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西征目标怎么补给

15万蒙古骑兵征服半个地球,看完这个就可以很好理解残忍的南京*********
多数人的印象中,蒙古人大概是一帮长相丑陋、大字不识、打仗不要命、只会烧杀抢掠 的野蛮人吧?所以才有了所谓“骑兵突击战术”、“无领地战术”、“思想单纯战术”、“野蛮战术”...我觉得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法国人勒内写的《草原帝国》,看看蒙古人到底是怎么打仗的。蒙古人入侵的时候,弓箭技术已经基本在欧亚大陆普及,而骑马射箭也并不是蒙古人专有 ---- 很多中亚的民族也擅长这种作战方式。蒙古人虽然独有矮种马,但这马恐怕也不能算是蒙古人横贯欧亚的原因。不卖关子,我的答案是:蒙古人会打仗。这显然是废话,但我建议各位还是看看解释:蒙古人如果想征服欧亚大陆,最大的问题是:无论是波斯、印度还是中国,敌人的数量都千倍甚至是万倍于蒙古人。蒙古人虽然久居草原,在铁木真的领导下成为了一个高度团结的民族,但人数太少,分布到欧亚大陆简直是像一勺盐融进一锅汤。而一旦真的把蒙古人分散开,恐怕又会被各地千万倍于蒙古人的外族同化。那么如何去征服如此广阔的领土呢?金融业里,我们本金较少的时候,可以用“杠杆”来撬动几倍于自己本金的资金来获利,而蒙古人在几百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驯养狼来帮助牧民放牧,一个牧民带领十几只狼犬就可以控制几百头大小的羊群。于是他们在战场上也用到了这一招:1205 年,蒙古挑选了最弱的对手:西夏开战。蒙古在灭掉克烈部后,使西夏北部完全失去屏障,切断联系逐个击破,在这样的战争中苦撑不到 5 年,西夏君主献女投降,并且承诺“附蒙伐金”。这样,蒙古人找到了第一只忠诚的“狼犬”。1211 年,蒙古对南方的金朝开战。蒙古人仅 70 万人,军队 15 万;金朝 5000 多万人,军队 100 万。力量悬殊得可怕。在蒙古人眼里,这些金朝女真人就是他们的第一批“羊”。蒙古人首先采取的,是“驯服”战术。明朝王维贤所写《九贤祠记》中有:“蒙古军制,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所有试图抵抗的金朝城市,都被屠城;任何有血性想要反抗的军队,都被全歼。通过大肆屠杀金朝的民众,蒙古人不单获得了一城一池的领土,更是在尚处于抵抗中的金朝其他地方里,撒播了“恐怖”的种子。而此前蒙古驯养的狼犬 -- 西夏,也忠心耿耿地跟着主子,从金朝的西部不断入侵滋扰。金朝仅仅在 3 年之后就不得不放弃中都北京,南渡黄河,试图以河水来抵御如狼似虎的蒙古人。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说战争完全是那 15 万蒙古军队在打的,各位冷静想一想,这可能么?即便加上西夏的援军,数目也完全不能与金朝相比。所以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我们熟悉的词汇:伪军。伪军的来源,是一些在蒙古“屠城”威胁下,苟且偷生缴械投降的金军。他们在投降后被收编为“伪军”,其实是半奴隶化的军队。蒙古人不需要战俘,因为他们不打算开始农耕的庄园生活。所以任何战争俘虏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负担,要么当时处死,要么让他们晚点儿死。于是蒙古与他国的战争,模式往往是这样的:先用屠城来震慑敌军,获得降军后,将他们用绳索捆绑在一起,让他们冲在进攻的前线,用这些肉盾来攻下一座座城...蒙古的骑士们不用冲锋陷阵,他们只要等城门一开,进城掠夺满载而归。这种模式屡试不爽,蒙古人用这种方法先是驯服了金朝(尽管没灭掉金朝),然后带着从金朝掳来的工程师回到草原,开始准备西征,可怜的花剌子模!(我好喜欢这个王朝的名字,总是让人联想起月饼的模子!)感谢宋朝和金朝那些能工巧匠,他们的知识和装备大大丰富了蒙古人的军队。蒙古军队从金朝的战场上退下来,就从一只只有轻骑兵的单编军队,进化成了具备工程兵、步兵、骑兵、攻城器的先进混编军队。蒙古人对花剌子模发难,是由于蒙古商人被当地官员所杀(当然大部分都是借口)。蒙古军队还是那 15 万骑兵(牧羊人),而花剌子模则是坚城壁垒,气势高昂:不为别的,他们是中亚这片土地上最骄傲的民族,短短 15 年,把整个中亚地区尽纳囊中,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似乎征服这个欧亚大陆的,不该是蒙古人,而是花剌子模。刚来到花剌子模,蒙古人起初也遇到了些麻烦:道路艰险难行,蒙古人修了近 50 座桥才勉强到达国境内;守城的官兵绝对不投降,甚至连进城的机会都没有;劝降使者被从城墙上扔下来活活摔死,派往苏丹的使臣甚至被苏丹下令处死。这群波斯羊的脾气,看来比女真人大得多。蒙古人想了最简单的办法:将攻城武器故意留在城外,撤退。等守军出来抢夺物资,骑兵迅速杀回来,引城内更多的守军出来迎战,再用射程外战术(Out-range)慢慢耗掉他们的实力。反复几次,这些城市也就成了被屠城的对象。而花剌子模人民也是充满了小智慧的:他们修建了无数高塔和地道,一旦蒙古骑兵杀来,马上躲入地道,这样蒙古人似乎无可奈何。但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蒙古人会这样做:先简单屠一遍城,放火烧高塔,然后撤走。头一个晚上,可怜的人们从地道里出来,看到满城死尸,除了痛哭流涕以外,自然是连夜埋葬亲人的尸体。而蒙古人一般会在第二天清晨悄悄摸回来,把这些尚未返回藏身所的可怜人的脑袋带走,如此反复。在最开始的战斗中,留下了一些只有遍地血污的空城。很快,花剌子模成为了另一个金朝,无数奴隶在战场上与自己的同胞拼杀,一座座城池成为死城,而蒙古骑士的数量却不见少。花剌子模的悲剧命运仅仅维持了 3 年:蒙古入侵 3 年后花剌子模被完全剿灭,死亡 1200 万人。下一个倒霉的则是欧洲的东大门:斯拉夫民族的土地。当然也别忘了,南宋的日子也快要走到尽头了。时间转眼间到了 1221 年,距离蒙古发兵扩张仅仅 10 年,成吉思汗西征仅仅 2 年,他们就建立了一个横跨东中西亚的势力。花剌子模的悲剧不仅源于蒙古人的侵略,也源于本国的急剧扩张。就在蒙古西征之前,花剌子模刚刚完成了波斯地区的统一大业。而在扩张过程中,花剌子模的军队逐渐开始在各个城市驻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防卫力量。然而,这些防卫力量各自为战,缺乏支援战略和信息沟通,其情形类似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被战切断的清朝各地八旗军和团练(参见: /question//answer/ )。而蒙古军队逐个击破的战略思路,以及运动战 + 滋扰 + 心理战的战术层面,无一不体现了好猎手对待猎物时的冷静和狡猾。于是蒙古人仅用 15 万精锐,就完成了 1200 万人的屠杀和国家的征服(当然,感谢那些为本国灭亡而献出生命的花剌子模伪军们),花剌子模国王阿拉丁·摩诃末也死于流亡之中。然而蒙古人西征的脚步并未因花剌子模的灭亡而停止。“四狗”中的两位猛将,负责北路进攻的哲别和速不台在掠夺了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之后,意外地翻越了高加索山脉,来到了另一片更为肥沃的牧场:钦察草原。钦察草原上原本生活着一些游牧民,而他们的势力首领科钦汗为了阻止蒙古人北侵,找到了自己的岳父加利奇公要求出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嫁女儿一定要小心!)。而加里奇公则联合了基辅罗斯等大公,组成了联合军,在迦勒迦河畔严阵以待。蒙古军制是万人制,而两位蒙古将军随行的仅有两个万人队,在数字上仅有对手的一半左右。蒙古人在得知对方的军队是临时拼凑之后,采取了假意败退的战术,从河岸后撤。而对手的基辅联军,因为号令不一,一些部队开始渡河,而一些部队则按兵不动。蒙古人留少部分军队,沿河岸且战且退,当联军的中坚主力离开河岸进入钦察平原后,立刻用骑兵从两侧翼开始包抄,切断联军的退路,把他们赶进平原地带。在平整的草原上与蒙古骑手们对峙,这些斯拉夫人的下场恐怕比羔羊强不了多少。发动战争的加里奇公刚刚渡河就发觉大事不妙,于是匆忙撤退,弃已渡河的数万大军于不顾。蒙古人随后开始渡河反击,基辅大公在内的 70 多名罗斯贵族宣布投降,却被尽数处死。但因为速不台带领的北路蒙军继续西行,在渡过第聂伯河时遭遇了萨马拉河谷大败,于是蒙古人被迫撤军。另一方向,南路进攻的成吉思汗大军,遇到了流亡的花剌子模王子札兰丁(此时已即位为国王)的强烈抵抗。札兰丁在阿富汗和伊朗地区集结了阿拉伯地区的大量支持,但成吉思汗将其击溃后,用兵将他逼入印度,撤军回到了草原。在萨马拉河谷损失了近万名精锐的成吉思汗,回到蒙古后开始不得不思考其身后大事。长子朮赤和次子察合台虽然都是猛将,但脾气不和,经常因为战利品而争夺。三子窝阔台气性温厚,但缺乏霸气。小儿子托雷最得成吉思汗喜爱,但年纪尚幼,不能理事。而按照蒙古贵族的传统,末子继承家业,其余的兄长需要分家出去另起家业。蒙古帝国并不担心其继承人的人选,反而是几个大儿子的封地,不得不好好考虑。而这一次考虑,也就决定了蒙古帝国的统一注定短暂。成吉思汗为了防止朮赤和察合台再起矛盾,将俄罗斯西伯利亚以西的所有土地封给朮赤(尽管此未打下来...),而将中亚的广阔平原赐予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受封准噶尔和蒙古草原,并且约定待成吉思汗过世后将蒙古草原还给托雷(此处无疑是伏笔)。而这也就是后来所谓“蒙古帝国短命”的原因:蒙古从一开始就没想过统一,而是按照家族来划分地盘,就像他们在蒙古草原上做过的一样。长子朮赤获封的土地后被称为金帐汗国,因为其长子的地位使其能够使用金色作为帐篷的颜色。这一国家维持了约 250 年的统治,而势力一直维持到了 1783 年。次子察合台的封地被称为察合台汗国,统治中亚 460 年,这在世界史上也属于相当长命的王朝了,可见蒙古帝国并不短命。最后灭于准噶尔汗,而准噶尔汗则在 100 年后被康熙所灭。窝阔台所封为窝阔台汗国,1305 年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平分。之所以能够被平分,其间颇多戏剧性。托雷未继汗位便英年早逝。很多传说中谈到,因为窝阔台担心托雷势力日益壮大,会夺取自己托管的蒙古草原,而且成吉思汗给自己留的封地实在太小(仅今日新疆的一部分),于是用酒毒死了灭金胜利回朝的托雷,自己霸占了蒙古草原。托雷已死,于是窝阔台便收养了已成年的托雷长子蒙哥,并承诺按照嫡子的规矩,给蒙哥分封一份家业。而且因为窝阔台的三名嫡子 贵由,阔端 和 阔出 都比蒙哥岁数小,因此蒙古帝国的皇位,仍将保留在窝阔台家。贵由和蒙哥参加第二次西征时,窝阔台急死。贵由回国参加选位大会,因为阔出之前意外死于军中,其竞争者是窝阔台三子阔出的儿子失烈门。而贵由生母乃马真后已先行控制朝廷,于是贵由顺利即位。然而贵由酗酒成性,即位后仅仅几年便死去,其弟阔端,其母乃马真后也先后去世,于是王位再一次空闲。此时长子朮赤家族的族长拔都出面,声讨了窝阔台 - 贵由一家霸占蒙古草原,漠视成吉思汗遗诏的恶行,提议将托雷的长子蒙哥推为蒙古大汗,并且联合蒙哥的母亲唆鲁禾帖尼一起做掉了贵由的遗孀海迷失。于是蒙古大汗的王位,从窝阔台家族手中又传回了托雷家族,而窝阔台一家势力尽丧。窝阔台的封地被相邻的两兄弟察合台和托雷家族平分。后宫戏说完了,我们还是回到战场上来吧。成吉思汗分封完领地后,发现自己的猎犬不听话了:出兵征花剌子模时,蒙古曾令西夏出炮灰...啊不,援兵。但西夏以国力衰弱为名拒绝,但随后又偷偷与金朝建立了反蒙古同盟。“你们是地上的盐,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使它再咸呢?它再毫无用途,只好抛在外面,任人践踏罢了...”(马太福音,5:13)成吉思汗远隔千山万水听到了基督耶稣的教诲,决定去践踏这些没有咸味的盐,没有忠心的猎犬。1226 年,成吉思汗趁冬天黄河结冰期出兵西夏,仅用 10 个月就攻陷西域各地,向东进军并围住西夏重镇灵州城,彻底切断西夏东西部联系的同时,扼住了西夏首都兴庆府向南的撤退通道,使西夏朝廷无路可退。西夏举国 30 万兵力准备在灵州与蒙古决一死战。成吉思汗兵力 10 万,一年前刚刚完成西征回朝,且深入西夏腹地。而西夏有大军 30 万,且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士气高昂。而 150 年前,西夏与宋朝恰巧在灵州城这个地方发生过一次激战,西夏坚壁清野诱敌深入以少胜多,彻底全歼宋朝主力。灵州这个地方,可谓是西夏的福地。种种迹象都表示蒙古面临的,必然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恶战。战役开始,蒙古人与西夏人隔黄河对峙,双方谁也不敢先动手。因为此时黄河已结冰,虽然重骑兵和武器不耐冰上作战,但弓箭和步兵都随时可以出击。蒙古人采取的是著名的“围点打援”战术:首先围困灵州城,假意放火烧城以刺激西夏军队,而西夏军队必然赶往灵州城救援。在通往灵州城的河面附近布大量弓箭手,射杀在冰面上缓缓前进的步兵,同时慢慢后退,有意让部分残兵进入灵州城。等进攻减弱后,蒙古人再进兵围城,在城外放火。这样不但城内守军不敢贸然出城迎战,其援军也被隔在黄河对岸慢慢消耗掉。更重要的是,进入城内的军队基本已经接近溃败状态,不单没有重武器,也没有补给和医药,这样城内的压力会越变越大,反而不能起到救援的作用。既然救援灵州城已无望,残留的几万西夏军队仓皇撤回首都,而灵州城内却已经攒了十几万的部队。守将是西夏太子李德任,他决心开城突围,奋死一搏。然而成吉思汗早已料到这种结局,蒙古人的弓箭封死了各个城门,灵州一役西夏 30 万主力仅留残兵数万,而蒙古人伤亡不足十分之一。1227 年,西夏大地震,时西夏末主认为此乃天意,西夏气数已尽,投降蒙古后被杀。而就在此前几个月,成吉思汗攻下六盘山后死于阵中,但为避免军心涣散,秘不发丧。西夏陷落后被灭种,有人认为这是在为成吉思汗殉葬。西夏已亡,那么就到了跟蠢蠢欲动的金朝决战的时候。和第一次伐金不同的是,以前来的蒙古人,是骑着马,穿皮甲,搭弓射箭的“野蛮人”,而这次回来的是装备了来自西亚并改良过的攻城器的一支混编现代部队,代表了最先进的军事科技水平,谁还能说他们“野蛮”呢?后面的故事几乎是蒙古灭西夏,灭花剌子模的翻版:战术:1. 利用地形迷惑对手,让对手占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优势感;2. 诱敌深入或者是围点打援,逼迫对手先出牌;3. 利用对手的作战意图,将其主力引入空旷地带,便于蒙古的骑射作战;4. 骑兵突袭包抄侧翼,切断后路;5. 绝不大规模接近战,而是用一击离脱的方式拖垮对手。而战略方面:1. 不放过任何对手的劣势;2. 用运动战使对手无法脱身;3. 用心理战迫使对手瓦解;4. 快速机动,抢占战略要地,将敌军分割后逐个击破;5. 最大限度利用降兵降将,避免蒙古精锐的损失。这种战法使蒙古帝国在最初的 50 年,迅速扩张到了难以想象的广大疆域。然而对于这个游牧民族来说,他们需要的仅仅是猎物和牧场,农耕、商业、文化,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必需品。也许这是我们说他们野蛮的原因,但人类总有选择自己的道路的自由,我们作为 Coke 支持者也许可以鄙视 Pepsi 派的人们,而蒙古人也可以同样鄙视那些住在雕龙画壁的楼阁里,天天吟诗作画的宋朝士大夫们:至少他们可以说:“这些愚蠢的人连如何骑着马用弓箭射穿敌人头颅都不懂,在战场上连一条狗都不如”。是啊,拥有 10 倍于蒙古兵力的金人,被蒙古帝国像蝼蚁一样地摧毁,仅剩下 15%不到的人口。而那个皇帝和后妃都被金人用草绳牵着带到北方折磨死的宋朝,岂不是蝼蚁之下?而南宋竟然还愚蠢到联合蒙古伐金,唇亡齿寒,兔死狗烹。如果说金朝哀鸿遍野的悲剧是蒙宋联合的结果,那么宋朝的悲剧就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蒙古征宋,或者说叫做“宋元战争”,爆发在蒙宋联军灭金之后仅仅第三年。蒙古人面临的麻烦相当不小:首先是遍布长江北部江淮地区的河流网,以及江南丘陵和长江天险:这是中国各个朝代往南遁逃的天然屏障,至少能拖个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而确实如此,蒙古入侵南宋的前十几年,事情都不太顺利。除了从东线南下的蒙军陷入胶着以外,西线从四川进入的蒙古军队围攻钓城时,蒙哥阵亡,忽必烈与南宋暂时议和,回蒙古即位。而南宋权臣贾似道则借机议和。忽必烈即位后,派使节至南宋欲继续和议,想稳定局势后再对付南宋,但使节被贾似道扣留,于是找到借口再伐南宋。1267 年忽必烈围攻襄阳樊城,用西亚工匠制作的投石机攻破樊城城墙。随后元朝军队在汉水开始演练水军,贾似道女婿范文虎令水陆 10 万进攻,但被轻易击退后襄阳投降,元军水军沿汉水向长江顺流而下,一举攻破临安城。成吉思汗征讨中亚、东欧、中国北部时,这些地区几乎都是骑兵可以快速展开,实战蒙古战法的好战场。而忽必烈灭南宋,这些地区却是不得不“本地化”,使用水军、步兵、攻城器才能征服的地区。所以不单元朝扩张的速度较慢,而且在南宋地区也遭遇到了很多游击战,使蒙古人在这片土地上无法完全发挥实力。然而,蒙古人也很好地利用了宋、金、西夏之间的矛盾,以及宋朝内部矛盾,发动了大量降将伐宋。克武汉,取广州,崖山灭宋的大将李恒,就是西夏王族后裔。而汉人宰相史天泽,接受宋朝投降的刘整,崖山灭宋的另一员大将张弘范,其实都是宋人或金人。一旦开始准备停下脚步,蒙古人的劣势马上就显现出来:他们的人数太少,文化太单薄,而无论是西夏、金还是宋,留给他们的土地、黄金和宫殿都绰绰有余。于是这些下了马的蒙古人不得不在奴役其他民族和被其他民族同化之间游走:马可以将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带到敌人脖颈的前面,也可以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逃离那耕种纺织的田园生活。蒙古人至少比匈人幸运:他们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最辽阔的帝国,而不是一战败退就销声匿迹;但蒙古人没有满人有勇气:满人可以接受本族人完全被汉人同化,而蒙古人则在同化面前露出了他们难能一见的恐惧。 君的杰出答案作补充:他的说明非常牛 B,但漏了件重要交代:蒙古 15 万部队,表面上看来总量很小,但却全是轻装骑兵。15 万轻装骑兵,加上矮小的蒙古马(不能短程衝刺奔跑,却能长程疾走而不累,还有,蒙古马不挑食,啥都能餵饱),当时全球範围内,绝对是无人可以匹敌。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即使到了十八、十九纪纪,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出动 15 万的骑兵部队。这是蒙古军的基本能量,也要感谢天公作美,当时的蒙古是历史上少见的风和日丽,多年的水草丰美,让成吉思汗有机会,打造出十五万,相当于现在二十个正装师的骑兵大军。(评论串中有不同意见,这个「水草丰美」的印象,也许是我错了,还请订正)。(十五万真不少呀,几百年后的蒋介石拼命备军,要************那几年,台湾也才六十万部队。)当然,有根底,有本钱,也要会积攒,,蒙古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历数十年,近百年不能抑止。-沈晓波,理性狂热足球迷,馒头党徒,互联网患者冷兵器时代,再有文化还不是得上去肉搏,而且当时的科技门槛也太低,掌握很迅速。那时候打仗,骑兵相当于现在的坦克部队+快速反应部队,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显然有先天优势,而宋朝的疆域太小,再有文化再有钱马也得向北边买。骑兵对步兵,骑兵是完全掌握主动权的,机动能力、续航能力占绝对优势,骑兵赢了,那就是歼灭战,步兵赢了,一般是击溃战,骑兵都撒丫子跑了;步兵负重二三十公斤,往前推进几十公里得累死,骑兵自带干粮,几百公里来去如风……军事上的科技化,蒙古一点都不落后,甚至是非常先进,蒙古军开始扩张后就迅速掌握了当时最高端的军事技术,他们从俘虏降军吸收了不少人才,他们非常重视工匠,每次屠城工匠是不杀的, 打花剌子模的时候组建了炮兵,他们找波斯人做的“回回炮”,是当时威力最大的重武器,在以后攻城战中都大规模使用了,蒙古军的工兵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诉无忧欢迎您的加入,加盟热线400-678-8106.全球法律人的家园-
& 上一篇:
& 下一篇:
15万蒙古骑兵征服半个地球,看完这个就可以很好理解残忍的南京*********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牛哥网 , 传播文明正能量,做有文艺范的青年喜爱网站。成吉思汗举兵欧洲只为征服金发美女? - 野史探密 - 红潮网 历史故事网
成吉思汗举兵欧洲只为征服金发美女?
红潮导语:欧洲的那些金发碧眼的女郎,对成吉思汗和他的后裔们也构成遥远的诱惑,使蒙古的游牧部落对中亚与欧洲进行了好几次远征。
一个只有100多万人口、10多万军队的民族战胜了拥有几千万人口、数百万大军的金国、南宋、花剌子模和欧洲联军。蒙古骑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秘密是什么?
《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之鞍。四五岁挟小弓、短矢。”
蒙古骑兵长于闪电战,他们的行进速度惊人,一天能行进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地。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蒙古军的胜利。马是蒙古人特有的资源优势。马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既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又是他们的作战工具。蒙古军队“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只要有供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给。即使一时缺乏马乳和羊肉,还可以射猎作为补充。在作战中,蒙古骑兵就是依靠马匹和畜群来给养的。这在后勤上大大减少了军队行进的辎重。
我们看看成吉思汗当年是如何来踏平中西亚的。
第一,当时的西亚并不属于蒙古军远征的路线.蒙古大军远征的路线是沿着草原逐步挺进的。
第二,关于后勤补给问题,蒙古人的策略是以战养战,然后再战.他们几乎占领一个地方就掠夺当地的牲畜和人口作为自己的粮食补给和后勤保障.(当然这样的后勤保障部队一般在下一次战役后就被杀了)。
第三,就是战法问题,蒙古人的装备看似和欧洲国家的军队装备一样.但是比他们多了一些东西,就是大炮,蒙古军队是第一个把炮兵和骑兵两个兵种联合起来协同作战的.这是欧洲军队不能比的,其次就是蒙古人的弯刀和骑射技术也是欧洲人望风的原因.欧洲骑兵的长剑适合刺,如果是在步兵作战到还可以,但是骑兵的装备,刺杀类的短兵器远不如有弧度的刀类兵器适合.而且欧洲军队的战法单一,综观欧洲历史,很少有战法革新的事情出现.而蒙古骑兵就不一样了,他们是刚刚打败了以骑兵作战而且有丰富战斗经验的金国骑兵的军队,战法相对欧洲骑兵之先进,操作之灵活也不是都周骑兵可以比的.因此即使兵力对比悬殊,欧洲军团也得败北。
&第四,至于说气候问题,当时欧洲和亚洲的蒙古高原一带都属于温带草原或者温带荒漠气候,而且纬度相差也不是很大.本来气温和空气湿度差异并不是很大.再加上蒙古高原是草原和沙漠兼有的地域,因而军队适应地区气候方面问题并不是很大. 第五,蒙古军队的西征是为了扩展领土,因此他们一般都是军队和家属部众一起出动.占领的地方就是自己的领土,俘获的人口就是自己的奴隶,因而也不存在远离后方的问题.
但蒙古骑兵也有两个大弱点。一个是善骑好射、策马急袭的蒙古骑兵在江河湖泊面前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可是,这一点毕竟可以解决。1220年,成吉思汗建立了水军。在西征时,就有一个月内造船百艘,载蒙古骑兵渡过漠兰河的记载。但是另一个弱点是蒙古骑兵解决不了的,生活在蒙古高地草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的蒙古人惧怕湿热,不耐高温。这一点在攻占南亚、东南亚一带的战役中就显露无疑了。
我们再看看成吉思汗频频发动战争的关键原因――女人
成吉思汗及其后裔打到中亚、欧洲、攻城略地,除了占有土地,抢夺财宝、牲畜、器具等生活和生产资料,也是为了劫掠其它民族、种族的妇女,包括古代俄罗斯及整个欧洲的白种女人。在那个蛮荒的时代,妇女本身也作为一种财富和生活资料,成为争夺的对象。
而西方那些金发碧眼的女郎,对成吉思汗及其后裔也构成遥远的诱惑,使蒙古的游牧部落对中亚与欧洲进行了好几次远征。
内容编辑:红潮历史
??????????
红潮网-中国军事历史故事()版权所有& 站长QQ:
红潮网声明:本站文章未署名部分来自合作平台福宁客的博客,部份由网友搜集转载自报刊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地址:中国.福建 邮编:355100&&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成吉思汗西征时最远打到哪里?
诺一世痴狂0862
蒙古发动过三次西征,但只有第一次是成吉思汗出兵打的.说的多瑙河畔是在第二次,而第二次是由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带队的,当时成吉思汗已经挂了.先说第一次西征.花喇子模士兵为谋取钱财杀害一队蒙古商人,成吉思汗遣使交涉要求花喇子模交出凶手,结果不但遭到拒绝,连使者也被花喇子模王杀死,盛怒之下,成吉思汗发兵20万攻打花喇子模,花喇子模虽号称有40万军队,但完全不是精锐的蒙古军的对手,在蒙古铁骑和火器(就是火器,没错)溃不成军.为了追杀花喇子模国王,蒙古大军更横扫俄罗斯和乌克兰,最远打下了基辅(乌克兰首都).接着说第二次西征……不过似乎和成吉思汗无关了.为了荡平花喇子模东山再起的势力,大汗的子孙们发动了第二次西征.这次进军路线是沿着阿尔泰山山蒙古灭不里阿儿,钦察,攻入俄罗斯.统帅拔都的部署是分兵三路,北路侵入波兰、西路攻匈牙利,南路渡多瑙河入意大利,直指威尼斯.出兵后不久,大破波兰及日耳曼联军于利格尼兹,接着,面队欧洲各国组织起来的自救联军,蒙古大军依然所向披靡,擒杀联军统帅亨利二世.拔都再进而攻陷匈牙利及俄罗斯.——这场震古烁今的大战一直杀到奥地利和匈牙利,血染多瑙河,堪称封建战争之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