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可以参加武术全运会武术冠军吗

第三方登录
骗子有多能吹,传统武术就有多能打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源于渔猎农耕社会的、旨在强身健体和培养、提高生存技能的运动项目,进入比赛输赢的阶段就成了表演,跟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无关了,虽然极少数人还靠这类表演谋生。 从“太极大师”陈小旺摁住大力士,到“太极大妈”闫芳隔空扔徒弟,再到“咏春高手”杨成章被散打运动员踢断肋骨,“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究竟如何、到底是花架子还是真能打”这个话题在中国的土地上似乎一直都是热议不绝的。参与话题的各方都能够举出一些“实例”,分别证明传统武术是格斗技的宝库或者充满骗子的垃圾场。 其实,比武打擂的方式并非比较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实战能力的最佳办法。因为不可能有任何比赛能把天下所有的传统武术门派都比一遍,何况还有很多门派及其大师会以各种理由“不屑”迎战。退一步说,就算真的让所有的流派交战完毕了,那么是否每个流派派出的都是其绝顶高手呢(比如那个杨师傅就不能算咏春拳里的顶尖高手)?如果某个散打运动员也练过传统武术,那么究竟是谁赢了?
闫芳表演“推飞”徒弟 在我看来,试图比较传统流派和现代搏击,就是把现代格斗也看作一个武术流派了。其实,自综合格斗训练体系出现之后,现代格斗就不再是为任何武术流派撑门面的运动,而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擂台格斗,并通过不断实践、验证而形成的格斗训练模式和体育比赛项目的总称。教练员和研究人员对影响到比赛输赢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让经过严格训练的运动员通过大量比赛来验证,继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训练方式加以改进,以增加后续比赛的赢面。由于规则、考虑因素和对象不同,训练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实战格斗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可以大致归纳为十个方面:身体条件、力量、反应、速度、耐力、柔韧性、抗击打能力、破坏力、技巧和经验。这些因素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论这个人是否练过武,练的是什么,只要发生格斗(比赛或打架),这些因素都会起作用。所以,想要了解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我们不妨看看现代格斗和传统武术在这些方面都是如何考虑、如何开展训练的。 在这个系列里,我会对这十个方面逐个分析,大家一起探讨。这一篇,我们先讨论一下传统武术练家子和现代格斗运动员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有什么不一样。 所谓身体条件主要指一个人的“先天”特征,比如身高、体重、臂展长度、腿长、心肺健康程度等。另外,由于年龄的增长会造成身体条件的变化,对于实战能力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也在格斗训练的考虑范围内。绝大多数成年人的身高、四肢长度等是不会改变的,主要的变化就是体重和年龄。
一、体重对格斗的影响 从理论上说,其他条件相同的运动员,体重越大,往往意味着肌肉越多,其力量和抗击打能力也就越强,在比赛场上就更具有优势。因此,大多数格斗比赛都会按照体重划分级别,以平衡运动员的先天差异,将竞技侧重点放在运动员的技战术上,从而使比赛更加激烈,更具观赏性。这就意味着,同一个选手参加较低级别的比赛会具备更大的优势。所以,很多运动员会像健美运动员一样进行赛前减脂,甚至还会进行健美运动员一般不会做的减重(主要是减少身体水分)。尽管身体脱水对健康有害无益;而长期控制体重或赛前减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实战能力(除非选手身体脂肪很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格斗训练都是为了增加实战能力的;既然是比赛,当然成绩最重要。正因为体重因素,那些不以体重划分级别的无差别格斗比赛更加体现实力,也更吸引眼球;无差别比赛的冠军也比分级别比赛的冠军具有更高的含金量。1993年,在UFC赛场上,罗伊斯&格雷西赢得冠军引起巨大轰动,其原因不仅是他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柔术技能,更在于他比其他选手小得多的体重。
罗伊斯&格雷西 在传统武术中,体型体重并不那么重要。虽然也有类似少林寺“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分”的说法(筋、肉分别指肌肉、脂肪),但是并没有太多的门派把身体条件放在首位,甚至反对肌肉锻炼。有些门派甚至倾向于个头偏小、身体精瘦的弟子,把这叫做“骨相清奇”。可能是这样的弟子更容易掌握飞踢、回旋踢等好看的高难度跳跃动作(可以参考全运会传统武术比赛视频中运动员的体型);也可能由于这些门派的武功属于某些特殊的、飞檐走壁的“发家致富”手段。有些大腹便便的练家子说自己的大肚腩是“真气不断吸入”的结果,格斗运动员只会把这当笑话听。 传统武术对于营养的看法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的武术家笃信“能吃才能打”,把自己吃成个胖子(比如相扑就是以体积和重量增加正面对抗能力);也有些师父将饿饭作为惩罚手段来迫使弟子勤练武功,令锻炼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还有辟谷的、茹素的、吃各类中草药的,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在传统武术门派的饮食中我几乎见不到通过科学办法改善身体条件的例证,虽然那些老师傅往往声称他们的饮食方式具有某种神秘特殊的功效。当然,我们也不能说现代格斗运动员的营养摄入就是完全科学的。运动员毕竟不是科学家,他们当中有笃信各类营养补剂的,有使用违禁药物进行训练、比赛或赛前减重的,还有一些服用各类功能可疑的草药的。电视上有时还会出现散打运动员背上有拔火罐留下的淤青,这不禁让我想到国内很多笃信中药的西医。
二、年龄对格斗的影响 同其他运动一样,现代格斗选手的黄金时期正是年青、精力旺盛的时候。运动员出成绩的年龄大多集中在20~35岁。虽然随着年纪变大,运动员的经验会不断丰富,但是他们的身体也会逐渐衰弱。总有一天,上了年纪的运动员再也不能承受高负荷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从赛场上退役。当然,也有少数运动员通过正确的饮食和训练,40多岁还保持着较好的竞技状态,比如我们熟悉的,曾在电影《精武英雄》中饰演大反派的演员周比利,是运动员出身,在44岁高龄还能参加专业比赛。但这已经不是他们的巅峰时期了。
世界自由搏击轻中量级冠军,电影演员周比利 在传统武术里,年龄的问题就显得有些奇葩。比起现代格斗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传统武术的年龄跨度极大。首先,几乎所有的传统武术都讲究“童子功”,似乎练武的年龄越早越好;认为幼时练武(包括不泄“元阳”)会有某种特殊的功效,甚至声称如不是从幼小时练武就不会有效果。事实上,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从小学习格斗术会比青年阶段开始学习有更好的效果,很多UFC的格斗冠军都是进入青年阶段才开始训练。相反,由于幼童的身体没有发育完全,根本无法开展很多力量训练和对抗训练,大部分传统武术门派就只好把幼童较为容易开展的柔韧性训练作为“童子功”的主要内容。且不说过度的柔韧训练会给身体带来各式各样的危害(此话题会在后面专门讨论),即使把关节活动范围练得很大也不能提高实战能力。有很多从小开始练习童子功的武师,其实战能力并不比别人更加突出。
白发苍苍的“传统武术大师” 说完了幼年说老年。不知是为了维护门派的威望,还是为了鼓励过了中年的武师继续努力,中国的传统练家子总愿意相信:武者就像中医师,越老越厉害。武侠小说中那种年过百岁、白发苍苍的老人练成大BOSS的神话传说,也经常被各门派弟子代代传颂。“拳怕少壮”这么一句古话本来是说年轻比年老更身强力壮,但往往被理解为从小练拳比半路出家好,而且老了会更牛,似乎传统武术的修炼能够让人永不衰老。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太极拳等一些传统武术作为健身运动,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但是指望通过这些练成张三丰、扫地僧,恐怕只能是个的“中国梦”。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图片,文字等缺失或错误
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
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
我有话要说第十一届全运会 新浪体育全程报道
赛期:10.12-17
金牌数:19枚
荷泽演武楼
滨州奥林匹克公园体育馆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因为有着强身健体以及防身的功效,武术逐渐被流传到世界各地,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武术还不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不过随着它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武术被列为表演项目。在全运会的比赛中,武术从第1959年首届比赛开始,就一直是正式参赛项目。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套路:12项
  男子(6项):长拳全能(自选、规定)、南拳全能(南拳、南棍)、太极拳全能(太极拳、太极剑)剑术枪术全能、刀术棍术全能、对练
  女子(6项):长拳全能(自选、规定)、南拳全能(南拳、南刀)、太极拳全能(太极拳、太极剑)剑术枪术全能、刀术棍术全能、对练
  散打:6项
  48公斤级52公斤级小团体、56公斤级60公斤级小团体、65公斤级70公斤级小团体、75公斤级80公斤级小团体、85公斤级90公斤级小团体、90公斤以上级  全运会武术赛事概览 15名世界冠军参加预赛筛选_综合体育_新浪竞技风暴_新浪网
全运会武术赛事概览 15名世界冠军参加预赛筛选
  本报记者蒋亚明 全运会武术赛事分为预赛与决赛两个阶段,本届全运会武术赛事的套路与散打决赛将分别在辽宁省沈阳大学体育馆、辽阳市体育馆进行。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8月20日将全部准备完毕。
  武术套路的预赛团体和女子比赛已于4月15日到18日在浙江省宁波市进行,来自26支运动队的209名运动员参赛,其中男运动员68人、女运动员141人;男子赛区比赛则于5月13日到1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来自26支运动队的112名运动员参赛。最终,经过预赛阶段的筛选,共有来自24支运动队的155名男女运动员获得了决赛资格。参加决赛的运动员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最大的33岁,他们中包括了15名世界冠军,也包括多位亚洲冠军、全国冠军。其中,参加过十运会武术比赛的1人,参加过十一运武术赛事的7人。
  套路比赛在沈阳大学将分成3天进行,每天都将进行三场比赛,第一天将产生2块金牌、第二天产生2块、第三天产生3块。
  武术散打的比赛预赛也被分为两个阶段,在4月22日至28日于河南南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的第一阶段比赛中,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解放军的32支代表队26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经过6天204场比赛,最终有20个单位的运动队获得了前8名晋级决赛。第二次预赛5月20日至22日在黑龙江鹤岗市体育馆举行,未进入第一次比赛前8的30支代表队的162名运动员参赛,通过3天94场比赛,最终有14支运动队获得本次预赛的前4名,晋级决赛。这样,最终参加全运会武术散打决赛的有26支代表队的132名运动员,其中男子96人、女子36人,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34岁。其中包括17名武术散打世界冠军,以及多位亚洲冠军和全国冠军,而参加过上届全运会的有3人,参加过十运会的有1人。
  散打比赛将在辽阳市体育馆分4天进行,全部5块金牌都将在最后一个比赛日决出。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运会武术冠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