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古斯叶护国传奇的主要内容

摘要:阿哈捷金马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马种之一。阿哈捷金马是曾经被称为“土库曼马”的古老马种中最独特的一族。
& & 神马当从西北来。&&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武帝用《易》占卜的卜辞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汉武帝《天马歌》节录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唐代大诗人杜甫
  我不会称呼你为马,我只会称你为兄弟,对我而言你比兄弟还要珍贵。&&土库曼史诗《乌古斯纳(Oguz-nameh)》
  我们的火一般激情的骏马,以其美丽和速度著称,是我们的先人用爱和智慧培育的,是土库曼人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土库曼已故总统尼亚佐夫
  人与马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现象,这种友谊不仅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奇观,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观。&&土库曼总统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
  历史回顾
  阿哈捷金马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马种之一。阿哈捷金马是曾经被称为&土库曼马&的古老马种中最独特的一族。在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库曼马曾经冠有不同的名字,比如马萨盖特马、巴克特里亚马(即大夏马)、帕提亚马、尼萨马和波斯马。无论是有形的还是书面的证据都表明这些马与今天的阿哈捷金马十分相似,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诗人和历史学家记载了这种马数以千年的历史,赞扬了它的优雅、力量、耐力和美丽。公元前126年,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贡献的张骞从西域回来说大宛国&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使我们第一次听说西域有这样的一种良马,后来管这种马叫大宛马、宛马、贰师马、天马、汗血马、汗血宝马等等。从此,2000多年的诗词歌赋都不停地歌颂这一神奇而伟大的马种,在我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汗血马文化&。
  名字来源
  土库曼有两个著名的马种,一个是阿哈捷金马,一个是约姆德马。以前都混称为&土库曼马&等名字,并不存在&阿哈捷金马&这个名字。直到19世纪20年代,因生活在阿哈绿洲上的特克部落所拥有的马最好而远近闻名,当时已有了&阿哈&&捷金&&汗部落马&的概念,19世纪中后期正式有了&阿哈捷金马&的名字。&阿哈捷金马&的名字是来自俄语,这个名字的汉译也比较有意思,因为其即表明马的敏&捷&,也反映了马&金&毛色的典型特征。其实,土库曼语称其谓&阿哈&特克马&。其中,&阿哈&一词取自&阿哈绿洲&,&特克&(土库曼语本意为&公羊&)取自土库曼最大的部落&&特克部落。&阿哈&绿洲,依偎在科佩特山脉中的山麓下(曾经是波斯帝国和现在土库曼斯坦的一部分),远离商路,是一个未曾遭受频繁军事占领和征服的地区。这种孤立而与世隔绝的地形,造就了马匹血统的贞洁和纯正。
  &汗血马&名称的由来
  &汗血马&是名闻古今中外而又颇为神奇的一个名称。&汗血马&最早载于哪一部文献呢?我国现存史籍最早涉及&汗血马&者当属《史记&大宛列传》,其中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后向汉武帝报告说,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虽然此处并无完整的&汗血马&名称,但它对&汗血马&名称的出现仍有决定性影响。同样在《史记&大宛列传》记载道,在博望侯张骞死后,&初,天子发《易》书,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这里明确地有了&汗血马&一词。
  勿要迷信《相马经》
  阿哈捷金马的外形使其特别,不同于其他马品种,一些权威专家认为阿哈捷金马集合了几乎所有通常的外貌弱点(诸如窄胸、鹿颈)。尽管如此,它还是有着惊人的美丽和灵性,有着傲人的贵族气质,有着飞鸟一般翱翔的速度。所谓权威专家的解读是源于用寻常的尺度去衡量非同寻常的马,这是过于迷信《相马经》教条的结果。
& &育种实践
  现在的阿哈捷金马是经过几千年之后&适者生存&的结果,它们饱受了严峻而残酷的社会、历史、经济及环境考验。土库曼人喜欢马,平常喜欢骑乘公马,为自己的母马挑选配种公马时,不管路途有多远,总是慕名寻找那些有名的公马。多个世纪以来,马种一直在无意识当中被完善。马与人共同生活、协同作战,可以说,土库曼人的生存和生活是离不开阿哈捷金马的。马一直是土库曼人最亲近的朋友,每一匹马都被看作是家庭里最心爱的成员之一。阿哈捷金马从来没有被自由放牧过,每一匹马都是被单独喂养并精心照料。土库曼人习惯用富含蛋白质的苜蓿、羊油面团、蛋类、大麦、炸饼圈等食物来喂养马。可是这并没有宠坏马,正相反,娴熟的驯马师将马调教成具有非凡的耐力和速度。阿哈捷金马耐饿耐热,比其他品种马更耐渴。目前,阿哈捷金马采用本品种选育及品系繁育的方式进行繁衍生息。在原土库曼斯坦17个品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品系。每个品系的建立最早都有一匹优秀的且有自己特点的种公马作为系祖,并以其名字来命名品系的名字,品系繁育的作用在于将系祖的优秀特点传承给后代。在品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品系是&格里石科力&&卡普兰&&谢列&&阿拉伯&&派林&&耶里&。
  对马种的影响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亚曾经一度有超过10万匹的土库曼马。战争、饥荒和良马的异地贩卖导致土库曼马数量急剧减少。前苏联著名马学权威维特教授指出&借助阿哈捷金马最后几滴宝贵的血液,培育出全世界今天的轻型养马业&,说明阿哈捷金马的影响之大。亚洲和欧洲的马繁育者都很珍视这种土库曼马并用于杂交繁育。据考证,纯血马的三大始祖之一&&勃雷&土耳其(ByerlyTurk)是在战争中被捕获的,被认定为土库曼马。据统计,有超过200匹的土库曼马在18~19世纪用于培育英纯血马。一匹名字叫&土库门&阿提(TurkmenAtti)&的土库曼马,曾于1791年初在德国的特拉克纳种马场对200多匹母马进行了配种,从而对许多温血品种产生了深刻影响。此外,阿哈捷金马还对卡拉巴依马、洛卡伊马、卡拉巴赫马、卡巴金马、顿河马等多个品种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赛马比赛
  阿哈捷金马在短距离平地赛马成绩虽然不如纯血马,但其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如1000米最好成绩是1分3秒8分(第比利斯,1989),1200米的最好成绩是1分16秒7分,1400米纪录是1分28秒5分,1500米最好成绩是1分40秒2分(阿什哈巴德,1983),1600米纪录是1分43秒6分,2400米纪录是2分41秒5分,3200米纪录是3分40秒9分,10000米纪录是15分28秒7分,25000米纪录是44分31秒6分。
  多次耐力赛的实践证明,阿哈捷金马具有良好的耐力。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35年从阿什哈巴德到莫斯科距离为4300公里的耐力赛。28位骑手骑着阿哈捷金马或与其有亲属关系的约默德品种和盎格鲁塔克(即英纯血与阿哈捷金杂种),走过360公里的卡拉库姆沙漠,越过蚊虫出没的沼泽、崎岖的粗石地域,还遭遇大雨,又穿过大面积的森林,84天之后他们到达了莫斯科。通过比较测定,纯种阿哈捷金马的耐力和赛后身体恢复最佳。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我们及时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转载]西突厥传奇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西突厥传奇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突厥语民族和族群仍存在的民族:阿尔泰人、阿塞拜疆族、巴尔卡尔人、巴什基尔人、楚瓦什人、鞑靼人、加告兹人、哈萨克族、
哈卡斯人、哈拉吉人、卡拉恰伊人 、卡拉卡尔帕克人、卡拉帕帕赫人、卡什加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库梅克人、尔克孜族、诺盖人、
撒拉族、塔塔尔族、图瓦人、土耳其人、土库曼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西伯利亚鞑靼人、雅库特人、裕固族、图法拉尔人、铁列乌特人、索尔人&&
历史上的民族:保加尔人、基马克、钦察人、沙陀人、乌古斯人、克烈、乃蛮、汪古、康里、葛逻禄、突骑施、阿儿浑、拔悉密、薛延陀、骨利干、佩切涅格人&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亚阿姆河流域,属于西突厥乌古斯人后裔。自古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
乌古斯人是现在土库曼人、土耳其人、阿塞拜疆人、克里米亚鞑靼人、中国撒拉尔人的祖先,与阿史那部也是敕勒起源。在阙特勤碑提到九姓乌古斯,和回纥关系密切,波斯无名氏地理著作《世界境域志》提出在咸海以北,锡尔河下游,现在吉尔吉斯草原,有古兹或乌古斯的突厥部落联盟。一部分前往伊朗和安纳托利亚,建立了塞尔柱帝国,另一喀亚部落为主及其他乌古斯部落,前进至爱琴海边,成立了很多乌古斯人的国家,其中最大的是卡拉曼帝国,后来喀亚部落后裔奥斯曼人统一了该地区乌古斯各个国家,成立了奥斯曼突厥帝国,留在中亚原地,成为了现在的土库曼人,东迁中国的就是撒拉尔人。
6~8世纪,在蒙古高原突厥汗国势力范围内,形成一个部落联盟,名托库兹·乌古斯,通称九姓乌古斯。在九姓乌古斯这一政治联盟中,拔悉密和回纥先后起过主导作用。乌古斯多属于这一政治联盟,但它显然自讲一种突厥方言,并与哥逻禄、奇卜恰克(西欧史料作库蛮)在政治上有更密切的关系。
据阿拉伯史料记载,黑衣大食马赫迪哈里发在位时,乌古斯人脱离九姓乌古斯之地,迁往中亚地区,并协助过穆罕那起义者。
据10~11世纪阿拉伯地理著作,10世纪建乌古斯叶护国于锡尔河下游及咸海北岸地区,其势力西抵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下游,东北抵额尔齐斯河上游。其四邻是:北为奇卜恰克之一支寄蔑,东为歌逻禄,西为佩切涅格和半突厥国家哈萨尔(曷萨),南为锡尔河以南的穆斯林占领地区。国内已有若干城市,其冬都名叫养吉干(意为“新城”,废墟在今毡肯特)。另一大城毡的(今彼罗夫斯克附近的毡的废墟)为日后塞尔柱人起家之地。
820~821年,乌古斯侵入锡尔河以南粟特人(中国文献的昭武九姓)地区的苏对沙那(中国唐代典籍亦称东曹),这是见于记载的乌古斯的进一步南下。
10世纪下半期起,驻毡的乌古斯军事首领塞尔柱反叛乌古斯叶护,皈依伊斯兰教,并率部众南迁。
据阿拉伯地理学家马克迪西之说,10世纪末,乌古斯始称土库曼。
11世纪中叶,乌古斯叶护国终于被中亚草原新起的另一突厥部落联盟奇卜恰克所灭,乌古斯叶护国一批部落西走南俄草原,另一批部落追随塞尔柱突厥人南下呼罗珊,势力日大,终于在1055年进入巴格达,从而在西亚建立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塞尔柱帝国。
14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奥斯曼土耳其人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庭帝国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82-1326年)继位。继其父担任部落首领。
1299年,奥斯曼(埃尔托格鲁尔之子,奥斯曼土耳其人属于西突厥乌古斯人后裔)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奥斯曼国家雏形。
1320年,苏丹任命的大维齐尔代表苏丹行使权力。大维齐尔在很大程度上独立行事,掌有几乎没有限制的任命、开除及监督权力。
13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1326-1360在位)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之大部分地区。
1331年,奥尔汗打伤东罗马帝国皇帝,并攻占了尼西亚城,并迁都于此。
1354年,奥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奥尔汗对内确立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任命维齐尔(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军事长官和卡迪铸造统一钱币,成为奥斯曼国家的真正缔造者。
1360年,奥斯曼素丹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继位后,向东南欧扩张取得决定性的进展。
1362年,穆拉德一世采取大规模军事进攻,占领埃迪尔内,并以此为都。接着又征服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和整个希腊北部,迫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统治者称臣纳贡。
1389年,穆拉德一世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庭帝国,派出了援军。
1396年,素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时,中亚突厥族帖木儿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细亚扩张。
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庭,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巴耶塞特苏丹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向欧洲扩张。
苏丹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征战时丧失的领土。
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尔纳战役打退了欧洲基督教王国的反扑。
1453年,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扩张钜战53天,终于5月29日攻克,并迁都于此,东罗马帝国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时亦稳固了帝国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帝国进入了漫长征服扩张期,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奥斯曼帝国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军事革新及军纪,而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在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由于奥斯曼帝国握有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奥斯曼帝国对西欧及亚洲间贸易的垄断经常被引证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多福·哥伦布西航寻找亚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测地球是圆的,然而哥伦布却是第一位发现了可缩短需经奥斯曼帝国往亚洲贸易的危险路线的方法。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允许当地的基督徒留居,并运行他们原有的体制,如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设君士坦丁堡亚美尼亚牧首。在此前,拜占庭帝国视亚美尼亚教会为异端,禁止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城墙内兴建教堂。
1492年,摩尔人及塞法迪犹太人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驱逐出西班牙,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二世派遣以凯马尔·列伊斯为首的舰队护送他们,并让他们在奥斯曼帝国定居。
1514年,查尔迪兰战役,塞利姆一世致力于向东及向南扩张,击败伊斯迈尔一世治下的萨非王朝。
1517年,奥斯曼帝国消灭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其海军势力亦扩至红海。此后,奥斯曼帝国及葡萄牙帝国成为了地区最具支配地位的势力。
1521年,奥斯曼帝国攻陷贝尔格莱德,其后征服了匈牙利王国,并在现今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奥斯曼帝国属匈牙利。
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得胜,并于1529年发动维也纳之围,但由于冬季来临而被迫撤退。
1532年,奥斯曼帝国举兵逾二十五万再次进攻维也纳,但在维也纳以南克塞格被击退。
16~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
苏里曼大帝时期(1520~1566),1520年,奥斯曼帝国海盗伊尔丁,绰号为巴巴罗萨(红胡子),宣称自己是奥斯曼帝国苏丹的时候,征服了阿尔及利亚。从1533年起,奥斯曼帝国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地方官——贝勒贝。
1534年,土耳其人第一次试图征服与阿尔及利亚毗邻的突尼斯,甚至占领了突尼斯,但是次年这个地方又被西班牙人所据有,直到1574年土耳其人才完全占领了这个国家。土耳其侵占的黎波里(利比亚)约在1551年左右。
1543年,奥斯曼帝国继续进逼,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认奥斯曼帝国对匈牙利的宗主权。在苏莱曼一世治下,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反复无常的摩尔多瓦都成为帝国的附属国,须向帝国纳贡。在东面,奥斯曼帝国在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得以掌控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在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的末段,奥斯曼帝国总人口多达1500万人。
1543年,奥斯曼海军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这是由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国及奥斯曼帝国因与哈布斯堡王朝于中欧及南欧的敌对而联合起来,成为当时的强大联盟,这是一个军事及经济联盟,奥斯曼帝国允许法国可在帝国内贸易而免收徵税。事实上,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是欧洲相当重要及受接纳的政体,帝国与法国、英格兰王国及荷兰共和国缔结军事同盟,对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奥地利公国。
1547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一世正式承认奥斯曼帝国对匈牙利的宗主权。在苏莱曼一世治下,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反复无常的摩尔多瓦都成为帝国的附属国,须向帝国纳贡。在东面,奥斯曼帝国在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得以掌控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
在滞止期,帝国许多巴尔干属地落入奥地利帝国手中,而名义上归奥斯曼帝国管治的埃及(1517-1769)、的黎波里塔尼亚(利比亚)(1536~1911)、突尼斯(1574~1705)和阿尔及利亚(1520~1671)实际上已经获得独立,后来沦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殖民地。
  1568年,土耳其人占领阿拉伯半岛也门。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红海沿岸的索马里。接着,摩苏尔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进的新的出发点。奥斯曼帝国与伊朗争夺伊拉克的百年之争,以奥斯曼帝国的胜利而告终。继伊拉克之后,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湾沿岸的哈萨。这样,仅百余年的时间,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被奥斯曼帝国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独立于土耳其之外。在以后300~400年时间里,这些阿拉伯国家饱受奥斯曼帝国的封建压迫。直到19世纪~20世纪则为欧洲资本主义列强更为沉重的压迫所代替。
  阿拉伯各国依附奥斯曼帝国的程度有所不同。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的黎波里(今利比亚)形式上是奥斯曼帝国的边远省份,实际上在17~18世纪期间就已经脱离奥斯曼帝国政府而独立。也门在17世纪中叶前就已经独立。甚至在土耳其统治者——帕夏们坐镇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政权也常常是有名无实的。时而帕夏们策划反苏丹的阴谋,时而当地阿拉伯封建主起来反抗土耳其帕夏,强大的人民起义更是彼伏此起,震撼着整个奥斯曼帝国。
叛变及中兴
  1571年,焚烧位于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克里米亚可汗代乌莱特一世·契莱计划征服沙皇俄国(1547年兴起于东欧大平原)。翌年,克里米亚军在摩洛迪战役被击败。当时的克里米亚汗国无疑是东欧的一个强大势力,直至17世纪末。
1571年,南欧腓力二世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在地中海挑战奥斯曼的海军,他们在勒班陀战役击败奥斯曼舰队,对于奥斯曼海军不败的姿态造成打击。勒班陀战役的象征意义重于军事。但奥斯曼海军惊人的恢复能力使威尼斯于1573年签订和约,奥斯曼帝国得以在北非扩张及巩固其地位。
十六世纪末,苏丹不再参与政务,大维齐尔实际上成为国家元首。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里,地区首长在许多时候都能独立行事,甚至违逆统治者的意愿。
苏丹女权时期(1648年-1656年)是帝国后宫对政治有很大影响力的一个时期,由太后代表儿子行使权力,这并非前所未有,胡伦苏丹在1530年代初继承鲁班纽苏丹成为苏丹皇太后,她被威尼斯拜罗安德里亚·杰里迪形容为“极度善良、有胆识及聪慧的女人”。由于易卜拉欣一世无力管治国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务就交帝国后宫治理,这时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苏丹及其儿媳杜亨·哈提婕,柯塞姆苏丹招致政敌在1651年将她杀害。
  科普律鲁时期(1656年-1703年),在这段时期,帝国由科普律鲁家族成员出任大维齐尔。1656年9月15日,时年八十岁的科普律鲁·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证帝国后宫不会干预他处理政务。科普律鲁·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进的保守执法者,他恢复了中央权力及帝国的军力,其子及继承人科普律鲁·法奇尔·艾哈迈德奉行其父的路线。科普律鲁家族重振军威的成果可见于重夺特兰西瓦尼亚、166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扩张至乌克兰南部,占领科丁、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亚地区。
  1683年,维也纳之战,卡拉·穆斯塔法·帕夏举兵再次进攻维也纳,奥斯曼帝国军被波兰国王约翰三世领导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国及波兰联军击败。
  《卡尔洛夫奇条约》的签订终止了大土耳其战争,使奥斯曼帝国军须首次割让其控制的欧洲领土,包括奥斯曼帝国匈牙利。自此,奥斯曼帝国无力再对欧洲奉行扩张政策,在欧洲战线上只得采取防守。维也纳之战,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终止向欧洲继续扩张。
1695年至1696年,穆斯塔法二世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达被殴根亲王击败。
1801年,奥斯曼及英国联军夺回1798年被拿破仑一世占领的埃及。
1821年至1831年,希腊独立战争。
1829年,在英、法、俄三国的干涉下,希腊在19世纪30年代的希腊独立战争后宣布独立。
1830年至1912年,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省份尽失,即阿尔及利亚(1830年被法国占领)、突尼斯(1881年被法国占领)及利比亚(1912年被意大利占领)。
1875年,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宣布脱离帝国独立。
1876年8月31日,在新奥斯曼党人支持下,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拥上王位。12月23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宰相米德哈特帕夏主持下,颁布帝国第一部宪法(又称《米德哈特宪法》)。
1877年至1878年,俄土战争正式确立了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及保加利亚的独立。波斯尼亚被奥地利帝国占据,巴尔干其他地区仍旧置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
1882年,英军以整顿治安为借口占据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苏丹仍是奥斯曼帝国在北非地区的省份,直到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英国随即吞并埃及和苏丹。
1830年至1912年间,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省份尽失,即阿尔及利亚(1830年被法国占领)、突尼斯(1881年被法国占领)及利比亚(1912年被意大利占领)。
1908年,政务被联合进步委员会掌控,奥匈帝国乘奥斯曼帝国陷于国内斗争,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09年6月,奥斯曼帝国空军成立,这是世上首个飞行战斗组织。
1911年,意土战争,巴尔干同盟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战争里失去了巴尔干领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尔内。德国控制的巴格达铁路成为国际局势紧张的源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肇因之一。奥斯曼帝国在追击戈本号及布累斯劳号及介入中东战线后正式参战。在战争初期,奥斯曼帝国取得多次重要的胜利,如加里波利之战和卡塔之围。奥斯曼帝国也遭遇不少挫败,如在高加索战役败予俄国。
1916年,阿拉伯起义让奥斯曼帝国在中东战线的良好形势逆转。
内政部长穆罕默德·塔拉特对帝国内亚美尼亚人成立第五纵队的可能表示忧虑,下令逮捕亚美尼亚领袖,要求实施特西尔法,开始大规模驱逐及屠杀亚美尼亚人,强行将数千人带到叙利亚沙漠的营地,事件演变成种族灭绝。在战争时估计有150万亚美尼亚人因饥饿、缺水、暴晒、盗贼掠夺而死亡,是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亚美尼亚人遂以凡城抵抗战及成立西亚美尼亚政府作为回应。
占领伊斯坦布尔及占领伊兹密尔激使土耳其国民运动的成立,国民运动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下在土耳其独立战争获胜。
  1918年,也门和麦地那是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奥斯曼帝国被迫交出也门和麦地那,而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奥斯曼帝国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都须一并交出。《色佛尔条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现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备受争议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占领伊斯坦布尔及占领伊兹密尔激使土耳其国民运动的成立,国民运动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下在土耳其独立战争获胜。
1920年3月中旬,英军占领帝国京都伊斯坦布尔,穆罕默德六世与之勾结,宣布民族抵抗运动为非法,逮捕和流放主张抗战的议员,并组织由英国提供武器的“哈里发军”,参与镇压安纳托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后经以凯末尔为首的革命者的坚决斗争,他曾一度被迫同意举行选举,以产生新的国民议会。后在英、法等协约国不断进行干涉,并逮捕和流放土耳其革命者的形势下,穆罕默德六世屈于压力,再次解散民族主义者占有多数席位的国民议会。
1920年8月,穆罕默德六世同协约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使土耳其大片领土被列强肢解瓜分,从而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以凯末尔为首的革命者在安卡拉重组大国民议会,正式成立临时政府后,穆罕默德除只有任命伊斯兰教法官的唯一权力外,其苏丹地位已形同虚设。
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废除苏丹体制,几日后新政府批令以叛国罪对苏丹定期开审,穆罕默德在英军当局的庇护下,于11月17日挈其幼子潜登英国军舰逃走,奥斯曼帝国亡。穆罕默德先流亡到马耳他岛,后移居叙利亚,1926年在意大利圣雷默病故,葬于苏莱曼清真寺内。
1923年,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
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且被驱逐出境。直到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奥斯曼帝国沦亡的主因是其经济结构的崩坏,以及因幅员广大而未能统合各地的经济。另外,帝国的通讯技术不足以联系所有领土。奥斯曼帝国沦亡的环境与罗马帝国衰落时相似,特别是国内种族间的紧张关系及政府未能调和种族问题。坦志麦特时期进行有关提高文化权利、公民自由及议会制度的改革开展得太迟,未能阻止十九世纪初民族主义崛起及国家分裂的潮流。
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达维亚是奥斯曼帝国最重要的三个基督教附庸国。
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的库尔德人是最接近帝国心脏的自治附庸。
奥斯曼帝国苏丹世系
  01、奥斯曼一世(1280-1324)
  02、奥尔汗(1324-1359)
  03、穆拉德一世(1360-1389)
  04、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
  大空位期(1402-1413)
  05、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
  06、穆拉德二世(1421-1444,1446-1451复位)
  07、穆罕默德二世(1444-1446,1451-1481复位)
  08、巴耶塞特二世(1481-1512)
  09、赛利姆一世(1512-1520;1517年任哈里发之位)
  10、苏莱曼一世(1520-1566)
  11、塞利姆二世(1566-1574)
  12、穆拉德三世(1574-1595)
  13、穆罕默德三世(1595-1603)
  14、艾哈迈德一世(1603-1617)
  15、穆斯塔法一世(1617-1618,1622-1623复位)
  16、奥斯曼二世(1618-1622)
  17、穆拉德四世(1623-1640)
  18、易卜拉欣一世(1640-1648)
  19、穆罕默德四世(1648-1687)
  20、苏莱曼二世(1687-1691)
  21、艾哈迈德二世(1691-1695)
  22、穆斯塔法二世(1695-1703)
  23、艾哈迈德三世(1703-1730)
  24、马哈茂德一世(1730-1754)
  25、奥斯曼三世(1754-1757)
  26、穆斯塔法三世(1757-1774)
  27、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1774-1789)
  28、塞利姆三世(1789-1807)
  29、穆斯塔法四世(1807-1808)
  30、马哈茂德二世(1808-1839)
  31、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1839-1861)
  32、阿布杜勒阿齐兹(1861-1876)
  33、穆拉德五世(1876)
  34、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1876-1909)
  35、穆罕默德五世(1909-1918)
  36、穆罕默德六世(1918-1922)
  1924年-1944年: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
  1944年-1954年:艾哈迈德四世·尼哈德
  1954年-1973年:奥斯曼四世·福阿德
  1973年-1977年:穆罕默德·阿卜杜勒·阿齐兹二世
  1977年-1983年:阿里·瓦西比
  1983年-1994年:穆罕默德七世·乌尔汗
  1994年-2009年:艾尔图格鲁尔·奥斯曼五世
  2009年至今:巴耶基德·奥斯曼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乌古斯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