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中,写曹操如果赤壁之战曹操赢了的英雄气概,有什么作用

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赤壁赋》课堂实录1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所属地区: 全国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1次
资料类型:教案
文档大小:67.50K
所属点数: 0.1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1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赤壁赋》课堂实录
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师: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
大多数学生:没有!
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
师: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全班笑)
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生: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但我感觉却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浓重和凄凉。
师:对,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生问:老师!“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师: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 我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
生: 我想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 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
师: 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师: 下面我们一边听朗诵一边跟读第一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生:全班齐读
(展示问题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师: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生: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也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师: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师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 也要流泪。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个“慕”是“爱慕”的意思吗?如果是,那么它的感情基调与哀怨、哭泣等是否矛盾?
生:我认为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师:有道理!语言就需要这样细心揣摩、品味。
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 是借琵琶写愁情。
生:《红楼梦》中“凸碧堂品笛凄清”也是类似意境。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展示问题三:第三段先说英雄伟大,再说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一句对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
生:“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由身边的赤壁又联想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
师: 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
生: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所以我认为这一组同学的问题没问到点子上。
师:这意见有道理!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的过程,能正确地提出问题,也就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开始。对第三段的理解,刚才的同学比较准确。那么,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生: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生: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师: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生: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遗响 于悲风 ”的悲哀。
师: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展示问题四: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生: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全班哄然大笑)
师:绝妙的想象。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那么这种感情与豪放风格是否矛盾?
生:应该是不矛盾,但我却很难说明白这道理。(学生讨论状)
师: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生: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师: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 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三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生: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展示问题五: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理解。“哀吾生之须臾”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解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
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你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
生: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师: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
生: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来阐发的。
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师:分析得非常准确。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生: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师: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
生:“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师: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展示问题六: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生: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生:我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生: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师:对。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有许多问题:
(展示问题七: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生:我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生: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生:你的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众鼓掌)
师:很好。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请看后面的问题:你们是否认为苏轼应该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生笑而答:不能苛求。
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 于破坏生态。
师:下面我们看最后一个问题:
(展示问题八: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生: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 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生: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
师: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生: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师:那么后面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生: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疑问:刚才我们讨论苏轼不靠酒来消愁,那么最后写喝酒的目的是什么?
师:这位同学确实善于思考!谁来解决这个疑问?
生: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而我们读者好象也在清风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随他进入一个酣甜如梦、忘忧驱愁的文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去了。
师:回答得真精彩。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四、五两段,着重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生:全班齐读。
师: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  
|  
|  
|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3 / 20 页
刘备和曹操你认为谁的能力强?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8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8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8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8 积分
本帖最后由 sevede 于
19:01 编辑
随便乙醚 发表于
铜雀台最好玩了,外姓的还没曹操本性的人多,而且还分成两派来比试。曹操是任人唯亲后才任人唯才。 ...
最反感在网上争论,原因就是怕遇见一根筋死磕的人。我喜欢和网友辩析,但不喜欢就已知的事情争论。
你和我谈三国志,我不知道你怎么看的三国志,《三国志·武帝纪》陈寿评论曹操“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这些用人方面只说为才是举,却没有说用人唯亲,尤其是谋士中更是鲜有族亲,当然,军事上的确任用不少族人和亲属,但一是这些人大都是随军起兵劳苦功高的将才,二也是身关自家性命,如曹操自己所说“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这方面即便是刘备也不外如是。
《三国志·先主传》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这句话的意思是“权谋才干,不如魏武帝,是因为基础也不好。”,这非常明显的一句话,自己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去翻译一遍。
我手贱了,真不该较这个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这些说法无法说服你,那我们到此为止,毕竟口水仗打起来毫无意义。而且也没有互相说服的证据。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这个是唯才是举么?只是说曹操能安排工作。曹操的确是把自己家人在自己集团里占了大半的席位,这个是事实。就是孙家也没曹操这样大用自己家人的情况。另外唯才是举,三国君主都有做,曹操不过是直接说出来而已。三国志的意思就是刘备能力虽然不如曹操,但也差不了多少的意思,还有就是三国志对刘备的人品的确高度赞扬。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就是一些垃圾的姓曹和夏侯的,夏侯憨,夏侯尚这些。曹操一样安排很好的位置给他们,兵权都是掌握在他家人手里,张辽给曹操打了一辈子的工作,也只是要么做曹操的副将,要么做曹仁,夏侯渊这些的副将,就连于禁也是曹仁的一个先锋而已,也就是外姓必须给曹操家人打工。铜雀台的时候,曹操自己家人就占了一大半的席位。看他本姓和外姓争锋挺好玩的。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还有就是曹迷别自己咬文嚼字,曹迷咬文嚼字的事情太多了。就如八个字的,曹迷既然说陈寿写的都是言外之意,你以为陈寿和曹操有仇,全部用言外之意。三国志早就有正译本,曹迷咬文嚼字的话,就把三国志也翻译成多家书得了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0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0 积分
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帝王都自比曹孟德,似乎没有哪个会拿刘备做偶像的。至于后来国家需要,弘扬爱国主义,需要洗脑,而贬低孟德,这是可以理解的。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历代也是把曹操和王莽并列来称呼的。以前帝王都是赞扬曹操军事而批评曹操品德的,李世民就是最好的证明,后来随着天朝的建立,拜金主义越来越重,曹操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得到了崇拜。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2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2 积分
借用一句广告词~这俩谁不行,我能让他最行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 积分
本帖最后由 albar2006 于
11:20 编辑
论游戏,曹强。
论演义,曹强。
论真实历史,刘强。
军事上演义完全是黑刘的,刘基本自己指挥,什么火烧新野全是自己干的,而且从卖草鞋的打到帝王,只能说他毕竟底蕴不足,兵法自学,没有太多士人投奔,自己手下太弱了(这泥马才是历史,有名点的大将都没,三国演义的五虎是瞎掰,蜀国上将基本只有一个关二,还同老刘一样都是自学兵法成材的,后来的诸葛带兵也是泥马自己摸索的,张黄赵都是锋将,马超蜀还提防着不敢大用。)
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街头小贩和一个干部子弟,两人最后都成了CEO,公司成了最大竞争对手,谁更牛?
刘军事最失败就是火烧联营那次,说实话老曹水陆并进82万都给人家烧了,老刘事实上兵力不占优,输了好奇怪吗?
看有人说过,如果说玩战略游戏,曹总也就是个一般偏困难模式,皇叔可是地狱模式,大家打三国,哪一代用皇叔轻松过?最后曹还吃不下刘,三分天下了,这个怎么说?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9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9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 积分
为啥我觉得司马懿才是最厉害的...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曹孟德曾让大耳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大耳也让曹贼从华容道落跑。各有千秋吧,个人觉得大耳比孟德更会装傻,更会攻心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9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9 积分
都吹魏蜀,难道没有喜欢东吴的么?
我玩三国一般都喜欢选孙策呢...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玩家, 积分 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 积分
新手玩家, 积分 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 积分
曹操秒杀刘备不解释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 积分
魏武之强可以提升各方面能力,义勇兵只是单一方面,但可以回复伤兵,技能曹操有所强势,但政治计,曹操不行,曹操是屯田制,根本无法与名誉相提并论!!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5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0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5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0 积分
直接看数值~~~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达人, 积分 20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8 积分
游戏达人, 积分 20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8 积分
真小人總好過偽君子,喜歡曹操把人性坦然地表露出來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本帖最后由 随便乙醚 于
13:39 编辑
曹操本身就比任何人伪,还有真小人其实就是伪君子,难道一个小人还有真的么?梦中杀人,望梅止渴,为了称王逼死荀彧,为了面子弄死杨修,割发代首样样都是曹操在做。曹操不要说能力就是虚伪都比任何君主高,正史自己去看吧,曹操能力高,但品德成反比,老说真小人比伪君子好,但正史里最伪的就是曹操,黄河边哭典韦,这是正史记载的,刘备摔孩子这个只有演义有,原型就是曹操黄河边哭挡着他全部员工面单哭典韦。这就是现在教授说的收买人心
头像被屏蔽
主题帖子积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6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9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6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9 积分
统帅 曹胜& & 曹操大于刘备的统帅了应该毋庸置疑。
武力 刘胜& & 刘备双手过膝的家伙打不过160不到的曹操,你信呢?再说演义 有种和两兄弟一起砍吕布的对自己肯定有信心啊。曹操和人对砍过吗?
知力 曹胜& & 曹操计谋和谋略大于刘备毋庸置疑吧?
政治 平手& & 刘备用自己所谓的中山靖王幌子忽悠了多少人?皇帝也被忽悠了吧?忽悠来他自己的西蜀帝国。曹操用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扫天下,但是一生不称王。两个政治水平各有千秋 。
都说为人处世刘备好?这是虚构的,刘备地位低对人接物自然谦逊很多,曹操性格那样位置又高对人接物必然是不会忌讳太多 ,各有千秋!
手下 刘备的大将军师名垂千古? 演义坑爹dang吧&&。关二爷死了还能秒吕蒙呢,你非要说二爷比张辽牛B 我又能那你怎们地?你非要说诸葛亮会呼风唤雨,我又能拿你怎们地? 还是那句话 要按照小说来评价历史人物, 西游记 封神榜随便出来几个都牛b的要死!!
综上所述 两个其实都是人中龙凤 非要一较高下比所谓的素质 曹操必然略高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亡灵,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 积分
游戏亡灵,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 积分
还是支持曹操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 积分
没什么意义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一,“赤壁之战”的历史演变
《三国志演义》以战争描写著称後世。明人评价《三国志演义》,向有“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 的褒誉,清儒章学诚归结为“七实三虚”之说,遂成定谳,而为後世文学史、小说史乐于引用。其间偶有争议,亦仅限于《三国志》与《三国志演义》文史之异同,而鲜有谈及其中的“三虚”,是否另有素材来源的问题。本篇另辟蹊径,探讨《三国志演义》中的“实中之虚”与“虚中之实”,以见其增益部分中的宋元事实,似未有专门拈出此节者。故冒昧成文,并就教于海内外君子。
“赤壁之战”是《三国志演义》的重要情节之一,不仅因为它是直接构成“三国鼎立”的要素,而且直接描述在毛宗岗120回本中占据了8回之多。事实上从三国故事形成以来,有关“赤壁之战”的诗歌便不绝如缕,如盛唐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如晚唐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一直到苏轼著名词作《念奴娇o赤壁》及前後《赤壁赋》。破曹英雄都锁定在周瑜身上。
戏剧囿于舞台及脚色限定,很难直接表现战役全景,故元杂剧有《隔江斗智》, 专门描述诸葛亮与周瑜既联合又相互算计的曲折过程,间接表现了“赤壁之战”的设谋、实施和胜利,把戏曲从矛盾中塑造人物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转为後世小说承袭发展。《三国志》中雍容大度的周瑜形象亦因此改塑,作为诸葛亮智高一筹的陪衬,变成小肚鸡肠,嫉贤妒能的典型。而明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发挥了小说叙事不受三维空间局限的特长,以大段篇幅,反复穿插,全景视野描写的“赤壁之战”,遂成中国小说史上最成功的战争描写。
最近有人统计,毛本《三国志演义》中有关“赤壁之战”的描述文字共约37,900字,“其中的故事绝大部分为虚构”,故称“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虚构故事为最多”。 洵非虚言,也顺理成章成为本篇论述的中心。但“赤壁之战”到底被虚构到了什么程度,尤其是其核心情节是否符合史实,前贤也曾论及,如钱锺书论及《孟德新书》时,以为:
“《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黄盖苦肉计诈降,周瑜佯醉骗蒋干,皆使曹操堕术中;征之《三国志o吴书o周瑜传》,黄盖诈降而无苦肉计,蒋干作说客而无被骗事。《演义》所增诡计,中外古兵书皆尝举似。《孙子o用间》篇:‘内间者,因其官人而信之’,何延锡注引李雄鞭扑泰见血,使谲罗尚,尚信之,即《演义》第四六回周瑜之挞黄盖;又‘反间,因其敌间而用之’,萧世諴注谓‘敌使人来候我,我佯不知而示以虚事’,即《演义》第四五回周瑜之赚蒋干。”&&
所论甚是。只是关于《三国志演义》增益谋略“诡计“,远非此端。试举一例,这就是《三国志演义》小说描述的经典战役“赤壁之战”,与宋金元水军在长江与崖门四次水上战略决战的比较,以窥其馀。
二,史实辨疑:从《三国志》到《资治通鉴》
1,《三国志》的矛盾记叙
首先的问题是:以三国时代的的造船技术和系泊水平,是否能够在长江中游形成後人从《三国志》传述的大规模战略决战?我们不妨回溯一下史籍的记述。
《三国志o魏书o武帝纪一》比较简略: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不但讳言失败,更未提及“火攻”致败,而是归于战役“不利”之後的“大疫”。可以理解。王粲《英雄记》言:
“曹公赤壁之役,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
也绝口不提烧船之事。又《江表传》:
“周瑜破魏军,曹公复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疫。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得此名。”
还说是曹操自烧其船。裴松之于此节注言:
“《山阳公载记》曰:(曹)公船舰为(刘)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後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可知早在南朝,策划并实施赤壁“火攻”的所有权人究竟是刘备还是周瑜,已经发生了疑问。且“放火”不仅限于江面,还有追及陆上之说。尽管孙盛挑出的逻辑矛盾,导致後世《吴志》作为信史之价值上升, 但也不能回避“刘备先破公军”问题。《蜀书o先主传》亦言: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增加了刘备等人先“大破其军”,然後再“焚其舟船”的细节,复以适值“大疫”,才击退曹军的。而《吴书o吴主传第二》则言: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从文字上看,失利以後“烧其馀船以退”的还非刘备,而是曹操自己。
只是在《吴书o周瑜传》中描述到曹操的“结船为阵”,和联军攻势的“以风助火”,细节也比较详尽: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说得最热闹的其实是裴氏为《周瑜传》加注的《江表传》:
“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後,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不知为何,与其引用曹操致周瑜书的说法颇有矛盾。
2,吴、魏当时“鼓吹曲”的描述
此外,《周瑜传》的说法也只是孤证。即便同书《黄盖传》中,也仅以“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敷衍道之,而未言及其它,即是一疑。沈约所撰《宋书o乐志四》裒集有“吴鼓吹曲”十二篇,其中涉及周瑜参与“赤壁之战”的歌辞为:
“《乌林》者,言曹操既破荆州,从流东下,欲来争锋。大皇帝命将周瑜逆击之于乌林而破走也。汉曲有《上之回》,此篇当之。第四。
“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亦未提及“诈降”、“火攻”等关键情节。从证据价值来看,这首歌辞系赤壁之战胜利後的“当时鼓吹”,创作时间无疑早于陈寿志传甚至《吴书》的写作年代,而该歌辞的收存者沈约的实际年代,亦与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先後踵接。 结合前引《三国志》魏、蜀、吴主各传记叙,即面对同时或稍前之四项基本一致之史料记载,《吴书o周瑜传》的描述是否真实,就很值得质疑了。
3,王粲《英雄记》的记载
至于周瑜“火烧赤壁”的真实情景为何,亲身参与过“赤壁之战”的王粲在《英雄记》中两段平实叙述,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开这个历史之谜:
“周瑜领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簰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舡、走舸百所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燃则移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去。”&&
“曹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舡,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出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舡、走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
也即是说,曹军所乘只是木筏(簰、椑)。 而周瑜则是采取夜袭方式,遣船烧簰,使曹军欲渡不能。这种说法仍然有“火攻”事实,但与《魏书》、《蜀书》及《吴书o吴主传》记述相去不远,惟与《周瑜传》描述大相径庭。从证据学的观念上看,王粲所记似乎亦稍胜一筹。
但《周瑜传》所载之“黄盖诈降”、“结船为阵”、“东南风急”相继成为“火攻”要素,也是这一场“以弱敌强”的战役发生戏剧性转变的关键,因而为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珍爱,辗转相沿,成为定说的。故而杜牧赋诗,特意标举“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宫锁二乔。” 请注意,杜牧此诗作于晚唐,已与李商隐“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所述三国人物故事以传说形式流行民间的时代相同。
现今史学界多以为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蒲圻市(今称赤壁市)北约38公里的长江南岸。而《英雄记》所载因有“从汉水下”、“从汉水来下”之语,被认为是支持“黄冈赤壁”说的,因而为唐後学人诗家所不取。 揆诸情理,曹军既不习水战,当然不会选择水面宽阔的地带,进行战略决战的。&&
《三国志》虽然成于陈寿一人之手,但是三方的资料却来源有自。正是因为陈寿尊重了各方资料所载,而没有用《魏书》的正统观念统摄其它,所以受到後世史家的称赞,号为“良史”。但推想《三国志》关于“赤壁之战”说法何以会出现这样的歧异,或者与《吴书》好以“眩言”自大有关。比如南下曹军的数量,《吴书o吴主传二》叙及赤壁战事时,裴注有言:
“《江表传》载《曹公与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相震失色。”
这里的“水军八十万”开始谈及决战可能的规模问题,也是三国小说戏剧铺张之由头。复引《江表传》注《周瑜传》:
“及会罢之夜,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等于自释其疑。但由于话分两头,令人无所适从。如结合前述《乌林》曲中“舟车十万”之说,实与刘孙联军的实力差别不大。
又曹操荆州之争征伐的主要敌人,本为刘备,除了前引《三国志》诸说之外,还可以由《宋书o乐四》裒集的“魏鼓吹曲”《平南荆》觇之,其辞云:
“南荆何辽辽,江汉独不清。菁茅久不贡,王师赫南征。刘琮据襄阳,贼备屯樊城。六军庐新野,金鼓震天庭。刘子面缚至,武皇许其成。许与其成,抚其民。陶陶江汉间,普为大魏臣。大魏臣,向风思自新。思自新,齐功古人。在昔虞与唐,大魏得与均。多选忠义士,为喉唇。天下一定,万世无风尘。”&&
注曰:“汉第八曲《上陵》,今第八曲《平南荆》,言曹公南平荆州也。”明确指出此役敌人实为刘琮与“贼(刘)备”,而非孙权。比照前引《魏书》、《蜀书》及裴注所引《山阳公载记》,也都是写刘备正面接敌,而《吴书o吴主传二》亦止写“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可知引发荆州归属问题的“赤壁之战”,是曹、刘互以为正面对手,孙吴不过是偏师突袭而已。
吴鼓吹曲《乌林》中则述“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不再提及刘备。这或许是与他们强烈的自尊心有关。吴人载记每好“眩言”,夸大其词,笔者曾在《〈乐府诗集〉所辑〈关背德〉〈通荆门〉看三国历史上的荆州之争》中“蜀疑其眩”一节有所分析,不赘。
我疑心《周瑜传》描述的“赤壁之战”,实际上是吴人争功,以塞实“借荆州”之说,为日後偷袭关羽造成借口而编造出来的。 或者换一种说法,这条资料其实是三国历史虚构化、故事化的起始,甚至迳称为三国故事“小说化”的发端,亦无不可。
4,王濬楼船下益州
由唐人所撰《晋书》对于王浚伐吴的记载看来,《周瑜传》的有关“赤壁之战”的描述也值得怀疑。正如前述杜牧之诗还写到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歌咏的却是象征三国时代结束的“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次曾经在长江中下游有过小规模水战,除此次及类似的隋平陈之外,中国历史上直至宋金,都没有发生过值得一提的水上战役。
据《晋书》载,“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馀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但虽然他“造船于蜀,其木柿(木屑)蔽江而下。”这曾经引起了下游的警惕,“吴建平太守吾彦取流柿以呈孙皓曰:‘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只是孙皓不听。太康元年(280年)二月王濬大军克复丹杨(今湖北秭归东),进逼西陵峡,顺流而东时,吴人还是在水上尽最大努力设置了障碍:
“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馀,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襄阳太守)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馀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馀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
可知即便冬季长江枯水期间,木筏逞顺流而下之势亦非无用,兵不血刃,即顺利平吴。而铁锥遇筏而拔,铁锁遇火而化,不中用的反而是东吴的锚碇和铸铁技术。此时距建安十一年(206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时,不过六十馀年。推想当时赤壁战时曹军果若“船舰首尾相接”,铁索亦应遇火而化,未必坚若盘石。而船舰一旦荡开,当然不可能出现“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的壮观场景。&&
5,中国科技史提出的困惑
但是《吴书o周瑜传》及《江表传》的精彩述说,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只谈长江“北岸”、“南岸”,不提江水之“上游”、“下游”。盖缘曹军所据西北,无疑为长江上游。“大江东流”之势能,在水战之中可否忽略不计?是否可与“东南风急”之动能对等抵销?笔者不是船舶专家,不能妄下定评。但《吴书》此番描述的周瑜火攻,虽言顺风,却不顺水,故必须逆流而上。如不考虑成熟的锚碇技术以及风帆问题,则长江水域能否进行如此规模的水上决战,实可怀疑。即以今日技术而言,水翼船、摩托艇容或能之,即便其他老式机动船只在长江中游逆流而上,想要达到“往船如箭”的程度,也是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江表传》中出现了一句“中江举帆”,为《三国志》原文所无。按《江表传》为晋人虞溥所著,见《晋书》列传第五十二。但这部著作是在他死後,儿子虞勃渡江,才献给晋元帝司马睿(276~322),藏诸东晋秘府的。 如以东晋政权建立的建武元年(317年)而论,已距“赤壁之战”(207年)一百一十年,距陈寿(233—297)编《三国志》(约从泰始十年,即274年升為著作郎开始)也有三十馀年。所叙既非亲见,亦非可能访于亲历之人。从介绍虞溥善文章词赋特点看来,“中江举帆”一语应当是“以意补之”,同时亦不排除其子虞勃或者後人增饰润色的可能。盖缘帆以风为动力,于是“东南风急”成为文学想象中东吴船舰所以能够溯流急上,“火攻赤壁”的主要动力来源。而後世所以增饰诸葛亮“借东风”,凸显他的“神机妙算”,其实不过是突出此战关键的“能源专家”。这正是原史不明,需要补苴罅漏的地方,也为後世小说戏曲铺张此事增添了依据。可惜如果引入中国科技史的历史考察,就会遭遇到麻烦。
又《吴书o吴主传二》引《江表传》曰:
“权于武昌新装大船,名为长安,试泛之钓台圻。时风大盛,谷利令柂工取樊口。权曰:‘当张头取罗州。’利拔刀向柂工曰:‘不取樊口者斩。’工即转柂入樊口,风遂猛不可行,乃还。权曰:‘阿利畏水何怯也?’利跪曰:‘大王万乘之主,轻于不测之渊,戏于猛浪之中,船楼装高,邂逅颠危,奈社稷何?是以利辄敢以死争。’权于是贵重之,自此後不复名之,常呼曰谷。”
如果孙权所乘为帆船,则逆风“大盛”,须急落帆,而非逆风行船,或者掉头回返,其理至明。则知当时孙权所乘之船,动力源亦为橹篙之类。
大约读惯了”孤帆远影碧空尽”、“沉舟侧畔千帆过”、“过尽千帆皆不是”之类诗词的原因,很多人把船帆在中国“自古有之”视为当然。其实在科技史上这还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有论者言:
“我国发明帆的时间,现在已无法知道了,但是我国使用帆的历史至少已有三干多年了。在商代遗留下来的甲骨文中,就经常能够发现帆的文字,这些文字写作Ⅱ、丹等形状,好象张开的帆。从甲骨文关于帆字的字样,我们可以推测早期的帆是属于固定装置的方形帆。固定装置的方形帆制作简单,但是它只能有效地利用从船尾方向吹来的风,就是顺风。”&&
这倒正类黄盖所率趁“东南风急”火烧曹营使用的帆船。可惜语焉不详,并没有提供进一步实物图形甚至文字的证据。
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帆”作“[马+风]”,从马从风,表示是用于车驶之风力。汉末刘熙《释名》才首次解释为“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 显然已用于船行。刘熙就是汉末三国时代的人,但究竟他是在描述习见技术,还是耳食之言,尚难骤定。此外还有人据东汉马融《广安颂》中有句云:
“然後方艅艎,连舼舟、张云帆,施蜺帱,靡飓风,陵迅流,发擢歌,从水讴,滛鱼出,蓍蔡浮,湘灵下,汉女游。”
认为是“对风帆作了生动的描绘”,说明“汉代帆船已很普遍了”。 但此赋显为时空两维,不受限制之夸饰描绘,而非实用技术之描述。比如“靡飓风”时能否“张云帆”,就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何况“帆”字何时出现,也应经过考究。
李约瑟曾专门论述过中国帆船及锚碇技术的发展,评价甚高。他以为就帆船技术而言,最早出现在古埃及,中国古代则多谓“舟楫”,动力系统是篙桨橹,见其《中华科学文明史》缩略本第三册,有关论述散见如下:古埃及帆船(300页),中国舟楫(80、230-231、299页)、帆船改进(217-218页)。按李氏对中国帆船技术特多好评,故特置第五章《推进(帆:中国在纵帆发展中的地位)》详细论述唐宋元明的技术,但在意欲上溯前期时却遇到疑惑,他在分析广州出土的一艘东汉陶船结构时,屡次惊讶于“桅在何处仍是一个谜”,“遗憾的是寻找桅和帆装的全部证据已经遗失”。(118页)在全书结论部分,也谨慎地用“至少在三世纪後”、“应该是二世纪和三世纪”以及“汉代以後”这类词语概括言之。(300-301页)但都明显迟于“赤壁之战”的发生。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治侍忉嵛男?邸?/a&
最早明确介绍帆具作用的,则是三国晚期吴国人万震描述海外贸易的《南州异物志》言:
“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後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牖形,长丈馀,织以为帆。其四帆不正向前,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风吹後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减灭之也。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不避迅风激波,安而能疾。”&&
性急的船舶专家又从这段描述推导出许多斩钉截铁的结论:“汉代由于船舶尺寸增大,巳开始在船上采用多桅多帆;用卢头木叶织成的帆当属于硬帆,厚而硬;‘其四帆不正向前’证明硬帆能利用侧向风力了。汉代已注意到多帆的相互影响,根据风向和风力大小要随时调节帆的位置、角度和帆的面积,中国式便帆可利用本身的自重迅速落帆,而不象西方大软帆需众多人力将帆卷起绑扎在横桁上,紧急时可能要砍桅以保证船的航行安全。”&&
但是且慢,首先需要厘清的是船主“外徼人”究竟是何许概念。《汉书o地理志第八》:“越嶲郡,武帝元鼎六年开。……绳水出徼外,东至僰道入江,” 《後汉书》:“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址,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o海南诸国》言:“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徼外诸国,往还交易。其市东西交会,日有万馀人。珍物宝货无不有。”
按《老子》:“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王弼注言:“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後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宋人陈景元言:“大道边有小路,曰徼。”元人吴澄言:“徼者,犹言边际之处,孟子所谓端也。”可知“外徼”或“徼外”实为边邻与我贸易往还之国,即所谓“化外之地”。
这样看来,万震描述的帆船并非东吴所拥有,显然也因为是新见异物,所以他才用那样艳羡口吻来描述的。又文尚光将《南州异物志》中“外域人名船曰舡。大者长二十馀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 船舶史家也顺手移来当作“三国时孙刘联军赤壁大战的起楼三层的斗舰” ,完全忽视了”外域人”的说法,和南海、长江的区别,恐怕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但既然能够看到帆船,官员又着意重视,中国人模仿起来也就不成问题,而且很快就将“船帆”用于实用,并持续改进以致而大为兴盛的时期,显然是在东晋以後,而自宋迤明,最为成熟。 别看从赤壁之战到东晋渡江只差百十年时间,但是像风帆这类简易适用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会是日新月异的。《古今乐录》介绍,齐武帝“数乘龙舟,游五城江中放观,以红越布为帆,绿丝为帆[纟+乍],鍮石为篙足。”犹为当时时髦举动。《唐书o乐志》曰:“梁改其名为《商旅行》。” 如果有学者能举出实证,证实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有成熟的船帆技术,则可以对李约瑟的有关论述作出重要修正补充,亦为功德无量之事,亟请提出,以为佐证。
此外就锚碇系泊技术而言,古代中国一般是“采石为碇”,仅利用碇石自身的重量来固定船舶,力量有限。故赤壁战时曹营是否有能力”结船为阵“,泊于长江之滨,尚属老大疑问。西晋王濬平吴,即是一例。後文再叙。至宋代始出现“木爪石碇”,即利用木爪扎入泥层,类同木桩作用,固定船只的力量也因此增大了好几倍。1975年在泉州湾曾经发现并出土有一杆宋元时期的大木碇,残存长度达七点迤呙祝?厦嬗邢道律?桶岔值5脑部祝?褂杏锰?考庸提崴?粝碌男饧!V劣谔??氖褂茫?蚴敲鞔?葬岬氖铝恕?br /& 中国船帆与锚碇的起源流变,虽为专门技术问题,但若不加考虑,历史学的叙述便无可依托,以其事涉专门,故不欲弄斧班门,只希望提请专门家注意。
6,宋人的历史综述与文学想象
由于周瑜火攻破敌的传说唐时已盛,故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五综合《三国志》及裴注诸说,重在厘清“赤壁之战”之前因後果,而对战役本身的描述,也基本采用了《吴书o周瑜传》的说法:
“(刘备)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後,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同时苏轼《前赤壁赋》写“赤壁之战”,铺叙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云云,正是以宋时船舰作为蓝本,逞其对于“当然”想象之“姑妄言”。 而《念奴娇》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是未历战阵的文学语言,却为後人铺张此役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亦为後世《三国志演义》所本。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呵呵,刚刚看了一下别人的历史研究,发现赤壁之战这里的描写还真是问题。原来周郎不过是来打酱油的,而赤壁之战的恢弘也不过是吴人自语,还有就是给讨荆州找个说辞。至于火烧、诈降等等计策,根据资料显示,都是子虚乌有的,因为那是长江,不是小溪,就算是东南风奏起,别忘记赤壁之战曹军可是位于西北上游,顺风而逆流如何航行的快呢,呵呵。总的来说,刘备一方,应该还是赤壁之战的主角,不然也不会收了那么多的荆州之地,因为他们做大,吴不过是援军罢了,未必使了全力的。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三国演义》是小说,但《易某某品三国》感觉更是说书……里面的个人色彩太多了,不便作为史学参考。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mooke 发表于
《三国演义》是小说,但《易某某品三国》感觉更是说书……里面的个人色彩太多了,不便作为史学参考。 ...
呵呵,陈寿的史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尽量不去怎么修饰、修改源出处,所以书中也便多了很多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毕竟咱无法穿越,只能通过各种书籍来考证历史了,但还是别信品三国,那玩意我看完就跟听说书一个一个样,说的那些出处都是公说公有理的出处,个人色彩太浓厚。他也不像个学术人,完全一个天桥说书匠嘛。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 积分
我认为是刘备比曹操强!原因是前期曹操在绝对实力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杀掉刘备,眼见刘备一路跑一路壮大,可见 刘备比曹操的实力要强上一些的!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从游戏和演义看是曹操强,但正史中刘备好像也挺厉害。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5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5 积分
本帖最后由 piaohuiyan520 于
05:20 编辑
如果是初期 起点不一样 我表示刘皇叔弱爆了,心理战玩的好,但不代表能力行,
屁股决定脑袋,有多大能力背多大责任,皇叔自己没看懂,刘皇叔不喜欢服输,各种不服,各种拖累人,正史也出现过. 表示皇叔不光有仁义,更有野心.
兄弟间的羁绊我也不太懂,关羽死后,他没选择立即报仇 而是过了好几年, 还特意把诸葛亮留守成都,
报仇我没看出去来,但是刘备想分诸葛亮的权利我到是看出来了.
汉中之战各位大神说的很好.说刘备军事能力一流...
1.刘备自得的分兵2路, 结果被人曹军还是曹老板没到的情况下张颌,夏侯渊给那两路大军打的鼻青脸肿.
2.法正说引夏侯渊上当.让曹操急切,最后黄忠砍了夏侯渊.(从这时候开始 几乎胜利就已经定了.)
3.后勤,刘老板后勤 那家伙 诸葛亮给弄的妥妥的. 而相反曹操这边困顿的不行.
4.地理上,,这要是不赢他还占着蜀地干嘛,妥妥回家种田不是更好.?
这战争,刘备人带了多少历史有名的牛人法正、黄权、张飞、马超、黄忠、魏延、赵云
曹操那方面人少 张颌,夏侯渊,
我说的是早期有名 没算上新秀 陈到郭淮都没算上
我们家夏侯哥听起来威武 掌握着曹操20多个军团,多给力,可是人家自从吕布开始 捞到功劳了么?.急切的想来点功劳证明下自己.合理么?.非常合理.
刘备放现代就是心理学家.!绝对毋容置疑.他比平人的智略 或者军略都是略高,但是史书上也记载了这么一句话,
刘备 军事 智略 用人 都逊于曹操,是因为基础没打好.
所以以上 表明,刘备 略大于战, 而不是战大于略,
军事刘备还属于&稚嫩&. 而刘备最大的优点莫过于敢于用人,
还有人说刘备仁义,表示荀家哥俩郭大大是各种不屑 一致认为虚伪做作.
当时什么社会,人命如豿,世家最大, 所有世家士人 那都是各种牛B,将军他们都不放在眼里,神马关张 一个都不认识 爱谁谁.&&属于 天老大,老子老二那种类型.
相反曹老板的任用寒门在当时属于 &革命&. 而刘备是强,你去看看蜀汉的大官 但是刘备他不敢跟世家翻脸,曹操说翻就翻说弄就弄,
相反以上 我认为 还是曹老板略强.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9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 积分
本帖最后由 随便乙醚 于
09:45 编辑
曹操逃跑是害死人,关中之战,宛城之战,赤壁之战失败,曹操都杀自己士兵好偷跑。曹操靠自己打的败仗比他智囊团帮他打的胜仗还多。郭大神就个易中天的智力,程昱表示不屑。曹操为父亲报仇也是假的,按楼上说就是发展势力是真。装模做样后还要杀一大堆无辜的百姓。说到底就是虚伪和暴虐。把荀彧留在后面,明明不是报仇而是要分荀彧的权利。当朝的人都吃不饱还有人去记得曹魏的人物么。相反,刘备任用寒门,就连关张都是出身寒门,简庸,孙乾没有一个不是寒门的,刘备这点做的不错,也算是那时候的奇葩。不像曹操公司了姓曹和姓夏侯这些他的家人占了一大半席位和高官职那样,刘备完全没多少用他的叔叔那两个儿子,就连他的小舅子糜芳因为能力问题,所以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职,刘备知人善任比曹操用人唯亲好多了,也没学人妻曹用刀强迫士族当官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8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8 积分
无意义的讨论,我想要谁强谁就强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4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4 积分
汉中之战就是曹操和刘备最后的宿命对决,被曹操追杀了半辈子,最后咸鱼翻身。其实 这里 已经能体现出双方的综合能力的高低,其实个人感觉 两人能力估计不相上下,就是主要是坚持的信念不一样而已。
13 / 20 页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操赤壁之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