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的运动规律

传统杨氏太极拳锻炼方法
传统杨氏太极拳锻炼方法
本文为吾授拳时学员必读之文,该文为师爷李雅轩先生所著,今公之出来供广大拳友学习,细心参悟此文对授拳者也不无益处。学者也可参悟此文以鉴别所学太极之真伪与教授者之水平,望读者珍之。成都市武协益州太极拳社杨林
太极拳锻炼方法,分两步:
一、掌握一般规则:
(1)学习动作:初学者以学动作入手,在教者的指导下,以其示范为榜样,细心模仿,一手一式的学会。此时对一般的必不可少的规则:如立身中正、安舒松软、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拔肩含胸、松腰敛殿、呼吸自然、动作求顺匀、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分清虚实,连绵不断、举动轻灵、运行和缓等,必须要求逐渐的完全掌握。
(2)纠正姿势:四肢的部位距离,身势的重心、所向的方向,进退转换的姿势、拳、掌、肘、腕、肩、跨、膝、脚、头顶、脊背的规矩,具要求正确,凡有不对的地方必须仔细加以纠正,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练拳运动中特别注意如下要点:
二、很抓重要三点
一般规则以能全面掌握时,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松劲柔软:在锻炼中周身关节肌肉务必放松,由手、腕、肘、臂、肩、胸、腰、跨、膝以致全身,无一不放松,不可留有丝毫的拘带之力,自缚其身,须全身放松到“柔曲百折似无骨”一样才对。
2、行气用意:锻炼时,须手贯以意识,虽松而不懈,不能丢掉了意识而自动,每一动都要做到均匀合度。以意气贯注到每手、每式上为准。呼吸要深长,而且要是在自然舒适的原则下作用的,不可稍有勉强。就算一举手、一动脚,俱要有神气的向往并配以呼吸的鼓荡与开合,使呼吸顺着动作的开合而吐纳。如此练习日久,其中气自然会充实,身体也一定会健康了。
3、稳静安舒:练拳时,要先将身势立稳、放松、摈弃一切杂念,如此稍待片刻,使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一手一式、稳稳静静、舒舒适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如抽丝挂线,连绵不断,一趟太极拳练习完毕之后,感觉浑身非常舒适,精神非常愉快、口中唾液回甜,这证明是身心泰然,已有了稳静的功夫了。如练完一趟拳后,非但无此感觉,反而口舌干燥面青气喘,这证明是心神浮躁,未能达到身心泰然的境界,那可细心体会或请教师指正方可。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运动中注意事项
** 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运动中注意事项
1. 预备势:
度)接住对方来势,与肩同宽同高(腰微顶)其根在脚下,形成三点劲、脚、腰、手。下按时两手要到位,要有撑劲。太极拳虚实转换,以腰为中心,上下左右六个点来回运动,不管那只手击人,它都不是孤立的,虚实开合都是相应的,腰背是传送劲力的,但是松弛灵活。&
3、揽雀尾&
3、1. 屈膝棚手---先落尾骨,同时大拇指领劲,小臂接劲。&
3、2. 摆脚转体---再用小指一领,同时肘往后撤,重心前移。&
3、3. 抱球上步---右手划平圆找左肘窝,左手找右手肘外,同时起腿提膝松小腿,此时实腿要坐实,松腰落胯、敛臀转体上步要随屈就伸、脚离地不要太高(踝关节)也不能不提。
3、4.扣脚转体左棚--脚分左7右3成,左肩与胯要与头心.脚心对齐,棚手要圆,双臂有张有合之意.&
3、6、捋势一双手继续往前同时翻尺骨及手腕,再松肩拉腰往左转胯,注:前腿别撑直,后腿膝对脚尖,同时转腰落膨敛臀,然后卷腰.弓步挤出,腋下要撑开,右手有外扬之意,左手翻掌收到大拇指对右腋前立掌按出。&
3、7,按势一左手经右手背平开 再拉腰拆肘双手大拇指找腋窝,腰微左转坐实左腿然后腰微右转.同时双手沉腕下按随屈按出要立掌。定势要身形舒展。&
一尺)落脚,弓步时左手以小指领劲翻尺骨按出去。&
5、提手上势:&
、左脚实腿内扣约30度,重心左移、右脚,跟着地要有蹭地之意,坐骨微顶脚跟,同时左腿要坐实,档要撑圆,双肘拆肘合出。&
、重心后移、胯微左转提膝,右臂松肩下落抄起找左肘,左手。掌至右大臂,右脚着地后以肩、肘、胯一起右靠7一8成力&
6、白鹤亮翅:
一2)成力为好,切不可空着地。定势时尾骨往下沉落龙骨往上拨。
7、搂膝拗步:
虚实),重心横移,然后用腰带右膝、右腿提膝上步。(凡上步都同上、后面不再表叙)注:松胯一大腿骨与胯骨有脱开之感。&
8、手挥琵琶:
9、进步搬拦锤:
10、如封似闭
11、合十字手:
马步),然后两脚蹬地两腿慢慢伸直,两手大拇指领往外往上棚起。定势:顶悬背圆、尾骨下落、全身肌肉松活双脚蹭地。&
12、收势:
13、抱虎归山:
下)同高。注:抱虎归山与搂膝拗步不同搂手、抱虎归山右手不是搂而是采出,左手定势掌斜45度,腋下往后松撑。&
14、肘底锤:
鱼尾掌),左手变棚,然后尾骨中正开裆迈步,重心前移时左手先棚后挒,再提后脚要轻起松落,然后撒右胯、左手由挒变采,从右肘窝伸出有托意,右手平摸至胸前变锤圆撑左肘下,左脚着地要有蹭劲。
15、倒撵猴:
注意:防止后撒步时重心过早后移,产生‘双重’虚实不清)。由脚外沿逐渐着地,然后、尾骨中正重心后移同时左脚碾扣朝前。注:腰往后拉、劲往前走。定势:裆要圆、身形舒展。
16、斜飞势:
南),同时合双肘,右转腰时双肘有互拉后才随至挒出,要有鼓腕之意。左手采至胯旁,左脚由外沿着实内扣。&
17、海底针:
18、扇通背:
19、翻身撇身锤:
20、进步搬拦锤:
同上第九条)。
21、云手:
22、高探马:
23、左右分脚:
24、回身蹬脚:
分脚蹬脚的动作都要提膝收住腰胯、不然身体后仰,出脚无力)。&
25、左右打虎:两手平落,右脚松落至左脚半步微内扣,随着重心后移右转腰、左手移至右腋前,指对肘窝,随腰胯左转出脚,弓步的同时左手要张肘圆翻至额前,两拳眼相对应。转右打虎,双手变挒与腰同高,同时扣脚右转体……同前。
26、双峰贯耳:
27、野马分鬃:
比搂膝拗步),斜身抱球上步,弓步时前臂先以肘带手挒出,手心斜朝上略鼓腕,左手采至左胯旁。&
28、玉女穿梭:
(1)双手下落、右手变棚,扣脚转体,松落腰胯、开裆斜向上步、左手由虎口对右手肘下穿,右手臂外旋,撒肘收至腰间,弓步时腰略左转,上手要撑圆、大拇指对人中。下手虎口对心窝。
(2)双手臂外旋,右手护左肘,扣脚27度转体……同上。&
29、下势:
30、金鸡独立:接前势提右膝,实腿基本伸直、右手立掌有托意,左手有采意、落左胯旁。同时要顶悬、尾闾下落、腰有顶劲。
31、穿掌:
前下)。定势要求:顶悬、龙骨上拨、腰顶、尾闾下落、松肩、裆有撑劲、身形舒展。&
32、上步七星:
提膝上步时右手随至与左手成十字拳与锁骨同高,拳心斜朝前,双臂撑圆.&
33、退步跨虎:
34、转身摆莲:腰微右转同时双手划弧,然后回腰双手划至胸前,右手与胸同高、左手划至额前,双手虎口相对。转体摆莲时双脚要互为其根,以脚掌为轴,随身体一起旋转270度,定势时重心在右腿,双手挒势,双脚朝东北。然后重心左移、腰左转、提膝悬大腿外摆莲随至双手迎击右脚前背。要求:脚迎击手、左右手两响。定势:独立腿、实腿脚尖朝东北,双手朝北偏西。
35、弯弓射虎:坐实左腿,腰胯右转,开裆出脚右脚跟着地,腰继续右转、边弓步边双手握拳,右拳收至太阳穴、左拳收出至左身前、与琐骨前,立拳、拳眼斜朝左随至向东北角射出。定势:右臂松肩、防亮肘,左拳眼朝上,锁骨同高,顶悬、裆撑、尾闾下沉。
发表评论:
馆藏&2941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杨式太极拳基本功锻炼方法
杨式太极拳基本功锻炼方法
太极拳的基本功法包括:采气、站桩和基本缠丝功。
采气法:是中国古老吐纳术的一种,运用意念配合松柔的动作,培养气感,放松肢体,采集天地精华之气、使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养气功夫,同时也是练习放松的初步,是练拳之前、采集气场、调整呼吸、松筋活络,平心静气的必要准备。
站桩功:中国传统武术必修功夫,在陈式太极拳称“中定桩”,在传统的杨式太极拳中又有“马步桩”、“川字桩”等等,这说明传统太极拳都以站桩为筑基功法。
缠丝功:在陈式太极拳称“缠丝劲”,在杨式、武式等太极拳叫“螺旋劲”,也就是弧线运动规律加上太极拳独有的内劲功夫,太极拳“缠法也”。
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是由陈式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流派。陈式太极拳以及杨露禅时代的传统练法,都是以基础桩法和单式练习,作为筑基功法的。一个单式练不好、吃不透,就不能练下一个式子,最后才把各个单式串起来做为套路练习。单式的练习,尤其是在陈式太极拳里的“单云手”动作,我们要一次反复做上几十遍、上百遍、上千遍,就像少林拳要练马步、弓步、冲拳、踢腿一样,要做无数遍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基础。事实上,所谓“套路”,是建立在基本功的基础之上的,它是解决运动当中的问题,是解决连贯性、整体性以及变化和发展中的问题。
当今社会上,练习太极拳的,很少有人练习单式,或只是把单式作为发劲动作来练习,很少有人把基本缠丝功,作为太极拳的基本架势来认真对待,甚至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太极拳还有基本功。要知道,太极拳只要微微一动,都要符合阴阳变化的辩证关系。我们要想在运动当中、在练习复杂的套路当中,掌握和运用如此纷繁复杂的肢体关节之间劲力传递的虚实变化关系,如果没有数年的锻炼是很难做到的,是要经过由初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任何事物和任何人可以逾越这个规律,任何武术拳种都不能例外。
太极拳是一种哲学运动,是辩证法,我们的先辈是在用肢体语言来解释辩证法,如果我们练拳不能体现出太极拳的辩证关系,那就不是太极拳,而只能叫“做操”。正是因为太极拳的复杂性(就象盖大楼,需要牢固的地基一样),如果没有一个精确、牢固的单式架子作为根基,不难想象,少了这个过程,直接练习如此纷繁复杂的套路会是什么结果,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也很难得其窍要。不仅如此,太极拳更重要的不仅在于肢体关系上的“辩证统一”、“上下相随”,“周身节节贯串”,还在于意与气、气与力、力与形的结合。“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内不动,外不发”就是这个道理。“心意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心意一动,周身处处皆动”,而且要完全符合太极“阴阳互为其根”的哲学原理,这就是太极拳内气与外形的关系,这才是练习太极拳要做的根本所在。而这些内容要在运动当中得以实现,如果没有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怎么能实现?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钻研精神,怎么可能得到太极拳的精髓和真谛?
笔者练习太极拳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总结起来采气、站桩和基本缠丝功的练习每天还是不能少的,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我的老师陈小旺先生,每次回国教我们都是认真地捏架子,就像是在做一件雕塑作品一样。以前我对此也有一些想法,认为没有必要捏来捏去的,只要身体中正、劲力顺达不就行了吗?我觉得自己练的已经不错了,架子好看、连贯、刚柔相济,自己觉得内劲出来了,没有必要再练基本功。然而,后来的事实使我没有想到,当我重新下功夫,认真精研了基本缠丝功和站桩、采气以后,我才真正体味到了其中的奥妙所在。太极拳的运动规律,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起止关系,什么是腰裆劲、什么是缠丝劲、什么叫“劲起脚根”、什么叫“节节贯串”、什么是真正的内劲贯通,以及下盘沉稳,“练拳如练桩一样”的感觉都找到了。这时候我再练套路,身上的感觉一下子都有了,不仅拳架动作到位,而且体内感觉非常明显,掤劲十足,真正做到了空松圆活,发劲瞬间即出,瞬间消失,速度极快,极松活,发劲后没有任何其它感觉。当我练拳进入佳境时,真的好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体内感觉随着意识而流动,身体的重心就在丹田和命门处,整个身体好象离开了地面,美妙极了。
有人借用“套路就是活步桩”这句话不赞成练站桩,也不练基本缠丝功,只练套路,所以练拳多年没有真正的收获,身体歪的还歪着,斜的还斜着,糊涂的还是要糊涂下去。不错,套路是活步桩,而且是练太极拳的主干,但前题是要有基本功作基础,要练懂、练透动作的承接、转换关系和细微差别,当基础牢固了,水到渠自成。我所讲的基本功如此重要,并不是要求大家必须先练基本功,当然,先学会套路也是可以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提高兴趣,对太极拳有个初步的认识,当练过一段时间以后,应当回过头来认真地练习基本功,重新认识太极拳的奥妙所在。
太极拳的懂劲过程细致入微,拳架和推手练习都少不了,但首先是要练好基本功,必须吃透“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节节贯串,周身一家,以及顺逆缠丝劲、意动形随、以内气催外形的运动规律。练习时脚上要有蹬地的确实感觉,身上要有节节贯串、螺旋走弧线的感觉,腰腿、腰裆、内劲催动的感觉,内劲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传递,由后往前、由前往后等,一丝一毫都不能含糊。俗话说:“腰裆膝,发动机”,你能感觉到吗?就是采气、站桩看似简单,要想练好也不容易。基本功与套路的关系,就好比制造一辆高级轿车,高级轿车的特点是速度快、噪音低、乘坐舒适,怎么生产出来的呢?那就必须有精密、高档的零部件和一流的生产线,零件加工不精确、材质不高,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名牌轿车。如果我们掌握了很好的基本功,就等于生产出精确的零部件,当你进一步掌握了正确的拳架和内劲以后,这时,你再下功夫练炮捶(二路)、练器械,抖大杆、练推手,你的功夫会一天比一天蒸蒸日上,并向着太极拳的高峰迈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经过由简单到复杂这个过程,“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太极拳要一步一步地走,一层一层地练,没有牢固基础的奠定,没有每天持之以恒的数量,就没有质量的飞跃,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谁也脱离不了这个规律。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反复认识,反复实践;需要细心钻研,再实践,再认识,才能有所收获。
随歌两首: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根基是前提;  要想太极练成型,缠丝一手最为灵。
&基本功法歌: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身空;   身法要中正,站桩缠丝功;   体认仔细辨,丝毫不放松;   劲起始脚根,腰主节节承;   意动内至外,松开不丢顶;   阴阳关系清,久练才成型;   待到关系固,水到渠自成;   基本功到家,套路自然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杨氏太极拳28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