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宏琳法师简介有觉弘法师吗?

通灵佛教网&||||||
--(1831)[] newscj
九华山开山祖寺 求签灵验
导游位于东崖西侧,芙蓉峰下。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娘娘塔”和当年地藏放生的月牙池。寺庙前后有四进,分门厅、、后进和藏经楼。这四处厅楼随地势渐高,结构自然,门楹窗柃、斗拱梁柱和台阶基石上均刻有精巧美观的图案。看点它是开山祖寺,也是全山百寺之首,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为地藏大师修行之所,这里求签非常灵验。介绍东晋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唐至德年间改建,定名为化城寺。寺名起源:“化城”源出于《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传说与小徒下乡布道,忽为山险所阻,小徒饥渴难忍,坐地不起。手指前方说:“前有一城,速去化斋。”此城就是佛祖点化而来的。化城寺地处高山平地,四面群山环绕,故引佛祖“点地化城”的故事,名为“化城寺”。寺内有康熙“九华圣境”横匾和乾隆“芬陀普教”横匾。后殿首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现在的化城寺,山门和藏经楼为16世纪所建,和后厅为19世纪重建,寺内辟有文物展览馆。交通沿九华街行至芙蓉峰下即到。> 圣地佛天 地藏道场
地藏道场九华山 历代高僧辈出
  凡佛教圣地,必有高僧大德,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亦不例外。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的专门道场,始终以地藏菩萨为信仰对象,以新罗僧地藏和尚为地藏菩萨的化身来供养,以地藏和尚的苦修为行道榜样,以&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终极目的。自唐开元末新罗高僧金地藏来山宣扬佛法以来,僧众云集,高僧辈出。他们或住持寺院、苦心修道,或著文讲经、传教弘法,使九华山声名大振。现将九华山佛教历代高僧简介如下:
  杯渡,天竺僧人,生卒年无考。东晋时人九华,初居安禅峰。隆安五年(401)移化城山条下,&筑室为庵&。
  伏虎,南北朝中期僧人,生卒年无考。梁武帝天监二年(503)来九华,居拾宝岩建道场,后名&圆寂寺&。相传当时他居此处虎患始息,故被人尊为伏虎禅师,寺称为&伏虎庵&。
  金地藏,(696&794)新罗僧。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唐人费冠卿在《九华山化城寺记》中称他&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神僧传》说他:&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24岁时,他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携白犬&善听&,从新罗国航海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经南陵等地上九华。金地藏人九华居东崖(俗称舍身崖),宴坐清修,曾遇毒鳌,仍端坐无念。至德初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结伴登山,见僧闭目端坐石屋之中,身旁有一折足鼎,鼎中盛有少米掺白土煮剩之饭,群老不禁为其苦行肃然起敬。于是,集众伐木,在原化城寺废基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僧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高僧道行,施舍甚厚,并奏请朝廷将&化城&旧额移于该寺。金地藏于此广施教化,声闻遐迩,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贞元十年(794)夏七月三十日,僧忽召徒众告别,枷跌示寂。这时&山鸣石陨,扣钟嘶嘎,群鸟哀啼&。寿九十九,其肉身跌坐石函中,经三年颜状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藏经》说:&菩萨金锁百骸鸣,知其为圣人降世一也。&当时僧徒将他的肉身移人石塔中。相传该处常现圆光如火,人称之为&神光岭&,故建肉身殿,以护石塔。高僧逝后,佛教徒根据他生前法号与地藏菩萨同名,又据&菩萨钩锁百骸鸣&这一佛经中记载的成为菩萨的征兆,认定他是古地藏菩萨示现。这一推断受到佛教界和信众的普遍接受,九华山遂成为地藏道场。
  胜瑜,唐僧,生卒年无考。金地藏上座弟子。唐至德初,协助其师开山、建台殿、设佛像、立朱台、挂蒲牢、开荒地、成稻田,并凿山塘为放生池,使化城寺初创规模。
  智英,唐僧,生卒年无考。与九华山隐士王季文交友很深。王季文临终,舍所居宅为寺,请智英住持。宋治平元年(1064),该寺被朝廷赐额&无相寺&。
  冷然,唐诗僧,生卒年无考。与九华山隐士费冠卿为友,有诗作。
  神颖,唐僧,生卒年无考。居龙池庵,有和王季文诗。
  应物,唐僧,生卒年无考。唐大中年间(847&860)居九华,曾作《九华志》(一说《九华山记》)二卷)、《九华山旧录》一卷,俱已佚。与诗人罗邺唱和,作有《龙潭》诗。
  道济,唐僧,生卒年无考。久居九华山安禅峰福安院(一说,道济曾居&安禅院&,即&净信寺&前身)。
  超永,唐僧,生卒年无考。号无际禅师,系致藏法嗣。
  卓庵,唐僧,生卒年无考。久居九华山观音岩。
  净藏,新罗僧,生卒年无考。唐末来九华,建双峰庵。
  圆证,五代诗僧,生卒年无考。南唐保大年间(943&957),禅居卧云庵,主持九华诗社。宋景佑年间(),自草手疏命僧徒清宿续主诗社,3日后即圆寂。
  宗杲,()宋代临济宗杨岐派高僧。俗姓奚,号妙喜,宣州宁国人。13岁时从学乡师,17岁时人惠云寺为僧徒,次年为僧钠于景德寺(浙江灵隐山)。宣和六年(1124),参拜圆悟法师于杭州,顿然悟道。靖康元年(1126),朝迁赐予紫衣及&佛日&之号。绍兴七年(1137),在径山寺(浙江余姚县境内)当住持,学徒达700人。为临济宗杨岐派第五世。绍兴十一年(1141),宗杲因对秦桧不满而被夺衣碟,充军到衡州(今湖南),后迁梅州(今广东梅县)。传说,宗杲抵衡州前夕,太守及市民都梦见定光佛人城。&从之者万余人,当时旬然以为定光佛降世矣&(周赞《重修九华山志序》)。绍兴二十六年(1156)遇赦,恢复僧服,住径山寺。孝宗赐其为&大慧禅师&并御书&妙喜庵&3字赐之。隆兴元年(1163)圆寂。宗杲著有《正法眼藏》3卷。宗杲曾在建炎二年(1128)之后朝礼九华山,并在化城寺传临济宗。光绪《九华山志》记述:宗杲示寂后,九华山僧徒尊其为&定光佛&。认为他是佛经中所载&提但揭佛&,即&定光佛&示现,故铸铁佛像(坐像)供奉(原置化城寺藏经楼,&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并称:&释氏佛、菩萨皆出西方,惟地藏菩萨为东方新罗国人,惟定光佛为中华宁国县人。&历代《九华山志》都收录有宗杲的游山诗。
  真观,元僧,号无像禅师,生卒年无考。元至治元年(1321),随济宗禅师来九华,住化城寺。
  宗琳,明僧,号玉涧,安徽径县人,生卒年无考。洪武十六年(1383)住持化城寺。洪武二十四年重建殿宇、廊庞、禅堂、斋僧、养老、学事、净业诸堂,使化城寺得以复兴。
  法鉴,明僧,字无碍,生卒年无考。初住金陵灵谷寺,宣德二年(1427)住化城寺,重建殿宇。文殊庵西有法鉴塔。
  福庆,明僧,号云岩,生卒年无考。明永乐年间(),曾居南京灵谷寺,后因年老还山,住持化城寺。宣德十年(1435)同寺僧了源等重建大雄宝殿、藏经楼及祖师、伽蓝、金刚、天王等殿。当时工部尚书周忱有记,进士邹元标题赠匾额。
  道泰,明僧,俗姓萧,号岳宗,四川成都人,生卒年无考。初剃发时,奉南京天界寺天童禅师为师。明正统六年(1441)住持化城寺。正统十一年,朝廷救授他为北京万寿寺戒坛宗师。景泰七年(1456),因年老归九华,不久即逝,葬在化城寺后东塔院。天顺元年(1457)朝廷遣官赐祭(谕祭碑一方,今存化城寺)。
  量远,明僧,字遍空,生卒年无考。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化城寺遭灾,量远赴京奏闻,奉皇太后赐金重建,兼修塔院。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朝廷救封&护国肉身宝殿&及&大藏金塔&,并赐量远以紫衣。
  性莲,()俗姓王,字无垢,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区)仙源人。幼时喜效仿作佛事。22岁时,散家财,抛妻子,赴金陵栖霞寺出家,并受具足戒。后历游名山,遍参知识(佛教中有&觉悟&的学者),前后多年。他卓锡于池州杉山寺时,十方僧尼闻讯,纷纷汇集。明万历十四年(1586),他被九华山道场迎为丛林主,居金刚峰。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春,应请到天柱山(今安徽潜山县境内),不到数月,百废俱兴,三祖道场,集然复盛。年底,归九华。次年九月,再次应请往天往山,途中逝寂,终年54岁。明末憨山大师为其作墓志铭。
  海玉,()明僧,字无瑕,顺天宛平(今属北京市)人。曾历游名山,万历年间来九华,在东崖摩空岭上结茅而居(庵名&摘星亭&);以野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海玉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享年l10岁。临终时拈一喝:&老雯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远相离。客来问我归何处,腊尽春回又见梅。&徒众将其遗体枷跌于缸中,3年后启缸,见其颜面与生时无异。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其庵俗称&百岁庵&。明毅宗于崇祯三年(1630)救封海玉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海玉肉身塔名&莲花宝藏&。无瑕肉身虽几经磨难,均因僧徒妥为保护,今仍供奉在百岁宫内。
  古涧,(?&1651)明末清初僧人,四川峨眉人。出家后住燕京三教庵。后遍访名山,从普陀来九华,住莲花洞数十年。明万历年间(),名声大振,坂依者日众,住寺遂成丛林。坚持&一字不立,以棒喝接引禅徒&,立法规,不募化,躬身率徒垦殖,自给衣食。清顺治八年(1651)三月,召徒告别,走人木完,跌坐而逝。
  智旭,()明末高僧,江苏吴县木读镇人,字藕益,俗姓钟,名际明,号&八不道人&。少习儒学,以卫道为职事,曾撰辟佛论数十篇。17岁时,因读莲池株宏之《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非,取所著辟佛论烧毁。20岁时丧父,诵《地藏本愿经》发&出世心&。23岁时发四十八愿,自名大朗优婆塞;因听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对何故有大觉、何以生起虚空和世界等问题生疑,遂决意出家,体究生死大事。24岁时,从德清(明末高僧之一)的弟子雪岭剃度出家,改名智旭。夏秋之间,于云栖寺听讲唯识论,疑与佛顶经之宗旨相矛盾,叩问之,得&性相二宗不许和会&之答,犹不解其意,遂往径山坐禅,豁然而悟性相二宗本无矛盾冲突。26岁时受菩萨戒,翌年遍阅律藏。偶催病将危,乃专意求生净土。30岁时,依道友雪航之请,于龙居寺讲律,后至金陵,深切体察宗门之流弊,自此决意弘律。32岁时,欲注《梵网经》,作四阉于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阉,乃详究天台教理。翌年,人浙江孝丰灵峰寺,其后历住九华、温陵、石城、晨溪、新安等地,弘扬台教,注释经论。年56,于灵峰卧病,撰《西斋净土》诗,另赞补九部之书,名为&净土十要&。病愈后,撰著《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十月病再发,口授遗嘱,并制求生净土渴。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二十一日圆寂于灵峰。示寂后,弟子成时私溢&始日大师&之号。世称灵峰藕益大师,后人奉为净土宗第九祖。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智旭生平著有《灵峰宗论》10卷、《释论》164卷,他的禅教律学,后来都指归净土。智旭是佛教界直指金地藏即地藏菩萨化身的重要高僧,其著《海油灯》曰:&地藏大士以无缘慈力,同体悲心,示居九子峰头,遍救尘沙含识,肉身灵塔,四海归依。&在《复九华常住书》中再次指出:&九华实地藏慈尊现化地。&智旭与九华山有缘,自谓38岁时,&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撰,糠批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心无寄。然后知儒、玄、禅、律、教诸学之本义。&智旭居九华山华严庵,经常参加寺院的佛事活动。智旭闻《地藏经》而出家,此后力宏地藏法门,并著有《梵网合注》、《劝持地藏名号》、《九华芙蓉阁建华严期疏》、《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占察行法》等,其诗文渴作涉及地藏菩萨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力弘地藏信仰的大德。
  洞庵,清初僧人,号洞安,湖南衡州(今衡阳市)人,生卒年无考。曾住九华山伏虎洞20余年,&默坐石窟,以虎为卫&。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至九华进香,路过&定心&石边,见此处幽草蔽天,清泉漱石,认为&若构兰若,代有高僧&。洞庵闻说,欣然出洞,遵师嘱募地建丛林,当时有吴尔俊居士献山,遍山松顶呈现降甘露之瑞象,故名庵(初为&甘露庵&)为&甘露寺&,开建殿堂。池州太守喻成龙,闻其苦行,深加敬礼,两请登堂说戒。洞庵常以斋粥接待云水僧人,十余年如一日。行年80,仍倡率提持,了无倦色。
  明雪,清初僧人,号瑞白,俗姓杨,安徽极阳人,生卒年无考。20岁时出家于九华聚龙庵。后拜释澄公为师。旧志说他&闻钟声乃大悟&。为曹洞宗云门系第二十八世,系清初佛教有名的宗匠。
  兴斧,清僧,字山足,又字剑谷,号荆堂,江西吉安人,生卒年无考。药地无可(俗名方以智)禅师之徒。清康熙九年(1670)承师命,监院桐城浮山(今属安徽极阳县)华严寺,主修《浮山志》,建&经阁&,继无可为浮山第十七代住持。稍后,池州知府喻成龙因九华戒坛乏人,捐傣登山三请浮山和尚(即兴斧)来九华说法开戒,&始获提倡宗风,敷演戒律&。兴斧曾作《九华山大厦庵募建大悲阁引》等文。
  宝悟,(约)清末江南名僧,浙江嘉兴人。出家于九华山百岁宫,受具足戒后,&专心毗尼,严持头陀行,兼修定慧&。并参拜金山、天宁、高昊、崇福等寺院的诸多宗师,获得他们的认可。咸丰时,为金山寺首座。宝悟为人耿介,不收弟子,但对远道来请教的人,则循循善诱,诲而不倦。他与当时江南的宝初、宝月、宝印等人齐名,为一时宗匠,号称&四宝&。清《高僧传》称&四宝&与湖北&四明&(朗明、永明、月明、妙明)皆弘宣化道,辉映南北。&咸同间,佛法衰而复振,赖此数子&。光绪元年(1875)二月,宝悟于金山寺坐化,时年逾70。临终留渴,对九华怀着无限深情:&春华锦绣翠玲珑,雪岭高撑映碧空。相晤灵山重一别,归来犹住九华峰。&
  圣传,()清僧,字玉忠,俗姓王,安徽桐城人。儿时喜效法僧侣作佛事。6岁时父亲送他至本县定安寺,依性源和尚出家。习经史,善诗文。19岁时,发大心,求受净戒,至九华山。历四载,勤奋研读诸大乘经,略有会通。当时甘露寺虚席,圣传应众僧之请为住持。一年后,自感见闻寡陋,须遍渴名山,参诸知识。于是,由普陀至天童寺,饭依长老奇之,命其充任首职。同治十年(1871)复归九华,见山麓林壑幽邃,有唐代王季文舍宅改建之无相寺,沦为棘棒,于是在其址结茅以居。6年苦心经营,终成巨刹,僧众云集,开坛传戒,三度弟子400余人。一次,圣传至铜陵大通镇,见往来钠子无息肩之所,查古有大士阁,颓废虽久,但旧址尚存。于是他又在此结茅而居,以接待往来云水僧人。当时有同乡姚明盛居士,慕名问道,感沾法益,便投巨资以提倡。遐迩闻风乐助,不到一年,殿宇重建,成为丛林,额曰:&普济寺。&因此处是舟行朝山之要道,故又称&大九华山头天门&。圣传在普济寺又复开坛传戒,弘宣律学,远近闻名。光绪十五年腊月二十三日圆寂,终年61岁。
  虚谷,()清末著名九华画僧,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海上三杰&。俗姓朱,名怀仁,自号紫阳山民、倦鹤,安徽款县人。幼喜书画。1853年任清军参将。太平天国战争的爆发,使其目睹清军的残暴和战争带来的苦难,因而&意有所触,遂披描人山(九华山)&,时年29岁。虚谷遁人空门,以禅僧衡峰为师,&不礼佛号,以书画自娱&。关于衡峰禅师,史料无考,从《衡公和尚肖像》(轴)上的题跋可略知一二:&闲中频指月,笑里每拈花&,&种得菩提树,修成自在身&,&作诗兼作画,无垢更无尘&。禅师作诗兼作画,对虚谷法师颇有影响。太平天国战争后期,虚谷离开九华山,开始云游背画的生涯,往来于苏沪之间。1896年坐化于上海城西关庙。
  常恩,()清代僧人,俗姓胡,字郎德。嘉庆二十二年(1817)出生于龙舒(今安徽舒城县)。约于道光末、咸丰初到九华山甘露寺,后一直住至圆寂。常恩到山时,甘露寺已成大丛林,最多时常住僧众达300多单。常恩安单后,在香积寮烧火、砍柴,干些苦杂活。几年后,常恩自愿到寺外路边的红亭子里烧茶水,无偿向朝山者提供方便。据说喝过他茶水的人,半年内不会感冒。按大丛林的规矩,吃饭要&过堂&,但常恩从不过堂吃饭。他将别人碗中所剩饭粒、菜叶收集起来,留给自己吃。若收集多了,一次吃不完,他就把剩菜剩饭晒干,以后再吃。烧火3年后,常恩又撞了3年钟。之后开始管理菜园。他做了十几只小竹筒交给山民,请他们把遇到的虫子收集起来,由他带到安全的地方放生。常恩在任巡山僧时,如遇有人偷竹木,他就向人家磕头,他们也就不好意思偷了。所以甘露寺一带的竹木特别茂盛。其后常恩任甘露寺都监。光绪末年,常恩预知时至,沐浴搭衣礼佛,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十五日与众辞行,端坐而逝。装缸3年零6个月,开缸后肉身不腐,遂装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毁。
  法龙,()清嘉庆十七年(1812)出生于河南省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生来患有腋臭,遭外人歧视,也不为家人所容,从小就出了家。先到陕西西安、终南山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辗转四川等地,渐有所悟。咸丰年间,法龙到九华山,在一些寺庙习禅。光绪年间,60多岁的法龙和尚开始创建翠云庵。光绪二十七年(1901),翠云庵没建好,法龙却病倒了。庙里大小事情都交给理道法师打理。宣统元年(1909)的一天,躺在床上已经七八年的法龙老和尚却神奇地爬起来了。他告诉理道法师说:&我要安稳地走,不能躺倒。&3天后,老和尚寿97示寂。坐缸3年,真身不腐,遂装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毁。
  常慧,()字朗照〕安徽霍山人,出家九华山,清光绪元年(1875)于甘露寺受戒,居山16年,戒行精严。清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赴常州天宁寺,进念佛堂,归心净土,刻苦精进,巧年如一日。后因年高,迁往寺后普同塔院,仍一意苦行。日诵《法华经》。值寺内精修之僧闭关,其发愿为之护关,不辞辛苦。抗日战争结束后,慨社会道德沦丧,为挽人心,护卫佛法,其于民国2年(1913)农历四月十七日夜半,自备些炭,积于小座,架于塔院门外东墙之侧,人所不知。先行礼佛,然后端坐柴炭积座之上,举火自焚,时年69岁。
  月霞,()近代高僧,俗姓胡,名显珠,字以行,湖北黄冈人。19岁出家于南京观音寺。1899年在铜陵大通莲花寺受具足戒。后云游名山古寺,&弘法数十年&,&以宏阐贤首(华严)宗著称&,足迹还远至日本、缅甸、印度等国。月霞晚年在上海创办华严大学,校址设在哈同花园内。英国人哈同是该校的经济襄助者,狂妄地要月霞等人向他行三跪九叩大礼,月霞拒不行礼,愤然拂袖而去。清光绪年间,他接受九华山东崖寺的延聘,出任住持。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月霞偕湖北僧普照等来到九华山翠峰,见古翠峰寺(上院)已成荒墟,欲恢复此处名胜。在当地居士汪文鼎等资助下,山僧披荆斩棘,鸡工建造,遂成殿宇。1898年,月霞便在新修的翠峰寺,开办&华严道场&进行僧伽教育,开创中国佛学教育先河。翠峰的&华严道场&培养了一批僧伽人才,其中有后来成为近代高僧的虚云、名僧心坚等。当时不仅翠峰寺复兴成为一大丛林,而且翠峰一带发展有20多座寺庙。&殿宇渐兴,香烛永耀&,成为佛教界朝山求学者的必到之处。
  大根,清末僧人,生卒年无考。光绪年间中兴o园寺,修整殿宇堂寮,重开戒期。他是o园寺住持,被尊为大根灵禅师。今墓塔尚存o园寺西塔院内。
  华德,(生卒年不详)近代僧人,安徽寿县人。约生于清同治年间。幼时习武健身,稍长读书习文,16岁成了秀才。能诗善文,擅画梅鹤,工于书法。他恃才傲物,风流不羁。19岁父亲去世,渐染赌习,把家产输个精光,乞讨流浪至桐城。在桐城遇到了一位自称力士的行脚僧,拜其为师。此后到九华山东崖禅寺,曾闭关6个月,静修苦参。后至龙池庵,正逢建庙,便受住持委派下山化缘募资。龙池庵修好后,华德法师严守戒律,念佛清修。悠闲时,画梅习武。临终前,华德预知时至,向大众&告假&,众人皆以为他说疯话。华德长叹一声,念了三句&弥勒、弥勒、弥勒&后端坐蒲团示寂。弟子惟宝为他装缸,3年后肉身不腐,装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毁。
  定慧,(?&1921)四川蓬溪人。8岁那年,母亲带他到慧生寺。传说一到此寺他即感到异乎寻常地熟悉并说自己前世是这庙里的一只小狗,执意要出家。住持见他情真意切便收下了他。定慧侍候住持12年,直至其安详圆寂。稍后,定慧辗转至莲花寺,修复寺庙,扶贫济困。同治年间来到九华山东崖禅寺,九年(1870)修建幽冥钟亭、万佛楼、地藏殿等,历时40余年。后任东崖禅寺住持,使该寺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民国初年,定慧退居青阳水府庙,隐逸清修。民国10年(1921)圆寂。坐缸后真身不腐,遂贴金供奉。&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
  智妙()俗姓宋,名真元,湖北汉阳人。童年时代爱好佛道,怀有出俗离世之志。28岁时,即投随县太白顶保安寺剃度出家。不久于戒返寺受具足戒。3年后朝礼五台山,又西赴终南山学法,并南至镇江金山寺和扬州高星寺参禅,在著名禅师教诲下苦心参究,历数十寒暑,深有悟人。后赴赤山参渴法忍禅师,被识为法器,恒以向上钳锤接之,遂蒙印可.他在赤山服劳数载,乘暇精研佛乘,力求禅教,如镜互照,由文字般若而达实相般若,悟得透彻本性之旨.光绪二十四年月霞法师在九华山翠峰创设&华严道场&,智妙从之游,随侍左右,听讲佛学,久之深契玄旨。光绪二十八年他以8元银币购得文殊峰东地重建文殊茅蓬,俗称&六亩田&。他徙居于此,冬则以芋为饭,夏则种瓜代粟,常以柴薪下山换钱购买香、油奉佛供菩萨。此后远近闻风而至者日多,遂扩建堂宇,开单接众。民国3年(1914)月霞法师他往,曾以翠峰的华严道场嘱其兼位。他以身作则,开迪僧徒,专志宗教,参以净土,冬则领众打七,夏则研究教乘。平时除请知名法师讲经外,还亲自为僧众讲解大乘经论,义理透彻。远近士夫闻声宗仰,或人山求度,或发心供养,络绎不绝。如此历20余年,文殊茅蓬(即&心安寺&)成为九华山有名的佛教道场。智妙于民国13年(1924)病逝,世寿62,戒腊34。
  本修,(?&1926)民国僧,湖南人。曾任清军某水师武营统领。光绪间,与师友明道相约至九华山出家。先住绿云庵(东崖下院),后在芙蓉峰麓白果树旁结茅而居。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共同募建九莲庵。民国2年(1913)与定朗(妙珑)等人组建青阳县佛教分会,会址设在南泉寺(即青阳县城内的水府庙),本修被推为首任会长。次年,该会易名为&九华山佛教会&,会址迁至化城寺。本修任该会会长时间最长,约于民国12年(1923)退居九莲庵,民国巧年(1926)圆寂。
  果建,()民国僧,字法幢,俗姓严,安徽桐城县人。5岁母亡,7岁父死,伶仃孤苦,为农家放牛。21岁时,因看&目连救母&戏,乃发欲报父母恩,非出家修行不可之念,至九华山无相寺,礼玉忠和尚为师。次年至宝华山求具足戒,旋即回无相寺,历充副寺监院各职。后受师命任住持。至光绪十八年(1892),无相寺中兴为十方丛林。同年应大通大士阁普济寺众僧之请为住持。民国初,果建命其徒妙珑参与组建中华全国佛教总会和九华山佛教会。民国16年(1927)四月二十四日圆寂,终年80岁。
  定朗,(?&1935)民国僧,号妙珑,又字圣仆,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幼时学儒,中年投大通大士阁出家,为玉忠和尚之徒孙,法幢和尚剃度之徒。民国初,定朗随寄禅和尚与海内热心护教诸名宿,出面组建中华全国佛教总会,曾受赣州佛教会之聘,总理会务。民国2年(1913),率九华僧本修等人发起成立青阳县佛教分会,次年易名为九华山佛教会。民国4年(1915),因果建年老,奉师命住持大士阁。他还参与建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及其他社会慈善事业。民国24年(1935)十月初四圆寂于大士阁。
  太虚,()近代名僧。俗姓吕,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人,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幼年随外祖母朝礼九华、普陀等名山,对佛教发生兴趣。光绪三十一年(1905),人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嗣往永丰寺就歧昌和尚学经。越岁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时与闽僧圆瑛、会泉为同参,相与参究禅学。民国18年(1929)来九华,瞻仰地藏肉身塔,兼作佛教考察,并在九华山佛教协会演讲,肯定九华山佛教农禅、工禅、商禅一体,希望佛教界重视人才培养,发扬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消灭与社会隔膜。
  大乘,安徽人,生卒年不详。原为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军官,在争权夺利的血腥混战中蟠然悔悟,进人佛门。民国37年(1948)至1949年任陕西法门寺住持,经手&华北慈善会&、&华洋义贩会&募捐修葺法门塔寺的5万大洋,历时年余,将破残的塔和殿堂、山门修葺一新,添置了佛经佛像。大乘上过佛学院,耕种寺田,自食其力,主持法门寺佛事,深受四众好评。解放初年返回九华山居住。
  心坚,()名僧。字觅光,俗姓袁,湖北阳新县人。少年时即信佛,研读《金刚经》。清光绪十七年(1891)拜月霞为师,二十四年(1898)就读于九华翠峰&华严道场&。后随月霞赴泉州开元寺。旋应九华东崖寺僧之请,住持该寺。宣统元年(1909)建东崖下院,民国l年(1912)至民国3年(1914)建法华寺,并任住持。民国3年(1914)心坚任九华山佛教会副会长。民国8年(1919)至民国11年(1922)住持安庆迎江寺。民国12年(1923)至民国17年(1928)归九华山,任佛教会会长、理事。民国18年(1929),住持九莲庵,被九华山佛教第四届代表大会选为指导委员。民国19年(1930)至民国22年(1933)第二次去迎江寺,任安徽省佛教会常委,为迎江寺住持。民国24年(1935)退居黄山始信茅蓬。民国27年(1935)至民国35年(1946)退居芜湖功德林。民国36年(1947),再返九华,力图修复被日军烧毁的法华寺,终未竟。1952年圆寂于芜湖功德林,僧徒为其建墓塔于九华山东崖峰下。
  容虚,(1904&?)名僧。字庆法,俗姓薛,名维国,江苏高邮人。11岁出家,民国11年(1922)2月住持九华山东崖寺。同年3月组建九华山佛学特别分会,任会长;年底,分会恢复为九华山佛教会,接替心坚和尚原任会长之职。民国18年(1929)农历七月十五日,创建江南九华山佛学院,并任院长兼九华平民小学校长。民国19年(1930),任安徽省佛教会监察委员会委员、省佛学会名誉会员。次年,以安徽代表兼国内佛教四大名山代表的身份,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佛教徒第四届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佛教联合会执行委员。民国21年(1932),在九华山佛教联合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常委会主席。民国24年(1935),因连年灾荒,经费不足,辞去九华山佛学院院长职务。佛学院亦停办。同年,因洗&地藏菩萨印&,被控读犯神权,辞去九华山佛教会常委会主席之职,并在当年8月九华山佛教第五届代表大会上,改任常务理事。随后即离山去上海,住持护国寺兼杭州昭庆寺。容虚精研佛理。民国18年(1929),倡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任院长,学僧较多,教学严谨,培养了一批僧伽人才,受到全国佛教总会的嘉奖。自任九华山佛教会常委会主席之后,竭力洗刷佛教徒中的腐败现象,整顿佛教组织,颇想有所作为。20世纪30年代初,倡议筹备并建立九华山公益理事会与九华山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兼任公益理事会会长,在地方慈善事业及保护文物方面做了一些贡献。
  义方,()名僧。俗姓崔,名思庆,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区)甘棠镇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安徽省青阳县人大代表、常委,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当选过中国佛教协会理事1957年任中国佛协第二届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并在中国佛学院执教。1959年在北京圆寂。义方受过中等教育,少年时深受祖辈与父亲崇佛的影响,读经拜佛。民国19年(1930),首叩弘一为师,得结善缘。民国23年(1934)悄然投九华出家,在宁波天童寺受具足戒。次年回九华,当选为九华山佛教会常务理事,后到宁波中国佛学院弘法班(研究班)深造。民国26年(1937),住持天台寺,曾研读化城寺《藏经》6777卷之全部,传戒收徒,讲经打坐,竟无虚日。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曾数次胁迫其俗家亲属请他出山,为日汪伪政府效力,他坚决拒绝。1947年,皖南游击队在九华山一带活动,义方提供粮食,并为游击队的活动保密。1949年春,解放军渡江南下,国民党溃军临逃离前,大肆抢掠,全山十室九空。义方率先捐粮,协助人民政府救济灾民。新中国成立后,义方多次撰文赞颂:&中国人民的解放,给予了中国佛教以涤瑕荡垢、重见光明的机会。&他任九华山佛教总代表时,组织全山僧尼坚持学习时事政治,坚持修持,按时做早晚功课,举行&观音法会&、&盂兰盆会&等佛事活动。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建立九华山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维护了丛林和古迹。宽裕老和尚受其影响,捐献出无人知晓的珍贵文物银香炉(今不知去向)。义方还率众种花植树,美化环境,庄严佛教道场。1950年春,义方创办了九华山初级小学。两年后,又担任有11所小学的中心学区校长。1951年,担任青阳县抗美援朝委员会委员,带动僧众踊跃捐款购买&中国佛教号&飞机,致信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11月,他主持了&祝愿世界和平法会&。年间,曾多次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访问缅甸、柬埔寨、越南、印度等国。1956年,参加中国佛协组织的佛牙护持团深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使地处祖国边睡的傣族等兄弟民族的佛教徒得以朝拜佛牙。1958年,又作为中国佛协参观团成员赴藏,促进了各兄弟民族人民及佛教徒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义方宗论兼通,工书法,善木刻,通医道,著有《九华指掌》一册(已佚)。义方曾多次撰文论述钻研教理的必要性,号召佛教徒努力学习佛学,为弘扬佛法和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宏瑞,()俗姓边,名正刚,又名边宝廉,回族,安徽合肥人,屯溪高等学校三年级肄业为民国4年(1915)参加北伐军讨袁。民国9年(1920)任合肥一自卫团团长。北伐失败后,宏瑞即潜至九华山,在九华山警察分局任职。民国10年(1921),宏瑞在o园寺出家。民国12年(1923)拜该寺住持宽明为师,同年到宁波天童寺受戒。民国16年(1927)住持含山县清溪镇佛慧寺、太湖寺,并兼任县佛教会会长。同年冬,九华山佛教会改组,被选为佛教会监督。民国17年(1928)起,先后任九华山佛教会委员、理事,以及平民小学校董事等。民国28年(1939)住持o园寺。第二年去巢县西云寺,参加当地人民抗日自卫团,任上士文书。直至该团被打散,仍回o园寺当家。民国37年(1948),被选为九华山佛教会常务理事。宏瑞善书法,精医术,尤擅治肿毒,常以秘方为山民治病。他与近代名僧圆瑛以及上海关帝庙名僧了愿法师等,互为契友。新中国成立后,宏瑞拥护人民政府的宗教政策。1964年,被选为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并担任安徽省政协委员,为当时九华山佛教界长老之一。1967年圆寂,终年70岁。
  本静,()比丘尼。俗名何宝妹,安徽黔县左都村人。出身农家,25岁(一说39岁)丧夫出家。民国犯年(1943)来山(另一说25岁出家后即来九华山),居中闵园光明茅蓬(又名&天寿庵&),直至1968年2月去世。新中国成立后,本静拥护人民政府政策、法令,带动佛教徒&亦农亦禅&,生产、修持两不误。1954年被选为青阳县劳动模范,并先后担任佛教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和佛教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
  宽成,()字镇颠,俗名朱荣康,又名朱青年,安徽做阳县汤家沟人。出身农家,幼读私塾8年,后到太平县出家为道士,不久改信佛教。清光绪三十二年(一说民国7年)来九华,拜o园寺松崖为师,后在镇江金山寺受戒,继朝普陀、天台、五台等名山。民国11年(1922)在九华募建华天寺并任住持;旋将该寺交与徒宏祥住持,到上海建地藏寺并任住持。民国22年(1933)兼任o园寺监院。次年任九华山佛教会候补理事。民国25年(1936)回九华,住持o园寺。3年后,仍住持华天寺。民国29年(1940),又离山去上海。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沪参与救济难民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宽成对人民政府政策表示满意。1953年,曾短期回山小住。1956年游黄山,住狮子林两个月。次年归九华,初任肉身殿经理,后因年老退居华天寺,并任青阳县政协委员。宽成于佛学颇有研究。曾习研《华严》、《法华》、《楞严》等经多年。闲暇之余,酷爱书画,尤擅画兰,一生收藏名画颇丰。今有一部分珍藏于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内。
  观愿,()现代比丘尼。俗姓杨,名秀霞,海澄(今福建龙海)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杨街云之季女。出生于日本横滨,后回香港。先人香港庇理罗士女书院就学,后改人实践职业女校修业。19岁时,母、兄相继弃世,从此孤独一人,看淡人生,决心出家。1922年,到九华山后山心安禅寺,依智妙剃度出家。次年至江苏句容宝华山受具足戒。曾去浙江参拜弘一大师。后去香港任佛学会通俗演讲兼佛学教授,于莲花池寺讲解《弥陀经》,并完成《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一书。1937年,回九华山心安寺任监院,直至圆寂。
  大兴,()现代僧人,字了维,俗名朱毛和,又名朱万全。安徽太湖县牛镇乡朱家村人。7岁时被人贩子拐卖,9岁时被家人找回。民国7年(1918),随祖父朱汗臣到莲花塘学佛。不久,南北军阀混战,被强行招兵入伍,司号6年。民国14年(1925),逃至九华山百岁宫,礼常法和尚为师剃度出家,从事挑水驮粮等杂役。民国20年(1931),在南京古林万寿寺受戒于果慧法师,并参学名山大刹。民国25年(1936),返回百岁宫,领水头之职5年,任劳任怨,受寺僧敬重。民国36年(1947),移居青阳城东火焰山小庙。1958年迁至九华山后山双溪寺,为佛教生产队放牛20多年,这期间他装疯卖傻,时现&神功奇迹&,并常对人说:&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劝人行善。一日,他挑柴进城去卖,寺里等着油盐下锅。他一大早就出发了。路过一村庄,看见一位大娘拔菜园篱笆当柴烧,知是人老体弱砍不了柴,便将肩上所担之柴送给了大娘。回到寺里没法交差,他于众僧中大喊大叫:&我今天认了干娘了,我有母亲了。&当家师也就没有责罚他了。平日里,他看见鸡、猪、牛吃庄稼,就大叫&菜吃鸡罗&等。后来不再放牛,上山采药在乡村为人治病,却从不收费。1984年秋,大兴和尚开始念佛。日零时5分,和尚大笑着念佛数声安然而逝,时年91岁。寺僧将他装缸。日开缸,见其肉身面色如生,遂装金供奉于大兴和尚肉身殿。2008年住持意彻新建大兴和尚肉身堂,主供大兴和尚。
  慈明,()俗名陈万超,字福如,法名道参。江苏高邮县伯勤乡三河村人。6岁进本地普提寺依当年少林寺武术教练了庆禅师习武。后回家3年,重返普提寺依禅师剃度出家,法号慈明。民国23年(1934),在南京宝华山隆昌寺求具足戒。民国26年(1937)依扬州高昊寺来果老和尚参学,得师赏识,委以行堂、知客、寮元、当家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参与兴建水利,在邗江县瓜洲镇修江堤工地上,他一人挑数人的筐土,重400千克,获该县、镇颁发的奖旗,旗上绣有&八百斤&三个大字,另赠送他一条桑木扁担。从此他便以&八百斤&称号饮誉苏中一带。l961年春至九华后山双溪寺,先后住过水府庙、百岁宫、一宿庵、东崖禅寺等寺庙。1963年下放到铜陵佛教大队,住大通永平庵。1979年再次到九华山,住东崖钟亭。在钟亭司钟近10年。他平时总是头戴济公帽,手持方便铲。洒脱轻逸,面恶心善。1988年,慈明到正天门,维修灵宫殿,塑菩萨像,严持戒律,坐禅悟道。临终前写下四句渴语:&妄我成生灭,如是不变迁。真持亦放下,谁住叹空也。&日晚6时圆寂。其徒尊嘱,将其人硷装缸。1994年开缸,见和尚毛发尚存,喉结清晰,体肤无损,关节能动,遂安放肉身宝殿。肉身现供奉于肉身殿地藏殿内。
  明心,()俗姓李,光绪三十四年(1908)l月13日生,山东金乡人。15岁时在山东鸡岭玉露庵依净坦上人披剃。18岁时于北京广济寺依观明律师受具足戒,并就读于北京弘慈佛学院,研习唯识华严。3年后升入北京法界大学,师从慈舟法师钻研《华严》3年。25岁时住青岛湛山寺,其间听弘一律师讲律学。27岁以后遍访名山,参善知识。先后亲近苏州报国寺印光法师、上海法藏寺兴慈法师、华严座主应慈法师、禅宗泰斗虚云和尚等高僧大德。32岁住镇江金山寺为堂主,来往于金山寺和扬州高是寺之间,从此亲近禅宗巨匠来果禅师,随其习禅2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住径县蓝山岭&耸壁禅林&。农禅并重,自食其力,行医看病,广结善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明心和尚出山,弘扬佛法。78岁时,应江西石城如日山普照寺仁善和尚礼请,为四众弟子讲《妙法莲花经》7个月,后为该寺传戒阿阁黎。79岁时,应九华山仁德法师之邀,为九华山僧伽培训班主讲,同时被聘为九华山o园寺首座和尚。84岁时,应慧心和尚之请,与宝慈、常勇修复&念佛禅院&,倡导禅净双修,时称&九华三老&。日在宣城小九华寺安然示寂,世寿86,戒腊71。其肉身供奉于宣城小九华寺前7级石塔内。
  普全,()俗名王怀意,安徽寿县人。民国17年(1928)至民国19年(1930)在淮南大通逃荒。民国22年(1933)至民国25年(1936)冬在外帮工。民国28年(1939)到九华山天台寺礼义方和尚为师,落发出家。民国31年(1942)11月在南京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民国32年(1943)至民国33年(1944)住芜湖东门堂寿寺。民国33年(1944)至民国34年(1945)住南京狮子岭都石寺。民国34年(1945)至1956年在九华山天台寺随义方法师参学。1956年9月至1958年8月在中国佛学院学习。1958年底回九华山住双溪寺。年住旗檀林。年住天台寺。年住旗檀林,任住持。1961年后历任佛教生产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副会长、会长。1984年当选为安徽省第四届政协常委,1988年当选为安徽省第五届政协常委,1991年在立庵圆寂。
  惟和,()俗名黄金贵,安徽郎溪人。民国28年(1939)加人新四军江南一支队,任司令部卫生科卫生员。民国30年(1941)加人中国共产党。民国32年(1943)因病回乡。民国37年(1948)底到九华山o园寺礼宏瑞和尚为师,剃度出家。1950年在宁波观宗寺受具足戒,后住观宗寺。1954年3月到九华山o园寺。1955年任佛教o园寺生产队队长。1956年任佛教百岁宫生产队副队长,1958年任队长。1960年8月至1961年8月在中国佛学院学习。1961年底任青阳水府庙住持。1962年任九华山佛教生产大队代理大队长。1963年7月任九华后山佛教生产大队大队长。年任九华山佛教生产大队副大队长。年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常委。年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年任九华山佛教协会秘书长。1989年退居后山九莲禅寺。1992年在九莲禅寺圆寂。
  白圣,()著名佛学大师。字洁人,法名白圣,湖北应城人。民国10年(1921),随行脚僧龙岩上九华山落发,继而在地藏庵挂单。未几,人抵园寺受具足戒,学习五堂功课及念唱。3个月后,到心安禅寺亲近智妙老和尚,潜心研读佛经,颇具造诣。八年抗战期间,九华山寺院庵堂因受战争影响,道粮不继,其在上海发起募化,邀约同道,化装为行脚僧,借机到九华山寺院接济贩灾。白圣法师毕生宣扬佛学,常举办讲经会,历任上海楞严佛学院教务主任,杭州西湖凤林寺住持,上海静安寺监院兼佛学院长。民国27年(1938)赴台,曾任台北市十普寺、临济寺住持,先后创办十普寺三藏学院、&中国佛教研究院&。1965年以筹备会主任委员身份膺选中国台湾第一届华僧代表大会主席并膺选世界华僧会秘书长。1966年膺选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1981年出任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长。1989年圆寂于台北市临济护国寺。
  绍华,()比丘尼。俗名王郁华,黑龙江哈尔滨市滨县人。15岁随母学中医。民国23年(1934)在地方工作。1962年在勃利县清修寺礼上任下合为师阪依佛门,名圣华。1983年在五台山塔院寺受具足戒。1985年住持九华山大厦庵。精通禅理,1977由成果法师印证彻见本来面目。1989年农历七月十九日圆寂,终年74岁,茶毗后得五彩舍利百余颗,建塔供奉在九华山东崖峰上。绍华禅师被誉为禅宗南山律派第十六代传人。
  明净,()俗名徐方柱,人呼&站和尚&。安徽郎溪县东下乡双桥村人。3岁丧母,家境清贫,年少常以打短工贴补家用。受祖辈信佛影响,从小不茹荤腥,心地善良。逢旱年将自家田地里的水放给别人田地灌苗,乡人称赞其&菩萨心肠&。他自悟禅道,长期坚持修习,多以坐禅为主。据说他出家前连日坐禅人定,乡人不解,将其捆绑,也不能阻止。1984年到九华山,在天台寺拜师出家,把多年的积蓄全部供养寺庙。后常住旗檀林,昼夜不倒单,称其&站和尚&,定力非凡。曾站禅三年,坐禅三年,卧禅三年,苦修头陀行。不论寒冬酷夏,长年赤足,身着破钠,站、坐或卧,均丝毫不动。闭关时十余天吃一顿饭。他修慧若愚,偶发颠倒妙语,又被人视为&疯和尚&。日,在旗檀林安然示寂。弟子遵和尚生前保护其身的嘱咐,将其跌枷坐缸。日开缸,其肉身完好,颜面如生,体有弹性。肉身现安奉于旗檀林古大雄宝殿。
  仁义,()现代比丘尼。俗名姜素敏,原籍辽宁沈阳,后出嫁至吉林通化市。姜家家境富裕。按当时的习惯,父母将素敏的小脚裹成&三寸金莲&。七八岁时,送素敏读私塾,学琴棋书画,想把她培养成淑女型的富家小姐。可素敏经常偷偷到附近庙里听和尚诵经,还从家里取些粮食接济庙里。几年下来,《心经》、《大悲咒》她已能熟练背诵。十七八岁时潜心学医,主攻中医学针灸一门。民国29年(1940)秋,到山西五台山,在显通寺落发出家,取法名仁义。出家后仁义潜心修持,农禅并用。民国31年(1942),仁义人沈阳中医学院钻研医学4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仁义毅然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随军人朝。在朝鲜的3年里,仁义千辛万苦,用其医术之长,抢救医治了很多伤残军人。1953年底,回国,被安排在通化206医院。1954年,被派往沈阳大南关联营中医院针灸科。1958年,被派往环城卫生院。1963年,下放到二边江乡三边江村。1976年,她回通化市自办诊所。1982年,仁义再赴五台山,在塔院寺受具足大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仁义法师朝礼九华山,先后住甘露寺、菩提阁等庙,最后住通慧禅林,并变卖家产倾其所有修复寺宇。在九华山期间,她施医送药,诲人不倦。此后,仁义法师不顾年高,又外出弘法行医。她赴邯郸、奔石家庄、走浑源、上五台,一路修庙,一路行善,一路结众生缘。1995年4月,仁义从五台山返回九华山通慧禅林。同年11月28日晚7时圆寂。享年85岁。3年零2个月后,其弟子打开坐缸,见仁义师太端坐缸里,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身体尚有弹性,人缸十指相向的手势已有变化,右手稍抬高作捻针状,这是她几十年来为病人扎针的姿势。仁义师太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的首尊比丘尼肉身,现供奉在通慧禅林。
  体灵,()字印醒,俗姓刘氏,1927年生于河南省舞阳县。16岁被国民党政府捕充兵役。1945年冬,于河南省桐柏太白顶礼海圆法师,祝发修行。1946年赴五台山,就坛受具。后云游鄂、赣、苏、浙、粤诸省,遍参知识,寻求佛法。先于乳源南华寺,躬聆虚云老和尚教诲,后抵达安徽九华山,于后山心安寺潜心参道。1984年移锡前山。1986年春任九华山僧伽培训班教务主任,后调任抵园寺监院、知客等职。1990住持上禅堂。1996年圆寂。骨骸火化,上呈五彩,色之浓郁,十分罕见。体灵法师精于经论,善作经忏,曾多次往返于广州、香港等地,宣讲经义,海内外阪依者甚众。其于弟子,严格以求,有违戒者,从不姑宽。体灵法师终身以慈爱为怀,乐于布施,见诸生命,即买归放生,且尤爱种花草树木,凡驻锡之处,务求美化,其重视身心净化,无往不在。
  岳藏,()俗姓文,名积应。民国巧年(1926)7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宁县湖亭乡七里村农家,童年即信奉佛教。民国26年(1937)在常宁县溥济庵依前程为师剃度出家。民国36年(1947)2月于湖南阳县金钱山寺受具足戒,后往广东韶光南华寺参访。民国37年(1948)回湖南常宁县烟竹湖东华山寺。1949年后先后到大义山玉圣寺、韶光南华寺、湖北武昌读书院、武汉正觉寺、云居山真如寺、福建武夷法轮寺等参学。1956年10月再往云居山真如寺参学,亲近虚云法师苦心参究。1957年到江苏扬州高是寺任知客。1959年迁往江西武密县邢北乡林峰大队水沉垦殖场西瓜寺。1961年4月到九华山住后山双溪寺。1984年当选为佛教协会副秘书长。1987年住持九华街天池庵。1988年再当选副秘书长。1993年应众居士之请到江西景德镇观音阁寺任住持,虔诚护庙,全心事佛,并倾其所力复建大悲殿、斋堂、寮房等,观音寺佛事渐兴,香火日旺。1998年正月初四在观音阁寺往生。岳藏法师深受虚云和尚所传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家法教化,不论在何地都坚持耕植劳作,农禅并重,生活清苦,戒行精严,五更早起,夜深始息,勤学苦修,长年不懈:其慈悲为怀,乐善待人,教诲子弟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启迪智慧,晚年抄写经文,学修不止。岳藏法师爱国爱教,修福修慧,为僧俗所称道。
  普文,()当代僧人,俗名方长生,安徽六安人。民国20年(1931),在青阳县庙前关圣殿出家。民国23年(1934),随父(僧人)到九华山天台寺常住,学习功课,潜心修持。民国24年(1935),在南京宝华寺求具足戒。求戒后朝礼各名山大寺。他接受义方法师等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遂于民国29年(1940)积极报名参加了抗日战争,并任随军卫生员。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回到天台寺,继续念经拜佛,广结善缘,为人治病。1958年,他积极响应,走&禅农并举&之路,率徒宏成,徒孙开宝在道僧洞开荒种茶(十五亩),采药、栽树、种香菇等,兼行医,专治风湿骨痛。1996年,在天台住持宏学法师的礼请下,接回天台寺长住。他常说:&善恶铭心头,名利置度外。静神能养气,学佛可修心。&2000年初,回到庙前关圣殿。2000年农历正月22日,释普文在关圣殿圆寂,享年86岁。日(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启缸,肉身完好,双手合十,盘腿而坐,面目如生。
  仁德,()俗名李德海,江苏泰县人。民国15年(1926)6月生于江苏泰州白马镇。11岁时往泰州太尉庵依松琴长老出家,学习佛经。民国37年(1948)于南京古林寺求授三坛大戒,随后多方参学。先到瓜洲观音寺、扬州高昊寺修学禅法,后至陕西终南山闭关,继之又去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禅。1958年朝礼九华山,深受地藏菩萨大愿感化,住持九华山后山九子寺(又名华严寺)。1965年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自耕自食,兼学医道,广利众生。1978年后再任佛教协会副会长,并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82年邀请香港圣一法师至九华山开讲《地藏经》,此为新时期九华山佛教对外交往之开端。1984年,安徽省佛教协会、九华山佛教协会改选,仁德当选为安徽省暨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主持全省和全山佛教事务。1986年九华山o园寺恢复丛林制,任住持。1986年12月,在o园寺举办首届九华山僧伽培训班,1987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九华山僧伽培训班迁至甘露寺,定名为&安徽省九华山佛学院&,仁德任佛学院首任院长。1993年在第六届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1995年发宏愿建造99米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2001年8月在九华山圆寂。仁德法师出法子徒孙约千余人,在家阪依弟子上万,遍及海内外。仁德法师拥护改革开放方针政策,致力于佛教界的对外友好交流活动,在国内外佛教界中都有一定影响。1986年冬,他应邀出访日本,参加日本太古宗水子供养塔落成5周年庆典,这是安徽省宗教界改革开放以来首度走出国门之先声。1989年8月,应美国旧金山万佛城宣化法师邀请,他参加由中国佛教12高僧组成的&中国佛教赴美弘法团&赴美弘法。他积极发挥佛教&黄金纽带&作用,曾三次参加中日韩三国佛教代表会议,多次出访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缅甸、韩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弘扬佛教真谛,联络宗教感情,增进了了解和友谊。自年20年间,仁德法师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加、日、韩、新等21个国家和地区朝礼九华的佛教代表团800批(次)10万余人(次),赢得了海内外佛教界的高度赞扬。
  性妙,(l907&2002)比丘尼。法名能智,俗名刘长珍,安徽霍邱县河口集人。民国16年(1927)在当地唐子庙礼比丘尼隆成(法名隆德)为师落发出家。民国17年(1928)住上海保德庵,同年在南京栖霞寺求授具足大戒。民国18年(1929)至民国19年(1930)至九华山&六亩田&(心安寺)参学。民国20年(1931)至民国24年(1935)先后往镇江定福寺、上海保德庵参学。民国25年(1936)至民国26年(1937)朝礼峨眉山、普陀山。民国26年(1937)到九华山常住中阂园香山茅蓬。法师持戒精严,专修净土,自食其力。其远离尘世,70余年未下过九华山,30余年未到过九华街。90余岁高龄仍天天拜佛,是九华山佛教界公认的当今净土宗大德。日,老师太沐浴更衣。10月29日晨,在大众的念佛声中,老师太吉祥侧卧,安详往生。
  圣慈,()比丘尼。民国11年(1922)生,俗名束老姑,贵池梅垄大闸口人。在家乡任乡妇女主任,曾当选为贵池县劳动模范。1955年12月至九华山普渡寺礼比丘尼白成为师,落发出家。1958年任九华山佛教生产大队阂园生产队副队长。年任队长。年任佛教生产大队妇女主任。年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常委。曾任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常委、芜湖市人大代表、青阳县政协委员、安徽省佛教协会常委。1979年任九华莲社住持。
  晓悟()俗名陈水然,湖北薪春人。民国21年(1932)在湖北灵山寺出家,法名常修。民国22年(1933)在武昌莲溪寺受具足戒,同年冬到九华山,住东崖上院。民国26年(1937)春随容虚法师率领的东崖寺僧团赴香港、澳门从事佛事活动,7月回九华山,此后在龙庵、菩提阁任当家和知客。年住天然庵,任上禅堂接待站负责人。1957年2月任九华山佛教生产大队副大队长。1959年在中国佛学院学习,两年后回到九华山任化城寺住持。年任天台寺住持。年任肉身殿住持。1976年居上禅堂。年历任3届九华山佛协副会长,并任青阳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芜湖市政协委员。2007年1月在上禅堂圆寂。
作者: &&来源:《九华山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华山慧深法师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