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船拳杂志图片招式的各个名字,例如拳出少林等

独特的江南船拳
  江南地区河汊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乡民的日常生活与水休戚与共,尤其在“地无三尺平”的浙东丘陵地区,乡民以舟当车、乘船出游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江南独特的水乡文化造就了船头拔河、船头套缆、摇船、手拉起锚等水上竞技运动。江南乡民善用渔具与船具,就地取材,习武练拳,船拳就属此类。船拳不仅可以强健体魄、敏捷身手,且适宜海上劳作、防身御敌,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的瑰宝。   船拳渊薮   武术是汉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在民间颇有影响。武术以徒手和器械为攻防,以动作和攻法为内容,通过一定的套路来达到增强体质、锻炼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目的。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尤以拳法、枪法、剑法著称。武术兴于周朝,春秋争霸时广为盛行,其后一直传承至今。   拳法是徒手武术的一部分。中国拳法庞杂繁芜,门派众多,有以静制动的内家拳、形神兼备的形意拳、以柔克刚的太极拳,还有南拳派、少林拳派等门派之别。船拳从拳形上说,属于南拳派的一支。船拳沿袭之地,大抵以太湖为中心,流布于江南地区。   相传,船拳肇始于越王操习水战。春秋时期,东南偏隅的越国为抵御中原大国侵犯,苦练抗敌本领。朝中大臣向越王勾践谏言:越国地寡人稀,武备松懈,恐难以抵御北兵;然中原沃野千里,兵不习水战,唯有勤练水勇,方可与之抗衡。越王深为赞许,谕令越地子民勤习水战,以御外敌,船拳由此形成。迨至两汉时期,浙江会稽郡已然成为制造战船、操练水勇的基地。隋朝大运河开凿后,南北商贸仰赖水运,顺水行舟成为江南百姓出行的主要方式,渔民、水手、镖师等闲时在船上练拳。明嘉靖时,陆炳官至太子太傅,复加太保兼少傅,掌锦衣卫,位高权重,后与严嵩一党纠葛,遂告老还乡。陆炳籍贯浙江平湖,返乡后发动乡民在舟船上练拳习武,保家护院。嘉靖中期,东南濒海常遭倭寇侵扰,海盗猖獗,渔民为护船防身,结伴习武练拳。赋闲时,渔民自备兵刃,操练口诀。船拳中的五龟拳招式,就是以船为家的渔妇通过观察海龟日常习性,借鉴其以爪击物、扑食等凶猛动作,结合抗暴格斗的经验,所创制出的一套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适宜在舟船上施展的拳术。   从那时起,船拳就从吴兴四乡八镇传遍江南,延及绍甬温一带,浙东沿海府县纷纷效仿。   船拳特性   船拳因袭之地多为河网密布之域。大运河开凿后,“以船为车”的水运交通风靡江南,凡水运通达之处,人们皆习船拳。船拳因在舟船上演练,故演练场地俗称“拳船”。船拳套路的特点在于架势小,以手势为主,多在原地旋转,并兼取南北拳种招式所长,辅以江南特色予以改造。   船拳与传统拳种一样,以家族传承为主。囿于江河湖泊畛域分隔,船拳的传播与发展颇受限制,从而衍生出不同地域的船拳,主要分为浙江船拳与江苏船拳,其下又有湖州船拳、嘉兴船拳、阳湖船拳、上海船拳等支脉;从招式上看,分为五虎拳、伏虎拳、西川拳等。   船拳的一大特色就是将武术礼仪融汇其中,如拳谱中载有“请、恭请”等动作。据《浙江省武术拳械录》统计,在47个船拳套路中,约有15个套路将“请”或类似于“请”的动作载入拳谱中。有的置于套路首部,有的置于套路中部,还有的置于最后一招。更有甚者,如地煞拳,直接将“请”作为套路的一部分载入拳谱中,充分体现了船拳注重武德、讲究礼节、以武会友的高尚品质。   浙江船拳   浙江是船拳的发源地。浙江船拳在套路演练时,其船头仅比一张八仙桌稍大,且一招一式不可大幅度窜、跳、蹦,下肢动作少,尤以上身动作与手法为主,拳法娴熟自如,动作灵活多变,重击打,旨在一招制胜,即以最有效的招式将对方击败,体现出水上防御、速战速决的特点。囿于舟船空间狭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船拳大开大合的动作,更注重原地转身、翻身、腰拧体转等要领,如五虎拳中的“转身向南削打”,五龟拳中的“回身插掌”等。   浙江船拳的招式与沿江靠海的自然环境有关,分为舟山和温州的海上船拳、杭州的湿地船拳、湖州的内湖船拳等。从遗存至今的拳谱看,招式动作和命名大多袭用宗教神话、动物形象或历史传说,颇具民俗色彩。如以宗教神话命名的伏虎拳中的“罗汉伏虎”,五龟拳中的“苍龙出水”,金枪拳中的“童子拜观音”等;以动物命名的招式中,主要以模仿动物习性或攻击为主,如五龟拳中的“转身似蛇朝阳手”、雷鸡拳中的“雄鸡竖冠”、黄莺下山拳中的“老鹰扑食双切手”等;以历史传说命名的招式中,多借用张飞、关羽、杨家将等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如五虎拳的1~5节,分别以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将的名字命名。这样的命名方式不仅便于记忆,且易凸显拳式的特点。   湖州船拳是船拳中最悠久的拳种之一,发端于越王勾践时期。吴语中“船拳”谐音“蚕健”,“谓宜田蚕”,具有丰收、喜庆之意,很快盛行于江南水乡一带。   嘉兴船拳主要在南湖的船上演练拳术。嘉兴古称禾城,禾城拳师名震两浙。禾城拳师精通拳法要领,对一招一式掌握得炉火纯青。金庸笔下的江南七怪、南湖论剑等传奇故事,其创作灵感均源于嘉兴船拳。嘉兴船拳下辖桐乡乌镇船拳、秀洲新塍船拳,看似普通的船篙、桨橹、鱼叉、蓑衣斗笠乃至渔妇发髻,都是独门暗器,均暗含内功与拳法精要。   杭州西溪船拳散佚多年,经西溪湿地研究会工作人员从古籍中整理后,方重见天日。失传多年的西溪船拳源于明末清初,且为师门单传。清初西溪拳师徐家横,与带发隐居西溪庵庙的杨道士、张大仙、海宗大师3位法师坐禅论道,闲时比划拳脚。徐家横年少好学,对武艺颇感兴趣,三番五次恳求法师传教。3位法师年逾花甲,亦想后继有人,遂将拳术套路传于徐家横。徐家横勤学苦练,在法师拳术的基础上改良创新,创制了西溪潭口船拳。随后,徐家横开武馆,招徕门徒。西溪湿地本是无舟不能达之地,只能摇橹前往,演练船拳的表演形式深受民众喜爱。每逢镇上有庙会、堂会等,船拳表演团队就被请去助兴,进而在西溪形成习武健身、比试武艺的风尚。   舟山船拳发端于春秋吴越争霸时期,经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舟山渔妇改良后,明清时期已成为洪门帮派所特有的拳种。明末清初,政局动荡不安,倭寇、悍匪肆意横行。为对付倭寇及清军侵扰,舟山渔民纷纷加入青、红帮会组织,苦练船拳。舟山船拳兼具传统船拳特性,结合海岛风尚,形成了似南拳又非南拳的独特风格。   此外,温州船拳又名五龟拳,也是南拳的一大流派。温州南拳源于南宋,形成于苍南平阳一带,拳法保持了古朴的桩架和自成体系的功法口诀,民间口耳相传。   江苏船拳   江苏船拳独具苏南风韵,由两船接驳拼联,船头铺板成台。历经岁月洗练,江苏船拳融入了模仿渔翁撒网、扔网、聚网等捕鱼招式。   常州阳湖拳,又名常州南拳、苏南南拳。相传宋朝时,阳湖、武进一带民间便热衷武术,一直沿袭至今,练此拳者皆供奉“南侠”--武进籍展昭为祖师。练拳时,拳师摆出一副拳势,然后边吟唱歌诀边苦习船拳,吟唱内容多为历史典故,如“关云长单刀赴会”“张飞喝断巴陵桥”等。   苏州越溪拳与水文化紧密相连。越溪船拳为旧时船上营生者所练,多乘船跑四方码头,为应付不测,发展成为在船上演练的搏击。越溪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北倚七子山,南临太湖。春秋时,越溪是吴国重要的军事基地,吴越两国曾在此地交战。吴国军队以水军为主,船拳既可克敌制胜,又可强身健体,很快在行营中流传开来。每逢农历八月十八,越溪就有水上比武的习俗,各村会精心装饰一条拳船,并选派全村最好的拳师登船献艺。此外,苏州相城传承有北桥船拳,又名开口船拳。拳师将历代英雄人物事迹编成拳歌,并融合地方戏曲腔韵,形成独具北桥特色的开口船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上海船拳发端于浦东,旧时沪上有尚武崇德的传统。民国时,浦东乡民研练出渔船上防身的船拳,尤以乔家刀阵最为有名,让海匪闻风丧胆。淞沪水乡河溪纵横,湖塘密布。上海西郊青浦与江苏昆山交界处有一面积约60平方千米的淀山湖,为上海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至今仍保持有拳船、龙船和快船等竞技项目。   【责任编辑】王凯   沈寅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本期精彩导读
用户分享的文章
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国际联网备案登记证书&&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怀念正英】【分享】中国功夫电影拳谱【转】_林正英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79,029贴子:
【怀念正英】【分享】中国功夫电影拳谱【转】收藏
中华武学,博大精深;中国拳术,亦是门类众多,渊源流长。这篇小文所要介绍的,是我们在功夫电影中最常见的技击术。
  在逐一介绍各类拳术之前,有必要简略提一下中国武术的南北派之分。在功夫电影中,我们经常见识到&南北少林&,或者&南拳北腿&这些称谓;其实,南北武术风格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受到南北地域和文化条件影响而形成的。
  从地域上说,北方多草原平地,地势开阔,气候寒冷干燥,适合动作幅度比较大的激烈活动。加上北方游牧民族众多,民风也比较强悍豪放。这些都使得北方的武术风格比较威猛雄健、舒展大方,同时也比较朴实简练一些。相对而言,南方多湿地湖泊,人口密度大,个人活动空间较小;而充沛的雨水和丰富的物种,保证了南方人民生活比较优裕,因而民风机巧敏慧。这些都使得南方的武术风格偏重灵活多变一些,整个身体的动态不像北派那么大。所谓&南拳北腿&,也就是将南北武术的区别抽象为外部的动作特征了,南方拳法多变,想象力丰富,腿法扎实;北方腿法凌厉,矫若天龙,直接有效。
  当然,南北武术这种风格上的差异,只能是非常笼统的,原因不仅在于两派武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流融合、相互借鉴,更在于南北武术理念的根源,都是中华文明独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无论是&南拳&,还是&北腿&,追求的都是法自然之道,行圆空之法,以突破自身,达到与宇宙形神合一的境界。
  从中国功夫电影的表现范围来看,南北派武术基本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我们最熟悉的香港功夫片中--特别是古装戏--从表现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是以南派武术为主的(例如许多以洪拳和咏春拳历代宗师为主角的电影)。这与香港置身南方、和南方民风习俗密不可分的地理文化特征有关。但是武指界的袁家班、元家班(泛指洪金宝、成龙、元奎等从&七小福&中出来的人物)和程家班多是北派功底,只有刘家良师父的刘家班是纯粹的南派功底,所以从功架基础来说,其实是北派打基础的影片居多。当然,具体每一部电影表现什么功夫、如何表现功夫,那就是各有不同的。下面仅就几种最常见的拳术及其相关电影作一个简单介绍。
  【少林拳】
  天下武功出少林。谈论武术,不能不谈少林。相传少林武功是由达摩祖师传下来的,虽然历史学家很难考证达摩祖师究竟武功如何出神入化,但少林寺僧人历史上长期习武,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僧侣习武,多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佛学原理,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也积累领悟佛学智慧。
  少林寺武功本不传外人,但随着中国佛教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佛门清净地&与&滚滚红尘&之间的交流渠道也越来越宽松,少林寺在历史上也多次卷入政治社会风波。因此,随着这种交流以及俗家弟子的出现,少林武术也扩散到民间,并形成蔚然大观。
  所谓&少林拳&,并不是单一一种拳术,而是&少林功夫&的总称。在这一名号之下,其门类之丰富,流派之繁多,实在是难以计数。加上又存在&南少林&与&北少林&之分,想分析清楚&少林拳&究竟为何物,实在是件不可能的任务。甚至可以说,在所有国术类别的功架里,都能找到少林功夫的影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有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
  有鉴于此,功夫电影中少林拳的正宗性似乎也很难考证。不过,相对来说,本篇还是以为香港导演张鑫炎赴大陆拍的一系列少林片,是比较纯粹地表现少林拳精要的功夫电影。《少林寺》中众僧演武的场景,看得人目眩神驰,恐怕正是体现少林拳博大精深之处吧。既然少林分南北,南少林的武功也在功夫电影中频繁出现,其中尤以香港著名动作指导兼导演刘家良师傅的一系列影片为代表,如《少林三十六房》系列,就将南少林内练功的详细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电影中描绘未必完全属实,但以刘师父洪拳嫡系传人的身份,以及洪拳与南少林的极大渊源来看,&刘家班&操作的南少林功夫更具有权威性。
找开会酒店上会小二,30分钟提供3-6套年会场地方案,免服务费,省钱30%-50%!
  【太极拳】
  武侠小说中,素有少林武当为泰山北斗的说法,而武当派的招牌功夫,就是&太极拳&,相传为张三丰所创。关于张三丰本人的传奇经历,也是众说纷纭,一说他曾为少林弟子,后出寺自创门派。
  这些古代的传奇都已很难考证了,目前在全世界被广泛习练的&太极拳&,都是现代分支。有史可察的太极拳,最早演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姓家族成员中。相传陈氏先人陈王廷,在明亡后无心功名,在家潜心造拳,结合家传拳艺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配以阴阳开合之理和《黄庭经》中的导引、吐纳之法,创出了一套内外双修的拳术。太极拳在内讲究意气流动循环,在外讲究肢体动作的圆融连绵,是极讲究形神高度的一门功夫。太极拳目前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派别,在具体动作特征上有所区别。
  因为太极拳强调内外双修,外在动作柔密圆转,没有特别刚猛的动作,加上套路发展完备成熟,因此几乎已经成为现代修生养性的首选拳术。功夫电影中对太极拳的表现也很多,这其中以袁和平导演的《太极张三丰》成就最大。这并非其中的太极拳演练最正宗,而在于袁和平以最有神采的方式,表现了太极拳的精髓。片中由李连杰扮演的张三丰,在领悟并开创&太极拳&的那一段场景,都将太极拳的基本拳理,讲得非常通俗易懂。在招式设计方面,虽然该片有很多高来高去的极端夸张的镜头,张三丰初演太极拳那段也被渲染得很有神奇效果,但李连杰那舒展绵密、如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还是深得太极拳&以柔克刚&的个中三昧。
  【形意拳】
  和少林拳一样,形意拳也非单一拳种,乃多种拳法的合称。传说中形意拳的创始人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这自然是有待考证的。形意拳总的说来,在内是本着阴阳造化、五行生克的原理,在外是模仿各种凶禽猛兽的扑击特征,以达到强身健体和克敌制胜的目标。
  应当说,形意拳从原理上来说,也是内外双修的功夫。但是,无论是在人们的印象中,还是在功夫电影的表现时,都更注重它的&形&。经典的形意拳共有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十二形拳,每一形都有一套规定动作,同时,十二形又可以连环使用,借用不同动物的习性,能做到攻守兼备,同时也能使身体各个部位都能得到充分锻炼。因此,和太极拳一样,形意拳或其中的单一拳种,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修习的最常见拳术。
  然而,在功夫电影中,由于形意拳外在动作主要以各类凶禽猛兽为参考,它几乎成为坏蛋或败类的招牌拳法,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少林寺》中&秃鹰&的鹰爪功,就是十二形中&鹰形拳&的强化版。香港功夫电影中,还有很多零零碎碎出现的形意拳。但若轮到形意拳表现的完整性,还是几部国产电影贡献较大。例如《天国恩仇》和《自古英雄出少年》当中,都有大段的虎、蛇、鹰、熊等形拳演示,在当时的国产功夫片中,还形成为一种很流行的现象。
  【八卦拳】
  八卦拳的祖师是明末清初的董海川,他从游仙道人何道源处学得八卦真传,攻成下山后乃创立八卦门。八卦拳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四象八卦为原理,具有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意思。外在的动作形态上,创立了&游走&的攻击与防御方式,通过一定的步法,使得攻守圆转自如,力道层出不穷。因为&八卦拳&的步法灵活多变,矫若天龙,加上以掌法为主,所以历史上又有&八卦游龙掌&之说。
  &八卦拳&在不少功夫电影中都有提及,但是,集中表现它的神妙的,有一部国产电影《武林志》,不少七十年代出生的功夫片爱好者,应当对此片有很深的印象。从该片中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虽然八卦拳和太极拳一样使用柔劲,但它也很强调刚劲的,确切的说,是以柔劲之意发出刚劲之实。因此,八卦拳中也有&寸劲&的拳法,即在极短的距离内,激发出很强劲的力道,《武林志》中伸掌李在岸边一掌打死牛二,用的就是&寸劲&。
  【通臂拳】
  通臂拳也是中国古拳法之一了,是一种典型的长击类拳术,攻击时力通于臂,圆抡摔拍,直出穿点;同时又强调力由背而通,因此有时也被称为&通背拳&。
  通臂拳最初的创始已经不可考了,近现代流传的,主要有&祁家通背&、&白猿通背&和&劈挂通臂&三种。虽然具体招式有区别,她们在基本原理上都是相通的。那就是放松肩关节,使两条臂膀活如灵鞭,硬如钢铁。招式上多采用摔、拍、穿、劈、钻五种基本拳法,身法则崇尚快捷,其中手抹搓、脚震踏、发出噼啪、踢跶声音的特征,都是其他拳法所没有的。可以说,通臂拳是北方拳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类,大开大合,走刚猛简洁的路线。
  功夫电影中对通臂拳的描述实在算不上多,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应当是香港电影《功夫皇帝方世玉》中,由赵文卓扮演的角色使的就是通臂拳。但见双臂动处,快捷无比,而且无坚不摧,力大招沉,攻击范围很大,很好地突出了通臂拳的特点。
  【螳螂拳】
  从名字来看,螳螂拳应当也属于形意拳的一种,因为该拳法也是取动物之形体动作改造而成。但是,与虎、熊、蛇、鹰等凶禽猛兽相比,螳螂的动作独树一格,因而螳螂拳在发展中,逐渐脱离经典的形意拳,而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流派。
  相传螳螂拳是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王朗观螳螂与蝉搏斗,因而有感所创。螳螂拳敏捷有力,长短并用,富于攻击性。而且手足齐动,窜跳迅猛,在外门功夫中算是比较另类的,正因为如此,螳螂拳攻击起来才让对方防不胜防。
  螳螂拳具有很形象而特殊的动作特征,它的手形以及门户身形都是模仿螳螂的姿态,并且傍以身形的轻轻摇晃,让对方很难判断攻击方向。因为这种特殊性,螳螂拳在很多功夫电影中都有出色的表现,最有名的,当然是《少林寺》中由于海扮演的师父的螳螂拳,后来于海还在《南北少林》中继续演练这一拳法。香港功夫片中,也常拿螳螂拳来作为比较猎奇的招术,例如袁和平导演的《南北醉拳》中,北派醉拳的代表人物千醉翁的绝招就是&醉螳螂&,是将醉拳的步法与意念和螳螂的攻守身形相结合,效果很好。实际上,这也反映出螳螂拳的适应性,因为它主要是一种外家功架,所以可以和很多不同的内核结合形成不同的流派,如太极螳螂拳、六合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
  【洪拳】
  洪拳是&南拳&中的一个大系,乃岭南&五拳十三家&中的&五拳&之首,相传为南少林弟子洪熙官所创。洪拳也并非单一拳术,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铁线拳、五形拳、十形拳等,此外还有相应的兵器用法。
  作为一门综合的南派拳术,洪拳具有南拳的典型特征,那就是腰马沉稳,劲道十足。各种分支拳法中拳形多样复杂,步法是为了灵活地配合拳法,很少会踢对方上三路。因此,有人总结洪拳最基本的要求是&铜桥铁马&。这里&桥&是指手的前臂,&马&是指马步,合起来就是指手脚并用,周身浑然一体。对&桥&与&马&的重视,是洪拳的一大特色,洪拳中共有十二桥手和十二桥马,同时二者的配合又克分为&长桥大马&与&窄桥短马&,前者乃大开大合,御敌于三关之外的招式;后者则是贴身近攻的法门。可长可短,可攻可守,可刚可柔,洪拳在几百年的发展中终于气象森严,成为国术的一大派,并影响到很多南方武术的派别。
  我们在很多功夫电影中看到的人和故事,其实都和洪拳有关,例如洪熙官、方世玉、铁桥三、黄飞鸿等,他们的故事被一遍遍地搬上银幕。从表现洪拳的特色来说,香港演员邱建国主演的几部电影,如《南拳王》、《南拳王之气壮山河》、《铁桥三》等,都有对洪拳马步沉稳以及桥手硬朗的突出描写。其中铁桥三的成名绝技&铁线拳&就是专为锻炼桥手之用,相传此公只手平桥能挂起六名壮汉,&铁桥&名不虚传。至于李连杰及赵文卓主演的几部《黄飞鸿》,因为武术指导都是北派的袁和平,所以桥手之技反而没有被突出,不过,从黄飞鸿那招著名的&摊手吊马&的起手造型,就是洪拳十二桥马中的&吊马&了。
  【咏春拳】
  咏春拳和洪拳一样,都和南少林有很大的渊源。相传南少林因为支持反清义士,被叛徒出卖后引来官兵围剿,只有几个门徒逃出,民间传说称其为&少林五祖&。关于这五祖的具体身份,一说为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五人,另一说为五枚、至善、白眉、冯道德、苗显。咏春拳的祖师五枚,逃出追捕后隐居在四川云南边境的大凉山白鹤观内,她通过反思少林拳法的利弊,新创出了弥补少林拳法刚猛有余、灵活不足的新拳法,后来传给了严咏春,并由咏春的丈夫为新拳术起名为&咏春拳&。
  咏春拳采用的是&短桥窄马&和&近距离战术&,贴身攻击能力很强。见识过咏春拳演示会的,应当对师傅们近身攻击的迅猛性感到震惊。&短桥&只是只实战时双方的距离,并不代表咏春拳不使用&长桥&;实际上,咏春拳的&长桥手&比很多拳术的攻击范围都远,只是由于采用贴身短打的战略,才容易让人产生擅长&短桥&的错觉。&窄马&是咏春的特色,相对于原少林系的&四平马&、&前弓后箭马&等&宽马&,咏春的&二字钳羊马&和&前箭后弓马&等&窄马&要更为灵活。其实,&灵活&就是咏春最大的特征,它不像其他拳术那样有很强的套路意识,入门者要学习的只是最基本但同时也是最精锐的招式,具体的打法则根据对手的不同而变化。
  以咏春拳为描写主体的功夫电影很多,例如袁和平导演的那部《咏春》,就是完整讲述严咏春惩恶霸的故事。其中还有咏春用&二字钳羊马&刁难丈夫的场景。但总体说来,北派出身的袁和平指导下的咏春拳表现并不正宗,进攻中的&短桥窄马&根本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反倒是北派擅长的大幅度腾空翻越及高踢动作时常出现。相对而言,洪金宝导演的两部电影《败家仔》和《赞先生与找钱华》,对咏春拳有更为忠实的体现。两部电影分别是以咏春拳第六、七代传人梁赞和陈华顺为主人公,其他咏春门名人如黄华宝、梁二娣也有出现。片中传授咏春拳的场面,很详细地阐释了咏春拳的拳理精要,&长短桥并用&、&贴身近攻&、&步步进逼&、&&黐&手&练习等都得到了全面体现,再加上几位主演洪金宝、林正英、元彪、梁家仁等本身都修习过咏春拳,使得这两部电影成为演示咏春拳的杰作。
  【截拳道】
  地球人都知道,截拳道是李小龙创立的独门功夫。如果从门派渊源来看,李小龙和咏春拳有极大的缘分,他曾经跟随咏春拳第八代传人叶问宗师学习。然而,李小龙的功夫内涵远不止咏春一脉,它的功夫体系中还包括来自太极、泰拳、空手道、柔道、跆拳道、合气道、菲律宾武术等世界武道精华,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创新和完善&截拳道&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截拳道&是最兼容并包和融会贯通的功夫。
  实际上,具体阐述&截拳道&是什么功夫是很难的,它的原理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对方打到你之前把对方打倒。但越是简单的事务蕴涵着越深刻的哲理。&截拳道&本身并不止是一种拳术,它更是李小龙一生哲学思想的浓缩。简而言之,&截拳道&是对武术外在形式的突破,同时也是对自身体能和认识的突破。具体分析&截拳道&有什么基本招式是无意义的,甚至连解释&截拳道&这个名字都是非常可笑的,因为李小龙创立它的本来目的,就是要宣传一种武学上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将技巧隐于无形&。
  充分体现&截拳道&特征的,当然是李小龙自己的电影。《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死亡游戏》,每部都是展示&截拳道&精神与功法的绝品。此外,陈嘉上导演、李连杰主演的《精武英雄》,在精神气质上和李小龙一脉相承,在动作设计上也以更为现代的方式体现了&截拳道&的基本原理,同样是功夫迷们心目中的珍品。
  【猴拳】
  与以上介绍的拳法种类不同的是,猴拳虽然在国术中的确存在,但它从来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门派出现过,在民间传播的影响力方面远远不如上面几个拳种。但是,在功夫电影中,如果缺少了猴拳,恐怕也会失去不少乐趣。
  总的说来,猴拳和螳螂拳一样,都是一种外家形拳。是通过模仿猿猴的跳跃、闪避、抓挠、翻腾等动作,将攻击性招术融入灵活的身法当中,近可贴身攻击,远可跳跃游走。猴拳的主要特色在于灵敏善变,出手脆快。
  正如同在自然界中,猿猴并不是很具杀伤力一样,猴拳在很多功夫电影中也多是作为活跃气氛的陪衬出现。但香港导演刘家良却对猴拳情有独钟,拍过两部以猴拳为主体的电影:1979年的《疯猴》与2002年的《醉猴》。在电影中,刘师父将洪拳的灵敏多变与猴拳的身形与步法结合起来,使得猴拳在更具有观赏性的同时,攻击力也大大加强。特别是在《醉猴》中,更是提出了&硬猴拳&的概念,吸收了&寸劲&的技巧,融合醉拳的身形步法,使猴拳变得更加正气而凌厉。
  【醉拳】
  和猴拳一样,醉拳也是我们经常接触,却没有门派根基的一种拳法。事实上,它都很难被称之为拳法,因为它基本上只是一种身形和步法而已,具体耍的是以什么为内核的拳,则要因各人的兴趣而定了。
  醉拳的身形与步法,是对传统武术功架的一次革命。特别是南派拳法当中,都强调马步沉稳,气渊如山。但醉拳恰恰是身形飘忽、步法虚浮的。醉拳的这种特性,看似和传统国术理论相悖,其实是&灵活性&的一种体现。兵法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醉拳动而不稳的架势,一方面能充分迷惑对方,使之搞不清楚己方进攻的路线;另一方面,在酒精刺激下的人体,会表现出平时更强大的力量,抗击打能力也得到增强,因此在对抗中更有胜算。由于醉拳基本上只是一种身法和步法,所以它常常和各种外形拳配合,形成不同的醉拳种类,如前面介绍过的&醉螳螂&和&醉猴拳&。
  功夫电影中,&醉拳&也是个表现热点。成龙的两部《醉拳》是经典自不必说,他在其中打的是&醉八仙&。有趣的是,时隔十几年的两部《醉拳》分别由袁和平与刘家良这一北一南两派动作指导的代表人物作武术指导,动作风格却差不多,一套八式&醉八仙&基本上还是同一模式。这当中,其实是袁和平的老版向南派作了改善,充分表明袁八爷的风格其实是可南可北的。在《少林寺》中,我们能看到明显风格不同的醉拳。此外,在《南北醉拳》中,袁和平也利用螳螂的身形手法,给&北醉拳&设计了更多的腿部动作,展现了北派功夫更加凌厉威猛的特征。当然,最具北派&醉拳&风范的,还是《铁鸡斗蜈蚣》中的由李连杰演练的那套,同样是由袁和平设计的。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介绍中,功夫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拳术,都是经过改造的,是为了在动作上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有些改造是对原有功夫套路进行了精简,而有些则是增加了花招。在功夫电影中,还有一类拳术,是专门为了拍电影而&发明&出来了的,不妨称其为&奇拳怪招&。例如上面提及过的《南北醉拳》中就有两个流氓打&鸡拳&和&鸭拳&,而片中还出现了所谓&病君&独创的&探脉手&。如果翻看袁和平的电影履历,会发现此公实在是创造&奇功怪招&的高手,最离谱的一次,是在甄子丹主演的《情逢敌手》当中,将西方流行的霹雳舞与功夫片中的基本体能技巧结合起来,堪称异想天开了。
  其实,仔细分析的话,这些所谓&奇拳怪招&其实也都并不奇怪,它们往往与其他拳种有着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正如前面所介绍的,中国拳法里,有外形拳和内家拳之分,同时还有相对独立的身法与步法。有时候,一些&奇拳怪招&就是将不同的外形拳与身形步法搭配而形成新的&组合拳&,如&醉太极&、&醉螳螂&之类。所谓&鸡拳&&鸭拳&其实和形意拳里的&鹤拳&差别不大,只不过更为滑稽而已。反正这都是陪衬的功夫,观众也不会认真的。有些&奇拳怪招&虽然看似原创,其实却和已有拳法是近亲。例如那个&探脉手&,其实还是醉拳的身形步法,然后加上咏春的桥手,并将醉拳的&杯形手&改为&鹤嘴&而已。实际上,&奇拳怪招&这个名字已经揭示了这些动作的花招本质,因为功夫从来都是以实用为主的,为求新求怪而独创的武功,已经偏离了功夫的本意。
  但话又说回来,这些&奇拳怪招&在功夫电影中又是不可少的,正是他们增加了电影的娱乐性,也向我们展示了功夫片导演和动作设计者们无所不能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正是电影得以成为一种充满创造力艺术的秘密所在。
本文转自于(林正英影迷论坛)&&&(林正英影迷论坛提示您转帖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林招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