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斗半 二斗半 驴驼斗半 背斗半 家里还有七瓦罐香沸 一瓦罐香沸盛七升半 问 一

鞍山市“家春秋”家庭故事演讲大赛十佳故事出炉啦~快来欣赏吧!_文明鞍山-爱微帮
&& &&& 鞍山市“家春秋”家庭故事演讲大赛十佳故事…
优秀故事奖 成年人组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我是一个90后,在大家眼中90后是个性化极强,特别叛逆的一代。而我却经常被夸赞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好女孩,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笑而不语,因为大家看到的都是变化后的我,那么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说一说变化前的我是什么样子的?而我又为什么会变化呢?十岁以前,我会因为妈妈给我买的衣服鞋子不喜欢,直接将它们全部扔出屋外。我会因为不喜欢爸爸喝酒后身上的味道将家里的酒全部倒掉。我还会和其他男孩子一样爬树,掏鸟蛋,所有人眼中的我都是一个“假小子”。但是十岁这年,我变了,我变得和其他女孩儿一样,甚至更加乖巧。我永远都忘不了2005年的一天,爸爸妈妈把我送到姥姥家,说是去给妈妈检查身体,等到晚上我回到家后,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妈妈哭了,爸爸也哭了,而且他们的口中出现了一个我陌生的词叫“癌症”。于是妈妈去外地治疗了一整年,也就在那一年,我每天过着没有妈妈的生活,每天我都祈祷着妈妈早点回来,我甚至每天都会后悔妈妈在的时候我为什么没有乖乖听话,我怕我没有机会了。后来真的真的很幸运,妈妈最终战胜了病魔,今年是她康复的第十一年。经历了失而复得的母爱,让我知道父母在我心中是如此的不可或缺,在那之后,每当有身边的朋友和我抱怨,“丁丁,你看,我又和我妈吵架啦,她总是这样,唠唠叨叨。”每当这个时候,我特别想和她说,“如果有一天,她突然不在了,你会怀念现在的唠叨,现在的幸福。因为我们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唯一一个在现在还会对我们说”过马路看着点车,记得吃饭喝水”的人,这就是他们,岁月很长,然而我们能够和他们相处的时间太少,所有的父母都不想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龙应台的《目送》在结尾告诉我们:不必追。可是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就应该追,而且要从今天开始追,提前追,大步追!至亲之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赵丁)一声难忘的套餐  在我十岁那年,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妈妈领着我到公社区办事。我家距离公社20里路,到了公社以后我又累又饿,妈妈领着我进了饭店,买了一盒套餐、五个卷子、一碗大米粥、一盘小咸菜。眨眼功夫我三个卷子下了肚。我回头一看妈妈在那站着一动没动,我忙说:“妈,你到吃点呀!”妈妈走到桌前端起大米粥轻轻的喝了一小口,然后走到我的身后轻轻的对我说:“儿子,妈不饿,你吃吧!”我风卷残云般的吃尽了所有的饭菜。我长大了理解了母亲的爱。一九六四年我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当时每月只有几块钱的津贴费,我留下两块其余五块寄回家给妈妈。一九六九年我被分配到鞍山工作。一九七六年我把父母从辽阳的一个小山村接到鞍山,落户于齐大山桃园村。我给妈妈盖了一百三十五平米的房子,我每天下班先到妈家看妈妈。看看妈这一天过得好不好、缺什么少什么不,妈妈最爱吃的蛋糕和香蕉还有没有。八六年那年,妈妈患了脑中风生活不能自理,我和爸爸一起给妈妈清理大小便,擦洗身体,喂水喂饭,洗脏衣服。每次干完活,妈都把我拉到身边,一会儿摸摸我的手,一会儿摸摸我的脸,妈妈虽然不能说话,我依然能感到:一股母爱的暖流在我心中流淌。四年后妈妈病故享年九十岁,次年父亲病故享年九十岁。两位老人都离去了,我非常想念他们。我多想再给妈妈洗洗脸,再给妈妈喂喂饭哪!可这一切都成为了追忆,化作对母亲无限的思念。妈妈领我吃套餐的事儿已经过去三十年了,我依然铭记在心,一刻也不敢忘记。每当我吃早餐,喝大米粥吃卷子的时候,我就依稀感到妈妈就在我的身后看着我,对我轻轻地说:“儿子,妈不饿,你吃吧!”朋友们,孩子们:父母们对儿女的要求很低很低,她不需要你给她多少钱财,更不需要你给她多少物资,她只需要你多发一个短信,多打一个电话,发一声问候,常回家看看。这些就能使得父母亲感到莫大的安慰。  朋友们,孩子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一起来发扬和传承这种美吧!让我们都来孝顺自己的父母吧!(刘文全)父亲的诗集  母亲整理父亲遗物时,无意中在装满父亲衣服的箱底,发现了一摞摆放整齐的日记本,用白色尼龙绳捆绑得很结实。母亲对我说:这些东西你看看,如果没用就烧了吧。  这些日记本被绳子勒紧的地方都留下了发黄的勒痕,闻上去还有一点潮湿发霉的味道。想必,父亲保存了多年。我轻轻翻开最上面的那本,父亲清晰的字体立刻映入眼帘。皱巴巴的纸面上,一行行长短不齐的句子诗一样排列开来。父亲居然会写诗!  我随便翻了几页,这些诗歌竟然都是父亲揣摩我的心理、仿照我的口吻写的。  日记本第一页上,父亲这样写着:淘气/不听话/最怕/父亲的巴掌/可为啥/抬得老高/却总是/轻轻/落下。父亲给这首诗歌起名《父亲没劲》。我轻轻抚摸着这些字迹,想象着父亲当年写下这段文字时的样子,我的心开始发酸,我的手开始打颤,平时我们父子很少沟通交流,父亲就像威严的山峰,让我一生也读不完。此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骨肉亲情、什么是父爱如山。父亲啊,你用诗的语言,诠释着人间真情、大爱无言!  厚厚的八个本子写满了父亲一生的情感,单从数量上讲,这足够一部诗集的规模。  晚上,等母亲睡熟,我把妻子拉过来,给她看父亲的诗。妻子看着看着眼睛就湿润了。她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咱爸这么有才。而且感情这么丰富我说:我也是今天刚刚知道父亲会写诗。看来,从小到大,我对自己的父亲太缺乏了解了。  女儿走到我身边说:爸,能让我看看吗?  我说:可以啊。  或许是受到我的基因影响,女儿自小就对文字特别敏感,小学时写的不少作文都成了范文,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 女儿从中挑出一本,坐在一边认真地看着。   突然,女儿又过来拽我,兴奋地说:爷爷在诗里写到我了。  那是一首名字叫《父亲还是爷爷》的诗,父亲写道:女儿喊父亲爷爷/我想起了父亲的父亲/同样的称谓/轮回/不变是血脉/追溯一种/最原始本质的美。  看完诗歌,女儿对我说:爸,你说爷爷模仿你的口气咋那么像呢?  我想了很久,说:是因为爱吧。  现在,我和妻子、女儿经常会挑母亲不在家,或者休息的时候,一起读父亲留下的诗。这似乎也成了我们小三口的一种生活习惯。这种习惯或者说是对父亲的缅怀和追忆,或者说是对未来生活的种种期盼。  其实,在别人眼里,父亲所谓的诗歌,距离真正的诗歌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一次重温我都有一种新的感悟和温暖。  因为父亲的每一行诗句,都是一个父亲对儿女细致入微、深入骨髓的爱,是于无声处的激流,是润物无声的春雨,让被爱的人永远都离不开。  而在更大的意义上,正是父亲的诗集给我打开了人生的一扇门,让我从这些充满温暖的文字里,感受到了人生中的至善至美、至情至爱。让我更加懂了一个做父亲的情感与责任,坚韧与胸怀!  父亲啊!我将用一生领悟你的诗情人生,传承和播洒人间真情、世间大爱! (胡宝)传承家风,实干报国  80年前,日寇侵我中华,他变卖了在新加坡经营13年的全部产业,带着妻儿老小登上回国的轮渡。他没有任何政治身份,捐资抗日是他回国的唯一目的,他告诉儿女,有国才有家。他,就是我的太爷爷。  60年前,新中国百业待兴,他带着为新中国添砖加瓦的理想,只身从山东来到大东北,建设鞍钢。30年后,他倒在了奋斗一辈子的生产线上,他走了,把他最爱的儿子留在了鞍钢,继续他的未完成的理想。他,就是我的爷爷。  30年前,他担起父辈的嘱托,每日都奋战在高炉抢修第一线上,一次高炉修封他脖子被高炉的热流灼伤,领导将他从抢修一线调离,他拒绝了。2003年被评为鞍山市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2014年被提名全国劳动模范。他,就是我的老爸。  8年前,她走出校园来到基层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辖区内的小区屡遭物业弃管,环境脏乱差,居民苦不堪言。在她担任社区书记后带领她的团队多方奔走为小区谋
出路。期间遭受过白眼,遭受过冷遇甚至遭受过谩骂。最后一个物业经理被她骚扰得气急败坏的跳着脚说:“这小区那么多年都没人管,你干这活没名没利,你说你
一个小丫头,到底图啥?”她含着眼泪笑着说:“我就图自己对得起百姓投给我的选票,我就图我们小区也能和你们管的这个小区一样,井不堵,路灯亮,百姓回家
心敞亮!”物业经理看着眼前这个坚定的小丫头,说:“行,丫头,就冲你这份担当,这小区我接了!”这就是我们家四代人实干报国的精神在各行各业中传承的故事,被误解被质疑,我们不曾放弃;吃过苦流过汗,我们不曾放弃;受委屈流眼泪,我们不曾放弃……因为
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我们身上都传承着同样一种精神,那就是用实干去实现属于我们的那个时代的理想,用实干去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芦
迪)“小小绢丝帕、深深祖孙情”在整理衣物时,无意中我翻出了一块小小的绢丝手帕,它唯一特别之处在于上面的图案是奶奶一针一线亲手绣上去的,对于现在的青春时尚女孩子来说,可能会这种中
国传统女工手艺的基本上没有几个了。奶奶出生在19世纪20年代,因为出身的家庭条件相对来说还算不错,于是有机会就读了女中,认识了同样在私塾读书的爷
爷。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读书经历,才有了后来我们家“书香浓郁、孝道长在”的良好家风。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环境,“言传身教”则是最为重要的。“记忆中,是奶奶给我讲她儿时的故事;记忆中,是爷爷给我讲他的读书经历;记忆中,是父亲尽心尽力的
照顾弥留之际的祖父;记忆中,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守在卧床三年的外公旁的样子。。。。。。祖辈的相敬如宾、父辈的举案齐眉,都教会我在我现在的婚姻生活中学
会如何去和家人相处、和爱人相知,学会珍惜“子欲养而亲还在”汉字中的“孝”,不仅仅是“子”承“老”,还包含着“老”传“子”。中华文化的人伦情义正是通过家庭代代相传。小小的“绢丝帕”, 承载了太多奶奶留给我的记忆,它带给我所有对奶奶的记忆都是温和的,没看到过她与长辈间的争吵,没听过她与爱人的分岐;更没见过她对子女的责骂。从来的不温不火,谨言慎行。都是现在的我做的不够好,也是努力在学的。时代在进步,但中华民族每个家庭中浸润的俭、孝、礼、让、和阐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阐释着我们信仰中的“诚信、友善”;这些不同的、
相同的家风组合起来,则构成今天中国社会最强大的力量和最珍贵的情感基础。家庭是社区的组成细胞,如果家风都‘正’,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小小的绢丝帕,在外人看来或许一文不值,但对于我来说,却是我们良好家风的体现与传承。父亲将这块绢丝手帕给了我。没有过多嘱咐的话,但我明白他的心思。他
希望做为女儿家,要学会祖辈父辈的优良传统,在家做个贤妻良母,在外做个善良好人。我也会努力把这种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把我的孩子培养越来越好,把我的家
营造的越来越幸福。我们每个人的小家都和谐了,那么中国这个大家就会越来越好,我们的中国梦就会早日的实现。这就是我,一个普通人的家中及其普通的故事,却传承着中国五千年来最传统、最经久的文明与美德。(乔蔓)我的外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这是以前外婆经常唱给我的歌,可是如今,外婆离开了我,我对外婆的思念却不曾改变。如烟的往事一幕幕地在我的脑海里轮番上演,似乎外婆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并未走远……  我的外婆出生在江苏的一个小村庄,20岁那年,她嫁给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外公,夫妻恩爱,幸福的生活着。然而这一切在她34岁那年戛然而止,外公突然病逝,留下了六个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十一岁,最小的仅五个月。从那时起,外婆就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这一撑就是五十年。在那个动荡的年月,她把所有痛苦埋在心底。外婆当时的一句话母亲至今记得,她说:孩子,不要怕你们还有妈!那时家中光景惨淡,母亲记得儿时最美味的就是过年外婆用玉米芯磨面,包的那顿野菜饺子。&& &  在我的记忆里外婆身上汇集了中华民族传统女性特有的温柔、善良。她虽然只读过私塾,但她,识大体明大理、聪慧勤劳,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多么无助,仍然会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伴随着她衣衫湿透的背影和挥动锅铲的手臂,哼唱着那首:“好一朵茉莉花......”  我读初三那年,住进了学校附近的外婆家,每天早上吃着她为我准备的煎鸡蛋,看着我调皮的舔干净碗筷,她总是爽朗的笑个不停。放学时,远远的就能看见外婆在朦胧灯光下的身影,她总是在翻着那本小小的新华字典。外婆常告诉我“你外公在世时最爱读书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懵懂的我也渐渐的明白,外婆对外公的那份穿越时空的爱和无法诉说的思念。&&& 我大学毕业,来到美丽的钢城,外婆年事已高,可她依然牵挂着远离家乡的我关心着家里的每个人每件事。而她自己直到走的那天,也没有让子女在病床前照顾过一次,就那样安详睡着了.....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个小包裹,里面是她留给孩子们的几千块钱。无法想象毫无收入的外婆是如何攒下了这笔“巨款”。外婆的一生对爱情忠贞,对家庭奉献,面前困难,勇往直前,有着非同寻常的耐力和韧性……这些都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我感谢我的外婆,她教会我无论挫折失意、逆境艰难,始终心怀希望,积极应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更感谢和我外婆一样的千千万万百姓,把中华民族的传世经典交给我们,唤醒我们年轻一代的家风意识。以好的家教涵养品格,以好的家训规范行为,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让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为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志娓)优秀故事奖 未成年人组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  我家有一个活宝贝,就是我最敬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顶礼膜拜的姥爷。他今年61岁,外表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者,但他却胸有点墨,腹有诗书,是我的启蒙老师。  在我的记忆里,我总是在姥爷的故事中进入梦乡。《羊角哀舍命全交》,《念亲恩孝女藏儿》,《闵顺芦衣顺母》…..讲的是惟妙惟肖,神采飞扬。适时的动作,专注的眼神,能使我扬着小脸,一动不动,一两个小时很快的就会过去,那是百听不厌,对姥爷非常依赖。  故事听多了,我就会问姥爷:您的故事都是哪里学来的?姥爷就告诉我:二十四孝呀,是我的妈妈讲给我的,那时候老人都会讲故事。晚上没有电视,没有广场舞,我们一大堆孩子都围坐在妈妈的身旁。妈妈边纳鞋底便给我们讲《三字经》、《百家姓》,《兰姐劝谏》、《推位让国》呀,故事可多了,每天不重样。可我们喜欢听,妈妈就反反复复地讲。姥爷又继续对我说:我再大一点,就自己看书、看京剧、听评书了。很痴迷呢!三里五村,哪里有就奔那里去。我能把戏词背下来。京剧的慢板、快板,我都会唱。姥爷还告诉我:他最喜欢的书是《今古奇观》, 书都被他翻烂了,包了又包,粘了又沾,可惜地震时弄丢了!最后姥爷神情很严肃的说:因为那时我们家穷,念不起书,所以只能  从书里、戏里,父母的故事里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  这番话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每每回想,总是清晰无比。也正是姥爷的影响,我从小就听爸爸妈妈的话,并酷爱阅读。尤其喜欢经史子集。  姥爷还常常让我一起和他干活,说是要锻炼我的洒扫应对。每当我厌倦困顿时,他就给我出谜语,出算术题。  记得有次在公益“少儿论语”讲堂,老师讲解一首诗,里面有一个生僻字“鬯”。老师问没有人认识这个字时,我马上举起了手。老师很诧异,说:“你是怎么认识的?”我骄傲地说:“我姥爷给我出过谜语,就是这个字。”然后我就给大家背诵起来:“十字街头不整齐,马蹄南北呼东西,高山无有中峰岭,花下无人草也稀”。姥爷告诉我这个字念“畅”,是古代祭祀用的香酒。老师很高兴,称赞道:你的姥爷真不简单,还教你什么了?我美滋滋的说:我姥爷还给我出过算数题:一斗半,二斗半,三半斗,四斗半,驴驮八斗背斗半,手拿半斗往前算。大家被我的“绕口令”逗乐了,然后便纷纷算了起来。& &  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姥爷给我的财富多么丰富、宝贵。其实自从我校国学大讲堂开讲以后,姥爷在我心中的形象每天都在增高。因为受姥爷的传授和影响,加上校内外传统文化的润泽,使我越发沉稳、儒雅、大气,因此在国学讲堂上、校文艺队、合唱队、小小百将讲坛、课本剧小组,我都成为了排头兵,佼佼者。  因此,我更加敬仰、孝顺我的姥爷,更相信了那句俗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吉堂喆)我的四合一超级家庭  俗话说“家是治疗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家是严寒冬日的一缕阳光,家是宽慰心灵的港湾,家是心灵休憩的乐园!”  我的家庭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三口之家,但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战争、书香、搞笑、民主”四合一的超级家庭。  我和妈妈是个争辩狂,有时为了一个生字的读音,菜谱上的一句话,电视上的节目都会展开一场“恶战”。妈妈言语犀利,但绝不“倚老卖老”;我人小力单,但毫不懦弱;总之,芝麻大一点的“小事”我们都要争论一番,唇枪舌战,坚持自己的真理。但每次的战争都没有伤害,因为不到几个回合,我们就在爸爸“以和为贵”的劝解下偃兵息鼓了,然后便是一起查找资料的温馨画面。  除了这些激烈的口水战争以外,我和爸爸妈妈都是个书迷,所以被称为“书香家庭”。我很小的时候就受爸爸的影响,喜欢上了看书。看我和爸爸看得那么入迷,妈妈就很好奇:书有那么好看吗?因此,妈妈带着好奇心加入我们的行列,这样我们全家每天一段时间都会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搞笑”在我们家是时常有的,冷不丁的就会冒出来。就拿吃的来说吧,该上菜了,爸爸便会吼一声:“小二,上菜啦,不然我投诉你。”妈妈装着害怕的样子,过来说:“客官,别着急,来啦!”在我们家有很多这样的“搞笑故事”。  有时候,一家三口出去散步,爸爸妈妈浪漫的并肩走着,走着走着就手牵手。我看不惯,硬往他们中间插,妈妈就会不高兴的说:“你这个第三者啊!”我便讨好的笑了起来,这时爸爸妈妈没办法,只好都牵着我,左边一个,右边一个。这时我心想,这幸福的一家三口!  这种幸福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幸福是自己感受的,真想永远停留在这一刻,不想长大。  除了这些,在我家里,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民主。首先民主对我们家来说就是“没大没小”。大人议事,允许我中途插嘴,发表意见。还有爸爸妈妈不给我零花钱,我每天要给妈妈打零工赚钱,这样我每月基本有固定的“工资”供我自己使用。记得一次,我看好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妈妈让我用零花钱买这本书,我恳求:“妈妈,你给我买好吗?”但妈妈说:“我负责一半吧!”我没办法,只好拿出5元钱。书拿到了,可钱没了,我真是心疼死了,可是谁叫我是个小书迷呢!  这就是我的家庭,不是那么富有,不是有房有车,但是我有爱我的爸爸妈妈,他们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教育我,影响着我,陪伴着我,健康的成长。我爱我的温馨、快乐的家。(王馨雅)家家对于每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是人民心中最温暖的墙,是人们的避风港。在别人看来,只有和谐美好的家才是幸福的家,但我却不认为,我的家就是个战争。我两岁时父母就分开了,六岁时母亲抛下我独自去了国外,我得知后发疯似地找妈妈,狭小的房间,我反锁上房门,独自躲在黑黑的角落里,不敢出声就在那哭,嘴里
还嘟囔着:“我要我妈妈、我要我妈妈……”。同样父亲也没有选择守护我,而是把我扔在了一个阿姨家,正当六岁左右的孩子都在游乐园玩耍,有爸爸的保护,妈
妈的疼爱,而我已经开始自己梳头,打理一切,我告诉我自己:“朴悦鑫,你以后没有家了,没人会去爱你,别再去活的像个公主一样了!”从那天起,我就像变了
一个人一样,我要自立我要坚强,我拼了命的学习,就为了争口气!十年!我就这样独自一人生活了整整十年,没有想象中母亲的陪伴,更没有父亲敦实的臂膀让我
依靠,多少次我都在想有家是什么感觉?有妈妈的唠叨又是什么感觉?上天是公平的,它让我有了一次体验这滋味的机会。初中时我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文文,一次去她家做客,她的妈妈真的很温暖、善良。在聊天时知道了我的故事,她走过来轻轻地、轻轻地抱着我,跟我说:“来!孩子!以后这
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妈妈。”我就真的这样走进了这个温暖的家,其实我很抗拒接触新的事物,也很怕自己依赖上别人,感觉一切都与这个家格格不入,总觉得
自己永远是一个客人。正是一件事的发生,彻底打开了我的心门,那一天,文文妈像往常一样开车送我和文文上学,车就停在马路对面,那天下着雪路很滑,当我和
文文正在过马路时,一辆白色的轿车由于刹车失灵正向我撞来,我被撞倒在地,文文一个侧身把我拉了回来,我再抬头时,看见文文妈像疯一样跑来,恐惧的我大叫
一声:“妈,我害怕。”那是我六岁以来第一次叫妈妈。文文妈对我真的很好,家里的一切都有两个,文文有的,我也有。她用真诚无私的母爱之心默默地守护抚慰着我那脆弱的心,让我感受母爱,体会家的温暖,是她们教
会我善良、感恩!今天我站在这儿,敞开封闭已久的心扉,说一个我以前从来都不会在众人面前提的话题,并不是想告诉你们我有多惨。而我骄傲地说:“我也有了
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家,一个完整的家。”我爱着这传承爱的妈妈,爱着属于我自己的家,爱着属于我的幸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孤独的活下去,他们需要关心。
正如雷锋那样,乐于助人,善待他人。我们要像学习雷锋一样传承他无私的爱心!谢谢大家!(朴悦鑫)书和音乐每当和爸爸走在上学的路上,看着同学们的家长开车送他们,我心里总是不由感到一阵阵失落,常常向爸爸抱怨:“爸,你看人家都有车,咱就不能买一辆吗?”每说到这儿,爸爸总是微微一笑,“车很重要吗?”一听这话,我就生气。“人家啥都有,咱家有啥啊?”“谁说啥都没有,你看,一屋子不都是嘛!”“啥啊?”,“书啊!这不,还有唱片!”还真是,我们家要说别的没有,书可真不少,两个大大的书柜里是书,钢琴旁边高高的四摞书,卧室的床头还是书,还有那些夹杂其间的数不清的唱片,一想到这儿,我这气儿就消了大半。如果真让我在车和书与音乐来选择的话,恐怕我会毫不犹豫地走选择书和音乐。记
得爸爸从小就告诉我,要爱书爱音乐,那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可以和很多古圣先贤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学习。慢慢的,我也养成了爱阅读
爱唱歌的习惯,从《安徒生童话》到《唐诗三百首》,从《天鹅湖》到《梁祝》,书和音乐简直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书中那些经典的篇章和音乐里美妙的旋律,不是车和房能带来的。我的家里虽然没有这些,但是我可以骄傲地告诉自己,我拥有的是别人
没有的财富,古往今来,上下千年的那些智慧都在我这小小的书屋和那一张张的唱片里,这么多无形的财富,我为什么还要羡慕别人,埋怨自己呢?作为一个平凡而
普通的一个家,我们也许没有资本向别人炫耀,但是在书里,在音乐里,在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里,那些崇德向善、真诚美好的东西,正以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引
领着我们不断成长。“道德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靠什么呢?我想,就是靠这一本本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书,靠这一曲曲
讴歌正义、歌颂美好的音乐,由我们这样一个又一个家庭,一代一代传下去,发扬光大,让着小小的家风汇成民风,最终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风。(张馥涵)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鞍山市文明办 鞍山文明网 发布平台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家庭故事#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_文明鞍山-爱微帮
&& &&& 【家庭故事】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
  我家有一个活宝贝,就是我最敬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顶礼膜拜的姥爷。他今年61岁,外表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者,但他却胸有点墨,腹有诗书,是我的启蒙老师。  在我的记忆里,我总是在姥爷的故事中进入梦乡。《羊角哀舍命全交》,《念亲恩孝女藏儿》,《闵顺芦衣顺母》…..讲的是惟妙惟肖,神采飞扬。适时的动作,专注的眼神,能使我扬着小脸,一动不动,一两个小时很快的就会过去,那是百听不厌,对姥爷非常依赖。  故事听多了,我就会问姥爷:您的故事都是哪里学来的?姥爷就告诉我:二十四孝呀,是我的妈妈讲给我的,那时候老人都会讲故事。晚上没有电视,没有广场舞,我们一大堆孩子都围坐在妈妈的身旁。妈妈边纳鞋底便给我们讲《三字经》、《百家姓》,《兰姐劝谏》、《推位让国》呀,故事可多了,每天不重样。可我们喜欢听,妈妈就反反复复地讲。姥爷又继续对我说:我再大一点,就自己看书、看京剧、听评书了。很痴迷呢!三里五村,哪里有就奔那里去。我能把戏词背下来。京剧的慢板、快板,我都会唱。姥爷还告诉我:他最喜欢的书是《今古奇观》,书都被他翻烂了,包了又包,粘了又沾,可惜地震时弄丢了!最后姥爷神情很严肃的说:因为那时我们家穷,念不起书,所以只能从书里、戏里,父母的故事里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  这番话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每每回想,总是清晰无比。也正是姥爷的影响,我从小就听爸爸妈妈的话,并酷爱阅读。尤其喜欢经史子集。  姥爷还常常让我一起和他干活,说是要锻炼我的洒扫应对。每当我厌倦困顿时,他就给我出谜语,出算术题。  记得有次在公益“少儿论语”讲堂,老师讲解一首诗,里面有一个生僻字“鬯”。老师问没有人认识这个字时,我马上举起了手。老师很诧异,说:“你是怎么认识的?”我骄傲地说:“我姥爷给我出过谜语,就是这个字。”然后我就给大家背诵起来:“十字街头不整齐,马蹄南北呼东西,高山无有中峰岭,花下无人草也稀”。姥爷告诉我这个字念“畅”,是古代祭祀用的香酒。老师很高兴,称赞道:你的姥爷真不简单,还教你什么了?我美滋滋的说:我姥爷还给我出过算数题:一斗半,二斗半,三半斗,四斗半,驴驮八斗背斗半,手拿半斗往前算。大家被我的“绕口令”逗乐了,然后便纷纷算了起来。  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姥爷给我的财富多么丰富、宝贵。其实自从我校国学大讲堂开讲以后,姥爷在我心中的形象每天都在增高。因为受姥爷的传授和影响,加上校内外传统文化的润泽,使我越发沉稳、儒雅、大气,因此在国学讲堂上、校文艺队、合唱队、小小百将讲坛、课本剧小组,我都成为了排头兵,佼佼者。  因此,我更加敬仰、孝顺我的姥爷,更相信了那句俗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作者:吉堂喆)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鞍山市文明办 鞍山文明网 发布平台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瓦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