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人群中的巨人,俯视苍生的豪杰,还是封闭自感的守成守旧 庸碌无为之辈

这才是真正的李小龙!
这才是真正的李小龙!
他将 Kung Fu一词写入英文词典他被美国人称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武之圣者泰国人称他武打至尊他被《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李小龙真的如此厉害吗? 来看一段1969年的真实影像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顺德均安镇。他能武
点击加载图片
幼年时体质孱弱,并且有着先天性的缺陷:患有严重的家族性鼻炎,视力也不佳。其胞弟李振辉说:“当时生活困难,又有霍乱等传染病,迷信的祖母和父亲为他取了 细凤 这样一个非常女性化的乳名,把他当成女儿来养,希望能欺骗牛鬼蛇神,免受鬼魅加害。”7岁时跟父亲学习太极拳,13岁拜现在如雷贯耳的咏春拳大师叶问为师,经过不断刻苦练习赢得了“李三脚”的绰号,后来加入电影圈,终成一代功夫巨星!1965年,24岁的李小龙参加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面试,讲述功夫哲学,看看什么叫自信!他也能文元代才女管道升所作的《我侬词》被他译成英文。他在逝世前,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六本著作手稿。
点击加载图片
李小龙创作的诗篇原稿“人的灵魂可以通过诗歌表达情感,诗歌能够让人的灵魂在生命的画布上表达自己。——李小龙《我是谁?》(Who Am I ? )被誉为李小龙生平最重要、最富启迪性的诗作之一,它出自李小龙致友人李俊九(武术家,“美国跆拳道之父”,李小龙生平挚友之一)的一封信。我是人群中的巨人,俯视苍生的豪杰,还是封闭自感的庸碌之辈?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实足的绅士,一呼百应的天生领袖,还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动辄心惊的弱者?在强装的笑颜后面,是一颗瑟瑟发抖的心,如同在漆黑森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节选自《我是谁?》第一章节)我们中很多人渴望成功,但惧怕失败。尽管我们有能力,将理想变成现实。(节选自《我是谁?》第二章节)
点击加载图片
跳恰恰舞的李小龙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李小龙在电影《雷雨》中的表演为一代传奇——李小龙点赞!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人物丨你以为他是一介武夫,其实你根本不了解他-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微信扫一扫阅读
人物丨你以为他是一介武夫,其实你根本不了解他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8:55:03
“ 利维坦按:李小龙的死因,至今仍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结论是:“对止痛药物产生高度敏感速致脑水肿”,而该种药物对一般人而言不会产生高度敏感。虽然李小龙生前有服食大麻的习惯,验尸解剖时亦发现胃部有少量大麻,但大麻并不会致命。
李小龙生前的好友查克?诺里斯在1975年确认李的真正死因是从1968年起,他因为举重意外而脊椎脱位,需要长期服用肌肉松弛剂,再加上家中助手给他服用的头痛药物从而产生了化学作用。2006年2月,美国芝加哥验尸官James Filkins认为,是缺乏睡眠,以及压力太大诱发的“癫痫猝死症”,相信这才是李小龙的死因。但不论如何,三十出头的年纪就离开了人世,实在令人感到伤感和惋惜。
谈及李小龙,你最先会想到什么?“武术高手”、“功夫巨星”――这或许是李小龙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标签,但是,许多人对他的了解仅仅止步于此。
李小龙远比人们想象中的精彩――武术、电影、健身、音乐、游戏、漫画……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父亲、儿子、丈夫、朋友、导师,哲学家、武术家、演员、制片、导演、摄影师、插画师、诗人、作家、舞者、健身运动员……他的人生角色如此丰富,而他在这个世界,只停留了短短33年。
李小龙的人生历程
是街战少年,也是银幕童星
日,上午7点12分,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东华医院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护士为了方便填写档案,于是随意给他取了个英文名――Bruce Lee。
没人能想到,这个普通的名字,日后将会威震八方。长大后,他也有了一个更为中国人熟悉的名字――李小龙。
1941年,尚在襁褓中的李小龙
1941年3月底,李海泉携妻儿举家返港。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李小龙的童年篇章便在战火中拉开了序幕。
李小龙小时候很顽皮,他的精力旺盛,喜欢恶作剧,打架逃课是家常便饭。因此,仅在小学阶段,就已几经转学。
少年李小龙
热衷于街头打斗的李小龙,在13岁那年,第一次尝到了“战败”的滋味。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小龙情绪低落,他急于找到能够强化自己的方法。
同龄玩伴张卓庆,彼时正好在咏春拳宗师叶问门下修习,他武艺的长进让李小龙很惊讶。经引荐,李小龙拜叶问为师,由此正式开始习武。
李小龙与师父叶问
李小龙不仅擅长武术,同样也是一名出色的舞者。他尤其擅长恰恰舞,热烈奔放的舞蹈节奏与他的个性十分吻合。1958年,李小龙更是获得了“全港恰恰舞公开赛”冠军。
恰恰舞高手李小龙
除了“武”与“舞”,少年李小龙还有一个更大的爱好,那便是演戏。纵然街头打斗时戾气满满,跳起恰恰来热情奔放,但在镜头前,李小龙却能为了角色需要收起锋芒,恰如其分地表演。
因为李海泉的缘故,家中的几个孩子都常有机会在电影中跑跑龙套、露露脸。而几个孩子中,数李小龙最有表演天赋,他也对演戏充满了热情。
1950年,10岁的李小龙参演电影《细路祥》
1957年,17岁的李小龙参演电影《雷雨》
年,李小龙的成长期
只身赴美,锋芒初露
日,19岁的李小龙告别家人,登上“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只身赴美。5月17日,时隔19年,李小龙再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来到美国后,李小龙寄居在父亲友人家中;他边补习英文,边打工,随后又开始教授武术和舞蹈以赚取生活费,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初到美国的李小龙,仍略显青涩
1961年3月,李小龙顺利升学,考入华盛顿大学。关于李小龙的专业,一向众说纷纭;李小龙在各种场合,曾多次谈到自己「主修」哲学,但根据华盛顿大学校友册里关于李小龙的记录,他主修的科目实际上是戏剧。
从这个侧面可见,李小龙对于哲学的重视与偏爱。求学期间,李小龙研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对于哲学和功夫的结合,更是有着独到见解。他还曾在大学二年级时,受邀前往西雅图的加菲尔德高中讲授中国哲学。
阅读哲学书籍中的李小龙
与此同时,李小龙没有停止授武的脚步。1962年4月,他在西雅图唐人街旧楼地下室成立了第一间“振藩国术馆”,开始在固定地点授课。李小龙曾在信中提到,自己的目标是在美国各地成立“功夫学院”。
“振藩国术馆”馆长李小龙
1964年7月,李小龙决定休学,他离开西雅图前往奥克兰,并在那里开办了第二家“振藩国术馆”。
一个月后,在加州长滩举办的“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成为李小龙的又一个人生转折点。李小龙获得大赛组织者埃德 ? 帕克的邀请,作为表演嘉宾出席;在开幕式上,他的功夫表演一鸣惊人。
李小龙示范“极速出拳”与“寸拳”
埃德 ? 帕克用摄影机拍下了当时的影像,并将这段录像寄给了好莱坞发型设计师杰 ? 赛百灵。赛百灵主动拜师,并向他熟识的制片人和导演推荐李小龙。
1965年2月,李小龙受邀前往洛杉矶试镜。面试过程中,25岁的李小龙面对摄像机谈吐自如,将他的功夫哲学,不卑不亢地展示给了福克斯公司的面试官。
接受面试中的李小龙
在不久之后的1966年,李小龙获得了电视剧《青蜂侠》的参演机会,他在《青蜂侠》里饰演青蜂侠的助手加藤一角。
李小龙在剧中的打斗场面备受好评,使他收获了在美国的第一批影迷,《青蜂侠》也成为他在美国早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李小龙在《青蜂侠》中的角色造型
年,李小龙的奋斗期
重返香港,猛龙过江
日,在众多香港电影公司的追捧下,李小龙最终选择回港发展,加盟嘉禾,并很快投入到《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两部电影的拍摄中。
《唐山大兄》是李小龙“新式功夫电影”的开山之作,有别于以往香港武打演员老套的拳脚,李小龙更加追求真实性。
电影里,他敏捷的身手、干净利落的招式,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山大兄》大获成功,一举奠定了李小龙在香港功夫电影界的地位。
电影《唐山大兄》剧照
1972年3月,《精武门》在香港上映,电影中李小龙一脚踢碎“狗与华人不得入内”匾牌的一幕成为经典。他也凭借这部影片,在第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夺得“最佳技艺特别奖”。
电影《精武门》剧照
《精武门》上映后两个月,李小龙便带领剧组团队远赴意大利罗马,开始拍摄一部由他全权执掌,自编、自导、自演并且担当武术指导的电影――《猛龙过江》。此片是香港有史以来,首部票房突破500万大关的影片,同时也几乎打破了所有东南亚地区的票房纪录。
电影《猛龙过江》剧照
李小龙的几部电影在票房上都大获成功,这让好莱坞的华纳公司注意到他的商业价值,最终,在1972年的11月,李小龙与华纳签约,合作拍摄电影――《龙争虎斗》。
电影《龙争虎斗》剧照
为了《龙争虎斗》,李小龙暂停了正在拍摄的另外一部电影――《死亡的游戏》。
电影《死亡的游戏》剧照
然而,《龙争虎斗》拍摄结束后,李小龙未能等到电影上映,就于1973年7月猝然离世。
同年8月,影片在美国上映,票房杰出,在美国上映前七周便获得300万票房。这部成本不到100万的电影,全球总票房最终高达2亿美元。李小龙的这部突破之作,也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电影之一。
《龙争虎斗》的成功,同时也造就了一股文化风潮。1973年,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一股“功夫热”。当时在美国,几乎每个街角都有一间武馆,从东岸到西岸,乃至全世界,所有人都想成为“李小龙”。
,一举成名,英年早逝
以武入哲:李小龙的另一面
李小龙的哲学之道
李小龙在大学时,曾选择攻读哲学,因此,他广泛涉猎了东西方的哲学理论。纵观李小龙的一生,哲学时刻改变着他的言行举止,并在他身上留下了重重的印记。因为哲学,他最终成为了李小龙。
“人类的终极目标是提升自我,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先认识自我。”
1971年,在泰德 ? 托马斯的采访中,李小龙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学习如何使用我的身体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加理解自己。”他曾经教诲学生:“我无法教你,只能帮助你探索自己,别无其他。”
截拳道是成为自己的方式,他说:“截拳道之艺术就是使动作简单直接。它让人成为他自己。它是现实中的‘本来面目’。因此,本来面目的意思是――有主要意义上的自由,不被依附、局限、偏见及复杂性所限制。”
李小龙的武道
李小龙一生都在探索哲学,并努力将其融入武术。他曾说:“事实上,武术和哲学看来是两个极端,但我以为中国武术的理论部分很晦涩难懂,而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应该有着它的道理。我想,国术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希望能把哲学融入进武术里去,所以,我坚持读哲学。”
李小龙亲自构思和设计了截拳道三个修炼阶段的标识牌匾,他通过这三个标识,解释了截拳道系统的三个阶段,并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武学思想。
综合完整标识
其一:“习武者尚未修习截拳道,自我的武术背景或偏阴柔,或偏刚烈,并不完整。”
在这个标识上,李小龙题字“不完整――走极端”(PARTIALITY:The running to extreme)
其二:“习武者学习截拳道,阴阳鱼中的圆点代表柔中有刚、刚中带柔,两旁箭嘴表示二者不断流动。”
普通的阴阳符号周围添加了箭头标识,以表现二者的相互转换,并题字“流动”(FLUIDITY)
其三:“习武者掌握一切技巧后,能够开放束缚,随心运用所学,达到以无形为有形的境界。”
最后这一阶段的标识是没有标识,只有底部的注解“无为――无形的形式”(EMPTINESS:The formless form)
李小龙的诗与信
除了哲学,李小龙还是个文学爱好者,在空暇时间,他不但尝试翻译过一些中国古代诗词,自己也创作了大量诗歌。
李小龙的亲笔诗稿――《漫步华盛顿湖畔》
关于为什么喜欢写诗,李小龙曾说:“人的灵魂可以通过诗歌表达情感,诗歌能够让人的灵魂在生命的画布上表达自己。”
《我是谁?》(Who Am I ?)被誉为李小龙生平最重要、最富启迪性的诗作之一,它出自李小龙致友人李俊九的一封信。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视苍生的豪杰,&
还是封闭自感的庸碌之辈?&
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实足的绅士,&
一呼百应的天生领袖,&
还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
动辄心惊的弱者?&
在强装的笑颜后面,&
是一颗瑟瑟发抖的心,&
如同在漆黑森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
李小龙的创新与影响力
他被誉为综合格斗之父
MMA一词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但世界最大的综合格斗赛事――终极格斗锦标赛的主席达纳 ? 怀特却称李小龙为“综合格斗之父”。
让李小龙赢得这一地位的是他“无”的哲学――“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范,如水之态”,是他讲求实战、追求效率的习武理念,是他对摒弃门派、套路的格斗方式的不懈推广。
李小龙所绘中国各武术门派招式手稿。
不朽的腹肌:李小龙的健身体系
李小龙漂亮的肌肉线条,至今仍被众多健身者视为终极奋斗目标,他的照片被制成一张张海报,高挂在健身房中,激励着人们不断挥洒汗水。在全身的肌肉群中,李小龙如岩石般坚硬的腹肌尤为突出,它们的线条、纹理是如此清晰,无一丝赘肉。
李小龙引以为傲的格斗腹肌,实用又颇具美感
李小龙格外重视腹部肌肉的锻造。在那个健身科学理论并不完善的年代,他依靠自己的理解与尝试,最终将身体塑造得趋于完美。他的腹肌有别于“健美腹肌”,可单独称作“格斗腹肌”,此间的差异使众多如UFC中量级冠军康李(Cung Le)一样的实战派,也对他的健身法大为推崇。
龙之后,战斗不息,精神不灭
尽管李小龙离开我们很久了,但生活中却总能捕捉到他的踪影:李小龙的痕迹一直都未消失。他不拘泥于传统、不断挑战自我、勇往直前、探索极限的精神,激励着许多人为了目标奋斗不懈。
李小龙不仅是银幕上的战士,也是生活中的勇者,他的精神意志影响了无数人,也因这些人,而得以不断传承。
帕奎奥、科比、詹姆斯、吴宇森……“龙”的精神由他们来传递
李小龙对中国功夫演员们的巨大影响
成龙、洪金宝、周星驰、甄子丹……他们因李小龙而改变。
摘自书籍《知中? 再认识李小龙》 苏静(著)
来源丨利维坦(ID:liweitan2014)
微信号:oldmanno  文人李小龙  时间: 23:15来源:《博客天下》 作者:汪再兴等  “龙,是不死的。因为龙,从不离开水。”去世40年的功夫明星李小龙近日在一则威士忌生产商视频广告中复活,电脑合成的他穿着西装,英俊、儒雅,并未炫耀他的中国功夫。  90秒短片中,李小龙侃侃而谈关于水的经典哲学:“水,就像直觉,没有形状,无法把握,却有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我相信直觉,那是每个人拥有的无限潜能。它告诉我,不要遵循规则,而要创造规则,不仅用脑思考,更要用心感受。”  这个广告创意源自李小龙对水的哲学思考。一位拥有凌厉身形和漂亮拳脚的格斗家,不让他亮功夫,而是让他秀哲学,这从某个角度反映了近年来人们对李小龙形象认知的转变,他不再是纯粹的武者,还是一名思想家、哲学家、心理学研究者,乃至诗人。  武术哲学家  在李小龙一连串以“功夫”串起来的履历中,他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研修哲学的经历显得很跳跃。  在《我为什么喜欢哲学》一文中,李小龙说,选修哲学与他童年时期好勇斗狠有很大关系。“年少时我格外调皮,很霸道,脾气暴躁,易怒。不仅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对手’都躲 着我,连大人们 有时都让我三分。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如此好斗。遇到看不顺眼的人,我脑海中立刻就会涌现跟他一较高低的念头。”  经常在街头斗殴中获胜的李小龙时常陷入新的困惑——“我常常问自己:胜利了又怎么样?为什么人们把胜利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  为解答这些问题,他听从选课老师建议,选修了“会告诉你为了什么才活着”的哲学。这让他的家人和朋友都深感意外,在他们看来,最适合李小龙的,应该是与武术能擦点边的体育。  虽然在华盛顿大学待了不到三年,他却广泛涉猎了笛卡尔、苏格拉底、柏拉图、大卫·休谟等西方哲学大家的作品。在哲学世界里,他开始“自我发现 ”,意识到习武的目标在于“自我教化”,并“对自己以前幼稚的行为悔恨不已”。  “习武者应抛弃所有独断专行、好勇斗狠的心理,并练习自我遗忘的技术,不仅仅让对手与自己分离,而且让自己与自己分离——达到超脱于一切之上的境界。”李小龙在笔记中写道。  他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此刻,他注意到了“水”的概念。在《刹那的理解》一文中,他说自己独自乘船出海,想起最近接受训练所经历的挫折,愤怒地用拳头猛击海水,就在这一刻,出现了生命中的顿悟:水不正说明了功夫的本质吗?它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却有着能穿透一切的力量。“要练好功夫,我就得仿效水的本质,像水一样柔软而有韧性地去适应对手。”他对自己说。  那天,李小龙一直躺在船上,任由船顺水漂流。他感觉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感悟自己与对手的关系应该就像水与船的关系一样。  “这种力量不应该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增益的。” 他一个人躺在船上冥想了很久,并通过小鸟在水中的倒影告诫自己要学会超然。  励志诗人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视苍生的豪杰,  还是封闭自感的庸碌之辈?  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十足的绅士,  一呼百应的天生领袖,  还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  动辄心惊的弱者?  在强装的笑颜后面,  是一颗瑟瑟发抖的心,  如同在漆黑森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  这是李小龙1969年写给朋友“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信中的两首诗之一,《我是谁》里的一个章节,他用这首诗鼓励挚友并自勉。  《我是谁》这首诗一直被视作李小龙对自己成长的感悟。“小小少年”时代的他并非生来强者。弟弟李振辉说,李小龙一双眼睛高度近视,达1000度外,还患有整个家族都有的严重鼻炎,他的招牌动作“ 抹鼻子”便与此有关。加上当时生活困难,又有霍乱等传染病,迷信的祖母和父亲“担心二哥养不大”,为他取了“细凤”这样一个非常女性化的乳名。“把他当成女儿来养,希望能欺骗牛鬼蛇神,免受鬼魅加害。”李振辉说。为此,李小龙的左耳被打了耳洞戴上了耳环。  13岁那年,李小龙在父亲介绍下拜叶问为师。1950年代的香港,是一个由卖艺的拳师、落魄的商人和不断涌入的内地逃亡者组成的难民社会,所有人都在寻求生存的可能。  李小龙童年那段危机四伏的成长环境,在《我是谁》这首诗中被隐喻成一个“漆黑的森林”。不过,他并未失去对成功的渴望,他只是不愿“做一位旁观者”。  作为诗人的李小龙有非常浪漫的一面,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给妻子琳达写过不少优美的诗,也向美国公众译介过中国古代传诵千年的诗词。  他将元代著名才女管道升所作的《我侬词》翻译成英文,这首诗歌的英文名被李小龙翻译为Parting,汉语意思为“别离”。1973 年李小龙逝世后,李振辉为纪念兄长,灌录、演唱了李小龙翻译的这首《我侬词》。  李小龙认为人的灵魂也可以通过诗歌表达,一片落叶、一朵云彩,都会让他萌发诗意。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兴起时他也会赋诗一首。一次他看见云,随手写下了名为《雨,黑压压的云》的诗歌,这首诗在开头一节写道:  花儿飘零,月光惨淡,  鸟儿匆忙迁徙,  寂寞秋天到来之时,  分手也近在眼前。  至少有这么一瞬,这位刚毅、冷酷、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武者愿意向外人流露细腻、敏感而又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这与他此前的形象判若两人。  心理学者  李小龙研读过卡尔·荣格、卡尔·罗杰斯以及“完形疗法”创始人弗雷德里克·皮尔等人的心理学著作,他认为这样有助于自己及徒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在接触皮尔斯的完形疗法时,李小龙写下批注:“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它不能被出卖、被概念化、被强行塞进固定的套路中去,操纵和控制最终都不能带给我们快乐的生活,真正的快乐是要实实在在地生活,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培养自己的兴趣,有健全的性格,放松自如。”  他探寻金钱和权力的意义,认为它们产生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只有那些不相信生命拥有上苍赋予的力量的人,或者缺乏自身力量的人,才会被迫通过类似金钱这样的替代品来补偿自身力量的不足。”  在埃里克·霍夫尔的《激情心灵状态》一书中,李小龙了解到,“骄傲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否认”,所以他认为习武者应该抛弃所有自以为是、争强斗胜的心理。  在格伦·克拉克的《运动的力量》中,他了解到情绪对运动的影响:仇恨、嫉妒、欲望、自傲、虚妄、贪婪和恐惧都能摧毁人内部节奏的情绪,所以他得出“功夫中动作的变化与头脑的反应是一致的,所以控制头脑很重要”这样的结论。  生活的艺术家  大约在李小龙逝世前六个月,他开始坐下来着手撰写一篇名为《自我发现的过程》的文章,里面涵盖了他对生命各个阶段的感悟和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李小龙明确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虽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是这两个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实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自诩生活艺术家的李小龙经常会以语录的形式记录他的所思所想,他会在拍戏、吃饭、采访、与人交流中分享他对生活的这些体悟。灵感一来,他会随手记下——有些是在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摄影棚里写的,有些是他在故乡九龙塘学习时写的,还有些是他在参观、吃饭时写的。最终这篇曾八易其稿的文章记录了他作为一名武术家、一个演员,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的点滴体会。  1971年在接受皮埃尔采访时,李小龙曾这样说:“对我来说,在电影中表演一个角色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那会让我充满自信,感觉棒极了。我在电影中可以做很多虚假的事情,甚至连自己都被蒙蔽了,我也可以给你们秀一些花哨的动作,但是朋友,最难的事情就是要真诚地表达自我,而不是欺骗自己。”  在谈及演员这一角色时,他说:“演员首先是人,而不是一种被称为‘明星’的耀眼符号。明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赋予你的一种荣誉。如果你把这种赞美之词很当一回事,并且以此沾沾自喜的话,你就忘记了一个事实:曾经围绕着你的那些人,在你不再炙手可热的时候,很可能会抛弃你。”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不应该墨守成规,而应该是能力的传递者;不应该简单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表演,而应该传递对生活的领悟、独到的品位以及对幸福和逆境的体会,“做演员就是发现和传递深层次的灵魂拷问”。他反对人们将演员视作商品,“虽然电影是商业和创意天才的结合物,但我很难接受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作产品”。
楼主发言:10次 发图:0张 | 更多
  功夫的原理  时间: 20:05来源:网络 作者:李小龙  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刻意“学”得到的,它并不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而是在实证中得到结论。功夫必须顺其自然,像花朵一样,由摆脱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在经过4年严格的训练之后,我开始了解也体会到了“柔能克刚”的道理,也就是如何消除对手的力道,减少自己力道损失的方法。这一切都必须先求得气定神闲。话说起来很简单,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一旦和对方交手之后,我的思想就很难保持清明而不受扰乱。尤其是在对过几招之后,我就忘了“柔”的理论,唯一想到的是,不管怎样,我都得打赢他。  我的老师叶问先生——广东咏春门第一高手——就会过来告诉我:“小龙,放松一点儿,定下神来。忘掉自己,注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意志的干扰,完全出于本能地指挥你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这就是了,我必须放松自己。不过就这样,我又已经是在运用意志力了。也就是说,在我讲“我必须放松”的时候,这种要达成“必须放松”所需的力气,已经与“放松”的定义相违背。  等我这种“自我修炼”达到相当程度时,我的师傅又会过来告诉我:“小龙,让自己顺乎自然而不加干涉。记住,绝不要让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这个星期不要再练了,回去好好想一想。”那一个星期我留在家里,沉静下来,用心思考了很久。练了几回之后,我决定放弃了,改乘一条小船出海。  在海上,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训练,跟自己生起气来,就用拳头去打海水。在那一刹那,我突然悟到了——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正是在向我说功夫的要义吗?我刚刚用拳头打水,可是水并不感到痛。就算我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我想去抓,却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适应于任何容器。这就是了,我一定得像水的本性一样:保持空灵之心,做到无形、无法。  突然有一只小鸟飞过,它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在那一瞬间,另一层隐藏着的意义跃进我的脑海。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的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鸟在水中的倒影一样吗?这正是叶问先生所说的“超然”的意思——不是说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留或阻碍。所以要控制自己,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之心来接受自己。  我躺在船上,觉得自己已领悟到如何将刚柔合而为一,已经和大自然浑然一体。我只是躺在船上,让船自由自在、顺其自然地漂着,因为在那一刻,我已经获得了一种内在的领悟。所有的反抗意识都消除了,在我的思想中再没有矛盾,在我的眼里,整个世界都是一体。
  李小龙的几篇散文诗  近日看书,看到了几篇李小龙的散文诗篇,均为哲学散文,包含了对截拳道的概括,对截拳道精神思想领域的解释,以及对人生的探求。语句浅中带深,一叶知秋,深有韵味,现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  并无一成不变的教法,  我所能给予的,  亦只有适切的药石  以治某特殊的失调罢了。  截拳道无限定性的动作,  也没有的明显的动作特征,  任何的一招都可以说是截拳道,  也可以说不是,  是与不是的标准只有一个,  即实用。  (二)  在我学艺之前,  一拳对我只是一拳,  一脚对我也只是一脚。  在我学艺之后,  一拳不再是一拳,  一脚也不再是一脚。  至今深悟后,  一拳不过是一拳,  一脚也不过是一脚罢了。  (三)  岸上微风,  吹拂着阵阵清凉;  湖天一色,  却映出绯红落霞。  幽深的湖水,  消去几多哗噪,  独步湖岸,  美景如画如诗。  唯有轻缓的脚步侧留身畔,  惊疑的鸣蛙闻声而逝。  错落的庭院,  几缕清泉如珠迸落;  月晖一泻如银,  恍如由天际而来的一曲轻歌。  在这如洗的月光下,  我轻轻缓展一现功夫之风,  无我,无他,  心融于身一派浑然。  (四)  我是谁?  这是一个老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这样问自己。  反反复复,在此时或彼时。  尽管他向镜中端详,  可以认出自己的面庞。  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姓名,  自己的年龄与生平。  但对于真正的“自己”,  他仍深深的渴望了解,  我是谁?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视苍生的豪杰,  还是封闭自惑的庸碌之辈?  我是功成名
  希望看到刘海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的大作,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就能感到自己身体成长。多年后的今天我终天明白了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幻想自我实现之间的区别。经过我的观察,我确信,只有本着诚恳的态度认真地研究自已,才能真正达到 自我实现。   ——李小龙
  李小龙生前虽未像拳王阿里那样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但曾经写下的一些还是相当不错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就是写于1969年间的英文诗《我是谁》。兹将译文录下,使人们一睹其风采。   《 我 是 谁 ?》
  我是谁?我是谁?这是很多人反复自诘的老问题。虽然每个人都可通过镜中的影象看到自己的容貌,尽管他清楚自己的姓名、年龄与过去,但是对于真正的“自己”,很多人未必都能真正的明白,故而仍旧要问“我是谁”?   我究竟是殿堂中的巨人,抑或是封闭自惑的庸碌之辈?我究竟是傲立于天地的大丈夫,还是像在荒野迷途的小孩般内心充满了恐慌?   我们当不愿见到自己如此窝囊,但惟恐现实就是这样。然而,我们仍可寻回自己所期冀的目标,那些怀着信心去追求卓越的人,灵性将会在奋进坚持中获得洗涤,那些敢于在逆境中求生的人,顾盼于镜子的影象时,定能见到自己的真貌。   朋友,当你们读了这首提醒人们认清自己现实状况并鼓励人们奋发图强的散文诗后,不知有何感想?的确,他的言辞可能并没有一些专业作家那样流畅优美,但他所表达的涵义却是相当深刻相当明确的,他用有限的文字与篇幅,表达与阐述了相当广泛的内容,他虽算不上是专业诗人或文学家,但他的写作功底,他的意蕴与思维于某些诗人或作家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注:李小龙一生曾写有很多诗篇,这首《我是谁?》出自李小龙致李俊九的一封信————李俊九,韩裔美籍武术家,“美国跆拳道之父”,李小龙生平挚友之一,李小龙在致李俊九的信中抄录了自己的两首诗作,鼓励挚友并示共勉。《我是谁?》(WHO AM I?)便是其中之一。《我是谁?》今天被研究家公认为李小龙生平最重要、最富有启迪性的诗作之一。
  李小龙:大段语录   道的海纳百川是以顺、谦、虚、静为基础的。这些在很多时候都可用一个字表达出来:“空”。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或与之相反的。一个人必须消除他自己精神上的一切障碍,否则是无法进步的,必须使心灵处在空无一物的状态,甚至忘掉原先所学的技巧。让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一切自会开敞出现,移动时如流水,静止时如镜子,反映恰似回声一般。心灵的偏狭意味着心灵的冻结,一旦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  一个一心求真的人,是不会任何形式所缚的,他只存在于“真”之中。任何实用或适合于你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截拳道。截拳道避免一切的肤浅、不实,而直贯入复杂问题的核心。
  *自我了解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很容易发觉到想发挥自己的才干实际上是满途荆棘,所以一个有天才的人应该尽量发展他的事业,迫使自己去创造新业,所得的成就是万世不没的。  ------李小龙
  一位真正的老师,一位真正的授武者,从来就不应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应该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真理则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
  我之所以选读哲学,是因为哲学会告诉你为什么而活着。  一个人如何不可能以部分的、零碎不全的形式来反应整体。  不,我是中国人。  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能在塑像上增砖添瓦。实际上,在雕塑的时候,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了。  也就是他们都受到自己仅知的某种形式的拘束!真实的观察,只有在放弃形式之后才可以获得,而真正的自由意见,也只可在跳出制度以外才能发生。  拳道并非(仅仅是一种)伤残之法,而系一大道,一种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我杀死庸碌的情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