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那三国红卡陆逊是那朝人物

陆逊 简历 - 名人简历
陆逊(183年―245年),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陆逊,本名议,字伯言,陆氏迁华亭始祖陆闳,因避乱迁而隐居泖上,地名凤凰基,(今浙江平湖市新埭南阳村,古时属吴郡海盐县华亭乡).陆逊,是陆闳的六世孙.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吴县华亭(今江苏)人,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东吴大都督、丞相。东吴大帝孙权兄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出身于江东大族。父亲陆骏,曾任东汉九江都尉。于公元222年率军与入侵东吴的刘备军作战,以火攻大破之。后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陆逊,具有雄才大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成为继周瑜之后的又一代儒将,名垂青史。
江东陆氏陆逊,身长八尺,面如美玉,出身于江东世族,年少时跟随其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后九江军阀袁术谋攻庐江,为避战祸陆康便遣陆逊及其亲族返回吴郡以避战祸。
仕于孙吴(21岁)陆逊年21岁时投入孙权旗下,当时吴郡、会稽郡、丹杨郡多有山越盗贼潜匿,陆逊建议孙权曰:“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孙权便遣陆逊多次领兵征讨山越,多有斩获。将其中强者补充兵员,羸弱者充实户籍,并于征讨中得精卒数万人,有效抒解当时吴国人口不足的问题。
初露锋芒(36岁)后关羽讨魏将曹仁于樊城,留兵将守备公安、南郡。吴都督吕蒙意欲用计偷袭荆州,便上诣称病。陆逊前往见之。谓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关羽凭借其骁勇,目中无人。立了大功便骄矜自大,他只专注于北进,未对我国有所戒心,听闻将军称病,必定更削除对我军的防备,之后出其不意攻之,便可擒拿关羽。)后孙权遣使持檄召唤吕蒙还建业,吕蒙便推荐以“意思深长,才堪负重”、但“未有远名”的陆逊以代其位,权便拜逊为偏将军右部督,并与吕蒙悄图密计。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车右部督代蒙。陆逊于陆口到任后,便写信向关羽示弱,使其对吴失去戒心。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廪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关羽不疑有它,更削减荆州守军北上,薄弱了荆州的守备。孙权乃潜军奇袭,使陆逊与吕蒙为前部,立即攻克了公安、南郡。陆逊由别路进军,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领宜都太守。时荆州士人初降服,仕路不通,陆逊便上疏孙权曰:“今荆州始定,人物未达,臣愚ff,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然后四海延颈,思归大化。”此一举措成功拉拢部分荆州人士的归附,拢络了荆州人心,这也间接造成日后刘备征吴时难以成功策动荆州各势力响应蜀军的原因之一。孙权后封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彝陵扬名(38岁)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夺回荆州并报关羽被杀之由,亲率大军攻吴。孙权遣使求和不成,一方面向魏国称臣,愿意修好,以避免魏国趁机偷袭。又采纳大臣阚泽之进言,命陆逊为大都督督军应战。次年二月,蜀汉大军进军至彝陵、秭归一带(今湖北宜昌),连营数百里,并得武陵五G蛮土著部族的支援,声势浩大。蜀军频繁挑战,吴军手下将领皆亟欲出战,但陆逊坚守不出,陆逊深知蜀军锐气正盛,同时长江三峡地段陆路崎岖、水路惊险,又是下游作战,地形对东吴的防御和后勤供应较为不利,于是陆逊决心实施战略后撤,便先令吴军退至彝陵、V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带,据守有利地形,堵住三峡河口。吴军退出三峡后,后勤运输大为改善,于平地扎营,吴军持续坚守不战,静观其变,再寻机决战。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直至六月气候正值酷暑,蜀军疲惫、斗志松懈,又因暑热,移入密林结营,陆逊才开始反击。陆逊利用火攻,火烧连营,并封锁江面,扼守彝陵道,全线出击,克营40余座,汉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冯习、张南、傅彤、马良、王甫、蛮将沙摩柯等将皆被吴军斩杀,驻守江北的黄权因退路被断,便率麾下部队投降魏国。刘备遭到惨败后,嗟叹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仅以身免,连夜率余部退至白帝城。吴国众将见机不可失,向陆逊请求继续追击,但陆逊认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果然过不了多久,魏帝曹丕便假借合攻汉军之名,向吴国入侵,但见吴军早有准备,便自行退兵。刘备当时听到曹丕兵分三路攻东吴,便写信给陆逊问到:“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陆逊则回信,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战后孙权加封逊为辅国将军,改封江陵侯,镇守西陵。刘备不久死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秉政,再度积极谋合孙刘联盟,使孙刘消除之间的敌对关系。
北御曹魏(45岁)吴黄武七年(228年),魏大司马曹休大举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曹休中计,以十万步骑朝向皖城接应。孙权令陆逊迎击,曹休既知受骗,自恃兵马精多,遂交战。陆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路进军,双方决战于石亭(石亭之战),大败曹休,一举击溃魏国十万兵马,斩获万余,获车乘万辆,魏军军资器械略尽。翌年孙权称帝,封陆逊上大将军、右都护。
拜相(62岁)顾雍死后,陆逊被委任为丞相,但不久在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间的皇储派系争夺之中表态支持孙和,逊上疏陈述:‘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但不被孙权接纳,而遭孙权多次谴责。陆逊于吴赤乌八年(245年)去世,享年62岁,家无余财。据《三国志》记载,陆逊是被孙权反复的责备气死的。
简明历史传记
陆逊字伯言(183-245),本名陆议,吴郡吴人也。世江东大族,孙策之婿,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著名的军事家.少孤,为从祖康纲纪门户。年二十一,历东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领县事。年旱,开仓济民,督农桑。讨会稽山越贼帅潘临、鄱阳尤突,所向皆服,拜定威校尉。权配逊策女,数访世务,逊议以&“平山寇叛,取精锐。”权纳其策。由虚势伏兵,破丹杨费栈,安内患,得精卒数万。建安二十四年,蒙称疾瞒关羽,逊代献骄兵计,军暗渡取荆州,除抚边华亭侯。败詹晏、屈陈凤。破房陵邓辅、南乡郭睦,诱降文布。迁镇西将军,封娄侯。陆逊论治荆州“拔人才、未亲疏。”权纳之。黄武元年,拜大都督、假节。督军五万西陵拒刘,伐谋分兵相机而动。火攻,备军尽殁;伏兵,逊逸待劳。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吴蜀合,捆以外逊主之,权留玺于逊自裁度。皖县破曹休,缴获从辎重。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辅太子。京外上疏:“宽刑罚、忘过记功,以成王业。阻权偏师取夷州。”公孙渊背盟,权欲征,逊陈弊利“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辍;图四海,匪怀细害大。乞息六师,定中夏。”权纳焉。嘉禾五年,逊协诸葛瑾攻襄阳。信韩扁为敌虏。逊佯攻暗退兵,袭江夏附者众。陷魏江夏太守逯式解边害。嘉禾六年,平吴遽乱,定三郡。逊忧吕壹弄权,陈曲直于权。年少丰,开仓济民。逊善赌人,昔言以诸葛恪、暨艳、杨竺终败丧,果应。赤乌七年,代顾雍为丞相。陈&“太子正统,藩正有别,当彼此得所,上下获安。”叩头流血。权不纳,又累遣使责逊,逊愤恚卒,年六十三。孙休时,谥昭侯。陆逊家世为为江东大族。其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十岁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后因陆康与袁术不和,唆使孙策攻陷庐江,一个多月后,陆康病死。陆康事先将陆逊与亲属送往江东。其子陆绩尚幼,所以年仅十二岁的陆逊便承担起支撑门户的责任。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当时,陆绩及其外甥顾邵以博览书传齐名,陆逊、张敦、卜静次之,风声流闻,远近知名。但历史却把陆逊推上了政治舞台。孙策死后,孙权继领其众,为将军,“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陆逊年仅二十一岁,应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历仕东、西曹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今湘江海宁西南)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缓和了灾情,因此深得民心。东汉末年,许多农民因逃避赋役而投靠豪强大族,沦落为依附民;豪强大族为了反抗政府征发、保卫和扩大既得利益,把依附民组成武装队伍。这类豪强武装依山阻险,被官府称作“山贼”、“山寇”。他们经常扰乱地方,有的豪强集团还与曹操遥相呼应,对抗孙吴政权,成了孙吴政权的隐患。当时吴郡、会稽、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一带也有很多逃户。针对这种情况,陆逊采用查户整顿的方法,将其中的精壮招募为部曲,其他则用于屯田。时会稽有山贼大帅潘临,造反多年,官府无法平定。陆逊便招兵进讨,终将其平定。时陆逊手下已有2000余人。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阳的贼帅尤突作乱,影响甚大,陆逊率军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将其讨平,斩首数千。陆逊因功被拜定威将军,屯兵利浦。经过这些战事,陆逊初步显示了出众的军事才能,很受孙权器重。孙权便将孙策的女儿嫁与陆逊,并经常找他商讨治国大策。时东吴境内的许多山区越族居民据险自守,不服从孙权政权的统治,并不断起事反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陆逊向孙权建议:“方今英雄棋?N,豺狼规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采纳其建议,任命他为右部督。&同年,费栈被曹魏策反,在丹阳煽动山区越族居民起事,充当曹军内应,配合曹军。孙权命陆逊率兵前往征伐。时费栈人多势大,陆逊带去的兵马较少,敌我悬殊。但陆逊采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里派人潜入山谷吹号击鼓等疑兵之计,很快击破费栈武装。勒令各山区越族居民迁徙到平原地区,编入户籍,种田纳赋,从中挑选强壮者从军,得精兵万余,使东吴统治得以加强和巩固。之后,陆逊率所得精兵回驻芜湖(今安徽芜湖)。会稽太守淳于式这时却上表告陆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返回知道此事后,反为淳于式说好话。孙权也有些不解,问:“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陆逊说:“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孙权说:“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对其风范甚为佩服。陆逊虽然在早期活动中初露锋芒,但并不甚为人知,直到建安末年,吴、蜀争夺荆州时,他才脱颖而出,成为吴军一位杰出的后起之秀。荆州地处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与孙刘联军为争夺荆州,进行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刘备刘备占据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孙权占据了江夏郡和南郡南部。刘备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既阻碍孙吴势力向西扩展,又威胁着孙吴侧翼的安全,成了孙权的一块心病。从此,吴、蜀争夺荆州的纠纷越闹越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蜀前将军关羽水淹魏七军,生擒主帅左将军于禁,乘胜围攻败退樊城(今湖北襄樊)的魏征南将军曹仁,一时威震华夏(参见樊城之战)。魏王曹操采纳丞相司马司马懿、曹椽蒋济的建议,利用刘备拒不归还所借荆州,吴蜀联盟出现破裂之隙,派人劝说东吴孙权抄袭关羽后方,并许诺把江南封给孙权。驻军陆口(今湖北蒲圻西北)的东吴大将吕蒙认为,关羽素怀兼并江南的野心,是对东吴的很大威胁,建议孙权趁机消灭关羽,以解除后患。孙权采纳其计。闰十月,为隐蔽企图,吕蒙称病返回建业,途经芜湖,陆逊前去拜见。陆逊对吕蒙说:“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吕蒙说:“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陆逊:“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吕蒙大惊,但为不泄露军机,便说:“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经此番交谈,吕蒙发现陆逊是可用之才。后吕蒙拜见孙权,孙权问谁可以替他在陆口指挥,吕蒙极力推荐陆逊,并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即拜三十六岁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陆逊至陆口,即写信给关羽,书中写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廪良规。”又说:“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参见城濮之战),淮阴拔赵之略(参见井陉之战),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在书中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赞赏他的功德,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并且表示绝不与关羽为敌。关羽看信后,甚为轻视陆逊,愈发大意,完全丧失对东吴的警惕。把留守后方、用于提防东吴的军队调至前线,全力对付曹操。这时,关羽虽然在前线取得节节胜利,但他的后方却危机四伏。关羽不善团结部下,引起部下的不满。留守江陵、公安的将领糜芳、士仁因军资供应不及时,关羽声言要惩治他们,糜芳、士仁不堪忍受,顿生异心。这些情报,陆逊都了如指掌。陆逊见破蜀时机已经成熟,立即上报孙权,孙权即命吕蒙与陆逊同时分道攻取荆州(参见江陵之战)。吕蒙率军攻打公安、江陵。陆逊则长驱直入,十一月,陆逊率军直下荆州公安、南郡,被孙权任命为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其它据点长吏和蛮夷酋长都望风而降。接着,陆逊又派将军李异、谢旌等率3000人攻蜀将詹晏、陈凤。李异率水军,谢旌率步兵破蜀军詹晏等,俘陈凤。又率军大破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秭归大族文布、邓凯等招聚夷兵数千人,企图抵抗吴军。陆逊再次令谢旌攻讨文布、邓凯,二人逃走,蜀军任以为将。陆逊派入前去诱降,文布率众而降。陆逊指挥的吴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占领了秭归枝江、夷道,守住了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西蜀的大门。当关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从樊城撤军的时候,公安、江陵已经被糜芳、士仁献给了吴军。蜀军进退维谷,走投无路,疲于奔命,军心动摇。关羽只得领兵退守麦城,十二月,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逃窜,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斩首。陆逊前后斩获招纳蜀军数万人,孙权即拜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镇抚荆州。时荆州新定,陆逊即上书孙权:“昔汉高受命,招延英异,光武中兴,群俊毕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远近。今荆州始定,人物未达,臣愚?f?f,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然后四海延颈,思归大化”(《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纳其言。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丕篡汉称帝,改元黄初。翌年(221)四月,刘备也在蜀中称帝。与此同时,孙权移镇于鄂,改名武昌。陆逊主张延纳刚刚返回荆州的士人,以扩大孙吴政权的影响,孙权采用了他的意见。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欲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谏,决意伐吴,命驻阆中的车骑将军张飞率部前往江州(今四川重庆)与主力会合,张飞却为部将刺杀。七月,刘备令丞相诸葛亮留成都,上将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亲统大军沿江东进(参见夷陵之战)。蜀大军压境,孙权与刘备媾和遭到拒绝,乃与曹魏修盟,曹魏趁势离间孙、刘,八月,封孙权为吴王。孙权遂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率朱然、韩当、徐盛、潘璋、孙桓等部5万人抗拒蜀军,派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镇守益阳(今湖南益阳地区),以防止武陵(湘西、黔东、鄂西南)少数民族助蜀。当蜀军4万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相机破敌的方略,令部将李异、刘珂退至夷陵、?V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东岸)一带,把数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使蜀军战线伸长,露出破绽。吴黄龙元年(蜀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刘备求胜心切,派将军吴班、陈式督率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一带,坐镇?V亭督师。蜀军从巫峡至夷陵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还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与江北吴军相拒,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袭击;命侍中马良部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不久,刘备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吴军诸将请求陆逊派兵增援,说:“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陆逊知夷道城坚粮足,有意让其牵制蜀军,而坚持不予分兵。便函回答说:“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后孙桓见到孙权,谈及此事时说:“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当蜀军频繁挑战,吴将皆急欲迎击时,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欲使蜀军师老疲惫。陆逊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太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诸将不解,以为陆逊畏敌,各怀愤恨。有些老将和贵族出身的将领不服约束,陆逊则绳之军纪,严加制止。并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刘备在山谷设伏兵1000人,令吴班平地扎营,企图诱吴军出战。为陆逊识破,仍不与战。但诸将却都要出击,陆逊说:“此必有谲,且观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刘备见此计不成,便率8000伏兵从谷中撤出,陆逊说:“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两军相持半年之久。时至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蜀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蜀军深入敌国腹地,延绵数百里山川连营结寨,因战线过长,运转补给发生困难。六月,陆逊决定适时转入反攻,上书孙权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诸将都说:“攻备当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陆逊说:“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先攻蜀军一营,但交战不利。诸将皆埋怨道:“空杀兵耳。”陆逊则说:“吾已晓破之之术”(《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命令将士持草一束,先以火攻破一蜀营,遂令诸军趁势发起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从夷道北撤,被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命水军封锁长江,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于大江东西,遂行各个击破。吴军继施火攻,火烧连营40余寨,蜀军死伤惨重,蜀将杜路、刘宁投降,都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至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即集中兵力,四面围攻,蜀军土崩瓦解,被歼数万。刘备趁夜突出重围,后卫将军傅彤战死。刘备逃奔秭归,令在险道上焚烧铙铠,以阻塞吴追兵道路。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可见蜀军损失之大,失败之惨。吴军获胜后,诸将这才对陆逊大为佩服。孙权闻后,说:“君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陆逊则说:“受恩深重,任过其才。又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听后,对陆逊的博大胸襟更赞不绝口,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为江陵候。当刘备逃往白帝城时,部将徐盛、潘璋、宋谦等各自上书,要乘机进攻蜀国。孙权征询陆逊的看法。陆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为防曹魏乘机袭吴,仅派李异、刘珂部追踪刘备至南山(秭归南岸山),而未行大举追击。黄权部被吴军截断归路,被迫降魏。不久,魏军果然发兵攻吴,但已无机可乘。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著名战例。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并充分利用地势及天候等有利条件,巧施火攻,一举击败蜀军。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刘备收集败将残兵,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后,大为惭恚,说:“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并于次年四月病亡。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由诸葛亮辅政,诸葛亮仍采取联合的策略,与东吴和好,恢复了吴蜀联盟。凡吴、蜀关系处理,孙权都先征求陆逊意见;给蜀的文书,也先给陆逊看,有意见陆逊可代改后再发出。孙权还专门刻了他的大印,交给陆逊,供他日常处理吴、蜀间的事物所用。君臣间相互信任到如此程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只有光武帝与唐太宗方能做到如此。黄武七年(228年)五月,吴鄱阳太守周鲂派人送亲笔信给扬州牧曹休,谎称受到吴王责难,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辨真伪,即率步、骑兵10万人,去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魏明帝曹??(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命大将军司马懿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威将军贾逵率军向东关(今安徽含山西南),与曹休相策应。八月,孙权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遣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并派奋武将军朱桓、绥南将军全琮为左、右督,各统兵3万袭击曹休。时曹休已然发觉,但耻于被骗,自恃兵马精多,仍与吴军作战。双方战于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陆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大败魏军。魏军败走,陆逊等督军追杀,直抵夹石(今安徽桐城北),斩擒魏军1万余人,缴获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无数。曹休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但不久便因气愤发病而死。陆逊班师,仍回镇荆州。孙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可谓荣宠之极。后回军西陵。黄龙元年(229年),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同年孙权东巡建业,留太子孙登、皇子及尚书九官等在武昌,让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荆州及豫章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陆逊为人正直。时建昌候孙虑不务正业。陆逊正色地说:“君候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朱虑怀恨在心,常暗中抵毁陆逊。陆逊虽身在军中,但心系国家大事,常上疏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时法律过严,陆逊建议宽法待下。便上书说:“臣以为科法严峻,下犯者多。顷年以来,将吏罹罪,虽不慎可责,然天下未一,当图近取,小宜恩贷,以安下情。且世务日兴,良能为先,自非奸秽人身,难忍之过,乞复显用,展其力效。此乃圣王忘过记功,以成王业。昔汉高舍陈平之愆,用其奇略,终建勋祚,功垂千载。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怒,非怀远弘规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黄龙二年(230年)春,孙权欲派军队取夷州(今台湾)、朱崖(今广东徐闻及海南岛),曾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都认为不必,上书说:“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规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但当畜力而后动耳。昔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陛下承运,拓定江表。臣闻治乱讨逆,须兵为威,农桑衣食,民这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祖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但孙权仍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兵万人出兵,虽得不尝失,但此举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由此可见,陆逊也有他历史的局限性。嘉禾元年(232年),陆逊率军向魏庐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进发。魏扬州督都、征东将军满宠见吴军舍船登陆,长驱200里而来,没有后续部队,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极好机会;主张先把吴军放进来,然后待机破敌。因此,满宠没有急于派兵救援庐江,而是督率精锐部队在杨宜口(阳泉水和决水汇合处,今安徽霍丘东北)设伏,迎击吴军。陆逊探得魏军动向,遂连夜率部撤退。嘉禾二年(233年)二月春,辽东公孙渊向吴奉表称臣,孙权大悦。三月,孙权派使者携金宝珍货,赴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结果公孙渊认为吴国遥远,难以长期依靠,将使者杀死。十二月,魏国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孙权闻后大怒,欲亲自带兵去征讨。陆逊即上书相阻,说:“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仇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爱赫斯怒,欲劳万乘泛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方今天下云扰,群雄虎争,英豪踊跃,张声大视。陛下以神武之姿,涎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圣化所绥,万里草偃,方荡平华夏,总一大猷。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臣闻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强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远征,必致窥?S,戚至而忧,悔之无及。若使大事时捷,则渊不讨自服;今乃远惜辽东众之与马,奈何独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而不借乎?乞息六师,以威大虏,早定中夏,垂耀将来”(《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终孙权所采纳。嘉禾三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第五次攻魏(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遣使联络东吴协同攻魏。五月,孙权亲率大军10万进驻巢湖口,准备进攻合肥新城。遣陆逊与诸葛瑾率万余人进至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沔口(今湖北汉口),准备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还遣将军孙韶、张承率万余人进抵淮河,准备进攻广陵(今江苏淮南)、淮阴(广陵郡治,今江苏清江西)。魏明帝闻报,遣护军秦朗统领步、骑兵2万人援助司马懿抵御蜀军,遣步、骑兵8000人为先头部队驰援新城。七月,明帝亲率水师继进。孙权多次派兵攻打新城,守将张颖等力战拒守,终不能克。满宠招募将士数十人,纵火焚烧吴军攻城器械,射杀孙权的侄子孙泰。时吴军患病者甚多,魏援兵赶到,明帝统率的大军即将到达,孙权遂撤围退兵。与此同时,孙韶也撤军退回。时陆逊遣亲信韩扁给孙权送信,韩扁返回时,被魏军巡逻的士兵抓获。诸葛瑾闻后,心中甚惧,给陆写信说:“大驾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水干,宜当急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得信后,并未回信,反而派人去种葑、豆,并如往常一样与诸将弈棋、射戏。诸葛瑾说:“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并亲自来见陆逊。陆逊对诸葛瑾说:“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i,得专力于吾。又已守要害之处,兵将意动,且当自定以安之,施设变术,然后出耳。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仍来相蹙,必败之势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遂于诸葛瑾定计,仍按原计划向襄阳进军,让诸葛瑾率水军,陆逊自率陆军向襄阳进发。魏军素来忌惮陆逊,马上回城。陆逊与诸葛瑾遂进军前行,并虚张声势,使魏军不敢进攻。进至白围(今湖北白河口)后,扬言狩猎,暗中分兵将军周峻、张梁等攻江夏、新市、安陆(今湖北云梦)、石阳(今湖北汉川西北)等地。吴军所过之处,魏人皆弃物入城,以至将城门堵住,无法关门,魏军只得自杀其民,然后才得以关上城门。吴军斩俘1000余人,尔后安全撤回。陆逊对所俘之人,好生看待,厚加慰劳,严禁士兵前来侵扰。陆逊此举使魏人感怀,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人都来归附,陆逊倾其财产,“周赡经恤”(《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嘉禾五年(236年)十月,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彭旦乘孙权调集重兵镇压庐陵李桓、罗厉起义之际,再次率众起义。嘉禾六年(237年)二月,孙权遣陆逊督军征讨。虽遭义军顽强抵抗,但终因众寡悬殊,为陆逊所平。同年,吴中郎将周祗赴鄱阳郡(治鄱阳,今江西波阳)征兵,周祗问计于陆逊,陆逊认为鄱阳郡百姓易动难安,不召不妙。周祗等不听,果然激起民变,吴遽等人聚众起义,杀死周祗,攻下县城数座。豫章(郡治今南昌)、庐陵(郡治高昌,今江西吉安西南)二郡民众也群起响应。孙权闻讯,派陆逊督师征讨,吴遽被招安,部分义军被收编,得精兵8000余人。孙权性多疑,晚年更甚。他设立中书校事监察各级官吏,而校事吕壹等恃宠弄权,离间君臣,擅作威福,挟嫌报复,且手段又十分残忍,使许多大臣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即使是陆逊也不敢尽言直谏,只能与潘?F窃窃私议,“言至流涕”(《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后吕壹事发,孙权诛杀吕壹,深以自责。赤乌七年(244)正月,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诏书曰:“朕以不德。应其践运,王涂未一,奸宄充路,夙夜战惧,不遑鉴寐。惟君天资聪睿,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弥难。夫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今以君为丞相,使使持节守太常傅常授印绶。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于乎!总司三事,以训群寮,可不敬欤,君其勖之!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素有先见之明。当初暨艳大造营府,陆逊为此多次相劝,避免遭祸。还对诸葛恪说:“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持之。今观君气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广陵杨竺少获声名,而陆逊却言之终败。这些,都被陆逊言中。不久,陆逊卷入孙权两子DD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陆逊站在太子一边。孙权听信谗言,遂有废黜太子之意。陆逊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他说:“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他还要求到建业当面申述自己的意见,因而得罪了孙权。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顾谭也多次上疏辨嫡庶之义,反对废嫡立庶。但是,孙权既不许陆逊还都,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处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流徙。太傅吾粲因几次与陆逊通信,竟被下狱处死。孙权还多次派中使前去责骂陆逊,陆逊忧伤过度,于赤乌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终年六十三岁。陆逊死后,家无余财。陆逊长子陆延早亡,次子陆抗袭爵。陆抗亦有大将之才,为吴国后期最著名的将领。直到景帝孙休继位为,才追谥陆逊为昭侯。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评:‘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吕蒙:‘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桓:‘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诸葛瑾:‘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丕:‘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孤与君分义特异,荣戚实同,来表云不敢随众容身苟免,此实甘心所望于君也。’《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步骘:‘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忧深责重,志在谒诚,夙夜兢兢,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孙权:‘伯言常长于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孙权:‘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陈寿:‘逊虽身在外,乃心于国。’《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陈寿:‘邵字孝则,博览书传,好乐人伦。少与舅陆绩齐名,而陆逊、张敦、卜静等皆亚焉。’《三国志?吴书》吴书:‘权嘉逊功德,欲殊显之,虽为上将军列侯,犹欲令历本州举命,乃使扬州牧吕范就辟别驾从事,举茂才。’《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徐众评:‘雍不以吕壹见毁之故,而和颜悦色,诚长者矣。然开引其意,问所欲道,此非也。壹奸险乱法,毁伤忠贤,吴国寒心,自太子登、陆逊已下,切谏不能得,是以潘浚欲因会手剑之,以除国患,疾恶忠主,义形于色,而今乃发起令言。若壹称枉邪,不申理,则非录狱本旨;若承辞而奏之,吴主傥以敬丞相所言,而复原宥,伯言、承明不当悲慨哉!’《辩亡论》陆机:‘我大皇帝,以奇踪袭于逸轨,睿心发乎令图,从政咨于故实,播宪稽乎遗风,而加之以笃固,申之以节俭,畴咨俊茂,好谋善断,东帛旅于丘园,旌命交于涂巷。故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影骛,异人辐辏,猛士如林。于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辩亡论》陆机:‘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由是二邦之将,丧气摧锋,势衄财匮,而吴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请好,汉氏乞盟,遂跻天号,鼎峙而立。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汉之澹僭街兀侠ㄈ郝怼S谑墙舶舜瘢L三王之乐,告类上帝,拱揖群后。虎臣毅卒,循江而守,长戟劲铩,望飙而奋。庶尹尽规于上,四民展业于下,化协殊裔,风衍遐圻。乃俾一介行人,抚巡外域,臣象逸骏,扰于外闲,明珠玮宝,辉于内府,珍瑰重迹而至,奇玩应响而赴,轩骋于南荒,冲~息于朔野,齐民免干戈之患,戎马无晨服之虞,而帝业固矣。’《辩亡论》陆机:‘吴、蜀唇齿之国,蜀灭则吴亡,理则然矣,夫蜀盖O援之与国,而非吴人之存亡也。何则?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毂之径;川厄流迅,水有惊波之艰。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轴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故刘氏之伐,陆公喻之长,其势然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裴松之:‘逊虑孙权以退,魏得专力于己,既能张拓形势,使敌不敢犯,方舟顺流,无复怵惕矣,何为复潜遣诸将,奄袭小县,致令市人骇奔,自相伤害?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
二十四史资料《陆逊篇》
1.《后汉书》
《襄阳耆旧传》曰:“古卢戎也。县西山中有一道,汉时常有数百匹马出其中,马形皆小,似巴、滇马。三国时陆逊攻襄阳,又值此穴中有数十匹马出,逊载还建业。蜀使来,有五部兵家滇池者,识其马色,云亡父所乘,对之流涕。”&
2.《三国志》 明年,吴将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   
3.《三国志》《魏书》王基传&
基曰:“昔孙权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后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b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   
4.《三国志》《蜀书》董允传附黄皓、陈祗传   臣松之以为陈群子泰,陆逊子抗,传皆以子系父,不别载姓,及王肃、杜恕、张承、顾劭之流,莫不皆然,惟董允独否,未详其意。   
5.《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权以陆逊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 权未之许,而谓将相曰:“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陆逊选众以待之。闻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挟,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发,便当与西俱至,二处受敌,于孤为剧,故自抑按,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诸君似未之尽,今故以此相解耳。”是时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冬十月,陆逊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秋八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休于石亭。秋九月,权迁都建业,因故府不改馆,征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权乃减宗一等,第01141页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   
6.《三国志》《吴书》宗室传?孙翊传附子松传   
镇巴丘,数咨陆逊以得失。   
7.《三国志》《吴书》宗室传?孙桓传&
年二十五,拜安东中郎将,与陆逊共拒刘备。   
8.《三国志》《吴书》顾雍传   
壹奸险乱法,毁伤忠贤,吴国寒心,自太子登、陆逊已下,切谏不能得,是以潘浚欲因会手剑之,以除国患,疾恶忠主,义形于色,而今乃发起令言。   
9.《三国志》《吴书》顾雍传附子邵传   
少与舅陆绩齐名,而陆逊、张敦、卜静等皆亚焉。   
10.《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   
此语颇流闻于外,陆逊表保明瑾无此,宜以散其意。   
11.《三国志》《吴书》步骘传&
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顷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职。骘于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陆逊、朱然、程普、潘浚、裴玄、夏侯承、卫旌、李肃。后中书吕壹典校文书,多所纠举,骘上疏曰:“伏闻诸典校`抉细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诬,辄欲陷人以成威福。无罪无辜,横受大刑,是以使民R天地,谁不战栗?昔之狱官,惟贤是任,故皋陶作士,吕侯赎刑,张、于廷尉,民无冤枉,休泰之祚,实由此兴。今之小臣,动与古异,狱以贿成,轻忽人命,归咎于上,为国速怨。夫一人吁嗟,王道为亏,甚可仇疾。明德慎罚,哲人惟刑,书传所美。自今蔽狱,都下则宜谘顾雍,武昌则陆逊、潘浚,平心专意,务在得情,骘党神明,受罪何恨?”又曰:“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忧深责重,志在谒诚,夙夜兢兢,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宜各委任,不使他官监其所司,责其成效,课其负殿。此三臣者,思虑不到则已,岂敢专擅威福欺负所天乎?”赤乌九年,代陆逊为丞相,犹诲育门生,手不释书,被服居处有如儒生。   
12.《三国志》《吴书》阚泽传附唐固传   
权为吴王,拜固议郎,自陆逊、张温、骆统等皆拜之。   
13.《三国志》《吴书》韩当传   
都之役,与陆逊、朱然等共攻蜀军于涿乡,大破之,徙威烈将军,封都亭侯。   
14.《三国志》《吴书》陈武传附子表传   陆逊拜表偏将军,进封都乡侯,北屯章l。   
15.《三国志》《吴书》丁奉传&
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   
16.《三国志》《吴书》朱然传&
黄武元年,刘备举兵攻宜都,然督五千人与陆逊并力拒备。又陆逊亦卒,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17.《三国志》《吴书》吕范传   
性好威仪,州民如陆逊、全琮及贵公子,皆修敬虔肃,不敢轻脱。   
18.《三国志》《吴书》朱桓传   
时陆逊为元帅,全琮与桓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击休。权先与陆逊议第,逊以为不可,故计不施行。   
19.《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   
20.《三国志》《吴书》吾粲传   
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   
21.《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孙登传   
权迁都建业,征上大将军陆逊辅登镇武昌,领宫府留事。住十余日,欲遣西还,深自陈乞,以久离定省,子道有阙,又陈陆逊忠勤,无所顾忧,权遂留焉。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   
22.《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孙和传   
鲁王霸觊觎滋甚,陆逊、吾粲、顾谭等数陈适庶之义,理不可夺,全寄、杨竺为鲁王霸支党,谮诉日兴。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23.《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余党震服,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   
24.《三国志》《吴书》全琮传   
七年,权到皖,使琮与辅国将军陆逊击曹休,破之于石亭。   
25.《三国志》《吴书》吕岱传   
潘F卒,岱代F领荆州文书,与陆逊并在武昌,故督蒲圻。及陆逊卒,诸葛恪代逊,权乃分武昌为两部,岱督右部,自武昌上至蒲圻。   
26.《三国志》《吴书》周鲂传   
鲂亦合众,随陆逊横截休,休幅裂瓦解,斩获万计。嗣弟怖惧,诣武昌降于陆逊第,乞出平地,自改为善,由是数郡无复忧惕。   
27.《三国志》《吴书》潘F传   
先是,F与陆逊俱驻武昌,共掌留事,还复故。   
28.《三国志》《吴书》陆凯传附弟胤传   
太子不见,而微服至其车上,与共密议,欲令陆逊表谏。   
29.《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诸葛亮闻恪代详,书与陆逊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   
30.《三国志》《吴书》濮阳兴传  若躬行所与陆逊及弟融之书,则悔吝不至,何尤祸之有哉?
31.《晋书》 吴上大将军陆逊抗疏请令诸将各广其田。   
32.《晋书》五行志上  一曰,权时信纳谮诉,虽陆逊勋重,子和储贰,犹不得其终,与汉安帝听谗免杨震、废太子同事也。   
33.《晋书》陆机传   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曰:“陆逊、陆抗于君近远?”
34.《宋书》 其后吴令孟仁闻丧辄去,陆逊陈其素行,得减死一等,自此遂绝。   
35.《宋书》州郡志三?荆州   按《吴志》,吕蒙平南郡,据江陵,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县。
36.《南齐书》 属氐陷襄阳,桓冲避居上明,顿陆逊乐乡城上四十余里,以田地肥良,可以为军民资实,又接近三峡,无西疆之虞,故重戍江南,轻戍江北。   
37.《南齐书》张传 柳世隆势居中夏,年浅位轻,首抗全师,孤城挑攻,临埤授策,曾无汗马,涂芄跃冢η诟哕艺拚龋当价罚窖分菩拢皇枪病
38.《新唐书》 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越相国范蠡,齐将孙膑,赵信平君廉颇,秦将王翦,汉相国平阳侯曹参、左丞相绛侯周勃、前将军北平太守李广、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后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左将军胶东侯贾复、执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太尉槐里侯皇甫嵩,魏征东将军晋阳侯张辽,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第,吴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娄侯陆逊,晋征南大将军南城侯羊祜、抚军大将军襄阳侯王浚,东晋车骑将军康乐公谢玄,前燕太宰录尚书太原王慕容恪,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济,梁太尉永宁郡公王僧辩,北齐尚书右仆射燕郡公慕容绍宗,周大冢宰齐王宇文宪,隋上柱国新义公韩擒虎、柱国太平公史万岁,唐右武候大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右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右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国公张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山公王、夏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大总管王孝杰。&
39.《宋史》 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m、段G、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禀、郭元振、李晟,并东向。   
40.《宋史》儒林传六?陈亮传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邓艾、羊祜皆以其地显名。
41.《明史》 按祀典,太祖时,应天祀陈乔、杨邦V、姚兴、王p,成都祀李冰、文翁、张咏,均州祀黄霸,密县祀卓茂,松江祀陆逊、陆抗、陆凯,龙州祀李龙迁,建宁祀谢夷甫,彭泽祀狄仁杰,九江祀李黼,安庆祀余阙、韩建之、李宗可。   
42.《明史》任昂列传 “蜀祀秦守李冰,附以汉守文翁、宋守张咏。密县祀太傅卓茂。钧州祀丞相黄霸。彭泽祀丞相狄仁杰,皆遗爱在民。李龙迁祀于隆州,谢夷甫祀于福州,皆为民捍患。吴丞相陆逊以劳定国,宜祀于吴,以子抗、从子凯配。元总管李黼立祀江州,元帅余阙立庙安庆,皆以死勤事。从阙守皖,佥家殉义者,有万户李宗可,宜配享阙庙。”   
43.《明史》任昂传 按:《礼仪志》所载:祀典太祖时,应天祀陈乔、杨邦V、姚兴、王p,成都祀李冰、文翁、张咏,均州祀黄霸,密县祀卓茂,松江祀陆逊、陆抗、陆凯,龙州祀李龙,建宁祀谢夷甫,彭泽祀狄仁杰,九江祀李黼,安庆祀余阙、韩建之、李宗可,较此多陈乔、杨邦V、姚兴、王p、韩建之五人。
《三国演义》中陆逊的军事指挥艺术
摘要陆逊是《三国演义》中东吴集团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之一,也是一位常胜将军。本文从胸怀全局,审时度势的谋略性;约束严明,静幽正治的特异性;谙熟韬略,善于权变的灵活性和后发制人,骄敌至胜的决胜性等四个方面总结了陆逊的军事指挥艺术的特征,并结合《三国志》探究了陆逊军事指挥艺术的成因。关键词军事指挥艺术计袭荆州彝陵之战陆逊是《三国演义》中东吴集团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有东吴的“擎天柱”之称。他助吕蒙、烧刘备、败曹休,以其雄才大略在群英荟萃的三国军事将领中独树一帜,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陆逊在《三国演义》中所占篇幅并不多,赤壁之战中仅一笔带过:孙权“差陆逊为先锋”,“教陆逊举火为号”。他真正作为指挥官的登场亮相是在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左慈掷杯戏曹操”。濡须一战,吴军失利,孙权在周泰救护下杀出重围,“到江边,吕蒙引一枝水军前来接应下船。”“曹操见孙权走脱了,自策马驱兵,赶到江边对射。吕蒙箭尽,正慌间,忽对江一宗船到,为首一员大将,乃是孙策女婿陆逊,自引十万兵到。一阵射退曹兵,乘势登岸追杀曹兵,复夺战马数千匹。曹兵伤者,不计其数,大败而回。”这里,陆逊一出场便英气逼人,东吴军因他的到来而反败为胜。书中虽然没有直接写他如何调兵遣将、谋划决断,但杀得曹兵“大败而回”,“复夺战马数千匹”的战绩,恰是陆逊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最好佐证。其实,陆逊在第六十八回中只是稍稍露了一面,《三国演义》对陆逊军事指挥艺术正面、直接的描写是从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开始的。经历设奇计助吕蒙夺荆州,彝陵之战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石亭之战大败魏国名将曹休等情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风流倜傥、足智多谋、独挡一面的少年儒将。他镇定沉着的运筹帷幄每每决胜千里。从未打过败仗的他做出的每一项决策、指挥的每一场战斗都透着不同凡响的军事指挥的艺术魅力。一是胸怀全局,审时度势。表现出统观战场风云的谋略性。古人云:“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能否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是衡量一位军事统帅指挥艺术是否高明的首要标准。他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次战斗、一场战役的胜利,更应是战略全局中本集团的前途与命运。作为东吴最高军事指挥官,陆逊有着清醒的战略眼光,他从不以一时一地得失为标准,而时刻以最大限度维护东吴集团利益,保障东吴生存、发展为目标。《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中,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追刘备至鱼腹浦,左右将领都认为“刘备兵败势穷,困守一城,正好乘势击之。”陆逊却下令班师,他的理由是:“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后来,事实证明了陆逊所料不谬,魏军果然“三路兵马数十万,星夜至境”。陆逊杰出的洞察力使东吴免去了一场覆国之灾。在胜利面前有如此清醒的头脑,比之众将棋高一着自不待言,其胸怀全局的审时度势,在东吴集团中大概只有那位深谋远虑的忠厚长者鲁子敬堪与一较长短。作为东吴最高军事指挥官,陆逊任职期间,在联蜀抗魏的基本原则下,对魏、蜀两国或联或战,皆是以东吴集团的生存、发展为前提的。《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中,曹魏点起四路兵欲攻蜀国,以“若得蜀土,各分一半”说东吴起兵接应,孙权问计于陆逊,陆逊说:“曹丕坐镇中原,急不可图;今若不从,必为仇矣。臣料魏与吴皆无诸葛亮之敌手。今且勉强应允,整军预备,只探听四路如何。若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主上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深为上策;如四路兵败,别作商议。”一番话,既分析了形势,又拿出了对策,切中要害,精彩、精辟之至。第九十八回“追汉军王双受诛,袭陈仓武侯取胜”也叙述了一件与此性质相同的事:孙权称帝,诸葛亮设计:“令人赍礼物入吴作贺,乞遣陆逊兴师伐魏。魏必命司马懿拒之,懿若南拒东吴,我再出祁山,长安可图也。”诸葛亮的如意算盘,陆逊一眼看穿:“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并且将计就计另作安排:“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多智的孔明不但钻不到他的空子,反要被他利用,其精明强干可见一斑。在陆逊心中,东吴没有永久的朋友或敌人,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这大概就是大军事家陆逊与一般赳赳武夫之最根本区别吧。二是约束严明,静幽正治。由中可窥知其别于他国名将的特异性。“为将之道,在能用兵”。而善用兵的前提就是要上下一心,令行禁止。彝陵之战中,刘备七十万大军压境,“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东吴失地折将,节节败退,欲战不胜,欲和不能。陆逊以一少年书生临危受命,总督军马以破刘备。虽然孙权对他极其信任:“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但满朝文武非议颇多。如果说张昭、顾雍、步骘等文臣“陆逊乃一书生耳,非刘备敌手;恐不可用”;“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若不服则生祸乱,必误大事”;“逊才堪治郡耳;若托以大事,非其宜也”等等议论还只算是担心的话,那么韩当、周泰等前敌大将“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的发难,以及东吴军中“比及逊至,众皆不服”的局面,则着实令人担忧。很难想象一个不被信任的主帅能带领这支部队打胜仗。面对如此的内忧外患,陆逊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职责、申明约束:“主上命吾为将,督军破蜀。军有常法,公等各宜遵守。违者王法无亲,勿致后悔。”第二天,陆逊传令各处牢守隘口,“众皆笑其懦,不肯坚守”,以韩当为首的众将坚决要求出战,陆逊“掣剑在手,厉声曰:‘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如违令者皆斩!’”再次搬出军法巩固了自己命令的权威性。如果陆逊仅仅只是以军法压服部将,那就无任何指挥艺术性可言了。在以军法约束部将的同时,整个战争进程中,陆逊都在逐步将自己对战争形势的分析、判断以及下一步的打算及时同诸将沟通、交流。从初到任时韩当对他“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的分析时“心中只是不服”,到刘备移营后诸将对他“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判断的“叹服”,陆逊以智理服人,向其部将展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正因为博得了部下的信服,他才能激发出部队潜藏的全部能量,做到将尽其才,兵尽其能;才能一声号令,应者云集;才有后来的彝陵大败刘备。三是谙熟韬略,善于权变。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妙”字就是指的灵活性,是在“千古无同局”的某一次次战场上体现出来的最优决断。两军交战,是双方力量的争斗,更是智力、勇气的较量。在这种较量中,指挥官不仅要懂兵法,而且要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它。陆逊是深通兵书战策的,这在《三国演义》中有明确的交代,第八十四回中陆逊的赞诗第一句就是“虎帐谈兵按《六韬》”。彝陵之战中陆逊两次与部将的谈话:“公等但恃血气之勇,未知孙、吴妙法”和“诸公不知兵法”等,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陆逊自己深得孙、吴兵法之妙。陆逊如何神机妙算、不拘成法的运筹帷幄,在《三国演义》中有多处描写,在这里试举两例说明之。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官,陆逊做到了“知己知彼”,所以他“百战不殆”。首先,他深知自己军队的情况。彝陵之战,到任伊始,周泰请他早施良策救出被困彝陵城的孙桓,他说:“吾素知孙安东深得军心,必能坚守,不必救之。待吾破蜀后,彼自出矣。”他之所以这样说,除了对自己军队破蜀有坚定信心,更因为他了解孙桓,知道孙桓带的部队能守得住;彝陵一战,他知道手下诸将恃血气之勇时时想着出战,他也就能时时提醒、约束他们。不仅如此,他也了解敌军情况,他知道“备乃世之枭雄,更多智谋”,知道蜀军何时“锐气正盛”,何时“兵疲意阻”。因此,他也就能适时坚守隘口,也能及时火烧连营。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的情形则是:孙权起兵攻魏遭挫,陆逊设计合攻魏军也因送信小校的被抓而为魏所知。在这种情况下,陆逊“催督众人于营外种豆菽,自与诸将在辕门射戏”以迷惑敌人,之后又“整肃部伍,张扬声势,望襄阳进发”,造成攻敌假象,暗中却缓缓退兵,引导部队安全撤归东吴。东吴军队能全师而退正由于陆逊深谙兵法并能灵活运用的结果。《孙子兵法?计篇》早论述过:“兵者,诡道也”。作战就是双方指挥官的斗智斗勇,施计用诈,“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之目的。四是后发制人,骄敌至胜。深明关键时刻的决胜性。《三国演义》细致地描绘了陆逊这一军事指挥艺术的章节主要是在献奇计助吕蒙取荆州和彝陵之战两处,而这两处陆逊都用到了“骄敌之计”。“骄关羽”是在让吕蒙装病、自代其职时向关羽送礼赍书,且“书词极其卑谨”,令关公“仰面大笑”、“无复有忧江东之意”,继而撤荆州兵赴樊城给东吴造成可趁之机。“骄刘备”是在刘备“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时,“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陆逊在蜀军前来搦战时,令军士塞耳休听,坚守不出,让刘备以为“彼有何谋?但怯敌耳”。直到火烧连营前夕,还特意派末将淳于丹与蜀军交战,让意料中的淳于丹失利,给刘备造成“昨夜杀尽,安敢再来”的错觉,保证了火攻刘备计策的顺利执行。陆逊骄敌至胜的指挥艺术在彝陵之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彝陵之战中陆逊以自己的坚忍持重、后发制人,在蜀军“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时,“乘高守险”“以观其变”。敌军不绝的辱骂,部将“皆以为懦”的哂笑,不仅不能动摇他的决策,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施计必成的信心。等到蜀军“守之久矣”、“兵疲意阻”时,东吴举兵出击,火烧连营七百里,以全胜之绩实践了《孙子兵法?军争篇》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策略,陆逊是真正领会了“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这一规律后对《孙子兵法》的活用。为后代军事教科书解说以弱胜强、后发制人的军事指挥艺术提供了光辉的范例。那么,陆逊如此精湛纯熟的军事指挥艺术究竟从何而来呢?通观《三国演义》全书,虽无明言之处,然亦不乏旁证。读过此书的人都知道陆逊“书生”这一称谓,书中从张昭、韩当、周泰到刘备、马良,提到陆逊,都口口声声以“书生”呼之,连陆逊自己也自称“一介书生”。这里“书生”一词就颇值玩味了。既为公认的“书生”,书读得当不在少数,不然何有“书生”之谓,且陆逊是“汉城门校尉陆纡之孙,九江都尉陆骏之子”,可谓出身世家,又时逢兵戈征战乱世,读兵书、研兵法当是必修之课。由此推断,兵书战策该是书生陆逊潜心研读并烂熟于胸的主要著作之一。而且,这里所说的“书生”,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书生”,其内涵显然不同。在罗贯中眼里,似陆逊辈文武兼备、出将入相之才方才配称“书生”。这正好与我们前文所推测的陆逊深通兵书战策相吻合。但兵书战策决不应是陆逊军事指挥艺术的唯一来源,它只是陆逊军事指挥艺术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否则,空谈兵法的赵括也不至长平惨败、贻笑至今了。按常理推断,陆逊一定有一个不断在具体战争中领会、融合各家兵法战术精髓并将之付诸实践的过程。这种吞精食髓的砥砺磨合也就是陆逊军事指挥艺术得以不断精妙、纯熟的过程。可惜的是,由于陆逊并不是罗贯中要塑造的主要人物,我们无缘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相关的详尽描写。但是关于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从陈寿的《三国志?陆逊传》中去推究:陆逊二十一岁起就在孙权麾下任职,从小小的东西曹令史直做到位高权重的丞相,指挥过的大小战争,除了《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计袭荆州、彝陵之战、石亭之战等名战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恐怕要数那些并不起眼的小仗。陆逊成名前曾在会稽大破“为所在毒害”的贼帅潘临,也曾在鄱阳扫平贼帅尤突之乱,在丹杨智取“受曹公印绶”、“为作内应”的贼帅费栈,以至孙权对他青睐有加,“以兄策女配逊”。在计袭荆州之后,陆逊也有指挥部将降服蜀将陈凤、文布,大破蜀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等的战绩。正是在这无数次血与火的征战中,陆逊锻炼了胆识,积累了经验。以陆逊的审时度势能力为例,他向孙权建议剿灭贼寇时说的“方今英雄棋峙,豺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之语中已经透着胸怀全局的大将风度。复夺荆州后,又有向孙权上书称:“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荆州士人)并获自进,然后四海延颈,思归大化”,更是谋深虑远、思量周全。吕蒙曾对孙权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且陆逊的文韬武略、高瞻远瞩本又深得孙权赏识。所以,彝陵之战,在刘备强敌压境、东吴损兵折将的危急关头,孙权没有任何犹豫,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把东吴的命运交给了这位少年书生,而不像书中孙权初主江东之时要待阚泽再三提醒,及至大呼“以全家保之”后方才如梦初醒。虽说如此,《三国演义》中陆逊的刻画基本上还是忠实《三国志》中原型的,只是因为行文的需要仅提取了其中几个片断。囿于篇幅,《三国演义》中陆逊的个性并不十分鲜明,形象尚不如《三国志》中的丰满。但由于它选取的是计袭荆州、彝陵之战、石亭之战等几次重大战役,为陆逊军事才能的展现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所以,无论如何,《三国演义》在陆逊军事指挥艺术上的刻画应该说是成功的。“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魏主曹睿关于“陆逊用兵,不亚孙、吴”的赞叹,更引起人们对陆逊军事指挥艺术的无限追慕和景仰。 本文原载第十四届中国《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三国演义论文集》,文教资料编辑部,2001年。
《王臣八章》之三   
陆逊(作者:桓大司马)   
东都郊庙日将曛,江左英风最出群。   
吴将雄韬重运火,汉皇骁骑枉屯云。   
两州似共龙盘国,一世原尊鸟喙君。   
家德幸传羊陆话,厥孙华彩续氤氲。
上一人物: 下一人物:
::相关人物简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开那三国2吴国陆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