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入灭灭失是什么意思思

第三方登录: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佛家和道家 儒家道家佛家 道家 佛家 佛家三宝 佛家经典禅语 儒家道家佛家融合 佛家七宝 佛家经典语录 佛家名言 佛家思想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佛家和道家的常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末法:正法灭绝之意,指佛法衰颓的时代。即佛陀灭度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末法之世即称为末世。
  加被任持。
  意指功能福德。也就是行善所获得的果报。《大乘义章》卷九:&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合掌,又作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礼法,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表达恭敬的意思。
  因果,指原因与结果,亦即因果律,是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一切诸法的形成,互为因果,因为能生,果为所生。我们身、口、意种种行为的造作,若是善业,就成为善因,可得到善的果报;若是恶业,就会成为恶因,得到恶的果报,此名因果报应。
  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如一朵盛开的花,其种子就是&因&,使种子发芽、成长到开花所不可或缺的水分、阳光、土壤等,就是&缘&。
  即安置佛像。
  又作游方、游方、游行。谓僧侣无一定的居所,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游方之僧,即称为行脚僧,与禅宗参禅学道的云水同义。
  托  
  又作持  、捧  、乞食。即持  游行街市,以化缘乞食。这是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所作的行仪。
在禅林中,亦称托  为&罗斋&。又粥饭之时,擎  而赴僧堂,亦称托 。
  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饶益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
  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其他如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则称无情。
  又作如来性、觉性。指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种子,为如来藏的异名。据《北本涅槃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然凡夫因烦恼覆盖而无法彰显;若能断尽烦恼,即可证悟成佛。
  夏腊。指僧侣受具足戒以后的年数。
  请假。佛弟子于外出前,至礼佛三拜,向佛菩萨告白,意谓自己将要外出。
如子女出门敬告父母,即是告假的意思。反之,则称为销假。
  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僧伽蓝的略称。又称僧园、僧院。原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住的寺院、堂舍。一所伽蓝须具备七种建筑物,如、法堂、禅堂、库房、山门、西净(厕所)、浴室等七堂,故又称七堂伽蓝。
  延寿堂
  即如意寮。丛林中,病僧用来养病、休养的地方。因为含有祈求延长色身寿命而延续法身慧命的意思,所以称为延寿堂。又称为&省行堂&,取其&省察行苦,以兴悲智&之意。
  到寺院中的各单位去巡视,称为巡寮。巡寮也有巡山的意思,这是为认识环境、人事等。过去丛林巡寮,相当于拜访各寺众,让大众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众巡寮,即各单位的巡示告众;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师父及诸长老处销假、顶礼。
  在古代丛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谘问老病,点检寮房的缺乏等。其缘起是:佛陀在世时尝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视僧房:恐怕弟子着于有为事;恐怕弟子着于俗论;恐怕弟子着于睡眠;为探问病僧;令年少比丘见到佛陀的威仪庠序,心生欢喜。
  又作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
  寺院的别称。源于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四二四)造立伽蓝,称为招提,世人遂以招提为寺院的别称。
招提原为梵语音译之略,意译为四方、四方僧、四方僧房。为四方来集的各方众僧均可止宿的客舍。
  指通过一定的仪式,领受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也就是遵守教团规定的行为。
  指寺院。《行事钞》随戒释篇云:&众僧舍宇、什物、树木、田园、仆畜、米麦等物,但得受用,不通分卖,为常住也。&《释氏要览》云:&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今佛弟子于寺院受戒,则可称该寺院为受戒者的&受戒常住&或&戒常住&。
  威严的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
  一个修道者的风姿,在举止言谈中皆可表露无遗,走路时,要如风一样迅速无声,不弯曲,直走;坐下来时,要如钟一样平稳、庄严;站立的时候,要如松树般笔直;睡觉时,睡姿要以吉祥式的右胁而卧,像把弓。
  七堂伽蓝之一,乃禅林演布大法的地方。位于的后方,方丈的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在禅宗,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的宗旨,所以特称为法堂。
  佛陀的教说。后世禅家则专指诸祖的教示与禅师开示的机语为法语。
  佛教的仪式之一。为供佛施僧及讲说佛法等所举行的集会,又称法事、佛事、法要。
  法会的仪式每每依其性质而有不同,一般的进行方式:庄严道场,于佛前献上香、花、灯、烛、四果等,并行表白、愿文、讽赞等。
  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教区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考妣宗亲的佛教仪式。
  据《盂兰盆经》载: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投生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受苦,于是以盛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火炎。目连为拯救其脱离此苦,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乃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众僧夏安居结束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盆中,供养三宝,仗此功德,得使七世父母脱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后世遂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斋僧供佛,沿习成例。
  食存五观
  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将饮食布施给他人的意思。施食有许多功德,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载,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得命;得色;得力;得安稳无碍辩;得无所畏;无诸懈怠,为众敬仰;  众人爱乐;  具大福报;  命终生天;  速证涅槃。此外,以饿鬼为对象的施食仪式,称为施饿鬼、施食会。
  又作祈祷。仰求佛菩萨的冥助,以祈得消灾增福的意思。
  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修各种苦行,诸如绝食、身体倒悬、冬卧寒冰等。佛陀时代,在印度就有许多外道因希冀生天,而行诸种种苦行。佛陀在出家后也曾修行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终于觉悟苦行并非究竟之道,不能解脱,因此放弃苦行,最后得到解脱,证悟出修行的方式,应过着一种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佛教的修持生活,如典座、行堂、香灯、饭头、菜头。此中任何一种行单,都可以激励我们。
  即过午不食。
  寺院中接待客人地方。
  即归依佛门,落发出家。
  娑婆世界
  &娑婆&,梵语音译。意译&堪忍&。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
  谓从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传教传法、清净和合、随缘自在、伦理纲常、勤劳自给、合理净化、正命正知、正信正业等生活。
  参话头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
  禅家透过参究而悟入禅境。
  &单&,即单位,指僧堂内各人的座位,各单前长六尺、宽三尺的空间,亦即各人坐卧、饮食的座席。在丛林中,单即代表&人&。挂单是指到寺院投宿,若人已额满而不接受云水僧挂单,称为&止单&。自己左右两邻的单位,称&邻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起单&或&抽单&。僧众挂单后,日久知其行履确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称&安单&。拜访他人的住处,称&看单&。若犯戒被摈出门,称&迁单&。
  偷偷的离开常住,称&溜单&。提供僧众住宿额满,称&满单&。无限制接引僧众投宿,称&海单&。安排僧众住宿,称&送单&或&进单&。
  丛林中,每月发予住众零用款项,称为&单银&。
  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的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一般所行的问讯法,是以两手相属,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结手印上来,两手拱齐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国佛教徒多于拜佛将结束时,以问讯作结。
  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陀圣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称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
  为僧俗二众所修的清净行为。因梵天为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在佛教中,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经典中则以行八正道、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
  又作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通指迷界的有情。《大智度论》谓,众生是以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故称众生。《不增不减经》载,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故称为众生。又受众多之生死,亦称众生。一般以为被无明烦恼所覆,流转生死者为众生。
  即火葬之意。举行荼毘的火葬场则称为荼毘所。火葬法于佛陀以前即行于印度,原为僧人死后处理尸体的方法,佛教东传后,中国、日本亦多用之。
  又称超度。佛教中,为救度亡灵,使其超脱苦难,为亡者拜忏,谓之超荐。
  寺院道场中,对厕所的通称。
  结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众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行者,称为结冬安居。安居的地点不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不过,不可在危险、没有救护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是自我沈潜的修行。今之一般佛学院的生活便是夏安居、冬安居。
  结跏趺坐
  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脚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在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为最安稳而不易疲倦。
  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交二足为全跏趺坐、大坐、莲花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
  意指彼此结交善缘。一般为造立寺塔、刻印经书而喜舍财物称为结缘;又人与人之间,以欢喜心相见,而互相招呼,亦称结缘;或于大众中,共同听闻佛法,彼此以结法缘,亦称结缘。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的菩提为无上究竟,所以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
  冀求无上菩提的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或菩提心;佛成道的处所,称为菩提道场,其道场之树称为菩提树。
  开觉静睡。指寺院晨朝鸣板,催促僧众起床。
  开放静虑。指禅者停止坐禅,或于课诵、粥饭、听讲、普请时,听许散动,相对于止静。
  即新佛菩萨像、佛菩萨画完成,欲供养于时,所举行替佛菩萨像开眼的仪式。其实,佛菩萨是不需要众生为他开光的,重要的是众生心眼要开。
  佛门中,和尚、大德为弟子及信众说法,称为开示。
  历代祖师大德为教育、启发徒众及行者,每于殿堂或禅堂为大众说法,有时讲说经论,有时仅简单一、二句话,目的皆为使大众明了法意,依之修行,如语录、公案等皆是。
  及至今日,开示已迈向大型的讲演,语言也趋于通俗化、大众化,着重在佛法与生活的融和,以接引广大信众为主,因此地点或在体育馆、文化中心,乃至电视、卫星传播。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亦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的愿望。又作初发意、新发心。为发菩提心的略称。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成佛的种子,长养净法的良因,发此心,勤行精进,可速证无上菩提。发心如发大智心,以智慧广求一切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为免其轮回生死之苦,誓愿救拔;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成就无上菩提之心。
  完成剃发而现出家之相,这是象征出离烦恼之相。
  指在花园、山林、水边、道路等处行走。
  通常在饭后、疲倦时,或者坐禅昏沈瞌睡时,就起而经行,这是一种调剂身心的修行方式。
  据《四分律》载,经行可得五种利益:能堪远行;能静思惟;少病;消化食物;于定中得以久住。
  僧众上斋堂用食之意。又僧众入斋堂进食,不贪不着,是为过堂。
  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
  禁止自己说话。禁语在于收摄口业,反观自心,故于禅堂参禅时,则须先禁语,藉由禁语来约束身心,以达清净自在。
  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正法念处经》、《大方便佛报恩经》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父母为三界内的最胜福田。《大智度论》云:受恭敬的佛法僧等,称为敬田;受报答的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受怜悯的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
  修道者在寺院中所居住的房间,称为寮房。
  众生由惑业之因(贪、瞋、痴),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如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
  欲灭六道轮回的痛苦,必先斩断其贪瞋痴三毒的苦因,此三毒如种子之能生芽,所以众生流转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得出离,若断灭我执及三毒,则诸苦亦断。
  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的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会、弥勒三会,略称龙华。乃指佛陀入灭后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坐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觉,前后分三次说法。昔时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根之别,悉可得道。
  机,根机;缘,因缘。众生的根机具有接受佛、菩萨等教化的因缘,称为机缘;凡说法教化皆以根机之纯熟为缘而起。
  禅林用语,又作禅机。机,指受教法所激发而活动的心之作用,或指契合真理的关键、机宜;锋,指活用禅机的敏锐状态。意思是说禅师或禅僧与他人对机或接化学人时,常以寄寓深刻、无迹象可寻,乃至非逻辑性的言语来表现一己的境界或考验对方。
  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称为随喜。《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载,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大智度论》则谓,随喜者的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又随己所喜,亦称随喜,如布施时,富者施金帛,贫者施水草,各随所喜,皆为随喜。
  苦行之一。谓去除尘垢烦恼。意即弃除对衣、食、住等贪着,以修炼身心。亦称头陀行、头陀事、头陀功德。
  凡是修习头陀苦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守如下十二种修行规定:要选择空闲的地方;要过托的生活;要饮食节量;要一日一食;要乞食不择贫富;中后不得饮浆;要守三衣具;要穿着粪扫衣;要常坐树下思维;要常露地静坐;要住于坟墓之处;要常坐不卧。修学头陀苦行者的生活,就要过这样简单的生活,也是清净的生活。
  应病与药
  比喻诸佛、菩萨善应众生不同的根机而说法,犹如医生善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视众生的病而授与药方,使之乐服。因此,经典中以大医王广喻诸佛。众生有贪、瞋、痴烦恼种种病症,诸佛菩萨则施以种种法药,如以不净观对治贪心,以慈悲观对治瞋心,以因缘观对治愚痴等,这是以烦恼为病,佛法为药的譬喻。
  佛陀十号之一。又称应真。佛陀是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的觉者,应受人天供养、尊敬。
  阿罗汉三义之一。指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的供养,故称应供。
  设斋食供养僧众。初设斋僧的原意在于表明信心、皈依,后渐融入祝贺、报恩、追善的目的。我国唐代斋僧法会极为盛行,曾举行万僧斋。今之佛教徒亦盛行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以斋僧供佛表达对三宝的恭敬供养。斋僧可得无量功德,但斋僧之法,以敬为宗,并依僧次延迎,不得妄生轻重。
  指禅宗寺院的食堂。也就是用餐的地方。又称五观堂。
  &坐禅堂&的略称,亦作僧堂,是众僧坐禅用的堂室。因为要与僧堂有所区别而称禅堂。僧堂是坐禅、睡眠、饮食的地方;禅堂则专指坐禅用的堂室。
  内不为妄念所惑,是名为&禅&;外不为境界所染,是名为&定&。禅定意指令心专注于一境,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
  转凡为圣
  禅林用语。指转凡夫迷妄的状态而入于圣者开悟的境界,与&转迷开悟&同义。
  合掌叩头表示恭敬。广义而言,礼拜对象并不限于佛菩萨。如塔、长老、和尚等,均可以礼拜表达恭敬之意。
  礼拜的种类及仪式作法上有种种不同,大抵而言,自印度以来,于各种礼法之中,以&五体投地&为最殷重,是最恭敬的礼法。
  礼拜与的略称,又作拜忏。即礼拜诸佛、菩萨,所造诸恶业。大抵藉由礼佛、诵读经文,以为之意。
  指疗病的药饵与砭石。即医药与医疗器具。
  又作药食。指禅林的晚餐。意谓服之以疗饥渴。
  违背常道、正理的意思。例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违反于真理的妄见。一般常以众生不知真理,迷妄为真,执空为有,为烦恼所迷惑,称为众生颠倒。
  诸佛的国土或其教化的国土的敬称。例如《大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都说佛土有七宝庄严,所以称为宝刹。
  佛寺或佛塔的美称。在佛门中,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请问法师,贵宝刹在 那里?&就是请问法师的常住寺院在那里的意思。
  即以水灌于头顶的仪式。原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的水灌其头顶,表示祝福。
  灌是灌持,表示诸佛的护念;顶是头顶,表示行持的崇高。
  佛教诸宗中,密教特重灌顶,总称为秘密灌顶。其作法是由上师以五瓶水,象征如来五智,灌弟子顶,显示继承佛位的意义。
  保护、维持正法的意思。传说佛陀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
  又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善神听闻佛陀说法后,皆誓愿护持佛法,此等诸神总称为护法神,或称护法善神。
  此外,人世间的帝王及诸檀越,都是保护佛法的人,亦称之为护法。所以今日的佛教界,对于虔敬三宝,护持佛教的在家居士,都以护法称之。
  巧于辩述。即善说法义的才能。
  诸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的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例如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等,称为四无碍辩。
  洒香水以净物之意。即以印言(手结诸佛菩萨的印契,口诵真言陀罗尼)加持香水散洒之,是清净道场或供具等净化之法,称为洒净,又称洒水、洒水。今日佛教界,每于授戒、佛七、拜忏等诸法会之前,即以净水散洒道场,为结界清净的仪式。
  严饰布列的意思。即布列诸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
  菩萨于因位发大誓愿,为利益众生不惜身命所累积功德以严饰其身格,称之为庄严。
  今亦以庄严来赞叹人的相好、威仪。
  佛欢喜日
  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致力修行,于最后一日,大众反省安居中的行为,若有罪时,则自宣己罪,于大众中发露而得清净,自生喜悦;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的精进修行,故称&佛欢喜日&。
  佛法浩瀚如大海,以上所列的&佛门用语&,正如大海之一沤;就是现有的佛学大辞典,也未能将所有的名词完全搜尽,但睹之已足以使人叹为观止矣!
  限于篇幅,本篇仅择要介绍,如对佛学名相有兴趣者,可以自行参阅《佛光大辞典》,当能引领你进一步悠游法海。
共14条7 / 14页
春节期间如果您想要求子求福,小编为您整理了如下一篇攻略,如果您没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到善缘网网络佛堂,进行烧香礼佛,祈福求愿,效果也是一样的。1.雍和宫 男雍和烧香  祈福:  【一】“男雍和,女红螺”,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指男子去雍和宫祈愿最灵,女子去红螺寺祈愿最佳。  【二】在建筑格局上,雍和宫地势由北向南依次升高,最北边绥成楼的殿基高出雍和门近两丈,这种有违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设计,是...
前面从两方面阐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
缅甸帕奥禅师讲解
帕奥禅师序III
大念处经经文7
大念处经析解33
向前进与返回时的正知132
向前看与向旁看时的正知150
屈伸肢体时的正知156
穿着袈裟等时的正知159
吃饭、喝水等时的正知162
明朝思想史之明初朱熹理学思想的确立   明初朱熹理学思想的确立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并未取得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更没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虽然朱熹生前长期讲学著书,弟子众多,形成了一个势力颇大的学派,但由于在他晚年直到死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朱学被南宋统治者宣布为 伪学 ,因此受到极大的压制。有的学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又名媚娘(公元624-705年),享年81岁。她一生总揽朝政达50年之久,其中穿戴皇帝衣冠,端坐金銮宝殿,指挥满朝文武长达21年。在她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内政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力强盛,是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在她晚年81岁,暮暮垂老
论民国时期福建佛教之复兴
中国佛教在经历了隋唐时期八宗分立、佛学名家辈出之后,由于经受会昌法难与五代十国的战乱,就总体上说,已步入衰微之境。到了清代,“佛法之衰,为支那所诋,不绝如线”, ]而鸦片战争后洋教流行对佛教造成的冲击,使处在衰微状态的佛教雪上加霜。有鉴于此,清末佛教界有识之士为改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
更多佛教文章,请关注善缘网官方微信公众账号:shanyuanwang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灭火器3a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