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作者陈寿的三国志陈寿父亲叫什么么名字

中国古典小说尔雅课程考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古典小说尔雅课程考试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小​说​尔​雅​课​程​考​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韩暨_百度百科
韩暨(jì)(159年-238年4月10日),字公至。南阳郡堵阳县(今河南东)人[1]
,西汉诸侯王韩王的后代,东汉末及三国时期曹魏大臣。韩暨任时,因考虑到冶练用的马排效率不高,于是改用人排,发现还是费时费力,于是推广使用,效率是马排的三倍。他在任期间,使用的器具都很充实,因此被下诏褒奖,加职司金都尉。后因功封宜城亭侯,又迁,进封南乡亭侯。因年老逊位,拜太中大夫。景初二年(238年),升任司徒。同年四月去世,享年八十岁,谥恭侯。[2]
概述图片来源:[3]
韩暨人物生平
韩暨为父报仇
韩暨是西汉诸侯王韩王的后代。祖父韩术,曾任河东太守。父亲韩纯,曾任南郡太守。[4]
韩暨的同县豪族,曾经诬陷中伤韩暨父兄,几乎令他们被判死刑。韩暨表面上没有反应,但却暗地里储钱及寻找死士,最终杀掉陈茂,以他的人头墓祭祀父亲,韩暨亦因此出名。[5]
韩暨四处辗转
韩暨后被推举为,又被司空征召,他都不应命。于是改名换姓,隐居于鲁阳山中。当时又遇到山民结党作贼,要四处抢掠。韩暨于是买了牛和酒宴请他们的首领,向他们陈说安危利害,最终山民解散,没有当贼作乱。[6]
他后来为了逃避的征召,又迁到的山中。荆州牧又以礼征召,韩暨又逃到孱陵边界居住,在当地得到人们敬爱,但刘表却非常恨他,韩暨害怕,只好应命,担任县长。[7]
韩暨制备器具
十三年(208年),平定荆州,征召韩暨担任丞相士曹属。后被选为乐陵太守,又调任为。[8]
韩暨在职七年,使国家所用的兵器械具都很充足。获得朝廷下诏褒赞,加授他为司金都尉,地位仅次于。[9]
韩暨迁庙洛阳
元年(220年),受禅称帝,建立魏国,封韩暨为宜城。[10]
黄初七年(226年),迁任,进封为南乡亭侯,二百户。[11]
当时曹丕刚迁都洛阳,法令、礼俗等制度还未完备,而宗庙等都留在。身为太常的韩暨建议迎邺城的先祖牌位到洛阳,建立洛阳庙,四季定时参祭,尊崇正规礼仪而废弃其他祭礼。意见都被采纳。[12]
韩暨起家就列
二年(234年),韩暨在职八年后以病辞职,拜。[13]
二年(238年)二月,曹叡下诏任命韩暨为。[14]
同年四月庚子,韩暨去世,享年八十岁。遗令简朴入葬,葬于土穴即可。在得到韩暨的遗表后,哀叹悲伤,下诏特赐丧服、葬器,恭侯。[2]
韩暨主要成就
在冶铁手工业上,将既费工又低效的和弃用,将改良后推广使用,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17]
韩暨人物评价
:敦笃至行,则太中大夫韩暨。[18]
:①韩暨,澡身浴德,志节高絜,年逾八十,守道弥固,可谓纯笃,老而益劭者也。[19]
②故司徒韩暨,积德履行,忠以立朝,至于黄发,直亮不亏。[20]
《》:韩暨处以静居行化,出以任职流称;简朴知能;明於法理;刚断伉厉;清劲贞白:咸克致公辅。及暨年过八十,起家就列;柔保官二十年,元老终位:比之、,於兹为疚矣。[19]
:自非贡禹之守经据古,之正身匪懈,韩暨之志节高洁,之道德模表,纵过常期,讵为贪冒。[21]
:①韩暨年逾八十,叨践台鼎,老不知止者也。[22]
②诸公蔼蔼,继处端揆。靖共正直,肃清皇轨。[22]
韩暨史书记载
《·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19]
韩暨家族成员
祖先:,西汉诸侯王,封韩王。[4]
祖父:韩术,曾任河东太守。[4]
父亲:韩纯,曾任南郡太守。[4]
,韩暨长子,袭爵南乡亭侯。[23]
,韩暨次子,官至高阳太守。[24]
韩邦,韩肇之子,官至新城太守,因举故吏而被诛杀。[23]
韩洪,韩繇之子,官至。[24]
韩松,官至益州刺史、西夷校尉。[25]
,韩洪之子,官至代理河南尹,卒赠。
韩谧(),韩寿之子,有才华,袭外公爵位鲁郡公,后为诛杀。
韩蔚,韩寿之子,有才器名望,与贾谧一同被诛杀,韩氏就此覆灭。[26]
韩暨个人作品
《》有《临终上疏》、《临终遗言》、《奏外祖母无服》(前两篇又见《三国志·韩暨传》注引《楚国先贤传》[19]
韩暨文学形象
连环画《三国演义》中韩暨向曹真宣诏
在小说《》中,韩暨于第九十八回出场,为魏国太常卿。当时大将军与蜀军对阵,魏明帝令韩暨持节告戒曹真不可与蜀军交战,一定要坚守,待蜀兵退走再追击。在洛阳城外送别韩暨,嘱咐他不要对曹真说这是自己的意见,只说是明帝下诏,韩暨辞别而去。[28]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也。
《谥法考》曰: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
.三国在线[引用日期]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裴松之注引《楚国先贤传》:暨,韩王信之后。祖术,河东太守。父纯,南郡太守。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同县豪右陈茂,谮暨父兄,畿至大辟。暨阳不以为言,庸赁积资,阴结死士,遂追呼寻禽茂,以首祭父墓,由是显名。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举孝廉,司空辟,皆不就。乃变名姓,隐居避乱鲁阳山中。山民合党,欲行寇掠。暨散家财以供牛酒,请其渠帅,为陈安危。山民化之,终不为害。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避袁术命召,徙居山都之山。荆州牧刘表礼辟,遂遁逃,南居孱陵界,所在见敬爱,而表深恨之。暨惧,应命,除宜城长。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太祖平荆州,辟为丞相士曹属。后选乐陵太守,徙监冶谒者。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在职七年,器用充实。制书褒叹,就加司金都尉,班亚九卿。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文帝践阼,封宜城亭侯。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黄初七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邑二百户。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时新都洛阳,制度未备,而宗庙主祏皆在邺都。暨奏请迎邺四庙神主,建立洛阳庙,四时蒸尝,亲奉粢盛。崇明正礼,废去淫祀,多所匡正。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在官八年,以疾逊位。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景初二年春,诏曰:“太中大夫韩暨,澡身浴德,志节高絜,年逾八十,守道弥固,可谓纯笃,老而益劭者也。其以暨为司徒。”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夏四月薨,遗令敛以时服,葬为土藏。谥曰恭侯。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魏纪六·烈祖明皇帝下》:夏,四月,庚子,南乡恭侯韩暨卒。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於前。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注引《楚国先贤传》。
.古诗词网[引用日期]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子肇嗣。肇薨,子邦嗣。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裴松之注引《楚国先贤传》:邦字长林。少有才学。晋武帝时为野王令,有称绩。为新城太守,坐举野王故吏为新城计吏,武帝大怒,遂杀邦。暨次子繇,高阳太守。繇子洪,侍御史。洪子寿,字德贞。
《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重杀刺史韩松。松字公治,南阳人,魏大司徒暨孙也。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自暨已下,世治素业,寿能敦尚家风,性尤忠厚。早历清职,惠帝践阼,为散骑常侍,迁守河南尹。病卒,赠骠骑将军。寿妻贾充女。充无后,以寿子谧为嗣,弱冠为秘书监侍中,性骄佚而才出众。少子蔚,亦有器望,并为赵王伦所诛。韩氏遂灭。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_百度百科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蜀书·先主传》是《三国志》作者为(161-223)立的传。是《三国志·蜀书》的第二篇。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作品原文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人,汉景帝子中山靖之后也。胜子贞,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官至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辽西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讨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遣毋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瓒表为,使与以拒。数有战功,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征徐州,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
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刺史,屯。谦病笃,谓曰:“非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履,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鄙]州,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阳。表先主为,封,是岁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乘虚袭。下邳守将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守下邳。
先主还,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布遣攻之,曹公遣夏侯敦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欲经徐州北就,曹公遣先主督、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将军、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皆伏诛。
先主据。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留守下邳,而身还。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击之,不克。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先主走。青州,先主故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驻月余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与袁绍相拒于,黄巾刘辟等叛曹公。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击之,为先主所杀。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敦、等于。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敦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十二月,曹公,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曹公以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先主遣自结于,权遣、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水陆并进,追到,时又疾疫,北军多死,引归。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长沙太守、桂阳太守、零陵太守皆降。庐江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迁观为。
十六年,遥闻曹公将遣等向汉中讨,内怀恐惧。别驾从事说璋曰:“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计,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见甚欢。张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谋臣进说,便可于会所袭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仓卒。”璋推先主行,领;先主亦推璋行,领。璋增先主兵,使击,又令督。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明年,曹公征,权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在青泥与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于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宝)[实],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书与先主及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
松兄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于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督,责以无礼,斩之。乃使、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璋复遣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阳,惟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十九年夏,破。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领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先主复领,诸葛亮为股肱,为谋主,关羽、张飞、为爪牙,、、为宾友。及、、等本璋之所授用也,、等又璋之也,又璋之所排摈也,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二十年,以先主已得,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东属,、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遣黄权将兵迎,张鲁已降。曹公使、张郃屯汉中,数数巴界。先主令进兵,与郃等战于瓦口,破等,收兵还南郑。先主亦还成都。
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等入成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与渊、郃等相拒。
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所署等。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遣、、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
秋,群下上先主为,表于汉帝曰:“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领]臣、营司马臣、军议臣、臣、汉寿亭侯臣、新亭侯臣张飞、臣、臣、臣、兴业将军臣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至圣而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则不能流放禽讨,安危定倾。陛下诞姿圣德,统理,而遭厄运不造之艰。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豫、荆、益三州牧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同谋诛操,将安国家,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昔在《》,敦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着其义,历载长久。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断绝。昔河西太守等值汉中兴,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以为元帅,卒立效绩,。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操外吞天子,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拜,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为国,所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虽死无恨。”遂于设坛场,列众,群臣,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之才,荷上将之任,三军,奉辞于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六合之内,否而未泰,惟忧反侧,疢如疾首。造为,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极乱。臣昔与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皇子鸩害。虽纠合同盟,念在奋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常恐殒没,孤负国恩,永叹,夕惕若厉。今臣群寮以为在昔《》敦叙,庶明励翼,五帝损益,此道不废。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荷任一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宜复忝高位以重罪谤。群寮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成臣忧责碎首之负。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仰惟爵号,位高宠厚,报效,忧深责重,惊怖累息,如临于谷。
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印绶。”于是还治成都。拔为都督,镇汉中。时攻将,禽于樊。俄而袭杀羽,取荆州。
二十五年,魏文帝称,改年曰。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是后在所并言众瑞,属,故侯、青衣侯向举、、、属、赵莋、、、、张爽、、等上言:“臣闻《河图》、《洛书》,五经,孔子所甄,验应自远。谨案《洛书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洛书宝号命》曰;‘天度帝道备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洛书录运期》曰:‘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孝经钩命决录》曰:‘帝三建九会备。’臣父群未亡时,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璇玑下来应之,此为异瑞。又二十二年中,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荧惑、填星常从岁星相追。近汉初兴,五星从岁星谋;岁星主义,汉位在西,义之上方,故汉法常以岁星候人主。当有圣主起于此州,以致中兴。时许帝尚存,故群下不取。顷者荧惑复追岁星,见在胃昴毕;昴毕天纲,《经》曰:‘帝星处之,众邪消亡’。圣讳豫睹,推揆期验,符合数至,若此非一。臣闻圣王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时,故应际而生,与神合契。愿大王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将军、、、()[黄柱]、等上言:“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征。间黄龙见武阳,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登帝位也。又前围樊、襄阳,襄阳男子、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昔周有乌鱼之瑞,咸曰休哉。二祖受命,《图》、《书》先着,以为征验。今上天吉祥,群儒英俊,并起《河》、《洛》、孔子谶、记咸悉具至。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乾祗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名讳昭著。宜即帝位,以篡二祖,绍嗣,天下幸甚。臣等谨与博士、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为文曰:“惟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汉有天下,历数无疆。篡盗,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为丞相,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袷祭高皇帝以下。
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刘阿等屯巫、;将军、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夷遣使请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水军屯夷陵,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督江北诸军,与相拒于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宗玮报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三月,进兵攻。遣将军陈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于,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时年六十三。亮上言于后主曰:“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奉行。”五月,梓宫自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
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不逮,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1]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翻译注释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作品译文
,先主姓刘,名备,字玄德,人,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刘胜之子,六年(前117)受封涿县陆城亭侯,因在宗庙祭祀时所献祭金违犯礼制,而触犯律令被削去爵位,于是便在涿县安家。先主祖父刘雄、父亲,均在州郡做过官。刘雄由孝廉出身,官至东郡范县县令。先主少年失父,与母亲靠贩草鞋织芦席为生计。
在他家庭院东南角的篱笆墙边上,长有一棵桑树,树高五丈有余,远远望去,枝繁叶茂形同车盖,过往行人都觉得此树长得非同一般,有人预言这户人家要出贵人。先主儿时与族中小孩们在树下玩耍,曾逗趣说:“我长大了一定会乘坐这个羽盖车。”叔父训斥他说:“你不要胡言乱语,这要招灭门之祸的!”先主十五岁时,母亲命他外出游学,于是他与同族、辽西人一道师事前九江太守同郡人。德然的父亲常常资助他,并把他和刘德然一般看待。元起的妻子说:“我们也不是一家人,哪能总这样款待他。”元起说:“我族中有这么个孩子,非等闲之人。”公孙瓒与先主两人交情深厚,因其年长,先主即以兄长之礼对待他。先主不太喜爱读书,反倒喜欢走狗跑马、听音乐、美服饰。他身高七尺五寸,双手过膝,转头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平时沉默寡言,善待下人,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并喜欢结交豪侠之士,不少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为其所用。
中山人巨商张世平、苏双等,积蓄千金家财,贩马往返于涿郡一带,见到先主,以为此非凡之人,于是馈赠他大笔钱财,先主便用这些钱财招合起一支队伍。汉灵帝末年,黄巾军起,各州郡纷纷组织“义兵”,先主带领自己的队伍跟随征讨有功,被委任为安喜县。督邮因公差来到安喜县,先主上门求见,受阻门外,先主径直闯入,将督邮捆起,痛杖二百,并将印绶解下来套住他的脖子绑在拴马桩上,然后弃官而逃。不久,大将军何进派遣都尉毋丘毅前往丹杨招募兵马,先主与之同行,至下邳地方遇上起义军,先主力战有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不久他又放弃了这一官职,随后又被任为县尉,升为县令。县城被黄巾军攻破后,他投奔,公孙瓒上书朝廷举荐他为,并派他协助青州抵御冀州牧袁绍。他因多次立有战功,故朝廷调他代理平原县县令,随后又兼任平原国相。人刘平一向瞧不起先主,以受其管辖为耻,于是派刺客行刺先主,刺客不忍下手,并将自己的来由告知先主,然后离去。
他就是如此深得人心!袁绍进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向驻兵齐地。曹操征讨徐州,派遣使者向田楷告急,田楷与先主一道领兵援救。当时先主自己的兵卒有一千多人,再加上幽州一些少数民族的骑兵,以及从饥民中抓亻夫数千人。赶到徐州后,陶谦又调拨四千给他,于是他离开田楷归附陶谦。陶谦上表举荐先主为豫州刺史,驻扎。陶谦病重,对州糜竺说:“没有刘备,本州是不得安定的。”陶谦死后,糜竺即率州内人众迎请先主,先主谦而不受,下邳人对他说:“当今汉朝衰颓,天下大乱,建功立业,即在今日。徐州乃殷实富庶之地,人口百万,惟愿您委屈低就掌管州事。”先主说:“袁公路近在寿春,他家四代五公卿,天下人心仰归,您可以把州事托付他。”陈登说:“袁公路骄横自负,不是治理乱世的人才。现在大家计划为您招募十万步、骑兵,这样进可匡扶朝廷、安民济世,建树五霸功业;退可割地称雄,功垂青史。如果您不答应我们的请求,那么我陈登也就难以接受您的意见了。”北海国相对先主说:“袁公路岂是一位忧国忘家之人!他不过是坟墓中的枯骨,不值一提。
当今时势,百姓拥戴贤能者为主,对上天之赐辞而不受,将来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啊。”于是先主接管了徐州。前来攻打,先主率军与之相战于盱眙、淮阴一带。曹操上表举荐先主为,封爵,这年为(196)。
先主与袁术相持一月有余,吕布乘其后防空虚袭击下邳。下邳守将反叛,献城归附吕布。吕布掳获先主的妻子儿女,先主率军转往海西。、骚扰徐州、扬州一带,先主率军拦击,并将其所部全部歼灭。先主请求与吕布和解,吕布放还他的家属。先主派遣关羽镇守下邳。先主回到,又招集兵卒万余人。吕布十分恼火,亲自率兵前来攻打,先主兵败归附曹操。曹操厚待先主,任命他为。先主决定回到小沛收集失散的士卒,曹操资助军粮,增补兵马,派他东进攻打吕布。吕布派遣迎战,曹操派前往救援。救兵未至,先主即为高顺击败,且妻子儿女又被高顺所掳并送交吕布。曹操亲自率军东征,帮助先主将吕布围困在,并活捉了吕布。先主重新迎回妻子儿女,随曹操回军许县。曹操上表举荐先主为左将军,对其倍加敬重,出则同车,坐则同席。打算取道徐州北往归就袁绍,曹操派遣先主督率、路招截击袁术。兵未赶到,袁术就病死了。
先主出兵之前,丈人、对外宣称接受献帝藏在衣带中的密诏,要求诛杀曹操。先主尚未发难。其时曹操曾在闲聊时对先主说:“当今天下英雄,惟有君与我。之流,根本不值一提。”先主正在进食,闻言大惊,失落手中的勺、筷。于是他与董承及、将军、等人密谋。正巧先主被派出征,未能及时动手。后来此事败露,董承等人均被斩首。先主占据下邳。朱灵等人还军,先主借机杀掉徐州刺史,留关羽镇守下邳,自己返归小沛。东海国昌霸反叛,所属郡县大多叛离曹操而归顺先主,人众达数万人。先主派遣前往与袁绍结盟,曹操派出、前来截击未果。
建安五年(200),曹操东征先主,先主战败。曹操将其兵马全部收编,掳获先主的妻子儿女,并生擒关羽,然后归去。先主逃往青州。刺史,曾被先主举荐为秀才,故率领兵马迎接先主的到来。先主随袁谭至平原县,袁谭遣信使飞报其父袁绍。袁绍派部将沿途接送,自己则出邺城二百里与先主相会。先主在袁绍处驻留一个多月后,所部被打散的士卒渐渐前来归集。曹操与袁绍在列阵相持,首领等人反叛曹操,接应袁绍。袁绍派遣先主率军与刘辟等人进攻许县。关羽逃归先主。曹操派率军进击先主,先主归还了袁绍的兵马,心中计划离开袁绍,于是便劝说袁绍与南面的结盟,袁绍派先主率领本部兵马再往,与黄巾军等人会合,人众达数千人。曹操派前来攻打,先主斩杀蔡阳。曹操打败袁绍后,率军南向进击先主。先主派、到刘表处报信联络,刘表亲自出城迎接,对先主待以上宾之礼,给他补充兵员,遣派他驻军新野。荆州豪杰之士归附先主者日益增多,刘表怀疑先主之用意,对他暗加防备。刘表派先主进军以抗击、等。相持一段时间后,先主设下伏兵,在一天早晨自家烧毁营寨并假装逃跑,夏侯惇等率军追击,被伏兵打败。
(207),曹操,先主劝说刘表乘机袭击许县,刘表不听。曹操南征刘表,正逢刘表病卒,刘表之子代为执政,派遣使节向曹操求降。先主驻军樊城,未料曹操军队突然攻袭,待曹军攻到宛城时才得知这一消息,于是率领军马撤出樊城。路过襄阳时,劝他进攻刘琮以夺得荆州。先主说:“我不忍心啊!”于是停马招呼刘琮,刘琮惧怕不敢起身。刘琮的下属及荆州人士有很多归附先主。到时,追随他的人就达十多万,粮草物资装了几千车,每天只能行进十几里,于是他派关羽另率几百艘船从水路行进,约定在会合。有人劝先主:“应当全速前进去保江陵,现在虽说人众甚多,但能作战者很少,如果曹操的大军追上,我们怎么抵抗呢?”先主说:“成就大业以取得天下人心为本,现在人们主动归随我们,我怎可忍心抛下他们而去!”曹操考虑到江陵囤集大批军用物资,惟恐先主抢先占据,便放弃,轻装急行赶到襄阳。听说先主已经过去,曹操亲率五千精锐骑兵急速追击,一昼夜行进三百余里,至长坂时即追上先主。先主丢下妻子儿女,与、张飞、等数十人乘马前奔,曹操夺取了他的大批人马辎重。
先主抄近路奔赴,恰好与关羽的船队相逢,故得以渡过沔水,半道又相遇到长子江夏太守所率的万余人马,于是大家一道奔赴。先主派遣诸葛亮去和联络结盟,孙权派、等水军数万人,与先主会合,在与曹操大战一场,大败曹军,烧毁曹军战船。先主与东吴军队水陆并进,一直追击到南郡,彼时正流行瘟疫,曹军死亡甚众,曹操只好撤军返还。先主上表荐封刘琦任荆州,又率军征讨南方四郡。武陵、长沙太守、桂阳太守、零陵太守全都投降。率领私人武装数万人前来拜归。刘琦病死,其下属推举先主为,治所设在公安县。
孙权对先主渐渐感到畏惧,将妹妹嫁给先主以巩固双方关系,先主前往京口拜见孙权,两人相处颇为礼敬和好。派人告知先主意欲联兵攻取蜀地,其下属有人建议不妨先答应孙权,因为东吴毕竟难以跨越荆州来占据,这样蜀郡自然为先主所有了。荆州献计:“如果替东吴打头阵,前往未必能攻克蜀郡,败退必然被东吴乘机吞掉,大事即此去矣。当前只可以口头赞同伐蜀,并告知我方刚刚占取南方四郡,不便于再动众兴师,东吴必定不敢贸然经过我地独自前往攻取蜀地。这种有进有退之计,能使我们坐取吴、蜀两方的好处。”先主采纳殷观的意见,孙权果然放弃了进取蜀地的计划。先主提拔殷观为。
建安十六年(211),打听到曹操将派遣等率军前来汉中讨伐,心中十分恐惧。别驾从事蜀郡人劝说刘璋:“曹操兵力强大天下无敌,如果他夺得张鲁的地盘再利用其物资粮草攻取蜀地,将无人能够抵御他了!”刘璋说:“我正为此事担忧,但苦于无计可施。”张松说:“与您同宗,又与曹操是仇敌,他善于用兵,如果请他攻伐张鲁,张鲁必败,败,则实力增强,到时即使曹操亲自前来,也不能奈我何。”刘璋称是,于是派领兵四千迎请先主,前后贿送上亿的礼物。法正由是借机向先主陈述夺取益州的方略。先主留下、关羽等镇守荆州,自己亲率步兵数万人前来益州。到时,亲自出城迎接,两人相见十分高兴。使法正禀告先主,又有谋士进言,声称可在相会处袭杀刘璋。先主说:“这是大事,不可操之过急。”刘璋推举先主代理,兼任;先主也推举刘璋代理,兼任。刘璋为先主补增兵员,让他攻打,并使他督领的兵马。先主聚结各路兵马计三万多人,车甲兵械粮草物资甚为丰盛。同年,刘璋回到成都。先主北上,但没有马上攻伐张鲁,而是广施恩德,笼络人心。次年,曹操征讨,孙权请先主前往救援。先主派人告知:“曹操征吴,东吴十分危急。孙氏与我本为唇齿关系,而且正与关羽在青泥相持,现在如不前往救援关羽,乐进定获全胜,进而转头侵犯,其忧患可比张鲁大多了。
张鲁不过是一个割据一方的贼寇,不必过于担忧。”于是向刘璋请求拨给一万兵马和大批粮草物资,刘璋只答应增派四千人,其他东西也均只提供一半。在给先主和法正的信中说:“现在大事眼看即将成功,怎么可以舍之而去呢?”张松的哥哥,害怕祸及自身,便向刘璋揭破了张松的密谋。于是刘璋逮杀了张松,自是先主与刘璋结怨。刘璋下令守关将领之文书不要再送达先主。先主大怒,召刘璋的督军前来,责其无礼,将他斩首。又令、领兵进击。先主率军直奔关中,扣押将领和士卒的妻子儿女为人质,然后率军与黄忠、卓膺等向进发,占据涪县城。刘璋派刘王贵、、、等到涪县抵御先主,全被击败,只得退守绵竹。刘璋加派督管绵竹各军,李严率众投降了先主。先主兵力更为强大,于是分派各将平定下属郡县,、张飞、等领兵溯江而上,平定白帝、江州、江阳,只留关羽镇守荆州。先主进军围攻,其时守城者为刘璋之子刘循,被围攻将近一年。建安十九年(214)夏,先主攻破,进军围攻成都数十日,刘璋出城投降。蜀地物产富饶,百姓乐业安居,先主大摆筵席犒赏士卒,取蜀城金银分赐给将士,将谷物、布帛发放原主。先主兼任,以诸葛亮为辅佐,为谋士,关羽、张飞、马超为武将,、、为幕僚,其他如、、等原是授用的官员,、费观等又是刘璋的姻亲,彭。。又为刘璋所排挤,为过去遭忌恨之人,先主均安排在显要的职位上,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于是有志之士,竞相劝勉尽力。
建安二十年(215),因先主已经取得,便派使者前来致意,想收回荆州。先主说:“待我得到凉州后,定把荆州还给你们。”孙权甚为懊恼,便派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率领兵卒五万下抵公安,令关羽进驻益阳。这年,曹操平定汉中,逃往巴西。先主闻讯,与孙权和解结盟,将荆州平分,江夏、长沙、归属东吴,、零陵、武陵归属西蜀,然后领兵返还。先主派率军迎接张鲁,但张鲁已投降曹操。曹操派、驻军汉中,曹军屡次前犯骚扰巴西边界。先主令张飞领兵进驻,与张郃等交战于瓦口一带,击败张郃等,张郃收兵退还南郑。先主也回到成都。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率领众将进军汉中。另派将军、雷铜等进入,他们都被曹军歼灭。先主进兵,与夏侯渊、张郃等相持对抗。建安二十四年(219)春,先主自阳平关南下渡过沔水,沿着山势逐渐推进,在、兴势山扎营。夏侯渊率军前来争夺要地。先主令依山势居高击鼓呐喊发起冲击,将夏侯渊军打得大败,并斩杀夏侯渊曹操委任的赵。。等。曹操亲自从长安率领大队人马南征。先主预测说:“虽说曹操亲自前来,也无力挽回战局,我们一定能够占领汉中。”待曹操到来,先主集结军队固守险地,始终不与曹军正面交锋,曹军累月攻打未能获胜,开小差的军卒却日益增多。到夏天,曹操果然撤军北还,于是先主占有汉中。先主派、、李平等前往上庸攻打。是年秋,群臣拥立先主为,上表献帝说:“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兼臣、营司马臣、军议中郎将臣、臣、汉寿亭侯臣关羽、新亭侯臣张飞、臣、臣、臣、兴业将军臣等一百二十人上奏如次:古代圣明至极而朝中有四凶横行,周成王仁贤之主而诸侯有四国作祸,高后听政而诸吕窃取权柄,年幼登基则阴谋反叛,他们都凭借世代之恩宠,借机篡夺国家权力,穷凶极恶,社稷倾危。非得大舜、周公、、,则不能对这些元凶或流放或讨伐拘拿,安定国家的动乱。
如今陛下以伟人之身之德君临天下,却值国家困顿危亡之秋。前有发难,荡覆京都地区;继有曹操起祸,窃取国家权柄。他们杀害、皇后、太子,播乱天下,祸害百姓,毁坏财物。长期使陛下劳碌风尘忧愁困顿,困居于穷困的县城之内。汉家宗庙无人祭祀,天下臣民不得皇恩,奸贼欺君意在抢夺皇权。左将军兼豫、荆、益三州州牧刘备,承受朝廷爵禄,志在尽力汉室,为国难而献身。窥破曹贼谋篡先兆,勃然奋起,与共谋诛杀曹氏,稳定国家、安宁京都。不料董承行事不够慎密,使曹操性命苟全继续作恶天下。为臣们常常担心汉室祸患之起,大则如杀害,小则如王莽废弃,日夜担忧不安、战兢屏息。过去《》有言,要厚待自己亲族,周朝以夏、商二代为鉴,分封建立同姓诸侯国,《诗经》阐扬其中义理,历时久远悠长。汉朝初建,实行分封,皇室皆受尊位,王子封地立国,故而能够挫败诸吕的叛乱,使太宗建立的大业立定基础。为臣们认为刘备乃皇室后裔、汉家重臣,心在国家,志在平乱。自其在汉中击败曹操后,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蚁附影随。然而他爵位不高,未赐,不能以此镇卫社稷,立下万世功德。为臣们奉诏在外,朝廷的命令和礼节都被阻隔。以前河西太守等值汉室中兴时,因山河隔阻,而几位郡守的地位和权力相当,彼此不能统率,于是众人共推为元帅,终于建立功业,平息叛乱。当前国家危难,比陇、蜀割据时期严重得多。曹操外则并吞天下,内则残害群臣,朝廷有内乱之危,而朝中并未结成抗御曹氏的阵线,实在令人寒心。为臣们擅自根据我朝典章,加封刘备为,授官,,召结同盟,扫灭叛贼,以汉中、巴、蜀、广汉、等郡所辖建立封国,按照汉初诸侯王的先例设官置府。这种因时变通之举,只图现时利于国家,专权行事应为可行。
等待将来功业告成,为臣们将退而承担假托诏命之罪,虽死亦无怨恨。”于是在沔阳设立坛场,军民排队相列,百官依秩,宣读完毕,即进献王冠给先主。先主上表汉献帝说:“臣下以备位充数之才,承担上将的重任,督统三军,奉旨于外,却未能扫除贼寇,匡扶朝廷,长期让陛下神圣教化处于衰微,天下动荡不安,对此为臣常怀忧心,辗转难眠,痛心疾首。往者肇启祸乱,继之而后,乱臣贼子猖獗横行,残害天下。全凭陛下崇高的德行神威,人应神助,或忠勇志士奋起讨贼,或上天降祸惩罚顽凶,乱臣贼子一扫精光,有如冰消雪化。惟独曹操,一直未被除掉,篡夺国家权柄,肆意扰乱天下。过去臣下曾与策划讨伐曹操,因机密泄露,董承被害,臣下奔亡无立足之处,忠义之心难以实现,反倒让曹操穷凶极恶,杀皇后、毒皇子。臣下虽召集结盟,一心想着奋力匡扶社稷,终因秉性懦弱缺乏雄威,以至多年不得成功。常常担心自己早逝,而辜负国家的恩望,梦中长叹息,昼夜不得安。现在属僚们认为从前《》有言厚待亲族,用众多贤明之士来辅佐治理,自五帝对此义理修改以来,历传不衰。周朝借鉴夏、商的经验,分封姬姓诸侯国,后来也确实得到了晋、郑两同姓诸侯国辅佐之福。
汉高祖创立汉朝,尊崇王室子弟,封立诸侯九国,最终赖此诛灭诸吕,保稳社稷。现在曹操厌恨直臣、仇视忠良,其追随之徒众多,包藏祸心,篡权窃国已暴露无遗。有鉴于宗室衰微,皇族中无人处于权要,现在属僚们参照古制,以权宜之计,上表尊臣为汉中王。臣下退而思之,受国家厚恩,负一方重任,出力而未得实效,而自己现在所得的过了头,不宜再空居高位而招致更多的非议。但属僚们以大义迫臣称王。为臣退而考虑到贼寇不灭,国难不已,朝廷将倾,国家将亡,这些都成为臣下忧虑自责但求以死报国的负担。如果因时通变,以此能安靖朝纲,即使赴汤蹈火,臣下也在所不辞,又岂敢过分考虑不逾越常规而无所作为,致使将来后悔。暂且顺从众议,拜受印玺,以抬高朝廷声威。抬头想到爵号,位高而宠厚,低头思虑报国,忧深而任重,心中惶惶,气息吁吁,如身临万丈深渊。为臣将尽力尽忠于朝廷,努力奖劝六军将士,督率天下忠义志士,顺应天时,扫灭逆贼,安宁社稷,以报陛下恩德的万分之一。谨拜上,借驿使交还原来授予的左将军、印绶。”于是先主退往成都以其为治所。提拔为都督,镇守汉中。此时关羽进击曹将,并在樊城生擒。不久袭杀关羽,夺还荆州。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称帝,尊号魏文帝,改年号为。有传闻说汉献帝被害,于是先主身着丧服讣告全蜀为献帝发丧,并追谥他“孝愍皇帝”。此后各地纷纷报告祥瑞现象,天天月月都有此类消息。原侯、青衣侯向举、、、属、赵絋、杨洪、何宗、、张爽、尹默、等上奏道:“臣听说《河图》、《洛书》,五经谶、纬,经孔子阐释甚验而流传后世。臣听说圣明的君王若在天时之前行事,天命也不会违逆他的意愿,若在天时之后行事,则是顺承天命与神灵相洽。希望大王能应天时顺民心,赶紧登临皇位以安定天下。”、、、、黄柱、等上奏说:“曹丕篡位弑君,毁灭汉室,窃夺国家政权,胁迫忠良之士,残忍无道,人怒天怨,民心思念刘氏重有天下。现在国家无主,全国人心惶惶,无所仰瞻。臣民上书者前后计八百之多,纷纷报告描述祥瑞的征象,图、谶亦应验甚明。如今上天降下吉兆,儒士英才纷纷进献《河图》、《洛书》的秘密及孔子阐释的图谶真义,应验的征兆全都出现。
大王是孝景的后裔,嫡系百代相传,天地降福,姿容伟岸高大,神明英武,仁深德重,礼贤下士,故而赢得天下归心。考究《灵图》,阐发谶、纬,神明显示的名号昭然若揭。理应马上登临皇位,继承高祖、世祖创下的伟业,续传宗庙位秩,对天下百姓则是幸事。为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拟定登基礼仪,选择吉日良辰,为您奉上尊号。”于是先主在成都武担山南即位登基。祭告天地的表文为:“建安二十六年(221)四月初六,皇帝刘备恭谨奉献黑牛祭品,告示天地神灵:汉朝得到天下,万代相传不绝。昔日,光武皇帝勃然震怒将其诛灭,使汉家社稷重得安定。
现在曹操倚仗武力行凶天下,皇后太子,罪恶滔天,天理难容。曹操之子曹丕,继承其父凶残悖逆,窃篡皇位。群臣将士认为汉家社稷堕废,应由刘备加以修复,承嗣高祖、世祖大业,替天行道。刘备自知德行浅陋,惧怯难当大任。征询国民及藩属部落首领,都认为‘天命不能不应,祖宗基业不可长期废置,天下不能一日无主’。全国仰慕刘备一人。刘备岂敢违抗天命,且担心汉阼中断无继,故慎选吉日,与百官登坛祭告,领受皇帝印玺。现举行祭天地之礼,以登基之事告示神灵,望神赐福于汉朝,使天下永远安定!”
元年(221)夏四月,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任命为丞相,为司徒。设置百官,创建宗庙,合祭汉高祖以下列祖列宗。五月,立为皇后,儿子为皇太子。六月,封儿子为鲁王、为梁王。张飞被手下部将所杀。当初,先主对袭杀关羽一事十分愤恨,准备东征,秋天七月,亲自率领各路军马征伐东吴。孙权派遣使者致信请和,先主盛怒拒不答允,吴将陆议、、刘阿等驻军巫县、秭归一带,蜀将、自巫县击败李异等人,进军秭归,部落派使者前来请求出兵。章武二年(222)春正月,先主率军返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领水军驻扎夷陵,沿长江东西两岸安营扎寨。二月,先主自率领众将进军五溪,翻山越岭,至夷道犭扎下营寨,从亻艮山开通至武陵的山路,先主派侍中马良安抚五溪蛮各部,各部相继响应先主。督率江北各军,在夷陵道与吴军交战。夏六月,秭归十余里外出现黄气,宽有几十丈。此后十几天,在犭虎亭大败先主军队,将军、张南等人阵亡。先主从犭虎亭退还秭归,收拢战斗中打散的士卒,丢弃船舰,由陆路撤回鱼复县,改鱼复县为永安县。吴国派遣将军李异、刘阿等尾追先主部队,吴军进驻南山。秋八月,先主撤兵退还巫县。司徒许靖去世。冬十月,下诏命丞相在成都营修冬、夏二祭祭坛。听说先主驻屯在,颇为恐惧,派遣使者求和。先主许和,派太中大夫宗玮前去议和完成使命。冬十二月,汉嘉郡太守黄元打听到先主病重,抗命发兵拒守。
章武三年(223)春二月,丞相诸葛亮从成都赶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打临邛县。先主派遣将军陈灶讨伐黄元,黄元兵败顺长江下逃,被他的亲兵捉住,绑缚押送成都后处斩。先主病危,委托丞相辅佐扶立太子,并让协助之。夏四月二十四日,先主逝世于,享年六十三岁。诸葛亮上奏后主说:“已故皇帝布仁施德,恩泽无疆,上天未赐吉祥,致使重病不起,于本月二十四日突然逝世,百官、后宫号啕痛哭,如丧父母。拜视遗诏,国事转由太子执掌。期间,仪容举止要斟酌得当,百官痛悼,满三日后除去丧服,入葬之日再按葬礼行事,各郡太守、郡国国相、、县令县长,三日后脱下丧服。臣诸葛亮亲受先主谆诫,先主神灵,不敢违背遗命。臣请求告示奉行。”五月,灵枢从永安宫起运成都,追加谥号为“昭烈皇帝”。秋,八月,葬于。评述:先主恢宏,性情宽厚,知人善任,礼贤下士,颇有汉高祖刘邦之风度,怀英雄豪杰之器量。至于他把整个国家和辅佐太子的大事全权托付,而不存半点疑心,君臣实在都为正直无私至极之人,可谓古往今来最佳楷模。在机权谋略方面不及曹操,是故所得疆域版图也较为狭小。但他百折不挠,始终不甘居于曹操之下,还因为他揣摩到曹操的气量难以容忍他,并非专是为了争夺名利,也是为了避免遭受迫害啊。[2]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作品注释
坐,因家焉。【曰:备本临邑侯枝属也。】
或谓当出贵人。【汉晋春秋曰:涿人李定云:&此家必出贵人。&】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讨有功,除安喜尉。【典略曰: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后以军功,为中山安喜尉。】
后为尉,迁为令。【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
其得人心如此。【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英雄记曰: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战於淮阴石亭,更有胜负。故将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备闻之,引兵还,比至下邳,兵溃。收散卒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臣松之案:董承,汉灵帝母之侄,於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事觉,承等皆。【献帝起居注曰:承等与备谋未发,而备出。承谓服曰:&郭多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但足下与我同不耳!昔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服曰:&惶惧不敢当,且兵又少。&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乎?&承曰:&、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遂定计。】
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胡冲吴历曰:曹公数遣亲近密觇诸将有宾客酒食者,辄因事害之。备时闭门,将人种芜菁,曹公使人闚门。既去,备谓张飞、关羽曰:&吾岂种菜者乎?曹公必有疑意,不可复留。&其夜开后栅,与飞等轻骑俱去,所得赐遗衣服,悉封留之,乃往收合兵众。臣松之案:遣先主统诸将要击,等并谏,不从,其事显然,非因种菜遁逃而去。如胡冲所云,何乖僻之甚乎!】
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魏书曰:是时,公方有急於官渡,乃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备。备初谓公与大敌连,不得东,而候骑卒至,言曹公自来。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
,会表卒,【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臣松之以为表夫妻素爱琮,舍适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
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山阳公载记曰: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乃昼夜兼行。臣松之案:魏书载刘备与语,与蜀志述与权语正同。刘备未破魏军之前,尚未与孙权相见,不得有此说。故知蜀志为是。】
璋但许兵四千,其馀皆给半。【魏书曰:备因激怒其众曰:&吾为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吝於赏功,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
璋遣、、、等拒先主於涪,【益部耆旧杂记曰:张任,蜀郡人,家世寒门。少有胆勇,有志节,仕州为从事。】
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赵高使杀二世。王莽废孺子以为定安公。】
今臣群寮以为在昔敦叙,庶明励翼,【郑玄注曰:庶,众也;励,作也;叙,次序也。序九族而亲之,以众明作羽翼之臣也。】
拔为都督,镇汉中。【曰: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四百馀区。】
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于时英贤作辅,儒生在宫,宗庙制度,必有宪章,而载记阙略,良可恨哉!】
於夷道【猇,许交反。】
驻营,自佷山【佷,音恒。】
秋,八月,葬。【葛洪神仙传曰:仙人李意其,蜀人也。传世见之,云是汉文帝时人。先主欲伐吴,遣人迎意其。意其到,先主礼敬之,问以吉凶。意其不答而求纸笔,画作兵马器仗数十纸已,便一一以手裂坏之,又画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便径去。先主大不喜。而自出军征吴,大败还,忿耻发病死,众人乃知其意。其画作大人而埋之者,即是言先主死意。】
《三国志》 南朝宋·裴松之注[3]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作品鉴赏
“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词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书》卷82《陈寿传》)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中华史学名著前四史”。
范頵:“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近世之嘉史。”
崔浩:“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廷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案其迹也,不为负之,非挟恨之矣。”[4]
李慈铭:“承祚身仕晋武之世,羁旅孤危,其时典午方隆,王沈诸党逆之徒咸据高位,其书盛行,乃悉归刊削,绝不顾及,此所以为良史也。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作者简介
(233-297),字,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的历史巨著《三国志》。《》是一部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5-6]
. 国学网站[引用日期]
.红潮网. [引用日期]
.中华励志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尘土历史网. [引用日期]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陈寿父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