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格林尼治标准时间8点时间是世界标准时间

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诞生(1884年)
[日历史资料]
&历史上的10月13日
&历史上的今天查询
选择其他日期
(10月13日)
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诞生(1884年)
&&&&1884年,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决定,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也是世界标准“时区”的起点。10月13日,格林尼治时间正式被采用为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制定,与英国一件争执案有关:1858年11月24日,英国多塞特郡的时钟指在上午10时6分,该郡一位法官判决一名提请土地诉讼的人败诉,因为在上午10点开庭时他没有准时到庭。两分钟后,那人到庭,他向法官指出,按照他家乡肯帕兰郡喀来耳镇火车站的时钟,他是准时到达的。该案因此必须重审。火车站与法庭的时间出现差异,促使英国政府去统一时间。&&&&另外,英国是一个航海事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对航海者来说,能否准确计时,是生死攸关的事。因为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无法知道船只在海洋中航行的位置及时间。船只在海上时,是从纬度和经度来推算出它所在的位置的。长期以来,航海者只是凭航海经验臆测经度,确定航向。如果错了,船只就会走错航向,甚至会搁浅或触礁,这样的事故在航海史上屡见不鲜。1707年,一支由克劳斯利爵士率领的英国舰队,因测错了经度而失事,使4艘舰只被毁,两千多人葬身负腹。为解决测定航海经度问题,早在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下令在伦敦东南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尼治村兴建天文台。天文学家经过百余年的努力。终于研究出了一套科学的计时法,并把划经这个天文台的子午线,作为地理经度测量和计时系统的起点。全世界的航海者只要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为起点,便可以在航行中准确地测出自己船只的正确位置和当时的时间。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科学研究,为繁荣海上航运事业、避免航海事故作出了贡献。&&&&当格林尼治天文台确定自己的子午线时,世界上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地理条件,也确定了自己的子午线,这样就容易造成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二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就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时间和统一的子午线问题作出决议:“会议向与会国政府建议,将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规定为经度的本初子午线。”于是,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世界公认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和世界“时区”的起点,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从此诞生。&&&&格林尼治时间是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标,后来人们发现地球的自转有逐渐变慢的趋势,并有季节性的变化和突然的不规则变化。因此,在1979年末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通过决议,确定用“世界协调时”取代格林尼治时间。作为无线电通讯领域内国际标准时间。这一发展,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标准时间是如何确定的?
标准时间是如何确定的?
提到时间谁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和时间打交道,我们时常地抬手看看表,看看手机就是为了掌握时间。时间已渗透到
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还是农业工业以及要求更高的科学实验军事等所有一切都离不开它。时间是物理学里中一个基本的物理量,物理学
对时间的定义是时间是事件发生到结束的时刻间隔。不同的人,不同的领域对时间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这里所讲的是建立在地球自转基础之上的均匀走动的时间,不涉及到相对论时空中时间本质问题。
时间的测定工作是天文学上的一个基本课题,它是利用天文方法和手段来检测地球的自转快慢变化,从而给出正确的时间。天文学上有三次定义秒长,1960年以
前以地球自转来定义,年以地球公转来定义,1967年以铯133原子振荡来定义,此秒定义一直保持至今。
22:12 上传
标准时间是如何确定的?
授时系统是确定和发播精确时刻的工作系统。每当整点钟时,正在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便会播出“嘟、嘟......”的响声.人们便以此校对自己的钟表的快慢。
广播电台里的正确时间是哪里来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钟去控制的。那么天文台又是怎样知道这些精确的时间呢?我们知道,地球每天均匀转动一次,因此,天
上的星星每天东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当作一个大钟.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钟面上表示钟点的数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学家已经很好测定过,也就是说这只天然钟面上
的钟点数是很精确知道的。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就好比钟面上的指针。在我们日常用的钟上,是指针转而钟面不动,在这里看上去则是指针“不动”,“钟面”在转
动。当星星对准望远镜时,天文学家就知道正确的时间, 用这个时间去校正天文台的钟。
这样天文学家就可随时从天文台的钟面知道正确的时间.然后在每天一定时间,例如,整点时,通过电台广播出去,我们就可以去校对自己的钟表,或供其他工作的
  天文测时所依赖的是地球自转,而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时间(世界时)精度只能达到10-9(10的负9次方),无法满足二十世纪中
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需求。一种更为精确和稳定的时间标准应运而生,这就是“原子钟”。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原子钟来产生和保持标准时间,这就是“时间基
准”,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将时间信号送达用户,这些手段包括:短波、长波、电话网、互联网、卫星等。这一整个工序,就称为“授时系统”。
什么是时区?
22:13 上传
时区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划分24个区域。当我们在上海看到太阳升起时,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过半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升起,而远在英国伦敦的居民则还在睡梦中,要
再过8小时才能见到太阳。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采用当地的时间,
对于日常生活、交通等会带来许许多多的不便和困难。为了照顾到各地区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将本地的时间换算到别的地方时间上去,有关国际会议
决定将地球表面按经线从南到北,每相隔15度划一个区域,这样一共有24个区域,并且规定相邻区域的时间相差1小时。在同一区域内的东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
阳升起的时间最多相差不过1小时。当人们跨过一个区域,就将自己的时钟校正1小时(向西减1小时,向东加1小时),跨过几个区域就加或减几小时。这样使用
起来就很方便。现今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由于实用上常常1个国家,或1个省份同时跨着
2个或更多时区,为了照顾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将1个国家或 1个省份划在一起。所以时区并不严格按南北直线来划分,
而是按自然条件来划分。例如,我国幅员宽广,差不多跨5个时区,但实际上只用东八时区的标准时即北京时间为准。
&& “北京时间”的由来
23:18 上传
北京时间是我国的标准时间。我们为什么要用北京时间呢?它真的是北京地方的时间吗?其实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地方的时间,而是东经120度地方,也就是距离
北京以东约340公里处的地方时间。大家知道,中午12点时,在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而当收音机里播出“北京时间12点正”时,在北京地方所看到的物
体影子还有点偏西,
要再过约16分钟后,才见到最短的物体影子。北京时间是我国行政管理、生产、交通运输等工作的时间计量标准。假如我们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而是各用各的时
间,学校就无法上课,工厂就不能正常生产, 交通运输也不能有条理的进行,这就使整个社会的工作、生产秩序混乱。但是取哪个时间为标准好呢?
因为北京离120度经线很近,而且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所以很自然的以东经120度的地方时间取为我国的标准时间。人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北京时间”。
国家授时中心为什么在陕西?&&
23:17 上传
上世纪50年代,美、苏、日等发达国家都陆续建立了本国的标准时间和频率授时系统。国民党在台湾也依靠美国建立了BFS标准时间频率授时台。那时,新中国
刚刚成立,百业待兴,我国的时间发播是由上海天文台租用邮电部真如国际电讯台向全国发布的,但由于当时技术设备和上海在全国的地理位置不是很适中等原因,
因此发播效果不是很理想。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使国家最高决策层更加意识到,高精度的时间在未来尖端科技领域具有的决定性的作用。1970年
正式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时间授时服务系统,而在选址上遵循了一定要尽量靠近中国大地圆点附近、地势必须开阔、必须有利于备战三大原则。
  按着国际惯例,各国的标准时间一般都以本国首都所处的时区来确定。我国首都北京处于国际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同格林尼治时间整整相差8小时,而我国本
身又地域辽阔,东西相跨5个时区,而授时台又必须建在我国中心地带,从而也就产生了长短波授“北京时间”的发播不在北京而在陕西。也就是说,中央人民广播
电台发出的标准时间是由位于陕西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发播的。
格林尼治时间 
&  亦称“世界时”。
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现在不光是天文学家使用格林尼治时间,就是在新闻报刊上也经常出现这个名词。我们知道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时间。如果对国际上某
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时间来记录,就会感到复杂不便。而且将来日子一长容易搞错。因此,天文学家就提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记录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
治的地方时间为标准。格林尼治是英国伦敦南郊原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经度的起始点。对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
间记录下来。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时间,人们就很容易推算出相当的本地时间。例如,某事件发生在格林尼治时间上午8
时,我国在英国东面,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早8小时,我们就立刻知道这次事情发生在相当于北京时间16时,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4时。
中国共分五个时区:   
(1)中原时区: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   
(2)陇蜀时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   
(3)新藏时区:以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   
(4)昆仑时区:以东经75(82.5)度为中央子午线。   
(5)长白时区:以东经135(127.5)度为中央子午线。
原文地址:http://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462&page=1#pid77117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为什么格林尼治时间是世界标准时间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格林尼治时间是世界标准时间
工业革命初期,世界各地时间没有统一标准,导致火车刮蹭与相撞事故时有发生。在铁路与航海大发展的背景下,格林威治时间统一全球,用了一百年。
  日,美国东部罗德岛州,两辆火车迎头相撞,14人因此死亡。事故的原因在今天看来难以置信——两车工程师的手表差了2分钟。
  在此之前,类似原因的刮蹭已发生多次。那时,工业革命进展迅速,但时间测量还沿用中世纪的:以日晷等测量的太阳时作地方标准。这是火车事故的重要原因:各地的时间标准不同。
  当美国人还在为此事故震惊时,在铁路轰鸣中,伦敦时间已经完成对英国各地方的统一。1855年,不列颠岛与爱尔兰98%的公共时钟调整为格林威治时间。这是第一个将时间统一的国家,此后,客观、精确的时间体系随着工业、贸易、殖民的发展,占据了世界的每一块土地。
  火车与电报的合谋
  现代时间标准的建立,离不开准确的钟表。最早能持续不断工作的机械钟,出现在14世纪初期欧洲的修道院,以满足僧侣们准时祈祷的需求。
  这种钟十分笨重,只有时针,用整点报时的方式宣布时间。由于精度有限,僧侣每天至少要对时两次。机械钟楼也很快在市镇中出现,为世俗生活服务,1335年法国北部的Aire-sur-la-Lys镇建立单独的钟楼,因为需要“让布匹市场的雇员能按照特定的时间上下班”。
  随着技术的完善,机械钟的精确度不断提高,1475年第一次出现“分针”,但直到1665年才将时间精确到秒。这一时期的钟表产量稀少,十分昂贵——中世纪缓慢的节奏,也没有出现对精密时间的需求。1851年钟表大规模生产前,它们只是贵族的玩物。
  中世纪的节奏还体现在地方时上。甚至工业革命初期,各地时间仍然没有统一标准,散漫随意的设置仍然普遍。工程师Henry Booth在1847年的一本小册子中写道:“坎特伯雷,科尔切斯特,剑桥……无数的城镇,各自有教区时钟,市场钟,每个都在宣示其独特的时间”。即使严格按照太阳时,各地与伦敦也有差异:牛津时间慢5分2秒,利兹慢6分10秒,康福斯慢11分5秒,巴罗则要慢12分54秒……
  这时,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铁路发展三十年后,1839年,出现了第一张火车时刻表。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它把时间作为客观的控制对象,将运输的与时间的分割联系在一起,整个流程精确到分钟。这与中世纪散漫、差异的时间观迥然不同。
  这一时期,另一件重要的发明也诞生了:电报。电报能跨越遥远的距离即时通讯,使得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校对变得准确可行。1854年,通过电报线路,格林威治天文台与东南铁路站台相连,能准确的传递天文台时间信号。1860年,英国的主要城市都能由电报线接收格林威治的报时信号,一年后,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都能由电报线与格林威治时间随时保持一致。
  在铁轨和电报大规模建设的帮助下,交通与通信网密集的相连,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时间误差的容忍度越来越低。铁路公司开始强硬的要求经过的城镇,都修改为伦敦(格林威治)标准时。一些城市的居民为了交通和电报的方便,发起了“与伦敦时间一致”的请愿活动。社会的普遍要求下,虽然没有法律规定,英国大部分的市镇都调整为伦敦时间。
  这种调整也改变着生活方式。“我准备就寝,却随时都想起火车时刻表,随时想着早晨必须在特定的时间起床,这让我无法安稳睡觉”,著名的外科医生Dr Forbes Winslow在《柳叶刀》杂志写道。
  甚至有赶火车过于兴奋猝死的案例。1854年,《协和医学期刊》的一篇文章写道:“兴奋,焦虑,紧张,为了登上那准时的可怕的列车,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多起猝死记录都与急迫赶上火车相关”。1868年,外科医生Alfred Haviland出版了专著,书名表达了他的忧虑:《急迫致死:特别写给火车乘客》。
  法国人想出来一个折中的办法:火车站的时钟显示正常时间,但是火车运行的时刻则调慢五分钟,以便为法国人的懒惰留出余地。这种双轨制时间一直运行到1911年3月。
  但是这些问题不能阻碍火车的发展,人们只有适应铁路前所未有的管控。这种管控直接反映在时间上,催生了近代的标准时间。
  1868年,新西兰殖民政府委托Dr.Hector,以东经172°30’为准,制定新西兰全境的标准时。通过电报线路,新西兰标准时与格林威治标准时相协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经度设定标准时的地区。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经度与时区
  陆地标准时间离不开铁路,全球时区的建立,则离不开航海业。与铁路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不同,航海对标准时间的需求,是为了确定船舶的位置。
  在海上,纬度的测量很简单,只要量出正午的太阳高度就能知道。但是经度测量则比较困难,先测量出当地时间,再参照一个标准时间,才能计算出结果。麻烦在于,传统的时钟都经不起海洋的颠簸,失去了测量准度;而不同的轮船选用标准时不同,增加了海洋上的混乱。
  1707年,因为在暴风中无法测量经纬度,四艘英国军舰在锡利群岛沉没,1400余士兵死亡,极大地刺激了英国人对精准经度的需求。1714年,他们设立“经度奖”,为“能够将精度确定在30海里、40海里、60海里”分别悬赏2、10000英镑,相当于现在的百万美元。
  无数的钟表专家开始了海洋钟的研究。经过四次改进,1761年约克郡工匠约翰·哈里森提交了十周内误差不超过10秒的海洋钟——“Sea Watch”。不过,由于几十年间规则的变动,哈里森最终累计收获15000余英镑。
  此后,西方的船舶揣着哈里森钟表,开始了全世界的航行,1807年“克莱蒙特”蒸汽船诞生,让长距离的跨洋航行更加便利。
  不过,经度的另一个问题,确定标准时间,在此时变得突出:要以哪个天文台观测的时间为标准时间?哪个地方受得起本初子午线这一殊荣?
  最早讨论这个问题的,是1871年安特卫普的第一届国际地理学会议。学者们最终推荐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但是,这个结论却无法推行,1875年的第二次国际地理学会议,法国代表提出,只有英国接受公尺制长度单位,他们才同意以格林威治为本初子午线。会议僵在这里。
  但是轮船不会等待会议结束再航行。由于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越来越多的轮船采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876年,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被加拿大工程师桑福德·弗莱明提出:以格林威治时间为标准,建立东西半球协调一致的24个时区,这是时区制第一次系统的表述,这也是如今通行时区的雏形。它将全球纳入统一的标准时间系统,各地区将抛弃地方时,而归入格林威治为中心的各个时区。
  这个提议逐渐被人们接受。最终在1883年,经美国提议,41个国家参加了华盛顿的国际经度会议,通过了格林威治所在经线为本初子午线,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格林威治天文台时间为标准时,称为GMT(Greenwich Mean Time,),建立全球时区的方案。
  此后天文学,学的发展,增加了时间测量的精确度,1937年,国际天文学会议提出了格林威治时间的精确版——世界标准时(UniversalTime,简称UT)。
  1958年以原子共振频率标准计算、保持时间的铯原子钟,比天文观测更稳定、准确。1967年,国际度量衡会议正式采用铯-133原子钟作为秒的基准依据,世界标准时也修改为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简称UTC)。上世纪末,美国研制成功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铯原子喷泉钟是该系统的基础支撑技术。
  ——以上的变化都是1884年决议基础上的改进,进化的格林威治时间在20世纪完成了世界时间的统一。
  时间与
  全球时区制在会议上虽然通过,但施行过程仍有阻碍。这些阻碍与政治因素、民族自尊心相关,法国便是很有趣的例子。
  1891年,法国人以巴黎为标准,将法国全境统一为一个时区。巴黎位于东经2°左右,其太阳时比格林威治早9分11秒。1911年3月,法国突然宣布将巴黎标准时向后拨9分11秒,仍称为巴黎标准时间,丝毫不提及已经完全对应的格林威治标准时。《纽约时报》在第二天报道中说:“一些法国科学家曾提出,为了挽回政府的面子,应该选用海边与格林威治经度一致的城市,而不是巴黎,来作为标准时”。这次调整还改掉了火车站内站外五分钟的时差——就是前文提到的法国人为了应对迟到做出的创举。
  1890年后,欧洲中部德国、意大利、波兰、立陶宛等国以东经15°为标准时间,统一归入东一时区。这下法国人坐不住了,1940年,法国人抛弃了修改版的巴黎标准时,加入到东一时区,即使巴黎与东经15°的实际时差达到50分钟49秒。
  同样的例子还有西班牙,1940年,佛朗哥宣布调整为欧洲中央时间。在此之前,自1900年起,西班牙一直使用格林威治时间。西班牙经度范围偏离格林威治时区(零时区),但离欧洲中央时间更远。实际上,这是佛朗哥为了与德国,意大利保持一致的措施,沿用至今。
  印度的时间则以1947年独立为标志,显现混乱和统一的两极形态:1802年,东印度公司的Goldingham决定设立单独的马德拉斯时间,比格林威治快5小时21分(UTC+5:21)——在孟买与加尔各答之间,新设一个时区,造成了铁路运输上的麻烦。
  1884年,英国政府以孟买与加尔各答为标准,设立了两个时区,但是铁路公司则将马德拉斯时间作为中间时区,印度的标准时间变得混乱。直到1945年,加尔各答仍保持着特殊的时间。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新政府将全国统一为一个地方时,虽然从东到西,它整整跨越了东五、东六时区。
  除了印度,另一个跨越多时区而只采用一个标准时间的,是中国。
  现代化的新时间标准的推广,离不开其他现代要素的传播,尤其是交通。近代国门打开之前,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时间尺度,时间制度也带有节奏缓慢、周期性的特点。
  清末的工厂引入严格的,引发工人的普遍焦虑,此时钟表尚未普及,工人很少买得起,迟到又要非常严厉的惩罚。一些人根据公鸡打鸣,启明星的位置提醒上班,阴雨天则会失效,偶尔有工人在后半夜气喘吁吁跑到工厂,发现远未到上班时间,再瑟瑟离去。
  随着国门打开,各式运动兴起,铁路和电报铺设更引发社会上时间制度、观念的变化,上海等地“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钟楼也进入内地,交通工具对时间标准化的作用,同样开始在中国发生。
  不过,要在全国范围接受和维持新标准时间,行政权力的运作必不可少。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南京宣布中国分为五个时区,中原时区,陇蜀时区,回藏时区,昆仑时区,长白时区,分别比格林威治时间快八、七、六、五个半、八个半小时,第一次与国际标准时区相协调。同时,不再使用北平地方时,重要节庆时间以接近南京的东经120°经线为准。五时区制历经修补,一直运行到1949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很快,北京新华广播开始播放“北京时间”,在各省市广泛传播。1950年后,除了新疆、西藏外,各省份陆续采用北京时间,为东经120°的东八区区时。
发表评论:
馆藏&9592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