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简介是如何完成剿匪任务的?

你现在的位置:&&&&&&智取威虎山:一个字,成功篡改了历史
智取威虎山:一个字,成功篡改了历史
如果当成战争片来看,《智取威虎山》并没有超过《集结号》,而且从那只虎的身上还看出它的特效也存在着问题。但是,当看到《智取威虎山》(包括《中国合伙人》、《亲爱的》)这样内地色彩强烈的电影是由香港导演拍摄而出,总有种内地无人的感慨。《智取威虎山》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爽!爽完之后,想了下何以一部样板戏能够被拍出这样感觉,同为香港导演,王晶就透露之前他曾想导演这部戏,结果审查上通不过,等到了徐克手上,结果没有戏说,正邪对立的框架没有变,却变得酷爽起来。说起来,徐克抽调了原作故事中意识形态的部分,注入了他一贯的江湖色彩,所以目前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很现代的感觉。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戏份也还是以前的戏份,包装出来的却是符合现代消费的作品。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就像一个漂亮的气球,而我更喜欢的还是追本溯源,看看故事最初的样子是什么的。这就涉及到杨子荣与座山雕的原型问题。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一些偶发的因素,使得一些原本很平常的人与事,因为被记载了下来而名垂青史。杨子荣与座山雕就是这样的人物,在的时代他身处的环境中,他们都是极为平凡的人,与他们周围的人比起来,并没有超出太多。但因为
被演绎,结果却分别称为了超级英雄与大奸大恶。先说说杨子荣。时间回到1945年9月,在山东省牟平县,一个名叫杨宗贵的29岁男子报名参军,加入了八路军胶东军区海军支队。不过,报名时他没有用自己的原名,而是改成了杨子荣。而他之所以参军,是因为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国共矛盾先开凸显出
来,而矛盾的焦点就是对于东北的接收。于是,蒋介石派熊式辉,中共派林彪,全力进行争夺,而林彪正是从山东调来了大批部队。为何是山东?在抗日战争初期,林彪旗下的八路军115师组成挺进队,进入山东,因为林彪被阎锡山部误伤前往苏联治病,在代师长陈光,及黄克诚、朱瑞等人的率领下,在诸多根据地中,将山东一代发展成了优级绩股。因为这里原属于国军韩复渠的地盘,结果韩因为擅自撤离战场被蒋介石枪毙,整个山东都成为日军占领的沦陷区,国军主力摸不到,日军与国军决战的主战场也不在这里,在沦陷区也是大后方,没有多少正规军在这里,于是共产党获得了长足发展,将八路军直属部队及原地方武装不断壮大,形成了多个根据地并肩发展的局面,加上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一部,成为了共产党发展较好的区域。当抗战结束,国共抢占东北,担任主力的正是在山东一代壮大起来的部队,一则是离东北近,二则是成建制的部队比较完整。在之后的辽沈战役里,可以说也是山东兵在打主力。林彪的四野里,湖南人及其他南方干部因为资格老多发展为中高层领导,而山东干部因为资历轻多是中下级领导及士兵。他们一部分跟随部队进入东北加入了四野,另一部分则留守山东并被编入三野,以至于建国以后,这批山东干部成长起来后,在以后很长时间中国军方里都活跃着山东人的影子,张万年、迟浩田正是这样的典型。张属四野,迟属三野,他们都是1945-46年加入军队的,《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倒是早一些年(1938年)加入的军队,所以到了那时候尽管只有二十五六岁,却已经做到了团副政委,他也是《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的原型。话说,至今在中国政界高层中,籍贯山东的仍占有绝对优势,根源也正是抗战及解放时期打下的基础,经过四野、三野锤炼成为第一代共和国的中坚,他们的1.5代及二代加上裙带关系,就形成了如今山东籍高官独大中国政坛的局面。回说抗战结束,八路军加紧征兵,以壮大自己的
力量,并积极与国民党争夺地盘,在大批募兵的过程中,杨宗贵与张万年、迟浩田等都是这一时间段加入了部队。不过,相对于张万年、迟浩田这样的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杨宗贵此时的年龄已经29岁,加上有过过多年混江湖的经验,可塑性较差,在军中并不受重视,而是被分配到了炊事班,成为了一名伙夫。至于他混江湖的经验,因为他从小被父母带到东北闯荡,自12岁起就开始在东北厮混,先是做缫丝厂实习生,结果没能转正,之后在码头上搬木头、扛大包,又到江边放木排、当船工,后来又去矿山上当矿工,直到他26岁(1943年)时,在东北的江湖上混了14年之后,实在混不下去了就跑回了山东。在山东,他娶了媳妇,然后又生了个女儿,幸福的小日子看起来正在与他握手,但不幸的是女儿却夭折了。痛不欲生的杨宗贵就此加入了八路军,成为了一名炊事员。前面说过,八路军之所以募兵,是为了抢占东北。于是在经过两个月的简单培训后,杨宗贵(此时已经叫杨子荣了)就与他的同伴们被送到了东北。在山东龙口上船,经海运至辽宁庄河登陆,上岸后杨子荣所在的山东军区胶东支队(张万年刚当兵时也是这支部队)就被改编为了东北人民自卫军辽南第三纵队二支队,隶属于辽东军区,司令员为肖华。这个第二支队里,副政委为曲波。改编之后,杨子荣所在部队一路北上,直到1946年2月抵达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北的海林镇。在这里,杨子荣所在的军队再次被改编,他所在部分具体为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203)七连一排一班,曲波为团副政委。因为是新兵,杨子荣所在的部分并没有参与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的对战,而是被分派到剿匪任务。相对于国民党主力部队,所谓的土匪,基本上都是乌合之众。解放前,东北长期以来都盛产土匪,因为他们啸聚山林之中,隔段时间才出来打家劫舍一次,长时间不修面的结果使得他们大都长了一副大胡子,所以也被称为“胡子”,或者“胡匪”。很难说清东北到底有多少土匪,因为除了那种职业土匪外,还有大量忙时为农闲时为匪的人,他们有的独立发展,有的也会被招安,依附于势力强大者,俄国人来了依附于俄国人,军阀兴起又依附于军阀,日本人来了还依附于日本人。他们中发展最为强大的是张作霖,不仅转正而且成了东北王。实际上,日本人占领东北期间,除了部分依附日本人的土匪之外,还是有大量土匪坚持与日本人作战的。像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抗联),领导者先后有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等,但其草创初期,赵尚志正是联合了大土匪谢文东、李华堂等人联合组建的,所以才叫联军。谢文东还一度加入了中共,身居抗联第八军军长一职,后来队伍被日本人打散,并在抗战结束之后依附了国民党,并再度为匪,直到被东北解放军再一次打散,谢文东被俘并被枪毙。对了,剿灭谢文东的共军也是杨子荣所在的部队。而李华堂甚至做到了抗联的副司令,而且是赵尚志的崇拜者,在赵尚志牺牲后,正是李华堂出面认的尸,还抱着尸体大哭一场,后来李在抗战结束后再次为匪,并与谢文东一样被解放军打散负伤被俘,死于押运途中。这些土匪之中,除了谢文东、李华堂武装力量比较大之外,其余尚有张雨新、孙荣等人,而所谓座山雕者,压根不起眼,也排不上号。这个等下再说,还是继续说杨子荣。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与中共争夺东北的过程中,双方武装力量运达东北各地之前,日本人的突然投降并放弃管辖权,造成地方权力上暂时出现了真空期。于是,各地土匪乘势再起,东北154个县(旗)中,100多个被“胡子”盘踞着,共产党占据的不到50个。这么多匪区,座山雕的实力有限。中共根据自身发展过来的经验,前方打仗,必须要在后方建立一个强大的根据地。为了建设这样的根据地(这时已经叫解放区了),于是必须剿匪。由于精锐部队都在前方与国民党进行对峙,用于剿匪的武装就成了杨子荣等人才加入军队的新兵,而又由于前期中共占领的县旗过少,在剿除其他地方土匪的过程中,即便是新兵,也严重不足。所以执行剿匪任务的,只能将成建制的部队拆分成各个小分队,用以单独完成任务。所以,少剑波与杨子荣的剿匪小分队何以只有区区几个这么几个人,也就可以理解了。而现实之中,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历史事件,杨子荣率领的小分队只有5个人,而座山雕手下也只有十余人。完全不是徐克电影中座山雕手下2000余人,而且威虎山还成了日军留下的弹药库,不仅有坦克还有飞机,这个完全是胡扯。为了故事的戏剧性,将牛逼吹的大于天。这遵循了我党一贯的宣传路线,就是不断添油加醋,将一个普通人普通事演变成耸人听闻的大事件。有关东北的故事里,“半夜鸡叫”就是无中生有的典型,“智取威虎山”也差不多。话说杨子荣只是一名伙夫,怎么就率队剿匪了呢?前面还说过他曾在东北混过14年,对东北的风土人情了若指掌,而且对于土匪黑话同样洞若观火,加上他年龄大相对成熟一些,在剿匪过程中这些优势就突显了出来,于是就从伙夫变成了一名侦查员,同时升任为了班长,带领4个士兵,在曲波的领导下,组成了一个剿匪小分队。再说座山雕,曲波的小说明确是以土匪张乐山为原型的。但因为是小说,所以也揉进去了一些其他土匪的形象,像谢文东、谢鸣远、张雨新等人身上的一些元素,但主要还是以张乐山为主。张乐山,原名崔玉琳,后来才改名为张乐山。所以,在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一直被称为崔三爷,也不要感到奇怪。这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潍,生于清朝末年。两岁时随堂兄到牡丹江,伐木为生,15岁进山当土匪,18岁便当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历经清末、北洋军阀、伪满三个时期。他早年的营生其实跟杨子荣差不多,他们都是当初闯关东的人,从学徒工混起,只是杨子荣混的差,在东北混了14年依然分无分文,只得回到山东。而张乐山老谋深算,诡计多端,逐渐做到了匪首的地位。杨子荣则是在拥有了权力的支持之后,才变得硬气起来,敢于跟座山雕直接对抗了,要是他依然留在东北,怕是见了座山雕都要打几个寒颤吧。不过等到杨子荣来剿灭座山雕的时候,他已经是近70岁的老者了。而且他带领的部队也已经被打的差不多了,只剩下十几个人,躲进了海林镇的深山老林中,不时下山骚扰下,等待着国民党大军的到来。当杨子荣领到剿灭座山雕任务的时候,加上自己小分队只有5个人,而对方十余人,还兼有地利之便,力量对比上直接进攻肯定是不行了,要么战不过对方,要么对方一打就跑,那么大的原始深林,极难一网打尽,所以也只剩下智取一条路径。而在这个时候,杨子荣领导的小分队也远离曲波所在的团部,只能单独行事。话说,曲波(即电影中的203少剑波)此前已经亲自去剿过座山雕,结果却在十拿九稳的情况下,还是让座山雕给跑掉了。那次剿匪的经历是接到群众举报,座山雕带领两个土匪下山进村买大烟,曲波迅速带人包围了小山村,结果冲进村子之后,两个匪众打死一名,活捉一名,却在遍地积雪的山村里愣是找不到座山雕的踪迹,就像插翅高飞了一样,让曲波引以为憾。后来在杨子荣活捉了座山雕之后,曲波非常感兴趣,赶紧前往审问,才知道当时座山雕真的是插翅飞走了,当大家都在雪地上寻找他的脚印的时候,他却爬上了树,在树枝之间荡来荡去,荡到山上去了。所以,当他看到杨子荣完成了他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时,心中充满了高兴也充满了对杨子荣的钦佩。而杨子荣智擒座山雕的真实经历,是杨子荣带上了孙大德(长腿),两个人扮成土匪上山打前阵,以黑话交流,成功让座山雕的手下信以为真。杨子荣伪造自己是一名叫“九彪”的土匪的手下,上山想要与座山雕合并,壮大双方力量。在接近座山雕的过程中,杨子荣的确如电影所演那样遭遇到了座山雕手下的刁难,于是杨子荣借机行事,在见到座山雕时,装作大发脾气,诈唬座山雕,说好心来投靠,却受到这番刁难,坏了江湖义气,让自己很难做人。江湖人最讲究义气,座山雕作为江湖大佬,自然也以义气为上,他并没有起疑杨子荣,反而不住劝解,以期平息杨子荣的“怒气”,并表示愿意接受五花大绑,下山去见“九彪”,以解除双方的误会。于是,杨子荣轻松绑了座山雕,以及他的几个主要手下,一起往山下去见“九彪”。下山途中,遇到路不好走的情况,还出现了被绑着处
处照顾绑人者的奇怪现象。等到了山下,座山雕发现下面等着他的不是“九彪”,而是共军,这才傻了眼,座山雕及手下13人就此被一网打尽。座山雕走江湖走了一辈子,放雕放了多年,终于还是被雕啄了自己的眼,毁在了一个江湖义气之上。杨子荣与座山雕斗法的威虎山,名字叫的威风,但也不是徐克电影版讲的那么高耸,更非日本人的军火库,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山窝而已。1967年,
当《智取威虎山》的样板戏唱红之后,曾有人到牡丹江市海林处处探寻“威虎山”所在地,最终在海林城以北40公里处,距牡丹江市区的三道关乡仅一山之隔处确认了当年座山雕的巢穴遗址,那时这里仍是一处无名高地,因为样板戏的原因才开始进行保护和建设,并将“威虎山”三字石刻在山顶岩石上。真实的杨子荣智擒座山雕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日。在当时这事说牛逼就是牛逼,说不牛逼也不牛逼。毕竟,那个时代剿匪任务太重,为了完成任务,
大家都各显其能,用尽各种办法,以实现剿灭土匪的最终目标。杨子荣剿灭座山雕的事件,算不上太戏剧的,只是众多胜利中的一个,而且压根算不上太大的胜利,
但无论如何杨子荣智取这一段,的确算得上立了功。不过,说到立功,在杨子荣短暂的军事生涯中,智取座山雕并不是最大的,在之前在杏树底剿匪战斗中,杨子荣曾创下孤身一人劝降400匪徒的奇迹。时间在,解放军在海林镇杏树沟追剿土匪李开江部,当解放军小分队隐蔽之后,杨子荣独自一人跃出掩体,威逼400余名敌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开江、张德振投降。此战的戏剧化成分一点都不比生擒座山雕小,而且战果更大,杨子荣也因此被评为团战斗模范,智取座山雕的事件却没有让他获得奖励。但是,前面说了,因为曲波剿座山雕没剿掉,结果却被杨子荣成功了,这一战留给他的印象太深,加上在完成“智取座山雕”的任务之后不到半个月,杨子荣就壮烈牺牲,更是让曲波深受震动,觉得有必要为杨子荣留下些纪念,于是在创作《林海雪原》时夹带了私货,不自觉地艺术化了后者,
将杨子荣的形象进行了拔高,结果又因为样板戏的唱红,遂使得杨子荣的形象突显出来,变得高大威猛。座山雕因为要配衬英雄的伟大,于是形象与武力都被夸大
了,甚至被徐克变成了东北王的模样。谎言的诞生与传播往往就是这样的,徐克不自觉地成为了谎言的扩大者。日,杨子荣完成智取座山雕的任务后,立即投入了接下来的剿匪新任务。上面说了,当然中共占领的地盘太少,大大小小的土匪盘踞的地盘更多,任务繁重。时间到了日,在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杨子荣带队猛扑匪首居住的小屋,结果在踹开门喊了口号之后,与开枪对射的过程中,出现了卡壳的意外。电光石火之间,他的枪没有发射,土匪的枪跟着就响了,杨子荣当即中弹,英勇牺牲。在杨子荣牺牲之后,东北军区司令部才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战斗英雄”的称号,享受到了哀荣。在之后,就是《智取威虎山》被宣传部门相中,被江青钦定为了八部样板戏之一,杨子荣的高大形象才最终确立起来,红遍全国,而且给香港人徐克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有了今天的《智取威虎山》。其实,这是中国人打中国人的事,并没有那么多的正义与是非之分,甚至还是山东人打山东人,同胞相煎,贬彼扬己,实在是不足为训。不过,在杨子荣身后多年,他的家庭并没有享受到荣耀,还多了一些戏剧性。1969年京剧《智取威虎山》唱响之后,周恩来在看过戏之后过问杨子荣的身份,要求寻找到他的家庭情况。而在之前的1964年春,由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和海林县民政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就已赴胶东调查一个多月,毫无收获。过了5年后有了周恩来的指示,这次的调查更加细致,但也直到1973年才最终确认了杨子荣就是当初在山东参军的杨宗贵。而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有从东北回来的本地人,说在东北见到过杨宗贵,他已经做了土匪,这让他的一家人在很长时间里都抬不起头来。其实,见过杨子荣的人也没有看错,杨子荣正是剿匪扮成土匪的时候遇到的家乡人,并被误认为了是真的土匪,这让他的家庭蒙受了多年不白之冤。不过,后来他所享受到的英雄称号又的确太过于拔高了。就像一个一滴粘上了肥皂的水滴,经过吹管的充气与放大之后,变成了耀眼的肥皂泡,看起来很美丽,其实很虚。原本,曲波的小说就是一种虚构,毕竟他写的是小说而不是纪实故事,后来又经过宣传部门刻意的放大,再经过徐克之手,演变成了今天好看而虚假的《智取威虎山》。历史是个误会,只是它看起来太美,没有太多人去追究背后的真相而已。所以,徐克的电影,看看也就算了,千万不可当真。就像他执导的武侠片,大侠可
以在荧幕上飞来飞去,现实中可飞不起来,他的杨子荣也是如此。
本话题来源于日志:
--------------------前资深媒体人,爱电影,爱写文章,渐渐地熬成了文艺大叔,我的微信公号:shawtonlee_film 欢迎关注楼主管理员给此话题奖励了1分!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
511568名成员72606个主题
可用积分:15分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是如何被擒获的?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是如何被擒获的?
杨子荣,资料图本文摘自安徽广播网,作者:佚名,原题为:历史上真实的“杨子荣”1947年的2月7日,东北解放军牡丹江军分区战斗英雄杨子荣生擒“座山雕”张乐山。杨子荣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认识的杨子荣是小说、电影和舞台上塑造的形象,对现实生活中的杨子荣——当年在东北剿匪战斗中屡建奇功的特级侦察英雄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杨子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是怎样的,他牺牲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的“古今人物”里我们就来说说。出“古今人物”间奏杨子荣,山东省牟平县人。从小家里生活非常苦。1945年秋,29岁的杨子荣报名参加了八路军,被编入胶东海军支队。1945年10月下旬,胶东海军支队被派往牡丹江地区剿匪。当时首长见他是个“年龄不轻,军龄不长”的老兵,就分配他到伙房当了炊事员。杨子荣是个合格的炊事员,他经常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热饭送到前线,关键时刻还给排长、连长出主意、当参谋,他的表现得到了指战员的一致称赞。当时,牡丹江地区匪患严重。杨子荣所在的部队负责剿匪。此时的杨子荣已经从炊事员转变成了一名战斗部队的战士。在这之后的剿匪战斗中,杨子荣表现得异常机智勇敢,特别是在杏树底剿匪战斗中,孤身一人,闯入敌阵,硬是把400多土匪给劝降了,堪称剿匪战斗的一个奇迹。杏树底村是位于牡丹江北部的一个山村,这里集结了从各处逃窜来的土匪400多人。3月22日,攻打杏树底残匪的战斗打响,杨子荣带领尖刀班冲在最前面。但由于敌人火力太猛,组织了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为了尽早结束战斗,减少部队伤亡,指挥部命令炮火支援。几炮打过去,敌方阵地和村子里立刻浓烟滚滚,但隐约听到村子里妇女小孩的哭喊。如果再打下去,虽然能把土匪消灭掉,但村里的老百姓也将遭受更大的损失。在炮击的间隙,杨子荣一个箭步从沟里钻出来,就挥舞着白毛巾,直奔村里,去劝降土匪。在杨子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宣传鼓动下,许多土匪开始动摇。就这样,一场血战被杨子荣的勇敢举动化解了。杨子荣一人劝降400名土匪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部队,部队首长决定让杨子荣到团里做侦察工作,并担任团侦察排排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经过近一年的剿匪战斗,大股土匪已基本被消灭,但二三十人一伙的小股土匪仍有不少,而且更加隐蔽,更加狡猾,外号叫“座山雕”的土匪就是其中之一“座山雕”本名张乐山,15岁进山当土匪,18岁便当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此人老谋深算,诡计多端,在匪徒中颇有声望,内部人称“三爷”。当年,张作霖和日军都曾想消灭他,但都没成。日本投降后,他接受国民党的委任,当上了“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我剿匪部队进驻牡丹江地区后,曾对这股土匪进行多次围剿,消灭了他的大部分人马,只剩下身边二三十个亲信死党,隐蔽在深山老林里,一心等着国民党大军到来。并时常出没山林,抢掠百姓,杀我干部,继续作恶。按照以往的经验,对这种小股土匪,用大部队围剿是行不通的。团里决定,由杨子荣带领5名侦察员,组成一支剿匪小分队,扮成土匪模样,进山搜寻“座山雕”的匪窝,并待机剿灭。日,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开拔。他们在深山老林里一连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着十几个人,样子像是伐木工人。杨子荣先是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开始没人搭理,后来,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见两个人。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表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并说要下山办些酒肉,准备在山上过元宵节,等禀报“三爷”后,再来接他们上山入伙。两天后,两人如约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山”。“座山雕”确实真够狡猾的,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当初要是派大部队清剿,不论惊动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无影无踪。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杨子荣命令三个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杨子荣命令战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一起绑了。这次剿匪可谓大获全胜,没费一枪一弹,端了土匪的老窝,活捉了阴险狡猾的“座山雕”和土匪13人。消灭了“座山雕”,剿匪工作并没有结束。2月20日,杨子荣又领了新的任务,这次是负责清剿在海林北部梨树沟一带活动的漏网残匪。经过几天的侦察,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在一个叫闹枝沟的地方,了土匪窝藏的地点。在确定土匪没有发现以后,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一齐向房内猛扑过去,慌乱中有土匪开始操枪,杨子荣立即扣动匣枪扳机,可能是天气太冷,枪针受冻,枪没有打响。这时,从屋里射出一颗子弹,正好打中杨子荣的胸膛,杨子荣晃了几晃,便倒了下去。杨子荣牺牲时年仅30岁,参军只有一年多时间。从1946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他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我们再来说说英雄的身后事。杨子荣参军后,就随部队去东北参加了紧张的剿匪战斗,一直没时间给家里写信。家里只知道杨子荣参加了八路军,也不知道到哪去打仗了,更不知道他在部队成了战斗英雄,并且光荣牺牲了,也不知道他用了杨子荣的名字。相反,杨子荣在东北经常化装侦察,扮成土匪的模样,倒给家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原来,村里一个从东北回来的人,说在牡丹江看到过杨子荣,说他一身土匪打扮,八成是当了土匪了。村里为此取消了杨子荣家的军属待遇,也不再给他家代耕了。杨子荣的母亲宋学芝听说后,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就找村里干部评理。村干部说,人家都看见了还能有假?宋学芝不服,就背上干粮,到区上、到县上、到地区找,终于在1957年1月等来了一张“失踪军人通知书”。通知书上写着:“经审查确认杨宗贵同志为失踪军人,家属仍享受革命军人家属的优待”。1958年11月,政府又根据有关规定,给杨子荣家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1966年,宋学芝去世。老人到死也不知道,她天天看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英雄杨子荣就是她的亲生儿子。在海林,海林人民也在为寻找英雄的家乡而奔走。1966年,海林县委组织成立杨子荣情况专门调查小组,赴胶东调查寻找杨子荣的家乡。调查组经过半年多艰苦细致的调查走访。最后确认,牟平县峡河村的失踪军人杨宗贵,就是杨子荣。1974年,当一张杨子荣在东北剿匪被评为战斗模范的照片,送到杨子荣的哥哥杨宗福手里时,老人不禁泪流满面,百感交集,失踪多年的弟弟总算有了着落。杨子荣家乡的干部群众,也为出了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而感到无比自豪和荣耀。他们在城南原烈士参军集合的雷神庙西侧,建起了“杨子荣烈士纪念馆”,让烈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全县人民永远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发表评论:
馆藏&35197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高炮六十二师战友网!
您的位置: &&
建军节听杨子荣的老战友讲杨子荣、讲老部队
发布日期: 8:48:44&&&&浏览人数:<font color="#E0
版权归本网与作者共有,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高炮六十二师战友网
建军节听杨子荣的老战友讲杨子荣、讲老部队
&&&&& 我有个嗜好,就是爱研究军史,特别是我们高炮六十二师的历史,我们师的历史是极其光辉的。别的不谈,建国60周年时评出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我们师的前身部队就占了两位,一位是我军唯一的女特等战斗英雄,现代的花木兰郭俊卿,一位是闻名全国的战斗英雄杨子荣,只不过是由于部队多次 整编、改编等原因,这两位驰名全国的战斗英雄都被写到别的部队去了。
&&&&& 郭俊卿是我师的前身部队48军142师425团的,平津战役后部队南下时,48军内部干部交流,郭俊卿是做为骨干交流到143师的,也就是1985年整编前的炮11师,但她的主要事迹都是在我师前身142师及她的前身部队形成的。这一点我师好几个老前辈都可以证实,特别是郭俊卿的老班长王更新老前辈还健在。郭俊卿是在143师南下到广东韶关时暴露是女性的,1950年出席全军战斗英雄大会代表的部别也是143师。
&&&&& 关于杨子荣,他是原牡丹江军区2团的,听说2团合编到高炮1团后,杨子荣原来的老连队2团3营7连编为高炮1团3营7连,高炮1团与142师一部分合编为高炮61师、62师后,原高炮1团的1营、2营分别编为61师的601团、602团;3营编为我们62师的604团,杨子荣原来的老连队沿续的高1团3营7连改编为604团1连。
&&&&& 我能知道的我们师的老前辈原604团副团长李玉江,原606团政委汪俊福,原师后勤部副部长王学舜,都是原高炮老1团的。我记得汪俊福老政委病逝后的八十年代初,汪政委的夫人许尧清在我们师部家属区自己家里请我,师后勤部副政委刘殿功,已经转业到抚顺矿区当干部的一位老前辈,我没问那个人的姓名,还有一个人是谁我现在记不清了,请我们四个人吃了一顿饭,席间,抚顺矿物局那位老前辈还回忆当年时说:“我的老排长(指汪俊福政委)当年带领我们剿匪,往前冲时,被土匪的机关枪把胳膊打得呼呼的流血”。高1团留下来的人我能记得的,只见过这么四个人。
&&&&& 近年来写关于杨子荣的事迹时,总是说杨子荣和他所在部队沿续下来的部队是38军112师的一部分,没有写高炮1团、炮604团,这件事在我心中总是个疑惑,112师与原牡丹江军区2团是什么关系呀?
&&&&& 我还看到过一个材料: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前的1970年,先行来中国的国务卿基辛格和黑格准将,周总理在接见他们后闲暇时请他们看京剧《智取威虎山》,贵宾看完后为杨子荣这样的英雄感到赞叹,说他就是西方的佐罗。他们问周总理,这个杨子荣是编排出的人物还是真有其人?总理说:“当然是真实人物,这样的英雄人物在我们人民解放军里有千千万万个”。贵宾接着说:“那我们想到他家里去看看,是什么样的家庭培养造就出了这样的英雄人物”。总理忙让总政治部去查找杨子荣是哪个部队的,当查到他当年剿匪活动的地区,现在的牡丹江军分区时,因为时间也比较突然、仓促,那个时期部队的详细、具体的材料记载也缺乏,牡丹江军分区回复的报告大意是:“由于那支部队离开本地区后,经过多次整编、改编,且不在本军分区管辖范围内,已不好查清现在改编到哪个部队”。平时很少发脾气的周总理,气得把这份报告摔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其实在那个时期,不管是38军112师,还是我们师的604团,还有调到海军教导队的那些人里,都可以找到当年和杨子荣共同战斗过的老战友,只是时间太紧,平时也没有认真整理保存这些材料,才出现这种不该有的局面。
&&&&& 听了我这段讲述,李副团长也说“这样的英雄不是他一个,多得是,我们的军队里确实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英雄”。
&&&&& 我早就想把这个疑惑搞清楚,今年八一建军节,原师教导队在全国各地的战友回到原驻地抚顺搞了几天的聚会,结束后我经过多方打听,找到杨子荣的老战友,我师604团原副团长李玉江老首长的家。
&&&&& 他在七十年代末已经转业到抚顺监狱任副监狱长,已离休多年了,现住在抚顺监狱家属区的一个四层楼上,我以前认识他,他不认识我,他在604团当副团长时我在师特务连、管理科,以后又到教导队工作,没有在同一个单位共事过。我自我介绍过后,说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借这次来抚顺的机会看看老首长,老前辈,他热情地让我坐下,给我倒了一杯水。他大约有八十六、七岁了,但身体很硬朗,精神矍乐,头脑清晰,说话也很清楚,我坐下以后,一眼就看到了他穿戎装的照片,胸前挂满了军功章和奖章。
&&&&& 我问他:“不是说咱们604团是原来剿匪的牡丹江军区2团,又编成高炮1团,以后1团的3营又改编为604团的吗,怎么现在说38军112师有个部队是杨子荣原来剿匪部队发展起来的呀”?老首长没有完全否定上面的说法,他说:“他们那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1纵队(38军的前身)三打四平后(他没说是哪一年),战斗减员太多,需要补充大批的兵员,牡丹江军区2团这时剿匪基本结束了,还没接到新的战斗任务,上级命令从2团调出大批兵员补充到1纵队,不是成建制的调动补充,根据实际情况,1纵队不缺营以上干部,只缺连、排干部和战士,这样牡丹江军区2团大部分人员都调到1纵队了,由于1纵队是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牡丹江军区2团是地方部队,剿匪到是很内行,打正规战就不适应了,所以那些调到1纵队的连长、指导员就不一定还当连长、指导员了。2团大批兵员调到1纵后,原建制还在,团、营、连每个单位都还剩下一部分人,这样又从青年学生,农村青年中征了一些兵员补充进来,称为新2团,没往1纵队调兵员前的2团习惯上称为老2团。
&&&&& 我查了有关资料,那次从牡丹江军区2团补充给1纵1师兵员的时间是1947年7月,不过用的是2团和1师合编,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准确,要是合编,以后就不会有2团这个番号了,还是亲历者李副团长说的准确,是从2团给1纵1师补充了大批的兵员,但不是成建制的调动。
&&&&& 我又问他:“听说您和杨子荣是一个连队的”?
&&&& “是的,我是1排3班的,杨子荣是2排6班的班长”(有的材料写杨子荣是1班长、炊事班长,这也很正常,他可能也确实在某一时期当过这些班长。)。
&&&&& “那怎么说杨子荣还在团部侦察排待过”?
&&&&& “是这么回事,他以后调到团部侦察排去了,实际上那个侦察排有时叫排,有时叫班,团里有个侦察班,营里也有侦察班,根据剿匪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团里和营里的侦察班合起来执行任务时就叫侦察排,团里、营里的侦察班分开执行任务时又叫侦察班”。
&&&&& 我接着问他:“您和杨子荣共同战斗过的那个连队改编为高炮1团后是3营7连,听说高1团3营改编为604团后,604团1连就是改编前的3营7连,是这么回事吗”?
&&&& “是的,604团1连就是原来的高1团3营7连”?
&&&&& 我还和这位老首长谈了一些原来高1团的一些人和事,他还谈了杨子荣的一些英雄事迹。
&&&&& 按照李副团长的说法,牡丹江军区2团编到高1团的时间应该是在新2团成立之后,也就是1947年7月以后的事了,可是我看到的王汝东、张佩、裴辅忠等老前辈写的高炮老1团《诞生记》、《组建过程》、《建军初期》三篇文章里,详细介绍了从组建高炮大队,又发展、壮大为高炮1团的经过,都没有提到牡丹江军区2团合并到高1团的事,只是说有的干部和兵员从步兵部队调来的,也没有说是从牡丹江军区2团调来的。无可质疑的是,1946年春,高炮大队就成立了,这是高炮1团的雏形和前身,以后不断发展、扩大,1947年3月正式命名为高炮团了,这个时期牡丹江军区2团还独立存在呢,以后是与高1团合编了?保留高1团番号;还是从2团成建制的调给了高1团一些营、连?2团番号、建制仍然存在;还是只从2团给高1团补充了一部分兵员,从我目前看到的材料,没有能说清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高炮1团里有原牡丹江军区2团的很多兵员,否则,上面说的汪俊福、李玉江这些人是怎么从2团到高1团去的呢?
&&&&& 前些年编写的《钢铁天盾》一书,收录了很多篇从组建高炮大队到发展为高炮61师、62师的文章,我不记得有组建初期的高1团与牡丹江军区2团合编过程的文章,也许有,我现在记不清是怎么说的了,现在也没法查,因为这几个月我家里搞装修,那本书让我打包封存起来了,不好找。
&&&&& 从目前看到的材料看,齐装满编后的高炮1团,该团3营7连,就是从牡丹江军区2团3营7连改编的。刚组建命名时初期的高炮1团是个小团,融入了牡丹江军区2团大批兵员后才形成3个营完整的编制。老高1团的王汝东、张佩、裴辅忠和以后高1团的李玉江老前辈都是站在不同角度,从原来各自的老部队的角度来谈高1团的历史和发展情况的,但是可以认定,王、张、裴三位老前辈谈的高炮大队组建过程,是高1团发展、壮大的正源。
&&&&& 希望我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了解或能说清楚这段历史的老前辈、老战友把这个过程写一个书面的材料,或者我们这个网站编辑部趁着还有一些老前辈健在的时候,认真采访一下他们,把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搞清楚,发表在这个网站上。
&&&&& 以下这些就不是李玉江老首长说的了,是我根据一些资料整理的。
&&&&& 这个部队的历史1944年以前是汪伪驻威海刘公岛的海军部队,1944年11月,这些爱国的官兵自发地杀死了岛上的全部日本官兵和少数死心踏地的为日本人服务的汉奸伪军官,起义后在胶东改编为八路军,以后任606团政委的汪俊福同志就是当年在刘公岛参加起义的人员之一,在胶东改编为八路军扩大编制时,杨子荣就是在这个时期参军的。不久,抗战胜利了,这支部队进军东北,分为两个支队(支队相当于一个小团),虽然已不是海军了,但习惯上还称为海军支队,汪俊福、杨子荣都在2支队,在东北的主要战斗任务是剿匪,李玉江、王学舜两位老首长是在这个时期参军的,以后2支队改编为牡丹江军区2团,以后又经过改编,2团很多人编到了高炮1团,后来高炮1团3营改编为高炮604团。
&&&&& 1944年11月刘公岛起义时这支部队有400多人,加上家属有600人,几经改编后,在1949年下半年高炮老1团时期,为了加强海军的建设,亟缺少懂海军技术的人员,总部决定:原刘公岛起义的汪伪海军人员,全部调归华东海军教导队,这时,经过多年的战斗减员和其他原因,调到海军的只有170多人了。所以,组建高炮62师时,这个师已经没有原汪伪海军刘公岛起义的人员了,但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以后的606团政委汪俊福。
&&&&& 当年那些原刘公岛起义人员调往海军时,汪俊福正在总部某部门学习,以后在政治学院学习,所以他就没调回海军。毕业后留校任职,1959年调39军炮兵团任政委,1965年调到炮62师606团任政委。那天和李玉江老首长谈到此人时,他说这个人是从地炮调来的,但他怎么也是汪伪海军起义,也参加了剿匪呢,他有些不解,看来他们虽然都在牡丹江军区2团剿匪,但不在一个部门,也不熟悉,我向他讲了汪政委的经历后,他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 汪政委原行政级别14级,大约在1978年按副师级离休,异地在原籍北京安置,手续已办好后他本人在抚顺病逝;除他长子外,夫人和三个子女在北京定居。
&&&&& 经过这次参加原师教导队的聚会,听老首长李玉江讲述英雄杨子荣和老部队的历史,更增加了我对老部队的怀念和敬重之情。
&&&&&&&&&&&&&&&&&&&&&&&&&&&&&&&&&&&&&&&&&&&&&&&&&&&&&&&&&&& 原师教导队:李藏善& 于北京和平里家中
&&&&&&&&&&&&&&&&&&&&&&&&& &&&&&&&&&&&&&&&&&&&&&&&&&&&&&&&&&&&&&&&&&&&&&&&&&&&& &&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子荣有后人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