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的奈叶的slb威力有多大大

闪击战过时了吗?——论现代战争中闪击战的作用_古德里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958贴子:
闪击战过时了吗?——论现代战争中闪击战的作用
&&&&&&& 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着向境内飞去,向波军阵地倾泻下万吨炸弹。几分钟后波兰人便第一次尝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闪击作战的威力。边境上万炮齐鸣,炮弹如雨般倾泻到波军阵地上。约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霍尔斯坦”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它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闪击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大进军。以这样的方式拉开了的序幕,并在随后几年的战争中如法炮制,横扫了整个欧洲。 &&&&&&&& 闪击战这一作战形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战争规则,间接改写了人类战争历史。那么,什么是闪击战呢? &&&&&&&& 其实,闪击战是一战后新时代背景下德国战术创始人之一古德里安综合的理论集合而成的新型战术方式。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速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在此之后,再集中优势兵力以“攻其一点各个击破”的方式摧毁敌人。闪击战有三要素:出其不意、集中,协同、速度。闪击战正是及其要素对敌人发起打击,达成效果。由于闪击战攻击性强,速度迅速,往往对手还未作出反应,便已被击败。因此才有“27天内征服,1天内征服,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18天内征服,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的辉煌战例。 &&&&&&&&& 而如今,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武器,新战术思想,以及满天的间谍卫星和对方无孔不入的情报网络,闪击战这一战术形式是否还能够适应新时代下的战争格局,继续发挥它奇袭的作用呢? &&&&&&&&& 答案是肯定的,闪击战“老兵不老”。虽然时代在变,但是不管怎么变幻,闪击战始终会在未来战争中起到主导作用。这里说的“主导作用”并不是空谈,而是有理可循的。闪击战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出其不意; 这一点是闪击战最大的特点,不管未来战争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闪电战出其不意,奇袭的作用始终不会发生改变。《孙子兵法》中曾写道:“进而不可御者,速也。”并对快速产生的冲击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可见,古往今来,战争中速度因素是不变的真理,这是永远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二、闪击战=斩首战; 闪击战中有一环节:在地面部队发起攻击前先动用空中力量对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如通讯中心、指挥所、机场等消灭,使敌人短时间内指挥陷入瘫痪,达到“斩首”的目的。这与后来美军的“斩首战术”极为相似,依我认为(仅是个人看法),美军的“斩首战术”正是“闪击战”的翻版。美军斩首战也同样是击其指挥中枢,使其陷入瘫痪,再击破敌阵。 三、物资、物质的节约; 闪击战的诞生是伴随着德国的新兴而诞生的。那时表面上兴盛强大,可仔细深入研究便不难发现,德国不论怎样发展,都免不了受到资源匮乏因素的束缚。为了摆脱束缚,德国就必须扩张,这也是德国发动的原因之一。在战争前夕,德军最高统帅部曾做过计算,如果德军进行持久战,必将拖垮整个德国经济,重蹈一战覆辙。因此,闪击战这一战术理论才孕育而生,正是因为闪电战的速度与时效性,为节约资源打下了基础。抛开二战,现代战争更是如此。海湾战争时期,美军虽然仅仅作战几日便消耗15亿美元,这是一般国家所无法能承受的。显然,闪击战这一战争形式更适应现代战争现状,在消耗如此巨大的现代战争中,闪击战这一战争形式将是永远可取的。 &&&&&&&& 综其上述原因,我认为闪击战这秉利剑依然宝刀不老,仍然能在现代战争中发挥其作用。并且闪击战这一战争形式不但不会退出战争历史的大舞台,还会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下继续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各国战略家的不断完善下成为未来战争中必不可少的战术!
2017年在职研究生有没有取消,具体的政策有什么变化
作者某论坛斯图登特
人海过时了。
回复:3楼用压倒性数量的先进兵器推掉对方,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海吗
追梦的武者
19:27 “闪电战”是二战中德国普遍应用的经典战术。此战术曾27天内征服了,1天内征服,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18天内征服,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3个星期即在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可以说是名声大噪。但再仔细看看,我发现这种所谓的闪电战无非就是团的战术在使用先进武器的一种战术进化。 j5S&fN^&&1 |&&我国台湾著名的研究德国装甲部队历史的学者滕昕云曾经说过:“在一般人的看法中,德国的闪电战战法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但平心而论,德国人除了在战争工具的使用上有了一项极大的跃进之外,在战争原则和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动。德军闪电战的战法中可以看到一脉相传的军事思想的基本原则,德国人从一战战败后即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方法以恢复普鲁士军事体系的一贯理念,即利用军队的高速机动,以切断敌方交通线为目标的包围性歼灭战,德国人的观念因为近代工业技术的革命性进步而获得了飞跃性突破,但其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其实依我看,闪电战早在团时代就可以看出雏形。 I` &tK-j&&iCg2$U`,1&&说起团,是建立于1198年,条顿骑士团以圣殿骑士团为样板,改造为军事修会,执行和一样的教规,后来在欧洲叱诧一时。他们是皇帝红胡子巴巴罗沙的军队,可惜红胡子出征未半便中道崩殂。这支军队的早期成员全部是德意志人,也就是德国人的祖先。 .TXc0KV+&&rG^#[5&&团每次作战都是以为核心,而在中世纪战争中,可以说是的噩梦。他们速度快,冲击力强。而可以快速进行战术或战略合围。我们可以看一场条顿骑士团进行的战役,虽然这场战役并没有名垂千古,但这也应用了他们的经典战术。1205年,威廉•肯普利特爵士率领500名条顿骑士,在康多拉的一次遭遇战中,以正面重骑兵突击,辅以侧翼轻骑兵包围,一举击溃5000名希腊民间武装。这场战役条顿骑士团之所以取胜,原因是他们有三个要素:1奇袭,2集中,3速度。因为即使是当时的重骑兵,他们也对于和长矛有着相当的恐惧,如果等对方排好枪阵和弓箭,或者所有条顿骑士以分散阵型冲击敌军,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SWMUG&& [|w-&&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传统的战也逐渐落伍。而在一战中,英国人又发明了坦克,这使得装甲战的思想被提上了日程。很显然,这种和老祖先作战相似的装甲战思想完全符合德国人的传统,也能满足对未来战争的需求。之所以说和团的战术相似,是因为闪电战的三个要素也在于:奇袭、集中、速度。1939年的战役只是德国机械化兵团运用思想在实战中的初次尝试,在初步获得成功经验后,1940年的法国战役则是“闪电战”真正意义上的登台表演,在这场战役中,我们能看到机械化大兵团在航空兵的配合下首次独立使用的威力。 U&(UJ:I~'Q&&(Y)&168o&&闪电战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以及飞机的空中火力和纵深、伞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撞城锤”。但不妨把这种立体的战术放到平面,实际就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然后把防护力和突击能力强的重装甲师(重)形成非常有威慑力一个拳头,撕开对方的防线,打烂对方的指挥系统!然后再用装甲掷弹兵和摩托化师()快速把对方部队合围,让对方陷入绝境。 PI _\$2&&#=P#~)';~&&在和法军的交战中,德国人主攻的在引进了制空权和大规模装甲兵团运用相结合的基础上将发挥的淋漓尽致。实际,当时的德国人并不是非常强大,他们坦克的质量基本和法军相同(法国的雷诺坦克的实力介于当时德国Ⅰ型、Ⅱ型坦克之间),而在坦克的数量上,甚至不如法军。但德国将坦克攥成一个拳头,突袭马其诺防线的末端——阿登山区,并以空军空袭法国机场,摧毁法国空军的有生力量。这使得当时的法军猝不及防,由于把坦克分配到师中掩护步兵,所以分散的雷诺坦克当然敌不过如潮水般涌来的Ⅰ型、Ⅱ型坦克。由于步兵的速度远不如坦克,所以当时的英法比联军被德国的装甲部队逼到了敦刻尔克,要不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及时发动了“发电机计划”,实行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三十多万人是难逃厄运的。 &q$u['T!&&
]IQ/lNK&&而这种集奇袭、集中、速度于一身的战术,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二战,都有其弱点。二者弱点的有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L9 gA&&z!5@n- 3&&首先,补给问题(包括物资和减员的补充)。当时的条顿骑士团虽然说是以为主力,但相对来讲,还是属于快速兵种。而在闪电战中也是一样,不管是装甲师、还是,他们的速度都胜于步兵。而对于战争来讲,前锋部队速度越快,补给线也就越长,补给的压力也就更大。不过此弱点在条顿骑士团的时代并不是显得非常严重。但在上,这点对于当时的德军是致命的。由于战线太长,补给方面的压力过于严重。要不是补给不足,的第6集团军就不会被迫在向投降。要不是补给不足,的非洲军也不会在时和的英军差距如此之大(兵力比8:23,坦克比1:1.5。所谓的德军数字还要算上以逃跑著称的意大利军队)! 2G}pZrvJI&&~Mi@fNK+\&&第二,天气问题。——一线可以说是一条侵略者的死线。因为从俄国()的边境打到这里,必然要经过冬天。而俄国(苏联)冬天的极度低温是西方人所不能忍受的。所以不管是条顿骑士团、还是,均失败与这条线之前。1242年冬,条顿骑士团在冰湖战役中败给俄罗斯联军原因就是在作战之时,大批的条顿骑士团成员掉进了冰河里面。而德意志帝国精锐装甲部队在能把汽油冻住的苏联冬天也陷入了绝境。 \#L)A}]@B8&&+4V*u-byh%&&第三,精锐部队被坚固的防守迟缓进攻锋芒。在1242年的冰湖战役中,身为俄罗斯联军统帅的很了解条顿骑士团战术的特点,因此他把联军中主要的轻安排在中间,列成加厚的方阵,消磨骑士团重装骑兵的突击能力,而把他自己的诺夫格罗德精锐步兵放在两翼。骑士团的攻击一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俄罗斯联军厚重的方阵使他们很难彻底撕开防线。这样条顿骑士团的战斗力无法全部发挥,这也成为了冰湖战役中条顿骑士团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二战中也一样,统帅在保卫战之时,动用了500多条,加以特殊训练,然后让它们身负炸药包,去炸坦克最薄弱的地方——地盘,最终使德军的850辆坦克损失了300余辆,也极大的迟缓了第三帝国的进攻锋芒,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亚历山大和朱可夫两人具体战术虽然不一样,但都以迟缓德军和其前辈精锐部队的进攻锋芒为目的,最终击败了对手。 #G-Cv&&h=t,HC,(&&第四,兵力不足。这主要是二战中的德军的弱点,虽然和兵力补给有一定关系,但总体来说是德军的后援不济,兵力太少。“巴巴罗沙”计划刚刚开始之时,德军及其盟友共动用了550万军队。可即使就这550万军队,在的广阔国土上也是捉襟见肘。苏联利用其广阔的国土和绝对优势的兵力,在几场大战中消耗了德军。再加上以城市的巷战和一些特殊战术(如利用大批的警犬去炸坦克),迟缓了德军的进攻锋芒。再加上德军要在占领区驻军,分散了兵力,苏联的游击队又在不断的骚扰德军的补给线。针对这个弱点,二战之前普鲁士老将军毛奇就指出“战地指挥官必须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为基础,结合自身的任务,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果断的决定。”这实际上在二战中的体现就是尽快捕捉敌人的主力,以空袭和大规模的装甲兵突击给敌人的有生力量以毁灭性打击。这种以软件补硬件之不足的方法,德军在苏德战争刚开始时做得很好。明斯克大包围、基辅会战,消灭了大批。但毕竟软件只能在一段时间内代替硬件,但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到了保卫战,苏军的指挥已从混乱回复至正常,再加上苏联精锐的远东方面军的赶到,德军无法在严寒的情况下,再去围歼兵力和气候适应能力占有优势的苏军,所以惨遭失败。 r'&\&kDRsw&&
yD9 a+&&其实不只德国,很多国家都有其传统战术,而这些传统战术经常会被注入新鲜血液后再度复活。
20:27 LZ的帖子大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值得一读。 Yg&[F]|v#&&su"gp6}&&如果是原创的话建议在标题前加【原创】,这样有利于版主给您评定。
luckpanzer
10:04 军犬炸坦克? q!WBk$0&&写好文章主要的一条就是不要让那些毫无意义的材料出现。 0IF&J^fZE&&苏军正面防御主要是依托反坦克支撑点,以此为核心建立起具备足够纵深的防御体系。利用装甲力量实行反冲击,侧翼冲击…… nbKKwtQM&&楼主的思路是对的,战争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不管你扔出去的是板砖还是,射出的还是弹头。但是讨论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展开的东西太多……
10:11 这个主题往下延伸就是历史上其民族生产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其作战思想、方式的观点了 E #&w5 R;&&德军长期以来的作战特点与民族在黑森林的繁衍生息密不可分,战场上一个包围圈接一个包围圈,声东击西迂回包抄皆似捕猎技巧而出 ^/& w&&这倒的某个结论——我于兴衰,发见一条根本的原则,就是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者亡
luckpanzer
14:44 重新温习了一下条顿骑士团的历史,楼主的文章似乎欠缺的东西太多了。 1WtUB&&骑士团时代,主要的作战都是以骑兵尤其是作为主要的攻击力量。但是,并没有突出楼主所提出的“奇袭、集中、速度”。这三个特点中也仅仅是集中着一个方面有着些许的联系或者说形似。骑士团的作战模式是以重骑兵为攻击核心突击对方阵线,骑兵的冲击完成后以配合打击对方。而闪电战完全是另一个概念,以快速集群两翼合围,快速的突破防线打击纵深目标,形成合围以后消灭对手。 '}_t_|s$&&骑士团的攻击强调的是攻击强度,闪电战强调的是攻击速度。至于奇袭,骑士团时代似乎很难找到这种东西…… *q$&K3S&&p5,0\C*49&&&其实第三帝国对条顿骑士团的传承更多是精神上的沿袭而不是战术上。或者说强调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并不合适。从有战争开始,从有专门的战争理论开始,集中、速度等等都是作为战争的主导思想而发展的,即便是在二战初期,一些国家看似过时保守的作战思想也是从这个思路发展而来。比如法国,延续一战的思想,建马其诺防线被看作是保守落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何尝不是法国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无奈——自己无法做到,就要力争限制对手做到。设想,完整的马其诺防线和完整的兵力配置下,德国的闪电战如何谈起?
追梦的武者
13:13 版主说的的确没错,但我要澄清几点。 A/&$T%D Z&&1、奇袭、集中、速度这三点,在条顿骑士团的时代,大军作战都是排成整齐的阵型去作战,而这些大多是。他们大多时候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防御阵地和工事(攻城战除外,因为那也用不着什么骑士团),而在对方把阵型布好之前以骑兵进行冲击,也颇有点奇袭的意味。关于速度,当时步兵的方阵行进速度会比骑兵慢,以骑兵进行突击和包围,何尝不是一种对速度的利用? r{UF dz*.&&不过当时这三点主要体现在某次战役的一个小地域中。而闪电战把它进行了升级,在一个大的地域面进行闪电战。 9+eFq;{ {&&&2、本文和“各国历史传统和传统理念在二战中的体现”一文,是我准备一篇大论文的试验品,由于是试验品,肯定会有很多不足,也希望大家多给我提出改进建议。(而且我的老师是否能指导我都是问题) .R |RUR&&3、如果我能继续写下去,关于军犬炸坦克一节,我会在苏军方面详细写出。
12:38 俺们祖先说过,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所以闪电战是赤裸裸地剽窃我们的。 IhbmI:v&&k9PNYg 1b&&在战争的舞台上,永远就是那么几出戏。不过换的只是演员和道具而已。
22:07 闪电战的精髓就是机动~尤其是速度,相比骑兵,坦克可以进行更远的战略包抄和迂回,而骑兵只是战术层面的,不可同日而语!~
20:53 周边环境没变化的,战略变化不会太大,毕竟是要解决问题,不够用了大家才会求变。 8Vrj&&jJ1?[mBn?&&德国两线作战兵力不够的问题一直没变,自然就只好用质量,用装备,用速度来弥补。  Ev[u&&N&:(OaQ29&&早期用铁路来回运兵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回复:4楼混淆概念,战术不是全国总体战,再说不是大国绝对国力优势哪来的数量,更何况的不断问世人海早完了。
回复:8楼混淆概念?这只是我的理解我的概念罢了
美国的斩首行动算人海吗?
2017年在职研究生专科报考条件、本科报考条件
他的先进武器也比多的多
我看过些天有空没,会试着把那篇影响我理解的文章打上来(应该没扔掉)
集中优势兵力和集中优势技术兵器完全是两回事,那么照这么说美国也是了?
美军的和算不算闪击战
回复:13楼就算总兵力没有对手多,但是美军好像习惯于在某地区集结优势兵力2-3倍的兵力打击对手,我觉得应该是人海= =
斩首行动是闪击战的发展形式
回复:15楼闪击战也是利用机动力形成局部优势
回复:17楼对啊,老美总是这么猥琐
回复:18楼所以更像由现代科技发展出的闪电战,非人海
你们要分清楚集中兵力,集中火力,集中兵员,集中技术兵器的区别,所谓的就是集中兵员的密集充分,剩下那几种都不是人海。
回复:20楼兵员集中得越多,火力就越猛!火海即人海!
集中兵员一般都是意味着那些兵员武器是较低级和较少的,但是都有大量先进武器,那就是集中兵力了。
集中兵员就是集中人而已,就是这样。
回复:17楼这就是人海。
所谓的是集中兵员的密集冲锋,波次冲锋,闪击战集中的是飞机坦克,哪里来的“人”海?
回复:22楼武器的较低级和较少,是相对而言......先进武器,也是相对而言......和比,ME109是垃圾!是落后要淘汰的垃圾! 对许多国家来说:集中步枪机枪,就是集中了火力,就是火海! 一次投入几千辆坦克于一个地段的,世界上曲指可数......
我从来没有听过过什么火海战术,只有优势火力的说法,专指低级士兵冲锋的集中,是不包括高级技术军种和其作战方式的。
回复:27楼德军就是典型人海!低级士兵冲锋的集中......
回复:28楼那是苏军好不好
人海的士兵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帖子主题:雷霆一击:详解“闪击战”背后的门道
共&0&个阅读者&
军号:1406884 工分:220932
/ 排名:475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雷霆一击:详解“闪击战”背后的门道
回顾二战战术,闪击战是一个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德军27天征服波兰,1个月踏平西欧,39天击败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日军1个多月打通马来半岛;苏军20天收复中国东北……闪击战在东西方战场均创造了辉煌战绩,其威力令世人震惊。通常,成功的闪击战应遵循“奇”“快”“狠”“准”“活”五大要诀。奇: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奇”是闪击战的前提,具体来说又有时间和空间之分。时间上“奇”,讲究的是进攻时机出其不意。日“巴巴罗萨”行动发起时,正值德国入侵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进退维谷之际。只要英国没有屈服,德军对苏动手就难免重蹈一战覆辙,陷入两线作战的险境。图为描绘不列颠空战的画作。因此,斯大林判断当过一战传令兵的希特勒不会很快挑起苏德战争。孰知后者恰恰没按常理出牌,打了苏联个措手不及。正如希特勒所言:“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吃一惊!”图为日,入侵苏联的德军步兵在装甲车掩护下向一处燃烧的村庄发动进攻。空间上“奇”,即进攻点位出乎预料,这在德国闪击西欧作战中最为明显。战]英法指挥官看走眼了吗?没有,德军最初制定的代号“黄色方案”的西线作战计划的确是“施里芬计划”的翻版。可是后来,“胆大包天”的第38军军长曼施泰因越级向希特勒汇报了他的设想,这才有了后来的“挥镰行动”——核心突破口选在联军防守薄弱的中段,集中7个精锐装甲师和57个步兵师沿阿登森林发起主攻,克服不利地形后长驱直入,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联军主力背后。图为1940年隆美尔指挥的第7装甲师攻入法国境内。战争是交战双方的智力博弈,要想出其不意并非易事,往往需要隐蔽、保密、欺骗等多法并用。“巴巴罗萨”行动发起前,希特勒特别强调:“必须慎之又慎,谨防泄漏进攻意图”。侵苏战争打响时,偌大的德国统帅机关只有5个人了解整个行动方案,前线指挥官都以为这只是个应急计划。为掩护“巴巴罗萨”计划,德军专门设计了庞大的骗局,如继续执行“海狮计划”,并虚构了“鱼叉”和“鲨鱼”登陆作战计划,迷惑外界相信德国将于日登陆英国。图为闪击战中的德军摩托化部队而在东方战场,“骗你没商量”也是发动闪击战的必要一环。1945年8月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最后一击时,担任主攻的苏军外贝尔加方面军一边命第36集团军向海拉尔方向发动猛攻,使日军误认为海拉尔就是苏军主攻方向,一边又命坦克第6集团军秘密翻越天险大兴安岭,等到日本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发现上当为时已晚。图为苏军占领哈尔滨火车站。快:高速机动,猛攻猛打。根据战争力学原理,部队突击力取决于兵力、火力和机动力。在前2个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机动力越大,速度越快,部队突击力就越强,这正是闪击战的精髓所在。如果说德国成功闪击波兰是因为双方武器装备存在“骑兵对坦克”的代差,那么闪击西欧得手则主要是因为一个“快”字。图为闪击波兰期间,一支德军摩托化部队行驶在泥泞的乡间道路上。此役,德国投入136个师、2800辆坦克(注:1号和2号坦克近1500辆)、3700架飞机,法、英、荷、比联军则有135个师、4200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并可得到英伦三岛1000多架飞机的支援。无论兵力规模,还是坦克、飞机等主战装备,德军均不占优势——正如史学家卡尔-海因茨·弗里泽尔在《闪电战传奇》一书中所言,德军的1号坦克和2号坦克原本只是训练用车,装甲最厚处仅13至14.5毫米,车载武器是机关枪和被戏称为“叩门器”的20毫米火炮。而即便是配有30毫米装甲的3号坦克和4号坦克,也无法对装甲厚80毫米的英国马蒂尔达2型坦克构成威胁,法军S-35坦克的性能更是优于德军主力战车。图为德军士兵坐在一辆因履带被打断而遭遗弃的法军夏尔B1坦克顶部然而,德军充分发挥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快速闪击能力,并集中运用航空兵和空降兵,以连续不断的“闪电攻击”锁定胜局。在主攻方向,古德里安指挥的第19装甲军创造了一系列进攻奇迹:2天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开战第4天突破马斯河防线,打开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大门;占领法国军事重镇色当后,以每昼夜20至40公里的速度急行军,不到1周时间就攻至英吉利海峡,距离敦刻尔克只有15公里。图为1940年6月在法国瑟堡,德军第7装甲师指挥官隆美尔与被俘的英国军官在一起。如果不是希特勒亲自下令让空军解决敦刻尔克问题,30多万英法联军将命丧大海,整个二战史就可能改写。为以快制敌,古德里安遇到小股溃散的法军士兵时,甚至命部下用扩音器大喊:“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大路,免得挡道。”图为描绘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画作。与此同时,助攻方向由隆美尔指挥的第7装甲师也是一路高歌猛进,滚滚铁流横扫比利时,开战2天就攻至马斯河,不到1周就突破马奇诺防线……德军装甲集群长驱直入,整个法国乱作一团。就连丘吉尔都惊呼:“使用大规模装甲部队进行快速突击,竟然会引起这样巨大的变革!”图为描绘赴欧参战的英国远征军抵御德军装甲部队进攻的画作。除使用坦克实施平面突击外,德军还充分发挥航空兵的空间和机动性优势,广泛实施近距空中支援和空降作战,力求形成快速立体突破。德军装备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迅速前出支援坦克作战,清除装甲部队开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有效克服了炮兵跟进速度慢的不足。德军伞兵则快速占领纵深指定目标,为正面主力部队全速推进打通战术节点。图为描绘“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苏联境内作战的画作,隐约可看到苏军战斗机正对其进行拦截。纵观二战期间的经典闪击战例,制空权(有时还包括制海权)都是必不可少的制胜要素。在闪击马来战役中,由于掌握了东南亚制海空权,尚未机械化(甚至还没摩托化)的日本陆军也大胆地玩起了“夺岛闪击战”。针对马来半岛热带雨林密布的地形特点,日军选择自行车作为步兵的主要交通工具,组建了所谓的“银轮部队”,并依靠95式轻型和97式中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作战中,日军“银轮部队”在丛林间机动灵活,追得对手溃不成军,一个多月就向南挺进700公里,一直打到新加坡。图为骑着自行车进发的日军“银轮部队当然,日本对东南亚发动的闪击战之所以得手,与其说是靠战斗,还不如说是因为对手太差劲所致。图为驻守新加坡的英国殖民军向日寇投降。狠:集中优势,形成震慑。孙子云:“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别看闪击战在欧陆大放异彩,骨子里却与东方兵学思想异曲同工。图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某地登陆。进攻波兰,德军投入61个师、1900多架飞机、2800余辆坦克,总兵力88.6万人。波军编制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装备坦克和装甲车870辆、飞机400余架,总兵力约100万人。从兵力规模看,德军不占优势。但是,德军首次突击就集中了75%的步兵、93%的装甲兵和摩步兵,使得双方的一线军力对比瞬间逆转为:兵力3比2,坦克14比1,飞机35比1。结果,首战德军即以绝对优势兵力击碎了波军的抵抗。图为1939年闪击波兰的德军装甲部队,最前头是1辆3号坦克。如果说闪击波兰是牛刀初试,那么闪击苏联就堪称德军闪击战的登峰造极之作。首战德军一口气投入了190个师、3700多辆坦克、近5000架飞机、47200多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计500多万人马,这么多士兵手拉手连起来,能从柏林一直连到东京。图为图为日“巴巴罗萨行动”发起前,集结在前线准备进攻苏联的德军装甲部队。为形成泰山压顶之势,德军在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基辅3个战略方向同时开刀,力求在战争之初就消灭苏军主力。当德国坦克和战机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入苏联领土和领空时,仓促应战的苏联红军几无招架之力。开战第一天,苏联就损失1800多架飞机,10天内德军突入苏联境内达600公里,用“如入无人之境”来形容并不夸张。图为日德军在乌克兰押送被俘的大批苏军官兵。在二战末期的东方战场,苏军曾以同样“狠招”成功闪击日本关东军。日,苏军集结3个方面军84个师、40个机械化旅和坦克旅共计150万人向关东军发起“红色闪电”攻击。当时,苏军装备火炮和迫击炮2.6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约5300辆、飞机5200多架。图为苏军坦克和步兵进入大连后,在街头受到当地中国民众夹道欢迎。驻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关东军总兵力约100万,装备坦克1155辆、火炮5360门、飞机1800架。不难看出,除兵力规模占优外,苏军在火力上也拥有绝对优势,双方飞机、坦克、火炮等主战兵器对比分别为3比1、5比1和5比1。枪炮未发,胜负已明。仅1周多时间,苏军就基本歼灭了关东军精锐。图为日军向苏军缴械投降。可见,闪击战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进攻作战。普通进攻作战中,攻防双方的兵力火力对比通常为3:1。而在闪击战中,进攻方为一招制敌,往往厚集5倍甚至10倍于敌的兵力兵器。同时,为最大限度地形成对敌局部优势,闪击方通常将主要兵力兵器部署成一个梯队,仅留有少量预备队。这样一来,首战中的攻防力量对比往往高达数十倍。孙子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图为日大批苏军官兵在哈尔滨松花江畔。准:密切协同,步调一致。细数二战期间历次闪击战,进攻方投入兵力动辄上百万,还要统一指挥、协调诸多军兵种在广阔的海陆空三维空间厮杀,难度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才能让一台巨大的战争机器上的所有零部件都精准无误地运行呢?图为1939年9月初,在波兰城市但泽,德国党卫军在战车掩护下向波兰守军发动进攻。以日军发动的经典“海空闪击战”——偷袭珍珠港为例,从1940年3月山本五十六提出作战设想开始,到日付诸实施为止,日方的计划制定和战备时间长达21个月。其间,日军反复进行图上作业和沙盘演习,并加紧训练部队的鱼雷投放、俯冲轰炸、制空护航、续航加油等海空战能力,以确保行动时各环节丝丝入扣,不出纰漏。而为避开美军警戒圈,达成进攻突然性,日军还特意选择由阿留申群岛南下的迂回航线。在长达11天的航程中,庞大的日军舰队始终保持严密阵型,并严格采取“无线电静默+灯火管制”措施,其重兵集团远程奔袭的指挥协同水平可见一斑。图为日清晨,日军“翔鹤”号航母上准备起飞执行空袭珍珠港任务的第一波舰载机群。12月7日清晨6时,日军先后派出2批次、354架各型舰载机扑向珍珠港。由于事先多次演练,日军飞机虽分成多路编队行动,却配合默契,时间拿捏精准到分钟——7时55分,先头日机轰炸美军3座机场,将美战机大部摧毁在地面。2分钟后,已无后顾之忧的日军鱼雷机分2路飞抵珍珠港,一路在港口西侧低空施放鱼雷,另一路在东侧以15至30米超低空施放鱼雷。图为图为日军空袭珍珠港,可以从照片中看到日军舰载机(画圈处)俯冲轰炸美军战舰后正在拉起。与此同时,大批日军轰炸机对港内美舰和岛上其他机场狂轰滥炸。1小时后,第2批日机飞临,继续实施轰炸,5艘日军特种潜艇也潜入港内发射鱼雷。大约9时30分,日军偷袭结束。600天的苦心筹备换来200分钟的致命闪击,“算计”对手到了这个份上,日本人够狠。图为遭袭的珍珠港内,但见变成一堆废铁的美军战舰浓烟滚滚,烈焰冲天,惨状难以言表。[纳粹德国的闪击战“快刀”同样有一个磨砺的过程。1939年闪击波兰,德军虽大获全胜,但也暴露出部队行进混乱、友军误伤频发等问题。为此,除加强部队间协同训练外,德军开始大量装备无线电台。到1940年闪击西欧前夕,德军几乎每辆坦克、每架飞机、每个作战单位都配备了电台。德国空军将领米尔希回忆:“俯冲轰炸机变身‘飞行火炮’,通过良好的无线电通信接受指示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坦克和飞机都听命于指挥官的调遣。”图为德军通信兵在野外用电台进行联络。反观当时的法军,无线电装备还是“稀罕玩意”。平心而论,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大部分基层法军官兵表现得相当勇敢,只因指挥失灵、缺乏协同,他们最终没能形成强有力的“铁拳”,反而被对手的空地一体战打得溃不成军。图为图为描绘二战期间法军士兵的画作。到1941年6月闪击苏联时,德军的协同技能已炉火纯青:近3000架飞机从4个方向升空,率先对苏军一线机场实施并行轰炸,上万门火炮同时朝边境目标猛烈开火,坦克集群在火力准备后迅疾对苏军一线阵地发起突击,摩步兵和步兵紧随其后迅速跟进……当这样的场景在全长1800多公里的3条战线同步“上演”时,人们不得不惊叹纳粹德国战争机器运转之高效精准。图为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步兵在机枪掩护下发起突击。活:机动灵活,因情而变。机动灵活是打赢闪击战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在二战德军的战场指挥中屡见不鲜。装甲部队是德军刺向对手心脏的利刃,但如果盲目挥舞、胡劈乱刺,再锋利的刀剑也可能折断。前文提及,德军的技术装备很多时候都赶不上对手,其之所以能在入侵波兰和西线战役中大获全胜,关键在于战术指挥巧妙。在闪击西欧作战中,由于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长驱直入,德军最高统帅部多次命令其原地待命。但古德里安认为,己方的最大优势就是进攻速度快,所以他全然不顾上级警告,宁可冒进也要全速突击,直至打得法军阵脚大乱,信心全丧。图为描绘1940年闪击西欧时,2名法国装甲兵因所驾驶的R-35轻型坦克出现故障而遭德军步兵俘虏的画作。又如助攻方向的隆美尔。为尽快通过马奇诺防线前沿的切丰特恩森林森林,隆美尔想出一步险招:他命令坦克全速前进,但不准放一枪一炮,所有坦克乘员一律坐在坦克外,边开进边晃动白旗,他本人也坐在坦克边上。法国守军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弄得目瞪口呆,竟然忘记了开火!就这样,隆美尔率部安全穿过森林,法国人花70亿法郎修建的马奇诺防线被轻松突破。图为闪击法国过程中,隆美尔指挥部下用坦克进行拖曳作业。德军之所以能产生古德里安、隆美尔这样的将才,与其特殊的指挥传统和氛围密不可分。1806年耶拿战役失利后,普军上下开展大反思。普军认为:法军获胜的原因是在阐明拿破仑意图的基础上,允许初级军官发挥主动性,从而实现了快节奏作战。图为描绘拿破仑指挥法军进行耶拿战役的画作。通过进一步研究,普军发现:在战役级机动作战中,由于双方投入兵力多,战场空间急剧扩大,受制于落后的通信手段,部队信息上传下达的速度无法适应战局变化,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激发下级指挥员主动性的新体系。委托式指挥于是应运而生。图为图为描绘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布吕歇尔亲王指挥的普鲁士军队进攻法军右翼阵线的画作。此役,经过一番改革后脱胎换骨的普军迸发出强大战力。老毛奇担任普军总参谋长后,委托式指挥被正式写入条令,普军由此形成了“总参谋部下达总体命令、基层指挥官负责寻找完成任务的最佳途径”的传统。一战中,为适应西线堑壕战背景下弹性防御和渗透战术的需要,德军将领鲁登道夫干脆要求指挥权从师长直接下放至营长、连长甚至排长。二战初期,委托式指挥在德军装甲部队中更是流行。试想,若不是靠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一线指挥官的随机应变,170万法军是否还会束手就擒?“欧洲大陆最强陆军”是否还会被轻易击败?图为一战时期的德军士兵。在分析闪击战成因时,一位西方军事专家说,“当新技术(如内燃机、无线电)被运用于足够数量的重要军事系统(如坦克)中,而这些系统又在创新性作战思想下(如闪击战术)运用于能大大提高军事效能的新编制(如装甲师)中时,军事革命就发生了”。这句话有点拗口,简言之就是“当对手还在制定繁琐的计划,并等待全部作战要素到位后才行动时,德国人已经在寻找他们的弱点开刀了”。图为1940年法国投降后,军旗无法继续留在本土,一名法国男子哭着目送法军官兵携带军旗从土伦上船前往北非殖民地。结语:闪击战并非打开战争胜利保险箱的钥匙,当对手预有准备、回旋空间够大或国力相差悬殊时,闪击战取得的效果不过是昙花一现。但无可否认,作为二战中最大的军事创新,其背后体现出的战术思想影响深远。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下一场闪击战将以何种形式登场?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雷霆一击:详解“闪击战”背后的门道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雷霆一击:详解“闪击战”背后的门道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爆炸的威力有多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