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的世界变成末世,死后来到了另一个时空,这个世界没有变末日进化 我就是末世,这个世界的另一个他因为他没死不能觉醒

为什么很多电影中,在末日或大战后都会把世界设定成两个阶层?
而且下等阶层的文明都会倒退,就像回到几百年前一样。举几个栗子:《饥饿游戏》、《雪国列车》、《云图》、《全面回忆》
182 个回答
叶夜提到的已经是核心问题了,鉴于本人对于末日题材的游戏和电影颇为偏好,斗胆讲些漫无边际的例子吧,因为主要是游戏相关,所以随便聊聊。其实选择游戏作为载体来讲这个事情,也有他特别的原因,电影在2个多小时内能传达的信息实在是太少,只能讲述核心的冲突,所以对世界的刻画也并不完善。但凡讲到末日,游戏界有个绕不过去的丰碑,《辐射》。辐射系列将核战末世背景下的世界刻画的分毫毕现,大到存亡继绝,拯救世界,小到吃饭睡觉谈恋爱杀蟑螂。这个世界在核战后能表现出的一切,至少是目前人类能够想到的一切,都在辐射中有所体现。在辐射的大背景下,美中开战,双方互丢蘑菇,然后世界进入核冬天,美国人生存于地下的避难所中,再度来到地面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模样。跑题到这儿,终于有跟题主相关的东西了。世界的构成:辐射三在整体设定上并未落入题主所说的两阶层分化的结局,而是进入了一个各阶层均争取自己利益的局面。作为游戏的主要表现内容,人类,其本身在辐射的影响下分化成了许多物种,有些还能称之为人,而有些已经进化成怪物了。避难所人类隐藏在核避难所中,逃过核战的人类,部分有幸过着“相对”正常的生活,活到了地面可以生存的那一天主角就是其中的一员,某种程度上讲,他并不是被欺压的或者被剥削的阶层,只是一个挣扎求生的人,当然,文明程度在核战背景下肯定是倒退了。主角就是其中的一员,某种程度上讲,他并不是被欺压的或者被剥削的阶层,只是一个挣扎求生的人,当然,文明程度在核战背景下肯定是倒退了。劫掠者及普通居民幸运的没有被核爆严重影响的人,但是由于自身的善恶区分,一些人努力建设文明,而另一些以劫掠为生,严重了还吃人肉。这里的图实在找不到,辐射3的糟糕mod图倒是不少。。。。食尸鬼这是在核战中不够幸运,被辐射异化的一类人,他们失去了皮肤和毛发,变成了类似于僵尸的存在。但是要指出的是,其中一部分已经丧失了人性,可以看作zombie,另一部分,则具备完整的人格,但是道德观可能跟人类有很大差异,比如他们会考虑吃人。图选了个好看点的,也说明他们中间有着类似于人类的社会(那必须,人家还造火箭呢)图选了个好看点的,也说明他们中间有着类似于人类的社会(那必须,人家还造火箭呢)变种人在核战中被英克雷选中作为实验体,通过辐射大幅强化身体机能的人,变成了类似于hulk的存在,部分智力低下,少数相当聪明。接下来就是楼主提到的上层阶级了钢铁兄弟会在核战背景下保有了大量科技的人群,这个人群致力于恢复核战前的科技,可以看作圣骑士一般的存在,但是由于过于执着于科技,有些时候会漠视人性。看气势就比主角屌一万倍。看气势就比主角屌一万倍。英克雷核战后保留下来的政府组织,所谓两级社会下的上层,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致力于恢复统治,但也仅仅是致力于,运气加上实力的各种情况最终将他们打落凡尘。英克雷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上层阶级,并未在核战的大背景下成功维系统治,这可能是辐射三背离了楼主假设的原因之一。英克雷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上层阶级,并未在核战的大背景下成功维系统治,这可能是辐射三背离了楼主假设的原因之一。主角到齐了,他们之间是怎么互动的呢简单说,就是主角出门找东西(钱,水,吃的,芯片,不一而足),或者老巢被人端了,总之出门了。发现了劫掠者和普通民众,碰到了新形成的小镇,而玩家在这里看到了核战后世界的风貌,了解到这个世界哪怕一杯干净的水,都是要用生命去争取的。然后主角被镇子里求生的人拜托做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中间碰到食尸鬼,碰到变种人,认识了长得吓人却极为友善的食尸鬼朋友,见到了五大三粗却细腻敏感的变种人伙伴。然后主角越来越屌,然后镇子里给了你一个难度极高的最终任务,完成(完成的方式非常自由,可以当好人也可以玩灭族)后就打发你走了。现在你有名气了,也在冒险中见识了友好的外星科技哥(钢铁兄弟会),非常不友好的外星科技哥(英克雷)。这时候双方都会尝试与你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选择帮助他们或者剿灭他们,然后结局来临。流水账结束,可以看到在辐射的游戏背景下,所谓的两个阶层是极为模糊的,根源在于整个世界秩序完全的崩坏,钢铁兄弟会纵然科技拔群,却也害怕变异的怪物们,英克雷更别提了,除了玩种族灭绝,整天呼喊“还我蔚蓝纯净的扬基佬世界”毛都不会干,你不招惹他们,他们也懒得找你。这就是辐射一只传达的一种任侠风格,用美国人的话说,叫西部风。西部风跟末世其实颇有相似之处,有限的资源,不完整的社会体系,缺乏强权,快意恩仇。说白了,真正的末世,世界要足够崩坏,崩坏到原本的社会体系完全消失。而题主所提到的饥饿游戏,雪国列车这类,某种意义上不是完全基于末世,而是一种反乌托邦。反乌托邦的世界下,强权是不可或缺的,强权也有是他存在道理的。但是有压迫就有反抗是这类题材的主题,可以说这类片子,都能从黑苏联的各种文艺作品中找到原型,物化的人类,僵化的体制,无所不在的强权。最近最能体现末世情怀的,当数《The last of Us》,不过那个写起来太麻烦了,先歇歇,想起来再聊写的文不对题,大家看了权当一笑吧为啥持续有人赞……搞得我不写后续怪内疚的ˊ_&ˋ
阶级出现有几个原因:1 总资源有限2 人数太多,而且越来越多有多资源的想保住自己已有的资源,并且想获得更多的资源----统治阶级或者叫上层。没有资源的想要资源,只有少数资源的----下层阶级,被压迫阶级统治阶级有钱,有暴力机关和撑起暴力机关的资源(例如钱,例如物)。被压迫阶级呢:只有人,源源不断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统治阶级处于高层,当然是做到少,赚得多,享受的多。下层阶级,拼命的努力,拼命的工作,只能维持一个温饱,甚至还不能温饱。所以上面的人想维护当前状态,而下面的人想冲上去。这不是很合情合理么?如何维护当前统治现状呢? 政治高压,言论控制,监视,整体反智,愚民政策。这些都是很好,很有用的。让下层人民在一个半饱半饥的状态,同时脑子里面想的都是快餐文化,快餐知识,只想现在,只想自己,只想当下,能够发泄当时又不影响稳定。---这样的下层是统治阶级最喜欢的。所谓的天下大同,人人平等必须是在资源足够丰富的情况下(即使是资源足够丰富,也不一定会如此)在#1984#里面写到,为了保持当前的统治,必须使得物质财富保持到一个半饥半饱的状态,民众吃不抱的时候,会多想到吃,而不是造反。关于怎么降低消耗物质---战争,而多个垄断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你打我我打你,就是让下层处于一个精神上面亢奋,物质上过得去,脑子里面一片空的状态。同时你还可以给他们一定的思想,让他们自以为满足当前的现状,认为现在的情况很好,认为比起以前那些饿死人的日子好多了,认为现在上不了什么网,也没有什么关系。。。说的太多了所以末日电影---世界的东西是有限的,一群有东西的人,一群没东西的人。--阶级就产生了
作为类似电影的爱好者,瞎谈一下自己的观点末日和废土(战后),我觉得是2个方向先说末日吧一般来说,末日到来之前,社会结构应该是相对完整的,和现代社会很接近,无非就是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共产社会几种模式。但是当末日来临,死亡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一般来说,掌权者有可能预先知道灾难的到来,而预留给自己一些防范措施。如果说是所有人一起知道的末日,那么力量或者说武力就变成了话语权,而有话语权的人,相对其他人来说就更有可能获得生存的机会,比如泰坦尼克号上抢救生船的,比如前几天韩国逃跑的船长。当然,这种时候肯定还是有卫道士的,比如坚持优先保护孩子等等,但指望遇到这种人,概率估计和买彩票差不多再说废土无论是人为的灾难(核武),还是自然的灾难(流行撞地球,病毒,饥荒),所谓废土,就是灾难过去之后,劫后余生的人们,如何开始新的生活此时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社会结构科研,人类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了原始社会那么原始社会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显然是资源以及生存。此时人也是一种资源。那么谁来掌控这些资源呢?其实和前面差不多,还是看谁的力量大(武器强,身体壮,小弟多,等等),在拥有这些之后,重新建立社会秩序无论是末日还是废土,这类电影好看的点,基本都是英雄打破秩序的过程(斗智,斗勇,还会有美色),至于打破秩序之后,分粮食,分田地,分资源,仿佛一些都很美好。但是电影到这里也就结束了,至于以后社会秩序变成什么样子,自己脑补一下也知道吧
注:对那些希望看到直接明确回答的网友(否则就是然并卵咯),我专门在这里做题回答。如果不止对这个问题本身而是末日电影都有兴趣,可以接着读下面的文章。为什么会设定为两个阶层?这就像为什么电影中要设定好人和坏人一样,这样才有矛盾对立嘛,如果再复杂(三个五个阶层),就很难突出下面我要分析的主题了——另外,补充说明里的“下等阶层文明会倒退”是不准确的。这种后启示录电影都以人类文明遭遇巨大危机甚至整体毁灭、文明崩溃为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残存的人类往往被分成两个阶层或族群:继承了工业文明成果,占有资源,一定程度上继续保持统治体制的(往往是不完善的政治、文化体系);以及受困于文明崩溃,缺乏资源,被迫或主动回归自然,没有明确组织的群体。后启示录电影的核心,就是反体制的英雄通过帮助底层民众,打破拥有资源、维护旧体制谎言的统治者,重建人类新秩序的故事。其设定的价值,就是让人类在现有文化、思维的基础上回归原点,通过极端化的情境来质疑和反思人类当代文明的弊端、矛盾以及荒诞之处。再简单点:末世背景、两个阶层可以简化问题、突出矛盾,在文明崩塌时才能让主角摆脱现实的束缚,通过强力、神迹、感化等手段,以一己之力就扭转乾坤改变整个人类命运。回答完毕,请打分,谢谢。末世危言——解读后启示录电影又有闪电,声音,雷轰,大地震,自从地上有人以来,没有这样大这样利害的地震。《圣经o启示录o第16章》他开了无底坑,便有烟从坑里往上冒,好像大火炉的烟。日头和天空,都因这烟昏暗了。《圣经o启示录o第9章》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之后又出现了福岛核电泄露危机,不知道看着电视上惊心动魄的画面,是否有人想起了《圣经o启示录》里的字句,又或者是科幻电影《2012》。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之后又出现了福岛核电泄露危机,不知道看着电视上惊心动魄的画面,是否有人想起了《圣经o启示录》里的字句,又或者是科幻电影《2012》。难道人类真的在劫难逃,大限已到?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目前还没有什么证据说明人类的末世来临。不过近年来科幻电影中确实弥漫着一股末世的味道,就以最近三五年来说,以人类末世为背景的科幻电影电视剧就有一大堆:《末日未途》、《艾利之书》、《机器人9号》、《嗜血破晓》、《圣徒》《怪兽》、《迷雾》、《末日侵袭》、《28周后》、《僵尸之地》、美剧《堕落天空》、《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英剧《三尖树时代》等等。这种以文明的毁灭作为题材的科幻片被称为是“后启示录”(post-apocalyptic)电影,属于科幻电影下面的一个子类型。这种类型今日何以如此之多?是偶然扎堆还是必然兴盛?这类影片对人类末世的生活进行了哪些想象?对现实有何警示或针砭?这些影片的背后又有哪些寓意?关键词一:基督再临关键词一:基督再临虽然日本也有不少带着末世气息的电影,像大友克洋、今敏、押井守、荒牧伸志,甚至包括宫崎骏/吉卜力的作品(动画电影相对表现得更明显)。但其内核更多是先验的形而上的虚无主义色彩,颇受佛教的色空观念影响,与欧美的后启示录类型大不相同。西方的所谓“后启示录”科幻电影,其思想核心自然是基督教的。几乎所有西方的此类影片,故事框架都可以归纳为:末世(惩罚)——救赎——新生几个阶段。以《未来水世界》为例,影片一开始就是地球成为一片汪洋的末世场景,人类为了一点点泥土和淡水都可以大打出手。这与《圣经》中大洪水或者启示录中的末日景象都非常类似。接着,影片的中心出现了,它不在男主人公身上,却是一个小孩伊萝娜成了整个人类能否获得救赎的关键。最后,人们在英雄的男主人公带领下,终于找到了陆地,重获新生——影片中人们在船上看到了陆地飞来的鸟,知道前方有大陆等待着他们,这和《圣经》中诺亚在方舟上看到鸽子飞回于是知道洪水已退的内容几乎一般无二。这类影片往往一开始都是描绘了一幅人类因各种问题(罪恶)面临世界末日般的景象,结尾多半都由少数人(自然一般都是由主人公带领)给人类未来带来了希望。影片都可以看做是对《圣经》中基督“受难”——“复活”——“永生”生涯的某种重写。救赎需要的解药,例如《天雷地火》(Cyborg)中女生化人的电子脑中有黑死病的解药;《捍卫机密》(Johnny Mnemonic)里基努o里维斯大脑中储存的能救治人类的解药等等。寻找解药的过程就是摆脱过去得到新生的过程。解药在影片中往往并不那么可信,它仅仅是一种隐喻而已。关键词二:二战、核冬天、反英雄关键词二:二战、核冬天、反英雄后启示录风格的科幻电影中,人类面临末世的原因无外几种:核战争导致的核冬天、全球气候灾难、病毒或基因问题、能源危机……其中“核冬天”堪称此类故事最原始最核心的危机想象。它成了人类可能面临危机的某种代表。二战结束后,西方普遍感到某种价值危机,二战前所未有的残酷与丑恶摧毁了很多人的价值观(美剧《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等对此多有涉及)。冷战与核武器成了悬在整个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50年代开始,后启示录电影慢慢多了起来,例如老版的《世界之战》(1953)、《三尖树时代》(1951)等等。而从70年代到80年代,后启示录电影则达到了一个高潮:《人猿星球》系列(第一部拍摄于1968年)、《最后一个人》(1971)、《死亡飞车2000》(1975)、《洛根的逃亡》(1976)、《疯狂麦克斯》系列(第一部1979)、《逃离纽约》(1981)、吕克o贝松的处女作《最后决战》(1983)、《银翼杀手》(1982)、《终结者》系列(第一部1984)……由于二战的惨痛回忆,后启示录影片中往往弥漫着无政府主义的气息和反极权反体制的态度——《疯狂麦克斯》里梅尔o吉布森饰演的麦克斯就是个典型,他在第一部中是为了给妻子复仇,后两部中则成了一个游侠和独行杀手。他们(还有《邮差》中凯文o科斯特纳饰演的男主角)本质上都是反英雄,性格不完美,不喜欢承担责任担当起领袖职责,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去对抗末世中掌握权力的邪恶势力。在1997年的科幻片《邮差》中,美国已经衰落并分崩离析。政府不复存在,邮差则成了不明真相人们心中政府(权力)的化身。凯文o科斯特纳饰演的男主角本来只想混口饭吃,但最终还是被推上了斗争的前沿,将孩子们组织起来当邮差,让美国再次联系到一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这正是一个反体制与体制重建的过程。人类的衰落,在此类影片中往往被归罪于现代工业文明及资本主义体制。在核冬天之后的荒凉大地上,电影里的主人公以及其所领导的弱势人群常常是反工业化的,这也正是反体制的同义词。在《疯狂麦克斯2》里,我们看到石油(喻指工业)成了最重要的资源,邪恶势力用金属武装到了牙齿,他们开着各种车辆,装备着各种武器,在公路上肆无忌惮地抢掠杀人,夺取资源。而弱小的正义一方几乎完全是处于田园般的农业文明中,不但没有像样的武装甚至连工具机械都没有。后启示录时代下,邪恶势力不是类似苏联那样的极权体系,就是剥离了民主、司法等体制的贪婪疯狂的资本主义。好莱坞电影所表现出的政治倾向很多时候并非是美国的主流声音。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后启示录电影的盛行正呼应了当时的反体制风潮——当时的美国青年所谓垮掉的一代反越战,推崇绝对自由、摇滚乐和嬉皮文化;对未来既感到充满希望又颇为茫然。这个时期的后启示录电影集中体现了西方对核冬天的恐惧,对二战之后道德沦丧的焦虑,以及“上帝已死”,反英雄当道的文化特征。关键词三:颓废美学关键词三:颓废美学一说起这类电影,我们脑海中就会产生这样的画面:残破的世界空无一人,到处是尘沙和蒿草;灰暗的天空、寂静如死的都市;某个人类的地标建筑/雕像破败地坍在地上……虽然有《未来水世界》这样的“大片”,但无疑多数后启示录类型的电影都比较小众。影片的风格往往黑色、阴郁、粗粝、雄浑。带着一种悲剧的色彩。大部分美国电影都追求那种明亮干净的效果,而后启示录电影往往让人感觉“脏脏的”。这种颓废美学在70-80年代曾风行一时,尤以后启示录类型为甚。《疯狂的麦克斯》和恐怖片大师约翰o卡朋特的《逃离纽约》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疯狂的麦克斯》中的邪恶势力全部穿着朋克式的皮衣,皮衣上到处是金属钉,很多家伙梳着莫西干头,画着妆,戴着角斗士般的铁面具,身上还如同SM似的绑着铁锁链……KISS这样的摇滚乐队在他们面前都要黯然失色。重金属、朋克、同性恋(例如《逃离纽约》中打扮得像赛亚人般的小白脸)、SM、Camp(一种夸张的妆扮形式)、毒品……各种亚文化形式都成了这类影片喜爱的元素。1995年的《坦克女郎》也是这种混搭杂糅风格的代表。如同我前面所说,此类科幻电影往往有抑工业文明,回归原始文化怀抱的倾向。大多数后启示录电影的目标观众都是年轻男性,于是影片里充满了暴力、血腥、粗口、半裸的女人、受保护的孩子……原始的力比多、荷尔蒙作为生命力的象征无处不在,英雄与恶人的最终对决往往连武器都不要,完全靠身体肉搏。这种70到80年代的亚文化混搭风格后来影响了很多影片,包括90年代的后启示录电影《黑客帝国》(你可以注意下第二部,俱乐部一场戏中有很多角色都是朋克、SM皮装风)、《28天后》、《银翼杀手》以及《12猴军团》等等。工业社会美学加上西部片美学加上摇滚美学加上宗教美学形成了后启示录电影独特的话语体系和美学特点。因此这种类型既可以呈现出《人类之子》那样人文气息浓重的作品,也可以拍得像《末日侵袭》那样纯粹形式化、风格化。关键词四:新千年关键词四:新千年《终结者》与《黑客帝国》系列将后启示录电影带到了大片的行列中来。如果说70到90年代的后启示录电影还是一种另类的小众的电影类型,那么到了新千年,这种电影迅速地被更加主流的科幻电影所吸收消化,变成了更加大众化,更多商业色彩。詹姆斯o卡梅隆的第一部《终结者》其实B级片风格还很浓重,整个影片绝大多数时间都发生在夜里,前半部分追车戏比动作戏多,特效部分也基本都放在最吃重的结尾。其故事框架也很小,仅仅是把末世当做背景,主要集中在女主角从乏味的都市生活忽然被推到了圣母位置的巨大转变方面。但时隔7年之后,当卡梅隆1991年拍《终结者2》的时候,后启示录般的末世场景开始直接出现在影片当中,影片一开场就用当时令人咋舌的高超特效技术展现了未来人类在机器人(又是极权的一个变形)统治下的惨烈状况。影片在后启示录的类型下展开了新的思索——除了简单直接地表现对核爆后人类末日的恐惧,《终结者2》更多是对机械(工业文明)的恐惧。那是一种科技与人性的矛盾体现——没有人性的科技就如同最初的T800型终结者,冷酷、残忍、不可摧毁、令人恐惧,但当第二部中它的人性因素越多,它就变得越可信任,最终女主角莎拉甚至把它看作是这个单亲家庭中缺席的父亲形象——换言之,只有加入了人性的成分,科技才是可以接受和驾驭的,否则只是冰冷的机器。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二战、冷战、核危机、红色威胁、嬉皮文化等后启示录电影中的现实映像逐渐成为过去,苏联的解体、恐怖主义的日益严重、能源危机、种族矛盾、欧洲与美国的竞争等等成了新的后启示录电影的灵感来源和现实基础。像《28天后》、《人类之子》、斯皮尔伯格的《世界之战》、新版的《我是传奇》(老版叫《最后一个人》)还有开篇提到的《末日未途》、《艾利之书》、《机器人9号》、《嗜血破晓》等科幻片都不再像当年《人猿星球》系列的那样意识形态化。或者说,现在的后启示录电影的类型特色和风格化其实都比当年减弱了,很少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很多人往往比较看重这类电影的现实警示意义,但这其实就像是科幻小说的科普价值一样,只是一种附加值,并非其核心意义。如果一个类型的电影仅仅能起到让人们明白“核武器是可怕的”的作用,那么这种电影显然是价值不高的。后启示录类的科幻片不但反映了人们对时代的某种警惕与恐惧,更是一种美学风格,一种非主流的价值感与世界观。它最精彩的地方是敢于去想象这个体系稳定的世界被毁灭所产生的结果,把日常既定的观念完全颠覆,从而有可能看到人类文明的症结所在。这些问题也许未必真的那样可怕,但用艺术形式来追问和质疑总是可贵的。因此,后启示录电影比其他很多科幻题材的电影多了一份厚重、深切、悠长的味道。很多人往往比较看重这类电影的现实警示意义,但这其实就像是科幻小说的科普价值一样,只是一种附加值,并非其核心意义。如果一个类型的电影仅仅能起到让人们明白“核武器是可怕的”的作用,那么这种电影显然是价值不高的。后启示录类的科幻片不但反映了人们对时代的某种警惕与恐惧,更是一种美学风格,一种非主流的价值感与世界观。它最精彩的地方是敢于去想象这个体系稳定的世界被毁灭所产生的结果,把日常既定的观念完全颠覆,从而有可能看到人类文明的症结所在。这些问题也许未必真的那样可怕,但用艺术形式来追问和质疑总是可贵的。因此,后启示录电影比其他很多科幻题材的电影多了一份厚重、深切、悠长的味道。
为什么很多电影中,在末日或大战后都会把世界设定成两个阶层?在开始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再追问一个问题,那就是:题主所说的这种情况的讨论范围,是电影艺术,还是为什么末日或大战后都会把世界设定成两个阶层?要是讨论电影艺术,那么简短的回答就是:大家都在这么搞。具体解释就是,我个人倾向于把这种二分法的设定方式理解成一种黄金表现手法。电影需要矛盾。没有矛盾,没有化解矛盾的过程,一部影视作品很难达到调动观众情绪,让观众随着影片内容发展而产生情感波动和共鸣。在电影中为了制造矛盾,就需要对立的角色,而二分法恰恰又是最鲜明、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设定手法。而在末日背景下,现实的规则早已荡然无存。而一部足矣看清末日新秩序,足矣看清阶级层面的影片,那么一定视角是足够宽阔的,在如此宽阔的视角下,就需要一些大于日常的命题来让观众来探寻,而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没有什么比从历史和现在的世界上更好找到启发的了:种族、信仰、文明、资源等等群体间分歧的根源。而正如这种黄金表现手法所建议的:二分之——优等对劣等、神圣对堕落、先进对落后、富足对窘迫——还有什么比这些非黑即白、非无即有的二分对立设定更鲜明、更有效、而且更简单?因此,影视作品通用的二分对立法这一黄金表现手法,自然在末日系影片这个电影艺术的真子集当中也获得了青睐。要是讨论的是为什么末日或大战后都会把世界设定成两个阶层?我也可以找到一个相对简单的回答:因为这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这个要具体解释起来,可能就会稍微繁琐一些了。第一,需要区分数个文明之间彼此的先进程度,有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存在?这个标准在人类文明内部的衡量标准非常多元,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之下。但是要是将人类视为一个群体,那么卡尔达舍夫等级(Kardashev grade)就可以比较客观的量化一个文明的先进程度了:1964年,俄罗斯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他认为人类文明的技术进步与将其国民可控制的能源总量息息相关。根据这条思路,他从低到高确定了中文明发展的三种类型:  类型I :该文明是行星能源的主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主宰整个世界能源的总和。  类型II :该文明能够收集整个恒星系统的能源。  类型III :该文明可以利用银河系系统的能源而为其所用。简而言之,就是对于能量的控制和利用决定了一个文明的进步程度。那么,让我们把视角可以稍微切换回世界末日之后的废土。在旧世界秩序格局被彻底打破,人类社会经历了一次不完全重新洗牌之后废土新世界,人们首先需要满足自己的生存的各项需求。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我们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都需要消耗能量来得以实现。而且随着需求层次的提升,满足该种需求所要消耗的能量也在大幅提升。因为我们置身于能量供应体系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之中,所以对于能量供应短少的理解尚不充分。而这种能量供给在末日废土中极度稀缺匮乏的体验,但是从描绘萨拉热窝围城战的文学、影视作品或者游戏中都能有所体会:想要生存,就必须控制能量。我们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都需要消耗能量来得以实现。而且随着需求层次的提升,满足该种需求所要消耗的能量也在大幅提升。因为我们置身于能量供应体系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之中,所以对于能量供应短少的理解尚不充分。而这种能量供给在末日废土中极度稀缺匮乏的体验,但是从描绘萨拉热窝围城战的文学、影视作品或者游戏中都能有所体会:想要生存,就必须控制能量。第二,正如我上一段所说的,无论是战争还是灾难,人类经历的是一次“不完全重新洗牌”。这意味着,旧世界所存在的秩序和财富会有一部分被遗留下来,成为在新世界建立时的不平等优势。这种旧世界遗产优势可以有诸多表现形式,例如旧世界军队的成员会拥有武力优势、旧世界有能力建造避难所的富豪会拥有资源优势、旧世界的航海幸存者会拥有安全优势等等。而另一种优势分配则是与旧世界幸存者地理分布有关的,比如亚热带温和气候中的幸存者就有明显的低能耗优势、在自然资源丰饶地区的幸存者就有资源优势、在旧世界城市的幸存者就有遗留物发掘的优势、在海岛上的幸存者就有安全优势等。这些优势持有者在废土新世界上会因为这种初始优势比一般的废土居民在很多情况下获得明显的生存几率。在废土世界开天辟地的浩劫期(例如核战争、外来天体冲击、丧尸危机等)肆虐过后,当人类从这类毁灭性灾难中幸存下来后,废土新世界就拉开了序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成了废土初期的法则。而废土世界的初期,就如同原始人类社会一般,迅速的在扩张自己对于能量的支配权力和支配范围,因为生存需要能量。因为上面所提及的不平等优势,总有一些人会比别的幸存者更快的扩张、更牢固的掌握能量、更有效的利用能量。因此在废土世界的初期,就注定会有占有并且支配更多能量的群体出现。而随着废土新世界的发展,不同群体之间迟早会因为扩张和探索而发生接触。那么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第三,旧世界的幸存者除了以上两种有形的优势地位之外,还享有者旧世界最重要的遗产:思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够相互支撑、度过末日浩劫的人们,他们多多少少都会在思想或者人格上达到一种一致,或者统一。这种一致性或者统一性除了在一起度过末日浩劫时的磨合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旧世界人们所属于的群体,或者阵营。比如,一般市民组成的避难群体较为自由和民主、军队组织的幸存者更加注重纪律、政府高层避难所的幸存者更看重支配和操纵、幸存的恐怖组织(躲在阿富汗深山里,一不小心发现世界已经毁灭了的塔利班?)更有攻击性等。那么不同的幸存者群体,带着旧世界留给他们的身份和思想,在通往废土新世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形成了具有不同选择倾向、生存理念、组织形式的集体。在这时,我觉得应该适时地插入一副阵营九宫格来阐述我的想法:正如龙与地下城模式中的这种阵营模式,在末日浩劫之后的废土新世界,不同的幸存者团体也会因为上一段所述的原因,纷纷被填入这个九宫格之中,或者甚至同时横跨其中的多个格子(比如我兔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就是令人欣喜的守序邪恶的表现,但在一般问题上的确是中立善良)。到此为止,我们总结一下,在废土新世界初期各自扩张占据能量的阶段过后,不同倾向性、组织形式、行为模式、信仰的迥然不同,并且武装、人口、资源、技术实力各异的群体,终于要接触了!想想也是令人激动呢。正如龙与地下城模式中的这种阵营模式,在末日浩劫之后的废土新世界,不同的幸存者团体也会因为上一段所述的原因,纷纷被填入这个九宫格之中,或者甚至同时横跨其中的多个格子(比如我兔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就是令人欣喜的守序邪恶的表现,但在一般问题上的确是中立善良)。到此为止,我们总结一下,在废土新世界初期各自扩张占据能量的阶段过后,不同倾向性、组织形式、行为模式、信仰的迥然不同,并且武装、人口、资源、技术实力各异的群体,终于要接触了!想想也是令人激动呢。那么如果按照题主的提问,现在其实就已经可以做出一个初步的回答了:因为发生了世界末日性的灾难,文明出现拐点,所以整个文明世界都在落败,大家都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而因为世界末日是一次不完全重新洗牌。旧世界会在其毁灭时留给所有幸存者一定的心理或者物质的影响或者优势,而这些优势往往是不相等、不公平的。所以不同的幸存者群体会因为这些不平等的条件而在其生存发展、占有支配能量的过程中强化各自群体的特异性。等到废土新世界发展到中级阶段,各自占据支配一定能量得以生存的群体发生接触的时候,势必是有所悬殊的。获得更多旧世界遗产,采取更有利于扩张发展策略的集体,自然可以支配和使用更多的能量,因此就显得更加先进。而与之相反,不如另一集体能量占有支配程度高的集体,自然就显得落后、野蛮。所以一般并不是下等基层文明倒退的多了,而是他们前进的慢了。这种文明的对比显然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一个集体与另一个集体比较可能更加先进;但也许在与第三个集体相比时就会显得落后。比如,一个使用煤炭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集体,在以木柴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集体相比时,自然就会较为先进。但是一旦这个煤炭文明遭遇到了以电力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集体时,就显得不那么先进了。(这里我随意放三张百度图片大家感受一下,有没有一种玩文明V的即视感?)(我很心机婊的选择了三张尺寸递进的图片以增加冲击力)(我很心机婊的选择了三张尺寸递进的图片以增加冲击力)不过,我并不限于在这个程度上回答题主的问题,因为废土新世界才刚刚进入到中期阶段,真正精彩的部分才没有开始呢。第四,随着群体的扩张和发展,终究会因为能量的占有和支配发生矛盾,而群体间的矛盾冲突无非两种策略:竞争(Competition)或合作(Cooperation)。这两个矛盾解决策略,人类自古以来没有放弃其中任何一者的迹象,因此,我大胆的断言,即使在未来的废土新世界里,新世界的居民们也不会放弃其中的任何一者。竞争的方式可以是强制扩张、吸引人口、能量(资源)掠夺、甚至战争;合作的方式可以是相互容忍、共同开发、结成联盟、甚至团体合并。而在废土新世界之中,为了占据控制更多的能量、为了支配开发更多能量而引发的群体间矛盾和冲突一定可以被涂抹上各种各样的伪装色,变的更加“道德正确”(ethical right)。比如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口较小但是更加先进的集体,希望利用另一个人口庞大但是较为落后集体附近的一处特殊资源,但是庞大的集体对于对方占有更先进能量支配方法的现实感到愤怒,试图夺取,最终合作遭遇破坏后,引发了两个群体间的战争。若是加上族群主义的外衣,这个故事就是《猩球崛起2》;若是加上宗教主义外衣这个故事就是《天朝王国》;若是加上英雄主义外衣这个故事就是《钢铁侠1》……虽然后面两个例子越举越邪乎,但是根据这个规律,换换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还是可以当成末日电影来拍的嘛。(我才没有狡辩呢!哼!)第五,废土新世界在不断地竞争和合作之中磨砺,终于有一部分最初的幸存者集体脱颖而出,不断地占据控制更多的能量、不断开发利用更多的能量,同时不断地在数量上和范围上扩大自己的集体,已经出现了国家的雏形。那么废土新世界的后期终于到来了,类似国家的庞大集体已经出现了,而这类组织要想维持有效的管理和运行,就需要专业的、庞大的行政管理人员团体存在。而这类非生产人员出现的必要条件就是,其他生产人员的能量产出效率已经使他们足够承担起一部分人成为单纯的消费者。而达到这种能量支配程度的集体,必然在能量的占有支配广度上和能量利用开发深度上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恢复文明世界的曙光。那么,要重新振兴人类文明,逐渐恢复到末日危机之前的文明状况这个高阶任务就会适时的出现在整个废土新世界最强大、最先进团体的面前。进入废土新世界后期阶段的世界配置,我们不妨做出以下几种合理假设,依次分析:情况一:废土新世界最强大、最先进的团体就是旧世界遗留下来的某国家政权,其中包括统治者、军队、生产者和大量囤积的旧世界物资。这群家伙在新世界开始的第一天就已经几乎将集体内部的文明水平恢复到了末日浩劫之前,简直属于开挂。(可以类比辐射系列的英克雷)这种旧世界遗留的统治者们最有可能做得事情就是变本加厉的去成为更严苛的统治者。因为废土新世界的居民的文明程度已经远远落后于统治者,而这种能量利用数级上的巨大差异将会让他们成为矛盾关系中永远的弱者。而强者与弱者之间多为竞争,罕有合作,即使偶有合作也可以遵循古罗马寓言家费德鲁斯的那句“绝不可信任与强者的联盟”。最终,按照一般合理的发展方向,最终这个逃过了旧世界末日的国家,将成为主宰废土新世界的力量。符合此种情况的电影就是《生化危机》电影系列,保护伞公司最终成了废土新世界的主宰。(什么?你说爱丽丝?)当然还有题主提到的那几部都在此行列。情况二:世界末日来的很彻底,没有一个国家组织或者机构完整的存留到了废土新世界,所有的幸存者都带着多多少少,但是绝不会强大到过分的优势开始了废土新世界初期。在经过若干年月后,终于通过无尽的斗争和合作出现了国家级别的团体,这个团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明和先进,是明显超过其他还在斗争和合作的团体的那种先进,因为当一个团体具有如此规模时,如上文所述,其能量占有利用程度必然很高。废土新世界翻开了后期的篇章,这个在废土新世界中生长的团体可以理智、聪慧,希望恢复人类往昔的文明;这个团体也可以残酷、血腥,只想要建立自己的王朝。并且,也可以同时存在两个对立的文明,他们可以争斗或者合作,但是最终肯定只剩下其中一者,因为人类的历史上多极世界从来都不会长久(信息闭塞,交通迟滞的时代除外,因为那不是严格意义的多极世界)。符合此种情况中理智、聪慧、希望人类恢复往昔的文明的电影勉强凑个《世界大战Z》和《分歧者》系列吧;残酷、血腥的团体统治废土新世界的电影有《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和《黑客帝国》系列。情况三:世界末日不仅毁灭了旧世界的文明,和所有希望延续到废土新世界的国家组织或者机构,并且让人类几乎无法走出世界末日的阴影,永远的陷入困境,幸存者仅仅是努力保证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根本无法维持和发展成可以控制较多能量、更为文明的团体。这种情况下,幸存的人类生存的时间是有尽头的,因为在无法控制支配较多能量的状态下,文明层次会一直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而对抗如此严酷废土新世界的工具都是旧世界的遗物。在无法制造或者翻新旧世界工具的情况下,那么幸存者的所有活动都成为了单纯的损耗,终究有一天会面临旧世界遗物枯竭,无力与废土新世界相对抗,最终走向灭绝的终点。要么是我见识的作品还不够多,要么是真的影视、游戏作品都有意无意的通过缩小视角来回避,或者通过留下希望的方式拒绝接受这种状况发生。毕竟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设想。至此,题主的全部问题我认为我已经全部回答完毕了。感谢每一位阅读者对我这篇脑洞回答的阅读。我们下集再见。(呸!哪有下集?)
不仅是末日题材,大多数电影都会在剧作上将众多线索归于“二元对立”结构以制造戏剧冲突。这样比较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作为编辑,最近在关注欧美热门的YA(young adult=青少年)小说,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不邀自来^^YA代表作,可以举最近上了电影的《饥饿游戏》系列。还有最近刚刚有在推的《分歧者》。浏览美国亚马逊ya榜单,看看作品的设定,很大一部分都可以归入“反乌托邦”小说,也就是题主所问的——两极分化的社会。(我对反乌托邦小说的理解可能和百度百科 的讲法有点分歧。主要是指:在表面上井井有条各司其职的社会职能安排下,人性在大义的名分下被扭曲和阉割,最终造成精神文明倒退甚至崩溃的舞台背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原因:叙述方便。从作者角度来说,这样的小说在制度层面上就创造了戏剧冲突,大大增强了主角可能遇到的各种可能性障碍。同时,犯罪、爱、正义、秩序、审判、反抗、自由、好、坏……这些已经在现代社会看似无需讨论的概念被放在更极端的情况下重新被审视,在极端场景中经受追问和考验。想象一下,在一个连想象力都是犯罪的国度中会发生什么?想象一下,用我们现代的犯罪观来看主角什么错也没有却要被逮捕的情况下,他抗拒法律的制裁逃跑是不是正义的?就好像物理实验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更容易得出结论一样,在一个严格控制变量的故事世界中,在泾渭分明的极端设定下,人性本质会更加凸显,作者也就更容易调动戏剧因素,更容易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受众喜闻乐见。好,接下来回答,为什么是YA作品中尤其容易热炒这样的概念呢?因为青少年时期(基本年龄段13-16,可讨论),是特别容易追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孩童的青涩渐渐退去,青少年进一步融入社会,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自我看法,但同时有更多的疑问和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直白简单的政治模型,以及极端刺激的情节,还有对本质问题的探讨——这些反乌托邦的特点都特别容易击中这样柔软敏感又渴望答案的心灵。结果也就难怪反乌托邦小说在YA领域一枝独秀啦。现实推衍支持。从现实层面来讲,末日后,对安全感和秩序感的渴望会突然上升到顶峰。在自己生命受威胁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是宁愿杀错一千不肯放过一个的。因为对生存的渴望已经压倒了理性思考。想想911之后美国人民的心态,就能理解这一点。那么,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推衍出,对安全感和秩序感的需求当然会导致井井有条各司其职的乌托邦式世界。另一方面,不管造成末日的原因是什么,全球资源肯定是突然面对大幅度缩减,也就是无法再支持大部分人中等水平的生活质量,再加上人口锐减,在当今这个专业化社会体系下,齿轮一旦断裂,生产制造水平一夜回到解放前也不是不可能。那么,资源决定生产关系,必然也会导致两极分化的产生。综上,作者爱写,读者爱看,现实推衍还支持,于是,这样反乌托邦式的设定就这样在末日后的作品中泛滥开来啦。
本来社会有多个阶层的电影里世界末日之后为了方便叙事变成两个阶层。什么?你说世界末日之后也有可能只剩下一个阶层?从马克思到蛤蛤这一百五十年来的革命先烈都要诈尸了啊!明明说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始共产主义革命的,你们一夜回到农耕文明居然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了?too young
我们先不说这种末世题材我们来说说诺亚方舟呢,诺亚方舟为了避免所有的物种都消失,只保留一些精英带走这也无形中把全世界的物种分成了两个阵营=====其实都一样的末世题材里,一些或投机,或真有能力的。在乱世里打拼出来了。于是成为了上层阶级那些没有成功的,就被对立成了下层阶级这个其实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而且在现实世界也是有依据的即使是任何一个原始部落,也总会存在那些地位尊贵的人,以及一些低位卑贱的人。=====这么说,末世题材一个约定俗成的设定就是:资源有限资源有限也就意味着肯定不能均分,那么有实力的人会独占这些资源,成为上层阶级。而为了继续保卫他们的资源,他们则会进一步掠夺那些下层的资源,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其他的这种两极分化的东西,古代很多文明也都是有的毕竟那个世界观就是大家首先要活下去。什么文明礼节素质之类的,那都是吃饱了饭之后再考虑的=====所以像饥饿游戏里,那些上层阶级的穿着华服好像很高大上的样子,那也只是因为他们曾经掠夺完了,现在资源富足了。
以下内容为个人浅见。首先可以明确的是【阶级性】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属性。有国家就有阶级。再从历史的角度解读,阶级的对立存在于除原始社会的任何社会,具体一点,比如中国历史上自从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阶级关系确立并迅速复杂化。之后的历史的更迭,革命与改革,都离不开【阶级关系】。奴隶要反抗奴隶主,资产阶级要统治世界,无产阶级按翻资产阶级,曾经以阶级斗争为纲,现在终于理顺了大部分关系。任何一个国家,永远存在着一种对立,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立。民主国家也永远不可能是全民的民主(至少现在看来)。至少在我知道实现了真正的共产主义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之前。那么电影家们在末尾把世界分为两个阶层就有充分的理论基础了。而电影本身作为一门艺术,扩大甚至夸张这种对立关系这是它本身的需要。制造冲突,制造跌宕。你不可能想看全世界人民永远爱着一个党派认她作亲妈天天朝拜喊万岁吧。而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民主永远在路上,斗争还要继续。需要电影家们的努力,也需要我们的努力。这样才是好故事。而更现实一点的解释就是:这部电影要拍下一部了。。。。。。。。 完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末世之末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