社群

致力于打造互联网人脉落地互动型社群
深度解密 | 为什么现在社群玩不过微商?
最近两年对社群经济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也有很多人加入到建群大业之中,现在做社群的远远超过了做微商的。原因很简单,微商主力军是妈妈群体以为主,而社群则是各行各业互联网从业者都在玩的。特别是互联网圈的人感觉如果不玩社群都不好意思出门一样。
最近两年对社群经济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也有很多人加入到建群大业之中,根据无法统计的猜测数据来看,现在做社群的远远超过了做微商的。原因很简单,微商主力军是妈妈群体以为主,而社群则是各行各业互联网从业者都在玩的。特别是互联网圈的人感觉如果不玩社群都不好意思出门一样。最近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玩社群的人那么多却玩不过微商? 昨晚我把这个问题算是想明白了,主要原因是社群还没进入商业化,微商从一开始就是商业行为。社群玩的是从A到B再到C,微商玩的是从A到C。社群目前还停留在A与B之间,任何模式在未创造出商业价值的时候都是无法快速被社会认同的,社群要想玩过微商,那么就必须加速促进商业化。社群商业化从A到B的过程——社交层面 社交看似简单,踏入之后又深如海,社交重的是服务,中国最缺乏的就是服务,服务是什么?服务是无数细节的系统化、专业化、流程化的集合体。看看日本的商业就知道什么叫服务,比如:客人脱鞋之后,要收拾客人的鞋子;当客人对你抱怨对时候,不管是不是你的问题,你都要代表团队道歉;无论是店铺还是大型游乐场,开门迎客的时间准确到秒;营业的时候不可以扫地/拖地等等。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日本人的职业精神。从上面举得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和我们中国商业不同之处,中国是以产品出发,想尽一切是如何通过产品满足用户,所以往往就忽视了用户对产品之外的需求,也可以说是没有满足用户的对产品的关联需求。这个也是我认为一旦社群电商成型后能够迅速取代微商的重要原因,只是这一切还需要时间。从A到B这条路必须走,而且还要认真走。 去年我就一直在朋友圈强调,玩社群不是钱能解决的事情,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今天受到各种刺激的我们在这方面是最弱的,社群玩法就是需要用99%看似无用的东西来填充。往往玩社群的死也就是死在无法完成这99%看似无用的事情上面。去年网上有篇很火的文章《为什么社群死一地?》其实里面也说的很清楚,社群商业化道路中会有九九八十一难,我玩社群的过程中也经历着太多的困难,我想这些困难也是玩社群人都会面临的。再来说说社群商业化从B到C的过程——产品层面 这个过程需要做的就是对产品的严格苛刻,有了好的服务没有好的产品,一切也是白搭。去年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工匠精神、极致产品、匠心等等,好像能够代表产品是多么多么完美一样,要我看纯属扯淡,连职业精神都没有何谈工匠精神?何谈极致产品?我在之前《深度揭秘娱乐化营销背后的故事》一文中就对目前产品的现在进行了分析,中国低端产品的现在不是工厂决定,而是社会体制决定了的。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说:目前我们对好产品的定义是只要吃不出问题,吃不死人,这个就是好产品。大家可以仔细用心想想目前是不是这么回事。所以目前我们对好产品的定义没有标准,大家都很茫然。 微商去年本来都已经差不多可以宣告死亡了,幸好及时转型走上了农特产这条路。微商为什么能够火?假借互联网服务升级的幌子干低端商品的事情,通过互联网包装一圈就以为高大上了,然后就尽情的忽悠朋友圈里面的一大批白领阶层。大家可以回头看看,我们朋友圈有几个产品是获得了R的?几乎全是TM,如果放在线下市场,TM就相当于是产品的测试阶段,处于测试阶段的商品是很难被中高端客户认可的。话说回来,为什么这些中高端客户愿意在朋友圈买,以我看来主要还是因为对传统线下商品的不信任感,特别是最近几年出现的大量产品问题引起社会轰动的情况。所以做微商如果仅停留在现有产品思维上面,死是迟早的事情。 社群电商中最适合的商品来自手艺人,这个也是社群一旦商业化的关键,一个社群拥有多少个手艺人的商品,就能代表这个社群的商业稳定性如何。所以,社群电商的发展也是手艺人的发展。目前整个社会对手艺人的关注度还非常不够,严重需要手艺人登场救市,需要手艺人告诉做产品的人什么叫做极致产品。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让大家关注手艺人,手艺人被工业化商品压的快要窒息,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手艺人真的会成为教科书中的故事。 目前社群玩不过微商的原因主要是彼此走的路线不一样,还有因为这个社会让我们太浮躁,金钱的诱惑让我们无法沉下心来安静思考。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但从不关心如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关于社群商业化和微商的现在与未来其实这篇文章我也把我的观点进行了阐述,我想只要认真看了这篇文章的朋友都应该清楚我标题上的问题了,也相应的找到了怎么解决的思路了吧。作者:一笑社群—杜一笑 V信:yserve 社群经济探路者/资深微商观测员欢迎分享转载,请标注文章出处。
大家都在看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凯铭风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八年群混子经验分享:社群运营应该这样“玩” - 营销管理 市场部网
八年群混子经验分享:社群运营应该这样“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杨彦硕
社群运营是什么身为多年的群混子,社群运营在我看来就是运营群内的积极分子,在这里给这个群体一个名字,叫核心用户。作为积极分子多年却没有人欣赏到我的才华,我的心里是委屈的。言归正传,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讲,其核心用户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全部资源,换句话说就是用于各种冷启动实验的种子用户;对于大公司来讲,用户量太多多一个少一个可能都无所谓,所以嘛,就要对用户群做拆分。这里暂且将这个群体拆分成普通用户和核心用户两类。如果划分出的用户很少,那就意味着他们所占整体数量的比重将会很低。如果是这样的话,运营的效果再好,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反之,如果划分出的用户很多,那么运营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多,对运营人员的能力和要求也会随之增加。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社群运营。社群就是有共同属性(如爱好、地域)的人群集合。而社群运营就是通过运营手段,集合并活跃这些群体,使他们与产品有持续、多频的联系。为什么要做社群运营通过社群运营可以解决的问题解决运营覆盖用户量小,拓展空间狭窄的特点;解决运营人力、时间、能力有限的问题;解决官方的社群活跃度低的问题;调整运营对用户需求把握不到位的问题。运营核心用户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实,做社群运营其实就是先运营核心用户,之后让核心用户引领普通用户成为核心用户的一种方式:1.保证基本的活跃程度,保证每天用户都会自发的产生内容核心用户可以理解为积极分子,将积极分子这一用户群体运营好了不仅可以保证社群的正常运转,还能让运营人获得充足的安全感(运营人员每天都在为了自己的KPI而奋斗着)。2.保证可以直接对接用户获得反馈有个做运营的朋友说得好:运营的作用就是连接产品和用户的纽带,他们应该是最懂用户的人。保持与他们的沟通,有利于团队不断迭代的产品更符合用户需求。除此之外,社群也是获取用户信息的重要渠道。核心用户同时也是产品的体验者或者是品牌忠诚的粉丝,他们提出的问题很有可能是产品的不足甚至是使用时一些不好的体验。只有保证他们活跃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提供信息或者反馈给运营者。3.核心用户有时候可以协助运营人员进行工作运营人员平时的工作内容很多很杂。可以拿出其中一部分,在制定好目标和规范后,放权给核心用户去做以便分担运营的工作量。让用户参与运营工作中来,不仅可以获取用户的创意,还能够提升核心用户对社群和产品的忠诚度。4.帮助打造自身品牌口碑都知道“狗不理”是天津的老字号,是多少代人吃出来的品牌。虽然被台湾人买走了,但字号还是天津卫的那个字号。运营核心用户的理念也是一样的,他们认可的是你的产品,是你产品的粉丝,更有可能是你的付费用户。他们有可能会直接对外做各种传播,无论言论正面负面都可以影响身边的很多人。下面来一段天津某地铁内的真实对话:A:您了介似干嘛呢B:刷刷今日头条看看新闻A:那里面净瞎写的,看那玩儿干嘛B:那你用嘛看新闻A:网易新闻、凤凰新闻嘛的那么多了,哪个不都行么就这样,一个头条用户就在朋友的带动下引流到其他新闻APP了。还有,如果遇到负面或舆论危机,核心用户都会出来帮你说话。在危机公关的时候,官方不论发什么言论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如魏泽西事件。怎么做社群运营在小编看来经营一个社群与玩模拟经营类的游戏是一样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下开罗公司,其团队早年开发的《游戏发展国》给了我很多的启示。社群运营更重要的是要根据需求把握社群方向、拥有群内清晰的分工、设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并用相应的指标进行评价,利用以上几点帮助社群走向正轨并逐步拓展规模 。根据需求把握社群方向某运营大神说过:产品要满足用户需求,社群是让用户持续高频黏住产品的一种手段,所以社群建立的方向一定要符合这个产品的用户需求。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现有目标用户人群,列出所有可能的需求点,延伸出社群的方向。现有的目标人群很有可能和产品初期假象的用户群体不一样,要根据新的需求进行新的分析。因为社群是拥有共同属性的人群的集合,只是产品的用户或者产品的付费用户远远不够,要挖掘他们的兴趣和喜好。其次,我们可以借社群之手打造一个有远大而又有意义的愿景,塑造一个有价值观的东西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并让这批用户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努力追求它。官方再针对符合发展目标的社群进行福利(物料)补给,鼓励其社群自我发展并在社群中树立引导作用,给予用户成就感。就像仙侠游戏中,一开始玩家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是经过一系列的任务和磨砺,却肩负起了拯救世界的使命。而这种使命就成了他们愿意消耗大量时间去完成任务甚至拯救世界的内在动力。做社群运营就是要从用户思维的角度出发,对其需求进行引导和梳理。不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满足其需求,更要利用其需求达到用户量增加、用户转化(普通用户转向付费用户)甚至产品优化迭代的目的。有着群内清晰的分工核心用户的权力由运营人员指定,并适当提供财力的支持。社群管理由相关核心用户负责,官方以完全开放的态度授权。为了让建立的用户组织可以承载更大的用户量级,我们可以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这和之前运营贴吧的思路其实是一样的。毕竟一个小吧能管理和服务的人群是有限的,假定是500个用户。那么如果这个贴吧已经是一个拥有10000人的贴吧,就需要20个小吧。同理换做是公司的话,二十个人的成本肯定会很多,所以我们就可以换一种思路让用户去管理用户。我们可以让起初拉进来(头部用户)或者持续带来新人的用户作为中层管理者,并把它们称为核心用户(最高管理者是公司的人)充分发挥核心用户的作用从而搭建起用户结构。这样就是一个运营人员管理20个核心用户,一个核心用户再管理500个普通用户,这样用户量级也是10000人,节省了很多成本。(思路来源于当时实习时觉得每天产出不了那么多内容,当时想到了这个向领导提议,不过被否决了。可能是由于没有激励措施)在社群的日常管理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力去落地。在运营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充分调动核心用户的力量,通过明确的分工使其参与到细化管理中,即节省了人力,又能保证执行效果。而在核心用户不足(或者没有)时就需要吸纳普通用户参与管理社群。成为核心用户也需要有一个观察和培训的阶段,至少分三步:沟通阶段→试用阶段→正式成为核心用户。这里每一步都需要有核心用户参与管理,QQ中已经给“他们”起好名字了,那就叫他们管理员吧。 将引入的新核心用户加入到沟通群中,由管理员为新人讲述核心用户的职责。再一对一与新人沟通,算做面试。通过后进入试用期,明确告知新人试用期的要求和时间节点,通过试用期就算正式属于核心用户群的一员了(每月会有什么奖励)。思路来自之前玩三国杀时混的各大家族,普遍采用的也是这种方式:先有接待群-测试赛-实力认证入群/实力不足不予考虑,脑补的流程如下:成为核心用户后,新人才可进入由核心用户构成的QQ群 /微信群。这个用户群就是核心用户间重要的沟通平台,只有官方人员和核心人员才能加入并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成型的方法。明确奖惩制度 设计完整可行的激励体系制定赏罚分明的制度包括社群定义、管理架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等。在模拟经营游戏中这些是以价值观的方式灌输给玩家的,制度和规范是社群存在和运转的基石,更是日常的行为准则。由于用户很可能会出现不耐心阅读文字描述的情况,所以制度一般只强调权利和义务,并且权利以可视化图文表达,义务以其它的形式传递。设计完整可行的激励体系,让每个人参与进来。无论是管理者、核心用户、还是普通用户,社群的每个人都有可体现自己的价值的机会,都有可以参与的理由并实现前面所说的价值观。这就需要设计一个闭环的激励体系,社群中的用户要根据指定的「游戏规则」在社群玩,引导他们成为社群的优秀成员或者是产品的优质活跃用户。至于表现形式,大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是通过制度、活动和话题等运营手段实现的。设定指标并进行评价因为大家都是为了运营一个产品的核心用户才去运营社群,所以社群运营的效果是需要直接或间接体现在产品数据上的。也就是说不仅要活跃群,还要把活跃的效果体现在产品数据上,比如最直观的UV、贡献量、留存等等。具体的数据要在一个时间段内才能分析出效果,很有可能是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也有可能是在某个假期时间段内。如果这些数据都给不出来,而且表面上看不出什么效果。那至少要给出运营人员实际操控着多少核心用户,其中直接操控和外延影响的核心用户分别有多少。除了以上几点,社群运营人员要善于开展与产品主题相关的线下活动,丰富核心用户的体验,加深关系链的沉淀。虽然文中提到的都是利用用户管理社群之类的内容,但还是希望大家能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位用户,真正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您已点赞!你确定你真的知道怎么玩社群吗?
你确定你真的知道怎么玩社群吗?
编辑日期: 字体:
社群并不存在于微信中(这只是一种沟通工具),社群只存在于人的脑海中。就像家并不存在与房子中(房子只是家的工具),家存在于脑海中。所以,当你要创建社群中的时候,你的关键应该是“在人的脑海中创造一个社群”,而不是“利用微信这个工具拉一群人进来”。那么如何把社群建在脑海呢?
一个“发发红包、交流交流”的松散社群,和被群友从0开始记在脑海的社群,往往差距了这些设计:
明确使命——我们为什么聚在一起;
设计仪式——我们如何达到目标;
提供反馈——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1、明确使命
一个群体和一个组织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而“共同的清晰目标”是凝聚人的最大力量。崔永元凝聚了一帮人,想要通过一群人的力量,反对转基因。秋叶凝聚了一帮人,想要通过相互的学习,提高PPT能力。一个小区的大妈,也可以凝聚一帮人,练习广场舞,备战广场舞大赛。一个大学生,凝聚一帮人,发起“自由拥抱运动”,希望能够减少社会的冷漠。总之,我们并不是“拉一帮人”,而是“先有一个使命和目标,拉一帮人一起完成”。
如果你是一个“健身会所”,那么你建立的并不是“健身爱好者沟通群”,而是“6个月,一起改变自己”群。如果你是一个“调养保健品”公司,那么你建立的并不是“保健品粉丝群”或者“调养爱好者沟通群”,而是“调养秘诀比拼群”或者“一起成为调养专家群”。“社群”的本质就是:聚集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在构建社群的时候,很多人只是聚焦于“找一群人”,却忘记了要“一起做一件事”,以及忘记了“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件事”。这就相当于你召集了大批的优秀战士,组成军队出征,却不知道敌人是谁,也不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要打仗,我们为什么要保卫祖国。
总之,你要做的并不是“建立一个群体”,而是“感召一帮人,发起一个运动”。我们之所以凝聚在一起,不是为了“沟通沟通”、“交流交流”,而是为了一起“改变些什么”、“提高些什么”、“获得些什么”……
那么如何寻找一个社群的使命,并且利用使命凝聚所有人?任何的使命都源于某种“冲突”,而冲突是指“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区别”。这样的冲突分为“外部冲突”(理想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区别)和“内部冲突”(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区别)。
比如在《指环王》这个电影中,“外部冲突”就是指“大魔王想要拿到魔戒,毁灭世界,我们要阻止他”(对应剧作中的“大情节”),“内部冲突”就有“主人公理应努力打败大魔王,但是又觉得自己是个小人物,事不关己,想到过要放弃”(对应剧作中的“小情节”)。然后电影就变成了一群人克服“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最终打败大魔王的过程。再比如在《港囧》这个电影中,“外部冲突”有“坏警察犯罪后,想杀人灭口,破坏证据”。“内部冲突”有“主人公逐渐意识到对初恋的追求只不过是内心幻想,逐渐警醒,返回头来爱自己老婆”。然后主人公同样逐渐克服“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把故事推向结局。同样,在构建社群使命的时候,可以像电影一样,通过营造“冲突”来构建“使命”,发起运动。有的电影主要以“外部冲突”为主(比如《指环王》),同样有的社群和运动也可以主要以外部冲突为主。
比如电动汽车用户一直面临“跑长途难以充电”的问题,特斯拉车主宗毅就发起了“建充电桩运动”,跟酒店合作建特斯拉充电桩,为热爱电动车的车主提供免费充电。这个运动发挥人的力量,得到了大量的支持,在全国建了超过200个充电桩——比特斯拉公司一年的努力收获都多。而且,还在这个过程中卖出了150辆特斯拉,超过任何一个销售经理。所以,当你在构思外部冲突的时候,可以问自己:我组织一个社群,要告诉成员们,我们要一起改变些什么?一起做出哪些让自己自豪的事情?
类似使命:让广场舞占领京城、让中国人不再盲信、让更多人减少愚昧、让乙方不再被逼。有的电影主要以“内部冲突”为主(比如《港囧》),同样有的社群和运动也可以以内部冲突为主。所以,当你在构思内部冲突的时候,可以问自己:我们要一起改变自己什么?让自己有更多什么?类似使命:每天7点起床、每周多一个关键人脉、成为调养专家等。
当然,一个社群最佳的使命设置就是,明确地激发和定义两种冲突(可能会以一种为主)——我们聚集在一起,要对别人做什么?要对自己做什么?
2、设计仪式
凝聚一群人做一件事,除了要有清晰的使命,还需要固定的仪式化行为。基督教有礼拜日,家庭有过年,夫妻有纪念日,小米有橙色星期五(发布最新MIUI),总之,都有固定的仪式化行为。所以,社群也是一样:需要把活动仪式化。如果你对社群的安排是:推送红包优惠,同时大家一起聊聊某个话题,然后偶尔邀请人进群分享。社群的成员根本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难道是每天参与?),也无法形成固定的使用习惯,更无法对下次的活动产生预期。而如果把社群的活动“仪式化”,每次以固定的方式做类似的事情,就会逐步提高参与,并且让成员养成习惯。
再比如之前跟一个做小区住户社群的人聊(他们公司提供O2O服务),问他都会组织什么活动,他说主要为群友提供各种福利(比如有时候发红包、提供免费福利、让住户组织小区内活动等)。而如果要提高群友的参与感,就需要把这些活动给“仪式化”——比如周五晚上9点,XX小区福利夜,倒计时公布本周的最新福利,以及下周能够给大家带来的活动。
那么如何把活动仪式化,从而让更多人可以持续参与呢?
(1)仪式需要相对固定并且严格限制
每次的活动需要用固定的形式,比如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明确的组织形式等。为什么要固定呢?因为提高参与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开始之前,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该期待些什么。如果你每周的“福利日”活动都类似,那么所有的成员在开始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要期待什么——这次要发布什么新福利?我猜猜,可能是发水果?这也是为什么系列电影和电视剧大行其道,为什么稳定风格的公众号容易积攒粉丝——因为风格固定,用户在看之前已经知道了自己该期待什么。
比如,观众看过了碟中谍系列电影,在看《碟中谍5》之前,就知道自己要期待什么——开场会有一场动作戏,牛逼特工伊森会陷入困境,接收到不可能任务,然后带领团队想办法去完成。但是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至于这个可能的任务是什么、反派是谁,观众就不知道了。而为了填补这种缺口,观众就会聚精会神地看电影。
这也是为什么不论是电影、产品发布会,还是大型讲座,都需要事先预热(电影的预告片、发布会的预热海报),这可以让观众在开始之前,知道自己要期待些什么。而那些完全随机举办的活动(比如今天发个红包,明天推一篇文章,后天组织一个讨论),就是在观众面前突然呈现了内容,而这个时候观众根本还没有产生期待感。这就像你突然走进一个电影院,看到开始放电影,但是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电影一样。所以,社群活动要把活动固定化,培养期待感。
(2)需要设计明确的触发情景
上面说需要培养“期待感”,但是人不可能每天都有“期待”,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期待”的触发情景。有时候,这种触发情景是“固定时间”——比如固定每周日晚9点举办活动,这样临近这个时间的时候,只要简单预热,所有人就会产生期待。有时候,这种触发情景还可以是“某个事件”——比如组建“发布会研究群”,每次看完重大产品发布会,群友的第一反应就是在群里讨论昨天的发布会。这时触发仪式的情景就是“重大发布会”这个事件。
只要这种触发情景+仪式活动的组合被长时间培养强化,用户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般的行为——每次一到了某个情景,1秒内就能想到做这件事。比如加多宝多年强调“怕上火,喝加多宝”,平时你可能不留意,但是当你坐到油辣的火锅前,担心上火,就会立刻触发“喝加多宝”的行为。
总之,你需要为你的仪式设计好一个触发情景,以让用户一到了某个时刻,就会条件反射式地进入你的仪式。
(3)需要设计参与行为
就像前面说的,社群就是“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而很多社群的做法却仅仅是:每周安排一个人进群分享。这其实不是“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而是“你为这一群人做一件事”,这样的话,你做的更像是一个“媒体”,而不是一个“社群”。所以,除了坐在群里静听之外,你需要让你的成员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可以提高参与,强化仪式行为。比如互相打分、荣誉上榜、轮流坐桩等等。
3、提供反馈
现在你的社群有了清晰的使命,以及可以帮助社员完成该使命的仪式化行为,仍然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的行为提供反馈,让他们逐渐提高对社群的参与和依赖。反馈就是明确让别人知道:我距离目标还有多远。比如手游玩家玩“天天酷跑”这种游戏,随时都知道自己的得分、距离最佳得分还有多远等。如果最佳得分是3000分,这次得了2900分,玩家会说:“我靠,就差一点破纪录了,赶紧再来一次。”这次得了1000分,玩家会说:“简直发挥太失常了,这根本不是我!赶紧再来一次发挥正常的!”这次得了3100分破了纪录,玩家会说:“我太牛了,又破纪录,请叫我纪录小王子!再来一把,我还能破更高纪录!”
持续的反馈——让别人不断知道自己现在在哪、距离目标有多远、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可以让人成瘾性的投入一个行为。
而在社群的设计中,如上文提及,同时存在2种目标——外部冲突(我们对外界做什么)和内部冲突(我们对自己做什么)
就需要对这两种目标建立反馈。
外部冲突目标的反馈:
比如“让每个北京大妈跳起广场舞”,不断汇报成果——现在我们已经成果感染了46万新大妈养成广场舞习惯,距离50W只剩不到一周的努力!比如“干货学习群”,让成员有价值的观点能够输出到社会上,获得其他读者的反馈,让人获得持续成就感。
内部冲突目标的反馈:
比如还可以向对待员工一样,为群友设置等级、分工,并且清晰定义每个角色,也是为他们提供清晰的反馈。当然更加常规的拿到红包、每周都能认识新人脉也是反馈(利益层面),也会起到强化社群的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反馈可以被明确感知到和某种行动直接相关的时候,才能有效。抢红包之所以被很多人使用,是因为这和“积极参与群”这个行为有直接相关(来慢了一步就没了)。而很多基于搭建人脉的群活跃度不高,是因为“建立人脉”这个反馈经常和“参与群”的行为不直接相关——即使我整天潜水打酱油,一样可以加群里面的人啊。
社群并不存在于微信中,而存在于人的脑海中,它只不过是:凝聚一批人做一件事。你需要设计出明确的使命和目标,然后设计一个共同达到此目标的仪式化行为,接着为所有人履行该行为提供反馈。而一个构建完整的社群,群成员互相认同、互相帮助、积极参与,即使微信消失了,他们仍然可以继续——因为并不是微信造就了社群,在有微信之前的几千年,社群就已经出现了。
1,有些构建社群的技巧仍然很重要,为什么没有说?
比如成员之间对接人脉、提高成员的归属感、提高向心力、形成亚文化等。我当然知道这些很重要,不过经过分析,我觉得这些更像是“社群成功的结果”,而不是“塑造成功社群的方法”。
清晰的使命、持续的仪式、积极的反馈,这些会逐步塑造一个成功社群,而社群塑造成功了,成员们自然就会开始积极对接人脉、相互帮助、认同感归属感强等。
2,为什么有些社群很简单,不需要这些复杂设计?
比如某某学校班级群、某某行业大佬群,其实就拉一个微信群,不也挺成功吗?这种情况下,其实你“拉微信群”的行为,并没有创造社群,只不过是为已经存在的社群提供一种沟通方式——(微信)。班级关系、某行业大佬的关系,本身就是存在的,本身也是可以自然达成的。
而这些关系、沟通,和你的行为,其实关系不大。但是对于一些卖产品的公司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他们面临的任务是从0开始创造新连接、创造新目标、创造新组织。本来你的消费者没有这样连接的习惯,而你要硬生生创造这种习惯,肯定是困难任务,需要复杂的设计。而如果这时候仍然像其他人创造班级微信群一样,认为拉个群就行,基本上很快就会失去活力。
本文由 @秦绪文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
本文固定链接:
转载请注明: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运营路上你我他,携手共谈运营事!
专栏作者:爱运营
在爱运营交流各自运营知识,让我们的运营能力在沟通中得到提升。官方微信账号:iyunyingorg。欢迎关注微信。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运营文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论赛一辩开篇陈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