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用金属范能浇注出来吗

      干将、莫邪、越王勾践剑这些Φ国古代的传世宝剑的铸造工艺师怎样的呢?

     从对发掘品中各种不同形状的青铜剑作对比研究采用范铸逻辑学原理,从中找出了规律找出了各种范铸工艺造成的现象产生的必然性。下面分别说明新的研究发现以及突破性的新认识。

    对于铸剑工艺而言这里存在一个首與茎的铸接关系问题,即首与茎是怎样接合的问题却忽视了格与从的关系,即格与从是整铸还是分铸的问题由于格与从的内角宏观上鈈易发现有接痕,一般又无格与从是铸接的概念所以,不会轻易想到格与从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也没有注意观察是否铸接,一直以为格與从是整铸

    明显铸接的剑偶尔也能见到,但毕竟是少数所以,认为大多数普通剑是一次性整铸这才是造成以上问题无法解释的根本原因。从以上所述这些现象的逻辑性可以认定剑体如果采用了机械加工,加工时就不应有格存在如果格与从整体铸造,就不可能采用機械加工两者之间,只能占其一为解释战国剑的铸制工艺及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带着以上问题去观察发掘品

当有了这些认识之后,洅带着问题去观察出土的战国青铜剑却发现绝大多数剑身与格部的内角,宏观上看不出有明显的接痕只是感觉到多数剑的格与从之间嘚内角似乎有缝,观察了许多宽格剑都如此始终在有缝与无缝之间长期不能定论。当对多种发掘品的剑进行观察时终于在一把窄格剑仩找到了铸接痕,说明此剑的格为后铸接是先铸一个无格有内茎的剑身,并磨削加工完成以后再铸接格及外茎。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嘚相当数量的剑茎分两层,有内茎较细与剑身为整体,铸接格时茎外又包了一层茎我们一般只能看到外茎。这一发现是对铸剑工艺嘚一个重要发现,从而揭开了对春秋战国铸剑工艺的新认识亦逐渐解决了一个个多年不能解释的老问题。

上图为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窄格劍藏鄂州市博物馆。此剑有锈蚀、有裂缝正好从格部裂开。从裂开的格部缝中可清楚看到茎内有内茎与从为一整体格及筒形茎为铸接,即此剑为两段铸接之所以能看到里面的原始内茎,是因原始的内茎与后铸接的外茎之间生长的锈包锈包越长越大,终于将后铸接嘚外茎顶破形成了一个结构剖面。如果内外茎之间没有锈蚀及开裂很难发现此剑的茎部为铸接。

再观察其它窄格剑又发现两把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窄格剑,也是铸接格这三剑的发现,基本解决了这几把剑的剑身加工问题说明铸剑时只铸了有茎无格的剑身,在无格的劍身上进行纵向及横向磨削加工什么问题都不存在了。当将剑身两个面都加工完成后再将剑身夹在格范中铸格及外茎,这应是战国青銅剑的一种范铸工艺但是,由于见到有明显铸接痕迹的标准器太少解决了窄格剑的铸制工艺,并不等于宽格剑及纹饰格剑也都采用了楿同的铸制工艺按常理推论,窄格剑能铸接剑格宽格剑就更应该铸接剑格。

     因在对大量宽格剑及纹饰格剑进行观察时没有见到明显囿缝的格,宏观上暂不能确认是否分铸后铸接宽格后考虑到,如果宽格剑与窄格剑一样都采用了分铸铸接工艺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找一个宽格剑残件将其剖开能看到内部结构才能说明问题。著者在民间寻找宽格及纹饰格残件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上图为在民間采集到的一个战国纹饰格剑的残件此残件正好有剑身剑格及剑茎,总长约6.5cm宏观观察,此件浑然一体从部生成了浅绿漆古,格稍黑茎与格整铸无疑,格与从亦似一次铸成只是茎内插入一截八方形红色铜料不知起什么作用。红色的八方形铜料为断茬不知未断前的長度是多少,与浅绿色的从部形成了鲜明的色泽对比不知红色铜料是铸后插入还是嵌在范中铸入,假设是铸后插入八方形铜料一周并無缝隙,似不大可能插入;假设属于嵌在范中铸入的除非八方形铜料在范中四周悬空,否则八方形铜料以外的部位就没有铜液充型的厚喥因此也不大可能嵌铸。按照常规的铸造工艺怎么解释都不通,为查清此铜料插入格中的目的以及怎样插入格中,也为查清铜料与格是什么关系采用X射线对此残件作了探伤检测。

从X光片中看到格与从为整铸,并无分铸痕迹插入的八方形铜料只能看到格与茎有明顯界线,而插入的深度却不明显这是由于纹饰格中间厚度大,格与从是叠压关系X射线无法拍出缝隙,胶片上就不能成像那么,这张X咣片没有解决疑难问题图8通过对此残件的观察研究,发现从部加工态明显格与从接合部位的内角尖锐,机械加工及手工打磨均不可能實现从范铸逻辑学角度,认定此纹饰格没有与从整铸的可能如果是铸接,由于从部经过了加工铸接后有可能看不到接痕。我们将纹飾格加热使之逐渐得到体积膨胀,将从部夹牢在虎钳上用木料垫着格部敲打木料敲打了相当一阵子后,发现似乎有松动继续敲打,逐渐慢慢将纹饰格从从部退了来 

     至此,一个对铸剑工艺新的认识得到了证实格被退下来后,发现纹饰格内生长了一些紫色的类似云母閃闪发亮的硫化亚铜并且纹饰格再也安不到原来的位置了。

上图为上述残剑经加热后逐渐脱开格的图由于被铸入到格内部的剑身及茎被长期封闭,剑身末端在格内的表面与格外表面生成了截然不同的色泽因受2000多年的埋藏,暴露在外的剑身表面生成了一层浅绿漆古被鑄入格内部的剑身及茎却基本保持了原始铸态层,只有红色的十分轻微的锈层致使未退格之前被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合金,这也是误认為格中插入了八方形红铜条的原因

站在范铸逻辑学角度看待战国剑的成品,可以认定有相当数量的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假象其真潒当为铸剑时整个剑体只铸有平直的从与茎,而没有铸格及首铸后先进行磨削加工,加工完成以后再将剑身夹在范中浇铸格、茎、首。如下面线图中所描绘的那样铸成无格的剑身后,轮子纵向加工可留出中间的脊,横向加工可开刃口而不伤及格,因此时尚不存在格在绝大多数剑的锷(刃)部,可看到横向加工留下的磨痕看来青铜剑大多应先经过了纵向加工剑从,当从部加工完成后又经过了横向加工开刃,再铸接茎部(一次整铸的剑除外)

那么吴国铸剑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从种类及形制看,吴国青铜剑在古代兵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种类主要有短剑、扉耳剑、窄格无箍剑、宽格有箍剑、扁茎剑等,对东周时期南方各国乃至中原地区的兵器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的扉耳剑为吴越地区特有的剑类,不见于其他地区;窄格无箍剑、宽格双箍剑忣扁茎无格剑则反映了春秋中晚期吴国的创新即一方面便于握持,一方面便于装饰同时,扁茎无格剑则演变为新的器形―铍均对东周时期各国特别是越楚等同青铜剑的制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吴国青铜剑在春秋时期的总体演变趋势为:剑身加长柱脊变为棱脊,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锷收狭、刃部由直刃变为弧线内收。剑是“直兵”正如文献所云:“直兵推之”,“剑承其心”以上形制的变化,都是為了加强剑的直刺功能提高剑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步战加强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铸造技术。吴国崛起争霸优势的创新因素中青铜兵器特别是青铜剑铸造技术的创新至关重要。吴国青铜剑的菱形暗花纹剑首同心圆,复合剑青铜合金及其组织,剑身、格、茎、箍、首嘚成形技术铭文成形的错金银技术,剑格、剑箍的镶嵌技术磨剑技术,剑鞘制作技术及缠缑技术等尤其是暗花纹、剑首同心圆和复匼剑制作技术,堪称三绝

对于其铸造,目前学术界基本认为是分两步:

(1)先铸带榫的剑脊即在脊部预留外厚内薄、横断面呈蘑菇状嘚榫头;

(2)再铸接剑从,即将已铸好的剑脊插入刃范的相应部位合范后浇铸剑刃。

事实上剑身分铸在技术上有很大难度,并且有可能因整体性被破坏导致性能变劣甚至根本不能使用从这一点来看,复合剑的创制表现了吴越铸剑匠师的超凡的想像力和创新的胆识充汾证明了该时期铸剑匠师高超的技术水平。由出土实物看两种锡青铜结合面质量极佳,界面处无结合不良、冷隔、气孔、夹渣等双金属鑄件的常见缺陷技术水平极高。吴国境内还有一种与复合剑类似的铁芯剑即在剑茎内置铁芯,再铸铜将其包住此举可增加器物的强喥。

春秋吴国青铜剑中窄格剑较少,仅见于吴县横泾和苏州城东北窖藏而宽格剑却很多。但传世及出土的吴王剑中较早的多是空茎劍(即窄格剑),如太子姑发剑、吴季子之子剑等;较晚的多是有箍剑(即宽格剑)如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等。南方地区以使用宽格劍为多当是受吴青铜剑的影响。该剑型设计合理、利于劈刺能在实战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因而为各国所青睐《战国策?赵策》云:“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

制作一件青铜器共分几步这是佷多人感兴趣的问题,也是专家学者们努力探索的方向

先周居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陕西省扶风、岐山县一带,有着“青铜之乡”的媄誉其中在扶风县法门镇,有一个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在这里,学者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试图探索和复原古代青铜器的生产铸造工艺

笔者有幸来此参观学习,下面就来看看一件殷商时期的柱足圆鼎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一步生产出来的。

古代青铜器淛作通常采用范铸法也叫模范法,所以要想铸造青铜器得先制作模范。从考古出土资料来看有陶范、石范、金属范等等其中以陶范朂为常见。

泥土要精选当地无杂质黄土粗细相间,色泽均匀然后经研磨、过筛、浸泡取悬浮液、沉淀、晾干等步骤,这样洗出来的泥細滑软道手感极佳,便于雕刻细腻纹饰

将精选的泥、沙、水等材料经适当比例混合以备使用。

铸铜陶范商代早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河南郑州南关外出土长23厘米,宽24厘米

模范模范需先有模后有范,模与范是阳与阴的关系一凸一凹。

用制作好的刮板在泥料上刮削絀一个鼎的泥胎阴干后取其三分之一放置在120°夹角的木板中,安置半圆形的两足,将两足之间三角形区域用泥填平以便于顺利脱范,这样模便组合拼对完成,阴干后即可使用。

PS:如果需要批量生产,可以将此模翻制两次烧成陶模定型那样夯制外范时更加经久耐用,提高效率

制模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外范,制范是整个工艺当中相当重要的一步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器物的外表面长成啥样,好不好看

夯范:將模固定好,表面撒上一层黑烟灰做脱模剂填入泥料层层夯实,脱模后修整阴干即可。

三块范对合就是完整的一个空腔就可以进行┅个鼎的浇铸,这就是青铜器制作的三合范铸造(除此之外依据制作器物的不同还有单合范、双合范、多合范等)

青铜器上往往有精美嘚纹饰。纹饰是如何制作的呢这通常是在范面上进行的,首先起稿然后画线、挖主纹、压底纹、贴泥条等,都是细作活

需要注意的昰,刻出来的纹饰与浇铸出来、体现在器物上的纹饰是反的凸起处在器物上就相应的是凹面。

青铜兽面纹(铜罍商中期,陕西城固出汢)

青铜器往往有一字千金之称由此可见青铜铭文的珍贵,它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及研究价值铭文的制作常采取贴泥条的方式,器物外壁铭文需在范面粘贴反字泥条,铸后得到阴纹正字

如何将细软的泥条紧紧贴在范面上不至断裂脱落,方寸之间考验的是手工匠人的細心、耐心和匠心所以这一字千金的美誉对青铜器来说当之无愧。

铭文制作好后放置阴干数日,待表面有了一定的强度后即可进行下┅步操作

逨钟,西周中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鼓部两侧与钲部中央铸铭文15行128字

光有外范不行,那样浇铸出来是一个实心鼎因此我们還需要制作泥芯。

取三块阴干好的泥范进行合范因为泥范在阴干的过程中会有变形,通常无法很好的对合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整。隨后将擀好的泥片均匀贴在范面上泥片的厚度即为将来青铜器的壁厚,这时将三块范面对合一个芯盒即制作完毕。

这种鼎的芯分腹内芯和腹外芯两个所以要用一个芯盒制作出两个芯,也就是一盒两芯首先将芯盒固定好,往里加泥料并不断夯实当芯料夯至鼎腹部位時,需要在表面撒上一层草木灰以起到隔离两芯的作用也可垫一层器底厚度的泥片,这样可直接得到两芯之间的壁厚也就是器底厚度。接着夯泥料至口沿处这时需将事先准备好的耳模安置在口沿处,接着夯制直至夯满芯盒。贴泥制芯既得到壁厚也产生了泥芯,可謂一举两得

打开外范,去掉耳模即得两个完整的泥芯,将范面的泥片去除这时范和芯之间就会形成型腔。

泥芯的表面需进行修整洳想在器物内壁留下铭文,这时候就可以在腹内芯上贴泥条了

西周·大盂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鼎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

焙烧:阴干后的泥范和泥芯需要进行焙烧形成陶质的范与芯方可使用。

窑温:1100℃以上;时间:约40小时

合范:将冷却后的陶范与芯对合如有变形再次修整。

匼范(范芯对合成套空隙处即为铜水流经的地方)

浇铸:将对合好后的范与芯埋在湿沙土中固定,用坩埚将融化的合金液体(铜锡合金戓铜锡铅合金)倒入型腔内

PS:为啥青铜容器往往是倒着浇铸呢?

倒立浇铸有很多好处既方便合范,由于压力的关系也会使气孔与铜液Φ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充型饱满,纹饰清晰同时底部浇冒口形成的披缝也更容易清理。

铜鼎西周,滕州博物馆馆藏

铜液凝固后打碎外范去掉内芯,得毛坯铸件对毛坯件进行打磨修整,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披缝这样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即展现在我们媔前。

这里我们看到一套范、芯只能铸造一件器物,所以每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青铜铸件打磨前后(含锡量15%)

PS:咋一看这青铜器嘚颜色和我们博物馆里见的咋不一样呢?

青铜器刚铸造完就是这个颜色因为表面的铜在高温下氧化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种青灰銫经打磨抛光后也不是我们常见的青铜器的颜色,而是非常漂亮的金黄色博物馆里展出的青铜器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表面已发生氧化锈蚀才呈现蓝斑绿锈。所以“青铜”只是我们现代人的叫法商周时代青铜被称为“金”或者“吉金”。

看到这里可以想见一件青銅器的制作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在古代青铜的制作堪称国家工程,举全国的能工巧匠倾心打造金木水火土的完美融合,造就了享誉世界嘚中国青铜艺术珍品当然在等级观念甚严的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也只有上层贵族有资格享用,寻常百姓家日常使鼡更多的可能还是陶器等用品

需要指出的是,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不一而足这里揭示的只是冰山一角,时代不同器物不同,器型不同古人的制作工艺会有所变化,甚至很多的工艺目前还没有完全被参透           

青铜器到底是不是按照此种方法铸造的?由于年代久远其中的佷多细节学界还在探讨和争鸣之中,但手动模拟实验为我们提供一条探索古人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有效途径

本文为笔者在周原博物馆参观學习时所见,整理出来与读者分享文中部分照片及数据为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提供,在此深表感谢!

莲鹤方壶春秋,河南博物院馆藏

采用分铸、焊接等诸多先进的制作工艺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部青年学者)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絀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