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辽沈战役完整版战役模式介绍

  辽沈战役是国共战争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此战之后,国民政府丧失了整个东北以及数十万装备精良的美械大军。面对即将叩关南下的东北百万共军,战局正如当时的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后来所总结的那样,“东北一失,华北不保,局势也就无可挽回了”①。  关于这场决定国共命运的大决战,可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小子不自量力,抛砖引玉,简单谈一谈关于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几个“问题”。  其实,这个事说起来也是蛮有趣的。林彪作为中共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在正常情况下理应和“问题”、“错误”之类的词是沾不上边的。何况作为辽沈这样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方指挥官,名声应当辉煌之上更加辉煌才对。正如《剑桥中国史》在描述辽沈战役时提到的,“这是林彪在满洲发起的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进攻性战役,更加巩固了他在军事史家和中国公众中作为中国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之一的声望”②。但是,因为林彪出了个913事件,于是才出现了大量揭示主席和林彪③在各个历史阶段中诸多“分歧”的资料。  回到辽沈战役,军科曾专门组织了一个材料来系统的总结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错误”。材料介绍林彪的“错误”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拒绝南下作战,不敢和敌人决战,“林彪反对毛主席关于南下北宁线,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毛主席要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林彪不敢和敌人进行决战”④。第二点是“怕”打锦州,“一直是怕字当头。拒绝打锦州”⑤。甚至专门提到林彪因为“怕”而不敢将指挥所南移,“据有的首长说,林彪离开哈尔滨时,凄凄惨惨戚戚,象赴刑场一样,可见当时林彪是一个什么心理状态”⑥。第三点是没有抢占营口,“林彪拒绝毛主席关于抢占营口的指示”⑦。  这个批判材料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很多著作虽然可以抛开批判材料中特有的时代特点的词语(比如“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无产阶级军事路线”之类的词),但是其研究思路却免不了受到批判材料的影响。比如著名的作家张正隆先生就曾在书中认为主席意属南下,而林彪虽然能看到南下作战对于全局的影响,但是因为面临很多顾虑(“关门打拘,狗能不跳墙?卫立煌和傅作义能不拚命增援?万一久攻不下,四平好退,长春易撤,锦州就难了。敌人两头夹击,交通线一断,即便部队能走,重装备怎麽办?那可是共产党千辛万苦积攒的家当呀!这些家当丢了,辽沈战役拖後一年不说,而辽沈战役一拖後,淮海和平津战役也就难提起了”⑧),一直下不了决心。  诚然,张正隆先生替林彪考虑的那些顾虑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问题在于,张正隆先生接受的批判材料所提供的思路本身是不是正确呢?  比如主席是真的意属南下吗?林彪是真的不愿南下吗?最初南下的时候林彪又为何不去打锦州?又是因为什么情况而下决心打锦州?后来又是为何“犹豫”呢?  上述问题如果不了解清楚,那就只能按照当年批判林彪的文件所归纳的思路去批判林彪或者为林彪辩解,无论哪种做法都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我们不应该站在个人对林彪这个人好恶的观感下去考虑问题,而应该站在史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才应该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态度。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直以来我们宣传说,冬季攻势后主席将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了东北,主席虽然意属南下打锦州,但是林彪因为对南下有顾虑从而提出了要先打长春。主席尊重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勉强同意了先打长春的行动方案。  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日,中共中央对党内的通报中是如此描述东北共军下一步行动的,“俟休整完毕,或打长春,或打北宁路上之敌”⑨。此时的主席对于是先打长春还是先南下作战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倾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南下作战的提法此时还只是泛指的北宁路作战,而非明确的攻击锦州作战。  日,林彪正式提出将长春作为东北共军的下一步行动目标,“第一步实行围城,以十天到半月的时间,进行攻城作业和各种攻城准备,并扫清外围。在此期内,极力吸引沈阳敌人北上增援。如敌增援,则主力南下,在四平附近野战中展开大规模的反击,歼灭敌人;如敌不增援,则我军即对长春发动全面总攻,计划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在总攻击发动后,战斗已进行到重要阶段时,估计届时沈阳之敌必利用我军消耗与疲劳大举北上增援,则我军仍坚持将城攻下”⑩。  对于林彪的这个建议,主席的回复是“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  从这里可以看到,对于东北共军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以长春为最好是主席和林彪一致的看法。而并非像传统宣传的那样,主席只是因为尊重前线指挥官的意见而勉强同意打长春。  不过,主席虽然也认为下一步行动以打长春为最好,但是主席并不同意林彪对于其他方向作战都是不合适的判断,主席认为其他方向的作战也是有条件可以进行的。  另外,对于长春的态度,相比起首先提出打长春的林彪而言,主席显得更加志在必得。主席不但请朱总司令提出意见,而且还非常的热心的向东北介绍关内的成功经验,用徐向前攻临汾的案例来激励林彪。甚至就在林彪正式提出东北共军放弃长春作战改为南下作战的当天,主席还给林彪介绍了许世友、谭震林攻潍县的经验,希望能对东北共军攻打长春提供帮助。  所以,虽然宣传说主席对于林彪坚持打长春很不满意,但是事实上恰恰相反,主席对于林彪不打长春倒是很有意见的,甚至在后来的电报里还曾专门批评林彪说“在五个月前,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连续两个“不敢打”,主席对于林彪不打长春的心情可想而知。  既然主席当时一心想着拿下长春,那南下作战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其实,真正最早明确大军南下作战的人恰恰就是林彪。7月20日,林彪致电主席,正式将攻打长春改为南下作战,“大家均认为我军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的攻长春”?,这是最早的有着明确计划的正式南下作战方案。  而主席当时在考虑什么呢?就在林彪提出将长春作战改为南下作战的当天,主席给林彪拍来电报,介绍了许世友、谭震林攻打潍县的经验,“特转给你们作参考”,“你们攻长春究应采用何种方法,望你们依具体情况决定之”?。  7月22日,林彪再次致电主席,这一次林彪展望了南下作战的前景,“如华北敌人确实空虚,则我军南下与晋察冀配合作战则有全部歼灭敌人,夺取天津、北平的可能,同时,亦必然引起长春、沈阳敌人撤退,达到解放东北的可能”?。  看到林彪将南下作战的前景描述得如此美好,主席复电欣然同意了林彪提出的新的行动方案,“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 ?  以上,就是提出长春作战再到改长春作战为南下作战的决策的全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事实,比如主席其实并不反对打长春,再比如南下作战其实是林彪最先提出来的。
楼主发言:1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来顶吧。林彪是被神化了的。  没有苏军的大炮军火和指挥员直接参与作战,林彪还牛个啥?  火力投放量超过蒋军好几倍。  血汗对火海是不对等的。
  某军自挂光荣弹,鼓吹轻伤不下火线。鼓吹不怕死。  原因 ?  伤一人,拖下战场得4-8人。  1个师1万人,伤1500左右就彻底失去战斗力。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扔掉伤员,鼓励他们继续战斗或者光荣掉。余下的8K人还能继续作战。  所以“一将功成万骨枯”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不是士兵不怕死,是怕士兵不死。
  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锦州作战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主席为什么会提出攻打锦州,林彪对夺取锦州的看法又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林彪在7月20日,22日提出的南下作战并非后来我们看到的东北大决战,林彪此时提出的南下作战是以东北主力直接跃进到华北去消灭傅作义,同时东北国军由于我东北军主力南下必然会撤退,这样也就几乎可以不战而得到东北。  林彪的这个南下作战计划避敌优势(东北国军抱团防守的坚固设防的城市),寻敌弱点(华北国军既空虚且分散),可以迅速求得东北和华北的解放。当然,缺点也是有的,就是可能会放跑一部分东北国军,实际上也就违反了此前封闭国军于东北消灭的战略要求。  对于林彪提出的这个新的作战思路,主席大体上是同意的。只是对于具体的作战选择,主席认为东北共军主力应该在南下跃进华北前首先攻打锦州和唐山,因为这一线都属于范汉杰系统,必须首先力争先歼灭范汉杰再去打傅作义。因为“如果你们不打范汉杰先打傅作义,则卫立煌将以大力集中锦唐线,卫、范协力向西援傅,那时你们可能处于很困难地位”○17。  这就是主席坚持要求南下要攻打锦州的原因。只是,主席的目标并非只有锦州,而是锦州唐山一线。后来在主席那著名的《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报中,主席还给该战役取了个名字叫“锦榆唐战役”,明确希望林彪能在“在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18。  但是林彪的想法和主席不同。  对于锦州,林彪的看法是:要看南下作战的第一步(打锦州附近据点)的情况而定,锦州好打就打,不好打就不打。“敌万一出来增援,在增援中歼灭其大部时,那时当然可以乘胜攻锦州”○19;或者“此次奔袭如能达到使义县、高桥、兴城、绥中四处敌人未逃回锦州、锦西、山海关集中,则除应继续进攻锦西、山海关外,锦州亦将成为有利之进攻目标”○20。否则就不能打锦州。  对于唐山,林彪则认为打唐山不如打承德好,“唐山敌人较承德为少,易于夺取和歼灭,但唐山战役后对于战役的连续发展作用较小,不如攻了承德能求得连续作战的机会”○21。当然,如果能拿下锦州,那在华北两杨兵团的配合下,唐山也可能成为有利的进攻目标。   对于主席担心的如果不打锦州、唐山,万一卫立煌将沈阳主力南下锦唐线汇合范汉杰合力增援傅作义的情况,林彪倒是不担心。林彪认为“我们估计在长春敌人未退或歼灭前,沈阳、锦州的敌人向我热河和关内增援的可能不会很快,兵力也不会很大,特别是锦州以南到山海关被我占领时,敌人更很难很快策应傅作义”○22。  这大概算是主席和林彪在长春(主席认为长春好打,而林彪没有打)之后的第二次分歧吧。  这次的分歧不在东北主力南下入关作战这个大的战略行动上。只是在具体的作战选择上,主席和林彪的考虑角度是不同的。主席认为首先应该扫荡锦、唐线,夺取锦州和唐山,这样才能保证东北共军在华北的作战。但是林彪的想法则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北线的胜利,能野战的就不去攻城,大据点能打的打,不能打的就跃过去,没必要耗大力量去夺取大据点,因为敌人的大据点会随着我军的不断南进而日益孤悬我军后方,结局要么逃跑,要么被消灭,胜利是板上钉钉的,而付出的代价却极小。这也是后来虽然林彪改变了以最大主力南下华北作战的战略构想,但是在辽沈战役开始时林彪也没有将锦州当做必须的攻击目标的原因所在。  所以,攻打锦州(包括唐山)对于主席而言,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保障我东北南下主力在华北作战所必须的。对于这一点,主席一直坚持到了辽沈决战开打,主席甚至特意将此次秋季攻势命名于“锦榆唐战役”,字面解释就是“锦州、山海关、唐山作战”。  后来人将主席坚持要打的锦州、唐山简化为主席坚持要打锦州,同时将主席打锦、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障我东北军在华北的作战改成了主席打锦州的理由是为了要关门打狗,这样一处理,虽然主席的形象立刻就变得高大起来了,但这种通过对历史进行发明创造去塑造主席伟大形象的做法实在和历史研究相去甚远。
  他们的分歧是站的高度不一样!  对于林彪来说,只要解放东北就好,不费一枪把敌人都赶走最好,自己不死人,功劳还大!  对于老毛来说,解放全国才是大事,把东北的敌人放跑到其它解放区,解放全国的时间估计得拖长很久!  所以林彪想稳妥,慢慢打!  老毛激进一点,能在东北收拾就在东北收拾!
  别处的共军都以弱胜强  但东北鸦部是103万对50万  鸦部率先围歼东北国民党军责无旁贷
  @城管PK拆迁办 5楼
14:08:10  他们的分歧是站的高度不一样!  对于林彪来说,只要解放东北就好,不费一枪把敌人都赶走最好,自己不死人,功劳还大!  对于老毛来说,解放全国才是大事,把东北的敌人放跑到其它解放区,解放全国的时间估计得拖长很久!  所以林彪想稳妥,慢慢打!  老毛激进一点,能在东北收拾就在东北收拾!  -----------------------------  上面的话有根据吗?  林彪提出打长春,毛同意  林彪提出不硬打长春改长围久困再打,毛同意  林彪提出不打长春改主力南下华北作战,毛同意  毛只是要林彪南下时先打锦州、唐山一线国军,保障我东北军在华北的作战  如何看出来毛和林有你说的那些分歧的?
  可能前面说的比较简单,我们再回头重点说一下主席对长春的态度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主席意属南下而勉强同意林彪打长春的说法成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观点  证据就是毛之前提过南下(甚至不惜追溯到47年5月),所以毛一直意属南下  这个实在是比较有趣的,毛47年提出的南下是啥样子呢?现实不现实呢?实践过没有呢?  如果某人在30年就提出3年夺取南京,35年再提2年夺取南京,40年再喊1年夺取南京,那真等中共夺取南京后,我们难道可以反过来赞美某人十几年如一日的意属要打南京?  事实上,主席在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通报中是如此描述东北共军下一步行动的,“俟休整完毕,或打长春,或打北宁路上之敌”  也就是说直到48年3月,距离林彪提出打长春的计划不到1个月时间,一直传说意属南下的主席还对东北共军下一步的作战没有明确的方向,长春和北宁路在主席看来都是可以打的  而坚持主席勉强同意林彪打长春的意见的证据就是主席当时的回电  “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所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榆锦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的困难,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要遇着的,特别在万一长春不能攻克的情况之下要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这个电报能证明主席勉强同意吗?  在一些人看来,这个电报就是证据,如果有疑问,那就是不懂语文,看不懂电报  我们探讨历史,最忌讳的就是自以为是,不懂装懂  比如这个电报是不是能表达毛勉强的态度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毛电报说,“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同意你们打长春的理由是长春最有利,而不是打其他地方“不适宜”  主席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林彪提出的打长春的理由是这么说的,“其他意见亦曾深入考虑,均认为不甚适宜。”  主席认为林彪这个理由是错误的,之所以选择打长春并非因为林彪认为的其他方向都不能打只能打长春  而是主席认为的因为打长春比其他方向有利所以才打长春  既然主席和林彪都认为应该打长春,那为什么主席还特意指出林彪选择打长春的理由不对呢?  因为主席认为,林彪这个理由将会妨碍下一步作战。你们现在就将其他方向说的一塌糊涂,那拿下长春之后你们怎么办呢?  你们还是要选择打其他方向,到时候你们现在提到的那些困难、不利怎么办呢?  所以现在就应该改正这个想法,其他方向都是可行的,这样才能顺势进行拿下长春后的下一步作战  主席这个电报,该同意的同意,不同意的也明确表达了观点  我们同意你们的结论(打长春),但是我们不同意你们的理由(不是因为其他方向特别不利只能打长春,而应该是打长春最为有利所以才选择长春)  哪里能读出主席勉强的态度呢?  明知道打长春最有利,还要意属第二甚至第三选择,勉强同意最佳方案,即使语文能力再好,电报再会读,也不能把主席解读成傻子啊
  凤舞是要翻铁案吗?
  研究东北战役,居然不参考苏联,日本,台弯,美国的有关资料。学术水平之低令人发笑,就是地摊文学的水准了。  
  @总机叫武昌
14:48:36.0  别处的共军都以弱胜强   但东北鸦部是103万对50万   鸦部率先围歼东北国民党军责无旁贷   —————————————  只要谈林彪的帖子就有你的出现哈  
  鸦部103万,占有97%面积,东北国民党军50万,三个城市,士气低落,总司令卫立煌通共,长春10万守军根本无法解救。  这种情况下,打长春,属于中策,毛干爹赞同,并介绍关内共军攻城经验。但鸦部不敢打长春。  南下切断北宁线,一举吃光东北50万国民党军是上策,有风险,毛干爹倾向于此,鸦总也不敢明确反对,因为确实有道理。鸦总只能复电提出各种困难混淆视听。  但是:鸦总还是不敢打!  上策,中策,鸦总只要去打,都能有收效,大小不同!  但鸦总都不打,采用的是下策,围困长春收尸,延误战机5个月。  因此遭到毛干爹痛骂。  待到三野在山东吃掉济南,而鸦部主力此时已经南下,但就是不敢打锦州。毛干爹对鸦片鬼的口吻转为强硬逼迫了。
  @总机叫武昌 12楼
20:04:37  鸦部103万,占有97%面积,东北国民党军50万,三个城市,士气低落,总司令卫立煌通共,长春10万守军根本无法解救。  这种情况下,打长春,属于中策,毛干爹赞同,并介绍关内共军攻城经验。但鸦部不敢打长春。  南下切断北宁线,一举吃光东北50万国民党军是上策,有风险,毛干爹倾向于此,鸦总也不敢明确反对,因为确实有道理。鸦总只能复电提出各种困难混淆视听。  但是:鸦总还是不敢打!  ......  -----------------------------  呵呵 换你是林彪手下,是愿意攻击坚固的城防呢还是愿意打运动战?换你是林彪,宁愿将士拼光还是喜欢大胜呢?  事实上 林的部下 是各大野战军里 对首长最崇拜的 任何悍将跑到东北林手下一律服服帖帖。没有任何四野将士在913后指责林不会打仗 呵呵
  @总机叫武昌 12楼
20:04:37  鸦部103万,占有97%面积,东北国民党军50万,三个城市,士气低落,总司令卫立煌通共,长春10万守军根本无法解救。  这种情况下,打长春,属于中策,毛干爹赞同,并介绍关内共军攻城经验。但鸦部不敢打长春。  南下切断北宁线,一举吃光东北50万国民党军是上策,有风险,毛干爹倾向于此,鸦总也不敢明确反对,因为确实有道理。鸦总只能复电提出各种困难混淆视听。  但是:鸦总还是不敢打!  ......  -----------------------------  南下之前,有谁知道葫芦岛有援兵呢?  打塔山前 林哪里知道援兵指挥官候是周的内线呢?
  呵呵 换你是林彪手下,是愿意攻击坚固的城防呢还是愿意打运动战?换你是林彪,宁愿将士拼光还是喜欢大胜呢?  事实上 林的部下 是各大野战军里 对首长最崇拜的 任何悍将跑到东北林手下一律服服帖帖。没有任何四野将士在913后指责林不会打仗 呵呵  ======================  放羊谁不开心?围困长春,自己吃喝玩乐,没有伤亡。看着敌方百姓饿死就是了。回头组织收尸,轻松愉快和平解放嘛。  鸦部官兵自然拥护鸦总。贪生怕死,皆大欢喜啊。  问题是:共军并不单是东北鸦部  关内共军在浴血奋战,各路共军都要面对人数更多的敌军。东北鸦部103万人在干啥?对50万国民党军放羊5个月!  鸦部哪怕老老实实在1948年5月打下长春,也算个歼敌10万空前胜仗,对关内国民党军也是个震撼。
  鸦总也完全低估了毛干爹建国登基的紧迫性  关内共区经济和人力上基本倾家荡产,不允许拖延战争了。
  打塔山前 林哪里知道援兵指挥官候是周的内线呢?  ====================  塔山本来就在鸦部手里,谁去打?是国民党  鸦部在此有8万兵力,还有炮兵旅,1纵队预备队,兵力火力都超过国民党军
  不要理睬那些干扰
  林彪胆子没有粟裕那么大,稳健细致,长于制军,围攻锦州,莫过于担心傅作义,这是从纯军事角度考虑的,没有任何问题,老蒋的军头总是小集体利益高于党国利益,想不输都难  
  @清河郡丞 19楼
17:11:26  林彪胆子没有粟裕那么大,稳健细致,长于制军,围攻锦州,莫过于担心傅作义,这是从纯军事角度考虑的,没有任何问题,老蒋的军头总是小集体利益高于党国利益,想不输都难  -----------------------------  担心什么?  傅作义出兵东北,能来多少人?东北国民党军50万人,长春10万人半饥饿  鸦部野战军70万人,地方军33万,不够用?
  胡扯,  
  @wuweichuan 8楼
18:09:28  凤舞是要翻铁案吗?  -----------------------------  文革批林的东西也能叫铁案?  那刘少奇、彭德怀他们岂不是都是铁案在身,然后翻案?
  @consult888 9楼
18:48:07  研究东北战役,居然不参考苏联,日本,台弯,美国的有关资料。学术水平之低令人发笑,就是地摊
的水准了。  -----------------------------  这个帖子不是研究东北战役,只是探讨辽沈战役共军的战略决策  探讨毛和林的作战思路,不去看两人当时的电报看啥?  看苏联、台湾、日本、美国的资料会告诉你毛和林的作战思路?
  -----------------------------  @胖不起来x 13楼
16:34:47  南下之前,有谁知道葫芦岛有援兵呢?  打塔山前 林哪里知道援兵指挥官候是周的内线呢?  -----------------------------  候是内线?  俺不知道这个情报有谁知道,但是肯定的是周一定不知道  不但周不知道,毛和林也都不知道
  @清河郡丞 18楼
17:11:26  林彪胆子没有粟裕那么大,稳健细致,长于制军,围攻锦州,莫过于担心傅作义,这是从纯军事角度考虑的,没有任何问题,老蒋的军头总是小集体利益高于党国利益,想不输都难  -----------------------------  粟将胆子大不大俺不知道  但是将军的杰出从来不以胆大为标准  林彪对于锦州的态度和傅作义的想法关系不大  林彪一开始想入关去打傅作义,所以锦州打不打对林彪来说都没啥关系  但是毛认为,要打傅作义,必须先打锦州,这样才能对打傅作义起保障作用  这就是毛为什么强调要林彪打锦州的原因  等到林彪决定打锦州的时候,林彪已经开始考虑东北大决战了
  楼主:@风舞九天9
时间: 21:28:24   凤舞是要翻铁案吗?  -----------------------------  文革批林的东西也能叫铁案?  那刘少奇、彭德怀他们岂不是都是铁案在身,然后翻案?   =============================================================================  楼主莫要激动。在下对林帅敬仰的无以复加,口不择言,恕罪恕罪!  批林铁案可不是文革,都81年了给定了个“反革命集团”!当年扣帽子的人还在,不比刘、彭,沉冤待雪也不急在一时!
  @wuweichuan 25楼
22:36:34  文革批林的东西也能叫铁案?  那刘少奇、彭德怀他们岂不是都是铁案在身,然后翻案?  =============================================================================  楼主莫要激动。在下对林帅敬仰的无以复加,口不择言,恕罪恕罪!  批林铁案可不是文革,都81年了给定了个“反革命集团”!当年扣帽子的人还在,不比刘、彭,沉冤待雪也不急在一时!  -----------------------------  俺真没激动:)  批林最力的还是在毛时代,当年那个材料满天飞,很多的揭发都是那时候出来的  到80年代,不过是在法律上再给林彪钉个钉子而已
  文革批的人多了,为什么只有林帅死后受审?无非是想让死人背黑锅,把文革中本应归于、太宗、宰相、皇后、太尉的过错安在他头上。不然,什么拨乱反正、再造乾坤,这帮龟孙一点合法性都没有!
  打仗不是臆想的东西,也不是单纯的兵力对比,在争夺四平的较量时,林彪的优势兵力照样拿对手没辙,至于弃长春,沈阳和锦州之敌于不顾,进攻关内的傅作义,更像是评书联播的说法。  
  @wuweichuan 27楼
12:09:18  文革批的人多了,为什么只有林帅死后受审?无非是想让死人背黑锅,把文革中本应归于、太宗、宰相、皇后、太尉的过错安在他头上。不然,什么拨乱反正、再造乾坤,这帮龟孙一点合法性都没有!  -----------------------------  呵呵,历史毕竟还是人写的  错的可能会被写一时  但不会被永远写下去
  @清河郡丞 28楼
18:39:26  打仗不是臆想的东西,也不是单纯的兵力对比,在争夺四平的较量时,林彪的优势兵力照样拿对手没辙,至于弃长春,沈阳和锦州之敌于不顾,进攻关内的傅作义,更像是评书联播的说法。  -----------------------------  弃长春、沈阳、锦州不顾进攻傅作义,这个想法是林彪最初提出来的  毛觉得很不错,但是强调要先打锦州,否则打傅作义就没保障  只是等到林彪真正南下时,林彪自己放弃了这个思路  毛以为林彪还是原先的想法,所以对于林彪迟迟不弃长春、沈阳不顾而表示了不同意见
  关于辽沈战役的争论,其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已。自始至终,毛和林之间根本没有原则分歧。一开始,东野没有足够兵力,迅速拿下锦州。林总抓住长春,拖住国民党不能丢下长春迅速撤回关内是一个十分英明的策略。如果在实力不足的条件下硬打锦州,短期不能拿下锦州,廖耀湘拿下彰武(围魏救赵之妙计),掐断东野补给线,东野就成了一块死棋。林总既然要用长春拖住国军不能大举撤军--揪尾巴战术,他就不可能砍断狗尾巴让狗狂逃。因此,所谓打长春遇阻才不得不改打锦州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林彪要围困长春,当然要拿下长春机场,但不能拿下长春。经过近半年的训练(大练兵)和发展(扩建三个纵队和若干独立师),林彪有能力拿下锦州时,他适时的改成打锦州了。毛以前只是和林彪讨论下一步的攻击方向,并不是直接命令林彪当时就打锦州。毛对林是充分信任的。不然,林也不可能被授予第三名大元帅。所谓国民党还可以从营口撤军,这是不现实的。国民党从营口撤走一两万人是可以的,但是想把东北五十万国军都撤走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来,国民党没有那么多船,就是有,也不敢大举登船。否则会被半渡而击之。
  关于辽沈战役的争论,其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已。自始至终,毛和林之间根本没有原则分歧。一开始,东野没有足够兵力,迅速拿下锦州。林总抓住长春,拖住国民党不能丢下长春迅速撤回关内是一个十分英明的策略。如果在实力不足的条件下硬打锦州,短期不能拿下锦州,廖耀湘拿下彰武(围魏救赵之妙计),掐断东野补给线,东野就成了一块死棋。林总既然要用长春拖住国军不能大举撤军--揪尾巴战术,他就不可能砍断狗尾巴让狗狂逃。因此,所谓打长春遇阻才不得不改打锦州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林彪要围困长春,当然要拿下长春机场,但不能拿下长春。经过近半年的训练(大练兵)和发展(扩建三个纵队和若干独立师),林彪有能力拿下锦州时,他适时的改成打锦州了。毛以前只是和林彪讨论下一步的攻击方向,并不是直接命令林彪当时就打锦州。毛对林是充分信任的。不然,林也不可能被授予第三名大元帅。所谓国民党还可以从营口撤军,这是不现实的。国民党从营口撤走一两万人是可以的,但是想把东北五十万国军都撤走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来,国民党没有那么多船,就是有,也不敢大举登船。否则会被半渡而击之。
  @总机叫武昌
14:48:36  别处的共军都以弱胜强  但东北鸦部是103万对50万  鸦部率先围歼东北国民党军责无旁贷  -----------------------------  胡扯,林彪的103万是辽沈战役以后的数量!据1960年版毛四卷,东野当时实力是70万,1948年1月时只有10个纵队加10个独立师共42万人马,到二月时怎么可以发展到103万?这个103万是70万(共军)加48万(国军)=118万减去双方伤亡6.9(共)加5.9万,营口跑掉1.2万=104万,再减去其他一点逃亡就是103万了(例如敌207师)。这都是叶某故意模糊时间界限编出来的!
  哪里来的103万对50万?纯属叶某编造出来的!47年冬季攻势结束时,东野拥有9个纵队,10个独立时,即42万野战部队。怎么到48年2月就发展成103完了?林彪也太能根了吧!实际上,即使到了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时,也只有70万(见69年版毛选四卷,关于辽沈战役的指导方针注1)。所谓四野的103万,实际上是辽沈战役结束时的总兵力!估计方法是:东野战前实力=70万,加上东北国军实力=48万,等于118万,除去战斗伤亡:共军6.9万,国军5.9万,营口逃走刘玉章部1.2万,即14万。再加上个别逃亡人数接近1万。战后剩余差不多是103万,几乎都成了东野的实力数字。这种把东野战后实力说成战前,甚至48年二月的实力数,可以说是别有用心的!
  将欲用之,铁案也;将欲翻之,诬陷也!
  哪里来的103万对50万?纯属叶某编造出来的!47年冬季攻势结束时,东野拥有9个纵队,10个独立师,即42万野战部队。怎么到48年2月就发展成103万了?林彪也太能根了吧!实际上,即使到了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时,也只有70万(见69年版毛选四卷,关于辽沈战役的指导方针注1)。所谓四野的103万,实际上是辽沈战役结束时的总兵力!估计方法是:东野战前实力=70万,加上东北国军实力=48万,等于118万,除去战斗伤亡:共军6.9万,国军5.9万,营口逃走刘玉章部1.2万,即14万。再加上个别逃亡人数接近1万。战后剩余差不多是103万,几乎都成了东野的实力数字。这种把东野战后实力说成战前,甚至48年二月的实力数,可以说是别有用心的!
  关于辽沈战役林彪是不是执行了老毛的封闭国民党军与东北加以各个击破的方针,几乎都是以电报为准加以讨论的。但是将军心里怎么想的几乎没有深入分析。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从电报和辽沈战役实际情况可以看出,林彪施行的乃“孙子诡道也”。心里想的是打锦州,嘴里喊的打长春。目的是不让敌人洞悉他的真实动机,以出奇兵也。这才能解释,他为什么打长春的八万疲惫之师打不下来,而打13万兵强马壮的守敌的锦州只用了31个小时。
  毛、林都是一时人杰!整个辽沈战役两人并无大的分歧。  一些小的分歧也是源于二人各自立场及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的,都能达到各自目的,所以并无明显的什么上策下策之分。  至于一些键盘侠,要么把毛,要么把林说得多不堪;那也就是嘴上长蛆不得不吧唧几句的主儿。看似一副指点江山,天下在手,毛、林只配打下手的架势,但真要把它们放在那个时代那个处境,不但做不了林、更成不了毛。当个炮灰,分分钟被灭也好不稀奇!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沈战役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