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慈法师 的 慈禧出生地是哪里的地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03-09-04 20:43
南无阿弥陀佛  喜哉悲哉  佛照吾心
发表于:03-09-04 22:45
国觉你是这个版的方丈!~~~~~~阿弥陀佛!~
发表于:03-09-05 14:29
南京的出家人中有很多优秀的,只是你了解的少了而已。不要妄语。
发表于:03-09-05 15:16
本振师呢?他老人家到哪儿去了?
 死尽偷心 
 老实念佛 
发表于:03-09-05 21:17
见地是心地
心地是佛地
  真的高手无山高水深的眼神 
  默默的在无边无际的孤独与寂寞中前进 
  你经常一屁股跌倒在前面的小水沟旁 
  不舒服时不妨来我这坐一会 
发表于:03-09-06 14:54
如今的和尚也上网?
发表于:03-09-07 10:14
在今天南京的出家师中,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对佛法有一知半解成就的人了
全国都是这样了,
发表于:03-09-07 16:50
阿弥陀佛,顶礼出家人。
发表于:03-09-09 12:39
不得谈论他人是非!
      不爱就无伤 
   http://b190545.xici.net 
    http://www.redcun.com 
发表于:03-09-09 19:26
 我会叫, 
 但我不想叫。 
发表于:03-09-12 15:43
苦有悲天悯人心 `
苦无拔山回天力~
乐有慈悲菩提心
乐有弥陀父愿力~
不要给出家师傅太多负累了
关键靠自己~
一切行门务以恭敬至诚 `方得真实利益~
 难得糊涂 
发表于:03-09-15 21:36
 明心开慧是自已的事吧 
发表于:03-09-16 12:34
有北京佛学院的本科生吗?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虎争斗几春秋; 
 绿柳烟锁黄茅岗,红杏花飞燕子楼; 
 子房山上声细细,戏马台前韵悠悠; 
 当年楚汉今何在?唯有黄河空东流。 
发表于:03-12-01 11:09
我再次说一遍:我是一个不学佛的人,也不会去劝别人学佛,但是,学佛确实是人生第一大事,舍离佛法,任何人也找不到真正的归宿。阿弥陀佛!
发表于:03-12-01 15:56
发表于:03-12-03 12:47
楼主,你以后还是什么话都别说的好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浅评唯慈法师《唯识、性空、真常》三书———常海法师
浅评唯慈法师《唯识、性空、真常》三书
二千五百多年以前产生并形成于印度的佛教,经过释迦世尊的普施法雨、慈悲宣化;经过印度历代祖师的努力传扬、大力弘化;经过阿育王的分遣使者,向外传译,古老的印度佛教终于经由最初的恒河流域信仰,传扬到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并最终穿越地域、民族和国家的重重阻碍,成为全球人们信仰的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这不得不归功于印度诸祖深广的佛学素养、直观的宗教体验、卓越的佛学识见、丰富的定慧经验、深彻的般若慧观和殚精竭力的阐扬。当然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印度诸祖所采用的与时俱进的多元化、灵活化、科学化的教化、译介和传播手法。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以后,历朝历代的高僧大德一方面为了把佛教的信仰普撒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利用佛教的普世法理,更大程度的利益华夏民族,更是为了完成大乘菩萨普渡众生、饶益有情的伟大任务,他们分别采取了适应各自时代的不同方法,不但如愿以偿的将佛教的教义、理论、思想、观念、仪规、制度等,融贯到中华大地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而且还成功的(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佛教的文化传统会通融贯、打成一片,使得佛教这一外来的异质文化或宗教信仰,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经过激烈的碰撞、排斥、会通、融贯后,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源自佛陀“觉海心源、无漏圣智”的佛法,能够成为部分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然是与佛教不同于世俗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宇宙观有着较为密切地关系,也于佛教所揭示的宇宙和人生的众多真理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但是更为重要的则是于历代大德创造的各种传播和译介佛教思想、观念和宗教内容的方式有着最为直接地逻辑关系。可以好不夸张说,任何一种思想说学、宗教信仰、文化理论,如果没有创造一种适宜的传播方法与译介策略,那么即使这种信仰和学说,所揭示或倡扬的的确是人类社会的未来理想或宇宙人生的终极价值,那也等同于是“没有灵魂、毫无生机、无法驱动”的“无翅之鸟、无轮之车”。佛教的信仰传播,理念弘扬、价值推广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深谙布道传教规律之道的历代祖师,他们以其浓厚地宗教热情、谨严地戒律行持和精深的佛学素养,创造了许多鲜明生动,适应时代的弘法方式,这些分别打上各个时代烙印的弘传方式,不仅程度不同的帮助他们完成“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历史使命;而且还为“绍隆佛种、追求真理、振兴佛教、宏济人群”的后世学人,提供了“开示化人,自利利他、住持正法、续佛慧命”的典型范例。同时这样的利生关怀和人生践履,也能契合世尊“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大正藏》之&&/span&法华经&卷一
第九册 第262页)的契理契机的普世教化的精神主旨。
例如:两汉时期的“译经研习”;魏晋时代的“格义佛教”;隋唐时期的“译场讲学”;宋朝以降的“《大藏经》刊刻、编篡;历代祖师亲自撰写的大量的论注、章疏、善书、史传、讲记、偈语、诗歌、小说、变文、宝卷、俗讲等等;以及通行近现代社会的现代诠释、佛学研究、学术论文、介绍和解说的各种方式或曰“佛学今诠”等等,均是大德高僧、前贤时哲为了适应不同时地、不同文化、不同根性的实际需要,而适时的创造出来的弘法方式。这些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生动活泼、切实可行的传教方法和策略,不仅有效地将微妙甚深、不可思议、艰深晦涩、意义多元、义趣幽眇,文字简古的佛陀“权、实”二教;“性、相”二思,给部分地传达和诠释了出来,同时他们也能依凭这种“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式的策略,把个体对佛教的“教义”和“教理”的体悟、认知和独特理解,毫无保留、准确有效、十分精当的传释了出来,留诸后世。
不过倘若我们能将上述提到的各种弘法方式进行一番简略的归纳,我们就会十分轻易的发现,其实任何时代发明的宏宗方式或演教策略,尽管从表面形式上看,可谓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实际上都不外“精义阐释”和“通俗弘法”这二种手法。
唯慈长老自上个世纪40年代进入台湾以后,曾经分别亲近和跟随慈航菩萨和印顺导师(慈航菩萨在台湾是实践修行方面的典范性人物;印顺导师在台湾是理论研习方面的巨擘),广泛研习和实践佛法长达十几年的时间,不但籍此了解了佛教的历史形成与渊源流变、各宗各派的独特思想与丰富教义、奠定了深厚的佛学基础、涵咏了精深的教理卓见、启动了利生的菩萨悲愿和培植了高尚的宗教情操;而且还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传教技巧和定慧经验。其后因接受印顺导师的分派,前往菲律宾宿务普贤中学住持教务,并由此展开了唯老在菲律宾长达几十年的弘化面向的艰苦历程。
在菲律宾的弘化期间(主要是在宿务),唯老主要采用如下五个方面,积极和广泛地向菲律宾的民众和华侨社会,全方位的传递着佛教的信仰(主要渡化在菲律宾的华人)、思想、理论、教义和制度等。一、兴办社会教育(普贤中学)、二、推动慈善救济(普贤义诊院)、三、开展通俗弘法(长期主办讲经法会)、四、闭关自检清修(多次闭关实修)、五、积极著书立说(《唯慈法师全集》)。尤其是《唯慈法师全集》的编纂、出版、流通(以下简称《全集》),既是对唯老全力“宏宗演教,普利群生”的系统总结;更是对唯老一生“自行化他、笔耕不辍”的高度反映。而上述四个面向或四种主要的弘化方式,不但成功地把佛教的信仰植根于基督教信仰的国家;大力强化了基督教国家对佛教的信仰;也启发和奠定了绝大多数华侨人士信仰、修学和亲证佛教的信念,更为重要的则是,将唯老个人对佛法教理和真理的体悟、认知、卓识和精准理解,全面的向汉语系的佛教国家传达和展示了出来,其影响可谓至深且远。
本文由于受到篇幅及个人学力的限制,不能就《全集》在其它方面的重大价值,向广大的有缘读者,传递笔者焚香展读后的真实感受,只能就个人能够阅读到的《唯识偈语》、《性空偈语》和《真常偈语》这三部著作,谈一点个人的肤浅认知、读后感想和心得体会。冀望能为有缘的读者“深入三书、探骊得珠,”提供一点属于个人不太成熟的管窥之见。
通过对以上三书的认真拜读,笔者发现唯识、性空、真常三书中,虽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大到大乘三系的根本思想;中到各个宗派、各种学派的历史演变;小到中印佛学的个个层面,唯老三书均有较为详尽地论述。但是倘若读者能够沉潜笃实,认真踏实的通读过去,还是不难从中发现以上三书至少有如下几个值得称道的方面。
一、诗偈阐扬与通俗解说并重
通俗解说与诗偈阐扬,(长行与偈颂)是指佛教在传播信仰、介绍教义和渡化佛教信众时,通常采用的二种方法或二种策略,也是佛教经典的在书写或结集方式上的二大特征,前者是运用化繁为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大众介绍和说明佛教的教义、教理、思想和仪规;后者是采取精警凝练、蕴含深意、言约旨远、清新优美的手法,专意化导诚心向佛、期慕无生、追求圆满的知识精英。这样的二种方式方法,既是历代祖师教授佛学和流布信仰的原则立场,比如六祖惠能“长行和偈颂”相间的《六祖坛经》、印顺导师“白话和偈语”组成的《成佛之道》等。也是释迦世尊化世导俗、启发善信的不二法门。比如十二分教中的“长行”与“偈颂”,就是佛陀当年为其常随弟子开示教法的二种策略。唯慈长老在长期的弘法经历中,睿智地觉察到“传扬圣教,化导众生”的手法,倘若只是局限单一的方面,不仅不能摄服千差万别、不同根性的芸芸众生,而且也会由于这样的局限,难以准确诠解与传递佛法“唯证乃知、幽微深杳”的深广意涵,更不可能让广大的佛教信众,均能把握和了解到佛法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意趣。
因此唯慈长老于弘法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依循上述的二大化导原则。如《性空偈语》、《唯识偈语》、《真常偈语》三书,就是上述二大原则的具体体现。这我们完全可以从唯老三书撰写的方式或行文的体裁上看得出来,因为上述三书均是采用“偈颂”与“长行”的二种形式(从头到尾),来阐述深奥玄妙的佛教法理和唯老自身的修持体悟及其实践经验。前者是运用“偈颂”的形式来表达那原则上无法使用文字完全表达的佛法深意和自心体验。如“唯心哲学成唯识、义理深玄实难入、我今读后留即要、已将真金变碎尘。”(《唯识偈语》第一页)后者则是采取“笺注”的手法,来对前面偈语所隐含的内容,进行通俗性的解释与阐发。如唯老说:“我今随读随手记下粗浅的偈语,只是无边法义中的片段,作为我读书留下的痕迹,把里面向真金一样的内容,经过我粗俗偈语的表达,好像都把真金变成了低俗的尘埃了。”(同上)
换一句话说,唯老是把自己的修学心得、晶莹澄明的真实感悟和玲珑剔透的修证意境,借用长行和偈颂的文本形式,一体二面的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样的展现或阐释形式,既是对佛陀“应机教化”策略的忠实继承,又能契合历代高僧“对病授方”手法的良好贯彻;既可让不同根性、阶层、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的教内外人士,从中品尝到法雨的清凉与滋润。又可使有缘读到三书的读者,全面了解唯老修学佛法的心路历程、佛法见地和菩萨悲愿。
二、以理导行与以行圆理双美
《唯识、性空、真常》三书,无论是从书写的表面上看,亦或是从文本的形式上论,都会给人留下一种似乎是唯老阅读唯识、中观和如来藏三系经论和有关著作时留下的笔记、感想、议论和说理的印象。如《真常偈语》是有关阅读《大乘起信论》时撰写的感想;《性空偈语》是在阅读《中论》时留下的笔记;《唯识偈语》是在阅读唯识宗的有关著作时留下的札记。而以上三书之中的部分内容,也确实是唯老阅读有关著作时,随手书写的笔记与感想。如唯老在谈到近代有关《起信》真伪的争论时,就如实的把近代几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对《起信》真伪的观点、思想和言论,客观的呈现了出来。“有说不是马鸣造,亦非真谛译此论,此论师造借马鸣,虚公力主论是真,考证之学不可废,佛法流传有真伪。”(《真常偈语》第1页);在谈到印度佛教思想“从小到大,从空到有,空有相摄”的逻辑演变、历史形成以及大乘鼻祖龙树菩萨的生平事迹、思想演进和历史贡献时,也是本着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作了如实的铺陈。“南印学者圣龙树,曾到北印雪山中,学习一切法性空,北印重视三世有,龙树透彻详观察……精通空有龙树心,宏法半身于南印,确立三乘大法幢……显著分化显辉煌。”(《性空偈语》第1-2页)在谈到学习和研究唯识教理,需要参考的重要文献和历代资料时,唯老也有较为详细地理论说明和确切指陈,如说“述记卓见最权威,研究必依决是非,参考还须枢秘义,四疏唯识作旨归。”(《唯识偈语》第1页)在谈到世亲菩萨“服膺真理,回小向大,内外咸仰”的求真精神、思想变化和巨大成就时,《唯识偈语》也有历史的再现和客观的描述,如唯老说“世亲聪颖绝世稀,识见高远服真理……世亲回小向大乘,弘扬佛法机勇奋……既转大乘誓宏通,博学内外均仰风。”
等等(《唯识偈语》第2―4页)
但是这样的一种读后观感,只是揭示和指出了以上三书,在理论说明上的一个面向,未能全面反映以上三书在其它方面蕴含着的特质。固然《唯识、性空、真常》三书,确实是有文字解说、理论叙述、逻辑铺陈的事实,因为在探讨大乘佛教三大思想的历史形成,演化发展,核心思想,理论主旨的问题时,不能不去借重理论叙述的方便和文字解说的权巧。
不过三书当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则是文字说理背后所包含着的较为独特的个体对“微妙甚深,不可思议”的佛法的深彻体悟,换一句话说,以上三书除了具有上述提到的一大特点之外,最为重要的,则是唯老长老把他自己修持佛法的心得、新颖的见地、独特的体悟,贯彻和融入到表情达意、隽永平实的字里行间。
如唯老在《唯识偈语》谈到:“从佛教的每一宗的行门看,都是看重克服心理的烦恼,只要将烦恼克服住了,动乱的人生世界,就得到了彻底的安宁,小乘人非常重视断出心理的烦恼,但修唯识观的大菩萨,必发真切的菩提心,才有胆量在长远的菩萨道上迈进,因为修唯识观的大菩萨,在时间上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达到成佛的圣境,因为成佛的路程太远,所以便有不厌生死、不住涅槃大愿产生,人间佛教的实现,应是实践唯识行的大菩萨的精神。”(《唯识偈语》第七页)《性空偈语》在谈到理性的现代学佛者,应该建设自己不同流俗的体悟内容时说:“般若学是显发心中的智慧,人心中的智慧放光时,便能斩断所有的烦恼束缚,在智慧光的照耀下,人得到还灭的自由。没有智慧则无法了解世间法的虚假,而被世间所迷。”(第七页)以及唯老在《性空偈语》中发表的关于“中无停止,去难成立,住无实体,根对尘境,有无皆不成”的观点,均是来自唯老“真参实修,如理作意,专精思维”后的新颖体认。
此外《真常偈语》在谈到《起信论》有关“染净二法,不相应行”的问题时,唯老分述四点表达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思想观点。一、污染的烦恼法与清静的众生心,既然是不相应的,为什么一直盘踞在众生的心理;二、众生心既然与污染的烦恼不相应,何以众生表现出来的行为,不能与自家清静相应;三、既然众生的心是清静的,人们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清静无染的,可以人们为何时常受到污染缠绕呢?四、油与水是不能协调的,也是不能相应的,油不是浮在水的上面吗?烦恼与众生的清静心也是不协调的,众生的行为如水,烦恼如油,故烦恼都在众生的行为外表上显现,有什么不对?(《真常偈语》第三十三页)在谈到束缚众生不得解脱的根本烦恼时,唯老也根据自己的实修经验,把它界定为“见”和“爱”二个方面,如他老人家说:“见爱生时意识强,依意识生二惑张,意识见爱互依止,辗转相依万世长”等等(《真常偈语》第九十一页)。这些均是源自唯老在闭关实践、绵密用功期间,对于相关法义的思索、验证与体悟。按照永明延寿的说法,就是“所有示众,皆有诚证,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第四百一十八页&
中)按照印顺导师评价中国诸宗“恢宏博大的教理”的说法,就是“从禅出教,以心印心”的精神。正是由于依靠了这种“从禅出教、皆有诚证”的实证精神,才能发挥宗教的真正伟大的力量,而各宗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也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真实性(《华雨集》第一百四十七页)。总而言之,唯慈长老在撰写以上三书时,采取“以理导行”与“以行圆理”的修学和化导原则。不仅很好的解决了“说教”与“实修”之间的紧张与矛盾,而且也为今后菩萨行者的“深观广行、自行化他,”提供了一个可堪模仿的成功榜样。
三、圆融统贯与诸法平等的佛教观
从表面上来看,以上三书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大乘佛教的三大思想来谈,如《唯识偈语》中主要仅就唯识宗的历史传承,核心思想、重要内容、宗旨意趣、发展历程等展开讨论的;而《性空偈语》主要是在探讨中观的正见、定义、缘起、宗旨、性空与妙有、真谛与俗谛、真实与虚假等形上问题;《真常偈语》则偏重于谈论如来藏、真如、《起信论》的中心思想、一心二门的结构、体相用三大以及真常唯心系的思想在汉传佛教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等等。
不过以上三书在探讨以上内容的同时,也就大乘佛教三系的关系问题、大乘与小乘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印佛学的异同优劣等问题,鲜明地表达了唯老自己“圆融统贯、是法平等”的意见、观点和态度。并以此作为唯老看对和研究上述问题的原则立场。如《唯识偈语》中云“思想演化极正常,唯非进化须知详,印度传来非完美,东土人作亦高尚,立场不同判是非,绝非正见抉择归,佛教空有亦同贵,于世大用各无量;”
(《真常偈语》第2-3页)“空有无碍中观者,大小承法悉贯通……空有无碍假名有,色即是空无前后,诸法空有原一体,世出世间义全周”;又如在笺释“中观”正见的时候说:“听闻所得来的智慧,闻后静思的思慧,思慧后的抉择,最后悟得诸法自性空,进入空的境界,但是平等一味,无有差别。……佛教讲到胜义谛,都是空有无碍的,世人谈有就不能看到空的一面,因此执着,谈空便执着什么都没有,把空与有分开来就成为问题了,若能了解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就不会执着世间诸法皆是实在,诸法虽然空,但也有假名存在。”
(《性空偈语》第1-9页)
在传统的中国佛教看来,唯识、性空、真常大乘三系的佛学思想,尽管其所开具的终极旨归与价值理想是“别无二致,同一面向,”但是在其指向同一目标的方法、途径及其经历的过程上,还是表征出了极大的差异。而唯慈长老在此并没有囿于传统佛教的识见窠臼,而是运用“圆融统贯、平等一如”的观点,把大乘三系的佛学思想,成功的统一和连接了起来。如《唯识、性空、真常偈语》三书,就是对此问题的集中体现。虽然这样研究和看待三系思想的原则立场,也是中国佛教部分有识之士的高远识见,唯老也只不过是旧话重提,赓续历史的议题而已,但是当我们今天站在“禅教相非、性相对立、各宗相互攻讦、大小彼此非难”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温故这种历史性的流风余韵,对于我们正确评价和对待不同时期、不同宗派、不同地点的佛教思想,仍然感到颇具非常深邃的启迪意义。
四、本真的写作态度和谦逊的优良品格
唯老自己在《唯识偈语》中表明了自己采用偈和白话这二种形式勤奋写作的动因和写作三书时的本真态度。这可以说既是对时下流行的“轻薄为文哂未休”风潮的一种逆挽,又是对热衷于“自赞毁他、扬己抑人”春秋笔法做法的纠正。唯老说“我为什么要写偈语呢?一、读书如果不写笔记,读了等于没有读,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记忆退化,随读随忘,所以才将书里的大意用自己的思考写成偈语,只是在写的时候,有时已加上我私人幼稚的意思,远离了书里的原意,这可以说是不诚实,但为了完成写偈语的方便,我确实如此做了;二、偈语是书里的内容,记下我似是而非的理解,但完全不懂的内容,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凡是有点懂的,而且我认为有意义的,才经过思考,写下偈语。”(《唯识偈语》第60-61页)
从以上自述的二点动因中,我们不难发现,唯老在写作《唯识、性空、真常偈语》三书时,有三个最为基本的精神是贯彻始终。那就是“本真的写作态度;”“谦逊的优良品格”和“诚挚的求实精神。”关于第一点、唯老率真坦诚的说过,偈语中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二个部分,一是唯识典籍中透显出来的本意,唯老给忠实地解读了出来;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唯老也好不隐瞒的把它展示了出来,尽管这些见解可能会有不同于原书所言的方面,但是唯老还是“本真”的把它诉诸笔端、交付历史、接受评议。关于第二点、唯老总是谦称自己的识见,是“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从来未把自己的读后感想或实践体悟,视为佛法的唯一准量。关于第三点、就是能够读懂或理解的地方。唯老就把自己的理解陈述出来,不能读懂或者晦涩难明的方面,唯老也决不“随情臆说,不懂装懂。”表达了一个追求真理者“求实”的基本态度。
尽管到目前为止,唯老已经陆续撰写了二十四册的《全集》,但是他老人家却一直谦逊的说自己资质鲁钝,无所作为。如他老人家在一篇日记里说:“我到宿务来,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没有为佛教做什么,总觉得自己太平庸无能,因此我时时要奋发学习。”(《日记》第三册&
第2页)又如当他老人家在谈到自己对唯识的“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的思想时,虽然也有发表自己阅读后的理解和感想,但是唯老又在感想的后面接着说“这是我心理的体会,是不是这样的解释,但不敢决定,请对此有了解的大德,有以教我。”(《唯识偈语》第157页))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是写作态度,不仅反映了唯老在各个方面始终一贯的“本真”作风,和“谦逊”的优良品格,而且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鞭笞”了时下教学二界,异常风行的“自赞毁他,我是他非”的自捧现象,为当今教界的“写作态度,为文风尚”,提供了一套“自行化他,以文宏道”的榜样。
唯老三书虽然不能说是“剖千古未破之籓篱,犯从来严设之禁忌,”但是三书当中所包含和蕴藏着的丰富内容、精锐思想、心灵感悟、及其抉发出的宗派宗趣和真切的直观体验,无不促动、感染和激励“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萨行者。坚定不移、自强不息、尽其在我地朝向“众生无边誓愿渡,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大崇高目标和远大理想无休止的迈进。
而今值此三书编辑发行在即之时,忽然接到正源法师交付于我为三书撰写序言的艰巨任务,笔者在敬谢不敏、不可推辞的情况下,只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藕益大师一回。藕益大师在为《楞严经文句》作序时,曾把自己的“融以心境,略露私藏”性的序言,称作“爰述片言、以为弄引。”这当然是藕益大师的自贬谦辞,不过大师这里的“片言、弄引”性的自贬谦辞,用在笔者的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尽管笔者这里的“片言、弄引,”很有可能会给唯老三书带来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般的感觉,但是笔者又从另外一个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番敝帚自珍式的考量,即使笔者之“公诗如貂不烦削,我续狗尾句空著”式的班门弄斧,纵然不能启动和引发读者阅读以上三书的浓厚兴趣,促进读者从中获得来自心灵深处的些许感悟,认知和启迪,但只要能够帮助有缘翻阅三书的学人,于掩卷沉思、认真咀嚼之后,暂时休歇一下狂跳的心猿、骤驰的意马;稍微平息一点躁动的情绪、紧迫的心灵;部分调伏读者似锦的烦恼、类猴的无明,笔者也就会在“会心一笑,随喜赞叹”中,悠然自得的细细品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一句名言。
& & 1988年记于菲律宾宿务普贤菩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慈法法师:佛恩何处?报恩何在?
丁亥年夏安居。某日,迦叶尊者守衣入定胸臆一隅——鸡足山华首放光寺盘陀石小木屋慈师会客厅:宽大明亮的落地窗外阳光普照,万山寂静,茶香弥漫。尔时,复有出家师、居士若干、轻乘夏风候鸟谛然,一派清朗、祥和,诸众依次席地正坐,聆听慈师开敷法幢妙音宣流。)  ……  慈师:正确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是如法的修持。你为什么说累呀、累呀,就是违法地操作了自己的生命,以恶法来逼迫自己的生命了,带来了苦、困、难、障,这都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东西。  居士:安乐行是不是还是以安心为要?  慈师:实际安乐行本身是什么呢?按照正行来说就是苦难之时坦其自性,即坦露它的自性的刹那生起的喜悦。就在苦的时候,坦露自性的守护,这时候的乐才是不可思议的乐!好比说我们遇到这个事本来很好,它就没有什么了,基本上就这个状态,就称为业相续状态,但你在极苦之处,突然地把它的本质揭开了,你会生起大乐。这个乐是大,这个“大”是什么?就是苦处有乐,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我们的乐就在乐处才会有乐,而不知这个难处、障处、危险处,就是业缘泛起处,那是真正的乐!为什么呢?就是坦露它的本质的时候。佛法恰恰用在这个地方了,于是乐我们就轻轻地放在一边了,对吧?就把所有的难缘、障缘解决于当下,这是真正的佛法利益,并不是说这个苦之外再找个乐,没有那一说,若有也就没有佛法了。  你看现在的人呀,好比说犯错误了,他就包藏、隐蔽、害怕、畏惧,他就不敢面对,实际若面对了,忏悔得安乐。忏悔实际是一种放下的安乐,但透其本质、了其实相,得究竟安乐!因为业处一来你就把它解决了,那么这个地方得究竟方便,即么事情来了都可以得方便,要不然我们就不得方便,实际法印就是方便,也就是究竟方便。不象守株待兔的人,突然碰到一个死兔子,就认为这个地方可以得到兔子了,结果怎么守兔子也不来了,为什么呢?它是偶发性的,就象有人碰到一个利益是偶发性的,但是如果你一旦掌握了法印,你就会时常欢喜,清净安乐,你是主动的!  学佛的这个“安心”。在学佛最基础的因缘上,要知道安心,要知道发心,要知道本心,明确本心,究竟于本心,在这个地方要去不断地实践这个安心,这是最初因缘,但一旦安心了,人就会怎么样呢?就会面对世间。面对世间的时候,看是真安心,还是假安心。这时候的业种,即业相,不是你个人的单一的业相,即正报的这种相续了,业报相续,无始以来的业种一时翻起,所以若面对事相能如实解决,这时候得真实安心,就是相应安心,就是理事一如安心!  开始我们只能在事相上解处安心,就是说:哎呀,我理解了,这个烦恼来了我不要染著,对诸行是苦、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这个地方认知了,但到事上了,不见得能行,所以在事上就不断地锤打、锤打……,然后理事并举,一时契入,这个契入是真实利益。但此处尚不究竟,何以故呢?还有理,还有事,理事二种对待,尚有观照二法。有观有照,观照为碍,此时不能得究竟欢喜,即没有断烦恼!所以若人一时对待消融,诸法一无所得,无智亦无得,无有对待故,一切法秉然于光明藏中,就是说“无对待”都没了,这时候人得大安乐!此种安乐就不只是真实安乐,是大安乐!以大安乐故,能利益世间,无挂碍了,所以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一路走出!在这个地方利益众生。  而你们开始要能把心安下来就不错了!先要把心安下来,先要解悟,然后在事上锤打自己。你先经过道理,也就是说先要有个发心,先要有个心地参照,这个都没有,你怎么行法啊?都是造业去了!你知道吗?出家、在家都是造业!你相信吗?什么业呀?都是烦恼的累积!这个地方要看好,那你再把这个对待的问题解决了,什么有觉有照、知如法不如法等等。就是说,此事知其本性,坦其本性,念念回归,这还是有觉有照的。觉照之时不得究竟方便,可以说是一时观照安乐,但是观照也为碍,安乐之时也以为障碍,不得究竟安乐,即不能断除烦恼,这个地方已经伏烦恼了,即烦恼来了,马上就能知道它的本性是什么,马上能回归到它的本性中来,这是很重要的修持。  净土就不这样修持,净土是什么呢?泯除对待,一时回入光明藏,清净安住,无所对待!但是若你们用不上了,就慢慢爬吧,就这样爬格,爬什么格?读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心。其实净土教言是最深刻的了,九法界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平等缘起,一时回入啊,没有对待!  哎呀,没有对待的法则没人要!所以,这么多年来我苦就苦在这个地方了,不愿意再讲了。无待的法则,就是一时断除烦恼!何以故呢?无始以来的善恶无记一时消融,归于弥陀无碍光明中!但是这么大的福报你不要,就是小心眼子、小胆量,总想搞点小鬼明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好了,慢慢来吧,那就爬吧,爬格去吧,就是不能一次性抉择啊。  平等智中得大安乐,断除烦恼!以弥陀无碍光明故,断除现前烦恼,即善恶无记一时消融,凡圣一时消融,归于光明啊,得以自在力;光明亦不可染,得以究竟寂灭,这个地方是断烦恼方便,连伏它都不伏了!伏的时候还有这个东西呢,对不对?你还有对待,你还要伏它。对待消融,心智荡然!所以说那三种清净心中的乐清净心啊(三清静心为: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  菩萨们呀,学佛呀,讲了这么多年,我就象卖佛的一样,也卖不出去。真是啊,讲多少年了?就讲这一句话。咸同趣入,一时解脱!但人不要,哎呀我有烦恼,我业还很重,我做了多少善事,那个善知识多好,那个善知识多坏,这个寺庙怎么样……。心总是对待呀,对待择取,不能安乐!本来是一身轻之人、利益世间之人,结果去奔波于自己的取舍之中,沉沦于六道!辜负了弥陀啊,你知道吗?本来我们应该利益世间去了,没事了,结果还忙叨着自己的业缘去了,善恶无记,还在忙叨啊!  哎呀,辜负了弥陀,我都感觉到辜负了弥陀,知道吗?可怜。以前我给他们说,好呀,你们修这修那去吧,修了三年以后再回头找我就对了,我给你们慢慢讲无修为之法,非因果之法,出生死之当下成就之法!你们爱来,来听,不爱来,你们走!十几年前就这样讲的。你好好修吧,慢慢地修!修了回头再来找我,我教你们不修!弥陀教言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嘛——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得生彼国,平等一味,入莲池海会;称赞阿弥陀佛平等光、智慧光、不思议光、乃至无尽光明一时涌入自己心中,何以故呢?心智荡然啊。什么荡然?无所挂碍,无所对待!你还有什么烦恼呀?还有什么凡圣呀?还有什么高低呀?还有什么人我呀?只是赞佛功德,欢喜踊跃,不能自制,所以心常发愿,愿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大安乐!哎呀,可惜阿弥陀佛哟,这样一个珍宝的教言,被我们踩在脚底下当土用了,但当土也给你带来安稳了。  你一对比就知道弥陀教言甚深不可思议的所在了!所谓平等缘起、光明缘起,也就是如来藏缘起不可思议,就在这儿了,就是断烦恼于当下,出生死于当下,横断横出,不假第二方便,这不是胡说的,是真实不可思议!历代祖师讲,哎呀,善哉,稀有呀,净土,了义之了义呀,净中之净,圆顿之极圆顿之教言,不可思议,横断于生死!  人不知道这一点,认为这都是夸张其词,夸大了,可能是因为说自己的法门,就来夸赞它了。不是!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是如实之教,如实之说、如实法则、如实的利益。我死了谁给你们讲呀,给你讲的人都睡着完了,到极乐世界去了,没人讲啊!  对这个地方,一般的人认为自己用不上力,就不以为真了,又回到世俗的善恶、是非、对待,又徘徊去了!那是我们的习惯,又去开始了,到事上又开始了,念人我、是非、凡圣,又出来了,一大套,又开始了,又开始了,一套一套的!  居士:师父为什么用不上力呀?  慈师:用什么力?  居士:就是弥陀教言怎么在事上用不上力呢?  慈师:好比这么说,我恶了,别人说我恶,那我就恶呗,心智不动摇,别人说我善了,那我就善呗,心智不动摇!用什么力呀?就是在现实面前你是不是能这样做!(《往生论》中)那五念门与五种果门,念门是什么呢?心念一至,即用此法,若回向门,若前四门中,就用它,用它就用上力了,你不用它就不用力,用什么呀?果门就更简单了,就直接回入,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游戏神通至教化地,面对烦恼如狮子搏鹿,游戏自在!就象玩游戏一样,如狮子搏鹿,什么叫搏鹿?烦恼来了,抛抛它,让它继续跑,再抛抛它,还在跑,再抛抛它,就是跟烦恼逗着玩,如此而已了,而不是说被烦恼所困扰、缠缚了。可能你们没有见过狮子戏鹿的这个样子,一般鹿虽然很能跳跃,但狮子的力量是久畜而待发,扑一上去了,把鹿给扑倒了,这时候鹿挣扎挣扎,狮子也不管它,也不吃它,也不咬死它,就让它跑,然后一下又扑上去了,也就是说它难逃狮子的大力与速度,它逃不出去。我们运用法则纯熟的时候,烦恼业习来了,就象鹿一样,那不过是狮子之食,狮子之游戏之物,而非是危害之物了。因为鹿肯定是狮子的口中之食,对吧?那烦恼、业障在佛法的这种法则面前呢,也是滋养佛法的营养,也是其威德表现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学佛人现在转不过弯来的地方,认为“哎呀,这个人这么大的烦恼呀”,我说太了不起了,烦恼大好呀,刚好有好的法则来对治,不是吗?!你真试一试嘛,关键是不是在用法则,这是最大的问题,你要不用法则,肯定苦了,要是用自己的想法、业习,那肯定是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永远没有尽头了,徘徊去了。  如狮子搏鹿,人念佛呀,主要是心中无事嘛,三种清净心,最主要是无事。你看,无染清净、安清净心、乐清净心,这个清净二法呢,就是平等清净,无染清净、安清净、乐清净。所谓清净,过去讲了一百二十种清净心,实际这个清净心是什么呀?依法行心即是清净心呀,不依法行,我们心没法清净。你装得再清净,你再裱装它,再伪装它,再去设置它,它总是不清净,那你若是以法行呢?它不清净也得清净!所以说对于净土教言的机制,要是有这个基础再来看净土教言,就知道它的不可思议利益了。  我们从识烦恼、伏烦恼、断烦恼、究竟无烦恼之处来看法则,一般的法则是让你认取烦恼,就是知苦、知乐,先知因果。知苦、知乐之后呢?能伏烦恼,因为什么呢?一般人就会舍诸恶呀,何以故?恶为苦源故;行诸善,何以故?善为诸乐之源故,所以心智调柔,入于止观二法,止观什么?知应作处,作者,不应作处,止者。从凡夫地入菩萨地,十行、十住、十回向,三贤位菩萨得以伏烦恼。所以烦恼现前之时,依法而伏观,就是止观二法令其心智安乐,出生种种功德,即心智调柔故,出生种种乐的功德,这个乐是什么呢?依因果法则而现,所以暂伏于烦恼,它不能断,所以称为贤位菩萨,贤是什么呢?与应作处决定作,与不应作处决定不作,这就是贤,贤善之贤呀!我们说贤善嘛,这样的人一定是贤善之辈,在世上一定受人欢喜,受人拥戴、受人爱乐,何以故呢?贤善之人心智调柔故,所以说称为菩萨。  一到菩萨地断除烦恼,无所对待呀,如指指月,观于诸法,对待消融,见月故,而消融自知作用,自知作用没有了,为什么呢?见月了,月之本体照明世间,必无对待,千里江水千江月,相应之法,无取无舍。这是断烦恼方便,知道所有的烦恼不过是心中的折射,实无对待,所以一时心境一如,而得其究竟解脱,断除烦恼。  净土教言就从断烦恼上下手的,一下手就是断烦恼!就是所谓的九界众生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光明普射,照耀之处莫不解脱!一味真实,实际你念一念“一切众生咸得往生”,本来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一切众生在阿弥陀佛无碍光明中,咸得消融自己的善恶无记业”,还是一个平等,一味平等与安乐,就是清净平等、无染平等、无对待平等、真实平等。那么这个地方下手处极高,极呀,就是很高、很高的,为什么呢?果地觉故,下手就很高了。  佛果有两种妙用,一个是寂灭为乐之真实功德之用,寂灭海中游历自在,于庄严国土莫不游历其中,自在抉择!这个寂灭之乐,就是在一切众生业相处无染无著,游历自在,在教言中称为息用,息灭的息,使用的用,即一切造作已经停止,无用功自然现前,不假劳作了,不假对待。这是一种佛果受用。  但众生会在这个地方会迷失,怎么办呢?所以光明趣入,光明远超于神通。你看这个戒、定、慧,慧中有定力与通力,定力就是三昧之力,与通力,二力合并为慧力,此慧力中抉择于光明之力,也就是说二力抉择于光明力,光明力能消融于善恶、是非与无记,一时回入大光明自在藏,那你就得自在了!它的下手处就是光明!说“彼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彼佛号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智光、解光、不思议光……”,无尽的光明,十二光明号实际是假设之号,也就是说一切光明一时涌出,普照于十方,令一切有情入大光明藏,入所谓的无量光佛刹,得见心智!实际这是本源心智所照,心智光明与弥陀光明一时相应,而得究竟解脱!所以你再读如来随顺觉性,象《圆觉经》讲如来随顺觉性,什么地狱、天宫皆是净土,什么杀、盗、妄、淫与戒、定、慧皆是般若,乃至说种种,一切对待一时消融,这是消融之法。  印契与消融,你修吧,随你修去,你再修也修不到这个因缘上来,为什么呢?所以说果地回施令人心智一时安住,果彻因海,因彻果海,互彻互照,就是说我们举心动念之时,就象佛的果地觉一样的,佛的果地觉印契我们的因心,所以以果地觉印契因心,因果相应,一时趣入无上菩提!这个一时趣入,这个“趣入”二字就是我们一般难以审视清楚我们的心不可得,佛心也不可得。众生心无色相,诸佛心也无色相。所以,运用这个大悲大智的心,那你就得大悲大智;若你运用这我们所谓的世间的种种心,那你就得种种报、种种果呗!  这个教言就是直接从光明下手,若不从光明下手呢?从寂灭下手,回施众生,众生不知妙用了,就是说你不知咋用了,一说寂灭,不知道咋回事了,寂灭为何物呢?不知道了。难以审视、难以启用,所以以光明趣入、以平等趣入、清净趣入,令人解脱。这个地方主要还主要是要有不断去思维、对比的东西。教法很多,藏通别圆也好,秘密不定也好,在种种说法中,就是你依什么教,依什么趣入,而得什么利益。所以趣入很重要!  不是你用不上力,是你没有用过,我们平时不用,因缘一来了,我们就寻找其他的东西去了,没有去用它。主要是没有用,你要用的时候就知道了,没有用,你要用就好了。经常要用,用久了就方便了。  你看《阿弥陀经》讲什么?舍利弗呀,为何叫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很多人都把这句话给轻轻带过去了,是故号为阿弥陀!“照十方国号无所障碍”,实际就是普照十方法界,令一切有情在这个无所障碍的光明中一时趣入,对你心智趣入光明,实际就是直接夺我们的善恶无记业,众生三业,就被夺掉了!摄嘛,称为摄受,夺你!什么“夺你”?你说“我这儿黑暗一千年了”,太阳一出来,你这一千年的黑暗还有没有了?你说“我这灯光已经一万年了”,太阳一出来,你这灯光还有用没有用了?善业就象这个灯光一样,你再亮,太阳一出来就没有用了;你这个黑色,黑得再久,太阳光一照,没有了;你也不黑也不明的地方,太阳光一照,也都是光明了。它是一时摄入的,所以说“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读《阿弥陀经》一带就过了,而这就是它的一个法益,就是果地回施的法益,光明回施,令众生趣入!  为什么说净土是摄受之法呢?《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摄受”,“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正觉。设我成佛道,不为大施主,普及诸群苦,誓不成正觉。设我成佛道,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实际都是摄受的东西,没有一个你能怎么样、他又怎么样的问题,没有!  说是佛力,实不过是本性之力;说是佛力,不过是报德差别之力。但若不知道报德差别,你不能趣入!就是说你若不感恩,你不能趣入,没有佛陀的报德这个差别,你是不能趣入的,所以差别处显无差别之真实,就应该感恩戴德!所以说弥陀先成佛于我,光照于我,令我心智与佛无二,所以心生感激!  这个地方不感激,出大事情了,人就会沉沦,就会颠倒,会出大事情。沉沦而不知呀,遇佛法而沉沦了,所以,不知佛法之点眼与传承,说是修行,原来是三恶道业。这可不是吓唬人的,也就是说你看是在修行,搞这搞那地搞一大套,心里的种子不是无上菩提的种子,还是轮回,三恶道还是你的家园,呼,进去了!找都找不到了。这可不开玩笑。  所以,以佛心为我心岂可思议,以佛愿为我愿岂可思议,就是这个摄受!所以,十方众生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无量寿经》真实教益,全在于此!平等摄受,这个点眼要不知了,就是不知弥陀的报德回施。往往我们这个地方就差这么一点,说“我自性是佛,他自性也是佛,我们自性都圆满,怕什么”,完了,你就完了,因为什么?你没有报德的回施!比如我说我自性中有这个佛堂,没有你来做,它就出不来。(此时,慈师轻击了一下身边的罄,清脆透明之声荡漾开来)我自性中有这个罄,你不拿来,它就没有用。  这就是德报差别!拿来之时你可以用了,用了就相契,契无别,契无别实是真恩德嘛。所以,弥陀的报德印契我们自心,本来无碍,心生感恩,这就是他的报德给予。“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及诸群苦,誓不成正觉”,佛以无量悲心呀,矜哀三界,予众生以真实之利,这个真实就在这儿了,就是果地回施,就象别人盖房子,我们住房子是一样的。这个地方要是看不清楚,人就出问题了,那就是你那个颠倒心了。这个地方一念感恩心,就说:“哦,原来佛先我成佛,以报德回施,印我自心,虽有差别,一时印契故,无差别妙用一时现前,感恩戴德”!所以欢喜念佛。  这个感恩戴德是最为重要、最为重要的,所以净土法门是“知恩报恩”的法!先知其恩,后报其恩。恩者,令你心休息、安乐,令你心生无碍。那你报什么恩呀?令此法广传世间,熄灭众生对待苦恼,令众生得以成就!要不然我们学佛白学了,学半天,嘟嘟囔囔地还是给自己找麻烦,鬼鬼祟祟地还是给自己找一生颠倒,一生痛苦。弥陀的点眼就在于他的报德的给予,你要是不知道他的报德给予,你就苦了。  这个教言的点呀,就在于报德给予,令众生心智印契,一时回入平等妙用,所谓在差别中,方便印契,令众生心智平等,妙用顿起,所以心生欢喜,感恩戴德,要不然你永远没法欢喜,你感什么恩呀?给你什么恩呀?平等清净,一味趣入!无始以来的善恶业缘,一时回入光明藏!  昙鸾法师举个例子说,千年积薪啊,你整天就打柴、打柴,堆呀、堆呀,一个小火柴一点,哇,没了!阿弥陀佛这种智慧之光就是这样子的,就是一点把你千年积根就呼一下烧了!化作光明与温暖,要不然我们很愚痴,你知道吗?还说我这柴这么硬,烧不着!那智慧之火是要把它点燃的,就是回入光明,它这个地方就是感恩的地方,要不然我们就倒霉死了。末法时期修来修去修骄慢,修来修去修邪见,修来修去修苦难,修来修去修迷失,搞着搞着就糊涂了。这个地方要看清楚。  以前***也经常说用不上力,用力的关键点就在这个地方!报德差别,平等摄受,令我等一时趣入光明藏,所以差别中生起无差别妙用!一时抉择,感恩戴德了,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地方,传承全在于此了,净土教言的传承全在这一点,这一点要是马虎过去了,你永远不知道佛恩是什么!你还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头也大了,脚也小了,你晕了,对不对?你还生烦恼,你说我都念了,还这么多业障,还这么多烦恼,为什么呢?就没有把佛的功德接受过来。  在这个差别中,无差别回施,令你心趣安乐,善恶无记业一时消融,无始以来的善恶无记业一时消融!消融于佛陀的大光明当中,所以说佛光明为己光明,佛光明、己光明了无差别,佛心、众生心、我心无差别,一时趣入圆满教言,得究竟安乐!  这个点呀,这个眼呀,不给你点,你就是瞎子,瞎龙!你知道吗?你平时念佛就象画龙,画、画、画……,但是没有眼,飞不起来!你知道吗?一飞就撞墙壁了。你就没有力量,你感到飞也是乱扑腾,搞得一身遍体鳞伤的,为什么呢?没有眼睛!  传承就是眼目呀,眼目!没有眼目修这个法太难了。念佛怎么不得力呀,你怎么得力呀?你没有力可得,你心不向法,只向往自己的妄想、业力、沉沦。哎呀!苦呀,苦海无边呀,真是苦海无边!  所以,弥陀垂手呀,接度一切苦难有情,光明回施,入平等智,得究竟安乐。这个地方的的确确要甚深地去观察、思维,观察、思维,观察、思维……,那我们就不记自己的善恶无记业了,无始以来再多的善不记了,再多的恶不记了,再多的无记也不记了!光明于世间,平等于世间,安然于世间,无愧世间,抉择于世间,就是现在!  要不然你就苦吧,就苦哦呀!多生勤苦而不知法益究竟所在,就象心中心法本上讲呀,多劫修行不证道呀,就在这么个地方,你再修,没有点眼。  ……  这一段话可以在网上贴一贴,现在念佛人真不知道,不知道在干什么?什么圆顿不圆顿,了义不了义,得利不得利,都这一套糊里糊涂的,就是这个地方没有抉择,即弥陀报德与我等报德之别。这个“别”我们没有分清楚,就笼统地说自性是佛,完了!他生骄慢了,就闭塞了佛陀的慈悲的给予,排斥了,无意识地排斥了!所以,以阿弥陀佛圆满报德令其心智一时平满,回入光明,善恶无记业缘一时回入光明藏,因为它无自性故,回入,所以是为方便!回入光明藏,于差别中生起无差别妙用,就是印契自心!所以,以佛果德印契自心,自性坦然,一时安住,非外得,亦非内得,一时究竟抉择!但你要不假于报德差别印契,你不能抉择于自性,所以现世这种回施的利益,以差别中回施无差别妙用,顿时令我们的善恶无记业消融于光明藏中,这个消融光明藏,即自性坦露,一时究竟安住!  所以方便安住就是究竟安住,报德回施是方便安住,因为什么呢?是接度之方便,令你究竟安住于自性平满之中,得真实安乐,不可毁坏,所以入于不动地。此地不动,所以无有退转。为什么净土法门说阿裨跋致呢?一生阿裨跋致,就是这一点抉择了!这个地方非修证法(你修证的法总是有进退的),非有为法,非因果法,而因果法摄,你看,他能表达出来,但是非因果法,何以故呢?究竟、彻底、圆满故,非轮回现象所能再造,非有为所能再造,但显自性之抉择,但以弥陀无量劫因地的成就,一直到成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德回施,令我等差别心智中一时平满,回入光明藏,即贪嗔痴慢疑啊等一切业缘一时回入光明,印契自心,得以究竟解脱,或者究竟安住。  这个究竟安住,是净土教言最真实的地方,“彼国次于泥洹之道”,所谓诸有众生往生彼国,必趣于究竟菩提。他这个报德接度啊,就是令你进趣差别中显无差别妙用,无差别妙用是为真实,所以印契自心,得究竟安乐。  没有自性的印契,人不得究竟安乐,因为还是有对待。它是消融之时彰显自性,即我们的差别业报,所谓善恶无记,消融在弥陀这个平等光明之刹那,自性坦露,究竟解脱,究竟圆满,究竟安住,无有退转,这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  许多念佛人就在这个地方没有如理地实践、感知、观察,所以没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至心信乐,就是信顺二法,入如来种性,一时回入光明,因为有种性故而得趣入,要不然不能趣入。信顺是如来种性业嘛,若没有这个,人就排斥,认为自己有修持、有善、有什么的,那这个法他就会(排斥),所以净土教言是特别不可思议的,就在这一点上了,善恶无记业一时融入弥陀的这种无碍光明报德,即圆满报德。  此处就是要不断地去思维、观察,思维、观察,思维、观察,人就可以入此功德,得以自利,然后就是第五门,回向为首,成就大悲,普利一切而无所畏惧。因为你不在得失上计较了,不在修法上计较了,不在人我是非是计较了。此处要不在事事处处串习,人多生畏惧!就说感到用不上力。每个事情都要这样,就在这个地方串习、串习,要不然人就很假,在法上用不上力,就是所谓的假,什么假呀?遇法而不知用,不知妙用,就是假。  居士:师父,是说净土的主要的平时串习还是通过观察和思维门来做吗?  慈师:因为自利分中,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这四门中,就是所谓的入功德善巧。什么叫入功德呢?就是在你不断地审视、观察过程中,得到抉择了!不断地审视、观察,审视、观察,然后抉择,要不然你根本没法得到这个利益!所以,它这个入功德处,就是身业、口业、智业、方便智业,方便智业是利益世间的智业。身业、口业、智业三业中,于身、口、意、智,这四个方面,不断地去感知,审视、观察、实践、发愿,实际佛法的实践就是这样子的。  若于自力分全然不顾,但回施阿弥陀佛无碍光明,一时就得见了,就是说前面我都不要了!就好比说,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普摄一切众生一时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实际就是一时令众生照见自性,在这个差别相中,一时抉择回入光明,一时入平等一味法则,得究竟安住!就是现下安心,实际就是无上菩提心一时得见,此心无造作、无对待!所以,“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以明自心”,原来明也是明自心故,所以印契自心罢了!印契你无上的菩提心,此心非造作分,非对待分。所以,弥陀的报德就是印契自心的方便罢了,给你这样一个方便!  这个第五门,就是直接趣入,直接取用,不假方便了!若是说自力分,你还有什么自己的什么想法了,那你还用前四门去不断地串习。“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回向什么呢?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普摄一切众生,必竟往生,令一切差别众生在无差别光中一时融入,得见自性,清净抉择,这就是无上菩提心的抉择,一切众生咸能往生,就是无上菩提心的抉择,这是净土的大利益所在与无畏之说,诸佛在这儿都作无畏说!佛告阿难,彼国无有不定聚及邪定聚,何以故呢?往生彼国皆是正定之聚,十方如恒河沙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无量无边的诸佛赞叹什么呢?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趣入!趣入什么呢?住不退转!这个不退转地,是自性抉择之地!是以佛平等光明照耀众生差别业相,一时回入平等光明,得真实平等安住,而显自性真实。此自性真实是抉择处,什么呢?就是不退转!自性何以退转呢?无自性处何以退转?无增减处何以退转?无造作分何以退转?所以说入无不退转位。  这个教言就是直趣不退转!这也是我这一生的愿望,跟我有缘,我希望他这样,不这样我也不管了,希望这样,因为这是我的希望呗。什么叫希望呢?你有机会听闻,你这样做,你就一生(得不退转),何以故呢?阿弥陀佛以平等光明印契我们的自心,就是说以这个平等的光明照耀我们的差别业相,令差别业相一时趣入平等光明而得究竟平等安住,就是自性安住嘛。这是清净、平等真实一味的法则!它无动无摇,无可散坏!你不可诋毁,再此处你诋毁都不得,你知道吗?你想诋毁,诋毁都不得,你怎么诋毁它呢?就是说你诽谤都不行。就举个最简单的太阳的例子一样,每个房间有灯光,象个善业一样,每个地方有黑色的东西,就是黑暗,就象这个恶业,也有不暗不明的地方,但是太阳一出,一切消融!  弥陀这个平等的光明,令一切九界众生的差别业报一时融入平等光明智光之中,智光是什么呢?直显一切众生本来的自性,与佛不二的自性,抉择于不退转,这个地方是真实不虚的,阿裨皮跋致之教言嘛。是这样子的!《阿弥陀经》这样讲的嘛,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闻此经典,闻诸佛名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就是一生成佛,这可不是大话呀,这是佛说的,佛不说,我不敢说!  这个地方,你们诸位菩萨要是观到、感知得到,那真是这一生的大福大报了!亏得我没有死,死了就听都听不到了,这不是胡说的。真是你想再听我给你讲这一套,你找去吧!我可不是在卖我呀,我给他们说:“我这一口饭,我吃到地狱地去,我告诉你”!  不是胡说的,这我可不胡说,不开玩笑,因为在这个地方真是对弥陀生起了的感激吧。以前认为自己挺有修持的,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什么呀?这学佛人这个德性!怎么不持戒?怎么不精进?怎么不禅定?什么什么什么,一大堆。实际看到谁心里就叮叮当当的。遇到弥陀这个教言,心一下就歇下来了,感觉到一切众生原来如是呀!一切因缘、业相莫不是幻化,所以弥陀的平等光回施之时,莫不是大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平等一味令众生安住,所以,得以清净平等之乐。要不然我们不得乐呀,就总是有差别,哎呀,凡圣有别,男女之别,出家在家之别,善恶之别,什么什么,太多了!  你敢给一切众生以平等法益吗?你敢吗?没有弥陀,谁敢啊?打死我,我都不敢!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嘴上也这么说,但你永远找不到没有差别的地方!说自性无别,胡扯的!什么是自性呀?你找不到自性的抉择之处!就是说你没有这个支撑点,你怎么抉择这个无差别呢?你看到事事都是差别,对不对?怎么没有差别啊!但在弥陀这个平等大威德一味的回施之中,令一切差别众生一时趣入平等光明藏,得见自性抉择,你怎么不能平等啊?怎么不清静啊?所以三种清净心一时现前,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你不得不用此三心,它平等了,你染什么?平等了,你怎么不安?平等了,你怎么不乐呢!  人不平等了,妒嫉心来了,对吧?他有啥了不起呀,他是个什么人呀,他不就是出家了吗?他不就是念了两天佛吗?对不对?他是什么呀?他不就是南传的吗?对不对?他咋的?那你看分别呀、执着呀,这个人好呀、那个人坏呀,都来了!  但你要真正在这个地方抉择了,你会尊重一切,平等面对一切,这时候你心智广大安乐,就是你心智先安乐下来了,你不得不安乐下来,你怎么能不安呢?所以安心全在于此!就是平等回施了。  哎呀,想找到不安的心,我去年找了一年也没找到,你说我是啥都行,但我心是安的,是坦然的!不是说我要造什么,不造什么,但是它坦然面对这个世间,为什么坦然呢?在弥陀这个教言中知道一切业缘,若遇此弥陀无碍光明,咸得回入,无一个能逃离!他逃都逃不掉,象我说那个带着勾的光明,我走到哪儿都勾着你了,我才不怕呐,真是这样的!他们跟我对着干,谁对着干,我勾谁去,我才不管呐!真是这样子的,一点我都不怕,我说我就是恶就恶到底了。  因为弥陀的这个光明给你一个无碍力、无畏力、无对待的力,真是这样子的,让你真正地用慈悲心去利益这个世间,而不是嘴上泛泛地说说,哎呀,要慈悲,你要利人,你要这个、那个,但到事上,比谁都自私。这个地方我可不干!我也不是摈弃生活的乐,因为啥呢?更多的人需要这一生了生死,你知道吗?我顾不得自己了,我喜欢慈法,也顾不得了!  要不然我们这一生了生死太难了!你知道吗?太难太难了。想了生死,原来是造业,我看到很多人都在造业,真是这样子的,我不开玩笑。要不以弥陀这个无碍力的回施,令我们的善恶业消融在这个平等智光中,了然自性,人没有善根了!你知道吗?所以的作业基本上都是恶业,不相信我们可以登记登记!基本上都是恶业,很少有善业的东西!但你要了解了平等自性的真实,你会远离虚伪、假设,或者说善、恶业的染著,即个人得失的染著,一时你得平等安乐住!  哭什么?我在大石桥讲得多了,讲了就哭,哭了站起来一走,一下又还给我了,法还是慈法的,大家还是大家。哎呀,说感恩佛,感恩佛,回到家了,又说怎么不得力呢?来个喇嘛摸摸头多好啊。把我气的,有时没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也不是说摸头不好,就是气人。  就是在这个地方没有抉择,到也没有什么,就是抉择不了,一旦抉择了,再去学万法,守护一切法,守护一切佛法,利益世间无所畏惧,无有分别心故!你不分别了,再习法,哦,原来都是方便利人的,学多少都行呀,都是利人的,对不对?不为自求。  你看鬼模鬼样的,都是在为自己搞明堂,对不对?哪一个不是为自己搞的?你说吧。你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骗人的!若没有这个清净平等回施,令你这个差别心智一时回入平等自性中得以究竟安住!你怎么敢不为自求吗?你敢吗?你敢不为自求吗?你胡说!你举心动念都是为自求的,说什么不为自求。但你若抉择了这个地方,你怎么为自求呢?你明知无始以来善恶业造得再多你都得不到什么东西!最多是个轮回!你就老实了,肯定老实了。  这时候再念文殊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你就感觉到这太坦然了,太踏实了!“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因为什么呢?善业是人天福报嘛;“声闻缘觉”,自己利益,“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就是自利自他。这都不为!干什么了呢?”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三耨三菩提”,那不是大光普照,一时回入嘛。你看这个智慧原来光明是一个光明呀!虽然阿弥陀佛放的那个无碍光明,差别中作平等回施,令一切众生趣入平等智,就是所谓的本质心中一时解脱,跟文殊的大愿有什么差别?一点差别都没有!  但平时念这个,我在版纳领着很多人都念过。我说,来!跟我念“我今天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念下来我问他们:“你为自求,不为自求”?“哎呀,我得为自求,我得为自求”。因为什么呢?就是没有识得自性呀!不是佛教徒!不是吗?所以一说不为自求,头都大了!都是偷偷说:“他说吧,他说吧,他做去吧,我还得为自己打算”,对吗?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你再念念“平等回施令差别有情,一时趣入平等光明,得无碍住,入自性之抉择”;“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你再念念这个,感觉到自己的心是一样一样的了,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运用,都是一样的了。拿这个章再印,也不怕了,以前一印,它不合模,你知道吗?一盖章就跑了!因为什么呢?不敢印自己的心!  你们好好审视,的确要好好审视,善思维,善思维,善观察,善运用,善抉择,善回入,善回施一切众生,的确是这样子的!  今天你看这个***哭了一场,还带来点儿福报,我都怕我自己死了你们再也听不到了,所以我就拚命地讲一把。也不是!你终生受益,你在这个地方安乐了,你了解了、明白了,真正地究竟,那你一生得平等安乐住,尽未来际中,你再念这个“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你真正能踏实下来了。不怕业习犯起来了,业习犯起来,你了了分明,犯起来了,为什么?为自求,你保准犯起来了,不要紧,犯起来也不可怕了!  以前一犯业习,蒙蔽自心,马上就晕了,对不对?就晕倒在过去的贪嗔痴的对待业习中去了,不可出离,何以故呢?没有抉择!所以就这一声弥陀,哎呀,我最苦的时候,念阿弥陀佛,我再没办法了,念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了呢?没有办法了,自己业习沉沦,沉浸在业习之中不能自拨,就如陷入沼泽呀,何以自出呢?你不能自出。不相信我们哪一天设一个沼泽地试一试,把你扔到沼泽地,你怎么出来?你自己怎么都出不来,你知道吗?  实际于自己的业力,自己想出来,根本没法出来!我感到这个教言应该设个沼泽地,然后把这些自力、自以为是的人扔到里面去,陷到脖子了,看他还叫唤不叫唤。人自以为是得厉害呀!对不对?人总以为自己修证了个什么,自己能成个什么,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岂不知业力一来,就象沼泽地一样,你越纠缠越陷入,越纠缠越陷入,一直没顶!Goodbye,再见吧!不知道那一道去了,不相信你看自己的业力,都是那样沉没的,就是把自己当成个什么了。  哎呀,阿弥陀佛呀,大慈大悲呀,你得加被着我,给你们宣化这个阿弥陀佛的心髓教言,领你们入这个自性光明呀,你们可不要辜负自己!辜负自己了,可就对不起阿弥陀佛,可不是对不起我,我在你们这儿也受益了,你知道吗?  若这样念佛,很好念!所以“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因为什么呢?这就很简单了。念一句阿弥陀佛,不为自求,念一句阿弥陀佛,为利世间,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念真实,念一句阿弥陀佛,无挂无碍,念一句阿弥陀佛,不求得失了!平时你念佛想得到个什么,得到个什么一心不乱、消除业障、消除烦恼、聚集福德……,去,鬼活计,都是鬼活计,全部都是鬼活计。因为什么呢?诸行无常呀,诸法无我呀,都是鬼活计,因为什么呢?没有回入清净平等自性安乐住,没有抉择!搞来搞去就是搞鬼明堂!鬼明堂搞累了,就开始埋怨佛——我这念佛、学佛,怎么还这么苦呀?这么累呀?这么烦呀?你看,鸟都笑了!(这时屋外响起了鸟儿欢愉的叫声)哈哈哈!(师父大喝)你这会儿再念佛,清晰了,不急不躁,踏踏实实,面对每一因缘,把它处理得干干净净。因为什么了呢?没有啥了!  佛恩德最难处理的就是在这一块,所以,说自性弥陀之人呢?怕是迷失;说是单念西方弥陀,也怕是迷失呀!说西方弥陀我怎么不见呀?苦呀,对不对?说:“哎呀,自性是弥陀”,结果烦恼重重,怎么处理呀?所以陷入沼泽地,不能自拔,你怎么处理呀?你自性是佛,你佛个什么呀?就是在这个报德回施,令差别众生、差别心智,一时趣入清净平等一味法则,得究竟安乐住,其彰显自性这个抉择,得不退转。要没有这个地方,我们真是没有办法!  谁都没有办法!你修吧,随你去修。这个地方是要命、要命的地方,一定要把它思维清晰,观察清晰,运用清晰,抉择清楚,究竟于清晰之中,那你就会真是感到弥陀恩德浩大、不可思议了,而不是泛说了,真知弥陀了,真知弥陀不可思议,真知弥陀功德,不自害,也不害他人,但自利、利益世间,无所畏惧,无所休息,一时到生命的终结,究竟汇入光明藏,去见报德弥陀。何以故呢?你现在用的全部是报德弥陀的这个平等一味回施令差别众生一时消融的法则,依佛愿起用岂可思议?  古来以久,大家争论是什么呢?就是说他方弥陀、自性弥陀二方啊,就是误区,就是二种边见之误。边见之误令我们迷失。哎呀,一说西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临终时要身心安乐,我不要迷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天天磕头,不得安乐,惶惶不安不可终日,念来念去,到最后感觉到,哎呀,怎么还不安心呀?不是吗?你看多少人念佛就在这儿抉择不清楚。  ***给我提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对净土没有信心,这个地方你要思维思维,它不是信心,它跟信心没关系。象***经常说在这个地方用不上功,用不上力,在这个地方多观察、观察,即弥陀以平等光明、无碍光明、智慧光明,平等回施,令差别有情一时趣入无差别妙用真实功德,而安住于自性之中,抉择于自性。实际就是这一块儿,就这一个机,转不过来就转不过来,即碰不到这个机,就以为是自性弥陀,以为是他方弥陀!  自性、他方一时消然呀,所以无量光佛刹!要不然我们总是对立个东西!所以,佛告阿难,向此西方有极乐世界,汝当礼敬此方,那阿难就去礼敬西方,阿弥陀佛就现金色身。这西方在哪儿呀?平等无碍光明回施,令众生了晓自性无有差别,安住之时得见西方,金色阿弥陀佛一时照耀!要不然照耀不住你,你总是等着临终、临终,临终佛现身以后在说,现在呢?所谓清净法身佛,你不得见,圆满报身佛,你不得见,究竟无碍度化众生应化身佛,你不得见!你只见什么呢?你想象的那个形象,不得利益,不得利益!  这一堂法会讲完了,龙天也听完了,你们也听完了。是不是听完了?有疑问你们问,没有疑问你们就走人,对吧?我落个利索,你们也落个利索,想想有没有疑问?  十方诸佛各现神变,摄化十方众生,令去彼国,就是这个,就是摄化,令生彼国,令得安心,令得解脱,令得圆满,令得抉择自性,令得究竟成就,都是“令”字。你若读《无量寿经》这五种版本中,都是个“令”字,他每个愿中都是“令”众生如何,“令”众生如何。令!你猛一听这个“令”字,不舒服,你知道吗?我第一次看了,我说令什么令?你不要让我们轮回就对了,实际你一接受,真是不让你们轮回了,但是你必须要接受,怎么接受呢?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你心智一时印契于自性抉择。因为我们这个差别的心呀,总是不接受,所以“令”差别有情,一时趣入无差别光明藏中,得见自性抉择。  这个自性抉择是最为重要的!但要是没有弥陀的报德,你这个差别自性中,你这个差别相,你何以泯除呢?何以消融呢?你没有力量。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就生活在差别对待、分别之中,就在这里面强执自己,善恶无记,六道轮回嘛,就是这样子的,翻来覆去。若没有弥陀这种大威德的光明、智慧光明、不思议的光明,你怎么能得到这种自性的认许呢?没有机会!  所以,令差别有情一时趣入光明藏,令众生安住,认取自性,抉择于自性!抉择自性虽然究竟,如果没有弥陀报德平等究竟回施,众生差别心智不能消融,所以这就是恩德所在,大恩大德全在于此!我们无始以来对这个善恶无记业执着得很呀,叫什么是什么,就是抱得紧紧的,谁都不敢舍!因为什么?你舍不得,你没地方舍,你用得起,就是轮回,用不起,就是迷茫,不就是这些事情吗?好!思考思考,有问题了提,没问题走人;有问题了就提,没有问题就没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慈法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