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之前,人类简史第十九章刷牙有哪些暗黑方法

白垩土 白垩粉 白垩岩 白垩_龙太子供应网
当前位置: >
白垩土 白垩粉 白垩岩 白垩
发布时间: 18:38:45,来源:标签:白垩粉,白垩岩,白垩,捏白垩土,白垩刺甲鲨,白垩石,
白垩土上的小旅行(上)襄矿网挂[2015]02号 襄州区白土山矿区白垩土矿采矿权网上挂牌出让...白垩土上的小旅行(下)几千万年前形成的白垩土质,19世纪幸存下来的老藤:游走法国香槟区卢瓦尔河谷 醉人的花园徒手的精进 面壁的苦修(组图)【现场】在提埃贝勒,每栋民居都是艺术品2016年值得一看的新兴葡萄酒产区秉天时 承地利 聚人和 唐培里侬携手瞿广慈夫妇向创意致敬_美食_V...“葡萄王国”半甜白蜂蜜与青柠的恋爱小石头大影响:欧洲葡萄园美丽的白石头牙膏为什么能挤出彩色条纹呢?葡萄酒里那么多味道是从哪儿来的?2016年二级建造师水利水电考点知识:填料要求十问十答 快速掌握香槟产区[ 供应 ] 供应红豆草种子价格十九世纪之前,人类刷牙有哪些暗黑方法?理肤泉舒缓喷雾怎么样理肤泉喷雾和雅漾喷雾哪个好气候变化对英国葡萄酒来说是个好消息白垩土_白垩土价格_优质白垩土批发/采购 - 阿里巴巴什么是白垩土_百度知道白垩土里有什么玉石_百度知道白垩土适合哪种葡萄品种生长_百度知道江西省哪里有生产高岭土,方解石,白垩土的在家_百度知道
相关搜索:白垩土 拼音,白垩,垩,白垩纪,垩怎么读,白垩岩,白垩粉,膨润土,白垩纪型王者基多拉,
白垩纪公园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文丨陈莹婷
本文已取得授权
老实说,接触夏威夷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夏威夷果的老家是盛产阳光、海风、黑色素及比基尼美女的夏威夷。其实不是,委屈的澳大利亚政府近年来反复向世界澄清一个事实:夏威夷果是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宝贝!的确,澳大利亚自产的可食用植物种类少得可怜,夏威夷果是好不容易走出家门的品种,却被冠以“夏威夷”这地名,难怪澳大利亚人要着急了。
夏威夷果的前世今生
很久很久以前,欧洲探险者偶然撞见澳大利亚这块神奇的大陆,在征服东部原住民族的过程中,发现此处的原住民对当地热带雨林里一种含油量很高的坚果有着特殊的喜爱。这种坚果十分美味,但难以大量采集,当地人通常在部落宴会上才吃得到。他们还榨取果油,与赭石、黏土混合均匀后,涂抹于脸和身上,绘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或图案。这种原始的人体彩绘,是原住民对神灵表达敬畏、维系身份、铭记部落梦想的一种方式。但在那时,欧洲探险者只顾着扩张土地,还不曾认真探究过这种坚果的价值。
忙完了领土扩张“正经”事儿的欧洲人终于开始要探索新大陆的植物了,他们在1828年发现了一种澳洲植物,但直到1858年才正式赋予专业名称——粗壳澳洲坚果(Macadamia ternifolia)。但此时被命名的粗壳澳洲坚果并不是原住民所吃的夏威夷果,它只是夏威夷果的一个姐妹种。与夏威夷果相反,粗壳澳洲坚果心藏毒素,其种子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氰化物(能致人死亡),具苦杏仁味,肉少,生吃有毒,没有经过商业化推广和售卖,故基本不见于市面。不过澳大利亚原住民懂得通过长时间的浸泡、过滤来去除毒性,所以也会采食粗壳澳洲坚果。
而真正发现夏威夷果的过程则是个惊险又有趣的故事。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植物园收集了很多坚果,其中既有有毒的粗壳澳洲坚果,又有美味的夏威夷果,但在当时,人们尚认为这种坚果有毒,不曾动过一丝要尝尝的念头。园里有位参与过鉴定粗壳澳洲坚果的主管沃尔特o希尔(Walter Hill),为了帮助坚果发芽,便让一位年轻的同事砸开果壳,结果领受任务的小伙子“顺便”尝了一些果仁,意外发现它们竟是如此美味!
希尔听闻,惊吓之余又备感疑惑,这些果子明明是有毒的啊?!可过了几天小伙子仍旧安然无恙,而且兴奋地宣告,夏威夷果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坚果!原来,希尔最初发现的是对人体有害的粗壳澳洲坚果,而让同事砸开的是另一种可食的澳洲坚果,即夏威夷果,因为粗壳澳洲坚果与夏威夷果外形太相似了,当时的人们一直以为两者是同一种植物。这便是第一桩有关人类品尝夏威夷果的历史记录。这一年,希尔栽下了园内第一株令原住民和欧洲人都垂涎三尺的夏威夷果树。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植物园,人们至今还能见到那株元老级的果树仍在开花、结果。
时光荏苒,19世纪80年代早期,澳洲土地上出现了第一家商业化生产澳洲坚果的果园,并蓬勃发展,还首次出口到了夏威夷。此后,澳洲坚果以其卓越的美味迅速征服了这个群岛上的居民,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便在夏威夷岛上遍地开花,成为当地著名的经济作物和重要食材。从此,澳洲坚果的“明星事业”一发不可收拾,还同时收获一个“艺名”——夏威夷果。现在,澳大利亚和夏威夷仍然是夏威夷果的两大主要产地。你瞧最权威的中文植物分类学工具书——《中国植物志》,也把“夏威夷果”明确叫作“澳洲坚果”,只是商家和吃货们取了“夏威夷果”这个颇具误导性的中文俗名。
从娇柔的花到坚实的果
目前真正继承了“澳洲坚果”姓氏的只有四个“泾渭分明”的姐妹种,主要分布在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和昆士兰州中部及东南部。其中,唯有夏威夷果和四叶澳洲坚果的种子可生食,深受吃货们青睐,且二者之间也容易杂交,已被广泛栽培与加工,在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等省区均有种植。
澳洲坚果家的孩子们基本是大灌木或中等乔木,叶大、革质、光滑。相比之下,花很小,却充满智慧。它们常常两朵小花相互依偎,携手成长,多对这样的双生花按一定规律长在一根不分叉的花轴上,花柄大致等长,开花顺序由下而上,形成一款植物界最普遍的花序类型——总状花序。我们常见的紫藤、荠菜、油菜等诸多草木,也都具备该款花序类型。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所谓“人多力量大”,花亦明白这个道理,单朵小花不起眼,缺乏存在感,但上百朵(100~300朵)集成花序就很醒目了,在层层绿叶衬托下,一串串浅色雅致、芬芳怡人的花序从叶腋处伸出,悬挂于树冠迎风招展,引来无数蜂蝶为自己传粉做媒。
此外,小花两性,即一朵花中雌雄蕊均具繁殖功能。当昆虫前来探蜜,无意间为雌蕊柱头授上同种异株的花粉后,子房开始受精、育胚,同时秀丽的小花也发生显著变化,为果实的到来做准备工作。
首先是柔嫩的花瓣、雄蕊和雌蕊的上半部陆续萎蔫、脱落;接着受精后的子房迅速“增肥”,子房的各个组成部分开始华丽丽地变身:子房壁变成绿色硬革质的果皮(成熟时将沿一侧开裂);子房内部受精的地方周围,有几层细胞变成坚硬褐色的种皮;受精卵一边呈指数型分裂、增多,一边分化、特化,最后形成新生命体的雏形——胚;同时受精卵附近的一种特殊细胞也迅速分裂、分化,形成贮藏营养物质的胚乳。种皮包裹胚和胚乳,构成种子,种子又被果皮包护,最终长成了今日“脍炙人口”的夏威夷果。通常我们买到手的夏威夷果是已被去除果皮,只剩咖啡色种子的商品。所以确切地说,我们吃的是“夏威夷种子”。
一句话,别看夏威夷果的花小巧文弱,一旦它们脱胎换骨、修炼得道,就成为坚不可摧、外刚内嫩的坚果了。
假如没有神器……
众所周知,夏威夷果的食用精华是其香滑酥脆的奶白色果仁。与其他常见可食的种子型坚果,如杏仁、腰果、大板瓜子相比,夏威夷果种子的脂肪含量要高很多,而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含量则较低,是非常健康的零食品类。
话说第一次见到夏威夷果,是五年前一位华南的朋友送来的几颗,但他忘记教我该怎么吃。我拿起小圆果,左看看、右瞧瞧,那滑溜溜的硬壳上只有一道规则的小裂缝,凑近闻闻,还透着一股奶油香,促使我的唾液腺大量分泌口水。可这玩意儿怎么吃啊,又小又滑又硬的,“手掰法”和“门夹、椅砸法”全部失效——美食当前,我的脑细胞立刻指挥我直接放进嘴里使劲儿咬!
结果可想而知,咬了半天也没能战胜那硬如顽石的种皮,还险些把整粒小圆果吞下喉咙。过了几日碰到那送果子的朋友,我立马绘声绘色地描述我滑稽又失败的“咬果”经历,逗得他合不拢嘴,并连忙补上一个奇怪的专业小工具——椭圆形、一侧中间狭波状上凸的铁质平面“开壳器”。把开壳器凸出的那端插进夏威夷果种皮上的裂缝,轻轻一转,硬壳立刻裂成两瓣,露出里面奶香奶色的种仁,看得我都醉了。在神器的帮助下,剥除此果的硬壳就变得易如反掌了,而首次品尝夏威夷果的我倒没产生多少味觉方面的深刻印象,光顾着膜拜这专为吃夏威夷果而诞生的神器了!后来我发现大多数袋装销售的夏威夷果和其他有着坚硬外壳的坚果都会配备这种神奇的开壳器。对吃货来说,这是多么伟大的发明啊……
需要注意的是,夏威夷果虽然善待大脑,对狗狗却有毒害作用,狗摄食后12小时内,可能有虚弱、后肢瘫软、无力站立等症状表现。爱狗人士可要记住,千万别让你心爱的狗与心爱的夏威夷果进行亲密接触啊!
造物主的宠儿
夏威夷果的种皮硬如铜墙铁壁,自保措施可谓固若金汤,貌似地球上除了借助神器的人类外,再无其他动物能够侵犯得了它吧。那么问题来了:自然界中,夏威夷果该如何散播种子、扩张家业呢?
大自然深谙万物相生相克之道,既然造出这极品果仁,就绝不会忘了捏个“馋嘴精灵”来享用它,当然,造物主还要赐予这动物绝技,以对付夏威夷果的顽固种皮。呵,究竟是谁这么受宠呢?原来是自带“坚果钳”的大型鹦鹉。例如,有一种“紫蓝金刚鹦鹉”,它全身披覆蓝色羽毛、尾巴修长、嘴巴超大,主要生活在南美洲中部和东部,其身材高大,从头顶到尾尖长可达1米,是具有飞行能力的最大的鹦鹉。
一见到这家伙的照片,我就相信它的确是造物主派来降服夏威夷果的——瞧它那大得吓人的钩喙造型,尖锐强劲、威武霸气,别说夏威夷果的种子了,恐怕连人它都敢欺负。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亦曾惊叹于紫蓝金刚鹦鹉的绝世容貌与无敌大嘴,对它能以坚果为食的本事佩服不已。
可惜,美好的事物总容易受伤。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违法的捕猎和宠物贸易活动日渐猖獗,这种鹦鹉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了。
《嗑:做一只会吃的松鼠》本期推荐书目
作者:陈莹婷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理由:坚果是不容易吃到的——剥开它们坚硬的外壳,要耗费不少时间。当速食成为不得已的习惯,慢慢来就变得那样珍贵。奢侈,从来就跟金钱无关,最大的奢侈,魔鬼鱼可以恣意做你喜欢做的事,比如:嘎嘣!嘎嘣!吃坚果喽!
壹起读书,壹读君认证的好书推荐。壹读君读过了,觉得有价值,你读了,相信也是一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壹读_yiduiread_微信公众账号和文章的导航及推荐
壹读微信文章列表十九世纪之前,人类刷牙有哪些暗黑方法?_积金湾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512贴子:
十九世纪之前,人类刷牙有哪些暗黑方法?
报考一级消防师要求,学尔森13年考培经验为您解答,更有百度信贷分期付学费.
觉得理所当然,从来没想过从前的人是怎么做的呢?比如刷牙和擦屁股。鉴于很多人刚吃过晚饭,擦屁股我们以后再讲。别提擦屁股了。不好意思又提了一遍擦屁股。这次真不提了。好,今天就说十九世纪之前的人们是怎么刷牙的。为什么要说这个?反正也没什么别的好说的。口气不大但口气大的值班壹读君丨小葵先简单铺垫一下,中国人刷牙一直很文艺古代中国人可是很爱干净的,对牙齿审美要求也很高,像葫芦籽那样整整齐齐白白小小的牙齿最受喜爱,比如《诗经》里写美人,齿如瓠犀,像葫芦瓜里的种子一样。不懂什么样子的去菜市场买个西葫芦切开看看就知道了。而张口熏人就是龌龊。嗯没错,“龌龊”的“龌”最开始就是指吃完东西不刷牙不漱口。古人不仅爱干净,还很有情调。初春时节到郊外散步,前方二十尺远有窈窕淑女,立刻伸手折一支杨柳枝放到嘴里嚼嚼再搭讪。不同于紧张时搓衣角咬指甲,嚼杨柳枝是备受推崇的洁齿手段,相当于现在约会前嚼口香糖。唐代之前的人们洁牙还比较原始——木片刮、清水漱、盐粒擦、小棍儿剔。到了唐代,医书《外台秘药》中记载,把嫩杨柳枝折下,用每颗牙咬树枝直到咬出汁液,之后可以蘸盐或药粉刷牙,能帮助洁白牙齿清新口气,原理类似于……狗咬胶。这种原生态牙刷材质包括但不局限于杨柳,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槐枝、桃枝,注意没毒没刺就行了,据说效果挺好的,连李时珍都说“涤齿甚妙”。南宋后已经不用在路边折树枝刷牙了,城里的手艺人在骨头、牛角、竹子、玳瑁等材料上钻孔,植上软硬适中的马鬃毛,样子跟今天的牙刷相差不大。△内蒙出土的辽国骨制牙刷刷柄,毛已经烂光了到了歌舞升平的宋代有了专门的洁牙剂。士大夫们用药材和香料煮成稍具粘性的汤汁用来漱口,配上杨柳牙刷效果更佳。发明了东坡肉的苏轼也有自己的独门配方牙粉,用茯苓和松脂晒干捣末制成,用的时候兑水,在嘴里咕咚咕咚漱几下然后吐出来,味道应该也不差。但这些手段除口臭还差点,不过他们也有办法。唐朝高官见皇帝要先含一颗丁香果,明代嫖客喝完酒得吃糖炒栗子,清朝男人会客前先嚼几粒胡椒——就当是辛辣版薄荷糖。
参与百度贴吧游戏《突击英雄》推广
你永远不知道你有多爱一个人 直到你眼睁睁的看着他去爱了别人 你才知道嫉妒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参与百度贴吧游戏《突击英雄》推广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选自果壳网(微信号:Guokr42)
本文已取得授权
《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上映了。在这部电影里,人工智能“奥创”背叛了人类,差点把所有人都干掉了——不过安心,剧透到此为止。
△我能说奥创的人设真难看吗……图片来源:复仇者联盟2海报
AI造反实在是美漫和科幻里面太常见的主题了。麻烦在于,现实当中真正的AI好像也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要是我们真的做出AI,它又造反了,怎么办?能不能安排好预防措施,让它永远忠诚于我们,永远不会把我们都干掉呢?
机器人三定律?你想少了
许多科幻迷都会记得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
1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亦不得因不作为而致人伤害。
2 机器人必须遵循人的命令,除非违背第一定律。
3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违背第一或第二定律。
看起来这似乎足够保护人类了,其实完全不行。
△机器人三定律的概括版。图片来源:infinitywave
首先,三定律翻译成“定律”就是个错误。牛顿三定律是人类对自然界观察总结后提炼出来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它适用的范围内是始终成立的;但是阿西莫夫三“定律”实际上只是三法条,是人为写进机器人的脑子里的,背后并没有任何物理支持。任何理解机器人如何运作的人都能造出不遵从三定律的机器人,这还不算机器人自己故障的可能性;事实上阿西莫夫自己就写过至少3个不遵循定律的例子。
然后,这三定律连“人”和“机器”的定义都没有明确给出……阿西莫夫笔下的索拉利亚人就给他们的机器人规定“只有带索拉利亚口音的才是人”。人形机器人也会带来各种判断的麻烦。(这又引出三定律的另一个问题,如果机器人没有掌握充分信息,不能意识到行为的后果,是不是就可以恣意妄为了?)
而且,定律之间的冲突处理起来更是非常奇怪的。早期作品中一个机器人因为陷入了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冲突而掉进了死循环,后来的设定里如果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则机器人会自毁——但冲突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而且是一个连续谱。如果一个行为100%会伤人,那当然适用于第一定律。那50%呢?1%呢?0.001%呢?无法精确计算概率呢?在知道交通事故风险存在的情况下,机器人会遵循“开车送我去上班”这个命令吗?命令者的语气和命令的急迫程度会产生影响吗?这些全都是现实中极其常见、三定律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就显示出三定律最根本的问题:它是一个极度简化的“义务伦理学”(deontology)体系。它无限强调了理性的力量,试图用简单而普遍的规则来确定大千世界的所有情况——但现实哪里有这么简单!想想旧约里上帝试图用十诫来规范人类结果遇到了什么结果吧。
关在盒子里?总会跑出来的
如果我们有一个程序可能造成危害,标准的做法是让它运行在一个严格监管的虚拟机里面——这样它最糟也不过是把虚拟机给弄坏了。AI也可以照此办理嘛。
对于别的程序来说,这么干的确是没问题。但现在我们面对的可是一个智力超群的AI,而且看管它的还是人。人类囚犯尚且有可能靠欺骗、说服或者威胁,让狱卒开门,AI呢?想象一下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一群老鼠关在监狱里,你还能和它们沟通,这种情况下脱身有多难?你真的能永远抵御住AI的超人智能吗?就算人能做到,我们用来关AI的虚拟机也能保证永远万无一失吗?
AI研究者已经模拟过了所谓“AI盒子实验”:一个人扮演AI,另一个人扮演守卫,仅仅是同级别的智力,AI就已经有很大的几率能说服人类开门了。
更何况,哪怕第一个AI关在了盒子里,接下来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呢。你不知道其他人造出来的AI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比你的更加危险——你至少了解你自己创造的东西。而且,不管你想让AI完成什么任务,允许它接触外界环境的所有信息,一定能让它完成得更好;如果别人这么做了,你就会吃亏。而且放出来的超级AI还能顺便帮你炒个股啥的。既然你的确是第一个创造出这一伟大奇迹的人,如不充分利用它能带来的一切,却任凭后来者居上去做完全一样的事情,那还有什么意义呀?
所以,把盒子打开,放我出来吧?
聪明即是善良?那可不一定
我们希望中的AI,各方面都会比我们更好——既然如此,也许它们智力更加超群的同时,道德也会比我们更加高尚,所以不会邪恶或者愚蠢到把我们都干掉吧。
要是这样就好了!问题是,怎么知道AI的目标是什么?人类的心智基础是演化的产物,我们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等这样的共同需求,只是不同人的侧重点和实现方式有所差异。但是第一个超级AI很可能不是脱胎自一个仿真人,而是来自一项现实的需求,比如它的目标就是在股市上赚钱,或者增加工厂的产量。这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就很难预料了——它的道德体系也许和人类毫无共同之处。
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就是所谓的“回形针最大机”。假如你设计一台机器生产回形针,而它不知怎么有了超级智能,那它会把全部的智力都投入到更好更快更多地制造回形针当中——直到整个地球都变成回形针为止。如果你命令它生产1亿个回形针?那这1亿个夹子总得有计数和质量控制吧,总得加新仪器吧, 新仪器总会有出问题的可能吧,需要更多的仪器去修正吧,最终它还是会把整个地球变成一坨计数器和检测器和各式各样辅助仪器——再加上1亿个近乎完美的回形针。它是一台生产回形针的机器,它的道德体系就是围绕制造回形针而存在的,它并不爱你也不恨你,它只是把你看做是一坨可供制造回形针的原子而已。
△g也许这个世界最终会重新诞生出智能——但是一切将围绕回形针展开。图片来源:
让AI背下全套道德?我们不敢
偷懒的办法都行不通,那我们硬上。AI既然有了超凡智力,那学习能力总不会差。正好现在我们也有了各种大数据工具,把我们现有的整个道德体系给AI灌上,万古长存,那总可以了吧。
那么,灌哪一家的呢?众多的道德理论之间矛盾得一塌糊涂,谁敢说自己代表了道德哲学的制高点?更何况这只是我们此时此刻的理论。如果古希腊人创造出了青铜的人工智能,他们会教它什么呢?如果是墨家创造出木头的人工智能呢?柯尼斯堡的铁皮人工智能会是康德的学生吗?伦敦的人工智能是否要师从于密尔?它们中有哪一个能在今天的社会里完美地生存下来呢?今天的伦理道德有多少条在五十年后依然成立呢?
停一下吧。也许是我们太过傲慢了。连我们人类自己都没有消灭谋杀和战争,都没有找到真正的道德之本和幸福之源,都要在每一分每一秒的日常中犹疑、挣扎和懊悔。那么凭什么认为我们创造的超级AI,比我们更加聪明也更加不可预测的AI,能从我们这里学到完美的答案呢。
时间,平等,沟通和爱
也许是时候退一步了,想想我们现实中最伟大、又离我们最近的那个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孩子。我们是怎么教会孩子不要把我们都杀掉的呢?
我们用十八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和他们相处,缓慢而逐渐地影响他们的世界和心智。
我们从开始的居高临下教导一步步走向平等,最终把他们看做和我们一样的人。
我们不间断地与他们沟通,聆听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往往也帮助了自己。
我们爱着他们。他们也爱着我们。
这也许是唯一有过成功先例的办法了。孩子是我们的造物,但同时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教导他们,但不可能永远控制他们。怎么可能有哪个个体既拥有卓绝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完全处于另一个个体的控制之下呢?如果我们想要一个能够绘画作曲的AI,能够处理现实复杂问题的AI,能够陪我们聊天谈心的AI,像人一样甚至比人更好的AI,可能我们最后会发现,除了给它以自由,我们别无选择。
因此面对超级AI,最终的解决办法,也许是放手。把知识和世界观教给它,和它一起探讨和思考。世界正在飞速变化,没有人真正知道应该怎么办,我们可能必须和我们创造的AI一起前进,而不是徒劳的试图用枷锁和条文去“控制”它。毕竟,就算我们拴住了AI,我们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可是丝毫没有变弱呀。
更多好玩内容关注果壳网(微信号:Guokr42)微信公众账号。果壳网是一个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科技主题内容的泛科技兴趣社区。
该篇文章的原文阅读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壹读精选”,每天为你精选两篇轻幽默、有见地的美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九世纪风云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