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2铁血女将成就怎么做星际2 铁血女将成就就完成方法

中纪委告诉你唯一正史立传的女将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中纪委告诉你唯一正史立传的女将是如何炼成的?(组图)
  编者按近日,中纪委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31期:《重庆秦良玉:庭训家规成就唯一正史立传的传奇女将》。秦良玉(公元1574年―公元1648年),字贞素,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著名女将,也是中国古代唯一正史立传的女将。
  秦良玉自幼深受“执干戈以卫社稷”庭训的影响,从其父秦葵操练武艺,演绎阵法,很小就显露出较高的军事才能。秦氏家规教育出了满门忠烈的秦良玉一家――秦良玉一家兄弟子侄(包括自己的独生子)前后七人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而秦良玉本人则多次为国建“首功”、“功第一”。
秦良玉画像
  秦良玉  秦良玉(公元1574年―公元1648年),字贞素,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著名女将,也是中国古代唯一正史立传的女将。  秦良玉自幼深受“执干戈以卫社稷”庭训的影响,从其父秦葵操练武艺,演绎阵法,很小就显露出较高的军事才能。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秦良玉嫁给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她激励其夫要报国图志,并亲自在石柱创建了一支“戎武肃然”、军纪严明的“白杆兵”。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领夫职,此后一直恪尽职守、保家卫国。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等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平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明熹宗授予她四川都督检事,并充总兵官,诏加二品,予以封诰并赐“忠义可嘉”匾额;明崇祯皇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四诗旌其功;南明隆武政权赐封她“太子太保忠贞候”封号。
《秦氏家乘》中的家规页面
  秦氏家规家训  秦氏家规家训来源于秦良玉父亲秦葵“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庭训,成型于秦葵堂弟、秦良玉堂叔秦弁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所编修的《秦氏家乘》。  《秦氏家乘》共有家规十条,家训八条。秦氏家规的核心理念是“遵纪守法”“寓兵于农”“忠贞爱国”“勿越规矩”。秦氏家训则进一步要求秦氏族人在遵循家规的基础上,做到“崇祖德,守邱墓;重家塾,敦人伦;守恒业,正心术;端风俗,示激劝。”  秦氏家规家训的主要特色在于其强调和体现了国和家的关系,即“国大于家”“先国后家”,家规第一条就要求子孙“遵国家法制,正赋当及期而供”,并且对“家”“国”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秦氏家训提到“端一族之风俗,而一家因之”,认为社会风气的形成受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影响。此外,秦氏家规家训要求子孙除了重视耕读、崇文重教外,还要强身练武“今族中子弟强有力者,宜于农闲时练武艺。”  秦氏家规教育出了满门忠烈的秦良玉一家――秦良玉一家兄弟子侄(包括自己的独生子)前后七人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而秦良玉本人则多次为国建“首功”、“功第一”。  重庆秦良玉:执干戈以卫社稷  四百二十多年前的一天,石柱宣抚司门前唢呐齐鸣、锣鼓震天。宣抚使马斗斛的长子马千乘,从百里之外的忠州府迎回一顶大红花轿。坐在花轿里的是忠州贡生秦葵之女,名良玉,字贞素。没有人知道这位仪度娴雅的新娘,能在明末乱世成就一个“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家族传奇。  秦良玉是我国古代唯一正史立传的女将。她以定边平叛的武功搏得太子太保、忠贞侯的勋位。她凭借一族之兵在狼烟四起的乱世,独力支撑起石柱宣抚司辖地一方太平,让老百姓免遭兵燹之祸。  秦良玉的祖上秦安司曾是元朝三品武将。  重庆秦氏家族传到秦良玉已是第九代。秦良玉兄妹五人自幼习文练武无一日懈怠。  秦氏族人 秦文洲:秦良玉的父亲是秦葵,(秦家)是忠县的望族,(秦葵)学历至岁贡生。秦葵当时处在明朝的后期,国力衰败、战乱纷起。因此,他就立下“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家训,教育儿女练兵习武,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秦良玉幼承庭训,立下奇志,想要像男儿一样保家卫国、建立功勋。当丈夫马千乘接任石柱土司后,她立即帮助丈夫建立起一支以秦氏和马氏家族子弟为主的军队,用以保境安民、报效国家。  这支子弟兵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因为采用白蜡树制作枪杆,而被世人称为白杆兵。
秦良玉练兵遗址万寿寨
  石柱城东二十公里,一座山岭拔地而起,奇峰突兀、山势险峻。这里,就是秦良玉和族人演兵拒敌之所――万寿山。古老的寨门历经风雨剥蚀仍旧巍然矗立,默默守护着一段隐没在岁月深处的悲壮故事。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秦良玉当时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屯兵?一是因为万寿山是保卫石柱的战略要地,两边都是断崖绝壁,易守难攻。二就是让这些子弟兵与家人分开,在这个荒山野岭里面进行严格的封闭训练,便于整肃军纪。  秦良玉的祖辈历任朝廷武官,“保家卫国”和“遵纪守法”经过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一种家族信念。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秦良玉治军非常严格,无论亲疏一视同仁。正是因为军纪严明,才有了这支在明末乱世威名赫赫的白杆兵。  据《南明史》记载,秦良玉所统帅的白杆兵“戎伍肃然,所过秋毫无犯。”在许多战役中,白杆兵都因为纪律严明而建立功勋。  石柱文化研究学者 王奕湘:明万历二十七年暨公元1599年,秦良玉随夫出征讨伐播州,经贵州遵义平叛杨应龙叛乱。二十八年的正月初二这一天,官兵总领兵宴请各路将领。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各路军马风尘尘仆仆赶到播州,所有的将士都十分疲乏,都想早点休息。但是秦良玉凭借他的军事智慧,料定当晚敌军会来劫营,于是对自己统帅的白杆兵颁下军令,禁止战士解甲和放下武器,违令者斩。  石柱文化研究学者 王奕湘:果然当晚敌军劫营,被秦良玉的白杆兵杀得人仰马翻,惨败撤退。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秦良玉夫妇率兵乘胜追击,连破金筑七寨,夺得了首功。白杆兵铁的纪律,为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在《明史?秦良玉列传》中,还记载了一个秦良玉遵纪守法,大义灭亲的故事。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龚荫:(秦氏族人)秦缵勋做匪徒的耳目,当起了内应。秦良玉发现以后非常生气,就算秦缵勋是秦氏的同族人,秦良玉也把他揪了出来,送给明王朝惩办。  1613年,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因为得罪宦官邱乘云,被害死狱中。朝廷以“子幼妻袭”的惯例,授秦良玉为石柱宣抚使。由此而后,这位身怀奇志的女子手握兵符,担起了保境安邦的重任。数十年间,她带领族人南征北战,三次进京万里勤王,数以十次平叛安民,立下赫赫战功。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 黎小龙:明王朝用兵辽东,需要她援辽。她把她的儿子马祥麟和两个兄弟全部带到了北方去,支援边疆的平定,而且参与了很多著名的战役,浴血奋战。  1620年,敌兵南下,国家危急。秦良玉带领子弟兵,一路跋涉几千里赶到辽东。此时,敌军兵锋正盛,到达的十几支援军都避战不前,只有秦良玉的白杆兵不畏强敌,奋勇当先。  在浑河之战中,秦良玉的两位兄长秦邦屏、秦邦翰战死。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浑河血战真是惨烈!秦良玉哥哥、兄弟,全家都投入了这场战斗。面对生死考验,秦氏一门仍能严于律己、大义凛然,这种对国家的忠诚、这种高风亮节,是非常可贵、非常难得的。  1642年,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镇守襄阳。因敌军势大,马祥麟知道城池早晚会被攻破,就给母亲秦良玉写了一封绝笔信。他在信中向已经69岁高龄的母亲写道: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秦良玉见信后,并没有将自己唯一的儿子从前线调回,而是含着眼泪提笔在信纸上写下了:“好!好!真吾儿也!”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秦良玉)只有一个儿子,丈夫又死得早。这个时候的秦良玉是都督府的都督,四川总兵官。她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独生子,调回自己的身边颐养天年。然而,她为了国家、为了军纪,完全没有这样做。而是支持儿子守卫襄阳,最终她的儿子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种精神境界、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1930年,京剧大师尚小云录制了一张唱片。唱片中收录了由他亲自编演的新历史剧《秦良玉》。尚小云高阔苍凉的声音穿越时空,演绎出秦氏家族精忠报国的铁血传奇。  秦良玉逝世百年之后,在她的故里忠州乐居村建起了一座秦氏宗祠。族人以秦良玉一门忠烈为百世楷模,将他们遵循国法、大爱无私的精神写入了秦氏家规。  秦氏家规第一条:子孙务遵循国法,正赋当及期而供,勿听浮薄子言,不知忠爱,以惜财误公,自干罪戾。  长江师范学院教授 彭福荣:秦氏家规的第一条就是要求子孙遵纪守法,及时缴纳应该缴纳的赋税。同时,也要求子孙后代不要因为一家私利或财产,而弃置忠君、爱国、忧民这样的本分。同时也要求子孙不要以身犯法自辱家门。这种家庭宗族的门规,实际上和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这种传统观念是紧密相关的。  从秦安司入川迄今,漫漫六百度春秋。重庆秦氏家族在忠县、石柱、丰都三县交界的大山大水之间生息繁衍,逐渐壮大为拥有十几万人的大家族。  秦氏族人 秦成德:秦氏家规家训影响久远。“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家训,教育子女习文练武,为国家出力。(秦氏族人)历朝历代有功名的人,据不完全统计有三百多人。  秦氏族人没有忘记先辈的荣耀,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春节,人们都要到秦良玉墓祭扫,由族中老人向后辈子孙宣讲族训家规。百姓也没有忘记秦良玉,他们认为这位女中豪杰没有离去,只是化成了万寿山上那座巍峨的石峰,守护着一方黎民。  重庆秦氏家规家训摘编  急国赋  子孙遵国家法制,正赋当及期而供。即正赋外随时所议征输,亦上供须早,勿听浮薄子言,不知忠爱,以惜财误公,自干罪戾。  ――摘自《秦氏家规》  注释  即:即使。  浮薄子:浅薄轻浮的人。  译文  子孙必须遵循国家法制,各项赋税必须按时缴纳。即使已经缴清了国家规定常年征收的各项赋税外,因为种种原因国家临时决定征收的税赋,也必须及早供奉,千万不要听信那些浅薄轻浮的人教唆,不知道忠君爱国,进而因为吝惜财物贻误了国家大事,自身触犯法律。  睦宗族  和睦宗族,言理兼立情。勿持富欺贫,勿挟贵凌贱,又勿贫不自守,听珥笔民无端起诉,有事则质明智者排解之,以息诉端而保田业,违者凭公议罚。  ――摘自《秦氏家规》  挟贵凌贱:倚仗富贵欺侮贫贱的人。  珥笔: 诉讼,这里是指旧时候的“讼棍”。黄庭坚《江西道院赋》:“江西之俗,士大夫多秀而文,其细民险而健,以终讼为能。由是玉石俱焚,名曰珥笔之民。”  质明:质,实质,本质;明,明白。实事求是地讲明白。  族人彼此间应该和好地相处,说话做事既要入情又要合理。切记不要倚仗富贵而欺侮平民百姓或贫穷之人,不要因为贫穷而自暴自弃、不遵守做人的起码道德规范,误听那些讼棍的教唆,无理挑起事端诉讼。有什么大小事情,当面实事求是地讲明白,或者请德高望重、处事公平、有学问的人化解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平息争论,保住自己的田产家业。族中人若违反这些要求,就根据家规家训条款,大家公平合理地做出决定,给予处罚。  奉规矩  子孙不得有辱门楣,言行出处勿越规矩。子孙切忌奸、娼、盗、淫、赌、毒等败坏家风、家门及社会风气行为。违者依家法、律例严惩。  ――摘自《秦氏家规》  门楣:指家族、家庭。  族中子孙不能做任何给自己的家族、家庭丢脸的事情,个人的言语和行为、姿态与风度、做人和做事都要遵规循矩。切忌偷盗、淫乱、赌博等败坏家风和社会风气的行为,违反者要跟据家法、国家法律严厉惩处。  重家塾  于族中子弟择师善教,再置义田,以助膏火所不及,其后成就虽殊,而读书首敦。士行居乡则节自励,化俗型,方立朝,则六计本廉。由忠爱所发抒,见诸政事。学范文正公一流人,斯文教启后之德崇也。  ――摘自《秦氏家训》  膏火:这里主要是指供学习用的所有物资和津贴。《红楼梦》第九回:“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梁启超《辛亥革命的意义》:“前清末年办学堂,学费膳费书籍费,学堂一揽干包,还倒贴学生膏火。”  六计:多方面的才能、智谋。  德崇:厚德崇学。  要在秦氏家族子弟中选择学问、道德、修为堪为人师者,循循善诱地教育好秦氏族人的孩子们。还要设置义田,将所有收入,作为私塾的津贴,用来帮助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完成学业。这些孩子后来的成就可能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读书起码对他们都同样起到了启蒙、教化和勉励的效果。他们以后不管是做官还是在家乡安居乐业,相信都能够遵循规矩、守住气节、互勉自励,成为有德行、有修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能够入朝为官,就能够做到用多方面的聪明才智辅助朝政,同时做到廉洁自律。由此,忠国爱民的本分才能够发自内心,落实到尽心尽力处理好各项政务中。如果族中子弟都能够效法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的境界,这就证明我们兴文教、办私塾、厚德崇学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端风俗  风正则世由此盛,风变则世由此衰。端一族之风俗,而一家因之。治家在勤、在俭,游惰戒之,郑术之风斯熄矣。此由古迄今,天下国家之风俗,皆自一乡始,其言坊行表,尤在仁人君子克倡诸先也。  ――摘自《秦氏家训》  郑术之风:“郑术”出自仲长统《昌言?理乱篇》“彼后嗣之愚主,见天下莫敢与之违,自谓若天地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聘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恶。目极角之观,耳穷郑术之声。” 郑术之风指骄奢淫逸的风气。  无论国和家,风气正,那么就能繁荣昌盛;歪风邪气盛行,就会国家衰败,家道中落。而端正一国一族的风气,都要从每个家庭做起。所以,治国治家关键在于勤勉、节俭、切忌贪玩和懒惰,只有这样才能革除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不正之风。这些道理都是从古到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国家和社会的风气,都是从一乡一族一家积累起来的。每个人的言行要能作为别人的表率,要特别倡导学习仁人君子和先贤们的优良传统。  示激劝  《春秋》一书,劝善之书也。即惩恶亦归于劝善,而心术正之,风俗端之;即守恒业,敦人伦,崇祖德,亦由有所激发,以底于成。士君子生当今日,为一族树仪型,如崇祖德诸遗训,常从弱冠激劝之,其成人美,不成人恶,为得《春秋》立言之大旨也哉。  ――摘自《秦氏家训》  《春秋》这部书,是一部劝人积善行德的书。即便是书中讲述的惩恶,其目的也是归结于劝人行善。惩恶扬善,才能树立正气,才能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书中强调每个人都要要守住安家立命的职业、恪守传统的伦理道德、继承祖先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这些内容也能够给我们以启发和激励,只要我们都从头做起,一定会取得相当的成就。不论是做官还是做有德行的正人君子,生在今日、活在当下,都要把握住时机,或建功立业、或为人师表、或安守本分,都要为秦氏一族的后世子孙做出表率。又如该书中讲述的继承祖先优良传统和所有遗规遗训的道理,通常要在成年之前开始勉励他们,教育年轻人要做成人之美的好事,不做成人之恶的坏事。做好了这些,那么我们也就领会了《春秋》这部书的宏观大义了。
  采访札记  笃规佳训 馈遗世人  秦良玉,由明朝末期的一位贡生之女、土司之妻,成就为世代扬名的中国古代唯一被列入正史的女将军,令人无限崇敬。在采访中,我们明显感受到秦氏家规家训的遵奉,已经从秦氏族人传播渗透到秦氏以外的百姓人家。  在秦氏和马氏(秦良玉夫君)族人每年一度的祭祀先祖的活动现场,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每次活动地点不一样,或者在秦良玉屯兵整训的万寿山,或者在秦良玉陵园的龙山,但每次活动,除秦氏和马氏族人的代表参加外,当地的各族百姓都会踊跃参与,聆听教诲。每一次,秦氏族人秦文洲都会极其庄重地要求不断壮大的秦氏和马氏族人朗读秦氏家规家训,围观和参与的其他姓氏的百姓,无论是汉族、苗族还是土家族,也都会虔诚诵念这前人积淀的宝贵经典,并且将此规训,作为自己修身行事的准则和教育后人的箴言。我们在片中采访的众多秦氏家史研究者,也将秦良玉“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卓越功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秦氏家规、家训的影响,并且认为秦氏家规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精华,不厌其烦地向我们介绍和讲解秦氏家规中的精髓,也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秦氏家规、了解秦氏家规。  人们习惯地认为一位习武出身的女将军,自然是人高马大、身材魁梧。然而在采访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在良玉广场还是在石柱火车站,关于秦良玉的画像和雕塑,往往显示秦良玉是一位俊俏窈窕的美丽女子。当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态去探究秦良玉的真实相貌时,我们发现了这样的史料,《明史?秦良玉传》中写道:“良玉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当时的崇祯皇帝万分感激秦氏家族精忠报国的壮烈伟业,先后为秦良玉写过四首予以褒奖的诗,其中一首赞美道:“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在大众民间,每当谈论秦良玉的相貌,人们常常感叹:“堂堂土司夫人,岂是一般相貌可以般配!”  当我们再次与史料对照,我们就发现更加立体的史实:“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才色出众的女子有很多,然而如秦良玉般文韬武略的传奇女将却鲜有。如今,秦氏先祖笃规佳训在秦氏族人中赓续着新的生命,秦良玉的风采和美名也在巴渝大地上演着新的传奇。(刘占国)  专家观点  彭福荣:唯一正史立传的女将是如何炼成的?  秦良玉出身明忠州(今重庆忠县)贡生之家,长成嫁作土司之妇,以夫死子幼而执掌印绶,凭其文武双全和忠诚智勇,屡有“平叛”、“援辽”、“镇贼”、“保境”等戎马军征之功,被敕封为“忠贞侯”,官至都督、总兵等职,被人赞誉为“巾帼英雄”,其事功风范与庭训家规有关。  秦氏家门忠诚勇武之教  忠州秦氏系元末避乱由楚入蜀的落籍移民,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其家世门风向来颇具纯正忠爱之气。《秦氏家规》第一条指出:“子孙务遵循国法,正赋当及期而供,勿听浮薄子言,不知忠爱,以惜财误公,自干罪戾”要求子孙遵循国法,按期缴纳赋税,不要听信奸人唆使,以致忘怀忠国爱民的本分,不做侵损国家利益之事,不要吝惜私家钱财而废弛公理道义。  除门风导引外,秦良玉父亲秦葵更是直接塑造了秦良玉的才华品行,极大影响了秦良玉忠贞勇武的一生。秦葵虽一介贡生而不好荣名,但儒家经世济民、匡扶社稷的训教使其非常重视家庭子弟培养,教习典籍章句、军理兵法,训练骑射击刺之术。受其影响,忠州秦氏先后有秦邦屏、秦民屏、秦良玉、秦拱明、秦翼明等子侄皆以武功效忠明室,为拱卫明朝江山血洒疆场。秦良玉自幼聪慧颖异,与兄秦邦屏,弟秦邦翰、秦民屏等同习骑射击刺、文韬武略,养成了巾帼张锦伞、娘子战沙场的志趣、豪气和本领。因此,秦良玉成年后,面对国家危急之所以能主动请缨、甘洒热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族门风的熏陶和父亲的谆谆教诲。  马氏家族卫国保疆之风  石柱马氏土司源出陕西扶风,系汉新息侯马援之裔,于南宋建炎年间奉诏到五溪蛮地区靖乱而世守其地,是匡扶社稷、保卫疆土的重要地方力量,间接行使治理民族地区、管控社会秩序的国家权力,形成了忠勇护国的家风,而这正是秦良玉婚后得以忠贞护国的重要环境。  元明交替之际,嗣职土司马克用要求民众在贼寇四起之时团结一致、守卫家园,凡违令依附乱臣贼子者,无论亲疏皆必“杀无赦”,以国为重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马良袭职石柱土司后,用中原文化及儒家伦常的仁、德、礼、信、智、义等理念为子嗣取名,其家族门风颇具儒家文化气息。  秦良玉“平叛”“援辽”“镇乱”“征贼”的行事作为昭示出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忠贞、智勇等品质,与其成年嫁入马氏土司之门并深受“以天下为重、以国家为先”门风影响有关。在戎马数十年中,秦良玉或“自裹行粮”,率五百精卒征讨悖逆国家的播州土司;或万里“援辽勤王”,拱卫扶持国家社稷;或于动荡乱世,严格约束家族子弟和各族土民,对忠勇护国者褒奖鼓励,对祸国害民者严加惩处。受马氏家风及秦氏言行影响,秦良玉儿子马祥麟官至宣慰使,与其妻张凤仪在孤军作战、援兵不至的情况下殉节襄阳,在与母诀别书中发誓与城池共存亡。秦良玉强掩丧子之痛,批注其书信以“好,好,真吾儿”等字句,足见其母子忠贞护国如此。  综观秦良玉的人生经历和品行举止,正是在其娘家的训教和夫家门风的涵濡下成就了她执干戈卫社稷、忠诚勇武的一生。  (长江师范学院教授 彭福荣)  龚荫:秦氏家规中独特的“保境安民”思想  秦良玉一生都在尽力保境安民,保护一方和平安定。顺治三年(公元1647年)底,清军进入四川,兼之地主武装混战与割据,当时的四川“赤地千里”,经济文化一片残破。据记载,是时“蜀江北岸,遍地干戈”,“忠(县)、丰(都县)遗黎襁负来依者,计十数万家”。彼时秦良玉治下石柱等地是较为稳定和安宁的,秦良玉妥善安置了“忠(县)、丰(都县)”前来依附的百姓。秦良玉在石柱大规模开展屯田垦殖,不仅解决了石柱百姓的生计,而且还储备了大量的粮食,保持了石柱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宁。  秦良玉这一“保境安民”的思想,来源于其父亲秦葵的庭训“天下将有事矣,尔曹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者,方称吾子也”。秦氏家规第七条也写道“今族中子弟强有力者,宜于农隙时练武艺,如有奸究偶发即鸣锣为号,远近接联响应,执器互相救援,庶几御防,有法子孙,长保无虞,违者罚。”家规要求子孙后代耕读习文同时重视练武,守望相助。正是这些庭训家规成就了秦良玉保家卫国的光辉一生,也成就了明史上秦氏满门忠烈的传奇。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 龚荫)  彭广文:秦良玉的治军纪律和忠勇家风  秦良玉治军严明,这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很多史籍,如《明史》、《南明史》中都有“戎伍肃然”这类的记述。治兵难,治家族子弟兵更难,而秦良玉所统帅的“白杆兵”就是一支主要由秦氏家族和马氏家族(秦良玉丈夫马千乘家族)子弟组成的军队。面对这样一支军队,秦良玉是如何治理的呢?  播州平叛 违令者斩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秦良玉随夫出征讨伐播州,经贵州遵义平叛杨应龙叛乱。二十八年的正月初二这一天,官兵总领兵宴请各路将领。泰良玉凭借他的军事智慧料定当晚敌军会来劫营,于是劝告夫君马千乘颁下军令,禁止战士解甲和放下武器,违令者斩。果然当晚敌军劫营,被秦良玉的白杆兵杀得人仰马翻,惨败撤退。秦良玉夫妇率兵乘胜追击,连破金筑七寨,夺得了首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纪律,才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浑河血战 兄弟捐躯  秦良玉与他的兄长秦邦屏、弟弟秦民屏感情极好,从小就一起在父亲的教导下“同习骑射,究心韬略”。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后金军队在萨尔浒大败明军,驻守在辽东的明朝官兵,龟缩不出,不敢应战。朝廷急调永顺、保靖、石柱、酉阳等土司兵赴辽救援。1620年11月,秦良玉奉调北上,率领“白杆兵”奔走数千里赶赴辽东支援。面对声势浩大的敌军,秦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前往沈阳驰援。由于沈阳提前失守,导致“白杆兵”刚刚渡过浑河就遭遇后金军队的伏击。虽然明知寡不敌众,秦邦屏、秦民屏并未投降或是脱逃,而是带领士兵,浴血奋战,杀敌数千人,直致壮烈捐躯。  亲缚奸细 大义灭亲  1640年,流寇肆虐四川,秦良玉组织“白杆兵”固守石柱,保境安民。此时,一个名叫秦缵勋的秦氏族人,为流寇做内应,被官兵擒下押入大牢。后来,秦缵勋杀害狱卒逃到石柱。秦良玉得知后,亲自派人四处搜捕,将秦缵勋抓获,送交官府惩办。  镇守襄阳 子媳罹难  1642年,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镇守襄阳。因敌军势大,马祥麟知道城池早晚会被攻破,就给母亲秦良玉写了一封绝笔信。他在信中向已经69岁高龄的母亲写道:“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秦良玉见信后,并没有将自己唯一的儿子从前线调回,而是含着眼泪提笔在信纸上写下了:“好!好!真吾儿也!”  秦良玉和丈夫结婚后长年奉调南征北战,加上丈夫马千乘又死得早,他们就只有马祥麟这一根独苗。当时,秦良玉已经是四川的总兵官,完全有权力将儿子调回身边,安排一个安全的差事,然而,为了国法军纪,为了国家安危,这个伟大的母亲却没有这么做。而在此之前,秦良玉的儿媳张凤仪也已战死沙场。  从以上四则故事可以看见秦良玉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之上的崇高品质。她的一生所为,无一不是为了国家兴亡、民族大义,展现出了一种高尚无私的家国情怀,而支撑这种家国情怀的正是严格的军纪和忠勇的家风。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  赵兴明:秦良玉为“一族树仪型”  在古代,女姓族人一般不被允许记入族谱,更谈不上对家风、族风产生影响,但重庆的秦良玉是一个例外。秦良玉的事迹不但记入了秦氏家谱,也记入了夫家马氏的家谱,甚至以“将相”的身份被《明史》单独列传,这成为了我国古代史上罕见的一抹亮色。而这一抹“亮色”不但光耀了秦氏门庭,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示激劝”的楷模和“端风俗”的典型。  示激劝  在《秦氏家乘》中有24字的家训,其中有“端风俗,示激劝”的语句。关于“示激劝”一条有如下释义:“士君子生当今日,为一族树仪型,如崇祖德诸遗训,常从弱冠激劝之,其成人美,不成人恶,为得《春秋》立言之大旨。”这讲的主要是秦氏子女要为一族子孙树立榜样,继承祖先优良传统和遗规遗训的道理,教育年轻人要做成人之美的好事,不做成人之恶的坏事。  重庆秦氏族人中最能为“一族树仪型”者,当数巾帼英雄秦良玉。秦良玉从父亲秦葵那继承了精忠报国的种子,这粒种子随着她嫁入马家。在马家这个风雨飘摇的土司家族里,在明末乱世的战火催发下,这一粒种子生根发芽,缔结出“一代女侯”的传奇。  当然,秦良玉并非只为“一族树仪型”。四百多年来,她的“粉丝”可谓不计其数。近代民主革命志士、鉴湖女侠秋瑾一直视秦良玉为“偶像。  以上率下、树立榜样,激励后辈从小向前辈学习,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理念。秦氏家训在几百年前就能够将其总结归纳为简洁的“示激劝”三个字,并以此激励教育家族后辈,这既是秦良玉的功绩,也是立训者的高明。  端风俗  在秦氏家训中,对“端风俗”如此释义:“端一族之风俗,而一家因之。&&此由古迄今,天下国家之风俗,皆自一乡始,其言坊行表,尤在仁人君子克倡诸先也。”  不难看出,秦氏家训中的“端风俗”在范围上是对“示激劝”的扩展。“示激劝”以一人为“一族树仪型”,“端风俗”则是以“一家”端“一族”甚至“天下国家之风俗”。  秦氏家训中所端的风俗既有修身齐家的“温良恭俭让”,也有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秦氏家训就是这样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教化着秦氏族人、代代相传。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春节,秦氏族人都要到秦良玉墓祭扫,由族中老人向后辈子孙宣讲族训家规,并且由一族到一地,影响了当地的社风民风。秦氏家规家训中的忠勇仁义之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认可和践行。  (重庆纪录片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历史文化学者 赵兴明)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辉 UN659)
&&&&&&</div
高校艾滋病男男传播占8成。[]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血星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