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的关王庙乡在那里

欢迎光临关公网!
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关公网,获取最新关公研究资讯。
运城各地关帝庙简介
1.&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朝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072年)大火之后,历时十载而重建的。庙以东西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约66600余平方米。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园内桃林繁茂,千枝万朵,颇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街北是正庙,坐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主轴线上又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有序;牌楼高高耸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间既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布局十分得体。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草坪如毡,花香迷人,使磅礴的关帝庙氤氲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  &
&&&&从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叫“雉门”,东面的“文经门”是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是“武纬门”,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门门楼上嵌竖匾,书金字“关帝庙”三字。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是戏台,铺上台板即可演戏,是一座双昂卷棚歇山顶建筑,下是横匾“全部春秋”,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144幅,洋洋大观,颇有童趣。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公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人顿生敬佩之感。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皤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大殿明间悬横匾“神勇”二字,清乾隆皇帝手书。檐下有“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写。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门口还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以示威严。殿内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帝王装关公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公的英雄气概。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一方,更增崇宁殿庄严肃穆的气氛。穿崇宁殿而出,入后宫南门,就进入寝宫,过花圃,有“气肃千秋”坊,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东侧有印楼,里边放着“汉寿亭侯”玉印模型,西侧是刀楼,里面列青龙偃月刀模型。双楼对峙,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风动影摇,珊珊可爱。后宫后部,是春秋楼,巍然屹立,大气磅礴。楼内有关公读《春秋》像,故名春秋楼。《春秋》又名《麟经》,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修的。关帝庙除古建筑外,还有琉璃影壁、石头牌坊、万斤铜钟、铁铸香炉、石雕饰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块,各朝题诗题匾60余幅,还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很有价值得艺术精品。&
&&&&解州关帝庙堪称“武庙之冠”。&
2.&常平关圣家庙&
&&&&关圣家庙又叫关帝祖祠。据记载,这座庙宇是关公的故宅。关公从出生到避祸出走之前一直生活在这里。关公殁后,当地乡亲为感慕其德,便在此地建造了一座祠堂。该祠堂创建于隋,金代始成庙宇。随着关公历代追封,庙堂亦随之重修或扩建。自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以来,对关圣家庙整修或增建达16次之多。故现存建筑多系清代遗构。全庙总面积为6万多平方米,规模宏敞,布局严谨,系砖木结构,琉璃瓦建筑。庙内殿宇壮观,古柏参天,气势非常宏伟。庙前有牌坊三座,中为石雕,左右木构,左为“秀毓条山”坊,右为“灵钟鹾海”坊。两侧配以钟鼓二楼,石坊柱前各有一尊铁铸古人牵狮像;庙内中轴线自前至后,有山门、午门、享殿、关帝殿、娘娘殿、圣祖殿等六进殿宇;两侧配以厢房、配殿、回廊,主从有致。在总体布局上,沿袭“前朝后宫”之制。关帝殿面宽五间,四周有围廊,重檐九脊顶,殿前古柏分峙左右;殿内木雕神龛,装饰富丽,关公头戴冕旒,身着帝装,凝神端坐于龙椅上;龛内外侍者4人,恭谦微谨。娘娘殿前,有垂花门,左右配殿分峙,自成院落;殿宽、深各五间,前有插廊,内有神龛,关夫人凤冠霞帔端坐其中,侍者或持帕或握笏,恭身而立。各像比例适度,神态自若,在清代泥塑中此为上乘佳作。圣祖殿位于庙中建筑群体最后,五开间,内塑关公的始祖忠谏公、曾祖先昭公、祖父裕昌公、父亲成忠公,以及关公之始祖、曾祖、祖父的夫人像,为其他关庙中所未见。崇宁殿供奉关公像,配殿有关平、关兴塑像。关圣家庙中塑像很多,但尤以清代彩塑关夫人像精湛、逼真,可谓清代雕塑艺术之上品。&
&&&&常平关帝庙内,现有碑刻22通,其中金代1通,明代7通,清代13通,民国1通。有些碑刻记述了流传的关公故事,是我们研究三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常平“关帝家庙”堪称“家庙之祖”,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运城关王庙&
&&&&关王庙创建于元代,明正德年间扩建,坐东向西,中轴线上依次为木牌坊、山门、献殿、正殿、春秋楼、寝宫,两侧配以白马祠、部将祠、钟楼、鼓楼、廊坊等。原占地十余亩,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城内最大的关帝庙。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因地震倒塌,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巡盐御史吴楷偕盐商大贾重建。&
&&&&文革期间,因扩建北大街,将山门迁建至红旗西街。2005年,重修恢复关王庙原貌,将山门迁回原址。现在建筑有歇山顶正殿、卷棚顶献殿、悬山顶山门、春秋楼。庙内并保存有许多明代珍贵文物,如关王铸像;200斤重的铜像炉;500斤重的大铜镜;雕刻精致的石护栏、蟠龙柱、关公签谱、清代的关公坐像、骑马像、风雨竹等珍贵碑刻。其中在献殿竖立的两块明代关帝签谱碑刻,是最早的关帝签谱,世间流传的许多关帝签谱都是由此拓印的。郭沫若曾称明代大铜镜为国内罕见的铜镜。同众多的关帝庙不同的是该庙由盐商大贾所建。古代盐商为求得运盐平安,财利大发,起运前,都要拜谒关帝。关王庙始建至今已有500多年,虽历经清嘉庆及民国两次大地震,仍巍然屹立,是运城现存最早的关庙建筑。&
&&&&关王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舜帝陵关公祠&
&&&&关公祠位于舜帝陵地东边。据道光十五年《关圣帝君享殿创建碑记》记载: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盐湖区北相镇杨包、张贺、东曲马、西曲马四村庙首筹资兴建关公享殿。可见清代中期就有了关公祠。对于为何建关公祠,村民们讲:关公幼年熟知舜帝勤政恤民、孝闻天下的典故,心怀对舜帝的敬仰,常骑马过盐湖来鸣条岗拜舜帝陵,后来人们为纪念关公对舜帝的敬仰,就在他当年拴马的石柱旁建起了关公祠,并于每年农历二月二、九月十三举行盛大的关公拜舜帝活动。关公被追奉盛于明清之时,至清代,帝王对关公的加封有增无减,达到“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清代时国内关公庙达30余万座,是文庙的一百倍。可以说明清两朝全国都处于广修关公庙之时,所以舜帝陵的关公祠很可能在明清关公信仰兴盛时修建。  &&
&&&&关公祠面阔8米,进深5米,内供奉有关公塑像。祠南建有戏台,是祭祀时给关公演戏的地方。现修复的关公祠正殿、戏台均为清代建筑,门额上“关公祠”牌匾为山西省书法协会主席赵望进先生所书。2002年,在关公祠东边复建了38米长的廊房。关公祠西边有一株千年古槐,树下有诗曰:“莫问古槐几多年,关公曾把烈马栓,不图枝叶吐新芽,一杆擎起尧舜天。”&
&&&&舜帝陵庙内关公祠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盐湖区寨里关帝庙献殿&
&&&&寨里村关帝庙献殿位于盐湖区泓芝驿镇寨里村,距市区10余公里。该庙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献殿一座。献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顶,无栏额,前檐施粗圆木通面额,额上施斗拱11朵为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彻上露明造,其上施驼峰承接平梁,平梁上立脊瓜柱与叉手,四椽笥肫搅荷辖允┎驶妫氪蟮钔冢拇笸ù锴昂箝堋U骈芟率┩ㄔ材敬蠖铊剩渖鲜┧钠套鞯ハ掳憾饭熬哦洹G伴艿拇罅悍胖迷谕娑钪希挥胂旅娴牧⒅喽杂Α4渭渫獾牧礁勇韵蛑屑淇拷晕浦臁4油夤凵峡聪缘蒙壹浣峡沓ǎ渭浣舷琳庵纸峁乖诠糯ㄖ薪衔奔@铰遥渌ㄖ缁伲鱿椎疃来妗&
&&&&盐湖区寨里村关帝庙献殿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盐湖区北相结义庙过殿&
&&&&北相村结义庙过殿位于盐湖区北相镇小学校内。结义庙,原名为武安王祠。后来人们重修该祠时,为了纪念关公、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义时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英雄义气,便扩大了建筑,增塑了刘备、张飞彩塑像,同时改名为“结义庙”。关于结义庙的创建年代,现无确切史料可考。从现存建筑的结构和形制以及碑记来看,最迟在元代时就已建成。据过殿旁的重修碑记载,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及明朝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均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遭受到地震的破坏,大部分建筑坍塌损毁,至明朝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在当地百姓的倡议和富商的资助下,得以重修扩建。据碑刻记载,结义庙原规模壮观,前有大门、脚门,中有过殿、献殿及乐楼,后有正殿,两侧配有廊房。另外,在庙的西南约300米处,还有一片道士坟,地面上建有各种形制的砖墓塔数十个。整个结义庙建筑与庙外的城隍祠、社学、道院等建筑连成一片,布局别致。可惜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燹之中,仅幸存过殿。&
&&&&结义庙过殿坐北朝南,面积184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筒瓦装饰。殿内梁架多用粗圆木构制。前檐柱子粗大,无兰额构制,不论明间、次间,还是稍间,均施粗园木通面额,上施单昂斗拱十一朵,由于开间大小不一,使得柱头铺作多有移位。从其梁架结构及斗拱构法来看,造型古朴浑厚,虽然明、清时期做过修葺,但元代风貌仍未改取。&
&&&&在殿前西侧保存的三通明、清时期重修《碑记》,对了解结义庙的历史沿革,将起到有力的佐证。&
7.&新绛县龙香关帝庙&
&&&&龙香村关帝庙位于新绛县店头乡龙香村内。此庙创建于宋代,元、明、清年代重修。现仅留舞台、献殿及正殿。正殿据形制判断为元代遗构。庙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献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屋顶,四铺作单下昂斗拱,补间施一朵斗拱,殿内用减柱造。梁架结构为四椽笸ㄩ苡萌貌拇执蟆5钅谟泄毓⒅懿帧⒐仄降任遄鸬裣瘛>菘贾の鞔袼茏髌贰O椎钊海迨痹鼋āN杼ㄎ宓拦馐荒辏ü1831年)所建。&
&&&&新绛县香村关帝庙为元代至民国时期建筑,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新绛县泉掌关帝庙&
&&&&泉掌村关帝庙位于新降县古交镇泉掌村西北隅“灵公台”下,创建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清顺治、乾隆年间重修,占地面积480平方米。现仅存元代大殿,坐北向南。面阔3间,进深2间,重檐歇山筒瓦顶,琉璃瓦饰。四周有围廊,石雕龙柱十八根,木柱十四根。石雕龙柱雕饰工艺极佳,充分表现了古代绛州青石雕刻的技艺水平。西南角石柱留有大明成化年字样。此雕龙柱与众不同的是:每根柱子上的龙爪都抓有人头,人腿,鱼,鳖等。而这人头有男有女,人腿则是女人的小尖脚。过去传说,无论是人还是兽犯了罪,神龙有知就把他抓去。且不说其真假,但这种寓意总是好的,总是劝人向善的。&
&&&&新降县泉掌村关帝庙为元明时期建筑,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新绛县南张关帝庙&
&&&&南张村关帝庙位于新绛县泉掌镇南张村北100米处。始建时间不详,清代道光十一年有过一次大修,后又经历过几次大修。关帝庙坐北朝南,现存正殿及附属娘娘庙和戏台。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筒瓦顶,三彩单下斗拱,庙内有关帝塑像,有轻微破坏。南张村关帝庙体现了高超的寺庙建筑技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晋南地区对于关帝的尊崇。&
&&&&新绛县南张村关帝庙为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0.&新绛县永丰关帝庙&
&&&&永丰庄关帝庙位于新绛县古交镇永丰庄村。关帝庙正殿内,东西山墙上绘满了约24平方米的精美壁画。考古专家分析,从该关帝庙的正殿建制、现存碑刻记载及壁画用色和画风,应为清道光年间作品。其壁画描绘了关公一生“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等英雄事迹场面。该壁画规整有序,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山林素雅,人物服饰艳丽,互相结合,融为一体,别具一格。画面虽无沥粉贴金,却呈现出富丽的格调,这在我省的寺观壁画中实属罕见。&
&&&&新绛县永丰庄村关帝庙的壁画为清代年间绘制。&
11.&新绛县北梁关帝庙&
&&&&北梁村关帝庙位于新绛县龙兴镇北梁村北部,与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古寨相连。关帝庙坐北向南,面宽一间,单坡硬山顶,紧贴寨北墙。内有清代关帝泥塑像,肃穆威武。其背后及洞壁彩绘着青龙图和周仓、关平水墨画,庙内两山墙内侧绘有“过关斩将”“水淹七军”等关公生平事迹图,均描画细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艺术价值珍贵。&
&&&&新绛县北梁村关帝庙从画风判断应为清代壁画。&
12.&平陆县中张关帝庙&
&&&&中张村关帝庙位于平陆县常乐镇中张村西。据碑记:创建于明末清初时期,清乾隆、同治年间皆有重修。庙坐北向南,占地约一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楼、献殿、正殿。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阿顶。栏额雕有莲花、禽兽、人物等图案,柱头无斗拱。庙内现存清代碑刻三通。&&&
平陆县中张村关帝庙应为清代形制,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3.&平陆县寺头关帝庙&
&&&&寺头村关帝庙位于平陆县曹川镇寺头村北。据碑记:创建于元代,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均有重修。庙坐北朝南,占地约一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戏楼、献殿、正殿、春秋楼。春秋楼是正方形,分上下两层,十字歇山顶,斗拱七踩三下昂,平身斜斗拱三朵,可见清代建筑艺术之一斑。&
&&&&平陆县寺头关帝庙为明清建筑,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4.&芮城县大阳关王庙&
&&&&太阳村关王庙位于芮城县大王镇太阳村东。据碑文记载:皇清嘉靖二十七年秋,由前辈筹资银两,重修关王庙。解放前,该庙被日寇毁烧,庙宇成了废墟一片。为弘扬关公文化,该村2004年冬多方筹资兴建。2008年6月塑像三尊:关公、关平、周仓像,威坐大堂。为活跃农村文化活动,大阳村连年进行戏剧演出活动。&
15.&芮城县和村关帝庙&
&&&&和村关帝庙位于芮城县陌南镇和村沟西,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大殿、戏台、东厢房,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前檐下饰云形耍头;殿内东、西、北三面墙上墨绘三国人物故事。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前檐下饰云形耍头,梁架前搭牵对三椽笥萌笊鲜┩辗宄鍪值窕ü埃伴芏角侥谇肚迩∷氖拍甏唇ㄏ诽ū煌ā&
&&&&芮城县和村关帝庙应为明末清初时期所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6.&稷山县西街关帝庙&
&&&&稷山县西街关帝庙位于县城西街南圪塔粮油议价公司内,四周均为居民区。该庙创建年代不详,南北长42米,东西宽28.5米,总占地面积为1206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献殿,正殿及左右配有厢房等。戏台面阔三间,前檐墙后砌,灰色布瓦盖顶,单檐硬山顶。献殿面阔三间,前后檐墙改制,单檐悬山顶,琉璃脊兽。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四檩无廊式架构,灰色布瓦盖顶,单檐悬山顶,左右建有厢房各三间,单檐硬山顶。庙西外围墙是一段老墙,南北长37米,高3米,墙厚0.6米。庙存有立于明成化庚子(公元1448年)年的《创建献殿碑记》一通,实属难得,价值极高。&
&&&&稷山县城关帝庙应为一座明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7.&夏县城内关帝庙&
&&&&夏县城内关帝庙位于解放南路,关帝庙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木牌楼、刀楼、印楼、过厅、正殿、厢房等。庙内耳石、栏额、门额皆以凸雕双凤戏牡丹图、双龙戏珠图等精细雕刻。其中:大门面阔三间,当心间3.95米,次间3.35米,进深二间,悬山顶。刀楼、印楼形制相同,各为一间,歇山顶。过厅面阔三间,间宽3.9米,进深二间,间宽3.3米,歇山顶。过厅左右两侧各置厢房三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周设围廊,重檐歇山顶。&
&&&&夏县城内关帝庙应为明清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8.&绛县冯村关帝庙&
&&&&冯村关帝庙位于绛县安峪镇冯村6公里外的下柏寨子山岭上。该关帝庙修建于清乾隆四十年至道光十一年间,现存正殿、献殿、财神庙3座建筑和16通碑刻。虽然该庙修建年代已久,也没发现其它记载。但令人惊奇的是,在该庙正殿内西山墙上,张贴有一张红纸,上面用毛笔正楷字体书写着“道光十一年八月初十同众清算庙工账目”,账目所列5笔收入和12笔支出清晰醒目,红纸虽然历经近200年的风吹日晒,但依然色泽鲜艳,清新如初,实属罕见。&
&&&&绛县冯村关帝庙清代年间修建。&
19.&临猗县北杨关帝庙&
&&&&北杨村关帝庙地处临猗县北辛乡西北方向3公里北杨村。关帝庙正门对联:天地一完人文武才情忠义胆;古今关夫子英雄面目圣贤心。正门上方为鎏金大字“关帝庙”。正殿内关公塑像极具帝王仪态,头戴冕旒冠,红脸,眼睛直视前方,目光如炬,炯炯有神,长髯如墨,着绿色披风,内为黄色帝王装。左右两肩搭红色绸缎,脚蹬虎头高屐。神像上方有“协天大帝”四字。可能是在塑像时,管理者为了增加其逼真性,在关公像后面的墙上绘“龙椅”,“龙椅”左右对称,龙头外展,极具张力。&&&&
在正殿的左侧墙上为“斩蔡阳古城会兄”画,将关公的威猛与神勇彰显的淋漓尽致。右侧墙上为关公“千里走单骑”的画作。&
&&&&关帝塑像的左侧为“九郎”塑像,九郎头束高冠,黑发,浓眉,大眼,白面,面色红润,朱唇,大耳,身着红色大袍。后背墙上为太阳画像。最有特色的是九郎手中持琵琶一把。据说九郎是雨神,在陕西某地也有其踪迹。关帝像的右侧为菩萨像,上书“佛光普照”。塑像仪态端庄,面容慈祥,身披红袍,端坐在宝莲座内。当地民众一般都到菩萨像前求子。&
&&&&据庙宇管理者介绍,初一、十五成为上香的神圣时间。至于为何初一、十五为最为隆重的上香时间?有三种说法:其一:初一、十五为佛教十斋,必须虔诚;其二:据地藏经说,这两日也是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时日,若人能在此日无诸灾难。其三:初一、十五也为中国道教吉祥日,因此,逢初一、十五上香的人就非常多。香火作为承载民众信仰的媒介,其表现在庙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凸显。&
&&&&三月二十五日是关老爷的庙会,历史悠久。庙宇作为信仰的载体,既成为村里神圣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使新老庙会得以繁衍,拉动经济发展。&
20.&垣曲县峪子关帝庙&
&&&&峪子村关帝庙位于垣曲县古城镇峪子村。关帝庙就坐落在路旁的土坡上,北面依山。这座新修的关帝庙虽小但不失气度。当中的位置上,并排陈列着三尊塑像。中间是红脸的关公,正襟危坐,气度不凡。左边是张飞,一手叉腰,一手持杆兵器,虎目圆睁,威风凛凛。右边是刘备,一手叉腰,一手托着一方宝印。三尊塑像都漆上了彩粉,格外地惹眼。&
21.&河津市樊村关帝庙戏楼&
&&&&樊村关帝庙戏楼位于河津市樊村镇樊村东街西口。原为关帝庙附属建筑,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创建,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713年)再次重修。戏台坐南朝北,筑于高1.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蠛笕螅ㄩ苡萌伴苌栝苤母介苤蛄讲嘁贫姑骷浣衔沓āi苤铣欣欢睢⑵瞻胤隆G伴苤萌涞グ浩缴砜贫砦逶堋A缴郊昂箝苤┣剑蟛嗫酌乓坏溃诤蠼鹬诽ǚ治昂罅教ǎ疤ㄎ硌萸筇ㄎ鼻G疤讲嗌栌邪俗中吻健N杼峁苟饭爸卑,叠檐歇山顶,它是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早期戏楼之一,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
&&&&河津市樊村关帝庙戏楼为明代建筑,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主办: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东山岛——铜山关帝庙
  铜山关帝庙,座落于东山岛东北隅,古嵝山东簏,坐西朝东,它与湖北当阳关陵庙,河南洛阳关林,山西解州关帝庙、山西运城关王故里并称我国五座著名关帝庙,也是闽南十大古刹之一。
  据庙内《鼎建铜山城关王庙记》记载:明洪武二下年(1387年)建铜山城,以防倭寇入侵,刻像祀之,以保护官兵。又据《东山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江夏候周德兴始建,时系一小祠,叫关王庙。
  关帝庙是明正德三年(1508年),由云霄人吴公子约避寇于铜山(现东山),与铜山善士黄公宗继等九人设计筹建,正德七年(1512年)落成。香火鼎盛,信男信女络绎不绝。明嘉靖,清康熙、道光、同治、光绪等年代及建国后,特别是近年来多次修茸。
  关帝庙背倚古嵝山,面对隔海相望的东门屿,庙深40米,宽17米,以木结构为主,由外而内石阶层层迭起,协调稳重,庙宇结构精巧,状似苍龙舞海,气势磅礴,规模壮观。
  宫殿式庙门结构严密,设计独特,建筑风格别致,由左右两组各三根圆形石术,顶托数百根纵横交错木制斗拱,斗拱上捧着一座宫殿式的楼亭——“太子亭”危然凌空而起,精美坚实,古色古香,别具格。它经受了四百七十多年的大台风、地震的袭击、摇撼,至今巍然耸立,完好无恙。
  庙顶用彩瓷剪贴的工艺周雕塑,八仙过海龙凤花草等,造型别致,形象逼真,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的组合浑然一体,闻名海内外。庙内木雕石刻,人物山
  主殿檐下的一块水磨方形大陛石,上面的盘龙石雕,腾云吐珠,峥嵘头角。盘旋而上,格调别具,工艺高超,令人叹服。传说正德年间,有师徒二人,得到陛石后,视为珍品,赞不绝口,师傅对徒第说:“一定要陛石雕成国内独一无二的云龙”。尚未动工,师傅家中有急事,匆匆返回。徒弟等了几天都不见师傅回来,经一番认真思索后,自已动手,用压琢法,把云龙的模样压进陛石,形成现在的模样。师傅回来后,观其龙赞叹说:“真好啊!真是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
  铜山关帝庙的精雕细塑,荟萃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飞檐、斗拱、雕梁、木雕石刻的精华,表现了古代建筑传统的独具风格的艺术特点。
  正殿中央供奉着关羽(关帝)塑像。
  关羽,从一介武夫到圣帝,其间经历了一千四百余年。据《三国志》载:关羽生于山西运城市常平村,年轻时,练就一身武艺,且相貌堂堂。光和六年,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辅刘备重兴汉业,屡建战功,威震华夏。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走麦城,被孙权部将俘而诛。当时孙权将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反而把这个政敌刻沉香木为首,厚葬于洛阳。而其身躯,孙权也只好以候礼葬于当阳。这就是所谓:“头定洛阳,身困当阳”。
  历代皇帝对关羽推崇备至。明万年间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尊关圣帝君”与文圣孔子齐名。清咸丰皇帝为东山关帝庙题书“万世人极”扁额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悬挂在关羽神像前上方,前面左右柱石上一副木刻对联为明武英殿大学士、大书法家黄道周亲笔手书“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虎,威灵不振,只完当日精忠”。是对关羽一生的高度评价与写照。据考证,现在台湾几百座关帝高都是悬挂此联。
  关帝庙的影响,既早且广。据说,当年郑成功要率军收复台湾,就到此问签。数百年来,闽南沿海渔民,尤其是东山百姓,家家户户都在厅常正中拱奉关帝君神像。
明代以来,经郑成功父子、施琅等将军等人的传播,从关帝庙分灵入台的关帝庙,早民遍布台湾各地,有人做了粗略估计,在台的关帝庙,已达172座。
  近年来,台湾每年组团到铜山关帝庙朝圣,其规模越来越大。一年四季,闽粤各地前来朝圣谒祖的香客,更是络绎不绝。
承办:福建侨报社   
Copyright @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襄关王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