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战,练到张志俊太极拳实战大师高壮飞的功夫,行吗

张方:太极拳凌空劲阴劲乱采花及其它.太极拳的终极秘密 _太极拳凌空劲高壮飞[ 13:23:49]
专题分类:>>>
  张方:太极拳凌空劲阴劲乱采花及其它自清光绪的帝师翁同和给杨露禅演练的拳术命名为太极拳后,这一百多年来太极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其它传统文化所不可企及的。然而, 在黄河文化滋润下孕育而生的太极拳,原本就应该是黄钟大吕,可是现在都变的有点油腔滑调了。这是一种本体迷失的现象。何谓本体?熊十力先生在《新唯识论》 中论及“本体”有六义。今简述如下:“一,本体是备万理,含万德。肇万化,法尔清净本然。二,本体是绝对的。三,本体是幽隐的,无形相的,即是没有空间性 的。四,本体是恒久的,无始无终的,即是没有时间性的。五,本体是全的,圆满无缺的,不可剖割的。六,若说本体是不变易的,便已涵着变易了。若说本体是变 易的,便已涵着不变易了”。熊先生是一代哲学大师,其本体论中的“清净本然”“圆满无缺”“无始无终”,以及变与不变的大道思想均与太极拳之本体相吻合。一、拳理与创新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理论应首推王宗岳的拳论,一八五二年武禹襄在盐店偶获王宗岳的 拳谱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一九九一年当代太极拳学者沈寿先生整理了几乎所有面世的太极拳学文论。集成《太极拳谱》一书刊行。当我们抚卷阅读之际,在感谢沈 老先生的同时,不禁为近半个世纪来,太极拳理论研究之匮乏而叹息。前年,拜读了乐幻智之子的八篇太极拳论,感觉是继阎志高和郝月如之后最有价值的太极拳理 论,但仍局限于后天转先天之前的有形、有意,以混元气的旋转练用为主,还没能上升到进一步的内练和外用的层次上。孙禄堂先生提出:拳与道 合的理论,首先是与丹道相融合,太极拳的身法八要及一些内练理论,与白玉蟾的八字丹诀:“开乾,闭巽,塞艮,留坤。”完全可以融会贯通,可惜一百多年来都 没人做过这方面的深入探讨。本门的太极拳内炼心法与桐柏宫传出的南派丹诀一脉相承,至简至易,但仅限于门内流传,法不入六耳,尚没有形成文字资料。本人虽 学粗才浅,却愿做这方面的尝试,今后在抱炉自修的同时,还要时不时地写点小文章。再则,太极拳的修炼至命功圆满后,应该还有“明心见性” 的修养阶段,而传统太极拳理论对此却没留下只言片语。一般的炼家认为只要“去七情”、“除六欲”、“灭五毒”之后,自然可以“明心见性”了,其实不然。窃 以为;必须要修炼禅法,能将禅之心法与太极之行功走架融为一体才是太极拳学的“大道境界”,六祖的禅法对修炼的心性要求过高,而四祖道信的禅学理念能够适 合各种根器的人修炼。二、太极拳学的语境我提出了“武学是一种肢体语言”的理论,是语言就要 有“语境”,可惜我们的语言环境有点问题。近年来为了弘扬太极拳,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一些名家和专家编创了一批普及套路和竞赛用的规定套路。各式太极拳都 有了自己的普及套路,可惜这些普及套路的编创者往往并非是本门派里的代表人物,以笔者所在的武式太极门为例,沈阳是武式拳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习练武式太极 拳者甚众,可是会练武式普及和规定套路者寥寥无几。而笔者所在的另一太极门派——吴式拳,以丹东为例,大多数吴式太极拳爱好者日常习练的都是三十七式普及 套路。原因有二,一是这套普及架子是从杨禹廷先生的原传八十三式传统吴式太极拳中精选出的不重复拳式。二是套路的编创者是吴式门内的代表人物,具有权威 性。那么武式拳的情况与吴式又恰恰相反。武式的普及和规定套路的创编者并不为武式各派认可,其新编的套路又是东拼西凑,因此,和者愈寡。语言失去了公信 力,又如何传播呢!窃以为,为弘扬太极拳而创编普及套路的举动无可厚非,是好事,但是要为这种新的肢体语言环境,制订严谨、周密、科学可 行的标准。每一拳式都应该有健身作用、技击意义和审美价值,在编创的过程中,不能掺杂非学术性的、非透明的游戏规则和非太极拳本体的因素。中国的武术没有 进入到奥运会,中国人错过了一个百年难遇的弘扬国术的良机,除了客观原因和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外,还应该在自身的发展体制中寻找原因。三、寻找技击的本体当年杨露禅到京城一亮相,就震动了九门,杨班侯随武禹襄习拳功成后更是打遍京津无敌手。民国初年,有人说:太极拳是棉花拳,打不了人,郝为真和阎志高师 徒二人先后设擂,与天下豪杰切磋,为太极拳正名。可是今天的太极拳怎么就打不了人了呢?都在那儿搭黄瓜架子揉手,谁能把谁推出一步、半步的就不得了了,就 沾沾自喜,自以为有真功夫在身,他们没见过老前辈们练“乱采花”时的打法。虽说太极拳是拳功一体的修炼方式,过去也有“慢练是功,快练是 拳”的说法。可是什么时候慢练?快练到什么程度才是打人的拳法?谁能说清楚!近半个世纪来没有几个大师在研究太极拳的原始功能——技击了,连过去老前辈留 下的修炼太极拳技击的功法也丢的差不多了。谁知道吊袋怎么打?大杆子怎么抖?我小时候看到一些练家,穿着皮衣、沙衣打对操,那身手真像“乱采花”,拳掌打 到身上的声响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护具,却没人打了!恢复和再建太极拳的技击体系在当今社会远没有开发太极拳的健身功能那 么重要,但是技击是太极拳本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太极拳的技击不就是发劲吗?发劲也就是全身那么一抖而已。哪有这么简单!如果我们还承认 太极拳是内家武学,那么就不应该放弃技击。构建太极拳技击的本体,除了研究太极拳的技击含意、单操的练法和用法、交手时的打法外,还要探讨历史上曾经出现 过的凌空劲、阴劲等功夫的真伪,客观务实地对待修炼中存在的太极混元气和太极光现象,对历史和现实中的这些特异神功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构建太极拳的本体的同时,还要对目前造假拳现象采取必要的措施,媒体不要轻易地发现什么“更古老的太极拳”,又“挖掘”出什么“张三丰原传太极拳”。假冒伪 劣的东西禁不住,真的功夫就无法弘扬,构建真正的太极拳就是一句空话。当然太极拳的本体不是几篇文章就能够构建起来的,它需要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科研 单位,与民问各个传统太极拳门派密切合作,和所有的太极拳爱好者们的共同努力。构建太极拳的本体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是为了光大我们的民族精神。我还是试图用几句话来概括太极拳的本体:太极拳的修炼本体是将百炼钢化做绕指柔,再将松柔化至虚无。太极拳的技击本体是以柔克刚、无形无意、以直觉制敌。太极拳的美学本体,是以虚无的元神演绎出如拈花摘叶般的阴柔之美,动静无始、连绵不断如春风拂柳。张方:太极拳的终极秘密太极拳一名首次出现不是在清朝末年:翁同龢看了杨露禅演拳后,写在了那对条幅中;而是在李亦畲编撰的《廉让堂太极拳谱》提及的,此前杨家一直叫绵拳,陈家沟则称作“陈家拳”。直到武禹襄根据《王宗岳拳谱》,将赵堡和杨露禅的拳法融合修订后,才正式命名为太极拳。可是武李郝三代均没有从拳法和内功上公开诠释此拳因何名之“太极”,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阎志高和霍梦魁来沈阳设帐传艺,将武式原传功夫传授刘长春、冯景春和刘长佳等人,世人才知太极拳之名不虚传。武式原传拳法讲究手上阴阳圈、脚下梅花转同时旋转,双手一阴一阳走S形抽丝划弧,脚下一虚一实,脚尖和脚踵同时旋转出落地梅花。我在九十年代用台里的专业摄像机完整的拍摄过家师刘常春演练的拳剑刀和双头蛇,那时他的身体正值最佳状态。我将拍摄的全套武式小架视频快放后,发现九九八十一式太极拳就是一个个旋转的阴阳鱼。2012年五月我在小河沿又采访报道了霍梦魁先师的嫡传弟子刘长佳老先生,刘先生特意让我完整的把霍先生的拳法拍摄了下来。回到台里,我在非线上加快了视频播放速度,结果霍先师的拳法也是如太极球在旋转。我确实曾经跟吴本萍学过武禹襄的原传快拳,但没跟他划经他自己改编成108式的武式太极拳,因为我当时就感觉他的这套拳跟武式的太极宗旨相去太远,他演练的武式拳根本没有太极球旋转的味道。今天很多人都怀疑太极前辈的功夫是否真实,因为现在的太极拳不仅不能打,而且还作假。其实是今天的人太急功近利,大多数都练错了!我的几位太极师傅均教导我:太极拳修炼分三个阶段,炼形、练意、炼神。辉璞先师告诫我:炼形阶段不可片面追求大松大软,只要不无谓用力即可。但一定要把身法八要练上身 ,站太极桩和抖大杆子一样都不能马虎,不仅拳架要标准,而且行功走架必须下势,太极拳不能站着打!练意阶段才求尽量放松,但意无定向,必须八面支撑。此阶段练拳最易出偏,如理解“气沉丹田”,即将体内外之气皆硬压入小腹,肯定患小肠疝气或糖尿病!如果再把小腹中的有形之气左转右转而成球,则更是求死之道!再如作意手上有气,能发出丈外,或曰:能用气圈打人,那可就离神经病不远了!到最后的炼神阶段更要无知无识、无欲无求,此时如果还体会什么大松大软,那就是识神作怪,或者顽空、或者入魔,跟修炼太极元神南辕北辙。现在那些刚一学拳,就站在那儿玩大松大软者,不求拳架准确而低头猫腰,不求修炼筋骨皮的坚韧,而一味的幻想:一朝练出松劲、空劲和凌空劲;其结果肯定是崂山道士似的笑话。你看哪个玩大松大软的主儿敢跟练拳击和散打的比划一个回合?他们那种练法如果想技击简直就是缘木求鱼!不仅练不出太极功夫,而且于健身也无益。这些人大多都是从小都没跟人打过架的话唠,他们对于武术的想法原本就天真可爱!
专题导读:>>>
"太极拳凌空劲高壮飞"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咨询热线:400-612-6665
练太极拳达到养生目的的三个步骤
   现在练习太极拳多为达到养生为目的,那么你可知道太极拳养生的三个步骤。 养生太极拳理精法密,练形、意、息、松、气、劲、神,层次,逐阶登升。学练养生应由浅入深逐级进修,学一式练一式,练一式得一式,一阶有一阶的功效,功夫浅深各有功效。下面按层次修炼次序大致介绍一下功法特点。
   动以入门,入门先练形。练身正、体松、气匀、意专。节节贯串活关节,变著转接是关键。练养生太极拳动静相修,拳功并练,通过练拳明拳术招法,练形、意、息、松、气、劲、神的太极功夫。
   有为以始,无为以成。练拳先要练意。形体、动作、呼吸、 松身、行气、使劲,全凭心意用功夫。法具于心,心使意动而成招,招法精明全在意。锻炼用意指挥形体动作、放松、呼吸、气血运行、周身协调、动作、放松、呼吸、内气、劲力协调一致的能力,锻炼中枢神经&&脑(传统养生说的&心&)对人体器官、系统的综合指挥、协调能力,称之谓&意力&,即传统养生功法说的&心力&。
   养生太极拳练拳练气和静功练气,动静相修,得气快、显效迅速。功法有聚气养气&&练丹田气,意气升降&&气通任督,升降开合&&行气通经。这是疗疾健身和功夫性锻炼的太极修炼基础功夫。
关键词:太极拳养生
来馆注意事项
服务时间:08:00--21:00
免费热线:400-612-6665
办公手机:187-
Q Q&客服:
办公邮箱:热门文章HOT NEWS
北京时间6月24日,2016网球大满贯温布尔登锦标赛进行抽签,在男单方面头号种子小德和3号种子费德勒同在上半区,下半区则是拥有2
HOT ARTICLES第A21版:武术
一招太极拳终结一场恶斗
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修占的传奇故事
&&&&吴式太极拳创立于清朝末年。早清同治年间,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受聘于端王载漪府传授太极拳,同时任神机营武术教练。数年后,得杨露禅真传者有万春、凌山、全佑等人,三人在拳术各有所长,万春善刚劲、凌山善发劲、全佑则长于柔化。全佑又传拳于弟子王有林(字茂斋)以及吴鉴泉。王茂斋为山东掖县(今莱州市)程郭镇大武官村人,与师弟吴鉴泉在北京共同参悟拳理,经数年研究,创编出了吴式太极拳名扬京城。吴鉴泉后南下传授太极拳,王茂斋继续留在北京,吴式太极拳于是形成南北两派,武术界素称“南吴北王”。  作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的故乡,莱州的武术氛围十分浓厚,作为当下吴式太极拳重要的人物之一,中国传统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修占讲述了吴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烟台武术志》征集线索  烟台市武术协会与《今晨6点》联合推出《烟台武术志》。如果您知道烟台武术的前尘往事,如果您有烟台武术的影像、文字资料,欢迎您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请发送短信至,寄信至烟台市北大街54号烟台日报社 《今晨6点》文体部或者发送邮 件 至 电 子 信 箱。  修占生于1947年,吴式太极拳大师修丕勋()之子,自幼跟随父亲练武。而他的父亲修丕勋正是吴式太极拳创始人之一王茂斋的高徒。  王有林(),字茂斋,山东掖县(今莱州市)程郭镇大武官村人。十九世纪末王茂斋在北京的麻刀铺学徒,有幸从学于太极拳宗师全佑先生。全佑()先生是满族正白旗人,生于顺天府大兴县。全佑老姓吴福氏,号保亭,人称全三爷,后被吴式太极拳门人尊其为始祖。其传人有:王茂斋、王杰、吴鉴泉、郭芬、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人。王茂斋生性忠厚老实,在师兄弟中居长,习武也最用功。全佑去世后,王茂斋开设了“同盛福”商号,经商之余,王茂斋也练功不辍。辛亥革命后,吴鉴泉家境困难,举家投奔师兄王茂斋,二人按师父的传授参悟拳理,切磋技艺,经过数年的研悟,创编出松柔轻灵,严密紧凑的太极拳派(后来被称为吴式太极拳),名扬京城。军政要员吴佩孚、褚民谊、袁良等纷纷从学,大力推广,二人的弟子也遍布京城各界。1928年,上海市政府、精武体育会、中法大学及当时社会名人黄金荣、杜月笙、张晓林、王晓籁等致电北京,聘请王茂斋南下传授太极拳,王茂斋因生意缠身婉言拒绝,同时举荐吴鉴泉前往。经上海方同意后,吴鉴泉南下授拳,第一个将太极拳带过大江,后又传及长沙、广州、港澳及海外。吴鉴泉南下后,王茂斋继续留在北京授拳,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掌门人,其弟子门人遍及北京、山东、东北等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王杰、赵崇佑、杨禹廷及同村人修丕勋等。吴式太极拳于是形成南北两派,武术界素称“南吴北王”。  修丕勋(),字朱臣,自幼酷爱武术,尤擅八卦,二十余岁即誉满乡里,后慕王茂斋先生德艺双馨,拜入门下,入京学艺。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修丕勋终得太极拳之真传,成为王茂斋先生的得意高足。学成后,修丕勋回到莱州,致力于吴式太极拳的传播。1934年,掖县国术馆成立,县长刘国斌出任馆长,修丕勋任教务主任,一时间太极拳弟子遍布莱州,现流传在莱州的吴式太极拳老架,均师承于他的门下。修丕勋先生武功精纯,品德高尚,他一生弟子众多,主要有其长子修良、次子修占及温铭山、孙镜清、周风岐、战波等。  修占是修丕勋先生的次子,生于日。和当时的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修丕勋一家生活困难,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习武人的热情。自修占记事起,就经常看到有许多人到自己家里来,跟父亲学习太极拳,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小院里有学拳架的,有学器械的,有学推手的,非常热闹。  大人们练得一丝不苟,修占在旁边也看得津津有味,耳濡目染,倒也学会了几个动作。起初,父亲怕他外面惹事,不肯教他功夫,只教大儿子修良。修占觉得委屈,暗下决心要超过哥哥。他平时仔细留意父亲授徒时的一招一式,默默记住,在没人的时候,偷偷练习。直到14岁那年,有一次修占又在聚精会神地偷偷练拳,被父亲发现。父亲看到小儿子修占招招式式,手眼身步,还真像那么回事,大为惊讶。经询问,修占告诉父亲偷学的经历和决心。修丕勋觉得修占颇有习武的天赋,开始正式教他正宗吴式太极拳。渐渐地修占不仅学会了动作到位的拳架,还领悟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即便在动荡时期,修占也没有放弃太极拳的研习。恰在此时,一位太极拳界的传奇人物―――王杰来到大武官村。王杰(),字子英,他是王茂斋的次子,因哥哥与弟弟皆早逝,所以他独得家传绝技。王杰推手功夫极高,从不以力胜,而且传说王杰天资聪慧,没学过的拳,只要他看上三遍,就能学会。正因如此,也形成了他孤傲的性格,同门师兄弟,没有几个人能入得上他的眼,唯独和修丕勋合得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王杰由北京下放到老家劳动改造。修丕勋当仁不让尽地主之谊款待王杰。空余时间,王杰看到修占在院中练拳,颇有些功力,忍不住对修占说:“来,咱俩练练推手?”修占拜过师叔,两人搭手,修占向前一挤,顿觉对方柔若无骨,自己却不由自主地脚跟离地,失去重心惊出一身冷汗,王杰收势哈哈一笑。修占自知遇到了高手,在此后的日子里,修占一有时间就去找王杰请教,没多久叔侄俩便成了忘年之交。他从王杰那学了不少新东西。1971年,掖县郭家店公社修庙埠河水库,当时施工的有程郭公社和过西公社的社员,修占也在其中。有一天,两公社社员因争夺土场,发生争执,双方大打出手,形成了上百人群殴的局面,眼看一名程郭社员被打得鼻青脸肿,倒地不起,程郭公社领队程绍珍阻拦不住,急得团团乱转。这时他突然想到修占,便连忙找到修占说:“快,快上去救人啊!”修占说:“我学过武术,但不能去打架。”程绍珍道:“人命关天,顾不得那么多了,快点吧!”修占只好钻进打架的人群,护住被打倒的程郭社员,过西公社的一个小伙子见对方来了帮手,二话不说,挥拳打来,修占顺势一捋,然后双掌推出,过西公社的十几个人一齐被推倒在地上,霎那间,在场的人都被惊呆了,半晌没有一点声音,有一个过西公社的社员说了句:“是修丕勋的儿子修占!”一场恶斗被修占的一招太极拳震慑结束,年仅二十四岁的修占也随之在四邻八乡出了名。  1985年,修占南下上海,拜访吴式太极拳泰斗马岳梁、吴英华夫妇。两位老人还依稀能回忆起六十多年前修丕勋在北京学艺的情景,修占告诉二老:“父亲学得技艺回到莱州,致力于吴式太极拳的传播,曾任掖县国术馆的教务主任。他德高望重,深得乡民的爱戴和弟子的尊崇,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莱州太极拳的发展和武术事业的振兴。他一生弟子众多,曾从师于他的温铭山、孙镜清、周风歧、战波等在拳术上都出类拔萃。我愿继承他的遗愿,为发扬中华武术尽责尽力。”二老感慨颇多,更觉欣慰。修占演练了一遍拳架,请二老指点,吴英华说:“练得很好,跟以前王师伯(指王茂斋)练的拳架一模一样。我父亲到上海以后,对老拳架作了一些改动,我练给你看看。”接着吴英华亲自演练了一遍南派吴式太极拳拳架,分析了两种拳架的异同。然后马岳梁老人跟修占搭手划圈,印证武功,马岳梁感叹说:“不到四十岁年纪,练到这样的功夫,很难得啊。”  2007年秋天,吴式太极拳第五代名家、75岁高龄的高壮飞先生来到莱州,一是要到师祖王茂斋的墓上拜祭一下,二是想深入了解一下莱州传统吴式太极拳的发展情况。高壮飞先生和修占见了面后十分高兴,二人各自演练了拳架,交流练功的体会,又搭手划圈,切磋武功。几圈过后,二位老人停下手来,相视而笑,高先生叹道:“师叔的功夫真是了不得啊!”回京前,高壮飞先生希望把修占演练的拳架用摄像机录下来,回去研习,修占先生慷慨应允。  几十年的武术生涯,不少荣耀的光环罩在修占老师的身上,但修占为人低调谦逊。多年来,修占老师一直积极参与武术赛事、活动,1983年修占获得山东省武术比赛枪术第一名;1986年修占获得全国武术比赛吴式太极拳第一名;1994年修占老师的业绩被编入 《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2005年修占被评为“烟台市十大拳师”。2013年12月,烟台市武术协会即将换届,修占被推举为下一届烟台市武术协会吴式太极拳分会会长的候选人。  修占老师开设了吴式太极振武馆,修老师亲临亲授,指导学员们练拳架,走步法,学推手,学器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苦,默默奉献。自2000年起,修占先生受聘担任山东省莱州中华武校的武术指导,除了教授本校的学员,还有许多各地的武师和国外友人慕名来访,修占老师诚恳地与他们交流切磋,结交了不少武术界、文化界的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实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