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装异服是什么人格异常的家庭治疗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人格分裂”患者多孤独终老(图)_网易新闻
“人格分裂”患者多孤独终老(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人格分裂”患者多孤独终老(图))
Gettyimages供图  ●“人格分裂”并非专业的精神病学诊断,患者可能患有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人格障碍的治疗尚无特效药,各种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最终出现社会功能衰退
  医学指导/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宁连才
  人格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各种想法、情绪和行为的混合体,还包括个人对世界和自己的看法。人格一旦出现障碍“分裂”,问题就大了。精神病学专家指出,所谓“人格分裂”并非准确的医学诊断,患者可能是出现了“分裂样人格障碍”或“分裂型人格障碍”,两者仅一字之差,跟精神分裂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它们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和家庭生活,还可导致伤人毁物的危险,需要尽早治疗。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医学界对于人格障碍至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患者只好长期被精神病院收容,最后社会功能衰退,孤独终老。
  文/广州日报记者伍君仪 通讯员胡誉怀
  案例1:
  “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
  抢劫银行
  日下午,男子刘某到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一家银行实施抢劫。他将一个黑色塑料袋扔进柜台窗口的款项出入口,同时用左臂勒住一名办理汇款的顾客的脖子,右手拿着一把刀指向柜台职员李小姐,命令她立即往塑料袋内装钱。李小姐马上按下联动报警按钮,几分钟后警方到场。男子见状就扔下刀子,双手抱头蹲在地上一动不动,随即被警察控制。经司法鉴定,刘某患分裂样人格障碍,作案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均明显减弱。法院依法减轻处罚,一审判决其有期徒刑5年。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很害羞,不懂得也不喜欢与别人交往,因此缺少要好的知己。在社交场合,他们不会见什么人就讲什么话,而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最后越来越焦虑,干脆溜掉。他们即使对自己的亲人也很冷淡,对异性交往也缺乏欲望。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沉闷、冷淡、沉默寡言、没有幽默感、不会流露情绪,似乎对周围的事情都不关心,对别人的表扬或者批评也毫不在乎。他们缺乏兴趣爱好,也很难体验到快感。他们喜欢独处,自己单独工作和学习,但缺乏动力,通常成绩、业绩不会很好,而且内心很孤独,尽管不愿意承认。调查发现,在这类患者之中,男性多于女性。据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资料显示,分裂样人格障碍占人格障碍总数的近1/3。
  案例2:
  “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
  虐死亲生女
  日晚上,家住安徽省铜陵市郊区的40岁无业女子徐某带着12岁的女儿小天出门去一家棋牌室玩。之后徐某听说附近有人丢了钱,便怀疑是小天偷的。回家后,徐某就此事逼问女儿,多次用塑料拍子、塑料跳绳殴打女儿全身,在寒冷的天气下只给她穿吊带背心和短裤,还一连三天不给她吃饭。小天哀告说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了,但徐某不予理睬,还用绳子将女儿通宵捆绑在客厅桌子腿上。最终,小天死于窒息。经司法鉴定,徐某被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评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法院认为徐某犯故意伤害罪和虐待罪,依法终审裁定判处其有期徒刑8年。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情感淡漠,又多疑、敏感、偏执,不相信别人,有着严重的社交焦虑,即使和熟人相处也是如此。他们爱穿奇装异服,说话时无厘头,通常没完没了地胡说一通。他们常有怪异的想法,老觉得别人冒犯自己或者有不良企图,还过度迷信心灵感应等超自然能力。有的患者存在感知觉异常,出现莫名的身体幻觉,如疼痛等。他们在学校成绩跟不上,跟同学玩不来,常常受到别人欺负或调戏。美国梅奥诊所的意见指出,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病情会长期持续,患者容易出现重性抑郁、焦虑障碍和学习问题,受到精神压力后可短暂出现妄想、幻觉等症状,有时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变种。
  提醒:和“人格分裂”
  患者结婚难获幸福
  人格从儿童期开始发育,其间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在成年早期形成人格障碍,连累患者的社交、工作等生活各个方面。目前,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估计与大脑功能、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关系,例如患者的父母也有人格问题,或者患者幼年经历坎坷,被父母漠视甚至受到虐待,产生了不合逻辑的想法和偏执的感觉。
  民间有“人格分裂”的说法,指一个人在多个不同的角色中切换,一时是“音乐家”,一时又是“国家领导人”等。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宁连才表示,这些表现可能是病态的思维状态,例如妄想。其实,“人格分裂”并不是精神病学上的专业诊断,患者可能有上述两种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是从小到大逐渐形成,是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精神分裂症只是在发病期间受精神病性症状影响表现出来的诸多不正常,周围人看到的更多是其言语及行为的紊乱表现。很多患者孑然一身,但也有少数人会结婚生子,宁连才称,这些患者的配偶往往是缺乏了解就匆匆结婚,婚后夫妻感情难以和睦,没办法和谐相处,最终甚至离婚,而他们的下一代出现精神障碍的风险也较正常人群高。
  治疗:危险的患者
  需长期住精神病院
  尽管人格障碍的个别症状可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而改善,但人格异常会日趋固化,因此要尽早治疗。宁连才提醒,有的患者可出现被害妄想,即觉得有人要害自己,就采取回避或自卫的措施,最后避无可避、忍无可忍,可能突然对周围的人或公共设施发动攻击。因此,患者家属要管理好家里的危险物品,及时带患者去专科医院看病,必要时住院治疗。他说:“从整体上看,目前人格障碍的治疗效果欠佳,时间长了患者出现社会功能衰退,虽然攻击伤人的危险性减少了,但会变得越来越孤僻,最后完全不与别人交往。”
  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还没有治疗人格障碍的特效药,只有一些缓解焦虑、抑郁症状药物能对症治疗,而抗精神病药物也可以减少歪曲想法和冲动行为。在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变一些困扰患者的想法和行为,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梅奥诊所的意见认为,有经验的心理医生会理解患者对个人空间的需要以及打开心窗的困难,耐心地沟通,逐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不会迫使患者改变自己。此外,患者还可参加团体治疗,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学习人际交往技巧。不少患者是在家人和朋友的催促下去就诊的,而亲友的支持可增强疗效。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最新播报:
宋家玉:奸淫幼女是极端的人格变态
近年来,性侵女童案件频频发生,在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心理学家也对性侵者做了详细的心理学调查,原来所有性侵儿童(幼女)的罪犯都有严重的人格缺陷——
美国犯罪心理学专家布鲁塞尔博士2010年对美国36件性侵幼女案做了详细的心理学调查,结果发现所有性侵儿童(幼女)的罪犯都有严重的人格缺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分且不切实际的性幻想,这些人大都表面忠厚老实,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但性的欲望和冲动一点不比正常人差。这些人当中大部分已有家室,有正常的性伴侣,但他们依然对其他异性抱有强烈的性幻想、性渴望。由于他们大都胆小怕事,不敢与正常的成年女性提出性要求,所以总是选择年幼的女童作为发泄性欲的对象,他们认为幼女对性没有预防和抵御能力,即便受到性的侵扰,幼女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是正常的爱抚慰或爱表达。其次,对幼女实施性侵害比较容易得手,不会引起剧烈的反抗或严重的后果。另外,在实施性侵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会相对比较平稳,不像对成年人实施性侵,压力会很大,常常忐忑不安,心有余悸;二是这些人的性心理依然停留在少年时期的性萌动期。布鲁塞尔的调查认为,大多数性侵幼女的罪犯都怀有强烈的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性萌动记忆,他们对那个时期的性萌动或性行为记忆格外深刻,大都有过非常具体的性幻想对象或曾经有过实际的性经历,那种经历让他们终生难忘,往往对方十分“配合”,就像两个人“你情我愿”的性游戏。这些人成年以后虽然有正常的性生活,但较之少年时的性萌动经历,他们更怀念儿时的那种感觉,对成年现实的性生活反倒不甚在意,主要差别在性意识和性反应上,他们觉得儿时的性活动更清纯、更无瑕、更天真,而成年后的性活动会带有羞涩感、不洁感、自责感,所以会经常选择幼女作为性侵或性幻想对象,以获取他们儿时的那种性感受、性体会。
我国在抑制和防范性侵未成年人(幼女)犯罪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基本上没有成熟完善的预防体系,就连有关的统计数据也不多见,这是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类似事件并不比发达国家少,近年来,数量有攀升的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海南省万宁市后郎小学6名6年级的小学女生被该市另一所小学的校长及一名政府职员带走开房,6名小学女生均遭受到性侵,这个事件在当地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也给6名小学女生及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一个小学校长,一个政府职员,本应为人师表、为人表率,但他们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了如此大逆不道、伤天害理的事情,这绝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与布鲁塞尔所说的两种丑陋心理和变态人格应该有直接的关系。在校长看来,小学女生和他有自然的亲近感,依仗他的身份、年龄和与小学生们的特殊身份关系,获取小学女生们的信任是非常容易的,多少给她们点“好处”或关照,小女生们就深为感动,受宠若惊,就把他当成了“亲人”、“好人”、“恩人”。小学生特别缺乏的是辨别真伪的能力,她们不可能看透“关心”她们的校长“葫芦里买的是什么药”,即便在受到性侵害时也未必能搞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是爱抚?还是友好?是喜欢?还是特殊的关爱?两名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了小学生这些不成熟的心理心智实施了犯罪。
河南永城的一名政府官员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多次以金钱诱骗未成年在校女生,先后与11名未成年女孩发生了性关系。这名官员在选择女孩方面条件非常苛刻,非“处”不要,他侵害的女孩年龄最小的仅12岁。河南信阳的一位60多岁的村办小学教师,在课堂上以让女生到讲台上朗读课文为借口,趁机用手触摸女生下体,全班女生无一幸免,致多名女生处女膜破裂。这类衣冠禽兽都有种共同的变态“嗜好”,就是对小女生(处女)情有独钟,尤其对小女生的下体怀有极强的窥探欲和触摸欲,他们的变态心理无疑与他们青少年时期过分压抑的不健康性心理有直接的关系。
再回过头来看看小女生是如何一步步被色狼诱入圈套的。被校长性侵的6名小学女生一起被校长邀请到KTV唱歌,她们当中甚至有的还单独陪校长吃过饭喝过酒,这些事情发生在一个小学女生的身上,不奇怪吗?学校的监督管理有没有问题?学生大白天都干了些什么,甚至晚上都不回家,学生的家长为什么没有发现?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有没有问题?一个身处健康成长环境的小学生,想必不会和自己父辈一样年纪的校长抑或其他无任何关系的成年男人出去喝酒唱歌、开房过夜吧?这无疑暴露出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学生家庭监管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和缺陷。
美国多个州的法律规定,一旦儿童长到12岁,严禁异性为其沐浴更衣,哪怕是他们的监护人,只要有这类接触都会被认定为非法,一旦被发现将剥夺家长的监护权,严重的还会追究家长的刑事责任。学校在这方面的规定更加严格,只要学生举报被成年人非礼甚至过分抚摸他们的身体,成年人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学校经常开设两性关系的课程,明确告知孩子们该如何防范性骚扰。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提出对国家工作人员强奸幼女和在教室等场所猥亵幼女的将进行重罚,明确指出对不满12周岁的幼女予以绝对的保护,对性侵幼女的犯罪给予严厉的打击。
法律对抑制和惩戒性侵幼女的犯罪一定能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教育、宣传、心理、科普等各环节都应该互动配合,整个社会对抑制这类犯罪都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只要大家都重视起来,对这类犯罪齐声喊打,想必这类龌龊变态的行为会像过街老鼠,无栖身之处。□宋家玉(婚姻心理学专家、婚姻情感咨询专家)
[责任编辑:心理阅览馆汲取心理知识养分,提升心理弹性
【字体:】
  麦当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在镜头之外的不当举止:“我是个被宠坏的孩子,容易发火,个性强烈,脾气同样强烈。”我们佩服她的勇气,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她一样承认自己的阴暗面,也就是被我们有意无意隐藏起来的、不希望别人看到的“黑暗”的那一面。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更不用说是公开承认了。但如果你稍微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你就会知道,人的性格是有两面性的,每个人都有其性格的正常面和阴暗面。
  我们这里所说的阴暗面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阴影自我”(shadow self),由心理学家卡尔o荣格(Carl Jung)提出。他的理论以“集体无意识”为基础,也就是每个人都有的特质,阴影自我就是其一,是我们精神中的一种动物本能。我们不自觉地隐藏这一面,与我们的人格面具(我们想要向他人展示的一面)刚好相对。同时,阴影自我是与我们的求生本能相关联的,当我们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它就会出现。
  内心的“阴影”
  32岁的会计Julie最近被自己性格中富于攻击性的一面所困扰:“那个平日总是彬彬有礼的‘我’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出言不逊、挑起争端的陌生人。事后我总是把这些情况归咎于醉酒和压力,我从来不敢去想:这可能就是我的真面目。”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安o克斯门特(Ann Casement)博士充分理解这种恐惧:“要接受自己的阴暗面,就要首先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这可能是一种很大的打击,它意味着要接受自己不受人喜欢、不适合社交的一面。”
  但是,如果阴暗面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朋友呢?如果接受阴暗面可以使我们开发自己的潜质、进一步了解自我呢?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把“阴影自我”与“性格阴暗”画上等号。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Liverpool JohnMoores University,LJM)的心理学高级讲师迈克o丹尼斯(Michael Daniels)博士就很想纠正这一误解:“其实阴影自我也会带来一些好处,只是受到限制,没有表现出来。”丹尼斯解释说,从童年时期开始,我们就开始留意哪些事情是不被社会允许的,比如打架;哪些事情是不被家庭允许的,比如过于内向。于是我们学会了把这些不受欢迎的行为压抑到阴影自我里面,由于缺乏表达,这些行为就变成埋藏着的定时炸弹,又像是随时准备出来捣乱的小淘气包。麦当娜也在分析自己成长经历的时候承认,严格的天主教家庭教育使她拥有了反叛意识强烈的阴影自我。
  Julie认为,这一说法也可以解释她最近强烈的攻击性:“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所以一直都被家里人当作宝贝,他们希望我成为完美的公主,所以每次父亲和兄弟们嬉戏打闹的时候,我都不得不摆出一副乖巧文静的样子,尽管我也很喜欢运动,却不被允许参与。因为男孩子好动调皮是天经地义的,而女孩子却必须做到温柔、端庄。
  我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所以一直压制自己,直到我离开家去外地上大学,我才发现自己的脾气变得很暴躁。在课堂以及公众场合我是标准的模范学生,但和男朋友吵架的时候我就完全失控,我会尖叫、乱扔东西。事后我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这么大的火气都是从哪里来的。”
  Julie的症状已经可以叫做“人格分裂”,当我们的精神不自觉地排斥某些想法或行为,并将它们集中成一个单独的人格(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受到排斥的人格会在情绪爆发的时候浮现,就会发生人格分裂,让人变得好像被鬼附身似的。
  阴影自我并不包含在我们的精神中,它是原始的、不协调的,有着自毁倾向。任何强烈的情感都可能成为阴影自我的触发器,比如愤怒、压抑、爱。酒精、药物等降低自制力的物质,也能够促使阴影自我浮现出来。荣格认为,它是我们的第二自我,会在我们处于震惊、迷惑、犹豫不决等状态时浮现出来,并掌控我们的行动。
  “阴影”也会投射
  36岁的教师Maxine在一个大家庭里长大,有着非常传统的价值观,当她发现好友与一位有妇之夫有染的时候怒不可遏:“我对她说‘你能偷她的老公,也就能偷我的老公。’后来我好友的外遇告终了,我们的友谊也无法恢复。”两年之后,Maxine自己也有了外遇,对方是她丈夫的一位朋友。“我觉得我的另一面突然爆发了,像中邪一样,把我吓坏了。”她终于意识到,当年斥责朋友容易,如今承认自己也是同道中人就难了。
  这便是阴影自我所导致的投射现象(projection),这是一种防御机制,会将我们的阴影自我投射到他人身上。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某个人特别难以共处,或者某个人的某些行为特别使人厌恶,而我们这样觉得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阴影自我中也有同样的恼人特征。
  42岁的医疗保健经理Anna承认,她曾经将自己的阴影自我投射到一位同事身上。“她总是唠叨不停,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怎么看她都特别不顺眼。”
  后来Anna与丈夫关系不合,在婚姻咨询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些始料不及的事实。“我丈夫对我最大的不满是我经常吐苦水,不理会他的感受。我惊异地发现,我那位‘烦人’的同事在公司什么样,我在家里就是什么样。意识到这点之后,我学会了留心注意丈夫的需求,对我那位同事也耐心多了。”
  “阴影”是双刃剑
  我们并不能消灭阴影自我,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控制它,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师德尔o马德斯(Dale Mathers)博士说:“了解阴影自我之后,我知道自己将要作出哪种反应,于是我就能改变尚未作出的反应。”
  另外,许多书籍、戏剧以及电影,如《星球大战》等,都是在作者探索阴影自我的过程中诞生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畅销书作家,探索阴影自我总是件好事,我们可以寻找徘徊在“黑暗面”中的潜质,而不是活在恐惧当中。
  丹尼斯也认为直面阴影自我是有益的:“我们应该掌握自己的所有特质,如果有某个意识不到的层面,就无从谈到理解自我。我们应该把它融合到性格中去,否则它就是我们的桎梏,因为缺了它,我们只是半个人,是对自我的拙劣模仿而已。”
  亚特兰大荣格学会的专家把阴影自我比喻为肥料:又脏又臭,但是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让我们种出的花朵更好、更漂亮。所以,探索阴影自我非但没有危害,反而可以释放我们的潜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本质。荣格说,意识到我们心里藏着这样一个对手,可以使人活得更谦卑、更充实。另外,如果要压制那些不想表露的阴暗面,要花费很大精力。学会接受阴影自我,还可以把这些精力省下来。
  Julie已经体会到接受阴影自我带来的好处:“现在我经常做运动,打一个小时网球之后,我的火气减小很多。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上我也更有自信,敢于承认阴影自我是我的一部分了。”
  如何认识你的阴影自我?
  每个人都有阴影自我,但每个人的阴影自我又各不相同。完成下列练习可以帮助你熟悉自己的阴影自我。答题时请记下答案,作为分析的依据。
  1.列出你讨厌的五类特征,并找一个让你讨厌的同性,看看他/她符合其中哪几类特征。
  2.回忆一个你曾经发火或反应过激的场景,找出惹你发火的因素,是因为某人的言行吗?
  3.小时候你是否曾经有过诸如“造反派”“小机灵”“扫把星”之类的绰号?成年之后,你有自己的处世之道吗?会刻意与人保持距离吗?会大声讲话以博取他人的注意吗?对于你的每个答案,写下与之相反的角色或行为。
  4.你曾经梦到或幻想过做一些使自己觉得震惊甚至厌恶的事吗?
  5.当朋友挑剔你性格的某一方面时,你曾经觉得愤怒并否认吗?
  6.你是否曾经梦到赤身裸体或奇装异服地出现在某个重要场合?如果有,是怎样的场合?约会?上学或上班?与朋友或家人聚会?
  整理1~5题的答案,将重复的特征归组。这些是你的阴影自我中占主导地位的特征。然后看第6题的答案,这就是你的生活中受阴影自我影响最为显著的领域。
  如果梦与多位朋友有关,你就要问问自己,是否与这些朋友坦诚相待?或者你想改变自己在朋友之间的形象?
  善用阴影自我
  1.记梦法
  “阴影自我经常表现为梦境中的某个人物,而且是与你同性、年龄相近的人物,这个人使你感到不适或恐惧,或者追赶你。”迈克o丹尼斯博士说。记下这些梦的情节和梦中的情绪,它们可以揭示出你的很多焦虑和欲望。
  2.速记法
  每天早上拿一叠A4纸,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脑海中浮现出的所有念头都记在纸上,不要考虑字迹工整或者语句流畅的问题,至少写两页,每页都要写满。这一方法有助于你越过有意识的思维,直接接触阴影自我,找出你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3.创作法
  荣格认为用油画、素描、雕塑等手段可以表现出我们的阴影自我。此法与美术天赋无关,目标在于找出可以代表阴影自我的符号,如果你实在不擅长美术,可以改用听音乐、演奏、舞蹈、写作、烹饪、涂鸦等手段。
  4.尝试法
  荣格认为要利用阴影自我、发掘潜质,就必须去尝试不熟悉的事物。列出“如果我是那种人”你会去做的事情,如攀岩、独自去影院等,每月尝试其中一件。
本文章对我有帮助
文章编辑:Hannah
 浏览:2594
擅长咨询领域:擅长解决社会文化相关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个人成长相关的心理问题、宗教相关的心理问题及白领阶层的婚姻与情感问题。
 浏览:1324
擅长咨询领域:婚外恋、婚姻危机、性心理、家庭暴力;亲子关系、青少年逆反心理;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等。
 浏览:1822
擅长咨询领域:恋爱情感问题;婚姻关系问题;家庭成员关系问题;儿童、青少年成长问题;轻度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等情绪问题。
 浏览:617
擅长咨询领域:解决由亲子关系引起的困扰,改善夫妻或情侣的婚恋情感,规划职业发展,帮助个人,青少年及儿童成长和发展,危机干预,探索性心理等。
 浏览:1288
擅长咨询领域:性功能障碍;非机能性性障碍;性心理障碍;对性关系不满意,主要包括女性得不到性快感和男性早泄。
 浏览:695
擅长咨询领域:恋爱和婚姻问题;人际关系等关系类话题;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类的话题。
 浏览:706
擅长咨询领域: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基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职场经验;
在婚恋情感、个人成长、学生问题、职场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有较丰富的咨询经验。
 浏览:1045
擅长咨询领域:1)压力应对:职场压力、升学压力、考试焦虑等已经明显到生活;2)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强迫、失眠、疑病等情绪管理类问题;3)职业规划:自我探索、个人发展以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浏览:746
擅长咨询领域:婚姻评估、家庭治疗、情感咨询、亚隆团体治疗、职业咨询,对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治疗。
 浏览:847
擅长咨询领域:情感困惑、婚姻家庭问题、亲子关系咨询、青少年和青年个人发展咨询,及神经症的治疗。
 浏览:635
擅长咨询领域:婚姻家庭、情感困惑、个人成长、职场压力、亲子关系、 焦虑、抑郁等神经症方面的咨询与治疗。
 浏览:693
擅长咨询领域:个人成长,焦虑症、抑郁症等各种神经症;婚恋情感和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儿童及青少年教育与成长;团体咨询与治疗。
 浏览:791
擅长咨询领域:情感问题,婚姻家庭,人际关系,职场问题,职业规划,网瘾咨询,心理减压,抑郁焦虑,成长团体,治疗团体。
 浏览:578
擅长咨询领域:抑郁焦虑障碍、婚姻情感问题、酒药成瘾问题及网络成瘾问题。
 浏览:339
擅长咨询领域:各类神经症(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癔症等)咨询与治疗,恋爱、情感、婚姻等问题的辅导和咨询,子女教育和家庭心理辅导,青少年问题咨询,儿童多动症的治疗。
 浏览:106
擅长咨询领域:焦虑症、强迫症、生涯规划、青少年学习与行为咨询等。
作家:林紫创建时间:
作家:薛伟创建时间:
作家:叶斌创建时间:
作家:济群法师创建时间:
作家:丁力创建时间:
类别:生活心理视频日期:播放:1662  评论:0
类别:专业心理视频 日期:播放:603  评论:0
类别:生活心理视频日期:播放:1386  评论:14
类别:生活心理视频日期:播放:745  评论:5
类别:生活心理视频日期:播放:167  评论: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格异常的家庭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