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指导策略的那些策略

幼儿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区角活动是介于学习活动和自由活动之间的一种开放式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提升经验的游戏内容,又不能破坏区角活动本身以幼儿为主体、自由、自主的特点,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角色游戏是最丰富多变的区角活动之一,由于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和可变性,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喜爱扮演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其中。
  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活动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如&幸福小学&&小超市&&文具店&&娃娃家&等。从游戏情况看,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游戏,也乐于参与到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交往,但游戏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在学期初,我为幼儿设置了&娃娃家&的区角活动,游戏进行几天后,我发现幼儿玩&娃娃家&的方法和大班上学期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游戏情节不丰富,活动范围也仅限于一块小地方,幼儿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游戏行为,也没有更多值得提升的游戏经验。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游戏有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提供材料,&无声&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由此可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材料能推进游戏的开展。教师要以本班角色游戏开展的情况为根据,从游戏内容、角色分配、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的常规等方面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和推进做好准备工作。
  在娃娃家,教师提供了灶具、食物、餐具、梳妆台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环境支持。到了大班,这些原有的角色游戏&硬件&对幼儿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新鲜感,他们的游戏渐渐沦为机械的摆弄,于是,教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生活材料。根据增添材料的暗示,娃娃家的游戏角色由原来的2个丰富到5个,游戏内容由原来的烧饭、吃饭丰富为爸爸回家可以打电脑和看报纸,妈妈可以看电视和穿漂亮衣服,爷爷可以种花和下棋,奶奶可以烧饭,宝宝可以做功课和玩游戏等。
  随着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的开展,教师又提供了一些快餐盒,家人们可以打电话订餐。在打电话订餐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各种订餐电话很有兴趣,于是就制作了一本空的通讯录。不久,幼儿就在通讯录上写上了肯德基、麦当劳的订餐电话,一段时间后,通讯录变得越来越丰富,上面记录了报警电话、救护电话等,还有娃娃家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在爸爸打电脑的区域,教师投放了一些字母卡片,让爸爸在键盘上找到字母并敲击;在妈妈的衣柜里,教师投放了小衣服造型的纸片让幼儿进行装饰;爷爷的小花园就是植物角,爷爷每天细心地照顾花草,还不忘记录观察日记。
《幼儿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摘要:于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和可变性,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喜爱扮演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其中。 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活动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如幸福小学小超市文具店娃娃家等。从游戏情况看,幼...: ◇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00-17:00)
电话:010-您的位置: &
教师游戏指导策略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优质期刊推荐(一)游戏的自我评价逐步提升
5-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个性特征有明显的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方面,从多角度进行自我评价,例如在户外游戏的自我评价时会说:“我会滚轮胎,但是我不敢爬双梯。”
(二)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大班幼儿有了明显的合作意识,他们往往在游戏中选择自己的玩伴们一起开展合作**,例如在户外运动场的游戏中需要搬运轮胎、双梯、长梯等,幼儿自主搬运并搭建运动场,在此过程中,幼儿之间有着明显的合作意识。
(三)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幼儿喜欢玩有规则的游戏,开始对游戏的结果产生兴趣,出现赢的愿望[1]。例如在户外游戏《俩人三足》,幼儿明白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分组竞赛。另外,游戏后幼儿自主整理玩具也是一种规则意识。
(四)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6岁是基础运动能力的成熟时期,幼儿能够自然、协调、有节奏的走,同时也能控制跑步速度和方向,能灵活地躲开障碍物,腿部的弹跳能力及身体动作的协调能性有明显的进步与发展。例如《有趣的油桶》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在油桶上站立并控制油桶走动。
二、大班户外游戏的意义
&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不是没有目的的让幼儿活动,而是要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2]。户外游戏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幼儿每日的户外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户外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户外游戏活动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思维上和身体上的发展空间,在游戏中幼儿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在户外进行的游戏活动使幼儿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和锻炼,不仅可以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的成熟,也有利于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例如:奔跑、攀爬等动作的游戏,有利于锻炼幼儿大肌肉群的活动能力,促进对于肌肉运动的控制和协调;玩沙玩水、搭积木以及使用各种工具的游戏活动,可促进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激起幼儿的学习和探究欲望[3]。幼儿在游戏中去观察、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自主的学习知识。户外游戏从不同的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知识的途径,所以户外游戏能让幼儿自己去感知、去探索新事物。幼儿在游戏中还能促进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都是户外游戏存在的意义。
三、大班户外游戏指导的必要性
&户外游戏是教师有目的的组织幼儿在户外进行的一种活动【3】。户外游戏相对于其他的游戏种类来说运动量较大,都是在户外进行的活动。
在开展户外游戏的时候,教师需要关注到每一位幼儿的活动情况,让每一位幼儿都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进行游戏活动。由于户外游戏活动具有个体性、分散性、多样性等特点,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教育工作技能。
户外游戏的教育价值是整个户外活动的关键,教师关注幼儿安全问题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游戏存在的教育意义。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开展一些有一定难度、有挑战性的竞赛**,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复杂以及有合作关系。教师要重视户外游戏的教育价值,能在游戏中带领幼儿实践游戏教育的意义。例如在游戏中观察到的科学知识,教师就应该根据幼儿的发现去开展一次更深层的教育活动,从而产生一堂生成活动。教师要在户外游戏中仔细观察,发掘并重视游戏中存在的教育价值,那么教师在户外游戏中的指导是有必要的。
四、大班户外游戏指导策略
教师在游戏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游戏中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一)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幼儿是独立的人,在户外游戏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对于活动,他们有很高的自主性,有自己的想法和玩法,教师不应幼儿的游戏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而采取不理睬、批评,甚至强行制止。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支持者,应当尊重、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
例如:户外建构游戏中,幼儿们自主搭建,有小朋友搭拱形桥、长桥的,有小朋友搭各样的小房子的,而花花独自一人把长方体的积木一块一块的往上搭,看不出她想要搭建一个什么物体。这时,老师看到了就走过对花花说:“花花,你在搭什么东西啊,我怎么都看不出啊,你能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搭一些小房子啊,小汽车啊。”花花听到老师这样说只好重新搭建,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搭些小房子。
在案例中,教师认为花花的作品与其他小朋友搭建的作品相比缺乏新意,有些无趣,看不出花花搭建是什么物体而上前立即制止,并没有向花花了解她搭建的作品。这种做法是教师不尊重幼儿游戏自主的表现,破坏了花花创作作品的氛围。教师让花花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搭建房子、汽车的行为,破坏了幼儿在游戏中想象、探索、表现、创造的机会。
(二)以间接指导为主
教师在游戏中不仅要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同时也要参与游戏,间接指导幼儿游戏。教师对幼儿的户外游戏活动的指导首先要以幼儿自主游戏为主,让幼儿自主选择提供的游戏材料,自由选择同伴进行游戏。当个别幼儿在游戏中无所事事,教师可上前进行帮助和引导幼儿。
例如:在户外游戏《我在海边呢》中,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沙区,教师创设我们在海边玩耍的情境,提供足够的玩沙工具,幼儿自主选择工具后进入沙区进行自主游戏,有的幼儿与同伴在沙区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有的幼儿在挖沙坑寻找宝藏。乐乐和佳佳在沙区一角准备搭沙子城堡,可是沙子太干了,怎么也堆不起来,沙子总是往下流。乐乐和佳佳尝试多次后仍然失败了。这时,教师走过来,问他俩:“你们在搭什么呢?”乐乐说道:“我们要建一个很大很大的城堡,可是怎么也建不高。”教师说:“我们现在在哪里玩呀?”佳佳马上答到:“我们在海边度假呢。”教师随后说:“那海边有沙子还有什么呀?”乐乐和佳佳异口同声地说:“海水呀。”他俩马上明白了,跑到接水处接了满满一桶水,倒在沙子上,很快湿的沙子被堆成了高高的城堡。
在游戏中,教师间接引导乐乐和佳佳在海边除了有沙子还有海水,湿的沙子容易堆起,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利用水就行了,给幼儿思考、探索的空间。
此外,教师参与游戏有利于幼儿观察并模仿成人的行为,学习新玩法,在此基础上创造别的玩法。
(三)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和注意点
教师介入幼儿幼儿游戏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1)外部干预:外部干预是指成人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一个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4]。教师要鼓励、支持幼儿自己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去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5]。
教师作为旁观者,在一旁观察幼儿的行为,以点头、微笑等非语言形式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肯定、支持、鼓励,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赞同与鼓励。
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有需要帮助的幼儿,及时作出有效引导。
&(2)内部干预:内部干预是指成人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4]。
教师作为共同游戏者,在游戏中始终以幼儿为游戏的主宰者,教师扮演小角色在必要时候进行暗示,间接对游戏产生影响。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注意点: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成功起到引导作用后,应及时退出,让幼儿重新控制游戏,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四)重视对幼儿在户外游戏的评价
对幼儿游戏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了解游戏的设计是否达到目标,游戏的内容的方式是否符合幼儿的能力、需求、兴趣等。教师通过游戏评价进一步改正游戏方案,提高游戏质量,更好地为幼儿在各方面得到提升与发展。教师要善于以鼓励、表扬等正面的教育方法来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评价,这样能保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成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起幼儿再次游戏的愿望。近十年来。关于幼儿园游戏指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在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指导策略。教师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观察、对幼儿缺乏足够的尊重以及对幼儿的年龄差异缺乏认识等方面。零散的理论学习、滥用术语、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定位欠妥、缺乏对幼儿游戏的实证研究等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指导策略方面,有研究者指出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要有计划地观察,并且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特征、不同游戏主题以及同一主题不同情节发展阶段的指导策略;还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策略,如暗示指导、角色扮演、直接干预等。然而,教师在指导游戏的过程中具体使用了哪些策略,存在哪些困难,鲜有人研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预调查的基础上随机抽取江苏、重庆、福建、贵州等地的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8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549份,其中,江苏148份,福建188份,重庆142份,贵州71份。我们试图从微观的角度入手。聚焦教师在游戏中使用的指导策略,旨在了解教师指导游戏时使用策略的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一、调查结果(一)教师指导游戏时使用的策略1.教师在游戏导入和分享环节的指导在游戏导入环节,66.5%的教师能引导幼儿讨论上次游戏的内容,12.8%的教师采取放任幼儿游戏的方式,不作指导。在游戏分享环节,有81.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跟幼儿分享与讨论此次游戏的内容,27.7%的教师根据需要,不是每次都进行分享与讨论。此外,通过交叉分析发现,有51.7%的教师既认为要在导入环节进行讨论与指导,又认为有必要在游戏结束后进行分享与讨论。2.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指导(1)教师对新游戏主题的指导。在引入新游戏主题时,57.4%的教师选择与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说出游戏的主题:20.2%的教师直接提出新游戏主题,提示幼儿玩与主题相关的内容;17.7%的教师将提供材料作为引发新游戏主题的媒介,激发幼儿对新游戏主题的兴趣:只有4.7%的教师认为不需要引导幼儿发展新的游戏主题。结果显示,与幼儿讨论、教师提示和材料引发是教师在产生新游戏主题时运用的主要策略。(2)教师对受冷落的游戏主题的指导。当一个游戏主题受到冷落时,适时参与游戏是教师使用最多的一种指导策略,所占比例为41.3%;排在第二位的指导策略是提供材料,以间接激发幼儿对受冷落游戏主题的兴趣,占40.1%;排第三位的指导策略是游戏前的讨论,占14.4%。另外,有4.2%的教师选择“直接安排幼儿进入游戏”或“顺其自然”。适时参与游戏和提供材料这两种指导策略所占的比例相当,都是教师比较看重的,、(3)教师对有游戏主题偏好幼儿的指导。在指导有游戏主题偏好的幼儿时,教师使用率最高的策略是“在分享时,让孩子们讨论”,占73.2%。此外,有9.1%的教师选择采取顺其自然的策略,不对其进行任何指导;6%的教师选择建议其玩其他游戏;5.8%的教师选择直接为其安排其他角色。可见,教师倾向于将问题交给幼儿,让幼儿讨论,这显示了教师对幼儿意愿和自主性的尊重。(二)教师在指导游戏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调查结果显示,“制作材料负担重”“介入指导难”“收放材料工作量大”是教师在指导游戏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在对主观题的分析中发现,教师指导时的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游戏导入的方式把握不准,不知如何导入新主题,不知如何选取游戏分享的内容和方式。②在指导过程中容易出现针对性不强,抓不住重点问题,不知何时介入、如何介入以及在哪些方面介入等问题,难以确定介入指导的有效性。③希望通过投放材料进行隐性指导,但对于游戏材料投放的数量、方式和适宜性把握不好。④对不同类型游戏的指导以及对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指导感到茫然,对个别特殊的幼儿(如调皮的幼儿、能力偏弱的幼儿、不喜欢参与的幼儿、偏爱某一游戏主题的幼儿等)的指导感到困难;不知如何对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不同的幼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二、结果分析(一)教师已认识到在游戏导入和分享环节进行指导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指导中存在困难结果显示,教师比较重视在游戏导入和游戏分享环节对幼儿进行引导和经验分享。在游戏导入环节,教师以简短的时间、简洁的话语。与幼儿共同回忆上次游戏中做的事情、幼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游戏中幼儿表现的好习惯与品质(如合作、谦让、收拾整理的习惯)等,帮助幼儿回忆上次游戏的经验,增强自信,以便在此次游戏中巩固并内化已习得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在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基于观察,有针对性地与幼儿分享游戏中出现的好事情以及幼儿遇到的问题,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游戏的导入和分享对幼儿经验的巩固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教师重视导入和分享环节的指导,认识到了这两个环节的重要性。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主观题发现,教师的指导技能还有所欠缺,如不知道怎样引导幼儿进入游戏,抓不住游戏中分享经验的要点。(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在不同情况下虽会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但还难以自如使用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创设游戏条件、观察、参与介入、讨论建构。教师指导游戏的方法主要有环境规划法、介入指导法、讨论建构法、语言指导法、材料提供法以及标志制约法等。调查发现,教师运用的主要是讨论建构法、介入指导法和材料提供法。希望有新游戏主题时,主要采用讨论建构法来指导;游戏主题长时间受冷落时,主要通过介入指导法和材料提供法来指导;当幼儿只玩某一主题的游戏时,主要用讨论建构法进行指导。但对主观题的分析显示,教师在使用指导策略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如很难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游戏主题,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导致教师主导新的游戏主题的产生。教师虽然很希望能够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有效的指导,也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却难以自如地运用各种指导策略。(三)造成教师指导策略实施困难的原因1.师幼比低、制作材料的负担重以及场地较狭窄牵扯了教师的精力,制约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首先,多数教师反映本班幼儿人数多,考虑到安全、纪律等原因,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观察并指导幼儿游戏,导致指导游戏有困难。有研究表明,师幼比越低,教师反思的重点就越倾向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关注的是全体幼儿。师幼比越高,教师反思时就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幼儿个体的学习情况。教师面对的幼儿越少,就越能为幼儿提供敏感的、有回应的教育,师幼间的互动就越频繁、越积极。因此,幼儿人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其次,教师普遍反映制作材料负担重。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需要制作的材料很多;游戏主题更换快,材料无法及时更新;教师自制的材料利用率低且容易损坏。以上原因导致教师制作材料的负担很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再次,游戏场地制约教师对游戏的指导。由于班级人数多,活动室空间不足,活动区域较小,有的区域不在教师视野内,教师容易因担心安全问题而顾此失彼,无暇静下心来观察与指导。2.教师在游戏观念方面存在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首先,教师认为游戏是一个预设的过程。教师把游戏完全当成教师预成而非幼儿生成的活动,当幼儿的游戏没有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时,教师便不知道如何指导。然而。在幼儿眼里,教师安排的是任务而非游戏,只有自己自由进行的活动才是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能够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基于已有经验在游戏中再现和提升自己的经验,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当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设计游戏时,幼儿可能会因为缺乏相应的经验或不感兴趣而难以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游戏,这自然会导致教师的指导困难。其次,与游戏的过程相比,教师更重视游戏的结果。游戏并非是注重结果呈现的活动,它重视的是过程体验。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材料、与同伴交往等体验快乐。幼儿只是为了好玩、感兴趣才玩游戏的。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尝试与人交往、合作,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尝试解决问题以及养成收拾整理的习惯等,这些都是在游戏中通过体验形成的。三、建议(一)适当提供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有事可做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的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这些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一件半成品材料可以被不同的幼儿当作不同的东西。这样的材料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也可以减轻教师制作材料的负担。提供材料是教师的一种隐性指导,当幼儿的游戏停滞不前、教师想要发展新的游戏主题或某一游戏主题受冷落时,教师提供一件半成品材料也许就会改变局面,新材料的加入可能会激发幼儿新的兴趣,从而促进游戏的发展。(二)基于观察进行指导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途径,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前提,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游戏分享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事先确定几个观察的点,如关注有特定需要的幼儿、某个游戏主题或情节、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以及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解决问题能力、生活经验迁移等方面,以确保游戏中的观察具有针对性。游戏时,教师可以以“玩伴”或其他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不要蜻蜓点水,要保证观察的全面性,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的游戏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指导。以教师对有游戏主题偏好幼儿的指导为例,教师要综合考虑幼儿的特点,包括个性特点、能力的强弱、经验的准备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是因为幼儿能力、技能相对欠缺。教师可以带着他一起玩,可以带着他去玩其他游戏,以增加他的社会交往经验和增强他的自信心;如果幼儿缺乏相关经验,教师可以动员家长在方便的时候带他去参观,丰富某些方面的认识;如果是幼儿个性比较内向,教师可以为他创造表达的机会,在分享中让他谈谈自己的游戏,同时多加以鼓励,营造一种接纳的氛围,增强其自信心。(三)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幼儿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指导游戏的过程中学会等待和提问。不要急于把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幼儿,而要让幼儿利用自身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组织当事人稍作讨论,在游戏结束后将典型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在幼儿确实找不到办法时稍作提示。(四)把分享游戏的过程当成幼儿能力、个性发展的过程,分享时要有侧重点教师在游戏结束后可以就观察到的某一个点与幼儿进行深入的分享与讨论,比如幼儿倾听和表达习惯的养成、幼儿的冲突、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幼儿创造性的想法、幼儿收拾整理的习惯等,不要试图通过一次分享与讨论就解决所有问题,分享时过于全面反而达不到提升幼儿经验的目的。此外,游戏分享也是同伴之间互相学习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让幼儿个体的经验上升为幼儿集体的经验,比如有的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教师让其他幼儿给他想办法,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学会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五)把讨论的问题作为下一次游戏的起点游戏是一个持续积累经验的过程,游戏分享环节是对本次游戏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游戏分享中讨论的问题也可以作为下一次游戏的起点。游戏导入、游戏过程和游戏分享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游戏分享环节讨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需要什么材料、缺少哪些经验、想要玩什么主题的游戏等。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和经验,以这些问题为起点,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提供、经验分享等方式提供支持,并在下一次游戏中进行观察,在分享环节与幼儿继续讨论新出现的问题,再据此作出调整,进而展开更高一层的游戏和分享讨论。教师如此持续地关注,可以使游戏情节不断丰富,使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高,经验也不断拓展。参考文献:[1]邱学青,关于幼儿园游戏指导存在问题的思考[I],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12).[2]邱学青,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幼儿教育,2003,(3).[3]陈秀梅,适时介入适当指导:谈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及策略[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3,(4).[4]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6]刘焱,刘峰峰,师幼比与外部中介对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6).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