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消费“2012世界末日是谁说的”

来自“世界末日”的启示:中国消费不足吗?
  张常春/制图
  日已经顺利度过。根据玛雅人的一种历法,这一天是所谓“第五太阳纪”结束的时点。有好事者于是说,这一天将是世界末日。由于好莱坞大片《2012》的渲染,这种论调风靡世界。在这个所谓的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时,“末世论”又再次流行起来,连早已上映的电影《2012》也打着3D的名头再次回到了影院。国内媒体有报道说,有人将其信以为真,卖房卖车。我们不是天文学家,更不是末世论者,我们还记得十几年前千禧年即将到来的时候,相信世界末日的人似乎比现在还更多一些。世界末日这个话题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中国的消费不足。
  问一个问题,假如你相信明天世界就会毁灭,今天你还会做投资吗?理性人应该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既然世界都要毁灭了,那么及时行乐也可,惶惶不可终日也行,但就是不应该为不会再来到的明天而投资。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但很好的体现出了投资的本质属性——投资是为未来所作的准备。这与服务于当前的消费形成了对比。因此,消费与投资的比例究竟如何拿捏,完全取决于人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相对偏好,以及投资的回报率。在明天世界就会毁灭的这种极端情况中,未来对人来说完全没有价值,所以投资因而没有意义,所有的资源都应该被用作当前的消费。当然,如果你花10亿欧元买到了方舟的船票,那就是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个简单的逻辑放到整个经济体仍然成立。如果世界即将确定性地毁灭,那么应该可以看到资源从专司投资的企业部门大量流向居民部门,变成居民的消费。在市场经济中,这一过程会自发进行,无需政府的干预。作为企业股东的居民部门因为不再在乎明天,会让企业将其本来计划用于投资的资源分红拿出来,变成股东的收入,进而转变成消费。这就是市场基于居民偏好和投资回报率信息,自发进行的资源在消费和投资之间的调配。在世界某日这种情景中,居民只偏好现在,而投资的回报也为零,因此资源将完全分配给消费,一点都不留给投资。
  在市场经济中,这种调节机制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发挥着作用。只不过在世界末日这种情景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罢了。而在正常的状况中,人并不仅仅只偏好当前,资产的回报率也不会是零,因此市场会相应的把资源在消费和投资之间合理分配,达成这二者的平衡。但很可惜,这种机制在目前的中国并不完全存在。这是造成中国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还是回到世界末日的例子。假设所有的中国居民都相信世界即将毁灭,那么理性的行为就是把居民手里的资源全部都消费掉。居民也会向自己持有的企业施加压力,促使其将资源分红给居民。但别忘了,我国经济中还有很大一块是国有企业,他们占到了工业部门的40%,并垄断了金融行业。这些国企会因为居民只偏好当前,而将他们手里握有的资源转移给前者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居民部门的偏好根本无从传导到这些企业的决策者那里去。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中,即使投资回报率已经注定会因为世界的毁灭而变成零,国企所握有的资源却仍然无法变成居民消费。这就是无可争辩的消费不足。
  当然,政府可能会介入干预。但这并没有改变问题的实质——中国因为国企的大量存在,所以缺乏市场化调节消费和投资的机制。政府并非万能,如何能够指望它可以清楚地了解居民的时间偏好,因而恰当的把资源从国企的手里转移到居民手里,变成消费?
  如果在世界毁灭这种极端情况中,我们都想象不出会有这种可能性,国企会把足够的资源转移给居民,变成居民消费。那么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现实中的中国存在着消费不足。地球没有那么容易毁灭,我们还可以对“末世论”一笑而过。但消费不足却在中国真实的存在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运行,我们不可轻而视之。
  (徐高 作者系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谁在消费我们曾经的苦难??
导读:谁在消费我们曾经的苦难??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3楼5楼6楼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您的位置: &
& 谁在消费郭美美?
  撇开我们无法知晓的内幕,比如3年前郭美美就因在微博上注册虚假身份“炫富”而“把红会拖下水”,并且放出狠话“红会敢动我一根毫毛,我就公布他们贪污的内幕”!为何这3年里无人去查个清楚明白?又为何近日郭美美因涉嫌赌球被拘后,官媒要“万炮齐轰郭美美”等等,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郭美美现象”。
  按照传统的价值观念,3年前郭美美就应该身败名裂,无人问津了,但事实上是她此后更红了:上电视,拍电影,占据网络和报纸的重要版面,并且,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郭美美“借‘商演’为名从事性交易,每次的价码达数十万元”,令人叹为观止……
  没有消费者的追捧,郭美美不会这么“红”,那么,究竟是谁在消费郭美美?
  消费郭美美的人,也就是被郭美美所消费的人。在消费社会,“消费者”和“消费品”是可以互为对象的。郭美美以她源源不断的炫富、炫赌、炫名牌、炫性感照、炫外籍男友、炫雷人语录等“出位”举动,制造出一个又一个话题,充分展示了自己“适合消费”的价值,成功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长期占据了聚光灯下的位置。“郭美美”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产品”,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物质上丰裕而精神上贫乏饥渴的现代人,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迫切地强调自己的“个性”。“个性”首先指的是人的自主性,但在消费社会,无数商业广告和“人生指南”每天都在标榜:只要选择了它们所推荐和鼓吹的生活方式,就代表了你有“个性”。“个性”的目标捉摸不定,人们疲于奔命。“个性”的标志不断刷新,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被消费品重新塑造了一遍“个性”。
  很多人都曾宣称要“对自己真诚”,要做“真实的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流俗。所谓“做真实的自我”只是一种个性已然淹没在商业文化的冰山之下,偶尔挣扎着露出头来的自我表白。传统的价值观早已四分五裂,再也没有统一、权威的人生指引了,任何“主旋律”都淹没在一片同样洪亮的杂音中,令人莫衷一是,备感迷茫与失落。
  由于找不到可靠的“集体代言者”,个体只能跟着消费市场的指引走。而消费市场不需要永久忠诚的消费者,只需要你“一念之间”的欲求—只要有欲求,供给就会随之而来,提供给你即刻消费、即时满足的机会,当然自己也能“即刻获利”。
  有了这样的市场,就有了郭美美。正因郭美美能够满足人们多种暧昧难明的“一念之间”的欲望,她就成了争相吸引注意力的众多媒体的宠儿,因而成功地加入到了“名流”行列—她不但吸引了消费,甚至还赢得了崇拜。“名流崇拜欢乐多”。人们崇拜名流,与其说是崇拜他们的人品、才华和奋斗经历,不如说是崇拜他们的位置—处在聚光灯下的位置。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是青年才俊还是平庸之辈、是德高望重还是臭名远扬……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聚光灯照耀的是你,而不是别人!事实上,抛开郭美美的不顾廉耻、挑战法律的行径不说,像她这样带点“邪性”,带点神秘色彩和叛逆性格的女孩,更容易得到年青一代消费者的崇拜(他们也要借崇拜郭美美而彰显自己的“个性”),郭美美这一“文化产品”的制造者们,自然不会对这一巨大的需求潜力视若无睹。
  因此,即使郭美美本人在看守所里说:“出去以后,我会踏踏实实做人。”但真到了 “出去”那一天,这个“市场”会变吗?这还很难说。
文章得分:
{{scoreOption}}
&/&张慧瑜中
&/&唐小兵华
&/&特约记者
&/&石破记者
&/&本刊记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末日 周杰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