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电影打成了阵地战,因为 进攻一方增进进攻速度小于防御一方 无先进作战理论指导 无有效手段

军事理论教程练习题all(1)(1)_中华文本库
第8页/共20页
23 【单选题】(3分) 日,我国第五代隐身重型歼击机歼-20在(
)实现首飞。 A. 重庆
正确答案是:B
24 【单选题】(3分) 美军“空海一体战”的太空反制主要是压制或摧毁我军(
)作战,以及侦察、监视、传输能力。
正确答案是:A
25 【单选题】(3分) 我国第一艘航母名字为(
),是从乌克兰购得“瓦良格”号全面改装的,属于中型航母,作为试验和训练舰。
B. 微山湖号 C. 基辅号
D. 辽宁号 正确答案是:D
26 【多选题】(5分) 反介入/区域拒止即(
)美军进入特定作战区域。 A. 防御
B. 阻止 C. 渗入
正确答案是:B,D
27 【多选题】(5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成了阵地战,是因为(
A. 进攻一方增强进攻的速度小于防御一方增强防御的速度
B. 没有先进的作战理论指导
C. 没有有效手段克服筑垒地域防御
正确答案是:A,C
28 【多选题】(5分) 冷兵器时代运动战创造战机的方法有(
A. 诱敌出城
B. 逼敌出城
C. 合围敌人城堡
正确答案是:A,B
29 【多选题】(5分) 我国大力发展海军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防备敌人从海上侵略我国
B. 维护我国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
C. 扩大我国的领海
正确答案是:A,B
30【多选题】(5分) 美军的文职人员制度是其(
)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8页/共20页
寻找更多 ""拒绝访问 | www.gkstk.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gkstk.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eb543a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帖子主题:[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陆军装备(组图)[版主已阅]
共&14457&个阅读者&
军号:1899177 工分:342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陆军装备(组图)[版主已阅]
文章提交者:hxw747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172-0-1.html
。Panzerkampfwagen I Ausf A.PzKpfw I Ausf F 重型步兵坦克PzKpfw I Ausf C1931年,德军中的一些如海因里希.古德里安等,意识到建立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一种来培训将来的装甲师作战人员。因此,在1932年德军向主要的公司提供了一种轻型坦克(5吨)的规格说明。设计者的主要经验来源于早期的一些“秘密”项目和与瑞典Lansverk公司的合作计划。1933年,开始发展一种4——7吨的,为了不违反凡尔塞和约,计划被伪装为一种农用拖拉机的设计。通过竞争,Krupp公司的设计(LKA 1)被选中。该设计源于的MK.IV小型坦克底盘,德国在1932年从苏联秘密的得到了两辆该型坦克。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德国与苏联在苏联的卡马河附近密切的合作发展装甲车辆。苏联在1929年从英国购买了两辆MK.IV坦克,并以其为基础发展了T-27坦克。Krupp的设计又做了适当的修改,在1933年夏,生产了五辆LaS底盘用于测试。随后,为其安装了炮塔。1933年德军重整军备时,急需一种结构简单, 造价低廉且适合训练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装甲部队进行训练并从中吸取经验。 德国埃森( Essen) 和克虏伯 (Krupp) 兵工厂便及时提供了一种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车。此车受英国维克斯 (Vickers)六顿坦克影响甚大, 故外型上有多处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试车后,德国陆军即定购150辆,定其型号为 Pzkpfw I Model A。改进后的Model B型推出后, 德国陆军部再次大批定购(2000)辆。至1935年10月,三个装备I号坦克的德军装甲师组建完毕。一号坦克是一种小型的双人坦克,即使以当时的观点去评价,它也无法符合最基本的坦克设计原则。车身装甲极薄,且有许多开口,缝隙和接合处,使得这种坦克很不经打。引擎的马力也不足且又采用连杆式减震系统,这又使得该型坦克的机动型不甚了了。由于车身尺寸被尽可能地缩小,使得乘员待在里面很不舒服。驾驶员由车旁边的舱门爬进去,而车长则从炮塔上方进入。由于在舱盖合上的情况下,车长的视野非常糟,故车长通常都要将半个身体完全暴露在外面,这是极其危险的。不过,大多数的一号B型坦克已用无线电联络,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当时许多国家的坦克之间都靠手势和旗语联络,甚至连在卫国战争初期的很多T-34/76坦克分队都是如此)。在1934年2月的进一步测试中,改进了LKA 1(LaS)的设计,命名为PzKpfw I Ausf A,在4月投入了生产,并生产了15辆,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展示了这些坦克。1934年,一辆PzKpfw I Ausf A的样车卖给了匈牙利。1942年,匈牙利可能又购买了几辆用于训练。也有少量出口到芬兰。该坦克也装备了克罗地亚军队。I号坦克首次在实战中登场是在1936——38年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大约100辆(Ausf A/B)型坦克随“秃鹰军团”和佛朗戈的军队作战。但实战中发现它远非T-26和BT-5的对手。部分坦克被缴获,并改装了法国25mm火炮。在西班牙内战期间,I号坦克都装备的20mmBreda火炮,德军最高统帅部利用西班牙内战的机会测试它们的新武器和闪电战术。I号坦克经实战证明,它的装甲太薄,仅能防护一些轻武器,它装备的双管火炮也威力不足,无法与步兵部队对抗,在战斗中它几乎没有什么作用。I号坦克的两种主要型号Ausf A(1934)和B(1936)在悬挂系统和发动机上有区别。在1935/36年,实验了在Ausf A上安装Kruup M601柴油发动机,但它提供的马力太小,最终没有能采用柴油发动机的计划。从1938年末起,认识到I号坦克作为主战坦克以没有多少发展的潜力,开始改变发展方向为一种快速的侦察坦克和轻型步兵坦克。新发展的Ausf C和Ausf F几乎是全新的设计除了采用了少量的Ausf B的部件外。Ausf C(nA VK 601)从1942年末到1943年初仅生产了40(46)辆。Ausf D(nA VK 602)是Ausf C的改进型,生产数量也很有限。Ausf F(nA VK 1801)从1942年4月到1943年2月仅生产了30辆。1943年中,少量的Ausf C和Ausf F随第1和第2装甲师在东部前线进行了实战测试,后来在南斯拉夫服役。1944年,在诺曼底,大部分I号坦克损失已尽。Ausf C/D/F没有大规模生产。在1939/40年,100辆Ausf A/B型的I号坦克被改装为载弹车。它们主要装备工程兵部队,参加了西线的闪击战,部分也参加了在苏联的战斗。基于I号坦克的变形车有装备了20mm高炮的Flakpanzer I(Sd.Kfz. 101),生产了24辆,装备第614高炮营的三个炮兵连,每连8辆,在1943年1月的斯大林格勒全部损失了。同Flakpanzer I一样,还有装备了15mm MG 151/15重机枪的变形车,在1943年的东线曾缴获到该型车。I号坦克广泛的在波兰、西欧和非洲使用。在非洲的型号增加了过滤器,装备了改进的通风系统。非洲军团的第5轻装甲师把少量的I号坦克改装为了喷火坦克,装备便携式步兵火焰喷射器和机枪。PzKpfw I Ausf A在1934年的训练中I号坦克是作为装甲师的轻型训练坦克并没有打算运用于实战,但实际上它一直被用于一些小规模战斗直到1942年。在1942年初,I号坦克退出一线部队,转入警察部队和反游击部队。没有炮塔的I号坦克被用于NSKK部队的训练,I号坦克的炮塔用于了大西洋防线等的防御工事。I号坦克为德国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以设计以后的更具威力的各型坦克。尽管I号坦克不是一个有效的战斗坦克,但它是一种优秀的训练坦克,到战争结束时大量的装甲兵都是通过它训练的,不少装甲兵都是驾驶它第一次参加战斗。由于该型坦克的多种缺点,它很快在战争中被淘汰。大多被用去训练和改装成其他车型。较为成功的改装车型是一种I式指挥车。曾经有约200辆I号坦克被装上一门47mm反坦克炮,成为型自行反坦克炮。还有机少数的被装上了一们150mm的大口径榴弹炮。剩下的不是被改装成装甲指挥车就随机当弹药搬运车使用。事实证明,用I号坦克改装成的车辆大部分都不是很成功。由Krupp用Panzer I Ausf B(仅有6辆Ausf A)改装了一种轻型指挥坦克。从1935年到1937年,共生产了190辆。基于Ausf B有两种型号。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后,一些被改装为战场救护车(Sd.Kfz.265),它们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服役。这种指挥坦克一直服役到1941/42年,之后被其他的指挥坦克取代,少量出口到匈牙利。I号坦克还有一种装备150mm slG 33 L/11.4重型火炮的变形车(Sturmpanzer I Bison),采用Ausf B的底盘。乘员仅由前部一个大的护盾保护,上方和后面都没有装甲。仅在1940年2月由Alkett改装了38辆,参加过法国、巴尔干和苏联战场的战斗。这是当时第一种自行火炮。I号还有改装为装备47mm火炮的变形车(Panzerjager I),乘员三人,基于Ausf B底盘,仅有一个前护盾。从1940年3月到1941年2月,改装了202辆。有两种版本,由护盾的块数区别,Skoda生产的有7块护盾,而由Alkett生产的只有五块。少量是装备的37mm炮。事实证明这种变形车效果差,由于火力不行很快被淘汰。曾在法国、北非和苏联服役。它是当时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火炮。本文内容于
23:27:08 被霹雳系列编辑
延伸阅读:
除了思想什么都没了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陆军装备(组图)[版主已阅]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05748 工分:6189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好厉害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9177 工分:342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扣肉丝
在第85楼的发言:呵,就这么点儿?
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豹,虎,不算歼击车,就是不算变型车,你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不全的的您来补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58580 工分:237
左箭头-小图标
呵,就这么点儿?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豹,虎,不算歼击车,就是不算变型车,你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9177 工分:342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斯普林菲尔德
在第83楼的发言:要是都有图就完美了下次发苏联全集的时候会注意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806 工分:3
左箭头-小图标
要是都有图就完美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806 工分:3
左箭头-小图标
要是都有图就完美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806 工分:3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63119
左箭头-小图标
太长咯!看图!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4590 工分:17026
左箭头-小图标
技术贴 支持2号坦克的图里怎么会有3号坦克?? 老外的图配错了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55254 工分:1
左箭头-小图标
还有很多枪没有说明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03552 工分:201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德国Gew 98在1898年采用新改进的1898式毛瑟步枪作为制式步枪,新步枪被德国军方命名为Gewehr 1898,通常缩写为G98。主要特征是固定式双排弹仓和旋转后拉式枪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德国军队步兵的制式步枪。毛瑟式枪机以安全、简单、坚固和可靠著名,绝大多数手动式步枪都是根据其设计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应用或改进而来。毛瑟步枪及其变型枪几乎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标准陆军装备。G98式步枪在埑壕战中使用显得太长,使用与携行都不方便,于是考虑研制卡宾枪型。首先有98a,是缩短枪管为23.6英寸的骑枪,或称卡宾枪型。长度由1.25米缩短为1.1米,拉机柄由直型的改为下弯式,背带环改在枪身侧面,方便携行。Gew 98b融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经验加以改进,后来有98b,仍然是G98式步枪29.1英寸枪管,拉机柄改为下弯式,增加了空仓挂机设计,提醒士兵弹仓已空。虽然采用卡宾枪的名称命名,称为Kar98b(Karabiner德文意为卡宾枪),但是其长度与G98式步枪相同。[编辑本段]标准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国德国受到凡尔赛合约的限制,不能制造或出口军用武器,但是德国仍利用西班牙内战及与瑞士等国家兵工厂合作的机会,继续研发。当时在英、美等国采用缩短长度的“短步枪”已成为潮流。1924年毛瑟厂注意到这种趋势为赢得出口市场,推出了标准型的民用步枪捷克生产的Vz.24步枪属于毛瑟标准型步枪,事实上是G98式步枪的改良型,拉机柄还是直型的。标准型(Standard-Modell)的名称意思是指23.6英寸(600mm)枪管的短步枪代替23.6英寸(740mm)枪管的长步枪作为毛瑟步枪的标准型,步兵及骑兵通用。事实上标准型也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中国在1930年代采购了一批该型步枪,毛瑟公司奉送图纸(也可能是从比利时来的),於1935年以标准型步枪为基础,制造了中正式步枪。中正式步枪是中国第一种制式步枪,并与汉阳式步枪(1888式步枪)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部队主力步枪。[编辑本段]Kar.98kKar.98k结合98b以及标准型毛瑟步枪的改进基础上,最终在1935年德国正式采用Kar98k毛瑟步枪(Karabiner 98 kurz:Karabiner代表卡宾枪,kurz代表短的意思),成为纳粹德国的制式步枪,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Kar98k的特征:除了标准毛瑟步枪的刺刀座、叶片保险、分岔左枪栓闭锁榫和弹壳片外,还有在左侧的枪背带、准星护罩、下弯式拉机柄、枪托在拉机柄头位置有对应凹槽、枪托中间有供分解撞针用的金属洞等。其间经过多次设计更改,部分零部件制造与安装采用冲压、焊接工艺,大多是为了易于生产,例如枪托底部在1944年改为罩杯式冲压组件;前护箍由切削件改为点焊;弹仓底部及护弓也改成冲压钢板。一般而言,1944年之后制造的98k,因为战争形势的转变,质量也每况愈下。后期的一些步枪,连刺刀座都省略了。随着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以及新型弹药的出现,98式毛瑟步枪作为一种经典的武器,逐渐被替代。1940年,毛瑟公司曾参加新型半自动步枪的投标,最后毛瑟公司方案被淘汰。纳粹德国战败后,毛瑟兵工厂遭到破坏。毛瑟公司在轻武器业务方面已经完全没落。[编辑本段]结构特点毛瑟兄弟设计的毛瑟式枪机安全、简单、坚固和可靠,大多数的旋转后拉式枪机都是根据毛瑟兄弟所设计的原理来设计的。在枪机上有三个凸笋,两个在枪机头部,另一个在枪机尾部。前面的两个凸笋就是闭锁凸笋,进入枪管尾有些人把尾部的凸笋误认为是第三个闭锁凸笋,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保险凸笋,并不接触机匣上的闭锁台肩。枪机组很空易从机匣中取出,在机匣左侧有一个枪机卡榫,打开后就能旋转并拉出枪机。毛瑟式枪机的另一个著名特征是它的拉壳钩,有一个结实、厚重的爪式拉壳钩在枪弹一离开弹仓时就立即抓住弹壳底缘,并牢固地控制住枪弹直到抛壳为止。这项技术被称为“受约束供弹”(controlled round feeding),是保罗·毛瑟在1892年时的重要发明,由于拉壳钩并不随枪机一起旋转,因而避免了出现上双弹的故障。拉机柄牢固地安装在枪机体上,参考了恩菲尔德步枪的设计而改为固定在枪机后部,直到98式步枪为止,这个拉机柄在枪机闭锁时都是呈水平状态向右直伸而出,只有少数特殊型号(卡宾枪、狙击型和自行车步枪)才是下向弯曲。在1924年研制的标准型步枪上,仍然是使用直拉机柄,直到98k式步枪开始,才统一让拉机柄向下弯曲。下弯式拉机柄不但使步枪在携带时更方便,不容易绊上杂物,而且也使枪机操作时更舒适。保险杆位于枪机后上方,用右手拇指可以很容易地操作,保险杆有三个操作位置:当保险杆拨到右边时,同时会锁住击发阻铁和枪机体,此时步枪既不能射击,也不能打开枪机;当保险杆拨到中央位置(向上抬起)时,只是锁住阻铁,步枪不能击发,同时挡住瞄准线,但枪机可以打开,能进行装填或清空弹仓的操作;当保险杆拨到左边位置时,只要扣动板机步枪就能发射。扳机为两道火式的设计,既安全又可靠。双排固定式弹仓是毛瑟步枪的另一个特征,枪弹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装入。装填枪弹有两种方法,最快的方法就是用桥夹。每条桥夹装5发枪弹,刚好够装满一个弹仓,在机匣环上方有机器切削出来的桥夹导槽,打开枪机后,可以把夹满枪夹的桥夹插在导槽上,然后把5发枪弹用力压进弹仓内。压完弹后,空的桥夹可以用手拨出,但如果不用手拨,在关闭枪机时也会强行抛出桥夹,这样的设计在激烈的战斗中非常有效。另一种方法最简单,只需要打开枪机,用手一发一发地把枪弹压入弹仓内,一次一发。用这种方法装满弹仓会比较慢,但如果在战斗的间隙想把半满的弹仓重新装满,则可以用这种方法。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03552 工分:201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作战,主要以阵地战和碉堡作战为主。 攻击的一方,首先以密集火炮最大程度的攻击对方的坚固工事,战壕和铁丝网,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他们以密集冲锋的形式接近冲入对方的阵地,在激烈而短促的近战中消灭敌人,夺取阵地。 可是,随着战争的展开,各国就感觉到了这种战术的重大问题。 由于军事工事建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战壕的曲折复杂。即使在猛烈的炮火也不可能摧毁战壕里面的所有人。同时重机枪的发明,使得防守一方即使人数很少,也可以给予冲锋的进攻者大量的杀伤。 实际上,一战爆发刚刚四个月,德法就分别伤亡了70万和85万人,而装备差劲的俄国人在一年内更是伤亡250万人。 因此,防守武器的水平远远强于进攻武器,这种残酷的现实就要求进攻武器在技术上的必须突破。具体来说,对于进攻一方来说,他们人数和地形上的劣势,就要求他们有更猛烈的单兵武器。而当时的各国步枪,每分钟射速不超过10发,大部分战斗射速不过每分钟5发,这样的武器,根本无法有效攻破对方的阵地。加上一战时期配着刺刀的步枪几乎有1.5米长,这么长的武器也无法在狭窄的战壕中使用。于是,一种由单兵手持,可以在近距离威力巨大的武器随之产生。这就是曾经被称为“手提机关枪”的冲锋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锋枪的扛鼑之做为德国的MP18,他由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伯格曼军工厂生产。他虽然装备部队时期,一战已经快要结束,德国败局已经确定。但是仍然在实战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战结束以后,对德国冲锋枪深有恐惧的英法胜利者,在战后的条约中明确规定,德军不可以装备冲锋枪,这也是对这种武器变相的肯定吧。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功,大部分依赖于闪电战。而闪电战的核心就是装甲部队的使用。作为装甲部队来说,因为其的车载武器如火炮和机枪的使用,所以对于远距离的目标都有巨大的杀伤力。但是,装甲车辆在复杂的地形,经常遇到近距离的各种武器的袭击。由于装甲车辆自身的限制,它对于近距离的袭击反应较慢。因此,很需要车载步兵保护其安全,这个距离一般是150米以内。那么德国传统的毛瑟步枪的火力和射速自然无法实现这个目的。于是,德国从30年代初期开始,就致力于发明一种可以供装甲步兵和伞兵使用的冲锋枪。在战前的十年内,德国陆续使用了MPl8/l、MP28/ll、MP34/l、MP35/l、厄尔玛冲锋枪,这些武器部分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西班牙激烈的运动战和阵地战中,它们也发挥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德国专家的专业眼光来说,这些武器仍然保持一战时期的水平,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德军也并没有大量装备。MP381938年,德国埃尔马兵工厂为满足德国装甲兵和伞兵部队对近距离突击作战的自动武器的需求,定型并生产了MP38冲锋枪,列装德军。MP38式冲锋枪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叠式枪托和采用钢材与塑料制成的冲锋枪。随即德军在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前装备了数千支该枪,基本全部由德国装甲部队使用。在短促而激烈的波兰战役中,面对顽强的波兰人的士兵的反抗,MP38成功的保护了防御能力很脆弱的1型,2型,3型坦克和德式装甲车,MP38猛烈火力使得手持集束手榴弹和燃烧瓶的波兰反坦克士兵无所适从。MP38的火力和战斗中可靠性深受各方的赞赏。不过其保险装置的不稳定等问题也受到了批评。由于MP38的简易保险不可靠,当枪机在后方待击位置时,拉机柄挂在机匣拉机柄槽后端的保险缺口内,使之不能偶发,受到较大的震动时容易走火,针对保险机构进行改进,命名为MP38/40。可将拉机柄推入机匣机柄槽前端增设的保险缺口,使枪机不能拉动,增强了保险作用。MP40在战争期间制作精良的武器简化生产工艺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是军方考虑的主要问题。波兰战役以后,为了进一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德国军工企业根据实战的经验,在1940年再次进行改进,使它造价更低,工时更少,安全性更高。这个改进的型号就是大名鼎鼎的MP40冲锋枪。MP40用大量冲压、焊接工艺的零件代替MP38的机加工工艺的零件,降低成本,标准化的零件在各工厂分头生产,在总装厂统一装配,容易大批量生产,甚至一些非军工企业也能分包生产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经济性和零件互换性。在1940年至1945年间,共生产了1,037,400余支MP40冲锋枪。根据统计,二战中间MP38和MP40一共生产了120万支。MP40冲锋枪,及其原型枪MP38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枪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枪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枪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枪管座钩状形状可由装甲车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枪管退回到车体内。该枪结构简单设计精良,枪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手持MP40的士兵,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人的象征。实际上,最早的MP38/MP40冲锋枪只是由装甲兵和空降部队使用,随着生产量的加大,MP40已经普遍装备基层部队,成为受到作战部队欢迎的自动武器,不但装备了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在步兵单位的装备比例也不断增加,总是优先配发给一线作战部队。但是事实上并不象人们印象中那样广泛使用。客观的说,MP40是一款划时代的武器,但是并不是完美的武器。MP40冲锋枪,具有现代冲锋武器的几个最显著的特点:制造的简单性和造价低廉。MP40取消枪身上传统的木制固定枪托、护木组件以及枪管护筒等粗大笨重的结构,主要部件都是钢片压制成,连唯一较费工时的木质枪托,也由钢制折叠式枪托代替。全枪没有复杂的工艺,钢片压制的枪身可在一般的工厂的流水线中随意制造,一般的初级技术工人依靠工具即可制造;机匣的下半部则以重量很轻的铝材制造。甚至对于枪的表面也没有什么磨光,总之,一切复杂的工艺全部取消。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得MP40可以在德国各地的大小工厂中大量制造。射击的稳定性和精度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中,MP40冲锋枪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在持续射击中的精度更是无人能比。 一把连续射击中的苏联波波沙和英国司登都是很难控制,而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击中的MP40。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这主要还是来自于MP40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枪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和该枪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南斯拉夫影片《桥》在这部影片中,游击队员们人手一把MP40,其中包括少年和女游击队员。少年和女人虽然并没有什么战斗经验,臂力又较弱,但是他们也可以很好控制住持续射击MP40,在实战中消灭了许多德国士兵。枪身短小MP40的枪身折叠以后,仅长62厘米。比各国的固定枪托武器都要短20厘米以上。 这非常适合于装甲兵,伞兵和山地部队的使用,尤其是在狭窄的车厢和飞机的机舱里。对于伞兵来说,MP40短小精悍,火力猛烈,非常适合伞降使用。 早期在西线一系列的空降作战,包括空袭比利时的要塞,突袭荷兰,大规模空降克里特岛,MP40帮助德国的伞兵部队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密集短促的火力往往可以压制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盟军士兵。 对于装甲兵来说,短小的MP40可以折叠后放在狭小的车厢里。 对于山地步兵来说,由于山地战通常敌我双方的距离都不会太远。重量较轻和火力较好的冲锋枪非常适合他们的需要。MP40的主要缺点:射速较低。MP40的最大问题在于射速过低。其理论射速不过每分钟500发,实际射速还要低很多而它的主要对手--苏联的波波莎冲锋枪每分钟射速高达900发,美国的汤普森冲锋枪射速也高达700发,只有英国加工低劣的司登冲锋枪射速和MP40大体一致。MP40的设计初衷,主要是针对训练严格的德国士兵,他们使用这种持续射击精确的冲锋枪,可以在有效射程内,依靠准确射击来杀伤大量的敌人。在斯大林格勒的激烈城市战中,到处都是火力点,到处都是障碍物,到处都是突然的近距离遭遇战,敌人忽隐忽现,手持冲锋枪的士兵们很难也不可能精确瞄准射击。而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只是朝着敌人的大概方位扫射一通。在这样的对决中,MP40的射速只是波波沙的一半左右,完全被苏联冲锋枪火力所压制,实际伤亡重大。装弹量较少MP40的装弹量有32发,这和盟国的其他冲锋枪大致相当。但是,它在和有着71发大弹鼓的苏联波波莎冲锋枪的对战中,又处于绝对的下风。在近距离作战中,冲锋枪的用处就是在最短时间把最多的弹药压制到敌人的头上。MP40的32发直弹夹,又只是波波沙的一半不到。在激烈的近战中,德国士兵更换弹夹的次数要大大多于苏联士兵,在换弹药的时候,火力必然要间断或者停止。在战斗火力的中断就是死亡的前奏曲。对于这点,一线的德国士兵有着最快的认识。很多德国士兵都抛弃自己的MP40,而是捡起一把有着71发弹鼓的波波莎冲锋枪。在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有真实的反映。后来由于德军士兵使用波波莎冲锋枪的过多,德军居然还专门研究了一个波波莎冲锋枪的改进型号。 武器也是商品,对于战斗武器来说,士兵就是客户。显然在和波波莎冲锋枪的对决中,MP40占了下风。对MP40的总体评价MP40无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枪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波波沙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枪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冲锋枪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枪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枪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枪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老美的汤普森冲锋枪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在苏联波波莎冲锋枪出现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枪。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03552 工分:2014
左箭头-小图标
MP40冲锋枪,及其原型枪MP38冲锋枪,是不同于传统枪械制造观念具有现代冲锋枪特点的方便批量生产而设计的第一种冲锋枪。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军队使用最广泛、性能最优良的冲锋枪。它曾经被称为“施迈瑟冲锋枪”,其实与德国枪械设计师胡戈·施迈瑟并无联系,他并没有参与该枪的设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03552 工分:201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当德国的装甲车在1941年的俄国遭遇到苏联的T-34's和KV-1's时,战争对于更新重型坦克的急迫性就表现的非常明显了。最终这导致了在一辆坦克的规格之内拥有一门88MM炮,45吨的重装甲以及速度和可操纵性。亨舍尔(HENSCHEL)公司当时也开始研制并依附于拥有自己的原型,于是设法说服保时捷公司使他们说出早期的重型坦克设计。两个公司将各自研制出的坦克原型准备好,以备在希特勒日他生日的时候视察。保时捷和亨舍尔(HENSCHEL)的坦克在经过这次考验后,希特勒毅然宣布亨舍尔(HENSCHEL)公司研制的坦克获胜,当然这次获胜一大部分应归于它较高的机动性。在1942年8月虎式坦克被规划好开始正式生产。建造一个虎式坦克将用去300,000工时,这几乎是建造豹式坦克所需工时的两倍。一辆虎式坦克的平均成本是250,000德国马克,对照一辆PzKpfw III的造价是RM96,200,一辆PzKpfw IV的造价是RM 103,500而一辆PzKpfwV豹的造价是RM117,000,这些数字还不包括武器和无线电。这种新型坦克正式命名为Panzerkampfwagen VI H (88mm) (SdKfz 182) Ausfüung H1。虎式坦克计划被认为是在1942年3月装甲部队开始提到虎式坦克的时候构思设计的。那时虎式坦克被介绍为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坦克,它的88MM炮是非常强大的,它巨大的装甲可以使它几乎不受进攻的影响及时抵达预定目标。即使它渐渐变的几乎象神话一般的比例是可怕的,但它初次登场战斗却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初经历战斗的4辆虎式坦克是在1942年8月派遣到列宁格勒地区。虽然他们的装甲是不能穿透的,但不幸的是在第一天的战斗中,它们在越过沼泽地形展开一列纵队单行时四辆坦克全部被破坏,(其中三辆坦克在随后修复)。但是学术上的和其他的单位不顾这个坏的开始,仍然立刻的把虎式坦克的策略很快的培养和装备于虎式坦克上。到1942年底,虎式坦克的编队已经被配制到俄国,非洲和意大利,训练中心则被确定在德国和法国两个国家,最后调度补给的虎式坦克将有十个重型坦克军营,一个训练军营,三个党卫军重型坦克军营和大德意志帝国装甲车手榴弹兵师,还有少许的额外编队被认为是虎式坦克群的少数。 克,一辆帝国师的虎式坦克经过装甲榴弹兵们的身边在1943年到1944年期间的俄国,虎式坦克创造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它们摧毁了及大数量的敌军装备,俄国坦克群经常只是在视野里发现了虎式坦克就会导致他们的全体撤退。在北非和意大利他们有着相似的成功,对同盟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在日,英国俘获了一辆完整的虎式坦克随后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测试。结果令他们沮丧,他们找到的虎式坦克有着真正卓越的射击平台和非常好的保护几乎连最大的反坦克炮也不能将其摧毁虎式坦克在同盟军士气上的影响,知名的有“虎式坦克恐惧症”,它强大的影响导致了英国将军蒙哥马利禁止一切报告提及虎式坦克在战斗中的威力。但或许虎式坦克们最伟大的名声是来源于在诺曼底的一次单独作战,在那党卫队著名的指挥官Obersturmfürer Michael Wittman在很短的时间内仅用一辆虎式坦克摧毁了由25辆坦克组成的一整个纵队,14辆半履带车和14辆履带式小型火炮装甲车。由于盟军的空中优势,虎式坦克们在诺曼底和法国主要是担当静止的防御任务,这样即保存了燃料因为虎式坦克通常消耗大量的汽油,同样也保持了机器故障的最小值。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83012 工分:70165
左箭头-小图标
顶一下,很全面了,我看了一晚上,对德军的装备真是叹为观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83012 工分:70165
左箭头-小图标
顶一下,很全面了,我看了一晚上,对德军的装备真是叹为观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18596 头衔:陨石上的断刺 工分:100553
左箭头-小图标
这样好的帖子很少见了楼主把二战中德国武器搜集的很全面.让我们了解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德国武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9177 工分:342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帝国兵团
在第69楼的发言:楼主你好强大啊,发贴子不累吗?
支持、严重支持,精神可嘉。为了大家,累点儿没关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84290 工分:11828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你好强大啊,发贴子不累吗?支持、严重支持,精神可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9177 工分:3428
左箭头-小图标
累死我了~坐个沙发休息一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9177 工分:3428
左箭头-小图标
二战德军单兵反坦克武器介绍当坦克于1916年出现在欧洲战场的时候,它注定将成为地面战场的主角。尽管大英帝国第一次投入索姆河战场的坦克只有微不足道的42辆,但是它无以伦比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已经让德国人感到恐惧。隆隆作响的坦克轧过德军的战壕,成为步兵最大的敌人。稍后,德国也研制出自己的坦克。而为了对付这种可怕的怪物,各个国家都竞相寻找打击坦克的手段。从此以后,坦克与反坦克兵器的博弈就成为战争史发展的主线之一。德国在索姆河首次遭遇坦克之后,就对反坦克作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1917年11月的康布雷(Cambrai)战役当中,尽管英军依靠坦克取得胜利,但是有100辆丧失作战能力的坦克落入了德国人手里。其中30辆被修复,成为了德军装甲部队首批坦克之一。在对这些战利品进行了匆忙的测试之后,德国人发现只要在弹壳中加入大量碳化钨,就可以击穿英国坦克的装甲。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在英国增厚了坦克装甲之后,这一招就不灵了。后来随着战事的进行,德国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发展出一套较为有效的反坦克战术。德军方面要求步兵在面对坦克的时候要保持沉着,并且采取措施构筑反坦克壕。甚至还专门印发了反坦克作战指导手册。由于早期坦克技术上的不成熟,因此它们很容易被榴弹炮以及工兵的手榴弹摧毁。同时,专门的反坦克兵器也出现在战场上。德军最早的反坦克兵器是位于奥伯恩多夫大名鼎鼎的毛瑟工厂制造的,称为M1918式。这种13mm口径的单发步枪直到1918年才投入使用。由于该枪过长,考虑到反应速度,德军还为其配置了专门的两脚架。其子弹的枪口初速超过800米/秒,在220米的距离外能够击穿25毫米的装甲。尽管其效能不错,但是此时德国战败已经成为定局,毛瑟反坦克枪也无力回天。战败之后,德国军队被《凡尔赛和约》限制在10万人的规模上。协约国不允许德国拥有任何重型武器,但是德国却在暗地里发展这些技术。由于被剥夺了研发进攻性武器的权利,于是德国大力发展防御性武器。在这个时期,反坦克作战战术得到较大发展,而单兵反坦克武器也小心翼翼地被研制出来。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武器,在未来的大战当中,德国步兵的反坦克能力才被发挥到极致。下面,我们将对二战时期德军主要的单兵反坦克兵器作一番简要介绍。由于德国在一战时候就已经研制出了专用的反坦克步枪,因此二战时期,德国又继续发展已经逐步成熟的反坦克步枪。其他国家也研制了大量的反坦克步枪。实际上,反坦克步枪也只是利用了早期坦克防护薄弱、机动性很差的缺点,再加上早期反坦克手段也比较少,因此也曾红火了一阵。德军在战争初期还将库存的M1918式毛瑟反坦克步枪拿出来继续使用。但是由于装甲目标的装甲防护越来越完善,运动速度也越来越快,反坦克步枪开始显得过时。因此在后期的作战当中,德军的反坦克步枪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偶尔德军狙击手也会直接使用反坦克步枪来消灭敌军火炮防盾后的炮手。德军在二战当中使用的反坦克步枪主要包括以下几种:Pz.B.39型反坦克步枪(Panzerbuchse 39):该枪由古斯特洛夫工厂(Gustloff Werks)制造,只在战争早期使用。该枪口径为7.92mm,全长1.62m,重12.6kg,枪口初速为1140m/秒,能够击穿25mm的装甲。为了增强其效率,该枪在后膛两侧安装了两个弹药舱,里面各有10发子弹,一分钟之内就能射出这10发子弹。该枪在年间曾经被大量使用,其中入侵波兰期间,有568枝Pz.B.39投入使用。但是在法国战役之前,Pz.B.39反坦克步枪就被认为已经过时了。因此1941年之后对该枪的使用减少,当年11月就全部停产了。不过在德军入侵苏联的时候,仍然有约25000枝Pz.B.39在使用当中。其总产量为39232枝。另外,部分退役的Pz.B.39被德军作为枪榴弹发射器使用,并被赋予新的编号:Gr.B.39。改造过的枪榴弹发射器可以穿透125mm的装甲。Pz.B.40k型反坦克步枪(Panzerbuchse 40k):该枪由克力格霍夫工厂(Krieghoff)研制,口径7.92 mm,是一种半自动反坦克步枪。该枪的早期型号利用了MG34机枪的枪托和两脚架来简化制造流程。为其特制的子弹可以穿透25mm的装甲板。MPz.B.41型反坦克步枪:该枪并非是土生土长的德国货。它是由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武器制造厂(Ceskoslovenska Zbrojovka,简称CZ)研制的,口径也为7.92mm,其外形颇为前卫。此反坦克步枪据说只装备了武装党卫军。步兵可以利用枪榴弹来攻击手榴弹掷弹范围之外的装甲目标,而且精度比较高。比起反坦克步枪而言,其威力更大。德国采用的第一种反坦克枪榴弹是P40型枪榴弹(Schuss Granate P40)。这种枪榴弹具有枪榴弹的突出特征:带有稳定翼,通过经过改装的Kar 98k步枪发射。改装措施一般是在Kar 98k步枪枪口套上专门的套头发射器。它于1941年开始装备伞兵,但是并不成功,因此1942年就停止使用了。除了钝头锥体弹头以外,还有一种有支架的弹头。1943年,步枪上面的套头发射器被一种新的发射器取代。这种发射器尽管同样套在枪口上,但是适用的枪型更多,包括Kar 98k步枪、StGw 44冲锋枪和FG 42伞兵步枪等,而且能够发射更多型号的枪榴弹。此种发射器的口径为30mm,长25cm,重约0.75kg,一直到1944年5月才停产,一共生产了1450114部。最先跟这种发射器配套使用的是GewPzGr.30型反坦克枪榴弹(Gewehr Panzergranate 30)。但是这种枪榴弹也有许多不足,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射程很短,而且弹药威力不够大,即使是在正面方向攻击装甲目标,它也只能对轻型装甲车辆造成威胁。后来,一种装药量更大的反坦克枪榴弹取代了GewPzGr.30,这种枪榴弹的编号是GewPzGr.40(Gewehr Panzergranate 40),又被称作大型反坦克枪榴弹(Gross Gewehrpanzergranate)。二者在外形上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弹头是柱形的,而后者是锥形,而且更大。GewPzGr.40弹头的直径为39-45mm,重390g,长18.5cm,弹药容量为115g,理论上可以击穿70mm的装甲,是当时德军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枪榴弹。GewPzGr.30和GewPzGr.40一共生产了枚,后来,党卫队武器研制部门又发展了GewPzGr.46型枪榴弹,此型枪榴弹的装甲穿透力达到了90mm。其弹头直径为46mm,长9.3cm,整个枪榴弹长10.2cm,弹药容量150g,重390g。另外,还有一款GewPzGr.61型枪榴弹,其装甲穿透力达到了125mm。弹头直径为61mm,长13.6cm,弹药容量200g,重520g。该型枪榴弹比起前几种枪榴弹无论是性能还是体积都有增长。两种枪榴弹都由党卫队武器研制部门研发,是两种全新的枪榴弹。但是由于它们研制出来的时间已经很晚了,德国的失败不可避免,因此只小批量生产了一段时间。“铁拳”(Panerfaust)系统是二战时期德军最著名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也是其制式装备。在整个战争期间,铁拳发展出了多种型号,一般按照射程命名。其中包括30m、60m、100m、150m以及30km等。我们一般所说的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实际上应当是射程为60m的那一种。这一类别的铁拳是整个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家族中最有效的一类。铁拳的原理非常简单。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钢制火药管提供反坦克手雷的出膛动力;插在火药管前的反坦克榴弹则近似于前文介绍的枪榴弹。发射的时候,步兵扣下火药管外的发火针,启动冲击帽点燃管内的推进火药,使反坦克榴弹离开发射筒,弹簧尾翼随之展开,使其稳定飞向目标爆炸。凹型的爆破部内含高爆炸药,其能贯穿200mm的装甲。由于火药管是中空的,因此推进火药的气流可以从火药管后部冲出,使它完全没有后坐力。铁拳的发射姿势比较特别。一般而言,发射者将其夹在右腋下,左手固定方向,弹头向上,射出后利用抛物线攻击坦克顶部。这种类似于迫击炮的弹道方式非常有效,铁拳的扬名更多的还是因为其独特的攻击方法。另外,铁拳也可以放在右肩上发射。第一种铁拳型号是铁拳30型。它是1943年为了缓解东线步兵所面临的苏联装甲部队压力而研制。但是由于其射程太近,在面对防护和火力都不断提高的红军坦克的时候就显得越来越落后,因此最终被铁拳60型取代。以后还有射程更远的型号,不过由于射程的提高也影响了精度,100型、150型等都不如60型有效。总的说来,尽管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武器,但是在整个战争期间,尤其是东线,铁拳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的。那些获得过“击毁坦克臂章”的德军官兵在击毁苏联坦克的时候用的基本上都是铁拳。战争末期,由于这种武器非常易于操作,所以铁拳也成为了仓促编成的新兵部队和国民冲锋队的首选反坦克武器。而对于经验丰富的武装党卫军反坦克小组,以铁拳配合反坦克火箭筒(Panzerschreck)的精确伏击,更是成为让盟军装甲部队非常头疼的威胁。一般盟军的坦克被击中以后,里面的装甲兵才知道铁拳小组的存在。跟其他反坦克单兵装备不一样,反坦克手雷必须在步兵靠近装甲目标之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它更适于在堑壕、坑道等地作战的步兵使用。这种反坦克兵器构造简单,无发射装置,重量轻,携带和使用方便,造价低廉,因此德军在二战当中也大量使用。一般而言,反坦克手雷都通过附着在装甲目标上面引爆,从而达到打击的目的。反坦克手雷有两种附着方式:磁性和粘结。而德军在二战当中发展的反坦克手雷基本上都是磁性手雷。有趣的是,正因为德国人对磁性手雷的浓厚兴趣,以至于他们认为盟军也发展出大量的磁性手雷,因此他们在己方装甲车辆上面发展出了独特的防磁涂层(Zimmerit)。德军在战争期间使用得最广泛的反坦克手雷是3千克型磁性空心手雷(Hafthohlladung 3kg,简称Haft-HL3)。实际上这种磁性空心手雷还有其他的型号,重量从2kg到10kg不等。但是只有3kg的被证明是最有效的反坦克手雷,它可以穿透140mm的装甲。Haft-HL3直径约15cm,总长27.5cm。当它被放置到装甲目标上面之后,还需要拉开引信,然后只有7秒钟的引爆时间。如果是拉开引信投掷到装甲目标上的,那么引爆时间只有4.5秒。这种磁性手雷对放置的方向有严格要求,放置之后必须是呈倒三角形的。在战争期间,总共有553900枚Haft-HL3型手雷被生产出来。德军另一种广泛使用的手雷是3型反坦克手雷(Panzerhandmine 3,简称Pz.H.M.3型)。这种手雷跟Haft-HL3型手雷有点相似。不过它是专门为伞兵研制的,因此体积更小,更便于携带,而且还有专门的握带。此型手雷高约27cm,重约3.7kg,其中弹药为1.1kg,底部为圆形,直径为14cm,不同于Haft-HL3型手雷的三角形底部。另外,在底部还有三个钉子,以便固定在木质表面。德国人的文件宣称Pz.H.M.3手雷能够穿透130mm的装甲。尔后,德国人又发展了Pz.H.M.4型手雷。与前者相比,4型手雷稍微大一点,引信也更长一点。威力也更大,可以击穿150mm的装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9177 工分:3428
左箭头-小图标
桶车传记—二战德军VW82“桶车”军用车辆有史以来哪种轿车的产量最大?熟悉汽车的人都知道,就是德国大众公司的甲壳虫,总计生产了近2 000万辆。这种轿车和二战中德军装备的一种著名的VW 82“桶车”(Kubelwagen)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起这段历史,必须让时光回到1933年。这一年,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他对德国人民许下了两个承诺:一是让每个德国家庭的餐桌上都有牛排;二是让每个德国家庭都能拥有自己的小汽车。作为希特勒关注的项目,汽车的设计由极有天赋的设计师费迪南·保时捷博士承担。希特勒认为这种汽车应该是四座,采用排量1升的风冷发动机,百公里油耗不超过7升,最大时速100千米,价格不超过1 000帝国马克。而此时福特和欧宝轿车的价格一般在2 000到3 000帝国马克之间。保时捷知道,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简化设计,降低成本。1936年完成第一辆60型轿车的设计;1939年专门在沃尔夫斯堡建造了一座KDF-Stadt工厂,即后来的大众公司;1940年进行批量生产,计划年产100万辆。这种车被命名为KDF-wagen,即后来甲壳虫的雏形。然而,希特勒并没有实现他对德国人民的承诺,为了年德国对奥地利和捷克的战争,陆军武器局于1938年1月向保时捷提出了生产军用大众汽车的要求。于是保时捷在60型基础上开始设计军用车辆,并于当年11月制造出样车。新设计出的车辆被命名为62型大众军用车。该车发动机后置,具有圆滑的车体和挡泥板,备胎安装在前舱盖的凹陷处。遗憾的是,62型军用车的越野能力明显不足,于是保时捷将其底盘升高50毫米,改进了传动比,并且根据军方提出的要求作了相应改进,改进后的车辆被命名为82型,1940年投入生产。82型大众军用车辆底盘下部较平,全重只有685千克,只要1个人就能够从前方抬起来。看过82型车的人,都对它的板条箱型车身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结构简洁,风格硬朗,由带有加强筋的薄钢板冲压制成,配有折叠式风挡和帆布顶棚。车体上有4个车门。底盘由一根半管状的主梁和冲压钢板构成,四轮独立悬挂,采用扭杆弹簧。动力为1台后置0.985升4缸水平对置风冷汽油机,在3 000转/分时功率为23.5马力,最大速度80千米/小时。到1943年3月,82型桶车又换装了1.131升发动机,功率提高到25.5马力,动力更加充足。桶车的内部设置极为简单,前方是单人座椅,后方为一条长椅,座椅下方可以存放少量物品。发动机进气口就在后座之后,当门窗关闭后,噪音让人难以忍受。82型“桶车”也有多种变型车,如皮卡型运输车、半履带式155型雪地运输车和专门用在铁轨上行驶的“桶车”,德国人甚至还制造过6辆4轮驱动型的样车。82型“桶车”在纳粹德军入侵波兰的作战行动中表现特别突出,引起了军方极大的兴趣和重视。1940年夏,军方第一笔订单400辆,这些车辆陆续装备到国防军的各个单位,逐渐开始取代侦察部队、通信部队以及中下级军官使用的摩托车。到日,第1 000辆82型桶车驶下生产线,整个战争期间共生产了52 000辆。在北非战场上,82型“桶车”凭借其在恶劣沙漠环境中的卓越表现赢得了隆美尔非洲军团官兵的喜爱。非洲版的82型“桶车”是大众公司在普通82型“桶车”的基础上于1942年专为非洲战场生产的,该车装备有特别的气球状轮胎,这种轮胎分为带胎纹的和不带胎纹的两种,其宽度大于普通轮胎,为此还特意加高了前舱门上的备胎支架。这种特殊的气球状轮胎在沙漠行驶时能够有效地减少压强,防止车辆下陷,开起来机动灵活,犹如在沙漠中飞奔的“田鼠”,它们是重要的通信、侦察和中下级军官的“坐骑”。“桶车”上两排座位之间设有步枪托架,可以携带4名乘员用的步枪,如果需要,桶车上还可以搭载1挺MG34轻机枪,有时甚至是1具反坦克火箭筒,这时候,这辆轻便灵活的小车就变成了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为了提高桶车自身的防弹能力,野战部队常常在战地为它加装装甲板,以防轻武器对乘员的伤害。其实,盟军也对这种小车颇感兴趣,北非战役开始不久的1941年,1辆被盟军缴获的82型“桶车”“桶车”被运往美国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试验场进行试验评估。试验表明,尽管在恶劣环境中82型“桶车”表现不如美国的通用吉普车,但它的越野性能出色,比美军吉普轻数百磅,油耗仅为吉普车的一半,操纵灵活,维护方便,而且可靠耐用。装有闭锁差速器的两轮驱动82型“桶车”在机动性上却和四轮驱动的美军吉普不相上下。因此,盟军士兵也特别希望能拥有1辆地道的德国造82型“桶车”,他们甚至会用2辆吉普车去换取1辆友军缴获的桶车。盟军士兵这样称赞82型“桶车”,“这种车真棒,官兵们都愿意开它,它让你信得过,因为你只要开着桶车出去就能开着回来。”到战争后期,随着美军手里缴获的德军车辆的不断增多,军械部门专门印发了“桶车”的技术说明书,以帮助士兵们更好地使用和维护这些车辆。早在82型“桶车”投产之初,德军就要求大众公司开发一种适合在水网交错地区使用的两栖型车辆。根据德军要求,大众公司在82型“桶车”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变型的两栖型166型桶车。166型在1942年末投入生产,该车轴距更短,重量更轻,多数装备纳粹的党卫军。166型“桶车”采用了由82型桶车底盘改进而成的四轮驱动平台和具有全长挡泥板的船型车身,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前后轴均装有和82型桶车一样的差速器闭锁装置,爬坡能力相当出色。为了防水,166型“桶车”的车体上没有车门,和陆地型“桶车”一样,它也有折叠式帆布顶棚、管制灯和前舱备胎。除了外部附加的船桨和行军锹,该车的最大特点是安装在尾部的一具三叶螺旋桨推进器。推进器可以利用一个附设在车尾的推杆手动控制抬起或放下,推杆的下方是排气消声器,排气消声器高于水面,位于后排乘员后方。为了放置推进器,发动机百叶窗上设计成凹陷形状,推进器放下时,就会和车体后部的一个三齿花键相啮合,花键由曲轴驱动,带动螺旋桨旋转,推动车辆前进。发动机进气口也高于水面,刚好低于消声器,166型“桶车”受到德军官兵的广泛欢迎,到1944年末,沃尔夫斯堡工厂和保时捷位于斯图加特的工厂总计生产了14 238辆。战后英国官方在沃尔夫斯堡进行过多次试验,证实该车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在平地上,166型能以55英里的时速行驶,在水中时速则超过6英里。除了82型和166型“桶车”之外,战争期间,保时捷和他的设计组还设计一种特别的92型军官用车。这种车由甲壳虫车的车身和82型桶车的底盘构成,总产量只有1 000多辆,极为罕见,留存至今的绝对可称得上是珍品。82型桶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人对“桶车”的情结一直延续到战后很久,20世纪60年代,大众以著名的82型桶车为原型开发了一款民用越野车,称为181型“桶车”,该车于1973年后期进入美国市场,当时的名称为The Thing。181型“桶车”装备了改进的保险杠,发动机功率增大到40马力,配备带同步器的传动系统,不同的是把备胎从前舱盖上移到了前舱内部,挡泥板改为方形,车门经过重新设计,车门改为前部铰接(刚好和原来的桶车相反),为了降低成本,还取消了差速器的闭锁机构。181型“桶车”曾大量出口到美国,深受人们喜爱。可以说,至此,桶车的故事才进行到尾声,如今,拥有这样1辆当年德国原产的“桶车”是无数兵器爱好者的梦想,因为它们是浓缩的历史,尽管曾经作为侵略者的工具,然而历史始终是历史,优秀的桶车,永远不会被人们忘怀。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9177 工分:3428
左箭头-小图标
防磁装甲Zimmerit防磁装甲最早使用于1943年夏,它的出现曾引起了盟军极大的关注,千方百计想弄清那是否是清德国人开发的什么新式装甲。说到德国人专门研制防磁装甲的起因则要回溯到1940年的法国战役,当时英国人使用一种塑性炸药炸毁了一些德军坦克。后来在低地国家、希腊和北非的作战中,英国人都使用过这种炸药。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也从英国人那里得到了这种塑性炸药;另外德国人自己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磁性反坦克雷。鉴于磁性反坦克雷的威力,虽然没有证据表明盟军方面也有类似的武器,但德国人还是为预防起见同时开展了防磁性反坦克雷的研究工作。柏林的C.W. Zimmer 公司研发的防磁装甲被德军选中,并由该公司负责生产,防磁装甲也因此而得名Zimmerit。防磁装甲的敷设一般在坦克制造厂里进行,由于敷设工作非常简单,因此也有前线部队自己动手做。C.W.Zimmer生产出的原料是装在圆桶里面的,呈软泥状,使用时再加入适量挥发性稀释剂(丙酮),此加工程序非常简单,毫无经验的人也能手工完成。敷设前,除了要清除坦克表面的防锈底漆外,不用作任何特殊处理。防磁装甲需在坦克表面上敷设两层,首先用小铁铲(类似水泥铲)将防磁装甲材料均匀地敷在坦克表面上,敷设厚度标准为5毫米,然后用小铁铲的刀刃将防磁装甲划分为若干正方形。在常温下阴干24小时后,再把用稀释剂进一步稀释过的防磁材料敷设上去,并用铁铲或铁梳在上面作出各种纹路,等全部敷设完毕后用燃气喷灯使Zimmerit材料硬化。在硬化过程中,稀释剂在喷灯的高温下被全部蒸发掉了。如果不用喷灯进行硬化而采用常温下自然硬化的方式,则需8天之久,这对于前线的紧迫需求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硬化完毕后就是上伪装漆这最后一道工序了。补充说明一下在防磁装甲上划线和纹路的作用。第一层材料上画出的十字形分割线起的是增加附着力的作用,使得第二层防磁材料能牢固的附着在第一层上;而第二层上的纹路是为了减小和反坦克雷的接触面。*防磁装甲的成分及比例为:25%的聚乙酸乙烯酯(作黏合剂)10%的锯末(作填充料)40%的硫酸钡10%的硫化锌15%的赭色颜料*敷设各种装甲车辆所需防磁装甲原料的重量:StuG III -----70 kgPanzer IV---- 100 kgPanther -----160 kgTiger I----- 200 kg*防磁装甲的纹路形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9177 工分:3428
左箭头-小图标
为了满足前线士兵对于近距离火力支援的要求,特别是攻击超过手榴弹投掷距离的目标的需要,德国军方开发了这种枪榴弹发射装置。众多不同种类的枪榴弹以及其活动性使得这种武器的应用相当灵活,它可以用来攻击坦克,防御工事以及步兵等目标,但是到了二战末期它已经几乎不能对盟军的坦克构成威胁了。这种武器的最早设计可以追述到1913年,由莱茵金属公司提出并研究发展。它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5年底,共计生产了38,751,100件。这种枪榴弹发射器可以用于毛瑟卡宾98,毛瑟卡宾98a和Gewehr 98/40半自动步枪。这种枪榴弹发射装置由一个发射管和扭转接管组成。发射管的后部通过两个夹钳固定在枪管(枪瞄准器的后部)上并旋紧。圆柱形发射管后部为枪瞄准器留有槽口,发射管后部开口有内螺纹,用于和扭转接管连接。扭转接管的口径为3cm,内部有8条膛线。它旋紧固定在发射管上。改进后的扭转接管被加宽以加强其结构强度。其瞄准具由主体和外壳组成,主体包括瞄准标尺,环箍和用于连接固定的钢带。环箍和钢带通过螺栓螺母连接固定。瞄准标尺装在准星后沿,用于射击瞄准距离的调整。外壳上部装有准星,后部装有可读标尺。标尺调节范围从0米(静止状态)到250米,每隔25米一格,并分成两个调节区域,一个区域用于平射瞄准,另一个用于曲射瞄准。该发射装置由以下部分组成:一个发射装置,一个扭矩接管扳手,一个装发射装置的器具包,两个装榴弹的弹药包。发射过程枪榴弹通过专门的空包弹发射。击发空包弹后产生的火药气体推动一个木制推进弹,该弹撞击枪榴弹底部将其发射出去,这样可以保证榴弹发射时的安全。使用任何其他的枪弹都会导致枪管损坏并造成严重的伤害。该榴弹在旋开其底部旋盖后也可以和普通手榴弹一样使用。这种发射方式的缺点是:榴弹会很快被击发,因此只能使用专门的“带触发引信的爆破杀伤枪榴弹” "Gewehrsprenggranate mit Kopfzünder" 。其爆炸力与5cm迫击炮炮弹 5 cm Wurfgranate 36 相近。* 带触发引信AZ 5071,定时引信和延时引信的爆破杀伤枪榴弹该爆破杀伤枪榴弹用于消灭在掩体后面,碉堡内以及房屋内的目标。其最远射程大约为280米,然而其瞄准器的有效使用距离只有250米。该爆破榴弹也可用于攻击坦克和装甲车辆,虽然它对于坦克的破坏作用极其有限(例如只有命中坦克发动机通风口,使坦克着火时才能起到破坏作用。)该爆破榴弹采用常规引发方式,在发射后由触发引信引发。其延时引信在触发引信没有被触发的情况下在大约6.5秒后引爆榴弹。榴弹重量为288克,装药31克。(推进用)空包弹装药1克。该爆破榴弹也有不带延时引信的型号。这时不能用于曲射,因为此时触发引信可能不能被触发。从1944年开始生产的该型爆破榴弹不采用延时引爆方式,也没有安装定时引信。* 带触发引信AZ 5071,定时引信的爆破杀伤枪榴弹“远程型”这型爆破榴弹的射程最远可以达到500米。它采用比普通枪榴弹更高质量的材料,其推进用空包弹的装药也增加到1.5克。也由部分该型爆破榴弹不采用延时引爆方式,没有安装定时引信而仅使用常规触发引信。* 带触发引信AZ 5097的爆破杀伤枪榴弹“远程型”这种“远程型”枪射爆破榴弹采用了改进型的触发引信,这种引信可以在不同的撞击角度下被引发,因此该型榴弹也可用于曲射。*爆破杀伤枪榴弹训练弹(G.Sprgr.&Ub.)该型榴弹用于训练射击。这种榴弹发射后会发烟,以便于观察其弹道以及命中情况。*反装甲枪榴弹 30该型榴弹用于攻击各类装甲目标。但是这种型号的榴弹并没有被大量装备,因为它的穿甲能力很弱。它很快被更重量级的反装甲榴弹所代替。反装甲榴弹与爆破榴弹的区别在于它的外形,反装甲榴弹为细长圆柱形。其主杆由轻金属制成,重量为245克。推进用空包弹装药1.1克。*重型反装甲枪榴弹 40这种更重型的反装甲榴弹将其爆炸能量集中于所命中目标的前部。它的穿甲能力为:在其有效射程内以6度角命中可穿透80mm装甲。它的命中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其最佳攻击距离为大约100米(固定装甲目标)和75米(运动装甲目标)。该重型反装甲榴弹由装药的弹体和Drallschaft mit Zündung组成。推进用空包弹装药1.9克(只用于这一型号榴弹)。*S.S. 反装甲枪榴弹 46该型反装甲榴弹采用空心装药,因此其穿甲能力可达90mm。它长195mm,直径为46mm,弹重440克。*S.S.反装甲枪榴弹 61该型反装甲榴弹同样采用空心装药,其穿甲能力达到120mm,它长238mm,直径为61mm,弹重530克。*重型反装甲枪榴弹训练弹(gr.G.Pzgr.&Ub)该型榴弹结构和爆破榴弹训练弹相近,但是它没有发烟引信,也没有装药,其弹头为红色。*闪光榴弹 42(Gw.B.Gr 42)该型榴弹弹体为片状,为了稳定其飞行状态而套上了外壳。在弹体内部安装有一个螺旋形接口,以便于作为枪榴弹使用。该弹的片状弹体内装有化学液体,通过触发引信的作用使其发生化学反应。该榴弹用于特定的战术目的。其推进用空包弹重1.7克或者1.5克。*烟雾榴弹 42(Gw.Nb.Gr 42)该弹用于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我掩护,例如在撤退时。其构造和闪光榴弹相近。*伞降照明榴弹该弹可用于大约650米远的目标照明。照明持续时间为28秒左右,照明区域直径可达400米。该弹重280克,推进弹装药1.5克。*宣传用榴弹(G.Propgr.)该弹用于向敌方发射宣传单。该弹空重200克,全重230克。它可由2种推进空包弹发射,装药量分别为1.5克和1.7克。该弹发射后大约为9秒被引发,可分撒大约40份宣传单。*GGPGGP是由HASAG公司生产的一种改型,用于反装甲作战。该弹重520克,长234mm,宽60mm,为空心装药,装药量175克,可以穿透40mm装甲。6片稳定尾翼使其飞行轨迹十分稳定。后期增加了空心装药量,并由部分改装为毒气弹。二战德军战斗手枪和枪榴弹发射器战斗手枪德国步兵使用的配有超口径弹头的战斗手枪,是德国军工部门开发的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反装甲武器。德军于一九二八年装备了一种由沃尔特公司设计的一种重1.3公斤的信号枪〔Leuchtpistole〕,该枪只能发射信号弹,采用枪身折转式装填。稍后的改进型使用了更轻的金属,全重减到了0.78公斤,并且能够被作为特种手枪来使用。改型枪在基型枪的枪管内又嵌入了一根内径二十三毫米,有五条阴膛线的枪管,这样一来,原本作用单一的信号枪就成为了战斗手枪〔Kampfpistole〕。由于在枪体侧面的弹舱外写有一个字母“Z”,用于同普通的信号枪相区分,所以改型枪也被称作Z型战斗手枪〔Kampfpistole Z〕。这两种枪的瞄准装置都很简单,通过一个简单的表尺来确定射角,外形尺寸也差不多,全长都是24.5厘米,枪管长15.5厘米。Leuchtpistole 42
供战斗手枪使用的枪弹,除了信号弹外,最初仅有信号枪榴弹〔Sprenggranate Leuchtpistole〕, 简写作 Spgr.LP ,弹长12.5厘米,装三十克炸药,对人员和其他目标的杀伤效果都极其有限。不过很快,德国军工部门就为战斗手枪研制了新型的弹药,这类新型弹其实就是在手榴弹弹体的基础上加装了一根与战斗手枪口径相符的的插入导杆,被称作抛射物〔Wurfkoerper〕。该类弹的最初型号是Wurfkoerper 358 LP,其弹头用的就是长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著名的“土豆杵子”〕的弹头,但这种弹太重了,以至于影响到射程。接下来的型号是Wurfkoerper 361 LP,特点是在导杆的前端装有卵形手榴弹〔Eierhandgranate〕。这种弹比 Wurfkoerper 358 LP 要实用得多,但在弹头的飞行稳定性上还略显不足。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是将插入导杆改为包钢套木柄,发射后木柄脱离,弹头通过尾部的钢套管稳定。这样一来,Wurfkoerper 361 LP 的弹头飞行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间,共生产了二十六万一千七百八十八枚 Wurfkoerper 361 LP。该弹重0.325公斤,全长22.4厘米,初速40米/秒,最大射程八十五米。后期改用塑料导杆的 Wurfkoerper 361 LP 全长减少为21.8厘米,最大射程提高到约一百米。除了榴弹,德国军工部门还为战斗手枪开发了几种反装甲弹药。第一种反坦克弹是326-LP型抛射爆破弹〔Wurfgranatpatrone 326 LP〕,简写作 WK 326 LP。该弹结构比较复杂,弹尾有四个稳定尾翼,其初速为72米/秒,最大射程可达四百米,但弹头装药仅为十二克,实际的反装甲能力相当有限。WK 326 HL/LP〔HL=Hohlladung,空心装药〕在反装甲能力上稍好些,其尾部结构上与 WK 326 LP 类似, 但弹头重增大到180克,使用空心装药技术,内装二十二克黑索金炸药,可击穿五十毫米厚的装甲。 WK 326 HL/LP的初速为60米/秒,最大射程三百米。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间,WK 326 LP 和 WK 326 HL/LP 一共生产了四十万二千三百九十五枚。WK 326 LP 和 WK 361 是战斗手枪仅有的两种量产型弹药,由于这种武器的弹着点散布半径达到1.5至2米,所以其并不受部队的欢迎。 一九四一年,部队在实战中仅发射了五千八百枚 WK 361 LP 和一万九千七百五十枚 WK 326 LP。不过,到战争结束,这两种弹的所有库存都被耗尽。由于在三百米左右距离上的命中精度实在不尽人意,因此战斗手枪被认为是一种无效的反坦克武器,但 WK 326 HL/LP 弹的空心装药弹头却实实在在能击穿五十毫米厚的装甲,因此德国军工部门依然在为空心装药弹头配装各种各样的弹尾。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H-62-LP型抛射雷〔Wurfmine H 62 LP〕出现了,它是在六一型反装甲枪榴弹〔Gewehrpanzergranate 61〕的弹头基础上加装一个环形稳定翼,以供战斗手枪发射,但这种弹对于单手握持的战斗手枪来说太重了,因此并未进入量产。在H-62-LP型抛射雷之后,德国军工部门的开发重点转移到了42-LP型反装甲抛射弹〔Panzerwurfkoerper 42 LP〕上。这种弹有一个装60克炸药的空心装药弹头,可击穿80毫米厚的钢装甲。为了将这种更重的弹头发射到75米外,该弹使用了更多地发射药,相应后坐力也更大。因应增大了的后坐力,战斗手枪的枪管加长,并且加装了肩托和可折叠两脚架,这样,冲锋手枪〔Sturmpistole〕就出现了。这种武器的全长为58.5厘米,枪管长18厘米,全重2.45公斤。一九四四年三月,东线战场的一个战报中明确报告了这种武器击毁坦克的记录。没有明确地记录证明装备部队的二十七万八千八百四十五支四二型信号枪〔Leuchtpistole 42〕中有多少被改造成战斗手枪和冲锋手枪,唯一明确的是,四二型信号枪一共生产了四十一万七千二百五十五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位于齐拉-梅里斯的的卡尔·沃尔特武器工厂和位于埃尔福特的埃尔马武器工厂生产的。基于战斗手枪的不精确,德国军工部门设计了一种霰弹枪,就是所谓的 Sturmbuechse。该枪发射改型 WK 361 LP 弹,枪管长是战斗手枪的三倍,射程200米,不过这个方案在一九四四年无疾而终。另一种由武装党卫军提出的设计被称作格罗夫战斗手枪〔Kampfpistole Gerloff〕,发射 Gewehrpanzergranate 46 和六一型枪榴弹,同武装党卫军提出的其他五花八门的武器一样,这种战斗手枪方案被向来与党卫军不合的陆军武器局“枪毙”了,理由是当时德国在研武器太多,实在腾不出人员和设备供党卫军折腾。枪榴弹及其发射器枪榴弹是一种填补手榴弹与迫击炮射程间隔的步兵小型爆炸武器,装备枪榴弹发射器的步兵通过装在其步枪枪口处的枪榴弹发射器发射超口径的枪榴弹。二战德军的枪榴弹发射器〔Gewehrgranatgeraet〕又被称作发射筒〔Schiessbecher〕,可安装在 Kar 98K 步枪、Gewehr 43 步枪、StGw 44 突击步枪和 FG42 伞兵步枪上。枪榴弹发射器的最主要结构是一根三十毫米口径,长二十五厘米的短线膛发射管,重约0.75公斤,装在步枪枪口处,其复杂的瞄准装置装在枪身左侧,靠近步枪瞄准具的地方,表尺射程300米。枪榴弹发射器的生产持续到一九四四年五月,共生产了十百四十五万零一百一十四具。德军前线配发的枪榴弹主要有两类,榴弹和空心装药反装甲枪榴弹。榴弹主要安装 AZ 5071 碰炸引信、 燃烧引信和延时引信,用于杀伤掩体、散兵坑、房屋和工事内的有生目标。榴弹的最大射程在280米左右,当视界允许时,也可达到310米。榴弹弹头重288克,内容31克炸药,通过碰炸引信引爆,当使用延时引信时,延时时间为6.5秒。远射程型榴弹使用AZ 5071 碰炸引信和燃烧引信, 射程可达500米,同时发射药也必须增加50%,达到1.5克,弹头杀伤力不变。改进型榴弹上使用 AZ 5097 型碰炸引信,加大了引信触地引爆角。枪榴弹射手必须经过训练,以保证其设计的精确度,为此专门有一种训练弹,称作UEB。训练弹内不装炸药,而装有发烟剂,以显示弹道和命中点。空心装药反装甲枪榴弹〔Gewehrpanzergranate,简写作 Gew.Pzgr. 〕的第一种型号是三○型反装甲枪榴弹〔Gewehrpanzergranate 30〕,重245克,发射药重1.1克。其设计不成功,对装甲的穿透能力有限,因此未大量生产。其后继型号,四○型反装甲枪榴弹〔Gewehrpanzergranate 40〕很快就出现了,威力加大,全弹长为18.5厘米,重390克,弹头内装有115克炸药,发射药重1.9克,60度命中角时可击穿80毫米装甲。但是这种弹的命中率也因为射程增大而降低了,经训练的射手对固定目标的确定命中距离为100米,对活动目标为75米,枪榴弹射手在发射时必须稳住步枪,因为旋转稳定的枪榴弹在离开膛口时会产生很大的反向力矩。三○型和四○型反装甲枪榴弹一共生产了二千三百八十万零八千九百枚,战争期间使用了一千八百二十七万三千六百枚。四六型反装甲枪榴弹〔SS-Gewehrpanzergranate 46〕是由党卫军武器所研制的,全重390克,直径4.6厘米,膛内部分长10.2厘米,弹头长9.3厘米,内装150克炸药,可击穿90毫米厚的装甲。四六型的改良型为六一型反装甲枪榴弹〔SS-Gewehrpanzergranate 61〕, 全长为23.8厘米,弹头长为13.6厘米,直径6.1厘米,全重520克,弹头装药200克,可击穿125毫米厚的装甲。四六型和六一型到战争结束也只生产处很少的成品。与榴弹一样,反坦克弹也有自己的训练弹,被称作大型反装甲枪榴弹UEB〔Gro&e Gewehrpanzergranate UEB〕,弹头涂成红色以示区分,内容物也为发烟剂。另一种形式的反坦克枪榴弹被称作 Gewehrgranate zur Panzerbek&mpfung,其设计公司,WASAG公司将其简称作GGP或GG/P。其代表作 GGP 40〔GG/P 40〕是一种相当大的枪榴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弹不是装在枪榴弹发射器里,而是套在枪榴弹发射器筒外部的,是严格意义上的超口径弹。 GGP 40 全长23.4厘米,全重520克,弹头直径6厘米,内容炸药175克,可击穿40毫米厚的装甲。超口径的 GGP 40 不靠弹体旋转稳定,而是靠其尾部的六片弹翼。后期生产的 GGP 40 在弹头前端加装了风帽,以提前引爆空心装药,这样可将破甲深度提高到45毫米。加装了风帽的 GGP 40 全长29.5厘米。反装甲枪榴弹的最终型号为所谓的“双发榴弹〔Doppelschussgranaten〕”,正如其名字所显示的,这种弹的发射药份量加倍,以提高一些射程。最早设计出这种弹的是伯格曼公司,定名为小型弹〔kleine Ausführung〕。该弹全重520克,弹头装有120克空心成型炸药,初速160米/秒,可击穿85毫米厚的装甲。接下的型号重1.1公斤,装空心成型炸药560克,破甲深度140毫米。更大的型号被称作大型弹〔gro&e Ausführung〕,全重1.58公斤,装空心成型炸药730克,破甲深度180毫米。但是这种大型弹的初速很慢,仅为70米/秒,射程也只有375米,并且弹着点散布大得离谱,达到40×35米,实际使用价值有限。托马尼克公司也开发了一系列类似的产品,弹头装600克空心成型炸药,破甲深度270毫米。这种装备同 Hecht 10.5cm Panzerfaust 一样,是用来对付传说中的苏联“长矛〔Schtschuka〕”重型坦克的。随后还有更大的十厘米直径枪榴弹,装空心成型炸药1.35公斤,破甲深度360毫米,由于弹体过重,这种超大型枪榴弹不得不使用重250克的二次点火火箭助推。除了榴弹和反装甲空心装药弹以外,德国军工部门还给枪榴弹发射器配备了一些特种弹:四二型燃烧枪榴弹〔Gewehrblendgranate 42〕的预制破片弹体内装有流体燃烧剂,其通过化学能引燃,用于直接攻击轻装甲或无装甲车辆。该弹使用1.5至1.7克发射药。四二型烟幕枪榴弹〔Gewehrnebelgranate 42〕结构与燃烧枪榴弹类似,主要用于阻碍敌方视线。伞降照明枪榴弹〔Gewehrfallschirmleuchtgranate〕重280克, 通过降落伞能在650米距离上提供二十八秒的照明时间。宣传枪榴弹〔Gewehrpropagandagranate〕有一个空心的筒状容器, 可装四十份传单,发射后九秒,筒状容器打开,将传单撒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9177 工分:342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德语里迫击炮一词写作Moerser,也作Granatwerfer(弹丸投射器),给这种武器的定义是:作为步兵近距离支援的高弹道火炮,往往在可目视目标的距离内使用。其主要结构是架在座钣和两脚支架上的钢制滑膛身管,配有简单的观瞄设备。弹丸从膛口装入,靠自重沿身管内壁滑落到身管底部,通过身管底部的撞针击发弹丸。迫击炮不是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但它仍能对轻装甲目标以及敞篷车辆构成威胁。迫击炮为德军所接受应该归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匈牙利神父,但在一战,这种小火炮并没有发挥决定性的作用。1932年,莱茵金属公司开始研制Gr.W.34型80mm迫击炮。该型炮身管长1143mm,重57kg,其中身管重19kg。发射3.5kg34型迫击炮弹时。炮口初速172m/s,最大射程2400m,最大散布直径为65m。到战争爆发时共生产了该型火炮4624门,每门造价810帝国马克,到战争结束,Gr.W.34共生产了71,630门。当装载在车辆底盘上时(如 Sd.Kfz. 250/2),该炮则改称Gr.W.67。战斗状态的80mm Gr.W.3480mm迫击炮弹的工作模式:不含发射药的炮弹存于弹筒内;发射药包为模块式,形状为扁平有一开口的环形。使用时安装在炮弹尾部弹翼前端。装药量以数字编号,如1-7号,数字表示使用的药包数量。药包燃烧产生的火药燃气推动弹丸飞离炮口,同时根据装药量和身管仰角决定弹丸射程。装药量与身管仰角所决定的弹丸射程通过火炮射表装定。国防军的80mm迫击炮组有4名炮手,120mm迫击炮有6名炮手,而战后德国联邦国防军的120mm迫击炮则有8名炮手。在快速射击/防御性射击时,弹丸的射程一般通过装药量的增减来决定。Gr.W.34的主要配用弹种主要是Wurfgranate 34,该弹的生产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共生产了73,972,000发。该弹长329mm,重3.5kg,弹径81.4mm,内装炸药0.55kg。另外,Gr.W.34也可发射Wurfgranate 38和W.Gr.39弹,这两种弹都装有长杆引信,使用这种引信,弹体可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地方爆炸,造成空炸效果。另外还有一种Wurfgranate 40弹,被称作lange Wurfgranate(长弹),全长564mm,全重7.5kg,装药量则高达5kg。但由于弹丸自重大,该弹的最大射程仅为950m。更为特殊的是专用反坦克弹Wurfgranate 4462,其设计主要用于攻击坦克较薄的顶甲。但该弹最后被放弃了,因为用迫击炮打坦克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Gr.W.34型后继型号Gr.W.73型80mm迫击炮身管长1195mm,重21.5kg,最大射程增加到4500m。该炮直到1944年10月仍处于测试状态,其使用的炮弹为WGr.42型。Gr.W.34的短管型被称作Gr.W.42,外号“Stummel-Werfer”(树桩投射器),身管长仅为747mm,炮重也减轻到26kg,炮口初速110m/s,最大射程1100m。由于射程太短,该炮仅在1943年生产了1591门,并且主要供空降兵使用。空降兵使用80mm Gr.W.42德国在缴获的法国制81mm 27/31迫击炮(Gr.W.278(f) 汉译者注:此处疑为Gr.W.270(f)之误)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齐射迫击炮。其16门为一组,分两列安装在缴获的法国索玛半履带装甲车的尾部。这种车辆的德国编号为S307(f)。另一种同类方案是在缴获的法国拖车的底盘上装两列共20门迫击炮,编号为S303(f)。 该炮的最大射程为3200m,发射3.3kg炮弹。到1945年3月,共有150辆该型车辆在德军中服役,其官方名称为Reihenwerfer-Schiessgeraet R.G. 16。50mm Gr.W.36迫击炮也是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该炮全重14kg,身管长465mm,弹丸炮口初速75m/s,最大射程520m。相对来说,该炮的设计比较复杂,配有光学瞄准镜,但在发射220mm长,0.9kg重的弹丸(内装炸药0.12kg)时,最大射程上的散布直径高达35m。Gr.W.36造价400帝国马克,年间共生产了25,842门,配用的50mm弹药共生产了22,112,000发。 Gr.W.36的改良型——Granatwerfer 40由莱茵技术公司、毛瑟公司和斯柯达公司共同设计,但由于未能达到800m的最大射程指标,该炮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投产。50mm Granatwerfer 36120mm Granatwerfer 40Maschinengranatwerfer M 19(自动迫击炮M19型)型迫击炮仅供要塞使用,这种迫击炮由三人操作,配有一个6发弹夹。该炮最大战斗射速为6发/分,其射速为12发/分的遥控型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投入使用。Maschinengranatwerfer M 19的身管长为745mm,弹丸炮口初速为83m/s,最大射程620m。战争爆发前,该炮共生产了37门,到1939年11月产量增加到98门,但仅为这98门炮,德国军工部门在整个战争期间却生产了105万发炮弹。这种要塞迫击炮配有多种装甲炮塔,最初型重59.5吨,最重的型号重达166吨。这98门要塞迫击炮被分散配置在10个要塞加强点。105mm Nebelwerfer 35(烟幕弹投射器35型)是一种发射105mm烟幕弹的迫击炮,发射7.35kg 37型炮弹。弹丸炮口初速193m/s,最大射程3025m,最大射程上散布直径为65m。全炮重103kg,身管长1344mm。至1941年5月该炮停产,共向国防军提供了155门该型炮。作为该炮的后继型号,莱茵金属公司又推出了Nb.W.51和Nb.W.52两种迫击炮,但在测试中,这两种炮的最大射程都只仅仅达到6000m,因此被军方否决。而作为替代的100mm Nb.W.40型由于790kg的高自重和超长的1858mm身管而在使用上相当不便,该炮为后装式,发射8.65kg重的WGr.40型炮弹,弹丸炮口初速310m/s,最大射程6300m,最大射程上散布直径138m。该炮于1943年9月投入量产。100mm Nebelwerfer 35战斗状态的100mm Nebelwerfer 35战斗状态的100mm Nebelwerfer 4076mm Sprengminen-Werfer(地雷抛射器)是一种用于布雷的迫击炮,发射Springmine 44型弹药。73mm Propaganda-Werfer 41(41型宣传弹投射器)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种武器,其发射的弹丸是长408mm,重11kg的空心容器或2.8kg重的火箭,弹丸内部可装200250张宣传单。发射固体火箭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200m。德军装备的缴获的迫击炮种类繁多,基本上有如下一些型号:80mm Granatwerfer 33 (oe),奥地利制,全重62kg,身管长1130mm,弹丸炮口初速152m/s,最大射程1900m,共缴获了230门。Granatwerfer 36(t),捷克制,62kg重,1940年共缴获了563门。81mm Werfer 31(p),波兰制,全重60kg,身管长1260mm,发射3.3kg炮弹时弹丸炮口初速208m/s,最大射程3030m。德军自己装备了201门这种迫击炮,主要用于训练,同时向仆从国提供了855门该型炮。同期缴获的波兰制46mm Werfer 36(p)型迫击炮也用于训练,该炮重12.6kg,身管长396mm,发射0.7kg炮弹时弹丸炮口初速95m/s,最大射程800m。苏联制50mm Granatwerfer 205/3(r)重11.8kg,身管长630mm,发射0.9kg炮弹时弹丸炮口初速80m/s,最大射程630m。82mm Granatwerfer 274(r)重57kg,发射3.4kg炮弹时弹丸炮口初速202m/s,最大射程3200m。法国制80mm Granatwerfer 278/1(f)重58.8kg,身管长1114mm,发射3.25kg炮弹时弹丸炮口初速157m/s,最大射程2050m。60mm Granatwerfer 225(f)重19.6kg,身管长724mm,主要用于训练,发射1.3kg炮弹时弹丸炮口初速198m/s,最大射程1700m。比利时制50mm Granatwerfer 201(b)身管长 188mm,全重7.8kg,其炮弹仅重0.6kg,弹丸炮口初速75m/s,最大射程585m。苏联制120mm Granatwerfer 378(r)也就是苏联装备的PM38型迫击炮,重256kg,该炮性能相当出色,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缴获了大量该型火炮并立刻将其利用起来,同时在国内进行仿制。PM38的德国版被称作Gr.W.42,全重285kg,身管长1865mm,发射15.8kg重的WGr. 42型炮弹,弹丸炮口初速283m/s,最大射程6050m。WGr. 42型炮弹装有3.1kg炸药,通常配用Abstandszünder 41(41型延时引信)引信。120mm Gr.W.42迫击炮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仿制品,极受德军前线官兵的欢迎,年,德国一共生产了8461门该型炮,并且造价相当便宜,每门仅1200帝国马克,而同期的75mm KWK 42型坦克炮造价却为12000帝国马克,整整是Gr.W.42的10倍。同期,德国为该炮生产了5,373,000发炮弹。这个级别的迫击炮后续型号为斯可达公司设计的150mm Gr.W. 43,但仅造了3门样炮。德军没有接受这个设计的理由很简单,一门只能打5000m的迫击炮却重达635kg!150mm Granatwerfer 43200mm leichte Ladungswerfer (轻型炸药投射器)是一种93kg重的迫击炮,不过这种迫击炮没有身管,取而代之的是一根1042mm长的发射杆,发射杆的基座凹槽处可装21.3kg重的WGr 40型弹,弹丸初速88m/s,最大射程710m。该武器设计不成功,仅生产了158门,供西线和北非的部队使用。380mm Ladungswerfer是200mm leichte Ladungswerfer的放大版,重达1658kg。这个可以拆卸成9个部分的武器发射380mm WGr.40弹,弹丸初速102m/s,最大射程1000m。leichter Ladungswerfer220mm Ladungswerfer 180也是斯可达公司设计的,重1700kg,发射118kg重的炮弹,弹丸初速155m/s,最大射程2000m。与之类似的还有一种240mm口径,1800kg自重的迫击炮。这两种庞然大物都由于超群的体重而被部队拒绝装备。不过斯可达公司依然在大吨位迫击炮上推陈出新,稍候又推出了220mm B14型(弹丸初速155m/s,最大射程2000m)以及210mm Granatwerfer 69(B19)迫击炮,外号“大象”。这玩意全重2700kg!,身管长3000mm!,发射110kg重的WGr. 5004型弹,弹丸初速239m/s,最大射程5035m。这东西很显然是一种很不成功的炮兵武器,因为操作它的德军士兵和敌人一样,害怕它210mm弹丸的威力。“大象”仅造了129门。战争后期,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公司推出了大量210mm、240mm、300mm、420mm和850mm口径的迫击炮方案,但这些方案统统被军方拒绝了。多管迫击炮方面,斯可达公司在120mmGranatwerfer 42的基础上搞了三联型,布吕那公司在120mm Granatwerfer 42的基础上搞了五联型。140mm Minenwerfer仅用于海岸防御,这种近400kg重的迫击炮身管长1260mm,发射16kg炮弹,弹丸初速195m/s,最大射程2700m。喷射器的历史要远早于火枪和火炮,早在公元7世纪,拜占庭人就在与阿拉伯人的海战中,使用了一种叫做“希腊火”的液体燃烧剂。这种燃烧剂平时封装在木桶里,使用时用手摇泵从通过一根喉管将之喷向敌战船。“希腊火”的液体燃烧剂配方特殊,遇空气便自燃,阿拉伯人的木质战舰舰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计划也告失败。现代意义上的火焰喷射器,其发明者被公认为德国人理查德·费德勒,他于1901年造出了一个火焰喷射器样品供德军评估。费德勒的装置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现代火焰喷射器的一切特征,该装置为人力携带,配有一个周长为1.2米的筒形容器,容器内部水平分为两部分,下半部为压缩空气瓶,上半部为燃烧剂瓶。当射手压下燃料筒上的节流阀手柄时,压缩空气将液体燃烧剂经一个橡皮管从钢质的发射管口喷出,发射管口有一个简单的点火装置,液体燃烧剂被点燃后,形成一束蘑菇状的火球喷向目标。这个装备的射程是18米,能够持续喷射2分钟,但点火信管是一次性使用的,每次发射都必须换用新的。费德勒的装置直到10年后,也就是1911年才被德国军方采纳,德军组建了一个有12个连的特别团,装备了现代历史上第一种火焰喷射器。不过又过了4年,火焰喷射器才在战场上显示了它骇人的威力,1915年2月,法国人在凡尔登率先尝到了德国人的烈焰,2个月后,日,英国人在弗兰德地区霍格(Hooge)的战壕里也尝到了这种混合着汽油、橡胶和硫磺的地域之火的味道,两天的战斗中,英军共损失了31名军官和751名士兵。霍格战斗结束后,火焰喷射器巨大的近距离杀伤力也第一次被写进了作战报告。吃了苦头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也开始研制自己的火焰喷射器,法国人比较现实,他们的设计基本上仿造德国人的,并在年间投入了使用。而英国人则过于异想天开,他们造的火焰喷射器是重达两吨的庞然大物。在索姆河地区,英国人部署了4门这种怪物,固定安装于距德军前沿55米的防御工事内,其前方就是双方对峙的无人区。这4台大型火焰喷射器为索姆河战役专用,射程80米,用于在步兵冲锋前清扫德军的第一道防线。日,索姆河战役一打响,德军的反击炮火就摧毁了这4门火焰喷射器中的两门,另两门在拿下德军第一道防线后也失去了作用。德军在霍格取得了成功之后,更加重视火焰喷射器的作用。他们将火焰喷射器兵编成6人小组,每组3具火焰喷射器,分散配置在整个前沿,主要任务是当德军发动攻势时清扫协约国军队的前沿防线。1917年,德军对装备的火焰喷射器进行了改良,减轻了重量,并使用可多次点火的信管,使得火焰喷射器的机动性和射击频率大大增高。尽管如此,由于英法联军对德军火焰喷射器已有了警觉,当德军的火焰喷射器手射击时,英法联军便集中火力向其射击,一旦俘虏德军火焰喷射器手,立刻就地枪决。再加上这种武器无法提供远距离宽正面的持续火力,这种优秀的战壕战武器再也没有发挥象在霍格战役中那样的决定性作用。整个一战中,德军一共进行了超过650次的火焰喷射器进攻,而英法联军的同类攻势几乎为零。的确,火焰喷射器在这次战争中给双方带来的伤亡远比不上机关枪和重炮,但在近乎肉搏的战壕战中,德国人的火焰喷射器无疑给在泥水中瑟瑟发抖的协约国士兵的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巴黎和约对战败国德国的军力和装备做出了种种苛刻的限制,禁止德军拥有火焰喷射器。但从1933年开始,德国又恢复了对火焰喷射器的研制。次年,一战后德军第一种火焰喷射器Flammenwerfer 34型开始装备部队。不同于一战时的笨重,Flammenwerfer 35是一种单兵火焰喷射器,由于设计上延用了一战时的经验,使其全重“仅为”38公斤,储罐内混合装有11.8升19号燃剂(Flammoel Nr. 19 )和压缩氮气,喷射距离为25至30米。Flammenwerfer 35可一次喷射完所有存油,也可进行15次短点射,短点射时,燃剂限流阀和和衬管内的点火信管同时开闭,以控制燃剂喷射量。Flammenwerfer 35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1年。Flammenwerfer 35的后继型号是轻型的Flammenwerfer 40,该型号全重仅21.8公斤,但是相应的燃油携带量也减少到仅为7.5升。该型号并未设计定型,所以产量很少。其外形上的特点是燃油罐和压缩氮气罐合并为圆环型,像一个汽车轮胎。Flammenwerfer 41型是在Flammenwerfer 40型的基础上开发的,全重22公斤,燃剂罐和喷射剂罐采用分体双缸设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