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是现在哪里都是哪里人

这套文章雪藏了很久,因为工作忙碌,每次晚上在电脑前码字,眼睛一个劲的流泪。其实我本身不是一个三国史研究者,而是一个西夏学的研究者,写这些通俗历史只是一种尝试,之前这些内容曾叫“江东春秋”连载过,不过这一次的内容修改较大,原先写这些东西很随意,现在抱了点认真的态度,多查了一点资料。  
其实三国江东的历史有很多值得挖掘和探讨的地方,这套内容我没有写完,总是写写停停,现在也是如此,发上来,只是博诸君一乐,分享历史。  
个人觉得,现在通俗历史的题材过于老调,都着笔于汉族建立的大王朝,或者是乱世,我们缺乏对细节历史的讲述,因而也会对于历史在一些方面产生误解,我的少数民族是研究,包括我写东吴,其实都是希望能够了解、发掘这些历史。  
所来说去,少数民族是我还算在行,尤其是契丹和党项,东吴史并不擅长,也少有涉猎,评价中偶有偏颇,而且带匆忙,没有校稿,会有手误,往诸君海涵~          江东春秋(一)孙坚创业篇  ①追溯  孙坚这个人物很让人纠结,至少这个人家世不寻常。  孙坚字文台,是吴郡富春人,就是今天的浙江省富阳市一带,《三国志》中用了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说孙坚的家世,“盖孙武之后也”大概是孙武的后人吧!   陈寿《三国志》的这句话我觉得在叙述上过于笼统,不够详细,自古帝王家世,往往追溯得很详细,甚至有许多还带有“神话”色彩,而且帝王对于自己祖先的“追溯”工作是非常重视的,这关系到统治的威信,所以史书中像这样粗线条的记载,可信度较低。  那孙坚的祖先向上追溯究竟是什么样呢?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中有一个说法,更为详细,附和了《三国志》“盖孙武之后也”的说法。  《建康实录》记载:“其先出自周武王母弟卫康叔之后,武公子惠孙曾耳,为卫上卿, 因以孙为氏。春秋时孙武为吴王阖闾将,因家于吴,帝乃孙武之后也。”  说孙坚这一家祖先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八弟姬叔,姬叔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获封在康地,所以称为称康叔。后来管理、监督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三人联合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一些少数民族势力发起“三监之乱”,周公姬旦在平定这次叛乱之后,把原来殷商旧民的所在地区分封给当时有贤德之名的康叔,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都城就在商朝旧都朝歌,所以康叔也叫又叫卫康叔。卫康叔在周成王亲政时被任命为司寇,位高权重,德高望重,这就是孙坚光辉的祖先。  “武公子惠孙曾耳,为卫上卿, 因以孙为氏”,这段话不好理解,我们引用民国十二年《彭城孙氏谱序》,其中记载:“溯孙氏肇自周文八子康叔,封卫传至卫武公惠孙曾耳为卫上卿,以字为氏,系受姓之始。”《元和姓纂》也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  这些材料讲了一个共同的故事,就说卫康叔的八世孙叫姬和,是卫釐侯之子,西周末年犬戎入侵,杀死了周幽王,这时候天下诸侯都来救援,也就是所谓的“勤王”,在这些部队中就有姬和的部队,《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姬和亲自指挥部将帮着周平王平定了犬戎的入侵,战功赫赫,因而周平王封姬和为公爵,公爵是周朝爵位“公、侯、伯、子、男”中最高的爵位,历史上称姬和为卫武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代明君,他有一个儿子叫惠孙,这应该是他儿子的字,惠孙又有一个儿子叫姬耳,当时担任了卫国的上卿,相当于诸侯国中的宰相,姬耳的儿子叫姬乙,姬乙字武仲。 武仲把惠孙的字作为姓氏,改名孙仲,从此孙仲后代以孙为姓。姬武仲就成为支孙姓的始祖,世代延续。  后来历史的发展与《三国志》记载的吻合,从孙仲传到孙武,孙武是大军事家,在吴国吴王阖闾手下担任将军,传世著作就是著名的“武经七书”之首《孙子兵法》,孙武在吴国任职,孙家自然也就迁移到了浙江,孙武之后近百年,孙家又出了一个能人叫孙伯灵,就是大名鼎鼎的孙膑,他继承了孙武优良基因,在鬼谷子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撰写了《孙膑兵法》,但是孙家大部分人应该还是留在了浙江,没有随着孙膑去山东,往后薪火相传,就传到了汉末。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由此,如果我们把周朝的起源和卫康叔的后代一系列我们可以考察到的人物串联起来就会得出“老孙家”庞大的世系表:  黄帝—玄嚣(黄帝次子)—蟜极(高辛的父亲,玄嚣的儿子)—帝喾(五帝之一,高辛氏,颛顼的侄子)—后稷(周始祖,被尧举为“农师”,名弃) —不窟—鞠(《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帝喾),高辛生后稷(周祖),后稷生不窟,不窟生鞠。” “鞠”也称“鞠陶”)—公刘(古代周部落首领,不窋孙,鞠陶子,周文王的祖先。鞠陶死后,公刘继其位,《诗经?大雅》有诗记载)—庆节(公刘子,在公刘基础上建立了豳国。)—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周太王,在豳国基础上建立周国)—季历—文王姬昌—卫康叔—卫康伯—卫考伯—卫嗣伯—卫庭伯—卫靖伯—卫贞伯—卫顷侯—卫釐侯—卫武公—姬惠孙—姬耳—孙仲—孙武—孙膑  由上表我们发现,“老孙家”祖上确实是人才济济,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迭,老孙家也是家道中落,等到了孙坚父亲那一辈时,已经沦落成了种瓜郎,在孙膑到孙钟这段时间内,有些人说“老孙家”还有一位能人叫孙敬,就是“头悬梁,锥刺股”中“悬梁”的主角,东汉人,《新修源流总序》记载:“孙敬以后,传至钟公(孙钟),隐居武邑之乌牛岗,种邵子瓜以啖行人。”但是这条记载以外,在我目前的资料中,我没有再看到其他的记载对这条记载进行佐证,在这里列举给大家参考。  
  由此,如果我们把周朝的起源和卫康叔的后代一系列我们可以考察到的人物串联起来就会得出“老孙家”庞大的世系表:  黄帝—玄嚣(黄帝次子)—蟜极(高辛的父亲,玄嚣的儿子)—帝喾(五帝之一,高辛氏,颛顼的侄子)—后稷(周始祖,被尧举为“农师”,名弃) —不窟—鞠(《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帝喾),高辛生后稷(周祖),后稷生不窟,不窟生鞠。” “鞠”也称“鞠陶”)—公刘(古代周部落首领,不窋孙,鞠陶子,周文王的祖先。鞠陶死后,公刘继其位,《诗经?大雅》有诗记载)—庆节(公刘子,在公刘基础上建立了豳国。)—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周太王,在豳国基础上建立周国)—季历—文王姬昌—卫康叔—卫康伯—卫考伯—卫嗣伯—卫庭伯—卫靖伯—卫贞伯—卫顷侯—卫釐侯—卫武公—姬惠孙—姬耳—孙仲—孙武—孙膑  由上表我们发现,“老孙家”祖上确实是人才济济,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迭,老孙家也是家道中落,等到了孙坚父亲那一辈时,已经沦落成了种瓜郎,在孙膑到孙钟这段时间内,有些人说“老孙家”还有一位能人叫孙敬,就是“头悬梁,锥刺股”中“悬梁”的主角,东汉人,《新修源流总序》记载:“孙敬以后,传至钟公(孙钟),隐居武邑之乌牛岗,种邵子瓜以啖行人。”但是这条记载以外,在我目前的资料中,我没有再看到其他的记载对这条记载进行佐证,在这里列举给大家参考。  
  由此,如果我们把周朝的起源和卫康叔的后代一系列我们可以考察到的人物串联起来就会得出“老孙家”庞大的世系表:  黄帝—玄嚣(黄帝次子)—蟜极(高辛的父亲,玄嚣的儿子)—帝喾(五帝之一,高辛氏,颛顼的侄子)—后稷(周始祖,被尧举为“农师”,名弃) —不窟—鞠(《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帝喾),高辛生后稷(周祖),后稷生不窟,不窟生鞠。” “鞠”也称“鞠陶”)—公刘(古代周部落首领,不窋孙,鞠陶子,周文王的祖先。鞠陶死后,公刘继其位,《诗经?大雅》有诗记载)—庆节(公刘子,在公刘基础上建立了豳国。)—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周太王,在豳国基础上建立周国)—季历—文王姬昌—卫康叔—卫康伯—卫考伯—卫嗣伯—卫庭伯—卫靖伯—卫贞伯—卫顷侯—卫釐侯—卫武公—姬惠孙—姬耳—孙仲—孙武—孙膑  由上表我们发现,“老孙家”祖上确实是人才济济,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迭,老孙家也是家道中落,等到了孙坚父亲那一辈时,已经沦落成了种瓜郎,在孙膑到孙钟这段时间内,有些人说“老孙家”还有一位能人叫孙敬,就是“头悬梁,锥刺股”中“悬梁”的主角,东汉人,《新修源流总序》记载:“孙敬以后,传至钟公(孙钟),隐居武邑之乌牛岗,种邵子瓜以啖行人。”但是这条记载以外,在我目前的资料中,我没有再看到其他的记载对这条记载进行佐证,在这里列举给大家参考。  
  ②家世  孙坚的父亲叫孙钟,是个种瓜郎,成天乐呵呵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自古史家对喜欢给“神人”们一些很“神”的来历,比如项羽是重瞳子,刘邦是赤帝子,孙坚自然也少不了传奇色彩。这是封建统治者“神化”自己,愚民,欺骗民众来获得民心的小伎俩,关于孙坚的“神话”我们在下文会提到。其实在孙坚之前,他爸爸孙钟身上也被安了这么一件“奇事“,同时这件事也关系到了富春城东的孙家祖坟。  《江东春秋》注引《祥瑞志》记载:“钟家于富春,早失父,幼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俭,以种瓜自业。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三人曰:“此山下善,可葬,当出天子。君望山下百步许,顾见我等去,即可葬处也。钟去三四十步即返顾,见三人并成白鹤飞去。钟记之,后死葬其地。地在县城东,冢上常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   说种瓜郎孙坚家在富春,这娃命苦,早早就没了爹,自幼是他老娘把这孩子拉扯大,所以孙钟对他母亲特别孝顺。  紧接着,《建康实录》记载了一个关于孙钟“好心有好报“的故事,同时又接连了《三国志》关于孙坚出生的记载。  话说种瓜郎孙钟一日遇到了三个人问他要点瓜吃,解解渴,估计是这三个人长得有那么点浩然仙气,老实人孙钟就请这三个人吃了一顿“霸王瓜”,发了一回“善心”,这三个人也是知恩图报,就指着这富春城东边的山的山麓,说那里有一块风水宝地,谁家要是葬在那里,谁家就能出天子。  孙钟一个种瓜的,一看摊上这便宜事,高兴的不得了,又听见那三个人说,让孙钟往山下走一百步左右,等你回头看见我们几个走了,你脚下踩的地方就是那风水宝地。结果孙钟心急,走了三四十步就回头看,估摸着是害怕这仨人把自己的瓜偷了,总之孙钟回头一望,果然看见那三个人变成白鹤而去,也不知道这白鹤吃西瓜有没有噎住。  孙钟暗暗记住这地方,死后就葬在了这山麓上。  更为详细的记载见刘义庆的《幽冥录》,其中就记载了著名的“孙钟设瓜”的故事:“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祖也。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忽有三年少诣乞瓜,钟为设食。临去,曰:‘我司命也,感君不知,何以相报?此山下善,可作冢。’复言:‘欲连世封侯而数代天子耶?’钟跪曰:‘数代天子,故当所乐。’便为定墓,曰:‘君可山下百步后顾见我去处,便是坟所也。’下山行百步,便顾见悉化成白鹤也。”  《幽冥录》记载的故事与《建康实录》中的内容相差无几,细节上的细化反而更像文学作品。  其实孙钟这个故事听起来虽然很神奇,但往往越是具有故事性的历史往往越是瞎编乱造,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应该是孙权称帝以后为了美化自己编创的,目的就是凭借着这种封建迷信来聚拢民心,但关键是有老百姓信,所以此后历朝历代史家对此也是笔耕不绝,津津乐道。比如明代邑庠汪克淑在他的《续瓜圃说》记载:“丙午秋,以省试旋,停舟三洪,不惮跋涉,偕友寻源,陟其巅,得吴王墓圹,形如铁色,不生茅草,高广约数十步。乡人为我一一指点,无毫发之爽,于是余友徘徊顾盼,且惊且骇,殆不胜今昔禾黍之感矣。”这孙钟墓,成了名胜。  除了唐朝人许嵩在他自己的编年史书中的记载,关于孙钟墓,还有更为详细的记述。  清光绪《丹阳县志》载:“孙钟,隐居不仕,种瓜于县西白鹤山,死即葬其地,坚父也。其踪迹颠末,人莫能窥。今每岁三月十五日,有司祭于其祠墓。”   清乾隆《镇江府志》云:“白鹤山,在县西十里,孙钟墓在焉,前有枝子岗。”  上面两条记载直接点名了孙钟墓所在地的山名——“白鹤山”,孙钟墓前面还有“枝子岗”,这种说法这又让我们联系到那三只白鹤,这种相似进一步印证了《江东春秋》记载的不真实性,天下哪有这么多巧合?同时,这里记载的孙钟成了一位隐士,种瓜成了副业,搞的如同陶渊明一般,这里面恐怕也有夸大的成分。  除此之外,民国二十五年的《孙氏宗谱》还记载了另一种说法: “钟后与祖迁严州桐庐,祖殁,葬乌石山上。又居富春钱塘,公娶刘氏,生子二:坚、静。公殁,葬富春县,夫妇同茔。”这山又叫“乌石山”,现在所谓孙钟种瓜的地方也已经改名叫做“吴王峰”。总之在关于孙钟种瓜地点及其名称的记载上很是混乱,民间记述很多,但是不见得都有较强的可信度。  《宋书?符瑞志》记载:“孙策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三人谓钟曰:此山下善可作冢,葬之,当出天子。君可下山百步许,顾见我去,即可葬也。钟去三十步,便反顾,见三人并乘白鹤飞去。钟死,即葬其地,地在县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天,衍数里。父老相谓,此非凡气,孙氏其兴矣。”  这条记载应该是孙钟故事的集合版,至此,我们对孙钟的了解也在这里中断,因为他除了后来在孙坚十七岁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就在历史的烟云中销声匿迹了,我所能查缉到的关于孙钟的资料也就到此结束。  
  刚才系统有问题~
  ③祥云  其实说到孙家白鹤山祖坟的传奇,又不得不联系到《三国志》中记载的孙坚的出生,《江东春秋》注引《祥瑞志》中形容孙家祖坟“常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这一现象恰好与孙坚出生时的状况相吻合。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孙坚在出生以前,孙家的祖坟上突然是冒出祥瑞之气,五色彩云缓缓而升,蔓延数里,乡里相邻都去观赏。  一般这样的情景出现,总会有人自告奋勇得来预言。果然,村里的人就开始叨叨了:“这股气来同不寻常,看来孙家要兴旺了。”  其实这种预言就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时常说的“谶”,这在中国古代的一些名人,尤其是天子身上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要起事的时候,就有“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来果然刘秀发迹,最终称帝。还有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赵谶”,说有一次晋国大夫赵简子(赵鞅)生病,昏迷五天不省人事,醒来之后,“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於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有一熊欲来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罴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史记?赵世家》)后来果然他联合魏氏、韩氏,灭了晋国“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 “三家分晋”,刚好是“帝令主君灭二卿”的应验,就说他梦中的熊和罴就是范氏和中行氏之祖。当然,所谓谶言,应该都是封建迷信,往往是时候人们所添加,牵强附会,为的就是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好树立一定的威信。  我们都知道后来孙坚成了一方枭雄,那么这种所谓的“异象”当然是老百姓为了吹捧君主,亦或是孙坚为了加大自己的威信,也可能是日后孙权称帝想以此作为铺垫,捏造出来的,因为《吴书》本来就是吴国人韦昭自己编的“国史”,谁都会往自己脸上贴金,所以大可不必相信。  讲了一通,历史还是既要继续,孙氏“神话”还没有结束,在孙坚出生的岁月里,不仅孙家祖灵“活动频繁”,孙妈妈这边怀孙坚也是吓了一身冷汗。  《建康实录》记载:“及坚母孕坚,梦肠出绕吴阊门。告以邻母,母曰:‘此梦安知非吉祥也。’”《吴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说的是孙坚的母亲有一次晚上做梦,梦见她肚子里自己的肠子从腹中出来,环绕吴地昌(阊)门。醒来后很害怕,就跑去对邻居家的老太太诉说自己的恐慌。老太太貌似天人,还反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它就不是吉兆呢?”这老太太觉悟高,估计是仔细研读了《淮南鸿烈》中“塞翁失马”的故事。  这样的记载我们读古代史的时候真的是屡见不鲜,商朝始祖契是他母亲简狄吃了“玄鸟”(一种黑色的燕子。《山海经》:四翅鸟类,羽毛呈淡黄色,喜食鹰肉,性暴戾,居于平顶山。《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的鸟蛋生下来的,周朝始祖后稷是他母亲姜原(帝喾元妃)在野外,踩了某个神秘巨人的足迹,生出来的。刘邦的母亲刘媪是在一个大湖边和一条蛟龙交配后生了刘邦。所以我们看,大凡是在中国历史上有所影响、建树的人,尤其是成功的帝王或英雄,出生的时候都会有许多奇怪的神话,这些事情往往是发生在他们的母亲怀孕期间,这样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我认为一来是中国的古人非常的迷信,其次就是通过这种手段表现了民间或史家对于这个人物的赞颂,当然也有一些是统治者美化自身或祖先。  不论怎样,未来的孙坚,确实是不同于常人。  孙坚快乐的度过了他的童年,但这种安逸的生活,是对他躁动的心的埋没,生活,就是需要激情,没有挑战的生活,对这个生来就一副“天人相”,且长相非凡(《建康实录》:“坚生,容貌奇异。”)的小伙子来说,是那么的不自在,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孙坚,选择了前者。  
  ④展露  时光转不断,孙坚已经十七岁了,如果从今天的标准来看,孙坚同学正在读高二,,马上准备高考,实际上,孙坚当时在县衙里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办事员,估计这孙钟想让儿子走仕途,可惜起点太低。  不过孙坚并不在乎这些,他不喜欢舞文弄墨,小伙子血气方刚,大丈夫就当横刀立马,豪气万丈,征战沙场,岂能苟活于书斋之中呀?  沉寂十七年的孙坚,终于来了一次小小的爆发。  《建康实录》记载:坚字文台,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钟并载经钱塘匏里,遇海贼胡玉劫南人物,于匏里岸上分之。坚望之而 启父曰:“彼可取。”因登岸,遂指挥处分似部领。 番贼见大惊,将有军众,遂散走。坚独追一骑,收财物而还。  有一次他和他的父亲孙钟一起出门坐船前往钱唐,估计是孙钟想把自己的西瓜推销一下,钱唐这个地方在今天杭州市范围内,是一个县,古代的时候就在钱塘江入海口这一带。  到了这地方,船舶都不敢靠岸,孙爸爸一看,原来是有一伙海盗在这里搜刮财物,然后分赃,为首的人叫胡玉。少年孙坚,英姿飒爽,站在船头一看,轻蔑的笑了笑,对父亲讲:“说这帮小毛贼,很容易就干掉了嘛!你让我去把他们消灭了。”(《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此贼可击,请讨之。”)  孙坚的父亲老瓜农孙钟的胆识跟孙坚差远了,他居然胆怯地说:“赶快走赶快走,这就不是你该管的事,你肯定打不过他们。”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非尔所图也。”)在那里涨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估计还给孙坚大讲了一套“舍财保命”的“大”道理。其实这里头,包含的是一种父亲对儿子的担心和爱护。但是孙坚这时候正在兴头上,根本就不听,热血沸腾呀,于是刹那间,强“盗”飞灰烟灭。  其实,孙坚的这次胜利是有它的偶然性的,因为胡玉带领的这帮海盗,都是“吓大的”。  话说孙坚手提大刀片子就冲上了岸,也不知道他是哪里犯毛病了,上岸后不急着杀敌,一会向左指一指,一会向右又笔画两下,玩起了心理战术。  这帮强盗正在海岸上分赃,看孙坚一个人上岸,正准备一起冲上去把他消灭了呢,一看这情况,摸不着头脑了,不知道孙坚在干什么,还以为他是官军的指挥官,安排伏击想要包抄这帮海盗。  海盗一看,说哎呀,官兵来了,把这帮海盗吓得脚底抹油一哄而散,这帮海盗一看就是“业余的”,心理素质太差。  孙坚一看,你们还想逃?冲杀过去,抢回了强盗们夺取的财物,还一刀砍下了一个首级,种瓜郎孙钟大惊,一下觉得这小子不得了。从此孙坚名声大震,当地的郡府还招他做了当地的县尉,(《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就是县公安局局长,不过好歹手里有了兵,而且还成了国家公务员干部,这孙坚心里美滋滋的,原来,这才是幸福。  孙坚注定就是要走上一条不平凡的路,他躁动的心,注定使他成为“不安分份子”。  事实证明,一个人想要创业,是需要先打品牌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树立良好的口碑,扎实的群众基础,对于后来的东吴来说,孙坚,就是完成这项更艰巨任务的。  天下有事,烽烟四起,各路英雄齐出手,孙坚也不含糊,东征西讨,打名声,创品牌。  话说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个叫许昌的人起兵造反,这没什么稀奇的,那个年代,“造反有理”。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次叛乱很关键,因为,他的对手,是比他势利弱小N倍的孙坚。  许昌这个人应该长得很邪恶,很有可能也是利用宗教迷信笼络群众,就像黄巾军一样,《三国志》在说他的身份的时候,不仅说他是“贼”,而且,还是“妖贼”。  我们说,这位“妖贼”来头还不小,人家的爸爸是越王,是个“拳头硬,胳膊粗”的主儿。关键问题是,许昌同志已经登基称帝了,自称阳明皇帝,他自己一个人玩还嫌玩得不够大,还派自己的儿子许韶(《东观汉记》称其许昭)跑到周围乡村鼓动人民群众跟着他一起造反,眼看就要成星火燎原之势,我想此时,从许昌的大本营句章发出的“邀请加盟信”,也一定会发到了孙坚所管的那“一亩三分地”上的人民群众手中,还好,孙坚不残暴,他坚信,百姓心中他美丽的形象不会动摇。  孙坚招兵了招下来也就是一千多人,毕竟,这是他能力所及的最大人数了,全县满共就没多少人。  但是,孙坚势头扎的很足,打的旗号是“郡司马”,大概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孙坚给自己从县级提到了市级,然后就带着他的一千多人合州郡的其他兵力,击败了叛军。  要我看,这叛军也是一只“纸老虎”,孙坚这伙人也就是“乌合之众”,竟然还能把叛军打败,太不可思议了。  没办法,我们说,孙坚的人生总有太多机遇,太多巧合,孙坚的成功,那是上天安排的,谁都挡不住,天意不可为,时 势造英雄,这都是“时也,命也。”  这一年呀,刚好是汉熹平元年,就是公元172年,时任扬州刺史的臧旻,就是编写了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的那位,看孙坚积极平叛,十分英勇,于是就十分欣赏孙坚,就向朝廷上表,这朝廷呀,不够意思,才给孙坚封了个副县长,就是县丞,从公安局长升到副县长,就给你改了个名字,只为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平级调动,还不如孙坚自己带兵的时候自封“郡司马”过瘾呢~  
  请各位多多支持!:)
  @释蝶幽舞
09:29:52    mark  -----------------------------  开帖以来第一个回复呀,谢谢,谢谢o(∩_∩)o
  ⑤黃巾  孙坚这在县丞这个官职上一坐就不离位,几年间,调动了三回,当了三个地方的县丞,盐渎(今江苏省中东部盐城市)县丞、盱眙(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县丞、下邳(今 江苏省北部邳州市)县丞。  孙坚是个好人,处处施德,《江表传》就评价孙坚担任这三个县县丞时的情况,说是孙坚所到之处,百姓安居乐业,对他十分拥戴,能够听从他的调遣。  当时,与他交往,结为朋友的人数就有几百人。而且是什么人都有,不论是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还是卖菜的、卖肉的、卖酒的,孙坚对他们,都能够像对待子弟亲友一样,在生活上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们,其实,这也是为孙坚自己留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人脉关系,为后来孙坚已知江东政权的开创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常常说,创业艰难,其实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从基层做起,把基础做扎实,这样,就能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  12年后,也就是公元184年,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天下又有事了,而且,是大事——黄巾起义。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说来话长。  当时在东汉魏郡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张角,据他自己说,估摸着也就是吹的,说他从某位大仙手中得到了一本仙籍,叫《太平要术》(也称《太平经》),他从中学会道法后借施送符水为名,招收徒众,搞了一个隐秘组织,叫“中平道”这个就有点像今天的那种邪教,然后各地联络员串联好,给“老总”张角汇报,约定好日子,统一时间,之后他扬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东汉灵帝中平元年是农历甲子年),天下大吉”,联合“信徒”在青、荆、冀、扬、兖、徐、豫、幽八个州集体造反,在大半个东汉版图上掀起了轰轰烈烈但是“外强中干”的 “黄巾起义”,张角要求所有“信徒”头上围黄色头巾,所以历史上称其为“黄巾军”。  为什么说黄巾起义“外强中干”呢?  事实上,黄巾军虽然声势浩大,占据天下十三州中的八个州,(当汉时期将天下划分为十三个州,相当于十三个省,分别是青州、荆州、冀州、扬州、兖州、徐州、豫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雍州、交州,还外加一个首都直辖市,叫司隶)其实不堪一击,因为老百姓们能跟你张角混那就是信了所谓的“符水”,其实你就是靠迷信收拢人心,那么这样一来,你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是十分脆弱的,一旦老百姓知道真相,你也就玩完了。  还有,就是张角这种方式虽然“信徒”可以很快产生很多,但正因为速度过快,所以缺乏“死党”,而且对于老百姓来说,有那个“符水”和没那个“符水”好像都能活得好好的,所以,张角起义缺乏死心塌地的拥护者。  其三,就是实力薄弱。你这招“迷信”也就是骗骗老百姓,真正有实力,有势力,那些豪绅们才看不上你呢,缺乏强有力的势力支持,都是一帮老百姓,你让他们拿着锄头耙子跟官军干,打仗能打赢吗?  所以,黄巾军就是一只“纸老虎”,外强中干。  最初呀,东汉政府也就没拿这黄巾军当回事,反倒是张角同志和他俩“笨弟弟”张宝、张梁洋洋得意,这哥仨根据《太平要术》中关于“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的“反科学言论”自己封他们自己是“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东汉这边一看,你小子还蛮涨,汉灵帝大笔一挥:“去,让那个北中郎将卢植去把这帮小子给我消灭了。”  卢植这个人“老有名”了,他不是一般人,他是刘备的老师,卢植的师傅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从孙,汉明帝皇后(马援的女儿)的侄子,著名经学家,一代大儒马融,所以卢植本人也是博古通今,《后汉书?卢植传》这样评价卢植,说他“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 曹操赞誉他:“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并且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两部经学大作。令人遗憾的是,这两本书都没能流传到现在。可惜呀,这个人命不好,天生就预备好的“冤大头”。  
  ⑥沙場(上)  《后汉书?卢植传》记载:“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北中郎将,持节,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副,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角等走保广宗,植筑围凿堑,造作云梯,垂当拔之。帝遣小黄门左丰诣军观贼形势,或劝植以赂送丰,植不肯。丰还言于帝曰:“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   话说卢植在黄巾军起义时被太傅府、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四府”(“四府”之说见《后汉书?虞诩传注》)推举官拜北中郎将,持天子发的节杖,这是权力与天子信任的象征。你说卢植不是个儒生么,也能打仗?实际上,人家卢植是文武双全,上马能驰骋疆场,下马能做盛世华章。你要说学问,那可能卢植的师傅马融、师兄郑玄和卢植师徒三人可能还可以比比高低,当然相较之郑玄可能略胜一筹。但你要说武略,马融和郑玄跟卢植比起来确实是只能望其项背、自叹不如了。  卢植带领着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北军五校”是东汉非常重要的军事结构,属于禁军,西汉的时候是八营: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胡骑、虎贲、中垒,东汉的时候将胡骑、虎贲、中垒三营和并入其他五营)一路凯歌往东打,张角同志的黄巾军是一触即溃,只见得每每是卢植所到之处,总有黄巾军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将他们美丽的背影留给还没怎么明白就轻松把“胜利”赚到手的卢植。  卢植在前线打的是很欢儿,张角无奈的逃跑到了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决定再不跑了,突然脑子开始一根筋,打算誓死守城,背“城”一战。双方就在广宗打起了持久战,卢植这边对兵事非常积极,又是挖地道,又是搭云梯,进行技术战,要展示一下先进的攻城设备。  就在张角快走向死亡的时候,一个小宦官救了他的命。  卢植在前线冲锋陷阵,不知道这皇帝身边早就有人看他不顺眼,给他背后捅刀子,汉灵帝于是派宦官左丰跑去视察军队,《三国志》讲左丰这人他就不知兵事,结果回去就给皇帝说说卢植“拥兵不占”,其实道理很简单,他就嫌卢植没给他贿赂,《后汉书》不这件事情挑明了,有人让卢植给左丰送点钱,估计这个小黄门左丰也给了点暗示什么的,可偏偏遇上卢植傻不愣瞪,不谙世事,左丰很愤怒,后果很严重,回去给汉灵帝报告:“广宗那里的逆贼轻而易举就能消灭,可是卢植这家伙就是不出兵”,这意思很明显,暗示汉灵帝卢植与张角可能有勾结或者说是正在谈判阶段。  灵帝一听,大怒,就把卢植拿囚车拉了回来,你当我大汉无人呀?于是改派东中郎将董卓。  后来东中郎将董卓也是征战不力,又改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儁去接替董卓在广宗讨围攻困守在那里的黄巾军。  左中郎将皇甫嵩,是东汉名将,一代廉臣,度辽将军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的父亲叫皇甫节,曾经担任雁门太守。  皇甫嵩少年就崭露头角,《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他:“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是个文武全才。  大概这能人脾气都比较大,说是当时位列“三公”的太尉陈蕃和大将军窦武相继都请皇甫嵩“出山”,为国效力。结果都吃了“闭门羹”,不被皇甫嵩待见。  什么人才配请“一代高人”皇甫嵩“出山”呢,汉灵帝琢磨来琢磨去,为表虔诚,居然亲自出马。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连辟,并不到。灵帝公车征为议郎,迁北地太守。  皇甫嵩不好意思了,估计当时一定是诚惶诚恐的喊:“受之不起,受之不起。”然后担任了汉灵帝身边的郎官,没多久就高升“北地太守”。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开始“黄巾起义”之后,纠结“三十六方”,就是三十六个独立军,人多的叫“大方”,统辖一万多人,人少的叫“小方”,也至少统辖了六七千人。  边关告急,卢植被调回,东中郎将董卓也是败北而回,于是汉灵帝就想起了皇甫嵩,提拔他做左中郎将和朱儁一起讨伐黄巾军。  
  西晋司马炎皇帝在位的某一天,在今天河南卫辉某地一个魏国古墓中,发现一大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字数据统计有十几万字之多。这就是后世称之编年体史书的《竹书纪年》。                        这部古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战国时魏襄王20年之间的历史,是当时现存唯一的没有遭秦始皇焚书和后世儒家纂改的史书,弥足珍贵。它的被发现主要功绩有以下:                        1、其书中的记载能与甲骨文、金文、《史记》、《春秋》等多方面                        资料相印证,并且能够纠正现存史书的谬误,如《史记》中关于战国年表中的混乱错误,后世史学家通过《竹书纪年》重定年表,成为重建战国年代学不可或缺的主要依据。                        2、它的的出土和整理,刺激了当时史学的发展。                        3、最重要的是它的被发现引起了当时一场思想和文化上的大地震,其标志就在于颠覆儒家话语之下的《春秋》—《左传》—《国语》史学体系。原来被儒家所乐道的所谓的“禅让”竟然是“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国家政权从一开始就充满着暴力、阴谋和血腥。                        妺喜历来背负一个狐狸精的恶名,在竹书纪年中活画出一个复仇女神的形象。桀伐岷山,岷山氏献二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有了这两个美女,桀便冷落了妺喜。妺喜为了复仇,因此向桀的敌人伊尹相交,“遂以间夏”,最终成功复仇。这个叫桀的男人活该!                            可是这本书在宋代大儒(二程、朱熹、陆九渊)眼中视作洪水猛兽异端邪说,宋代的《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不加著录,最终导致在宋代以后的亡佚,淡出人们的视线。【故意销毁历史、罪证】                            ================    世界超级巨骗,骗了中国2000年! 世界骗子集团的大首领,首席巨骗!无与伦比的巨骗!顶天立地的骗子巨无霸!诚信?笑话!儒者把古代尧舜禹说成禅让,骗了中国2000年!    满口道德君子,如此行为,怎么做人?            连自己老爸都不认,还谈文化?儒家管皇帝叫爹,管亲爹叫叔叔【古代普通人不会认皇帝这个爹】,振振有词,大喊“君为天下人之父”,就是说,儒者有两个父!嘉靖妈妈说:我儿子,凭啥叫别人做爹?不干!嘉靖皇帝气得打死16个大臣。打趴下200个。读孔孟,能有俩爹。俩爹,不太好吧?             批注:我国第一部比较可靠的《通史》,于公元6世纪编成,依据就是这个竹书纪年,多达600卷,可谓民族至宝。可惜,这部书,和竹书纪年一样已经在宋代被销毁,而且更彻底,无影无踪。这是直接把中国人的祖宗灭了。最早焚书的是周公。孔子继之删书。不过,此二人能毁的相对少,尤其孔子删书危害更小,不计较,不过他是开了一个头,后儒毁灭文献都是学他的。后来的太过分了。对全人类都是犯罪。            学孔、儒,能有两个父,千万注意!            儒学,最好听的东西也是老人社会的产物,绝不可任其泛滥!会搞得人人自私、贪生怕死。        注:孔子是被吹起来的。          墨子因为说“官无常贵,民无常贱”,立马被清除。孔子的“礼不下庶人”,与墨子的主张是相反的,所以在古代,孔子不死。他只是一个木偶而已,后来变成老木偶,丢不掉了。说他影响什么的,那是没看到古人真相,也就是忘记祖宗了,我说的对吗?      现今鼓吹孔子的,要么是有些糊涂的老人,要么是骗子,或者第三种,老骗子。            孔子死后,根本没有动静。他的名声,是子贡造就的。子贡是个投机家,巨富。影响大,能救快要被伐灭的国。不过他想凭舌头拒伐鲁的齐兵,没有成功【孔子死后】。        子贡常去诸侯那里推销孔子,诸侯要给子贡面子。很多诸侯尊孔,这样,孔子逐步成了一个有名的木偶,后来,时间一长,这个木偶甩不掉了,读他书、入他门的人,竟然俩爹,甚至多爹【皇帝会新老更换】。你说,孔子的书,好吗?谁要俩爹啊?  
  @远山低
16:44:09    西晋司马炎皇帝在位的某一天,在今天河南卫辉某地一个魏国古墓中,发现一大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字数据统计有十几万字之多。这就是后世称之编年体史书的《竹书纪年》。                          这部古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战国时魏襄王20年之间的历史,是当时现存唯一的没有遭秦始皇焚书和后世儒家纂改的史书,弥足珍贵。它的被发现主要功绩有以下:                         ...........  -----------------------------  支持这位网友的新见,不过,我在写三国江东史,您~~~………………
  读孔儒书会无爹。  孔儒经典《礼》能把亲爹说成叔伯父,接受这样的思想的人,其实无爹。儒者无爹。
  好好干吧,楼主!祝您发财!
  心贴子为什么还没有老帖子“江东春秋(壹)创业不容易—孙坚”人气好,郁闷~~
支持一下!!!
  @命运之音
08:51:51    呵呵 支持一下!!!  -----------------------------  谢谢~这几天太忙,稿子是有的,但顾不上发,后天一次发四篇~
  ⑦沙場(下)  右中郎将朱儁的情况也简单介绍一下。  话说朱儁也是一名骁将,小的时候父亲早逝,就只得与母亲在一起生活,《后汉书?皇甫嵩朱儁传》记载:“朱儁字公伟,会稽上虞人也。少孤,母尝贩缯为业。”“缯”在《说文解字》中说是:“缯,帛也。”大概朱妈妈心灵手巧,经营纺织业,儿子也孝敬母亲,家庭和睦。  朱儁这个人确实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年纪轻轻,就救了一次人,但他不是像孙坚一样拎着大刀片子和人家硬碰硬,朱儁是用“金钱交易”救人的,那么究竟是谁让朱儁煞费苦心的营救呢?——尹端!  朱儁孝敬贤能之命四方传颂,就传到了上虞县县长山阳度耳中,就把他推荐给郡守韦毅。  大概小伙子比较勤奋,没在郡守那里干几天就升任了会稽太守尹端的主薄,就是机要参谋兼文书员,小伙子可能是很高兴,所以干得愈加卖力。  尹端这个人物也不可小觑,也是一个有大才略的人,他本来是东汉名将张奂在任护匈奴中郎将任上时手下的的司马,张奂此人文武双全,蒙承昔日皇甫嵩的叔叔度辽营度辽将军皇甫规提拔栽培,纵横沙场多年,多次平定东汉边疆动乱,多次与鲜卑、乌丸、先零羌作战,战功赫赫。  永康元年尹端跟着张奂、董卓大败先零羌,因公升任会稽太守。  也就是在会稽太守任上,他提拔了朱儁。  好景不长,会稽郡许昌许韶父子起义,许昌自封“阳明皇帝”,作为会稽郡太守,又是名将,尹端自然要前去平叛,结果““讨贼不利”,朝廷一看,你不是那么能打,跟北方数民族作战战功赫赫吗,怎么连许昌许韶父子起义都无法平灭,恐怕压根救世不像打吧?这可牵扯到政治立场,你不能私通叛军呀?尹端被诬,因而下狱,被判处死刑。  许昌许韶父子起义,前面我们分析过,不过是“乌合之众”,后来被扬州刺史臧旻手下孙坚带了千把来人消灭了,关于尹端失败的猜想,前面在孙坚平灭许昌许韶父子起义的分析中也有交代。  朱儁念及旧情,对他的“伯乐”花重金“抢救”,关于朱儁贿赂的对象,我想应该是朝廷中的宦官。因为第一,尹端一案,事关重大,且是朝廷钦点判处死刑,不是打通地方大员就顶事的,要打通朝廷中央政府;第二,此时东汉朝廷宦官当权,一手遮天,且极力打压陈蕃、张奂等功勋卓著的正牌老臣,尹端和他们有所牵连,必然也是打击对象,比然要把小事做大,好斩草除根,那么,朱儁要营救尹端,必须要和这些宦官接触,估计就是贿赂给了大宦官曹节、王甫等人。由此也可见朱儁小小年纪就老于世故,他贿赂宦官也必定会有朋友帮助,这些人也应该是有权有势,朱儁结交豪强,不简单呀。  黄巾军起义爆发,百姓民不聊生,卢植因罪遣返,朝中公卿大臣们都推荐朱儁,于是,东汉朝廷就任命他为右中郎将,持节,和皇甫嵩并肩讨伐。   朱儁、皇甫嵩先与黄巾军将领波才带领的部队作战,失败。皇甫嵩退守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波才缺心眼,率大兵包围城。  皇甫嵩一代名将,你把他逼急了,能有好果子吃?果然,皇甫嵩发现了破敌妙计,讲到“兵有奇变,不在觽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 《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意思很明显,黄巾军装备太土,停留在原始级别,军帐全都是茅草堆得,皇甫嵩决定放一把大火,火攻!  这里说一下“田单之功”是什么意思,说是战国时期,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连克齐国70多座城池,基本就算灭了齐国,齐国君臣跑到田齐政权设立的“五都”之一的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即墨市),乐毅稳扎稳打,莒城池坚固,三年未克,乐毅遭受了和尹端一样的悲剧,燕王认为乐毅不好好打,用将军骑劫把他换下,乐毅无奈,投赴赵国。  当时齐国大将、齐王亲戚田单坚守莒,设计使骑劫丧失民心,骑劫这个人,莽夫没头脑,田单见反攻时机成熟﹐便集中千余头牛﹐牛角上面缠着利刃﹐也不知道是不是荆轲刺秦王用的“徐夫人匕首”,牛尾上扎上浸过桐油的芦苇﹐身披五彩龙纹外衣﹐在夜间﹐下令点燃牛尾上浸过桐油的芦苇﹐众牛一路狂奔燕营﹐大败燕军,收复失地。  后来这个故事也成为了火攻战的代表,皇甫嵩深谙兵法,自然知晓。  话题转回皇甫嵩这里,纵火之夜狂风骤起。皇甫嵩率兵纵火,打破敌军,黄巾军乌合之众,四散溃逃。之后皇甫嵩、朱儁合兵,乘胜追击。大破数万黄巾匪军。  黄巾军起义一直困扰了当时的东汉很长时间,一时间天下烽烟四起,家国千疮百孔,数万百姓因为受骗而不幸死去,张角确实是害人呀~  当然,主要的战场是围绕卢植、皇甫嵩、朱儁等人展开的,这个战争最终的结果是:由于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儁沿用了卢植整体的战略计划和部署,取得了广宗战役的绝对性胜利,也为黄巾军的消灭铺下了道路,同时卢植也因而被无罪释放,而且东山再起担任尚书,最后在众英豪合力围剿之下,黄巾军覆灭,一场浩劫度过。  我们为什么要将这场大战呢?这当然是因为孙坚,他当时就恰好在右中郎将朱儁军中。  话说朱儁不知从那个小道消息打探到孙坚这人有才,当然也有可能是孙坚平灭许昌许韶父子起义的时候就已经闻其“大名”了,尹端没做成的事,孙坚做成了。  怀着这样复杂的的心情,朱儁在出征前向朝廷举荐孙坚担任佐军司马,这个官职实质上是中郎将的属官,基本上就是随军参谋。  孙坚多聪明呀,天上掉馅饼那是绝对不会不要的。  想要拳头硬,在军中说话有分量,兵力充足是不可少的。孙坚这时候手下没多少兵,但这难不倒孙坚。  孙坚这一路不是白走的,他在淮水、泗水一带招募了好多精兵,再加上下邳还有好多跟他的同乡少年,一共得到精兵一千多人,而且这一千人后来就死心塌地跟着孙坚随朱儁南征北伐,成为了跟随孙坚最早的“老班底”。  我们都知道戏剧演绎《杨家将》中赫赫有名的杨老令公的原型北汉降将杨业降宋之后在对辽作战上人称“杨无敌”,那这时候的孙坚打仗也可以说是“孙无敌”了,而且这位“孙无敌”比“杨无敌”成名早还长得帅,杨业成名的时候都一把胡子了,孙坚这时候还是个小伙子,所以孙坚打黄巾军确实是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强中更有强中手”杨业最后败在了一代名将耶律斜轸手中,孙坚他再无敌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⑧資本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了这件事情的经过:坚乘胜深入,于西华失利。坚被创堕马,卧草中。军众分散,不知坚所在。坚所骑骢马驰还营,踣地呼鸣,将士随马于草中得坚。坚还营十数日,创少愈,乃复出战。  孙坚作战勇猛已经到了不要命的程度。一次,他乘胜追敌,结果追到西华(今河南省西华县)这个地方的时候,为敌所创,作战失利,受伤堕马,鲜血染红了衣甲。  当时,可能孙坚只是带了很少一部分人在前面,而且他又那么猛,一点没有集体作战的意识,喜欢一个人冲锋陷阵,他受伤掉到了草丛里后硬是没有被手下士兵发现。  估计孙坚一个人躺在草丛里,肠子都悔青了,轻率惹得祸呀~  说来也怪,谁都没想到,过了一会,各将领正在军营里发愁孙坚在哪里呢?一匹骏马跃入,大家伙一看,居然是孙坚的马,大家以为孙坚回来了,但一看,没呀。  然后派遣将士们随马找去,才在草中发现了气息奄奄的孙坚。  孙坚回营养了十几天,觉得自己没事了,这才伤势刚好,他就把自己在草丛里的悔恨,还有:“发誓以后再也不独自冲锋陷阵,不然就……”之类的毒誓抛在脑后,义无反顾的又奔赴想了那让他又爱又恨的疆场。  孙坚太爱打仗了,杀人恶魔呀!实不然也,对于当时来说,多打一仗那就是资本,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对于各路人马来说剿灭黄巾军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黄巾军剿灭过程那么艰难?按道理黄巾军乌合之众几下就会土被瓦解。  事实上,这是因为各路诸侯,在剿灭的同时,忙着扩充自己的实力,要通过这一场战争树立自己的威信,扩充兵力,打出名声,还有多获得一些军用物资,所以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争,是为了在时代的变化中寻找自己的机遇,寻找脱颖而出的豁口,与黄巾军作战,只是为了达到这样一种目的的方式,可怜的张角,至死都没明白,自己只是别人升迁的一块垫脚石。  剿灭黄巾军是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袁绍、袁术、董卓、孙坚……在剿灭黄巾军之前,他们都不起眼,但在这之后,各各都是说话有分量的人。  所以黄巾军剿灭的为什么那么慢?这不是诸侯与黄巾军的较量,这是诸侯与诸侯的较量,谁在这场大规模战役中,打仗打得越多,战绩越多,实力就会越强。  所以我们再反过来看孙坚的表现,除了表现出孙坚英勇善战,不惧战死,还有就是通过他急于要在诸侯纷争的夹缝中扩充自己的实力表现了他对于时势敏锐的洞察力。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了孙坚在之后的战斗中的表现: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果然,朱儁和孙坚联兵迫使汝水、颍水这一带的黄巾军走投无路,逃到了宛县县城中坚守不出,人家心想:“打不起你我还躲不起你吗?”  孙坚露出了狰狞的笑容,你打不起也躲不起。孙坚率军独当一面,哼哧哼哧他自己九亲自率兵爬云梯,第一个就冲上了宛县县城的城墙上,大大激励了全军将士的士气,估计也让他自己好好的出了一把风头。  后面那帮将士一看,“咱主帅都上去了,咱在这里算是干什么的?那咱也上”,可能他们本来好有点畏难情绪,结果让孙坚一激励,这帮人生龙活虎的就爬上城墙了,杀的黄巾军大败。读史至此,我们不禁感叹,榜样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呀!  果然,在此之后,孙坚同志升官了,朱儁上表朝廷任命孙坚为别部司马,这个官职了不得。当时汉朝大将军手下分了好多营,这个营的最高长官就是别部司马,关键的是,别部司马手下兵力没有固定,你可以随便招,招完军饷还是朝廷出,说白了就是打着官家的旗号招募私人军队,可以手握重兵。  孙坚,总算创出些名气,有了点硬碰硬实力了。因为尽管吴孙子十三篇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上策,可是生逢乱世,只能以攻为守,需要硬碰硬来把握主动,方能自保,孙坚深谙这道理~
  ⑨羌亂(上)  东汉政府大厦将倾,东边有黄巾军,西边也不太平。  我们说,东汉开国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动乱不断,有些历史学者因此说啥数民族凶悍,野蛮,屡屡欺凌中原百姓,实不然也,纵观华夏五千年大历史,很多少数民族本来都是民风淳朴,因此反而被中原汉族屡屡欺凌,不得不做一反击,上马容易下马难,中原所谓的“正朔”还往往反咬一口,搞的使被欺凌不得已反抗的少数民族“骑虎难下”,不得不起兵造反,好做一补偿。  举例来讲,契丹,这个有着“镔铁”称号的坚强民族,一开始的时候实力弱小,先被迫归附于突厥,后来依附于唐,武周时期的营州都督赵文翙,看着契丹好欺负,想“激反”他们“冒功”,契丹无奈,只好骑兵抗击,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呀?搅得武周不安宁,最后武周联合漠北的突厥、今天辽宁地区的奚人才合力平灭。  唐玄宗天宝年间,说是“物华天宝”,其实在张九龄罢相之后,不论是李林甫当道还是杨国忠主政,唐朝都是在以“超音速”的速度腐朽没落,唐玄宗老来糊涂,沉溺酒色,表面的繁华下是暗流涌动,按道理这时候就应该和周边的政权搞好关系,偏偏当时担任剑南节度使的鲜于仲通,手下的姚州地区的地方官张虔陀为人放肆。  公元七五○年,南诏国国王,有雄才大略的阁逻凤率妻女赴成都会议,路过滇西的姚州府,也就是今天云南省楚雄市的姚安县,姚州都督张虔陀是个好色之徒,垂涎阁罗凤的妻女的美色,还以“天朝上国”高官的姿态向阁罗凤勒索,阁逻凤不应,张虔陀最终奸辱了阁罗凤的娇妻爱女,阁罗凤为此大动肝火,之后厚颜无耻的张虔陀还“恶人先告状”,借职权之便向朝廷打“小报告”诬陷阁罗凤谋反,朝廷随即派遣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带兵八万去攻打南诏。  这一举措引起了阁罗凤极大的愤慨,为雪前耻,扬南诏子民之威,于是举兵攻陷姚州,怒杀张虔陀,为云南人民扬眉吐气,好让唐朝人把南诏人也当人看,向唐朝示威抗议,并取剑南道羁縻州(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因地制宜,类似特别行政区)三十二州。  南诏人民民风淳朴,热爱和平,阁逻凤主动向鲜于仲通请和,谁知鲜于仲通自恃兵多,进军至西洱河,南诏大破唐军,唐军死六万人。南诏依附于吐蕃,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就被称为“天宝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唐朝失去了对云南、交趾北部地区的管理,也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又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南诏人实在是不得已,要怪只怪汉人将领刁恶,唐朝缺乏对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平等看待的理念,加剧了唐朝的衰败。  所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生在东汉末年的这一次以先零羌为首的少数民族动乱,说他是汉族人屡屡欺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压迫中不得不反抗,这个说法是能够站得住脚的,而且东汉末年朝廷腐败,边将为了建功封官,这样做也是可想而知的。  话说公元184年,黄巾军在张角的带领下起兵造反,东汉政府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一看全国起义势头高涨,也是蠢蠢欲动,随即由地处羌族部落北地的先零羌以及枹罕地区的头领胡人北宫伯玉联合湟中地区义从羌的领袖李文侯带领河东地区(黄河甘肃青海流域)的各少数民族部落起兵反汉,先零羌以北宫伯玉为将军,因为当时北宫伯玉手握数万人马。可是,北宫伯玉兵多,但他自己不擅长领兵打仗,有良兵无良将,就好比刘邦没有韩信。这时候有人就会奇怪了,北宫伯玉他这数万兵马是怎么来的,这帮士兵瞎了眼了跟了一个不会打仗的人?  实不然也,当时羌族整个部落数量十分庞大,有研种羌、留何种羌、先零羌、封养牢姐羌(封养羌、牢姐羌部落联盟)、罕开羌、烧当羌、当煎羌、烧何羌、勒姐羌、钟羌(钟存羌)、当阗种羌、旦冻羌、傅难种羌、巩唐羌、句就种羌、嶵岂羌、鸟吾种羌、零吾种羌、滇那种羌、长离诸羌、黄羝(石)羌、发羌、唐旄羌、参狼羌、白马羌、旄牛羌、虔人种羌、全无种羌、沈氏种羌、岸尾羌、武都羌、越巂羌、广汉羌等等。  西羌部落繁多,从名称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以动物之名为号的部落,这因该是一种图腾崇拜的遗迹,看来这些部落还比较原始;还有一部分部落以地名为号,这些部落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而较强大的先零、烧当羌则以父号为名,表明他们已经开始施行父系氏族的父子联名制。什么是“父子联名制”,就是子女名字开头的字往往是父亲名字末尾的字,比如唐代西南的南诏国(蒙舍诏)国王(首领)的名字传递:盛逻皮—皮逻阁—阁逻凤—凤迦异—异牟寻—寻阁劝。  尤其是先零羌部,他是西北羌族部落中实力非常强的部落,而且特别不安分,西汉汉武帝统治时期就曾经联合封养牢姐羌(封养羌、牢姐羌部落联盟)发动叛乱,所以羌族部落一直都有非常强大的军事势力,是汉朝政府长久以来的隐患。  当然汉武帝年间的诸羌叛乱后来被将军李息被平定,从此羌人的地盘就有了护羌校尉,专门监管羌人,成为了羌族地区汉朝政府最高官职,负责监察管理羌族部落,校尉府就设在金城郡。当然,公元184年当时的护羌校尉可怜得很,金城郡被攻破,那位可怜的护羌校尉被北宫伯玉收拾了。
  ⑩羌亂(中)  镜头从羌族发展史转移回来,北宫伯玉有雄兵无良将,确实是吃亏。  当时在东汉政府担任凉州刺史的左昌占军粮数万,私求巨利,不得人心。北宫伯玉带着雄师来打左昌的时候,左昌就派曾经因为左昌贪污而劝谏的敦煌人盖勋(字元固)和从事(汉朝小官职)辛曾、孔常等人去坚守汉阳郡的阿阳县(今天甘肃省成县),左昌这个人是假公济私,怀恨在心,借刀杀人,有意让盖勋领兵,因为想着北宫伯玉人马众多,盖勋兵马少,必定战败被杀,就是逃回来了,一可以军法从事。  可是左昌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北宫伯玉不争气,虽然“兵多”,但“将寡”反倒是被盖勋追在屁股后面一通乱揍,跑到了金城郡(今甘肃省永靖)。  当时在金城守卫的,就是看管羌族人好多年、被羌族人恨之入骨的护羌校尉,当时担任护羌校尉的叫泠征,同时负责守卫工作的还有和金城太守陈懿。  北宫伯玉这次变得小心了,指不定这金城里面也有什么奇人,没有冒然出击,而是打听哪里有良将。  就当北宫伯玉正在犯愁时,有人举荐说榆中人边章、韩遂这两个人很有胆略,在当地一带很有名,你把这两个人找来,你就无敌了。  北宫伯玉此时求将心切,也不仔细考察,就那样了。  便派人把边章、韩遂劫到军中。这仨人一见是相见恨晚,因为这边章和韩遂俩人本来也是一对暴动分子,正准备起兵。哥仨一想,原来我们是一路人呀。北宫伯玉一看情况如此乐观,便当即委以边章、韩遂重任,让其主持羌胡联军的军事,同时主管汉军。   边章、韩遂率领联军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势如破竹,无坚不摧,很快就打到了金城。  金城太守陈懿急忙组织守军顽抗,这帮士兵还没缓过神儿呢,估计刚从睡梦中惊醒,就给他支到城墙上作战,根本无济于事,不到四个小时,守军就土崩瓦解,陈懿被杀死,倒霉的护羌校尉泠征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痕迹,他一生唯一值得史家记载的,就是他被北宫伯玉一帮人杀了。  左昌呢?刺史大人跑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就是不发兵,坐视成败。直到金城被攻陷,这家伙才知道着急了。  攻破金城之后,北宫伯玉、边章、韩遂等人将矛直指左昌,左昌打不过,吓破了胆,被围困在了冀城(今甘肃省甘谷),然而他此时唯一能调动的相对较近的部队就是那个曾经想被他暗算掉的盖勋的军队,左昌无奈,用了上对下的命令召曾经击败北宫伯玉的盖勋、辛曾等人来救援,因为他跟盖勋关系不好想来是人尽皆知,他害怕现在盖勋趁机报复,想用充满强制性的语气吓一吓盖勋,让他来救援。  左昌完全把盖勋想错了,他毫不犹豫的决定发兵救援左昌,结果辛曾、孔常等人反而扭扭捏捏,不想前往,害怕战死。  盖勋这个人过于讲究忠心,他直言劝谏被长官左昌厌恶是因为忠心,他在可能知道长官左昌曾经欲借北宫伯玉的手除掉自己的情况下在长官左昌遇难时不拥兵自重、冒着战死依然出兵相救依然是因为忠心。  盖勋听到辛曾、孔常等人这样的答复,愤怒地说道:“当年齐国的监军庄贾没有按时到军营报道,司马穰苴杀了他,你们今天也想让我杀一个人立威吗?”(“昔庄贾后期,穰苴奋剑。今之从事,岂重于古之监军乎!”《资治通鉴?卷五十八》)熟读历史的朋友这时候一定笑了,不久孙坚会说出几乎一模一样的话,这个典故在后文会讲解。  辛曾、孔常等人一听这话,顿时对盖勋“服服帖帖”了,这里面有对盖勋正义感的敬佩,也有对于盖勋苛厉的恐惧。  盖勋带着他的部队浩浩荡荡开到了冀城城下,击溃了羌兵,我觉得可能是韩遂、边章、北宫伯玉三个人可能是因为刚刚认识,边章、韩遂二人对北宫伯玉的军队不熟悉,加之左昌太不争气,导致“三人帮”有些轻敌,所以才战败。  盖勋是一个书生气很重的人,从他对左昌的态度就能看出,忠义思想灌满了脑子,但领兵可能也还真的有一手,毕竟羌兵这次作战再怎么松懈,羌人的整体战斗力还是要高于汉兵的。  盖勋一看自己在战场上春风得意,不免又搬出孔夫子“忠孝”思想,他居然派人跑去指责边章和韩遂,指责他们身为大汉子民,却背叛国家,和叛军谋逆。  史书上记载边章、韩遂的反应,是很无奈的向盖勋回了一句话:“要是左昌早听你的话,发兵收拾我,我还能够改过自新。而今罪孽深重,不能投降了。”(“左使君若早从君言,以兵临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总边章、韩遂之意思就是:你早不收拾我,现在咱俩敌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投降!  很奇怪的是《资治通鉴?卷五十八》紧接着记载道:“乃解围而去。”,好像边章、韩遂还是动了恻隐之心,而且北宫伯玉似乎对退兵的行为也没有太多干预,这也是一个谜团,我觉得,可能是北宫伯玉因为在军事上过分依赖边章、韩遂,不能斥责他们,尤其是敌人已经向他们伸来了“橄榄枝”,害怕二人叛变,故只好忍气吞声。
  楼主的历史知识很丰富,赞一个!
  @牛角蜂  16:39:17  楼主的历史知识很丰富,赞一个!  -----------------------------  谢谢,牛角兄的陆羽也很不错~
  @独孤慕雨  17:51:41  说什么种西瓜,明显就是在胡扯。你在写作之前要知道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什么时候传到江南的!  -----------------------------  谢谢暮雨指正,按照《建康实录》等书记载,孙钟当年确实是一个种瓜的,我查了一下,按照当时的时间出现种西瓜的事情确实值得商榷,但“种瓜”,多条史料都是佐证。我“也不知道这白鹤吃西瓜有没有噎住。  ”一句话有失严谨,应用“瓜”。其实孙钟要说种西瓜也不是没可能,汉武帝曾经派过“译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西方国家引进奇珍异宝,今天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中也发现了西瓜子,墓室建造的时间是汉宣帝,《本草纲目》也记载西瓜在五代前传入江南。“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所以东汉末年江南有也不是没有可能,总之这句话还是不够严谨,谢谢暮雨~
  重发  ———————————————————————————————————  ②家世  孙坚的父亲叫孙钟,是个种瓜郎,成天乐呵呵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自古史家对喜欢给“神人”们一些很“神”的来历,比如项羽是重瞳子,刘邦是赤帝子,孙坚自然也少不了传奇色彩。这是封建统治者“神化”自己,愚民,欺骗民众来获得民心的小伎俩,关于孙坚的“神话”我们在下文会提到。其实在孙坚之前,他爸爸孙钟身上也被安了这么一件“奇事“,同时这件事也关系到了富春城东的孙家祖坟。  《建康实录》注引《祥瑞志》记载:“钟家于富春,早失父,幼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俭,以种瓜自业。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三人曰:“此山下善,可葬,当出天子。君望山下百步许,顾见我等去,即可葬处也。钟去三四十步即返顾,见三人并成白鹤飞去。钟记之,后死葬其地。地在县城东,冢上常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   说种瓜郎孙坚家在富春,这娃命苦,早早就没了爹,自幼是他老娘把这孩子拉扯大,所以孙钟对他母亲特别孝顺。  紧接着,《建康实录》记载了一个关于孙钟“好心有好报“的故事,同时又接连了《三国志》关于孙坚出生的记载。  话说种瓜郎孙钟一日遇到了三个人问他要点瓜吃,解解渴,估计是这三个人长得有那么点浩然仙气,老实人孙钟就请这三个人吃了一顿“霸王瓜”,发了一回“善心”,这三个人也是知恩图报,就指着这富春城东边的山的山麓,说那里有一块风水宝地,谁家要是葬在那里,谁家就能出天子。  孙钟一个种瓜的,一看摊上这便宜事,高兴的不得了,又听见那三个人说,让孙钟往山下走一百步左右,等你回头看见我们几个走了,你脚下踩的地方就是那风水宝地。结果孙钟心急,走了三四十步就回头看,估摸着是害怕这仨人把自己的瓜偷了,总之孙钟回头一望,果然看见那三个人变成白鹤而去,也不知道这白鹤吃瓜有没有噎住。  孙钟暗暗记住这地方,死后就葬在了这山麓上。  更为详细的记载见刘义庆的《幽冥录》,其中就记载了著名的“孙钟设瓜”的故事:“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祖也。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忽有三年少诣乞瓜,钟为设食。临去,曰:‘我司命也,感君不知,何以相报?此山下善,可作冢。’复言:‘欲连世封侯而数代天子耶?’钟跪曰:‘数代天子,故当所乐。’便为定墓,曰:‘君可山下百步后顾见我去处,便是坟所也。’下山行百步,便顾见悉化成白鹤也。”  《幽冥录》记载的故事与《建康实录》中的内容相差无几,细节上的细化反而更像文学作品。  其实孙钟这个故事听起来虽然很神奇,但往往越是具有故事性的历史往往越是瞎编乱造,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应该是孙权称帝以后为了美化自己编创的,目的就是凭借着这种封建迷信来聚拢民心,但关键是有老百姓信,所以此后历朝历代史家对此也是笔耕不绝,津津乐道。比如明代邑庠汪克淑在他的《续瓜圃说》记载:“丙午秋,以省试旋,停舟三洪,不惮跋涉,偕友寻源,陟其巅,得吴王墓圹,形如铁色,不生茅草,高广约数十步。乡人为我一一指点,无毫发之爽,于是余友徘徊顾盼,且惊且骇,殆不胜今昔禾黍之感矣。”这孙钟墓,成了名胜。  除了唐朝人许嵩在他自己的编年史书中的记载,关于孙钟墓,还有更为详细的记述。  清光绪《丹阳县志》载:“孙钟,隐居不仕,种瓜于县西白鹤山,死即葬其地,坚父也。其踪迹颠末,人莫能窥。今每岁三月十五日,有司祭于其祠墓。”   清乾隆《镇江府志》云:“白鹤山,在县西十里,孙钟墓在焉,前有枝子岗。”  上面两条记载直接点名了孙钟墓所在地的山名——“白鹤山”,孙钟墓前面还有“枝子岗”,这种说法这又让我们联系到那三只白鹤,这种相似进一步印证了《建康实录》记载的不真实性,天下哪有这么多巧合?同时,这里记载的孙钟成了一位隐士,种瓜成了副业,搞的如同陶渊明一般,这里面恐怕也有夸大的成分。  除此之外,民国二十五年的《孙氏宗谱》还记载了另一种说法: “钟后与祖迁严州桐庐,祖殁,葬乌石山上。又居富春钱塘,公娶刘氏,生子二:坚、静。公殁,葬富春县,夫妇同茔。”这山又叫“乌石山”,现在所谓孙钟种瓜的地方也已经改名叫做“吴王峰”。总之在关于孙钟种瓜地点及其名称的记载上很是混乱,民间记述很多,但是不见得都有较强的可信度。  《宋书?符瑞志》记载:“孙策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三人谓钟曰:此山下善可作冢,葬之,当出天子。君可下山百步许,顾见我去,即可葬也。钟去三十步,便反顾,见三人并乘白鹤飞去。钟死,即葬其地,地在县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天,衍数里。父老相谓,此非凡气,孙氏其兴矣。”  这条记载应该是孙钟故事的集合版,至此,我们对孙钟的了解也在这里中断,因为他除了后来在孙坚十七岁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就在历史的烟云中销声匿迹了,我所能查缉到的关于孙钟的资料也就到此结束。
  更改再重发@独孤暮雨,谢谢指正,已经在原帖更改,欢迎检查~  ——————————————————————————————————  ②家世  孙坚的父亲叫孙钟,是个种瓜郎,成天乐呵呵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孙钟种的是什么瓜呢?这个问题引来古今不少闲人围观。西瓜?不不不,这个可能不太准确……  话说在西汉汉武帝年间,好大喜功的刘彻曾经派遣过“译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西方国家引进奇珍异宝,“译长”也就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特派员、大使之流,那“译长”有没有带回来西瓜籽呢?不知道,想来应该带回来了,因为考古学家在今天扬州西郊的邗江县发现了一处汉墓,惊人的是,墓室中竟然发现了西瓜籽,而这间墓室建造的时间是汉宣帝年间,这又让人对孙钟的瓜田联想无限~  过了千年,明朝医学奇人在学习神农氏“尝百草”后撰写了中医史上的一本奇书《本草纲目》,这里面也记载了西瓜在五代前就传入江南。“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所以再加上考古发现,东汉末年江南有人西瓜不是没有可能,但那也应该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可到底孙钟种的是不是西瓜呢?没有史料证明着一点,史书的作者都可恶的用“瓜”字解读了孙钟种的东西,也没有记载吃孙钟种的瓜的人吃的时候吐籽什么的,所以我们无从考证,姑且当一笑料。  自古史家对喜欢给“神人”们一些很“神”的来历,比如项羽是重瞳子,刘邦是赤帝子,孙坚自然也少不了传奇色彩。这是封建统治者“神化”自己,愚民,欺骗民众来获得民心的小伎俩,关于孙坚的“神话”我们在下文会提到。其实在孙坚之前,他爸爸孙钟身上也被安了这么一件“奇事“,同时这件事也关系到了富春城东的孙家祖坟。  《建康实录》注引《祥瑞志》记载:“钟家于富春,早失父,幼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俭,以种瓜自业。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三人曰:“此山下善,可葬,当出天子。君望山下百步许,顾见我等去,即可葬处也。钟去三四十步即返顾,见三人并成白鹤飞去。钟记之,后死葬其地。地在县城东,冢上常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   说种瓜郎孙坚家在富春,这娃命苦,早早就没了爹,自幼是他老娘把这孩子拉扯大,所以孙钟对他母亲特别孝顺。  紧接着,《建康实录》记载了一个关于孙钟“好心有好报“的故事,同时又接连了《三国志》关于孙坚出生的记载。  话说种瓜郎孙钟一日遇到了三个人问他要点瓜吃,解解渴,估计是这三个人长得有那么点浩然仙气,老实人孙钟就请这三个人吃了一顿“霸王瓜”,发了一回“善心”,这三个人也是知恩图报,就指着这富春城东边的山的山麓,说那里有一块风水宝地,谁家要是葬在那里,谁家就能出天子。  孙钟一个种瓜的,一看摊上这便宜事,高兴的不得了,又听见那三个人说,让孙钟往山下走一百步左右,等你回头看见我们几个走了,你脚下踩的地方就是那风水宝地。结果孙钟心急,走了三四十步就回头看,估摸着是害怕这仨人把自己的瓜偷了,总之孙钟回头一望,果然看见那三个人变成白鹤而去,也不知道这白鹤吃瓜有没有噎住。  孙钟暗暗记住这地方,死后就葬在了这山麓上。  更为详细的记载见刘义庆的《幽冥录》,其中就记载了著名的“孙钟设瓜”的故事:“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祖也。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忽有三年少诣乞瓜,钟为设食。临去,曰:‘我司命也,感君不知,何以相报?此山下善,可作冢。’复言:‘欲连世封侯而数代天子耶?’钟跪曰:‘数代天子,故当所乐。’便为定墓,曰:‘君可山下百步后顾见我去处,便是坟所也。’下山行百步,便顾见悉化成白鹤也。”  《幽冥录》记载的故事与《建康实录》中的内容相差无几,细节上的细化反而更像文学作品。  其实孙钟这个故事听起来虽然很神奇,但往往越是具有故事性的历史往往越是瞎编乱造,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应该是孙权称帝以后为了美化自己编创的,目的就是凭借着这种封建迷信来聚拢民心,但关键是有老百姓信,所以此后历朝历代史家对此也是笔耕不绝,津津乐道。比如明代邑庠汪克淑在他的《续瓜圃说》记载:“丙午秋,以省试旋,停舟三洪,不惮跋涉,偕友寻源,陟其巅,得吴王墓圹,形如铁色,不生茅草,高广约数十步。乡人为我一一指点,无毫发之爽,于是余友徘徊顾盼,且惊且骇,殆不胜今昔禾黍之感矣。”这孙钟墓,成了名胜。  除了唐朝人许嵩在他自己的编年史书中的记载,关于孙钟墓,还有更为详细的记述。  清光绪《丹阳县志》载:“孙钟,隐居不仕,种瓜于县西白鹤山,死即葬其地,坚父也。其踪迹颠末,人莫能窥。今每岁三月十五日,有司祭于其祠墓。”   清乾隆《镇江府志》云:“白鹤山,在县西十里,孙钟墓在焉,前有枝子岗。”  上面两条记载直接点名了孙钟墓所在地的山名——“白鹤山”,孙钟墓前面还有“枝子岗”,这种说法这又让我们联系到那三只白鹤,这种相似进一步印证了《建康实录》记载的不真实性,天下哪有这么多巧合?同时,这里记载的孙钟成了一位隐士,种瓜成了副业,搞的如同陶渊明一般,这里面恐怕也有夸大的成分。  除此之外,民国二十五年的《孙氏宗谱》还记载了另一种说法: “钟后与祖迁严州桐庐,祖殁,葬乌石山上。又居富春钱塘,公娶刘氏,生子二:坚、静。公殁,葬富春县,夫妇同茔。”这山又叫“乌石山”,现在所谓孙钟种瓜的地方也已经改名叫做“吴王峰”。总之在关于孙钟种瓜地点及其名称的记载上很是混乱,民间记述很多,但是不见得都有较强的可信度。  《宋书?符瑞志》记载:“孙策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三人谓钟曰:此山下善可作冢,葬之,当出天子。君可下山百步许,顾见我去,即可葬也。钟去三十步,便反顾,见三人并乘白鹤飞去。钟死,即葬其地,地在县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天,衍数里。父老相谓,此非凡气,孙氏其兴矣。”  这条记载应该是孙钟故事的集合版,至此,我们对孙钟的了解也在这里中断,因为他除了后来在孙坚十七岁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就在历史的烟云中销声匿迹了,我所能查缉到的关于孙钟的资料也就到此结束。
  写稿半个月,密码忘记半个月,忙了半个月,两个月了,我回来了~  ——————————————————————————————————  ○11羌亂(下)  我们有必要交待一下牛人盖勋后来的状况。  根据《后汉书?盖勋传》记载:“昌坐断盗征,以扶风宋枭代之。枭患多寇叛,谓勋曰:“凉州寡于学术,故屡致反暴。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勋谏曰:“昔太公封齐,崔杼杀君;伯禽侯鲁,庆父篡位。此二国岂乏学者?今不急静难之术,遽为非常之事,既足结怨一州,又当取笑朝廷,勋不知其可也。”枭不从,遂奏行之。果被诏书诘责,坐以虚慢征。”  上面一大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说是那位胆小的左昌同志,因为镇压北宫伯玉等人的叛乱失利,被东汉政府罢官。朝廷又征调了一个叫宋枭的扶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人来担任凉州刺史。  宋枭同志是个勤快的好同志,打算化被动为主动,说是打算用教育感化羌人,这种感觉就好像是秀才领兵,宋枭的法子比较新颖,连盖勋都不得不反对。宋枭觉得羌族人民造反,是义务教育普及的不好,应该大力弘扬那个讲信用给他儿子杀猪的曾参写的《孝经》,让人民群众多多学习“东汉政府就是好”的宣传口号,叛乱自然就平定了嘛。  宋枭天真的想法贴上了盖勋的冷腚,盖勋振振有词的教育了宋枭,盖勋觉得目前政府军第一要紧的是先去平灭北宫伯玉等人发起的大规模叛乱,教育事业应该登到战争平息有后再申报,要学会分清主次。为此盖勋还举例说明问题,说当年姜太公吕尚因为帮助武王伐商有功,周天子论功分封诸侯的时候吕尚他们家被封在齐国,后来在春秋早期的时候齐国出了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叫崔杼,崔杼大概是有一个比较美丽的妻子,正好遇上了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庄公吕光,人们经常把吕光将近200年前的先人吕赎和吕光搞混,因为两个人谥号都是“庄公”,但吕赎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姜小白的祖父,为齐桓公的霸业打下基础,跟我们要讲的这位吕光隔着老远呢。  说吕光这个人生活作风不太好,与大夫崔杼美貌的妻子私通,也不知道崔杼的妻子愿不愿意,反正人家是国君,你惹得起吗?吕光也就因为自己的身份肆无忌惮的和崔杼的妻子私通,最后还是叫崔杼发现了。  历史上都说崔杼是一个颇具权臣、奸臣色彩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惹不起,果然,崔杼一生气,用计就把风流诸侯齐庄公吕光给消灭了,据说吕光死前申请了很多保留尊严的做法,都没有“获批”,最后被射死。  历史上也就因此说崔杼以下犯上是乱臣贼子,而且说后来崔杼他为了消除自己的“罪恶史”,要负责记录历史的太史伯写庄公是病死的,偏偏这个太史伯不谙世事,宁死不屈,最后被杀,“秉笔直书”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不过我觉得,不论庄公这个人政绩怎么样,这种下流的行为也确实不值得人同情,崔杼只不过是一时气上头,这事情放谁可能都不好受,想来也顾不上盘算拿这事故意暗算庄公扶植傀儡,号操控朝政。但不管怎么说,多年后东汉末年的勇士“盖勋”是看不上崔杼这件事的,于是乎就成了教育宋枭的反面材料。  “伯禽侯鲁,庆父篡位”这个情节就比较简单,说是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大儿子姬伯禽担任鲁国第一任国君,姬伯禽广施仁德,是个好诸侯。事情发生在姬伯禽之后鲁国第17代国王鲁庄公姬同的时代。  姬同有三个兄弟:庆父、季友、叔牙,这哥四个里面庆夫比较专横跋扈,后来就成了鲁国大夫“三桓”中孟(仲)孙氏的祖先,就是那位谥号“共仲”的那位。季友后来是“三桓”中叔孙氏的祖先,叔牙是“三桓”中季孙氏的祖先。哥儿几个都不凡。  后来鲁庄公姬同去世,因为正室没有子嗣,死后就爆发了权力上的争夺,庆父为了掌控大权,就和鲁庄公的正室齐国美女叔姜私通,先后杀死了即位的鲁庄公与宠姬的儿子姬斑和鲁庄公与叔姜生下的鲁闵公姬启。  后来庆父与叔姜密谋败露,正所谓邪不压正。庆父在畏罪逃亡到莒国后被季友设计押回,于途中自杀。叔姜逃到邾国,后来被齐国召回,也杀了。  盖勋在这里列举崔杼和庆父的故事,不是专门在这里给宋枭讲讲儒家的伦理道德,这个宋枭不见得没有盖勋专业,盖勋说这些,是因为齐、鲁二国春秋时期一个是称霸了的强国,一个是讲究周礼的尚礼之国,但是却都出现了与儒家的礼法道义相违背的事件,足以见得并不是宋枭一个对于不开化人民实施“义务《孝经》教育”就能解决的。  听完了盖大侠一番论证,放谁也无话可说,更别提这个在历史上不值一提的小人物宋枭,但偏偏就是这个小人物,怎么都不听盖勋的。盖勋批评他现在不好好备战,这样弄只能与所处当地结怨,又被朝廷取笑。  果然,最后宋枭一意孤行,被朝廷批斗,剥夺了“刺史”的官职,一下变老实了,这事也就作罢。  这里交待一下为大家所关注的敦煌豪侠盖勋的结局,盖勋这个人刚正不阿,脾气比较大,日后董卓叛乱,他说什么也不屈服,因而被董卓记恨,郁郁不得志,后来背发毒疮,五十一岁就去世了。  视线拉回西部羌族战场,宋枭的失败并没有引起孱弱还四面受敌的东汉朝廷对于西北羌乱足够的重视,又随便打发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叫耿鄙。  这位耿鄙同样也是被封为凉州刺史,统凉州六郡兵马,耿鄙统军应该不算太差,他的失败在于人用了一个人担任他的治中从事,大约就是一个高级参谋、佐官。这个人叫程球。  程球这个人也不知道是得罪谁了,或者是干了什么坏事,反正是凉州人民都这位新刺史的高级参谋很有意见,程球不得民心。  耿鄙大军一路前行,却是因为了这个程球,导致整个军队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偏偏这个时候大军和骁将韩遂发生了遭遇战。话说韩遂其实不是来打仗的,只听得他哼哼着“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大坏蛋。”原来是找朋友的,这个朋友叫马腾,那坏蛋呢,坏蛋就是日后要把韩遂搞得很惨最后导致他被部下杀害的马超,马腾的儿子。  我们能不能确定耿鄙军队叛乱的真正原因,总之这场遭遇的结果是不得民心的程球和冤大头耿鄙先后被叛乱的东汉政府军杀死。  同时韩遂也找到了他的好朋友,本来在耿鄙手下担任军司马的马腾,两个人成了拜把子兄弟。自然,也找到了大坏蛋,日后要搞得自己很落魄的马超,,现在二人已经成了叔侄关系。  耿鄙失败了,是呀,他是他个人的失败者,也是东汉朝廷的警钟,对羌作战的一再失败终于引起了摆着空架子没有什么真实力,还正在遭受着黄巾军叛乱的东汉朝廷,因而派遣了一个实力派人物再一次征讨西羌,也正是因为他的失败,采引发发了一场朝堂上的争论,从而让董卓、张温、孙坚三个人的人生交织。孙坚,他又要爆发了。
  关于西羌起义军分裂的时间和详细情况要查一下,都写好了,又要改,明天发,今天校正一下~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江东四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