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嵩山少林寺学费外,峨眉山有没有少林寺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嵩山少林寺(すうざん しょうりんじ)は、のにあるの中の少室山の北麓にあるである。インドから中国に渡来したによるの発祥の地と伝えられ、中国禅の名刹である。またの中心地としても世界的に有名。なお、しばしば誤解されるが、はで創始されたものであり、現在の嵩山少林寺の武術とは別物である。
伽藍は壮麗な七堂伽藍であり、北西には初祖庵、南西には二祖庵があり、五乳峰中には達磨洞がある。
にのひとつとしてに登録された。
当寺院周辺に、少林拳とサッカーを融合()させて教えるサッカースクールをまでに建設する計画があることが関係者から発表された。
少林寺千佛堂の壁画。武術の鍛錬をする僧たち
塔林。唐代以来の高僧たちの墓所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
嵩山少林寺の位置
前身は代に城内にが創建した陟岵寺。の代に、勅によって寺名を少林寺と改める。
『』巻114「」によれば、その創建は、(20年)で、が西域沙門の仏陀禅師(釈老志では跋陀、仏陀は『』巻16の表記による)の住寺として、少室山陰に建立したとされる。
その後禅宗では、代の『』の時代になって初めて、がこの寺で面壁九年に及び、が師の面前で断臂した寺であると伝承されるに至り、『』以後のが、それを踏襲する。
唐朝の創業期には、洛陽を本拠としたの鄭国政権を見限り、唐の(後の)軍に対して自坊のたちを援軍として出すことで助力し、鄭の征討に貢献した。寺内には、「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唐太宗御書碑」が残る。
に、軍閥混戦の最中に隋末以降最大の大火があり、天王殿、大雄殿、法堂、鐘楼、鼓楼、客堂、庫房、香積厨、東西禅堂、緊那羅殿、六祖堂、閻王殿、龍王殿などの寺の主要建造物が燃えてしまった。また、寺に収蔵されていた明代の銅版経典、「少林寺志」の木版、魏代に作られた仏像や碑、および達磨面壁影石と仏堂に陳列されていた儀杖も全部焼失した。最近、天王殿、緊那羅殿、東西禅堂と僧院は復元された。
伝説によれば、インド仏教第28祖で中国禅の初祖となるが壁に向かって9年間座禅していたところに、二祖が訪ねて達磨の教えを求めたという。これにより、中国で禅の教えが広まったと伝えられる。
代初期、世祖はの五十二世禅師を嵩山少林寺の住持に任じた。雪庭福裕は戦乱で破壊された嵩山一帯の仏教寺院を修復するとともに曹洞禅の教勢を張った。それ以降、華北地方の曹洞宗の大きな拠点となっている。
- 少林寺方丈。1990年代以降に積極的な観光政策を推し進め「少林CEO」の異名をとる。「経済和尚」「政治和尚」とも呼ばれて内外の反発も大きくたびたびスキャンダルを流される。
嵩山少林寺は中国の市場経済化に伴い、物販?観光?武術公演などの商業活動を活発に行っている。から少林武術ショーを行なっており、現在では世界各地で公演が催されている。に公式ウェブサイトを開設。には少林寺実業発展有限公司を起業してお茶などの通販を行う一方で、「少林」「少林寺」など関連する多くの商標を登録、あるいは申請している。
嵩山少林寺南北武術院では曹洞宗正宗第34代功夫伝人のもとに、少林寺入門基本功、仏門禅学、少林寺気功、柔骨功、少林寺五行拳、少林寺八段錦、少林寺易筋経十二段錦、などが教練されている。
少林寺平面図
「嵩岳少林寺碑考」(『』, )
朝城純『嵩山少林寺の今昔』新評論 
. 毎日新聞. (日) 閲覧。
ウィキメディア?コモンズには、に関連するカテゴリがあります。
この項目は、に関連したです。などしてくださる(/)。
: 隠しカテゴリ:> 杂文当前位置:& > 杂文
嵩山七十二寺探秘之――少林寺(1)
作者:王寿元
    王寿元
  一、写在前面的话
  有人要问:少林寺比法王寺晚建424年,同时中国佛教又经历了“三武灭法”(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末武宗)和“二八火厄”(指1928年石友三火烧少林),为什么少林寺能成为天下第一名刹而经久不衰?比法王寺的影响大、名气高呢?我们可以从四方面探讨:一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公元579年,南北朝时的北周静帝宇文衍上台后,看到社会信佛积习难改,虽然灭法,但社会基础未变,为了社会稳定,需要佛、道、儒共同维护,因而次年就让原有和尚复回,精选名僧住持,派出专人修复,少林寺得以复苏;二是唐王李世民感谢少林十三棍僧救主有功,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对少林和尚大加封赏,使少林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三是为了维护皇室笃信佛教。自北魏孝明帝元诩之妹永泰公主、北周静帝宇文衍生身之母陈皇后出家以来,直到明万历年间,皇室王子中就有8人到少林寺削发为僧。更主要的是历代方丈能紧跟朝廷,都得到朝廷的支持。除以上十三武僧救唐王有功,得到唐王李世民的封赏外,明正德年间,三奇和尚受武宗之命,镇守山、陕,被御封都提之职。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我国东南边疆,少林寺僧月空受到督都万表檄文,率30名僧兵开赴淞江一带,与敌激战,后因寡不敌众,月空和尚和僧兵均壮烈牺牲。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朝又调少林参公和尚率僧兵50人赴前线作战。后来的万庵便公和尚、小山和尚等也都应征作战,立过战功。民国11年(1922年),恒林住持少林寺时,土匪猖獗,他率领僧兵,削平匪乱,缴获甚多。此外,少林寺僧兵也曾多次镇压过农民起义军,得到朝廷的赞赏。现在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佛教协会主席、登封市政协副主席。由于以上原因,少林寺发展很快,明代已拥有殿堂5000多间,和尚2000多,藏经书9000多卷,土地1.4万多亩。到清后期及民国年间,由于社会动荡,军阀混战等原因,少林寺也萧条没落。
  《牧羊女》是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它作为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歌,曾唱遍了长城内外,也唱红了少林寺。使沉睡百年的少林寺声誉大震,驰名中外。从此,慕名来少林寺观光旅游的客人倍增,每年的游客数以百万计。那么,少林寺如此煊赫,难道只是一部电影和一首歌曲的效应吗?不!绝不是一时轰动。当然影视的效应也是不可低估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少林寺的内在因素,它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是声名显赫的禅宗祖庭,是闻名中外的武林胜地。在我国的佛教史上和武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古往今来,它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中外人士来此驻足。
  我国历史上曾有32位帝王亲临嵩山封禅游览。他们多借少林寺的佛威和嵩山的神秘而祈祷,把精神寄托于“佛”。如唐初,因十三和尚救李世民有功,唐太宗登基后,亲诏寺院,大加封赏,采取五条措施,嘉其义烈,并立碑于寺内,电影《少林寺》更是把十三和尚救唐王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唐武则天曾6次封禅嵩山,少林寺成为她经常驾临的地方,永淳二年(683年)九月,武则天在少林寺为其母营建灵塔伤感而作文,刻立于寺内。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因久旱不雨,乾隆帝驾临嵩山祈雨,夜宿少林,当夜遇雨,乾隆帝认为佛灵应我也,便作诗一首:& “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蒋介石于1936年9月,在洛阳庆50大寿后,携从人游中岳,先到少林寺,全寺50多位和尚,身着袈裟,列队相迎,蒋参观后,赠少林寺1000元大洋作为补偿。
  少林寺作为天下第一名刹,也是历代文人喜游之地。唐朝大诗人或名宦李白、白居易、宋之问、狄仁杰、卢照邻、王维、张九龄、李泌、卢鸿一、李渤、李全,宋朝司马光、范仲淹、邵雍、欧阳修、苏轼、程颢、程颐、黄庭坚、蔡京、米芾、朱熹等,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徐霞客、袁宏道,清朝的王铎、叶封、顾嗣立、桑调元、洪亮吉等,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句,语言精练,清晰流畅,气势宏伟,热情奔放,多是对少林寺的赞美。如金元之际的著名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写有《少室南原》诗云:& “绿映高低树,红迷远近花。林间见鸡犬,直拟是仙家。”生动地描绘出少室山下少林寺周围的山川秀丽景色,绿树成荫,红花遍地,鸡犬之声相闻,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当地村民过着神仙般的世外桃源生活。这是对少林寺优美环境的真实写照。又如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公元1623年春游中岳,他先后游览了石淙河、卢崖瀑布,从险要的玉女沟出发,过天门,登高崖,过独木桥,攀上太室山顶,从西沟悬崖下溜,然后又到嵩阳书院、少林寺,攀登少室山。沿途考察了嵩山的地质地貌、水道、文物,写下了游览日记。
  他们的这些名言佳句,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余味无穷。
  近现代嵩山少林寺观光旅游的名人志士更是数不胜数。除蒋介石外,还有康有为、林森、刘峙、白崇禧等。新中国成立后仅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数十人,如郭沫若、陈毅、赵朴初、许世友、皮定均、王树声、胡耀邦、李先念、董必武、徐特立、程思远、宋任穷、黄华、于光远、万里、黄震、杨尚昆、李鹏、江泽民、李瑞环等。他们也多留有手迹墨宝、题词佳句。郭沫若看了少林寺息庵碑后指出:“如此佳话,愿广为流传,以此为中日两国相互学习之样板。”并作诗云:& “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思相学倍相亲。”这首诗寓意深长。因邵元和尚是日本人,公元1327年来到中国,初到福州,又到天台山、天目山、五台山,在中国留学21年,后久居少林寺。当息阉禅师任少林寺住持时,邵元为少林寺执事僧,后当了首座和尚,协助息庵禅师共同主持寺内事务。息庵碑的碑文是邵元和尚所写,内容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禅师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廖承志副委员长携此碑拓片到日本访问,受到日本朋友的热烈欢迎,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
  那么少林寺究竟如何?古往今来,众多官宦名人,如此赞誉,让我们撩开她的面纱,认识一下吧。
  二、少林寺的起源与沿革
  少林寺坐落在少室山阴深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周围群山环抱,树木森茂,山林嵯峨,猿啼虎啸,涧水潺潺。背倚五乳峰,前有钟、鼓、旗、剑、印五峰作屏,少溪河绕寺而过,实乃风水宝地。少林寺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个神奇的典故。
  据传,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来游中岳,行止少室山,车辇停顿。孝文帝问道:“何故不行?”随从禀报:“有三人在少室山前吵架。”孝文帝即请来三人问起缘由。
  三人中,一个身高五尺,年过六旬,阴阳先生打扮,手中拿一罗镜银盘;一个长着四方脸,大嘴巴,山羊胡子,手拿斑竹骨大散纸扇,财主打扮;一个身高七尺,面如重枣,脖子上挂着一串念珠,为僧人打扮。
  阴阳先生说:“我巡游四方,始见少室山五乳峰下有一宝地放光,寻寻觅觅到此,看到两株翠柏在宝地上耸天而长,不久前,折了一根木棍为记,拟将祖坟迁此,以养子孙富贵。”
  财主道:“我夜里有梦,见少室山北边九鼎莲花吐彩,知此地非同一般,就连夜赶来,见这两棵翠柏茂盛异常,认定此地为宝地心脏,就在两树中间竖个棍,把我的员外帽挂上,想在此建宅,盼日后财运亨通。”
  孝文帝听了,暗自发笑,真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名利,谁能淡泊?他扭过头来,瞧那手捻佛珠的和尚。只见那和尚泰然自若地说道:“吾遍游名山,欲寻宝地,重开佛光。今见少室山南有五山峦,排有旗、鼓、剑、印、钟势,山峦下有两株翠柏并傍而长,知为圣地,就在两翠株柏间挖坑,埋下我的鞋子,意在此建寺传经,普度众生。”
  “有了!”孝文帝崇信佛祖,随即作出评判:“帽在棍上戴,理当棍早插,棍在鞋中竖,还归鞋先埋。”阴阳先生和财主听罢,无言以辩,只得扫兴而去,唯见那和尚双手一合,口念“阿弥陀佛”谢恩。
  孝文帝与和尚彻夜相谈,知其为印度高僧,名叫跋陀。跋陀本是天竺人,祖结六友,同修定业。其他五人都已获正果。唯跋陀没有收获。一日,他的朋友告诉他,修行是要靠机会的,机会到了便能成功,你的机缘在中国。他就前来遍寻名山,以传佛经。孝文帝见他博通佛学,很为器重,即令当地州、县官吏,净供法衣,取给公府,资助跋陀,在少室山五乳峰下建寺传教。当跋陀请求孝文帝赐封寺名时,孝文帝说:“山为少室山,二木为林,林中建寺,就叫少林寺吧。”从此,跋陀就在这里翻译佛经,广收门徒,讲经说法,成为少林寺第一个高僧。
  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是我国著名的寺院之一。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六朝时曾改为陟岵寺,隋朝时又改为少林寺。它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创始人是跋陀(又名佛陀),跋陀是印度沙门和尚,公元464年来到我国,因他精通佛法,受到孝文帝宠信。跋陀“学务静摄”、“性爱幽栖”、“屡住嵩山”,加之与孝文帝的特殊关系。魏孝文帝为他建寺。让他译经传法。到魏明帝孝昌年间(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禅师来到这里,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创立禅宗,历史上称达摩为初祖,称少林寺为祖庭。后大量招收教徒,寺院日渐兴旺,至唐宋年间,寺内拥有田地1.4万多亩,楼台殿阁1000余间,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僧人达1000多人,成了名闻中外的最大寺院。当时的少林寺美丽、宽敞而清幽。
  据慧立、彦惊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及《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的记述,该寺依西高东低的山谷布列,分为“上方”及“下方”两大部分,共有12个院落。
  上方的主体建筑有雄伟的“舍利塔”,塔北侧有译经堂。今存于少林寺西墙外的“甘露台”,就是当时舍利塔的塔基,译经台应在甘露台的北侧,今无遗址可寻。北魏洛阳城中的寺院,也多是以塔为中心的建筑。甘露台西侧约50米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沟,应是寺院的西界,即碑文所说的“西缘长涧,夹松柏之潇森”的地方。
  舍利塔往东,有跋陀等人供佛、做法事的普光堂。
  从普光堂往东,是“塔院”,原来建有埋葬跋陀的“遗身定塔”。其位置相当于今天少林寺的西塔院。不知何时毁掉。
  “塔院”以东的北魏建筑,不了解。但今存于少林寺东墙壁外北侧的同光禅师塔,标示出少林寺东界的位置在此以西。
  少林寺北界在五乳峰山脚下,南界在少溪河,这是天然的界线。
  据《少林寺内传》介绍,世界上以少林寺命名的寺院有15座,除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唐人街和新加坡各有一座外,其余12座均在我国。嵩山少林寺,建寺最早,为正宗。号称“天下第一名刹”。对于这个封号,说法不一,有说为唐太宗李世民亲笔所题,也说是宋太宗赵光义亲口所封。前一种说法是因为少林寺十三棍僧救过李世民,为建立李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不忘救驾之恩,为了弘扬少林武术,就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名刹”6个大字,悬挂在少林寺天王殿的重檐之上。第二种说法的理由是:宋太祖赵匡胤自幼皈依佛门,出家就在少林寺,学佛习武10多年,后跟结拜兄弟柴荣打天下,柴荣得势继位后毁佛灭法,而赵匡胤仍不忘少林寺的恩德,就进谏柴荣不要灭少林寺。这样,不仅少林寺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而且各寺院能转移出来的佛教经卷,都纷纷送来藏匿,少林寺很快就成了藏经最多的地方。柴荣去世不久,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就传旨重修少林寺。公元976年,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继位。他继承哥哥遗愿,以少林寺所藏佛教经卷最多、最全的名义,传旨晋封少林寺为“天下第一名刹”。
  1500多年,几经沧桑,少林寺有兴旺发达时期,也有衰落的阶段。但总体是兴旺最久,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之后,使少林寺名声大振。但从少林寺寺院内部设置的复兴,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历年来划拨上千万元修复寺院。尤其是释永信大师住持寺院以来,走以寺养寺的道路,多方筹资,自筹资金,对寺院进行了多方位的复修,使少林寺重现昔日的光辉,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现在可以说是金碧辉煌,焕然一新,光彩夺目。已恢复了当年那晨钟暮鼓、兴旺发达的佛事生活。
  三、少林寺常住院
  少林寺建筑为七进院落,内部殿堂主要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白衣殿、地藏王殿、方丈室、立雪亭、四大菩萨殿、六祖堂、锤谱堂等。下面分别作以简单介绍。
  山门:即少林寺的大门,雍正十三年(1735年)创建。门额上悬挂康熙亲书“少林寺”匾额。面阔3间,台高门阔,门前有一对石狮守卫,正门两边有较低的对称掖门,看上去十分壮观、别致、威严。门内前边神龛内塑有弥勒佛像,后面神龛内塑有韦陀护法力士。由于年久失修,椽檩糟朽、砖瓦脱落,日县文管所成立维修工程指挥部,本着“恢复原状、修旧如旧”的原则,落架大修,历时6个月,于1974年9月竣工。山门后面是一条大型的台阶甬道,直通天王殿。两边掖门后面是两条低于大甬道的砖砌小马道。大甬道走达官贵族,小马道走随从仆役,停放马车。
  山门后道路两侧,石刻集中,鳞次栉比,称为“碑林”。东侧有慈云堂小院,院内有元代书法家赵孟俯的“裕公碑”和明代董其昌的“道公碑”等52通。西侧有“西来堂”,1985年扩建为四周长廊式锤谱堂,内塑泥雕像14组、215座,从坐禅、练拳到抗倭卫国,姿态各异,形象逼真。
  天王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阔5间,进深5架。前半部实际是金刚殿,两旁站立跣脚赤背的二大金刚,参观者在习俗上受《封神演义》小说中描绘的影响,误传为哼、哈二将。实际是寺院的护门之神――金刚力士。后半部才是护领东、西、南、北四天的四大天王。印度佛教传说须弥山腰有一山,名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之,各护一个天下,故名四大天王。原殿1928年3月被石友三烧毁。1981年由河南省古建队按原制重建,1982年5月竣工。殿后两侧新修了紧那罗殿和六祖殿。紧那罗原是寺院的一名烧火和尚,后用一根烧火根镇压了修黄河起义的10万红巾军,成了寺院的护法伽蓝神。原殿1928年毁于兵火,1983年至1984年间重建。六祖殿内有5尊菩萨,六祖分站两旁拜观音,后墙壁有《达摩只履西归图》。原殿1928年被烧毁,今殿是1983年至1984年重建。天王殿后有《太宗文皇帝御书碑》,文有唐太宗李世民草签的“世民”二字,下部刻有裴淮撰书的《少林寺碑》。两边的钟鼓二楼,早年被毁,仅有遗址。现在的钟鼓二楼,分别于1994年、1996年重建,高4层,27米。原钟为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所铸,重1.1万斤。现在钟楼内新铸铜钟一口,撞响之时,音传30余里。大钟口径3.99米,高6.99米,重81吨,当为中国之最。钟上刻有儒、释、道经典《易经》、《金刚经》和《道德经》,象征三教合一,另有天书《河图》、《洛书》,表现中华民族文化之源;还有阴阳八卦、朱雀、玄武等。同时刻有《功德铭》,介绍近年来为少林寺和少林大钟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护法居士及社会各界朋友。中轴线两边有明代刻制的《达摩一苇渡江像》、& 《钟馗像》,苍谷、玉溪的《咏嵩》和《少林》刻石以及清代乾隆的“御诗碑”、少林寺的“宗派家谱碑”等。
  大雄宝殿:是全寺建筑的中心,也是僧人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殿为金代所建,明清年间重修,1928年3月被石友三烧毁,1984年7月至1986年10月,按旧制重建,建筑宏伟壮观,殿内4根粗大的明柱,新改制的狮子、麒麟柱础,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殿内雕塑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像。屏墙后壁,悬塑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殿外悬挂“宝树芳莲”匾,殿后有元代康里狃书写的《大元重建萧梁达摩大师碑叙》和明代《关帝诗竹》刻石。殿后有1981年3月日本友人来访时所植的6颗油松,人称“友谊松”。两侧有新修的客堂等。
  藏经阁:又名法堂,为寺内藏经、念经、讲经的场所。1928年被石友三烧毁,1991年至1992年按旧制重建,据旧志载:& “在大殿后,五楹,为高僧说法处,乾隆八年奉颁,藏经贮内。”据唐《开元释志录》载,这里原有12大柜藏经,佛经已达1076部,计5048卷。还有明大藏经铜版和其他各种佛经资料等。是全国藏佛经最多的地方,可惜均被石友三烧毁。现为修复殿宇。
  方丈室:方丈室本是住持、长老理事和生活的地方。后习惯把方丈室当成了久住护持寺院僧的职称了。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庚午年(1750年)驾临嵩山祈雨,曾住宿方丈室。后人以奉迎皇帝,曾一度易名“龙庭”。室前走廊东端悬挂一口元代铁钟,重650斤。客堂对面墙壁上镶嵌有宋代书法家蔡京的《面壁之塔》刻石,金代的二祖慧可画像、达摩面壁像等。两侧有东西寮房(少林寺历代方丈见本节后传说故事)。
  立雪亭:也叫达摩亭。1982年维修。是二祖慧可立候达摩,雪深过膝,断臂佛前,得受“衣钵法器”的地方。所以改名为立雪亭(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见本节后传说故事)。现在寺内僧人每天早晨即在这里念经。殿内神龛中供达摩铜像。额悬清高宗乾隆御书“雪印心珠”横匾一块。亭东为文殊殿,亭西为普贤殿,皆为3间,硬山式。
  千佛殿:又名毗卢阁,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1980年至1982年按旧制翻修。全殿21间,是少林寺内最大的殿宇。殿内供有明代铸造的毗卢像,东壁供明代刻琢的南无量阿弥陀佛,殿内后壁及东西山墙绘有五百罗汉朝毗卢(释迦牟尼)图,无名氏画家绘制,此壁画为国家瑰宝。全部画面300多平方米,画分3层、45组、495个罗汉。画面人物的肌肤袒露部分呈现出各种颜色,设色轻浅,唯面部多为深茶色,恐系色内参有铅粉,日久变暗之故。五百罗汉姿态各异,轮廓简单清晰,线条粗放有力。这种紧凑大方的巨型壁画,为国内庙宇中所罕见,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份有极高价值的杰作。由于年久失修,又房屋漏水、壁画破败不堪,1979年经省文化厅批准,抽调10名壁画专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壁画进行了加固、揭取、修复。
  砖铺地面上有48个陷坑,是少林寺僧人练武留下来的脚步遗址,叫少林站桩坑。殿前有一座大型石砌须弥座月台,中有御道,其上浮雕二龙戏珠,群鹤闹莲,雕刻精细,形象逼真,实属罕见。两边有石雕栏杆。
  地藏王殿:在千佛殿西,1979年至1980年落架翻修重建。内供地藏王塑像,两边为道明、闵公侍立。地藏王菩萨是新罗国(今朝鲜)人姓金,名乔觉,唐代时游学来到中国,在安徽省九华山得到一位姓闵长者的供养,闵长者还让自己的儿子出家跟着金乔觉学佛,法号道明。数年后的七月三十日,恰在地藏王的圣诞之日,他圆寂成佛,成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经说,释迦牟尼佛灭后,弥勒佛未降生前,地藏王是教度天上以及地下一切众生的菩萨,她就像大地一样,含藏无量的善根种子,她“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秘犹如地藏”,故名为地藏菩萨。原供养金乔觉的闵长者,虽未出家,因与金乔觉朝夕相处,佛学造诣也很高,而且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因此,后来的佛门弟子都尊称他为“答辩长者”。这位答辩长者和道明和尚就是成佛后地藏菩萨的左右胁侍。
  观音殿:位于毗卢阁东侧,又名白衣殿,锤(拳)谱殿。1982年维修。观音为四大菩萨之首,名号“正法明如来”。《法华经?普门品》说她可普门示现三十三身,这里供奉的为第六身白衣观音,也叫白衣大土,其塑像一般是身穿白衣,手持白莲,处白莲之中,象征胸怀纯净,白洁如玉,出污泥不染。观是眼看,音是耳听,多扮作女像,如善良母亲那样的观世音菩萨,常以大慈大悲之心,观照世间,寻音救苦,有求必应。所以人世间大多都喜欢她,甚至外道(佛教称其他教为外道)也供奉她,如道教就供观音老母、观音娘娘等。浙江东北部海中普陀山(岛)是观音的道场。在殿在墙壁上,有出自晚清民间无名艺人之手的绘画:徒手拳谱、持械拳谱、十三棍僧救唐王、紧那罗镇压红巾军、降龙伏虎图、文殊菩萨骑青狮图、普贤菩萨骑白象图等(男扮女相的观音菩萨故事见本节后传说故事)。
  文殊殿:位于立雪亭东侧。文殊为文殊师利的简称。意译为妙吉祥、妙德。她在众菩萨中,以智慧著名。所以文殊专司智慧。她的大多塑像都是手持宝剑、宝卷,身骑狮子,象征她智慧极高,英勇威猛和知识渊博。文殊和普贤并称,作为释迦牟尼的胁侍,侍左方。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山为其道场。殿北台子上的玻璃框内,供放着一块石头,即达摩面壁影石。清代肖元吉看过此石以后,深有所感,写了一首《面壁石赞》:
  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
  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
  石何石?面壁石。
  人何人?面壁佛。
  王孙面壁九年经,九年面壁祖佛成。
  祖佛成,空全身。
  全身精入石,灵石肖全形。
  少林万古统宗门。
  殿内南壁上,悬挂的是佛门中的佛牌,名曰“全堂佛”。
  普贤殿:位于立雪亭西侧,与文殊殿对称。普贤也译作“遍吉”,专司理德。佛经上说她有无量无边的行愿和功德,因此称她为“大行菩萨”。普贤塑像常骑六牙大象,寓意她能普度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她与骑青狮的文殊并称,作为释迦牟尼的胁侍,侍右方。四川峨眉山为其道场。殿内原有明代刻琢、工艺精美、极有价值的“阿弥陀佛”玉石像一尊。暂无开放。
  四、少林寺院外建筑和古迹
  少林寺常住院以外的名胜古迹有:十方禅院、塔林、甘露台、初祖庵、达摩洞、二祖庵等。
  1、L十方禅院:少林寺景区,范围较大,其主要部分是常住院。少林寺和尚是采用我国长期沿用的家族组织形式,出家人的法名是按元代制定的70个字排列辈数的。70个字是: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衰正善喜祥,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代代相传的少林寺法子法孙,原来是按门分居18家。常住院就是18家的优秀僧侣、住持、上座等管理佛寺和生活的地方。
  “常住”是对暂住而言的。十方禅院就是十方僧人暂住的地方。
  佛教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这十个方位为十方,称那些随处参访、行踪无定如行云流水的和尚为云水僧、行脚僧,因来自各方,统称十方僧。按佛规规定,十方僧众来礼佛演武、瞻仰少林,朝拜祖庭,到寺院“报到”后,所带锡杖、褡裢是不能着地的,必须挂在僧堂墙上自己的名单之下,所以把十方僧投寺暂住叫“挂单”、“挂锡”或“挂褡”。十方僧所住的场所叫十方禅院,有点像我们所说的招待所、宾馆的性质。
  少林寺十方禅院最早建于大明正德七年(1512年),原建筑早已毁于天灾和战乱。现十方禅院为1993年重建。院的正中央建有20余米高的毗卢阁,阁正中供有4尊佛和8尊文殊骑青狮、普贤骑白象等大型塑像。阁下方有地宫。阁四隅营造有各具春、夏、秋、冬四季特色的园林式景观。阁四周建有相互贯通的廊房,廊内塑有五百罗汉像,所以又称罗汉堂。
  佛教把修行达到灭尽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供奉不受生死轮回的果位叫“阿罗汉”,简称罗汉。人们常说的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较大规模的佛寺,一般都绘有五百罗汉壁画或五百罗汉泥塑。普遍认为五百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听法弟子。在佛经中,五百是个吉利数,并不是定数,所以原来的汉译经卷虽然也提到过五百罗汉,但都没有说明五百罗汉的名号和事迹。到了明代,《大明续藏经》才收有《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1卷,这才第一次列出了五百罗汉的名号,以后多以此列名。然而,罗汉的数量、号次、甚至名字也是稍有变化的。在我国,清咸丰皇帝以后所建的罗汉堂中。就有两个根本没有出过家的凡夫俗子:占据第295号席位的“暗夜多罗汉”就是康熙,占据第360号席位的“直福德罗汉”就是乾隆。这是因为他俩生前都说自己是“金身罗汉”,御用文人也编造说他俩前世因积德行善、专心从佛,已取得了罗汉的果位,是受佛的派遣,来到人间当皇帝的。
  2.塔林:我国古代的佛塔,简称塔,又名塔婆、浮屠(浮图)等。塔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产物。释迦牟尼涅盘火化后,其遗骨佛舍利,被八国国王分取,都建塔供奉,塔顶部即塔刹均用金、银、玛瑙、珍珠、玻璃、珊瑚、磲等“七宝”装饰,所以最初也称佛塔为宝塔。
  塔的用途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门供奉佛祖和极少数德高望重高僧的舍利塔;二是专门存放佛教经卷的藏经塔;三是埋葬有功德和尚的墓塔。少林寺塔林的塔都是墓塔,一人一塔,均为单级,最多七级,高度一般不超过15米。塔的形状,平面以方形、八角形最多,也有六角、十角、十二角、圆形的。从正面看,塔的类型又分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塔、金刚全座(又称须弥宝座)和普通塔等。建塔所用材料,大多是砖,也有用石材、木料的。
  在少林寺西大约400米处,有个1.4万平方米的大院,院里有高、低、大、小、粗、细不一的200多座塔,该院过去叫塔院,因塔多,又散布如林,现统称塔林,是我国现存最多的塔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河南之最》记载,少林寺塔林内,原有塔500多座,今只存完整塔231座,其中有据可查的唐塔l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7座,明塔139座,清塔10座;1990年以后建塔2座,时代不明塔27座。另外,还有残塔和塔基痕迹35处,总计266座(处)。塔的大小、高低、形状之所以不同,是由于时代、地域、特别是寺僧生前在佛寺中的地位、佛学修养、武术功底、弟子多少、经济状况、功德大小等来决定的。对传播佛法、弘扬武术、振兴少林功夫的,则塔大,反之则小。
  有些很一般的和尚圆寂以后,只能将骨灰放在如公墓性质的“普通塔”里。根据郑州市佛教协会编印的一份材料,少林寺塔林里的普通塔,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因为他们圆寂后不能单独造塔,也就没有资格进入塔林,原来都埋葬在四周的山坡上,直到200多年后,元代菊庵大师主持寺院时,才将他们起运回塔林,这32个僧人多数为挂单的游僧,全不知姓名,就埋到一块了。到了明代,有个无言道公和尚,经过多方努力,查寻核实,才一一标出了姓名。在塔林中较有代表性的塔有:
  法玩禅师塔:唐代法玩禅师,为洛阳、嵩山一带临坛讲法的高僧,他圆寂后,于唐贞元七年(791年),为他修建了高约8米的砖塔,在塔林中此塔是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的塔。
  小山和尚塔:邢台(原顺德府)人,名李大章,15岁出家开元寺,后来到少林寺,法名“宗书”,别号“小山”。他精通佛学,武精拳术,一生中曾三次挂帅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屡建战功,明嘉靖皇帝亲封他为少林寺第二十四世方丈。公元1567年他在宗静庵圆寂后,其灵骨分为三份,一份留宗静庵,一份送少林寺,一份送回老家,三处均建塔供奉。
  裕公塔:裕公,即张福裕,山西文水县人,他7岁可倒背《三字经》,乡里称为“圣小儿”。他因父母早亡,14岁就出家少林寺,18岁当了知客,24岁那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被众僧选为第十四世住持,元世祖忽必烈钦命他为统管嵩山一带的首座僧。他住持少林寺9年,有两大功德:一是弘扬并留传了禅宗的曹洞宗;二是为了后人传法不乱,仿照社会上的家祖形式,规定了少林寺“子孙僧”寺院70个字的辈号,从他开始“福”即第一世。福裕圆寂后,被迫封为仅次于郡王爵位的晋国公。
  菊庵长老塔:建于元代的菊庵长老塔,其塔铭为日本僧人邵元撰文并丹书,文辞、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石塔:周围有“龟”、“鹤”、“齐”三字的,为元代古岩禅师塔;有八卦图的是明代坦然和尚塔;一些小石塔说法不一,多数认为是定位塔。
  3.甘露台& 常住院西墙外,有一土台,地面平坦,古柏苍翠。相传是印度僧人跋陀初创少林寺时所建。当年跋陀在此译经,天降甘露,故名甘露台。台顶原有殿宇三楹,内祀真武像,系明清建筑。残存的石砌柱础,尽为琢石,刻制颇为精巧。台上的两株古柏,树型美观,气势挺拔。台下东南隅,有几株古树,老态龙钟,依台而生,盘根错节,姿态各异,确是一处罕见奇景。
  现在大家认为甘露台的遗址,实际上是舍利塔的塔基,甘露台应在北侧,今无遗址可寻。
  4.初祖庵:位于甘露台北约1公里的阜丘上,建一大殿,这便是达摩面壁纪念地――初祖庵。背依五乳峰,前临双涧,左右山峰环抱,陡崖绝壑,松柏蔽日,古树参天。明代胡明善《题初祖庵》诗云:“面壁通神见达摩,无根有处意如何?金针何处传心法,山自青青水自波。”
  初祖庵是一座完整的寺院,建有一门、一殿、两亭、一阁,四周有围墙,是达摩的弟子为了纪念他面壁九年之功而建。建筑古老,雕刻精细,古朴典雅,小巧玲珑。其主要建筑有:
  大殿: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1984年翻修。进深3架,面阔3间,宏伟壮观,别有特色。历代虽有重修,但其主要构件如斗拱,月形梁架,石柱,石础,石护脚等,仍为北宋原物,它是河南省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木石结构建筑物。在建筑学上有极高的价值。殿门两则有砖雕,上刻:
  在西天二十八祖
  过东土初开少林
  这副对联简要地说明了达摩的身世和来历。殿中供奉有达摩塑像,二、三、四、五祖的脱纱塑像侍立左右。殿的两山,画着达摩以前二十七代的祖像。线条清晰,形象古朴。整个殿房,施八角石柱16根,殿内4根金柱刻有高浮雕画幅:有气度威武的武士,有生动活泼的游龙,有英姿潇洒的舞凤,有飘然若生的飞天,还有庞大浑圆的盘龙。8根檐柱的浮雕画面:有菊、莲、卷草,有飞天、坐佛,有莲花化生,有风戏牡丹,有孔雀穿花,有群鹤闹莲等。神台须弥座上和殿墙石护脚上,雕刻有卷草、雄狮、武士、骑鹿、麒麟、水兽、马、羊、鱼、兔以及吞云吐雾的游龙和惟妙惟肖的山水人物等。上述这些雕刻,神态生动,清秀美丽,形形色色,各有风趣。
  六祖手植柏:殿外东南角,有一棵两围粗的古柏。相传是六祖慧能于唐代初年从广东用钵盂带回栽植于此,表示对达摩的尊崇和怀念。树旁立有清康熙乙酉年(1705年)石碑,上刻“六祖手植柏,从广东至此”两行大字。
  石刻:大殿四周散存着宋代以后石刻40余品,比较著名的有:
  (1)《宋祖源谛本碑》& 石存大殿后西亭侧,上面刻达摩的坐像,二祖慧可侍立其后,碑额“祖源谛本”为正书,段绰所题。碑正中“少林九年,垂一则语,直至如今,诸方赚举”16字,宋黄庭坚书颂。笔锋流利姿媚,挥洒如意。黄庭坚,字鲁直,洪州邻宁人。举进士,官吏部员外郎。善草书,楷法妍媚,自成一家,自号“山谷道人”。
  (2)宋《达摩面壁之庵》刻石,在大殿后西亭门口。石上刻“达摩面壁之庵”6个大字,为蔡京之弟蔡汴所书,苍劲古朴,卓然超俗。蔡汴,字元度,为蔡京之弟,是王安石的女婿。蔡汴晚年所书,风格圆健遒美,尤其长于大书,风格厚重紧密,有兼人之力。
  (3)梵文《陀罗尼经碑》& 明成化二年(1466年)立,文字尚清晰可辨。
  方亭:大殿北边,有两座方亭,东西并列,晚清建筑。相传,西亭为“达摩面壁”处,达摩面壁石曾移存其内,后又移至常住院。东亭内祀达摩父母像。
  千佛阁:位于大殿后,住持福元创建,内有泥塑像数尊,现有8个尼姑守殿。
  5.达摩洞:从初祖庵后面,攀山而上,盘曲周折,约1里许,便到达摩洞。洞在五乳峰中峰南侧,离峰顶仅数丈。为达摩当年面壁九年处(527--536年),亦称十年。石洞深约7米,高宽均3米余,内供石刻佛像4尊。洞外有双柱章孔石坊l座,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乾清官监胡斌建。南额题刻“默玄处”,北额题刻“东来肇迹”。洞外西边石壁上有明代苏民望题刻的七绝:“西来大意谁能穷,五乳峰头九载功。若道真诠尘内了,达摩应自欠圆通。”另外,还有“面壁洞天”4个大字。在面壁洞西旁,自下穿上,深陷一隙,相传为火龙洞。自达摩人洞后,火龙自隙而遁。峰顶建有息缘亭,供放有达摩石像。明黄洪宪《游达摩面壁洞》诗云:
  蹑屐上层岑,千峰带夕阴。
  芙蓉青嶂合,芳草白云深。
  洞回迷人径,坛空只梵音。
  相看面壁处,聊足洗烦襟。
  6.二祖庵:二祖庵建筑在钵盂峰顶,距少林寺4公里,它是少林寺最高的一座建筑物。这所小寺院,是二祖慧可的后代佛徒为了纪念二祖而修建的,故名“二祖庵”。二祖庵和初祖庵南北相望,因而二祖庵又名“南庵”,初祖庵又名“北庵”。元代日本僧人邵元在少林寺期间,就住在南庵。
  二祖庵地势平坦,古柏参天,环境幽静,风景宜人。庵内现存佛殿一座,明清碑刻数通。庵院周围,有武则天大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以后建造的砖塔3座,殿前有古柏3株,高十几丈,围粗l丈,又有枯洞,可充鸡巢,故当地群众称为“三百(柏)大鸡窝”。
  传说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后,就住在此处静养。庵内现有养臂台,因此南庵又叫“养臂殿”。养臂台是一块6米见方的巨石。明人称此台为“天削石芙蓉”。庵院四角,有水井4眼,井水清澈,水味各别,群众称为苦、辣、酸、甜四眼井。相传这4口井是初祖达摩用锡杖所开,因名“卓锡泉”,又名“卓锡井”(见节后传说故事)。
  庵南1里许,有个“炼魔台”,又名“觅心台”。相传是慧可经行处。登台远眺,只见伊、洛、黄河白如银练,中岳数山,逶迤连绵。明刘东星《登炼魔台》诗云:
  岩蛲千仞山,盘纡一经天。
  悬崖卧石壁,传是炼魔台。
  嵩岳横东望,黄河自西来。
  俯仰何寥廓,身心总寒灰。
  白云低入户,残照映青台。
  地胜空遗迹,法王安在哉。
  五、少林寺的历代兴衰
  嵩山少林寺可谓千年古刹,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拳法之源,因而名冠天下,故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15个世纪以来,它历尽人间沧桑,几经兴衰,三次火焚,有一部不寻常的历史,出现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和生动神奇的传说故事,至今流传世间,吸引着人们的向往和探索。
  孝文帝敕建少林寺时,正是佛教盛行时期,建寺后十分兴旺,僧众衣食均由国家供给,每日除传播佛法,翻译佛经之外,寺僧便角力腾跃,这就是少林武术萌生时期。从此以后,在1500多年中,它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替和社会的变革,几经兴衰,当然,少林武术的发展,也随着少林寺的兴衰而沉浮。
  北魏太武帝信道、佞道,加上部分寺院和尚不守清规,又疑惑和尚谋反,使太武帝对佛教更无好感,再加上种种历史原因,太武帝二次下诏废寺灭佛、少林寺也难逃厄运,寺院被毁,这是少林寺第一次衰落。
  直到宣武帝元恪年间,由于元恪本人崇佛信佛,对佛教采取了宽纵政策,使得少林寺又重新复苏,这是少林寺的第一次复兴。
  到了周武帝时,佛、道二教已成为当时国计民生之害,建德三年(574年),皇帝下令,断佛道二教,于是少林寺和北方其他一些寺院一样,僧众流离失散,有的还俗归里,有的遁匿山林或逃往江南,庙院荒凉。这是少林寺第二次衰落。
  公元579年,周武帝已死,佛教再兴,流散在嵩山附近各地的部分少林寺僧众,陆续回寺,重整寺院,当时少林寺被周静帝改为陟岵寺。寺院恢复,周静帝选沙门惠远法师、洪遵法师等120名菩萨僧,置于寺内,这是少林寺第二次复兴。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改国号为隋,又将陟岵寺改为少林寺。自此以后,一直称少林寺。开皇年间,杨坚特赐给少林寺柏谷坞田100顷。从此,少林寺成为寺院地主庄园,演练武艺也渐渐成风,寺院更加兴旺。
  隋末,隋炀帝腐败,徭役甚重,激起人民反抗,四处起兵反隋,嵩山一带贫苦农民,响应瓦岗军反隋,起义的农民在反对隋王朝和豪绅地主的同时,也打击了大地主庄园少林寺,寺僧虽经抗拒,但损失很大,殿宇、庙院被焚,这是少林寺第三次衰落。
  唐王朝建立后,少林寺僧助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立有殊功,得到李世民优厚封赏,赐田40顷,水碾一具,立功僧每人一件紫罗袈裟,并封赐官爵,允许少林寺养僧兵,演练武艺。少林寺从此大为兴盛,这是第三次复兴。
  到唐高宗、武则天当政,洛阳成为政治中心,将京畿附近的嵩岳称为神岳,少林寺成了帝王经常驾临之地。武则天为了政治需要,极力提倡佛教,高抬僧尼,所以,唐代少林寺一直是兴盛的。
  到了宋代,儒、佛合流,促使了佛学发展,少林寺仍是十分兴旺。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近1.5万亩,寺院面积达500余亩,殿宇达500余间,僧众达2000多人。宋雍熙年间,所藏佛经近万卷。自唐代以后,少林寺驰名中外,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到了元代,元世祖崇尚佛教,少林寺仍很兴盛。元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寺,并统领嵩山一带寺院,此时“兴仆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岳,来者如归市”(见《少林寺志?高僧》)。并大兴土木,建钟、鼓二楼,修廊庑库厨,全寺一新。这时,僧侣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达2000人。皇庆元年(1312年),封福裕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后又加封了光宗正法之号,死后又迫封为晋国公。可见当时之兴旺无比。
  元末,社会秩序混乱,农民起义,红巾军攻至少林寺,僧众逃散,寺院一空,佛像被毁,殿宇被焚,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据寺存明初山锡之《重装佛像碑》记载:
  至正之末,天下动荡。海内名刹,焚毁殆尽,祖庭仅存其半,
  殿中佛像,则刮金破背,疑中有物。
  这是少林寺第四次衰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嵩山少林寺学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